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体育个性培养(精选12篇)
小学生体育个性培养 篇1
在学校的体育教学中, 重视对学生个性的培养, 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体育教学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顺利开展, 有利于其他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目前, 中学教育中, 学生学习的压力还是比较大, 尤其是高中阶段面临着高考的压力。体育教学的开展, 有效的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 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很好的放松, 反过来又促进了他们更好地学习。
一、基于学生个性培养的重要性
1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长期以来的教育方针, 它的根本宗旨是提高国民的素质, 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实践能力, 使学生的德、智、体、美得到全面的发展。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 每个人的素质形成以及身心发展都有一定的差异。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 要对每个学生进行良好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 使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很好的发展, 要因材施教。
2个性培养的作用
目前, 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活动的范围越来越广, 许多学生渐渐厌倦了竞技性的体育教学, 对于自主性以及娱乐性的活动表现出越来越大的兴趣。针对这种情况, 体育教学改革应该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 在可行的范围内, 一般只要是可以提升学生身体素质的活动, 都可以在体育教学中开展。通过这种体育活动, 学生可以充分的展现自己的特长, 培养他们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体育教学中的问题
1落后的教育观念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学校教育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许多文化课都进行了切实有效的教学改革。然而, 体育教育的改革在学校的教学活动中呈现出了明显的滞后, 适应不了现在素质教育的要求, 这是影响体育教学工作开展的重要方面。目前, 僵硬、教条的体育教学模式, 严重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2师生关系不和谐
体育教学中, 教师应对每个学生的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 明确他们喜欢的体育项目, 然而目前的体育教学, 体育教师大多还不能做到这一点。教学中, 体育教师往往忽略了学生的个性特点, 往往强迫学生进行预先安排好的体育活动, 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充分的展现, 对不喜欢的体育活动, 只能盲目的应付, 很难得到好的体育锻炼。学生可以和教师进行有效的沟通, 通过沟通, 教师可以很好的了解学生, 适时地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做出一定的教学改革方案, 使学生更好的参加体育活动。
三、体育教学改革的措施
1提升教学观念, 创建优良的体育环境
体育教学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应以素质教育为导向, 改变落后的传统体育教学观念。体育教学中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 积极的进行教学改革, 改变教条式的教学模式, 通过有效的改革, 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体育教学首先要有和谐的师生关系, 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班级风气往往对师生关系有着直接的影响。传统的教学, 往往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教师在教学中占据着中心的地位, 这种师生关系不平衡的现象, 很容易导致师生之间发生冲突。随着教学理论的进步, 现代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 而不是以往被教师以及学校压迫着去学习。教师与学生应该经常的沟通, 加深彼此的了解, 减少隔阂。在如此的环境下, 体育教学才可以得到很好的发展。
2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自我意识对学生的体育运动有着明显的支配作用, 教学中使学生提升自我意识, 可以有效的推动学生体育的进步。体育教学中, 学生占据着主体地位, 要通过有效的方式激发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 引导他们的体育发展, 充分挖掘他们的潜力, 使他们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 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教学活动中来。
3根据学生个性分组教学
兴趣, 是人们从事一项活动的关键, 兴趣不同, 教学中也会出现不同的结果。为了体育教学更好的开展, 体育教学中,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分组教学。这种方式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得到更好地展现。学生性格一般有内、外向的分别, 性格不同的学生, 表现出来的运动能力往往也有一定的差异。外向的学生一般活泼好动, 运动能力较好, 内向的学生, 性格比较沉稳, 反应也较慢, 运动能力稍弱。体育教学中, 教师也可以依据性格的不同, 开展侧重点不同的教学。男、女学生的差异, 也是体育教学需要着重考虑的方面。体育教学中应该针对不同的情形选择灵活的教学方式, 因材施教。
总结:
体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一部分, 在教学中要努力发挥出他独特的作用。改革开放以后, 我国逐渐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 努力使教育发展面向现代化, 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体育教学改革应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 努力使每一个学生的潜力得到有效的发挥。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按照学生的个性以及爱好, 培养他们的体育兴趣, 引导他们更好的从事体育活动。体育教学应该适应素质教育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 进行切实可行的体育教学改革, 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
摘要:素质教育重在学生的德、智、体、美等全面的发展, 体育教育作为学校教学的重要一部分, 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培养学生体育素养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本文着重从学生个性培养的角度来探讨目前的体育教学改革, 希望对目前的体育教改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体育教学,个性培养,体育教改
参考文献
[1]胡闹.论学校体育对青少年社会化的作用[J].广东培正学院学报, 2010 (03)
[2]沈立平, 顾萍.高职院校体育选项分层次教学的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 (23)
[3]蔡迎春.如何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加强学生个性的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9 (34)
[4]熊巍.新时代下独立学院体育课程教学实践存在的问题[J].时代教育 (教育教学) , 2011 (06)
小学生体育个性培养 篇2
2体育教学改革
2.1教育观念的改革:体育教学改革首先要对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思想进行改革、更新。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总是老师进行知识和技能的讲解传授为主,这种模式并不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因此要转变为以学生自主学习锻炼的模式,学生在过程中独立思考,自己探索。要从传统的“教师中心论”转变为“学生主体论”,从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出发点设计教学,让学生主动积极的进行学习、练习,激起学生的兴趣,让其自主学习,而不是把学生当机器,只是进行灌输,让其模仿、练习。要从过去的跟着练转变为学生自主练,由过去的育体扩展为启智、调心的多样式方法;有单一的教学示范方法转变为因材施教、注重特殊性的教学方法。在关注学生教学质量的同时,要关注学生的自我发展,尤其是创造力的发展。
2.2教学模式改革:只有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因材施教,发挥课堂的自主性、趣味性、灵活性、娱乐性等特点,才能增强体育课的魅力,创造学生喜爱的课堂和教学环境使课堂气氛活跃,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比如,分组练习的方法,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练习,每个人都有机会参与,学生之间的合作性增加,更能体现个人的长处。这样既能发挥个人的优势,又能增加团体间的合作能力,增进学生之间的感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3教学方法改革:老师应该不断的.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大胆进行改革,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发挥老师的指导作用,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在课堂教学中,有的学生是积极好动、性格开朗的,这类学生热爱运动,反应灵敏。而有些学生则相反,性格孤僻,喜好安静,不喜运动,接受能力差。这两类学生如果进行同样的训练会引起不一样的效果,前面一类学生可能觉得训练量少,后面一类学生却吃不消。这样会引起学生的不满,造成逆反心理。所以,老师上课时要对这些学生进行分组练习,好动的与孤僻的要分开,练习内容和强度也要针对性的分布,这样让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每个人都能得到适当的培养。
2.4强化自我意识,调动学生的自主能动性:意识是人特有的属性,而自我意识是意识中的核心部分。自我意识的形成便是个性形成的水平。自我意识形成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精神的影响,同样受到家庭、老师的影响。体育老师要在教学过程中,以社会中良好高尚的一面来培养学生自我意识形成。学生的自我意识会支配学生的自身运动,在教学中老师要以学生为中心,影响学生自我意识的形成,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其积极性,尊重学生的个性,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质量。在教学过程中,组织一些竞赛,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学生都有自尊心和荣誉感,而不同的学生能力是不一样的,所以对于比赛形式和内容要进行考量,针对不同的学生可以进行分组比赛,或者采用不同形式的比赛,。这样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也能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
2.5对学生进行心理训练: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能力强弱有很大区别。有的学生身体素质差,对体育训练接受能力差,在与其他同学的对比之下,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作为体育老师,要主动接近这类学生,给与鼓励和开导,对其进行不同的训练,尤其要对心理进行辅导。在教学过程中,使其看到自己的进步,增加自尊心、自信心。
3结语
综上所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是进行体育教学改革的目的。通过多种方法、多种途径、多种形式进行改革,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薛玉蛟.体育教学中学生个性培养和发展的途径与方法[J].科技信息,2010,11:242-243.
[2]李伟前.浅析小学体育教学与学生个性的培养[J].学周刊,2012,21:26.
[3]赵祥.体育教学中学生个性培养的策略[J].教学与管理,2012,24:148-149.
[4]吴春晖.浅谈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A].中国名校卷(湖南卷)[C].2013.
[5]郭建猛.浅谈小学体育教学[A].基础教育理论研究成果荟萃(上卷一)[C].2005.
体育教学中学生个性的培养 篇3
一、体育教学对学生个性培养的作用
学校教育主导着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发展。体育教学属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我国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它在培养和发展学生个性方面起着其他教育形式难以起到的独特作用,这主要是由学校体育教学具有的特点所决定的。
1.体育是人的独立行为活动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研究个性不能离开活动,人的个性在任何方面都不是先于人的活动而存在的,个性与人的意识一样,产生于活动。”在体育教学中,青少年是活动的主体,学生不是固定在一张课桌前,他们利用体育教学的开放场馆,在一个广阔的领域里尽情游戏、运动、竞赛,此时他们的个性既可以在活动中充分地展示出来,也可以在活动中得到充分的发展。如喜爱球类运动的学生,通过经常参加球类运动,使有创造欲的学生尽其所能,有领导欲的学生扬其所长,有心计的学生可以斗智斗勇,在这种充分的肢体活动和心理活动中,每个人都可以随意地体现自身的个性倾向性。
2.体育运动中,学生广泛的社会交往欲和活动欲可以获得充分的机会和条件
社会学家认为:“个性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在体育运动中,人们有着较大的社会流动和交往,如各级各类的比赛,学生相互学习技术、战术,交流比赛经验,广交朋友。社会学调查证明,经常从事体育运动的青少年比一般参加社会活动和社会组织的学生有着更高的社会适应性,而在这些活动中,青少年的个性可以得到充分的调整和发展。
3.体育活动是陪伴学生终生的一项活动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对体育活动重要性的认识不断加强,使体育运动与人的密切程度常常超过其他活动。因此,从人类生存意识来看它对人的个性的塑造起着长久的稳定作用,一方面,个性可选择活动;另一方面,运动又在改造着个性,尤其是对人的性格、意志、情感等心理特征和观察、判断、思维等心理品质都起着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4.体育运动给学生提供了较多体现个性的选择机会
体育运动本身就是一种人生的选择机会,它可使学生从中尝试成功的喜悦和得到他人尊重的心理满足,而且在体育运动中,有众多的项目供学生选择,每个人都可以去进行一个或几个适合自己的项目体验,使自己感到处于合适的位置,扮演合适的“角色”。这种活动方式上的差异,可加深个性的差别,如在同一球队中的中锋与后卫、主攻手与二传手、攻击型与防守型都表现出不同的个性差异。
二、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个性的方法
1.运用心理学原理进行教学
(1)利用良好的心理品质迁移。迁移就是对学生已建立的概念去诱发和理解新的概念而达到触类旁通的作用。例如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启发与要求学生学习好,体育也是学习的一个方面,身体是学习的物质基础和精神支柱,把学习的劲头和方法用到体育上来,用样也能奏效。实践证明,许多学习尖子也是体育能手,对于体育尖子我们体育教师该这样说:身体素质好,也是通过刻苦锻炼得来的,他们若能把锻炼身体的兴趣和毅力迁移到学习上去,同样也能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对于文娱好的同学,体育也不会差。只要虚心学习,成绩都会提高。教师有意识地促进和加强学生已有的优势向良好健康方向个性发展,而不致于产生不正常的分化。
(2)为发展个性提供条件。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教师要做有心人。从强调单一规定性的主体适应客体为主,转向多样灵活的客体适应主体,实现主客体的统一。在内容、场地、组织安排上,想方设法给学生提供条件,对于一些尖子运动员,可以推荐给各级业余体校、运动学校;对于有不同专长的学生,可以参观附近的各种少体校或运动学校的训练和比赛,有些相应的体育表演可以找有关爱好的同学参观,以此来诱发他们的兴趣与向往。还可以在校内组织各种兴趣小组,如球类、田径、体操、武术等,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每年有计划、有步骤、不定期地举行各种各样的比赛,以便于在基层里涌现出来的体育骨干得到锻炼和提高,校际间展开友谊赛,部分尖子生得到了进一步的培养。每次体育课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留给学生一点时间来发展学生的个性。体育教师在思想上、学习上、服装上、场地器材上,为学生提供良好条件,以便他们的兴趣、爱好、个性得到应有的发展。另外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它可以容纳各种动态环境下师生的共同活动。
(3)区别对待。在体育教学中,采取同一进度,同一内容,不同要求,可以发展学生个性。我们在体育教学中,不管采用哪一种方法、什么样的高超教学艺术,其结果是学生的学习反馈都会有“好中差”之别,只不过是水平的高低而已。那么势必形成我们在教学活动中,采取有效而又区别对待的形式来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动作技能的形成。例如:我们可以按体能与技能分成“甲乙丙丁”四组,场地器材充足的可以分为“六组”、“八组”更好。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同一内容,不同的要求。
(4)性格与伤害事故的关系。在体育教学中经常可以发现,有些学生在课堂练习中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与发生伤害事故有一定的联系,多年的教育实践中观察到的是这样的:一是运动能力强,技能形成快,但动作掌握较粗糙,一旦掌握了动作,练习就不太认真,注意力分散,这时往往容易发生事故。二是往往过于自信,爱冒险,喜欢标新立异;做动作经常过猛,幅度过大;自我保护意识较差,又喜欢做自己力所不能及的动作。与其相反,女生因为运动能力弱,对自己做动作缺乏必要的信心,害羞、焦虑,尤其是在做体操中的单双杠、跳马等器械练习中容易产生恐惧心理,使动作不能完成而受伤。教学中为了减少事故,应当了解学生们的性格特点,降低难度,及时捕捉事故苗头,区别对待,加强保护和帮助,经常检查、器材损坏情况,及时维修,加强安全卫生知识方面的教育,尤其是在新项目刚开始,或在疲劳、兴奋状态下,投掷中的对面投、场地小、人数多时,体育教师应该特别注意,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
2.改变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
(1)自愿组合发展个性。在有条件的学校,每天清晨可以令学生按时起床,按时归来,可以三五成群,也可以以宿舍为单位,灵活多样,半个小时自由安排内容。组织有关方面检查与抽查以确保一定的活动量,定期张榜公布活动情况,表扬好的班级与个人,批评不足的同学和班级。对于课外活动也可以令其按照兴趣爱好分组,内容可以自由安排,学校体育室在器材、场地上提供方便,技术上加以指导,安全上提醒注意。这样给学生们大量的自主性安排,就变原来的被动参加活动为积极主动参加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从而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体育教学中,能观察到学生们的良好个性特征,同时也能培养、促进其良好个性的形成与发展,为培养合格的跨世纪人才做出教育工作者的应有贡献。
(2)设计新颖有趣的组织形式。体育教学是生动活泼、紧张有趣的“戏剧”,教师则是决定“戏剧”成败的导演。因此,教师要不断钻研教材,多动脑筋创设新颖、有趣的组织形式,以注入式、强化式教学转向启发式、创新式的教学,实现多样化和科学化,充分发掘体育的内在魅力,以吸引学生,培养兴趣,并及时收集对学生个性发展影响的教学信息,适时地加强学生的心理训练,有目的的对学生心理施加影响,促进其个性的健康发展。
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个性 篇4
关键词:体育教学,个性,培养
个性对一个人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今的教育提倡素质教育, 其实就是在培养学生的个性, 使他们在不同的个性中得到更多更好的发展。在学校体育教育中提倡发展学生个性, 并使其逐渐完善化, 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方面。在体育教学中如何加强学生个性的培养呢?在实际教学中, 可以尝试以下几点进行教学:
一、强化自我意识, 调动主体能动性
在实际体育教学活动中, 学生最能表现出自己的个性:合群与孤僻、好动与好静、善斗与怕事、粗暴与文静……都可以一览无遗。对此, 我们应该认真地思考、分析。只有在认识学生的基础上, 才能施加引导和教育。在体育教学中, 支配学生身体运动的自我意识, 渗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道德和民族精神等因素的影响。体育教师应有目的地培养其自我意识, 用高尚的社会影响因素支配学生身体运动的内驱力, 为个性培养和发展创造理想的体育环境。在教学中, 要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 尽可能激发其自我活动的能动性, 并给予充分信任和尊重, 提供更多的自由, 变学生被动参加体育活动为主动追求。学生都有荣誉感和好胜心, 可多组织比赛教学, 增加激烈性和趣味性, 根据学生性别、体质、技能、技术等差异, 采取“让时赛”、“让距赛”、“让分赛”等, 刺激其积极性, 发挥其主动性。
二、有意识地渗入心理训练
在体育教学中, 教师要有意识、有目的地给学生心理施加影响, 使其身心状态能经受胜利、失败、挫折、反复等顺境与逆境的不同承受力, 达到能自我调控程度。如对体质、技术差的学生, 要鼓励和帮助其树立信心, 不能经常叫出来以错误的示范进行“表演”;要主动热情接近他们, 特别是学习新动作时要耐心指导, 必要时适当降低要求, 让学生尝到自己进步的喜悦, 使之产生学习新技术的信心。而对于体质、技术好的学生, 要引导他们正确认识“人外有人、山外有山”, 不能骄傲自满, 遇到挫折不气馁, 用良好的心理状态面对成败。教师这种有意识、有目的对学生心理施加影响, 可以使学生身心达到最佳状态, 以满足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和增进身心健康的需要。
三、建立一个良好的体育学习环境
在制定体育教学计划与实施中, 首先应建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良好关系。教师要努力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让学生感到教师很亲切, 愿意并喜爱和教师一起运动、学习, 不能高高在上, 使学生丧失了学习兴趣;其次, 教材的选用应生动有趣, 适合学生的特点, 引导学生在体育运动中锻炼自己的性格。以体育活动为媒介培养学生道德感、理智感和集体荣誉感。培养学生的道德感、美感和责任感, 引导学生体育训练中磨炼自己性格。如, 可根据女生对美追求强烈的特点, 选择艺术体操、舞蹈、健美操等教材, 让她们在配有音乐的体操房中练习。同时, 要合理选择有利于发展身体和肌肉的练习, 增强协调韧性, 这对发展女生的生理活动机能, 提高学习乐趣和积极性大有好处。
四、按学生兴趣选择进行分组教学
兴趣是影响教学效果诸因素中作用极明显的心理因素。由于学生兴趣不同, 往往对同一教材、同一内容产生不同兴趣, 其教学结果也截然不同。为保证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个性, 教师必须熟悉学生, 了解他们不同的身体体质、兴趣爱好, 按照学生的不同兴趣和擅长选择分组教学。由于小群体学生都是喜爱某一项运动而自愿参与学习的, 学习动机肯定积极。这样的组织安排, 不仅使学生会全力配合, 易于完成教学任务, 也能使学生尽情运动、享受, 心境会格外开朗。
五、按学生性格类别组合学习小组
学生的性格类型同样影响教学效果。属于外倾型性格的学生, 活泼开朗, 反应较快, 身体素质往往较好, 运动能力较强;而属于内倾型学生性格孤僻, 反应较慢, 一般体育素质较差, 运动能力也较弱。在教学中, 往往忽略了这种个性差异的存在, 运动量和运动强度安排不合理, 结果前者感到“吃不饱”, 后者则“吃不消”, 这就会导致一部分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对此, 教师可按内、外向型两种性格, 结合其运动技能而分组教学, 做到有的放矢, 因材施教。这样, 教师较易控制课的密度和运动量, 避免伤害事故发生, 让不同个性特征学生的身心, 都能得以充分培养和发展。
小学生体育个性培养 篇5
[日期:2003-10-22]
来源:中学体育网 作者: 浅谈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个性的培养
2003-10-27 中学体育网
[字体:大 中
小]
浅谈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个性的培养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产述了目前体育教学活动中存在活泼不足、统得过死的教学现状,围绕发展学生个性的作用,发展学生个性的方法,发展个性应注意的问题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具体分析论述。关键词:体育教学 学生个性
当今社会,科技飞速发展,知识不断更新,社会的发展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主旋律,素质教育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提高每个学生基本素质,成为社会有用之材,“以人为本”的教育。个性一般指具有一定倾向性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其形成主要受人体先天禀赋,客观环境,受教育后的内化过程等因素影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环境,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在学校体育中提倡发展学生个性,并使其逐渐完善化,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方面。
一、突破传统思维,创造教学环境,发展学生个性
体育本是一门热血学科,学生在体育课上应当是主动积极、生龙活虎的。然而,我们现在的体育课严肃有余、活泼不足,课堂气氛沉闷,统得过死等现象还普遍存在。再加之传统观念的影响,如果一堂体育课学生没有规规矩矩地站好,没有认认真真地听老师的,而是乱成一片,那这堂体育课肯定是老师不认真,“放羊子”玩玩。于是,多数体育教师也只有按照传统观念,一招一式的进行教学,这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体育教学中,我们只有突破传统思维方式,大胆进行体育教学改革,改进组织形式,改革教学方法,充分体现现代学校体育健身性、娱乐性、开放性等特征,才能创造适合儿童个性发展的教学环境,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气氛,让学生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成为学生个性发展的摇篮。
二、体育教学活动对发展学生个性的作用
1、对竞争意识的培养
竞争是体育竞赛最为突出的特点,而好胜心理正是中小学生鲜明的特点。体育游戏、竞赛、运动竞赛、各种测试与评分等都为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创造了大量的机会和良好的条件。动员学生积极地投入到竞争与自我能力展现的活动中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其竞争能力。
2、对学生性格的发展 性格是人对客观现实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惯常行为方式的心里特征。不同的运动项目,对参加的性格特点有不同的要求,因而参加者通过进行不同的项目的活动,来发展自身良好的性格,改造性格上的弱点。比如参加足球运动,它是集体项目,要求参加者具有机智灵活、敢打敢拼、沉着冷静、协同配合等良好的作风和心理品质,常参加这种运动可培养学生的良好性格,尤其对那些内向、孤僻、软弱、优柔寡断的学生可克服其性格弱点,逐步形成开朗、勇敢、顽强的性格。
3、对意志品质的培养 在体育教学、训练与竞赛中,参加者必须在困难面前进行自我约束、动员、暗示、命令和体验,及时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与障碍。运动中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极大的意志努力。而胜利也常取决于“坚持下去”的努力之中。对于目前多为独生子女的中小学生来说,只有长期的进行“再坚持一下”的努力,才更有益于意志品质的培养。
4、对能力的培养
参加体育运动和体育课,对中小学生的能力的培养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为这不仅仅是体育能力,还包括自我认识能力、协同配合能力、自我学习能力、与人交往能力等等。体育的多功能作用,在这方面也发挥的淋漓尽致。
5、对情感的培养
体育活动中,人们抱有各种各样的体验,也就产生各种各样的情感。例如:在运动竞赛时,由于激烈的对抗会产生紧张感,由于胜利会产生满足、愉快的情感。对中小学生来说,运动项目的多样性和吸引力会诱发他们的情趣和爱好;远动环境的复杂多变,又激发他们的应变能力。这都能使他们在心理上获得满意、愉快、欢乐、兴奋等情感体验。当然,其中也有挫折和失败。只有不怕困难,敢于拚搏,才会真正体验到成功的全部乐趣。因此,学校体育教学有助于中小学生情感的社会化、深刻化,切实培养他们勇敢、顽强、乐观的情感。总之,从学校体育对中小学生个性培养的特殊性,以及对中小学生个性培养的作用来看,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加强学生个性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中小学生健康顺利的成长。作为一名中学校体育工作者,我们应该不断努力学习、钻研,提高自身素质,加强教学研究,以满足进行素质教育的要求。同时,要以高尚的师德、正确的言行,在课堂上和生活中给学生做出表率,才能使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发展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不断加强。
三、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如何发展学生个性
1、强化自我意识,调动主体能动性。
在体育教训中,支配学生身体运动的自我意识,渗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道德和民族精神等因素的影响。体育教师应有目的地培养其自我意识,用高尚的社会影响因素支配学生体育运动的内驱力,为个性培养和发展创造理想的体育环境,在教学中,要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尽可能激发其自我活动的能动性,并给予充分信任和尊重,提供更多的自由,变学生被动参加体育活动为主动追求。学生都荣誉感和好胜心,可多组织比赛教学,增加激烈性和趣味性,根据学生性别、体质、技能、技术等差异,采用让时赛、让距赛、让分赛等,刺激起积极性,发挥其主动性。
2、有意识地渗入心理训练。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有目的地给学生心理施加影响,使其身心状态能经受胜利、挫折、反复等顺境和逆境的不同承受力,达到能自我调控程度。如对体质、技术差的学生,要鼓励和帮助其树立信心,不能经常叫出来以错误的示范进行表演;要主动热情接近他们,特别是学习新动作时要耐心指导,必要时要耐心指导,必要时适当降低要求,让学生尝到自己进步的喜悦,使之产生学习新技术的信心。
3、建立一个良好的体育环境。
在制定体育教学计划与实施中,要建立师生间的良好关系,应选用生动有趣,符合青少年生理、心理特点的教材,培养学生的道德感、美感和责任感,引导学生体育训练中磨练自己性格。如,可根据女生对美追求强烈的特点,选择艺术体操、舞蹈、健美操等教材,让他们在配有音乐的体操房中练习。同时,要合理选择有利于发展女生的生理活动机能,提高学习乐趣和积极性大有好处。
4、按学生兴趣选择进行分组教学。
兴趣是影响教学效果诸因素中作用极明显的心理因素,由于学生兴趣不同,往往对同一教材、同一内容产生不同兴趣,其教学结果也截然不同。为保证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个性,教师可按学生兴趣选择分组教学。由于小群体学生都是喜爱某一项运动而自愿参与学习的,学习动机肯定积极。这样的组织安排,不仅使学生会全力配合,易于完成教学任务,也能使学生尽情运动、享受,心境会格外开朗。
5、按学生性格类别组合学习小组。学生的性格类型同样影响教学效果,属于外倾性格的学生,活泼开朗,反应较快,身体素质往往较好,运动能力较强;而属于内倾性格的学生,反应较慢,一般体育素质较差,运动能力也较弱。在教学中,往往忽略了这种个性差异的导致一部分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对此教师可按内、外向型两种性格,结合其运动技能而分组教学,做到有的放。,因材施教。这样,教师较易控制课的密度和运动量,避免伤害事故发生,让不同个性特征学生的身心都能得以充分培养和发展。
四、对学生个性培养的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1.注意“活”而不“险”
体育教学活动的独特性在于其学生身体必须加入到激烈的运动中去,并且使用一定的辅助器材(如跳箱、单双杠等),从而使体育教学活动产生了更多的危险性因素,因此,在教学中应加强安全教育。为了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身体锻炼,在设计时教师首先要有预见性,预见在活动中可能发生的意料不到的情况,使教学过程“活”而不“险”,让学生身心得以健康发展。2.注意“活”而不“乱” 体育教学大多是在室外进行,这对大部分时间关在教室里的学生来说,无疑为他们提供了一个“自由空间”,学生表现出活跃、好动,常常会借机捣乱。教师应针对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采取行之有效(如以“动”制“乱”、以趣治“乱”)的方式让学生“活”而“乱”。3.注意“活”而不“放”
让学生“活”起来,以充分展示自我,并不是一切都以学生为中心,重学轻教,进行“放羊式”的体育教学,而是教学着眼于发展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得以生动活泼地健康地发展,这就要求教师要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调控好教学进程,松弛有度,做到“活”而不“放”。体育教学中只有灵活选择教材内容,大胆尝试多种教学方法,改革教学组织形式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气氛,才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结语
谈在体育教学中加强学生个性培养 篇6
【关键词】体育教学 个性培养
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一大批一模一样的人才,而是造就一大批富有鲜明的个性特点、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种人才。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国内教育界也日益重视发展和完善学生的个性。因为良好个性的形成,学校教育的引导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新一轮的教改也把发展学生个性列为体育与健康教学的任务之一。体育教学的特点决定了其是发展学生个性的理想途径。在高中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教学环境,强化学生自主意识,加强体育实践,注重意志锻炼,以培养学生个性。以下是本人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几点做法:
一、创设教学环境,培养学生个性
体育本是一门充满激情的学科,学生在体育课上应当是主动积极、生龙活虎的。然而,我们现在的体育课堂严肃有余、活泼不足,课堂气氛沉闷,管得过死等现象还普遍存在。再加上传统观念的影响,如果一堂体育课学生没有规规矩矩地站好,没有认认真真地听老师的,而是乱成一片,那这堂体育课肯定是老师不认真,“放羊子”玩玩。于是,多数体育教师也只有按照传统观念,一招一式地进行教学,这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体育教学中,我们只有突破传统思维方式,大胆进行体育教学改革,改进组织形式,改革教学方法,充分体现现代学校体育健身性、娱乐性、开放性等特征,才能创造适合儿童个性发展的教学环境,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气氛,让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使体育课堂成为学生个性发展的摇篮。
在制定与实施体育教学计划中,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应选用生动有趣、符合青少年生理、心理特点的教材,培养学生的道德感、美感和责任感,引导学生在体育训练中磨炼自己的性格。如,可根据女生爱美的特点,选择艺术体操、舞蹈、健美操等教材,让她们在配有音乐的体操房中练习;同时,要合理选择有利于发展身体和肌肉的练习,增强协调韧性,这对发展女生的生理活动机能、提高学习乐趣和积极性大有好处。
二、强化学生自主意识,培养学生个性
在体育教学中,支配学生身体运动的自我意识,渗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道德和民族精神等因素的影响。体育教师应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用积极的社会影响因素支配学生体育运动的内驱力,为个性培养和发展创造理想的体育环境。在教学中,要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尽可能地激发其自我活动的能动性,并给予充分信任和尊重,提供更多的自由,变学生被动参加体育活動为主动追求体育活动。学生都有荣誉感和好胜心,可多组织比赛教学,增加教学的激烈性和趣味性,根据学生性别、体质、技能、技术等差异,采用让时赛、让距赛、让分赛等形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有目的地给学生心理施加影响,使其身心状态能承受胜利、失败、挫折、反复等顺境与逆境的不同压力,达到能自我调控的程度。如对体质、技术差的学生,要鼓励和帮助其树立信心,不能经常叫出来以错误的示范进行“表演”;要主动热情地接近他们,特别是学习新动作时要耐心指导,必要时适当降低要求,让学生品尝到进步的喜悦,从而产生学习新技术的信心。
三、加强体育实践,培养学生个性
体育活动的主要特征是实践,以健康为目标的学校体育应努力满足学生的身体活动实践,上课提倡教师精讲,让学生多练。例如,用启发诱导法教学,由教师提出任务,启发学生去探求完成任务的具体途径,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应用能力是指如何把学到的体育知识、运动技能应用到身体活动中去。例如有氧运动能提高人的心肺功能,其中耐久跑就是很有效的一种练习方法,但如果反复绕着操场跑道跑,学生是不太情愿的。仔细观察,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喜爱的球类、游戏、比赛等形式同样可以达到锻炼目的。与其强迫学生长时间进行枯燥无味的耐久跑,不如让学生多参加自己感兴趣的同样有健身价值的球类等运动。当然,即便是进行耐久跑教学,也可以通过学生感兴趣的越野跑、定时跑、让距离跑等形式进行。让学生多练习自己感兴趣的能经常坚持的运动项目,同样可以达到提高心肺功能的目的。这既能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又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四、注重意志锻炼,培养学生个性
不同的运动项目,对参加者的性格特点有不同的要求,因而参加者可以通过不同的项目活动来发展自身良好的性格,改造性格上的弱点。比如足球运动,它是集体运动项目,要求参加者具有机智灵活、敢打敢拼、沉着冷静、协同配合等良好的作风和心理品质。常参加这种运动可培养学生的良好性格,尤其对那些内向、孤僻、软弱、优柔寡断的学生可克服其性格弱点,逐步形成开朗、勇敢、顽强的性格。
体育活动中,人们有着各种各样的体验,也就产生各种各样的情感。例如在运动竞赛时,激烈的对抗会产生紧张感,胜利会产生满足、愉快的情感。对中小学生来说,运动项目的多样性和吸引力会诱发他们的情趣和爱好;远动环境的复杂多变,又能培养他们的应变能力,这都能使他们在心理上获得满意、愉快、欢乐、兴奋等情感体验。当然,其中也有挫折和失败。只有不怕困难,敢于拼搏,才会真正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因此,体育教学有助于实现中小学生情感的社会化、深刻化,切实培养他们勇敢、顽强、乐观的情感。
小学生体育个性培养 篇7
关键词:小体育教学模式,终身体育思想,个性培养
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 我们的体育课应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理念, 通过教学来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的运动兴趣, 发展学生独特的个性, 培养学生锻炼身体的习惯和终身锻炼的意识, 促进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 以适应当代社会的需求。
一、体育教育思想和观念的改变
《小学体育课程标准》大大拓宽了原始体育学习的领域, 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小学生对当前教育程度的需要, 因此体育教师应转变观念, 从加强自身知识素养、优化专业技能等方面来提高自身的素质。《新课程标准》要求体育教师要成为小学生体育锻炼的伙伴、向导和推动者。所以,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 体育教师应充分激发小学生的兴趣, 使他们从被动学习知识向主动学习知识转化, 并能够在思维方式方法、思考模式上有所改变, 促使他们成为自我表达的主体, 从而培养他们的个性。
二、改变教学方式和方法
长期以来, 我国学校的体育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基本相同, 而《新课程标准》的体育课堂, 则提出了新的学习领域的目标, 这说明那些传统的被动填鸭式教学已逐渐被取代, 开放半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将在未来的体育教学中占据主导地位。在新的教学模式中, 学生将占主导地位, 如通过课前准备操的轮流领操, 能让每名学生都有机会得到锻炼自己和表达能力的机会。同时, 在体育教师的启发下, 学生自己设计独特的课前准备体操, 能锻炼他们的创新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 促进其自主个性的协调发展。在教学形式上, 体育教师应积极寻找并运用各种新颖的教学方法, 其目的是结合小学生喜欢接受新鲜事物的心理特点, 进一步推动“体育”游戏。通过游戏, 学生的身心得到了放松, 同时也积累了很多针对游戏结果、胜负而产生的经验。在游戏的过程中, 体育教师可以对成功或失败进行分析, 并将主动权转交给学生, 充分利用他们的聪明才智, 让他们在互相评价中提高自信心、加强抗压能力。因此, 体育教师要鼓励学生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由于集体项目中学生的位置和能力不同, 各个学生之间身体形态、生理和心理上的差异客观存在, 体育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来发展他们的个人能力, 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 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所以, 凡是有集体性体育的地方, 就会产生一种集体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让学生可以相互补充, 并通过完善自我, 进而形成独立自主的个性。
三、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
《新课程标准》下, 体育教师的课堂控制能力在逐渐淡化, 他们将以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帮助学生适应学生和知识之间的中介为主要目的, 这不仅是获取知识和学习的需要, 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体育教师要通过讲授体育锻炼的方法, 帮助学生去实现他们的目标。自我意识是学生的个性表现, 其融合在体育运动中, 使学生能实现自我控制。同时, 学生的体育锻炼的意识, 也渗透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道德等各个方面, 体育教师要努力培养他们的个性, 使他们树立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作为一名体育教师, 我们要让学生经常参加体育锻炼, 并为他们的个性发展创造一个理想的环境。同时, 我们应尊重学生的自尊心,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为学生展示自我评估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从而使他们个性得到逐步改善。体育教师应引导学生保持适当的情绪控制, 一旦学生的情绪有起伏和波折时, 教师就要探讨其原因, 以帮助学生及时和适当地释放负面情绪。在体育教学过程中, 体育教师应该在良好、平等的气氛中, 让学生通过积极思考, 提出新思路, 寻找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案。例如在体育课堂教学中, 体育教师设置的跳马、跨栏障碍等, 可先让学生思考老师的动作, 然后让他们在课堂上练习。
四、开展课外体育活动
体育课堂的基本功能是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为了能够充分地实现体育课的真正价值, 以确保有足够的时间, 显然一周两次体育课程是不够的。当学生还没有形成体育的兴趣、习惯, 不具备训练的能力, 只要体育一停止, 他们的体育活动也就走到了尽头。因此, 体育教师要通过开展课外体育活动, 使学生能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 多渠道地自觉地进行体育锻炼, 以保持对体育的兴趣, 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 从而培养他们的体育运动能力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蒋学强, 陈平平.体育教学中学生个性发展研究[J].教育科研论坛, 2005 (Z1) .
小学生体育个性培养 篇8
在中学体育教学中, 学生要全面发展, 学校开设的每个项目对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都有好处, 并且综合学习也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但是每个人的智力和体力是有差别的, 因而不能要求每个人在各方面都一样发展, 不能要求每个人都有相同的兴趣和爱好, 因此, 本文依据心理学和生理学对中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进行分析, 浅谈如何培养中学生的个性。
二、中学生的个性特征
在中学体育教学中, 要培养学生的个性, 应了解中学生的个性特征, 中学生的个性特征有如下特点。
1.以自我为意识的特点
青春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 这一时期学生的自我意识活动空前高涨, 但他们对自己形成的自我观念却常常是动荡和片面的, 这种自我意识的高涨, 有有利方面, 也有不利方面。有利方面是学生以新的眼光看待自己, 看待别人, 为培养他们的自知力和自控力提供了可能;不利方面是过度强调自己的观点, 而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不足, 使其自己有一些夸大, 消极的情绪体验, 让自己经常陷入迷惘和困感。因此体育教学中, 学生容易产生兴趣和爱好, 但运动技术水平掌握较差。
2.反抗性特点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 年龄在14-15岁左右, 他们的神经系统非常活跃, 然而他们的知识和社会经验却很少, 他们掌握的东西是很不全面、不成熟的。他们初步掌握的东西就认为自已是正确的, 别人掌握的东西是错误的逆反心理。
三、根据学生总体情况培养学生的个性
1.注重情感培养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中学生有极其丰富的情感, 教师和蔼可亲的面部表情, 温和的声调, 再加上优美的示范动作, 会给课堂带来和谐、融洽、愉快的气氛。因此, 体育教师要利用教学的艺术, 运用表情, 神态感化学生, 和学生打成一片, 建立深厚的感情, 这样有利于中学生掌握技术动作。
2.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2.1应用能力的培养
应用能力是指如何把学到的体育知识, 运动技能应用到身体活动中去, 不要让学生把东西学死, 要让学生学会灵活应用, 例如有氧运动能提高人的心肺功能, 其中耐力跑就是有效的一种练习方法, 但是, 学生觉得耐力跑枯燥乏味, 不愿意练习, 在这种情况下, 可用篮球、网球等项目代替。因为篮球、网球比赛也能锻炼学生的耐力, 达到提高学生心肺功能的效果。
2.2创新能力的培养
体育运动本身就是在不断地发明、创新中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 因此, 教师要十分重视创新意识的培养, 为了充分挖掘学生的能力,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满足他们的好奇心, 学习要求和爱好, 充分发挥他们的求索精神。
2.3教师注意组织教法的改进
组织教法是组织学生练习的一种教学方法。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积极性和主体性, 教学的组织形式也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 如分组练习。可按水平分组组习、按兴趣分组、按性别分组, 还可按合作分组、友情分组、随机分组等形式, 尊重学生的意愿, 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体现, 想象力、创造力得到开发, 个性得到发展。总的来说, 教学组织形式应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等方面综合考虑, 根据教学情况灵活运用。
四、针对学生个体差异培养学生的个性
1.教师要承认每个学生的个性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 同样世界上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个性的学生, 中学生的个性各种各样, 虽然中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 但是, 有的逻辑思维较强, 有的形象思维较强。有的学生比较外向, 有的比较内向, 外向的学生在学动作时可能要大胆一点, 有什么问题一下子就说出来, 而内向的学生可能什么也不说。不管是哪种学生教师都要承认他们的个性。教学中也可能会遇到学什么动作都不会的学生, 或者是对体育项目有偏好的学生, 教师要理解这种学生, 承认这种情况是正常的, 客观对待他们。
2.对不同个性学生要支持和鼓励
承认了学生的不同个性之后, 要想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 还得对不同学生进行支持和鼓励, 这样, 学生的兴趣、爱好才得到发展。中学生有的喜欢篮球, 有的喜欢足球, 有的喜欢武术, 有的喜欢田径等等。教师不要以自己的爱好说其它项目不好, 要支持和鼓励他们的兴趣爱好, 使其具有一技之长。
3.采取区别对待原则
对于同一技术动作, 有的学生吸收能力要快点, 而有的较慢。例如挺身式跳远动作, 动作难点是空中的挺髋姿势, 有的学生身体素质好, 领悟力强, 练习几次就学会了, 身体素质差的学生怎么也学不会, 对技术动作好的学生, 要精益求精, 要求要高, 对技术差的学生, 不能一棒子打死, 骂他们笨, 没出息, 相反, 要支持和鼓励他们, 对他们要求低一点, 挺身式跳远教学时, 开始只要他们在做空中有挺髋的意识就可以, 经过反复练习, 再然后再要求作出空中挺髋姿势。
五、结论
中学体育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个性, 需根据中学生的生理、心理、环境等各种因素, 采取不同教学方法, 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鲜明个性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邓树勋.运动生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6.
[2]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运动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 6.
小学生体育个性培养 篇9
1.1 定义
心理学所说的“个性”, 又称“人格”。其概念与日常生活中所说的“个性”和“人格”的含义不同。
所谓个性是指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点或品质的独特组合。人与人之间个性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每个人待人接物的态度和言行举止中, 行为表现更能反映一个人真实的个性。
1.2 个性的基本特征
(1) 个性的独特性。个性的独特性是指人与人之间没有完全相同的, 人的个性千差万别。在现实生活中, 无法找到两个完全一样的人。即使是躯体相连的兄弟、姐妹之间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2) 个性的整体性。个性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结构, 是由各个密切联系的成分所构成的多层次、多水平的统一体。在这个整体中各个成分相互影响、相互依存, 使每个人行为的各方面都体现出统一的特征。这就是个性的整体性含义。因此, 从一个人行为的一个方面往往可以看到他的个性, 这就是个性整体性的具体表现;
(3) 个性的稳定性。个性具有稳定性的特点。个人的偶然的行为不能代表他真正的个性, 只有比较稳定的、在行为中经常表现出来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才能代表一个人的个性;
(4) 个性的社会性。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人的个性形成、发展中, 人的个性的本质方面是由人的社会关系决定的, 如个性中的最高层次人生观、价值观。
2 创新个性的内涵
创新个性也叫创新人格。它是由个体内在的创新能力与创新动力构成的较为稳固的、持久的组织系统。综合国内外迄今为止的大量研究和论述, 将创新个性归纳为八个方面:
(1) 具有浓厚的认知兴趣;
(2) 情感丰富、富有幽默感;
(3) 勇敢、甘冒风险;
(4) 坚持不懈、百折不挠;
(5) 独立性强;
(6) 自信、勤奋、进取心强;
(7) 自我意识发展迅速;
(8) 一丝不苟。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 它是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综合作用的过程。它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创新意识、创新情感、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思维品质。创新意识是指创新的欲望;创新情感是指探索的兴趣、创造的动机、冒险的精神、顽强的意志、严谨的态度等情感因素。体育教学对于学生来说, 不仅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 而且也是一个心理体验的过程, 其中创新意识和创新情感相互影响, 共同保进学生创造性个性的形成, 它们在创新教育中既起着动力的作用, 又发挥着教育目标的功能。
3 体育教育学生创新个性的培养
反省当今体育课堂教学的现状, 仍基本停留在被动教学的模式中, 即便是精心设计、导演的公开课、观摩课、评优课, 看到的只是先进昂贵的设备的展示, 把粉笔、黑板类的行头换成了电脑、多媒体类的新行头, 形式虽然耳目一新, 但“创新”却仍难觅芳踪。总之, 课堂教学仍旧过分注重教师的“教”。在课堂上, 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 学生围绕教师转。学生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 难以获得成功的体验, 当然就谈不上发展个性了。
针对当前的现状, 为了切实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创建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 让他们掌握学习的主动性, 成为独立自主高效的学习者, 也为了使我们的体育课堂教学真正成为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活动。
3.1 体育教师应与时俱进, 转变观念
首先, 体育教师要转变自己的角色, 要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从常规的班级管理转变为班务工作的引导者;从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变为“平等中的首席”。
其次, 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善于沟通, 善于宽容。
第三, 建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学会开发利用课本资源。
第四, 树立新型的育人观念, 因为“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 授渔得鱼”。随时把教会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和技能作为教学的目标。
最后, 不断改进教学常规, 适应教学新环境, 积极与学生互动, 探求合作, 以求共同发展。
3.2 体育教育要面向全体, 因材施教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 上也;学而知之者, 次也;困而知之者, 又次也;困而不学者, 斯为下也。”这说明孔子把人的智力、习性分为四等, 也就是在承认人的本性基本相近的前提下, 承认人的差异;还由于“习相远”, 又扩大了人的差异性。正是认识到了人的差异性, 才决定了教育方法必须“因材施教”。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必须认真地研究学生和教材, 积极寻求达到目标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设计适合不同层次学生实际的练习, 让他们在上课时都能积极有效的参与学习。对练习、提问、讨论都要及时作出评价, 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 这样才能创造出一种讲进步、求成功、积极向上的氛围, 也才能真正地培养出学生的创新个性。
如在“跨越式跳高”教学中, 将学生按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高低分为男女各四个小组, A组 (上等生) 、B组 (中上等生) 、C组 (中等生) 、D组 (下等生) 。练习中, “横杆”的高度根据各小组学生层次的不同而调节。上等生用优秀的成绩严格要求, 调高高度, 提出更高要求;中上等生高度适当, 改进动作, 争取优秀;中等生高度一般, 巩固动作;下等生降低要求, 树立信心, 达到基本掌握动作。这样, 使得各层次的学生都能达到各目的要求, 获得成功的喜悦, 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了对体育学习的兴趣, 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激励学生你追我赶、不甘落后、力争上游等体育精神, 有效地促进学生身体素质和思想品质的提高。
3.3 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 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意识
优化课堂教学就是要面对有个体差异的每一个学生。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的作用就在于不断的为学生创设新环境, 即:要创建一个相对宽松的课堂环境和民主自由的氛围, 给学生以充分的信任、有效的期望、及时的鼓励, 激发他们主动参与每一个教学环节。教师再不断地对他们赏识、鼓励, 让他们在不断的尝试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进而获得较高层次的发展, 逐步产生自我期望、自我激励, 这样学生就会慢慢地敢于质疑, 敢于表现自我, 张扬自己的个性了。只有这样的课堂教学, 学生才会有收获, 才会有独立意识, 才能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3.3.1 教会自编游戏的方法
学生需要游戏活动, 渴望掌握更多的游戏方法。根据教材师生一起学习《自编体育游戏》一文, 重点要求学生掌握活动方法的构思过程:
参加人数→达到目的→活动形式→胜负规则→场地、器材、时间→裁判安排, 然后训练“在篮球场, 用海绵球自编最喜欢的游戏”。
经过思考、构思、选择等理性活动, 学生创编了地滚海绵球、投远比赛、击中目标、手球比赛、足球比赛、投篮比多等等。
3.3.2 优化组合
一种创新活动可能派生出另一种创新活动来, 创新和创新之间可能有一种技术技能互补的关系。更大范围来讲, 一项活动创新可能导致另一项活动创新。教师教会学生各种技能技术, 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程度选择组合。例如花样跳绳、花样毽拍、木捧+海绵球=棒球等。
3.4 利用开放的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发展学生的个性
创新是每一个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潜能。一般说来人有两种类型的创新:一种是具有特殊才能的创新, 一种是自我实现的创新。而后一种“自我实现”的创新, 虽然对社会没有多大的价值, 更不会受到人们的关注, 但对个人自身来讲却是一种了不起的自我价值的实现, 而普通的基础教育更多关注的正是这种自我实现的创新。
在教学中, 教师应注意综合运用开发学生创造力的各种方法, 努力创设促使学生独立探索、发散求异的教学情境, 形成鼓励学生自由发表独创见解、热烈讨论的课堂气氛。要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个性, 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讲究方法的灵活性。要使体育创新教育获得最大效益, 必须从整体性的观点出发, 把握住各要素之间的联系, 弄清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 只有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而, 教师应把握好以下几种关系。
3.4.1 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关系
以学生为主体是说课堂教学应该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增强主体意识的过程, 应该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鼓励学生发问和争辩, 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 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学习的主人。教师主导在课堂上表现为组织教学和启发思维。教师主导作用发挥正确与否的根本标准, 就是看是否善于调动学生学习和接受教育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是否使学生能做到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发展, 是否有利于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探索创新精神与能力。并以身体练习为主要形势来实现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
3.4.2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新型的师生关系应当是一种以民主、平等、理解、尊重为基础的积极合作的关系, 合作就应当是双向的、主动的、协调的、和谐的、不是管与被管的关系。新型的师生关系是良好创新环境的基础。有了这一基础就会时时处处激发起学生创造的兴趣, 在丰富多彩的创新活动中, 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提高。这样就能理解处于学生这个年龄阶段时的许多幼稚的想法和做法;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并不失时机地加以正确的指导和引导;尊重学生的人格, 把学生真正看作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使学生心情愉悦、思维活跃、视野开阔、乐于参与, 他们创新精神和个性也就有可能得以实现。
4 结论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实践这一理念, 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个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 因此, 教师不仅仅要尊重他们的自尊心, 而且还应学会欣赏每一位学生。具体说来是欣赏他们的独立性、兴趣、爱好、专长、微小的成绩以及平时表现出来的善意和对教科书的质疑、对自己的超越。只有这样小心翼翼地爱护其自尊心, 他们才能充分表现自己、展示自己的个性。才能逐步形成他们自己独立的人格。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 还因为个性是人格的具体体现, 对于一个人或一个民族来讲, 最重要的就是个性, 一个人如果没有了个性, 也就没有了创造性, 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健康个性就是培养其包括意识、思维、精神和能力方面的创造性。这些都是课堂教学所追求主题和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张岩.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3) :30-32.
[2]奚凤兰.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与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 2004 (6) :12-13.
[3]王利.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 2003 (1) :26-28.
小学生体育个性培养 篇10
关键词:教学,加强,个性,培养
当今社会, 科技飞速发展, 知识不断更新。社会的发展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深化素质教育这一历史性任务已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 特别是高中生个性发展的问题, 日益受到社会各界广泛重视。这不仅因为健全的个性是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基础, 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而且因为高中生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 有较强的模仿性、向师性和可塑性。而学校体育作为教育的一部分, 教师与学生更易接近, 手把手地教与学, 一起摸、爬、滚、打。因此, 从情感上讲更易贴近, 在对个性塑造上更有特殊性。
1、认真观察学生的个性, 因人施教
体育运动中最能表现出学生的个性, 如兴趣、爱好、勇敢与胆怯、粗犷与文静、内向与外向、老成与机智等。教师应注意观察、分析。从而做到在体育教学中有对全体学生统一的要求和标准, 又要使每个学生有发展个性的环境与条件。例如, 对于独立性强, 喜欢独立思考的学生, 给他们讲解时应细致, 并注意培养他们镇静、谨慎的品质。为了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 可以采取根据学生的能力、兴趣和性格分组的方式, 把能力、兴趣和性格特征相近的学生结合在一起。这种分组比较灵活, 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调整小组成员。这种分组便于教师指导, 也有利于学生共同学习, 促进个性发展。
2、在发展学生的个性的过程中, 要努力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
在高中体育教学中, 要让学生对自身有正确全面的认识与评价, 发展其控制和支配自己行为的能力和意识, 帮助他们选择正确的认同对象, 从而使他们自觉塑造自己的良好个性品质, 克服自身存在的消极个性特征。用这样的自我意识支配自己的体育行为, 就易于使个性得到良好的发展。在培养学生自我意识时, 要建立起一个良好的体育教学环境。使师生、学生之间的关系和谐, 互相信任、尊重, 使教学方法符合学生的特点, 生动有趣, 能激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只有当学生积极训练, 充分活动, 才有可能发展个性。
3、利用教材的特点和组织教法培养
学生个性不同的特点的教材对发展个性有不同的作用。如中长跑教材, 对发展学生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性格有促进作用。集体性的游戏或集体项目的教材, 则能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乐于群体活动的性格, 还可以扩大人际交往范围, 有助于提高社会交往能力。但由于体育教学大纲规定的教材不一定都为学生所喜好, 势必出现教学内容与学生个人兴趣的矛盾, 这需要适当的组织教法去引导, 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如把单调、枯燥的中长跑以追逐游戏或竞赛性的活动形式出现, 就能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 培养对中长跑的兴趣。在学生能达到各项教学要求的情况下, 可通过一定的组织教法, 使学生的个性在某种活动条件下得以充分发展。如在教学中安排一定的时间, 让学生自由组合, 有组织、有要求地进行某项教学内容的锻炼和竞赛。老师给予必要的指导, 便会产生较好的教学效果。
4、通过“角色”作用, 培养学生的个性
体育教学高中生可担任组长、领操员、发令员、裁判员、指挥员等, 还可扮装成各种行业的角色进行游戏和活动。这时学生就易出现“角色心理”, 在这种心理支配下进行活动, 最易形成良好的性格和能力。例如, 有这样一个男孩, 他在多数场合都表现出了非常内向的特点, 在一次野营活动中, 老师根据他所具有的丰富的航行知识或划船技能, 有意安排他担任了水上活动的指挥者, 结果他在水上变得格外积极, 表现出了非凡的指挥才能。老师抓住这个转机, 在以后的体育活动中不断加以鼓励和锻炼, 逐渐树立其自信心, 使他的个性得以向良好的方向发展。
5、加强集体主义教育, 在集体中形成个性
学校体育的集体氛围在个性形成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它的舆论、价值观念和规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每个成员, 但集体的这种舆论、价值观念和规范有好坏之分, 所以它既能促进学生对自身价值和集体力量的认识, 增强学生自信心和自尊心, 培养他们团结协作、积极向上的良好作风和集体主义精神;也可能形成反社会的、利己主义的不良个性特征。这就要求体育教师组织好集体, 引导整个集体形成团结向上的精神, 形成既严肃紧张又活泼和谐的气氛, 引导学生参加集体活动, 使他们在交往与集体活动中养成关心集体、尊重他人、团结友爱、平等相处、互相合作等优良的个性品质。
总之, 高中体育教学对学生个性的培养方法多种多样, 同时也在不断更新。对各种教法, 都应结合实际选择运用, 作为一名高中体育工作者, 我们应该不断努力学习、钻研、提高自身素质, 加强教学研究, 以满足进行素质教育的要求。同时, 要以高尚的师德, 正确的言行, 在课堂上和生活中给学生做出表率, 才能使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发展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不断加强。
参考文献
[1]江大鑫.高中体育教学基本功[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2012.
初中体育教学中学生个性培养探析 篇11
【关键词】初中体育教学 课程标准 学生个性 培养
【中图分类号】G40-01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6)02-0112-01
一、引言
义务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关注人的发展,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为每个学生进入社会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课程理念,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每个学生都是单独的个体,他们的个性化发展对其全面进步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义务教育阶段的所有课程都是培养学生个性的阵地,初中体育教学也不例外。因此,笔者作为体育老师,结合教学实际,来就此问题进行初浅探讨。
二、初中体育个性化教学含义
初中体育个性化教学是指,在教学中认识到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以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为基础,以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内心需求为重点,由教师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和方式。教师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课堂条件,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促进个性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相同兴趣爱好的学生组成小团体,在老师的指导下合作学习,然后通过多元化的评价,从而促进学生运动的兴趣、个性的发展以及潜能的开发。这种教学方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能够充分展示并发挥自己的个性,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与集体精神,促进他们养成体育锻炼的好习惯。
三、初中体育教学中学生个性培养策略
学校是培养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主要场所,开发学生的个性化要从学生的特长出发,采用个体指导的方式,针对学生在某一方面的优点和不足给予指导。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同时,还应指导学生在学习中逐渐养成触类旁通的意识。以往的初中体育教学单纯强调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实践证明,这已经满足不了中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需求。新时期的体育教学,只有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促进其个性化发展,从而有益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一)注重学生独特个性的培养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人,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个性。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个性化差异,选择适宜的教学方式,从而达到在提高学习成绩的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良好品质与个性化的目的。首先,要根据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素质来确定合适的教学要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体育教学,确保每个学生都参与活动,才能使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的才华,这样,中等生得到了提高,落后的学生也能不断进步。其次,教师要了解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目的,并适时进行鼓励。每个学生进行体育活动的目是不一样的,教师如果能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机,清楚学生的兴趣爱好,就能对学生的需要进行鼓励,从而调动其参与的积极性,并且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克服消极的心理, 强化持久的参与动力。最后,教师要了解学生的长处和不足之处,对学生进行有目的的训练,利用体育运动来帮助他们扬长避短。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体育特长,还能帮助学生克服不足,发展其良好的个性化,使学生更健康的成长。
(二)改革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
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人们对个性化持有一定的偏见,他们认为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不足,害怕张扬个性会出现问题,这种观念严重影响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教师应该正确看待学生的个性开发,正确理解体育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断提高自身的管理能力和教学水品,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有利于其个性化发展的教学环境。体育教学方式的改革需要结合学生自身的发展以及社会对人的要求来进行。学校应建立科学合理的体育课程系统,增加个性鲜明的选修课的开设,丰富教学内容。在体育技能的训练上,通常是教师讲解和演示,学生需要不断的重复练习,这种课程比较乏味,学生容易疲劳、精神分散,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开发。体育教学应当以老师为指导,学生为主体,教师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适合大多数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环境,比如:轮流让学生做体育委员,让学生做示范和裁判员,让学生布置器材和场地;甚至课后小结也让学生参与。通过这些来积极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鼓励他们自主学习。
(三)对学生的体育课程学习实施多元评价
教师对学生体育课程学习评价应包括学习效果和学习过程两方面,应包括学生的体能和运动技能,学习态度和认知、交往与合作精神等,评价主体可以是教师和同学,或者其他与之相关联的人员。评价学生的成绩应看到,在学生原有基础上的进步幅度和努力程度,对学生的进步要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让学生拥有自信,能够充分发挥个性。体育教育比较复杂,它有其自身的独特性 ,不仅要让学生的身体得到发展,还应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因此,在评价个体时,需要把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结合起来,认清评价对象的本质特征。除此之外,学生还应适时地展开自我评价,以便在学习的过程中清楚的认识自己,给自己一个正确的定位,做到扬长避短,促使自己向有利于个性发展的方向前进。
四、结语
小学生体育个性培养 篇12
(一) 个性发展的误解。
个性发展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主体。一是个性并不代表着特立独行,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也不是由学生来主导课堂的教学, 学生还是要受到教学制度的约束, 不能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需要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的兴趣进行合理的引导。二是特长也不能等同于个性, 现在的社会里, 很多人基本认为特长和个性没有差别, 所以在体育教学中鼓励学生进行自己的个性发展, 而不是培养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特长。
(二) 错误的学生成才标准。
学校的教育目标是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体育教学中, 如果体育教学要求学生爆发力和耐力兼具, 既要会打篮球又要会打羽毛球, 这样才算真正的人才, 那对于所有学生来说, 体育学习就会成为一种压力和负担, 变成一种只是为了完成全面发展而不得不进行的机械学习。这样不但不能培养学生的个性, 反而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只学到皮毛, 无法展示自己的优点。
(三) 误读传道授业。
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 传统教育认为教学就是一个向学生灌输知识的过程。这样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发展产生了十分严重的影响。导致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 缺乏探究精神。比如, 在进行体育教学中, 许多项目是需要学生配合完成的, 配合的教学方式应该千变万化, 但如果教师完全停留在灌输的教育方式中, 就会禁锢学生的思维, 这样不利于学生的个性的发展。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积极引导, 让学生自己探究出符合自身个性的体育学习方式, 这样才能够培养学生的个性。
(四) 误用的评价标准。
成绩即分数衡量标准是应试教育的弊端, 这种看似公正的教学评价, 却因为评定标准过于固定, 也是最不公平的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方式。近几年来, 随着体育教学改革的展开, 呼吁改变这种评价方式的声音越来越大, 但在实际的体育教学中, 学生跑步的成绩还是按花费的时间计算, 学生的跳远成绩也还是由跳的距离来衡量, 完全不考虑学生付出的努力和个体学习的差异。对于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的研究, 以及学生对体育锻炼的看重程度则不列入考虑范围, 这种不顾学生个性的, 只为了成绩达标的教学模式, 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大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个性的策略
体育教学, 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有秩序的竞技场, 在这个环境中, 学生可以自由发展自己的个性。在体育教学中, 学生是否喜欢集体活动, 好动还是安静, 协作还是冷眼旁观等性格特征都可以一览无遗。只有把握学生学习的优势与缺点, 从学生的特长和兴趣爱好出发, 开展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培养, 并根据学生自身特有的性格给予适当的指导, 从而加强对学生的个性培养。与此同时, 还应该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个性习惯。在体育教学中, 不仅仅只是强调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 还要考虑学生心理和生理上的需求, 在教学中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这样才能在体育教学中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
(一) 因材施教, 培养学生的独特个性。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 也没有完成相同的两个人, 每个人的个性也不可能完全一样。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教学要求, 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考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 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选择不同的教学措施, 把因材施教落到实处。因为每个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 在教学活动中的表现也不可能相同, 领悟和掌握教学动作的快慢, 对于运动量的承受能力有着一定的差距, 所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 就需要根据相似的个体特点分成不同的小组, 针对小组成员的特点进行教学, 这样的分类指导, 因材施教, 有利于学生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属于自己的独特个性。
(二) 采用多种人才培养模式, 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
在体育教学活动中, 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发展的实际情况, 以及学生在学习中想要达到的目标, 重新设计和安排自己的教学活动, 建立个性化的教学课程, 使自己的教学内容具有鲜明的特色, 通过丰富自己的教学方式, 吸引学生的兴趣, 还要探索个性化的教学模式, 培养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个性。
(三) 自主学习, 重视培养学生个性心理品质。
在体育教学中, 体育技能的传授往往是通过教师的口头表达、动作演示、学生训练为主, 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提不起学习的兴趣, 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容易使学生产生懒惰不愿学习的心理, 这样就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培养。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时间, 形成学生自主选择活动方式, 教师作为指导的教学模式, 这样的课堂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同时也为学生的个性开发提供了环境。
(四) 完善评价体系, 增加衡量标准。
建立多种科学合理的学习成果衡量标准, 改变传统只以成绩衡量学生素质水平的评价模式, 这样有利于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同时, 增加学生学习态度、课堂表现、体能提高幅度, 及体育技巧熟练和体育知识了解程度, 还有同学之间的评价和自我评估等多种衡量标准, 从而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全面评价, 引导其认识到体育锻炼的必要性, 激励他们积极参与到体育教学中来, 在不受成绩评价标准的情况下, 积极发展自己的个性。
三、结语
教师身为课堂学习的引领者, 在体育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 教师要深入学习各种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根据不同个性的学习采用不同的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 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学习的兴趣。同时, 教师还需要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价方式, 改变传统的只以成绩为唯一衡量标准的评价体系, 这样有利于学生摆脱分数的禁锢, 在体育教学中发展自己的个性。
摘要:长期以来, 体育教学都按着统一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单一的教学方式进行着。这样的教学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在学校进行体育改革的大潮中, 要在坚持共性教育的基础上, 发展学生体育学习中的个性, 即在一定的理论和方法的指导中进行体育教学活动以发展学生的个性。同时, 研究学生个性的理论, 也能够给教学活动提供指导性意见, 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因此, 在体育教学中, 教师要做到结合学生特点、实际情况、能力水平, 在承认个体差异的情况下, 运用多样的教学方法, 丰富教学内容, 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 从而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个性。
关键词:大学体育,个性发展,体育教学
参考文献
[1]张慧萍.浅谈学生个性发展与体育教学的关系[J].当代体育科技, 2014
【小学生体育个性培养】推荐阅读:
培养小学生的个性12-31
小学个性培养语文教学05-08
小学数学个性化培养09-26
小学生体育兴趣培养05-19
小学美术教学中个性培养策略论文09-15
小学语文教育中对学生个性培养策略论文01-08
培养小学生体育课兴趣06-01
小学体育的兴趣培养09-11
小学体育课兴趣培养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