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食品专业人才

2024-11-02

创新食品专业人才(通用12篇)

创新食品专业人才 篇1

创新型人才具有四个基本要素:知识性要素、实践性要素、创新能力要素和品德要素。国家教育部出台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 要以培养人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新教育来适应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和社会需求。在新形势下,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应着力于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具有综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着力于进行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和学生的创业意识、能力的培养。

食品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专业。随着全社会对食品问题关注程度的普遍提高, 对食品专业人才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急需一大批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食品专业创新型人才。近年来, 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就如何改革食品专业实践教学, 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建立食品综合实训车间, 完善创新性实践条件

食品专业涉及的学科众多, 内容繁杂, 传统教育中的实践性教学, 通常采用“实习靠工厂, 实验以单元技能训练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在该教学模式中, 实习靠工厂, 虽然在理论上对学生获得生产实践经验, 掌握一定的生产实用技术具有积极的作用, 但由于种种原因, 很多企业只让学生参与局部工艺实践, 按照固定的生产路线机械地进行操作, 严重束缚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实验以单元技能训练为主, 针对每个单元的内容进行技能反复训练, 通过实验, 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一定的提高, 掌握了一定的技能, 但由于实验内容的工艺性、综合性、实用性、创新性不强, 在实验结束后, 学生能独立生产合格产品或开发新产品的可能性极小, 不利于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这一背景下, 我院积极筹备建成一个能再现企业生产环境和高技术水平的集食品加工、检验技术于一体的综合性实训车间。该实训车间从实践教学目标出发, 改革实践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模式, 根据各食品加工的特点, 建立便于每个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取样、检验的生产实训流程和生产实训规章制度, 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食品人才。

实施“三段式”实践教学模式, 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

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但传统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阻碍了实践教学功能的发挥。当前高职院校大部分实验课教学是按理论课设置, 把实验课作为理论课的附属, 实验的教学内容主要是验证理论课的内容, 很难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方法上, 学生严格地按照实验讲义上的步骤进行实验, 束缚了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为了保证实践教学质量、提高实践教学效果、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 应积极改革实践教学体系, 实施“三段式”实践教学模式, 即对学生的实践教学分为验证性实验教学、综合性实践教学和创新性实践教学三个阶段, 对每一阶段采取不同的教学形式, 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 逐步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验证性实验教学阶段这一阶段以验证性的基础实验为主, 实验主要对每个单元的内容进行反复技能训练, 通过训练, 使学生掌握基本技能, 可参加食品检验工、乳品检验工、畜产品加工等技术工种的考试, 以提高就业竞争力。

综合性实践教学阶段在单元实践内容反复训练的基础上, 改革实践课教学, 实施项目教学法, 实习立足实训车间, 实验内容注重工艺性、综合性、实用性和创新性, 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课改革的对象主要是食品分析与检验、食品微生物、农药残留与检测、添加剂检测、畜产品加工、乳制品加工、蛋制品加工、焙烤食品生产技术、农产品加工、食品质量与安全、食品生物技术等专业课。参与教改的教师应根据课程特点, 结合江苏省食品行业现阶段的生产情况与发展趋势以及学院实际情况, 设计项目课程实验计划, 分配相应工作任务, 制定实验大纲, 经教研室讨论后实施。其目的是将各相关专业课实验整合为一个综合性实验, 利用综合实训车间的生产线, 按照现代企业的运作模式, 从采购、生产、检测、产品销售到财务资金回收的各个环节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综合性实验按生产工序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每组4~8人, 由一名学生负责, 在教师的指导下, 依次轮流换岗操作, 既保证每个学生在每道工序上有动手实践的机会, 又为学生提供管理组织生产实践的条件, 强化学生的责任心、实践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技术经济与管理能力等。要实行“以实验养实验、以实习养实习”的方针, 要求学生提供标准检验报告书, 销售学生实验、实习的产品以回收资金。这样, 既可节约资金, 又可培养学生的市场意识和创业意识。

创新性实践教学阶段这一阶段的教学目的是开展科技创新活动, 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 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科学研究过程本身即是一项探索和创新的过程, 一方面, 可以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 通过科学研究, 进行发现性学习, 可以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和创新精神, 使学生完善知识结构, 提高实践能力, 缩短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的距离。 (1) 设立开放式实验室, 增设设计性、综合性、研究性实验项目, 实验项目来源于指导教师的科研课题。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 以实验小组为单位, 根据实验内容和要求, 查阅文献资料, 自主拟定实验方案, 选择实验仪器设备, 确定实验方法, 实验方案得到指导教师认可后进行实验, 得到实验结果, 对结果分析讨论, 撰写实验报告及进行答辩。通过训练,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设计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2) 参加各类创新性比赛。充分利用“丹尼斯克食品最佳创新比赛”、“美国大杏仁学生创意大赛”、“全国挑战杯创业大赛”、“全国挑战杯学术科技竞赛”、“大学生实践创新计划项目”等活动, 吸引学生参与科技项目研究, 参加多种形式的科技讲座、科技竞赛、创业比赛等科技活动, 在科技活动中训练创新能力, 培养创新人才。 (3) 创新实践教学的保障措施。充分利用学院的地域优势, 加强产学研合作, 拓宽科技活动渠道, 建立紧密结合市场经济需求的科技活动体系及激励机制, 用制度创新确保科技活动质量的稳步提高, 形成有效的科技活动运作机制。

成立学生食品专业协会, 提高学生创业能力

我院根据21世纪高等教育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结合学院创新型食品人才的培养目标, 提出一种新的实践模式, 即组建学生食品专业协会 (食品生物技术协会、农产品加工技术协会和畜产品加工技术协会等) 。各个学生食品专业协会通过申请经费和会员集资款项作为活动经费, 利用课余时间, 面向市场需求, 根据协会的专业优势进行食品加工生产, 自产自销, 自负盈亏。学生是整个活动的直接控制者、操作者和行为者, 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切身体会到所学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差距、理想与现实的差距。通过比较完整的小型企业经营活动, 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钻研, 提高市场意识和创业意识, 为学生自主创业做了铺垫和准备。

当今世界, 食品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 最终衡量一个人是否是真正的创新型人才, 评价者不是学校, 也不是教师, 而应该是社会。通过建立食品综合实训车间、实施“三段式”实践教学模式和成立学生食品专业协会, 学生可以进行产品开发, 操作各种机器设备和仪器, 开展各类型的工作, 通过与不同层次、不同角色人的接触, 可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提高综合实践能力, 克服各种畏惧心理, 培养学生的市场意识、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 有利于培养出真正高素质的创新型食品专业人才, 以适应食品工业飞速发展的需要。

摘要:食品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专业, 本文对如何改革食品专业实践教学, 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进行了探讨。具体措施包括:建立食品综合实训车间, 完善创新性实践条件;实施“三段式”实践教学模式, 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成立学生食品专业协会, 提高学生创业能力等。

关键词:高职,食品专业,实践教学,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田建国.关于21世纪创新性人才培养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 2007, (4) :9-11.

[2]王勇.关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几点思考[J].烟台职业学院学报, 2007, 13 (1) :7-9.

[3]郑春龙, 邵红艳.以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的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中国高教研究, 2007, (4) :85-86.

[4]王晓敏, 霍李江, 邢浩, 王文生.课程实验改革带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高教论坛, 2008, (12) :62-63.

[5]吕浩雪, 李联明, 陈晨.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与教学方法改革[J].高等理科教育, 2008, 77 (1) :80-82.

[6]王志林, 李育佳, 徐培珍, 孙尔康.三层次开放实验室,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2, 19 (4) :1-4.

[7]廖胜刚.创新实践教学:对接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就业市场需求[J].当代教育论坛, 2005, (1) :35-36.

创新食品专业人才 篇2

许丽,黄漫青,张馨如

(北京农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北京102206)

摘要:本文比较了2007级和2011级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设置情况,分析了2007级存在的主要问题,即培养目标不明确、教学内容及模式陈旧、课程设施不合理等。而2011级增加实践教学、强化理论与实践一体以及“3+1”课程体系改革等方面进行了改革,结果证明改革后的培养方案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创新食品专业人才 篇3

关键词:绿色食品检测 人才培养模式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TS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10(a)-0173-02

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引发政府监管部门、食品生产企业和消费者对食品检验工作的高度重视,绿色食品产业逐渐成为我国食品生产企业和消费者关注的重点。为使学生掌握扎实的绿色食品检验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提高学生在绿色食品检验实际工作岗位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我们对服务绿色食品产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教学改革和实践创新工作探索。

1 “学检互动”培养模式改革的基本思路

绿色食品检验内容丰富,包含食品的一般成分分析、有害物质分析、功能性成分分析、包装成分分析等,为了完成绿色食品检验工作,学生所具备的检验手段和掌握的实验技能就显得格外重要[1]。绿色食品检验人才培养涉及食品化学、食品分析与检验、食品微生物学、食品卫生学等多门课程,这些课程大多位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和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必修课程。绿色食品检验人才培养通过将化学、生物学、物理学等的基础知识运用到食品检验领域,要求学生掌握绿色食品作为特殊安全要求商的质量控制及检验能力的培养模式。绿色食品检验工作岗位是全社会食品安全发展需要的结果,绿色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应当配备专职或者兼职食品安全管理人员,拥有食品安全专业技术人员承任食品加工链质量、食品卫生与安全监控、品质管理为主要任务的工作岗位[2]。因此,绿色食品检验人才要求培养出的学生不仅要具备完善的理论知识,而且要拥有过硬的操作技能。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一般都是在教室进行理论课的教学工作,待理论课完成之后,再让学生进行实验。教师在教室讲授操作技能方面的课时很难讲清楚,即使运用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实施教学也很困难,导致学生听课效果不佳。理论课的效果直接影响学生实验技能的掌握,学生在理论课上知识掌握不扎实,盲目去做试验,而实验教师认为学生已经掌握了理论课的内容,没时间也认为不必要再全面系统的讲解,只是把一些具体的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交代给学生。学生在做实验的过程中主要依据实验步骤,看一步做一步,当实验结束也不多思考总结,理论课学习与实验课实践明显脱节。绿色食品检测人才的培养理论与实践能力提高是相互依存的,在绿色食品检验课程教学中,必须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要进行实验的操作和印证,通过“学检互动”式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有感性和理性双重认识,对食品检验知识提高兴趣,最终使绿色食品检验类课程实现其应有的教学目标。

2 绿色食品检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形式

绿色食品检测人才培养坚持以能力培养为本,参考国家高级食品检验工职业能力培养标准,积极与本地企业合作,根据现阶段绿色食品检验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的需要完成课程的开发与设计,做好相关课程的衔接,统筹考虑和选取教学内容。绿色食品检验培养方案中制定新课程教学大纲打破传统章节限制为契机,将食品检验类理论课与实验课以知识点教学形式合理编排,将理论课教学与实验教学相辅相成,理论课教材进实验室,实验报告进课堂,在实验室完成作业,有机结合地实施“学检互动”教学模式。

遵循绿色食品检验工作岗的位知识、能力需要和课程特点合理制定教学大纲,设定课堂教学中理论与实践教学时数之比为1:1,同时开设两次课程见习教学环节,并制订相应的教学见习大纲,其中一次时间在校内分析测试中心进行综合技能训练,一次在校外相关食品企业见习,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技能。

在绿色食品检验教学实施过程中,实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模式,将部分理论课内容与实践内容有机结合,安排在实验室现场讲授,根据食品行业日趋严格的检测要求,不断完善教学内容和调整教学重点,与新检测工艺、新技术和新方法有效对接。在实验课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检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程见习环节赴本地食品企业和食品检测机构进行检测现场情景式教学。通过课程实习使学生接触到绿色食品检验的具体运作情况,了解到目前食品理化检验的工作现状以及最新发展动态,对开展绿色食品检验的实际工作有更多的感性认识。

3 学检互动”理论课程教学改革

绿色食品检验课堂教学可采用项目教学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将检验原理与方法与实验操作结合,教学与实践检验结合。注重国家标准测定方法与现代食品分析技术的应用,掌握传统分析原理,熟悉先进分析仪器的使用。在课堂教学中还应增加学科发展的动态,融入国内外食品安全热点问题的检测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扩展学生关注视野[3]。绿色食品检验课程教学采用教师主导集中教学与学生分组自学相结合,以学生自主性学习为主,学生自主开展信息收集、计划制定、做出决策、实施计划、过程控制、评估结果等学检结合式教学全过程,通过学生自己的检验实践来培养和提高职业能力。在绿色食品检验理论教学过程中,全体学生分肉制品、常规乳制品、婴幼儿乳粉、粮食、油料、调味料、酒类、蛋类、果蔬、食用菌共10组,每组5~6人,查阅文献及资料,分别完成各类绿色食品检验技术的专题作业,每两周各组进行汇报和交流1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对作业完成情况和汇报情况进行评分。

4 学检互动” 实践课程教学改革

绿色食品检测过程主要包括样品交接、检验准备、采样、检测与测定、检验结果分析、测后工作、修验仪器设备、安全实验、实验室管理等过程[4]。绿色食品样品的处理和检测原理、检验方法不同,上述为绿色食品检验实验的主要教学内容,而检测仪器设备维护与保养、检测质量控制与管理等工作则是绿色食品检验实验的辅助教学内容。学生完成理论课学习绿色食品检测原理、国家标准检测方法及限量要求的实验预习与复杂操作实验观摩,通过让学生参与试剂配制、仪器准备等实验准备工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实验的前后连贯性。教师在实验课提问检验原理、实验步骤和数据处理方法,演示实验关键步骤,讲解仪器使用与注意事项,对优劣实验操作过程进行影像资料采集并现场点评。学生思维实验报告要求分组比较数据,对比国家检测标准,讨论总结经验,教师在理论课上依据实验数据和录像点评实验、利用多媒体讲解先进仪器使用和国家标准中其余检测方法。作业主要实施项目驱动式学习,在实验室虚拟完成另外一种国家标准检测方法,并与本实验方法做比较。

在理论课和实验课的教学进程安排上要合理安排,在教学进程安排上能做到理论课原理讲完,接着就安排实验课巩固和加深。在实验原理讲解的时候采用多提问、计分式的考察方式,然后要求学生们在随后的实验现象和实验数据中进一步讨论对该理论的认识。理论课上积极主动地结合实验课内容,引导学生去利用理论知识解释实验现象,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思维的独立性、能动性和创新性,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 葛兴,郑燕英,刘京平.食品分析与检验课程改革初探[J].天津农学院学报,2003(12):58-60.

[2]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57号,2009.

[3] 姚宏亮,杨勇胜.“食品理化检验”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0,28:78-79.

创新食品专业人才 篇4

关键词: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是发展的最大资源, 创新是发展的最大动力。 高校人才培养水平如何,最重要的标准是看培养的人才能否适应社会需要, 培养模式能不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对于我国食品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不仅影响我国食品行业从业人员水平的发展,同样决定我国食品科学研究的可持续发展。 近年,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与类似专业的培养有了显著的发展,建设了各具特色的重点专业,满足了高等教育的目的。 与此同时,我们也注意到,人才的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如何在众多的食品类专业中根据学校优势和地方特色培养拔尖人才,不仅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行业的需要、学生的需要和社会的需要。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将解决人才培养的目标、完善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法。 研究的成果将用于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传授新知识新技能,帮助学生掌握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本领,积极开展自主实践,并为同类专业提供新的基础。

本研究从林业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出发, 探索创新人才的培养方法和管理体系, 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提供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路, 并提供新的工具,从而确定培养方向的可行步骤、培养创新能力过程中关键瓶颈的突破方法和人才培养过程的自我管理和改进措施。

一、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创新人才培养目标是根据企业和社会需要为目的设计制定的。东北林业大学食品科学是以林业为特色的综合性学科,它的研究内容包括食品化学及分析、食品制造与保藏和食用植物有效成分生物合成及分离工程。 学科以森林野生食用植物资源为主要研究对象,重点开展新资源食品、绿色食品、功能食品、天然食品添加剂、 植物有效成分功能机理、分子生物学与营养学、超临界流体萃取、生物大分子合成与调控等内容的研究。 由于食品制造业中有60%的原料来自于植物,同时,全世界有80%的生物活性物质存在于植物之中, 而森林中蕴藏着丰富的食用植物资源。 所以,林业院校进行食品科学的研究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根据这一特点,形成了以工科为背景,食品科学为基础,林业资源食品为特色,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求创新、 高素质的林业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

二、创新人才课程体系优化设计

创新人才的培养,必须优化课程体系。 本专业设置的主干课程有“ 食品生物化学”、“ 食品化学”、“ 食品微生物学”、“ 食品工程原理”、“ 食品营养学”、“ 食品机械与设备”、“ 食品分析”、“ 食品保藏学”、“ 食用植物资源学”、 “ 植物精深产品加工工艺学 ”、“ 森林食品加工工艺学 ”、 “ 食用菌培育与加工 ”。 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高度优化课程体系, 对课程进行综合与集成, 建立新的课程体系结构, 减少课程总学时, 减少课程设置, 以留出足够的学时, 强化基础教学, 保证学生有足够的学时来学习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培养综合能力。 同时,减少了必修课学时, 加大了选修课比重, 增设了林业院校相关学科及人文学科的课程,增设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创新性实验和实践技术性课程, 把教师的科研课题同毕业设计、 工艺试验及生产实践等环节紧密结合起来, 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三、创新人才教学内容系统化构造

教学内容的系统化管理和设计将有助于人才知识体系的构造。东北林业大学食品专业重在培养具有食品科学、食品工程和生物技术基础,能在食品、制药、生物化工、林业领域内从事生产技术与管理、品质控制、产品开发、科学研究、工程设计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与研究人才。因此系统地进行相关理论教学和食品行业的实践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在教学内容的系统化构造中,通过注重相关课程的整合和优化,避免课程内容的重复交叉,促进相关学科知识的交叉渗透,很多课程使教学内容综合化加强,实践教学体系与理论教学体系并重。在专业课教学中,教师着重讲授重点和难点,课下有方向地指导和要求学生阅读一些领域的国内外文献,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思维能力,使其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课堂的学习效果[1]。 实践教学受实验室设备和校外教学实习基地的影响,以前实验课多为验证性实验,学生仅按规定的内容和步骤完成,缺少学生独立设计和自由操作的机会,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十分不利。 通过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如实验课改验证性实验为设计性实验;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选择能让学生动手操作的企业和研究机构; 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 ( 论文) 给出研究目的 ,让学生先自己设计研究方案 、确定研究思路, 然后指导教师引导其进一步完善设计工作,使学生提高了动手能力,具有一定的创造性思维方法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2]。

四、系统化创新能力培养方法

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教师只管教,学生只管听,学生对专业课的兴趣不高,专业创新培养更无从提起。 为提高学生创新能力,需要将教学过程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首先由教师下达学习任务书和实施方案,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拟定任务实施计划草案; 然后在提出任务实施计划草案的基础上, 以小组为单位按照任务实施方案完成各自工作任务;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进行过程控制和质量控制,例如检查实施进度、疑难解答等;最后,学生完成任务后展示工作成果,做出自我评价,通过师生共同研讨,进行学生互评, 教师点评并提出改进意见。 在这种能力的培养过程中, 师生交流变得更加活跃, 学生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3,4]。 同时学科教师在考核机制上进行改革,如加大课堂提问、讨论、课后作业在最终成绩中所占的比例,使学生首先从思想上对课堂重视起来。 并在课堂讲授的过程中通过案例,将学生带入课堂,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新知识。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随时提问,教师随时回答;同时,加大学生之间的讨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5]。

为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校从2009年开始设立了大学生创新学分的制度。鼓励每位大学生参与到创新实验中来,除了国家和学校立项项目外,学院还专门拿出一批基金对学生创新实验进行立项,鼓励学生申报并实施课题。 同时,食品学科也依照学校的要求对大学生创新实验给予了高度支持,每年在创新实验开展的过程中,以大三学生为主,以成绩优秀的学生作为项目负责人,其他学生作为参与人,共同开展实验。食品学科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这些成绩都激励着学生对创新实验的热情,充分调动了他们参与的积极性。 通过创新实验的开展,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得到最大的体现。

五、创新人才培养过程的管理技术

在培养创新人才的过程中,通过完善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 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和营造创新环境等管理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6]。

在完善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方面,允许学生在一定范围内有自主选择课程、选择授课教师、安排学习进程的权利。 在选课时由专业教师加以指导,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具有系统性和完整性。 通过教学过程的管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具有灵活性,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保障。

只有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的教学与科研水平,才能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学校每学期通过学生打分来评价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效果,使教师更注意遵循“ 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原则, 努力用丰富的学识教人,用高尚的品格育人。 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能否培养出创新型人才。 学科任课教师100%拥有博士学位,通过到国内外著名高校的食品专业进行学习及学科内部每学期的教学方法讨论和多媒体课件的改进等方面的交流,使任课教师不断更新知识,教学能力、专业知识水平、专业技能以及教学方法得到提高。 同时,任课教师还注重科研能力的提升, 不断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 将学术前沿的最新动态告诉学生,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新精神。

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学科营造益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环境,如邀请国内外著名大学的知名学者来校讲学,派学生到其他大学做交换学生等。 给学生提供自由学习、自由探讨、自由研究的环境, 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逐渐形成。

参考文献

[1]许程剑,李应彪,卢士玲等.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考试周刊,2012,(64).

[2]刘达玉,唐仁勇,郭秀兰等.基于卓越计划的食品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J].农产品加工,2011,(9).

[3]姚芳,刘靖,张璟晶等.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食品专业课程群的构建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

[4]王蔚斌.关于食品科学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经营管理者,2012,(7).

[5]权伍荣,金铁岩,金清.食品科学与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现代教育科学,2009,(1).

创新食品专业人才 篇5

1、下列哪种酸味剂既可作果蔬护色剂,又可作肉制品的发色助剂:

A

柠檬酸

B抗坏血酸

C磷酸

D醋酸

柠檬酸——果蔬护色剂、酸度调节剂、腌制剂、香味辅助剂、抗氧化增效剂、络合重金属离子、防腐

抗坏血酸——果蔬护色剂、发色助剂、酸度调节剂、抗氧化增效剂

磷酸——酸度调节剂、抗氧化增效剂、香味辅助剂、络合重金属离子、防腐

醋酸——酸度调节剂、香味辅助剂、防腐、腌制剂

2、强酸在食品中一般不使用的范围有:

A

淀粉水解

B

赋酸

C

加工助剂

D

水解植物蛋白

酸味剂功能——赋予食品酸味;调节食品酸度以达加工工艺要求;香味辅助剂;抗氧化增效剂;络合重金属离子;防腐作用;果蔬制品护色剂和肉制品发色助剂;腌制剂;加工助剂

盐酸作用——调节食品酸度以达加工工艺要求;加工助剂

*运用实例:去橘络、囊衣;水解大豆蛋白质;淀粉糖浆

3、可乐型饮料中常使用的酸味剂是:

A

柠檬酸

B

乳酸

C磷酸

D

醋酸

柠檬酸——清凉饮料、果加工、抗氧化增效、汽水、水果硬糖、果蔬护色剂、酸度调节剂、腌制剂、香味辅助剂、络合重金属离子、防腐

乳酸——清酒、冰淇淋、果汁、干酪、乳酸饮料、番茄浓缩物、果酒调酸和白酒调香、酸度调节剂、防腐

磷酸——清凉饮料、可乐、罐头食品、复合调味料、糖果、焙烤食品、酸度调节剂、抗氧化增效剂、香味辅助剂、络合重金属离子、防腐

醋酸——合成食用醋、苹果糖浆、干酪、酸度调节剂、香味辅助剂、防腐剂、腌制剂

可乐型饮料——富马酸、磷酸

4、下面哪个作用一般不是酸味剂在食品中的功能?

A

发色助剂

B

一定的抗微生物作用

C

赋酸

D

增进抗氧化作用

5、对酸、碱、盐耐受性最好的增稠剂是

A海藻酸钠

B卡拉胶

C黄原胶

D

CMC

增稠剂

典型特性

海藻酸钠

能和

Ca2+形成热不可逆凝胶;凝胶时间和结构可通过pH、钙盐种类和磷酸盐缓冲剂和螯合剂控制;具有成膜性。

琼脂

热溶液冷却时能形成坚固的热可逆凝胶;凝固温度一般为40

℃以下,熔化温度一般在60

℃以上,随条件而改变。

卡拉胶

在水溶液中,k-型和i

-型分别需K+,Ca2+形成热可逆凝胶,l-不凝胶;在牛奶中三者都可凝胶

;能稳定蛋白质尤其是乳蛋白,因此特别适合做乳制品的增稠剂和胶凝剂。

果胶

HMP:

在pH

2.0-3.5

和60-65%

蔗糖存在时可形成热不可逆凝胶;

LMP:

在Ca2+存在时可形成热可逆凝胶;

甲酯化程度不同,凝胶快慢也不同。

黄原胶

低浓度能产生高粘度;溶液具有高度假塑性;粘度稳定性高(耐热性、耐酸碱性和耐盐性好);有很强乳化稳定和悬浮作用。

CMC

冷水可溶,能产生粘稠溶液,溶液无色、无味,清澈透明,有假塑性;具有成膜性。

6、一种应用最广泛的合成增稠剂,一般不作凝固剂使用是

A

海藻酸钠

B

卡拉胶

C黄原胶

D

CMC

海藻酸钠——增稠剂、胶凝剂、乳化剂、成膜剂冷饮食品稳定剂、面包改良剂;属天然

卡拉胶——增稠剂、胶凝剂、悬浮剂、乳化剂、稳定剂;来源为海藻,属天然

黄原胶——乳化剂、稳定剂、悬浮剂、增稠剂、黏合剂;来源为微生物,属天然

CMC(羟甲基纤维素钠)——增稠剂、悬浮剂、稳定剂、保形剂、成膜剂;纤维素衍生物,属半合成7、常用于仿生食品的增稠剂是

A海藻酸钠

B卡拉胶

C黄原胶

D

CMC8、下面哪种增稠剂可形成热不可逆凝胶:

A

海藻酸钠

B卡拉胶

C琼脂

D明胶

热不可逆凝胶

海藻酸盐,高甲氧基果胶

热可逆凝胶

卡拉胶,琼脂,明胶,低甲氧基果胶。

9、要制作豆干、油炸豆腐等豆制品时,选用哪种凝固剂较好?

A硫酸钙

B

氯化镁

C

葡萄糖酸内酯

D

氯化钙

硫酸钙(南豆腐凝固剂)——质地细嫩、持水性好(含水量高)、有弹性,产量高,但易残留涩味和杂质,不适合豆干、油炸豆腐的生产

氯化镁(北豆腐凝固剂)——豆浆凝固快,硬度较强,含水量低,具有独特的甜味和香味;但制品持水性差、易破,制作较难,产量低。适合豆干、油炸豆腐的生产

氯化钙——豆浆凝固快,制品持水性差、易破,过量时苦味重

葡萄糖酸内酯(盒装灭菌豆腐凝固剂)——制品保水性好、质地细腻、滑嫩可口,并有防腐作用,适合机械化生产;但有微酸味和涩味,不适合豆干、油炸豆腐的生产

10、工业化流水线生产嫩滑豆腐则使用哪种凝固剂?

A硫酸钙

B

氯化镁

C

葡萄糖酸内酯

D

氯化钙

酸类凝固剂(葡萄糖酸内酯)特点——产酸速度可通过温度控制,低温、常温释放H+速度慢,80℃以上快,故适合机械化操作

11、果蔬硬化常使用的添加剂是

A硫酸钙

B

氯化镁

C

葡萄糖酸内酯

D

氯化钙

提高果蔬制品的脆硬度——使用氯化钙、乳酸钙、柠檬酸钙等钙盐,原因是可使可溶性果胶成为凝胶状不溶性果胶酸钙

12、既可做凝固剂,又可做酸味剂、防腐剂、发酵粉成分的是下面哪种物质?

A硫酸钙

B

氯化镁

C

葡萄糖酸内酯

D

氯化钙

葡萄糖酸内酯——凝固剂、酸味剂、膨松剂、防腐剂、金属离子螯合剂

硫酸钙、氯化镁——凝固蛋白制作豆腐

氯化钙——凝固蛋白制作豆腐、提高果蔬制品脆硬度

13、属于食用合成色素的是()

A萝卜红

B柠檬黄

C菊花黄

D玉米黄

14、香精的调配可由下列()部分组成。

A香基

B合香剂

C修饰剂

D定香剂

15.以下防腐剂都属于安全性高的食品添加剂,从ADI看,从高到低安全性顺序正确的为:

A

①尼生素②山梨酸及其钾盐③尼泊金酯④苯甲酸及其钠盐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①②④③

D②①③④

16.以下防腐剂比较适合用于面包的是:B

A尼生素

B丙酸钠

C尼泊金酯

D山梨酸钾

17.以下尼泊金酯类抗菌性就最高的是:D

A尼泊金乙酯

B尼泊金丙酯

C

尼泊金甲酯

D尼泊金丁酯

对比其他食品防腐剂,尼泊金酯有什么特性

①广谱抗菌剂——对霉菌、酵母菌与细菌都有广泛的抗菌作用,对前两者作用强,对细菌作用弱;

对细菌,对革兰氏阳性菌的效果比革兰氏阴性菌强;

总体抗菌性比苯甲酸、山梨酸等酸型防腐剂强

②抗菌作用与酯基团有关:随着酯基团增大,其抗菌性增高

③酯型防腐剂——未离解的形式防腐效果最强;

抗菌作用受pH影响小,最佳pH4~8

④对肉毒梭菌有抑制作用

18.以下防腐剂其特殊的口味适合于碳酸饮料的是:D

A

尼生素

B丙酸钠

C

D山梨酸

D

苯甲酸

19.下列具有愉快酸味的物质是()

A.DL-苹果酸

B.酒石酸

C.葡萄糖酸

D.乳酸

20.用于制造淀粉糖浆时,用()水解淀粉

A.柠檬酸

B.盐酸

C.淀粉酶

D.葡萄糖酸

21.下列哪种是常用的抗氧化剂增效剂()

A.磷酸

B.乳酸

C.己二酸

D.盐酸

22.下列哪种酸味剂可用作腌制剂()

A.磷酸

B.富马酸

C.己二酸

D.乙酸

23、最适合面包防腐的化合物

A、苯甲酸钠

B、山梨酸钾

C、丙酸钙

D、尼生素

丙酸钙及丙酸钠——抗菌谱窄:对霉菌效果好,对细菌、酵母菌作用弱;

适合面包、糕点的防腐:能非常有效地抑制引起面包霉变和发粘的霉菌;对引起面包产生粘丝状物质的好气性芽孢杆菌有抑制效果;对酵母菌几乎无效;

酸型防腐剂:未解离的丙酸防腐作用最强,最佳pH<

5.5,酸性越强,防腐效果越好

苯甲酸及其钠盐——广谱抗菌剂:对大多数细菌、霉菌、酵母菌均有作用;

抗菌作用强:在pH<4时,最低抑菌浓度(简称MIC)为0.05~0.1%;

酸型防腐剂:未解离苯甲酸(pKa=4.2)的抗菌作用最强,最适pH2.5~4.0,随酸度增加效果增强,常用于保藏高酸性食品

山梨酸及其钾盐——广谱抗菌剂:对霉菌、酵母菌有强的抑制作用,对部分细菌(好气性细菌)有效;

酸型防腐剂:未解离山梨酸(pKa=

4.75)的防腐作用最强;最适pH<6,随pH增加效果减弱;

协同作用好:与其他防腐剂合并应用有较好的协同作用;

对肉毒梭菌有抑制作用

尼生素——抗菌谱较窄:对细菌(革兰氏阳性菌、乳酸菌、链球菌属、杆菌属、梭菌属和其它厌氧芽孢菌)作用较强,对霉菌、酵母菌作用弱,因此常和其它防腐剂配合使用;

对肉毒梭状芽抱杆菌有一定抑制作用;

抗菌作用与pH有关;

活性受pH影响,因此抗菌性受pH影响,最适pH为2-5,pH越低,抗菌性增加;

二、填空:

1.防腐剂分为食品防腐剂和果蔬保鲜剂

2.酸型防腐剂有苯甲酸、山梨酸、丙酸、脱氢醋酸及其盐类

3.生物防腐剂有尼生素和纳它霉素

4、防腐剂按作用可以分为杀菌剂和

抑菌剂。

三、判断题:

1.尼泊金酯在水中的溶解性随着酯基团越大而降低(√)

2.食品污染后,使用山梨酸钾的抑菌作用而防止食品的腐败;

(×)

3.酸味剂可作为香味辅助剂,偏酒石酸可以辅助葡萄的香味.(√)

4.柠檬酸及其盐类在食品中的生产使用量无需规定.(×)

四、名词解释

1、食品防腐剂定义——能够杀死微生物或防止微生物生长的物体

2、食品添加剂——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学合成或者天然物质

五、简答题

1、食品添加剂的作用。

①有利于食品保藏,防止食品腐败变质——防腐剂可防止由微生物引起的食品变质,延长食品的保存期;

抗氧化剂可阻止或延缓食品氧化变质,提高食品的稳定性和耐藏性

②改善食品的感官性状——适当使用着色剂、发色剂、漂白剂、香精香料、乳化剂和增稠剂,可明显提高食品的感官质量

③保持或提高食品的营养价值——食品加工、贮藏等都有可能降低食品的营养价值,可以通过添加剂(营养强化剂)进行补充

④增加食品的品种和方便性

⑤有利于食品加工操作,适应食品机械化和自动化生产——面包加工中膨松剂是必不可少的;

在制糖工业中添加乳化剂,可缩短糖膏煮炼时间,消除糖缸中的泡沫,减低糖膏粘度,提高热交换系数,进而提高糖果的产量与质量

⑥有利于满足不同人群的特殊营养需要——糖尿病人不能吃蔗糖,可以适量使用食品甜味剂,如:阿斯巴甜和甜菊糖等;

DHA(二十二碳六烯酸)是组成脑细胞的重要营养物质,对儿童智力发育有重要作用,可在儿童食品如奶粉中添加

⑦有利于原料的综合利用——食品厂制造罐头的果渣、菜浆经过回收,加工处理,而后加入适量的维生素、香料等添加剂,就可制成便宜可口的果蔬汁;

又如利用生产豆腐的豆渣,加入适当的添加剂和其他助剂,就可以生产出膨化食品

⑧有利于开发新的食品资源——茶饮料、速溶减肥茶、鸡精、各种酱腌菜.2.请简述酸味剂的功能作用

①赋予食品以酸味——提供糖酸比、改善风味、掩盖某些不好的风味;主要用于饮料,果酱,腌制食品,配制酒,果酒等

②调节食品的酸度以达到加工工艺要求——果胶的凝胶、干酪的凝固;提高酸型防腐剂的防腐效果;减少食品高温杀菌时间;作复合膨松剂的酸味物质,使膨松剂产CO2.③作香味辅助剂——如酒石酸可辅助葡萄的香味,磷酸可辅助可乐饮料的香味,苹果酸可辅助许多水果和果酱的香味

④作抗氧化剂增效剂,防止食品氧化变质——如磷酸、柠檬酸、抗坏血酸等是常用的抗氧化剂增效剂

⑤络合重金属离子——阻止氧化或褐变反应、稳定颜色、降低浊度等

⑥防腐作用——细菌、病毒等微生物在低pH值条件下,难以维持生命活动,因而酸均有一定的抗微生物作用

⑦作果疏制品的护色剂和肉制品的发色助剂——如柠檬酸可作果蔬护色剂;抗坏血酸既可作果蔬护色剂,又可作肉制品的发色助剂

⑧腌制剂——如柠檬酸(酸甜芒果)、醋酸(泡菜)。

⑨作加工助剂——强酸(盐酸):在加工橘子罐头时,常用盐酸中和去橘络、囊衣时残留的NaOH;

加工化学酱油时,用约20%浓度的盐酸水解脱脂大豆粕。

用于制造淀粉糖浆,用盐酸水解淀粉

六、论述题

1、试述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问题。

A、食品添加剂危害性

①来自食品添加剂本身

②滥用带来的危害

③重复使用

④使用过期或不纯的食品添加剂

⑤伪造或掺假

⑥滥用非食品加工用化学添加物

⑦计量不规范

B、几个重要的食品添加剂安全性指标

LD50——半数致死量;ADI——每日允许摄入量;GRAS——一般公认安全的;MNL——最大无作用剂量

C、食品添加剂的基本要求

①本身应该经过充分的毒理学评价,证明在规定的使用范围内对人体是无毒无害的;

②在进入人体后,最好能参加人体正常的物质代谢,或能被正常解毒过程解毒后全部排出体外,或因不被消化道消化吸收而全部排出体外,不能在人体内分解为对人体有害的物质或加入食品后形成对人体有害的物质;

③在达到一定的工艺功效后,若能在以后的加工、烹调过程中消失或破坏,避免摄入人体,则更为安全;

④要有助于食品的生产、加工、制造和贮藏等过程,具有保持食品营养,防止腐败变质,增强感官性状,提高产品质量等作用,并在较低使用量的条件下具有显著效果;

⑤应有严格的质量标准,有害物质不得检出或不能超过允许的限量;

⑥对食品的营养成分不应有破坏作用,也不应影响食品的质量和风味。特别是不得掩盖食品原有的品质;

⑦使用方便安全,易于贮存、运输和处理;

⑧添加于食品后能被分析鉴定出来;

⑨价格低廉,来源充足。

D、食品添加剂选用原则

①使用前要进行安全性毒理学评价;

②具有毒性的尽可能不用或少用;

③不能破坏食品质量、风味和营养价值;

④不能用于掩盖缺陷或制售假劣产品;

⑤专供婴儿的主、辅食品,除按规定可以加入食品营养强化剂外,不得加入人工甜味剂、色素、香精等不适宜的食品添加剂;

⑥应符合相应的质量指标,用后不产生毒害物,可以进行分析测定;

世界食品创新趋势潮 篇6

5月8日,世界食品和酒店业论坛在中国国际食品及饮料展(SAIL CHINA 2013)期间举行。在该论坛上,来自SAIL Group的Trentesaux和法国XTC世界创新公司的首席执行官戴尔莱(Xavier Terlet)介绍了世界食品行业创新的主要趋势。

食品创新动因

Trentesaux认为,看世界食品创新趋势之前,先要看影响食品创新的因素。

第一个因素是世界人口快速增长。1960年,全世界人口大约为30亿,但不到30年的时间就翻一番,1999年达到60亿,现在是70亿。预计到2050年将达到90亿~100亿。这其中的增长力量将主要来自亚洲和非洲,比如印度。

第二个因素是食品供应。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更多的人需要食物。不过,有些地区并没有足够的资源满足当地的食品需求,这会对食品行业造成非常大的影响。比如2015年全球对主要谷物的需求将会从20亿吨增长到30亿吨,对肉类的需求将从2.7亿吨增长到4.7亿吨。

第三个因素是社会责任。大的生产商需承担起社会责任,帮助那些购买力低下的人们,满足他们对食品的需求,同时在可持续发展农业方面起到领头作用。对于一些发展中国家,粗放型农业方式能解决一些吃的问题,但对环境和健康也带来影响。环境问题将是下一个10年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

现在消费者对食品的要求越来越挑剔,“吃得好”成为重要诉求。Trentesaux介绍说,吃得好的理念主要包括5个方面。

第一是健康。健康的生活方式,首先要从健康的饮食开始。第二是回归自然。现在欧美正在经历经济危机,人们对回归自然的诉求强烈,比如有些人回归家庭,吃自己做的饭。第三是透明度。现在消费者购买食品时,非常看重厂商提供的生产信息。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好像食品方面的专家,他们希望能全面了解自己都在吃些什么,不希望食品中含有人工色素、脂肪酸等。现在欧美的消费者会花时间去看食品包装,厂商在食品包装上所标注的信息直接影响到消费者的选择。第四个是天然,对地球友好。现在消费者的社会责任感越来越强,他们希望吃到的食品对环境是友好的,食品的生产过程不会对地球环境造成影响。第五是消费者越来越多地选择不含人工色素、防腐剂、化学品的天然食品。现在有机食品大行其道,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

XTC趋势树

法国XTC世界创新公司以消费者为中心提出的XTC趋势树,是目前各国食品生产企业进行产品创新以迎合消费者需求的依据。

据戴尔莱介绍,XTC趋势树有5个主轴,代表消费者的5大需求趋势,也是食品创新的主要趋势。在5个主轴的基础上再细分出15个产品创新趋势(见图1)。

这5大消费需求和15个产品创新趋势为:1.愉悦:精致,异国风情,调动各种情趣,趣味;2.健康:天然,素食,食疗保健;3. 改善体质:饮食减肥,满足能量需求,美容;4.便捷:易于携带,节约时间,便于野外食用;5.符合道德规范: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通过这些可以了解到全世界食品创新的主要趋势。

戴尔莱表示,现在消费者对愉悦趋势的关注度逐年上升,2012年在5大趋势中占比达到56.5%,其余依次为健康20.5%、便捷14.9%、改善体质6.8%、符合道德规范1.4%。这几年消费者对健康趋势和生理趋势的关注度不断减少。

2012年,亚洲食品创新的主要趋势中,愉悦方面的创新占据绝对优势,60.1%的食品创新围绕消费者的愉悦需求展开。其次是健康趋势占15.7%,便捷趋势占13.8%,改善体质和符合道德规范趋势分别占9.7%和0.7%(见图2)。其中,健康方面的创新,主要围绕儿童健康发育和成长展开。

在亚洲2012年推出的创新产品中,软饮料占比最大,达到17%,其次是零食和饼干,分别占10.9%和10%,再次是糖果、奶制品、巧克力、冰激凌、调味品、牛奶和汤料。

迎合需求

从全球食品创新趋势来看,消费者对愉悦的要求很高,同时也不想背负对环境的愧疚感。他们期望得到更多的安全感,对食品有更多的掌控,并获得合适的价格。

人们希望每天享有简单的快乐,而食物是快乐的载体。食品企业也了解到消费者的这种需求,推出了很多愉悦的产品,且价格较低。比如伊利牧场花型冰激凌,入围了SAIL创新奖。这一款冰激凌从配方、形状到包装,都进行了精心设计,不管是看上去还是吃起来,都让人心情舒畅。

现在,人们也开始体会自己动手的快乐,消费者的需求已经从“为我做”发展到“帮我做”。根据这种需求,出现了许多便利产品,特别是在欧洲。把脏活累活留给厂商,把好玩的部分留给消费者,由他们自己烹饪,已经成为一种潮流。

除此之外,使消费者简便地了解到食品成分、制作过程等信息,能提高他们对厂商的信任度。基于此,越来越多的欧洲厂商正在简化健康方面的承诺,以增加食品信息的透明度。欧洲现在纯粹带有医疗功能的食品已经成为过去式,因为消费者对于复杂的食品解决方案持怀疑态度,医疗承诺也不会引起消费者愉悦感方面的共鸣。例如,在零食中添加益生元纤维,其实零食中还含有糖、橄榄油、反式脂肪酸等成分,这就会产生矛盾,并不一定是消费者需要的。

戴尔莱总结认为,一款好的食品,在享用前、中、后都应该是愉悦的;天然,不含化学添加剂;分量足够,包装有便利的尺寸、形状,并可降解,在不含化学品的情况下也能对食品保鲜;生产过程尊重当地诉求并保护环境。

创新食品专业人才 篇7

一、我国食品工业当前人才需求状况及其存在的问题

(一) 食品专业技能人才与我国食品工业的供需现状

当前, 我国国民经济主要有三个产业, 而食品工业属于其中重要产业之一。我国的食品工业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光辉业绩, 这是全国人民有目共睹的。据有关单位调查统计, 我国食品工业一直持续快速发展, 目前正进入高速发展期, 尽管如此, 我国食品工业在发展中仍有不足之处。由于掌握高新技术的应用型人才不够, 并且这些人才对于食品专业技术创新能力及实操能力比较薄弱, 所以我国从国外引进的大量高新技术并不能得到充分应用与发展。另外, 基于经济发展在各地区之间的不平衡、农产品加工业从业人员的缓慢增长、加工企业效益低等现实, 高技术人才在我国食品工业生产岗位上目前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 因此, 各个大型食品企业中专业技术人员短缺现象已经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 高职院校食品专业毕业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职院校毕业的食品专业学生, 其在企业中的就业从业情况由于难以找到一个官方权威的统计方法来表征, 所以关于高职院校的食品专业毕业生从业情况是笔者通过近年来对本校食品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的了解, 通过相关资料收集进行统计与分析, 得出结论并认为许多食品企业现在紧缺各方面的食品从业人才, 比如一线生产人员、销售岗位人员、产品质量控制技术和管理人才等等。但是高职院校毕业的食品专业学生由于在传统的高职教育背景下缺乏扎实的实践工作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 且职业道德文化也不过关, 企业进行招聘后往往还要针对这些从业人员进行岗前培训后才能让他们上岗, 很多学生往往在上岗后由于能力不足被淘汰或者自行短时间辞职, 也增大了学生自身再次就业的难度。与此同时相应的情况是, 食品企业花了人力物力招来的人但往往留不住或者并不是自己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 这同样给企业带来了很大的损失并且已经成为各食品企业在挑选从业人员时候最头疼的事情。这种情况带来的严重后果是大量的高职院校食品专业毕业生找不到稳定的工作, 只好选择转行或继续专升本等。因此无论是从保证学生在高职院校的培养质量和在企业中的就业质量, 还是从满足我国食品行业发展及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角度思考, 高职院校在食品专业教育方面必须做出相应的努力, 可以从其教学模式、课程结构体系以及院内师资力量等方面做出满足当前需求的整改与创新。

二、基于食品专业提升技术创新能力与企业合作发展的对策

基于目前高职院校食品专业人才需求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为提升学生自身创新能力并适应食品工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应该逐渐转变高职教育传统观念, 开发适合食品专业岗位技能需求的职业教育课程, 建设具有技术创新能力的专兼职食品专业教学团队, 构建食品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的实战平台以及培养符合食品企业要求的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力争在基于食品专业的前提下提升技术创新能力与企业合作发展。

(一) 开发适合食品专业岗位技能需求的职业教育课程

首先, 为了摆脱传统高职教育给食品专业学生带来的束缚与禁锢, 高职院校食品专业教育工作者应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 打破原有的教育体系, 进行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及方式的改革。因此, 在高职院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当务之急就是要构建一个科学、全面、开放、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和充分体现并符合企业需求的教材课程体系。然而目前, 高职院校大部分都系统地按照本科教育体系编著教材, 而这些教材是属于全国或行业统编教材, 由于范围大、内容宽泛, 周期长, 且一直是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 没有实践性, 从各个方面都不能体现出实际的要求, 这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收不到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因此, 可以遵循部分使用统编教材, 其余教材差异化编写的原则来实行开展创新化教学, 根据地区行业等特点, 对教材进行必要的增删补缺, 推行“以教师教学为辅, 学生动手学习为主, 基于实践工作过程设置课程体系”的新型实用性教学模式[5,6],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提高高职食品专业学生的动手实操能力。

其次, 将高职教育课程有机地结合培养目标及其专业技术能力, 不单纯地追求传统的学科完整性和系统性, 而是转向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 突出体现其应用性与实践性的特征, 根据企业岗位对于人才的需求和培养人才目标的能力因素, 使用频率较高的相关专业知识和直接关系到培养职业能力的内容要在高职教育学科中被筛选出来, 这样才能使未来需要从事食品行业的学生掌握食品行业所需的专业知识以及相应的科学文化知识, 并配合实践性教育环节, 采用多种形式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 形成一个以突出技能和企业岗位要求为目的, 而各方面综合能力培养为主体的实用型和创新型的课程教育体系。

最后, 应根据食品专业的实际目标和结合目前食品行业的现状, 考虑到食品专业多样性、特殊性及复合型人才是社会食品企业各岗位的最终目标, 更应加大对食品人才的培养, 使其掌握对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的应用, 拓展其培养对象的适应性和就业面, 除了要加大注重职业素质与专业技能培养外, 还必须要将学业、就业与创业紧密结合起来, 从而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并加强培养对象与企业合作发展。

(二) 建设具有技术创新能力的专兼职食品专业教学团队

首先, 实训教学要创新, 教师要先行。打破常规教学组织设置和管理体制, 从专业建设和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高度跨教研室、跨专业、跨院系, 深入行业、企业组建专业教学团队。该教学团队要完善工作和管理机制, 分工合作, 共同管理, 实施企业与学校双重负责人制度, 共同合作做好团队建设发展规划;通过公开竟聘、择优选拔团队双负责人;团队成员的选拔体现专业技术性、合作性、开放性原则, 加强团队内部科研工作互动, 推动团队的技术创新能力提升。

其次, 重点加强对现有教师队伍的专业培训, 将优秀的并符合要求的食品专业教师派遣继续进修, 并且鼓励教师自觉深入到企业, 参观企业并熟悉其中的实际操作, 在企业中实地考察后将情况反馈给学校和学生, 这样也可以加强教师的实践锻炼以及院校与企业的交流, 不断丰富工作经验, 全力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 将产、学、研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并创新性的实行“师傅”与“导师”的制度, 尽量拉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 为实现更好的教学质量提高教师的职教水平, 并共同提高团队成员技术创新能力。

最后, 分析比较目前国际国内的科技发展现状, 密切跟随其发展方向, 将科技理念转化为实践并用于指导教学团队的建设。以专家经验和理解提升教师团队的意识与观念, 利用一定的预算去引进校外经验丰富的专业行家, 并聘请加盟食品专业技术能人, 结合校内外食品专业教学人才, 建立“双师结构”以及现代高职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和高校科研项目研究制度, 并且从教师利益出发, 摒弃传统的“学科型”的评价体系, 改良教师考核评价体系, 建立有利于提升教师积极性和创新性的师资结构优化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 以及简历专业教学团队合作机制和绩效考核机制, 切实提高教师专业技能和教学水平, 从而推动具有技术创新能力的专兼职食品专业教学团队的形成。

(三) 构建食品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的实战平台

首先, 食品技术创新是目前高职院校食品专业所要求的, 但如何将创新技术转化成实际成果也是当今高职院校食品学科的重大任务之一。可以将高职院校、科研机构和相关食品企业共同组建产学研创新联盟, 在食品技术与成果转化上形成互帮互助的友好关系, 高职院校与科研机构提供创新的食品技术, 将食品技术用于食品企业进行成果转化, 并且联合开展产业重大核心技术共性关键技术的科技攻关, 使创新联盟成为支撑和引领产业发展的阵地。

其次, 由食品企业投资或食品企业与学校共同投资建设联合实验室实体, 用于完善食品专业的科研设备及提升食品技术创新能力, 结合食品企业需求, 依托学校力量, 互帮互助, 优势互补, 在研发方面, 克服食品企业在技术方面的缺陷, 形成食品企业自身有特色的关键技术。

再者, 针对学校特色, 食品企业设立了相应的预研基金, 为学校的食品研发提供充足的经费, 在一定的研发基础上开展校企合作预报工作, 并在预研基础上进行深入的产学研合作, 在提升食品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同时将成果在企业平台进行转化, 满足企业合作需求;将高职院校食品学科优势与地方产业结合, 坚持与大型食品企业长期合作, 在合作中不断完善与加强核心关键技术, 将支撑这些企业持续发展的关键技术做到可产业化的程度, 实现技术开发和转移双赢, 从而提升技术创新能力与促进企业合作发展;

最后, 高职院校在与企业共同发展合作的过程中发现科技优势, 重点发展科技产业, 促进技术转移与产业发展良性互动, 加强自身技术的发展与企业合作;采用政策激励方式, 促进食品技术创新, 发展成果转化, 构建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的实战平台, 促进技术转移体系深入实施。

(四) 培养符合食品企业要求的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首先, 食品专业对实践和技能性要求很高, 高职食品专业技能人才培养的关键是抓好实训等实践教学环节的建设。开展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的技能实训, 通过高职院校与企业共同合作的方式来开展各种职业技能竞赛, 名义上是技能竞赛, 实为对食品专业技能要求进行调研, 借此契机实现理论知识与技能实践相结合, 通过竞赛来强化学生的技能训练, 并且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兴趣, 使之在实际就业当中得到应用。为此, 针对历届省厅级的技能大赛, 我们开展了以新型的技能实训, 并增加实训课程学时, 加大实训力度, 充分利用资源, 建设开放型实训室[7], 为学生提供一个充分展示专业技能水平的舞台。

其次, 通过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发挥学生的能动性, 丰富实践教学模式, 强化学生创新能力, 制定实践教学总体规划、模拟工厂与专业实训室互补等方式加强实践教学管理, 最大限度地激发食品专业学生的创造力和技术创新力, 正确鼓励学生大胆提出创新想法并付诸实施;

最后, 通过推行创新能力教育、加强高职师资队伍建设、增设创新能力奖学金、培育科研创新实践基地、引导学生参与企业横向课题等方式推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通过以上对策的实施, 不仅可以建设一支具有技术创新能力的食品专业教学团队, 形成一套以技能和岗位要求为目的的课程教育体系, 构建多种学校、企业及科研院所的技术创新合作模式, 能高效便捷地将产业化技术成果进行转化, 而且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更符合企业要求, 能胜任企业的创新能力岗位。从而真正实现推进素质教育, 创新教育模式, 改善教育质量, 最大限度地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校企能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 使学校培养的人才符合企业发展的实际需要, 达到学校、企业、学生、社会等多赢的效果;同时也为其他高职院校提升技术创新能力与企业合作发展的实践与研究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郑航芝, 黄炎培.“手脑并用”、“做学合一”教学原则的文化取向[J].职业技术教育, 2008, (19) :83-85.

[2]鲍洁.对当前高职课程改革的探讨[J].职教论坛, 2003, (2) :4-6.

[3]白云华.对高职高专教学方法改革的几点思考[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8, (4) :98-100.

[4]张尧学.在新指标体系下扎实开展高职人才培养工作评估[J].中国高等教育, 2008, (15-l6) :32-34.

[5]姜大源, 吴全全.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10-12.

[6]郭永.高职食品专业教学改革探讨[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21 (3) :57-59.

创新食品专业人才 篇8

一、传统培养方案的弊端

传统的课程体系设置往往重理论轻实践, 使得学生在初入企业时不能快速地适应企业的设备与工艺, 使得就业率大大降低。因此传统的实验课程体系设置的弊端主要体现在培养目标不明确、教学内容及模式陈旧、课程设施不合理这三方面。

1. 培养目标不明确。

在传统的实验课程体系设置中, 1~2年级的课程设置基本为基础课程, 其学习内容并不涉及专业方向的课程内容, 学生对于所学专业接触认识较迟, 导致学生 (尤其是低年级学生) 对所学专业的认识不甚清晰, 对所学理论知识与专业应用之间的关系以及专业发展状况不甚清楚, 从而产生学习的被动性和盲目性, 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专业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并不能主动适应行业企业对应用型工程人才的要求, 无法满足企业对学生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此外, 根据现代社会对于食品加工行业人才的需求, 食品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已基本确定:主要面向食品加工、食品安全品控与食品营销等岗位, 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扎实的基础知识、精湛的实践技能和技术、可持续发展的学习与适应能力, 能从事乳制品、肉制品、果蔬饮料等各类食品的生产、储运、加工、质量管理及经营管理等工作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强的综合型技能型人才。

2. 教学内容陈旧。

传统的实验培养方案教学内容陈旧, 仅局限于使学生获得一定数量的知识, 或者仅仅学会几种大型仪器的操作, 造成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体系呈现出一些问题, 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教学模式是一种以知识为本位的教学, 只关注知识的接受, 而学生则是被动的接受, 无法激发学习热情。随着时代的变迁, 传统教学模式越来越不适应当代教育教学发展的要求。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分析实验教学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同时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因此, 必须对当前的教学方法进行适当的改革, 从传统实验教学模式向探究性实验教学模式的转变已成为当前实验课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3. 课程设置不合理。

按照传统培养方案的教学模式, 学生进校学习一、二年后才可以接触到所学专业岗位技能, 才能对所学专业了解一二, 但在大学1~2年级, 由于对未来的职业或岗位没有概念, 使学生不知道该学什么、怎样学, 造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盲目性和被动性。在课程设置中, 实验室建设经费不足, 实验实习教学条件较差, 导致工程类课程和实验教学课程较少, 培养出的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较弱, 由于涉及到实践性课程较少, 专业实践技能明显不足, 不能完全满足社会对食品科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实际操作能力的要求。因此, 应该以实用性和适应性为原则, 改革现有人才培养模式, 在稳定专业核心课程的同时, 大量增加实践性强的专业实验课程以提高学生的就业适应性, 培养可以更快适应社会需求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综合能力强的毕业生才是当务之急。要想全面地掌握食品工艺专业的知识与技能, 不仅需要掌握本专业的理论知识, 认识食品工艺学对提高食品质量和促进食品工业发展的积极作用, 更要通过实验、实践培养学生在食品工艺及加工方面的工艺及创新能力。然而传统的食品工艺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无法提供生产企业所有的设备和工厂环境来给学生学习与了解当下最前沿的食品加工工艺学技能。

二、培养方案改革的调整与创新

1. 增加食品工艺学前沿技术的实践教学。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 食品行业飞速发展, 企业对专业性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加大, 对人才质量要求不断提高, 这一现状决定了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成为相关高等院校的主要任务。因此, 针对此类问题, 如表1所示, 食品工艺学专业培养方案中增加开设了食品品质检验及感官评价分析、焙烤工艺学、调味品工艺学, 豆制品工艺学和糖果工艺学的课程, 使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能够及时学习更新兴更专业的工艺技能, 调整后的培养方案是以就业为导向, 可以培养更适合食品行业要求的具有专业知识的综合性人才, 因此也适合食品行业专业人才的培养。

2. 强化理论与实践一体, 知识与技能全方面培养。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与创新能力, 加强培养方案的综合性、系统性、实践性和创新性, 构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 努力打造基础教育、专业基础教育、专业技术教育三大教育模块, 如表1所示, 增加了一些专业课程的实验与实践, 开设了感官评价分析、调味工艺学、豆制品工艺学和糖果工艺学的实验课程, 此外还增加了一些专业课程的实验学时, 如食品分析与检验实验、饮料工艺学等专业课程, 目的是加重实验与实践环节, 培养基础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以及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3.“3+1”课程体系改革。

我国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普遍采用4+3+1的教学模式, 即4个学期的基础课程学习, 3个学期的专业课程学习和1个学期的毕业设计。采用这种模式, 两年基础课学习后, 对多数学生而言, 仍对所学专业知之甚少, 而新型的“3+1”特色人才培养模式以大学生实践基地建设为突破口, 从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入手, 采用三年在校学习理论知识, 在三年的在校学习中也非常注重实践与实验, 努力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一年在工厂实践锻炼, 把学生的毕业论文放到工厂去做, 将工厂作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平台, 同时教师的科研与工厂生产实际相结合, 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新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这样的培养模式更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性人才。

三、改革成效

通过对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传统培养方案的改革, 使得学生无论从理论学习还是实验操作方面均取得了一定成效, 具体体现在连续7年成功的举办了大学生食品节, 在食品节上学生发挥自主创新能力, 开发了柠檬酥皮泡芙、苦荞烘培食品、猪肉蔬菜糯米肠、米酒蛋糕冻、新型发酵米酒乳、“三心二艺”冰激凌、微波核桃小蛋糕等上百种新产品, 可见改革后的培养方案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理论与实践联系的更加紧密, 此外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因此优于传统的培养方案。

四、对2015级培养方案修订的建议

本次培养方案虽然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其专业化培养目标不够明确, 建议按照专业化方向分流培养学生, 最终达到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摘要:本文比较了2007级和2011级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设置情况, 分析了2007级存在的主要问题, 即培养目标不明确、教学内容及模式陈旧、课程设施不合理等。而2011级增加实践教学、强化理论与实践一体以及“3+1”课程体系改革等方面进行了改革, 结果证明改革后的培养方案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食品科学与工程,培养方案,实验课程体系改革

参考文献

[1]王岁楼.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食品添加剂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探讨[J].农产品加工 (学刊) , 2014, (314) :80-82.

[2]张海生.食品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初探[J].农产品加工 (学刊) , 2011, (262) :136-139.

[3]朱新鹏.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探索[J].食品与发酵科技, 2014, (2) :57-60.

[4]吴威, 孙明哲.食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2, 11 (21) :178-179.

[5]孙月娥.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农产品加工, 2014, (10) :81-84.

[6]师邱毅, 何雄, 陈乐乐, 曹小敏, 王隽, 史海波.高职高专食品检测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探讨[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 2009, (9) :82-85.

[7]叶向库, 金海珠, 赵玉平.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习教学现状及改革思路初步研究[J].安徽农业教育, 2010, 38 (18) :9911-9913.

创新食品专业人才 篇9

课堂教学(包括实践教学)是大学生学习知识的最主要途径。作为大学教师,如果我们能在讲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使学生的校内学习阶段就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那么他们走出校园走上社会后,在实际工作中必然能不断创新。结合自己对食品专业本科生几年的教学经历和思考感悟,笔者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能够加强食品专业本科生的创新思维。

1 通过案例教学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1920年代哈佛商学院首先建立案例教学法,采用的案例都是来自于商业管理的真实情境或事件,透过案例教学,有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教学效果很好。案例教学法到了1980年代,才受到师资培育的重视,之后逐步推广[2]。案例教学是要求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创造,使得书本知识变得生动活泼,案例教学建立在熟悉课本知识的基础上。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激励学生去交流,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发表个人对某一问题的见解,尽管有些见解不完全正确甚至是错误的,通过大家交流讨论的过程中纠正错误,升华对知识的理解。这样做最大的好处在于促进交流、激励同学们学习的兴趣,培养超越他人的动力。

在粮油食品工艺学的课堂上,讲到方便面一节时,笔者用一些时间向学生讲了方便面的起源。首先,面条制作时,如和面时加盐,面粉中的蛋白质遇到盐分失去了粘力,于是方便面之父日清创始人安藤百福(原名吴百福)先把没盐的面粉制成普通的面条,蒸熟后,浸到酱汤里过一下,面条于是带上了咸味,这一雕虫小技,无异于面食技术的一场革命。其次,油炸脱水是发明方便面的另一个关键创新,最初,安藤百福曾采取原始的利用太阳光晒干面条的办法,但这太费时间且需手工操作,不适于工厂化的大规模生产,他在妻子做油炸菜时得到启发,用油炸的方法将面条干燥脱水,安藤百福将此申请了专利“瞬间热油干燥法”,此举即奠定了安藤百福方便面之父的地位,也为日清公司的发展提供技术保护。第三,鸡汁面的发明也是从偶然中得到灵感,在安藤的儿子宏基小的时候,安藤家后院养的鸡经常被用来做菜,有一次安藤夫人在下厨时,可能是没有把鸡彻底杀死,原本奄奄一息的鸡突然跳起来,吓坏了正在旁边的儿子宏基。从此之后宏基不敢吃和鸡有关的任何东西,但是有一次,宏基的外婆把鸡汤放在拉面里,他居然吃得津津有味,在安藤看来,鸡汤与拉面可能是绝好的搭配,从此发明了鸡汁面。第四,方便面外加调料包的发明也是借鉴了其他现有技术,起初安滕百福的方便面因为拥有专利权而畅销无阻,但不久后消费者开始青睐外添调料袋的方便面,因为它能适应众多消费者对味道浓淡的不同需要,从而受到市场的欢迎,然而,大批量生产外添调料是一个难题,有兴趣向这一领域发展的一家东京食品公司攻克了这一难题,1962年开始,他们利用制造速溶咖啡的喷雾干燥法制作调料粉末,获得了非常理想的效果,从此,外添调料方式的方便面占据了市场上的主要地位。第五,杯装方便面的发明,虽然方便面在亚洲颇受好评,1960年代末期在美国却无法顺利打开市场,因为一般美国人没有烧开水的习惯,而且家中的餐具也以餐盘为主,为了让不习惯用碗的民族消费方便面,日清公司发明以发泡聚苯乙烯为容器的杯面于1971年在日本上市。通过案例的引出及课堂讨论使学生明白,创新是从实践中来,一方面要有创新意识,要从相邻或相近的领域中得到灵感,将别的技术用到新事物中即为创新,另一方面要不断试验摸索,创新不是异想天开,只有实用才是创新。创新其实很简单,我们食品专业的本科生要有创新意识,锻炼创新思维,参加工作后在不断实践中,可能一个小的创新就会对行业带来一次革命,如同方便面的发明一样。

2 在实践教学中锻炼学生的实践技能

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员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实践教学通过提供现实与仿真的实践平台,使学生能够在加深管理知识理解的同时,提高独立思考、独立研究和独立探索问题的能力,进而获得一定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

3在学生中开设创新实验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开设创新实验是实践教学的延伸。以我校为例,将创新实验作为一门选修课——《创新与实践》开设,主要鼓励学习能力较强,具有专业研究志向的学生选修,开展创新性项目研究工作,开设的研究项目结合学科前沿、结合教师科研。以加强科研能力的训练和培养,为学生考研及其毕业后的专业发展打基础。

笔者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及学生的专业知识、能力,选择薯渣膳食纤维的提取及薯渣膳食纤维蛋糕的研制、藕粉蛋糕的研制、苦瓜籽黄酮提取及抑菌性研究这样的课题开设创新实验。一方面引导本科生参与科研,提高动手能力,另一方面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参与的几个本科生均得到很好的锻炼,基本每人都以第一作者发表有中文核心论文。

4 转换评价模式,优化评价标准

教学评价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一所学校的办学思想、办学目标与特色。如果教师只注重考试成绩,那么学生就会将成绩作为教学目标,不求创新,反而将学生的思维局限在有限的书本框框里,把教学引向死胡同。学校对教师教学的评价应多元化。衡量一位教师的教学水平,不仅看其教学成绩,更应看重课堂教学效果,因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他们对教师的教学质量最有发言权。而教师对学生评价不能简单地以成绩作为评价依据,而应具体考虑该生上课时的表现,学生的基本素质,学生实践能力的高低,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有无创新思维活动的开展等因素给予恰当的评价。教师如果说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创新思维的表现,教师则及时予以肯定,并协助其发展。

如在蛋糕的制作中,加入藕粉等成分,增加蛋糕的多重营养,加入膳食纤维等成分,增加蛋糕的保健功能。扩展学生的思路,达到提高食品专业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教学效果。

5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教学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与教学方法有着密切的关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才有可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建立新的学习天地。教师对一般理论课可根据内容选择讲授法,科学系统地论述教学内容;推理性较强的课可采取以师生相互提问为主的谈话法,通过推理,巩固旧知识,获得新知识。另外还可以利用讨论法、指导法、演示法进行教学。由教师引导对教学中的某些问题展开讨论,探讨,以取得科学结论。

老师在焙烤实验课的教学中,一方面要仔细观察学生的每一个操作过程,捕捉“闪光点”,另一方面要集思广益、善于设计“闪光点”,并启发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去解决,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教师积极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十分有益的。

摘要: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特别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创新技能,是高等教育必须关注的重要课题。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该文结合实践经验,对在课堂教学中培养食品专业本科生的创新思维进行了探索和总结。

关键词:课堂教学,食品专业,本科生,创新思维

参考文献

[1]钱国英.教育创新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2-5.

创新食品专业人才 篇10

在我国,大学生科技创新性实验计划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课外教学活动,通过该课程的实施,促使大学生对科技兴趣大大提升,此外对学生们的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及创造能力等方面也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本课程由华中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主开,面向全校各专业不同年级的本科生,结合食品科学工程创新性实验项目“多风味冻干速溶蔬菜蛋花汤”的实践,着重使学生初步掌握实验科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了解实验研究的基本方法。学生能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开展探索研究、提出创新设想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和撰写实验报告,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通过本项目可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积极主动的探索精神,遵守纪律,团结协作,爱护公共财产的优良品德。

二、现代食品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与科研创新思维相结合

1.创新实验项目选题与技术发展新技术相结合。学校的基础理论培训是创新性实验的重要基础来源,科技创新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要在一定的科研研究之上继承发展。因此一个学校的科研基础也直接决定了该学校开展创新性实验的深度与广度。华中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蛋品科研团队,经过近十年在蛋品的基础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新标准等方面的深入研究,做了大量的基础工作。同时也指导多届本科生与研究生深入企业第一线,将科技进行转化的成果进行展示。指导教师的科技思维与科研成果转化为创新性实验内容,有利于保持实验教学的先进性,有利于学生在本科学习阶段就能接触本学科的科技前沿,学习科学研究的新技术、新方法、新知识,更有利于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选题与食品科学应用背景结合。本次创新性实验课程内容为方便型速溶蛋花汤加工及品质测定,该选题是基于现代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加快,消费者对方便食品需求的数量和质量都在不断地提高,冻干速食品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教学研究紧密结合现代食品发展需求,采用现代食品加工技术手段———真空冷冻干燥技术,合力开展产品开发研究。蛋花汤是一种以鸡蛋为主材料并添加其他辅料所制成的汤品。是一种制作简便、家庭餐桌上常见的大众化汤菜。在制作过程中,冬春季搭配小白菜等绿叶菜;夏秋季搭配玉米粒或者黄瓜等,口味清鲜,色彩鲜艳,营养丰富,容易被人体消化吸收。蛋花汤无论在家庭中还是在餐馆里,都是一道深受消费者欢迎的美食。在制备蛋花汤的过程中,如果能使用现代真空冷冻干燥技术,即可实现蔬菜汤的方便快捷化。真空冷冻干燥技术是把含有大量水分的物质,预先进行降温冻结成固体,然后在真空的条件下使水蒸汽直接升华出来而达到干燥的目的。真空冷冻干燥技术应用于食品干燥所获得的物料具有许多优点,物料基本保持了新鲜原料固有的色泽、风味和香气,营养成分高,由于冻干过程基本都是在低温、缺氧的条件下进行的,这使得营养成分损失极少,并且具有良好的复水性。

3.研究内容全面又不失创新性。此次创新实验在内容与实验设计方面实现多种形式创新。首先,同学们在充分查阅文献和市场调查的基础上,从营养、色彩、口味多方面考虑经过投票的方式,确定研究四种产品。分别为速溶什锦蛋花汤、群英荟萃蛋花,排骨苋菜蛋花汤、冰糖米酒蛋花汤。在项目中学生需掌握蔬菜原料预煮处理,冷冻干燥技术手段对蔬菜、蛋花形成的质构、色泽特性的影响。还需要研究复水处理对产品的溶解性、营养性、溶解后稳定性及感官品质的影响。完成冷冻干燥方便汤块的复水、食品的感官评定、营养评价以及包装,后期设计产品外包装的设计和潜在的消费者类型的分析。项目的实施旨在让学生们在创制新产品的过程中不只是简单地考虑“我想做什么”,更要探索和洞悉客户需要什么,市场需要什么。学生初创设计的小产品可能在规范性方面拼不过大宗企业的商品化产品,但从消费者的特定需求出发,甚至创新的需求,本项目的实施便能使学生们发现另一片新的天地。

三、过程创新思想指导与创新管理模式

(一)项目过程管理创新

1.蛋花汤制作要领,蛋花汤要保证蛋花的质地和颜色,必须在沸水状态时倒入鸡蛋液,并且要先将淀粉液倒入鸡蛋液中使其呈胶体状态最好。汤底,芝麻油等辅助香料不宜过多,略带清香即可。另外,为了保证蔬菜的颜色,最好是在水煮至80℃之后再将丝瓜、胡萝卜等加入其中,这既能保证蔬菜和胡萝卜的颜色不变暗,也使其不被煮烂。

2.冻干技术,产品干燥后体积不变,疏松多孔,冰在升华时要吸收热量,引起产品本身温度的下降而减慢升华速度,为了增加升华温度,缩短干燥时问,必须要对产品进行适当加热。整个干燥是在较低的温度条件及环境下进行的。

3.复水的要点干重8g,复水的量为400ml,用刚煮沸的100℃的开水或80℃的热开水,浸泡2.5分钟;复水性好,可达95%以上,且复水迅速。

4.在实验过程中,发现有部分同学的操作不规范,缺乏对科学实验的严谨态度。告诉同学们在实验过程中对所有添加配料和操作步骤做好详细记录,操作步骤应具有可重复性,每一次配方的修改和完善都有数据可查才能让实验结果有可信度。

5.实验过程中,同学及时对每一步实验过程进行拍照片跟踪处理。

6.通过实验,总结出最佳的速溶蛋花汤的配方。

(二)团队管理与个人努力结合

培养大学生团队合作精神“80后”、“90后”大学生普遍是独生子女,因而在完成创新实验过程中常有个人主义倾向,以自我为中心。还有个别同学的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有欠缺。但在指导教师的及时教育和积极引导下,学生们逐渐在改进自己的待人处事方法,能友好地与队友讨论问题,耐心听取并采纳别人建议,扬长避短地进行分工合作。通过相互磨合和指导教师的指导,他们的思想境界、沟通能力、协作能力、角色转变能力和组织能力得到提高,培养了大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怎样更有效地开展好合作小组学习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课堂教学中教师把握好时机,当好“导演”,让学生当上好“演员”。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所谓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是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在本项目实施过程中,小组合作体现在同学们能经过投票选择出最佳的方案,在设计整体实验方案以及产品外观时,非常热情,并提出多种色彩与搭配方案,并且对产品的功效进行了深入挖掘。

四、教学项目成果化与激励制度

1.大胆设想。参与计划的学生要对科学研究或创造发明有浓厚兴趣。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需要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大胆设想,自主设计并积极探索,而不是仅仅跟着导师去做国家项目或完全在安排下进行实验。由于选课学生的专业背景比较多元化,很多专业的学生对食品科学的了解还局限于生活中的经验,因此在正式实验之前让学生了解实验的相关背景基础知识很有必要。第一次课采用课堂讲授的方式进行,主要讲授了禽蛋概述、禽蛋加工方法概论等内容。学生表现出强烈的兴趣,惊讶于一枚小小的鸡蛋还可以包含这么多的科学问题和科学技术,由此加深了对本项目开展的期望值和投入度。

2.实践出真知。在华中农业大学,每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均有配套经费,所有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院专业实验室、创新教育基地等积极配合,对参与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学生予以开放此外,在仪器、设备、场地及经费各方面都给予大力的支持。参与计划的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结合课题进行自主设计实验、自主完成实验、自主管理实验。在如此优越的条件下,保证了学生能真正做出成绩。让他们不再像以往只是接受观摩式的被动教学,而是敢于在第一线动手,勇于尝试,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获得真知。

3.硕果累累。本科生在进行大学生创新实验的过程中,强调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的锻炼和培养,同时注重学生的研究成果。学生们通过头脑风暴的方式设计出好的产品与配方,再独立查阅文献,经教师的指导往往可以将自己参与的项目进行专利撰写或文章发表。如此良性的循环更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参与创新性实验项目的积极性,和从中获得的成就感。

五、结语

新的举措带来新的机遇,国家大学生科技创新性实验项目的实施有利于实现学科交叉、培养本科生的创新能力。通过教师不断探索,不断实践,总结经验。大力开发创新性实验项目,在更大范围学生内实施这一计划,将使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更上一层台阶。

摘要:本文深入分析食品工程专业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教学项目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结合具有食品科技创新的实验项目“多风味冻干速溶蔬菜蛋花汤”的实践,介绍了在组织与指导该创新性实验过程中的几点体会。

关键词:食品工程,创新性实验,教学项目,蛋花汤

参考文献

[1]李丽洁,施瑞,陈树森.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中的实验教学[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03):162-164.

[2]马大中,崔瑾,梁军胜,郭靖.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创新实验项目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09):33-36.

[3]杜新强,冶雪艳.从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谈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3,(01):47-48.

创新食品专业人才 篇11

关键词:食品生物技术;职业能力

食品工业关系国计民生,而食品生物技术是目前国际食品产业领域最具发展前景的前沿核心技术,其对于有效转变食品产业经济增长方式和实现食品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食品生物技术产业主要涉及生物酿造食品业、生物食品添加剂及配料业和生物健康食品业。除此之外,食品生物技术还在相关领域,如食品包装、质量安全检测、食品生产废弃物处理等方面有广泛应用。不同地区的食品生物技术行业的差异性,所需的食品生物技术专业人才的职业能力也必然不同。因此,实施高职食品生物技术专业人才职业能力分析,为构建高职食品生物技术职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提供依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职业能力

按照“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基础术语”标准,“能力”定义为“经证实的应用知识和技能的本领”。因此,职业能力包括职业人应掌握的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并能够应用于实际工作中。职业能力是人们从事某种职业的多种能力的综合,可分为通用职业能力、核心职业能力和关键职业能力。通用职业能力主要是指一般的学习能力、文字和语言运用能力、数学运用能力、空间判断能力、形体知觉能力、颜色分辨能力、手的灵巧度、手眼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遇到挫折时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等。核心职业能力主要是指运用专门技术和掌握该技术所需的基础知识进而从事职业工作的能力,是从事某一职业所必须掌握的专业能力。核心职业能力又可分为一般核心职业能力和拓展职业能力;一般核心职业能力是从事某一职业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即能够按照工作方案和作业指导书的要求独立完成工作任务;拓展职业能力则是在一般职业核心能力的基础上对职业核心能力的延展与提升,能够根据工作任务要求自己制订工作实施方案并完成工作任务。关键职业能力是完成职业工作时除专门技术能力以外的必不可少的能力,它包括方法能力、社會能力、创新思维能力。

二、高职食品生物技术专业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的确立

专业培养目标包括职业能力培养目标、职业道德培养目标等内容。专业培养目标的确立至关重要,它涉及到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等一系列的教学问题。其中职业能力培养目标定得太窄就业面就窄,太宽则会使学生学习缺乏目的性,就业时感到无所适从。因此,首先要以就业为导向来调整办学思路,其次要明确学校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位置,然后根据地方的产业结构、人才需求特点来进行准确的专业定位。

广西已被列为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的试点省份,广西区政府也将生物质能源生产作为重点产业给以资金和政策扶持,以生物质能源为龙头的广西发酵工业已得到蓬勃的发展。另外,广西丰富的亚热带植物资源近年也得到国内外的极大关注,植物源生物活性成分生产企业也在不断发展中。因此,我院食品生物技术专业培养目标就是为这两类企业提供生产一线需要的高级技能型人才。这样,我们就解决了人才培养目标的第一个问题,即人才的培养方向(就业岗位)问题。

人才培养目标的第二个问题是人才培养层次问题。中职和高职都是为生产一线提供技能型人才,不同之处是高职培养的是高级技能型人才。问题是这个“高”如何体现?是知识“高”还是技能“高”?中职生和高职生在校学习时间都是一样的,而且技校的传统优势就是技能培训,因此,要求高职生的操作技能高于中职生是很难实现的。那高职生的“高”如何体现呢?我们认为,高职生的“高”首先体现在知识“高”,即理论知识水平要高于中职生,其次体现在综合技能水平“高”。高职毕业生不仅要知道“怎样做”,还要知道“为什么这样做”以及“如何做更好”。

三、食品生物技术专业技能型人才核心职业能力要求

职业能力的确定需要通过对职业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来达到。通过对安琪酵母(崇左)有限公司、桂林吉福思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广西智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广西庞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广西万山香料科技有限公司、广西维科特生物科技公司、桂林淮安天然保健品开发有限公司、北海生巴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中粮北海生物质能源有限公司等10多家从事发酵、生物有效成分分离纯化、保健品生产、能够代表广西食品生物技术产业发展水平和实际的企业进行的调研,并邀请部分企业从事技术、生产、品质、人力资源管理的企业管理人员以及毕业生代表召开专业分析会,我们确定了食品生物技术专业人才的初次就业(起步)岗位主要包括微生物的制种培养操作工岗位、发酵车间中控员岗位、产品分离纯化操作工岗位、产品检验员岗位、品控员岗位、生物工程设备应用维护岗位和产品营销业务员岗位及这些岗位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同时确定了毕业生工作若干年后,通过自身的努力能够胜任的高一级工作岗位(拓展岗位)及其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如表1)。

结合上述确立的高职食品生物技术专业职业能力培养目标,我们确定了这些高职食品生物技术专业核心职业能力要求。表1中初次岗位对应的职业能力要求包括通用职业能力和一般核心职业能力;拓展岗位对应的职业能力要求包括通用职业能力、核心职业能力和关键职业能力,其中核心职业能力要求包括一般核心职业能力要求和拓展核心职业能力要求。

表1 食品生物技术专业人才职业核心能力要求

参考文献:

[1]李靖.高职院校专业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探索[J].高等教育研究,2006,22(1):34-35.

[2]胡春秀,李蜀湘,涂岭.我国物流人才需求及岗位能力分析[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0(3):57-59.

[3]刘占年.高职教育核心职业能力分析[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23(1):38-40.

作者简介:覃海元(1964-),男,广西大化人,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

创新食品专业人才 篇12

华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是教学与科研协调发展的学院, 目前有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生物工程和包装工程4个本科专业, 都是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专业。随着社会特别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对食品类应用型人才需求质量的提高, 本科毕业论文 (设计) 对于食品类专业的学生显得更为重要。笔者现以华南农业大学食品类本科专业为例, 针对目前毕业论文管理存在的问题, 在毕业论文管理工作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对于提高毕业论文管理水平和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将具有重要借鉴作用。

一、农科院校食品类专业毕业论文管理工作的现状及分析

华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在提高本科毕业论文工作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并且在指导毕业论文队伍的建设、毕业论文过程的管理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收到良好的效果。但随着社会对创新型人才要求的提高, 目前的食品类专业毕业论文工作仍有诸多问题, 突出表现如下。

1. 学生对毕业论文重视不够。

毕业论文时间安排一般集中在第7、8学期, 时间比较紧张。而食品类的毕业论文工作是必须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完成的, 只有通过实验, 获得数据, 整理分析, 结合社会生产和生活实际, 才能做出具有创新性、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成果。少数学生认为毕业论文是专业课程学习的总结和归纳, 个别学生甚至试图用一篇总结或调查报告替代毕业论文;加上近些年来存在就业、考研、考公务员的压力, 严重影响毕业论文工作的顺利进行, 导致部分学生对毕业论文的实验不深入不细致, 力求得出一个结果, 完成任务[3,4,5]。

2. 指导教师对毕业论文重视不够。

由于扩招, 师生人数比例减少, 指导教师严重不足, 毕业论文工作细节不落实, 答辩流于形式, 质量得不到保障。部分教师责任心不强, 业务素质不高;少数高职称老师致力于科研工作, 不屑于指导本科毕业论文, 把毕业论文工作尽量推给年轻教师, 甚至让自己的研究生带本科生, 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有些年轻老师教学任务繁重, 投入精力不足, 加之缺乏有效的指导方法, 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些指导老师对毕业论文题目设计不完善, 对学生的基础、兴趣爱好了解不够, 不能深入进行指导, 有时还出现中途重新选题的情况[3,4,5,6,7]。

3. 管理人员对毕业论文管理重视不够。

学院教学管理头绪多, 人员少, 缺乏长期、有效、系统的管理机制, 毕业论文工作的过程管理不到位。管理人员往往把毕业论文工作当作一般性的日常事务进行应付, 时间到了就安排答辩, 学校通知了就报送材料归档, 而没有把毕业论文当作一项长期的、特殊的、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作常抓不懈[3,4,5]。

二、食品类专业毕业论文创新管理的探索与实践

1. 加强毕业论文管理制度建设。

管理制度的建立是毕业论文工作正常化和程序化的重要保障。建立具体、完整和具有可操作性的管理规程和制度, 能使毕业论文管理工作分工明确, 管理到位[3,8,10]。食品学院目前有近2000名本科生, 每年完成本科毕业论文的学生人数500余人, 而学院能够带毕业论文的教师不到60人, 正高职称的教师不足20人, 副高职称的教师不足30人。为确保每个学生能够做出质量较高的毕业论文, 根据学校《关于进一步加强本科教学工作的实施意见》 (华南农办[2005]15号) 、《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意见》 (华南农办[2007]67号) 和《关于进一步加强本科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的实施意见》 (华南农教[2009]8号) 有关精神和要求, 结合食品学科的具体实际, 制订了《食品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设计) 相关规定》, 从毕业论文选题、指导学生人数要求、毕业论文格式审核等多方面, 提出了可行的措施和要求;同时, 在毕业论文经费上给予支持, 在酬金分配中对毕业论文工作量予以倾斜, 提高了教师指导毕业论文的积极性。2011年, 全体教师共申报毕业论文课题, 拟订毕业论文课题600余个, 可满足2008级食品类专业500多个学生的选题要求。克服了以往教师带学生毕业论文人数不均衡, 从而导致论文质量得不到保障的状况。

2. 加强毕业论文管理队伍建设。

首先, 学院成立了毕业论文工作小组。为了加强毕业论文工作的管理, 学院成立了以教学院长为组长的毕业论文工作小组, 成员包括系教学主任、学院教学指导委员、学院本科教学督导员、教学秘书和教务管理员等。

其次, 学院制订了管理人员的工作职责。各类教学管理人员和指导教师分工明确, 又相互配合。教学院长统筹安排毕业论文工作, 学院对学生统一进行毕业论文工作的动员, 使学生明确毕业论文的基本要求和程序安排;教务管理办公室是毕业论文管理的枢纽, 教务员起辅助协调作用, 是过程管理的组织者。教务员分阶段将工作安排到各系, 系主任平衡人员分配, 负责各系宏观调控, 组织老师落实各个环节的工作;教学秘书负责最后的格式把关及论文提交工作和归档;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和督导组对毕业论文的选题和进展、毕业论文撰写规范、答辩等进行指导、检查和评估[1]。

3. 加强毕业论文过程管理。

首先, 制定毕业论文工作计划。基于食品学科的特殊性, 学院提前安排教师报题、学生选题, 协调做好毕业论文衔接工作。同一个老师带的上下两个年级的毕业论文, 往往是出自于同一个课题, 为保证教师的研究工作不脱节, 上下两个年级的学生做好交接工作, 在第6学期初就进行教师报题、学生选题工作, 教师向学生进行课题的介绍, 管理人员将学生的情况及时反馈, 进行双向选择。事实证明, 这种灵活的调配是必要的, 学生可以利用暑假、周末进行科学研究, 克服了以往毕业论文半途而废的情况, 大大提高了毕业论文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毕业论文工作计划见下表。

其次, 做好毕业论文选题。选题与教师的科研和社会生产实际相结合, 使毕业论文的选题具有前沿性、科学性和实用性[1,7,8,9]。例如“荔枝汁加工和贮藏过程非酶褐变探讨”、“冷冻食品表面网印用可食性油墨的研制”、“广州市食品中大肠杆菌的检测”、“青梅果汁饮料杀菌工艺研究”和“香蕉酱的制作工艺研究”等, 让学生参与科学研究, 实际上就是市场机制的引入, 与社会企业的合作, 不仅使学生的选题范围大大拓宽,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人专长, 还可以把毕业论文与毕业实习、就业结合起来, 有效解决市场急需要解决的问题, 让学生以知识和创新能力去参与社会竞争, 在思考中体会到成功和自信, 减轻了就业和完成毕业论文相冲突的压力。不少学生就是因为用已有知识有效解决社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顺利完成本科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工作, 以他们扎实的专业知识的创新能力在食品行业找到自己就业的位置, 为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鼓励全体教师担任指导教师, 尤其鼓励科研项目多的教师多带本科毕业论文的同时, 为确保毕业论文质量, 对指导学生人数进行调控, 要求所有教师指导本科生毕业设计人数原则上不超过12人。

其三, 加强毕业论文过程监控。在第6学期选题完毕之后, 于第7学期初下达毕业论文任务书、在第7学期末进行中期检查、在第8学期进行后期检查工作。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认真填写各阶段的进展情况, 并及时向全体老师反馈。这个反复的检查过程, 一方面对学生的科学研究是一种无形的督促, 另一方面, 也避免了少数指导教师对毕业论文指导工作的忽视。提前安排论文答辩工作, 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准备。一般答辩工作是在5月中、下旬进行, 为了让学生做好答辩准备, 提前到4月上、中旬将本届本科毕业论文答辩工作详细规程安排出来。提前安排使学生有一个充分的准备阶段, 尤其是对于个别没抓紧的学生, 是一种强有力的督促;同时也方便教师安排科研、教学及毕业论文指导工作。起到了“无声胜有声”的监控作用[6,9]。

其四, 做好毕业论文答辩和材料归档。本科毕业论文答辩对学生综合能力是一次极好的锻炼, 为保证每年500多人的答辩有条不紊地进行, 必须合理安排, 做到时间集中、规则明晰、系内分组、形式开放, 允许下一届的学生旁听。根据学校的要求, 严格遵循《华南农业大学本科专业毕业论文成绩评定表》内相关要求, 制订相应的答辩细则, 老师根据学生答辩情况对研究内容、研究水平、撰写质量、语言表达等多方面分项打分, 最后根据导师评价、评阅评价、答辩评价, 给出合理的综合的分数。并将名列前10%并且分数在90分以上的论文, 纳入优秀论文。

三、对食品类毕业论文管理探索与实践的效果

1. 促进了学校食品类本科专业的建设。

华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自2001年开办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以来, 通过建设, 逐步增设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 (食品营养) 、生物工程、生物工程 (发酵工程与食品酿造) 、包装工程 (设计) 、食品质量与安全等专业和专业方向。目前,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和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被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 生物工程专业和包装工程专业被评为广东省特色专业。近几年来, 每年均培养食品本科专业人才500多名, 毕业生平均就业率均达95%以上。

2. 提高了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

由于学院措施得力, 领导和教师重视, 几年来, 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逐年提高, 在华南农业大学一年一度的本科教学状态评估中, 毕业论文抽查的合格率和优秀率逐年提高。特别是毕业论文管理方案的实施, 对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和保证毕业论文质量, 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3. 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近三年来, 学生承担的省级科技创新项目“超市食品品牌包装设计与货架寿命研究”等13项, 校级科技创新项目“冰鲜虾质量安全关键控制技术”和“娟姗牛乳切达干酪乳清饮料的酿造工艺研究”等40余项, 发表的学术论文40余篇;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 获得国家级奖励12项, 获得省级奖励10余项。例如学生2010年在“中国挑战杯创业大赛”中获得铜奖, 2009年在“第三届大学生科技学术节之生物化学实验技能大赛”中获得省三等奖。

摘要:毕业论文 (设计) 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华南农业大学食品类专业都是实践性强的工科专业, 因此, 毕业论文 (设计) 环节在人才培养中尤为重要。根据食品类专业的特色和珠江三角洲对食品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 在毕业论文 (设计) 创新管理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收到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本科毕业论文 (设计) ,实践性环节,学生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倪春林, 郑文旭, 周家容, 等.农科院校提高化学类专业毕业论文质量的探索与实践[J].理工高教研究, 2010, 29 (5) :68-70, 94.

[2]王雪岭, 王峻岭.基于教务管理系统推进毕业论文管理[J].科协论坛, 2011, (1) :175-176.

[3]王小雪, 本科生毕业论文管理质量与绩效评价[J].教育探索, 2004, (8) :63-64.

[4]何颖.加强毕业论文管理是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重要保证[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1, (5) :43-45.

[5]张燕.完善学院毕业论文管理和质量监控的思考[J].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6, 4 (5) :217-219.

[6]沈虹.宋庆红.理工科院校文科专业毕业论文管理探讨[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 30 (5) :114-115.

[7]刘建春.师范生毕业论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2, (3) :109-111.

[8]朱宇娟.新形势下本科毕业论文管理工作的挑战与思考[J].陕西教育, 2009, (4) :44, 47.

[9]李原.对完善毕业论文管理体制的探讨[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高等教育版) , 2002, (4) :62-63.

上一篇:抹灰施工技术下一篇:应用能力培养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