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志愿服务

2024-09-24

大学生志愿服务(共12篇)

大学生志愿服务 篇1

1 关于需要与激励

恩格斯说过, 需要是人缺乏某种必需的东西 (物质的或精神的) 时, 在心理上产生的一种具有紧张感的主观状态, 它是个体积极性的基础和根源。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五层, 由低到高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此种理论是基于两点:一是人人都有需要, 某层需要获得满足后, 另一层需要才出现;二是在多种需要未获满足前, 首先满足迫切需要, 通常是较低的需要;该需要满足后, 后面的需要才显示出其激励作用。

未满足的需要是激励的开端, 需要得到满足是激励得到完成并从而产生新的需要。从产生需要, 到朝既定的目标行动, 再到实现目标, 满足需要, 并将这一情况反馈到下一过程的需要, 这是一个完整的激励过程。它是大学生志愿行为的动力系统。美国哈佛大学的詹姆斯教授在多年研究基础上指出:如果没有激励, 一个人的能力发挥将仅为20%-30%;如果施以适当的激励, 将通过其自身努力使能力发挥出80%-90%。

2 当前大学生志愿服务激励方面存在的问题

虽然各高校在志愿者激励方面进行过不同的努力和尝试, 但是与发达国家已形成的一整套成熟的志愿者激励制度相比, 当前高校志愿服务激励机制还存在诸多问题。如志愿服务只重精神激励, 忽视了大学生需求的多方面;志愿人员专业培训较少, 其自身专业性有待提高;志愿行为缺乏制度保障, 同时我国很多志愿组织还存在经费短缺、难以为继的窘境。

2.1 志愿服务只重精神激励

当前各高校的激励方式主要有赞许和表扬、大会表彰、宣传事迹、发放荣誉证书等精神鼓励, 而提供必要实物、适当奖金、一般性费用补贴等物质激励较少。究其原因, 主要是观念没有转变, 依旧停留在志愿服务即无偿服务的思想, 一旦有“功利性”的物质奖励, 就认为违背最初的志愿精神。这种思路没有关注到志愿者需求的差别化, 没有依照志愿者不同的特点与需求来激励, 导致志愿者的积极性较低, 参与度较低。

2.2 志愿人员专业培训较少

当前各高校志愿组织“行政化”或“官僚化”倾向日益明显, 过分强调成员对组织安排和决策的服从和执行, 忽视成员反馈意见以求进步的权利, 从而导致培训设计缺乏针对性和目的性。需要进行基础知识和技能培训的会员被“拔高”, 需要提高服务水平和专业技能的会员得不到满足, 以及志愿服务管理、技术等较高层次的人才培训与学习需要亦不能满足, 因而挫伤了培训对象的积极性, 难以实现志愿者的自我引导与管理, 不能满足其被信任与自尊心的需求, 更不能激发其发挥进取精神, 承担更为挑战性、创造性的工作任务。

2.3 志愿活动的社会支持度不高

公民社会的发展与公民对公益事业的支持度和参与度是息息相关的, 增强公众对志愿活动的支持和参与也是普及公益事业的重要动力。然而, 当前社会对志愿活动的认可度受到历史文化传统、公共部门的扶持、公民社会发育状况、志愿精神普及情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而且由于当前社会盛行的拜金主义、功利主义价值观, 导致众多志愿者在参与志愿活动中都遭遇过不被他人理解甚至误解的情况。一部分公众对于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仅仅停留在“听说”或者“认知”的层次, 志愿服务的典型没有被宣传, 没有成为社会的风向标。

2.4 志愿行为缺乏制度保障

对志愿服务行为的保障, 我国当前的国家性法规更多是从原则性和方向性上作笼统的肯定和提倡, 而缺乏统一的志愿服务法律, 最终直接导致志愿服务开展缺乏有力的权威和法律依据, 志愿服务纯粹成为“道义行为”和“业余行为”。虽然青年志愿服务的地方性法规出台不少, 但也是原则性规定多, 可操作性规范少, 且对志愿组织与志愿者的权利与义务等方面的具体规定也各有不同。同时, 大学生志愿者并不完全等同于所有志愿者, 高校志愿服务有其服务的重点领域及组织的特殊性。一旦由于意外事件造成人身伤害或财产损失时, 在补偿方面就存在很大的困难, 如2002年12月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内发生的志愿者遇难事件, 死者的善后事宜在很长一段时间得不到有效的解决, 严重挫伤了志愿者的积极性, 这也是一些大灾难过后的志愿服务缺乏吸引力的部分原因。

3 大学生志愿服务激励机制的构想

大学生志愿服务应做到个人奉献与社会回报的同步实现, 援助他人与他人援助的同步实现, 社会进步与个人进步的同步实现。要做到“三同步”, 可借鉴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来制订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激励机制:从大学生物质层面获取回馈、个人经验与知识技能增长、个人能力受到社会认可及自我社会价值实现等方面采取不同的激励方法。

3.1 物质回馈激励

各级部门可将志愿服务纳入升学考核和选拔录用范畴, 并可根据不同的志愿服务项目提供给志愿者一定的补贴、教育奖励、医疗保险、服务期末的一次性奖励等。目前, 江苏省大学生志愿服务苏北计划已进行了尝试:参与服务的志愿者除享受国家规定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相关政策外, 还享受每人每月1, 000元生活补贴和每人每年400元交通补贴, 并办理人身意外伤害和住院医疗等保险;服务期满考核合格的享受应届毕业生待遇, 连续计算工龄, 且服务期满报考硕士研究生或者江苏省公务员职位均有政策优惠。地方政府可以鼓励博物馆、科技馆、公共图书馆、体育场馆、电影院等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及公园、旅游景点等场所, 对有良好志愿服务记录的志愿者免费或者优惠开放。也可鼓励城市公共交通对有良好志愿服务记录的志愿者给予票价减免优待。还可成立爱心商家联盟, 为星级志愿者在商场、超市等提供最高折扣的优惠。政府或慈善组织为志愿者购买社会保险。

3.2 个人经验技能增长激励

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有一大部分原因是获得社会实践经验和技能增长, 如何满足他们这一需要, 这也是相关部门需要思考的问题。按照《中国注册志愿者管理办法》第三章规定:志愿者有接受相关志愿服务培训的权利。不妨来看看新加坡政府的做法:政府主导推动对志愿者组织的管理者的培训工作, 如由新加坡人民协会创办的“国家社区领袖训练学院”, 定期开展培训学习, 着重培养志愿服务组织者的领导技巧和组织能力。同时, 学院还时常邀请政府部门官员与学院的学员一起进行交流与探讨。然后由组织者召集志愿成员进行培训, 为志愿服务管理提供后备人才。培养一批大学生志愿者骨干及领袖, 对普通志愿者的培训可以形成以点带面的优势, 从而带动志愿服务组织的可持续发展。

2012年3月份开始, 广州团市委每月通过“志愿时”综合管理平台向广大志愿者提供近千个专属服务名额, 其中包括知名培训机构的语言培训课程、新上映电影观赏活动、联谊交友活动、创业就业辅导以及各种个人发展技能培训等。一些地区的120急救指挥中心还可组织志愿者开展常见的急救知识和技能培训, 不断提高志愿者的自救和互救能力。

3.3 个人能力受到社会认可激励

政府及社会必须主动宣扬志愿精神, 让公众了解志愿服务, 这样大学生志愿者才能被社会理解和接受, 也才能使我国志愿服务事业走向成熟。如民政部印发的《志愿服务记录办法》规定:志愿服务记录时间累计达到100小时、300小时、600小时、1000小时和1500小时的志愿者, 可以依次申请评定为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四星级、五星级志愿者, 并获得物质回馈或经验提升激励。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认识、学习优秀志愿者的行为, 一方面我们可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电台、网络、微博、微信、楼宇电视、移动电视等各种社会媒介, 大张旗鼓地开展志愿服务宣传, 定期组织开展“星级志愿者”、“每月志愿之星”、优秀志愿服务组织、“感动人物”、“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等评选活动, 树立志愿服务典型, 放大志愿服务精神;另一方面, 对于表现突出的大学生志愿者, 为他们颁发奖章、证书, 授予优秀志愿者荣誉, 将他们的志愿活动编辑成视频节目, 扩大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的社会影响力, 扩大优秀志愿人才的公众认知度。在这一过程中, 大学生获得了尊重、赢得了赞誉, 整个社会营造关心、关注和支持志愿服务的浓厚氛围, 不断弘扬向上向善的力量。

3.4 自我价值实现激励

实现自我价值正是马斯洛需求理论中人的最高需求层次, 就是一个不断发现自我, 挑战自我, 超越自我的过程。他认为:“在人自我实现的过程中, 产生出的一种所谓的“高峰体验”的情感, 这个时候是人处于最激荡人心的时刻, 是人存在的最高最完美最和谐的状态, 这时的人具有一种欣喜若狂, 如痴如醉, 销魂的感觉。”

当代大学生对自身价值在志愿服务中的实现越来越重视, 不仅对经济名利的价值有所追求, 而且对付出后的社会回馈也有着心理期待。个人参加到志愿服务的群体当中, 不但可以体会到自己是社会的一分子, 而且通过自身的劳动和努力, 对社会对活动本身产生了正面积极的影响。对他人的无私帮助, 为的是心里愉悦、满足, 如果能获得社会的尊重和赞许, 就相当获得真正的内在酬赏。在精神上的和道德上强化其志愿服务行为。

通过这些满足大学生不同层次需要的激励方式, 志愿者的个人素质得到提升, 更有利于志愿服务质量的提升;营造志愿者文化氛围, 增加志愿团体的凝聚力;表现为社会对志愿者这个新时期‘活雷锋’群体的一种认同, 吸引更多的社会成员加入其中。

摘要:大学生牺牲个人的精力和时间从事志愿服务, 理应获得基本的保障和激励。激励应该从需要入手, 满足大学生不同层次的需要。纵观当前的志愿服务激励, 存在四大问题:只重精神激励;志愿人员获得的专业培训少;志愿活动的社会支持度不高;志愿行为缺乏制度保障等问题。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可从四个方面对当前的大学生志愿者进行激励:物质回馈激励;个人经验技能增长激励;个人能力受到社会认可激励;自我价值实现激励。

关键词:志愿服务,需要,激励

参考文献

[1]陈世海.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联动机制研究[J].教育评论, 2014, (1) .

[2]江苏大学生志愿服务苏北计划实施方案[EB/OL].http://www.jszyz.org/zcms/Docs/news/5/html/5776342/20110819092959454.shtml.

[3]彭华民等.服务学习:青年志愿服务与大学教育整合模式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 2009, (4) .

[4]杨静雯.北京市志愿服务激助机制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 2011.

大学生志愿服务 篇2

摘要: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培养大学生道德理念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任务,如何增强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是高校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现代大学生道德素质存在的诸多不足,对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价值进行分析,以及志愿服务对大学生道德素质的提升有重要作用。

关键字:大学生 道德素质 志愿服务

在当代大学生中,许多的大学生现状:学理科的注重数理化,学文科的看重文学历史,学艺术的在乎美学。对于道德的重要性,许多人不以为然,其实这种观念恰恰是问题的关键所在。高尚的品德才是大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道德的缺失,是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参加了志愿服务活动,使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让他们在实践中感悟,真正把社会的道德要求转化为自己的行为,实现实践与理论的统一,道德素质逐步提升。

一、大学生道德素质亟待提升

(一)、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现状及特点

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他们渴望成才,准备献身事业,报效祖国,积极思考国家的命运和自己的社会角色,其危机感和使命感明显增强。但一些大学生在社会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和冲击下,观念上、道德上产生了错位和倾斜,使得青年学生的思想也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为:其

一、思想道德心态逆转,理想追求淡化。知识经济条件下,社会对大学生寄予厚望,而一些大学生的文明素质却令人担忧。一些学生以自我价值的实现为核心,强调个人本位,而社会、集体次之。在索取与奉献两者之中,则一味地强调索取,认为个人贡献应与社会索取相等价。其

二、自我意识膨胀,生活行为失范。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很强,希望尽快摆脱社会和成人对他们的监护。但是由于他们的辨析力尚弱,自我控制力较差,因此,在缺乏引导的情况下,出现了道德观念淡薄、生活行为失范等现象。其

三、生活追求新潮,安逸享乐。在现代生活消费意识熏陶下,青年学生也纷纷追求生活的新潮化和高档化。在生活方面,推崇及时行乐,吃讲排场、穿讲高档、玩讲多样、相互攀比、超前消费。生日及节假日往往成为他们物质消费的庆典,狂欢宴饮、挥洒人生。

(二)、当前大学生道德修养中存在的不足

1.道德修养滑坡。道德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范畴,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动的准则和规范。社会不良风气的暂时得势,更容易在可塑性很强的大学生身上得到演绎。在对于大学生的要求上,是力求人人皆为尧舜般的圣人。当然,“损己利人”的道德不符合现代人性的基本要求,因而,无论何时都是不可能加以推而广之的。过高的道德标准,由于难以实现,只会让大学生置之不理,从而逐步恶化,甚至导致道德的缺失。2.教育内容的缺失,情感教育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当前学校和家庭教育问题中存在着一个不容忽视的倾向,就是过度竞争和过度物质化,从而导致部分学生情感的荒漠化。3.教育方法的不当。反思我们的教育方法就不难发现:大多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将思想道德教育仅停留在喊口号,凑热闹,摆架子,没有真正唱响主旋律,没能做到真抓实干,落到实处。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

(一)志愿服务的精神

志愿者奉献给社会的不仅仅是服务,同时也向全社会昭示了一种精神。1.奉献,原指恭敬地交付、呈献,即不求回报地付出。奉献精神是高尚的,是志愿服务精神的精髓。志愿者在不计报酬、不求名利、不要特权的情况下参与推动人类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活动,这些都体现着高尚的奉献精神。2.友爱。志愿服务精神提倡志愿者欣赏他人、与人为善、有爱无碍、平等尊重,这便是友爱精神。志愿者之爱跨越了国界、职业和贫富差距,是没有文化差异,没有民族之分,没有收入高低的平等之爱,它让社会充满阳光般的温暖。3.互助。志愿服务包含着深刻的互助精神,它提倡“互相帮助、助人自助”。“助人自助”帮助人们走出困境,自强自立,重返生活舞台。受助者获得生活的能力后,也会投入到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为社会做贡献的志愿活动中,这些志愿活动都涵盖着深刻的“互助”精神。

(二)、志愿服务的价值

1.精神价值。志愿服务具有崇高的精神价值,这是超越物质追求的。对志愿者个人来说,通过志愿服务活动,奉献精神得到彰显,社会责任感进一步增强。同时,志愿服务对整个社会的精神追求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2.社会价值。志愿服务有着巨大的社会价值。志愿服务以扶贫济困、扶弱助残为主体,志愿者通过帮助他人、服务社会,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与关怀,消除了彼此间的疏远感,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志愿组织的存在是政府和市场功能的重要补充,它们以独特的方式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服务。3.经济价值。志愿服务能够创造社会经济价值。志愿服务不以获得直接的工资、福利为目的,因此许多社会公益活动和大量的非营利组织愿意让志愿者参与其中,从而获得人力资源方面的支持,大大地节约了成本,为社会直接或间接地创造出价值与效益。

三、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对道德素质的影响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道德观念更深刻。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句话充分说明了实践的重要性,社会实践也是规范道德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大学生走出校园,走出社区,走向社会这个大课堂,走向基层,到工厂,农村去,到工人农民群众中去,参加社会调查,组织一系列的志愿者服务活动,学生们在实践中脚踏实地、艰苦奋斗、锐意进取,眼光放远、心胸放宽,竭诚服务,甘于奉献,为个人的成长进步、为将来的建功立业奠定良好的基础,通过实践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奉献自己的爱心,增加自己的社会经验与阅历,进一步提高自身觉悟意识与能力,开拓自己的视野,自觉抵制社会上的不良风气,违规行为,在实践中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规范,自我完善。

2.形成良好道德风尚感染他人

风气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它对于处于这个风气中的群体行为方式,思维方式等都有着重大的影响。然而,风气也是依托于群体而存在的,它的形成受制于群体之中个体的行为,思想等,风气是学生在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具有心理制约作用的行为风尚,是同学的思想作风,行为修养,治学态度,守纪观念以及精神面貌的综合反映和外在表现,营造良好的校风,来管理人,从而使身处其中的每一个人都能体会到来自这种良好风气的影响,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所以良好的风气对于大学生的行为道德规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志愿服务对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

大学生志愿服务 篇3

【摘 要】大学生志愿文化是促进和提高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的精神保障,注重对大学生的志愿服务和志愿文化方面的研究,可以有效针对目前大学生志愿服务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合理妥善处理。因此,本文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特征表现和志愿文化的发展及内涵两方面进行了相应阐述,希望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良性发展和责任意识的建立起到一定推动作用。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 志愿服务 志愿文化

志愿服务是指个人基于社会责任及义务,自愿贡献自己的时间、精力、技能,为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无偿地参与社会服务的工作,其倡导的是“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志愿者行动在我国蓬勃发展的十多年中,青年大学生已成为主要的参与群体。因为这个群体的整体素质较高,因此在志愿服务中形成了独特优势,但同时因为起步较晚,目前也存在一些问题。而社会工作作为一门应用社会科学,在长期助人活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逐步形成了一套比较科学的理论和模式。在大学生志愿服务中导入社会工作理念和手法,不仅能使志愿服务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用,而且能让大学生个体在参与服务的过程中实现个人成长,并且有利于建立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责任意识,以满足当今各种社会问题对志愿服务的广泛需求。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特征及表现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具备较好的组织基础

目前,绝大部分大学生志愿服务以青年志愿协会、服务队等社团为有形依托,充分借助党团组织的号召力与组织力,能够在短时间内大面积整合、调动资源,组织架构相对简单,管理上相对方便,较易实现统一的目标、统一的行动。同时,大学生对志愿服务的认可度和参与度都很高,志愿服务已经成为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载体。良好的组织基础和群众基础,使得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开展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延续性,为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良性发展,特别是责任意识的建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平

经过大学期间的专业学习和人文环境的熏陶,大学生具有较高的素质和较强的能力,在志愿服务活动中有着更丰富的理论知识作指导,同时,大学生仍处于学习阶段,比较善于发现新问题、学习新技能,专业水平即使不能和社会上资深的专业人士相比,但是与社会一般人员相比,专业能力优势仍非常明显。

(三)大学生志愿服务具备较强的时间保障

志愿服务的开展需要一定的时间投入。我国高校目前的学制为3-5年(不包括研究生阶段),以笔者从事多年志愿者组织工作的经验看,在校大学生除到了毕业年级外,都会一定程度地参与志愿工作。也就是说,在校期间学生参与志愿工作可长达2-4年。

二、大学生志愿文化的发展及内涵

从2001年开始,党和国家逐渐把志愿服务事业确定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提升公民思想道德素质的有效载体、促进社会和谐的积极力量、推动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并做出总体部署,加强组织,推动志愿服务事业实现长足发展,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中。志愿服务队伍由以青年为主向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参与转变,志愿服务活动由以阶段性为主向常态化、多元化、品牌化转变,志愿服务管理由松散型向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转变,志愿文化也初步孕育生成。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历史发展轨迹表明,当代中国大学生志愿文化具有其鲜明特征:

一是建立在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的基础上。雷锋精神的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与志愿服务具有“利他”的共同特征。学雷锋活动是我国最具有志愿服务特征的行动,为以后志愿服务事业在中国的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二是对西方志愿文化的整合扬弃。一方面,吸收西方志愿文化中的先进因素,如重视志愿者与被服务群体双方需求的满足,将志愿服务视为公民意识的具体体现,将“责任”作为坚持参与志愿服务的主要动力;另一方面,改变西方以宗教作为志愿服务精神支撑的做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友善、仁爱、奉献作为参与志愿服务的重要推动力,充分发挥学生党团组织在志愿服务中的带头作用,发挥共青团的组织优势,为大学生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和条件支持。

三是把思想引领、实践育人作为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重要导向。把大学生志愿服务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生专业能力培养、实现自我发展有机结合,与大学精神中共有和凸显的人文情怀以及社会责任有机融通,使大学生志愿服务从个体的自发走向群体的自觉。

四是与大学生群体在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精神需求、兴趣爱好、行为选择上呈现出的许多新特点、新变化有机互动,使大学生志愿文化成为青年文化的一部分。

三、结语

大学生志愿文化以大学生志愿者为主体,以志愿服务活动为载体,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为内核,以利他、自愿、无偿为基本特征,是具有高校和青年学生显著特征的志愿服务文化。大学生志愿服务责任意识的建立意义重大,其根本意义在于学生成长成才的根本宗旨。大学育人,德育为先,志愿服务已经成为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和创新载体,建立志愿服务责任意识对实现高校育人目标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静萍.浅谈高校志愿服务与大学生公民责任意识的培养[J].才智,2014(21):25,27.

[2]陈敬道.大学生志愿服务常态化机制的构建[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15(01):239-240.

大学生志愿服务浅议 篇4

据莱斯特·M·萨拉蒙的研究,自20世纪后半叶以来,志愿服务在危机中兴起,又在危机中发展。各个国家内部的志愿服务与日俱增,同时国际互助也日益普遍。从联合国到国际红十字会,从绿色和平组织到医生无国界,几乎每一个需要关注的角落都活跃着志愿者的身影。1993年底,团中央发起实施青年志愿者行动,高校志愿服务作为中国青年志愿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不断参加到志愿服务中,志愿服务的理念引入我国后与我国传统伦理相契合,得到社会民众的认可。中国青年自愿参加或者有组织参加向社会奉献爱心的活动源远流长,尤其是在雷锋精神的感召下,一代代青年投入热心助人、服务社会的志愿活动。大学生志愿者是青年志愿者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许多大学生不仅加入校园内的志愿者组织,而且有不少参加了社会性的民间的志愿者组织。近些年来,大学生在全国青年志愿者行动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为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与进步做出了特殊的贡献。大学生志愿者的服务领域涵盖环境保护、社区服务、大型活动和社会援助等,并正在向更专业化的领域扩展。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作用

大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能使他们了解国情、民情、校情,从而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树立坚定的、正确的政治方向,激发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高尚情操,自觉肩负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使命,志愿服务是大学生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提高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能够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抗拒压力与承受挫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会包容和接纳。使大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辨别是非的能力、动手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创造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展示与发挥,培养大学生正确的道德认识、高尚的道德情感、坚强的道德意志、坚定的道德信念、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将外在的道德要求逐步转化为大学生个体内在的道德品质,为未来人生的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可促进高校德育工作深入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已经成为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的有效载体,成为当代大学生修身成才的重要手段,成为当代大学生践行“中国梦”的重要途径。高校应该不断丰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的内涵,不断推进志愿服务工作日常化、规范化,使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持续健康稳步发展,更好地发挥其特有的育人功能。2015年,笔者针对800份大连地区的大学生对高校志愿服务认知状况的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大学生对高校志愿服务的认知与“道德品质提升”的关系:一是对志愿者形象的认知与“道德品质提升”之间是正相关关系;二是大学生在志愿服务中收获“个人发展”、“道德品质提升”和“幸福体验”有助于在今后继续热衷参与大学生志愿服务。从而得出结论:如大学生对高校志愿服务保持正确的认知,将有助于大学生在今后继续热衷参与高校志愿服务,也有利于高校志愿服务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青年志愿服务是大学生情商教育的重要载体之一。情商培养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横贯人的一生,具体到大学阶段,情商培养可贯穿到课堂教学、社团活动、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的所有过程中。志愿服务活动是大学生情商教育的重要载体,志愿服务过程实质上是大学生情商教育的过程。高校在青年志愿服务过程,推进大学生情商教育的具体做法有:

1、对情商的重要性及可培养性的认知。情商是影响人生事业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并且可以通过科学的教育、训练、锻炼得到明显的提高,进而带动人的素质的全面提升。

2、自我认知能力的培养。情商的核心前提是“认识自己”,评估自己情商是自我改变的开始,这有助于我们了解自己的优缺点,从过去的各种经历中去反思,不断地学习和自我成长。

3、情绪调节能力的培养。良好的情绪调节能力是保证志愿服务工作按时按质完成的有效条件,有助于人在逆境中保持理智情绪。

4、自我激励能力的培养。大学生普遍缺乏耐心,要做好简单、重复性的志愿服务工作,大学生的自我激励显得非常重要。首先,引导志愿者们制定个人目标,制定从事志愿服务活动的目标;其次,通过培训、座谈会等形式指导学生正确应对挫折。

5、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良好的社交能力对带动其他情商技能很重要,一个人的社交能力总体上能反映这个人的情商。志愿服务过程实质上是与人交流的过程,志愿者间的交流、志愿者与组织者间的交流、志愿者与服务对象的交流,能在很大程度上锻炼参与者的人际交往能力。

(三)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工作有助于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是青年中的中坚力量,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力量,关系到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关系到建设和谐社会的步伐。志愿服务是一种特殊的青年社会实践形式,是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开展志愿服务工作对培养大学生成才有积极的作用,能提高大学生的德育,有助于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对于大学生的政治精神文明建设,高校青年志愿服务的作用:(1)高校青年志愿服务能弥补社会公共服务的不足;(2)高校青年志愿服务能使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以提高;(3)高校青年志愿服务可以在大学生群体中起到示范和榜样作用,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四)志愿服务有助于培育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1、志愿服务有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志愿服务是一种直接的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过程是理论付诸实践、学以致用的过程,也是向社会、向他人学习借鉴的过程。

2、志愿服务有助于学生交往能力的提升。志愿服务作为一条强有力的纽带,在不同阶层、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建立了联系和交流的渠道,使志愿者增加了对他人、对社会的了解,有助于提升人际间交流,促进人与人之间的融洽。

3、志愿服务有助于学生组织能力的提升。在环保、扶贫、助老、助残等方面的行动,必然会丰富志愿者的社会阅历,帮助其在工作中增长才干;在提高分析判断能力方面,志愿活动经历帮助志愿者们站在民族和社会长远利益角度上思考和判断问题;在提高统筹协调能力方面,志愿者通过进入政府所提倡的服务领域,在实际工作中提升了统筹协调的能力。

4、志愿服务有助于学生责任感的提升。社会绝不是无数个独立个体的集合,而是一个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整体。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是大学生社会价值的体现,也是社会责任感提升的有效途径。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能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并通过自己的贡献充分理解大学生群体对于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要意义。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建议

(一)政府应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切实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从立法、经济、权益等方面提供全方位保障。(1)强化立法保障。政府应制定志愿服务的全国性法规来充分保障和规范志愿服务,把志愿服务用国家法的形式规定下来,使志愿者的志愿服务得到真正的保障;(2)提供经费支撑。通过争取政府资金支持、企业对志愿服务活动项目的资助、社会募集资金等形式来加大资金保障力度,鼓励社会各界对志愿服务事业大力支持,建立起稳定、多方的筹措渠道,以充足稳定的资金为志愿服务提供保障;(3)切实维护权益。政府应该制定较为完善的志愿者健康和安全管理制度,通过立法明确大学生志愿者、被服务单位和高校组织三方权利义务关系及纠纷解决机制,有效地保护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志愿服务的可持续发展;(4)鼓励社会认可。健全大学生志愿服务档案,鼓励社会各单位在选人用人过程中把服务档案作为重要参考内容,为大学生志愿者增加特殊权利或优惠。还可以采取对大学生志愿者发放志愿服务证明,或通过媒体公开等方式给予表彰和精神鼓励,使志愿者切实感受到在志愿服务活动中的价值,从而产生参加志愿服务的自豪感。

(二)高校要发挥组织管理作用。(1)建立组织机构网络。积极搭建志愿活动的公共服务平台、信息平台、交流平台,做好大学生志愿服务具体任务的摸底工作,建立志愿者登记制度,有针对性地招募志愿者,做到广泛招募、合理使用,保护好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积极性;(2)加强志愿服务培训。依托行业协会、专门学会和基层宣传教育阵地,对大学生志愿者进行志愿精神、岗位服务职责、服务项目所需技巧的培训,强化志愿者的责任意识,使其真正意识到自身的社会责任和社会价值,通过培训获得自我发展,在志愿服务中提升专业技能,为未来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3)开展志愿服务评价。把大学生志愿服务纳入学分计划或者学生综合素质测评评价体系,与教学、教育管理制度对接,重点考核大学生志愿服务时间、服务质量、团队合作精神等,引导志愿服务的规范化发展。设立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方面的专门奖项和奖励基金,给予大学生志愿者精神与物质的奖励,并对先进事迹进行宣传报道,扩大影响力,引导高校青年志愿者参与社会公益事业,激发当代大学生参与志愿者服务活动的热情;(4)搭建交流平台。努力为大学生志愿者搭建相互沟通交流的平台,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大学生在志愿者组织内结交朋友,交流和分享志愿服务心得体会,从而激发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工作热情。

(三)大学生需投入更大热情,打造大学生志愿服务品牌。广大大学生志愿者必须用自身行动,树立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品牌,鼓励和带动更多人参与。(1)端正志愿服务态度。牢固树立“志愿者既是奉献者又是受益者”的观念,摒弃“为了志愿服务而服务”、“随大流”、“谋利益”等错误思想,从内心将志愿服务工作当作一份责任和应尽的义务;同时,积极引导志愿服务对象主动用爱心回报社会,使志愿服务理念广泛传播;(2)提高志愿服务水平。大学生志愿者要切实提高自身的服务水平,要认真遵守各项管理制度,积极参加各项志愿服务培训活动,牢牢掌握所需服务知识、服务技能和服务技巧,将志愿服务工作做到被服务对象的心坎里;(3)创新志愿活动形式。积极参与形式多样的民间志愿服务活动,深化与社会其他公益社团的合作;在原有志愿服务方式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身业务专长,拓宽志愿服务方式和载体;(4)加强志愿服务宣传。通过微博、互联网等社会媒体资源,广泛宣传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提高公民对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理解和认识,普及志愿理念,弘扬志愿精神,传播志愿文化,让“奉献他人、提升自己”的志愿服务核心理念深入人心,在全社会形成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支持体系。

摘要:大学生志愿服务,作为一种社会活动方式,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长效机制的建立也是时代所需。

关键词:志愿服务,作用,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许人冰.论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其优化[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1.1.

[2]民政部社会工作司.社会服务与志愿服务工作关系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记录 篇5

每一次征程,需要我们的未雨绸缪,让征途有备无患,让任务更加圆满。

每个志愿者被选定以后均在9月中旬提前买好了意外保险,并初步了解项目流程,学习志愿者要求章程。10月1日上午10点抵达新北川体育中心签定志愿书,参与培训。中国心志愿者团队副领队xx强调了我们的工作内容是对xxxx下半年即将资助的贫困学生进行实地考察采访,了解其家庭生活状况,初步评估资助标准,为贫困家庭的寒门学子带去心灵问候和预期资助。来自山东的中国心品质助学项目负责专员格格姐带领志愿者们学习了志愿者家访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继而划分了小队,下发家访助学任务。

每一个生命,考验一份坚韧,愿生者坚强,逝者安息。

10月1日下午,我们的车队从新北川挺进老北川,望着窗外县城一线的震后遗址,满目疮痍的建筑物,巨大的白底黑字的标语条幅,映入眼帘,揽入心间。顿时便觉得心头隐隐作痛,不由自主地泪眼模糊。三年前,我能做的抗震救灾工作仅仅是在遥远的家乡组织募捐善款,而现在,我与这些屏幕上出现过的场景檫肩而过着。车队经过堰塞湖外围,陡峭的盘山公路,终于到达由山东援建的漩平乡,小分队在漩坪停留一晚,完成了分小组,策划路线等重要筹备工作。

每一次使命,需要坚持无法坚持的坚持,把那些不是路的路,走成一条路。

10月2日一早,小分队再次分为两人一组,分别挺进各个村组完成当日指定的任务。老北川乡镇村落的路况艰险,左边是山,右边是悬崖,步履维艰,山高路窄,笔直而下,碎石零零,时而要横跨泥石流遗址…走在那些不是路的路上,想着受资助的孩子们一张张灿烂的微笑,我再次读懂着不抛弃不放弃的长相守,坚持着那些无法坚持的坚持。今日任务已完成,转移至白伲休整,次日首站梓潼村。

每一份人生,承载万千风雨,道路越泥泞,脚印便会越清晰。你可以说那是绝境,也可以说那是仙境,因为你可以让自己绝处逢生。

10月3日的雨时下时停,山高路难行,高山反应让我本能地有些缺氧,背包里准备的食物将尽,这里又是拿着钱买不到东西,湿冷的环境导致我发烧感冒以及关节炎复发,膝关节积水,此时此刻是饥寒交迫,疼痛难忍。也许是多年的志愿者服务工作磨砺了我比其他志愿者多几分的淡定与隐韧。于是我把干粮分给了同伴吃完,便捡拾了一些野栗子,野猕猴桃充饥,接山泉水就着吃下随身携带的药。强忍疼痛,经过两小时艰难跋涉,从梓潼村到达目的地丛林村,看到山顶已是云雾缭绕,宛如仙境,屋外有黄牛闲适地吃草,村民在家中烤火,这一程着实地挑战了我的身体极限,不管怎样挺过来便是强者。正如熊宝妈妈说的,有些事看起来再艰难,感觉压得你喘不过气,你若是仍能扛过来,这就是成长。

每一段青春,理应永不言弃,马不停蹄,向上向阳,便是风和日丽。

昨晚下了一整夜的雨,抬头便可看见山腰上蓝的天,白的云。这是来北川的第四天,10月4日,风和日丽的天气。和队友们吃完羌饼豆浆面条,便踏上了通往江油的行程。一路上阳光倾泻,洒满稚气青涩的双颊,兴许是阳光可以让人忘记所有的疲惫与疼痛,兴许是觉得还有下一站的孩子们需要自己,突然觉得自己有了超人般的潜质。这样的一种青春,我想在心里叫它永不言弃,马不停蹄。如果它可以被传递,我相信,看文字的你,此时多多少少也将有所共鸣。

有些路当你走完再回首的时刻,好的与不好的,都将是我们的所得。

大学生党员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研究 篇6

【关键词】大学生党员 志愿服务 目的 局限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5-0088-01

一、参与活动的形式

绝大多数大学生党员通过学校团委及志愿者协会等组织来了解志愿者活动,其次就是同学,朋友或其他志愿者的介绍来了解志愿活动,而自行查阅相关信息了解自己感兴趣的志愿服务活动的学生党员相对较少,在主动性上还有所欠缺。大学生党员参与志愿服务的形式相对较为单一,例如环保节能、扶贫救灾、心理健康等一般性志愿活动。这些活动一般由学校提供,但持续时间一般较短,志愿服务的影响力度有限。

二、参与活动的特点

1.主观能动性强,有明确的服务意向和服务意识

调查结果显示,98%的党员都参加过志愿服务,反映出党员志愿者们对志愿服务的态度是积极的,这符合当代大学生党员的价值观,并且大部分党员在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之前对项目有充分的了解,能体现出大部分学生党员对志愿服务活动的重视。

2.服务目的明确,能正确理解志愿服务

参与调查的绝大部分学生党员们都有明确的志愿服务目的——帮助他人,希望为社会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和锻炼自己,增加社会经验,这基本符合当代大学生志愿者的价值观——他们渴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给别人带来欢乐,并在奉献的过程中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这也是他们所期待的双赢——在帮助他们的同时,也提升了自己。

3.服务时间短,难以发挥真正作用

绝大多数的学生党员志愿服务时间普遍集中在一天之内,少部分党员的志愿服务时间在三个月到半年这个区间内,服务时间持续半年以上的相对偏低。对这一结果的分析显示,与学生党员学业时间冲突是导致持续服务时间偏短的主要原因,也有的是因为自身热情和身心投入程度的减弱。志愿服务时间的不足难以使学生党员志愿者真正在志愿服务过程中提升自身修养和学习组织协调能力,更是难以实现自身价值,形成社会价值观。

三、服务动机和目的

1.服务社会,体验社会

在志愿服务过程中虽然遇到很多困难,但是党员的神圣身份使得他们不畏艰苦,不惧困难,在一次又一次克服困难的快乐中体验成功的滋味。而且服务对象在接受服务时的感觉反应是对大学生党员志愿者一种非常有帮助的反馈,被服务对象快乐的情绪反应是对党员志愿者的一种激励。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党员参与者充分得到了社会的肯定,激发了更大的动力。

2.学习与自我价值的实现

志愿服务活动是由一个团体组成,大学生党员可以在团体志愿服务活动中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团队的共同协作能力,这种团队协调能力是非常宝贵的。并且在志愿服务过程中还可以了解社会,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例如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等,通过这种奉献,提高了自己的精神追求,增强了党员的志愿服务意识,提升了自身的修养,收获同学的赞赏,社会的认可。

四、志愿活动局限性和不足

1.活动行政化严重,运作效率低

目前各高校的各种志愿组织或志愿活动主要在学校团委的领导下进行的。各种志愿项目的审批工作还需要进过团委的层层审批,从项目策划到审批,程序沉冗,时效性差。志愿活动作为一项公益性活动,应该有专注该志愿领域的专业组织领导或者指导,相对于学校的行政机构,专业的公益组织更能为学校的志愿活动提供更好的指导和帮助,能最大限度的提高志愿服务的质量。

2.缺乏专业的培训

志愿服务不仅仅是付出体力和热情,它更倡导的运用专业的技能去更好的帮助别人。然而大部分党员志愿者在进行服务的过程中,几乎只能充当体力劳动,或者单纯的义教等简单的脑力输出。在提供法律咨询,物品维修,心理咨询等专业领域依然缺少人才。在广泛的服务领域不断的加大投入,却对专业的服务领域无视,这就不能为社会提供更加专业的志愿服务,学生党员志愿者也缺乏相应的专业技能培训,难以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去提供更加专业的志愿服务。

3.经费缺乏,活动难以施展

当前各个高校的志愿服务活动的经费也只是由学校提供,这就进一步限制了志愿服务活动的发展,一些优秀志愿活动项目却因为制于经费而不能正常开展,相反志愿服务活动的经费就往往被支优一般性的项目上,这就更大限制了专业志愿服务的发展。虽然目前中国的志愿服务依然还需要大量的人才和项目,但过于集中的将资源放在普遍性,一般性的志愿活动上难免会造成资源分配不平衡,效率低下等缺陷。

五、志愿服务对大学生实现自身价值和体现社会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

1.志愿服务帮助实现自身价值

志愿者乐于塑造新一代党员志愿者与被服务群众之间的良好关系,为了追求自身价值,他们运用专业知识技能,不断为需要的人们提供无偿的服务,积极获取社会的认可,多争取一份笑脸,对他们而言就更能体现自身的价值。

2.志愿服务是党员的再次教育

现阶段高校党组织对党员的教育主要以听讲座,报告会,观看影像等教育方式为主,实践体验和课题研究等新颖方式使用较少。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学生党员的志愿服务则是奉献自身的能力去为社会和人民带去帮助,这样的实践体验是践行为人民服务的最好体验,也是对党员的再次教育最好的机会和方法。

3.志愿服务彰显社会主义价值观

把学雷锋和志愿服务结合起来,建立健全志愿服务制度,完善激励机制和政策法规保障机制,把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做到基层、做到社区、做进家庭。因而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是响应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行动上通过志愿服务响应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彰显了社会主义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吴艳,罗小燕.参与志愿服务视角下的大学生党性修养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

[2]陈丽红,李靓.从奥运志愿服务动机看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3月.

作者简介:

谢剑秋(1995.1-),男,汉族,广东高州人,本科,中共党员,工学院电子系学生党支部组织委员。

许小燕(1994.9-),女,汉族,广东罗定人,本科,中共党员,工学院电子系学生党支部宣传委员。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运行模式研究 篇7

通过研究, 本人认为志愿服务受到历史、政治、宗教和区域文化的深刻影响, 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在中国, 目前人们对志愿服务的内涵界定主要是从精神文明建设的角度, 把志愿服务作为人们精神活动的内容, 以无偿服务、助人为乐为基本特征。志愿服务的多种概念中, 普遍都包含了两个要素:不计报酬和自愿贡献, 这就是志愿服务的核心。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主要形式和特点

(一) 目前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种类

1扶贫开发。从1996年开始, 团中央先后联合中央文明办、教育部等部门, 实施了“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 这一计划于1998年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实施, 目前, 全国多数高校都拥有具有本校特色的扶贫支教志愿服务活动, 已形成了省内发达地区支援欠发达地区、东西部地区对口支援两种模式和支教扶贫、支医扶贫两大支柱项目, 并在组织领导、动员招募、选拔派遣、服务管理、安全保障、检察监督和评估激励等方面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工作运行模式。如最早响应“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的全国重点高校之一的中国人民大学, 其研究生支教团也是共青团中央青年志愿者工作部领导下的全国64个研究生支教团之一。他们的实践充实了大学生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的内容, 为支教志愿者行动的进一步开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1]

2环境保护。环境保护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从1999年6月开始, 共青团中央联合国家环保总局等部门实施了“保护母亲河”和中国青年志愿者绿色行动营计划, 在学校校园内, 开展了绿化校园、建设大学生绿色行动基地等志愿服务活动;在社区中开展了植草皮、种树、平整路面和人行道等志愿服务, 从而美化社区环境;同时全国各地开展了植绿护绿、清除非法张贴物、回收废旧电池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环保志愿服务活动, 为城市化建设做出了贡献。在大学生志愿者身上, 人们看到了作为一名社会公民在环境保护上问题上应该努力并且能够努力的方向, 这一点是大学生志愿者对中国环保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

3大型赛会。近几年来, 有数百万大学生志愿者为一些大型赛会提供志愿服务, 如在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广州亚运会中都提供了高效优质的服务, 向世界集中展现了当代中国大学生的良好素质和崭新形象。

4抢险救灾。大学生志愿者在抢险救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例如1998年抗洪救灾、2003年抗击非典、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2010年8·7舟曲泥石流等, 在这些灾难面前无时不刻都会看到大学生志愿者的身影。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的抗震救灾中, 大学生志愿者成为了主力军, 我们看到了志愿者群体的成长和发展, 看到了强大的公民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一方有难, 八方支援”的传统美德, 解释了“团结、有爱、合作、奉献”的志愿精神, 极大地鼓舞了灾区人民重建家园的信心和勇气。

5西部计划。中国西部由西南五省市、西北五省市和内蒙古、广西以及湖南的湘西、湖北的恩施和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组成。从2003年6月开始, 由共青团中央、教育部、财政部组织开展, 按照公开招募、自愿报名、组织选拔、集中派遣的方式, 西部基层法律援助志愿服务行动等专项活动, 正式启动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 号召广大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西部计划自2003年实施以来, 全国报名的总人数已超过26万余人, 已选派5万多名大学生志愿者到中西部的560个贫困县的乡镇一级, 在支教、支医、支农等11个领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对西部进行支援, 所有参加西部计划的大学生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就是———西部计划志愿者。

6海外服务。大学生志愿者海外服务计划主要是通过公开招募、自愿报名、集中选派的方式, 派遣优秀的大学生志愿者赴海外进行中长期的志愿服务, 同时按照对等原则引进外国志愿者到中国中西部贫困地区进行志愿服务工作, 志愿服务正在成为中国与世界各国交流合作的重要渠道。海外服务计划中, 志愿者不拿受助国家的任何报酬, 深入当地学校、医院等基层组织直接为普通群众服务, 在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间架起了相互沟通的桥梁和纽带, 有利于增进了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 有利于宣传中国和平发展的理念, 传达中国青年和人民对世界的爱心, 凸显了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国际形象。

7社区建设。在中央文明办、民政部门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 共青团中央实施了大学生青年志愿者社区发展计划。社区建设主要就是根据大学生的专业特长为社区环境、有需要的社区成员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目前, 随着大规模大学生志愿者社区服务活动的开展全国有很多高校都在驻地附近确定了自己的社区服务实践基地, 尤其是较发达地区的高校志愿者组织, 在各级共青团组织的领导下, 在实践层面上已经开创了许多切实有效的服务项目。

8专业技能特色服务活动。大学生志愿者的文化程度较高, 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在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中, 能够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 在志愿服务中突出专业化、技能化、知识化的特点。对于不同的服务对象, 大学生能够提供符合自己专业特点的志愿服务。如医学专业的大学生可以向公民宣传普及医疗知识;法律专业的大学生志愿者可以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宣传科学文化等等;这些专业性的志愿服务活动得到了社会的一直好评, 活动效果明显, 社会反响强烈。

(二) 具有代表性的志愿服务运行模式

通过各种资料的分析, 笔者认为目前具有代表性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运行模式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种:社区化运行模式:社区化运行模式下的大学生志愿者行动旨在动员和组织大学生为社区内的困难群众提供志愿服务, 充分调动大学生的志愿精神, 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志愿服务。社会化运行模式:社会化运行模式就是高校要最大限度地挖掘社会资源, 允许和鼓励各种因素参与志愿事业, 为大学生志愿者行动服务, 通过企业赞助、社会募集等方式, 动员社会公众为志愿者行动提供一定的经费支持, 减少对学校财政的依赖。要更新志愿服务理念, 尝试“无偿、低偿、有偿”相结合的服务, 以服务养服务, 形成自我运作、自我生存、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运行机制。[2]专业化运行模式: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专业化是志愿活动运行模式发展的需要, 它能从根本上提高志愿者服务的水平。第一, 要大力支持专业大学生加入志愿者团队, 引导和规范不同层次的志愿者行为, 形成多元化志愿力量合作发展。第二, 要建立和完善志愿服务的动员管理体系, 人尽其才, 让大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 第三, 要加强对志愿服务管理和协调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建立以大学生志愿者为骨干的各类专业志愿服务队伍, 推动志愿服务专业化发展。

1规范化运行模式。为规范志愿者的管理, 共青团中央、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颁布了《中国青年志愿者注册管理办法 (试行) 》, 标志着志愿者注册制度开始在全国普遍实施。《办法》对注册志愿者的定义、基本条件、权力、义务、注册程序、管理和培训、激励表彰等都做出了明确规定, 它代表着社会对志愿者服务的认可。实现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规范化管理, 可以实现更加规范的运行, 有利于建立援助的长效机制, 也可以打造活动品牌扩大影响, 对于更好的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具58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1|08

有积极的意义。

大学生志愿者的招募工作本着自愿的原则, 以多种形式开展。以下是基本的招募形式。

第一, 组织招募。是指由政府、学校领导各级的志愿者组织或民间志愿者组织进行社会招募, 这是最基本的也是最有效的招募方式。

第二, 媒体招募。媒体招募是指利用电视、报纸、网络等大众媒体对志愿者进行招募。这些大众媒体最大的优点就是传播速度快, 而且几乎覆盖了整个社会的各个领域, 所以, 媒体已经成为大学生志愿者招募工作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第三, 参与招募。参与招募是指一些大学生志愿者直接参与到招募工作中去, 他们本身既是工作者, 又是志愿者, 这样以自身的行为去影响身边的大学生, 更具有说服力, 具有强大的实效性。

除上述三种基本形式, 还可以通过举办报告会、说明会等形式接受大学生的咨询和应召, 以此建立规模宏大、领域广泛、相对稳定的大学生志愿者队伍, 促进高校志愿服务事业的蓬勃发展

2大学生志愿者的选拔工作。大学生志愿者的选拔, 就是通过一系列的测试, 从申请者中录用符合服务活动需要的志愿者过程。其根本目的选择合适的人做适合的工作。下面简单介绍一下志愿者的一般选拔方法:

在选拔工作开展之前, 首先要确定选拔程序, 选拔程序包括选拔标准的确定、选拔流程以及选拔内容。按照程序的不同, 志愿者的选拔可分为多种模式, 在此介绍两种较为常见的模式:“金字塔式”与“倒金字塔式”, 短期内选拔到符合要求的志愿者。

选拔工作还包括选拔方式和选拔内容。选拔方式可以分为初试和复试;初试可采用笔试、口试、专家推荐和自荐等, 复试除了运用以上的方式之外还可以运用电话访谈和网上问答等方式, 总之, 志愿服务管理者应根据服务活动的实际情况, 综合运用以上选拔方式, 确定合理有效的方法, 以达到最佳的效果。

总之, 选拔工作是与志愿服务活动密切相关的, 任何举办活动的组织都不能盲目套用其他活动的形式, 而应有针对性地确定活动的选拔方式。

3大学生志愿者的培训工作。经过了志愿服务的招募、选拔之后, 培训就成为了提高志愿服务实效性的重要环节。根据不同的需要分为专业培训, 通用培训和普通培训。对大学生志愿者进行培训是服务活动得以运行的重要基础, 通过培训可以让大学生志愿者掌握具体的服务技能。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培训包含志愿服务的目标、指导原则与服务活动的流程以及服务活动的保障措施等基本范畴。培训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技能训练与素质拓展相结合的原则, 同时, 对志愿服务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还应未雨绸缪, 做好相应的指导。

4大学生志愿者的考评工作。对于大学生志愿者的表现, 应定期做出考评, 以便进行有效的管理。考评能够让大学生志愿者了解自己的优缺点, 清楚的知道自己工作的情况, 帮助大学生志愿者了解问题原因以及改进的方法, 从而激发他们的潜能, 并根据其服务成绩, 予以不用程度的奖惩。考评可以分为两种:正式考评和非正式考评, 这两种类型紧密相连, 对有效监督至关重要。

5网络化运行模式。志愿组织相对松散, 成员之间的个性差异较大, 这既是他的一个优点———有助于形成不同人群的社会认同和价值观, 同时也面临着一定的困难———实现日常化志愿活动需要建立在有效的组织管理机制上。因此建立一套网络化的志愿管理服务运行模式很有必要。高校要以网站为平台, 加快建立大学生志愿者电子档案, 为大学生志愿者提供网络化的管理服务, 统筹大学生志愿者的招募管理工作, 减少不必要的支出和重复劳动。[3]

6项目化运行模式。项目运行模式的特点是在立项、资金筹措、执行、管理、评估等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步骤上制定具体的标准, 进行量化评估, 并明晰项目分工和责任。大学生志愿服务, 在尊重志愿者自愿性和灵活性的同时, 更要适应社会的规范化、法制化。在鼓励大学生志愿者根据社会的不同需求探索出新的创新服务方式、服务内容的基础上, 对于成逐渐成熟、持久开展的服务项目, 要力求实现项目化运行模式, 逐渐形成有序机制。项目化运行模式主要由三个方面构成:一是建立志愿服务项目库;二是科学管理志愿服务项目, 对志愿服务项目进行分级管理, 根据志愿服务活动内容设立合理的评价指标, 建立以量化考核为基础的评价体系。

7基地化运行模式。基地化运行模式即对志愿者活动的探索、转型和升级, 实现志愿服务快速化、规模化、统一化。这种模式实现了志愿服务活动的转型和迅速发展, 进一步拓宽志愿服务的范围, 实现志愿服务快速化、整合可以利用的资源, 提高了志愿服务活动水平, 具有实用性较高, 社会效益较大的特点。高校肩负着培养学生知识技能的同时, 也有培养道德的职责, 而在高校中运行基地化模式有利于高校学生培养志愿意识, 对大学生个人素质培养有重大的推动作用。我们就可以通过建立基地, 将活动常规化、固定化。坚持在基地持续的、长期的开展志愿活动, 并不断发展新的志愿服务基地。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运行模式的创新

(一) 志愿服务活动的项目开发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项目开发可以体现为两个层面:其一, 志愿服务活动形式实现由面到点;其二, 志愿服务活动领域实现由点到面。努力形成各具特色的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项目体系, 着眼于讲文明、树新风;扶贫济困、大型赛会、应急救援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在进行志愿服务项目开发时要注意一下几点:第一, 坚持需求匹配原则。密切关注志愿服务领域的需求信息, 或者通过其他志愿服务组织的交流, 获取服务需求信息。第二, 坚持“量力而行”原则。将志愿服务需求与组织服务能力进行有机结合。根据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的实际情况, 决定是否开展此项服务活动。第三, 坚持实效具体原则。志愿服务项目要采取“小切口”的介入方式, 避免盲目追求轰动效应, 避免形式主义。

(二) 志愿服务活动的平台建设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平台建设是志愿服务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良好的平台不仅能培养高层次的管理人才, 还能培养出一批优秀的大学生志愿者。应该大力建立高校志愿服务的站点, 稳固的活动基地, 从而进一步拓展高校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的社会化延伸, 发挥高校服务社会的智能。重点抓好一下几方面:第一, 加大宣传力度;第二, 提升认识高度;第三, 整合社会资源;第四, 加强合作交流。[4]

(三) 志愿服务活动的品牌树立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要根据活动的自身优势, 找到与社会的结合点, 用优质的服务追求社会的认同和支持, 打造品牌, 保证志愿服务持续的生命是大学生志愿服务良性运行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众对志愿服务组织品牌的认可, 是增强志愿者参与和投入志愿服务事业的重要驱动力。目前大学生志愿组织尚未有一套完整的包装体系, 因此我们应当建立一套大学生志愿者自己的“公益广告”, 包括服装、队旗、胸卡、口号等。当然, 宣传大学生志愿者的方式是多样的, 还可以通过媒体进行推广和宣传。从而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中来。

(四) 志愿服务活动的体系管理

现阶段, 我国大学生志愿者表现出自身文化素质高、年龄结构合理、服务意愿强烈、影响力深远等特征。这些特征决定其在社会志愿服务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大学生志愿服务队伍必将不断的发展和壮大。面对这种现象, 必须实行合理化的体系管理, 这样, 才能让大学生志愿者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 为志愿服务贡献力量。首先, 实行弹性化的内部协调管理体系。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的内部协调要灵活, 人员设置调整要因材施“职”, 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要有明确的目标。其次, 实行弹性化的培训管理体系, 经过弹性化的培训之后, 既会提高志愿服务的有效性, 同时也会让大学生真正体会志愿服务的目的和取得的成绩。最后, 实行弹性化的岗位轮换管理体系;志愿服务管理组织制定弹性化的岗位轮换制度, 既满足了高校大学生的好奇心和新鲜感, 又能够使每位志愿者以最佳状态面对服务项目, 而且还可以让有相同种类工作的学生交流心得, 互相学习。[5]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大学校团委志愿者工作部.十年历程与足迹.中国人民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资料, 2005年9月.

[2]张琳.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J].教育探索, 2007 (4) .

[3]兰宇新.大型活动中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机制建设研究[J].2008 (5) .

[4]黄丹琳.深化高校青年志愿服务拓宽思想政治教育途径[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9 (8) .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德育价值研究 篇8

关键词:大学生,志愿服务,德育价值

在高校, 大学生作为德育工作的主体, 如何引导、组织其积极参与包括扶困助贫、大型赛事、专项帮扶等在内的志愿服务项目, 在志愿服务中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培养其对国家、民族、社会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和风险意识具有积极作用。鼓励更多在校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中来, 在志愿服务中潜移默化的接受德育教育, 进而内化为自身认同的价值观, 是高校创新德育教育方法, 拓宽德育教育途径的有益尝试, 大学生志愿服务本身具有较高的德育价值。

一、就个人层面而言:志愿服务有利于丰富大学生的人生体验, 激发个人潜能, 增强社会认同感, 从而提高了高校德育教育的认同度

解读我们身边的志愿者, 他们是自愿、不图物质报酬、服务于社会公益事业、奉献个人可支配资源, 从事非本职职责范围内工作和活动的集合体。

感性解读我们身边的志愿者——Volunteer:

V代表value (价值) , O代表optimistic (积极) , L代表love (爱) , U代表Unrequited (不计报酬) , N代表nice (友好) , T代表teamwork (合作) , E代表enjoy (享受) 、endow (给予) , R代表right now (现在) 。

也就是说, 志愿者的“价值”, 正在于他“积极”地为他人和社会奉献“爱”, “不计报酬”与得失, 充满善意地关注周遭, “友好”地提供支持与“合作”, 并真心“享受”自己所“给予”他人的一切。

我们将volunteer这个单词每一个组成字母所代表的英文单词连结起来, 恰好向我们生动展示了一个志愿者的内涵, 成为每一位志愿者留给社会、他人和自己的最美身影。它不仅是一种身份的标签, 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选择和追求。大学生志愿者们在参与大学生西部计划、“三支一扶”、全国扶贫接力计划、北京奥运会、广州亚运会、沈阳十二运等专项服务或大型赛事服务, 甚至是海外志愿服务的过程中, 能通过积极奉献他人, 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并学会在付出中感知社会变迁、感受人性的丰富与温暖, 不断提升自己的助人能力和专业水平。这对于大学生丰富自身人生体验, 提高生命质量, 提升幸福指数, 激发自身发展潜能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 在实践中,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完善了从他人管理向自我管理的飞跃, 在人生重要的发展阶段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就道德层面而言:志愿服务鼓励“为他人服务”、“有利于他人”的精神内涵, 从而丰富了高校德育教育对提升社会普遍道德水平的积极作用

志愿服务将“为他人服务”、“有利于他人”作为服务准则, 提倡公正无私、奉献爱与真诚。志愿者为他人付出, 不计报酬, 不将任何物质回报作为服务动机, 这样的志愿精神本身就激发了大学生强烈的奉献意识和责任意识, 从利他人的理念中寻找自身存在价值, 具有极强的公益性和利他性, 这是一种社会道德理想的有益实践, 具有强烈的道德符号作用, 从而发挥着社会价值导向的功能。志愿服务作为一种以人性、道德、良知为逻辑起点的行为, 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志愿服务在扶助弱势群体、缓解社会矛盾、增强社会互信、促进道德进步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基于对和谐、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志愿服务注重社会道义, 强调社会责任, 更多地考虑社会分配的公正性, 具有自愿性、公益性、社会性的特点, 其核心是利他主义价值观, 其精髓在于个人对正义、和平与人类福祉的内在责任。爱的教育是高校德育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一环, 但源于他的泛华特点, 显得十分宏观且笼统, 但志愿服务这样一个有效载体的应用, 却使得爱的教育变得具体和丰富, 这种对青年学生道德修养的培养和塑造, 对于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都具有重要意义和突出贡献。

三、就社会层面而言:志愿服务本身对塑造全新社会风尚、促进公平正义具有现实意义, 体现了高校德育教育的社会价值

公平正义是现代社会发展的核心, 公平正义的实现是为了更好的保障人的生存和发展, 而志愿服务作为全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补充和强大支撑, 他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注, 对重大灾害所提供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支持正体现了对公平正义的追求与诠释。同时, 志愿者在大型赛事上的志愿服务, 用微笑诠释了一个民族的自信和一个社会的包容、和谐, 更是对全新社会风尚的有力塑造。志愿者作为社会慈善事业的一种人力资源, 其规模和参与度反应了一个社会的发展程度。高校德育教育在对学生的道德情操和三观的培养中, 也蕴藏着一种兼济天下的普世精神, 而志愿服务的产生和发展正是对这种普世精神的一种生动诠释。高校德育教育对大学生个人人生信念、理想、追求的确立完成于“润物细无声”之中, 而这种根植于思维和精神深处的价值取向将全面体现高校德育教育的重要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谈杰.国内大学生志愿服务研究述评[J].陕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7 (4) .

[2]魏立娟.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育人价值”与实践路径[D].兰州理工大学, 2012.

浅析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特征 篇9

1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兴起与发展

1993年, 北京大学的几名同学在“清扫道路积雪”中成立了中国高校第一个志愿服务性质的社团——爱心社;同年底, 共青团中央做出了实施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的决定。同年12月19日, 2万余名铁路青年率先打出了“青年志愿者”的旗帜, 在京广铁路沿开展了为旅客送温暖志愿服务。自此, 青年志愿者行动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在全国各地展开。十七年来, 青年志愿者行动得到了不断发展, 队伍日益壮大, 志愿服务的领域不断扩大, 在农村扶贫开发、城市社区建设、环境保护、大型活动、抢险救灾、社会公益等领域形成了一批重要点服务项目。如“青年志愿者社区发展计划”、“青年志愿者扶贫计划”、“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假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保护母亲河’中国青年志愿者绿色行动营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 以及在大型活动和急难险重任务中提供各种志愿服务等。

大学生作为青年志愿者队伍中的骨干力量无论是全国性的项目还是地方性项目都在其中担当先锋队的作用。据不完全统计, 至2008年奥运会前夕, 全国累计已有2.68亿多人次的青年和社会公众为社会提供了超过61亿小时的志愿服务。按照《按照注册志愿服务管理办法》进行注册的志愿者人数已经达到2511万名。与此同时, 青年志愿者的招募、培训、考核、评估、激励等制度普遍建立起来, 青年志愿者内部运行机制逐步形成。

2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特征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作为青年志愿者行动的核心组成部分, 在我国的志愿服务事业发展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目前许多高校都把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当做事业来办, 把志愿服务活动作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进行建设, 使大学生志愿服务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发展过程中, 除了秉承志愿服务的一般特征, 还展现了大学生群体的显著特征。

2.1 志愿服务的一般特征

(1) 无偿性。无偿性即利他性或理解为非功利性, 是指志愿者不为物质报酬参与服务工作, 也就是说志愿者提供自己的时间、精力、技能等个人资源为社会或需要帮助的人群服务不是为了盈利, 而是表达自己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权利义务。不为物质报酬并非指绝对没有报酬, 若报酬少于实际价值, 或组织方、邀约方等某个组织对服务产生必要的费用进行了补偿, 都属于无偿性的范畴。

(2) 自愿性。自愿性是指志愿者选择参加志愿服务的行为, 是自觉自愿的, 是个人主体意志的真实表现, 而非第三人或外界的强制。虽然许多志愿服务活动是由政府或社会团体发动组织的, 但并未带有强制压迫的性质, 而是通过宣传, 唤起人们的良知, 使人们主动自愿参与。这是志愿服务有别于其他社会行为的前提和标志。

(3) 公益性。公益性是指开展和参与志愿服务的目的不是为了某个人或某个小团体的利益, 而是为了你、我、他、社区、社会的公共利益。

(4) 社会性。社会性是指志愿服务渗透到社会公共领域的各个层面, 增进了社会公共福利, 推动了公益事业的发展, 促进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 起到了调整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作用。同时, 志愿者的社会化程度也通过参与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志愿服务得到了提升。

2.2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特征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是高校共青团在党中央、共青团中央的指导下, 探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势下开展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载体, 在蓬勃发展的过程中, 除了具有志愿服务的四个一般性特征, 还呈现出以下符合时代和青年大学生要求的显著特征:

(1) 时代性。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顺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时代要求, 着眼于为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补充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存在的不完善方面有所作为;它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弘扬社会新风正气, 传递文明与爱心, 上为政府分忧, 下为百姓解愁, 帮困扶贫, 救急救难, 减轻了社会压力, 缓和了社会矛盾, 促进了改革、发展和稳定;它引导、教育当代青年大学生在服务社会的实践中成长成才, 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2) 组织性。大学生志愿者一般都是在高校共青团组织或具有志愿性质的大学生社团的号召、组织、指导下参加各种志愿服务活动。以这种方式参与志愿服务活动让大学生觉得更具有正式、更具有安全感、归属感及荣誉感, 也是大学生向组织靠拢的一种表现方式。高校一般都建立有校级、院系级的志愿活动指导中心或志愿服务工作部以及各种大学生志愿性社团两级或三级组织框架体系, 以组织动员广大青年大学生广泛参与各种志愿服务活动, 充分发挥了组织的功能, 体现了很强的组织性。

(3) 群众性。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由于符合青年大学生发展的内在性多元化需要, 对大学生具有强烈的感召力, 建立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是一项以青年大学生为主体、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群众性活动。它已超越了时间、空间、年级、专业、性别等方面的局限, 遍及、深入到城市、农村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各个层面, 在全社会形成了强烈的辐射效应。

(4) 实践性。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是一种包含着深刻的思想道德教育内容的群众性社会实践活动, 它在实实在在的社会服务活动中助人助己, 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 促进社会和谐进步, 完善自身的道德人格。大学生志愿者实实在在的服务实践, 使服务的主体和客体都发生深刻的变化, 真正做到了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了自己的主观世界, 充分体现了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实践性。

(5) 开放性。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系统, 它面向社会、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着眼于服务社会的同时教育青年大学生, 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 都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和极强的吸纳能力;它鼓励大学生志愿者在服务活动中大胆探索, 勇于实践, 善于创新, 与时具进, 不断丰富和完善它的内容和形式;它充分尊重大学生志愿者组织在志愿服务方面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使志愿服务活动和模式更具特色和丰富多彩。

(6) 多样性。从开展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来看,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从原来的扶老助弱助残生活帮扶等比较单一的内容和形式已经发展到了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层面, 如义务献血、爱心家教、交通协管、义务维修、清洁环境、理论政策、卫生疾病预防宣传, 法律、教育、心理、技术等咨询与援助, 大型活动和赛事志愿服务行动, 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 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 大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服务行动等等, 具有非常明显的多样性特征。她符合大学生各种层次不同需要, 正是这种多样性吸引着广大青年大学生的广泛参与。

(7) 事业性。各高校都以办事业的精神和方式推进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 非常重视研究和积极探索使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经常化、长久化、项目化、基地化的途径、方式或机制, 在健全组织运行机制, 加强队伍建设, 建立基金保障, 形成项目管理的同时, 创建活动基地和不断完善了使活动经常化、规范化的“一助一”、“包户”、“结对”、“三定三包”、“爱心家教”、“社区挂职”、“扶贫接力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志愿服务形式。并且在志愿者招募、使用、管理、培训、评价、奖励等方面逐步形成较为规范的制度, 努力使高校青年志愿者行动向专业化、职业化发展, 成为一项引导、教育、凝聚青年大学生的事业。

(8) 流动性。大学生在高校学习时间的规定性, 决定了大学生志愿服务队伍的流动频率较大, 新老成员的交替相对比较频繁。正所谓“铁打的营盘, 流水的兵”, 一届一届的大学生志愿者毕业走向社会, 一届又一届的大学新生接过他们手中的接力棒, 继承和发展着青年志愿者行动这一伟大的事业。鉴于大学生志愿者流动性大的特点, 做好志愿者队伍建设当中的“传、帮、带”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3 把握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特征, 推进大学生志愿服务事业发展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是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核心组成部分, 是一项与时具进的崇高公益事业, 正如江泽民同志寄语广大青年志愿者, “青年志愿者行动, 是当代社会主义中国一项十分崇高的事业, 体现了中华民族助人为乐和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 是大有希望的事业。努力进行好这项事业, 有利于在全社会树立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时代新风。希望你们在新的世纪里继续努力, 发扬我国青年的光荣传统, 不懈奋斗, 不断创造, 奋勇前进, 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各高校应该在2009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深入推进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意见》精神指导下, 充分尊重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特征, 建设好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这个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 积极推进大学生志愿服务事业发展, 在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 培养一代又一代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我们相信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人们对志愿服务的社会进步意义了解和认同的提高, 志愿服务立法的推进, 大学生志愿服务事业会得到更规范更快速发展, 它对大学生的导向功能和教育意义将越来越凸显。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为大学生职业化社会化, 培养必备的职业素质搭起了桥梁和有效的平台, 吸引着越来越多的青年大学生参与这项事业, 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竖起了一面“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和谐精神旗帜。

参考文献

[1]潘红霞, 应广兴.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持续发展问题的初探[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 2006 (1) :62-63.

[2]时小燕.我国志愿服务的现状及对策分析[D].海河大学, 2007.

[3]王顺茗.高校青年志愿者行动与学生职业道德养成[D].华中师范大学, 2009.

如何提升大学生的志愿服务水平 篇10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内容

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就是要建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本内涵的核心价值体系。志愿精神的精髓也是和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观相辅相成。第一, 志愿精神体现的“奉献”精神强调人们确立对国家、民族、社会及他人的责任和义务意识及观念;第二, 志愿精神体现的“友爱”精神对于弘扬社会正气, 传播主流价值, 调节人际关系具有重要的价值;第三, 志愿精神体现的“互助”精神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独特的功能;第四, 志愿精神体现的“进步”精神积极推动人与社会、自然的和谐相处, 共同发展进步。

自20 世纪80 年代末, 我国的志愿服务事业迅猛发展, 由共青团中央发起和推动的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成为中国志愿事业发展的先锋, 引领新的社会风尚。高校青年志愿服务包括社区文化服务、特殊对象服务、教育培训服务、社区中介服务、社区共建服务。2003 年团中央启动了大学生志愿西部服务计划, 带着“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口号, 我国首批6001 名应届大学毕业生奔赴到我国西部比较落后的省市开展为期一到两年的志愿服务工作, 至今已有48000 多名志愿者参与其中, 深刻体现了一种有利于社会发展, 个人精神提升的价值观和积极的生活态度。不仅如此, 在我们永生难忘的5.12 汶川大地震中志愿者的感人事迹比比皆是, 受灾地区一幕幕令人永世难忘的震撼场面更是体现了我国志愿服务行业为祖国做出的巨大贡献。2008 年的北京奥运会上, 十多万名志愿者不远万里, 用微笑和体贴的服务向国外友人展现了中华儿女的热情与真诚;2010年的世博会和亚运会的成功举办中, 也离不开大学生志愿者们的身影。他们不仅不计报酬带来促进社会进步完善的时代精神, 同时也体现了以人为本、关怀大众的社会责任感。

二、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动机和服务体系的特殊性

志愿服务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载体, 丰富发展了大学生德育教育体系的内涵, 为了进一步加深了解, 很多学者对大学生志愿者动机进行研究, 归纳为五个方面:成就动机、归属需要、权力动机、自我检验、自我提高动机、娱乐、交往动机。

志愿服务不仅能够正确的引导大学生发展自我、服务社会, 还能科学的、合理的依据不同的动机实现和完善个人高尚人格。作为青年里比较特殊的群体, 志愿活动实施的环境和组织形式、项目建设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第一, 高校大学生志愿者的特殊性。其主体在校大学生, 具有专业潜质而不具备足够的社会经验, 因此具有很强的可塑性, 需要在其专业的基础上针对志愿服务项目实施有效的培训。第二, 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运行的特殊性。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组织者、各个社团通过举办活动达到志愿服务的目的, 大学生的课余时间比较多, 更加有利于活动建设的完成, 而不同的组织者、不同的活动提高了志愿服务活动的多样性和有效性。第三, 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项目建设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主要源于主客体的特殊性, 它包括志愿服务组织者和志愿者对项目选择的倾向性、组织者的组织管理水平、服务对象的特性和地域限制。

三、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志愿服务的运行机制不够完善

由于我国成立青年志愿服务协会时间较晚, 其系统机制不够完善, 很多问题有待解决, 再加上校园环境各方面条件更加有限, 所以导致很多大学生志愿服务未能达到预期目标。首先, 组织者的能力有限, 未能积极开发创新, 重复许多单一的志愿活动, 丧失了大学生对其活动的兴趣和参与。其次, 资金匮乏。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志愿活动的内涵就是不计报酬, 服务社会, 但是校园没有良好的经济系统循环, 很多服务无力支持, 无法做到社会化, 大众化。最后, 反馈系统信息传输不通畅是组织者无法达到活动目的的重要原因, 这需要志愿者和被服务对象的积极配合才能达到有效性。

(二) 志愿服务保障机制不够健全

由于志愿者这个特殊的群体的本质是无偿奉献社会, 导致一些被服务者把他们看成单方面的施予或者免费劳动力, 不予以礼貌尊重, 致使志愿者的人格和个人利益受到侵害, 这是非常不可取的。这不仅影响志愿团队的服务开展, 而且不利于志愿者的个人价值升华。这种冲突对志愿者是不公平也是不负责任的。

(三) 志愿者培训系统不够成熟

很多志愿者的出发点都是积极的, 热情的, 但是仅仅有这些还不够。我们现在的培训机制不够成熟, 一方面, 组织者对资源的不合理安排。没有根据志愿者的个人特点、特长性格分配任务会导致资源浪费, 不能达到自身发展的目的, 志愿服务活动效果也是事倍功半;另一方面, 志愿者接受的培训不够科学、合理, 造成人才浪费, 不能有针对性的实施活动计划, 无法做到服务社会的宗旨。

四、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的优化路径

目前, 大部分的高校已经做到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机制, 推动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的有效运行, 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对高校志愿服务的各方面支持, 并借此广泛宣传了志愿服务精神和志愿服务理念。但是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要求我们在志愿服务主体建设、志愿服务运行机制建设、志愿服务项目建设进行全面的系统优化。

(一) 志愿服务主体建设

志愿服务组织者和志愿者是志愿服务体系中的两大主体性要素, 志愿者的主要职能在于直接面对服务对象并提供能力范围内的帮助, 其志愿服务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志愿服务活动的效果;志愿服务组织者的主要职能在于志愿服务的组织管理、运行机制的维持调节、项目建设的筹划运营、后勤保障的统筹协调。加强志愿服务主体建设是充分发挥志愿服务组织者和志愿者主体性作用的重要手段。

加强这两支队伍的建设是优化志愿服务机制的重要手段。提高组织者的管理组织能力, 扩大志愿服务的影响范围, 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 这跟成功的志愿服务活动是分不开的。组织者应该有计划地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有针对性的分配劳动资源, 让志愿者在活动中充分发展自己, 在服务中能够施展多项技能, 做到及时反馈、科学分析, 实施改革, 优化巩固良好的循环机制。志愿者在实践中权衡好权利与义务的得失, 要充分了解自己, 了解被服务者, 遇到问题及时沟通, 在不损害自己和社会的利益前提下实现服务他人、锻炼自己的宗旨。

(二) 志愿服务运行机制建设

大学生志愿服务运行机制由纳新、培训、管理、反馈、激励等环节组成。其中纳新一定要严格把关, 吸收具有良好动机、能吃苦耐劳的优秀大学生, 根据不同的性格特点进行分类培训, 有针对性培养服务型人才。培训环节一定要做到科学性、系统性、高效性。管理是运行机制最重要的环节, 这需要组织者、志愿者、服务者积极参与配合, 及时地反馈并制定实施改良计划, 形成含有技术含量的良性循环。激励在志愿活动中起着锦上添花的作用, 我们可以通过社团和学校甚至社会的媒介对表现优异的志愿者予以宣传表扬, 充分发挥榜样示范的影响力, 这不仅对于志愿者本身来说是自我价值的提升, 也是对其他志愿服务者的激励与鼓舞。

(三) 志愿服务项目建设

我国高校的志愿服务项目建设主要难点集中在资金运筹和项目运行上。大学环境与社会不一样, 大部分的学生资金来源要靠父母提供, 所以校方和政府更应该加大对校园志愿服务社团的关注度, 并建立“志愿基金”予以支持。另一方面, 校园志愿服务社团还可以与社会志愿服务组织联合起来, 主动搭建实施活动的平台, 这样不仅可以解决资金问题, 还可以汲取社会志愿服务组织的经验, 让校园志愿服务社团项目建设日趋走向成熟。在项目运行上, 首先应该加强主体建设, 提高校园组织者的计划管理能力, 增强校园志愿者自身的本领, 抓好纳新、培训、管理每一个环节, 让社团的形态意识步入正轨, 真正做到参与者发展自己, 锻炼自己的宗旨。另一方面, 丰富校园志愿活动的建设, 使其更加多样化、社会化, 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参与进来。校园的项目建设与社会共青团组织的大型活动不同, 受到地域、资金等限制。大学生志愿服务社团要充分利用在校大学生专业化、时间多的优势, 考虑好活动的心理成本、发展成本的底线, 予以特殊项目一定的资金补助或者保障, 让大学生志愿服务者在志愿服务中得到与其志愿成本相称的自我发展与价值实现。

摘要: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是青年志愿服务中以青年大学生为主体开展的一种比较特殊占主要地位的形式。文章通过透析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提出如何提升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的对策, 分别对志愿服务主体建设、志愿服务运行机制建设和志愿服务项目建设进行了系统研究, 以期有效提高我国青年志愿服务水平。

关键词:大学生,青年志愿服务,优化

参考文献

[1]许人冰.论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其优化[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11 (01)

[2]葛敏, 周南平.论志愿精神培育与文化素质教育创新[J].社科纵横, 2011 (02)

[3]谈杰.国内大学生志愿服务研究述评.陕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7 (04)

[4]殷小川, 田惠芬.大型体育赛事志愿者的动机分析与2008北京奥运会志愿者的管理对策.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6 (01)

大学生志愿服务现状及应对策略 篇11

关键词:大学生;志愿服务;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12-0232-02

大学生志愿服务作为我国志愿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现如今,社会、学校对大学生志愿服务越来越重视,也越来越支持。大学生们的志愿服务活动现在是遍地开花,开展得如火如荼。他们的志愿服务团队种类多,涉及面广,而且也取得了很多成绩。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现状,分析存在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对策,笔者在艺术与传媒学院(以下简称艺传学院)的大学生中开展了问卷调查。

此次调查对象涉及艺传学院2013、2014、2015级学生共803名,发放803份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782份。其中,2013級学生240名,占有效样本的31%;2014级学生252名,占有效样本的32%;2015级学生名290,占有效样本的37%。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现状及特点

通过问卷调查及笔者近8年的团工作实践总结,归纳出大学生志愿服务现状及特征有如下几点。

(一)志愿服务活动参与普遍化

调查结果显示,只有6%的同学从不关注志愿服务活动,而较为关注或十分关注志愿服务活动的为49.7%,了解一些的为43.4%。而在“你经常参加志服活动吗?”这一问题中,只有6.3%的学生选择从不参加,其余93%的同学都选择偶尔或经常参加。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在大环境的影响下,现代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已经普及,大部分学生都有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经历。

(二)志愿服务活动的网络信息化

受网络信息化时代的影响,志愿服务活动信息发布、活动宣传大都通过网络信息化的平台。调查问卷中“你平时了解志愿服务活动的途径”一题中,有62%的同学选择通过“微信”,56.4%的同学选择“通过QQ”,而有89%的同学选择了通过“微博、网站、空间动态”,可以看出,现在网络媒体已经成为学生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同时也影响了志愿服务活动的信息发布、宣传方式、组织方式。目前,江苏省已经开发了“志愿服务打卡器”这一app软件,这也是网络信息化时代的产物。它可以发布志愿服务活动信息,招纳志愿者,可以给志愿服务者记录志愿服务的时间、次数,从而为志愿服务提供可靠的数据信息。

(三)志服活动越来越受到社会、学校的重视

早在2009年教育部颁布的《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意见》中就指出:“要将高校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有关记录纳入到毕业生信息库中,要将高校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情况纳入到评奖评优体系中。”从中可以看出,国家对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重视程度。目前社会上的志愿服务组织也越来越多,越来越规范。关于志愿服务相关的创投大赛、志愿服务成果展示等,从国家到学校,各个层次都有,举办频率也较高。宿迁学院大力支持志愿服务社团的成立,并给部分志服社团提供了办公室,足以说明对志服活动的重视。

二、志愿服务活动存在的问题

(一)志愿服务活动参与度的年级差异化

虽然大部分学生都参与过志愿服务活动,但在年级之间还存在参与差异。问卷中,在“您是自愿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吗?”这一问题中,选择不是和不一定答案的同学,2015级比例为21.7%,2014级的为38.1%,2013级的为42.6%。从这一数据可以看出,低年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普遍为自愿行为,而越往高年级自愿参与的人就越少。志愿热情出现“低-高、高-低”的现象,即低年级学生的热情普遍较高,高年级学生的热情普遍较低。

(二)志愿服务活动资源缺乏

在“您平时了解志愿服务活动是从哪些通过哪些途径”这一问题中,63%的同学选择“班级团委等下发通知”。从这一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很多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了解志愿服务活动,都是等上面通知安排。其他途径接触到的志愿服务消息较少,资源缺乏。当然从这一调查结果也能看出,大部分同学在参与志愿服务中,还是多以被动接受为主,自己不能自发去寻找、了解志愿服务活动,并积极参与。

(三)志愿服务活动管理制度不完善

虽然很多学院都要求将志愿者服务活动同评奖评优、组织发展挂钩,但是谁去记录、考核学生个人参与志愿服务情况,谁去监管,这已成为最大的问题。传统的方法是由团总支负责监督、记录、考核,通过各班级上报,用纸质记录、照片、签到表的形式来记录。但是,这种方式统计到个人,费时费力,且不客观也不精确。而对于参与志愿服务活动较积极,参与次数较多的同学,又没有相对应的激励措施,出现了反正做多多少都一样的状况,这也影响了很多同学的积极性。在对班级志愿服务活动的监管上,也没有严格的制度要求,只要求班级每月开展一次相关的团日活动即可。活动的层次如何、参与率如何、效果如何等,都没有统一的考核标准。因而上交的团日活动照片中,出现了外出玩时摆拍的捡垃圾照片,出现了开班会的照片、出现了发几张传单的照片等,这些活动明显是敷衍了事,根本谈不上有教育意义。

(四)志愿服务团队项目缺乏传承和创新

目前大学生志愿服务虽然开展比较广泛,但是要把志愿服务活动做得更精致,更有影响力,并形成传统品牌项目,还是任重道远。各个学校开展的各种志服活动,例如支教、交通协管、敬老院关爱老人等等,活动形式、活动内容大同小异,缺乏创新。

三、志愿服务发展的方向和对策

(一)加强学生的感恩教育,提高学生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意识

各级团组织要帮助大学生树立“志愿者既是奉献者又是受益者”的观念,重视志愿精神教育中“体验”的功能,将道德教育寓于志愿者活动中。依照“服从、同化、内化”三个阶段积极展开,引导受帮扶的同学主动用爱心回报社会。把活动的参与者从“少数同学”扩展到“多数同学”,从“特别的人”扩展到“普通的人”,让更多的同学得到“志愿服务”的体验,让学生把志愿服务当做是一种内化主动的行动。真正让志愿服务活动在大学生中间,达到参与的自愿化、普及化。

(二)提高志愿服务的层次和水平,让志愿服务活动本身对学生存在吸引力

在问卷调查“你认为当前志愿服务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有哪些(多选)”一题中,选择“是短期行为的”占56.5%,“服务领域单一”占45.1%,选“重数量轻质量”占41.7%,选“行政化色彩过浓”占35.8%,选“志愿服务激励机制不健全”占38.7%。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学生对目前的志愿服务活动满意度不高,志愿服务活动本身存在很多的问题。所以,在今后的工作中,如何提高志愿服务的层次和水平,让志愿服务活动本身对学生更有吸引力,这是亟待解决的。

(三)加强对志愿服务的监管,形成考核和激励制度

对班级和学生个人的志愿服务活动加强监管,制定相关的考核制度和管理规定。充分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意见》,将志愿服务活动纳入综合素质测评中,作为评奖评优入党的必备条件。对于这一计划,笔者也进行了调查,对"您是否贊成将志愿活动纳入综合素质测评考核系统",有53.8%的学生选择赞成或都可以;在问“您赞成每学期每人需参加志愿活动达10小时以上,才能申请助学金,才能参与评奖评优和入党这一要求吗?”选赞成和无所谓的占45.4%,而其中2015级学生中35.9%学生是赞成的。因而,笔者计划从2016级开始实施该考核措施,在2016级所有学生中普及志愿者打卡器,让每个学生的志愿服务活动都有据可查,使考核更容易、更客观。另外,在此基础上,制定志愿者奖励制度,按照志愿者打卡器上的志愿服务次数及时常表现,将志愿者划分等级如“五星志愿者”、“四星志愿者”等,并给予相应的奖励。

(四)与地方社区、企事业单位等合作,构建志愿服务基地,获得更多资源支持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急需有外在的力量对其提供各种形式的支援和帮助。鼓励大学生参与形式多样的民间志愿服务活动,“不仅可以将大学生志愿服务者的爱心撒满社会的每个角落”,而且还能提供最贴近社会需要的志愿服务。积极与社会其他公益社团合作,还可以为大学生志愿者提供一个沟通和交流平台,促进志愿者之间经验的交流和分享。尝试校地合作、校企合作等方式,构建志愿服务基地,使活动有更多的资源并保证志愿服务活动的长效性。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网站. 教育部印发关于深入推进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意见[EB/OL]].http://www.gov.cn/gzdt/2009-07/17/content_1368247.ht,2009-07-17.

〔2〕庞波,王广飞.高校青年志愿者工作与社区文明建设[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05).

〔3〕张倩,李妍辰,孙静,程明.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现状、问题和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13,(21).

大学生志愿服务 篇12

为什么志愿者在参与志愿服务组织之后想离开组织呢? 学者认为志愿者管理的最大问题已经不再是如何招募新志愿者, 而是如何让已经在机构里的志愿者, 完成更有意义的工作, 志愿者维系是整体志愿者管理过程中随时都必须注意的, 志愿者是机构的好伙伴, 而不只是帮手的角色, 要如何维系及其过程乃是志愿者管理的重要议题[1,2]。 台湾曾华源等人 (1998) [3]研究发现督导者在工作上对志愿者的支持与协助、提供更多教育、督导人选与体制、强化联谊性活动、 有弹性的工作自主权等属于内在满足与人际关系之项目, 较能吸引志愿者的参与。

综上所言, 在现今越来越重视志愿服务长效性的环境下, 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与志愿者管理、志愿者参与动机、志愿者满意度之间关系如何值得讨论。 本研究的目的希望透过志愿服务参与者背景的研究, 包括人口基本特质、志愿者管理、参与动机、工作满意度, 而能理解一些问题所在:大学生志愿者对于目前的志愿者管理制度的反应如何? 大学生志愿者管理机制的运作是否影响着志愿者的参与态度?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问卷调查为主要研究工具, 内容分为五大部分。

(一) 志愿者背景变项

本研究认为志愿者管理影响志愿服务参与因素的探讨, 志愿者是重要的关键, 社区单位 (志愿者社团) 的经营管理阶层应该要了解志愿服务参与者的背景与参与动机, Gelatt (2001) 提出“志愿者市场区隔”的概念, 认为参与志愿服务的志愿者具有一定的特质, 因而形成特有市场, 志愿者的人口基本资料、地理区隔、族群特质等志工背景能确保非营利事业与志愿者之间的供需契合。

(二) 志愿者参与

本研究问卷参考徐宏奇 (2009) [12]所编制的《志愿者参与》, 并根据本研究实际需要进行修订而成《志愿者参与量表》, 共计8道题目。 量表采用李氏五等量表方式计分。

(三) 志愿者管理

本研究问卷参考曾华源等人 (1998) 、陈尹雪 (2002) 、徐宏奇 (2009) 的研究成果[3,12], 并根据本研究实际需要进行修订而成《志愿者管理量表》, 共21道题, 并建构教育训练、督导考核、激励与福利、招募与工作规划等四个构面。 量表计分同志愿者参与量表。

(四) 志愿者参与动机

本研究问卷参酌李法淋 (2003) 、林宝珠 (2007) 、锺立君 (2008) 、林南 (2011) 、黎俊雄 (2011) 研究成果[9,11], 修订而成《志愿者参与动机量表》, 共计17道题目, 并建构人际互动、他人带动、知识提升及服务他人等四个构面。 量表计分同志愿者参与量表。

(五) 志愿者工作满意度

本研究参考刘晓桦 (2009) 、林南 (2011) 、黎俊雄 (2011) 、杨润泽 (2006) 研究结果[11,12], 并根据本研究之实际需要进行修订而成《志愿者工作满意度量表》, 共计20道题目, 并建构回馈层面、自我层面及社会层面等三个构面。 量表计分同志愿者参与量表。

三、相关量表的分析

本研究于2014年4月1日至5月1日实施初测问卷调查, 以佛山某校大学生志愿者为研究群体, 采用随机抽样方式实施。

(一) 志愿者参与

志愿者参与共有8项问项, 分析结果显示, 其KMO值皆在0.600以上。 兹根据分析结果将志愿者参与动机萃取出两个构面, 分别命名为志愿选择、志愿行动, 这些因素中因素负荷量均在0.600之上。

(二) 志愿者管理

志愿者管理共有21项问项, 分析结果显示, 其KMO值皆在0.800以上。 兹根据分析结果将志愿者参与动机萃取出四个构面, 分别命名为教育训练、督导考核、激励与福利、招募与工作规划, 这些因素中除了第十题因素负荷量为0.478, 其他题因素负荷量均在0.500之上。

(三) 志愿者参与动机

志愿者参与动机共有17项问项, 分析结果显示, 其KMO值皆在0.750以上。 兹根据分析结果将志愿者参与动机萃取出四个构面, 分别命名为人际互动、他人带动、服务他人、知识提升, 这些因素中因素负荷量均在0.5之上。

(四) 志愿者工作满意度

志愿者工作满意度共有20项问项, 分析结果显示, 其KMO值皆在0.680以上。 兹根据分析结果将志愿者参与动机萃取出四个构面, 分别命名为工作价值、工作评价、工作回馈、工作成就, 这些因素中因素负荷量均在0.400之上。

(五) 各量表的信度分析

本研究所求得的志愿者参与、志愿者管理、志愿参与动机与志愿者工作满意度总量表之Cronbach’sα值为0.789、0.942、0.817、0.916, 表明各总量表内部一致性较佳, 信度高。有关本研究各变项 (构面) 的Cronbach’sα分析结果亦均大于0.680, 内部一致性较佳。

上述分析表明研究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可以为基于志愿者视角的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性调查提供问卷。

四、结果分析

本研究正式测试问卷, 以广东大学生为调查对象, 共发放500份问卷, 回收并剔除无效问卷后剩余421份, 回收有效率为84%。

(一) 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现况分析

1.志愿者参与现状分析

均值统计发现, 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平均得分高, 相当正面积极 (平均数=4.02, 标准差=0.528) ;同时志愿选择均值高于志愿行动, 表明随着志愿行动的进行, 大学生的满意度在下降。

2.志愿者管理现状分析

志愿者管理构面描述性统计表中可以了解, 志愿者管理状况接近同意 (平均数=3.93, 标准差=0.543) , 比志愿者参与状况略低。 在招募与工作规划构面上的平均得分3.98, 相较而言较高于激励与福利 (3.92) 、教育训练 (3.91) 、督导考核 (3.90) 等构面, 换言之, 本研究认为在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 在招募与工作规划上, 本组织志愿者认为其满意度较高于其他构面。

3.志愿者参与动机现状分析

志愿者参与动机构面描述性统计表中可以了解, 在服务他人构面上的平均得分4.18, 相较而言较高于知识提升 (4.07) 、人机互动 (4.10) 、他人带动 (3.20) 等构面, 本研究认为在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最大动机为服务他人, 而他人带动最低, 显示目前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大多还是出自于自我意愿, 不会因为他人而影响自己的决定。

4.志愿者工作满意度现状分析

志愿者工作满意度在工作成就构面上的平均得分4.04, 相较而言高于工作评价 (3.94) 、工作价值 (3.93) 、工作回馈 (3.62) 等构面, 换言之, 本研究认为在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工作满意度最高的是工作成就, 而工作回馈最低, 显示目前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大多还是看重成就感, 而不是回报。

(二) 人口统计变项对志愿服务的差异分析

1.不同性别志愿者对志愿服务之差异比较

独立样本t检定分析结果可得知, 不同性别的学生对于志者愿参与整体构面并无显著差异, 表明不会因为性别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推测可能是因为学生对于志愿服务的想法是相同的, 并不会因为性别的不同而对志愿服务的观念有所差异。 此研究结果与台湾学者 (徐宏奇, 2009) 研究结果不相同, 推测可能与两地文化差异有关。 但是其中志愿选择构面男女生存在显著性差异 (t=-2.498, p=.013, η2=.015) , 女生志愿选择的认可度优于男生, 且性别与志愿选择存在低度关联强度。

性别对于志愿者管理整体构面存在显著差异 (t=-2.339, p=.020, η2=.013) , 女生对志愿者管理的认可度优于男生, 且性别与志愿者管理存在低度关联强度。 其中激励与福利构面女生满意度优于男生 (t=-3.602, p=.000, η2=.030) , 并性别与该构面存在低度关联强度; 招募与工作规划构面亦是如此 (t=-2.829, p=.005, η2=.019) 。 与本研究不同的是, 台湾学者的研究结果是男生普遍优于女生 (徐宏奇, 2009) 。

不同性别的学生对于志愿服务参与动机整体构面并无显著差异, 表明不会因为性别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推测可能是因为学生对于志愿服务的动机是相同的, 并不会因为性别的不同而对志愿服务的观念有所差异。 此研究结果与台湾学者 (陈秋蓉, 2000;曾士雄, 2001) 研究结果相同, 性别变项对于志愿服务参与动机并无影响。 但是志愿服务参与动机各分构面均存在显著性差异, 人际互动构面 (t=-2.543, p=.011, η2=.015) 、知识提升构面 (t=-2.404, p=.017, η2=.014) 、服务他人构面 (t=-4.325, p=.000, η2=.043) 女生表现优于男生, 并性别与构面存在低度关联强度;而他人带动构面 (t=4.603, p=.000, η2=.041) 男生表现优于女生, 表明男生参与志愿服务更多的是自我意愿, 女生较男生容易受他人影响。 本研究认为未来志愿者招聘可以对男女生分别采用不同的招募策略。

性别对于志愿者工作满意度整体构面 (t=-3.437, p=.001, η2=.028) 存在显著差异, 并性别与构面存在低度关联强度, 此研究结果与台湾学者研究结果不相同 (陈秋蓉, 2000;曾士雄, 2001;黎俊雄, 2011) 。 女生在工作评价构面 (t=-2.775, p=.006, η2=.018) 、工作成就构面 (t=-3.891, p=.000, η2=.035) 表现优于男生, 并性别与构面存在低度关联强度。

2.不同年级志愿者对志愿服务之差异比较

本研究比较一、二年级学生情况。 不同年级的学生对于志者愿参与整体构面和各分构面均无显著差异, 代表不会因为年级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年级对于志愿者管理整体构面和各分构面均存在显著差异 (t=4.595, p=.000, η2=.053) , 一年级志愿者对志愿者管理的认可度优于二年级志愿者, 且年级与志愿者管理存在低度关联强度, 甚至教育训练构面存在中度关联强度 (t=5.548, p=.000, η2=.070) 。 结果表明, 随着在校阅历的增加, 学生对志愿者管理的认可度在下降, 如何保持志愿者的热情, 这是志愿者组织必须反思的方面。

不同年级的学生对于志愿服务参与动机整体构面并无显著差异, 表明不会因为年级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此研究结果与台湾学者 (陈秋蓉, 2000;曾士雄, 2001) 研究结果雷同。但是各分构面上, 知识提升构面 (t=2.165, p=.031, η2=.013) 、服务他人构面 (t=3.217, p=.001, η2=.023) 一年级志愿者表现优于二年级志愿者, 并年级与构面存在低度关联强度;而他人带动构面 (t=-5.048, p=.000, η2=.046) 二年级志愿者表现优于一年级志愿者, 表明一年级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更多是自我意愿, 二年级学生较一年级学生容易受他人影响。 本研究认为未来志愿者招聘可以对一、二年级分别不同招募策略。

不同年级对于志愿者工作满意度整体构面 (t=3.538, p=.000, η2=.036) 存在显著差异, 并年级与构面存在低度关联强度, 此研究结果与台湾学者研究结果不相同 (陈秋蓉, 2000;曾士雄, 2001;黎俊雄, 2011) 。同样在各分构面亦是一年级志愿者表现优于二年级志愿者, 并年级与构面存在低度关联强度。 结果表明随着在校阅历的增加, 志愿者对志愿者工作满意度在下降, 如何提高志愿者工作满意度, 是志愿者组织必须考虑的问题。

3.不同专业类别志愿者对志愿服务之差异比较

由单因子方差的分析结果可知, 不同专业的志愿者对于志愿服务各构面并无显著差异, 表明不会因为专业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仅有志愿者工作满意度之分构面工作回馈存在显著性差异 (F=4.664, p=0.010) , 事后多重比较发现艺术类志愿者表现优于理工类志愿者 (均值差=0.244, p=0.021) 、文科类志愿者 (均值差=0.323, p=0.011) , 表明艺术生更希望得到回报。

4.不同志愿服务年限志愿者对志愿服务之差异比较

由于样本大部分志愿服务年限集中于未满1年和1~2年, 因此本研究只对这两种服务年限的志愿者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 不同志愿服务年限的学生对于志者愿参与整体构面和分构面志愿行动均无显著差异。 而在志愿选择构面存在显著性差异 (t=2.972, p=.003, η2=.032) , 志愿服务年限低的志愿者表现优于志愿服务年限高的志愿者, 并志愿服务年限与志愿者参与存在低度关联强度。

服务年限对于志愿者管理整体构面和各分构面均存在显著差异, 志愿服务年限低的志愿者对志愿者管理的认可度优于志愿服务年限高的志愿者, 且志愿服务年限与志愿者管理整体构面存在中度关联强度 (t=5.539, p=.000, η2=.074) , 而教育训练构面 (t=6.495, p=.000, η2=.097) 、督导考核构面 (t=5.197, p=.000, η2=.5.197) 亦是存在中度关联强度。结果表明随着服务年限的增加, 学生对志愿者管理的认可度在下降, 这是志愿者组织必须反思的方面。

不同志愿服务年限的学生对于志愿服务参与动机整体构面并无显著差异, 表明不会因为志愿服务年限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但是各分构面上, 知识提升构面 (t=1.962, p=.050, η2=.015) 、服务他人构面 (t=3.254, p=.001, η2=.030) 志愿服务年限低的志愿者表现优于志愿服务年限高的志愿者, 并年级与构面存在低度关联强度;而他人带动构面 (t=-2.509, p=.013, η2=.022) 志愿服务年限高的志愿者表现优于志愿服务年限低的志愿者, 表明志愿服务年限低的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更多是自我意愿, 志愿服务年限高的学生较志愿服务年限低的学生容易受他人影响。

志愿服务年限对于志愿者工作满意度整体构面 (t=3.785, p=.000, η2=.038) 存在显著差异, 并志愿服务年限与构面存在低度关联强度。 结果表明, 随着服务年限的增加, 志愿者对志愿者工作满意度在下降, 如何提高志愿者工作满意度, 是志愿者组织必须考虑的问题。

五、结论

研究发现, 随着志愿行动的进行, 大学生的满意度在下降;在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 在招募与工作规划上满意度较高; 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大多还是出自于自我意愿, 不会因为他人而影响自己的决定;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大多还是出看重成就感, 而不是回报。 女生志愿选择的认可度优于男生, 且性别与志愿选择存在低度关联强度。 男生参与志愿服务更多是自我意愿, 女生较男生容易受他人影响。 大学生随着在校阅历和服务年限的增加, 学生对志愿者管理、工作满意度的认可度在下降, 如何保持志愿者的热情, 志愿服务长效性是值得谈论的问题, 这是志愿者组织必须反思的方面。

同时研究者提出以下想法, 作为后续研究之建议:本研究对象只局限于佛山大学生, 由于样本来源有限, 对于研究结果推论的有效性可能会有影响。因此建议未来可扩大研究对象的来源, 使相关研究更完整。 本研究并未区分学校性质, 建议后续研究者可以区分公私立学校、不同学历加以分析, 此可以分析出志愿服务的差异。 同时非学生志愿者与学生志愿者的差异也是后续研究的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曾华源, 曾腾光.我国志愿服务潜在问题与应有的走向-兼论新通过之志愿服务法[J].小区发展季刊, 2001:6-17.

[2]陈健, 梁思影.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影响因素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3, 04, 74-75.

[3]曾华源, 郑赞源, 陈政智.志愿服务工作发展驱向——以祥和计划志愿服务之推动为基础[J], 小区发展季刊, 1998.

[4]共青团中央.中国注册志愿者管理办法.中青发[2006]55号, 2006.

[5]李淑珺, 译.志工实务手册[M].2003.

[6]惠泽人咨询服务中心编辑队共同编写, 翟雁修订.中国非营利组织志愿者管理指南[M].温洛克民间组织能力开发项目, 2005.

[7]陈政智.非营利组织中志愿工作者之管理:从人力资源管理观点[J].小区发展季刊, 1999:117-127.

[8]吴建明.非营利组织志工参与动机与组织承诺之研究-以台东县救国团所属社会基层志工为例.台东大学区域政策与发展研究所公共事务管理在职专班硕士论文, 2008.

[9]林南.台北听障奥运志工参与动机与工作满意度之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学体育学系硕士班硕士论文[D], 2011.

[10]李明惠.我国非营利组织志愿者管理研究[D].内蒙古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9.

[11]黎俊雄.志愿服务参与动机及满意度之研究——以新北市庄敬高职志工服务队为例[D].亚洲大学经营管理学系硕士论文, 2011.

上一篇:建筑施工企业成本控制下一篇:股价同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