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论文:班主任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精选11篇)
班主任论文:班主任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篇1
班主任论文:班主任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摘要]要想让创新型人才辈出,就要用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如何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依据学科特点,找出创新教育突破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成为摆在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迫切任务。
[关键词]班主任 学生 创新精神
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显著标志。“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这些都对我们在教学工作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想让创新型人才辈出,就要用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因此,如何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依据学科特点,找出创新教育突破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成为摆在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又一个迫切任务。
我认为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首先教师应具有创新精神。只有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教师,才能对学生进行启发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只有教师了解当今高新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才能站在高科技革命的高度,鼓励学生勇敢探索;只有教师自身具备不断学习提高的能力,才能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只有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和优良道德品质的教师,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格培养。
第一,教师应首先更新教学观念,从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圈子跳出来,具备明晰而深刻的创新教学理念。传统的教育观的基本特点是以知识的传授为中心,过分强调了老师的作用,而新的教育要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线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教学思想,尊重学生的人格及创造精神,把教学的重心和立足点转移到引导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上来,引导学生想学、会学、善学。
第二,教师应该改进教学方法。变灌输方式为主动探索式,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努力创设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的教学氛围,运用有利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创造条件。传统教育中“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显然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只有通过发现式、启发式、讨论式等先进种最优的教学方法,综合加以运用,这就要求我们既要有改革创新精神,又要着眼于实际效果。
第三,教师要营造和谐氛围,使学生参与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要创设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教学氛围,而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有利于解放学生思想,活跃学生思维,使其创新精神得以发挥。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保护每一个学生的独创精神,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见解。例如,著名特级教师吴正宪教师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叫学生折出一个二分之一,可有两个学生折出了四分之一,这时吴老师就问学生,对这件事你们怎么看?大多同学都持反对意见,可吴老师却评价说:“你们真有创造力。”简单的一句话,体现了吴老师对学生的宽容,也体现了吴老师尊重学生,允许学生的“不听话”。到了课的最后,吴老师又说:“老师教出了一个二分之一,你们却创造出这么多的分数,首先该感谢谁呀?”自然而然,两个“不听话”的孩子就成了这节课上的英雄,这个教学环节就成了吴老师的亮点。
第四,教师要大胆鼓励学生质疑。“杰拉德卡斯帕尔教授,你错了!”美国斯坦福大学荣誉校长杰拉德卡斯帕尔,在给本科一年级学生上课时,学生们经常这样提醒他,但这正是他最高兴的地方。“学生们的天真让我意识到我的理解并不全面,然后再把讲义重写一遍。创新就要靠这种质疑的勇气。”他说。在当今的信息社会,知识更新的速度大大加快,要在海量的信息中获取有用的知识,教师必须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判断能力和批判精神。教师应鼓励学生在学习和继承人类已经创造出的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勇于突破成规,勇于对现有知识质疑,挑战旧的学术体系,在发现和创新知识方面敢于独辟蹊径。要打破“听话的孩子就是好孩子”的观念,倡导勤思、善问的良好学风。教师要保持一颗平常心对待学生的质疑,不要怕被学生问倒,而扼杀学生质疑的优秀品质。著名特级教师宁鸿彬老师对学生提出“三个欢迎”和“三个允许”的开放政策:欢迎质疑、争辩和发表意见,允许出错,改正和保留意见。这些民主的教学思想,都为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创造了积极的条件。
第五,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有利于创造的学习环境。教学环境应当为每个学生提供自由思想的空间,让学生大胆的想象甚至可以异想天开。学生能否具有一定的对学习内容自主选择的自由,也是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创新教育的关键。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愉悦、和谐、民主、宽松的人际环境,教师应该努力以自己对学生的良好情感去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应,创设师生情感交融的氛围。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产生探究新知兴趣、积极主动地去追求人类的最高财富——知识和技能,从而使学生敢创造,同时迸发出创造思想的火花。老师应多为学生创造表现机会,使学生在自我表现的过程中增强自信,提高创新能力。
第六,要改善教学评价标准。传统教学评价偏向以课本知识为唯一标准,往往要求十分细碎,偏重速度和熟练,很少鼓励创造。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学生评价要鼓励拔尖,鼓励专长,鼓励创见。教师在讲评作业或试卷时,对有创新的学生要提出表扬,使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形成班风乃至校风,促进全体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取得明显成效的,它是一个系统过程,由于受传统影响和教师并不能完全适应新课改的要求等原因,当前在学生创新精神培养上存在简单化、庸俗化和神秘化的现象,形式主义依然比较浓厚。有的学校迫于形势让学生在校内搞什么小发明、小创造、小制作,以为有了这样一些活动,学生拿出一两样小玩艺就是培养了创新意识;还有的老师认为创新就是奥林匹克学科竞赛拿金牌,是个别智力超群的学生的专利,对于大多数学生则是一件高不可攀的事情;更有相当多的学校领导虽然也清楚创新教育的重要性,但迫于现实的升学压力不敢冒然尝试,只好走走看看,简单搞一些课外活动应付了事,等等。另外,虽然从各级教育部门都在大张旗鼓宣传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性,但是我们的教育评价体系乃至整个社会对人才的评价方式尚未发生根本改变,造成素质教育难以推行、学生的创新精神难以培养。
但是,不管困难多大,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教育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只要我们认准目标,坚持不懈,不断探索,创新教育才能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素质教育才能得以顺利推行,全新的教育才能被创造出来。也只有如此,我们的教育才有希望,“科教兴国”的伟大战略才能得到真正贯彻实施。
班主任论文:班主任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篇2
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取决于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遵循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 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 课堂应围绕着如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精心设计。
以下几个方面是不可忽视的:教学思路要清晰, 教学环节要扣紧, 教学重点要突出, 教学目标要明确, 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参与要广泛, 教学提问要有启发性, 教学评价要有激励和推进作用, 教学感情要投入, 教学问题的处理要及时灵活, 教学知识的总结要简明扼要。
要做到以上几点, 教师需要有很大的付出, 要有比课堂多得多的时间和精力准备课堂的45分钟。所谓“台上一分钟, 台下十年功”就是这个道理。教师只有长期坚持在教学中实践探索, 才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巧设课堂提问, 引导学生创新思维。
课堂提问是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手段之一, 科学的提问是具有启发性的, 能激发学生开动脑筋, 丰富想象, 探求新知识。教师应在教学中抓住学生活跃的心理, 从不同的角度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设计提问。
如采用比较法能引导学生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思维。在教过去进行时态时, 教师不可忽视学生的现场活动, 得先从现在进行时态提问入手。如:
(1) A:What are you doing now? (教师问)
B:We’re having an English lesson. (学生答)
C:We’re studying English. (学生答)
(2) A:Look!What’s that boy doing now? (教师问)
B:He’s looking out of the window. (学生答)
……
当学生能应答如流后, 教师把句中的时间改为过去的某一特定时间继续开展问答活动。
(1) What were you doing this time yesterday?
I think you were having a Chinese lesson.But I was getting ready for today’s new lessons.
(2) What were you doing when I came in just now?
I think you were getting ready for the class.
……
当教师观察到学生已有了新的知识意向时, 进行推进提问:
(1) 上下对话表达有何差别?为什么?
(2) 谁能说出新的对话表达属于什么时态?
这时学生会展开思维, 开展讨论, 抓住上下不同的时间线索进行对比, 导出教学重点——过去进行时。学生在这种轻松、活跃的听说问答一系列活动中不知不觉地进入了新的知识领域, 学得愉快, 也学得明白。
三、精心策划教学活动, 营造课堂气氛, 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开展课堂活动是为了营造一个宽松、活跃、和谐的学习氛围, 提供学生展示自我学习能力、开创创新思维的又一个平台。让学生都能登上这个大平台, 自然地走进英语学习的语境, 展开思维, 大胆地进行听说读写训练。课堂活动有多种形式, 如看图说话、复述故事、对话表演、课文朗读比赛、小组讨论学习汇报、新单词学习记忆方法推介拼比、单词编写片段作文、老师问题解答等。
活动中设有个人赛、小组赛、男女赛, 活动中还需要教师的适时点拨, 有评价和奖励机制。这种活动的开展既能体现学生个体的独立性, 又有小组的协作精神, 形成了书本知识和师生情感的交互网络, 满足了学生对知识推进的向往欲。
四、开辟英语第二课堂, 延伸学生的创新思维。
英语第二课堂即课外活动的开展是课堂知识得以巩固和运用不可忽视的重要举措。教师还应重视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 如阅读课外读物, 能让学生获得很多教材以外的语言信息, 如中外文化习俗、政治军事、天文地理和体育科技等很多知识, 丰富自我, 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英语游艺活动、英语晚会、编写英语小戏剧、演唱英语歌曲和相互批阅试卷等。
实践证明, 开辟此类英语第二课堂已成为了我独特的教学风格, 并确定为本校的英语校本教研课题, 带动了全校英语教学和竞赛活动的开展, 为许多学生的英语发展之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深受学生喜爱。
总之, 在英语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课题, 这个理念的建立与推进永远依托于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
摘要:随着英语教学改革浪潮向前推进,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已成为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因为创新思维能使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开拓新的领域, 并在新的领域里不断地追求更佳、更新的独创思维, 更利于他们的知识增长。这种思维是学生在长期的学习和实践中逐步培养和发展起来的, 这要求教师在英语教学中更加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使学生真正学会学习、学会运用和学会探求知识。
关键词:英语教学,创新精神,培养方法
参考文献
[1]杨名声, 刘奎林.创新与思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9.
班主任论文:班主任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篇3
关键词 班主任 培养学生 创新精神
中图分类号:G6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3-0032-02
班主任在日常工作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德育为首,充分发挥德育的教育性功能
(1)班主任要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入手,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创造动机。真正的创造者也应该是一个品德高尚者。一个没有道德品质的人,他的创造发明往往会危害社会,这是有众多事例可以证明的。
(2)以培养科学世界观入手,使学生具备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联系在一起的,没有正确的世界观,就不可能有科学的方法论。没有科学的方法论,创造发明也就无从谈起。班主任要认真仔细地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并且一定要身体力行,做科学世界观的楷模。
(3)从明确学习目的教育入手,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勇气。学习的目的是应用知识、创造新知识。班主任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要多指导学生在学习知识过程中能举一反三,敢于提出不同的观点、思想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要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不迷信权威、不墨守成规、不安于现状、不怕失败、不怕冷嘲热讽,具有开拓进取的精神。要培养学生崇高的理想,教育学生对待学习要充满自信,特别是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因为自信心是成功的第一秘诀,是一切创造者所共有的人格特征。
二、从培养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入手,以此达到培养创新精神的效果
(1)激发和维持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动机中最重要和最重点的部分是什么呢?毫无疑问,就是求知欲和好奇心,它们是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基础,只要能把其求知欲和好奇心培养和激发出来,那么它们就会自动地去学习和发现问题,这就为师生营造了一个很好的教学环境。在我们多年教学实践中,表明创设问题情境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创设问题情境是指提供学习材料和学习条件,让学生能从这些情境中引出好奇点,引发他们的好奇心,这样最能激发出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如:在教学七年级语文上册《春》一文时,我们可以做这样的尝试:首先播放录音,其次要求全班齐读,最后分小组读。在朗读的过程中,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情感。学生读后都能说出文中所表达是“赞春”的情感,再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感受文中所写的景美、情美。然后把学生的思维引到课外,问:“你们学过的诗词中有哪些诗句是描写春天的?”学生的情绪一下调动起来,你一言我一语的说开了。 最后让学生就自己所提到的诗句,充分发挥想象能力,描绘一幅春景图。这样就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2)设置适合的目标定向,使学生获得成功体验,鼓励学生自我强化。从学生的心理来说,他们都希望能把知识学懂,达到既定目标。但在实践中却常常会遇到很多困难,而面对困难的方式也各不一样。在通常情况下,我们把它分为两种类型,即学习目标定向的学生和成就目标定向的学生。前者是把学习当成是掌握知识,获得某种能力的方式;而后者是把学习当成是为了获得对其能力的积极的评价或避免否定的评价。可以看出前者更有努力解决困难的思想准备,他们一般会勇于挑战,知难而上,有不把困难拿下不罢休的趋势。我们就是要培养这样的学生,因为他们才会去掌握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具有较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地适应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而后者偏向于喜欢选择较容易解决的问题,回避具有挑战性的情境,这种学生学习时毅力差些,遇到困难容易丧失信心,在一个班上处于中等或中等偏下的学生就属此类,我们应该运用赞扬和鼓励来对待他们,循循善诱,逐步走向成功,多用启发,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让他们在克服一个个困难中不断增强自信心,努力克服心理障碍。诱导时,必须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目的让学生最终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后,用学会的方法,不仅解决学习上的问题,而且,能解决生活和工作等方面的问题。
三、还给学生空间,是创新精神得以培养的保障
(1)空间的内涵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陶行知说过“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可以说,现在“轰轰烈烈”的素质教育,“扎扎实实”的应试教育,比任何时候都要严重,窒息了学生们的勇气和智慧。面对这样的现实,班主任应该理直气壮地提出还给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空间,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学生人人地位平等,人人有创造机会,人人有所追求,常规管理中,宽容每一个过失,期待每一点进步,欣赏每一个闪光点,赞许每一点成功,“尊重差异,张扬个性”的教育理念得到全新的演绎。
(2)创新常规管理方式是新世纪教育呼唤班主任在常规管理领域下必须深思的课题。一是常规管理重在树立全面发展观,它包含着体现时代特征的教育观、价值观和质量观,其核心是“以人为本”。作为一名管理者,只有树立起一个抛弃浮躁,远离功利,健康科学的全面发展观,才能发现并挖掘学生身上巨大的发展潜能,才能从学生身上那些并不能完全令人满意的行为中找到亮点,并看到明天的辉煌。二是常规管理贵在超越传统,超越自我,其实质是动态运行。“生命需要教育的培育,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常规管理有一个泛化的过程,从校长、教师、学生到家长、社会,共识面越来越广泛;有一个深化的过程,从提出观点,经过不同观点的碰撞、争论、积累,到精确、完善,理解越来越深刻;有一个物化的过程,从观念、设想、方案,到操作、评估、反馈,效果越来越显著。三是常规管理要新在管理他人,教育自我,其目标是塑造成功。“校园无小事,事事育人,校园无闲人,人人育人。”面对未来,如何寻求常规管理的最佳切入口,凸现人格魅力的教育作用,获取教师和学生在管理中的双赢,让“渗透”“滋养”“倾听”“赏识”“尊重”“沟通”“激励”“成功”等等富含时代感的,易于打动心灵的词汇融入管理的思想和实践之中。
总之,班主任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只有深刻理解创新精神的内涵,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联合家庭、社会力量,才能达成最佳的教育效果。
班主任论文:班主任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篇4
大家好!首先感谢学校给我提供了这样的一个平台,给我一次与大家交流的机会。我苦思冥想总觉得自己所做的事情太平凡、太平常,在座的各位老师,大多是我的前辈,班主任经验丰富,我不敢班门弄斧。今天我交流的主题是“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我的发言谈不上什么论坛,更多的是粗浅地谈一谈我在工作中的点滴做法。不当之处敬请大家批评指正。
所谓习惯,是由于重复或练习而巩固下来的并变成需要的行为方式。良好的习惯就是在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通过反复地、长期地培养和训练而逐步固定下来的行为方式,最终成为自觉的行动。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我们在学校里受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我们离开了学校,仍然要从多方面受教育,并且要自我教育,其目的还是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习惯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强越好”。帮助广大中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虽不是教育的全部,但却是中学生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也是促进一个学生健康成长和健全人格的基础,更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需要。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水滴石穿亦非一日之功。一个好习惯可以影响人的一生,但是培养一个好习惯绝非易事。
那么,作为班主任在平常的班级管理中,应该怎样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呢?
一、明确要求,规范内容
要养成良好的习惯,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好习惯的要求和内容有哪些,如:安全习惯、文明习惯、生活习惯、学习习惯等。这些内容在《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守则》、校纪、班规、学校行为习惯要求方面都有涉及,让学生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知道在学习和生活中如何做,怎样做。
二、不断重复,强化训练
空洞的说教往往收效甚微,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也难以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百说不如一练”,根据专家的研究发现,21天以上的重复会形成习惯,90天的重复会形成稳定的习惯。若没有训练,就没有习惯。训练要从日常生活中的点滴行为做起,有目的地反复训练,持之以恒,不断强化,让学生“习惯成自然”。比如根据我校学生实际情况,充分利用晨训、班会加强对学生行为的训练,如:出操训练,礼貌待人的训练等。通过长期的反复实践、训练,学生就能逐渐了解、熟悉校纪、班规,继而多数学生才能够在教师的提醒和引导下,逐渐地由被迫遵守形成一种习惯遵守,最终才能变成自觉遵守。
三、为人师表,率先垂范
班主任是全班学生的组织者、教育者和指导者。同时,班主任和学生接触的时间长,在学生面前就是一面镜子、一本书。因此,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首先需要规范自己的行为习惯,在工作中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也许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老师自觉拾起一片废纸,扶正课桌椅等,学生受到这种行为的影响也会自觉坚持学习。长期坚持,学生会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可见,老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直接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我想到的第一点就是:用人格塑造人!用自己去感染学生!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曾说过:教师的身教往往胜于言教,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做到,而且要做的更好,更具有示范性,在无形之中为学生树立榜样。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三分言教,七分身教,教育者要做到未曾开口人先服,关键在于率先垂范。
四、树立威信,做到尊重
作为班主任,树立威信很重要。只有树立威信才更具有力量去培养他们的行为习惯,否则道理讲得再动听也苍白无力。很多人认为要与学生打成一片,以期达到和谐的师生关系。当然,能做到长久的和谐是很好的。但实际上,要做到这点是不太现实的,尤其是在普通班。现在的学生都很有个性,有的也很叛逆。与学生打成一片,可能会有一时的和气,却可能会因为他们犯错给予一些批评与惩罚,他们就不高兴,翻脸了,赌气了。对这种是非不分的学生,我严肃地讲明是非,让他们知道是非。树立起威信,宁愿让学生敬畏,敬而远之,这样更有利于开展自己的工作。因此,保持师生间的距离也是必要的。重要的是对学生要有原则性。这是为学生好。我想,学生终究会长大成人的,将来会理解的。让他们在学生时代就养成举止文明和良好自制能力的行为习惯,这些都需要老师的严肃和原则。
与此同时,从内心深处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当他们有不良表现或犯下错误时,我常单独找他们解决出现的问题,当众不批评,私下不留情。在单独谈话时,及时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找准时机,作好他们的思想工作。
五、开展活动,凝聚力量
活动是班级生命力所在。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因为有些习惯必须在群体性的活动中才有可能养成,比如与他人合作共事,与他人和谐相处。而且通过举办活动可以让学生明白学校提倡什么,从而按此方向去塑造自己。一般活动不在乎具体形式,关键是要贯彻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理念,让学生在活动中接受教育,锻炼自己,在活动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同时通过开展活动还能团结班集体,凝聚班级力量,增强班级向心力、战斗力和凝聚力。
六、家校联系,形成合力
教育孩子,更需要家长的配合。因为只有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和谐配合,才会产生1+1>2的效果。作为家长,完全可以塑造孩子的优秀性格,完全可以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但是部分家庭教育的不得力、家长的溺爱对教师的管理教育是一种障碍,特别是给班主任工作带来很多的问题和压力,家长溺爱、纵容孩子,这是对孩子的不负责任。所以,为了让习惯养成教育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们必须加强家校沟通,联合家长,让家长对孩子也要严格要求,形成家校教育的合力共管,不断督促和强化,防止他们坏习惯的滋生反复。
总之,学生的习惯养成教育是一项复杂工作,很难有一个固定的模式,但只要有计划、持之以恒,从点滴做起,做到润物细无声,给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才能把工作做到学生的心里去,才能把学生的好习惯培养起来。虽然我们班与其他班仍有差距,但同学们都在努力改变,不断进步,我想总有一天学生会还我们一份惊喜的!
最后,作为班主任,我想以以下两句话作为我发言的结束语:
1、坚持就是胜利。九次解决不了的问题,那就努力做到十次。
班主任论文:班主任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篇5
汤阴县实验中学 暴玉萍
【摘要】:本文从中学历史教师应该具备的素质、培养创新思维精神应该注意的问题、可资借鉴参考的方法等三个方面,具体阐述了如何培养中学生的历史创新思维。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 创新思维
历史教学的目的旨在为培养有思维,有见解,有创造性的人才奠定基础。那么,中学历史教学如何培养中学生的创新思维,笔者结合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教师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全面提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就要不断提高自身水平。
首先,中学历史教师应该具备较强的创新思维能力。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要做一名合格的中学历史教师,必须能够随时了解和掌握历史专业内容发展变化的脉络,在更高层次上驾驭教科书,而不是照本宣科地使用教科书。
加强历史科研意识,培养历史科研能力,应该说,对于大多数中学历史教师来说,还是有相当大的难度的。尽管如此,中学历史教师也应该知难而上,为提高中学历史教学的
质量而努力。中学历史教师所具有的综合素质中,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相关心理学、教育学方面的知识是第一位的,这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前提和保障。很难想象,历史综合素质差,创新能力低的教师能培养出创新思维意识强的学生来。
其次,中学历史教师应该改变传统所固有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历史教学观念。从本质上说,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融合发展统一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教是不能代替学生的学习的。因此,中学历史教师应该放下“居高临下”的架子,不要把自己当作权威的化身,应该是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而不是压制学生的见解。即使学生的想法非常的离奇,教师也不能简单粗暴地否定,而是要大量引导的工作。历史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发表的见解,即使其中存在着一些不合理的成份,也应该看到其中蕴含着创新思维的火花,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观点和看法,然后以耐心认真的姿态予以回应,创造出民主平等的活跃气氛。
二、具体到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精神,从本质上说,即培养学生形成自己在接近客观历史原貌的前提下对历史现象的一点认识,而不是去死记模式化的固定结论,这样就能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僵化定势,展开思维飞跃的翅膀,真正做到论从史出,寓论于史,史论结合。
(1)历史教师先对长期流行的结论进行分析,探究此
结论是从哪个“角度”、或“视角”得出的,并启发学生,分析历史现象不应该拘束于某一个固定的角度或视角,而应该是多角度多视角。从不同的角度或视角看待历史现象,自然会得到不同的历史结论,然后帮助学生自己去评价、完善结论。
(2)培养学生勇于质疑。敢于质疑的精神的培养是培养创新思维精神的前提。一般来说,创新型人才的人格特征有三个:即思维不被已有的结论所束缚;不相信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不屈服专家学者的权威。鉴于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适当引导学生对传统固定的结论进行一定的分析探究,看其是根据何种原理或理论推理出来的,这个理论是否严谨,是否完善,是否“放之四海而皆准”。
(3)历史创新思维精神的形成和发展必须有坚实的基础,它可以这样来理解:一是生理基础,主要是开发学生的右脑思维潜力;另一个则是知识基础。长期以来,史学界有一种“史学危机”的声音,这是因为我们把历史知识看成已经穷尽了的,固定不变的东西。其实历史知识在很大程度上不过是作为人们对客观历史的一种主观认识而已,历史研究不可能再现历史原貌,而是尽可能的使二者趋于接近。随着历史研究的深入,新的史学材料的出现,知识更新是必然的。
三、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精神的方式可以分为采取课堂内的方式和采取课堂外的方式。这两种方式互为补充,相得
益彰.由于种种原因,在一个时期以来,中学教学界把创新思维意识训练过多的放在了课堂内,而轻视了课堂外这一重要的方式,这影响到了学生创新思维的训练和培养。由于课堂外这一方式在时间的掌握安排,具体的实践操作等方面都表现出了灵活性强的特点。因此,课堂外丰富的空间资源为创新思维精神的培养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1)学术专题讲座:学术色彩浓厚是举办专题讲座这一形式的主要特点,考虑到这一点,教师在举办专题讲座时应注意三个问题①精心安排,全面搜集史学界近年来的研究新成果,并加以筛选分类汇总,使之有条理而不紊乱;②专题讲座围绕一个研究中心为宜,而且选题宜小不宜大;③专题讲座的内容最好与历史课程的进度同步。
(2)专题辩论:专题辩论是发挥学生主体性参与教师主导性参与的最佳契合的一种方式。同专题讲座一样,专题辩论亦离不开历史教师精心准备这一环节,只不过这一环节的实施者既包括历史教师,也包括学生。教师也并不是一个神手旁观者,教师的作用表现在对学生的辩论准备工作的指导作用上。在广泛征询学生意见的基础上,教师然后确定一个在学生中能引发矛盾和争鸣的辩论题目。教师应帮助学生利用图书馆丰富的资源,搜集相关的史料和论文,指导学生撰写辩论词以及辩论应注意的事项。辩论双方谁赢谁负并不重要,重要的在于通过史学辩论前的准备工作和整个辩论过
程,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精神的提高。
(3)撰写小论文:长期以来,历史教师给学生课外布置的作业往往是以应试为目的的试卷作业。其实在学业相对轻松的高一或高二年级,根据所学的内容,教师可以指定一个题目,或让学生自拟题目,要求学生在一个学期内写一篇字数不长的小论文,作为一门开卷考试的内容。这样在学期末进行闭卷考试时,就减轻了老师的负担和学生考试的压力。
强调课堂外的重要作用,决不是说课堂内的作用不重要。实际上,课堂教学仍是创新思维精神培养的“主战场”,但是它不是唯一的“战场”,需要课堂外这一战场的有利配合补充。
无论是在课堂内,还是在课堂外,教师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精神的训练,笔者认为,应坚持以下二个原则:
(1)选择性原则:可以说教材上,没有一个历史问题现在已经得到了满意的答复,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就要求中学历史教师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这一问题上,在考虑到中学生不同的思维发展状况特点前提下,对于史学研究上的学术分歧应该有所取舍,即选择性原则。选择时应注意以下两点:
一是选有助于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学术之争。目前的中学教育制度中,对中学生聚合式思维的关注和培养要远远高于对发散式思维和关注和培养,其结果是聚合式思维
能力的发展是以阻碍或压抑发散式思维能力为代价的。
二是选符合中学历史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坚持的原则。历史是一门政治性十分强的科学,中学历史教学不同于历史研究的一个地方在于它强烈的思想性和教育性,因而中学历史教学应顾及一定的适用性。
(2)监控性原则: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都旨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精神,教师应起到十分重要作用。鼓励学生发表历史见解和心得体会,绝不等同于鼓励学生海阔天空纵横乱谈,或者鼓励学生追求标新立异式的“一家之言”,归根结底,教师不但要善于发现学生思维活动中闪亮的火花,并给于表扬,而且还要剖析学生头脑中不正确或片面的见解,并帮助学生发现错误,最终找到正确的解答;不但对学生的发言做一个细致的总结,而且使学生认识到,总结并不意味着思维活动的终结,而是学生继续深入思考的开始。通过一系列的思维训练活动,使学生意识到,创新在本质上说是一个扬弃的过程,或者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把研究向前推进,或者对前人不正确的认识加以纠正。教师对此列举一些报刊杂志中的非常“引人论目”的引起争议的新观点,使学生加深对史学创新真谛的理解,使学生认识到新观点不等于科学的观点,大胆思考,阐发独立见解,离不开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作为理论指导,以雄厚的事实作为立论的基础。这一切都与教师的监控作用是分不开 的。
培养中学生的历史创新思维精神,尊重学生主体性参与的地位,让中学历史教学气氛活跃起来,对于改变目前中学历史教学的窘境,无疑是一个很好的良方。然而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智慧潜力过程,则是一个浩大的长期的工程,它需要中学历史教育工作者,中学历史教材编写者以及具有创新思维精神主体的学生三方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对此我们是有信心和决心的。参考书目
①:《教育——财富蕴涵其中》,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②:何成刚《我的教育观——李晓风老师的实践与探索》,《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0年第2期;
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篇6
一、植入新的教学观念, 营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 学生才是学习活动的主人, 课堂活动的主体。师生之间不再是授受关系, 而是平等的民主的。教学也不再是“你教我学, 你唱我听”的模式, 而是一种互动学习的关系, “和平共处”, 亲切融洽的气氛更能激发学习的主体性和思维的积极性。课堂上经常有学生向老师质疑, 我并不马上解答, 而是以一种谦逊的口吻说:“有谁能帮老师的忙, 替我回答这个问题呢?”能帮上老师的忙, 在同学中是挺风光的, 因此, 不少同学都自愿加入老师的“智囊团”, 纷纷为老师“解困”, 解答问题的成就感会让学生兴奋不已。这样只要老师放下尊严, 适时“不耻下问”, 学生的问题, 又由学生自己来解决, 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人”地位。在课堂上的问题设计要以学生为本, 尊重学生的个性, 挖掘他们内在的潜质。
对学生的不同见解, 教师切忌“唯我独尊”和“一言堂”, 要做到:错了允许重答;答得不完整的允许补充;不明白的问题允许发问;没想好的允许再想;不同意见允许争论;老师说错了允许提意见;争论到炽热化时允许学生自由接茬发表意见, 不必举手等待老师批准。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 激发“人人求新”的欲望。淡化教师的权威作用, 重视学生的感受, 发展学生的个性, 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 有利于解放学生思想、活跃学生思维。
二、构建新的课堂教学形式, 提倡师生互动, 合作探究学习, 共同解决问题
《语文课程标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这种教学方式打破了传统教学中教师一讲到底的格局, 把课堂还给学生, 把质疑的机会还给学生, 把说话的机会还给学生, 给学生充分展现个性的机会, 同时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
1.巧设疑问, 激活思维。课堂上的问题设计既要切合文本, 又要以学生为本, 尊重学生的个性, 挖掘他们内在的潜质。比如教学《我们家的男子汉》, 我提出的问题是:文中哪些地方写出男孩像男子汉的?你最欣赏哪一点?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我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百草园的生活、三味书屋的生活各是怎样的?假如让你选择, 你更喜欢哪一种?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 但却是教学的重点、难点所在, 因为切合学生的情感实际, 他们读起课文来分外的认真, 回答起来也特别的热烈, 参与学习、自主学习的那种成就感, 不时让他们有点沾沾自喜。教学《田忌赛马》一课时, 在学习了课文第一场比赛和第二场比赛内容之后, 进行分小组讨论:马的出场顺序还有哪些搭配方法?这些方法能不能让田忌取胜?讨论结果, 大家认为:能让田忌取胜的, 只有孙膑那种安排马出场顺序的方法。学生进而懂得孙膑是一个观察细致、考虑全面、善于思考的人。这样的教学过程, 不断提出具有探索性的新问题, 引导学生通过思考探究来寻求答案, 并在成功的体验中养成勇于冒险、敢于挑战的精神, 不断增强创新意识, 使其最终内化为创新人格。
2.师生互动, 生生互动, 让思维在碰撞中闪光。如在教学《赤壁之战》一文时, 讲到黄盖火攻曹营这一计策的巧妙周密时, 我让学生当黄盖, 我则当黄盖手下的一名将领, “黄盖”在火功曹营的路上回答我的提问。我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了许多问题向“黄盖”请教, 由于学生担当了黄盖的角色, 自然不甘心被手下问住, 于是他们互相补充, 争着回答我的问题, 从而完全懂得了计策的周密巧妙之处。在这个过程中, 师生互动既有信息的传递, 又有情感的交流, 更有思维的撞击, 使课堂成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场所。
又如教学寓言《守株待兔》, 在揭示寓意时, 我指着黑板上用粉笔勾勒的画面问:看见这年轻人的田里长满了野草还在那儿守株待兔, 我们要怎么办?有学生说应该教育、规劝他。我借机问:“假如你是一位老农, 当你看到这个年轻人的田里长满了野草, 还在那里守株待兔, 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接着让一位学生当“年轻人”, 当堂让“老农”教育“年轻人”。这样一来, 就形成了众多“老农”纷纷相劝、共同教育“年轻人”的情境, 既增加了趣味, 又让学生参与实践, 有了思考的机会、表达的机会;既获得知识, 又培养了能力。
三、进行拓展训练, 让学生的思维火花四射
教学《山里的孩子》一文时, 我设计了这样的求异练习:a.山里的孩子想象着, 让果树____, 让鲜花____, 让小草____, 让小溪____, 他们还想让山里的各种动物____。b.我们想象着, 让____, 让____, 让____, 还想____, 让____。上述两题, 第一题是语言的积累, 第二题是思维的拓展训练, 让学生充分思考, 求得新的见解、新的发现, 在训练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学《孔乙己》时, 我要求学生续写孔乙己的结局;教学古诗《关雎》、《蒹葭》时, 我要求学生分别将凄美的爱情故事改写成记叙文;教了《三峡》, 我要求学生按照原文的框架, 改写成解说词, 当一回小导游, 向“游客”介绍三峡美丽的风光, 让学生过上一把导游瘾;学了《我的老师》, 我要求学生代替作者给蔡老师写一张明信片, 表达作者对蔡老师的思念、尊重、热爱之情。这些独特的训练形式, 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闪耀智慧的火花, 渐渐孕育了创新细胞。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篇7
创造是人类进步的源泉,没有创造,人类就不会进步。在现实的生活和实践中,许多客观事实都证明了创新能力的重要作用。
列夫托尔斯泰曾指出:“如果一个人在学校学习时,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么,他一生就只会摹仿和抄袭。”这是多么可怕的后果!可见,学校教育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能力是多么重要。
一、创造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胡錦涛主席在“十六大”的讲话中已提出“以人为本”的治国策略。同理,学校教育也应该以教育学生为本。实践表明,严厉、呆板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方法,只会扼杀学生的创新意识及能力。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应千方百计地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民主的环境,让他们充分发展、张扬个性,创新的火花才能燃烧起来。要创造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老师必须做好下面两点:
1.教师扮演的角色要发生转变。“新课标”中指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老师在课堂上要亲切、温和,课堂下多与学生谈心,让他们觉得你和蔼可亲,他们才会向你敞开心扉,乐意发表自己的看法。
2.要充分尊重学生。老师不但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而且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允许学生发言不准确,允许学生给老师指出错误,允许学生在某些方面做得比老师好,不能讽刺、挖苦学生。这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就如同鸡蛋孵化成小鸡,一旦温度达到一定的条件,创新的小鸡就会破壳而出。
二、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求新的精神
有批判才有创新。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要训练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敢于向老师说“不”,敢于向教材说“不”。在一节语文课中,我板书告诉的“诉”时落下了一点。这时一个叫刘新的同学指了出来,我一愣,定睛一看,果然错了,再一想,这正好是训练学生敢于批判的好时机,于是,我郑重其事地对同学们说:“老师今天非常高兴,因为刘新同学给老师指出了一个错误,我非常感谢他及时地让老师改正了错误。”说完,我还向刘新鞠了一个躬。这时,同学们都鼓起掌来。从此,我班的学生就渐渐地敢于向老师质疑,敢于向书本质疑了。
三、创设教学情境,注重学生求异思维的训练
求异思维是创新思维形成的主要形式。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创设能激活学生思维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发表与众不同的看法。
另外,教师对于学生发表的不合教师意愿的看法,也不要马上给予否定或批评,而要善于引导,启发学生讨论,也许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四、大胆挖掘教材空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班主任论文:班主任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篇8
【内容提要】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就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克服学习中的障碍,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提出四点建议:激发学习兴趣是培养创新精神的前提;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动力;优化教学手段是开拓学生创新精神的有力保障;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 培养 创新精神 英语教学
创新教育主要是针对传统教育而提出的,传统教育重知识的传授,轻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一直沿用“灌输式”,重复着一个不变的过程:“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念,学生跟;教师写,学生抄。”教师是课堂的主宰,学生被动地接受一切。培养出来的学生高分低能,根本谈不上具有创新能力。无法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创新教育,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为目的。课堂教学活动的所有形式都与学生的智力发展,首先是创造性的发展联系在一起。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获取知识的过程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学生自己去做的事,而不是为他们做好的事”(something that students to do, not something that is done to them.)换句话说,就是让学生自己思考怎么做,甚至做什么,而不是让学生接受教师思考好的现成结论。学生不再是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灌输的对象,而是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意义的构建者。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不断发现或创造出相对于他们已有知识和经验而言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方法。因此,创新教育思想下,教师不再是单一的知识传播者、发号施令的权威,而是学习共同体中的参与者与帮促者;是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者、指导者;学生心灵的探索者;更重要的是学生创新能力的开发者。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将如何实施创新教育,开创英语课堂教学新局面?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创新精神的前提。
英语是一门语言,由于缺乏有效的语言环境,因此在学习知识和获得技能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难度,起初每一个学生都是兴致勃勃地开始学习A、B、C,但是随着学习难度的增加,很多缺乏意志力的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这就要靠教师运用各种方式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为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着英语学习的提高和教学效果的优劣。
在教学中,教师可通过“竞赛激趣”运用在教学中。竞赛以其竞争性、主动性、灵活性与多样性等特点在英语课堂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针对儿童喜欢活动的特点,每节课组织一场形式各异的竞赛,能促进学生的情绪,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如在教字母时可以进行字母竞赛。教师用手指在空中写一个A,让学生猜并说出来,说的最快最正确的小组赢一分。为了调节气氛,刺激学生的兴奋点,教师还可以用下巴、腿、手肘等身体部位在空中“书写”字母。在课堂上,教师也可以“情景激趣”。主动为学生营造学习英语的语言氛围,开展多种生动有趣的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感知语言的趣味性。如在PEP BOOK1的Unit 5:Let’s eat中教了cake,chicken,bread,French fries,hamburger,hot dog和句型Can I have a „„ 根据这一内容,教师可以把课堂布置成一个小食品超市,拿图片或实物来做买卖。学生就像在课外买东西那样:“Hello!Can I have a cake /hamburger /hot dog „„ please ?”“OK.Here you are.”“Thank you.”“You’re welcome.” 教师还应在课堂上多讲英语,让学生根据教师的表情、动作、语音、语速的变化来推测揣摸教师的意思。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还可以通过“游戏诱趣”“歌曲导趣”“故事引趣”等一系列的活动来活跃英语课堂气氛。长此以往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利于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迅速形成。这无疑给学生以后的学习与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动力。
小学生正处在成长发育的关键阶段,他们头脑灵活、思维活跃。敢想、敢说、敢做是他们的年龄特点。而传统的“师传生受”的填鸭式教学方法束缚并忽视了学生的发展,势必影响学生潜能的开发,遏制学生的智力和创新能力的拓展。教师应保护学生敢想、敢说、敢做这份锐气,满足他们的好奇和求知欲望,鼓励他们不要满足单一的答案,积极思考,大胆质疑,对学生新颖、独到的见解要及时表扬和激励,让他们感受愉快与兴奋的成功体验。同时在课堂上的练习及回答应允许他们出错、改正和保留意见。当其说错、做错时,教师应首先肯定其勇气,再以诚恳的态度进行疏导,使其心悦诚服,从而避免挫击其积极性以达到保护和尊重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我们要让学生的个性自由发展,这是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合作精神、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
创新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没有创新意识学生就无法进入创造性思维的境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除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外,就是开阔学生的思维领域,扩展学生的新知识并发展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是以丰富的知识积淀做保证的。教师应让学生感知到广博的知识是创新的源泉,教师在课堂上把基本的教学规
律给予学生,让其记忆并运用,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复习旧知识,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为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打下扎实的基础。如学习单词时,指导学生回忆旧知识,进行近音、近形、近义比较。学习then就回忆pen、ten。又如lake就想like;those就想these;hill就想ill。再比如教句型These are „„ Those are „„ 就回忆 This is „„ That is „„ 然后进行单复数的比较,学生的印象会更深刻。
三、运用多媒体优化课堂教学的手段,是开拓学生创新精神的有力保障。
所谓“多媒体教学”是指在以班级形式授课的课堂教学中,在继承传统教学手段中的合理成分的基础上,恰当地引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二者有机结合,相辅相成,促进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开拓学生的创新精神。
如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事先教师按教学内容,在课件里设置相应的情景,在教学中通过听觉和视觉的刺激,营造对话氛围,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在加深知识理解认识的同时又加深记忆。又如在学习课文后进行课文内容提问时,在屏幕上设置一个显示题目的窗口,一个图示窗口,图示窗上画一个卡通人物,并设置一段短少而轻快的灰谐音乐。若学生回答正确时卡通人物会树起大拇指并配有音乐说:“Right”“A good job!”等表扬鼓励的话;若错时则说:“Sorry,please try once more!”再答错时则又会摇摇头说:“很抱歉,你又错了”。在伴有音乐时屏幕上出示正确的答案。在这样的气氛下,令学生在思考回答时有期望表扬的心理,那么练起来干劲就十足了。在明快的动画和音乐中给学生增添了趣味,也在更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思维。由此可见,运用多媒体教学能维妙维肖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
四、合作互动,拓展创新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归宿。
增长知识培养能力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它要求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进步,都有愉快的实践和成功的喜悦。这个增长,不仅是知识的增长,更重要的是智慧潜能的发展、思维的拓展。为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可针对某个主题,精心设置一些活动,采取合作互动的方法,让学生在合作中动手、动脑,合作表演,从而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同学间相互弥补、借鉴、启发、点拨,形成立体的交互思维网络。而让每个学生在合作中动手、动脑,更是发展其创造力的有效的方法。有人说,交换一件物品,得到的还是一件物品;而交换一种思想,得到的是更新,内容更丰富的思想。
教师还可以多角度、多方位地设计各种思考题,要求学生就一个问题尽可能多地提出多种设想、多种解答、多种答案;或回答一些非唯一答案问题时产生多种想法、多种推测。让学生分组讨论,同学们各抒己见,众说纷纭,异彩纷呈。使个体思维在集体智慧中得到发展。这是训练学生拓宽思路的有效手段,也是开拓学生创新思维的主要途径。学生不单单停留在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上,而是在多角度地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利用现学知识,结合已学知识去创造、去探索,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得到提高,最终达到创新的目的,增强创新能力
五、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操作能力,是培养创新精神的重要环节。
我们要培养现代化的高素质人才,就是要从小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操作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动手、动脑来参与实践活动,以提高学生学英语的兴趣和运用语言思维的能力。通常根据教材的需要,让学生在课内外动手制作卡片或者让学生事先准备一些衣物、食品等。如在教学了颜色white, pink, black, orange和brown后,让学生制作彩球,然后进行练习:教师播放录音“pink ball”“black ball”“orange ball”„„学生则根据录音的内容边说边出示彩球,还可以加快练习的速度,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听说能力,也可以使他们的灵敏性和注意力得到加强。又如在学习coffee, juice, Coke, water等这些单词前,事先让学生把这些实物拿到课堂上,教到water时,教师和学生一起pour;教到juice时,大家一起drink;教到coffee时,大家一起taste,并且做出味道好极了的样子。这样通过实物教具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说的欲望,学生充分发挥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力。另外,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进度及学生学习内容,布置相关的课外练习。如让学生去搜集一些包装盒子或包装袋,找找生活中的英语,学生通过努力会找到:Coke,milk,nice,dog,notebook,pen „„ 另外还让学生进行英文情景对话或者向家长用英语做一下自我介绍等。通过上述多种形式来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操作能力,从而训练学生的语言思维、激发他们的创造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总之,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合理地、有计划地引导和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和创造性实践活动并让他们在平等、自由、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下发展求异思维,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操作能力,多层次、多角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教师在教学中也应有进取、创新的精神,要求我们对学生的求知热情和创新精神给予尊重、爱护和引导,帮助他们扫除学习道路上的各种障碍,减少顾虑,增强自尊和自信,使他们乐于参加到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中来。
参考书目:
1.《英语课程标准.》---教育部基教司编写 2.《英语课程标准解读》教育部基教司编写
3《英语教学实施指南》—罗光达、尹世寅、周蓉主编 4.《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小学英语教学杂志
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宁阳县鹤山乡泗皋小学
郭
延
海
班主任论文:班主任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篇9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这句话使我明白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非常重要,在一直的数学教学中,我非常重视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那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
一、导情激趣,让学生想创新。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我在新课导入时,我根据教材内容,学生的年龄特征与心理需求,设计灵活多样的导入方式,如悬念导入、故事导入、实物导入、操作导入、游戏导入等多种形式,诱发学生潜意识里的创新种子,以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教学一年级数学上册10以内两步加减法时,我就用游戏导入新课。老师:同学们,你们乘过车吗?(乘过)现在我们现在就来做一个乘车游戏。我以主进台为车,先让两个同学上去,再让三个同学上去,其余同学在大脑中列出算式,想出结果(2+3=5),并用手指表示出来,最后再让四名同学上去,让学生想出式子,算出结果(5+4=9)并用手指表示出来。老师最后提问:能不能把同学们乘车的过程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不能)那我们今天就学习10以内的两步加减法。我就通过做游戏来设疑,激起了学生强烈探究新知识的欲望。
二、在探究新知识的过程中,使学生学会创新。
一个数学教育家说:“学习数学的唯一方法是再创造,也就是以学生本人要把要学习的数学知识自己去发现和创造出来。”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对具体材料的观察,比较、分析、推理去发现新知识,并让学生通过尝试、探究、思考主动获取知识,自己解决新问题。
1、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环节,数学中多让学生拼一拼、摆一摆、量一量、折一折、剪一剪、画一画、分一分、想一想,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调动多种感官协同发挥作用。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数学“得数是10的所有加减法算式”时,先让学生摆出10个苹果,各自将10个苹果分成两堆,看有几种分法。通过操作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使学生发现有10个0,9和1,8月2,7和3,6和4,5和5,这几种分法。然后由这些分法整理出有关10的所有加减法算式出来。
这样使10的所有加、减算式不遗漏、不重复,学生在欢乐的操作氛围中发现并掌握了新知识。
2、在学生质疑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质疑问难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一把金钥匙,是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和热情的好方法。在学生探究新知过程中,教师应重视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创造有趣的质疑情境,让学生获得充分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这样,学生的创新意识才会得到真正的培养与提高。
3、合作、探究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还必须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学习,让学生在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合作交流,共同探究。通过组内交流、组际交流、生生互动、自评互评、比较选择等活动过程,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拓宽思路,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去思考和探究,从而得到新的、更深层次的理解。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数学“认识物体”这一内容时,采用了合作探究新知的学习方式。每位同学课前都准备生活中的各种形状的物品,即:药品盒子、茶盒、磨方、糖盒、火柴盒、墨水盒、杯子、化妆盒、乒乓球、足球、排球等,通过让每位学生都参加这次研究活动,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发现:形状是长方体的有药品盒子、魔方、糖盒、火柴盒;形状是正方体的有墨水盒、魔方;形状是圆柱体的有茶盒、杯子、圆柱体的化妆盒;形状是球的有乒乓球、足球、排球。这样一来学生个个都能成为学习的主人,人人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三、在练习中,让学生能创新。
教学中,要精心设计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练习题,给学生提供一个能够充分表现个性,激励创新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动口。自己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是培养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
一题多解,不仅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而且能诱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在教学四年级混合运算应用题:一种织布机5台8小时织160米布,平均每台每小时织多少米布?引导生找出两种解法:
(1)160÷5÷8(2)160÷8÷5 设计一题多变的题能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勇于探索,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
例如:
在教学一年级应用题时设计:
(1)男生有15人,女生有8人,男生比女生多几人?(2)男生有15人,女生有8人,女生比男生少几人?(3)男生有15人,女生比男生少7人,女生有几人? 除了围绕上述几个方面,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外,还应在注意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敢于创新。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想象、分析、猜测、合性推理,学会有关的创造技能,使学生学会创新,使数学课堂成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主阵地。
班主任工作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篇10
关键词:创新意识;培养;班主任;工作中
一、紧抓常规,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良好的班风和学风的形成,与班主任善于培养学生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分不开。班级是学生参加学习活动的主要阵地。学习生活常规管理得好,可以培养优良的学风,促进学习质量的提高。因此,我在刚接新班时,总会将自己的工作重点放在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上。从要求学生的站姿和坐姿开始,从点点滴滴的小事上对学生加以规范,让学生时时刻刻以《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来严格要求自己。老师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孩子的行为。我以自己的言行举止,在一步步地潜移默化地感染和引导着学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学生扫地无序,抹墙砖和窗户始终不干净。我以身作则亲自拿起扫把示范,拿起抹布边说边教,逐渐地学生会扫地、抹墙砖、抹窗户了……同时根据学生的竞争意识,我结合学校每月的综合评比,在班级中设立了每日规范检查员,要求学生将行为规范当作一面镜子,时刻检查自己和别人。这样狠抓学生的规范养成教育,给班级带来了勃勃生机。因此我班在学校综合评比中总是名列前茅,多次被评为文明中队。
二、班主任应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承认学生个体的差异,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新时期教育的核心和宗旨。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和爱好,发展每个学生的优势,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作为班主任应该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帮助学生树立信心,鼓励、激励学生成才。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谆谆告诫教育者:“在你的冷眼里有瓦特,在你的教鞭下有牛顿,在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在班级中会有这样一类学生,对班级活动与班级工作热情很高,但他们学习成绩不佳,这一部分群体被成为“后进生”或是通常意义上的差生。对于这部分学生,班主任尤其要讲究工作方法,少批评,多肯定,要相信每一个孩子都不是坏的。“相信能的人就会赢”。
三、树立三个观念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础
1、引导教育观念。班主任应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树立引导教育观念,帮助学生多角度、多层次认识事物,分析问题,激发学生进取欲望,为其创新意识的培养奠定基础。例如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异性之间会产生神秘感和好感,有人称男女生交往过度为“早恋”,针对这种现象,如果我们换一种思维方式处理此事,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即鼓励男女生正常交往,强调相互交往的好处,并在班级开展的各项活动中为其创造交往的条件,但应巧妙地限制其单独交往。学生在这种宽松和谐的班级环境中,不仅使其对异性的神秘感逐渐消失,收获真挚友谊,更能激发学生展示自我的欲望,为学生创新能力提供了更广阔发挥空间。
2、发展观念。班主任站在时代高度及时向学生传递各种先进信息,使学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充满时代气息,都能体现新一代青少年的风貌。如清明节期间组织学生参加祭扫烈士陵墓活动,如果年年如此,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久而久之会导致学生失去参与的热情。如果我们能纯传统的德育活动赋予强烈的时代气息,如建立主题网页,进行网上祭奠,便会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学生在传统活动中有所创新,有所收获。
3、持久观念。班主任必须树立持久观念,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当成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来抓。长期营造有利于创新意识萌发的外部环境的同时,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各项活动,使学生在参与中感受到创新的喜悦,欣赏到创新的魅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让创新成为学生的一种思维习惯。
四、坚持三种做法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保障
1、班级的活动以实话实说为基点。由于某些教育模式的僵化,使多数学生在参与班级活动时习惯用固定模式去評价事物,习惯了说套话、说空话、说假话。只有让学生在各项活动中坚持实话实说、畅所欲言,才能使学生有所思、有所感、有所忆。只有启动了学生的思维,才能迸发出智慧的火花。班主任在每次活动结束时,都应让学生针对这次活动实话实说,谈自己的看法、感受、建议。这样做既能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又给学生表达自己的创意提供了机会。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一环。
2、班级的活动以体现时代特征为理念。以往我们通常组织学生到街道、广场、汽车站等公共场所进行力所能及的义务劳动,其目的是教育学生学会关心他人,培养劳动观念。笔者通过调查了解到多数学生视其为负担,是在不情愿的状态下完成的,因而很难达到预期目的。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如果我们把义务劳动改为生存实践,如利用课余或假日让学生自己组织和安排卖报纸、擦车等有偿劳动,既让学生感受到劳动的艰辛和收获的喜悦,又体验了社会生活中的新挑战。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对劳动报酬的再分析,引导学生珍惜劳动成果,孝敬父母,关心他人。
3、班级活动以推陈出新为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在于不断推陈出新。学生只有生活在充满新意的环境中,才能有所发明,有所创造。这就要求班主任精心设计每一次活动,精心组织每一次活动,永远给学生以启迪、以智慧、以希望,使学生永不满足,勇创佳绩。
班主任论文:班主任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篇11
一、什么是自我认知
1. 自我认知的定义。自我认知是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自我观察是指对自己的感知、思维和意向等方面的觉察; 自我评价是指对自己的想法、期望、行为及人格特征的判断与评估,这是自我调节的重要条件。
2. 自我认知的作用。自我认知的心理认知是一种比较高级的认知能力。对于教育程度低,或者智力程度比较低的人,也许终身也不具备这种自我的认知。而对于有些人,则能够超越这种心理认知。心理认知一般来说是一个无限的过程,因为心理活动本身是无限的,它会跟着个人经历和记忆以及思想和想象力不断地发展。因此凡是出现和前一阶段或者时期不同的心理活动后,个体对自我的心理将会有一个总结和重新的调整。如果一个人不能正确的认识自我,看不到自我的优点,觉得处处不如别人,就会产生自卑,丧失信心,做事畏缩不前。相反,如果一个人过高地估计自己,也会骄傲自大、盲目乐观,导致工作的失误。因此,恰当地认识自我,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是自我调节和人格完善的重要前提。
二、当代学生自我认知存在问题的诱因
目前,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现状堪忧。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对随机抽取的3万名中学生心理状况的科学检测发现,32% 的学生有心理异常表现; 又据某种心理测检组检测,只有43% 的中学生自认为朝气蓬勃的,27% 的学生认为有心理问题。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 心理承受能力差,责任心不强,面对难题缺乏刻苦钻研精神,受不了委屈、挫折,导致行为极端,厌世自杀,自残; 学习上缺乏自信,厌学和学习困难的现象普遍存在; 性格内向孤僻,不与人交往,沉迷网络; 亲情淡漠,对父母没有感情; 依赖他人、固执任性、多动症、焦虑、胆小、说谎、注意力不集中、打架; 自我中心,不遵守集体规则。尽管现代学生在心里健康方面表现得问题复杂多样,但归结其诱因,我们可以发现主要的诱因并不复杂。
1. 社会原因。当今社会日益深刻发展,道德缺失、违法犯罪率升高,各种人口问题、就业问题、食品安全问题凸显,虽然学生在社会中的涉足不深,但或多或少会对学生的心理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许多学生可能很小受到社会的影响形成不正确的价值观,在学校攀比、炫富现象严重,因此, 直接或间接地加大了许多家庭背景好一点的学生存在自负心里,而家庭条件相对较差的可能容易产生自卑心理,这都是自我认知的不足。另外,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得人们的生活条件更加优越,物质生活更加丰富,而情感生活相对缺失。
2. 家庭原因。在现代的家庭中,一般都是只有一个子女,由于其独特的生存环境,例如父母亲人的溺爱以及从小家庭环境相对优越等原因,独生子女也有其显著的特征,其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其一,作为新的一代,新的宠儿,他们一出生就受到亲人和社会的高度关注,他们的细微表现父母都表现得非常在乎,加上爷爷奶奶等的溺爱,他们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习惯,他们注重自己的感受而忽略别人的感受,容易形成自私习惯,从一定层面来说,这个可以归于自我认知的衍生问题; 其二,由于他们没有亲生的兄妹,从小经常独来独往,认为自己可以处理一切,因此, 他们容易性格孤僻,心理早熟,这也是自我认知的问题; 其三,现代学生在由于教育的极大普及和教育资源的更加地廉价,他们往往在学校和家庭的要求下需要学的东西实在比较多,学习压力非常大,就幼儿园的学生而言, 许多学生除了在幼儿园的基础学习之外,还会报各种培训班,例如舞蹈班、 围棋社等等,就中学生而言,他们主要面临的学习压力来自于中考和高考, 就大学生而言,他们不仅要学习专业课程,还要学习更多的社会能力,就业压力也非常之重,因此在这些重压之下,他们往往表现得喜怒无常,比较神经质。
三、班主任对学生的影响
正所谓“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班主任作为老师的“加强版”对学生的影响力可以说远远超过父亲的影响。
1. 学科教育方面。一般来说,班主任也是代课老师,或语文、或数学, 因此在学科内,班主任是学校选出的优秀者,因此,班主任的授课一般都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其次,由于班主任的特殊身份,班主任的课往往都比较有“影响力”,许多学生在其他课程可能不是很认真,但在班主任的课上还是不敢不认真,因此班主任的课程一般在学科教育效果方面,相对其他课程,都会收到较高的效果。
2. 班主任管理方面。班主任对学生的管理表现在日常的生活方面的点点滴滴,班主任由于其职责的特殊性,在管理方面涉及到学生的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因此,学生一般可以不听任课老师的话,但在班主任的“威慑力”下,学生往往会更加听班主任的话,这在中学中非常常见,因此,班主任的合理管理,对学生的情绪和心理影响不可忽视。
3. 在班主任本身人格影响方面。优秀的班主任一般都会发挥自己人格上的魅力,从而来影响学生,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非常显著,对学生的教育效果也最好。老师的示范作用对学生的心智影响非常显著。
四、对班主任针对学生自我认知培养工作的几点建议
1. 授课中结合正确的自我认知知识,对学生进行间接地心理认知教育。由于班主任的课程效果比较好,因此我们的班主任在授课的时候,要抓住这一特性,加强认知教育。
2. 制定合理管理方案,减轻学生压力。在学生管理方面,应该尽量减少学生的压力,特别是初、高中的学生,这样有助于他们心智的正常发展。
3. 提升自我素养,加强老师的示范效果。老师的道德影响力对学生的影响力上文已经说明,这里不在多说,老师需要的是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素质,才可以做好示范作用。
五、结语
在以上的论述中,都只是针对“学生”这一个大群体来说,但在实际的操作中,我们还应该从实际出发,根据不同年龄的学生的特性,制定更加细致的工作方案,这样才能收到我们想要的效果。
摘要:班主任在每个受过教育的人心中都有一个特殊而重要的位置,无论是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甚至是大学班主任对学生的影响力可谓是非常的深远,在现代教育高度普及的年代,与班主任的相处时间大大超过了与自己父母的相处,可以说,班主任担任了父母的部分功能,但从职责上来说,这又是其份内的职责所在。什么样的老师教出什么样的学生,这是一条适合任何时代任何人的定律,因此,身为老师又身为班主任的“特殊老师”对学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影响。主要探讨如何在班主任工作中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问题。
【班主任论文:班主任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推荐阅读:
中职学校班主任如何培养学生的正确就业观07-26
班主任如何培养习惯11-02
浅谈班主任如何培养班干部05-24
班主任如何正确处理与学生之间的矛盾07-25
小学班主任如何解决学生间的矛盾10-10
浅谈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中职班主任论文10-12
班主任如何关爱学生05-19
班主任如何赏识学生06-05
班主任如何关注学生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