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在产品会计处理

2024-10-24

农业在产品会计处理(通用7篇)

农业在产品会计处理 篇1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的规定, 投资性房地产是指为赚取租金或资本增值, 或两者兼有而持有的房地产。它包括已出租的土地使用权、持有并准备增值后转让的土地使用权, 以及已出租的建筑物等。房地产开发企业将其开发的完工产品以经营租赁方式出租, 以赚取租赁收入为目的的行为应视为将存货转换为投资性房地产。在采用公允价值模式下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 该项投资性房地产应当按照转换当日的公允价值计量。转换的公允价值小于原账面价值的, 其差额计入当期损益;转换的公允价值大于原账面价值的, 其差额作为资本公积 (其他资本公积) , 计入所有者权益。在公允价值模式下, 不计提折旧, 应当以资产负债表日的公允价值为基础调整其账面价值, 公允价值与原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投资性房地产 (公允价值变动) 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当出租的建筑物被处置或者永久退出使用且预计不能从其处置中取得经济利益时, 应当终止确认该项投资性房地产。企业出售、转让、报废投资性房地产或者发生投资性房地产毁损, 应当将处置收入扣除其账面价值和相关税费后的金额计入当期损益。原计入所有者权益的部分应当转入处置当期损益。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房地产开发企业所得税问题的通知》 (国税发[2006]第31号) 中规定, 开发企业将开发产品转作固定资产或经营性资产等行为应视同销售, 售价可以由税务机关参照同类开发产品的市场公允价值确定, 于开发产品所有权或使用权转移, 或于实际取得权利时确认收入或利润的实现。《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 (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 的通知》 (国税发[2000]第84号) 中规定, 纳税人的固定资产等各项资产成本的确认应遵循历史成本原则, 纳税人经营活动中使用的固定资产的折旧费用可以扣除。2008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第11条明确规定, 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 企业按照规定计算的固定资产折旧准予扣除。《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执行 (企业会计准则) 有关企业所得税政策问题的通知》 (财税[2007]第80号) 中规定, 企业以公允价值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 持有期间公允价值的变动不计入应纳税所得额, 在实际处置或者结算时, 处置取得的价款扣除其历史成本后的差额应计入处置或结算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

通过上述相关规定的比较可以看出, 房地产企业将开发的产品转换为投资性房地产, 在公允价值模式下会计处理与纳税处理存在以下几点差异: (1) 转换当日的初始确认上存在差异。新会计准则规定, 房地产开发企业将产品转作投资性房地产是一种内部结转关系, 不存在销售行为, 也不满足销售实现的条件, 因此不确认为销售。而所得税法规定, 开发企业将开发产品转作经营性资产应视同销售, 于开发产品所有权或使用权转移时确认销售收入的实现。 (2) 持有期间公允价值变动的处理方法存在差异。新会计准则规定, 公允价值与原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而税法规定公允价值的变动不计入应纳税所得额。 (3) 出租期间价值损耗的处理方法存在差异。新会计准则规定, 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 不对投资性房地产计提折旧或进行摊销, 应当以资产负债表日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为基础调整其账面价值, 公允价值与原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而税法根据其真实性原则对公允价值模式计量不予确认, 允许固定资产的折旧费用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对于采用公允价值模式对房地产开发企业将产品转作投资性房地产进行计量, 其期末价值为公允价值。而税法规定该项资产在持有期间因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应计入当期损益的利得或损失不计入应纳税所得额, 则其计税基础应为取得时历史成本减去按照税法规定允许税前扣除的折旧额后的金额, 所以该项资产在持有期间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之间存在着差异。由于税法允许税前扣除的折旧费用, 按照会计准则规定处置时最终得到扣除, 只是税法允许扣除的时间早于会计准则允许扣除的时间, 所以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之间的差异是暂时性差异, 而此时的暂时性差异将于未来期间计入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

例, A公司为一家房地产开发企业, 2007年3月, A公司与B公司签订了一份租赁协议, 将A公司开发的一栋办公楼租与B公司, 租赁期为2年, 当年5月31日办公楼达到预期可使用状态并开始起租。由于该办公楼处于商业街繁华地段, 所在城区有活跃的房地产交易市场, A公司能够从市场上取得同类或类似房地产的市场价及其他相关信息, 所以A公司决定利用公允价值模式对出租的办公楼进行后续计量, 转换日该办公楼造价6 000万元, 公允价值为7 200万元, 预计使用年限为20年。2007年12月31日, 该办公楼的公允价值为8 000万元, 2008年12月31日该办公楼的公允价值为7 800万元。2009年5月31日租赁合同到期, A公司收回该办公楼, 并于2009年6月10日以8 200万元的价格出售, 出售款已收讫银行。出售过程中按售价的5%缴纳营业税。2007—2009年度利润表中的利润总额均为5 000万元, 并利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所得税。2007年度适用的所得税率为33%, 从2008年1月1日起所得税率改为25% (折旧按直线法, 不考虑残值) 。

A公司的会计处理与纳税调整如下: (单位:万元)

1.2007年5月31日, A公司开发完成办公楼并出租

借:投资性房地产———成本7 200

贷:已开发产品6 000

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1 200

2.2007年12月31日, A公司以公允价值为基础调整其账面价值, 公允价值与原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借: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变动800

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800

3.2007年度终了, 计算A公司所得税时的纳税调整及会计处理:

(1) 税法规定将开发的产品用于出租应视同销售, 销售收入7 200万元, 销售成本6 000万元, 实现销售利润1 200万元 (在不考虑营业税等的情况下) , 则计税基础为7 200万元。而会计准则规定在转换日将公允价值高出造价的部分计入资本公积, 待处置时计入当期损益, 因此少计应纳税所得额1 200万元, 应调增。 (2) 税法规定允许计提折旧210万元, 而会计准则不计提折旧。因此多计应纳税所得额210万元, 应调减。 (3) 税法规定投资性房地产持有期间公允价值变动不计入应纳税所得额, 因此多计应纳税所得额800万元, 应当调减。 (4) A公司办公楼的账面价值8 000万元, 计税基础6 990万元, 因为二者之间的差额1 010万元会增加企业在未来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和应交所得税, 属于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应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 (5) 2007年度应纳税所得额=5 000-210-800+1 200=5 190 (万元) , 2007年度应交纳所得税=5 190×33%=1 712.7 (万元) , 应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1 010×25%=252.5 (万元) 。

借:所得税费用1 965.2

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1 712.7

递延所得税负债252.5

4.2008年12月31日, 以公允价值为基础调整其账面价值, 公允价值与原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200

贷: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变动200

5.2008年度终了, 计算A公司的所得税时的纳税调整与会计处理:

(1) 税法允许计提折旧360万元, 而会计准则不允许计提折旧, 因此多计应纳税所得额360万元, 应调减。 (2) 税法规定投资性房地产持有期间公允价值变动不计入应纳税所得额, 因此少计应纳税所得额200万元, 应当调增。 (3) A公司办公楼的账面价值7 800万元, 计税基础6 630万元, 二者之间的差额1 170万元属于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所以, 应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1 170×25%=292.5 (万元) , 但递延所得税负债的期初余额252.5万元, 因此当期应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负债40万元。 (4) 2008年度应纳税所得额=5 000-360+200=4 840 (万元) , 2008年度应交纳所得税=4 840×25%=1 210 (万元) 。

借:所得税费用1 250

贷:递延所得税负债40

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1 210

6.2009年6月10日, 收回该项投资性房地产并将该栋办公楼以8 200万元的价格出售, 按售价的5%交纳营业税。

借:银行存款8 200

贷:其他业务收入8 200

借:其他业务成本7 800

贷:投资性房地产———成本7 200

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变动600

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600

贷:其他业务收入600

借: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1200

贷:其他业务收入1200

借:营业税金及附加410

贷:应交税金———应交营业税410

7.2009年度终了, 计算A公司所得税时的纳税调整与会计处理:

(1) 税法允许计提的折旧150万元, 而会计准则不允许计提折旧, 因此多计应纳税所得额150万元, 应当调减。

(2) 处置投资性房地产, 会计确认处置收益=8 200-7 800-600+600+1 200-410=1 190 (万元) , 税收确认的处置收益=8 200- (7 200-210-360-150) -410=1 310 (万元) , 会计比税收少计处置收益120万元, 应当调增。

(3) 因为办公楼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二者之间的暂时性差异, 随着办公楼销售的实现而消失, 所以递延所得税负债期末余额292.5万元应全额转销。

(4) 2009年度应纳税所得额=5 000-150+120=4 970 (万元) , 2009年应交纳所得税=4 970×25%=1 242.5 (万元)

借:所得税费用950

递延所得税负债292.5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1 242.5

从上例可以看出, 会计利润总额:2007年度、2008年度、2009年度均为5 000万元, 累计数为15 000万元;纳税调整额为:2007年度190万元、2008年度-160万元、2009年度-30万元, 累计调整数为0, 应纳税所得额为:2007年度5 190万元、2008年度4 840万元、2009年度4 970万元, 累计数为15 000万元。由此可见, 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情况下, 房地产开发企业在将产品用于经营租赁期间, 由于会计与税法的处理方法不同, 导致会计利润总额与纳税所得额产生差异。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司.新企业会计准则 (三) [J].财务与会计:综合版, 2007 (, 5) :41-42.

[2]刘刚, 董立刚.房地产企业开发产品视同销售的会计处理与纳税调整[J].经济研究导刊, 2008 (, 5) :95-96.

[3]郭爱武.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的理解分析[J].财务与会计导刊, 2008 (, 6) :7-9.

[4]张炜.新会计准则和现行税法差异比较及应用[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7.

银行理财产品投资的会计处理 篇2

一、企业投资银行理财产品的会计处理现状

企业购买的银行理财产品分别被不同企业记入“银行存款”、“其他货币资金”、“其他应收款”、“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等账户。

1. 在“银行存款”科目下开设二级明细科目核算, 或者通过“其他货币资金”账户核算, 所得收益冲减“财务费用”或者计入“投资收益”。

(1) 会计处理。企业把银行理财产品和定期存款作为一类, 采用了相同的会计处理。这类企业投资的主要是银行短期理财产品。购买产品时:借:银行存款——定存 (银行理财) /其他货币资金;贷:银行存款——公司账户。

收回时, 再做相反分录, 所得收益记入“财务费用——利息收入”或“投资收益”账户。

(2) 财务影响。银行理财产品直接列作货币资金类, 使用者难以从报表中看出企业购买了银行理财产品, 并了解其相关风险。尤其是一些不能提前赎回的银行理财产品, 在使用时是受到限制的。

2. 记入“交易性金融资产”账户, 所得收益记入“投资收益”账户。

会计处理:企业认为闲置不用的资金用于银行理财产品的目的是获取利息收入, 短期买进卖出, 符合“交易性金融资产”的部分特征。所有银行理财产品都通过“交易性金融资产”科目核算, 持有期间的利息通过“投资收益”科目核算;收回时, 借记“银行存款”科目, 贷记“交易性金融资产”科目即可。由于期限短和大部分银行理财产品没有公开的公允价值, 所以持有期间不考虑“公允价值变动”。

财务影响: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有固定收益和浮动收益之分, 期限从几天到几年不等, 有可提前赎回的和不可提取赎回的产品, 全部计入“交易性金融资产”核算, 不能全面反映出银行理财产品的风险, 并且在进行财务分析时, 将会全部作为流动资产类, 影响企业流动比率等短期偿债能力指标。

3. 保本保收益类理财产品计入“持有至到期投资”, 保本浮动收益和不保本浮动收益类理财产品计入“交易性金融资产”或“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1) 会计处理。对于保本、收益固定且持有期内不可收回和转让的理财产品, 管理层的持有意图通常比较明确, 符合“持有至到期投资”部分企业作为该类金融资产进行核算。期末期限短于一年的在报表中列作“其他流动资产”。

对于保本浮动收益或者不保本浮动收益产品, 由于其收益不固定, 部分企业作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部分企业对于可提前赎回且管理层不打算持有至到期的理财产品作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核算。如果期限小于一年, 则期末在财务报表中以流动资产列示。

(2) 财务影响。持有至到期投资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在财务报表中都列作长期资产, 理财产品作为这两类来核算, 将影响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指标的计算。另外,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需以公允价值计量, 公允价值变动计入资本公积, 而且还有许多理财产品无法取得公允价值, 会影响当期财务报表。由于浮动收益理财产品合同上是预期收益率, 当期的实际收益率难以得知, 难以计提当期的利息收益。

4. 通过“其他流动资产”账户核算。

一些企业认为企业购买的理财产品一般期限很短, 并且大多是保本的, 无论归属哪种类别, 公允价值和摊余成本之间不会有重大差异, 因此直接设置“其他流动资产”账户, 平时以成本计量, 到期收回投资时确认投资收益。

应当指出的是, 如果企业在财务报表中把理财产品列为“其他流动资产”, 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企业偿债能力指标的计算, 并且信息使用者难以从报表中直接看出企业的理财产品投资。

5. 列入“贷款和应收账款类”, 通过“其他应收款”账户核算。

某些保本保收益类理财产品由于公允价值难以取得, 不符合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部分规定, 所以列入第四类“贷款和应收账款”类, 通过“其他应收款”进行核算。

笔者认为, 银行理财产品计入“其他应收款”不太合适, 因为这样做对企业的流动比率、坏账比率、应收账款周转率等财务指标的正确计算有影响, 投资者无法从报表中得知理财产品投资的实际情况。

6. 互联网金融的余额宝等理财产品记入“其他货币资金”。

从2013年起, 随着金融机构各类理财“宝宝”产品走红, 企业购买互联网理财产品越来越多。由于“余额宝”等互联网金融产品具有随时买、随时可以退出和转账的特征, 企业对于该类理财产品一般计入“其他货币资金”, 还有企业在银行存款下开设二级科目核算。

“余额宝”等互联网金融产品属于理财产品, 不仅有收益上的风险, 也有安全上的风险。记入“银行存款”或“其他货币资金”账户核算, 无法体现互联网金融产品投资和风险。

二、企业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会计核算建议

银行理财产品同企业直接投资股票、债券等金融资产有许多不同, 由于公允价值和收益的稳定性等问题, 又不能严格按照相关金融资产的会计准则进行会计处理。随着企业在银行理财产品和互联网金融产品方面投资越来越多, 因此有必要对企业投资银行理财产品的会计处理进行规范, 让报表使用者对银行理财产品的财务影响进行正确的分析。本文依据银行理财产品的主要特征, 提出了以下分类建议和会计处理方法。

1. 银行理财产品属于企业的金融资产, 但不应计入“货币资金类”和“其他应收款”。

货币资金是企业存量资产中停留于货币形态的那部分资金。而银行理财产品不属于货币形态, 不能随时用于支付, 收回有限制, 而且收益有风险, 所以企业不能把银行理财产品直接列作“银行存款”、“其他货币资金”或者“其他应收款”, 无论期限的长短。

金融资产, 指企业持有的现金、权益工具投资、从其他单位收取现金或其他金融资产的合同权利, 以及在有利条件下与其他单位交换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合同权利, 如应收款项、贷款、债权投资、股权投资以及衍生金融资产等。根据银行理财产品是企业利用闲置资金进行的投资, 以获取收益为目的, 符合金融资产的定义。

2. 银行理财产品的会计分类。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的规定, 金融资产划分为下列四类: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1) 银行理财产品按期限分为超短期、短期和长期理财产品。超短期理财产品只有3天、7天等, 不超过一个月, 一般风险较低, 收益率较低。短期理财产品, 一般为1~3个月, 一般不超过一年;超过一年为长期理财产品。 (2) 按照保本和收益的风险分为保本固定收益型、保本浮动收益型和非保本浮动收益型理财产品。 (3) 理财产品按照投资的领域分为货币基金和债券型、信托型、资本市场型、挂钩型及QDII型产品。

从银行理财产品的期限和收益等特征可知, 不能简单把所有银行理财产品归为某一类金融资产, 需要根据金融资产的特征进行分类计入各类金融资产。

(1) 计入“交易性金融资产”的银行理财产品。交易性金融资产的特征:企业持有的目的是短期性的, 不超过一年 (包括一年) , 其持有目的是为了短期获利。

符合该特征的银行理财产品有: (1) 超短期银行理财产品应计入“交易性金融资产”。由于投资的期限短, 一般不超过一个月, 所以无须考虑公允价值变动, 初始投资时以投资成本计量, 收回投资时买卖差额直接计入投资收益即可。可在交易性金融资产下设二级明细科目“超短期银行理财产品”核算。 (2) 互联网金融的余额宝等理财产品计入“交易性金融资产”。原因是其随时可以转入和转出, 可以根据该类理财产品公布的理财收益在资产负债表日按照公允价值计量。 (3) 短期的浮动收益理财产品和短期保本固定收益但可提前赎回并且管理者不打算持有至到期的银行理财产品计入“交易性金融资产”, 按照交易性金融资产会计准则进行会计处理。

(2) 计入“持有至到期投资”的银行理财产品。对于保本固定收益并且管理者打算持有至到期的理财产品, 符合持有至到期投资的特征:“到期日固定、回收金额固定或可确定, 且企业有明确意图和能力持有至到期的非衍生金融资产”, 因此应按照该类金融资产会计准则规定进行会计处理。初始投资时按照理财产品的成本计入“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 不存在利息调整账户, 所以持有期间只要根据合同规定的固定收益率按期计提利息即可, 到期收回投资本金和利息。

(3) 计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银行理财产品。会计准则规定,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是企业没有划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的金融资产。长期浮动收益理财产品和长期保本固定收益但管理者不打算持有至到期的理财产品, 符合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特征, 可列入此类。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要求以公允价值计量, 公允价值变动计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3. 银行理财产品涉及的公允价值计量问题。

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期间需以公允价值计量。有些理财产品的公允价值能够通过活跃市场获取, 例如余额宝等互联网金融产品。有些理财产品本身不在活跃市场上交易, 无法直接取得公允价值, 有关学者建议采用以下方法处理: (1) 如果该理财产品的说明书限定其只能投资于具有活跃市场的证券的, 则可根据期末该理财产品的投资组合确定期末公允价值。 (2) 如果该理财产品的投资对象中, 无活跃市场的证券、股权等占较大比重的, 需要使用估值技术确定其公允价值。但是, 这对于企业来说, 在实务中较难操作, 而且存在人为操纵的可能。所以, 一方面应出台政策规定银行理财产品定期公布理财产品公允价值。另一方面, 对于投资于高风险金融产品的理财产品, 如果持有量较大的, 可要求银行提供估值结果, 或者公开投资组合信息等。如果实在无法取得公允价值的, 可以按照预期收益率计提利息收入, 计入“资本公积”。因为从职业判断看, 银行理财产品不能按照预期收益率兑现的概率毕竟是非常低的。

4. 银行理财产品手续费等费用的会计处理。

企业投资银行理财产品收取的费用包括销售服务费、托管费、账户管理费、交易费等, 多数银行在销售银行理财产品时不直接收取各种费用, 而是在计算产品净值时直接扣除。因此, 理财产品实际预期收益率等于理财计划预期投资收益率减去理财产品销售手续费、托管费等费率后的净值。持有银行理财产品期间计提应收利息或计量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时应扣除销售手续费等按照合同规定收取的相关费用。

许多企业把理财产品的相关费用计入财务费用, 会导致企业当期的财务费用虚高, 而且与企业理财产品投资收益不配比, 所以该费用应作为“投资收益”的减项, 冲减投资收益。

如果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时直接扣除销售服务费等, 该费用记入“投资收益”科目的借方;如果是在赎回理财产品或者理财产品到期扣除销售服务费等, 该费用不用单独计量, 直接把买卖理财产品的差额计入“投资收益”。

摘要:由于对企业投资银行理财产品没有明确的会计规定, 实务中把其计入不同的账户, 会对企业产生不同的财务影响。本文根据银行理财产品的特征, 明确各类理财产品的会计账户类别和会计处理, 并对理财产品公允价值计量和手续费会计处理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银行理财产品,会计处理,财务影响,公允价值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组.企业会计准则讲解.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0

[2] .奉有东.浅谈银行理财产品会计核算及风险控制.财经界, 2013;14

改进农业水利会计处理手段浅析 篇3

一、我国农业水利会计的运行现状

1、农业水利活动会计处理规范的欠适用性

我国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次农业会计制度变迁, 都考虑了水利是个特殊行业。一方面, 农业企业生产活动与水利条件息息相关, 特别容易受到旱涝灾害的影响, 导致粮食减产, 也可能引致生产及运输设备的损失;另一方面, 农业生产周期较长, 从农作物的播种到农产品的收获, 需要经历七、八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 与水利活动息息相关。而我国目前农业水利会计规范体系在实施中存在一些与水利行业特点不相适应的问题。

2、农业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财务会计制度难以适应水管体制改革实施意见要求

国办转发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规定, 准公益性水管单位要在科学划分公益性和经营性资产的基础上, 对内部承担防洪、排涝等公益职能部门和承担供水、发电及多种经营职能部门进行严格划分, 将经营部门转制为水管单位下属企业, 做到事企分开、财务独立核算。相应的水管单位的基本收入很大一部分是财政拨款、两费 (水费和水资源费) 的收缴以及少数的租金收入, 这与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财务会计制度中水管单位基本收入为“营业收入”不相符, 却与事业单位的收入即“财政补助收入”、“上级补助收入”、“事业收入”以及“其他收入”极为相似。水管单位的支出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生产经营成本支出只保留了供排水生产支出, 占很少比例, 基本支出为公益性支出即为有关防洪保安工程、堤防、闸坝、河道等工程管理机构的人员经费和直接费用, 以及工程运行维护费、折旧修理费等, 这与事业单位的基本支出分为人员支出和公用支出相仿。因此现行的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财务会计制度已不适应国家水管体制改革的要求。

3、成本核算资料不详细

从实际调查来看, 目前我国大多数农业企业会计核算中还无法提供农产品成本的详细核算资料, 农场与承包户之间的关系往往表现为一种收取承包费 (实物地租) 的形式。一些规模较小的国有农场将土地承包给职工、周围农户以及外来的农户, 实行自主经营的管理模式, 完全由承包者根据市场行情来决定所种植农作物的面积和种类, 农场总部只负责承包合同的签订、承包费的收取和管理以及向上级主管部门定期报送统计报表等。而这种经营管理体制下, 农户对农业生产缺乏完整的成本核算。在农业生产中, 绝大多数农户算账只核算除土地、水利等基础设施以外的生产资料投人, 而对于土地的价格、水利等基础设施的先期投人和活劳动的价值是一概不计入的。加之农场本身也就没有健全的会计核算制度, 只有一些简单的统计报表, 根本无法完整的提供农产品成本核算资料。在一些大型的国有农场, 包括规模较大的北大荒、永安林业等农业上市公司, 虽然实行了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运输业等一体化生产, 严格执行《企业会计制度》, 能够对外、对内提供总公司完的会计报表和财务报告资料, 但仍然没有提供详细的农产品成本核算资料。

二、改进农业水利会计处理手段

改进农业水利会计处理手段可以通过会计电算化来实现。会计电算化是集计算机学、信息学、管理学、会计学等学科知识为一体的一门综合性的边缘学科, 其实质是将电子计算机为主的当代信息技术应用到会计工作中, 即是用电子计算机代替人工记账、算账与报账, 以及部分代替人脑完成对会计信息的分析、预测和决策的过程。

1、水利会计核算复杂需要电算化减轻工作量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 是生态建设的主体, 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在经济社会中具有重要作用, 而水利事业作为农业的一个重要辅助单位。水利的特殊性决定了农业水利会计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复杂性以及成本核算的困难性。对于编制水利会计报表、运用移动平均法进行成本计算等非常复杂且时间性要求很高的会计核算工作, 传统的手工会计核算已远不能适应水利核算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利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 实现会计电算化, 是水利会计工作的发展趋势。

会计电算化可以减轻会计工作劳动强度, 提高农业水利会计信息质量。其作用有: (l) 会计电算化能使广大财会人员从繁重的手工操作中解脱出来, 减轻劳动强度; (2) 提高会计信息搜集、整理、反馈的灵敏度和正确度; (3) 提高会计的分析能力; (4)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会计管理水平, 最终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因此, 农业水利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和应用, 有利于会计核算工作的现代化, 有利于促进农业水利会计工作改革和发展, 实现会计电算化的过程是促进会计工作标准化、制度化、规模化的过程, 同时也是一个观念更新、推进企业管理现代化的过程。在手工条件下, 会计核算工作要由许多人共同完成, 实现会计电算化后, 输入一张会计凭证, 会计电算化系统可自动进行记账、汇总、转账、结账、出报表等一系列工作;对于大量重复出现的业务, 系统可以按模式凭证自动生成记账凭证。实现会计电算化后, 利用计算机可以采用手工条件下不愿采用甚至无法采用的复杂、精确的计算方法, 能有效地减轻会计工作人员的负担, 使他们能从简单重复而又无味的记账算账中解放出来, 从而使会计核算工作做得更细、更深, 更好地发挥其参与管理的职能。

2、推进农业综合类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完善水利会计制度

2.1职务分离控制的检查。根据不相容职务分工控制的要求, 一个水利项目不能由一个部门或一个人员从头到尾进行处理。对职务分离控制的检查, 主要判断水利项目建设中哪些职务是不相容职务而必须分工。

通常检查以下职务是否分离: (1) 水利建设中某项业务授权批准的职务和该项业务执行的职务是否分离。 (2) 水利建设中执行某项业务的职务和审查稽核该项业务的职务是否分离。 (3) 水利建设中执行某项业务的职务和该项业务的记录是否分离。 (4) 保管某项财产物资的职务和对该项财产物资进行清查记录的职务是否分离。 (5) 记录总账的职务和记录明细账、日记账的职务是否分离。

2.2授权批准控制的检查。授权批准控制, 要求水利项目承担单位内各级工作部门和人员必须经授权和批准才能对有关经济业务进行处理, 未经授权和批准的, 不允许接触和处理这些业务。

对授权批准控制的检查主要包括 (1) 各级管理人员的职责范围和业务处理权限是否明确, 实际工作中有无推诿现象和责任不明的情况。 (2) 一般授权和特殊授权的划分是否合理。 (3) 授权的范围大小是否合理。

2.3人员素质控制的检查。人员素质控制, 要求水利项目单位采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对职工的思想品德、业务技能和工作能力进行控制, 保证各级人员具备与他们所负责的工作相适应的素质, 从而保证业务活动处理的质量, 并使每个人员能在各自的岗位上尽责尽力完成任务。

对人员素质控制的检查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是否根据人员所学专业和业务能力来委派工作, 使他们能够胜任各自的工作。 (2) 是否建立职工业务考核制度。 (3) 是否建立奖惩制度以提高职工责任心。 (4) 是否建立职务轮换制度, 定期调换职员的工作岗位, 避免产生厌倦情绪, 以提高全面工作的能力。

2.4会计信息质量控制的检查。会计信息质量控制, 要求水利项目单位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和方法, 以保证项目建设全过程会计信息的真实、及时、可靠和准确。

对会计信息质量控制的检查主要包括: (1) 原始凭证必须经专人审核。 (2) 记账凭证的内容必须与后附的原始凭证的内容一致。 (3) 凭证连续编号, 检查凭证是否注明用途。 (4) 是否建立定期复核制度, 定期对凭证的填制、记账、过账和编制报表的工作进行复核。 (5) 是否建立总分类账和明细分类账的核对制度、总分类账和日记账的核对制度。 (6) 业务经办人在处理有关业务后是否签名盖章, 以备日后追溯责任。 (7) 是否建立完善的凭证传递程序。 (8) 是否进行定期会计信息的分析制度, 及时发现信息的失误、错漏等。

2.5财产安全控制的检查。发生经济业务是否采用永续盘存的方法;是否建立财务档案的保管制度。总之, 农业水利项目内部会计控制是当前财会领域研究的新课题。笔者认为, 我们在吸收、借鉴国内外先进的会计理论、方法时, 还必须紧密结合地方实际、工作实际, 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 不断完善水利项目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以确保资金的稳妥、高效、安全运行和项目的顺利建成。

参考文献

[1]、纂好东.我国农业会计准则制定的几个基本问题.会计研究, 2004, (6)

[2]、邓小洋, 张鹏.农业会计准则探索.中国农业会计, 2002 (8)

农业在产品会计处理 篇4

一、银行理财产品现状及存在弊端

(一) 银行理财产品现状

银监会要求银行在报表附注中必须披露中间业务各项余额等信息, 但并没有给出中间业务的分类标准。因此, 在实际操作中, 各银行都侧重于突出自身的优势项目, 详细披露自己经营好的中间业务, 避免暴露自身的劣势项目或者容易产生问题的项目, 例如某些信贷资产出表类理财产品, 这造成了银行间的可比性不高, 也失去了通过会计信息披露来暴露风险的机会。此外, 对于年报中特别提到“理财产品”的情况进行统计, 结果如下表1所示。

从表1中可以看到, 对于理财产品的基本情况, 各家银行均在年度财务报告中有详细的披露, 具体的信息的有理财产品的种类、收入金额、增长情况等, 在财务报表附注中也有对其估价方法的说明。

对于理财产品的表内列示, 只有中国工商银行有较为详细的披露, 明确地在财务报告中出“理财产品”的明细科目, 在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中均有所披露, 让报表使用者更加直观的了解该行理财产品的规模和风险情况。六家银行在利润表中均列示了“手续费与佣金收入”一项, 其中, 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还列示了该项目的明细科目, 将“理财产品收入”单独披露。此外, 只有工行、中行、建行对于中间业务进行分类, 但分类结果各不相同。

(二) 银行理财产品的监管约束力

以下是监管指标对普通信贷业务与理财产品的适用方法, 详见表2。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 由于表外核算的理财产品对资产负债表没有影响, 而当前的监管体系的计算项目大都以资产负债表项目为准, 由此产生了当前监管体系对理财产品约束力较小的情况。

银行是风险和利益的统一体, 而银行监管的目的就是通过各种手段让银行放弃部分利益来预防风险。在现行的监管规则下, 受存贷比、资本充足率等指标的约束, 信贷业务的扩张遇到了瓶颈。与此同时, 理财产品却在监管约束少的优势下得到了大力的发展, 也埋下了很多的风险隐患。更有部分商业银行为了攫取利润, 利用理财产品的监管漏洞转移信贷资产。

(三) 银行理财产品会计规则存在的问题

目前, 理财产品的记账规则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 以此产生了会计实务中四种处理方法的局面, 各银行针对模糊的会计规范, 采取最有利的记账规则处理理财产品, 违背了会计可比性和可靠性的信息质量要求, 也为监管工作、会计信息使用者带来了困扰。因此, 理清理财产品的经济实质, 确立正确统一的记账规则迫在眉睫。

(四) 银行理财产品表外核算的弊端

(1) 理财产品销售的不负责行为。当前银行销售的代售类理财产品并不在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内进行核算, 造成了银行对于其销售的理财产品不负责任、不受约束、不考虑风险的“三不”行为。在2008次债危机的教训当中, 国外银行也承担了这样的角色, 将风险极大的次级抵押债券销售给社会公众, 却定位于第三方中介机构不愿对其风险进行相应的管理, 很容易让弱势的社会民众蒙受损失。此时, 可以通过会计规则的修改让代售类理财产品的风险纳入到银行自身的经营当中, 对其迫使其销售理财产品的同时更加关注理财产品的风险状况, 有选择性的推荐给社会公众, 这无疑对整个社会的稳定与良性发展都是有益的。 (2) 理财产品金融监管失效。当前银监会的监管体系主要围绕信贷资产监管展开, 对于表外理财产品的监管约束力少之又少。因此, 利用理财产品逃避监管的方法层出不穷, 主要体现在:银行可以利用理财产品转移“信贷资产”出表, 逃避监管。 (3) 披露内容规范过于简单。而我国对这些缺乏明确的规范, 对于衍生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估计方法一般只进行原则性的说明, 并没有要求对衍生金融工具的估值、风险等模型进行分析。对于理财业务的收入和支出, 只简单的提及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和支出的总额, 而没有更详细的说明。

二、银行理财产品会计处理及监管

(一) 银行理财产品的会计核算要求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中资产、负债的确认标准, 在银行同购买者签订理财合同的时候, 法律事实成立, 表明债务债权关系存在。在实际活动中, 银行对理财资金的投向拥有控制权, 由银行亲自履行投资行为, 符合“拥有或控制”的条件。如果在合同签订的同时, 客户已经发生付款行为且付款金额确定, 符合“流入或流出的金额能够可靠计量”的第二条规定。足见, 代客理财的金融产品符合会计确认标准。综上所述, 可以对自营类理财产品进行表内核算, 设立“代理理财资产”和“代理理财负债”科目, 纳入银行资产负债表内核算。

对自营类理财产品, 应采用历史成本进行表内计量, 对其公允价值进行表外披露。如果表内核算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 各银行代售类理财产品内容差异较大, 很难找到产品相应的市价, 则只能按照模型计算其公允价值。此时, 违反《会计法》按照事实记账的精神。采用历史成本记账, 应按实际收取的金额计入“代理理财资产”, 并按交付信托公司的资金计入“代理理财负债”项目, 类似保险公司的会计记账方法。考虑到理财产品投资一般风险大、波动性大的特点, 在小范围内的价值波动并不需要银行担负责任, 因此, 可以在表外对其公允价值进行定期的披露。

(二) 银行监管部门对理财产品的会计披露要求

随着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不断发展壮大, 中国人民银行颁布了中间业务的规范法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 它是一部对中间业务初步规范的法规, 明确提出了允许商业银行开办中间业务, 并详细说明了包括中间业务的准入条件、申报办法、中间业务在内的相关内容, 要求各银行加强中间业务的风险管理, 定期向人民银行报告中间业务的统计情况, 并提出了商业银行应严格控制其代理证券业务。2007年7月, 银监会出台了《商业银行信息披露办法》, 该办法要求商业银行必须以真实、准确、完整、可比的要求披露相关信息。银行在报表附注中必须披露中间业务各项余额等信息。2010年8月, 银监会编报《关于规范银信理财合作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 (下称“72号文”) 下发, 要求在16个月内, 商业银行在《通知》发布之前发行的存量表外信贷资产都要转入表内, 并按照150%的拨备覆盖率要求计提拨备。2011年1月, 银监会又修改了《金融机构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管理暂行办法》, 办法规定了商业银行应当将衍生产品具体内容介绍和风险尽可能详尽的告诉投资客户, 并且在财务报告中必须以明显的方式进行披露

(三) 财政部对理财产品的会计披露规范

根据财政部2002年实施的《金融企业会计制度》, 商业银行应该披露的重要会计政策包括衍生金融工具的计价方法和风险头寸;计提贷款损失准备。根据财政部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 应当披露与衍生金融工具有关的重要会计政策主要包括: (1) 公允价值相关信息。包括确定公允价值所采用的技术和采用该技术确定的公允价值数额。 (2) 企业应当披露与金融工具有关的收入、费用、利得或损失。 (3) 企业应当披露与各类金融工具风险相关的描述性信息和数量信息。例如风险敞口及其形成原因、风险管理目标、政策和过程以及计量风险的方法等。 (4) 企业应当按照类别披露已经逾期或者发生减值的金融资产信息。包括该资产的期限分析、减值时所考虑的因素等。 (5) 风险信息。企业应当披露其金融工具的流动性风险, 包括其到期日分析等, 也应当分析其市场分析, 包括外汇风险、利率风险和其他价格风险等。

根据财政部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13号——或有事项》, 应当披露或有事项的确认条件、初始和后续计量时的金额。主要涵盖以下内容:在报表的附注中, 应当披露预计负债的种类以及产生原因、期初期末的余额、预期补偿金额;或有负债的形成原因及财务影响、获得补偿的可能性;重要的未决诉讼与仲裁。

(四) 从决策有用观看会计信息披露规则的必要性

首先, 为了银行理财产品消费者的利益, 需要改进理财产品会计信息披露规则。由于理财产品的高创新性使得存款者很有可能对其运作方式和风险难以了解, 而其高风险性又决定了理财产品出现问题的可能性非常大。因此, 购买理财产品的消费者很有可能蒙受损失。如果银行在财务报告中披露理财产品更多的信息, 则可以帮助购买者更好的做出购买决策。其次, 为了上市银行投资者的利益, 需要加强理财产品风险信息的披露。股票投资者通过财务报告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 而理财产品所埋下的隐患和风险会对整个银行未来发展状况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 在财务报告中对一年中投诉率最高的理财产品进行披露, 并汇报理财产品相关的法律案件情况。再次, 为了监管机构的监管目标, 需要加强理财产品会计信息披露。银监会的监管目标促是进银行业的合法、稳健运行, 维护公众对银行业的信心。因此, 监管部门通过对社会公众普及财务报表的查阅方法, 并对理财产品会计信息披露加以约束, 可以协助公众深入了解银行业务, 这对于银行的健康发展也是必不可少的。最后, 如果可以把表外理财产品纳入到表内核算或者更加详尽的披露理财产品信息, 则可以起到约束过度金融化的作用。将表外理财产品纳入资产负债表内, 确认其资产和负债, 可以使其受到资本充足率、流动性指标的硬约束, 也能够按时进行减值准备, 防范风险。出于各种指标的限制, 银行也不会肆无忌惮的发放该类理财产品, 损害购买者利益。

三、银行理财产品会计信息披露政策建议

(一) 银行理财产品会计信息披露制定原则

本着维护银行业健康发展和保障存款人利益的监管目标, 设立会计信息披露规范的以下原则: (1) 重视对理财产品会计信息的披露, 在财务报表附注中应加强单独对理财产品的披露; (2) 确认理财产品会计信息披露的目的, 是为社会公众、投资者、银行监管机构等利益相关者服务。

(二) 银行理财产品会计信息披露内容

第一, 从购买者的角度出发, 在附注中单独披露理财产品的收益和风险情况。设立存款者关心的理财产品内容, 包括基本情况、收益情况和风险情况三部分。基本情况介绍本年度理财产品的种类、数量和基本形式, 披露本年度新增类型的理财产品;收益情况披露各类理财产品总体收益率, 收益率前十名和后十名理财产品的名称及收益率情况;风险情况披露报表日理财产品公允价值情况, 对于亏损较大的产品进行单独情况说明。第二, 从监管的角度出发, 在监管报表中设立理财产品评估指标。从行业健康发展的角度, 设立理财产品发展评估指标, 包括基本情况、收益情况和风险情况三个部分。基本情况包括数量、产品类型以及今年新增理财产品的内容介绍, 并对各类产品的销售增长率进行披露;在收益情况中, 披露理财产品的利润率信息;在风险情况中, 披露收益后十名的理财产品名称、收益率和原因, 列示当前持有的理财产品公允价值, 对其中有重大风险的项目进行披露。

(三) 会计信息基础上改进金融监管规则

(1) 利用会计信息加强监管。会计的本质是以会计凭证为依据, 记录企事业单位真实的经济活动。因此, 本文在对理财产品会计处理规则 (包括记账规则和信息披露规则) 的改进过程中, 始终秉承事实记账为第一原则, 让理财产品的风险和收益更好的体现在利益相关者的面前。

将自营类理财产品入表后, 计入“代理理财负债”科目中, 下设二级科目为“银信合作产品”、“衍生金融产品”等, 以更清晰地对不同性质代客理财的金额进行列示。针对不同性质的自营类理财产品, 金融监管部门应分别对待:一是银信合作类自营类理财产品。这类产品的本质是委托贷款, 应视同普通信贷业务, 并纳入贷款的监管体系当中, 也对其进行存贷比监管、资本充足率监管、贷款减值准备监管等。二是金融工具类自营类理财产品。这类产品的本质是代客投资金融工具类产品, 如果是保本型理财产品, 在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且低于保本额时, 应按差额计提减值准备, 防范风险;如果是非保本型理财产品, 出于对声誉风险和操作风险的防范, 应按“代理理财负债”余额计提一定数量的拨备。通过拨备的管理让银行对于代理理财业务的开展更加谨慎。

(2) 会计信息之外的监管规则改进。理财产品合同中, 免责条款的合理性有待商榷。银行作为合同的制定方, 试图通过免责条款的设定来保护自身的利益, 但对购买者的权益造成了威胁。虽然合同上的免责虽然并不意味着法律上的免责, 但让银行有恃无恐, 销售不负责任的理财产品。因此, 监管部门应对理财产品合同进行相应的监管。一是监管部门应对银行止损政策、客户赎回等条款介入管理, 用干预的手段保障购买者的权益。针对每类理财产品, 出台相应的止损办法, 避免理财产品亏损过大;对于处于亏损期的理财产品, 如有客户需要赎回的, 应给予适当的退出机制。二是监管部门应对理财产品总体的收益率应予以监测, 约束银行夸大收益率的行为。银行对于每一款理财产品均设有预计收益率, 预计收益率与实际收益率之间肯定会存在一定的差异, 但是从大样本角度来看, 所有理财产品的实际加权收益率应与预计加权收益率之间相差不大。如果相差过大, 则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银行有夸大收益率、隐瞒风险之嫌。三是对代售类理财产品设置准入门槛。该类产品不满足入表核算的条件, 因此只能在表外进行披露。但为了防止银行不负责任的销售金融产品, 金融监管部门更应该注意防范, 对其所售产品设置审批制度或者准入标准, 以减少社会公众的损失, 防止恶性事件的发生, 保障银行业的声誉不受影响。

参考文献

[1]安月婷、金鑫:《会计制度的功能性缺陷与中间业务的风险防范》, 《武汉金融》2011年第9期。

浅谈农业会计处理手段的改进 篇5

1 农业会计处理的复杂性

1.1 农业会计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复杂性

农业活动的对象是有生命的动植物, 动植物本身有着自身生长发育的特有规律, 从而使农业会计核算的对象必然涉及到“活”的动植物。这些“活”的动植物要经过生长、蜕化、生产和繁殖等自然的生物转化过程, 这是一个复杂的自然过程。

1.2 农业生物资产的特点决定了农业成本核算的困难性

成本核算是会计核算的重要内容之一。农业企业的成本核算对象是活的有生命的动植物, 生产周期长等。农业会计常常需要在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核算成本, 而且还要对农作物的混种、畜禽混群与分群饲养并存、生产周期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林木果树等复杂情况进行成本核算。所有这些, 都导致了农业成本核算比工商业成本核算更具难度。

1.3 农业会计标准具有多重性

农业活动的主体在性质、规模和组织结构等方面有明显的差异, 各自的具体会计目标不同, 即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就各不相同, 不同农业活动主体下农业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标准理应有所不同。规范的公司制大中型涉农企业要求按照国家统一制定的公司制企业会计标准进行会计处理, 同时将农业会计核算办法作为一般通用性会计标准的补充。但国有农场、村集体经济组织、家庭农场和农户各自的农业生产活动有不同的特点, 外界对其会计信息的需求等有明显的不同。这就要求他们采用不同的会计核算标准进行 (如《会计核算办法》) 处理来规范各自的会计行为。而“公司+农户”的组织形式常常会要求农户提供基础的成本价格资料, 也就会要求农户进行必要的会计核算以满足这种需求。

2 农业会计处理手段的相对滞后性

显然, 复杂的农业会计业务处理需要有现代化的会计处理技术和手段来提高会计核算质量和效率, 从而提供出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然而, 与此不相适应的恰恰是传统的手工农业会计处理手段非常落后。在电脑已经进入家庭的今天, 广大农业企业特别是广大农村仍然以手工记账为主, 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会计工作的效率和规范。

农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农业会计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复杂性以及农业成本核算的困难性。对于编制会计报表、运用移动平均法进行成本计算等非常复杂且时间性要求很高的会计核算工作, 传统的手工会计核算已远不能适应农业核算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利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 实现会计电算化, 是农业会计工作的发展趋势。

3 农业会计处理手段的改进

改进农业会计处理手段可以通过会计电算化来实现。会计电算化是集计算机学、信息学、管理学、会计学等学科知识为一体的一门综合性的边缘学科, 其实质是将电子计算机为主的当代信息技术应用到会计工作中, 即是用电子计算机代替人工记账、算账与报账, 以及部分代替人脑完成对会计信息的分析、预测和决策的过程。

3.1 农业会计核算复杂需要电算化减轻工作量

会计电算化可以减轻会计工作劳动强度,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其作用有:会计电算化能使广大财会人员从繁重的手工操作中解脱出来, 减轻劳动强度;提高会计信息搜集、整理、反馈的灵敏度和正确度;提高会计的分析能力;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会计管理水平, 最终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因此, 农业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和应用, 有利于会计核算工作的现代化, 有利于促进会计、会计工作改革和发展, 实现会计电算化的过程是促进会计工作标准化、制度化、规模化的过程, 同时也是一个观念更新、推进企业管理现代化的过程。在手工条件下, 会计核算工作要由许多人共同完成, 实现会计电算化后, 输入一张会计凭证, 会计电算化系统可自动进行记账、汇总、转账、结账、出报表等一系列工作;对于大量重复出现的业务, 系统可以按模式凭证自动生成记账凭证。实现会计电算化后, 利用计算机可以采用手工条件下不愿采用甚至无法采用的复杂、精确的计算方法, 能有效地减轻会计工作人员的负担, 使他们能从简单重复而又无味的记账算账中解放出来, 从而使会计核算工作做得更细、更深, 更好地发挥其参与管理的职能。

3.2 会计电算化在农业会计核算中具有可行性

计算机技术的在会计中的广泛应用, 使会计电算化成为现实。随着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 网上企业、网际企业、虚拟企业等新的企业形式开始出现, 新的经济形态———网络经济开始逐步形成, 要求会计核算方式由会计电算化向会计信息化发展演变, 这必然要求会计系统进行相应的改革, 由此引发了对传统会计理念、会计规则等的挑战。

会计电算化系统毫不畏惧核算的复杂, 它可以按照一定的程序, 由计算机不厌其烦地计算, 及时抽取数据, 随时输出报表, 复杂的会计核算工作不仅变得简单、迅速, 而且准确。例如, 阿尔泰山林业局所辖六个山区林场, 六个公司, 企业性质涉及多个行业, 财务核算采用多种会计制度, 加之地处边疆, 各单位之间路途遥远, 给财务数据传递和财务报表的汇总带来极大不便。针对这一情况, 阿尔泰山林业局于1998年开始着手实施会计电算化, 在全局范围内分两期举行了财务软件的培训, 配备了计算机及财务软件, 结果, 财务工作确实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大大节约了人力和物力, 最为关键的是, 通过会计信息彼此共享, 实现远程报表、报账、查账、审计等远程处理, 大大提高了会计资料的准确性。

再如, 北大荒米业只在基础业务管理中使用了金蝶的部分产品。财务应用的是金蝶K/3总账、报表、应收、应付系统。包装物及资材管理系统则实现了对制米厂接收、发出、领料使用的全部包装物及资材的入库和出库的管理。通过财务信息化实现了准确的成本核算实践证明, 农业企业通过实施会计电算化和信息化项目, 不仅能提供及时真实的农业会计信息, 实现准确的成本核算, 还便于加强生物资产和存货的价值管理, 使财务管理成为企业管理的核心, 大大节约人力物力, 企业运作过程中所有环节的人、财、物变化都能通过财务绩效体现出来。

3.3 农业会计电算化应关注的问题

我国的会计电算化工作起步较晚, 但经过国家、科技界和企业界等方面的不懈努力, 已经经历了起步和自发发展两个初级阶段, 目前已跨入有组织、有计划的推广普及发展阶段。推行电算化应注意以下几点:专业化人才的培养;硬件和软件的配置;财务及管理软件系统内部衔接性;数据的兼容性和安全性;合适企业实际情况的会计软件和软件的国际化开发。

总之, 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应用, 对会计和会计工作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也是十分深刻的, 这种影响必将推动会计理论和会计实践的进一步发展。我们应该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 加快会计核算软件的开发进程, 最终走向与国际联网, 为农业会计的国际接轨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冯淑萍:关于中国会计国际协调问题的思考.会计研究, 2002 (11)

[2]陆义保:电脑会计.第1版.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农业在产品会计处理 篇6

一、将自产产品发放给职工的会计处理

《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的规定, 销售商品收入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 才能予以确认: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企业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 也没有对已售出的商品实施有效地控制;收入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相关的已发生或将发生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指出企业以其生产的产品作为非货币性福利提供给职工的, 应当作为正常商品销售处理, 按照该商品的公允价值和相关税费确定非货币性福利金额, 借记“应付职工薪酬——非货币性福利”科目, 贷记“主营业务收入”科目, 并视同销售确认增值税销项税额, 贷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销项税额) ”科目, 同时结转商品销售成本, 借记“主营业务成本”科目, 贷记“库存商品”科目。

[例1]成功公司为一家家电企业, 共有职工158人, 其中直接参加生产的职工100人, 总部管理人员58人。2009年国庆日, 公司以其生产成本为1800元的家电作为福利发放给全体职工。家电不含税售价为2000元, 成功公司适用的增值税率为17%。

家电售价总额=100×2000+58×2000=316000 (元)

家电的增值税销项税额=316000×17%=53720 (元)

应付职工薪酬总额=316000+53720=369720 (元)

家电的成本总额=1800×158=284400 (元)

(1) 公司决定发放非货币性福利时

借:生产成本 (369720÷158×100) 234000

管理费用 135720

贷:应付职工薪酬——非货币性福利 369720

(2) 实际发放非货币性福利时

借:应付职工薪酬——非货币性福利 369720

贷:主营业务收入 316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销项税额) 53720

借:主营业务成本 284400

贷:库存商品 284400

二、将自产产品发放给职工的税务处理

(一) 增值税的处理

《增值税条例实施细则》第四条规定单位或者个体工商户的下列行为, 虽然没有取得销售收入, 也视同销售货物, 依法应当缴纳增值税的业务有: (1) 将货物交付其他单位或者个人代销; (2) 销售代销货物 (手续费缴纳营业税) ; (3) 设有两个以上机构并实行统一核算的纳税人, 将货物从一个机构移送其他机构用于销售, 但相关机构设在同一县 (市) 的除外; (4) 将自产或者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非增值税应税项目; (5) 将自产、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集体福利或者个人消费; (6) 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者购进的货物作为投资, 提供给其他单位或者个体工商户; (7) 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者购进的货物分配给股东或者投资者; (8) 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者购进的货物无偿赠送其他单位或者个人。依据增值税应纳税额中当期销项税额的相关规定:纳税人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应税劳务的价格明显偏低且无正当理由的, 或者视同销售行为无销售额的, 税务机关依下列顺序确定销售额: (1) 按纳税人最近时期同类货物的平均销售价格确定; (2) 按其他纳税人最近时期同类货物的平均销售价格确定; (3) 组成计税价格, 公式如下:组成计税价格=成本× (1+成本利润率) 。

[例2]成功公司为一家家电企业, 共有职工158人, 其中直接参加生产的职工100人, 总部管理人员58人。2009年国庆日, 公司以其生产成本为1800元的家电作为福利发放给全体职工。假设这款家电是公司的新产品以前并没有销售过此款家电, 经销同类家电的其它纳税人的平均售价为2100元 (不含增值税) , 适用的增值税率为17%。

家电售价总额=100×2100+58×2100=331800 (元)

家电的增值税销项税额=331800×17%=56406 (元)

应付职工薪酬总额=331800+56406=388206 (元)

家电的成本总额=1800×158=284400 (元)

(1) 公司决定发放非货币性福利时

借:生产成本 (369720÷158×100) 245700

管理费用 142506

贷:应付职工薪酬——非货币性福利388206

(2) 实际发放非货币性福利时

借:应付职工薪酬——非货币性福利 388206

贷:主营业务收入 3318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销项税额) 56406

借:主营业务成本 284400

贷:库存商品 284400

(二) 消费税的处理

《消费税条例实施细则》第六条规定企业将自产的应税消费品用于职工福利, 也要视同销售确认营业收入, 结转成本并依法交纳消费税。依据消费税计税依据确定的特殊规定:按照纳税人生产的同类消费品的销售价格计算纳税;没有同类消费品销售价格的, 按照组成计税价格计算纳税。 (1) 实行从价定率办法:组成计税价格= (成本+利润) ÷ (1-消费税比例税率) ; (2) 实行复合计税办法:组成计税价格= (成本+利润+自产自用数量×定额税率) ÷ (1-消费税比例税率)

[例3]某化妆品公司为一般纳税人, 将自产的化妆品用于国庆节公司福利发放给自己的职工。该化妆品的不含税售价为20万元, 成本为15万元, 化妆品适用的增值税税率为17%, 消费税税率为30%。根据这项经济业务, 公司应作如下会计处理:

化妆品总额=200000 (元)

化装品的增值税销项税额=200000×17%=34000 (元)

化装品的消费税税额=200000×30%=60000 (元)

应付职工薪酬总额=200000+34000=234000 (元)

家电的成本总额=150000 (元)

(1) 公司决定发放化妆品时

借:管理费用 234000

贷:应付职工薪酬——非货币性福利 234000

(2) 实际发放化妆品时

借:应付职工薪酬——非货币性福利 234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 20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销项税额) 34000

借:营业税金及附加 60000

贷:应交税费——应交消费税 60000

借:主营业务成本 150000

贷:库存商品 150000

(三) 所得税的处理

《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五条规定, 企业发生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以及将货物、财产、劳务用于捐赠、偿债、赞助、集资、广告、样品、职工福利或者利润分配等用途的, 应当视同销售货物、转让财产或者提供劳务, 但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的除外。《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处置资产所得税处理问题的通知》 (国税函[2008]828号) :文件从资产处置角度对视同销售的业务范围作了进一步规定。企业将资产移送他人的下列情形, 因资产所有权属已发生改变而不属于内部处置资产, 应按规定视同销售确定收入。 (1) 用于市场推广或销售; (2) 用于交际应酬; (3) 用于职工奖励或福利; (4) 用于股息分配; (5) 用于对外捐赠; (6) 其他改变资产所有权属的用途。而企业所得税根据国税函[2008]828号文件规定为属于企业自制的资产, 应按企业同类资产同期对外销售价格确定销售收入。此种情形的“视同销售”与新会计准则规定基本一致, 对企业应纳税所得额无影响。如例1的情形, 在期末所得税纳税调整时因收入的确定金额与新会计准则的规定是一致的, 故不需要进行纳税调整。

会计与税务对于企业以自产产品发放给职工福利的核算规定, 两者的相同点是都把这种行为视同销售行为, 都要确认收入;两者的不同点是如何确定销售额, 会计采用公允价值, 税法中的增值税和消费税要求按照纳税人或其他纳税人近期同类货物的平均销售价格或按计税价格依次确定, 税法中的所得税的销售额采用公允价值。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农业在产品会计处理 篇7

一、产品质量保证实例

例1:甲公司是一家生产并销售电脑的企业, 20×9年上半年的销售收入为9 000 000元, 下半年的销售收入为11 000 000元。根据公司产品质量保证条款, 电脑售出两年内如发生非意外事件造成的质量问题, 公司将免费保修。根据公司的维修记录, 上半年销售的电脑发生较小的质量问题, 保修费用为销售额的2%, 若发生较大的质量问题, 保险费用为销售额的4%。根据技术部门的估计上半年销售的产品中出现较小质量问题的概率为35%, 出现较大质量问题的概率为20%;下半年的保修费用一般为销售额的1%~2%。假设该公司上年末“预计负债——产品质量保证”科目余额为90 000元。甲公司有关会计分录如下。

1.假设甲公司上半年实际发生保修费用110 000元:

2.现行会计准则规定, 预计负债应当按照履行相关现时义务所需支出的最佳估计数进行初始计量。所需支出存在一个连续范围, 且该范围内各种结果发生的可能性相同的, 最佳估计数应当按照该范围内的中间值确定。在其他情况下, 或有事项涉及多个项目的, 按照各种可能结果及相关概率计算确定。

甲公司上半年应确认的预计负债金额为126 000元 (9 000 000× (0×45%+2%×40%+4%×15%) ) 。

甲公司下半年应确认的预计负债金额为165 000元 (11 000000× (1%+2%) ÷2) 。

甲公司20×9年6月末确认与产品质量保证相关的预计负债时,

甲公司下半年实际发生保修费用时会计分录同 (1) , 12月末确认与产品质量保证相关的预计负债时, 会计分录同 (2) 。

二、产品质量保证账务处理不妥之处

1.“预计负债”是一个负债类会计科目, 其记账规则为:由于相关事项产生预计负债, 贷记“预计负债”科目, 实际清偿或冲减的预计负债, 借记该科目, 余额始终在贷方, 反映企业已确认尚未支付的预计负债。在现行会计准则下, “预计负债”余额既可能出现在贷方, 也可能出现在借方, 与其作为负债类会计科目的记账方向不相符。

2.附有产品质量保证销售的情况下, 客户与企业往往签订期限协议, 在售后一定期限内, 若商品或劳务出现非意外事故造成的质量问题, 企业有免费更换、维修或只收取成本价格进行维修的责任。由于企业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时, 并没有全部履行与营业收入有关的义务, 如果按照会计准则规定的方法进行处理, 则会导致收入虚增。因此, 在此情况下, 企业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时不能全部作收入入账。

三、产品质量保证账务处理的改进

基于上述原因, 笔者建议将当期收入中与产品质量保证的后续费用递延至费用实际发生期间。由产品质量保证产生的成本费用, 应按确定的金额, 借记“主营业务收入 (其他业务收入) ”科目, 贷记“递延收益”科目。保修业务实际发生时, 根据实际发生的成本费用的金额, 借记“销售费用”科目, 贷记“银行存款”、“原材料”等科目;同时借记“递延收益”科目, 贷记“主营业务收入 (其他业务收入) ”科目。

延用例1, 假设每台电脑的成本为2 000元, 售价为5 000元, 公司预计上半年的保修费用为400 000元, 则应递延的主营业务收入数额为。

1.甲公司应编制如下的会计分录,

2.保修费用110 000元实际发生时,

四、改进后账务处理的优点

1.由上面分析可知改进后的账务处理方法, 用“递延收益”科目取代了原来的“预计负债”科目, 同时将部分的销售收入递延至保修业务实际发生时, 这样处理既没有高估企业的收入, 也没有低估企业的费用, 更加符合会计的谨慎性原则, 同时, 更符合收入实现条件的要求。

2.“预计负债”的余额只能出现在贷方, 改进后的会计处理方法没有使用“预计负债”科目, 因此, 保修费用发生额的多少都不会使“预计负债”科目的余额出现在借方, 这使其更加符合资产类会计科目的性质要求。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

上一篇: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下一篇:处理维护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