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生志愿服务

2024-11-18

中国大学生志愿服务(精选12篇)

中国大学生志愿服务 篇1

相比欧美国家,中国的志愿者服务从其萌芽到产生、发展,都具有其特殊性,是由外而内、自上而下地形成并开展工作的,具有明显的政治色彩。这种特殊性持续到当今,不可避免地给中国的志愿者服务打上了中国特色的烙印,在此背景下,大学生志愿服务需要结合中国特色,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道路。

一、中国特色的志愿服务

志愿服务的源头为古代慈善行为,最早见于在西亚文明和古埃及文明,经过希腊时期的孕育和中世纪的洗礼,到文艺复兴时期初具规模。现代志愿服务产生于19世纪早期的英国,当时工业资本主义发展到成熟阶段,英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及社会发展状况为志愿服务萌芽奠定了基础,各种人们自发的组织形成的民间团体活跃起来,现代意义上的志愿服务孕育而生。目前,西方的志愿服务已经发展成熟。是由联合国科教文组织(UNESCO)对志愿服务的定义是“志愿服务是一种利他行为,是指人们在正式(非私人)场合中,在一段时期内自愿、无偿地贡献自己的时间和专业技术。”中国志愿者服务萌芽及发展都晚于西方。三国两晋时期,受到当时从西域传入的佛教的影响,在当时比较松弛的王权和中央集权的背景下,慈善行为开始产生,后续的发展缓慢。中国志愿者服务启动的标志是1994年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CYVA)成立,其章程对志愿服务进行了界定:“不为物质报酬,基于良知、信念和责任,自愿为社会和他人提供的服务和帮助”即志愿服务,其目标是“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时期经济体制的建立的完善,提高青年的整体素质,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做出贡献。”

从志愿服务的起源、发展和定义上看,中国和国外的志愿服务既具共同点,又有自身的特色。其共同点在于:(1)利他动机,即志愿服务的目的在于为他人谋求福祉。(2)自愿性,志愿服务的主体出于自身个人的意愿投身于志愿服务。

中国的志愿服务与西方国家存在明显的区别。志愿服务的生长模式存在差异性。西方的志愿服务的生长是随着其社会的发展而生长的,是完全自发、内生的,没有受到多少外界的干扰。古希腊—罗马文明孕育了最初意义上的志愿服务,由公共生活空间及关注城邦整体的公民精神催生,随后在基督教精神的培养下壮大发展。而中国的志愿服务较多地受到外部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受外邦传入的佛教影响激发了人们的恻隐之心,促成了志愿行为的产生。鸦片战争后。一些国外慈善团体的进入给沿海地区志愿组织的发展提供了范例。中国慈善志愿行为需要政府的鼓励与支持,由下而上的自组织在志愿服务中发挥的作用不大。新中国更是在国家党政机构的领导下,成立志愿社团和大范围地开展志愿服务。

与西方相比,中国的志愿服务从萌芽、产生到发展,都并非自发组织,而是由外而内、自下而上地形成并发展。这一历史发展状况决定了中国的志愿服务直接与国家行政结合,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承担了政治、经济、文化功能,这就是中国特色的志愿服务。因此,中国的志愿服务要想获得长足的发展,首要的是取得政府的支持,在党政部门的指导下开展合法的志愿服务。

二、志愿精神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志愿服务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志愿精神首先体现在自觉自愿,即志愿者本着自觉自愿的精神参与志愿服务。自觉意味着积极主动地参与,并用于承担责任;自愿意味着志愿者是出于自身个人的愿望而非外力压迫来参加志愿服务。志愿精神的核心在于奉献,即志愿者本着为他人为社会奉献的动机来从事志愿者服务,是一种崇高的精神追求。在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过程中,志愿者传递着人类对于友爱的崇高理解。志愿服务的目的在于促进社会的进步,在使世界变得更加美好的信念指引下,无数志愿者做出了巨大努力。

志愿精神指引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一致。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概括为四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以理想信念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学生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区别于灌输式的课堂教学,与志愿精神紧密结合的大学生志愿服务,通过实践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一)志愿服务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通过志愿活动实践,有利于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现今新生代大学生普遍缺乏对中国革命历史和基本国情的了解,受到外来文化冲击,加上逆反心理较重,自身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成熟和确定。传统的以思想政治课教学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不太理想,而以奉献为核心精神的青年志愿者活动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在志愿活动的实践中,大学生能更清楚更深入地了解国情、民情、社情、校情,从而培养其社会责任感,树立为社会为国家为人类服务的意识,同时帮助他们逐步积累社会经历和人生体验,正确地审视自己,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使之升华为一种价值目标的追求,在此过程中,逐步树立正确而崇高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志愿服务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patriotism)是指个人或集体对“祖国”的一种积极和支持的态度。志愿服务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了解社会、了解国情的机会,通过大学生对弱势群体的关心和帮助,实际上就是通过实践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志愿服务就是爱国爱民情操的体现。志愿服务的实践可以激发大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高尚情感,自觉地肩负起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历史使命。

(三)志愿服务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和道德水平

公民意识是一种现代社会意识,它是在现代宪政体制下形成的具有普遍性的民众意识。公民意识是指公民个人对自己在国家中地位的自我认识,也就是公民自觉地以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为核心内容,以自己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主体地位为思想来源,把国家主人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权利义务观融为一体的自我认识。它围绕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反映公民对待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之间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行为规范等等。它强调的是人在社会生活中的责任意识、公德意识、民主意识等基本道德意识。简要地说,“公民意识”主要是指公民对于自己的国家主人地位、应享受的权利和应履行的义务的自觉意识。

在志愿精神指引下,大学生志愿服务树立团结友爱、诚实守信、相互帮助、见义勇为的道德风尚,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体现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相互关爱、和谐共处的美好理想。志愿工作,为大学生提供了社交和互相帮助的机会,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及关怀,减低彼此间的疏远感,促进社会和谐。志愿服务,是以国家、社会的主人身份,积极主动的态度投身于社会,体现乐于奉献,敢于担当高尚的道德风尚和公民意识,志愿服务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和道德水平。

(四)志愿服务有利于深化大学生素质教育

志愿服务有利于锻炼大学生的综合能力,深化素质教育。能力是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智力成功地进行实际活动的本领。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志愿者活动对培养和锻炼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创造和提供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载体与实践机会。它使大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辨别是非的能力、动手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竞争与合作能力、应用所学专业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组织管理与协调能力、创造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展示与发挥。同时,在志愿服务中,大学生更多地了解社会的需求,对自己专业知识技能或其他综合能力的要求理解更深刻,这可以促进大学生在大学课堂的学习。

三、中国特色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构建

中国特色的大学生志愿服务,首先需要在国家各级党政机构的大力支持下开展工作。而高校内部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的构建,需要以学校的党政部门为指导,在教学或学术单位直接管理下,依托大学生志愿社团具体开展工作(如下页图)。

(一)高校党政宏观指导

高校由学校行政职能部门牵头,成立志愿服务指导中心,对志愿服务进行支持、指导和监管。支持包括物质支持和精神支持,指导在于工作方向的宏观把握和指导,不涉及具体事务的管理;监管在于对志愿者服务违规行为等问题的监管,以及志愿服务的评优工作(以学生处和共青团委作为主要负责部门,同时联合教务处、宣传部门、校工会、人事处等部门对志愿服务给予大力支持)。

(二)学术单位直接管理

负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研或学术单位对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及工作进行直接研究和管理。具体开展工作包括:(1)开设志愿服务课程,用知识武装头脑,对学生进行志愿服务教育及宣传,加深学生对志愿服务的理解。课程面向广大教师及学生,一方面对教职工进行宣传和教育,呼吁教职工志愿行为及活动的开展,和学生一起为志愿事业成长,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另一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帮助更多的学生树立服务社会,为社会更合理发展尽自己力量的理想,引导学生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2)设立志愿服务研究中心,对志愿服务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讨,理论与实践结合,探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道路。(3)依托学生志愿社团,对志愿社团的服务进行指导,包括管理、服务规范化、具体工作开展等方面进行指导,帮助学生志愿社团工作的顺利开展扫清障碍。

课程教学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突出教育和宣传功能,依托于学生志愿服务社团,对学生志愿服务社团进行指导,突出实践性;学术研究突出学术探讨,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探讨志愿服务的价值,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志愿服务对社区或弱势团体的影响,深入到志愿服务给社会创造的精神价值、志愿组织的发展,对志愿组织结合各高校特色开展的志愿组织的规范与管理、志愿服务项目的开发与运作,以及志愿服务的方式等等,从理论的角度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方方面面进行探究。

四、实现大学生志愿服务三结合的必要途径:网络平台搭建

大学生志愿服务包括三个要素:志愿服务主体、志愿服务和志愿服务客体。客体的需求决定了主体服务的内容,志愿服务的质量决定了志愿服务能否持续和深入的发展。这就涉及到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三结合问题,即志愿服务,需要和社会需求相结合,同时也需要和高校的特色相结合,还需要和学生的个人志趣相结合。

(一)志愿服务与社会需求相结合

根据志愿服务项目的内容,志愿服务可分为扶贫助困、环境保护、社区服务、社会治安、大型活动、国际国内援助等。社会对志愿服务的需求量很大,方方面面都需要志愿服务者更多的努力。就在校大学生而言,需要根据社会的需要来提供服务,这对高校志愿者组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高校职能或学术部门的指导下,需要开展调研,以便确立志愿服务的项目及每项志愿服务的具体要求。

(二)志愿服务与高校的特色相结合

常规志愿服务项目与特色志愿服务项目相辅相成,常规志愿服务可以拓展服务内容的面,特色志愿服务可以深化服务内容的点。要将志愿服务不断深化,就需要将志愿服务与高校的特色结合起来。有的综合性高等院校,需要结合高校的特色项目或特色专业,开辟高校特色志愿者服务项目。对于非综合性大学,需要紧密结合高校的特色开展志愿者服务项目。例如,师范类院校,重点承担社会各类教育的志愿服务,将学生的专业和开展的志愿服务结合起来;农业院校的志愿服务,应以服务三农为指导,为农村、农民和农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理工类高校的志愿服务,则可以结合科学普及家电维修等工作开展重点的志愿服务项目等。将志愿服务与高校的特色相结合,有利于高校志愿者服务的专业化,有利于高校志愿服务质量的提高。

(三)志愿服务与学生个人的志趣相结合

志愿服务的主体是志愿者。大学生志愿者从事志愿活动的最大动机在于其精神追求,即通过志愿服务,实现自身的价值,获得社会的认可。除此以外,很多大学生志愿者还希望通过志愿服务,锻炼自身的才干,提高自己的能力。现在的大学生越来越突出自己的个性,这就意味着他们对志愿服务的项目具有选择性。因此,志愿服务需要与学生个人的志趣相结合,当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意愿和个人的志趣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有助于志愿服务的持续性和深入性。

(四)网络平台搭建

志愿服务网络平台的搭建是有效实现志愿服务三结合的必要途径。网络是信息时代高效而便捷的信息载体。通过网络搭建有效的信息沟通平台,可以提供志愿服务主体、客体及志愿服务信息,志愿服务客体的信息包括谁需要服务、需要什么样的服务、需要怎样的服务;志愿服务主体的信息包括志愿者个人和志愿者组织的相关信息,如志愿者注册、志愿者个人状况、兴趣爱好、可提供的志愿服务项目,志愿者之间的互相沟通和交流(志愿者间互相的精神鼓励能促进志愿者的价值认同);志愿服务组织管理及培训、考核、评价等(网络平台的该项内容有助于提高志愿者的社会认可度)。网络平台的搭建,还可以为国家或社会团体的资捐助意向的表达提供平台,为志愿组织、志愿服务的捐助资金寻找更多的来源。志愿服务网络平台对于志愿服务及组织的规范化、有效化管理及运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用一种开放的思路和视野来开展志愿服务,有利于志愿服务项目的良性运行和持续性发展。

摘要:立足于中国特色,突出志愿精神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意义,对大学生的志愿服务进行了探索。构建中国特色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明晰高校行政机构、学术单位以及大学生志愿服务社团在大学生志愿服务开展过程中的关系。通过对大学生志愿服务三要素的关系探讨,明确中国特色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三结合问题,而网络平台搭建是实现中国特色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必要途径。

关键词:中国特色,大学生,志愿服务,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何海翔.社区义工: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的有效途径[J].高教论坛,2010,(6):72-74.

[2]周围,刘继勇.大学生志愿者活动与高校精神文明建设[J].江西社会科学,2000,(12):197-199.

[3]周围,肖建华.大学生志愿者活动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8-12.

[4]于军,于伟.谈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活动与和谐社会建设[J].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6):63-64.

[5]钟一彪,陈烯.社会建设背景下的大学生青年志愿者行动[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7,(12):126-128.

[6]徐中振,黄晓春.时代精神与精彩人生[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7]唐复柱,兰瑞芳,陈文庆.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贺州学院学报,2009,(9):7-64.

[8]田军.志愿服务理论与时间[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7.

[9]上海慈善基金会,上海慈善事业发展研究中心.志愿服务与义工建设[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10]北京志愿者协会.走进志愿服务[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6.

中国大学生志愿服务 篇2

张文清、党文琦、董蓓蓓,3名来自中国矿业大学徐海学院英语专业的在校大学生,为了创业的梦想走到了一起,创办了惜墨翻译工作室。初见3位女孩,青涩、文静、腼腆,笔者很难把她们和“老板”联系在一起。交谈后才发现,涉足社会时间不长的她们,十分老练、健谈,骨子里有着属于80后的激情与勇气,年龄不大,却颇有主见、不怕失败……

创办公司之前,张文清、党文琦、董蓓蓓3人都有过打工的经历:有的做过英语家教,有的在外语培训机构做过老师,有的在网上接单做翻译,等等。去年8月,张文清在网上联系到广州一家大酒店,做酒店管理方面的翻译。接下单子后,3个人不分昼夜地忙活了一个多星期,最后交易时,对方要求她们开具发票,这下可把几个小姑娘难住了。经过几番交涉,对方体谅到她们还是学生,没再坚持要发票。但经过“发票事件”,张文清她们意识到,要把事业做下去,必须得注册一家正规的翻译公司。

“注册公司要走什么样的程序,我们很迷茫。”回想起当时的情形,她们颇多感触,“如果没有学院领导和社会的帮助,我们不会有今天的业绩。”张文清告诉笔者,学院领导得知她们要创办公司,在鼓励、赞赏的同时,帮助她们出谋划策,还给了诸多政策上的`优惠。奎山工商所的工作人员不仅亲自带着她们跑各个部门办手续,还帮忙申请免掉了当月的管理费。

中国矿业大学徐海学院院长朱开永告诉笔者,学院设立了大学生素质拓展基金,用于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项目的资助,还在技术评估、市场评估、可行性分析服务、创业咨询与辅导、企业注册服务、创业基金、各类科技项目申报服务、融资担保、风险资金引入服务等方面,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优惠及免费服务,支持大学生开展创业实践活动。

惜墨翻译工作室设在矿大科技园,虽然只是一个20多平方米的小公司,但电脑、打印机、空调、沙发等办公设备一应俱全。3个女孩自豪地告诉笔者,这些都是她们自己挣钱添置的,当然有不少是从旧货市场“淘”来的。她们说,创业初期虽然辛苦,但苦中有乐。

公司虽然刚刚起步,只有3个人,但她们没有半点马虎,一切都参照正规公司的管理模式运行,有着明确的分工:张文清干练利落,大家推举她为公司主管;董蓓蓓细心认真,由她管理公司的账务;党文琦性格外向、善于交往,负责对外联络业务……短短的时间,她们就把小公司整得像模像样。

党文琦是个善于交往的外向女孩。在一次活动中,她结识了擅长德语和法语、旅居德国的李老师,两人一番交谈成了知交。公司每次接到相关业务,党文琦都会请李老师帮忙,李老师也总是热情相助。

践行中国服务 展示服务风采 篇3

本次比赛以中餐主题宴会设计为主线,涵盖仪容仪表展示、台面创意设计、菜单设计、中餐宴会摆台等内容,旨在检验参赛选手餐饮服务的专业操作能力及创新设计能力。参赛选手以饱满的精神面貌、专业的服务技能为大家奉献了一场精彩的视觉盛宴,展现了广大餐饮服务人员的风姿和智慧。经过一天紧张、有序的比赛,来自浙江旅游职业学院的罗丹、上海小南国的曹炯、北京全聚德的王丽杰、江苏饪我行餐饮公司的李艳娟、北京大董烤鸭店的魏俊婷、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的程雅婷等选手获得大赛的金奖,胡爱文、汤明姬、方敏、董智慧、姜慧丽、余鹏等指导老师获得优秀指导教师荣誉称号。

世界中餐业联合会杨柳会长在闭幕颁奖致词上表示,服务质量是企业立业之本,提升服务质量、打造“中国服务”品牌已经成为国务院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的重要举措,服务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更加凸显。世界中餐业联合会一直对餐饮服务高度重视,组织多种形式的交流学习,2015年4月联合会专门成立了中国服务委员会,希望通过这个平台提高企业服务水平和管理能力,提升服务的价值贡献和社会影响,从而更好地推动“中国服务”在餐饮业的发展。

中国大学生志愿服务 篇4

关键词:来华留学生,中国学生志愿者,“链式”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持续发展, 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 来华留学生的数量也不断地增加, 学生的层次也得到了提高。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发展不仅对于扩大国际交流, 加深外国人对中国以及中国文化的认识与了解, 而且对于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一个稳定友好的国际环境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 目前我国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仍然很多。本文在总结以往工作的基础上, 针对留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工作的几种常见问题, 探讨中国学生志愿者对来华留学生日常事务管理的作用。

一、传统的留学生日常管理模式

传统的留学生日常管理模式是留学生辅导员与来华留学生直接对接的模式。这种模式在留学生数量较少的情况下比较适用。因为留学生的事务管理繁琐, 课堂上下, 上班前后, 校园内外, 任何时候, 任何地方都会涉及留学生的日常事务管理。而高校通常针对一个年级的留学生只设一个留学生辅导员。随着留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加, 如果事无巨细, 都需要由留学生辅导员直接经手的话, 势必会对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加重负担。

留学生的管理工作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复杂性来自于留学生既是一个群体, 但组成群体的个体之间的差异又很大。在学校管理要求的一致性和学生要求的个别性之间常常会出现冲突[1]。传统的管理模式虽然在稳定性和规范性上有很大的优势, 但是在与留学生沟通的灵活性以及全面性上还有待改进。

二、学生志愿者参与的留学生“链式”管理模式

“链式”管理模式是依据高校现有资源以及来华留学生的特征, 通过留学生辅导员, 中国学生志愿者和来华留学生的有机结合构成层次性关系的管理模式。

“链式”管理模式下, 在留学生辅导员与来华留学生之间加入了一个新角色, 即中国学生志愿者。同样, 辅导员对学生志愿者及来华留学生进行直接的指导与帮助。与传统的管理模式不同的是, 来华留学生在遇到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困难的时候, 多了一个寻求帮助的对象。这种模式的特点是:

1. 化解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问题

留学生在他国异乡的跨文化适应往往需要一个过程, 吃饭和作息混乱、易怒、过分关注健康、普遍的情绪低落、对东道国成员不信任甚至敌视都是留学生面对文化差异所带来的精神压力的外在显示[2]。如果从每一个留学生来到中国走出机场的那一刻起就给他们安排各自的志愿者, 让他们结对子, 从接机, 行李搬运, 宿舍安排, 饮食, 报到注册, 购物, 看病等各个环节都给予帮助的话, 势必能有效地降低留学生的文化不适应, 甚至完全化解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问题。

2. 化解留学生与中国学生之间的矛盾

由于文化不同质, 不同国家留学生在思维方式, 行为习惯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留学生与中国学生之间发生矛盾和冲突在所难免。如果大部分志愿者都能与留学生成为很好的朋友的话, 这些矛盾也会迎刃而解。

3. 加强留学生与中国学生之间的交流

志愿者在帮助留学生的同时, 增强了英文沟通交流的能力, 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增进了对西方文化的了解。而留学生在与志愿者成为朋友后, 亦能增加对中国学生的校园生活的了解, 增加对中国文化的了解。

4. 全面, 及时地把握全体留学生的思想动态

在中国学生志愿者与留学生一对一结成对子成为朋友后, 志愿者比辅导员更加能够了解到留学生全方位的思想动态。而定期的反馈又能帮助辅导员全面, 及时地把握全体留学生的思想动态。

三、留学生“链式”管理模式中各层次的定位分析

“链式”管理模式构建过程中, 关键是要处理好辅导员、中国学生志愿者以及来华留学生的定位问题, 通过正确定位, 发挥各个层次的作用。

1. 辅导员定位

“链式”管理模式中辅导员是留学生培养的管理者和指导者, 其职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 创设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为留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提供必要的指导与帮助;尽量为留学生创造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和社会实践的机会, 开阔留学生的眼界、拓展研究生知识面。其次, 实现留学生与中国学生志愿者的“一对一”对接。让每一个留学生都与一个以上的志愿者结对子。对志愿者实施有效激励, 鼓励和发动更多的中国学生到志愿者队伍中来。第三, 有效开展信息双向反馈活动, 及时听取志愿者的信息反馈, 同时也及时听取留学生的意见。

2. 中国学生志愿者定位

中国学生志愿者是“链式”管理模式的主要参与者, 在围绕研究创新的组织过程中, 其职能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方面要在自身思考问题的同时, 接受来自留学生辅导员和留学生提出的问题, 并就问题展开活动;另一方面, 要在志愿帮助留学生的时候, 成为留学生的好朋友, 知心人。及时帮助留学生处理由于语言, 文化方面造成的学习与生活方面的问题。再者, 要向辅导员老师及时反馈留学生的思想动态。

3. 来华留学生定位

“链式”管理的重要目的就是要从留学生入校开始帮助他们解决由于文化冲突以及语言不同造成的一系列问题, 使留学生尽快融入角色, 从而提高留学生的质量。因此, “链式”培养模式要求留学生能根据自己的情况提出问题, 在向志愿者提交问题的同时积极地解决问题。改变传统模式下由辅导员发现问题, 留学生被动接受解决方案的形式。

四、留学生“链式”管理模式的实施

由上文所述, “链式”管理模式有着非常好的实施效果。但同时, 由于增加了中国学生志者这个第三方角色, 该模式的实施也存在着一系列的困难。本文在总结以往工作的基础上, 就以下几点实施过程中的困难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1. 有效激发志愿者的兴趣

志愿者数量不够是实施“链式”管理模式最大的困难。然而, 如果能够针对各年留学生的招生规模, 及早地做好志愿者的招募工作的话, 这个问题也就能迎刃而解。可以在招募志愿者的同时作好留学生教育的宣传工作, 使得更多的中国学生能够了解留学生的学习生活, 激发他们的兴趣。同时, 如果能合理利用高校内部的学生志愿者服务社团的话, 也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地完成志愿者的招募工作。

2. 实施定期培训

志愿者与留学生接触的时候势必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 遇到一系列的困难。因此, 我们要不定期地开展志愿者的培训, 在激发他们兴趣的同时也让他们了解到应该注意的事项, 以便更好地开展工作。

3. 实行“一对一”结对子

在以往的工作中我们也尝试通过志愿者来帮助留学生解决学习与生活方面的问题。但是我们发现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 部分志愿者在中途退出工作。针对这个问题, 我们尝试让志愿者与留学生实行“一对一”的对接, 每个留学生都与一个以上的志愿者结成对子。而结对的信息由志愿者负责人掌握。“一对一”的实施减轻了志愿者的工作量, 也让他们要帮助的对象唯一化, 使得他们能够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他们所服务的留学生。

4. 定期听取反馈并总结

沟通与交流是消除隔阂, 减少分歧的最好途径。针对留学生的工作往往是在沟通中增进理解, 在交流中建立友谊[3]。志愿者比辅导员更加能够深入到每一个留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大部分时间里, 他们可能会一起学习, 一起逛街, 一起娱乐。如果志愿者能够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中去了解留学生的思想动态的话, 无疑对于留学生辅导员来说是一笔巨大的财富。然而要发掘这笔财富还需要辅导员与留学生以及志愿者的深入沟通, 因此, 定期举行座谈会听取反馈, 定期下到学生宿舍了解各方面的情况也是实施“链式”管理模式的必要条件。

5. 志愿者队伍长久化, 稳定化

留学生与中国学生的交往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过程, 不同阶段的留学生可能需要得到不同的帮助。对留学生新生来说, 他们需要志愿者帮助他们适应中国的新环境, 步入高年级后, 他们又需要志愿者们帮助他们融入中国的校园文化生活, 以便更好地完成在中国的学习。因此, 志愿者队伍的成立不应该是短期的过程, 而应该是一个长期的, 行之有效的, 稳定的过程。

总之, 针对来华留学生的管理工作许多人都在思考一条行之有效的渠道。但是各种方法和途径都需要有一个与之相适应的实施环境。环境不同, 方法和渠道也会不同。留学生个体差异大, 文化差异大, 行为方式差异大, 探索一条能够合理有效地提高留学生综合素质的管理方法依旧是我们每一个留学生辅导员应该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美云刘开南.关于加强留学生教学与管理的几点思考, 中国高教研究, 2007 (5) 68-69.

[1]王绘建王剑军.就跨文化适应阶段谈当前来华学历留学生的管理, 高教高职研究, 2009 (04) 160-161.

中国大学生志愿服务 篇5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名称是中国人民大学法律援助中心。

第二条 中心是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团委的隶属单位,是以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学生为主体、组织广大青年学生服务社会的学生公益性组织,是我校学生进行法律实践活动的基地。

第三条 中心的宗旨是深入开展学术实践和社会实践,运用法律专业知识服务社会,无偿帮助社会弱势群体维护其合法权益。

第二章 援助对象和工作方式

第四条 本中心的服务对象主要是经济困难、无力支付法律服务费用的下岗职工、农民工、残疾人、孤寡老人及其他需要法律帮助的弱势群体人员。

第五条 本中心以下列形式实施法律援助:

(一)来访接待、当面解答法律问题、代拟法律文书;

(二)网上咨询;

(三)书面咨询;

(四)组织流动法律队伍,义务普法,不定期为城乡居民服务;

(五)向社区的法律服务部门派出挂职青年志愿者;

(六)向中、小学及残疾人特教学校学生提供义务法律普及教育;

(七)对于请求代理诉讼的案件,可以转审查委员会审查后由诉讼代理部提供免费代理。

第三章 组织机构

第六条 中心设主任、顾问委员会、办公室、诉讼代理部、案例研究部、司法局项目组、组织策划部、外联部。

第七条 中心主任、副主任、办公室主任和各部部长均由内部民主推选后由团委任命;顾问委员会由中心聘请知名学者与老师组成。

第八条 中心主任行使下列职权:

(一)全面负责中心工作;

(二)召集部长会议,探讨工作思路,统筹工作计划;

(三)对中心骨干进行考评和奖励;

(四)提名副主任、各部部长,办公室主任的人选;

(五)根据各部部长和办公室主任的提名,任命各部副部长和 办公室副主任。

第九条 副主任协助主任管理中心内部各项事务,中心各部实行部长(主任)负责制,各部部长(主任)向中心主任负责。

第十条 办公室负责中心内部联系、外部联系、经费管理、文件归档、值班监督等。

第十一条 组织策划部负责活动的设计、组织、宣传、现场协调、总结等。第十二条 诉讼代理部负责代理符合本中心条件要求的案件代理活动。第十三条 案例研究部负责按照一定形式整理汇编司法局项目组的网上答疑、海法和消协的咨询及诉讼代理部经办的案件。

第十四条 司法局项目组负责在司法局安排下回答网上的法律咨询。第十五条 外联部负责本中心与校内、校外等有关组织和各界人士的联系。

第四章 成员

第十六条 凡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剂校内其他各院系本科生、第二学位学士、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等均可自愿报名,经考核后成为中心成员。

第十七条 本中心各机构成员数额基本保持稳定的数目,视情况可略有上下浮动,具体组成如下

(一)主任一名,副主任五名;

(二)办公室主任一名,副主任一名,成员:本科生十五名;

(三)组织策划部部长一名,副部长两名,成员:本科生十五名;

(四)诉讼代理部部长一名,副部长一名,成员:研究生二十名,本科生十名;

(五)案例研究部部长一名,副部长两名,成员:研究生二十五名,本科生十名;

(六)司法局项目组部长一名,副部长一名,成员:研究生五十人,本科生六名;

(七)外联部部长一名,副部长一名,成员:研究生五名,本科生十名。第十八条 中心成员的权利与义务:

(一)参加中心组织的有关会议和活动;

(二)接受中心组织的教育和培训;

(三)接受中心各项奖励;

(四)维护中心形象;

(五)对中心的各项工作提出批评、建议;

(六)接受并认真完成中心安排的各项工作和任务;

(七)退出后获得中心成员及学生活动证明。

第十九条 成员应负责地完成所承担的工作任务,否则应按照内部规定进行处理。

第二十条 中心对成员工作情况建立相关档案,档案管理办法由办公室具体负责制定和执行。

第五章 经费来源及管理

第二十一条 中心的经费主要来源于社会捐助和有关单位赞助。

第二十二条 经费管理办法由赞助单位和本中心共同制定,或由办公室另行制定。经费管理 由办公室具体负责执行。

第六章 内部考核和奖惩制度

第二十三条 中心对成员的工作业绩进行考核。成员工作业绩突出,中心应给予奖励;工作中违反章程,中心应予以惩罚。

考核、奖励的具体办法另行规定,并报团委批准或备案。

第七章 日常工作制度

中国大学生志愿服务 篇6

郎咸平之谜

郎咸平近来一直在阐述这样一个观点,认为当前大量资金在楼市、股市中虚耗,深层原因在于民营企业投资环境恶化;而投资环境恶化原因,又在于中国制造在国际产业链分工中的位势过低。中国制造在国际产业链分工中的位势过低,这不过是个简单事实。郎咸平在这里,与其说是解答了一个谜,还不如说,是出了一个更大的谜:如何让民营企业走出国际产业链低端呢?郎咸平下文没有了。我把这个问题姑且称为“郎咸平之谜”。

许多人企图在经济之外寻找出路,我倒有个“在商言商”的对策:“中国制造”需要升级为“中国服务”。因为整个服务业在整个制造业的上游,附加值更高。这比在制造业中向上游发展(这也是必要的),战略层次更高。

中国制造升级为中国服务,有没有这种可能呢?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两个月后将发布的一则消息,提供了一条佐证线索。

联合国贸发会议准备在4月20至25日发布的《创意经济报告2007:评估创意经济的挑战——面向可信决策》中,准备披露一个惊人的事实:中国内地以613.6亿美元的成绩,成为全球创意产品出口的第一名,占了全球18.5%的市场份额;美国仅以255.44亿美元和7.6%的份额屈居第四。中国五年间的增速差不多是美国的五倍。如果把美国比作开着吉利车以40公里时速行进,那么中国就好比开着宝马车以200公里时速狂飙。联合国这个数字,虽然算法还待深入研究,但至少对于我们解放思路,是一个冲击。

创意产品出口,区区600多亿美元,只是服务业的一个子集。创意服务业做得到,整个服务业也做得到。只要环境适宜,“中国服务”同样可以创造“中国制造”那样的奇迹,就象印度创造软件服务奇迹一样。一旦找到这个投资出口,被憋在楼市、股市中团团乱转的中国民营资本,将决堤而出,走向世界。而且“中国服务”一旦实现,比“中国制造”对全球的冲击更为壮观。单凭服务业收入落差,就会出现“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世界奇观。

上个十年,为什么是中国制造而非中国服务?

中国为什么没有像印度那样发展出一个世界级的服务业,这是可以和“李约瑟之谜”相媲美的一道难题。探索“中国服务”有无可能实现,首先应反思这个问题,解开这个谜。

耶鲁大学陈志武教授最近有个解释,别开生面。他认为,低附加值的加工制造业对制度环境敏感度低,高附加值的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对制度环境敏感度高。交易成本从根本上说,无非一种社会关系成本。社会关系越简单,越规范,交易就越简单,交易成本就越低。社会关系越复杂,越失序,那么交易就越麻烦,交易成本就越高。当下中国的社会状况显然属于后者。既然没有确定的规则体系保证跟人的交易的安全性,人们就只好主要跟物打交道。主要跟人打交道的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就不可能发展得起来。这就是说,制度环境注定了中国只能做世界加工厂,而做不了世界设计师。

我非常赞同制度重要这个诊断。当然,联合国贸发会议的数据并不支持中国“做不了世界设计师”这个结论。因为陈志武百密一疏,算漏了还有出口这条道路。创意产业在国内发展不起来,出口却有可能发展起来。借国外的制度环境,发国内的财。当年,乡镇企业在国有经济格局下,国内空间不足,转向国际大循环,“难言之隐,一洗了之”。创意产品出口世界第一,估计也是这样产生的。

如何理解服务业所需的制度环境

郎咸平谈到产业投资环境,陈志武谈到民主制度环境,我要提的是竞争优势环境。他们说的环境也很重要,但从现实的角度说,我认为现有的环境潜力还没挖尽,希望大家注意。

印度民主制度与服务业的崛起就没有太大关系。同一个民主制度,为什么十年前没产生出现代服务业,十年后产生了?用陈志武的结论显然解释不通。当然,民主确实是个好东西,但这是另一回事。根据我在印度的实地观察,印度信息服务业崛起另有不为我们所知的原因。用一句话概括,从比较优势,转向竞争优势,是印度服务业崛起的关键因素。

竞争优势是比较优势的反义词。波特说:“比较优势理论是长期以来在国际竞争分析中处于主流和控制地位的一种理论,而我则力主竞争优势应该是一国财富的源泉。比较优势理论一般认为一国的竞争力主要来源于劳动力、自然资源、金融资本等物质禀赋的投入,而我认为这些投入要素在全球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其作用日趋减少。……取而代之的是,国家应该创造一个良好的经营环境和支持性制度,以确保投入要素能够高效地使用和升级换代。”

波特这里说的环境,除了禀赋条件外,就是前面所指的“竞争优势环境”。它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需求条件(Demand conditions)的选择、二是对相关和支持产业(Related and supportingindustroes)的选择:三是对公司战略、市场结构和竞争对手(Companystrategy,structure.rivalry)的选择。

把需求当作一种环境来考虑,是跳出比较优势的关键一环。当年印度发展软件服务,选择美国需求来攀高枝,造就了相对中国的竞争优势。今天,历史有重演可能。发展创意服务业,我们是攀欧美高枝,以出口型为主;还是面向国内,以内需型为主,到了选择关口。如果是后者,国有和国有控股的制度设计具有中国特色;而如果是前者,象印度那样,或象当年鼓励乡镇企业出口那样,鼓励民营模式或特区(园区)政策,就成为必要选项。这个问题变得很现实。一念之间,一个产业可能就没有了。

相关和支持产业这个环境,指的是产业链、技术溢出等条件。过去制造业是中美分工,信息服务业与谁分工?从联合国数据看,创意产品出口,是中法分工。在网游产业,是中韩分工;在服务外包和动漫上,是中日分工。这些领域,政策上只要支持一把,中国就能窜到上游;相反,政策上一哆嗦,企业就可能被消灭在前线(如IT中的许多“先烈”)。

公司战略、市场结构和竞争对手这个环境中,中国最弱的是风险投资这一环。印度有几招非常强。1986年《研究开发税务条例》,规定对所有技术引进项目收取研发税,把其中的40%用于为风险基金提供补贴。VC长期资本利得全部免税。官助民营风险投资。引入海外风险投资基金。对此,中国民营服务业只有羡慕的份,人家上去了,不服不行。

中国大学生志愿服务 篇7

严梦颖在中国海洋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四年时间里, 学习刻苦, 成绩优异, 积极参加学生会工作和各项文体活动, 多次代表学院参加文艺演出, 均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她深知, 大学学习不仅仅是专业知识的积累, 更多的是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课余时间, 她积极地参加各类实践活动和兼职工作, 从中吸取经验, 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

进入大四, 站在人生的岔路口, 严梦颖没有太多的犹豫, 坚定地加入了找工作的大部队之中。她并没有把找寻工作的目光局限于本专业领域, 她申请了行政管理和人事方面的职位。也经历过无数次工作面试的失败, 但是她珍惜每一次机会, 在每一次面试中不断总结经验, 不断学习成长。最后, 经过层层考验, 她通过了万达集团新干线实习生的面试, 赢得了一份待遇优厚的工作。在万千百货的实习中, 严梦颖积极学习与思考, 不断对自身进行定位。

一次偶然的简历投递, 使她得到了中石油青海油田分公司的面试, 并且顺利通过面试。但是工作地点是艰苦的西部地区, 并且需要在野外一线作业实习一年。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和慎重的考虑, 她决定接受这份工作, 放弃当时大城市待遇优厚的工作, 去西部基层锻炼。

严梦颖是从祖国的偏远地区通过考学来到了青岛, 她深刻地了解祖国西部的落后和贫瘠。她感到自己身上肩负着支持祖国西部发展的责任和义务, 并愿意将自己的青春奉献给祖国的石油行业。虽然她不是学习石油专业的, 但是她相信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胜任工作。

2011年7月18日, 是严梦颖参加工作的日子。她在石油基地报到后, 按上级安排, 被分到了采油二厂昆北第一采油作业区。昆一作业区是中石油在野外的一个小型基地, 条件极其艰苦恶劣。在人事科报到并办完手续后, 严梦颖只带着一床被褥、一身工衣、一双工鞋, 就跟着办事人员驱车去了作业区。作业区是在一个70公里之外的戈壁滩中, 车行沿途皆是一望无际的荒凉大漠, 毫无生机。在广袤的大漠之中, 她就这样结束了自己的学生时代, 开启了人生另一个起点。

严梦颖所在的注水设备班每天的日常工作是去每一个注水井查看注水流量是否正常, 并且根据厂里技术部门的要求对注水的流量进行调整。油区非常的大, 路况也很不好, 只是开车巡井就需要一天的时间。严梦颖是班里唯一的女生, 除了每天跟着班长和其他师傅巡井以外, 她还肩负起了班里资料员的工作。每天根据当天的注水情况填写注水报表, 按时填写安全资料。注水班设备除了负责注水井的正常运转以外, 还要负责更换注水泵里损坏的盘根、定期更换注水泵机油、更换抽油机上损坏的皮带。在这里她不再是父母呵护下的孩子, 她是扎根西北的石油工人, 带起了安全帽, 拿起了各种工具, 跟着师傅一起干活、认真地记住每个井的位置。

工作几个月后, 上级对工作进行了轮换调整, 严梦颖被分到了采油班。采油班的工作和注水班的工作区别很大, 每天巡井, 查看各个井是否运转正常, 在巡井的过程中把需要拉运的井的油罐中的火膛点好火。原油融化后, 跟着罐车司机去井上的油罐中将原油拉运出来卸在昆一集油站的千方罐里。由于抽油机是24小时运转的, 所以采油班的人晚上也需要巡井。一是为了防止溢罐, 二是需要记录晚上的罐位, 填写在每天的报表上面。在井上上夜班非常辛苦, 无论白天多热, 戈壁滩的夜晚总是非常冷, 黑漆漆的, 不熟悉路的话根本不知道该怎么走。有时候上夜班的人还要负责看着洗井和顶管线, 不但不能睡觉, 还要开车在各处查看。

后来, 严梦颖轮换到了集油站站内工作。这里的工作是规律的倒班工作, 根据电脑上的数据判断井上哪里有可能有问题, 按时巡回查看站内的设备是否正常运转, 定期清洗过滤间的过滤器, 每天负责将千方罐的原油外输出去。集油站的工作虽然不比井上风吹日晒, 但是站内责任重大, 所以压力很大, 再加上经常倒班, 也还是非常辛苦。

这里的工作没有双休日和节假日, 师傅们是两批人轮换着集中上班几个月然后休息一段时间。但是由于在实习期, 所以严梦颖并没有轮换休息。油田工作比较艰苦, 每天在戈壁滩风吹日晒, 越是天气恶劣的时候井上越容易出问题, 就越是要认真巡查。这里距离昆仑山很近, 气温下降很快, 气温过低, 注水井和采油井都容易出问题。令严梦颖印象比较深的是, 有一次她和班长下午巡井的时候发现管线有重大问题, 他们班的几个人晚上下班都没走, 挨个井排查问题, 想尽各种办法解决问题。晚上的戈壁滩大风呼啸, 穿着棉工衣站在井场上仍然冻得瑟瑟发抖。但是大家都没有一句怨言, 仔细地检查着每个井, 直到深夜把把问题解决了才回去休息。第二天他们都是正常上班, 也没有一个人请假。

实习期结束后, 严梦颖被调到了厂财务部门工作。虽然工作环境也许比之前的工作环境会好些, 但是作为生产单位的财务, 她的工作量非常大。她需要上井学习费用发生点, 要想办法节约成本, 要做好每个月几千份料单的核对等等。她来到财务部门的时间虽然不长, 接触的工作比较少, 不懂的地方很多, 但是严梦颖坚信自己会通过努力学习来胜任这份工作, 为油田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严梦颖参加工作以后, 曾有人问她是不是工资很高, 有人问她在国企是不是很悠闲。严梦颖回答说, 人们也许只看到了石油工人头上笼罩的光环, 却忽视了光环下他们思念亲人的泪水;人们也许只看到了他们光彩的红工衣, 但却没有闻到他们身上的油香;人们只关心石油人的待遇, 可去没有想过他们忍受的痛苦和付出的劳动以及随时可能发生的危险。当人们在为油价上涨牢骚满腹、怨天尤人时, 石油人正为上产增油、抵制国际油价挥汗如雨;当人们在花前月下、灯红酒绿时, 年轻的石油工人却满身油污地围绕在井架旁出谋划策, 为多拿油绞尽脑汁, 恨不得让自己也变成一台超能抽油机。

工作到现在近两年的时间, 严梦颖从未后悔过自己放弃了在大城市工作, 放弃了在大城市生活的机会。也许在大城市她可以买到时尚的衣服, 吃到美味的甜点, 可以在华丽的写字楼里工作。但是现在作为一个普通的石油人, 在无尽的戈壁中, 在冰冷的井架旁, 严梦颖能感受到祖祖辈辈的石油人那种“我为祖国献石油”的热情。他们身背高原, 头顶烈日, 喝着西风, 心装四季, 风餐露宿, 以苦为乐, 终日与戈壁滩为伴, 他们把能源献给社会, 把寂寞留给自己, 把思念揉进了沙土, 把爱情化成了油香。

中国大学生志愿服务 篇8

一、中国高校学生消费网络服务平台模拟规划

本平台旨在打造高校学生消费网络化第一平台。其涵盖了四大功能: (1) 特色网购集成平台 (包含团购, 寄售拍卖, 闪购等) ; (2) 优惠信息发布平台 (打折促销信息提供, 优惠卡下载, 产品试用等) ; (3) 基于lbs的消费分享社区 (消费分享, 踩点交友) ; (4) 面向高校团体的网络应用服务 (组织社团组织建设, 网站维护等) 。其依靠本地优势, 从线上到线下为同学们提供优质的服务。

1、服务方式上, 前期多采用促销活动, 使消费者及时了解我

们网络平台的功能和作用, 迅速获得一定群体的消费者, 努力建立长期关系。通过网站线上推广抽奖模式, 线下宣传形式的活动影响、培育目标消费群体, 通过建立会员制度和服务核心领袖消费群体, 在区域市场内形成良好的高校网上消费氛围, 发挥高校网络消费特色化服务。

2、硬件条件方面, 即中国的电子商务发展情况和前景预测。

近年来, 网上购物越来越受到消费者关注。而且据调查显示, 白领和高校学生所占比重更大, 所以, 在高校建立一个消费网络平台具有可行的网络发展背景。

3、市场规模方面, 即潜在的消费市场和交易量。

随着高校网银的普及, 高校网购力量也在以很快的速度发展。据统计, 目前全国有高校1900余所, 在校大学生超过3000万人。这就有足够的市场驱动力来吸引我们建立高校消费网络平台。

4、自身特点方面, 即以自身学生身份信任度的建立和在校优势。

从性质上看, 此项目是为广大在校同学服务的, 有本校学生创办这个平台可以很快的建立同学间的信任度, 获得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 从而获得高校市场认可和市场份额。基于我们的在校优势, 我们能很准确的把握同学们的需与市场动向, 为我们平台的建立提供的长久的生命力。

5、营销方面, 即平台服务方式与结算。

由于平台为一站统管, 垂直分立模式, 即每个学校都将拥有自己的服务平台, 就使得平台的服务更加便捷, 信息反馈更加及时, 宣传更加精准。而且在结算上更加方便快捷, 由于同校, 可以采取网上支付和线下支付 (货到付款) 的模式, 是平台的服务范围涵盖了所有同学。而且可以实现真正的零库存 (平台统计, 线下操作) , 操作简便, 易于管理, 加速了平台的拓展。

6、客户方面, 即同学和商家需求和产生的效应。

项目为广大商家打开高校市场, 丰富了同学们的校园生活。由于当代大学生的需求是丰富的, 不仅是学习上的需要, 生活上的需要更是不亚于白领。但商家也是看准了高校庞大的市场却没有有效的办法进入。

7、发展空间方面, 即我们的发展方式以及成功案例的借鉴。

电子商务成功案例可供我们借鉴, 比如淘宝, 京东, 拉手等。在这基础上融合我们自身特点, 以这些优秀的企业都为我们的发展提供的很好的借鉴意义, 使得我们更加有信心坚持下去。

二、中国高校学生消费网络服务平台应用前景

由于我们的平台是定位为一个专门为高校学生服务的平台。首先, 网站的受众只是学生, 消费主题和内容会更贴近学生的需求和能力。受众的专一, 使我们的服务变得精准, 相比其他网站, 让我们在一定层面上具有产品定位的优势。而同为在校学生, 在校园内的宣传我们能做的更加得心应手, 因此我们同时具备宣传与推广上的优势。

其次, 运营团队和购买者一样都是在校学生, 购买者甚至可以知道运营团队可靠的基本信息, 因此具有很强信誉度, 让消费者放心。最后, 服务的可操作性强。有需要的话可以实现快捷面对面服务。

三、中国高校学生消费网络服务平台实例分析

搭建“中国高校学生消费网络服务平台”的目的是为了提供优惠信息, 让高校学生直观的获取优惠信息让其消费更具有针对性, 提高消费质量, 使学生切实感受到优惠。其中长安大学网购网 (www.chdtuan.com) 已经顺利运营, 在这个平台里, 交易主体的身份是合法的, 产品信息是可以核实的, 信用是真实的, 消费者权益是有保障的。这个平台避免了压在企业身上的三座大山, 我们做的是贴近校园生活的基础消费活动, 构建了一个值得信任的交易环境, 我们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以团购为例, 据专家表示, “千团大战”之后只会剩下极少的胜利者。因此, 团购行业还是平台的其他方面的后期管理就显得尤其重要, 想要胜利就必须做到未雨绸缪。

1、合理的成本分配

平台内容丰富, 但必须把握权重。相对分散会成为成本的制约因素, 必须分清主次, 例如, 特色网购集成平台以高校团购为主、优惠信息发布平台以优惠卡下载为主、基于lbs的消费分享社区以消费信息分享为主、面向高校团体的网络应用服务以形象网站制作为主。此外, 服务的广泛性有可能会导致了用户体验的滞后。因此, 要在重多内容中找重点, 突出特色。

2、把握学生消费需求

一方面, 利用自己的学生优势做好调研工作, 正确的把握学生不同阶段的消费需求。做到想到消费者所需, 使自己处于主动地位。另一方面, 要明确单个学生消费能力有限, 要推出优惠的商品与服务, 做到使消费者想买也买得起。

3、注重口碑营销

在追求低廉价格的基础上也要考察服务质量。网络平台的用户反馈, 口碑营销很重要。不要让运营商的信誉问题成为交易的壁垒。

学生消费网络服务平台并不意味着将所有优惠的项目引入高校, 商家同样需要良好的资质进行品牌式管理和良好的运营, 让文明消费成为主流, 实现可持续发展。高校邻里中心的内涵和设施可以拓展而不应局限, 比如成为各个高校学生会组织交流的场所、或成为学生自主创业平台实践的一部分。

四、结束语

就目前而言, “中国高校学生消费网络服务平台”还没有发展起来。但基于互联网的团购行业已处于激烈的竞争之中。而在此过程中, 对于消费者而言, 团购逐渐深入人心, 他们成为“团购控”, 他们需求不断增加, 他们为团购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于商家而言, 通过团购这个平台吸引消费者, 以一定幅度的让利节省了巨额的广告费, 获得顾客、赢得口碑, 最终受益。但是经历这个阶段之后, 整个团购行业势必会重新洗牌以构建一个健康的行业模式。这一切都为构建一个“中国高校学生消费网络服务平台”提供了可能性, 也预示着其将会成为学生消费的主流。此后, 如何全面发展、如何在激励的竞争中求得生存, 对行业风险做好分析, 是经营者都无法回避的话题。平台应本着以“团结大学生力量, 赢在网络化消费”为宗旨, 发展为目标而创建, 其依靠本地优势, 从线上到线下为同学们提供优质的服务。

摘要:近年来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 团购更是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广大网民以最优惠的价格获得优质的商品与服务, 进而获得一种最便捷的网络团购和电子商务体验。然后却没有一个系统的服务平台在高校内部, 因此本文提出专门为高校学生服务的消费网络服务平台, 并对其可行性做出系统性的分析。

关键词:电子商务,高校学生,消费网络服务平台

参考文献

[1]胡子超.网络购物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J].科技创业月刊, 2006, (08) .

中国大学生志愿服务 篇9

一、大学社会服务职能内在的合法性

大学之所以可以服务社会, 有其内在的合法性。大学从世纪诞生至今, 已有近千年的历史。经过千年的淬炼, 大学形了自己的内在精神和传统。“象牙塔精神”是大学的内在精神固有传统。在这个崇尚变革的时代, “象牙塔”俨然就是保守、闭和不切实际的代名词。然而, 最初将大学比喻成“象牙塔”法国作家圣伯夫并非此意, 他认为大学就像“象牙塔”一样纯而高贵, 神圣而典雅。“象牙塔精神”的积极意义在于, 作为大组织所特有的精神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其成员淡漠功利, 拒外界干扰, 恪守“为科学而科学”、“为真理而真理”的价值准则把研究“高深学问”视为一种基本的生活方式, 作为一种职业一种个人品质和存在样式, 自觉维护大学作为“社会良心”之圣殿堂。“象牙塔”精神就像是大学的DNA, “大学要始终保护身的文化遗传基因, 如果丢失了大学的‘DNA’就不再是大了。”具体来说, 大学的“象牙塔精神”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学术自由

这是大学与生俱来的品质, 是中世纪大学遗留下来的宝贵的遗产。赫钦斯曾说:“失去了自治, 高等教育就失去了精华。”1 000多年来, 理想主义者们不遗余力地倡导学术自由的观念, 将其视为大学不可或缺的生存条件。离开学术, 大学就不能称之为大学;没有足够的学术自由, 大学就不能发展壮大, 就谈不上更好地服务社会。虽然, 完全的学术自由从来没有实现过, 学术自由也不可能完全实现, 但正是这样的理想激励着一代代“象牙塔”的守护者守护着学术的公正与纯洁。

2. 追求真理

学术自由是为了排除一切干扰追求真理的外在因素。学术自由是追求真理的前提, 追求真理是学术自由的归宿。大学的存在就是为了永无止境的追求真理, 探求人类和自然界高深的学问。大学只有忠于真理和恪守学术逻辑, 才能确保它的探求精神和创新能力, 如果大学不再追求真理, 不再探求高深的学问, 大学服务社会的职能就只能是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 大学也会成为“强弩之末”。

3. 批判精神

批判精神是对学术自由和追求真理的延伸, 也是大学与社会日益密切的情况下, 大学为了解决学术自由与社会干预的矛盾将学者对知识的怀疑和批判性精神运用到社会事物中。“学术自由既要对社会进行谴责, 而与此同时又要对社会负责。”大学的批判精神也是大学作为“社会良心”的直接体现。大学之所以能被称为“社会良心”, 就在于它的内在精神要求驻守在“象牙塔”里的知识分子们“必须坚持自己作为一种主要的、高于新闻舆论的精神力量的权利, 在狂热之中保持平静, 面对轻浮无聊和恬不知耻的愚蠢行为保持严肃性, 把握理智”。换言之, 就是对社会的目的和行为进行批判性的分析, 进而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或解决方式, 保证社会按照其自身的逻辑一步一步地走向完美的殿堂。

象牙塔精神使大学以相对超然的态度与社会若即若离, 以近乎完美又苛刻的视角来理性地审视和拷问现实, 并为人类改造客观世界、变革社会现实、推动社会发展作出卓越贡献。因此, 从这个意义上讲, 象牙塔精神则构成了大学组织社会服务内在合法性的前提。

二、中国社会三大领域的本质内容

根据中国著名哲学家涂又光先生的“本末三Li论”, 人类社会是一个整体, 但其大致存在三个不同的领域: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三个领域各有自己本质的内容, 即各领域的共相, 存在着起主要调节作用的基本元素。但是, 各领域的本质内容也有本末之分。涂先生认为, “本”是各领域最重要的部分, 是看不见摸不到的, 因此经常被人们忽略或遗忘;“末”是由“本”派生出来的, 是人们可以切身体会到的。有子曰:“君子务本, 本立而道生。” (《论语·学而》) 正确理解中国社会三大领域本质内容的“本”和“末”是大学履行社会服务职能的外在要求。

1. 政治领域

政治作为权力主体维护自身利益的方式, 主要表现为以国家权力为依托的各种支配行为, 是夺取或保存权力的行为。因此“力”一般被人们认为是一个政权为保证自己统治地位所必需的手段, 它包括暴力和和平两种方式。诚然, 一个政权要想稳定的运行, 一定的手段是必需的。儒家思想作为中国封建统治阶级的正统思想, 经过2 000多年的传承, 已经根深蒂固。儒家在政治领域倡导德治、仁政。“仁”是孔子也是儒家思想的核心, 儒家把道德视为治国之本, 主张“为政以德”, 提倡仁政德治, 强调道德在治国平天下中的作用。孔子说:“为政以德, 譬如北辰, 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为政》) 在孔子看来, 当政者以德为政, 既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 又要注重社会的道德教化, 在政务中坚持和遵循道德原则, 就可以像北极星那样安居在自己的位置上, 自然受到人们的爱戴和拥护。孟子说:“万乘之国行仁政, 民之悦之, 犹解倒悬也。” (《孟子·公孙丑上》) “不以仁政, 不能平治天下。” (《孟子·离娄上》) 儒家不反对“法”治, 甚至认为“法”是必不可少的, 但它应该是辅助手段, 虽不能偏废, 但要以“仁”为根本, 把“力”放在“仁”的基础上, 政治才能长治久安。因此, 在政治领域, “力”是末, 而“仁”是本。

2. 经济领域

马克思发现了除战争和政权之外, 经济对历史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在经济领域, 人们一般认为追求利益是天经地义的, 是一切经济活动的出发点。尤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存在着一个至高无上的公理:以最小的支出求得最大的收益。然而, 市场经济是一种道德经济, 它要求人们在追求利益时, 必须有一种公德伦理义务, 即“义”为基础。早在2 000多年前, 孔子就对经济领域的义利关系作了充分的论证。孔子认为义与利的关系, 概括来说, 取利必须合乎义, 义处于主导地位, 而利应受义的制约。他说:“富与贵, 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 不处也。贫与贱, 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 不去也。” (《里仁》) 同时, 孔子更深远地指出“义以生利” (《左传·鲁成公二年》) , 他认为如果人人都能按礼制的规定求利, 这样人人都能获得自己应得的利益。由此可观, “义”是经济领域的“本”, 而“利”是经济领域的“末”, 离开了“义”, “利”就是害。

3. 文化领域

“文化”在汉语中实际是“人文教化”的简称。前提是有“人”才有文化, 而“教化”是这个词的真正重心所在。在东西方的文化中都讲一个“理”字, 西方的科学是“理”, 中国的“天理”“命理”也是“理”。“理”就是“道理”。涂先生认为“理”是文化领域的本质内容或是共相, 但是“理”也只是文化领域的“末”, 它的“本”是“诚”。“诚”即“信”, 但“诚”是一个人内心的心理状态, 而“信”是“诚”的外在表现。在儒家的经典文献中, 诚信一直备受关注。在《论语》首篇《学而》中, 孔子及其弟子反复地谈到“信”, 足见孔子及其儒家对于诚信问题的重视。孟子则从另一角度论证了诚信可能的内在根据。他说:“诚者天之道也, 思诚者人之道也。” (《孟子·离娄上》) 。在孟子的视野中, “诚”被人“内在化”而成为了人性的主体部分。涂先生认为道理是要讲的, 但要是发自内心的“诚”, 讲出来的话要“信”。“诚”通过经学而形式化后, 既展示为超越的文化力量, 又构成了支配人们言行的至上权威。如果缺少了“诚”, “理”也就不足为信。

三、大学社会服务职能的内在合法性与中国社会本质内容的统一性

虽然大学形成已有近千年的历史, 但大学与中国的渊源只有一个多世纪。蔡元培先生在北京大学的改革第一次将大学的内在精神成功地与中国社会的本质内容部分地统一起来。蔡元培先生用儒家的义、恕、仁来解释自由、平等和博爱, 用《礼记·中庸》的句子“万物并育而不相害, 道并行而不相悖”来说明学术自由。蔡元培先生在北大改革的成功揭示了大学的内在精神与中国社会本质内容的某种可接洽之处。因此, 大学社会服务职能要想真正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生根、发芽、成长, 就必须要与中国社会各领域的本质内容, 尤其是各领域本质内容的“本”相统一, 而事实证明, 大学的内在精神与中国社会的本质内容的本”是相向而行的, 是切合统一的。学术自由要求大学不能“见利忘义”, 不能丧失了应有的使命感与价值追求, 而想方设法去迎合社会, 被社会牵着鼻子走, 成为社会消费市场的“工厂”和服务站”。批判性精神要求大学对社会上, 尤其是政治领域中一切违反人道的活动或体制进行慎重的批评, 使社会朝着更加人本”的方向发展。大学的应有地位在文化之中, 因此大学更应该遵循文化领域的本质内容的“本”。除社会服务职能外, 大学还承担着教学和科研的职能。“诚”首先表现为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原则, 所以在教学中, 要求老师以“诚”对待自己的学生, 如果老师缺乏诚意, 讲授的内容也就没有了信度。其次, 真”在中国儒家文化中有“诚”之意, 亦有实然、必然之意。科学研究是为了追求真理, 追求真理必然要求学者以“诚”心去探索万事万物的本质规律, 所以大学追求真理的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诚”可谓有异曲同工之妙。

因此, 大学在为中国社会服务时应坚持本末统一, 反对本末倒置和舍本求末。仅仅以追逐社会各领域的“末”为目的, 甚至是以牺牲大学的“本心”为代价去追逐社会价值的“末”, 必然是对大学内在精神的玷污和损毁, 也必然不负责任地将中国社会一步步带入不能自拔的欲望黑洞。大学在履行社会服务职能时, 必须以遵循大学内在精神和中国社会本质内容的“本”为前提, 只有这样, 才能让大学在社会这张复杂的大网中不至于迷失自己, 也才能让大学以更加负责的态度服务社会。

摘要:大学社会服务职能有其内在合法性——对“象牙塔精神”的守望和超越。中国社会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沉积, 各领域形成了独特的本质内容。中国的大学在履行这项职能时, 必须理清大学的内在精神, 即大学社会服务职能的内在合法性与中国社会本质内容的关系, 使大学更好地为中国社会的发展服务。

关键词:社会服务职能,象牙塔精神,本末三Li论

参考文献

[1]吴松.象牙塔精神的守望和超越[J].中国大学教学, 2002 (9) .[1]吴松.象牙塔精神的守望和超越[J].中国大学教学, 2002 (9) .

[2]冯向东.大学职能的演变与大学的开放性[J].中国高等教育, 2007 (10) .[2]冯向东.大学职能的演变与大学的开放性[J].中国高等教育, 2007 (10) .

[3]王作权.大学的社会服务职能及其合法性分析[J].高教探索, 2007 (2) .[3]王作权.大学的社会服务职能及其合法性分析[J].高教探索, 2007 (2) .

中国大学生志愿服务 篇10

一、完善校企联合办学体制, 为产学研协同创新提供机制保障

产学研协同创新是学校、企业等多种创新力量联动的一个系统工程, 要让多种创新力量从个体、封闭、孤立、分散的方式向流动、开放、汇聚、融合的方向转变, 就必须建立一种有效的机制。

中国石油大学自建校以来, 就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道路。早在1989年学校就成立了厂校合作董事会, 1991年成立了厂校合作委员会, 1993年成立了第一届理事会, 探索校企联合办学体制。2000年, 学校划转教育部直属管理, 2003年教育部与国内最大的四家石油公司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国中化集团公司) 签署协议, 共建石油大学, 随即成立石油大学第二届理事会, 四大石油公司及其部分下属企业成为理事单位。理事会制度的建立为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建立了稳定的保障机制。

近年来, 学校不断完善理事会制度, 促进了校企间优势互动、人才互动、科研互动和文化互动。学校坚持面向国家能源战略需求, 建立与行业企业发展相适应的学科专业体系;紧紧围绕行业企业发展需要, 在人才培养层次、培养类型、培养模式上相应地进行调整或改革, 建立支撑行业企业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借助行业企业的工程资源和人力资源, 建立一支工程背景深厚、学术水平突出的教师队伍;加强与行业企业密切合作, 联合承担关系行业关键技术的重大科研项目;积极吸收石油行业的优良文化传统, 引导教师致力于培养行业精英、领军人物和行业科技创新, 引导学生积极投身石油工业建设。这些做法进一步巩固了校企间共生、共赢的战略伙伴关系, 也推动了学校的科学发展。

依托理事会, 学校在办学条件上得到了企业的大力支持。企业除了与学校联合培养人才、联合建立科研平台支持学校外, 还通过在企业建立学生实习实践基地、在校设立奖学金、出资改善学校办学条件等方式支持学校办学。学校在石油石化企业建立了100个本科生实习基地、45个社会实践基地, 在78家企业建立了研究生企业工作站, 与19家企业联合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自1997年以来, 先后有近50家校外企业在学校设立奖助学金或科技创新基金。依托理事会, 学校还与100多家大型石油石化企业签订了长期全面合作协议, 为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发挥自身优势, 积极探索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

(一) 联合学校、科研院所和企业, 着力解决行业核心共性关键技术难题

学校积极承担国家油气重大专项。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的立项中, 学校作为项目责任单位承担了“复杂油气田地质与提高采收率技术”项目, 该项目聚集了11所高校联合攻关, 自主研发出多套新产品、新装置、新材料, 其中, 薄互层—细粒储层地质与油气评价技术研究指导了胜利油田的勘探实践, 预测了油气藏分布, 新钻81口井, 成功率达90%。此外, 学校参与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深水表层导管钻井关键技术研究”, 其成果为“海洋石油981”首钻成功打下了重要前提, 为我国海洋石油深水战略的实施提供了重要支持。

学校积极承担国家“973”项目、“863”项目等重大科技攻关任务。自2006年以来, 学校承担各种级别国家项目700余项, 包括“中国西部典型叠合盆地油气成藏机制与分布规律”等8项“973”项目, 在以中国石油作为依托部门批准的19个“973”项目中, 学校占了近一半。近年来, 学校在叠合盆地演化历史及海相大油气田成藏机理研究、非均质油气藏地球物理探测技术研究、新一代声波测井仪的研发与复杂油层识别技术研究、复杂深井和大位移井安全高效钻井理论与技术研究、重油催化裂化后反应系统关键装备技术研究等5个科研领域取得了标志性成果。如在催化裂化研究方面, 学校通过集成创新形成了4种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快分系统, 累计已在48套各种型式和规模的催化裂化装置上获得了成功应用, 累计创造经济效益46.5亿元。

(二) 加强与行业企业合作, 着力解决企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学校坚持把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油三大大石油公司作为科研工作的主战场。近5年来, 学校共承担三大石油公司上、中、下游基础研究及技术开发项目近200项, 解决了这些企业在油气地球物理、钻井、炼油催化等领域遇到的生产实际问题, 推动了石油天然气工业的技术进步。“十一五”以来, 学校在石油勘探、开发、化工等领域, 与企业联合完成的重大关键技术研究成果共获28项国家科技进步奖、86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

(三) 探索政产学研合作, 积极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同时, 学校积极探索政产学研合作, 主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特别是一些与石油石化领域有关联的地区。

2010年, 学校针对当前国家提出的新疆跨越式发展战略, 发挥在石油石化学科领域的优势, 利用与新疆石油石化企业良好的合作基础, 从新疆跨越式发展的需要以及克拉玛依建设世界石油城的战略目标出发, 与克拉玛依市共建工程师学院, 积极探索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科技开发三位于一体的服务区域经济的协同创新的新模式。学院争取和吸收了包括独山子石化公司、西部钻探工程有限公司等驻疆的大部分石油石化企业参加。学院在为当地提供人才支持的同时, 也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来自学校的教师、研究生、博士后人员从实践中发现问题, 承担当地政府和企业的科研课题, 开展面向与区域社会经济密切相关的科学研究工作, 解决企业的生产技术难题, 有力地支持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三、统筹兼顾, 内外协同, 加强平台、队伍等支撑体系建设

(一) 引进和整合优质资源, 着力加强创新平台建设

学校瞄准石油石化行业面临的战略性、前瞻性关键技术问题, 通过加大投入、整合队伍等形式建立面向行业未来发展的学科大平台, 把科技创新推到行业技术发展的最前沿, 并主动承担重大科技专项和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的研发任务, 开展系统深入的战略性和前瞻性的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交叉学科研究, 为推动行业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储备。新时期, 学校并没有止步于传统优势学科, 而是根据能源工业的发展趋势, 适时地改造传统优势学科, 衍生新的学科方向, 如积极发展天然气开发与利用、煤层气开发与开采、深水海洋石油技术、水合物资源勘探与开发、节能减排等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和新兴学科方向, 不断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 为学校发展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

同时, 学校加强与企业协同合作, 发挥校企各自优势, 建立面向支持行业技术创新的科研实体, 包括在企业建立研究所、研究院等研究实体, 研究解决企业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难题并实现成果的就地转化。学校依托“211工程”和优势学科创新平台, 加强与企业合作, 构建了“国家级-省部级-校级”三级科技创新平台体系, 覆盖了石油工业上、中、下游及基础学科的各个研究领域。目前, 已建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 即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 以及1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22个省部级重点研究室、18个校级科研平台和20个校级研究中心。这些平台有力地支撑了学校高水平科学研究和高层次学术交流的开展。

(二) 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 着力打造高层次人才队伍

人才特别是具有精深的学术造诣、敏锐的科技洞察力、崇高的道德风尚的战略科学家, 对协同创新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 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 把高层次拔尖人才、青年拔尖人才以及创新团队三支队伍的建设作为人才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 着力打造一支高层次的人才队伍。

一是坚持“引进与培养并重”, 大力实施高层次人才建设工程。人才引进坚持面向国内外公开招聘, 重点引进高层次创造性人才、高水平海外留学人才、创新性青年拔尖人才。同时, 学校实施“高层次人才培育计划”, 通过给予科研启动经费、实验室建设经费、安家费、住房补贴, 设立专项资助经费等多种支持政策, 有计划、有重点地培养一批学术造诣深厚、创新意识强的学术大师、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同时, 积极延揽校外各种优秀人才, 近两年从校外聘请了4位院士和3位部长级干部担任学院院长、名誉院长或实验室主任。

二是大力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学校把青年教师队伍建设作为人才强校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并明确发展重点, 即坚持以质量为导向, 突出“工程化”背景和“国际化”背景。为强化教师的“工程化”背景, 学校实施了“师资博士后”制度, 要求新进青年教师进入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进行为期两年的研究工作。为强化教师的“国际化”背景, 提高师资队伍的国际化程度, 学校一方面大力支持青年教师“走出去”, 支持青年骨干教师出国进修或开展访学等活动;另一方面, 主动招揽海外优秀人才, 对各学院引进具有国外学习经历的教师的比例提出明确要求, 规定重点学科引进教师中具有国外博士学位者不低于当年引进教师总数的1/3, 特别鼓励基础学科引进海外留学人员。同时, 积极构建有助于人才成长的学科平台, 促进他们快速成长。学校从2006年起探索实施“青年拔尖人才岗位制度”, 对优秀青年人才搭建发展晋升的快通道。受聘该岗位的青年教师在三年聘期内享受校聘四级教授岗位津贴, 可以指导硕士研究生, 聘期考评良好的还可指导博士研究生。对新进的国外高水平大学的归国博士, 在其申报学校人才支持计划和专业技术职务评审方面给予特殊政策支持, 为其发展晋升提供直通道。目前学校已有青年拔尖人才共7批19人, 其中4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8人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8人晋升为副教授, 5人晋升为教授, 占学校40岁以下教授的35.7%。

三是大力加强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学校支持创新团队开展自主前期预研和学术交流活动, 支持优秀成员赴国外高水平大学或研究机构开展合作研究。对进入创新团队成员的科研业绩不进行单独考核, 而只对团队实行目标考核。对团队成员实行动态管理, 采取严格末位淘汰制。目前学校已有4支教育部创新团队。

(三) 以成立直属研究院为契机, 积极探索新的科研组织模式

学校瞄准科学技术发展前沿, 整合科研队伍, 促进学科交叉, 设立了非常规天然气研究院、新能源研究院、提高采收率研究院、中国能源战略研究院等4个直属研究院, 并以此为契机, 积极探索新的科研组织模式。如新能源研究院、提高采收率研究院集合了在地质工程、石油工程、化学工程领域的教师;中国能源战略研究院吸引了研究经济管理、国际政治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学校还专门制定了相关管理办法, 在人才引进、科研管理、考核体系、薪酬分配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 希望直属研究院能够在新的管理体制下, 实现多学科交叉融合, 协同创新, 在新领域占领制高点。

四、关于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思考和建议

(一) 国家应加紧制定有关产学研的政策法规

在目前的产学研合作中, 高校与企业、科研院所等协同各方之间的职责、权利、义务界定不是很清楚, 从而影响了合作的效果。建议国家通过立法的形式, 明确各方在产学研中的权利、义务、责任, 建立健全利益共享、管理运行、评价监督的法律法规, 明确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实施原则、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实施方式、领导机制、保障措施等, 以调动协同各方参与的积极性。同时, 应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 在政府层面设立专门的产学研合作基金, 设置不同资助或奖励款项, 并就具有国家战略意义的、高风险而又没有自身研发能力的协同创新项目提供长期的资金支持。

(二) 高校要在合作中注意处理好与企业的关系

在产学研合作中, 学校与企业各自追求的目标、价值不一样, 相互之间有竞争和利益纷争, 这种条块分割现象使得产学研协同创新容易缺乏统一协调。对此高校一定要认清自己在产学研中的地位, 注意处理好与企业的关系。一方面, 要有长远、大局、战略眼光, 不要过多地与协同各方特别是企业争夺眼前的物质利益, 而应把重点放在提升学术水平、科研实力、办学影响力上;另一方面, 要充分发挥高校的独特功能和作用, 在搭建协同创新交流平台、开放实验资源、互通优秀人才、共享科研技术成果等方面多出一点力、多尽一份责, 为开展协同创新创造良好条件, 真正做到“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

(三) 高校要以“2011计划”为契机大力推动协同创新

中国服务贸易浅析 篇11

[关键词] 服务贸易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一、国际服务贸易方式特点

国际服务贸易是指一国服务提供者向另一国服务消费者提供服务并获得外汇收入的交易过程。服务贸易作为货物贸易的辅助项目是二战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日益崭露头角,成为国际贸易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随着服务贸易的迅猛发展,多边贸易的谈判重点也正从货物贸易转向服务贸易。“乌拉圭回合”谈判达成了《服务贸易总协定》(General Agreement on Trade of Services,简称GATS),服务贸易被正式纳入多边贸易体制的管辖范围,对各国服务贸易,以及第三产业的发展都产生着重大影响。

根据《服务贸易总协定》,国际服务贸易通过四种提供方式被定义:过境服务 (C rossB orderS upply),即从一成员方境内向另一成员方境内的服务消费者提供服务;境外消费(ConsumptionA broad),即一成员方的服务消费者在另一成员方境内接受服务;商 业 存 在(CommercialP resence),即一成员方的服务提供者到另一成员方境内建立经营企业或专业机构提供服务;自然人流动(Movemento fP ersonnel),即一成员方的服务提供者个人到另一成员方境内提供服务。

国际服务贸易作为一种新兴的贸易形式,其特点鲜明:第一,服务贸易是一种无形贸易,具有不可触摸性、不可储存性和不易运输性,因而导致服务出口方式多样化;第二,服务贸易的生产与消费往往同时发生,所以服务的生产和出口过程在一定程度上讲也就是服务的进口和消费过程;第三,服务贸易的对象主要是智力,如专利、版权、法律和会计等,且贸易过程中通常不涉及服务所有权的转让,仅与生产要素的跨国界移动有关;第四,服务贸易更多地依赖于生产要素的国际移动和服务机构的跨国设置,都与资本、劳动力和信息等生产要素的跨国界移动密切相关;第五,服务贸易的统计数据一般只在各国的国际收支表中显示,而在各国海关进出口统计没有显示;第六;对服务贸易的监控不能通过海关监督和征收海关关税的方式进行,而只能通过国家立法和制定行政法规来达到目的。

二、我国服务贸易现状分析

入世以来我国进一步加强了对国际服务贸易的重视程度在履行我国对WTO有关金融、通讯、旅游、教育和咨询等方面的各项承诺的过程中,我国服务贸易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受各种制约因素的限制,整体竞争力较弱。

1.发展速度快,但整体水平低下

中国产业结构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发生了标志性的变化,服务业比重于1985年开始超过农业,国民经济总量增长从主要由农业、工业带动转为主要由工业、服务业带动。按可比价计算,在1990年~2004年GDP增长的9.3%中,5.8个百分点来自工业的贡献,2.5个百分点来自服务业,1.0个百分点来自农业。与此同时,中国的服务贸易取得快速发展,2003年进口总额为46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1%出口总额373亿美元,增长20%200 5年上半年,我国服务贸易规模达到730亿美元,同比增长24.5%。显示出服务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的地位正在日益上升。但是 ,我国服务贸易的整体水平仍然较低,在世界服务贸易中的比率仅占1%左右,这与我国的人口、总体经济实力和对外贸易的发展水平是极不相称的。并且我国服务贸易对货物贸易的匹配程度大大低于世界水平。2006年上半年,我国服务贸易占整个对外贸易(货物和服务贸易)的比重为10.2%,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远低于货物贸易所占比重,说明中国服务贸易对货物贸易的匹配程度大大低于世界水平。

2.发展结构不合理

改革开放后的20多年,我国服务贸易体系基本形成,从服务贸易进口看,已形成了以金融业、零售商业、旅游业民用航空运输业、房地产业、租赁业等为主的服务行业;从服务贸易的出口上看,已形成了以国际旅游业、国际金融业与保险业、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国际运输业为主的行业。但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结构很不合理,我国目前仅能提供40多种服务,其中大部分是传统的消费性服务,如旅游业、商业、餐饮业等,生产性服务很不发达,许多种类的服务尚难以提供,特别是一些资金、技术和知识密集型的服务产业,有的刚刚起步,有的尚属空白。我国服务贸易收支中规模最大的三个项目仍然是运输、旅游和其他商业服务。从总体上看,我国服务业的基本特征是:劳动密集型服务业企业居主导地位,技术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企业所占比重十分低,以至于人们习惯于把服务业就业视作解决企业富余人员的渠道,其实这是我国服务业行业水平低给人们造成的误解。

3.服务贸易逆差不断扩大

我国服务贸易近几年国际收支逆差变动较大,并且逆差有不断加大的趋势。这说明我国服务业的整体竞争力在国际上处于比较劣势。(1)国际运输支出增长迅速。 (2 )保险收支差额进一步扩大。(3)其他商业服务顺差有所回落。(4)专有权利和特许支出明显上升。

4.市场开放程度不断提高

入世后,中国服务市场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都将不断提高。过去禁止外商进入的领域,现在逐步开放,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贸易开放格局。根据实际情况,我国已先后在零售商业、金融保险、旅游和一些专业服务领域开放了国内市场。国外服务业的进入与竞争,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他们带来了先进技术、规范化的企业制度和管理经验,带来了国际通行做法与观念,为我国服务企业的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客观上促进了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

三、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建议

通过对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现状和趋势的分析,结合我国服务贸易实际情况及发展制约因素,我国需要从产业结构优化、发挥政府职能,以及其他方面选择符合国情的发展策略,以应对国际服务贸易发展趋势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1.优化产业结构

(1)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我国服务业的总量偏小,比重偏低,服务贸易的扩大,尤其是服务出口的扩大,基础在于本国服务业的发展。只有不断发挥服务业的比较优势并积极培育竞争优势,服务出口才有可能进一步扩大。我国服务业的落后严重制约了我国服务贸易出口的发展,要改變这一状况,必须大力发展国内服务业,增强我国服务业的整体实力,全面提高我国服务业的竞争能力,为扩大服务贸易出口创造有利条件。按照《关于十一五规划的建议》要求,大力发展服务贸易,不断提高层次和水平。首先,国家要继续制定和完善产业政策,使产业政策适度向第三产业倾斜,并明确第三产业发展的重点。其次,要注意发挥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在发展服务业中的作用。发展服务业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服务业门类多,层次高低悬殊,仅靠某一方面力量是不行的,必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由国家、集体、个体私营和外资企业一起上。

(2)调整服务业结构,增强竞争优势

从国内产业发展的基础看,我国具备了在“十一五”期间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的基本条件。一是国内产业整体技术水平和竞争力在较快提升,包括汽车及零部件、数控机床、电站设备在内的一批技术含量较高、附加值较高的产品,出口有望出现突破性的决速增长。二是传统出口商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继续提升,即使是劳动密集型产品,也可以从出口中获得更大的收益。三是外商投资企业继续提升产业层次和加工深度,加强研发能力,有利于提升其出口商品的国内增值率。我国发展国际服务贸易的优势资源是劳动力资源、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因此可根据服务产业部门在经营规模、市场份额、增长速度和比较优势等方面的排序,确定发展服务贸易的战略重点,优先发展旅游服务、工程承包、劳务输出等具有传统竞争优势的服务行业,提高这些行业的知识含量和技术含量,增加贸易的附加值,并不断挖掘其发展潜力。大力发展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服务。我们还应注意培养新兴服务业的竞争优势,发展诸如咨询、金融、技术专利和通讯等高层次服务行业。加快建立服务贸易高等要素生成机制,努力提高服务贸易高等要素的市场供给能力。国际服务贸易的竞争应该建筑在高等要素的生成机制上,最终落实于人力资本要素上的竞争。我们在制定服务贸易发展战略时,要注意加大对教育、科研和开发等高等要素的投入,加速建立健全服务贸易高等要素生成机制,努力提高高等要素的供给能力,这对于促进中国国际服务贸易持续、健康发展,提高中国服务产品的科技含量是至关重要的。

2.调整政府职能

(1)灵活运用保护政策

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是一步开放服务业的,也没有一个国是毫无保留地开放所有服务部门的。因此,面对国际高水平服务业的冲击,中国必须制定适度的服务贸易保护政策《服务贸易总协定》给予发展中国家若干特殊的优惠待遇、宽限期,以及保护措施,中国应充分加以利用。保護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类:第一,有选择地、适度地开放国内服务市场。这样对未开放的国内服务市场客观上形成了保护。第二,在对外开放的服务市场领域,实行一定的进入限制,如对服务提供者的数量限制、资格限制等。第三,对外国服务提供者在国内服务市场的竞争行业进行管理,如价格管理、垄断竞争行业管理等。第四,对国内部分服务行业和领域制定产业倾斜政策,在税收、财政、信贷、人员培训及科技支持等方面提供优惠条件。

(2)加强制度建设,提高透明度

目前,我国已有限制地开放了部分服务市场,但由于缺乏配套的管理法规,使市场竞争中出现不应有的混乱场面。所以,为了促进服务贸易沿着正常、健康的轨道发展,应尽快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把对服务贸易的投资、税收及优惠条件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尤其要制定一部我国服务贸易基本法,并加快各服务部门的立法进度,建立系统的服务贸易法律体系。另一方面,在《服务贸易总协定》生效前,做好立法的准备,也是我们争取主动的一项措施。此外,在不影响国家安全和机密的前提下,我们应进一步增加我国服务贸易的透明度,对有关各项服务的政策及有关规定予以公开,以便外国服务提供者更加了解中国服务市场,寻求合作机会,同时也防止了有些国家以此为借口采取相应的报复措施。

(3)完善服务贸易体制

我国正处于转轨时期,对于服务业,一方面存在管制过多、过严的现象,另一方面,也存在着管制不力或缺乏管制的问题。对我国国际服务贸易实施有效的宏观管理,关键是要迅速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首先,要明确国际服务贸易的管理范畴。其次,建立国际服务贸易管理的组织机构和协调机制。服务贸易涉及诸多部门,有必要成立全国性的服务贸易管理组织。

另外如加快专业人才培养,有选择的实施服务业对外开放等都是目前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从长远来说,提高我国服务业竞争力、改善我国服务贸易比较优势状况的根本举措是加大对人力资本投资的力度,深入开发人力资源。从本质上说,现代服务贸易是以人力资本密集型服务为制高点的贸易,在迅速发展的国际服务贸易领域,加大人力资本投资更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

参考文献:

[1]李杏谢正勤: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分析,江苏商论,2004.9

[2]饶友玲:《国际服务贸易—理论.产业特征.与贸易政策》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3]王仁曾:产业国际竞争力决定因素的实证研究 统计研究,2002,(4)

[4]程大中:《服务就业与服务贸易出口》,载《世界经济》,2000(11),49页

[5]管涛:《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现状及入世后的影响》,载《国际金融研究》,2000(12)

中国大学生志愿服务 篇12

2012年4月16日, 《音乐传播》创刊仪式暨学术研讨会在中国传媒大学举行。此次会议由中国传媒大学主办、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承办。出席会议的嘉宾代表有来自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文化部等国家相关部委的领导,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科评议组的专家, 专业音乐院校的负责人, 音乐学界著名专家学者, 音乐学术刊物的负责人, 中国传媒大学的校领导和专家学者, 以及来自音乐媒体、音乐公司的业界代表等等。

会上,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新闻报刊司丁以绣副司长和中国传媒大学袁军副校长共同为《音乐传播》编辑部成立揭牌。与会嘉宾们对中国传媒大学《音乐传播》的正式创刊表示了真诚热烈的祝贺和祝福。大家共同回顾了《音乐传播》从内部资料到获批正式刊物的历程, 揭示了《音乐传播》创刊的意义和价值, 并展望了《音乐传播》未来的道路。会上, 代表们对《音乐传播》的发展建言献策, 为《音乐传播》更好地实现办刊宗旨、发挥好刊物作用而分享了宝贵的经验和建议。嘉宾们的发言正体现出了《音乐传播》的办刊思想——“开拓领域、催生创见、服务社会、走向前沿”。

一、开拓领域

《音乐传播》的创办与正在不断开拓着的音乐传播研究、音乐传播学的发展密不可分。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丁以绣副司长指出, 音乐的传播的研究, 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 这也是《音乐传播》能够获批的关键性因素。

著名音乐学家、中央音乐学院前院长于润洋教授认为, 音乐传播学是音乐学当中的一个很重要的、新的学科, 它也将使音乐学这个学科有更丰富的内涵和更深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而《音乐传播》必将会对音乐传播学这个学科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国传媒大学袁军副校长提出, 在当下“传媒影响世界”的时代, 音乐文化与传媒业互补生辉的“音乐传播”研究, 在弘扬音乐乐教传统、研究音乐传播规律方面越来越凸显其紧迫性和特殊的重要价值。

天津音乐学院院长徐昌俊教授在发言中谈到, 音乐传播学这个学科已经在中国的音乐学界里成为一支不容忽视的学科力量, 而《音乐传播》虽然之前是内部资料, 但是内容非常充实, 是音乐传播学领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沿, 当前已经有了良好的学术基础和积淀。

上海音乐学院研究生部主任贾达群教授认为, 民族的气魄、民族的精神和传播是分不开的, 音乐传播学在当前应该受到重视, 音乐和传播两大领域之间要沟通和交流, 而《音乐传播》能够做到这一点。

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叶松荣教授在发言中表示, 音乐传播学关注的是较少为传统音乐学界所关注的音乐的社会性问题、大众性及传播的问题, 而《音乐传播》为广大学者提供了一个交流音乐传播相关问题的专业学术期刊平台, 将积极推进中国音乐传播学学科的发展。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主编伍国栋教授的看法是, “音乐传播”作为一门学科,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 已经初步建立。音乐传播学科成立的意义重大, 它架起了高科技和音乐学以及传统音乐之间的桥梁, 使学科之间能够融会贯通, 互相影响、促进、发展。音乐传播学的发展可以促进音乐学的发展, 音乐学的发展同时也可以提升音乐传播学的继续发展。

中国艺术研究院秦序研究员认为, 艺术在国家未来发展里有重要的作用, 而且艺术和传播的关系密切, 艺术的存在就是一个传播的过程和结果。《音乐传播》抓住了这个核心。同时, 在“知识爆炸”、“全球一体化”的当代, 《音乐传播》的诞生也适应了时代的潮流。《音乐传播》的创办, 是对音乐的传播进行理论研究、学术研究与学科的建设。

《音乐传播》主编曾遂今教授在解读“音乐传播”的内涵时谈到, “音乐传播”是“音乐”和“传播”的有机结合, 就是五千年的音乐文化和五千年的传播文化的有机结合。正是这种有机的结合才形成了五千年的音乐文化史, 而正是这五千年的音乐文化史, 才有我们当今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生活。“音乐传播”给音乐学增添了一个新的学术方向, 一个新的平台, 一个新的科学思维和科学研究空间。

《音乐传播》在“艺术学升门类”的背景下对艺术学建设的意义也被高度肯定。

文化部文化科技司副巡视员、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陈迎宪女士指出, 《音乐传播》获批正式创办是对艺术学建设的一个很大的支持。《音乐传播》的创刊, 实际上是艺术学建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中国文联原副主席、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院长仲呈祥教授谈到, “艺术学升门类”功在几代学者, 得益于我们党推动从文化大国到文化强国的建设这个历史进程和大背景, 是中华民族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一种重要体现。而在艺术领域中, 音乐是一根重要的支柱。《音乐传播》也将为“艺术学升门类”之后的音乐学学科建设添砖加瓦。

二、催生创见

作为一个新兴的学术平台与学术阵地, 《音乐传播》的学术品位和理论建设也被赋予了高度关注与期待。

仲呈祥教授指出, 《音乐传播》所服务的对象是全国高等院校音乐界, 为全国高校的音乐学理论工作者、专家教授和广大师生提供平台和阵地来集中展现全国高等学校音乐界的最高思维成果, 特别是在音乐传播思维上的一流学术成果。

武汉音乐学院副院长、《黄钟》主编刘永平教授在宣读贺信中对《音乐传播》未来的学术道路充满期待——相信《音乐传播》能为我国的音乐传播事业做出非凡的贡献, 并成为我国音乐生产活动与科研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成为一条联结国内外广大学者、传媒工作者与读者的精神纽带;能在今后更密切地关注国内外音乐传播中的新观点、新动向, 以鲜明的特色、独特的视角、丰富的信息和不断创新的思路来体现大家的研究成果;始终如一地保持自身的鲜明特色和学术品格, 为弘扬我国优秀的音乐文化、推动我国音乐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巨大的成绩;能够传播多彩的音乐学术思想, 促进学科建设, 培养创新人才, 推动我国的音乐传播学科的发展, 做出独特的重要贡献。

徐昌俊教授则认为, 《音乐传播》这个新兴的学术期刊, 将会源源不断地吸引到来自各个与音乐传播相关的交叉的、边缘学科的领域的文章, 并将迅速成为一种不容忽视的刊物。

叶松荣教授建议, 《音乐传播》应该重视以构建本土化理论体系为主导的音乐传播学理论, 并将其带入与西方音乐传播理论相互交汇、补充、融合的对话中。

秦序研究员指出, 理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特别是在我们这个时代, 理论的重要性理应得到更高度的重视。而《音乐传播》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让我们可以在理论的探索方面, 进行很好的经验的总结与学科的建设, 并反过来对实践进行一些指导。

《人民音乐》常务副主编、著名音乐评论家金兆钧教授强调了学术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希望《音乐传播》能更多地开辟新课题, 为更多的年轻学者提供机会。同时, 他还认为《音乐传播》应该既有坚实的理论研究和探讨, 又能够充分地面对当今这个快速发展的音乐传播实践现实。通过基础理论意义上的引领, 以及实践人才的培养, 《音乐传播》对我们今后的音乐文化事业和要大力发展的产业, 将能够起到非常好的推动作用。

曾遂今教授在阐述“开门办刊”时, 提出《音乐传播》要将学科的门打开, 和其他学科广泛相结合, 才能形成它的特色。比如它必须扎根于传统的音乐学研究基础之上, 充分吸收其他自然学科、社会学科的丰富学术资源和成果。刊物面向的是整个音乐学界, 一定会高度地关注全国的音乐学师生, 关注中青年教师和硕士生、博士生的论文。

三、服务社会

在社会音乐文化需求量增长, 社会对音乐生活质量要求不断提高的当代, 《音乐传播》面向社会音乐生活实践、反映社会音乐传播现实、服务社会音乐建设的任务也被加以关注。

叶松荣教授提出, 《音乐传播》必须与其所处时代的音乐现象紧密相关, 紧贴时代, 反映社会音乐现实, 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立足于社会需求, 积极回应我国音乐传播中的重大问题, 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实证研究, 对当今重大学术热点和前沿问题进行探讨。

金兆钧教授认为, 《音乐传播》的公开发行, 对学术界、整个音乐界都会产生影响。刊物研究的专业是“音乐传播”, 而传播在很大程度上是巨大规模的社会行为。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音乐文化产业和音乐传播事业迅猛发展的背景下, “音乐传播”要面对许多新的研究课题。

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研究所所长居其宏教授指出, 《音乐传播》办刊最重要的是要办好, 办出特色;既要有“传播”, 也要有“音乐”;要注意“开门办刊”, 要了解现实音乐生活, 密切关注当代音乐传播实践、理论当中的一系列新动向、新感觉、新理论, 将它们及时地纳入刊物, 作为刊物的研究对象。

《中国音乐》常务副主编赵志扬教授认为, 在当代数字化、信息化发展日益成熟, 音乐文化传媒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个大环境下, 《音乐传播》应运而生。我们可以通过这个刊物, 用在理论界里产生的优秀的理念和深入的研究, 去引导人们健康地开展音乐文化生活——如影响范围可以先是学校里的本科生、研究生, 进而再“辐射”到电视台、广播电台, 以及从事产业化音乐的所有机构。我们的传播理念, 将通过传媒的威力, 慢慢地引导大家有序、健康地享受音乐人生, 享受音乐生活, 产生它巨大的作用。

《音乐研究》常务副主编陈荃有教授从一名办刊人的角度, 期望《音乐传播》要办出特色, 办出水平, 办出影响。他认为, 《音乐传播》是“跨界”的, 应不仅要注意到音乐, 还要注意到音乐背后的传播。且只有办出特色, 才能彰显出价值。当前, 音乐领域尤其是流行音乐领域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 反映出了高等音乐教育在某些方面的缺失, 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与社会脱节。因此《音乐传播》要注意其应用学科的特色, 要注意多与社会交往——即要办出影响。

曾遂今教授在解释“开门办刊”理念时谈到, 《音乐传播》要经常地“走出去”关注社会, 关注社会群体的音乐文化建设, 进行更多的调查研究, 参与国家的文化大发展。

四、走向前沿

专家学者们认为, 《音乐传播》创刊的一个重要意义和其今后的历史使命, 体现在其“走向前沿”的理论引领和社会引领作用之中。

仲呈祥教授有一个基本的观点:高等学校是民族思维的先锋阵地, 高等艺术院校是民族艺术思维的先锋阵地, 高等音乐院校是民族音乐思维的先锋阵地。一个民族的音乐文明水准, 与其高等音乐院校的引领作用密不可分。《音乐传播》应要营造一种“享受孤独、潜心学术、服务大众、引领社会”的好风气, 还要面对社会, 引领中华民族的大众音乐生活以及音乐艺术的创作和鉴赏走向, 多培养一些民族艺术学科建设和民族大众艺术鉴赏的真正脊梁, 在引领民族的精神航程方面做出自己的贡献。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传媒大学《现代传播》主编胡智锋教授指出, 创刊只是刊物成长的第一步, 并对《音乐传播》今后的发展提出几点“期待”:第一是要把握、紧扣时代的需求, 将音乐文化和音乐传播当中的时代精神和脉搏展现出来, 满足国家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需要;第二, 要引领学术潮流——紧抓、紧追一流, 同时要创造一流。刊物的内容和制作等各个方面, 都要以音乐学术、音乐文化的一流水准去要求, 同时应该吸纳一流的人物、一流的作者、一流的文稿、一流的制作, 以真正起到引领作用;第三, 《音乐传播》应尽可能地引领社会的需要, 应能够发起一些社会性的话题, 关注现实的问题, 能够在提升社会大众音乐文化素养, 引领健康的音乐传播潮流等方面做出贡献。

“开拓领域”、“催生创见”、“服务社会”、“走向前沿”几者融合统一, 相互依托促进, 也反映出《音乐传播》的办刊发展思路得到了领导专家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共识。《音乐传播》的主办单位中国传媒大学、承办单位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出版单位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的领导专家代表都表示, 将做好相关工作, 在各级领导和各位专家一如既往的关心支持下, 为《音乐传播》营造良好的环境和平台, 为刊物的健康发展创造好的条件。

同时, 来自各大音乐院校的代表都表示, 将把《音乐传播》作为加强院校间学术交流与合作的纽带, 携手共同推进、繁荣国家的音乐传播与音乐教育事业。相信《音乐传播》在不断发展中, 一定能够办出特色, 办出风格, 办出水平, 发挥独特作用!

上一篇:碱性脂肪酶下一篇:中药灌肠病人的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