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学生的个性(共12篇)
培养小学生的个性 篇1
聋校中学作文教学是聋校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针对以手语为第一语言, 汉语语言为第二语言, 第一信号系统与第二信号系统不能有机结合的聋生来说, 进行作文训练是发展聋生汉语语言、训练聋生语言和写作思维的一种有效的手段, 是对聋生进行双语教育的最直接的体现, 特别是对于即将踏入社会的聋校中学生来说, 汉语语言是与正常人沟通交流的主要工具, 聋校中学作文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 但在教学中由于教师的干预和指导贯穿聋生写作的全过程, 不利于聋生的再创造, 扼杀了聋生的个性, 限制了聋生语言思维的发展, 结果只能让聋生的思维变得更加僵化和死板, 无法用汉语语言来表情达意。
因此, 在作文教学中要有一定的创新, 特别是对于聋校的中学生来说, 随着社会面和知识面的扩大, 个性的张扬和思维的发展尤为重要。现代教学论教学设计原理主张:“教师在教学时应尊重这一过程:教师启发——学习者探求———教师总结与聋生领会———基本技能训练与巩固———形成性平面与补救教学、深化教学。”在作文教学中也应充分重视聋生自身的已有体验, 鼓励聋生大胆地进行自我探究, 并进行一定的自我反思、教育和调控。
一.有的放矢地启发聋生思维
聋生由于听觉丧失, 与外界声音失去了联系, 在作文教学中往往出现这种情况:即聋生了解这种事物、熟悉这种情况, 却无法用语言来表达。语言对他们来说, 已俨然成为第二“语言”。可以说, 聋生学习语言往往是在入校之后, 通过教师一点一滴地传授掌握的。因此, 在聋生作文教学中, 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同样是不可忽视的。但聋生的僵化思维需要教师更为有效、有针对性地启发, 达到较好的作文教学目的。
(一) 尽量介入聋生的生活圈, 多方面了解其家庭和学习生活, 引导聋生细心观察、体验生活, 用心去感悟生活。
由于升学压力较小, 因此较普校而言, 聋校特别注重通过开展系列活动来丰富聋生的文化生活, 全面提高聋生的综合素质。但聋生却往往对身边的这些活动视而不见, 记忆并不深刻。因此, 引导聋生记叙自己的亲身经历, 抒发对社会现象的看法, 锻炼聋生对生活的观察、分析、领悟能力应成为作文教学的必要的做法, 同时也是教师合理启发聋生思维的基准。
(二) 激励聋生阅览课外书籍, 让聋生进行有效的课外语文学习, 培养聋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 利用为聋生所熟知的文章, 有的放矢地启发聋生思维。在聋生进入中学阶段学习时, 老师便鼓励他们去买《初中生必读名著》及唐诗、宋词等, 还有近代作家的各种文学作品, 在阅读过程中, 鼓励聋生做读书笔记, 进行一定的摘抄:记下一些优美语句或记下一些事例等等, 以及写一点读后感, 试着对一些文章或时间作出自己的理解和评论。在具体的写作指导中, 也注意广泛收集资料, 引导聋生多方面的思考。
二.全方位培养聋生的写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写作兴趣丧失的群体是不可能大面积、高速度提高其写作能力的。所以, 提高学习者自我探求的乐趣, 培养其写作兴趣应成为作文教学的第一要义。
(一) 为了激发聋生的兴趣, 笔者选择范文时, 以聋生习作为主, 并常针对聋生实际情况亲自“下水”作文。范文涉及聋生身边的生活, 特别是那些容易提起他们兴趣, 引起他们思想共鸣的事情, 这能消除聋生对写作的畏难情绪和神秘感, 增强聋生写作的信心, 为其写作训练打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二) 聋生对自己辛勤努力完成的习作都存在一定的心理期待, 希望获得他人特别是教师的肯定, 教师的态度在某种程度上能影响聋生习作的积极性, 因此教师在对聋生的习作进行评价时应以肯定型评价和形成性评价为主。教师的评语要中肯、贴切, 还要注意随时鼓励聋生, 并具有一定的人文性和艺术性。
(三) 为提高聋生写作的积极性, 要注意推出榜样激励聋生的斗志, 形成浓厚的写作范围。笔者就经常向聋生推荐优秀习作并开辟写作园地、学习之窗等, 选登优秀作品。在教师正确地引导下, 聋生写作的积极性得到一定程度的激发。
培养聋校中学生的写作兴趣, 张扬聋校中学生在作文教学中的主体性, 发展聋校中学生的个性和思维, 是当前聋校语文教育改革的需要, 我们要为之不懈努力。
培养小学生的个性 篇2
培养学生优良个性的尝试――――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体会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目的,学习兴趣和毅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是中学数学的教学。现谈谈我在中学教学教学实践中,设计一些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优良的个性品质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以问题导放新课”,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和毅力。
学生在学习上的刻苦精神,顽强毅力来源于正确的学习目的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如《垂径定理――例4》的教学中,先给学生思考一个问题:“怎样运用垂径定理的有关知识来测量桥拱的半径呢?”。引出问题后,学生就会明白本节的学习目的和任务:“掌握垂径定理及运用它来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学生也看到了数学的用处,数学和日常生活,将来的学习、工作有密切关系就会逐步对数学发生兴趣。有了明确的学习目的才能产生持久的浓厚兴趣,也才能使学生锲而不舍地去刻苦钻研。所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根本方法,是用数学的魅力和威力去吸引学生,而不能满足利用某些有趣的事物或游戏去有引学生。
二、引入“实例”,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概念的引入,公式的推导,定理的证明过程等。先有目的有计划地为学生提供一些以揭示某一数学理论的本质属性的实际材料。让学生自己思考,感悟到数学知识是从现实社会中提炼出来的,要为人们的.实践活动服务。例如正负数概念的引入,先举出学生熟悉并接触到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例子:“我们看到温度地,气温有零上100 C,零下30 C。某粮库某粮库,今天进粮32万斤,而昨天运出粮食20万斤。上课时,老师发40本作业本,而下课时,同学们又交40本作业给老师。为了系统地处理这种相反意义的量,将其中一种意义的量表示为带有正号“+”的数,而将另一种相反意义的量表示为带有负号“-”的数。比如上面的零上10oC表示为+10oC,零下3oC表示为-3oC等等”。举出实例,自然地引入概念,学生就会轻松愉快地接受了“正负数的概念”的实用性和真实性。以“实例”来组织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言必有据,一丝不苟,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另外,在课堂上维持良好的学习纪律,经常督促学生按时完成作业等,都是个性品质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不可缺少的工作。在课堂上或批改作业时指出学生所犯错误,改正错误,也可以养成他们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品质和工作的严谨态度。
三、创设以学生独立思考为主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中,能由学生发现的问题就要引导学生提出;能由学生解决的问题,就不轻易包办代替解答;能由学生归纳总结的,就不急于先下结论;能由学生个别回答的就不集体作答等。从而使学生养成遇事能自己开动脑筋,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不依赖他人的好习惯。设计题目要注意突出培养思维能力和训练。给学生举出多题一种解法题。例如,“怎样测量桥拱的半径;如何设计破残的轮胎的模型;设计测量瓶口内径的装示图”等等。让学生思考,通过学生的观察、分析、探索,从不同形式的问题中抓住共同的解题方法:“运用垂径定理的有关知识来求圆弧形的半径问题”,突出基本方法的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求同思维能力。又如设计多种解法题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提高学生解题能力。设计改错题,启发思维,强化刺激,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提高科学的辨别能力等等。在课堂上要强调学生不能抄袭别人的作业,作业必须独立完成,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情,对从事创造性劳动的爱好。
教学实践证明,在数学课堂上,设置一些“问题”情景,选配适当的例题和习题,来激发学生乐趣和求知的欲望,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培养学生优良的个
如何培养学生的个性 篇3
一、细致观察了解学生,帮助学生树立自信
教师要细致观察、全面了解每一位学生的身心发展及行为习惯,要对学生多一些关心,多一些慈爱,多一些帮助。教师只有发现了学生的闪光点,才能扬长避短,才能根据每一位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教育方法,分别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自信。
对此,我采取了以下两种方法:
1.多为学生创造获取成功的机会。
当学生自己动手完成了一些事,老师所给予的肯定和鼓励,能产生强烈的积极的心理效应。比如我班的胡小普同学,虽然成绩在班上不很好,但他擅长书法、绘画,我就把出黑板报的任务交给他,然后对他说:“你的字写得真漂亮,你的板报出得很好。”这就使他找到了自信,激发了他的学习热情,成绩进步很快,最后考取了重点大学。
2.对学生多作肯定性评价。
学生需要从老师给予的肯定性评价中确立自信心。在平时多注意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并即时进行信心教育。宋玮豪是老师眼中的一位“问题学生”,有很多不良习惯。但有一次编座位时将自己第三排的好座位让给第六排一位眼睛不好的同学。我抓住这个机会表扬他的谦让精神,并要求全班同学为他这种助人为乐的高尚品质鼓掌。他非常吃惊也非常自豪,体验到被老师夸奖的喜悦,从而提高了自信心,在其他方面也做得很好。
在实践中,我认识到:自信是学生上进的动力,是唤醒学生自我完善意识的源泉,帮助学生树立并提高自信心是非常重要而且必要的。
二、多多宽容学生的错误
一个好的教师,要能放下架子,与学生建立互相尊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更要宽容学生,不讽刺挖苦犯了错误的学生或回答不出问题的学生,给学生以自尊,这种自尊就会变成学生上进的动力。科威特作家穆尼尔·纳素夫曾说:“一个宽容大量的人,他的爱心往往多于怨恨,他对别人的不足之处,以爱心劝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听者动心、感动、遵从,这样,他们之间就不会存在感情上的隔阂、行动上的对立、心理上的怨恨。”教师应对学生的不足与错误采取宽容的态度,允许学生犯错误。但宽容绝不是纵容。当发现学生犯了错误后,应及时进行说服教育。
2007届高三班有十几位学生酷爱上网,开始我批评他们老是犯错、屡教不改、怎么怎么不好,结果适得其反,他们反而变本加厉,有两人吃睡都在网吧。后来我和他们交谈,从中了解到,网络是他们的最大爱好,他们在游戏中感到无比轻松、满足,巨大的学习压力得以释放,于是我没有再严厉批评他们,和他们达成一个协议:每个星期天允许他们到网吧上两三小时的网,并请他们的家长监督。最后他们自觉地遵守了这个协议。学习的时候他们也很专心,高考中都取得了优异成绩,其中一个考出了662分的高分。
三、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创新精神
古人云:“学贵有疑”“学则须疑”。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教师对学生的质疑要提倡、鼓励,使学生逐步提出跟教师不同的想法,使学生敢于跟老师争论。
马克思说:“真理是由争论确立的。”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新事物、新观点也层出不穷,孰是孰非,往往通过争论更能泾渭分明。“争论”的基础是不同观点之间的交锋,它必然引发学生独立思考,深化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参与争论的学生必然精神亢奋,注意力高度集中地去寻求不同见解,没有求异创新的思维能力,是很难奏效的。
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我认为要做到以下三点:
1.态度亲切。学生往往把教师的亲切当作一种奖赏和鼓励,从中感到温暖和甜蜜,学生的求知欲才会旺盛,思维也就非常活跃、流畅,学生才能敢想、敢问、敢说。
2.师生平等。教师以平等心态对待每一位学生,尤其要善于对待学困生。要爱护而不排斥,帮助而不指责,说服而不压服,启发而不包办。
3.民主评价学生。教师组织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教师在此过程中给予适当点拨、启迪,并以真诚的语言、亲切的语调、温和的表情、宽容的态度来调控评价过程,使学生从中受到鼓舞。
由于我在平时教育教学工作中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所以2007年南昌地区高考理工科状元、我班学生罗诗鑫(该生被香港理工大学录取)在大学给我写的信中深情地说:“肖老师,非常感谢您当年对我的教育,正是由于您这种鼓励我们质疑、争论的教学方法,才使我现在比别的内地来港的大学生更快更好地适应这里的大学生活。”
在平时的班主任工作中,我会与学生一起探讨各种问题,对不同个性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使他们的个性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充分发展。我想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因材施教”。(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第二中学)
培养小学生的个性 篇4
一、个性的含义
所谓个性就是个别性、个人性, 就是一个人在思想、性格、品质、意志、情感、态度等方面不同于其他人的特质, 是比较稳定的、带有一定倾向性的个体心理特征的总和。这个特质表现于外就是他的言语方式、行为方式和情感方式。任何人都是有个性的, 个性化是人的存在方式。
个性是由先天素质与后天培养两个方面相互作用形成的, 其中, 先天遗传为个性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但起不到决定的作用, 一个人的个性发展主要靠后天的教育与培养。一个人的个性倾向中所包含需要、动机、理想、信念和世界观, 指引着人生的方向、人生的目标和人生的道路。个性特征中所包含的气质、性格、兴趣和能力, 影响和决定着人生的风貌、人生的事业和人生的命运。然而影响一个人的个性的因素有很多。研究表明, 对一个人的个性最有影响力的时期是少年时期, 而影响一个人个性最有影响力的首先是父母, 其次就是老师。我们家长和教师在教育培养孩子成长的过程中, 应该充分重视孩子的个性发展。家庭环境、父母素养对子女的个性形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老师对学生的个性形成也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充分挖掘人的潜能, 充分张扬个性是教育的重要功能之一。
二、中职生个性培养的意义
中职学生绝大多数处于16~19岁年龄段, 正处于少年向青年过渡时期, 个性已基本形成, 我们应当充分尊重他们身上所具备的个性特点, 包容每个学生之间存在的个性差异。正是因为这些千差万别的个性, 组成了我们这个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和各种各样、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人类群体。切不可为了便于管理而抹杀他们的个性, 调教成一个模式的刻版个体。在我国, 一元化思维占主导倾向, 不太能容忍其他非主流元素的存在, 但人类需要不同的个性, 有些同社会有高度的协调性, 有些则有较强的内省精神。
中职生相比高中生而言, 他们身上普遍缺乏自信, 甚至自卑。在以成绩为衡量标准的小学和初中阶段, 他们显然是被落下的一群人。我们课题组曾对一年级的学生做了心理调查, 其中有一项是“你觉得你受别人重视吗?”, 有88.6%的人都选择了“否”。让他们重拾信心, 也是健全人格的重要一步。所以学校首先要完善评价指标体系, 营造学生个性发展的良好氛围。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得纳认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 包括语言表达、逻辑推理、空间想象、体能运动、人际关系自我认识及保护、音乐、自然等八方面”。因此, 评价应是多视角、全方位的。不能因某方面的优点和特长而掩盖其存在的缺点和不足, 也不能因为一方面的偏缺而抹杀学生的进步和整体提高。评价指标体系的完善, 是要做到实现基本的共性与富有个性化的考核相结合。让全体学生都能体会到被肯定的喜悦和阶段目标实现的成功感、自豪感, 更好地树立自信心, 不断完善自我, 健康地成长, 以一个真实的鲜活的个体形象存在于学校, 存在于社会。
三、职业品性的培养
职业品性可拆分为职业性格与职业品行两块。
1.职业性格是指人们在长期特定的职业生活中所形成的与职业相联系的、稳定的心理特征。通常分为变化型、重复型、服从型、独立型、协作型、劝服型、机智型、自我表现型、严谨型、公关型。
中职学生是即将踏上职业生涯的人, 在他们当初选择专业时, 并不会充分考虑到自身的性格是否适应今后的工作岗位。职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 不同的职业有不同的性格要求, 虽然每个人的性格都不能百分之百地适合某项职业, 但却可以根据职业倾向来培养、发展相应的职业性格。作为职业学校, 应该将职业性格的塑造看成是对学生专业选择后的一个修正与强化。
如何来培养学生的职业性格, 笔都认为应贯穿在平时的专业教学课程及职业指导课程中。在在我所执教的汽车市场营销课中, 我除了教授专业知识外, 还会制造一些课堂活动让学生来勇敢来表现与尝试。比如让他们到讲台上来进行产品的推销、扮演角色进行价格的谈判、以组为单位进行方案的策划等, 并对学生在这些活动中的表现做出及时评价, 体现在平时成绩中。学生通过这些亲身体验的活动, 切实体会到职业岗位对职业性格的需要, 也主动的去往这方面锻炼。经过一年的学习, 我所教授的班级学生, 在个性保留的情况下, 学会了在特定的职业氛围内表现出切合职业特点的性格, 这必然会在今后的工作中给予他们不小的帮助。职业性格的培养, 并不是对个性的重复或消除。个性与职业性格是兼容的, 个性是本色, 而职业性格是一种状态, 状态也是可以脱离于本色独立存在的
职业品行则相比职业性格, 更是被用人单位所看重。何为职业品行?简单地说, 职业品行就是一个人的敬业精神和职业操守。微软中国公司总裁、前微软全球技术中心总经理唐骏认为:“没有一个工作是十全十美的, 把自己不喜欢的工作干好, 更需要使命感。这种使命感就是一种敬业精神。企业所需要的也正是这种敬业精神。”微软亚洲研究院人力资源部的王女士说:“微软研究院用人的标准除了重视扎实的基础和专业知识、足够的创造力、工作热情、团队精神外, 更看重人才的职业道德。”
2.职业品行决定着我们未来的高度。美国西北大学理事会主席兼心理学博士史各特说:“决定成功与失败的原因, 态度比能力更重要。”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也表明:成功、成就、升迁等原因的85%是因为我们的态度, 而仅有15%是由于我们的专门技术。可见, 职业品性决定了一个人事业的成功与否。然而, 现在的教育普遍存在着只重教人技术, 而轻教人对自己、对他人、对组织、对事业的正确态度。所以, 我们现在的教育事实上是在花费着90%的时间、精力、金钱, 来学习那15%的成功因素, 而对于占85%的成功因素却还未意识到!这是多么大的失误啊!
我们教师是学生人生道路上的导航人, 对学生的教育要做到: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要善于结合社会来分析或处理各种事情, 并给予学生以心灵的震撼;要善于对学生进行职业岗位的引导, 通过奖惩措施来教会他们正确评价自己的行为;要通过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来培养其创新能力、工作热情、为人处事能力。
摘要:中职生有着高中生所没有的就业压力, 又因为年纪小, 缺乏大学生相对成熟的心性。这样一群人, 会早早地踏上社会, 面临社会的考量。专业技能是他们立足的基础, 但是, 自身的个性与职业操守将影响着他们发展的高度。在以往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 教师往往重视文化理论及专业技能的教学, 而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培养, 也漠视了职业岗位对性格的要求。如何为学生创造多种多样的个性培养环境, 是我们职业教育者必须关心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中职生,个性,职业品性
参考文献
[1]朱永新.新教育之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培养小学生的个性 篇5
发展学生个性
在教学过程中,个性化写作应以生活为本源;以课堂为轴心;以兴趣为先导;以个性的展示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为主线;以习惯养成和培养创新精神为终极目标。动态地将学生个性化的写作思维、个性化的语言表达、个性化的阅读及教师写作教学的个性化等有趣、有序、有效的整合起来,从而取得个性化写作的理想效果。
个性化的培养关键是想象力。首先,细致观察触发想象联想。社会生活是写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只有以知识为基础,经常走进生活,观察生活,积累材料,聚神凝思,写作才会境界高远,个性凸现。譬如:仔细观察生活,“牛饿着肚子上山岗”和“饱着肚子走平川”有明显的不同。这些不同细节很多。如果仔细加以观察,就是写一百篇文章也不困难。的确,我们要提高写作水平,增强想象联想能力,就要随时随地留心观察,广泛地认识生活和从细微处着手,一点一滴地积累。
其二,运用扩写、续写提高学生想象能力。扩写,要求学生要有描绘的基本功和丰富的想象力。训练扩写时,老师可以任意给学生一个题目、或是一个词语、或是一个句子,让学生用扩写写作片段。如对《木兰诗》中“木兰从军归来”一节进行扩写,就要求学生依据原文展开想象,想象当时的场景和人物的肖像、心理活动。这种用扩展法写片段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在广阔的领域对某一事物展开想象。续写,是一种再创造,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老师可根据材料要求学生展开想象续写。如可以根据《我的叔叔于勒》的结尾续写(课文有要求)。这样,学生可以发挥想象设计各种接局,教师经常要求学生进行扩写、续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从而帮助学生写出佳作。
案例1:
从
军
征
初
二
马 彩 霞
十五岁的我就被迫去从军,当时我还小,为了报效国家,我只好离开了亲人。这些年的从军生活令我痛不欲生,有时望着遥远的天边,就不觉的想起家人,想起小时度过的美好生活。虽贫,但也有亲人的关爱。军营中那没有爱的生活,我不知还能过多久。在这65年的军营生活中,我受了很多苦,很多战友为了救我而战死沙场……。如今我已经统率三军,没人敢不听我的命令,威武、效命,成了我的一切。
记得在一次战役中,我受了伤,当时,我感到我已经不行了,但一想到年老多病的老母亲,又一次活了过来。如今那沙场的生活已经结束了,我告老还乡,为了奖励我,皇帝给了我许多金银,但我都一一谢绝,我只要去陪伴母亲。告老还乡以后,展现在我面前的故乡,是一片野草丛生,人烟稀少的景象,不再是我梦寐以求、期待已久的故乡,我的亲人也不知身在何方。
《十五从军征》选自《乐府诗集·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运用白描手法,仅仅八十个字,就生动地描述了一个少年从军,暮年还乡的老兵回家的所见所闻。从初二学生马彩霞所扩写的《十五从军征》,真实地理解了诗中的含义,对军人的生活有了较深的了解,对人民的饥苦赋予同情心,对亲人富有怜悯之情,对朋友改变了以前的看法,比较真实的写了个人的情怀。
其三、借助具体物象,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一个实物、一幅漫画,却可以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激活学生的思路。同一实物。见仁见智。知识水准,兴趣爱好,思维角度不同,见解不同。即使相同,下笔也不一定相同。教师应善于通过实物激发学生联想,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如人们经常说:“一个‘O’可有很多答案,”这样教师可根据学生的不同爱好,启发他们大胆去想象。可以让他们围绕环形的路道、球类(篮球、乒乓球、排球等)来展开想象。也可以让他们围绕地球仪、圆周率等展开想象„„总之,在教师的启发和诱导下使学生凭借灵感,找到表象与表象之间的相似之处,进而展开奇思妙想。
其四、超越时空局限,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在想象的大环境中,时空的距离不复存在。只要善于想象的人,可以灵活地组合不同时空中的表象,创造新的艺术形象。如设计师对人民大会堂的设计就是利用空间想象力来完成人民大会堂的建造。又如:“一座楼房内只有一个人独自在房间办公,这时突然听到门厅有人推门。”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想象,是什么人?干什么?„„如果大胆设想,可能写出新颖,神奇,惊险,浪漫的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在于启发学生对现实程序的扬弃和超越,并能逐步打破时空的局限,超越时空创造新的形象。
案例2:
晨
虹
初二
张莉
提到彩虹就会想到它是一座通向理想的桥梁,成功的延伸,多角度的想象,美的享受。
人们常说:“六月的天,孩儿的脸。”那种美好的感觉令人心旷神怡,清新的泥土味迎面吹来,有时夹杂着滤过的花香的芬芳,使人们容光焕发,又让人们感觉到事物变化可以重来,而我不由自主地打开了新的一页。
往事我不希望重现,而我希望把它珍藏起来,犹如早上的彩虹总觉得难以展现。真是雨过天晴晨风轻,早晨六点多,妈妈叫我吃饭并且看天空西北边的双彩虹,我睁开朦胧的睡眼,好奇的放眼望去,天与山峦相接,构成一幅由七种颜色混合而成的一条彩带,周围套着一幅项圈,使画家无从着手,诗人无从着笔,映的天边是多彩的,让我饱受此刻的陶冶,没有一点猜疑。我万万没有想到就在今天,它决定了我人生第一个转折点。有时不知为什么在考场上我头痛,就在入笔的瞬间却预示着失败。注定尝试挫折的痛苦,此刻,我想到了负有责任。我对不起母校给我的厚望,对不起老师和家人的期望。同时让老师万万没有想到最终会以数学最低分而告终,也是我数学第一次破天荒的以最低的成绩出现。这个沉重的打击,使我充满了沮丧,使我与同龄的同学之间出现了低人一等的自卑感。使我没有勇气与他们交流,见面又是脸涨得通红,低头而过。如今我已是初二年级学生,坐在考场上与时间相争抢着答卷。今天又见到三年前的虹,接下来的预兆又是什么?心中的往事告诉我,只有自信面对现实,就会雨过天晴,送去彩虹,迎来太阳,让过去成为成功的动力,推动多彩的想象,成为我记忆的中美丽的一章。
这是初二年级学生的一篇习作。学生以合理的想象,来展示个人的心里变化,寄托自己的愿望。同自己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把生活点缀的更加丰富多彩。由失望变成一个对生活充满活力的向往,能面对现实,又能展望未来,即能创造新生又回顾过去。人们常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她能在失败中找到生活的乐趣,把生活点缀的更富有活力,始终以饱满的情怀迎接人生新的里程。
个性课堂,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 篇6
关键词:个性课堂;听说能力;学习兴趣;教学过程
什么是听说能力?“听”的能力就是人们口头交际活动的基本形式,是理解、吸收信息的过程。“说”是一种主动的口头交际行为(活动)。在小学英语学习中,英语学习的主要任务是能听懂他人的简短口语并运用简短口头语进行对话的能力。然而,现实的课堂教学中,班级过大,学生人数过多。在短短的四十分钟内,如何根据学生的个性让每位学生的听说都得到应有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是一个值得我们研究的课题。
我主要采用以下个性训练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
一、从兴趣入手,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听、说能力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法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巨大推动力,所以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非常重要。
1.呵护学生的兴趣,增强听说的信心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把情感作为教学的内容和目标,强调在教学中利用影响学生效果的积极情感因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机。所以,对待学生要时刻有爱,在听说训练的过程中更要如此,错误在所难免,为了保护学生的积极性,教师不能有错必纠,在评价学生的听说表现时,要充分肯定其优点和进步的一面,以增强学生听说的信心。
2.教师、学生和教室,创设听说的环境,激发兴趣
教师、学生和教室是常用的有效的直观手段之一,这种直观手段更明了、直观,在实施该直观手段时,教师可充分有效地利用自己和学生的双手、双臂、面部、衣着,教室的各个部分进行教学。教师想要学生参加活动时:如果要全班回答,做个双臂合围的手势;要小组回答,做个较小的合围手势。学习语言句型时,指着自己、自己的衣着或学生、学生的衣着等。并且,可以运用教室的各个部分来教许多句型,如A:What’s this?B:It’s a board.教室里的座位排列也可用来教句型,如A:What row are you in?B:I’m in Row One.
3.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诱发学习兴趣,提高听、说的效果
小学生认识世界以直观、形象为主,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把抽象的语言变成直观具体的形象,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形、如闻其声,从而更好地接受和掌握所学知识。在教学水果一课时,我充分利用了课件,每个水果单词的实物都是用卡通形式出现在屏幕上,就像动物一样蹦跳出来,让学生边看边仔细听“I’m a watermelon.Watermelon,watermelon.”西瓜跳着出现在屏幕上。学生看清了、听清了,让学生模仿着来说,操练几次,就消去声音,让学生看着屏幕上的动作来学习配音。这样大量地进行操练,有助于口语的训练、听力的训练。
二、从课堂教学过程入手,培养听说能力
课堂教学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系统知识、培养技能、技巧的主要途径。因此,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要把好课堂教学这一关。
⒈用英语组织教学,创设使用英语的环境
用英语组织教学,可以烘托英语课堂气氛,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学生一周上三四节英语课,在这短暂的时间内,更应尽量用英语组织教学,形成一个语言环境,以增加学生听说英语的机会。如,讲课过程中,提醒学生看黑板时,用手指着黑板并说出:“Look at the blackboard.”让学生打开书时,说出:“Open your book,please.”同时将双手摊开。要求学生合上书,便说:“Close your book,please.”并将双手由摊开到合并。逐步使学生沉浸在浓厚的英语氛围之中,通过英语交流,提高听说能力。
2.坚持五分钟口语训练
利用课前2~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用英语会话,要保证大部分学生参与语言训练。无论是谈论天气、谈论家庭,还是谈论学校、班集体,或是自己的好朋友等,这些都是训练听、说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的好素材,为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打下扎实的基础。
3.模拟生活情景,角色扮演
英语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交际能力。在课堂中模拟生活情景,就是给学生提供语言交际的机会,让学生在模拟的情景中运用所学的语言材料进行操练。在介绍“打电话”这一课时,我将电话机搬入课堂,在学生进行模拟打电话的过程中,我介绍怎样开始打电话,怎样拨电话号码,怎样使用电话常用语及怎样结束打电话等。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全身心投入,他们在感受英语国家文化的同时,也训练了听、说能力。
总之,在英语课堂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性,根据小学生敏感、活泼、好动、喜欢表现自己的个性特点,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吸引学生,使每个学生的听说能力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培养小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途径 篇7
一、创建一个良好的班集体, 在班集体的具体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质。
良好的班集体能为学生的智慧、才能、兴趣、爱好、个性特长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天地。所以, 作为一名班主任, 我每接一个新班总是首先利用半个学期, 甚至更长的时间, 花很大的精力建立起一个具有共同的奋斗目标、坚强的核心力量、正确的集体舆论、良好的风气和严格的组织纪律, 有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 朝气蓬勃的班集体, 让学生在良好的班集体里受到集体主义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平日里, 学生们在一起学习、生活玩耍。在与同学的交往中, 逐渐认识到自身的价值, 逐步树立爱集体、爱社会主义祖国、爱中国共产党, 愿意为集体的荣誉和发展出力献策。并且通过参加多种多样的集体活动, 在众多的集体活动中展现自己的才华和本领, 得到同学和集体的肯定, 树立自己在同学心目中和集体中的地位。尤其是有一技之长的学生代表班集体参加各种级别的专项竞赛活动, 展现自己的才华, 为自己和班级赢得荣誉的时候, 正是他们个人的智慧和个性得以呈现之时, 更是他们良好的个性品质形成的过程, 因此, 要经常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各样的集体活动, 充分发挥特长, 进而逐渐形成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
二、因人、因地、因变施教, 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
每个学生由于家庭、社会环境的影响不同, 个人的生活经历和主观态度不同, 个性品质必然存在一定的差异, 表现在学习、能力、爱好、行为习惯和志向等方面必然存在着差异。对于小学生来讲, 他们的这种相对稳定的个体品质会随着知识的增多、年龄的增长、环境的改变、教育方法的改变而发生或大或小的变化。所以在教育教学中, 班主任必须随时随地、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 对他们进行仔细观察, 调查研究他们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表现、行为习惯, 作业客观、公正, 作全面的考查评价, 弄清每个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 即同一个学生不同时期的个性品质的变化, 因人不同, 因地方时间不同, 因人的变化而采取不同的有针对性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有的放矢地培养不同层次、不同个性的学生, 使每位学生在各个不同时期都能够展现自我, 超越自我, 完善自我, 最终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三、注意对学生进行自我意识教育能力的培养, 从而促进学生的良好的个性品质的形成。
小学生都具有一定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能力, 他们要求了解自我以外的事物, 也要处理自己同身边的人、物和事之间的关系, 从中了解认识自身价值。所以在教育教学中, 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 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在教育教学中, 我是这样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的。
1. 培养学生的自我认识能力
在教育教学中, 我主要让学生通过自我反新、自我批评和自我解剖的方法, 清楚地意识和把握自己的心理特征和品质, 形成自我评价能力。我经常要求学生每晚睡觉前闭上眼睛对照小学生的行为规范回忆检查自己一天的所作所为, 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批评, 找出差距, 发扬成绩, 改正缺点, 规范自己的行为, 从而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
2. 培养自我激励能力
在教育教学中, 我想方设法让学生挖掘自己的潜力, 激发自己的创新意识, 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真正做到物尽所用, 人尽其才。在教育教学中, 我引导学生通过为自己确立奋斗目标, 给自己树立学习榜样等办法不断激励自己, 鞭策自己, 从而培养自我激励能力。
3. 培养学生自控能力
在教育教学中, 我经常对学生进行分辨是非, 分清善恶、美丑、好坏的教育, 引导他们坚持好的、美的、善的行为。同时引导学生善于调节控制自己的情绪, 用意志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 激发羞耻心、同情心、自尊心、责任心, 抑制自己的消极情绪, 使自己尽量做到胜不骄败不馁, 笑对生活的艰难困苦和挫折。要求他们在有人监督和无人监督的情况下, 都要严格要求自己, 约束自己, 学会自我管理, 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个性品质。
论学生个性言语模式的培养 篇8
这样的现象在教学中并不少见: (1) 在学生踊跃发言之后, 教师说:“下面我把答案说一下, 你们记下来。” (2) 教师质问学生:“为什么课本上的知识答不上去, 喜欢自己编一点呢?” (3) 教师之间这样的评论:“这个学生太差了, 书上的话一点也用不上。”这一类现象的背后隐含着一个共同的观念:学生回答问题应该引用教师的话或是书本上的话或者说术语。这就意味着, 学生思考的角度被限定于教师和书本的思考, 答案是唯一的;甚至语言表述的方式也必须采用书本的, 是唯一的。这值得教师反思。
“自己得出结论, 清楚地阐释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使知识不再局限于教科书”, “注重个性化的思维过程”, “富有个性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这些新教育理念的提出, 无不让我们清楚地认识到,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教学的目标之一是形成学生自己的个性思维, 包括学生独特的思考角度和见解, 也包括学生独特的言语模式。让学生发表观点不再是教师为实现教学的手段, 而是一个重要目的。要实现这一点, 尤其要重视以往最容易被忽视的学生的个性言语模式, 这是学生个性思维的重要特征。
二、对学生个性言语模式的理解
言语模式是个体区别于他人的一个显著特点。个性言语模式的培养对于正在成长中的学生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 个性言语模式的培养突破教师与教材的话语霸权, 真正实现学生主体性地位。传统教育的特点是剥夺学生的话语权和思考权。重视学生个性言语模式, 还学生话语权意味着学生独立思考权利的获得。在这样的课堂中, 师生双方是平等的对话者, 而教师是“平等者中的首席”, 是组织者、促进者, 使学生有自己的独立思考, 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其次, 个性言语模式的培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课堂中学生的答案是其思考的结果, 其语言组织是其独立思考的表现。当然, 学生自己的思考与教材知识、教师思考总有一定差距, 言语模式也不同, 教师需找到这个差距, 在两者之间建立联系。现实中那种在学生发言之后, 教师就断然摆出自己或是教材观点的做法, 切断了教师思考与学生思考之间的联系, 只会让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消失殆尽。
个性言语模式的培养保证了教学的有效性。识记类的知识容易被遗忘, 这与学生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有关。学生背的是教师或是教材的表述方式, 否则考试时自己编的答案是得不到教师的青睐的。学生思考与教材知识、教师思考的差距表现为言语模式的不同, 教师和教材的语言倾向于逻辑语言、学术语言, 而学生的语言倾向于生活语言、日常语言。建立学生自己的言语模式, 即同样的意思让学生用自己的表达方式, 这一方面利于教材知识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 防止学生死记硬背, 增强当下教学效能;另一方面, 受各种主客观因素影响形成的个人独特言语模式是学生能在未来有效地运用于实践, 而不是教师和教材强加给他们的言语模式。培养个性言语模式除了能增强当下教学效能, 还有利于学生将用自己的言语模式保存的知识有效地转化为实践。
总而言之, 注重学生个性言语模式的培养, 是新课改中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 可以部分地解决传统课堂中存在的问题。
三、培养学生的个性言语模式
首先要容纳、发现、突出、激励学生发展个性言语模式。师生双方要共同意识到个性言语模式的重要性, 并有意识地加以培养。
其次要对学生个性言语模式进行适当的提升和丰富。学生言语模式与教材、教师言语模式的差距表现为:学生言语模式作为一个融合体更倾向于日常语言、感性认识、缄默知识 (“日用而不知”的知识) , 而不是逻辑语言、理性认识、显性知识。要在学生言语模式与教材、教师言语模式之间建立联系, 也就是在日常语言与逻辑语言、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缄默知识与显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如日常语言与生活现实贴近, 学生的实践经验多以日常语言的形式储存。因而教师要发掘学生的实践经验, 让学生以日常语言的形式表达出来, 然后由师生共同加工提升, 加入适当的逻辑语言。
言语模式的提升要注意两点:一是言语模式加工提升的过程必须有学生参与, 让他们清楚自己的日常语言如何向逻辑语言靠近, 感性认识如何逐步过渡到理性认识, 缄默知识如何进一步显性化。二是学生言语模式的提升只有达到学生思维水平能及的程度, 才能让他们理解、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答案与提升后的答案的联系。
基于以上思考, 在提升的过程中, “术语”的定位是作为一种信息、一种资源呈现给学生的, 扩展学生的语词边界, 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纳而不是强制接受。学生尝试用书本的话语或者术语表述,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从这个角度说, 适当地采用术语是必要的。语言的局限同时就是我们理解的局限。扩展学生的语词边界, 让更多语词进入学生的话语系统, 让语言本身、语言的意义与语言所描述的事物和谐一致, 丰富学生的言语模式。
最后, 要重视学生以缄默知识存在形式为主的实践经验的提升。新课程强调“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 就是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 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 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 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学生头脑中都有两种知识体系:一种是缄默的日常生活知识, 另一种是显性的教材知识。”[1]学生的实践经验多以缄默知识形式存在, 两种知识差距的张力使两者之间相互影响又相互冲突。新课程越来越强调学生实践经验, 就是基于这样的事实:与学生实践经验相关的显性知识能更好地被学生接纳, “那些与缄默知识不一致甚至是完全相反的显性知识不断地受到干扰甚至歪曲, 以至于如果没有后续教学或考试的反复强化, 很快就会忘记或变得模糊”[2]P237。教育的任务之一就是通过对话, 帮助、引导学生, 使学生的缄默知识显性化, 也就是使学生经验性的知识与书本知识结合。学生自身的言语模式更有利于缄默知识显性化。缄默知识和显性知识融合构建学生新的言语模式。
有关如何培养学生个性言语模式的问题, 答案永远是尝试性的。实践是生成新理念、新方法、新答案的源头, 更多的答案有赖于在实践中去寻求。
参考文献
[1]石中英.波兰尼的知识理论及其教育意义[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1[6].
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个性 篇9
(一)引导学生建立自己的材料库,为写作提供源泉
作文是学生的生活再现,要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情可抒,有理可讲。教师必须引导学生积累丰富而厚实的生活基础。
1.教师要有计划地组织开展活动,为学生写作积累大量的素材。教师可组织学生春游、秋游、植树等活动;组织学生参观工厂、医院、商店、养殖场等;组织学生开展拔河、跳绳、踢毽、歌咏、讲故事等文体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让学生的情感得到体验,感受到生活的丰富多彩,作文素材就会多起来。
2.教师要设计有趣的观察本。为了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便于学生随机观察,可让每位学生准备一本“采蜜集”,把看到的、听到的、印象深的内容随时记下来。为开拓学生的观察思路,可组织学生及时进行观察交流,这样学生的观察内容就会越来越丰富多样,日积月累,每位学生就有了一个自己的与众不同的材料库。素材越多,再加之教师对学生的思维不加束缚,就会克服作文选材上的千篇一律,从而为学生的个性写作提供了流之不尽的源泉。
(二)指导学生开放作文,让思想感情自由流淌
传统的封闭式作文训练,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发展,遏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挥。笔者认为:作文指导应该由封闭走向开放,让学生的思想感情自由流淌。只有这样,学生的创新思维才会源源不断,学生的作文才会鲜活清新。
1.教学过程开放。作文指导过程,如果每堂课都是有说到写的重复模式,这样学生就会乏味。如写一个有趣的活动,上课伊始,就围绕“如何把活动的场面写具体”开展一次游戏赛,根据课前的观察,选择学生喜欢的四个活动:“画鼻子”、“贴烧饼”、“双人夹球跑”、“老鹰捉小鸡”,学生自由组合,自由活动,然后进行比赛,看每一组同学活动气氛热烈,并且能把活动场面说具体,说形象。全班同学活动时兴趣盎然,比赛时不甘示弱,结果那篇文章具体鲜活且富有个性。
2.教学时空开放。对学生进行习作指导的时间,不应局限于课堂上;作文指导的地点,不应局限在教室。春天来了,可把学生带到田野里上作文课,让他们欣赏春景,挖挖马兰;写景物时,带学生去公园、去校园看喷泉、拍录象;写一次小实验,带学生在自然实验室上课,指导他们做一个个有趣的实验;有时还可以播放优美的音乐给学生听,让学生在音乐王国里展开丰富的想象。
3.作文体裁开放。写人记事的文章多了,就会扼制创造的冲动。教师应该鼓励孩子有“求异思维”,用新奇大胆的想象去写寓言、童话,用稚拙的语言去创作诗歌,用他们的烂漫天真表达对生活的真实情感,这样,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就会有生机,有活力。
(三)学生作文评价的多元,让每个孩子体验成功
每位孩子都梦想着成功,都期待着鼓励和赞誉,对学生的习作进行多元化的评价,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教师不应吝啬表扬,应当让每一块金子都闪闪发光,教学中可实行多元化的评价,让孩子体验成功的感觉。
1.开辟习作园地,给学生搭建舞台,把写得好的习作张贴在学习园地上,供师生欣赏,每两周更换一次,给很多学生展示风采的天空。
2.善用鼓励性语言。尤其是写作有困难的学生,“你能行,再写一次”,“你真棒,这段文章写得真精彩”,“观察真仔细”,“不错,你写的作文老师看了还想看”,这些由衷的肯定、诚恳的鼓励,会带给孩子一种无与伦比的快乐感受。
3.用眼神、动作进行评价。作文课上、除了用激励的话语,还可以用眼神、动作鼓励学生,如“写得真好,让老师摸摸你的头!写得又快又好,老师握握你的手!你的作文进步真大,老师拍拍你的肩!写得精彩极了,老师为你鼓掌喝彩!“亲其师,信其道”,老师对学生发自内心的评价,给学生倍增信心,带来无穷的力量。
(四)不断丰富学生的语言储备,让语言丰富多彩
作文是语言的艺术。我们的生活五彩斑斓,为什么在小学生的笔下变得如此枯燥无味呢?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语言积累不够,造成作文表达困难。要克服这种毛病并不困难,关键在于不断丰富自己的语言储备。一是阅读积累,让学生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积累一些优美的、富有表现力的句段,丰富的词语,摘抄到“采蜜集”上加以背诵;还可以采用“滚雪球”的办法积累一大串精彩的词语和句子。二是生活积累,可以让学生从广告、影视作品中积累语言;还可以学习人民群众生动活泼的语言,如歇后语、谚语等就具有较强的表现力。有了丰富的语言储备,学生表达起来就信手拈来,左右逢源。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口,我口表我心”。这样,作文的语言也就有了鲜明的个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个性 篇10
一、创设学习情境, 让学生愿意在学习中表达个性
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为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即教师强调学生掌握知识, 不重视引导学生领悟知识。比如以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春晓》这篇诗词为例, 部分教师会要求学生记住这篇诗词的创作背景、诗词的意义、诗词的艺术价值, 教师不需要学生个性化的理解诗词的内涵。传统的教学方法造成了学生被动学习语文知识的心理, 学生不愿意在课堂上应用个性化的方式思考问题。为了让学生愿意在学习中展现个性, 语文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学习情境, 让学生自主地思考学习问题。
比如以语文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歌唱二小放牛郎》这一节课为例, 教师在教学时如果要求学生说这一篇课文讲述了哪些内容?它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可能很多学生不愿意主动地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于是学生的个性就难以展现。曾经有一名语文教师在教学时, 不使用常规的教学模式, 他没有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回答以上的问题, 而是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把这篇课文改编为舞台剧表演出来。教师的这种教学方法一方面让学生找不到相似的答案, 不得不开动脑筋想教师提出的问题;另一方面, 学生发现教师的教学方法有创意性, 学生能在演舞台剧的时候尽情表现自己, 于是学生愿意积极地思考问题, 参与语文学习。
语文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 要少提出前人已提出的问题, 多提出有创意性的问题, 为学生创造积极思考、展现个性答案的平台, 这种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在思考中提出个性化的答案。
二、利用小组合作教学, 让学生感受到自我的价值
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时, 有时会发现一个问题, 即当语文教师提出一个问题要求学生回答时, 总是只有几个学优生愿意回答问题, 学中生与学困生往往不愿意回答问题, 令学中生和学困生的个性无法展现。小学语文教师要意识到, 虽然小学生通常有展现个性的欲望, 但是小学生在学习时, 如果发现自己的意见与他人重叠, 并且意见常常被埋没时, 就不愿意积极思考问题。为了让学生愿意挖掘自身的潜力, 教师可应用小组合作的方法, 让学生和学生的角色错位, 使学生可以挖掘自身的潜力, 得到个性展现的机会。
依然以语文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歌唱二小放牛郎》这一节课为例, 那一名语文教师将不同层次的学生分为一个学习小组, 有一个学习小组这样分配学习任务:语文基础知识较佳的学生负责润色剧本, 即负责把关剧本的文学艺术性;组织能力较强的学生负责组织大家学习, 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表意见的机会, 负责消除学习中的分歧;个性比较严谨的学生负责做笔录, 他把大家提出的意见一一记录并整理下来;发散思维较强的学生负责提出剧本创意, 让小组编写的剧本独具创意……
教师应用合作学习的方法可让学生发挥专长, 令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发挥自身的潜力, 他们提出的意见都能为其它人重视, 教师应用小组分工合作的教学方法能让学生的个性得到释放。
三、应用专题学习, 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受到学习的喜悦
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时, 如果发现自己个性化的答案能被其它人采纳、欣赏, 便会愿意继续给出个性化的答案;反之, 如果学生发现自己积极思考得出的答案不被采纳、不被欣赏, 以后学生就不愿意积极的思考, 给出个性化的答案。必须看到, 小学生的学习层次有差异, 部分语文基础知识好、领悟力比较强的学生容易提出被众人认同的答案;语文基础知识比较差、领悟力较差的学生给出的个性化答案往往存在缺陷, 这些答案不仅不会被其它人接纳, 可能还会被其它人嘲笑。如何让学优生和学困生的个性化答案都能被大家接纳并重视, 是语文教师在教学时需要思考的问题, 语文老师可以用专题学习的方法解决这一问题。
依然以语文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歌唱二小放牛郎》这一节课为例, 该次语文教师应用引导学生表演舞台剧的方法学习, 在这种专题学习的方法中发散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最易得到发挥, 因为在这种教学模式中一个舞台剧的剧本只要创意十足, 就能获得其它学生的认同, 所以发散思维能力强的学生最易受到认可。假设语文教师应用布置写作文的方式开展教学, 作文水平交高的学生容易受到其它学生的认同;假如语文教师应用专题探讨的方式开展教学, 探索欲望强的学生提出的问题容易得到其它学生的认同。语文教师应用不同的专题学习模式, 能够让不同学生的专长得到发挥, 学生的个性将在学习中得到强化。
小学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时, 要用专题教学的方法, 让学生意识到自己与他人的差异, 结合自身的学习层次发挥学习优势, 在挖掘特长的过程中展现学习个性。
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显得缺乏个性是学生学习语文态度消极的表现, 小学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个性, 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展现自我, 提高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本次研究说明了小学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个性的方法。
摘要:小学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个性, 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展现自我, 提高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本文分析了学生在学习中没有展现出个性的体现, 指出小学语文教师要创设学习情境, 让学生愿意在学习中表达个性, 利用小组合作教学, 让学生感受到自我的价值, 应用专题学习, 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受到学习的喜悦。
关键词:小学,语文,培养,学生,个性
参考文献
[1]杨维靖, 陈媛媛.利用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研究[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 (12)
[2]严丽.小学语文教学之我见[J].读书文摘.2014 (06)
[3]石丽环.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J].科技创新导报.2013 (10)
[4]金桂兰.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的自主性[J].新课程学习 (下) .2012 (09)
论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个性 篇11
【关键词】写作 个性 培养
如果写作教学过分注重选材、构思、立意等技巧和方法的指导,就会束缚学生的思维。想要让学生写真人、记真事、抒情真,写出自己的风格,就要培养学生的写作个性。
我们常说“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同样,也不会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人心不同,各如其面”,由于遗传因素,生活环境和受教育等的不同,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是很大的。早在两多年前,著名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就注意对学生的个性进行研究。孔子曰:“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谚。”这句话从智力与性格、气质和兴趣方面对学生进行了个性评价。从道理上讲,由于人与人之间存在诸多因素的差异,作为人的思想、情感载体的文章,其风格也不可能相同,因此老师不能用同一标准衡量所有的学生,不能过多地用相同的方法、技巧来指导学生,更不能把自己对事物的理解、认识强加给学生。从社会需要来看,我们的社会不仅需要小说家、诗人、散文家,还需要杂文家、评论家等。写作只有注意个性的培养,才会有不同的人才出现。
培养学生写出自己的风格,首先要尊重学生的爱好,最大限度地把写作自主权交给学生,给定一个题目,写什么,怎么写,由学生自己定,教师不把自己的主观意识强加给学生,不做过多的提示,不做过多的理论指导。有句话说得好:“只有自己的,才是与众不同的。”我们,让学生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自己的体会,这样的“真”才富创造性,才是别人所没有的“新”。擅长写寓言的尽可以写寓言,擅长写散文的尽可以写散文,擅长写小说的尽可以写小说。你喜欢登高山,可以写山的巍峨;他喜欢游大海,可以写海的广阔。总之,不拘一格。事实证明,科学界的新发明,文学界的著名作品,大都缘于科学家、文学家的爱好,由爱好产生动力,经过自己的探索、思考,最后才有重大发现和创造的。
笔者在教学中曾经历过这样一件事:一个各科成绩均差的学生,在一次县级作文竞赛中获了奖,而且还是一等奖。当时竞赛给定了三个标题,他选择了“老师,我想对您说”这个题目。文章中,这名学生把自己作为一名差生所受的冷遇及内心深处的伤感抒写得淋漓尽致,感人肺腑,读之真感到有催人泪下的艺术魅力。我想假如还是平时的写作训练,还是课前经过老师的细心指导,可能这名同学不会取得这样的好成绩。
其次,多鼓励,少指责,增强写作的自信心。
美国心理学家杰丝·雷尔说:“称赞对鼓励人类的灵魂而言,就像阳光一样,没有它,我们就无法成长开花。”可见鼓励的作用有多大。演自小学、初中到高中接触的教师不同,瑞加上性格、爱好等的差异,写出的文章都形成了自己的风格,风格一旦形成往往根深蒂固,很难改变。而他们的成果是否得到肯定、赞扬和鼓励,如会心的微笑、赞许的点头等,而学生得到鼓励后,往往会激起他们上进的信心,激发他们的创造性。写作也不例外,同样一个题目,优秀学生的作文可圈可点的地方很多,而差生的文章或多或少也有它的长处,有它的特点,教师要注意发现这些个性化的东西并予以称赞,收到的效果往往是滔滔不绝讲几节课所不能及的。
目前,初、高中语文测试中,有不少是话题作文,体裁不限,写法自由,个别敢于破格的学生可能会写出平时不常见的诗歌、戏剧等,此时教师不可以不屑一顾,而应大加鼓励。值得一提的还有,讲评作文时,切忌总是拿班上几名写得好的学生的文章当作范文去读,而应面向全体,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写作个性的发展。
第三,注重观察、想象等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
我们提倡写作教学少讲,但不等于不讲,讲什么?首先讲写作的基本知识,诸如语言风格、结构样式、选材方法、各种文体的觉形式,如记叙文的顺序、插叙,议论文中的立论、驳论等。这些基础读完后,我们工作的重点应放在如何使学生在自己风格的基础上有所发展,这是教师写作教学的核心工作。
教师所做的一切毕竟都是外在因素,学生能否更好地发扬自己的风格,写出创造性的文章,还要看他们有无“米”,这“米”从哪里来?来自学生平时的观察、想象、联想等个性心理品质。生活是写作素材取之不尽的宝库,而观察是一切素材进入人脑的必经之路,观察的过程就是积累的过程。苏格兰杰出的哲学家杜格尔·斯物华说:“想象的才能是人类活动的最伟大的源泉,也是人类进步的主要动力。”很多成功者事业上所取得的成就大多来源于创造性想象积极的建设性的作用。而联想,则是由一事物联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是构思活动中一个重要的心理因素,直接关系到文思是否敏捷,思路是否开阔,认识是否正确。不同的人对事物观察、想象、联想不同,对事物的感受也不同,教师重点做的就是培养学生这些个性化的心理品质。共同欣赏一块树根,学生有雕刻家的素养,教师要引导他看出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学生有画家的眼光,教师要引导他看出一副优美的风景画;学生有诗人的天赋,教师要引导他看出一首无字的诗。学生喜欢花,可引导他们观察花的形态,学生喜欢鸟,可引导他们聆听鸟的叫声。总之,世间百态,人间万物尽可让学生去捕捉、去体会,为写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个性 篇12
个性, 即个体的整个精神世界。个性的核心内容是主体性与创造性。发展学生的个性也就是发展其创造能力。音乐学科在培养学生个性特长上比其他学科有更大的优势和作用, 这是因为音乐充满着丰富的表现力和创造力。学生在艺术欣赏、演唱、演奏中展开想象的翅膀, 用想象力来表现心目中的音乐画面形象及内心感受。音乐课对培养学生兴趣, 开拓学生视野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因此小学音乐教育是培养学生个性的最佳载体。
(一) 国外音乐教学模式对学生个性的培养
1. 奥尔夫教学法与个性培养。
奥尔夫音乐教育的一条重要原则是“让孩子去做”。通过让孩子亲身参与动作、语言、表演、舞蹈、奏乐等, 直接感受音乐并充分挖掘其音乐潜能。奥尔夫教学法体现由个人到集体, 从模仿进入,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到诱导学生模仿、再让学生充分体验、最后进入到有个性地创造。这个过程不仅注重学生个人的体验、发展, 还培养小组、集体的合奏、合唱能力。
2. 柯达伊教学法与个性培养。
柯达伊音乐教学法的哲学思想是:好的、有价值的音乐是灵魂的音乐, 有助于强化和丰富人的性格。他认为, 音乐是人的发展不可缺少的部分。柯达伊教学法主要是以学习民族音乐为基础, 通过合唱、合奏, 培养内心听觉、记忆技能、即兴创作达到对人的全面培养。
3. 铃木教学法与个性培养。
铃木镇一所创立的“才能音乐教育”教学法指出:我们并非要培养天才儿童, 而是要把深藏在每个儿童内心的潜能开发出来。铃木教学法是通过“母语方法”让学生观察、模仿、重复、演奏, 发挥自己的音乐特长, 培养高尚的人格。
4. 综合音乐素质教学法与个性培养。
综合音乐素质又名“发掘创造性的教学法”, 教学思想是:通过音乐体验来发展人的素质和音乐表现力。课堂结构:自由探索、引导探索、即兴创作、有计划创作、巩固概念。
(二) 引导个性化的实践
音乐教育的一个根本任务就是利用音乐自身的特点和优势, 最大限度地激活或唤醒学生的创造潜能, 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美丽动人的艺术世界中, 创造性的体验、感受、想象与表现。音乐的天地是自由的, 如果在课堂上束缚学生的个性, 限制了自由的空间, 让学生跟着老师的教学思路走, 问题答的与老师备课时设计的一模一样, 学生又怎么能够领略艺术之美?又怎么能够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呢?
在音乐课堂上, 教师要给学生一方自愿的空间, 尊重学生的奇思妙想, 引导他们参与各种艺术实践, 最终形成自己的个性。如在上《小手帕》一课时, 让学生带来各种各样的手绢, 说说做做他们的作用。学生们大胆想象, 积极动手实践:插在酒杯里的餐布造型、围在头上的花头巾、系上带子的小肚兜等等。通过这些奇思妙想, 学生找到了自信, 发现了身边的艺术, 顺利地完成了富有个性的实践。这样的课堂实践, 促使学生的个性化思维更加丰满, 也将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 鼓励个性化的表演我
1. 新的《音乐课程标准》要求在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注重个性的发展, 注重自信心的培养。让学生尽情地表现, 形成个性化的表演, 恰恰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创造, 给予学生自由发挥的天地。音乐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 懂得“天生我才必有用”, 要提供尽量多的自我表现的机会, 帮助学生能够运用自身的优点, 更好地参与到学习中去。音乐课堂就像一个小舞台, 能否让学生尽情地在这个舞台上表演, 关键在教师这个“导演”能否搭好台让学生唱好戏。
2. 强化课外教学, 发展个性特长。从艺术实践角度而言, 课外教学是音乐教学最好的形式, 利用课外教学, 是培养学生个性特长的一条非常重要的途径。首先, 在教学目的上要注意以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为目的, 但不是课堂内容的简单重复式延伸, 而是有足够的空间给予学生发挥技艺特长, 施展个人才华。其次, 在组织上按照学生艺术才能和兴趣爱好组成小组, 为他们制订教学程序, 确定教学内容, 定时训练, 促进发展。这样既突破年级框架, 按相仿的能力进行组队;又将有兴趣的学生进行组班, 可以是自愿性、松散性的。第三, 在辅导上实行个别辅导与集体艺术实践相结合, 把学生先天禀赋和后天社会诸因素的影响相结合, 选择一些艺术性较强、有一定难度的作品进行有计划、有步骤、有措施的艺术实践, 并经常带他们参加各种场合的演唱、演奏和表演, 从而最大限度地获得自我个性的体现。
3. 培养学生的个性是教师今后的自我创新方向。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的教育, 而是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对音乐感兴趣, 打好扎实的音乐知识基础, 使有才能的艺术人得到培养、引导、发掘。因此, 作为21世纪的音乐教育工作者, 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 除旧创新, 接受新思想、新事物、精心备课, 挖掘一切可以发挥学生个性特长的创思点, 要改变传统单一的、简单的、机械的教育模式。利用音乐教育这块重要阵地, 抓住每一个可以利用的环节,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因材施教, 引导他们的个性健康发展。学生的个性发展、个性教育, 进一步说即是创造性教育, 是素质教育上的核心内容, 只要教师不断去创新、去突破、去思考, 就一定能够创造出一个有利于培养学生个性特长的新局面。
【培养小学生的个性】推荐阅读:
培养学生的写作个性07-30
学生个性特长的培养11-06
培养学生的阅读个性11-26
学生作文的个性培养01-14
学生个性化作文素质的培养研究07-08
小学生体育个性培养12-24
小学个性培养语文教学05-08
学生个性化阅读培养06-11
培养学生个性化学习06-13
学生个性化作文培养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