食品包装安全分析

2024-08-19

食品包装安全分析(共8篇)

食品包装安全分析 篇1

本科生课程论文

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对食品安全

现状的意义

姓 名:

学 号:

课程名称: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 院 系:

班 级:

2013 年 6 月 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对食品安全现状的意义

尚文博

(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食安101,31号)

摘要:食品安全风险分析既是先进的管理模式,又是科学的思维方式。近几年我国食品安全事件频发,需要加快开展食品安全风险分析,以防患于未然。本文首先介绍了食品安全风险分析的应用背景及其基本原理,之后分别对发达国家和我国的食品安全风险分析情况现状进行了介绍,并提出有关对策,以期对提高我国的食品安全水平有所裨益。关键词:食品安全;背景发展;风险分析;基本原理;发达国家;问题与对策

Abstract: The risk analysis of food safety is both an advanced administration pattern and a scientific thinking mode.The food safety events of our country happened frequently in recent years.So it is necessary for the food safety risk analysis to accelerate development, prevents troubles before they happen.In order to enhance Chinese food safety level,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food safety analysis are introduced, and some problems existed are pointed out;countermeasures are also proposed in this paper.Key words: food safety;background and development;risk analysis;basic principle;developed country;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近日,央视曝光江西南昌市面上部分皮蛋由工业硫酸铜腌制,以缩短腌制时间。这一事件的曝光,再次将我国屡受打击的食品安全问题再次推向了风口浪尖。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一直存在。近年来,“毒大米”、金华火腿“敌敌畏”,“苏丹红”、“孔雀石绿”、“瘦肉精”、“阜阳劣质奶粉”、“三聚氰胺奶粉”、“塑化剂”等事件相继发生,短短十多年,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成为了我国社会当前面临的最主要问题之一。国内外均进行了大量的相关报道,国人对于中国食品安全的信心跌落谷底。

食品安全危机频发、企业社会责任缺失、中国食品业“劣币驱逐良币”的集体沦陷并非一个局域性问题,目前已波及整个经济、社会领域,乃至威胁我国政治安全、国家安全。援用卫生部陈竺部长的话就是我国食品安全形势依然严峻。古语云: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不仅是公共卫生问题,而且是中国社会转型期的公共危机风险。亟需从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予以重视【1】。我国新颁布《食品安全法》规定国家实行“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制度”和“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2],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风险评估将成为我国食品安全管理工作及研究的热点内容。

1.食品安全风险分析的发展状况

随着经济发展的全球化,食源性疾病也随之呈现出流行速度快、影响范围广等新特点,同时发达国家利用其先进技术,以食品安全风险为借口在国际食品贸易中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为此,食品安全得到各国政府和有关国际组织的重视,风险分析原则开始出现在食品安全领域,目的在于保护消费者的健康和保证国际食品贸易的公平【3】。

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侧(WTO)经过长达九年的多方谈判,最终形成了与食品密切相关相关的两个正式协定,即“实施卫生与动植物检疫措施协定”(SPS协定)和“贸易技术壁垒协定”(TBT协定)。1997年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正式决定采用与食品安全有关的风险分析术语的基本定义,并把有关风险分析方法的内容列入新的CAC工作程序手册。风险分析被公认为是制定食品安全标准的基础。1997—1998年FAO/WHO联合专家咨询会议相继提交了“风险分析在食品标准中的应用”、“风险管理与食品安全”和“风险交流在食品标准和安全问题上的应用”等报告,提出了风险分析的定义和框架、风险管理的基本原理以及风险交流的要素和原则,从而形成了有关食品风险分析的基本理论框架[4]。

WHO前总干事Brundtland女士指出,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在食品安全管理上掀起了三次高潮,第一次指在食品生产企业中广泛引入食品卫生质量管理体系,第二次是在食品企业推广应用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HACCP)技术,第三次是食品安全风险分析(Risk analysis),重点对人类健康的直接危害以及整个食物链进行分析。食品安全风险分析正是世界各国在食品安全管理与食源性疾病防控工作实践中总结形成的、应用科学分析方法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强有力工具[5]。

2.食品安全风险分析的基本原理

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最先应用于航天食品。1998年在罗马召开的FAO/WHO联合专家咨询会上,形成了《风险情况交流在食品标准和安全问题上的应用》的报告,标志着食品安全风险分析的理论框架已经形成。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包括风险评估、风险管理和风险交流这3个互为前提、相互作用

【7】的部分,这3个部分形成了一个科学的管理框架,其基本原理如下【6】。

2.1 风险评估:以科学研究为基础,为风险管理提供依据

风险评估是确定食品中有害物质或微生物对人体产生危害的概率和强度,危害等于概率与强度的乘积。风险评估的实施主体是食品科学、卫生学、毒理学等方面的科学家,尤其重要的是,评估专家必须独立于政府、企业之外,才能保障风险评估结论的可靠性。风险评估包含4项内容:危害识别、危害描述、暴露评估和风险描述。

(1)危害识别:是找出食品中对人体健康有危害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因子。(2)危害描述:评价食品中有害微生物、化学因子和物理因子对人体危害的发生概率。

(3)暴露评估:评价食品中有害微生物、化学和物理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强度。

(4)风险描述:指根据危害识别、危害描述和暴露评估,综合评估食品有害因子对特定人群造成危害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进而提出人体的每日容许摄人量(ADI值)、每日推荐摄入量(RDI值)、污染物的每周耐受摄入量(PTWI值)等指标。

2.2 风险管理:政府制定合理政策,有效控制食品风险

风险管理是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以维护消费者健康为首要目的,制定和实施合理的政策,有效控制食品安全风险。风险管理的实施主体是政府,政府通过制定食品中有害物质或微生物的最高限量、卫生标准、食品标签标准、食品法律法规,以及采取公众食品安全教育等措施,保障公众健康。食品风险管理是一个动态过程,尤其是必须坚持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相分离的原则,防止政府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风险管理包括风险评价、风险管理政策评估、执行管理决定以及监控和审查。

(1)风险评价:包括确认食品安全问题、审议风险评估结果、描述风险概况、对危害进行排序等。

(2)风险管理政策评估:包括制定和选择最佳的食品安全管理政策,在制定食品安全政策时,首先要考虑保护人体健康,同时适当考虑费用、效益和技术可行性等凶素。

(3)执行管理决定:就是实施有关标准、法律等的过程。

(4)监控和审查:对实施措施的有效性进行监控和评估,以确保食品安全目标的实现。

2.3 风险交流:信息公开透明,公众参与食品安全管理

风险交流是风险评估者、风险管理者、食品消费者和社会各界之间对食品安全信息的沟通。通过公开、透明的信息交流,使各方全面了解影响食品安全的各种危害、危害的特征、危害的严重程度、危害的变化趋势、最高风险人群、风险人群的特点和规模、风险人群对风险的接受程度、风险人群的利益等信息。风险交流在于使社会公众,尤其是广大消费者参与到食品安伞管理中去。促进政府综合考虑各种信息,提高决策的透明度和科学性,制定更加合理的食品安全政策,将食源性风险减少到最低限度,实现食安全水平的不断提高。

风险交流的目的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使所有的参与者提高对食品安全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充分了解社会公众对食品问题的态度;增加风险管理政策执行的一致性和透明度;为政府制定风险管理政策提供坚实的基础;提高风险分析的整体效果和效率;培养公众对于食品安全的信心,促进社会公众参与食品安全管理。

3.发达国家食品安全风险分析概况

3.1 美国

美国的食品安全风险分析由卫生部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农业部(USDA)、环境保护署、海关与边境保护局等按照各自的职能,实行共同监管。USDA负责肉类和禽类等食品的管理,监督食品安全法规的执行。卫生部食品药品管理局(FDA)负责其他类食品和进口食品的管理,制订相关法规和最高残留限量(MRLs)等食品安全标准。此种多机构联合监管的模式体现在联邦政府、州和地方等层面,可开展纵向的风险分析,也可跨机构进行横向合作【8】。

3.2 欧盟

欧盟各国普遍认识到,农产品从生产到消费是一个有机、连续的过程,因此农产品质量安全应做到全程管理,不得人为地割裂。这种全程性管理不仅重视从农业投入品开始,而且强调尽可能减少管理机关的数量。欧盟的食品安全风险分析由欧洲食品安全管理局(EFSA)和欧洲药品评价局(EMEA)负责。欧洲食品安全管理局(EFSA)对所有食品安全问题进行完整和连续的风险分析,并将风险分析作为一个连续的整体。欧洲食品安全管理局(EFSA)的科学委员会及其9个专门的科学小组负责风险评估工作。各科学小组各有侧重,如资讯论坛侧重于风险评估和食品与饲料安全问题的交流,包括紧急情况下的危害识别。EFSA主要负责风险评估和风险交流,不直接参与风险管理,它向欧盟委员会及其下属机构、成员国、各利益方和广大民众通报及时、可靠和客观的风险评估信息以及科学委员会和科学小组的专门意见。欧洲药品评价局(EMEA)负责动物源食品中兽药残留的风险分析,包括风险评估和MRLs的制订【9】。

3.3 日本

《食品安全基本法》以风险分析作为基本。确立了新的食品安全行政。该法规定:(1)成立隶属于内阁府的食品安全委员会,从事食品安全风险评估;(2)厚生劳动省和农林水产省负责食品安全风险管理;(3)风险交流由上述三个机构紧密联合实行。综合性的风险交流经营由食品安全委员会负责【10】。

食品安全委员会主要实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风险信息沟通与公开、紧急事态对应。风险评估作为食品安全委员会主要职能,大体上以风险管理机构提交的评估请求或者食品安全委员会自身指定的评估请来实施。根据对此类风险评估的评估结果。食品安全委员向首相及具备风险管理职能的各省负责人提出政策建议以便确保食品安全措施的实施。

农林水产省和厚生劳动省在职能上既有分工,也有合作,备有侧重。农林水产省主要负责生鲜农产品及其粗加工产品的安全性,侧重在这农产品的生产和加工阶段;厚生劳动省负责其他食品及进口食品的安全性,侧重在这些食品的进口和流通阶段。农药、兽药残留限量标准则由两个部门共同制定。

4.我国食品安全风险分析的挑战与对策

4.1 基本现状

中国的食品安全风险分析主要参考美国模式。2006年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要求把风险评估结果作为制定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重要依据,确立了风险评估的法律地位。2009年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也对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及其结果的利用做出明确规定,表明我国的风险评估已进入法制轨道。然而,由于起步较晚,法规不健全,风险分析缺乏完整、配套的制度保障。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只停留在对某一种食品和产业链的某一环节上,风险分析体系尚未形成。中央一级的相关工作由农业部、卫生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局等多部门负责,没有设立专门的机构,风险评估能力弱。信息传播机制不完善,风险交流不充分。食品行业缺乏诚信,影响风险分析效果【11】。

4.2 对策

推进我国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应积极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同时结合我国的实际,制定有效对策。关键是要构建健全的食品安全体系。4.2.1 构建完善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

食品安全的法律和法规是食品安全风险分析体系的基础部分,是实现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食品安全控制的保障。完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应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使我同的食品安全风险分析与国际接轨。要尽快形成以《食品安全法》为支撑,其他法律相匹配的多层次、系统化、结构严谨、操作性强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制定各种单行的法规和法律,对食品安全的各方面予以明确规定,主要包括:责任主体、环境认证、质量认证、标签管理、投入品(农药、兽药、饲料等)使用、标准化生产、检验检疫、监督检查、质量承诺、广告宣传、信息披露、质量追溯、全过程控制、公众参与等方面的法律。尤其需要指出的是,我国当前还没有食品安全风险分析方面的专门法律法规,应尽快制定出台食品安全风险分析方面的法律法规,确保我国食品安全风险分析有力、有序、有效地开展【12】。4.2.2 构建完善的食品安全风险分析体系

(1)必须整合各方资源,建立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体系。将分散于各部门的风险源识别与评估工作有机结合起来;要以食品研究人员,毒理、病理分析人员和检测人员为主体,建立风险评估专门机构;要以毒理、病理研究为核心,联合检测机构,建立起风险危害程度的定性、定量技术分析系统。

(2)必须建立健全食品安全风险管理体系。政府是食品安全政策的制定者,但长期以来我国对食品安全实行多头管理,一方面各部门职权交叉,另一方面出现监管真空,形成了“九龙治水却都治不好”的局面。应遵循统一监管原则,合并部分监管部门,调整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理顺和明晰各部门的监管职能,形成统一协调、责权明确的监管体系,做到优势互补、齐抓共管。

(3)必须建立统一的食品安全风险信息交流体系。不仅要使分散的风险信息能迅速有效地汇集起来,进行综合分析与处理,而且要使风险信息能够及时全面地传递到风险评估的相关机构,为他们开展风险评估提供原始资料,尤其是通过食品安全风险交流,让广大消费者和社会各界获得关于食品安全的充分信息,确保他们有机会参与食品安全管理【13】。4.2.3 构建完善的食品安全诚信体系

诚信问题不解决,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就难以开展。生产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政府与生产经营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是我国食品行业信用缺失产生的原因之一。应完善食品安全信用披露制度,政府应定期向社会披露食品安全信用信息,使消费者能方便地查阅食品安全信用状况。当前食品生产者的违法收益远远大于违法成本,因此食品生产企业在与政府的博弈中,抛弃了法律、道德和诚信,从而导致食品安全事件不断发生。因此,国家应加大对食品行业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使其违法成本远远大于违法收益,最大限度地防止造假、虚假宣传等违法行为的发生,从而维护市场经营秩序,恢复市场消费信心

【14】。

食品生产企业要加强诚信文化建设,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开展重合同、守信誉、依法经营的活动。注重文明经商,形成有效的企业自律,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谨记近几年来发生的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对消费者身心健康的危害,要恢复诚实信用理念,切实防止类似食品安全事件的再度发生。

参考文献

[1][12] 张虹.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J]-食品安全规制——从农田到国家安全的注解2012(2)[2]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Z] 2009-02-28.

[3] 韦宁凯.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风险评估[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8(2)[4] 孙俐,贾伟.食品安全风险分析的发展与应用[J]-食品研究与开发 2008(06)[5] 杨明亮,刘进,彭莹.食品安全管理的三次浪潮[J]-湖北预防医学杂志 2003(03)[6] 王茂起,刘秀梅,王竹天.中国食品污染监测体系的研究[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2006(06)[7] 徐成德.农产品加工·学刊[J]-我国开展食品安全风险分析的问题与对策 2009(2)[8] 葛宇,巢强国.食品与药品[J]-美国食品安全风险分析程序解析 2008,10(6)[9] 王芳,陈松,钱永忠.中国牧业通讯[J]-发达国家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制度建立及特点分析

2009(1)[10] 韩春花,李明权.农业经济[J]-浅析日本的食品安全风险分析体系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2009(6)[11] 袁宗辉.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我国应重视食品安全风险分析 2010(3)[12] 陆琳,刘国传.认证技术[J]-应尽快建立我国的食品安全风险分析体系 2009(4)[13] 徐成德.农产品加工·学刊[J]-我国开展食品安全风险分析的问题与对策 2009(2)

食品包装安全分析 篇2

近年来, 三聚氰胺、瘦肉精、地沟油、染色馒头等食品安全事件屡行屡禁、屡禁不止, 对消费者的人身健康造成严重损害。根据最高法院统计, 2008年以来, 全国法院审结危害食品安全犯罪的案件数量和生效判决人数大幅上升。一方面说明犯罪分子受利益驱动, 顶风作案, 危害食品安全犯罪活动依然猖獗;另一方面说明在三聚氰胺事件之后, 各地不断加大对危害食品安全违法犯罪活动的行政查处和司法打击力度, 依法移送起诉危害食品安全的犯罪案件持续增加。

了解食品安全犯罪特征, 把握食品安全犯罪趋势是预防和打击食品安全犯罪的基础与前提。相关研究多数从法理学的视角分析针对危害食品安全的犯罪行为应当设置的刑事处罚规制 (田禾, 2009;毛乃纯, 2010;梅传强等, 2012) 。少数研究在食品安全违法或犯罪案例资料的基础上对我国食品安全违法或犯罪的特征进行描述 (张永伟, 2009;刘畅等, 2011) , 分析的重点集中在食品安全的关键发生节点或发生原因。尚没有研究在案件审结判决书的基础上分析我国食品安全犯罪的特征。通过对食品安全犯罪现象的描述、分析与总结, 有助于通过有重点、分批次的综合治理打击和预防食品安全犯罪。本文在食品安全犯罪案例法院判决材料的基础上从时空趋势、犯罪主体、食品对象和犯罪危害4个角度分析我国食品安全犯罪的特征。

食品安全犯罪是在食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过程中发生的犯罪活动。狭义的食品安全犯罪指我国《刑法》规定的“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罪”和“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广义的食品安全犯罪还包含了《刑法》中其他与危害食品安全相关的罪名, 如“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等 (杜菊等, 2012) 。本文针对食品生产经营者发生的危害食品安全的犯罪行为, 采用广义的犯罪界定, 但不包含针对监管者的渎职罪、滥用职权罪和玩忽职守罪等。

本研究的相关案例与资料来源于“北大法宝”司法案例数据库和中国法院网案例库。结合本研究对食品安全犯罪的界定, 案例搜寻主要依据案由与关键词进行。通过案由进行筛选, 选择了“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罪 (1) 和“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的全部案例, 并根据是否涉及食品安全问题选择了“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非法经营罪”等案由中的少数案例。随后, 删除部分资料过于笼统的案例, 共收集171例有效的食品安全犯罪案例。

二、食品安全犯罪的时空特征

近年来我国涉及食品安全犯罪的案例呈现大幅上升的特点。自2008年以来, 食品安全犯罪的案件数量和判决人数呈现快速上升的趋势。2011年, 全国法院受理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案件367件, 审结333件, 较2010年增长180%, 判决人数410人, 较2010年增长153%;2012年仅上半年就受理案件330件, 审结276件, 判决人数425人 (见表1) 。

数据来源:①http://news.sina.com.cn/c/2011-11-25/023623521340.shtml和http://news.xinhuanet.com/legal/2012-07/31/c_112584584.htm。②食品投诉量相关数据来源于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历年发布的《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注:2011年食品投诉量数据为上半年数据。

从全国消费者协会受理投诉食品类案件的情况看, 2008年食品类投诉曾一度攀高, 较2007年增长25.6%, 居当年投诉上升商品的第二位。这主要是由于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以后, 许多消费者对自己购买的奶粉产品是否存在问题心存疑虑, 纷纷要求退货;也反映了消费者对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视程度有所上升。随后, 由于国家采取了一定措施打击、控制重大的食品安全事件, 使2009年、2010年关于食品的投诉案件数量和比例均有所下降。但从2011年起, 食品投诉案件数量又呈现明显的抬头趋势, 2012年上半年食品投诉案例较2011年同期上升了5.8%, 占投诉总量比例高达7.4%, 为历史最高值。

图1描述了根据本文案例库统计的我国食品安全犯罪的增长情况 (2) 。根据图1所示, 2007年以前, 我国每年食品安全犯罪案例数量和判决人数基本保持在较低水平, 2007年以后食品安全犯罪开始快速上升。这一特征与表1中反应的食品安全犯罪增长趋势基本吻合。

从近年来我国严厉打击食品安全犯罪的政策背景推测, 以上食品安全犯罪案件数量的快速上升并不意味着食品安全犯罪行为本身的上升, 而主要反映了公安机关对食品安全犯罪行为侦破率和立案率的上升。这也映衬出, 2008年以前, 我国对食品安全犯罪行为的侦破率和立案率太低, 多数构成食品安全犯罪的违法行为都没有进入立案阶段。食品安全犯罪打击存在着“实际发生多、查处少, 行政处理多、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少”的不正常现象。

从空间特征来看, 我国食品安全犯罪存在明显的地区分布不平衡现象。中部地区的食品安全犯罪比率最高, 约占食品安全犯罪案例的57%, 东部地区其次, 占30%, 西部地区最低, 占13%。食品安全犯罪在中部地区主要集中在河南省和湖南省, 在东部地区主要集中在河北省、上海市、浙江省、广东省和辽宁省, 在西部地区主要集中在重庆市和广西省。

在食品加工、储存技术不断进步和物流体系不断发展的背景下, 食品安全犯罪往往会对较大范围内的消费者造成危害。但真正在全国范围内产生影响的食品安全犯罪并不多见, 如2008年的“三鹿婴幼儿奶粉事件”和2011年的“双汇瘦肉精事件”。绝大多数食品安全犯罪的犯罪地点和影响波及范围都具有区域性特征, 如2011年合肥“牛肉膏事件”和上海“染色馒头事件”。因此, 食品安全犯罪地区不平衡的现象必须得到重视, 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打击食品安全犯罪的工作。

三、食品安全犯罪的罪犯特征

从性别特征来看, 食品安全犯罪与一般犯罪行为相似, 都存在明显的性别不平衡现象。我国食品安全犯罪中, 男性主犯的比例约为84.6%, 女性主犯的比例约为15.4%, 男性案犯的比例明显高于女性。从年龄结构来看, 绝大多数食品安全罪犯的年龄在41~50岁之间, 这一年龄段的案犯人数约占全部判决人数的一半。相比之下, 30岁以下的罪犯比例最低, 约占总判决人数的11.5%。

根据本文的案例库统计, 我国食品安全犯罪中, 个人犯罪与共同犯罪的的比例基本持平。个人犯罪的比例略高于共同犯罪, 约占52%;绝大多数共同犯罪的人数基本低于10人, 10人以上的比例仅占1%, 2人、3人和4~10人共同犯罪的比例分别为21%、9%和17%。这说明我国绝大多数食品安全犯罪都是小规模犯罪。

由于准入门槛低等原因, 食品企业规模小、分布散, 自身质量安全管理能力较低, 维护质量安全的自觉性不够高, 这是造成我国目前食品安全犯罪不断上升的重要原因之一。根据国家工商总局统计, 截至2011年底, 我国持有《食品卫生许可证》和《食品流通许可证》的合法食品经营主体总计达517万户, 其中中小企业占80%左右, 相当一部分食品生产经营单位缺乏必要的设备设施和规范的管理, 凸显了我国食品安全经营主体小、散、乱的特点。

不同地区发生食品安全犯罪的主体特征存在明显差异。如表2所示, 食品安全犯罪主体与犯罪地区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个人犯罪在中部地区的比例最高, 占73.9%;而共同犯罪, 尤其是3人以上的共同犯罪, 在东部地区的比例明显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

单位:%

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 食品安全犯罪主体主要是中小规模的食品加工企业。食品产业规模化、组织化、规范化程度不高, 行业自律约束机制不够健全, 企业质量安全管理能力较低, 是东部地区食品安全处于风险高发期和矛盾凸显期的重要原因。相比之下, 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不高, 仍处于经济转型时期, 食品安全犯罪主体主要是小型个体工商户, 如小作坊、小摊贩等。监管缺失是这类食品安全犯罪高发的重要原因。

四、食品安全犯罪的对象特征

从食品安全问题涉及的食品种类来看, 目前我国几乎各类食品都难以幸免。地沟油、瘦肉精、硫黄姜、三聚氢氨毒奶粉、染色馒头、皮革老酸奶、问题米线、毒鸭血等食品安全事件几乎可以包罗消费者日常生活中的各类饮食。

根据本文统计, 在171例案例中, 食品安全问题涉及了各种食品。涉及肉禽类食品的安全问题尤其突出, 约60%的食品安全犯罪都集中在肉禽类食品上, 明显高于其他各类食品。其中, 生猪的食品安全问题最为严重, 非法加工销售病死猪和喂食瘦肉精生猪是比较典型的案例, 另外还涉及牛肉、羊肉、鸡肉和鸭肉等食品。

其他各类食品所占的比例均不超过10%。其中, 粮食食品安全类涉及的具体食品主要包括拉面、米粉和馒头等, 食用油的典型安全问题是制售地沟油和潲水油, 豆制品食品安全涉及的具体食品主要包括豆芽、豆皮和腐竹等, 乳制品食品安全涉及的具体食品主要为奶粉, 调味品食品安全涉及的主要食品为食盐、鸡精和味精等。

将食品供应链简单划分为生产、加工和销售环节。其中, 生产环节主要指对食品原材料的种植或养殖过程, 加工环节主要指对食品原材料或者初级加工品的再生产过程, 销售环节主要指对食品制成品的出售、配送和消费环节。生产环节与加工环节的食品安全问题主要表现为犯罪主体在食品生产或加工过程中使用非法添加剂或有意识地添加有毒有害物质。无论是食品原材料生产, 还是食品加工品, 84%的食品安全犯罪均发生了销售行为, 说明绝大多数食品安全犯罪都产生了非法收益;约64%食品安全犯罪行为发生在多个环节。

根据表3中的检验结果可知, 食品类别与发生食品安全问题的环节在1%的统计水平上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说明针对不同食品的质量安全管理应当在不同的供应链环节予以重视。肉禽及制品类食品的安全问题主要发生在生产环节和销售环节, 以喂养瘦肉精猪、羊为代表;在加工环节的食品安全问题也比较严重, 例如在加工泡椒凤爪、牛百叶的过程中添加碱和双氧水进行浸泡。粮食及制品、豆制品的安全问题主要发生在加工环节和销售环节, 例如制售含罂粟的拉面、米粉, 在豆芽、腐竹的制程中加入激素、光亮剂、杀毒剂等非法添加剂。调味品的安全问题主要发生在销售环节, 例如以工业盐冒充食用盐进行销售。

注:案例数量总计小于171是由于部分案例相关数据缺失。

五、食品安全犯罪的危害特征

食品安全犯罪的危害往往表现在多个层面上。对消费者而言, 食品安全犯罪不仅直接造成消费者的财产损失, 还会严重影响消费者的生命健康安全。从国家层面上讲, 食品安全犯罪直接侵害国家的食品卫生管理制度, 不仅造成国家财富的流失, 影响经济发展, 还严重损害国家形象。

仅从消费者层面考虑, 无论是食品原材料生产, 还是食品加工品, 84%的食品安全犯罪均包含在销售行为中, 说明绝大多数食品安全犯罪都产生了非法收益。但由于部分案例的资料不完整, 本文案例库中仅统计22例食品安全犯罪获得非法收益。不同案例中的非法收益相差较大, 其中非法收益最低为344元, 最高为683万元。

表4统计了本文171例食品安全犯罪中造成消费者中毒或死亡案例的基本情况。致人中毒的案例共有12件, 致人死亡的案例共有8件, 分别占案例总数的7.0%和4.7%。

在致人中毒或死亡的案例中, 最主要的违法行为是在生产加工食品的过程中加入非法添加剂或有毒有害物质。其中, 涉及食品最多的仍然为肉类食品。部分食品安全犯罪, 如会致使消费者急性中毒。但绝大多数食品安全犯罪对人身体机能所造成的危害需要经历一定的潜伏期才能显现出来, 而且危害出现以后不会立即消失, 会对人体造成持续性的影响。例如在奶粉中添加的三聚氰胺, 只有当长期且反复食用后才会对肾脏造成损害。

除此之外, 食品安全犯罪行为还造成广大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极度不信任和感知风险的上升, 既损害了企业的自身形象, 也不利于食品行业的健康发展。

六、结论

1. 我国近三年来审结的食品安全犯罪案例和判决生效人数呈现快速上升的趋势。食品安全犯罪案件的侦破率和立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2. 我国食品安全犯罪呈现明显的地区不平衡现象, 中部地区的食品安全犯罪率最高, 东部地区次之, 西部地区最低。东部地区的食品安全犯罪主体以中小型食品加工企业为主, 中西部地区食品安全犯罪主体通常是小型个体工商户。

3. 在食品安全犯罪主体中, 41~50岁之间的男性罪犯比例最高。共同犯罪和个人犯罪基本持平, 但共同犯罪主要以10人以下的小规模团伙犯罪为主。

4. 肉禽类及其制品是食品安全犯罪的重灾区。不同类别的食品出现食品安全问题的供应链环节具有显著差异, 肉禽及制品类食品的安全问题主要发生在生产环节和销售环节, 粮食及制品、豆制品的安全问题主要发生在加工环节和销售环节。

5. 绝大多数食品安全犯罪都获取了非法收益。食品安全犯罪造成急性中毒或死亡的案件比例并不高, 但多数食品安全犯罪对人体造成的危害都具有长期性和持续性。

参考文献

[1]杜菊, 刘红.食品安全刑事保护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12.

[2]刘畅, 张浩, 安玉发.中国食品质量安全薄弱环节、本质原因及关键控制点研究——基于1460个食品质量安全事件的实证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 2011 (1) :24-31.

[3]毛乃纯.论食品安全犯罪中的过失问题——以公害犯罪理论为根基[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4) :81-85.

[4]梅传强, 杜伟.论食品安全犯罪刑法规制的现状与立法再完善[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12 (4) :51-55.

[5]田禾.论中国刑事法中的食品安全犯罪及其制裁[J].江海学刊, 2009 (6) :137-143.

食品包装安全分析 篇3

研究过程

理论分析。GB15091-95《食品工业基本术语》中对食品安全的定义为:为防止食品在生产、收获、加工、贮藏、销售等各个环节被有害物质(包括物理、化学、微生物等方面)污染,使食品有益于人体健康,所采取的各项措施。分析影响食品安全的包装因素,可从不同角度人手。食品生产、加工、运输过程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因素,来自于食品包装材料、包装印刷、包装容器和包装结构以及包装工艺的危害,包装视觉传达要素不完整或者繁琐等。例如,包装结构设计不合理造成食品物理方面的损坏,包装机械与工艺过程卫生环境差造成食品受微生物污染,包装材料的成分以及印刷安全与否直接影响食品的化学卫生安全。包装结构设计不合理造成的食品物理安全影响可以重新设计结构来改善,食品受微生物污染要严格改善食品生产环节卫生条件,从而达到食品安全要求。

食品化学污染却是当前最为严重的,查阅我国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GB/T10004-2008《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用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严格规定溶剂残留总量≤5.0mg/m2,其中致癌物质苯类溶剂不检出(苯类溶剂残留量<0.01mg/m2视为不检出)等。为了更好地分析影響食品安全的因素来源,本文以某种食品纸塑复合包装材料为例,进行7中有害物质的检测。

实验。采用TurboMass HS自动顶空进样仪、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某品牌食品纸塑复合包装材料进行挥发性有害物质的检测,检测物质七种,分别为苯、乙苯、邻二甲苯、间/对二甲苯、异丙醇、乙酸乙酯、乙酸丁酯、甲醇。在试验前进行试验参数优化,分别选择平衡温度80度,平衡时间40分钟。更改试验条件,相同试样分别在5种不同温度和5中不同货架时间进行试验对比,对食品复合材料印刷前、印刷后、复合后进行试验测试。

结果分析。用7种物质的混合标样在设定的实验条件下进行测试,得到混合标准溶液的色谱图,异丙醇、乙酸乙酯、苯、乙酸丁酯、乙苯、间/对二甲苯、邻二甲苯的保留时间分别为1.89、2.69、3.25、6.40、7.01、7.13、7.43min。

试验结果:复合包装材料在温度升高(25℃、50℃、80℃、]00℃、]40℃)的同时,挥发性有机物的迁移量不断增加。随着货架时期的延长(30天、60天、90天、120天、180天),包装材料中挥发性有机物的迁移有所缓慢,迁移量的变化幅度比较小,但总迁移量仍在增加。复合材料在印刷前检测出异丙醇、乙酸乙酯和乙酸丁酯三种物质,在印刷后的材料中检测出有苯、乙苯、间/对二甲苯和邻二甲苯四种苯类物质,其它3种化学物质的含量增大:复合后异丙醇、乙酸乙酯、乙酸丁酯、间/对二甲苯和邻二甲苯的含量增大,而苯和乙苯的含量减小,这可能是复合工艺过程中的加热工序,使印刷油墨中的苯和乙苯挥发。检测食品包装材料印刷复合后的总溶剂含量为0.411mg/m2,符合国家标准,而苯类溶剂0.234mg/m2与国家标准中规定的苯类溶剂不检出(<0.01mg/m2)还有一定的差距。

通过试验数据分析对比,升高温度、延长时间可以加速包装材料中挥发性有害物质的挥发速度,减少包装材料上面的残留量,确保食品包装的化学安全。

总结

包装是影响食品安全性的主要因素,主要包括包装材料、包装工艺和包装设计、包装印刷工艺的选择及包装印刷油墨等方面。

纸塑复合包装材料是由纸和塑料两种材料通过粘合剂复合而成,因此原材料纸、塑料和粘合剂的安全性直接影响复合材料的安全性。原材料纸中的漂白剂、染色剂、荧光剂都会对食品安全产生一定的影响;塑料原材料中的游离单体、塑料在成型工艺过程中添加的增塑剂、热稳定剂、抗静电剂等也会对食品产生一定的污染;聚氨酯型胶粘剂,它含有芳香族异氰酸酯,用这种袋装食品后经高温蒸煮,可使它迁移至食品中并水解生成芳香胺,是致癌物质。

包装工艺和包装设计的合理与否也直接影响食品安全。包装工艺机械中热封工艺温度的设置对内包装食物的影响,温度过高导致挥发性有害物质增加;包装视觉传达设计的颜色浮夸鲜艳,油墨层过厚不易干燥,为了赶货而匆忙将食品包装、运输销售,从而增加食品包装袋中的化学成分。

我国食品包装印刷工艺最常见的有凹印、柔印和胶版印刷。凹印方式的质量高,在食品包装行业深受人们青睐,但所用油墨大多含有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所以对食品的安全有一定的危害。相比之下柔性版印刷更符合环保要求,油墨使用的是醇或水,完全无毒而且挥发彻底,缺点是印刷效果没有凹印效果理想。胶版印刷也对环境有一定的影响,但唯一好处就是可以使用大豆油油墨印刷,因为目前大豆油墨被认为无毒、可应用且本身价格便宜、安全性好、印刷效果良好,并符合各项标准,尤其是环保性绝佳。

印刷油墨是包装视觉设计实现必不可少的物质,而油墨的成分的安全性也至关重要,到目前为止还没有食品包装专用油墨,传统的油墨分为树脂型和溶剂型两种,这两种油墨中存在重金属、有机挥发物和溶剂残留等有害物质。当前市场上出现的塑料包装印刷,一般都采用凹印方式,然而凹版表印塑料油墨的稀释溶剂是甲苯,异丙醇,二甲苯,丁醇等。

以上均是影响食品安全的包装印刷因素,为了确保食品安全,应该从上述因素中进行包装印刷技术创新、绿色包装材料开发、简化包装视觉设计、加强企业工艺过程管理管控,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等多方面入手,从而确保食品从生产加工到包装成品、流通销售整个过程都能够确保食品安全,让人们能够使用到放心安全的食品。

食品安全案例分析 篇4

15酒一张超

2015年9月1日,海南省食品药品监管局查获疑似问题青枣3.3吨,经检测含有糖精钠(网友称之为“糖精枣”)。经查,2015年8月20日以来,涉案人邓翔从外地运来青枣,先在烧热的水中过一遍,然后将焯过水的青枣倒入水池里,加入糖精钠、甜蜜素、苯甲酸钠等添加剂进行浸泡,制成“糖精枣”,然后运往南宁、北海、海口等地销售,总数达30余吨。

按照国家标准,糖精钠、甜蜜素、苯甲酸钠等添加剂严禁在青枣使用。依据刑法规定,邓翔等生产销售“糖精枣”的行为涉嫌构成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

这起安全事件属于违法向食物里面添加非食用添加剂,继三鹿三聚氰胺奶粉和双汇瘦肉精事件之后的又一起典型食品安全事件。三个案例看似无大多关联,实则反映了中国当前的消费市场存在的问题。

第一,利益至上的经营观念。

对廉价青枣进行违法添加添加剂等方式的加工销售,使数十吨“糖精枣”流入市场,获得黑心收入,只注重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

第二,食品质量监督环节的漏洞 数十吨的问题青枣,近一个月的市场输入,食品监督部门对此毫无反应,说明食品监督部门对产品流入市场存在监管问题。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占的地位不断强化,其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也不断显现出来,出现了诸如此类的食品安全问题。个人认为原因有下: 第一、食品安全法制不健全,涉及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仅仅对食品质量做了一些概要性的规定,法律监管及处罚方面扔存在较大的法律盲区。食品安全法律针对食品的来源及流通环节未进行系统性的规范,于是出现了诸多漏洞。

第二、社会主义食品监督体制不合理。食品监管机构设置不合理,权限不清。食品安全监管机构比如卫生部、农业部、环保总局、质检总局、工商总局的职能权限不明。出现部门间的职能交叉、重发执法、执法缺席、监管空白等现象,监管责任难以落实,职能部门互相推诿扯皮、效率低下等问题。

第三、诚信问题,社会责任感缺失。社会责任高于个人或企业责任,树立诚信道德意识。只看到个人利益,为了牟取暴利,不惜损害消费者的健康。这些事件暴露了我国部分企业社会道德缺失问题,也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不够完善。食品安全问题不仅仅关系我们的日常生活,更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发展。所以我提出了下面一些观点和建议:

一、企业采购食品、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等等相关产品时应该出具合法的供货商和生产商许可证和产品合格证明文件,对不具备此类证件的商户收税。简化证明的办理手续,提高审查严格度。

二、建立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没有产品合格证明不得进入市场。建立市场级检测体系,在超市、农贸市场等密集分布区设立检测点,随时对有关食品主要质量参数进行检测,可由市场专职检测人员和人民群众开展抽检活动。

三、净化市场源头,重点对百姓每天的必需品如粮食、蔬菜、水果、饮用水等进行评测。国家建立“食品安全网点”“绿色合格产品”诸如此类的标志,鼓励商户主动请求食品检测,对此类种植专业户、集团,生产厂家进行一定的税收减免或者采取其他措施防止此类商品价格虚高。消费者更加偏向于购买此类商品,这样无证无保障的种植户、生产厂商会因无人问津而自灭。

食品包装安全分析 篇5

本 科 生 课 程 论 文

论 文 题 目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在食品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学生专业班级

学生姓名(学号)

指 导 教 师 姜桥

完 成 时 间 2011/10/22

2011 年 10 月 22 日 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在食品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摘要:介绍食品安全风险分析的基本内涵,并阐述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在制定食品标准、建立食品质量管理体系和食品安全预警体系时的重要作用。关键词:食品安全;风险分析; 质量管理

随着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和食品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饮食的地域界限被打破,导致食品的不安全因素越来越多,食品安全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如何做到既能保证公平贸易、又能有效规避风险及保障公众健康是我国食品质量管理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在食品安全管理上掀起了三次高潮,第一次是在食品链中广泛引入食品卫生质量管理体系与管理制度;第二次是在食品企业推广应用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HACCP)质量保证体系;第三次是开展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工作。

一、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基本概念

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就是对食品中有害人体健康的因素进行评估,根据风险程度确定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控制或者降低食品安全风险,并且在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的全过程中保证风险相关各方保持良好的风险交流状态。因此,风险分析通常包括风险评估、风险管理和风险交流3个部分。

风险分析将贯穿食物链(从原料生产、采集到终产品加工、储藏、运输等)各环节的食源性危害均列入评估内容,考虑了评估过程中的不确定性、普通人群和特殊人群的暴露量、权衡风险与管理措施的成本效益、不断监测管理措施(包括制定的标准法规)的效果并及时利用各种交流信息进行调整。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风险分析过程中,评估者与管理者的职能划分使决策更加科学和客观。随着近几年全球性食品安全事件的频繁发生,人们已经认识到以往的基于产品检测的事后管理体系无论是在效果上还是效率上都不尽人意。不仅事后检测无法改变食品已被污染的事实,而且对每一件产品进行检测会花费巨额成本。因此,现代食品安全风险管理的着眼点应该是进行事前有效管理。

现代生命科学可以探讨生命过程的详细机制,现代化学可定量检测出极低浓度的化学物质,但这些进展并不能直接反映食品安全与否的问题。食品安全风险分析以现代科学技术和很多生物学数据为基础,选择适当的模型对食品的不安全性进行系统研究,推导出科学、合理的结论,使食品的安全性风险处于可接受的水平,这就是食品风险分析在食品质量管理中的作用。

二、食品安全风险分析的应用

(一)在制定食品标准中的应用

食品标准规定了不同食品中危害因子的种类及限量水平,以期为消费者的健康和安全提供合理保护。为保证标准的科学性、安全性,对危害因子在不同人群中的最高无害摄入量或剂量--反应关系,需借助食品安全风险分析的理论与方法来确定。

在发展中国家,因没有足够资金开展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工作,直接采纳CAC的标准是较为经济、快捷、有效的做法。目前,我国农产品及食品质量安全标准的国际采标率较低,根据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的标准清理数据显示,我国农产品及食品方面的标准采标率只有23%。尽管国际食品法典委员的标准在国际食品贸易仲裁中一直发挥主导作用,但我国实质性参与CAC活动的程度较低,等同或修改采用CAC的标准不多,多数是以“非等效”方式被引入我国农产品及食品标准,仅有一部分农产品及食品标准在修订过程中参照了CAC标准的部分内容和指标。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共发布了300多项农产品及食品标准,我国仅采用了18项,其中等效采用2项、非等效采用16项。由此可见,我国采用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标准的程度很低,覆盖面很小,不利于我国农产品出口,要改变这种局面急需进行食品风险分析工作。

(二)在建立食品质量控制体系中的应用

为保障食品安全,各类食品企业皆应在其生产或加工的全过程中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现代的食品安全控制体系以良好生产规范(GMP)、卫生标准操作程序(SSOP)为基础,通过HACCP体系的有效实施,最终实现全程质量控制。HACCP系统是一个确认、分析、控制生产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生物、化学、物理危害的系统。此系统的建立包括7个步骤,即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确定、每个关键控制点的关键限值确定、每个关键控制点控制系统监控的确定、纠偏措施的建立、审核程序的建立和有效文件记录保存程序的确定。其中,前3个步骤是建立在科学的风险评估的基础之上,HACCP融合了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的基本原理。1993年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采用HACCP作为各国行动指南,1995年把HACCP纳入到卫生法典当中。我国很多食品生产企业已经在生产过程中引用了HACCP管理,目前HACCP在冷冻食品、奶制品、软饮料、冰淇淋、矿泉水等产品中的应用已有大量报道,这为提高食品卫生质量、降低食品危害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冷冻食品发展速度很快,已成为超市必不可少的主要商品,但其卫生问题也越来越让人担忧仅通过外观很难判断冷冻食品内容物质量好坏,通常冷冻食品保存在-18℃以下,微生物会部分死亡,但一旦解冻残存菌就会急剧繁殖。而且在冻结状态下微生物产生的毒素和酶并不失活,这些都容易导致中毒现象的发生。我国应该将HACCP作为一种强制性标准予以实施,加强和规范食品卫生安全性管理, 尽快与国际接轨。

(三)在食品安全监管与食品立法过程中的应用

应用食品安全风险分析的结论,建立科学的责任体系,可极大提高监管效率。近几年来,尽管对微生物常规项目实施批批检验,我国在进口乳清粉检验监管中发现问题的几率较低,而产品出现包装破损、结块的情况较多;另外部分国家允许在乳清生产过程中加入漂白剂过氧化苯甲酰,而我国不允许,因此,这些国家生产的乳清粉中监测发现漂白剂的几率较大。由韩国承担毒理学研究、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织(OECD)公布的过氧化苯甲酰毒理性试验评估报告中称,过氧化苯甲酰对人体没有遗传性毒性和致癌性。在上述风险评价后,制定监控的计划是:对于企业进口自用、后续有杀菌程序的乳清粉,微生物常规可不再实施批批检验,重点在于包装以及感官检验,同时将实验室检验重点放在漂白剂检测。这样在确保食品安全的前提下,监管的成本下降,效率明显提高。

在CAC风险分析的框架下,其中有一个环节是风险管理,这是出台食品安全政策的过程。食品安全风险分析的应用,保障了食品安全政策的科学性、高效性、客观性及公平性。风险分析涉及科研、政府、消费者、企业以及媒体等有关各方面,即学术界进行风险评估,政府在评估的基础上倾听各方意见,权衡各种影响因素并最终提出风险管理的决策,整个过程中应贯穿着学术界、政府与消费者组织、企业和媒体等的信息交流,他们相互关联而又相对独立,各方工作者有机结合,避免了过去部门割据造成主观片面的决策形成,从而在共同努力下促成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完善和发展。

(四)在食品安全性管理中的作用

危害就是指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后果的因素或状态。食品中具有的危害通常称为食源性危害。食源性危害大致可分为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3 类。所有的食品安全性问题都是上述3类危害对消费者身体健康产生的不良影响。从我国近年发生的粮食(毒大米、面、油)、调味品(酱油、醋、味精)引起的中毒事件到生产假酒、劣质婴幼儿奶粉所致的死亡事件、大头娃娃事件,看到一些食品厂商为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而盲目降低成本,置消费者的健康于不顾,使假冒伪劣食品不断流入市场,对人民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危害。特别是2003年春夏之交发生的SARS 疫情是否与食用野生动物有关至今仍无确定结果这些都明显提示我们,食品卫生安全性管理应刻不容缓地提到议程上来。要求食品安全性不出现任何问题。也就是“零风险”是不可能的。但是分析食源性危害,确定食品安全性保护水平,采取风险管理措施,使消费者在食品安全性方面处于可接受水平,这就是风险分析在食品安全性管理中的作用。

三、我国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工作的重点

(一)加强有害因子的风险评价

风险评价的第一步是在科学和经验的基础之上,识别危害;第二步是用安全性评价模型来描述危害;第三步是暴露评价,应区分短期急性暴露和长期慢性暴露。目前,我国在农业生产和食品加工中,存在的危害因子较多,但系统安全评价很少,特别需加强对农药残留、兽药残留、环境中动植物可富集的有毒有害物质的评价。

(二)建立有效的风险交流体系

风险交流是制定法规和标准中十分重要的环节。我国公共媒体根据有关标准及执法部门的信息向公众发布食品安全的信息时,现阶段常出现报道不科学及过度夸张的现象。因此,需要探讨怎样建立可靠的、适合国情的食品安全信息传输体系,这种体系应能及时把科学研究的结果及质量管理的法规、标准等公布,使所有公民都能参与讨论,而决策部门将根据相关评论再对风险分析结论进行修改。

(三)进一步明确责任主体

在风险管理阶段有很多的质量管理文件和管理办法,如质量可追溯系统的建立、缺陷产品的召回制度等,体现的责任主体都是生产者。因此,在食品安全管理的过程中要强化企业食品安全管理的具体责任,政府通过国家监督和控制系统的运作来监督他们对该职责的执行情况。

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在食品管理工作中的应用,解决了现代社会所产生的纷繁复杂的信息及大量的科学数据如何分析判断的问题,使得监管工作能建立在科学、客观和协调的基础之上。

四、风险分析在食品安全性管理中应用的前景与展望

目前风险管理作为一种国际社会广泛接受和普遍应用的食品安全性管理措施,已由原来的推荐方法成为一种强制性标准措施。一些发达国家,甚至一些发展中国家都在食品风险分析方面开展了许多工作。因此我们要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抓住时机,建立起一套科学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食品安全性管理机制。(一)政府高度重视为风险分析提供了可靠保证

食品安全性管理是一种政府行为。我国各级政府都对食品卫生工作高度重视。卫生部门、工商部门、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在政府的统一指挥领导下根据各自职责明确分工通力合作及时沟通信息,加大了对食品卫生的监督执法力度。正在实施的进出口食品生产厂的检疫卫生注册制度,食品卫生量化分级监督管理制度等工作。实质上就是风险管理的重要体现。政府为公共卫生事业不断加大投入,也为进一步实施风险管理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二)HACCP 的应用为风险管理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HACCP)是一种用于食品生产过程中的的食品安全质量的控制措施,是通过对整个食品链包括原材料、生产、食品加工、流通、消费各个环节的物理性、化学性和生物性危害进行分析控制及效果验证的完整控制程序。我国很多食品生产企业已经在生产过程中引用了HACCP 管理,为提高食品卫生质量降低食品危害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我们应将HACCP 作为一种强制性的标准予以实施,加强和规范食品卫生安全性管理,从而达到与国际接轨。

(三)消费者对风险分析的认知程度是实施风险分析的基础

消费者要正确认识和理解风险。因为“零风险”的食品是不存在的。风险始终伴随着食品。进行风险分析的目的不是要实现食品“零风险”,而是要通过有效的风险管理将风险控制到可接受的范围内。因此要借助媒体的作用宣传和普及食品卫生知识,提高消费者对食品卫生安全的认知,为实施风险分析奠定良好的群众基础。

(四)加大食品卫生安全监督力度,是实施风险管理的手段

目前我国实行的食品卫生标准食品进入市场前的质量评估,食品市场准入制度,食品卫生许可制度等一系列风险管理措施还需要不断的补充和完善。食品检验、检疫机构和监督执法队伍还需要进一步加强。这是我们实施风险管理必不可少的条件。只要我们坚持政府高度重视,加强相关部门的通力合作,依法行政充分发挥现有的技术优势和丰富资源,在原有风险管理措施的基础上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食品安全性风险管理体系,不仅能保证广大消费者的食品卫生安全,将食源性危害降到最低程度,而且能维护食品生产企业的合法权益,对食品行业的健康发展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金培刚.食品安全风险管理方法及应用[J].浙江预防医学,2005,l8(5)[2] 金培刚.食品安全监督与法制建设国际研讨会暨第二届中国食品研究生论坛论文集(上)[C].浙江: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2005 [3] 潘家荣,吴永宁.欧洲食品安全科技体系特点及其启示[J].中国工程科学, 2006, 8(7)[4] 刘俊茹,蔡平生,郝丽萍.风险分析在我国食品安全性管理中的应用[J].职业与健康,2004,20(12)[5] 宋怿.食品风险分析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食品安全的风险分析与管理 篇6

食品安全风险分析的现状

与发展趋势

食品安全风险分析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摘要:食品安全风险分析既是先进的管理模式,又是科学的思维方式,由风险评估,风险管理和风险交流三部分构成。本文介绍了食品安全风险分析的基本原理,指出了我国开展食品安全风险分析的问题,并提出有关对策,以期对提高我国的食品安全水平有所裨益。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体系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关键词:食品安全;风险分析;问题与对策;现状与发展趋势

Current conduction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Food Safety Risk Analysis

Abstract:The food safety risk analysis are both advanced administration pattern and a scientific thinking mode, the risk analysis system is composed of risk assessment, risk management and risk communication.The basic principle of food safe analysis are introduced and some problems existed are pointed out,and countermeasures are proposed in this paper.So as to enhance Chinese food safety level.Based on above, it brings the current conduction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hazard estimate system in China.Key words:food safety;risk analysis;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the current conduction and development trend近几年,我国食品安全事件频繁发生,诸如石蜡大米、甲醛啤酒、“大头”婴儿奶粉、红心鸭蛋、婴儿结石奶粉等事件,使食品市场的信任危机日趋加深,这对食品行业发展造成了沉重打击。开展食品安全风险分析,找出食品安全中的各种风险,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控制,能够有效提高食品安全水平。食品安全,是指“食品中不应含有有毒、有害物质或因素,含有足够的、均衡的营养物质;具有相应的色、香、味、形等感官性状”。近几年来,食品安全事件频频发生,导致食品安全风险频频产生:从蛋白质含量不达标的阜阳奶粉导致的大头娃娃、雀巢奶粉碘含量超标可能导致的甲状腺肿大、在食品中添加致癌工业染色剂苏丹红,到近期发生的珠海大亨高钙奶致56名幼儿中毒事件。这些食品安全风险都是人民群众“不可以接受的风险”,如何有效地化解这些不可以接受的食品安全风险,踏踏实实地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成为我们面对的现实问题。因此,加快开展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实现食品安全管理由事后监测到事前预防的转变,对于提高食品安全水平、保障消费者健康、恢复市场信心、增强政府公信力都有重要意义。

国民的身体健康是当前摆在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面前的重大战略课题,食品安全是其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目前世界各国在这个方面都做了大量的研究,积累丰富的经验。同时中国政府也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尤其是在食品安全方面的研究方面,全国各级科研单位和检验检疫部门已经开展了众多卓有成效的工作。最近党中央在全国范围展开了一场以食品安全为重点的专项整治活动,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绩。但与世界其它国家一样,由于种种原因,中国的食品安全质量状况不容乐观。食品安全中的关键是标准的建立与风险分析原则。1 食品安全风险分析的基本原理

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最先应用于航天食品。1998年在罗马召开的FAO/WHO联合专家咨询会上,形成了《风险情况交流在食品标准和安全问题上的应用》的报告,标志着食品安全风险分析的理论框架已经形成。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包括风险评估、风险管理和风险交流这3个互为前提、相互作用的部分,这3个部分形成了一个科学的管理框架,其基本原理如下:风险评估,以科学研究为基础,为风险管理提供依据风险评估是确定食品中有害物质或微生物对人体产生危害的概率和强度,危害等于概率与强度的乘积。风险评估的实施主体是食品科学、卫生学、毒理学等方面的科学家,尤其重要的是,评估专家必须独立于政府、企业之外,才能保障风险评估结论的可靠性。风险评估包含4项内容:危害识别、危害描述、暴露评估和风险描述。

危害识别的任务,是找出食品中对人体健康有危害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因子。危害描述的任务,是评价食品中有害微生物、化学因子和物理因子对人体危害的发生概率。暴露评估的任务,是评价食品中有害微生物、化学和物理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强度。风险描述,是指根据危害识别、危害描述和暴露评估,综合评估食品有害因子对特定人群造成危害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进而提出人体的每日容许摄入量(ADI值)、每日推荐摄入量(RDI值)、污染物的每周耐受摄入量(PTWI值)等指标。我国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体系

我国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体系长期以来,中国的食品科技体系主要是围绕解决食物供给数量而建立起来的,对于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相对较少。目前还没有广泛地应用与国际接轨的危险性评估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现行食源性危害关键检测技术仍然比较落后。中国食品安全控制技术还比较落后,清洁生产技术和产地环境净化技术缺乏且没有得到广泛应用,导致环境污染严重。近年来,中国新的食品种类(主要为方便食品和保健食品)大量增加。很多新型食品在没有经过危险性评估的前提下,就已经在市场上大量销售。方便食品和保健食品行业的发展给国民经济带来新的增长点,但也增加了食品风险。方便食品中,食品添加剂、包装材料与保鲜剂等化学品的使用是比较多的。保健食品中不少传统药用成分并未经过系统的毒理学评价,长期食用,其安全性值得关注。

转基因技术的应用一方面给食品行业的发展带来良好的机遇,另一方面也增加食品安全的不确定因素。判断转基因食品是否安全必须以风险分析为基础。目前,受管理、商业、社会、政治、学术诸多方面的限制,科学的统计数据很难获得,对转基因食品进行风险分析非常困难,这给食品安全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一直以来,我国对食品安全的监管是以对不安全食品的立法、清除市场上的不安全食品和负责部门认可项目的实施作为基础的。这些传统的做法由于缺乏预防性手段,故对食品安全现存及可能出现的危险因素不能做出及时而迅速的控制。我们必须建立一套评价和降低食源性疾病暴发的新方法,同时加强对与食品有关的化学、微生物及新的食品相关技术等危险因素的评价,从而逐步建立我国自己的食品安全评价体系,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以新技术的安全评价为例,基因工程和辐照等高新技术在食品生产领域的应用,也对食品安全提出了特殊的挑战。某些新技术虽然会提高农业生产量,同时也可能使食品更安全,但若让广大消费者接受,必须对其应用和安全性进行评估,而且这种评估必须公开、透明,并采用国际上认可的方法。

我国应采取国际认可的手段,创建食品安全的评价标准,逐步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评价体系。做法主要包括:及时而适宜地对食品安全事件开展危险性评价,以便为国际和国家标准以及国家法律法规的制定提供依据;在全国范围内搜集食源性疾病和食品中有毒化学物质、致病菌污染的数据资料;及时、迅速地获取来自其他国家的危险性评价资料;就食源性疾病,食品中有毒化学物质和致病菌的污染以及微生物学危险性评价技术及数据加强与其他国家之间的有效交流。3 我国食品检验标准的现状

只有充分了解中国的食品检验检疫标准与其它国际标准存在的差距才能有的放矢的提高我国食品安全检验技术.目前我国的食品检验检疫标准主要存在着以下缺点和不足: 3.1 食品安全标准数量少、规定粗放,而且更新较慢

国外的食品安全标准一般是产品标准,即标准与产品一一对应的方式达到对食品质量的控制.而中国则是按类别划分,如各种蔬菜只有一个标准———蔬菜类安全标准.中国食品安全标准数量少,如农药残留物国外有2 000多项标准,中国只有100多项。国外对技术标准的修改周期为3—5 a, 随着科技的发展,标准也随之更新。而中国标准更新速度较慢,特别是高新技术领域的国家标准更为缺乏。目前20 000多项国家标准中,有700多项属于“服役”超过10年未变的标准。牛奶的标准就是个很好的例子.我国现行的鲜牛奶收购标准GB/6914-86[3]制定于1986年,该标准规定牛奶中微生物指标:一级应小于50万个/mL、二级小于100万个/mL、四级则达400万个/mL;而美国、加拿大规定如果发现牛奶中微生物超过5万个/mL,就要从严处罚。3.2 “政出多门”,缺乏统一监管与协调

中国制定标准的机构是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尽管它名义上是国务院授权“统管全国标准化工作的主管机构”,但受计划经济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都存在着四重标准,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行业标准一直延续计划经济时代各部委制定惯例,如林业(LY)、农业(NY)、商检(SN)、商业(SB)、供销(CH)、轻工(QB)等标准政出多门、相互矛盾、交叉重复、指标不统一.例如卫生部关于干菜类食品含硫量标准规定不能超过0.035 mg/kg,而农业部颁布的无公害脱水标准(NY5184-2002)却规定二氧化硫残留量不得超过100 mg/kg,两者相差2 857倍。正是由于此标准差别,2004年3月份,沈阳卫生监督所认定了20多吨“毒黄花菜”的二氧化硫超标近200倍,菜农因此遭受巨额损失。3.3 食品安全标准制定缺乏科学性

一项食品安全标准的制定时间较长.首先要进行基础研究,再做流行病学的调查,涉及到风险评估和风险交流,而这一方面工用我国才刚刚起步。比如:过去玉米等粮食中的“铅”等重金属的限量值规定,其基础数据支撑薄弱.无溯源性.极不科学。现在标准制定工作都必须建立在强大的技术数据基础之上,并由具有资质的检测实验室向标准化管理部门提供制定标准的相关依据。这一过程也是现代食品安全风险的评估过程。4 食品安全风险分析今后发展方向

在风险分析的技术领域,国际上化学物的风险评估已经比较成熟,但是生物性因素的风险评估正在发展中。最近在危害描述(如生物学标志物等)和暴露评估方面也有不少新的进展,特别是食品中致病性微生物的定量风险评估的研究和发展,把风险评估技术的发展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化学物的风险评估中,剂量-反应关系的研究仍然有待发展,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评估模型和方法也是我国尚待进行深入研究的领域,以机制为基础的致癌和非致癌统一的模型是风险评估的发展方向。与此同时,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转基因工程食品陆续出现,对其安全性评价的风险评估也是当前风险分析课题研究的热点。现代生物技术日益加快的步伐开创了食品生产的新纪元,这将对未来的食品供给产生巨大的影响。然而,就应用生物技术改良产品,其安全性、营养价值和环境效应等问题,有待更深入的研究。由此可见,国际上有关食品安全风险分析的发展和应用已取得一定的进展,但还有待于更深入的研究。而在我国由于食品安全管理体制尚不完善,也没有固定模式可以遵循,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工作尚处于摸索阶段。因此根据我国实际情况,以食品安全风险分析为基础建立我国的食品安全管理体制,对进一步保障食品安全,促进对外贸易的正常发展将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5 对我国食品安全管理的启示

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在我国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其管理理念对我国食品安全的管理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为提高我国食品安全管理水平,需采取以下对策:第一,加强各食品安全主管机构间的协调和合作,建立并完善食品监督管理机构的职能,加强有关食品安全方面的立法和标准建设工作,尽快与国际接轨。第二,建立和完善统一的食品安全有关的监测和报告系统,完善有关资料和信息系统,提高信息资料质量,尽快考虑并建立快速预警系统。第三,采用将对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的强制性要求与志愿性约定准则相结合的综合性管理方式,充分发挥企业在保证食品安全中的作用和积极性。第四,按相对的危险性大小程度对企业及食品进行分类,并以此决定监督检查频次和力度,这样既可起到更好的效果,又能合理利用有限资源。第五,树立政府管理部门、农牧民、食品工业部门及消费者要在分担食品安全责任方面进行合作并建立有效的伙伴关系的氛围,加强食品安全方面的交流、参与、培训和教育工作。积极引导消费者要正确地认识和理解食品安全风险,“零风险”的食品是不存在的,风险始终伴随着食品。进行风险分析的目的不是要实现、实际上也不可能实现食品安全性“零风险”,而是要通过有效的风险管理,将风险控制在可以接受或承受的范围之内。

[参考文献] [1] 陈君石.危险性评估与食品安全.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03.15(1):3-6.[2] 李业朋.美国食品安全系统(编译).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01.13(4):44-50.[3]

我国食品安全及对策分析 篇7

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成因分析

农药及化肥污染食品

我国农民常使用的农药含有汞、铜等金属元素和其他无机化合物, 同时由于农民的用药经验不成熟及掌握的农药知识较少, 往往造成农药使用过量, 导致植物受到农药的影响。农药附在农作物表面, 部分会进入到农作物的内部, 随着农作物的生长, 农药会慢慢转入到农作物的叶子或果实中。有残留农药成分的植物会对人们造成十分严重的危害, 由于农药残留具有隐蔽性, 其危害比直接农药中毒更为严重。

随着人口不断增长, 农产品生产者为提高作物产量, 常使用化肥补充农作物生长所需的营养。化肥对食品的影响主要是硝酸盐的累积, 我国施肥技术较落后, 造成化肥流失率较高, 利用率低, 农作物对硝酸盐的吸收分解不充分, 使硝酸银存留在农作物体内。硝酸银经过化学反应后形成亚硝酸银及其化合物, 该类物质具有极强的致癌性。

生产者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

一些食品生产者为更好地销售食品, 在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 向食品里面添加一些不能食用的非法物质, 达到改善食品色香味的目的。一般市场上销售的食品, 未添加非法添加物质的食品与添加非法添加物质的食品相比, 色香味上差距较大, 而人们在购买食品时, 多会选择外观较好的食品, 这也使生产者为提高销量, 经常在食品里面添加不可食用的非法物质。随着社会科技的不断发展, 人们在保存食物上也有更多的技术手段, 使用添加剂可防止食物腐败或改善食物口感, 常见的食品添加剂有染色剂、增味剂、防腐剂等。一些食品生产者为掩盖食物腐败的情况滥用食物添加剂, 甚至有些食品生产商使用国内禁止的福尔马林对食物进行防腐, 这种滥用食物添加剂生产的食品, 含有的危险物质对人民造成的人身安全十分厉害, 会使得身体内的功能出现损坏, 严重时会引发癌症。

环境污染导致食品污染

我国的经济和科技发展飞速提升, 但科技发展的同时也对环境产生越来越严重的影响, 大气污染、水质污染、土壤污染情况均十分严重。工业燃烧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在进入大气、水和土壤后, 对环境造成污染同时也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一些生产厂家在排放废水时直接排到附近的水库中, 这些废水里含有许多有毒物质, 在排入到水库后, 不仅对附近的水源有影响, 也对附近的生物和鱼类产生非常大的危害。人们在食用被污染过的水产品后, 对人体造成的危害十分严重, 且在这些污染较为严重的地区生产出的食品, 含有的有毒物质都严重超标我国的食品安全标准。

食品安全问题的建议对策

我国环境管理部门应发挥其管理及监督的权利, 对一些排出物质严重超过国家规定标准的企业严格处理, 加强对企业排出三废的监督。在一些环境污染十分严重的地区, 相关政府管理部门更需对企业进行加强治理。环境管理部门可通过收取环境污染税以提高企业对治理“三废”的决心。排出三废物质较多的企业可引进先进的工艺或技术, 通过分析本企业的生产特点改进企业生产中的工艺及技术, 从而减少废水、废气、废渣的排放, 达到降低这些有毒物质对环境造成污染程度。控制环境污染有利于减少有毒物质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也可避免食品生产过程中进入有毒物质, 这对提高食品安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结语

食品包装安全分析 篇8

[关键词]食品安全标准;欧盟;食品产业;动态GTAP模型

[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007(2015)02-0097-06

随着食品安全风险通过国际贸易方式的跨地区扩散,欧盟提高了入境食品安全标准,并实施了更加严格的质检监控措施,这些政策措施都提高了我国食品企业的出口门槛,成为影响我国对欧盟食品出口贸易的重要因素。发展中国家的食品安全标准水平较低,食品安全风险较大,这会对其自身高附加值食品出口造成不利影响。对于发展中国家,其他国家食品安全标准的提高是作为提高本国食品安全的催化剂,还是作为技术贸易壁垒存在,可能由于不同产品、标准、企业及国别而存在差异。通过完善国内的食品法案不仅能够提升食品贸易竞争力,还能够提高国内食品安全水平。目前国内研究主要关注国外食品标准动态变化以及各国食品安全标准差异,如欧盟、美国、日本及中国的食品接触材料及其制品标准中存在的差异。有学者运用计量统计方法分析我国农产品遭遇技术贸易壁垒的原因,研究发现,如果贸易国越是属于农业型国家、GDP越大,则该国实施技术贸易壁垒的可能性会越大。发达国家的农产品技术贸易壁垒对我国经济存在着显著的负面影响,因此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出口价格,降低农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和出口量迫在眉睫。

从现有对食品安全标准与食品产业的研究文献可以看出,多数研究的是关于发达国家食品技术标准影响的定性分析,近期有学者用实证方法来研究食品安全标准的影响,但缺少对影响效果的事前动态分析。本文将利用动态GTAP模型,比较欧盟提高食品安全标准的各类情景对我国食品贸易的影响,模拟2007至2025年的中国食品产业出口及产出变化趋势,为相关政策提供参考与依据。

一、欧盟食品安全标准及影响

欧盟食品安全体系涉及食品安全法规与食品安全标准两个方面。在食品立法方面,1997年的《食品安全绿皮书》初步形成了欧盟食品安全管理思想,2000年的《食品安全白皮书》明确了欧盟食品安全的重要改革计划,2002年欧盟制定了《Regulation(EC)No.178/2002》法规,两年后欧盟又公布了四个补充法规,第852/2004号、853/2004号、854/2004号、882/2004号法规。食品安全标准方面,欧盟食品安全标准包括欧洲标准化委员会标准和欧共体成员国标准两个层次,欧洲标准化委员会的欧洲食品标准包括CEN/TC 174、CEN/TC 194、CEN/TC 275、CEN/TC 302、CEN/TC 307、CEN/TC 327等。欧盟食品安全标准可分为食品技术标准和食品管理标准,技术标准主要是指对食品包装、标签、微生物指标、贮藏等方面的规定,管理标准主要是对食品安全管理职责、程序、方法等方面的相关规定。

近年来,中国对欧盟食品出口贸易发展迅速,根据GTAP贸易数据(1995-2009),我国食品出口欧盟贸易额从1995年的6.79亿美元提高到2009年的13.63亿美元,蔬菜、水果、坚果、肉制品与植物油籽及制品所占出口比重较高。根据2009年统计,图l反映了欧盟地区的食品进口结构,欧盟内部食品贸易占主要比重,欧盟从中国进口食品不到欧盟总进口额的0.6%。近年来,随着食品安全事件通过贸易方式跨国和跨地区扩散,欧盟通过提高入境食品安全标准与更加严格的质检监控措施,防范外来食品安全风险。食品安全标准的提高从技术标准上限制了我国食品的出口,使得一些在我国已经达到合格标准的食品无法通过检验而丧失出口机会,从而使我国食品失去了贸易竞争优势,对我国食品出口造成了不利影响。鉴于此,我国食品企业为了进入发达国家市场,需对采购、生产、仓储、物流等各个环节加大投入,进行质量控制,并支付较高的注册认证等费用。此外,国外食品安全标准经常发生变化,因此我国食品出口企业需要更改工艺流程、更新设备仪器、培训员工等,以适应不断更新的食品安全标准。据统计,欧盟食品饲料快速预警系统(RASFF)共通报中国出口食品882次,水产品、花生、蔬菜水果、肉制品扣留和通报较多。通报的主要原因是药物残留超标、微生物超标、添加剂滥用、重金属超标、转基因食品及抗生素滥用等。

二、模型与情景设定

(一)模型设定

GTAP-Dyn模型是由美国普渡大学全球贸易分析中心开发的动态递归多区域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可用于贸易政策的动态模拟分析。该模型主要采用跨国资本流动、资本积累以及投资适应性预期等理论假设。选择该模型主要有以下原因:(1)运用GTAP-Dyn可进行事前分析,模拟政策在未来可能引发的经济效应,并可考虑不同政策同时实施的全面效果;(2)作为多部门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分析该政策对其他产业造成的溢出效应,能够比较不同产业部门的影响程度,避免政策制定中仅考虑单个部门的局限性;(3)与比较静态模型相比,GTAP-Dyn中需要构建基准情景,并且要考虑各种要素的累积效应,可以提供一个较好的长期分析。

根据我国食品主要类别,将GTAP8数据库中的57个产品部门划分为以下10个大类:稻米及制品、小麦制品、渔业及水产品、蔬菜水果坚果、植物油籽及制品、制糖作物及制品、肉制品、生乳及乳制品、饮料及烟草制品、其他制成品和服务。根据我国食品贸易中的主要出口目的地和进口来源地,将134个区域划分为如下9个区域:中国、美国、日本、澳大利亚、欧盟、东南亚、南亚、东亚其他国家以及世界其他区域。

nlc202309032124

(二)模拟方案

为反映欧盟提高食品安全标准对食品进出口贸易的影响,本文采用AMS作为冲击变量。在GTAP模型中AMS用于度量非关税政策所造成的价格扭曲。设商品i从r区域出口到s区域的国内有效价格为PMS’(i,r,s),表达式如下:

PMS’(i,r,s)=PMS(i,r,s)/AMS(i,r,s)

(1)

其中,AMS为技术系数,AMS增加导致由r区域出口到s区域的商品i的有效价格降低,这表示非关税壁垒程度削减;AMS降低导致有效价格上升,表明非关税壁垒程度增加。在引入有效价格PMS’之后,为保持数据平衡,还需要引入由r区域出口到s区域的商品i的有效数量QXS’(i,r,s):

QXS’(i,r,s)=QXS(i,r,s)xAMS(i.r,8)

(2)

在本文中,可通过对AMS指标施加负向冲击,模拟提高食品安全标准对其他国家的作用,从而分析该政策变量所造成的影响。动态模拟主要有基线模拟、改变闭合条件基线模拟与政策模拟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基线模拟。闭合条件设定各国实际GDP为外生变量,根据预测和估计数据,设定实际GDP、人口、熟练劳动力、非熟练劳动力、资本、土地等外生变量的冲击程度,将2007年基期数据动态递推至2025年,在闭合中通过设定技术内生,可得出2007至2025年的各国技术变化率,为进一步模拟准备数据。

第二阶段,采用不同的闭合条件,重新进行基线模拟。通常,设置实际GDP内生与技术变化率外生。根据CEPⅡ的人口、劳动力、资本、土地等的预测数据,将一般均衡数据由2012年动态递推到2025年,得出国外食品安全标准维持不变情形下的我国食品出口贸易变化趋势,用于在政策分析中作为比较的基线。

第三阶段,政策模拟。预测各国在不同时期提升食品安全标准幅度。通过对AMS指标施加负向冲击,模拟国外提升食品安全标准情景下的我国食品出口贸易历年变化趋势。将该结果与基线情景比较,得出国外食品安全标准对我国食品出口的动态影响效应。

由于美国、欧盟、澳大利亚、日本等发达国家自身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完善,监控力度较高。假设欧盟提高食品安全标准对发达国家的食品贸易负面扭曲程度较轻,而对中国、东南亚及南亚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负面扭曲冲击较重。模拟情景如下:情景1,欧盟提高食品安全标准,导致出口至欧盟的食品有效价格提高,反映食品产业为适应更高标准所投入的更多成本,但设定该扭曲程度对不同国家存在差异,对美国、欧盟、澳大利亚、日本的食品贸易负面扭曲为-1%,而对我国及东南亚、南亚等发展中国家的负面扭曲冲击为-5%。情景2,欧盟提高食品安全标准,对发达国家食品贸易负面扭曲为-1%,而对发展中国家的负面扭曲冲击为-10%,情景2对发展中国家更为不利。情景3,欧盟针对肉制品提高食品安全标准,对不同国家的负面扭曲程度与情景2一致。情景4,欧盟针对果蔬类食品提高入境技术标准,对不同国家的冲击程度如情景2。

三、实证结果分析

本文采用GTAP-Dyn模型,模拟欧盟提高食品安全标准情景,利用Gragg算法,选取外生变量,设定外生变量冲击的幅度与时期。由于模型方程采用线性化处理,模拟结果部分将以变化率表示,即各种模拟情景中各变量相对预测基线的变化幅度和趋势。

(一)我国食品出口与产出变化

由情景1、情景2分析可得,欧盟提高食品安全标准情景中,我国食品出口量出现下降,以肉制品、生乳及乳制品、植物油籽及制品出口数量下降尤为明显。情景1中,我国肉制品出口量下降-2.72%,生乳及乳制品下降-2.7%,植物油籽及制品下降-1.38%。欧盟对发展中国家进口食品的负面扭曲程度提高,如情景2所示,对我国食品出口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更大。到2025年,欧盟提高技术标准的负向冲击将进一步减弱,如在施加冲击的2010年我国肉制品总出口量下降-5.48%,到2025年降低至-3.44%。

由情景3可知,欧盟针对肉制品提高食品安全标准导致我国肉制品总出口量降低5.63%,而随着中欧经济贸易发展,该冲击将到2015年减弱至3.53%。情景4表明,欧盟的果蔬类食品安全标准的提高,将导致我国果蔬类总出口量降低1.05%,该冲击将在2025年降低至0.24%。在欧盟提高技术标准后,我国出口至欧盟的肉类和果蔬类产品减少,调整期内我国出口可能转移至其它技术标准相对较低的地区。

从中可得出结论:(1)欧盟提高食品安全标准对我国主要食品部门产出造成了负向冲击,其中以植物油籽及制品所受冲击最大,在2010年,植物油籽及制品产出减少0.12%,生乳及乳制品产出降幅也较大。(2)欧盟提高技术标准所造成的负向效应逐年减少。(3)我国食品产出影响幅度小于食品出口变化,存在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我国食品出口占总产出的比例较低,另一方面国际市场出口受阻转而向国内市场供给。

(二)贸易转移效应

在情景2中,我国出口至欧盟的贸易额大幅降低,但我国出口至日本、澳大利亚、东南亚等地区的食品贸易额有所增加。以肉制品为例,2025年我国出口欧盟的肉制品相对于基线情景降低41.86%,出口至日本的增加0.18%,出口至澳大利亚的增加0.42%,出口至东南亚的增加0.07%。经过一段时间调整后,我国出口可能转移至其它技术标准相对较低的国家或地区。这反映了我国食品出口过程中的贸易转移效应。

从欧盟的进口贸易方面看,欧盟提高食品安全标准对不同国家影响程度存在差异。由于美国、日本、欧盟、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和地区自身食品安全标准与监控体系建设完善,欧盟提高食品安全标准所产生的负面扭曲程度较低,而发展中国家食品安全标准以及食品安全监控水平通常低于发达国家,提高技术标准对我国及东南亚、南亚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负面扭曲较大。如表4所示,欧盟从中国、东南亚、南亚等国家的食品进口量降低,而欧盟内部的食品贸易额上升,欧盟从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的食品进口增加。以肉制品为例,欧盟从中国、东南亚、南亚等区域进口额降低了42%,但从欧盟内部贸易增加了2.54%,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出口到欧盟的食品量不降反增。这体现了欧盟提高食品安全标准所产生的国际贸易转移效应,即食品进口来源地从食品安全标准较低的国家地区转向技术标准较高的国家和地区。

四、结论

运用动态GTAP-Dyn模型对欧盟提高食品安全标准的4种情景进行模拟,得出以下主要结论与启示。第一,欧盟提高食品安全标准提高了我国食品产业生产与出口成本,对我国食品出口造成了不利影响,其中,肉制品、生乳及乳制品、植物油籽及制品出口量降低尤其明显。一方面因为我国食品出口占总产出的比例较低,另一方面因为国际市场出口受阻转而向国内市场供给,所以导致我国主要食品部门产出所造成的不利影响小于出口所受的影响。第二,欧盟提高食品安全标准增加了所有出口国的出口成本,美、日、澳等发达国家自身食品安全标准通常高于发展中国家,欧盟将更多地从这些技术标准较高的国家和地区进口食品。

我国食品出口企业应重视各国提高食品安全标准,密切关注国外食品安全法规动态,并切实采取有效措施,缩小与发达国家食品安全之间的差距。应加强食品质量控制标准体系的引进和研究。针对我国食品标准制定存在的部门多、交叉、重复等问题,政府应加强各项食品标准法规的简化和修订工作,减少和避免食品安全标准过多以及不一致的问题。

上一篇:散文解题技巧及示例下一篇:我是一棵小草想象作文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