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品安全(精选12篇)
农业产品安全 篇1
近年来, 农业部坚决贯彻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 一手抓检验检测体系建设, 一手抓监测工作深化, 有力地提升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监测结果显示, 按2008年同口径统计, 2009年全年蔬菜、畜禽产品和水产品合格率为96.4%、99.5%、97.2%。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 总体状况向好。目前, 全国已有31个省 (区、市) 和计划单列市建立了监测制度。通过完善监测数据汇总分析和预警机制, 建立质量安全形势会商机制, 形成抽检分离制度和检打联动机制, 初步杜绝了不合格农产品入市。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工作, 起步于2001年, 目前, 在全国省会城市和主要农产品产区, 普遍推行对重点农产品和农业投入品, 在产地、批发市场和超市各环节, 开展例行监测、普查和监督抽查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制度。重点工作一是不断深化例行监测。2009年, 监测产品种类从4类增加到10类, 参数从30项增加到68项, 范围从36个扩大到259个大中城市。截至2009年底, 共检测蔬菜样品11.5万个, 畜产品7万个, 水产品2万个, 获得有效数据225万个。二是扎实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普查。自2000年起, 农业部每年均对10多种农产品和农业投入品实施质量安全普查, 已获得数十万个可溯源的基础性数据。三是强化监督抽查和执法处罚。自《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颁布实施以来, 结合专项整治, 共开展了10次较大规模的监督抽查, 抽查样品近3万个, 产品涵盖蔬菜、水果、食用菌、生猪产品、鸡肉、禽蛋和水产品。
2007年, 农业部启动实施了《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规划》, 自规划实施以来, 共建设各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机构达507家, 质检机构总数已达2 228家, 可检测农产品参数达3.6万多个, 部、省、地、县四级各有侧重, 相互补充的检测网络体系初步形成。
农业产品安全 篇2
现将农安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情况
X年X月X日我县被X省农业农村厅(原X省农业厅)确定为第四批X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单位,创建期为X年X月至X年X月。
(一)制定实施方案
为了有序推进安全县创建,X县农业农村局制定了《X县人民政府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工作实施方案》,成立了X县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各成员单位重点任务。
(二)召开各种创建工作部署、推进会
X年X月X日,在农业农村局召开了第四批省级农产品质量创建工作动员部署会,对局属相关科室进行部署;X年X月X日,召开了X县农产品质量安全培训会,对种植户、专业合作社进行技术培训;X年X月X日,在县政府召开了
X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工作推进会,对相关单位进行各种部署,提出相关要求,明确落实相关职责;X年X月X
日,在农业农村局召开了创建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工作推进会,对九个乡镇及十个追溯试点进行了创建工作培训并下发了安全县创建宣传材料。
(三)筹措项目建设资金
一是为保障农产品监管工作顺利开展,争取县级财政预算资金X万元。二是争取省、县财政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工作资金X万元,其中省级财政资金X万元已到位,县级配套资金X万元。三是印制宣传品。已印制手提袋X个,包装袋X万个,文化杉X个,制作条幅X条等宣传材料。各乡镇已进行了下发及宣传,让农产品质量安县创建工作家喻户晓,提高全县人民的安全意识及参与意识,营造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工作氛围。四是统一制作了乡镇监管制度牌匾,已发到全县X个乡镇。五是检测设备采购。准备招标的请示相关材料于X年X月X日上报县政府,X月X日批复,在X省政府采购网进行招标,X月X日开标。六是确定追溯试点。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要求共建X个追溯试点,目前我县试点已确定,其中种植业X个,畜牧业X个。七是将为试点配备仪器设备及培训为全县X个乡镇及X个追溯试点配备农产品快检设备X台套、电子天平X台、干燥箱X个、二维码打印机X台、电脑X台、冰箱X台。通过政府采购招标方式完成采购,部分设备已到货,待全部仪器设备到货后,进行统一发放,同时配备监管终端
X部,发放的乡镇、局属科室、追溯试点等监管人员手中。计划再投资X万元给乡镇及追溯试点配备检测用试剂。届时开展快检工作,确保农安县创建正真开展起来。
(四)外出参观学习取经
一是到任丘农业农村局、献县农业农村局及市农业农村局学习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工作经验。二是到南宁参加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及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专题培训。三是到X参加“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及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专题培训。四是先后两次到唐山参加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提升培训及全省安县创建培训。
(五)建立健全乡(镇)、村二级年操作了安全监管队伍
目前乡(镇)、村级监管队伍名单已报农安办。近期开展业务技能培训。
(六)下乡督导安全县创建工作
为了及时了解各乡镇安全县创建工作情况,于X月X日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工作推进会后,X月X日到万里镇查看了解安全县创建情况。
二、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站验收及“双认证”工作
(一)X县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站建设情况
X县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站建设项目于X年X月立项,总投资X万元(其中中央投资X万元,省级配套资金X万元,县级配套资金X万元)。项目建设地点在X县农业农村局(原农业局)院内,建设内容主要是实验室建设X平方米,购置仪器设备
X
台套。
X年完成中央投资
X
万元,县级配套资金X万元,X年省级配套资金X万元到位,经我局与县发改局请示,市发改局同意此资金用于该项目配套使用,购置部分仪器设备。
(二)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站“双认证”工作
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站“双认证”是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工作的一部分。目前我局正在有序地推进此项工作。一是聘请X赛必达科技有限公司、X英茂科技有限公司技术专家进行蔬菜药残检测仪培训。二是到河间农业农村局、市农业农村局咨询双认证验收程序、材料准备工作,查看验收资料、档案,听取质检站负责人的情况介绍。三是到X国家会议中心参观第十七届中国国际科学仪器及实验室装备展览会,了解相关设备的性能,增长了业务知识。四是申请了县财政资金X万元用于设备试剂的采购。X月X日聘请X恒正计量检测有限公司技术人员对“双认证”所需设备仪器进行了“计量”认证,全部通过。五是我局与第三方达成协议,协助“双认证”通过验收。
X月X日第三方技术人员已进驻我局,对我局检测人员进行了专业仪器使用技术培训。我局正在有序地推进此项工作。六是X月X日-X日,我局检测人员到X参加检测技能培训,学习了种植和水产检测,并取得了喜人成绩。
三、及时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一)开展《X市种植养殖环节“两超一非”专项整治“百日行动”》,并进行总结汇报。
(二)配合局屠管办、动物卫生监督所进行了春节前私屠滥宰查处工作。
(三)认真组织五部门联合开展《农村假冒伪劣食品专项整治活动》。
(四)落实《春节及“两会”期间》农安监管工作。
(五)开展食品安全宣传周活动。X月X参加我局做为成员单位参加了X县食品安全宣传周启动仪式。仪式结束后,我局工作人员与群众进行了交流,发放了宣传资料,发动人民大众共同参与食品安全治理,共享食品安全成果,营造人人参与、社会共治的良好氛围。
(六)开展X年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宣传周活动,与执法队下乡悬挂条幅X条,发放宣传资料X.X万份,举办现场咨询
X场次,接待咨询群众X余人。制定了《X县X年暑期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工作方案》《X县X年农资打假专项治理春季行动方案》《X年X县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方案》并下发到各相关科室。
(七)食用农产品合格合格证的推广使用。从X年以来,在X县绿苑蔬菜种植合作社、天康蔬菜种植合作社、诚誉农庄、恒鑫养殖场、晶旭养殖场进行了发放。近期到部分发放点了解合格证的使用情况。
四、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工作
(一)部级风险监测
按照《X年X省种植业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风险监测)抽样、检测实施方案》X市农业农村局、X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配合做好X年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第三季度种植业产品抽样工作的通知》要求,X年X月X日我局会同市场监督管理局代表X省接受农业农村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人员在我县的第三季度例行监测抽样任务X个,其中蔬菜样品生产基地X个,运输车X个,批发市场X个。食用菌样品生产基地X个,运输车X个,批发市场X个。水果样品生产基地X个,运输车X个,批发市场X个。
(二)省级风险监测
根据X号通知要求,全年抽检任务为X批次,已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抽样送检任务X个。
(三)市级风险监测
除依照《X年X县农产品及投入品质量安全监测计划》,完成市级风险监测涉及的蔬菜、兽药、生鲜乳、“瘦肉精”尿样、饲料、兽药残留等方面任务外,还完成《暑期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任务X批次和重点时段监督抽查任务X批次。我局承担抽样送检任务的科室,全部在规定的时间完成了抽样送检任务。
(四)县级风险监测
制定《X年X县农产品及投入品质量安全监测计划》,开展主要农产品及投入品开展监督抽查和风险监测工作。全年县级蔬菜抽样检测任务X个,瘦肉精抽样检测任务X个。根据市局监测计划X年检测周期从X月份开始,截止目前完成县级蔬菜抽样检测X个,占全年任务数的X%,“瘦肉精”抽样检测
X个,占全年任务数的X%。
五、“三品一标”认证
(一)绿色食品认证
一是做好宣传指导。先后到朔黄园区和绿苑蔬菜专业合作社等到重点农业园区进行绿色食品认证宣传培训和指导。将绿色食品申报所需材料下发到园区。二是指导园区内检员完成网上注册及学习。三是初步确定
X年绿色食品认证申报计划。四是,于第三方开展合作,与有积极性园区搭桥,进行相关资料准备合作工作。目前绿苑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申报绿色食品认证的材料正在准备中。
(二)“无公害”认证
X年下发了X肉鸭养殖公司的内检员证X个和鸿宇科源养殖有限公司内检员证X个。目前无公害认证暂停此项工作,将推行合格证使用。
六、存在问题及下一步工作计划
存在问题:(一)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工作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及检测仍是薄弱环节,人员业务素质偏低。下一步工作将增强人员业务培训和物力支持,促进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工作任务繁琐复杂,协调组织能力偏弱,需要各级部门之间的协调连动,互相配合。
下一步工作:X、继续推进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工作。一是做好仪器设备采购招标工作。二是做好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宣传工作。三是做好相关文字材料的收集、汇总、整理工作;按时完成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中期评价工作。
X、贯彻落实各级文件精神和要求,继续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及日常工作。
X、继续开展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站“双认证”工作,争取年底完成“双认证”工作。
X、宣传“绿色食品”认证知识,激发有申报意向的经营主体积极开展申报工作。
农业产品安全 篇3
农业标准化是食品安全之闸,也是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现代农业和传统农业的显著区别,就是有没有一套严格而科学的标准。何谓农业标准化呢?简单地说,标准就是要求,农业标准化的目的是将农业的科技成果和多年的生产实践相结合,制订成“文字简明、通俗易懂、逻辑严谨、便于操作”的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向农民推广,最终生产出质优、量多的农产品供应市场,不但能使农民增收,同时还能很好地保护生态环境。更形象地说,农业标准化就是要把田野变成工业意义上的“车间”,把农民变成“车间”的“工人”,按照科学的标准,生产适应市场需求且具有高附加值农产品的过程。在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农业是以高度的标准化为基础生产的。农产品从新品种选育的区域试验和特性试验,到播种、收获、加工整理、包装上市,都有一套严格的标准。农民种植农作物,用什么品种、何时下种、何时施肥、施多少肥、何时采摘,都有严格的规定。上市出售的黄瓜,它的长短、粗细、弯细程度都必须符合标准。
2001年4月,农业部开始启动“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已经形成了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三位一体”的标准化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制初步形成,农产品源头污染得到初步遏制。下一步,农业部门还将按照政府大力推动、市场有效引导、龙头企业带动、农民积极实施的要求,加快建立健全农业标准体系,以农药、兽药残留限量及检测方法标准制定为重点,完善优势农产品、出口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标准体系;大力推广标准实施示范,推动农业标准化由点到面全面铺开,建立实施与监督相结合、产前产中产后相呼应、示范与带动相配套的农业标准化全程实施体系;积极推进品牌农业建设,加大优质安全农产品的开发力度,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依法保护农产品注册商标、地理标志和知名品牌;强化农产品生产源头管理,指导农业生产者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兽药、饲料、农用薄膜等投入品;进一步完善产地环境的监测网络,开展农产品产地环境安全评价和监控,划定农产品禁止生产区域,推行产地编码制度。
农业产品安全 篇4
1 北京农业标准化发展现状
自1983年北京市实行农业标准化工作以来,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 从传统农业不断向产业化、规模化和现代化的都市多功能型农业推进转变。通过实地深入研究, 一切从实际出发, 根据北京市地方区域特色, 因地制宜地进行农业标准化的工作部署。一方面不断加强政策考究, 制定了一系列发挥地方区位优势的政策措施, 完善农业标准制的修订, 另一方面不断加强农产品标准化的认证与实施力度, 深化农业标准化生产体系建设, 建立长效的质量监管与服务提升机制, 全面推进农业标准化的生产, 从而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发展高附加值农业, 保障农业安全, 实现都市型现代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推动农业优势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1 注重质量监管, 推进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建设
“十二五”时期, 北京市推进“三品一标”认证的建设步伐, 继续加强对无公害农产品、有机产品的认证力度, 鼓励支持发展绿色食品, “三品”生产比重已位于全国前列, 并引导发展一定规模数量的国家级及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实行“三品”认证。政策引导地方特色优势农产品申请地理标志保护, 发展地理标志农产品的标准化建设工作, 积极开展农产品的商标注册和品牌认定, 同时加大对农产品的管理认证审核和质量监管力度, 不断提高“三品一标”的公信力和品牌形象, 进而实现农产品的标准化、品牌化发展。
1.1.1 北京农业龙头企业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数量相对较少
无公害农产品是指农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被控制在安全标准允许的合理范围内, 或按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操作加工而成的规范的农产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2003年我国已基本实现了“统一标准、统一标志、统一程序、统一管理、统一监督”的全国统一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截至2010年底北京市已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企业881家, 2011年北京市无公害农产品标志使用率已居于全国首位, 至2012年已有效使用无公害农产品标志企业达566家、产品1 596个、实物产量130.35万吨、认定的种植业面积达1.53万公顷, 新认证无公害农产品200个、复查换证率达70%。目前, 北京市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共有38家, 其中仅有3家企业取得了无公害农产品认证, 所占比例为7.9%, 且分布在北京市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东城区、西城区与朝阳区等城市农业发展圈。北京市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共有101家, 其中有2家企业取得了无公害农产品认证, 所占比例为2%, 且分布在丰台、通州等城近郊区、平原区农业发展地带 (见表1) 。北京市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企业数量逐年增长, 涉及企业性质基本为生产、加工、销售型企业, 发挥龙头企业在发展普及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上的带动优势, 从长远上看来, 具有较广阔的发展空间。
1.1.2 北京市绿色食品认证体系健全
绿色食品是指农产品的生产依照特定的生产方式, 经由国家质量认证等机构部门的审核认定, 准许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农产品, 已成为无污染、无公害、安全、优质、营养型食品的象征。截至2010年底北京市已发展绿色食品生产企业48家, 至2012年已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企业达52家、产品253个、产量达136.25万吨, 新认证绿色食品生产企业8家、产品80个, 企业续展率达到80%。目前, 北京市取得绿色食品认证的农业龙头企业均为市级龙头企业, 5家占总体比例为5%, 其中有1家企业获得了AA级绿色食品认证, 这些企业大多从事生物科技、种植养殖等业务 (见表2) 。绿色食品认证作为较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高级认证, 是新型的主导型产品。总体而言, 北京市绿色食品认证的发展稳中有进, 根据环境监测以及认证审核标准等的不断规范, 绿色食品的认证体系也将继续完善, 在加强其质量标准认证普及程度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1.1.3 北京农业龙头企业有机产品认证成为将来主要发展趋势
有机产品是遵照有机农业原则和有机农产品生产方式及标准生产、加工出来, 通过有关认证机构对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储存、运输和销售点等环节的审查, 均符合有机食品生产标准的认证产品。截至2010年底北京市已发展有机农产品生产企业276家、获证产品4 299个、年产量达300万余吨、产地生产面积逾100万亩, 至2012年已发展有机农产品生产企业67家、产品480个、产量达1.4万吨。目前, 北京市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中仅有1家获得了有机产品认证, 所占比例为2.6%, 市级农业龙头企业中已有13家企业获得了有机产品认证, 所占比例为13%, 同比“三品”认证, 数量较多 (见表3) 。有机产品认证已经成为企业注重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关注点, 是提高其产品市场竞争力及占有率的关键支撑点, 愈加受到广大消费者们的认可与重视, 逐渐成为未来产品质量安全认证的主要趋势。龙头企业需进一步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严格质量监控, 提升产品品质与品牌, 满足国内外市场对高质量产品的需求, 努力营造良好的生产生态环境。
1.1.4 北京市地理标志农产品蓬勃发展
地理标志农产品是指某一产品依托当地的自然资源与人文优势而特定归属于某一区域, 具有该区域明显特征的地区代言产品, 主要以地理名称命名。截止2010年底, 延庆国光苹果、昌平草莓、安定桑葚、通州大樱桃这4个具备地方特色的农产品获得了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保护面积达5.95万亩, 年产量达3.9万吨。2012年已注册登记地理标志农产品6个, 年产量达4.6万吨, 新发展了对“房山蘑菇”、“京西稻”和“泗家水红头香椿”的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工作。目前, 在地理标志农产品统一标准规范、管理制度建设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的完善。
1.2 实行农业标准, 标准化基地 (示范区) 建设覆盖面广
为了促进农业标准化的推广力度, 提高标准化管理水平, 加强质量认证体系监督, 培育优质农产品品牌, 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自1995年第一批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至今, 北京市已建成市级农业标准化基地1128家, 建成七批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共87个, 涉及海淀区、房山区、通州区、顺义区、平谷区、昌平区、怀柔区、密云县8个区县。第七批8个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种植业规模达379公顷, 养殖业161.7万头 (万套) , 带动6.6万农户, 开展标准化生产技术培训累计培训35万人次。①2“十二五”建设时期, 北京市积极探索, 开拓创新, 突破资源和地域的瓶颈, 继续建设300~500个集管理标准、工作标准和技术标准为一体的规模化、设施化、集约化的现代高效优质标准化生产基地, 逐步提高标准化的管理水平, 有效推进农业标准化的发展进程。
1.3 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优势, 推进体系认证建设
北京市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优势, 以标准化为建设核心, 培育壮大了一批起点高、规模大、竞争力强、辐射面广的大型龙头企业, 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社的示范、辐射与带动作用, 促进了产业化经营链条的衔接。
1.3.1 实施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 (HACCP) 和ISO22000体系标准
HACCP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中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 对加工过程的每一步进行严格的监视和控制, 识别出产品生产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薄弱环节, 采取适当的防控措施尽量制止危害发生, 降低危害发生的概率, 确保产品质量的安全与品质的提升。目前, 北京市国家级38家农业龙头企业中有12家获得了HACCP体系认证, 所占比例为31.6%, 市级101家农业龙头企业中有39家获得了HACCP体系认证, 所占比例为38.6%。ISO22000作为实施HAC-CP技术的一种工具, 不仅规定了加工规则和法规要求, 还有一套更为集中、一致和整合的食品安全体系, 北京市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中有5家获得ISO22000认证, 占比13.2%, 市级农业龙头企业中有13家获得ISO22000认证, 占比12.9%。
1.3.2 实施良好生产规范 (GAP) 、良好农业规范 (GMP) 体系标准
北京市积极鼓励农业企业参与GAP试点工作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 促进北京市农产品质量的提升, 进一步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有效实行。目前, 北京市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中仅有2家获得了GAP体系认证, 所占比例为5.3%, 仅有1家获得了GMP体系认证, 所占比例为2.6%。北京市市级农业龙头企业中有4家获得了GAP体系认证, 所占比例为4%, 有1家获得了GMP体系认证, 所占比例为1%。总体而言, GAP、GMP体系认证提升空间较大, 在企业的生产中应运用科学的现代农业技术, 构建一套具备完善系统的质量体系, 科学规范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 以生产出安全、均一、稳定、符合质量标准的产品。
1.4 重视推行科技化和信息化管理
北京市积极开拓新型网络沟通渠道, 对标准化工作实施科技化、信息化的系统管理, 促进标准化工作的更新与进步。自2007年北京市建成“首都标准网”以来, 开通了农业标准化业务服务平台, 提供了农业标准体系查询、农业地方标准阅览、农业标准化新闻动态、农业标准化培训资料等, 使广大农业从业者及标准化推广人员更加方便、快捷、准确、详细、真实地获取信息。将科技信息等新型手段应用到农业领域, 不仅拓宽标准化发展的推广范围, 进一步提高标准化水平, 也是农业现代化时期新型方式的重要体现与发展进步。
2 制约北京农业标准化发展的成因分析[1]
2.1 农产品标准认证体系范围有待扩展
随着都市型现代农业的不断发展, 农业发展形式逐步向现代化转变, 由传统的以第一产业为主, 逐渐延伸拓宽至第二、三产业, 使得农业具有生产、生态、生活、文化、教育、示范、休闲等多种功能。目前, 北京市农产品认证主要有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绿色食品认证与有机产品认证三种方式, 农业标准体系主要有HACCP、GAP、GMP、ISO9000系列等较受关注的认证方式。北京农业标准体系建设的不断完善, 使得北京地区的主要农产品及农业投入品基本实现有标可依, 农产品“三品”认证方面发展数量较少, 企业在市场的认证程度较低, 认证范围的推广与应用还有待拓展, 尤其是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 发展空间较大。且农业标准的制定主要针对于产品的产前、产中质量安全生产环节, 大多实行在加工、销售类企业中, 对产品产后的追踪服务如物流、售后服务等环节涉及的标准规范还较少。
2.2 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标准有待统一规范
地理标志是产品的标志, 也同样是质量的标志。目前, 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逐渐发展起来, 地理标志农产品的发展不仅可以使企业的产品具有良好的声誉度, 同时也是一种高标准产品的象征。如今, 工商局、质监局与农业部均有权力根据国家质量认证的相关标准审核批准地理标志农产品, 但却没有出台一个统一的认证标准, 缺乏法律层面上的认证依据, 于是存在只要在其中一个部门申请被认可就可以取得的情况, 这也是现在发展地理标志农产品执法方面存在的最大弊端。
2.3 农业标准有待向国际标准靠拢
农业标准化的发展依托于国家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程度, 根据国内国际市场的需求变化, 落后的农业技术标准在很大程度上会限制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北京市在发展农业标准化的过程中, 侧重点主要对于国内市场, 尚未形成与国际市场良好的对接机制, 且生产技术较为落后, 生产手段较为陈旧, 部分技术指标低于国际先进的标准水平, 使得产品的采标率较低。
3 加快推进北京市农业标准化发展的主要策略
北京市在发展农业标准化生产中, 本着“政府推动、企业主动、市场带动”的原则, 将农业标准化生产与保障产品质量安全以及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要求相结合, 全面推进标准化的建设工作。
3.1 规范农产品认证管理, 重点发展有机产品认证[2]
目前, 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工作正在蓬勃发展, 根据认证情况、普及程度与实践需要, 仍存在较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政策制定方面, 首先需从生产环境、技术手段、生产标准、品质水平等角度切入, 分别明确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产品的认证标准。在现有关于地理标志农产品标准的基础上, 通过充分地调查研究建立健全切实可行的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标准, 规范地理标志保护制度, 根据国家相关质量认证监督部门的职能与规范, 争取实行“统一管理, 统一规范, 统一标准, 统一认证, 统一实行、统一备案”的六统一建设, 真正实现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的有标可依、有标必守, 使得认证的每一个环节都在标准化发展的轨道上, 从而不断形成完善的标准体系。其次, 建立产品认证的信息网络平台, 实现产品认证的有法可依、有源可溯, 普及农业物联网技术, 远程监控农业生产环境信息, 以信息化为助手推动标准化的规范建设。
生产方面, 无公害及绿色产品的认证现已普遍发展, 有机产品作为农产品认证的高级形式, 认证难度较大, 标准较严格, 质量水平较高, 国际享誉度较高, 故尤其应加大对有机产品的扶持力度。根据现有的认证管理, 对产地环境进行安全生产标准规范与规模建设, 进行新技术与新品种的项目研发推广, 逐步缩减生产其他产品到有机产品的转换期, 保证无任何化学合成剂及农药残留, 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生产体系、技术体系与监管体系标准, 减少认证费用成本, 采用相应的生产替代技术将成为日后发展有机产品的主要方向。
3.2 建设农业标准化体系, 拓展体系认证发展领域
农业标准化的建设, 需将技术标准体系、管理标准体系与工作标准体系完整的链接起来, 建立相互配套的生产经营标准体系, 结合生产管理实践, 进一步加强对企业主体内部的安全标准认证。生产过程需获得HACCP、GAP、GMP等管理体系的相关认证, 并将其认证范围广泛拓宽。目前, HACCP认证主要涉及产品生产的加工环节, 可将其引入到生产环节与管理环节, 发展系统的标准化生产。且除了HACCP认证以外, 其他认证均不涉及产品的质量安全, 尤其是GAP、GMP认证在加工生产及兽药标准化方面涉及较多, 今后可在农业生产许可条件及产品安全质量方面推广标准化生产。
3.3 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 加大安全产品扶持力度[3]
结合北京市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背景与“菜篮子”工程的建设需要, 农产品标准化的发展应首先注重产品的质量安全, 需获得符合质量安全规定的产品标准认证, 保证农产品标准化合格率。加大对产品认证的支持力度, 将由过去的重视产品生产技术与生产率转变为质量安全, 以标准化的提高实现产品质量安全, 以发展质量安全的产品提升农业的品牌建设;按照一定的标准, 由过去的按认证类型给予补贴转变为以产量为基准给予支持, 尤其应加大政府的补贴力度, 促进农业生产公平化、标准化, 激发企业及农户的生产积极性, 不断满足标准化发展的客观需要;对农产品实行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全产业链的标准化生产, 不仅实现生产技术标准化、生产过程管理标准化, 还要根据产品的类别、特性、认证类型等差异实行分级包装, 使用符合规定的标准化产品标识, 并实现产品后期流通环节的质量跟踪可追溯, 在标准检查中不能存在不合格产品或记录, 如发现违规产品则将企业纳入安全企业“黑名单”, 减少补贴支持或进行严厉惩罚。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视, 也是一种技术壁垒与绿箱政策的体现。
摘要:北京实行农业标准化生产, 不仅是发展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 也为进一步规范农业生产生活, 加强农业生产标准体系建设, 提高产品质量安全, 保障消费服务需要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对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标准体系建设、示范区及标准化管理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具体阐述北京市农业标准化的发展现状、制约因素, 提出进一步发展的主要策略。
关键词:农业标准化,发展现状,制约因素,策略
参考文献
[1]苏彩和.广西发展农业标准化的模式选择及对策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 2011.
[2]常英实.北京海淀区农业标准化的发展对策[J].中国标准化, 2009 (3) :62-64.
农业产品安全 篇5
农业标准化和有机、绿色、无公害三类农产品的概念
一、农业标准化的概念
1、标准
标准是人们对科学、技术和经济领域中重复出现的事物和概念,结合生产实践,经过论证优化,又经有关各方充分协调后为各方共同遵守的技术性文件,它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经验的总结而产生和发展的。可以说,每项标准都集中了过去、现代知名专家、学者的科研成果,是某个领域科学技术的高度浓缩和概括,是某项生产技术长期经验的高纯度结晶。2003年已公布了200多项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的行业标准,涉及果树、蔬菜、农作物、茶叶等,其他新的标准正在制定。2.标准化
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实际的或潜在的问题制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的活动,称为标准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第三条指出:“标准化工作的任务是制定标准、组织实施标准和对标准实施进行监督。” 3.农业标准化
农业标准化是通过制定和实施标准,把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和产后全过程纳入标准化生产和管理的轨道。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是提高我市农业综合竞争力,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建设现代农业的迫切需要;是全面提高我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应对加入世贸组织挑战的迫切要求;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保农民收入稳定增加,切实关心人民群众利益的重要措施。长期以来,我县农业标准化工作比较薄弱,缺乏统一的标准体系和建设规划,标准水平低,农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力较弱,严重制约了我县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农业标准与其他标准一样同是科学、技术、管理经验的总结。贯彻标准的过程,实质就是技术推广的过程。建设一支技术过硬、经验丰富的农机农技专业人才队伍,是推行地方农业标准化的技术保障。
农业标准化的工作方针是:政府大力推动、市场正确引导、龙头企业带动、农民积极实施。
4.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
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地方标准)规定的产地环境质量标准、产品质量标准和生产技术规范,组织实施的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过程,称为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生产的主要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农业部公布的《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办法》、国家质检总局、农业部和各省、市、自治区公布的无公害农产品的质量技术标准。
二、农业标准化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1.农业标准化是市场供求形势发展的必然要求
世界发达国家农业的发展,大都经历了两个阶段,实现了两次大的飞跃。第一个阶段,主要是实现了由低产到高产的飞跃,较好地适应了人口增长对农产品的数量需求。这个阶段的目标,在我国也已经达到。第二阶段:主要是实现了由数量到质量的飞跃,较好地适应了温饱之后人们日益增长的对农产品的质量需求。而这个阶段,在我国正在起步。过去是产品计划分配、定量供应、凭票购买,现在生产力发展了,农业产出量增大了,人们可以货比三家,消费的选择性明显增强。消费者所关心的不是能不能买到东西,而是购买的商品是不是卫生安全,是不是富有营养,是不是食用方便。在这三条当中,最关键的又是安全问题。因为,食品安全,既是广大消费者的最基本需求,也是对农产品进入市场的最起码的质量要求;既是消费者应享受的基本权利,又是商品生产经营者应尽的基本义务。现在已在部分大城市搞农产品质量市场准入试点,并将逐步扩大范围,如果我们农产品的质量不能有一个大的提高,农产品的卫生安全这一关过不去、过不好,产品就很难进入市场。
2.推行农业标准化,应对入世挑战,适应农产品市场的变化
加入世贸组织,对农业的发展将会带来许多新的机遇,但也面临许多严峻的挑战,既有花色品种、加工档次、包装装潢的不适应,又有经营理念、经营方式、经营体制、政策法规的不适应等等。目前来看,问题最大的还是产品质量的不适应。过去我们是非贸易成员国家,对国外农产品的进口限制比较严,国内市场空间比较大,能出口的搞出口,出不去的转内销,可以“水路不通走旱路”有较大的回旋余地。入世之后,根据《农产品协议》、《贸易技术壁垒协议》等规则,原有的许多进口限制将逐步取消,国门将进一步敞开,门槛大大降低,特别是进口关税将逐步大幅度降低,世界各国的农产品必然会更多更便利进入到国内市场。
3.农业标准化推行是提高农民素质,增加农业效益,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的重要举措
加快农业发展,科技是支撑,农民素质是基础。面对市场需求的新变化、科技进步的新形势,现实中普遍低的农民素质,已经成为农业发展上档次、上水平的重大制约。推行农业标准化的过程,说到底,就是推广普及农业新技术、新成果的过程,是培训教育农民学科学、用技术的过程。把科技的进步、科研的成果,规范为农民便于接受、易于掌握的技术标准和生产模式,不仅为科技成果转化成现实生产力提供了有效途径,而且对于更新农民观念,改变传统习惯,促进农业经营由粗放走向集约,由单纯重数量走向数量质量并重,意义重大。推行农业标准化,既能够推动农业良种化、设施化、科学化水平的提高,又能促进农业向规模化、产业化、外向化的方向发展,既有利于提高农产的质量品质,又有利于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最终必然会带来农业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市场竞争力的显著增强。同时,通过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可以帮助农民群众更好的了解市场信息,自觉增强质量品牌意识,积极发展特优新农产品生产,不断开辟新的增收门路和办法。从这些意义上讲,抓住了农业标准化,就是抓住了农民素质提高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关键。
4.农业标准化推行是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由于缺乏科学指导和严格控制,我国工业污染和城乡生活污染已相当严重,农业生产中滥用农药、化肥等现象比较普遍,不仅影响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而且造成同源污染,影响到土壤、水体,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生态环境。如已经禁用的“DDT”,能在水土中存留几十年而不被降解,科学家在南极企鹅的体内分离到了它的成分,象这样明令禁止多年的高残留农药,至今在个别地方还在非法生产和使用。解决类似的问题,除了加强教育和严格执法以外,根本性的措施就是通过推行农业标准化,不断提高农民科学用药、用肥和规范生产管理的自觉性,促进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因此,推行农业标准化,不单纯是一项追求现实经济效益的生产措施,也是一项保护生态环境,维持长远发展,利在当代、惠及子孙的公益事业,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
三、无公害、绿色、有机三类农产品的标准概念
1、概念
●无公害农产品:无公害农产品是指产地环境、生产过程和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的要求,经认证合格获得认证证书并允许使用无公害产品标准的未经加工或者初加工的食用农产品。
●绿色食品:绿色食品是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生产,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绿色食品商标标志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按照特定的生产方式”,是指在生产、加工过程中按照绿色食品的标准,禁用或限制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肥料、添加剂等生产资料及其它有害于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的物质,并实施从土地到餐桌的全程质量控制。
●有机食品:有机食品是按照有机农业生产标准,在生产中不使用人工合成的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和畜禽饲料添加剂等物质,不采用基因工程获得的生物及其产物,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采取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协调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关系,促进生态平衡、物种的多样性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三者的区别
有机农产品与其他农产品的区别主要有3个方面: 1.有机农产品在生产加工过程中禁止使用农药、化肥、激素等人工合成物质,并且不允许使用基因工程技术;其他农产品则允许有限使用这些物质,并且不禁止使用基因工程技术。
2.有机农产品在土地生产转型方面有严格规定。考虑到某些物质在环境中会残留相当一段时间,土地从生产其他农产品到生产有机农产品需要2~3年的转换期,而生产绿色农产品和无公害农产品则没有土地转换期的要求。
3.有机农产品在数量上须进行严格控制,要求定地块、定产量,其他农产品没有如此严格的要求。
绿色食品与一般农产品相比有以下显著特点: 1.利用生态学的原理,强调产品出自良好的生态环境; 2.对产品实行“从土地到餐桌”全程质量控制。
无公害农产品是对农产品的基本要求,严格地说,一般农产品都应达到这一要求。
产生
有机农产品国际上有机食品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以1972年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的成立为标志。1994年,国家环保总局在南京成立有机食品中心,标志着有机农产品在我国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产生的背景是,发达国家农产品过剩与生态环境恶化的矛盾以及环保主义运动。
绿色农产品1990年农业部发起,1992年,农业部成立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1993年农业部发布了“绿色食品标志管理办法”。产生的背景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基本解决了农产品的供需矛盾,农产品农残问题引起社会广泛关注,食物中毒事件频频发生,“ 绿色”成为社会的强烈期盼。
无公害农产品20世纪80年代后期,部分省、市开始推出无公害农产品,2001年农业部提出“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并在北京、上海、天津、深圳4个城市进行试点,2002年,“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无公害农产品产生的背景与绿色食品产生的背景大致相同,侧重于解决农产品中农残、有毒有害物质等已成为 “公害”的问题。
价格
绿色食品70%为加工产品,30%为初级农产品,有机农产品和无公害农产品都以初级农产品为主。有机农产品的价格高于普通农产品50%至几倍,绿色农产品的价格高于普通农产品10%~20%,无公害农产品的价格略高于一般农产品。
管理
《全国农业标准2003~2005年发展计划》依据农产品质量特点和对生产过程控制要求的不同,将农产品分为一般农产品、认证农产品和标识管理农产品。
一般农产品是指为了符合市场准入制、满足百姓消费安全卫生需要,必须符合最基本的质量要求的农产品。
认证农产品包括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和有机农产品。对于我国市场上目前存在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和有机农产品,政府应积极推动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同时依据各地的自然环境条件,引导企业有条件地开展绿色农产品和有机农产品的生产,使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上一个台阶。
标识管理农产品是一种政府强制性行为。对某些特殊的农产品,或有特殊要求的农产品,政府应加以强制性标识管理,以明示方式告知消费者,使消费者的知情权得到保护,如转基因农产品。
农业标准瞄准安全质量
由于现阶段我国农产品标准化管理中,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和有机农产品三类认证形式在标准上还存在很多不足,《全国农业标准 2003~2005年发展计划》以突出农产品安全质量为重点。考虑到各大类农产品的相似性,《全国农业标准2003~2005年发展计划》列出了各大类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和有机农产品的产品标准项目,至于某种产品标准的不同要求,要在具体的标准中分别列出。在生产加工技术规程和产地环境条件要求上,有机农产品与绿色农产品、无公害农产品有着根本上的不同,因此,在具体标准项目的设置上,将有机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技术规程和产地环境条件要求单列,而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农产品在这两个方面的差异不大,在标准项目中并为一类,不再分列,仅补充部分产品标准。
农产品的标准控制与标志使用
无公害农产品执行的是国家质检总局发布的强制性标准及农业部发布的行业标准。产品标准、环境标准和生产资料使用准则为强制性国家或行业标准,生产操作规程为推荐性行业标准。目前,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标准委已发布了4 类农产品的8个强制性国家标准,农业部发布了200 余项行业标准。
绿色农产品执行的是农业部的推荐性行业标准。绿色农产品标准包括环境质量、生产技术、产品质量和包装贮运等全程质量控制标准。目前,农业部发布了52项绿色农产品行业标准,其中包括7项通用性标准、45项产品质量标准。
有机农产品执行的是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IFOAM)的“有机农业和产品加工基本标准”,由于有机农产品在我国尚未形成消费群体,产品主要用于出口,虽然我国也发布了一些有机农产品的行业标准,但我国的有机农产品执行的标准主要是出口国要求的标准。目前,欧盟、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墨西哥、阿根廷、韩国等都已制定了 有机农业及产品生产、加工准则性的标准。有机农产品的标准集中在生产加工和储运技术条件方面,无环境和产品质量标准。
标志
有机农产品在全球范围内无统一标志,各国标志正显现多样化。
绿色食品有统一的绿色食品名称及商标标志,在中国内地、香港和日本注册使用。
无公害农产品执行全国统一的标志。
三种食品标志的识别 无公害农产品:标志是加施于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产品或者其包装上的证明性标记,标准颜色由绿色和橙色组成。
绿色食品: 标志商标是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商标注册的证明商标,受法律保护。由三部分构成,即上方的太阳、下方的叶片和中心的蓓蕾。标志为正圆形,意为保护。开县锦橙已于2003年取得绿色食品标志。
有机食品:标志是加施于获得有机食品认证的产品或者其包装上的证明性标记,其寓意着人与自然需要和谐美好的生存关系。中绿华夏有机食品认证中心。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概述
“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是一项旨在提高中国农产品质量和保证农产品消费安全的利国利民工程,已被中央政府所肯定和社会各个方面所认同。2004年7月,农业部在总结试点城市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做出了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进“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实施的决定,力争用5年左右的时间,通过各方面的努力,基本实现全国食用农产品无公害生产,保障消费安全,质量安全指标达到发达国家或地区的中等水平。蔬菜、水果、茶叶、食用菌、畜产品、水产品等鲜活农产品无公害生产基地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大中城市的批发市场、大型农贸市场和连锁超市的鲜活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抽检合格率达95%以上;出口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在现有基础上有较大幅度提高,达到国际标准要求,并与贸易国实现对接。借鉴国际通行做法,我国政府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方面拟采取以下的措施:
一、加强生产监管
——强化生产基地建设。在全国范围内分期分批创建一批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标准化生产综合示范区,加强动植物无规定疫病区建设。
——净化产地环境。加大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力度,严格控制工业“三废”和城市生活垃圾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重点解决化肥、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对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产品的污染。——严格农业投入品管理。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建立农业投入品禁用、限用公告制度。强化农业投入品市场的监督管理,严厉打击制售和使用假冒伪劣农业投入品行为。
——推行标准化生产。加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标准和规范的实施力度,指导农产品生产者、经营者严格按照标准组织生产和加工,科学合理使用肥料、农药、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和灌溉、养殖用水,加强动植物病虫害的检疫、防疫和防治工作,提高农产品分级、包装、保鲜、贮藏和加工业标准化水平。
——提高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积极扶持和发展专业技术协会、流通协会等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经纪人队伍,通过公司加农户、协会加农户等多种产业化经营方式,促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农产品生产者按照市场需求调整农产品品种布局和结构,提高农产品生产规模化和组织化程度,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二、推行市场准入制
——建立监测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农产品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的监测,确保上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要求。坚持和完善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定点跟踪监测制度,深入开展以农残、兽残为重点的专项检查和整治活动。
——推广速测技术。在全国大中城市农产品生产基地、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开展农药残留、兽药残留等有毒有害物质残留检测,推广速测技术,以适当方式公布检测结果,确保消费者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创建专销网点。在国家和省级定点农产品批发市场以及连锁超市,积极推进安全优质认证农产品的专销区建设。对获得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和经检测合格的农产品实行专区销售。积极推进农产品和农业投入品连锁经营和集中配送。
——实施标识管理。根据不同农产品的特点,积极推行产品分级包装上市和产地标识制度。对包装上市的农产品,要求标明产地和生产者(经营者)。凡列入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目录的产品,严格按照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规定,予以正确标识或标注。——试行追溯和承诺制度。按照从生产到销售的每一个环节可相互追查的原则,建立农产品生产、经营记录制度,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了猪、牛、羊耳标管理,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可追溯。在蔬菜、猪肉等“菜篮子”产品上推行了“产地与销地”、“市场与基地”、“屠宰厂与养殖场”的对接与互认,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承诺制度。
三、正确把握推行农业标准化的工作重点
(一)、以农产品质量标准为核心,建立健全农业标准体系。在认真贯彻落实农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基础上,结合我市农业生产特点、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积极转化先进适用的农业科技成果,加快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品种、生产操作技术规范、产地环境以及农产品加工、包装、保鲜、运输和贮存等方面市、区县(自治县、市)二级农业标准的制定工作,形成产前、产中、产后相互配套,科研、生产、推广、加工相互衔接的农业标准体系。农业标准的制定,坚持高标准、高起点,对出口农产品,在标准的制定中要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尽可能地满足进口国的产品质量要求。要根据不断变化的农业发展新情况,对现行农业标准进行及时修订和完善,使之尽快与国际接轨。
(二)以强化检测为手段,建立健全农产品检验检测体系。
按照合理布局、避免重复的原则整合资源,充分利用我市法定检验机构和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以及大中型企业现有的人才。技术和设备力量等社会资源,加快我市农业检验检测机构的规划、布局和建设步伐。现有机构要加强设备配备,充实专业技术人员,加大培训力度,不断提高检测能力和水平。要结合基地、市场建设需要,建立健全快速检测站(点),开展好生产基地和农产品批发市场的质量检测服务。依法加大对各类农业检验检测机构实施计量认证和资格认证的工作力度,逐步形成布局合理、职责明确、运转高效的农产品检验检测体系,全面加强对种子、农药、肥料、饲料及添加剂、兽药、农机具等农业投入品和土壤、水质、大气等产地环境及农产品生产过程和农产品质量的检验检测,逐步实现我市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的质量控制。
(三)以创立名牌产品为动力,建立农产品质量认证体系。
开展农产品质量认证,培育名牌农产品,是农产品进入市场的“身份证”和“通行证”。当前,各地、各部门要严格按照国家质检总局、农业部颁布的《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办法》和国家认监委、农业部颁布的《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管理办法》,切实抓好我市无公害农产品及基地认定工作,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要从培育名牌农产品和标准化农产品入手,以名、优、特、新和外向型农产品为突破口,帮助企业尤其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树立品牌意识,积极鼓励和支持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企业实施HACCP(危害分析与关键点控制)。IS O9000(质量管理与质量保证体系)、IS OI 4000(环境管理与环境保证体系)和企业标准体系系列标准认证,尽快形成一批在国内外市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名牌农产品,扩大我市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四)以示范区为典型,加强农业标准推广体系建设。加强农业标准的推广实施工作,是推进农业产业化工作有效性的关键环节,各地、各部门要高度重视,抓好实施。当前,要着力抓好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市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和各类农产品示范基地的建设,树立典型,以点带面,逐步形成市、县、乡。村四级示范基地和示范园、示范片、示范点相结合的农业标准化示范网络。各级农技推广部门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农业标准推广计划,积极开展农业标准的宣传、培训和试点。示范工作。努力提高农业标准推广的组织化程度,按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十基地十农户十标准”的经营模式,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产品专业技术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农业标准化工作中的纽带作用,引导带动生产基地和广大农户自觉接受和采用标准,从而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要利用各种媒体,加大宣传力度,并举办各种类型的培训班,使广大从业人员懂得什么是标准化,为什么要搞标准化,怎样按标准化进行生产。学习的材料主要有农业部颁布的200多项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标准,《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办法》等。
(五)以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为重点,加大质量监督和查处力度。要以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为重点,实施强制检验目录制度,依法加大专项治理和行政执法力度,对标识不规范和存在一般质量问题的,要责令限期整改;对问题严重。整改不合格的,有关部门应依法责令其停止生产、销售;在农业生产环节要引导和督促广大农户严格执行安全生产技术规范,严禁使用国家禁用的农业投入品,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对蔬菜实施监测的13种农药:甲胺磷、甲拌磷、对硫磷、甲基对硫磷、氧化乐果、毒死蜱、乙酰甲胺磷、氯氰菊酯、氰戊菊酯、溴氰菊酯、甲氰菊酯、三氟氯氰菊酯和百茵清。
(六)以推行农产品流通领域标准化管理为基础,建立诚信、高效的农产品市场体系。要围绕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的建立,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等级、定量包装、包装标识等标准的实施,加强对进入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农产品检验检测工作和认证工作,杜绝有害物质超标的农产品流入市场。要用标准化手段规范农产品批发市场,提高管理水平,规范经营主体的市场行为,严格市场准入,促进市场有序运行,建立公开、公正、透明、诚信的农产品流通机制、每个区县(自治县、市)至少要建立1-2个标准化、规范化管理的农产品批发市场,确保全市培育30个标准化管理的批发市场目标的实现。
(七)、以加强农业环境综合治理,创造优良的产地环境
优良的产地环境是进行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基础,由于近几年石油农业的发展对农业环境破坏较大,土壤、空气、地下水都有不同程度的污染,应加大治理力度,创造良好的产地环境。
(1)开展农业残留物的综合开发利用:农业生产中产生的大量作物秸秆和畜禽粪便是一种特殊形态的可再生资源,运用农业生物工程技术加以科学的开发利用,对于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每年夏秋收获的大量农作物秸秆随意焚烧,浪费能源,释放温室气体,破坏土壤耕作层微生物,应大力推广秸秆“过腹还田”、机械还田、秸秆气化、食用菌养殖等,并结合畜禽粪便处理,发展有机肥生产。作好农膜的回收利用。
(2)搞好植树造林,加快绿化进度:植树造林是建设生态农业的重要内容,对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过去许多党政负责人为了显示政绩,往往喜欢将蔬菜种在公路两旁,这样很容易造成汽车尾气和扬尘对蔬菜的污染。沿公路两则建设高大乔冠林带,阻止污染物进入农田,创造良好的产地环境。
(3)进一步加强水利基本建设:大力发展节水灌溉,综合治理水污染,使农田灌溉用水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
农业产品安全 篇6
【关键词】农业;环境监测;安全生产
目前,若想有效的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以及大力发展各种安全生产技术,就必须要提高农业生产环境的安全性,这也是农业安全生产中能够不容忽视的基础和前提。根据多年的工作实践总结得出,没有一个优质、可靠的农业生产环境,就无法达到农业安全生产的要求,更是无法生产出高质、安全、可靠的农业产品,同时失去了这个基础前提,那么农业生产安全也必然是一纸空文,犹如无源之水、无土之木。
1.农业环境监测机制概述
随着世界经济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农业生产技术也呈现了出巨大的变革,农业环境监测机制的地位与作用日益突出,成为现代农业生产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目前,在社会发展中农业环境监测机制逐步与通信网络技术相结合,形成了一种全方位监测系统和体制,为农业生产的正常持续进行提供了参考依据和指导基础。
1.1农业环境监测机制
随着全球经济以及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世界农业生产技术呈现出巨大的变化态势,逐步将农业与现代科学技术有机的结合了起来,形成了一套综合、先进和现代化为主的农业生产体系,这种农业生产模式是一种集规模化、综合化、智能化、自动化和现代化为一体的农业生产方式。在这种社会发展基础上,以设施农业为主的新型技术出现促使新概念、新思想的完善。环境监测技术作为目前社会发展中最为关键的环节,是一项涉及到多种学科相互交叉而形成的,是通过将信息世界与客观世界融合一体来反应农业生产中各个环节的工作要求和工作要点,从而改变传统人与自然交互方式。
1.2农业环境监测机制的发展
环境监测机制也被人们统称为环境监测网络,是通过以传统的农业环境监测机制为基础,结合现有的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和传感技术形成的一种新型的环境监测措施。这种环境监测机制的应用是通过传感器将环境中存在的各项数据进行整理和总结,并通过网络传输到各个监测中心,并由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处理,反馈是技术人员需要的数据。截至目前的社会发展中,农业环境监测机制已经形成了有无线网络和有线网络共同组成的工作模式,其优势在于网络稳定、传输速度高、信息稳定性能好。但是主要的缺陷在于减少成本大、传感器的节点位置不固定以及对于需要变动测定的环节有着一定的制约和限制。
2.完善农业环境监测机制的主要方法
近年来,我国明确的提出了发展优质、高产、生态、高效和安全的农业生产目标,并经过几年的努力和钻研逐步实现了这一发展流程。时至今日,我国农业产品质量与过去相比较有了很大的提高,基本上实现了安全、高产和优质的生产要求。根据总结分析,这一农业生产制度的实现其主要基础在于农业环境监测机制的完善与优化。
2.1建立农业环境常规监测建档制度
各地的农业环保监测部门,应对本地区的农业环境,做一整体而又十分细致合理的布局。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科学地设立常规监测点位,并定期对这些监测点位的环境因子水、土、大气等做常规监测,以便全面掌握全地区内的环境变化趋势;同时掌握了解第一手资料,包括历史的、现今的、环境背景值及水文资料、气象资料等重要相关数据,一并建档保存。有了这些资料,就可以对全地区内的农业环境的优劣情况了如指掌。通过全面分析,就可以为无公害、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基地选择提供具有权威性的明确意见,将基地检测失败的可能性降到最小,以避免不必要的经济损失。也可以为突发环境事故的处理提供参考,便于其快速有效地解决。因此,常规监测,数据存档,是农田环境监测制的基本工作,应常抓不懈。
2.2建立农业环境评价一票否决制度
近年来,随着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农业生产基地内的工业新、改、扩建等项目工程也随之大量上马。然而,在这些工程的规划之初,往往忽略了农业环保部门的评估意见,其结果必然造成无法挽回的农业环境污染损失。因此,在农业基地内及其周边环境所开设的工业项目,农业环保部门对其是否应该存在和继续,应该具有一票否决权。这项制度是保护农业环境的最有力的武器,也是对农产品安全生产的一个最有力的保障。
2.3建立重点生产基地重点监测制
目前各地无公害生产基地、绿色食品生产基地、有机食品生产基地蓬勃发展。这些基地,从申报、评估、环境监测直至产品检测合格,最后准予挂牌生产,需花费大量的时间、人力、物力和财力。因此,它们的生产环境应得到绝对安全的监测和保护,其生产环境一旦遭到污染和破坏,那将意味着一个良好的农产品安全生产基地被废止,大量的人、财、物损失及各方面的负面影响都将无法弥补,损失更是难以估算。更重要的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这块基地是不会被允许重新申报的。为此,应在这些重点基地及其周边环境建立一个长期有效的监测制度,重点基地、重点监测、重点保护,要时刻掌握其环境变化趋势,决不能允许其环境有所恶化,更不能允许环境污染事故在此发生。
2.4建立隔离带强制管理监测制度
要想确保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生产基地的环境安全,其周边环境的监测管理也绝不能忽视。在这些基地周边强制划出隔离带,并对其间的肥水药等农业投入品进行严格的管理和监测是非常必要的。我们知道,上述各种安全生产基地内的农业生产,是按照各自的生产方式按规程进行生产的,其肥水药等农业投入品的使用都受到了有效的管理和控制,不会对农业环境造成危害。而其周边(即划定的隔离带区域)的农业环境内的农业生产,其农业投入品的使用,主要是在用药品种、用法、用量、用药时间等方面,则未必都是合理的,安全的。如果不加以强制性的监控,就完全有可能对安全农产品生产基地环境造成危害。例如,隔离区内的农业生产中有不当的用药行为,就完全有可能通过灌溉水、空气等污染途径进入到安全生产基地内,造成该基地生产环境的污染或致使其产品受到污染。因此,在这个被划定的隔离带内,对其农业投入品及生产方式都有必要进行严格的限制和管理,要随时监测监督,随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把危害隐患消灭在萌芽中。
2.5建立重点企业重点监测制度
对于农业生产环境内的重点企业,尤其是曾发生过污染事故的企业,要着重加以监测。对其生产要常规监测、抽测、重点时期监测3个环节紧密地结合起来,一起抓,一环也不能放松。严防其跑、冒、滴、漏等污染事故的发生。
3.结束语
农业产品安全 篇7
从2007年12月22-23日召开的全国农业工作会议上获悉, 农业部要求北京、河北、山东、河南等13个省 (区、市) 启动实施“保质量、保安全、助奥运—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行动”, 确保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供应充足, 进一步提升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目前, 筹备工作已全面展开。农业部副部长高鸿宾指出, 实施“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行动”将强化四项工作:一是强化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管理;二是加强基地标准化建设;三是摸清产销基本情况;四是建立供求信息平台。高鸿宾副部长强调, 此次行动将以供应北京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为重点, 从生产源头推进农业标准化, 从每个生产基地和生产环节开展检查、落实, 建立生产、流通、销售、消费等环节的全程追溯体系, 通力合作, 以探索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管的有效模式。
农业产品安全 篇8
10月31日, 农业部副部长于康震在北京调研时强调, APEC会议召开在即, 冬春季节又是动物疫病多发期, 动物源性食品消费也逐渐进入旺季, 各级兽医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 深入推进动物疫病防控工作, 切实加强畜禽屠宰和兽药监管及残留监控, 全面强化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工作, 有效保障动物产品质量安全。
于康震副部长考察了位于北京郊区的种禽孵化场、生猪屠宰加工企业和兽药生产企业, 与北京市和有关区县畜牧兽医部门负责同志、企业管理人员和基层兽医人员进行了座谈交流。于康震指出,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 务必加强管理、健全制度、规范操作、严格把关, 确保产品质量安全。于康震要求, “秋防”工作已近尾声, 要把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巩固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成果, 进一步做好常见多发病防控, 积极推动防控工作重心向疫病净化和根除转移, 加速实现动物疫病防控的转型升级。要在有效减少畜禽因病死亡的基础上, 迅速建立健全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长效机制, 落实主体责任和监管责任, 严防病死畜禽流入市场、走上餐桌。
于康震强调, 各级兽医主管部门要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加强养殖、屠宰和兽药企业监管, 深入开展生猪屠宰质量安全专项整治活动, 严厉打击私屠滥宰、注水及注入其他物质、屠宰病死生猪等违法违规行为, 督促企业健全完善管理制度, 认真做好屠宰检疫和肉品品质检验, 确保上市肉品质量安全;要严格按兽药GMP规范和兽药标准组织生产, 保持对制售假劣兽药违法行为严惩重处的高压态势, 进一步加强兽药残留监控工作。他希望大家齐心协力, 努力确保不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和重大动物产品质量安全事件, 切实保障APEC会议期间动物源性食品质量安全, 保障人民群众肉类产品消费安全。 (摘自中国畜牧网)
农业产品安全 篇9
实施农业标准化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抓手, 是增强农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基础条件, 把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 加大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投入, 加强农业标准化技术推广队伍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队伍建设, 是各级党委和政府重要职责, 也是农业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 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事。近年来, 各地在摸索实施过程中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 也暴露出了不少问题。
滨海县是农业大县, 有耕地约10万hm2, 其中蔬菜生产去年达约3.3万hm2。近年来, 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主要通过农业投入品管理、“三品”基地建设、农业标准化推广、上市产品检测等技术和手段, 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 农民对标准化认识的提高
结合高产创建、高效设施园艺、标准化种养等项目的实施, 农民对标准化的认识不断提高, 以前种菜是凭经验, 现在种菜按规范, 按标准, 有一套说明和要求, 以前养猪很零散, 防疫不配套, 现在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场全县已发展到1000多家, 他们根据农业技术推广部门提供的生产技术操作规程, 进行种养管理和病虫害防治, 各项措施达到无公害生产要求。在滨海县滨淮镇康庄村, 种田大户李章明, 种植约33.3hm2蔬菜, 基本上达到无公害标准, 其中黄瓜、青椒、丝瓜等4个产品获得农业部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证书。李章明说, 以前种田是粗放式的, 对种植管理心中无数, 不知道田里究竟要施多少肥, 病虫害怎么防治, 现在通过农业部门发放的《无公害番茄种植技术规程》、《无公害青椒种植技术规程》等生产操作规程, 他通过取土样化验, 根据结果和种植的蔬菜品种的需肥量以及植保部门指导, 按照生产操作规程, 从种到收有计划、有准备, 产品加贴无公害标志后, 产品销售很顺畅, 供不应求。在他那里打工的60多个农民, 通过边做边学, 自己家里也同时实施, 技术得到传播和扩散。
2 农产品质量监管逐步制度化
滨海县农委先后开展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暨农业综合执法年、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等多个专项整治活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突出表现在“四个有”:
2.1 认识有提高
为全面加强农业投入品的监管, 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县农委把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列入了重要议事日程, 与农业、农村中心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落实。
2.2 有组织领导
成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领导小组, 贯彻政策、部署工作, 解决问题, 总结经验, 推动了监管工作的顺利开展。
2.3 有责任落实
实行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领导责任制和单位分工负责制, 明确分工, 落实责任。
2.4 有经费保障
监管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购置了检测仪器设备以及试剂等, 配备了检测人员, 为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提供了重要保障。
3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已具雏形
滨海县依托国家、省、市产业化项目公共扶持政策, 初步建立起以县级检测站为重点, 镇区检测室和生产基地速测室为补充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 主要开展果蔬农药残留检测等。检测范围覆盖批发市场、生产基地等, 年检测各类蔬菜1000批次以上, 农残超标控制在5%以内。
4 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正在形成
滨海县主要依托江苏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公共服务平台和盐城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这一信息化的手段, 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进行“数字化”管理, 为农产品建立“身份证”制度, 以实施对农产品质量向社会公示和可追溯。目前, 滨海县共设置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终端设备6台, 分别设于滨淮、五汛、正红等镇区。
5 薄弱环节和问题
虽然滨海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总体较好, 但也存在许多薄弱环节和不容忽视的问题。
5.1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不健全
由于农产品品种繁多, 涉及面广, 需要速度快、检测结果准、技术先进的检测设备才能适应检测要求, 检验检测的任务重、责任大。目前, 滨海县还没有独立的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虽然设立了检测站, 却挂靠和依附县农科所, 检验检测设施和专业的检测人员缺乏, 因此, 相应的检验检测设施还有待完善, 检测人员有待培训, 检测能力有待提升。辖区内有自检能力和检测设备的镇区监管部门和农业专业合作社较少, 不能满足社会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需要, 给农业生产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带来很大不便, 影响企业的发展。
5.2 农业标准化水平普及力度不够
对农业标准化的认识不足, 有些领导和技术人员对农业标准化的认识不清, 概念模糊。农业标准化进程缓慢, 主要是农业技术推广单位在技术推广中忽视农业标准化技术规程的推广和落实, 缺乏对农民专业经合组织、生产企业的标准化生产技术操作规程、生产档案、农药、兽药、饲料及饲料添加剂、化肥等投入品使用记录的指导, 反映不出标准化生产水平。农民受传统种植习惯的影响和文化程度参差不齐的限制, 对一些量化指标不理解或很模糊, 无法按标准进行严格实施, 致使产品达不到严格意义上规定的标准。当前农业生产规模普遍存在小而散现象, 各自为阵, 为农业标准化生产推广带来难度。
5.3 市场准入制度执行难度大
早在2005年政府就在市场设点建立了无公害蔬菜农残检测点, 每日对上市的蔬菜、水果开展农药残留速测, 但至今市场准入制度的实施还停留在初步阶段。主要原因是在该市场采用的是“速测法”, 但是依据《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是“速测法”出具的检测结果, 是不具备法律效力的。滨海县执法部门对不合格产品的处罚只能让其不在本市场销售, 既不能没收, 也不能责令下架, 更不能销毁, 执法存在一定的被动性。当前, 应抓住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为契机, 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农民专业经合组织的载体带动作用, 积极创建标准化示范园区, 提高标准化种养比重, 加快农业标准化进程。再次是要围绕滨海县“农业十大产业基地”建设和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建设, 将农业标准化生产规程的修改、制定, 生产技术的组装配套, 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等结合起来, 加大农业标准化生产操作规程和技术的宣传、推广标准化知识的普及力度, 建立健全生产记录, 扩大标准化生产覆盖面。通过标准化示范园区建设, 把企业化管理, 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等现代生产理念引入到农业中, 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提供扎实基础。
5.4 建立安全优质的“三品”农产品生产基地和稳定的产销合作关系
扶持一批像金昉首乌、海大食品等“三品”生产基地和龙头企业, 将会对农产品质量建设起到很大的带动和推动作用。帮助生产企业和基地申报“三品”基地的认定和品牌认证。对取得“三品一标”的农产品, 市场要开辟“绿色通道”, 允许直接入市销售和挂牌销售, 原则上只对其进行抽检。对入市前已检测合格的农产品, 市场要给予认可。开展加工配送或直供服务, 实行全程质量安全控制和可追溯。要做好这些, 政府部门在制定政策时对其倾斜支持是必要的, 并对进一步引导、推广农产品标准化生产, 对优质农产品基地和安全农产品生产的企业应给予政策扶持。
5.5 完善质量安全追溯体系, 探索长效机制
建立长效机制, 推行生产档案制度为重点, 完善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在标准化示范区、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中全面推行生产日志、科学用药、进货查验、购销台帐等登记备案制度, 指导建立健全生产记录、投入品记录、销售记录等档案。不仅从生产环节上把好质量关, 而且为质量安全追溯提供准确的科学依据。
摘要:民以食为天, 食以安为先。农产品是民之食, 食之主, 事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社会和谐稳定。近年来,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已成为农业发展新阶段亟待解决的主要矛盾之一。因此, 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 是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保障消费安全, 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也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切入点。
农业产品安全 篇10
1 我国农产品安全存在的问题
农产品安全问题是指经过“产前-产中-产后”等环节, 所得到的农产品被消费者食用后, 对其身体健康所表现出来的显性或者隐形危害。
1.1 农产品生产者大量使用农药化肥
1.1.1 农药污染。据调查, 目前市场上流通的农药过多过乱, 农民无法辨别行之有效的农药, 便秉着“越毒越高效”的原则, 乱用高毒性高残留的药品[2]。据统计, 从1990 年起, 我国的农药生产量仅次于美国, 使用量居世界第一[3], 农药商品使用量从1988年的4.3×105t增加到2014年的1.8×106t, 增加了1.4×106t, 增幅为326.4%。
1.1.2 化肥污染。我国已是世界上最大的化肥生产国、施用国和纯进口国。“中国的化肥使用强度是罕见的, 耕地不足世界的1/10, 但氮肥的用量近乎占全球的30%”[4]。除此, 化肥的施用配比不科学, 我国2013 年化肥施用量为5.9×107t, 氮肥施用量为2.4×107t, 磷肥用量为8.3×106t, 钾肥施用量为6.3×106t, 氮、磷、钾肥施肥比为1:0.35:0.26, 而世界氮、磷、钾肥平均配比为1:0.4:0.27。
1.2 农产品经营者造就“二次污染”
农产品在到达消费者手中之前, 会先到达经营者手中, 经营者常会为了获取最大利益, 对农产品进行不合法的措施。主要危害可以分成物理污染和化学污染。
1.2.1 物理污染。农产品的物理性污染通常指农产品生产加工过程中的杂质超过规定的含量所引起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5]。在存储过程中, 会受到苍蝇、鼠类、动物毛发和粪便等对农产品的污染, 而在运输过程中会遭到运输工具、不洁的铺垫物和遮盖物等的污染。此外, 物理性污染还包括对农产品进行掺杂、掺假, 商家为了非法获取更大利润, 人为地往农产品中加入杂物和污染物。
1.2.2 化学污染。因化学物质对农产品的污染造成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为农产品的化学性污染[5]。在对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过程中, 为了改善其外观、质地、延长保质时间、增加可买性, 通常会采取一些加工储藏技术, 而这些技术通常会产生一些有毒有害物质, 对人体健康产生巨大危害。常见的有毒物如表1所示。
除了加工造成的化学污染之外, 农产品的包装材料因为与农产品直接接触, 如果使用不健康的材料, 一些化学成分就可能转移到农产品中, 对其造成严重污染。农产品经营者常出于私利, 在知情的状态下人为地污染农产品, 不顾消费者的身体健康, 对社会造成恶劣的影响。2011 年的食物中毒事件报告中, 化学性食物中毒事件的死亡人数最多, 占总数的41.61%[6]。
1.3 农产品消费者维权意识差
信息不对称会导致投机行为的发生, 即买方 (消费者、经营者) 在无法确认农产品质量或者为了获取信息成本较大的情况下, 卖方 (生产者、经营者) 会借机投机取巧、非法获利[7]。为了了解消费者对于在购买到有质量问题的农产品后的维权情况, 本研究就消费者维权意识、维权渠道、维权成功率等三个方面做了实证调研, 为了样本选取的随机性, 调查问卷分为纸质和电子版两种问卷形式。纸质的调查问卷在山东省泰安市和辽宁省海城市两个地点展开, 主要选取超市门口、农贸市场、公交车站等地为发放地点。电子版的调查问卷, 主要选取经常上网的人群, 包括学生、公职人员、企业人员、银行人员等各行各业的消费者。调查对象选取的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消费者, 调查问卷共发放纸质版300 份, 电子版300 份, 共选取了其中480份有效问卷。
经统计, 消费者在购买的农产品出现质量问题时, 其维权意识选择为:51.22%选择 (A) 依法维权, 但不会采取进一步行动;19.51%选择 (B) 用法律武器与商家斗争到底, 直到权益得到维护;24.39%选择 (c) 自认倒霉, 认为花费人力物力来解决不值得;4.88%选择 (D) 不确定, 要依据所购买的农产品价值来决定维权与否。对于维权途径的选择:14.32%选择 (A) 向监管部门或是相关机构投诉;0%选择 (B) 向法院等机构提起诉讼;78.05%选择 (C) 与商家协商解决;7.63% 选择 (D) 求助媒体曝光。 在维权之后:63.41%维权成功, 36.59%维权失败, 其中向监管部门或是相关机构投诉的成功率为31.71%, 向法院等机构提起诉讼的成功率为0, 与商家协商解决的成功率为51.22%, 选择求助媒体曝光的成功率为17.07%。关于维权失败的原因:39.02%表示是因为 (A) 没有直接证据, 卖家不承认, 26.83%表示 (B) 损失较小, 政府机构不受理, 34.15%表示 (C) 诉讼时间长、花费大, 消费者中途放弃。在对消费者认为维权最有效的途径进行调查时发现, 58.54%的消费者认为向工商消协等部门进行投诉最有效。具体如图3所示。
由上图可以看出, 半数以上的消费者在遇到农产品质量问题时, 会依法维权, 但是选择用法律武器斗争到底的却占极少数, 原因大多是在购买农产品时没有留下足够的证据, 或者投诉费事费力, 即使维权到底, 也未必得到好的结果。关于维权渠道, 近八成的受访者选择跟商家协商解决, 只有不到两成的受访者选择向监管部门或相关机构投诉, 没有受访者表示在购买农产品使自身利益受损时会向法院等机构提起诉补偿诉讼, 还有少部分受访者会求助于媒体。
2“互联网+农业”在解决农产品安全问题上的作用
“互联网+农业”作为互联网和农业相结合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 势必成为现代农业的主导和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 对我国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也将产生重大影响。
2.1 生产模式智能式, 有利于农产品增产增效
“互联网+农业”生产模式智能式是指通过运用互联网思维和技术, 来实现农业的精准生产, 并促进劳动力、劳动工具和生产要素发生本质性的改革, 在农业生产领域彻底改造升级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新型生产模式[8]。
2.1.1具有增产增效、保证农民增收的作用。在农业生产领域运用物联网技术, 将大量的传感器安置在农业生产现场, 随时随地地采集温度、湿度和光照等参数, 并监控农产品的生长状况情况, 然后将采集到的信息进行整合、处理、分析, 确定了问题后, 通过智能系统及时遥控农业设备的开启或关闭[9]。具体流程如图2所示。
农业智能生产式以科学技术为导向、以软件操作为中心, 逐步摆脱传统农业中以人力为中心、依托孤立机械操作的生产方式, 从而能大力促进农业的增产增效。据文献研究, 目前国外已将物联网技术渗透到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 比如荷兰设施蔬菜平均年产量达到7.5×105kg/hm2, 是我们国家的3~4倍。
2.1.2具有减药减肥、保证农产品安全的作用。农业智能生产式, 利用物联网技术可以实现病虫害的远程诊断, 定时、定量、定位地使用化肥、农药, 极大地降低了乱用滥用情况。并且, 随着科研技术的发展, 越来越多地无毒害可降解的农药化肥问世, 更是促进了农产品的安全和环境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2.2 生产环节可见式, 有利于农产品增产增效
“互联网+农业”生产环节可见式是指, 运用互联网思维创造出来的一种透明的供应链体系, 即全程可追溯系统, 通过这种系统, 消费者可以了解农产品的各个环节, 真正实现农产品安全的可视化, 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2.2.1具有避免信息不对称、保证消费者知情权的作用。传统农业中, 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过程是完全独立的, 造就了买方与卖方的信息不对称, 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巨大瓶颈。而全程可追溯系统, 可以保证农产品的每个环节都有24小时的视频, 消费者、生产者、经营者之间真正实现了信息互享, 各种投机倒把行为都暴露在了阳光下。全程可追溯系统流程如图3所示。
2.2.2具有减少农产品污染、提高农产品质量的作用。全程可追溯系统的作用是“生产、经营、销售全记录, 问题、责任可追究, 信息、流向可追溯”, 农产品的生产者要将产品的生产过程信息全部如实记录下来, 形成生产全过程档案, 档案内容要包括生产资料信息、生产过程信息, 尤其是农药、化肥的使用情况[10], 这将大大减少农药、化肥对农产品的污染问题。农产品的经营、加工者也要将加工原材料、食品添加剂、加工批次、质量检查、包装用具等如实记录下来。还有销售者, 要记录下来农产品销售的信息, 比如销售给谁、销往何处以及运输过程的信息, 包括运输工具、运输路线、运输环境等。在农产品发生质量问题时, 可保证消费者通过可追溯系统找出有问题的生产者、经营商, 追究相关责任。
2.3 销售渠道变革式, 有利于农产品降价创品牌
“互联网+农业”销售渠道变革式是指运用互联网思维, 打造农产品电商平台, 改变传统农产品的线下销售模式, 转变为线上营销与销售。
2.3.1 具有升级销售模式、降低农产品价格的作用。农产品电商可以缩短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时空、地域、季节等之间的距离[13], 让生产者的农产品直接送达消费者手中, 从而省去许多流通环节, 进而降低了农产品的成本, 传统农业销售模式需要三级到四级的经销环节, “互联网+农业”销售模式可以做到一步到位, 农产品的利润就高了。同时, 互联网可以运用大数据分析消费者的需求, 按需进行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 从而避免农产品的滞销, 做到农产品的零库存。
2.3.2 具有低成本营销、树立农产品安全健康品牌的作用。“互联网+农业”最大的优势就是营销,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 如今社会上充斥着各种社交媒体和通讯软件, 这无疑为农产品营销提供了便捷入口, 像微博、微信、QQ等社交软件, 都是农产品的免费营销资源, 并且涉及面广、影响力大[14]。互联网人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 精准定位营销对象, 避免无目的性营销;同时帮助生产者与消费者实现亲密互动, 有助于建立信任关系, 并且可以根据消费者的用后体验, 及时改进农产品质量。传统农业除了单一的营销模式, 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缺乏农产品品牌, 这就导致了农产品的附加价值低。互联网低廉的销售成本, 有利于树立良好的品牌。如2012 年, 农产品电商如雨后春笋般全面迸发, 当年年底销售额便达到近2×1010元, 到2014年, 销售额已超过1×1011元, 农产品品牌也越来越多, “淘宝网上的特色中国”便汇聚了上百个农产品品牌。
3 结论
农业产品安全 篇11
指导思想和目标原则
指导思想 按照《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的要求,以信息系统建设和信息记录共享为基础,以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企业、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合作社、种植养殖大户为重点,以建立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为核心,强化生产经营主体诚信自律,营造诚信守法的良好社会氛围,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诚信意识和信用水平。
主要目标 到2020年,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体系基本建成,重点生产经营主体的信用信息基本实现全覆盖,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有力有效,信用体系在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上发挥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升,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满意度大幅提高。
重点领域 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体系建设的重点是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两个领域,农业投入品领域的重点是种子、农药、肥料、兽药、饲料等生产经营单位,农产品领域的重点是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合作社、种植养殖大户、收购贮运企业、屠宰企业等生产经营单位。
基本原则 统筹规划,突出重点;部门推动,社会共建;健全制度,规范发展;积极创新,加快推进。
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体系建设任务
深入推进信用信息系统建设 利用现有的农业信息化项目,完善、整合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信息,与本地统一的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加强数据对接,及时传送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信息,加快构建信用信息共享机制。以数据标准化和应用标准化为原则,进一步充实完善相关信用信息,实现信用记录电子化存储,推进行业间信用信息互联互通,提高主体信用信息的透明度。
完善信用信息记录 把行政处罚、行政许可和监管情况作为信用信息的重点内容,实行信用信息动态管理、专人记录、及时更新,保证所采集信用信息的真实性和及时性,提升信息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依法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领域的征信工作,及时公布农资生产经营主体及产品的审批、撤销、注销、吊销等有关信息。鼓励和指导第三方征信机构、行业协会依法开展征信工作。
强化企业和行业的诚信责任 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督促生产经营主体落实诚信责任,强化自律意识,实行质量安全承诺制度,严格遵守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法律法规,依法建立生产记录和进销货台账,实行索证索票制度,规范生产经营行为,提高自我约束能力,杜绝使用禁用农兽药和非法添加物,严格执行农兽药休药间隔期,建立内部职工诚信考核与评价制度。深入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坚决打击失信行为,积极树立诚信风尚。引导农资和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成立行业协会,健全组织体系和治理结构。督促行业协会加强自律,进一步完善组织章程,制定行业自律规则并监督会员遵守,加强会员诚信宣传教育和培训,在自愿基础上,通过各种方式征集会员的信用信息,积极开展非营利性信用等级评价。
完善信用体系运行机制 一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制度建设。二是建立信用信息披露机制。三是健全守信激励机制。四是完善失信惩戒机制。五是建立信用监督机制。
努力营造诚信守法的良好氛围 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把诚信教育与行业管理有机结合,在核发许可证、日常监管等工作中强化对主体的诚信教育和宣传引导。充分利用阳光工程、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和其他专业培训等途径,加大诚信教育力度。引导农资和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树立企业诚信文化理念,提高管理者的诚信文化素质,形成以诚实守信为核心的质量安全文化。充分发挥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媒体的宣传引导作用,树立诚信典范,使全行业学有榜样、赶有目标。重点组织开展“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宣传周”“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12·4”全国法制宣传日等公益活动,突出诚信主题,努力营造“诚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舆论氛围,让诚实守信的意识和观念深入人心。
如何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体系建设
强化组织保障 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强化组织领导,完善制度措施,加快推进本地区、本行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要成立本地区、本行业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体系建设推进工作小组,及时研究有关重大问题,指导、协调、推进本地区、本行业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督促各项建设任务落实到位,确保信用体系建设顺利进行。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借助其专业性强、组织化程度高、与生产经营者联系紧密的优势,合力推动行业质量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快速发展。
强化责任落实 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按照指导意见的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根据职责分工和工作实际,制订《规划纲要》的具体落实方案,作出周密部署安排,确保任务落实到位。定期对本地区、本行业信用体系建设情况进行总结和考核,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对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体系建设成效突出的地区、行业予以表扬,对推进不力、失信行为多发的地区、行业予以通报。
加大支持力度 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在国家法律和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积极争取本级人民政府对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体系建设的资金支持,拓宽经费来源,形成稳定的财政投入渠道,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体系建设顺利进行。
农业产品安全 篇12
重点整治产品包括禁用兽药、假劣兽药、兽药标签违规产品、非法改变兽药标准产品、兽药标准已被废止的非法产品及非法进口兽药产品。重点整治环节包括生产环节、经营环节和使用环节。生产环节重点加强兽药GMP后续监管。对兽药生产企业GMP实施情况进行全面检查, 检查覆盖率应达到80%。对重点监控企业、被通报企业, 检查覆盖率应达到100%。对违法违规企业, 依法严肃处理。经营环节重点加强兽药经营秩序治理。对兽药经营企业进行检查。对被通报的经营企业, 检查覆盖率应达到100%。同时建立专项整治活动与行政执法联动制度, 发现违法违规行为, 依法立案查处。发现非法产品时启动追踪机制, 立案排查, 捣毁造假窝点。使用环节重点加强兽药使用监督指导。加强兽药使用监管工作, 对兽药使用单位检查覆盖率应达到50%。重点检查所使用兽药的合法性, 同时对兽药使用单位建立用药记录制度强化指导, 执行休药期规定。
为切实做好兽药市场整治工作, 农业部要求各地细化方案, 明确责任。一要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成立专项整治领导小组, 分工明确, 责任到人。二要精心组织、周密部署。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具体工作方案, 方案要合理、可行。三要严格执法、务求实效。采取专项检查与综合治理相结合, 交叉检查与重点检查相结合, 法规宣传与执法检查相结合的工作方式, 把各项整治措施落到实处。四要通力合作、协同作战。积极会同公安、工商、技术监督等部门, 加大整治、查处力度。五要加强宣传, 正面引导。提高养殖者安全用药水平和维权意识, 增强从业者守法观念和责任意识。六要及时总结经验, 着力构建兽药安全监管长效机制。
【农业产品安全】推荐阅读:
创意农业产品11-03
工业产品农业化01-22
农业在产品会计处理10-24
对农业公共产品供给11-28
农业产品销售策划07-23
农产品品牌农业建设07-19
有机产品认证有机农业06-16
农业公共产品投资分析09-20
有机农产品有机农业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