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差异小学语文论文

2024-10-18

学生差异小学语文论文(精选12篇)

学生差异小学语文论文 篇1

从教几十年的经验表明, 在小学阶段, 男女生语文学习成绩是有明显差异的, 一般情况下, 女生的语文学习成绩要好于男生, 据我国学者调查, 在小学, 女生的学习成绩高于男生, 学习成绩优秀的人数女生比男生多20%以上, 这与我们一线教师的经验一致。本文尝试探讨小学男女生语文学习产生差异的原因, 提出依据性别差异, 实行因性施教, 提高男生语文学习成绩, 从而提高语文整体教学质量的一些有效措施。

一、男女生语文学习性别差异探析

(一) 思维品质上的差异

从身体发育的整体上看, 女生比男生成熟早, 在智力发展上有一定的早期优势, 语言能力较男生更高。

在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判断分析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思维想象能力五项智力能力的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 在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思维想象能力方面, 女生有一定优势, 其中细小观察、机械记忆和想象能力稍强些;而男生分别在全局观察、理解记忆、逻辑推理能力方面有一定的优势。

语文学习则需要较强的形象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想象和记忆能力。这些智力品质正是男生较薄弱的方面, 这是造成男、女生语文成绩分化的重要原因。另外, 女生智力发展处于领先水平。一般都能取得相对优异的成绩。

(二) 兴趣、性格因素的差异

在小学阶段, 男女生在兴趣方面的差异也是非常明显的。在兴趣的倾向性方面男生明显爱好科学, 喜欢各种科学书报, 积极参加课外科技活动。女生则多半对小说、电影、音乐、舞蹈感兴趣。而语文学科大多涉及到许多较为形象的内容, 因此女生在语文学习方面占有明显的优势, 男生则反之, 这种现象也造成了男女生在语数学科的兴趣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女孩相对文静听话, 男孩相对好动顽皮。在课堂行为的观察发现, 女生比男生更有可能寻求教师的认可, 而男生注意力保持时间短, 情感欠成熟, 与女生相比, 男生有较多的不当行为, 富于攻击性和破坏性, 这就使得男生的听课效果不及女生。

男生在守纪律、勤奋、认真、细致、踏实、学习兴趣等特征方面明显差于女生;而这几项性格特征恰恰是在解决难度较大的语文问题时极其重要的。所以男生在语文学习上就表现出明显的劣势。

(三) 学校教育的不足

学校对性别差异提出的教育问题研究不够。教师很少针对男女生不同情况进行深入的教育工作。教师往往喜欢女生文静、守纪、认真, 讨厌男生顽皮、违纪、马虎, 很少对男生进行针对性的弱项训练, 培养仔细认真的精神, 使得本来就存在的男女生语文学习差异不但没有缩小, 反而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以致影响到男生后来的发展。

二、因性施教, 提高男生语文成绩

男女性别有差异, 教育的目的是发扬和完善学生的不同个性, 发挥各自的特点, 让每个学生都健康成长。如何根据性别差异, 实施因性施教, 提高男生的语文学习成绩, 本人从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 严格要求, 培养男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 男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 经常上课调皮, 作业不肯按时完成, 学习过程中急于求成, 马虎潦草, 缺乏耐心, 上课不注意倾听, 作业草草了事, 更不愿意静下心了解一些课外的语文知识, 成绩的低下也就在情理之中。因此,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对男生的语文学习尤为重要, 培养他们孜孜以求、锲而不舍, 一步一个脚印, 需要教师有足够的耐心和恒心, 非一朝一夕所能奏效。帮助他们做到学习有针对性, 要循序渐进。

(二) 寓教于乐, 增强男生语文学习兴趣

在小学阶段, 男孩子大多顽皮好动, 他们缺乏对学习重要性的认识, 只凭个体本身的兴趣进行学习, 因此大多男生对数学学科发生兴趣。要扭转这种局面, 不仅要在理论上加以指导纠正, 告诉他们生活实践中语文学习的重要性, 更要在平时的实践活动中进行“润物细无声”的渗透。如在班队课或晨会课中多安排演讲、辩论、小品表演等语言类的节目, 鼓励他们参加小记者、小主持人等社会实践活动, 经常性地开展优秀习作展评、推荐等活动, 让男生们在实践活动中感悟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和趣味性, 从而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还可以用身边的榜样激励男生学好语文, 因为大量的研究表明, 男女儿童学习的平均差异不大, 但成绩连续分布的两端, 男生明显高于女生。也就是说每一个班级中不乏语文特别优异的男生, 以这些男生为例, 鼓励其他的男生向他们学习, 增强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三) 多管齐下, 提高男生语文学习能力

形象思维是语文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语言表达的基础。但由于男生形象思维能力发展水平较低, 在理解课文内容时易发生困难。教学中要有意识地给男生创造机会, 让他们多读多讲, 发挥想象, 实践证明, 有感情的朗读, 能促进形象思维的发展, 激发学生的情感。同时在教学中渗透一些与男生兴趣较为接近的内容, 帮助他们更为形象地理解课文内容。还应该经常采用直观的教学手段, 如提供优美、动态的多媒体课件, 结合教师的生动描述, 激发男生语文学习的兴趣, 同时也帮助他们理解、想象、发展形象思维。

另外, 语文学习中有许多机械记忆的内容, 对男生来说不易记且不感兴趣记, 这时教师必须采用生动灵活的手段, 如小组比赛、限时争夺等能激发男生兴趣的手段, 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完成语文学习内容。

综上所述, 男生由于思维品质、性格特征等方面的原因, 在学习语文学科上比女同学要困难一些, 但这不是绝对的, 只要我们因材施教, 以思维品质的优化为目标, 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为手段, 满腔热情地帮助男生学好语文, 并辅以必要的学法指导, 提高男生的思维品质和对语文的兴趣, 使每个男生都爱学语文、学好语文。

学生差异小学语文论文 篇2

楼坊坪中心小学

蔺彦生

通过案例研究方式深入研讨在小学语文课堂如何实施差异教学策略。从教师培训和典型案例选取两方面入手,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推进课题在教学中的应用进程。

一、前言

在小学教学领域人们普遍认为语文是最难教的课程。难就难在教育目标的多维性和整合性,教学内容的广博性和复杂性,施教方法的灵活性和无穷性,学生学习的动态性和难测性。然而语文同时又是充满魅力、空间无限、呼唤创造、施展才智的最佳课程。进入新课程改革之后,语文课堂变革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一时间课堂成为了热闹非凡的舞台,多少教师把课设计得让人眼花缭乱,先进的声光电设备一应俱全,超出想象的环节层出不穷;多少学生们也成了表演天才,一会儿侃侃而谈,一会儿小组热烈讨论,一会儿又像模像样的表演课本剧,好像老师根本不用教,学生都是无师自通的神童,而上这样一节课就是让听者欣赏罢了!

我们凝眸回望,这是我们需要的语文课堂吗?教师只有更新了的观念,却没有夯实的行动,或者说教师只有美好的愿景,却不知道科学的教学策略。为此,我们急需用科学的方法引导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回归教育本源,不仅要大胆尝试新的教学策略,更要知道每一种策略的理论支撑、规范的操作要求、实施的对象和契机,只有这样课堂才被称为有革新意识的深度课堂。《小学语文课堂差异教学策略案例研究》是针对当前语文课改现状提出,面对有差异的学生,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促进有差异的发展,获得有差异的成功。

之所以采用案例研究的方式,是因为案例研究是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的一种有效方式。教育案例以叙事的形式来描述富有深刻道理的教学事件,通过背景、冲突、问题、活动方式及结果,展示了特定教学活动的发生、发展和效果,包含着具体的处置方式和特有的教学理念,反映的是教师与学生的典型行为、思想和情感,具体形象,描述真切、给人以真实感和亲近感,在解决教与学的问题上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由于这些案例来源于一线教师,是他们在课堂教学策略实施时的匠心设计或是巧妙的排解困惑的方法,对于教育同行更具说服力,也让深刻的道理浅显化,便于举一反三的操作。

二、课题研究目标

1、在新课程下的小学语文课堂实施兼顾差异的课堂教学,通过案例研究的方式,发现差异教学策略在语文学科的应用特点;

2、通过教师创造性地使用差异教学策略,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3、通过构建关注差异、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最终达到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效果。

三、课题研究内容

研究内容与研究范围(小学语文课堂)

(一)课前准备与铺垫的案例研究 :

1、认知前提对学生学习的影响。2、情感前提对学生学习的影响。3、部分学生需要课前铺垫。

(二)开放可选择的学习内容的案例研究: 1、依据课本,但不囿于课本。2、内容的调整与选择。3、学生差异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案例研究: 1、课前对方法手段的预设和课中调整。

2、多种方法手段有助于学生综合理解,并提高思维的灵活性。3、方法手段对不同学生的针对性。

(四)同质分层与异质合作学习活动案例研究: 1、隐性分层与动态分层。2、自主选择参与学习活动。3、合作学习中的指导与调控。

(五)大面积反馈与调节的案例研究: 1、及时的大面积反馈。2、多元评价与激励。3、重视自我反馈评价。

(六)可选择的多种类型作业案例研究: 1、作业类型多样性满足学生不同需要。2、学生创造性地自己布置作业,反馈学习效果

四、课题研究过程

(一)实施差异教学优先关注教师差异培养

“差异教学作为教学研究领域的较高境界,理念普遍认可,但难于实施,问题在于教师是否具备高度的敏感性,能否把握好相关策略的科学应用?”(朱晓蔓语)由此可见,就差异教学而言,对教师进行有效的理念、实践培训,使他们在具备基本实验条件的基础上,创造性的开展扎根研究,才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当前中小学一线教师除学历基本均衡外,从个人能力到乐学精神、创造意识等诸多方面本身就存在较大差异,如何能够兼顾差异进行有效的校本培训,是实施差异教学的前提。为此,我们从教师的知识、能力、情感培养入手,通过建构、反思、批判性的培训,造就一批具有科研精神的语文教师,以推动和引领差异教学的普及与深入。

(1)知识培训——深悟差异教学要义

我们倡导的“差异教学”既立足于学生差异,又不消极适应差异,而谋求创造种种条件,实现“和而不同”的教学局面,提高所有学生的素质。“差异教学”不仅要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更要面向全体学生。我国著名学者华国栋在《差异教学论》中就明确指出:“差异教学是指在班集体教学中立足学生差异,满足学生个别的需要,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的教学”。

差异教学继承了因材施教的思想,更着眼于继承之上的发展,对分层教学、个别化教学等既有所借鉴,也有所扬弃,更有自己的新理念、新做法,如我国广泛推广的“分层教学”在克服班集体教学一刀切模式、照顾差异的确起了积极作用,但分层教学尤其是校际、班际的分层客观上形成标签效应,有悖于“面向全体”的教育理念;而差异教学比分层教学涵盖更广,形成了方法策略体系,虽然其中也有分层分类的策略,但只是方法策略之一,且对分层策略有所改善,倡导动态分层、隐性分层,以减少标签效应。

个别化教学是西方学者为了克服班集体教学弊端提出的,个别化教学是和西方人追求个人至上,倡导个性一脉相承的。虽然个别化教学不拘泥于一对一的个别教学,但个别化教学强调每个人学习的目标、内容、速度都不一样。而差异教学的立足点在于群体,既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但也不能忽视学生的共性,学生的个性发展离不开集体活动,在发展学生个性的同时也要培养集体主义精神。

系统学习“差异教学”理论是开展好此项实验的前提,为此我们根据教师之间差异将理论学习分为三个层次:

①细读原著。要求全体教师研读《差异教学论》(华国栋著),了解学生差异与差异教学关系、学生差异测查的基本方法、照顾差异的课堂教学策略、超长学生和困难学生的教育、差异考试和评价等相关内容。通过静下心来读书,使教师认识到该理论的思想渊源和文化积淀,拓展高瞻远瞩的教育视野,发展科学严谨的育人精神,牢固树立全面育人和个性培养相结合的教育理念。

②专家讲座。聘请专家就“实施差异教学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差异教学对教师专业的挑战”“多元智能与学生发展”“脑科学与学生学习”等核心问题进行深入解读。针对教师在读书过程中没有深刻理解的问题进行点拨;帮助不同层次的教师更好的消化理解原著内容;提纲挈领式地辅导教师理清学习思路,高效快捷的突破学习的重难点。

③沙龙解疑。普遍学习后,组织具有反思精神、质疑精神的教师组成“学者沙龙”,引导他们结合学习的感悟和一线实践经验集思广益,寻找差异教学理论进课堂的途径,将自上而下的实验转化为自下而上的实践。其他教师作为沙龙活动的聆听着、思想者也会受益匪浅。

⑵能力培训——高度重视集体备课

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将差异教学能力纳入教师基本能力范畴,美国本科水平的师资培养方案中,教师专业发展I课程序列的核心主体是“课堂管理、学生差异和教学技术”;英国培养师资的BED课程,将“具有特殊需求的儿童”和“多元文化的学校和社会” 课程列为“专业研究”之内;法国国民教育部制定的关于小学实施教师职业能力中强调“课堂行动和了解学生间差异的能力”是四项职业能力之一,并在初等师资培训第一学年内容中就包括“教学差异化”的内容。

我国现行师范教育中,尚未将差异教学方法指导纳入课程体系,为此以校为本的培训就需补缺。从工作实际出发,我们通过有效进行有主题的集体备课,提高教师应用差异教学理论开展课堂教学的能力。

①集体听课评课,促进知识转化

在信息化时代,学习是一种获取信息、分析信息从而驾驭信息的过程。我们每天要面对浩如烟海的信息潮,只有高效的筛查、分析、吸纳才能吐故纳新。对于差异教学的实施,我们就充分利用集体备课提供的信息资源让教师快速的进入情境。首先选择有丰富教学经验、理论学习相对深入扎实的教师做“引路课”,同学科教师听课,共同“会诊”:

A、课程的预设与生成是否照顾到学生的差异? B、课堂上教师应用的差异教学策略是否妥当、科学? C、不同程度的学生是否都得到关注并有所提高? D、还有哪些建议?

围绕以上四个为题,教师各抒己见,深入剖析,以丰富的案例为抓手,让理论与一幅幅活生生的教学画面有机结合,与一个个生动的教育情节有机结合,让教师明了理论只有在实践的土壤上播种,才是有根基、有生命的,而每个教师都可以赋予理论鲜活的生命。

②同课异构,强化差异教学认识

同课异构也是关注教师差异进行有效培训的重要方式。因为教师的经验、悟性等诸多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就一课内容可以有不同的教学设计与生成。

组织差异较大的几组教师进行同课异构,如年龄(经验)差异组、观念差异组,教师进行集体观摩,通过不同角度授课的直观比较和量化测查,可以甄选落实差异教学较好的案例。课后执教者和点评者都可深刻解读一堂成功的课例的教学策略应用,为其他教师提供借鉴。

③反复磨课,灵活应用差异策略

所谓磨课就是教师在不同的班级上同一节课,因为学生不同、差异不同,虽有同样的教学预设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教学情境是千差万别的,教师就要运用教学机智和教学策略不断调整预设,从而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这也是一种以教代培的有效方法,通过思维的外显形式——差异教学的落实,切实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二)实施差异教学严格进行测查与安置

1、多角度进行教育测查,全面了解学生

对学生差异的测查是实施差异教学策略的前提。在进行教师培训的同时,利用多种方式了解学生,在课堂上为存在差异的学生尽可能提供适当教学方法是实验成功的关键。

(1)观察法:关注学生成长,掌握学生在课堂、课下、家中的学习表现,及家庭状况、父母受教育程度、作息时间等对学生的影响,对于特殊学生及时记录,并与家长谈话沟通。

(2)测试法:通过课上提问、随堂监测、单元监测、单项监测、期末测试等方法了解学生在语文学科的字、词、句、段、篇、章等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等基本技能原有水平,用记分册予以记录,为实验成果的数据对比提供一手材料。

(3)实践活动法:通过书法、阅读、作文比赛,办手抄报、口语交际等多种形式的语文实践活动,了解学生的兴趣所在和最大潜能。

(4)问卷法:设计问卷《小学语文学习情况调查表》

语文教师通过对本班级学生问卷调查的统计与分析,了解到学生对小学语文学科的喜爱程度超过80%,对于任课语文教师的满意程度超过90%,对于自己现有成绩的满意度在60%左右,认为成绩不好的原因主要包括:

1、原有语文知识与新授内容的衔接出现断点;

2、教师的教学设计面向中等偏上学生(尤其表现在作文教学),学困生很难得到提高;

3、学生的阅读积累不足,对文章的理解不够深刻。

针对问卷调查反映的情况,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时,要兼顾学生差异,在了解学生原有知识储备的情况下,进行的教学预设要生动灵活,照顾到学优生、中等生和学困生的不同需要。

4、对学生进行动态安置

为了保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师生间、生生间的良性互动,便于每一个学生获得独立思考、发言、合作交流的机会,要注意小组分配的合理性,既可以同质分组,也可以异质分组,将学生差异作为资源进行开发利用,让水平较好的学生去帮助水平较低的学生,集思广益,共同提高。分组时,一般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1、学习成绩。2、智能类型。3、性别差异。弹性分组要求根据学生的需要和他们的发展情况作不断的调整。教师和学生以动态、弹性的观点看待小组学习。

(三)实施差异教学密切关注教学的前测与后测

一项成功的教学实验,一定要有真实的数据反映教学效果。开展课堂前测,能够很好地了解学生的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也就是了解学生的前概念,这样才能从学生实际出发,让学生开展饶有兴致的学习;而开展课堂后测,能及时了解学生的语文学习结果,从而切实可行地思考更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教学策略,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所以说开展课堂前测、后测对于提高教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们认为,无论是在教学前期的准备环节中,还是教学中的实施过程,还是教师课后的教学反思,不能光凭教师的主体来进行,而应该真正意义上以学生为主体,做到心中有学生,课前孩子已经具备了哪些前概念?课中如何去帮助他们发展这些已经经验?课后他们到底了解到了哪些新知识,建构起了哪些新概念?从学生出发判断这堂课有没有效率,有没有达成教学目标?这需要我们一次次走到学生中去,了解学生的真实认知状况,以学生为中心来加强教学活动的实效性,这就是“实证”。

研究内容:

1、课堂前测的方法和措施:上课前,做好学生的原有认识调查的基础上调整教学预设的方法措施。前测内容指向:①和本节课教学内容相关的学生已有知识水平。②班集体中学生个体间学习差异的了解。③学生情感状况。

用多种方法尝试对学生进行课堂前测,探索出一套可操作的简易的教学准备过程。例如:收集信息法——收集到大量第一手的有关孩子课堂前概念的素材,找到前概念和教学有效性之间实证性的关系;作业法调查——作业本采用随机小组一半课前做,一半课后做的方式来获得“课堂前测”的部分信息;问卷调查法——针对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及对孩子感知到的一些默会知识进行课堂前测的内容设计或通过原来课题中收集到的相关信息进行内容设计,还可以通过诸如表格调查,个例访谈,对比调查等方法来进行课堂前测。

2、后测内容指向:①基本知识与技能的掌握。②超常与学困的学习个案。③学生情感。通过对课堂后测过程及结果的分析,找到调整课堂教学策略的几种思路。后测的形式可以采用问卷调查式,选择判断式,或是座谈了解法,更可以从学生的课外作业完成情况来反思课堂教学效果,或让孩子们写纸条、提问题与老师课外交流等方式来了解孩子们的课堂学习状况。

3、通过课堂前测、后测,了解学生在本节课中存在的差异,进步幅度,在比较、反思中评估差异教学策略应用的合理性,如何改进。学生也更加直观地了解自己与他人的差异所在,增加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在这里还必须指出:前测后测既是反映差异教学时效性的评估手段,又是对学生进行大面积反馈与调节的有效手段。

(四)实施教学策略构建语文教学案例框架

案例研究就是把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生的这样或那样的事件用案例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对此进行分析、研究、探讨的一系列思维加工过程(《走向教育案例研究》蔡守龙《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3年第7期)。它包括了案例的撰写、分析到应用并取得成果的全过程,是行动研究的重要方法,是一种融理论与实践、研究与行为为一体,行动者与他人合作,以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为导向的研究。

由于案例是发生在教育、教学生活中含有问题或疑难情境的真实事件,这就决定了人们在研究案例时必须有选择地去提取这种事件,并作分析和反思。在这个过程中,其操作方法和表述形态往往是多种多样、不拘一格的。一般的说,只要反应的这个事件能体现教育、教学的思考力,并产生积极的意义,不论用何种方法、怎样表述均可。常见表述形态:单列式、并列式、比较式、类举式、综合式、概述式。(《语文教研案例论》周一贯著)

为了能够甄选出典型案例,我们要求教师在设计教案时按照特定的框架要求书写。

教案框架: 教师介绍 学情分析

差异教学策略 关键词

教案

1、前测;

2、教学设计。采用并列式设计,对于普通生和特殊需要的学生给予不同关注。

3、后测

分析 教师反思

1、前测后测比较

2、指导者综合评价

案例:略

(五)实施差异教学注重师生情感的交流

只有真正爱学生,真正具有探索精神,才能时刻保持着教育的敏感性和批判性,才能赋予实践理性的精神内涵,为此我们在培训过程中呼唤教师的真情、反思与创新。

①把尊重作为教学的基点

没有爱的教学是苍白的,没有爱作为底色的差异教学更是空洞的。在课堂上的爱是充满理性色彩的,那就是尊重。我们提出:尊重每一个学生,尊重他们在课堂上分分秒秒受教育的权利,要做到“五个百分之百”:

100%记住每一个学生的名字; 100%了解学生的学业水平及变化; 100%的学生在每节课要有一次发言机会; 100%的学生一天中学业、情感方面要有点滴进步; 100%的学生在一天中要得到一次适度的表扬;

为此我们设立《学生成长记录袋》《学业成绩评价手册》和《家校联络卡》《学困生帮教纪实》不忽略学生的点滴变化,为教师了解学生提供丰富的一手材料。同时,要求教师将爱融入课堂,融入班级,融入每一个学生的心底,以保证差异教学的牢固根基。

②把反思性实践作为突破

教师要能以批判的眼光看待自己的教育实践,自觉拓展教育视野,既能聚焦课堂,又能放眼课外。例如差异教学要求教师学会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等理论和方法技术测查和诊断学生个体内和个体间的差异和教育上的不同需求,找到学生的优势和不足,为其制定特定的教育计划和实施持教学提供的科学依据,促进其潜能最大发展。为此,强调教师具有专业意识,自觉树立测查诊断的专业精神,形成一种对学生认真负责的严谨态度和力求掌握教育临床专业知识和技能自觉性,改变以往评经验操作的模糊性和不科学性。这就要求一线教育能够不断反思,不断总结,不断学习,不断创新,始终走在教学改革的前沿。③把师生共同成长作为科研的目标

有大智慧才有大境界,在实验开展的初期肯定会遇到很多阻碍,例如对学生差异测查方法的使用、差异教学策略的实施等都呈现出多样性、复杂性、特异性、开放性等特点,甚至教师的工作量明显超出负荷,但每一项实验都是一种创造,创造需要奉献,需要智慧。实验指导者应密切关注实验教师的情感状态,最大限度调动教师自觉实验的热情。

参与实验的教师必须认同:实践是每一位教师成长的基石,任何教师的成长都离不开实践的锤炼。在差异教学实验中,一线教师会积累大量有价值的一手材料,要及时整理及时反思,通过反思促进实验的灵性循环,同时也促进教师和学生的不断成长。

当前许多教师面对科研抱有浮躁和功力的心态,实验管理者要尽可能营造远离功利、归于宁静的治学氛围,要尽可能减少对教师的各种外在强迫,让他们轻松实践、大胆探索,认识到教研既是实用的科研,在课堂中自由生发教育智慧,以科研兴教、科研兴校,最终大幅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五、研究结果:

1、半年时间听小学语文课一百多节,发现近三十节有价值案例,应用前测、后测对比、与平行班对比、阶段验收、同课异构等方式检验,证明在小学语文课堂实施差异教学策略的教学效果优于常规教学,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对于当堂知识的理解、记忆、应用不同程度的学生均有提高。2、教师在实验过程中对差异教学策略的应用能力逐渐增强,科研意识、反思精神、专业水平得到发展。

3、长期坚持实验,能够大面积提高语文学科教学成绩。

六、结论

1、用案例方式诠释差异教学策略应用,可以发展被培训教师的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等能力的品质。在“学后做,做中学”的过程中,如果教师能够亲自写出有价值的差异教学策略应用的案例,证明他已经把书本知识内化,并能够用来解决教学问题。

学生差异小学语文论文 篇3

一、承认学生个体差异的存在

学生个体之间是存在差异的,这一点必须承认,只有承认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才能够找到解决的方法。学生个体之间差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基础差异,另外一类则是动力差异。

基础差异指的是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是不同的,也可以归结为智力因素导致的差异。对于同一个教师讲解相同的知识点,每个学生的领悟程度是不同的,领悟程度不同,运用起来也就产生了差别,从而导致有的学生成绩好,有的学生成绩差。

动力差异指的是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也可以说是非智力因素导致的差异。例如因为兴趣的关系,有的学生非常喜欢古诗词,有的学生则是喜欢现代文,有的学生喜欢写作,有的学生喜欢阅读等等,这就是个体差异。因为动力差异是非智力因素导致的,所以并不是说不可变,但是不可否认,想要改变并不容易,因为深受生活环境以及个性的影响。每个学生的动力差异都是不同的,对于教师来说,应该明确的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动力,这样才能够提出相应的对策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动力差异。相对于基础差异来说,动力差异的必然性要低一些,但是也是肯定存在的,所以也无可避免。

二、正确对待学生个体差异,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1.充分发挥学生课堂教学的主体性。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应该善于提问题,通过提问题的方式使得每一位学生都能够认真听讲。当然了,有部分小学生因为比较害羞的缘故,在课堂上不喜欢回答问题,那么教师就应该引导这些学生回答问题,积极参与到课堂上来;再者,有些学生会回答错误,这个时候不应该允许其他学生嘲笑,而是应该帮助学生分析其错误的地方,引导学生找到正确的答案。另外,还可以分小组进行学习,小组成员之间相互讨论,这样就可以避免照顾不到某一部分学生,使得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投入到学习中去。

2.因材施教。因为学生之间具有个体差异的缘故,所以从客观的角度来说,学生自然就能够分出不同的层次。一般来说,根据学习成绩的优劣,学生可以分为优秀、良好、中等、困难四个层次。虽然说学生的层次不同,但是教师应该认真的对待每一个层次的学生,不应该重视优等生而忽视差等生。差异是存在的,但是差生是不存在的,只有秉持着这样的观念,才能够更好的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除了课堂教学之外,布置作业的时候也应该差别对待,对于学习一般的学生,应该布置最基本的作业,使其能够掌握基本的知识点,而对于学习比较好的学生,则是可以布置具有开拓思维的作业,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教师对待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要求也应该有所差异,毕竟教师不能够要求所有的学生考试都得一百分。对于那些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来说,重点是鼓励,每当他们在成绩上取得进步,或者是掌握了一个新的知识点的时候,教师应该适当的给予鼓励,使得他们可以保持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3.教师调控课堂教学。对于小学生来说,每一堂课都会学习一些新的知识点,教师不应该整节课都介绍新的知识点,而是给学生留出充足的自由时间。一般来说,一节课的时间可以划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复习,复习之前学过的内容,复习是非常关键的,因为人的记忆是会遗忘的,只有经过复习,才能够加深记忆,无论是对于优等生还是对于差等生,复习都是十分必要的;第二部分是学习,学习的内容自然就是新的知识,最好可以提前进行预习,这样的话学习起来会更加的容易,也更能够根据自己理解的误区进行纠正;第三部分是学生自由发挥,自由发挥就是把时间给予学生支配,因为每个学生领悟知识的能力不同,而且每个人的侧重点也不同,就可以利用自由时间来进行查漏补缺,这样更加有利于学生提高自己的成绩。

学生差异小学语文论文 篇4

一、分层布置任务,明确预习目的

有效教学的评价标准是学生的有效学习,其核心是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教学是否有效主要是看学生的学习效果,看学生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有效学习,是否在学习上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和进步。所以,学生的有效学习可以从课堂教学中体现出来。如何使学生从一开始就进入有效学习的氛围中呢?笔者认为,可从预习环节入手,以预习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使学生树立明确的预习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打开学生“想学”“要学”和“自己主动去学”的心扉,在没有进入教学课堂的学习前,自己去探索,为进入课堂学习架设兴趣的桥梁,因为,学习任何事物都是从兴趣开始的。学生草草预习没有任何目的,即使进行了所谓的预习,也是无效的预习,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确立明确的预习任务。学生一旦明确了学习任务,做到了心中有数地去预习,对将要学习的课文知识就能事半功倍。而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预习要体现因人而异和因文而异的原则。在向学生提出预习要求时,既要制订统一的要求,又要考虑学生的不同情况,灵活处理。学生智力、知识水平发展不同,预习要求的难易度也该有所不同。

将班上学生分为几个层次,第一个层次的学生情况是家里没有电脑,读通课文、自学生字词比较困难;第二个层次的学生情况是能主动预习课文和生字词,但依赖于《课课通》;第三个层次的学生情况是能很好地完成老师布置的基本预习任务,并能查阅课外资料。根据孩子们的特点,制订出不同的预习要求。对基础较差、接受能力较弱的学生只提出这样的要求:认真读课文,画出生字,查字典认生字,画自然段,画出不懂的词句;对中等生,增加给课文分段,按照课后思考练习,在课文中寻找答案的要求;对学习较好的学生再增加思考课后问题,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看看能读懂哪些内容的要求。这样布置预习,要求使一类学生的求知欲望得到了满足,保证了第二个层次学生的基本训练,也照顾了第一个层次学生能力低的弱点,调动了每个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各层次学生的智力都得到了发展。笔者还要求学生把预习所获也写在课本上,以便在课堂上交流。古语有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生经过教师的引导,明确预习的目的,通过预习,对即将要学习的新课能够做到心中有数,知道了哪些内容自己能够弄懂,哪些需要在教师引导下去弄懂。这样,学生在上课时,便可集中精力去听,去思考解决自己难以弄懂的内容,和同学交流自己在预习时的收获,这样,听课就变得更有针对性了,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听课效率。而预习的每个要求都是自己能做到的,提高了学生的预习效果,也促进了课堂的有效教学。

二、考虑差异性,合理地安排预习时间

中年级学生对所要学习的新课内容有了明确预习目标后,那如何安排预习时间呢?这也需要合理地调配,让学生带着愉悦的、自觉的心理去预习,使学生能在较少的时间里投入对新课内容的预习中,获得尽可能好的学习收益。

学生对于当天所学的各学科知识,常常需要经过晚上一至两个小时这样一个较长的时间段来理解、消化、吸收,而学生要达到吸收的过程,不外乎是通过教师布置的课堂作业和家庭作业等这几种途径来实施。而对于中年级的学生来说,晚上的语数外三门功课的作业加在一起,还是挺多的,如果在此基础上布置去预习将要学习的新课文,学生会产生厌烦心理,预习往往走马观花,敷衍了事,这样的预习是无效的。所以,合理安排预习时间,也是提高有效预习效果的一个重要环节。对此,笔者采取了分时段的预习时间,从每天的早读课时间里挤出十分钟,让学生初读、深读,整体感知将要学习的新课文。短短的十分钟难以收到预习成效,所以下午再让出十分钟,让学生整理他们对新课的疑问、困惑和收获。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晚上再利用十五至二十分钟的时间,根据自己不同的预习要求,完成预习任务,第一个层次的学生主要要识记生字的字音、字形;第二个层次的学生主要要翻阅工具书,查阅词语的意思;第三个层次的学生借用参考资料、工具书来自行解决问题。这样的时间安排看似支离破碎,但却较好地缓解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和厌学情绪,使学生从心理上产生了主动愉悦的心理,从而主动地去预习,提高了预习的效率。

三、重视预习中出现的个体差异,教给学生预习方法

预习要体现因人而异和因文而异的原则。小学中年级学生的语文预习作业中常有“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句子”“理解自己不懂的地方”这一类要求。对于学生个体而言,所谓“不理解”是千差万别的。因此,在预习时,帮助学生找到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培养质疑的能力,是个很重要的工作。开始指导这类预习时,工作要细致。如“画出不理解的词语”,让学生知道先从生字新词中想想有无不理解、不明白的,如果认为明白了,就要说说词语意思,如果认为不明白就要将不明白的画出来;其次可读课后练习中要求掌握的词语,从中找出不理解的词语;还可以听听同学提出什么不理解的词语,想想自己是否明白,用这样的方法去找到不理解的词语。对于句子和课文,也要边读边用课后思考练习题来考考自己,逐步提高自己质疑的能力。

中年级学生面对不同的新课内容,所采用的预习方法也理应随教材内容的不同而不同。以下三种方法正在尝试中:

1. 提示式预习

这种预习是在老师作必要的提示指点后,让学生通过预习解决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实际上是在预习题中设置坡度,降低难度。比如,四年级上册《李时珍夜宿古寺》主要的练习中有一项:要求学生先读课文,然后根据提示给课文分段,写出段意。这个单元我就带着孩子们在课堂上预习,教会孩子如何分段以及概括段意。这样学生读课文时就有一个基本的思路,这样的提示较明确,有助于促进学生增加完成任务的信心,从而较好地达到预期的目的。

2. 解疑式预习

这种预习方法由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并在预习课文的过程中试着解决。在这里,设计问题要注意到学生学习课文“尝试了解”的特点,最好是学生大体了解课文内容后即可回答。比如,教学《维生素C的故事》《开天辟地》《普罗米修斯盗火》《一路花香》《九色鹿》这些故事型的课文时,学生仅局限了解故事内容,对人物特点、故事中所折射出来的道理或知识很难理解,于是可布置这样的预习题:

(1)课文中写了哪些人,写了有关他的什么事呢?找出有关的语句。

(2)从作者描述的事情中你看出了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这样的预习照顾到了不同程度的学生,对他们的能力提高是切实可行的。

3. 思考练习题式预习

学生情况不同,预习关注的内容不同,预习达到的目标也不同。苏教版小语教材的课后练习设置具有一定的层次性,体现了字、词、句、篇螺旋上升的语文能力提高的过程。基础差的学生可以把课后字词作为预习重点,认真预习课后练习第一题“用钢笔描红”即可。基础尚可的学生,则按照课后练习进行思考,在课文中寻找答案。而学习较好的学生,就可以根据课后练习深入思考,并联系学过的知识或生活实际,发表自己的意见。

不管是用什么方法,对于小学中年级学生来说,应是简易实用的、爱用的;还应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激发其创新思维,提高学习的效率,减轻学习负担;更应顺应小学生爱动的天性,让小学生的眼动起来,嘴动起来,手动起来……在“动”中求知,在“动”中求新……也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其创新意识,收到预习实效,真正达到叶圣陶先生说的“教是为了不教”之目的。

四、利用预习检查,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中年级学生对新课内容进行预习后,渴望得到教师的评价。如果教师及时地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检查、反馈并给予一定的肯定评价,给予学生激励性的鼓励,就会让学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情感的喜悦,无形中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性,使课前预习任务得以较好完成,使课堂教学效果大大提高。

五、培养学生预习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1. 善于发现学生的进步,及时表扬和鼓励,诱发学生的预习兴趣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检查预习情况时,发现学生点滴的进步,特别是后进生的进步时,应及时予以表扬和鼓励,肯定他们的成绩,使他们感受到进步的喜悦,树立自信心。

2. 把竞争意识引入预习活动中,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

小学生有争强好胜的心理,中年级学生也不例外。教师要充分利用他们的这一心理特点,在预习中适当地运用竞赛的形式,激发他们的预习兴趣。

预习是一个寻疑的过程,也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做好课前预习,兼顾学生的差异性,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认知能力,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得到了提高。

参考文献

[1]宋秋前.有效教学的涵义和特征[J].教育发展研究,2007,(1).

学生差异小学语文论文 篇5

摘 要:新课标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因材施教,教师要承认学生的个别差异,并正确处理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的关系,对学生的评价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境而异。要通过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等方式尊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学到更多知识,为日后发挥出他们最大潜力,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奠定扎实的基础。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语文;因材施教; 策略

新课标与传统教育教学最大的区别就是,新课标注重“以人为本”,强调的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这也是新课标核心理念之所在。我们也可以这么说,在新课标背景下,教育教学要充分发挥全体学生对学习的自觉性和能动性,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之间总是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差异,就像“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学生之间的差异总是客观的存在着。因而,新课标下,教师就应该切切实实做好因材施教工作,确保将新课标核心理念落到实处。以下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一谈如何在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因材施教的问题。

一、因材施教,让所有学生都能够学到知识

1.科学对待学生的个别差异

首先,我们要承认学生的个别差异。由于每个学生的先天素质和后天影响存在着一定的差别,这种差别反映为他们在学习兴趣和动机、学习气质和能力、学习方法和习惯等方面的个别差异。另外,由于家庭环境的不同(家长的工作,家庭的经济条件等),也容易造成学生间的个别差异。对此,在教学中我们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工作。其次,我们要相信所有智力正常的学生都能学好语文。教学实践经验表明:语文成绩不好的学生,绝大多数都不是由智力因素造成的,主要是由他们的非智力因素和教学条件造成的。因此,我们不能把成绩差的原因完全归结为智力,更不能将后进生和“弱智”简单地画上等号。对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树立起每个学生都能学好语文的信心,这是实现面向全体学生的根本保证。

2.正确处理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的关系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学生的个别差异在客观上制约着我们的教学,而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又决定了我们的教学必须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则进行。因此,初中语文教学必须正确处理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的关系,通过因材施教去实现全体学生最大可能的发展。在教学中,我严格按照教学大纲的规定进行教学,使全体学生都能达到大纲所规定的基本要求,确保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因材施教的关键问题是解决好后进生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采取一些切实有效的措施帮助后进生,转化后进生。首先,要关心并鼓励后进生,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心理,使他们建立起能学好语文的自信心。其次,应采取一些切实有效的措施辅导后进生,帮助他们的某些缺漏。在辅导后进生时,我既注意弥补他们知识结构的不足,更注意改善他们学习知识的方法,让他们逐步学会学习。

3.承认学生差异,适度教学评价

评价学生不能单纯地以成绩为指标,要多方面考查学生。包括知识技能的掌握、独立思考的能力、分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动手操作的能力等。尤其对于初三学生来说,评价中更要主张重视学生的学习态度的转变、重视学习过程和体验情况、重视方法和技能的掌握、重视学生之间交流与合作、重视动手实践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归根结底是重视学生各种素质尤其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状况。对学生的评价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境而异。做出有针对性的、艺术性的评价,采取分层多维的评价方法,是促进学生差异发展的重要前提。

二、尊重个体差异,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在课堂教学中创造条件让学生主体性得到发展,培养有扎实的语文基础和较强的适应能力,又有独立的人格和创造精神的开拓型人才。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在教学中,教师要时时处处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设计教学方案,考虑课堂结构,把学生真正当成学习的主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着眼于引导,学生着眼于探索,使学生主动、有效地进行学习,让全体学生自始至终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之中。

1.尊重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教学活动中,只有对学生热爱、尊重、理解和信任,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因此,我尽可能做到用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等来缩短师生心灵间的差距,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从而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气氛,使学生产生与教师合作的欲望。

2.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这些群体在教师恰当的分层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了最好的发展和提高。同时,实施分层教学能促使教师不断探索适应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法,它是一种教学策略,也是一种教学模式,更是一种教学思想,它强调了“教师的教要适应学生的学,学生是有个性差异的,不能以牺牲一部分人的发展来换取另一部分人的发展,学生的个体差异是一份宝贵的可供开发的教育资源。”如:要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教师首先必须对每个学生的学习现状了然于胸,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有的放矢。根据班级学生的成绩、自主学习能力、智力情况等因素,结合教材可将学生按一定比例对学生进行分层。可分为甲乙丙三个层次:甲组(跃进层),基础扎实,接受能力强,学习方法正确,成绩优秀;乙组(发展层),基础和智力一般,学习比较自觉,有一定的上进心,成绩中等左右的学生;丙组(提高层),基础、智力较差,接受能力不强,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各层次内学生合理搭配,建立学习小组(每个学习小组由3~4位同学构成,并任命一名同学担任小组长)。中途根据学生的情况或请求可以随意调整一次。为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在分组的过程中一定要避免使用“差生”这样的词语。

综上所述,对待中学生应该注重因材施教,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学到更多知识,为日后发挥出他们最大潜力,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奠定扎实的基础。因此,教师要不断地更新教学理念,根据创新教育理论和学生的特点及教学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来提高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以适应新课改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王红红.初中语文个体差异研究.亚太教育,2015

浅谈小学语文差异教学 篇6

关键词:个体差异;小学语文;因材施教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5-0043-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35.026

我国早在两千年前大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这一教育观点。对同一个问题,孔子针对性格不同的学生灵活施教,不拘一格。笔者曾读到一则有关孔子教育的消息。有一次,他的学生子路问他:“听见正当的事,要不要立即去做?”孔子说:“你家有长辈父亲、兄长,怎么能立即就去做呢?要咨询父亲和兄长的意思,然后再去考虑。”同一个问题,冉有也来问孔子,孔子就说:“你听到风声就要赶紧去做。”孔子对同一个问题,却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去教育:因为子路生性鲁莽,遇事不会三思而后行,所以孔子要给他思考的时间;因为冉有性格优柔寡断,办起事来前怕虎来后怕狼,畏畏缩缩,不敢前行,所以孔子鼓励他做事要果断、干脆利索。

两千多年前的教育就注重因材施教,注重个体差异,今天的教育工作者就更加不能忽略学生的千差万别,切记不能在设计好自己的教学内容以后,实行“一刀切”的教学方法,而要让每个学生感受到教育的幸福和成功。下面笔者就小学语文教学中针对个体差异的教学策略作一简单的阐述。

一、针对智力差异,教学内容分层式设计

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语文课中的主要任务是识字、组词和积累词汇。一篇课文中同样的识字任务,智力好的孩子能够很轻松地完成教学任务,智力平常的孩子却只能完成教学任务的四分之三,一少部分智力较低的学生却在一节课中记不住两个生字。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就必须对教学内容分层设置,让智力层次不同的学生在课堂中都有所收获。如我在上《钓鱼的启示》时,对于记忆力特别好的学生,不但让他们掌握本课的生字,而且要求他们用这些生字写一段话,这样的要求实际上拔高了他们的水平,能使他们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对于智力中等学生,我要求他们完成正常的学习目标:流利地朗读课文,掌握本课的生难字,用这些字组词。对于智力低下的学生,我只要求他们在本节课中可以读通课文,记住课文后面标黑的生字中的三个就行,这样他们也会因为学会两个字、三个字受到老师的表扬后,找到学习的快乐。总而言之,只有按照学生智力的差异,对教学内容分层,不同层次、千差万别的学生才会在不同的内容中找到自我存在的价值。

二、针对性格差异,扬长避短

心理学上根据人的性格差异分为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抑郁质四种类型,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性格差异进行教学,这样才能达到教学的最优化。

多血质的孩子性格外向,活泼好动,但兴趣不够稳定,他们做事没有坚强的毅力,经常会出现半途而废、虎头蛇尾的现象。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发挥这一类学生善于外交的长处,在语文综合实践课堂中充分发挥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在学校的主持演讲社团中培养他们的说话、演讲、解说、主持能力。当学校有各种活动时,尽量让他们在学校的活动中当小小主持人,为他们才华的展示提供良好的环境和平台。同时,为了培养他们的耐心,帮助他们养成做事有恒心、有毅力的习惯,教师在课堂中可给他们一篇较长的课文,让他们一次性读完,并做好后面的习题,用这样的方法可以培养他们做事的耐心、恒心。

粘液质的孩子做事拖拖拉拉,慢慢腾腾,没有紧迫意识。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灌输“快乐”思想,告诉学生只有把课堂中所学知识快速掌握,并完成作业,才能在课后玩得快乐。记得去年四年级2班的课堂中有两名学生写字特别慢,为了让他们快速完成作业,我规定他们在十分钟内完成:凶、拖、逃、逗、短、搓六个写两遍,若能按时完成,老师做出奖励,没想到,这一招还挺灵。学生为了获得学习的成就感,克服自己的缺点,用心来完成学习任务,久而久之,学生的这种坏习惯就悄悄地溜走了。

抑郁质的学生性格内向,不善于和人交往。面对这样的学生,教师在语文课堂中要尽量创造人人发言的机会,逼着他们去说话。记得上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跳水》这一课时,学习完课文后,有个问题是“说说你对船长的看法”,当这一问题抛出时,平时爱展示、爱表现的学生就按耐不住了,可是我却说:“今天我从你的眼神中读懂了谁最想说话,而且我从他们的嘴角猜到,他们一定会说得很好。”做了这样的铺垫之后,我便叫起了平时不说话的三名学生,这三名学生听到刚才老师的期望后,都尽力回答问题。此时,我带领学生给了他们掌声,给予了他们鼓励。这样做,他们在课堂的鼓励中才会越来越出色。

三、针对爱好差异,培养学生的特长和兴趣

一个班级中的学生由于来自不同的家庭环境,所以兴趣爱好各有差异,我们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充分挖掘他们的爱好,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让他们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做一个有生活情趣的人。如讲四年级课文《包公审驴》时,我让学生演课本剧,因为我班中有个别学生的表演能力非常强,这样做,就为他们提供了良好的土壤,在他们心中种下了一棵表演的种子,有利于他们今后的发展。又如有的学生喜欢绘画,我在讲《三月桃花水》时就让学生画自己眼中的春天,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浅析小学语文差异教学目标的设计 篇7

一、小学语文差异教学目标设计的依据

小学语文差异教学目标设计的依据包括三个方面:第一,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部分是小学语文教学目标设计的重要来源。第二, 小学语文教科书。依据不同版本的小学语文教科书 (如人教版、北师大版、苏教版、长春版等) , 设计出的教学目标虽大体相似, 但依然会有不同之处。第三, 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小学语文教学目标, 不仅需要根据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小学语文教科书, 同时也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不同, 其学习经历、学习基础、学习方法、学习兴趣等都存在着差异。有些教师试图设计出全班学生都适用的唯一教学目标, 是不切实际的, 也是不科学的。小学语文差异教学就是要面向全班学生、顾虑个体差异开展的, 那么小学语文差异教学目标的设计也必然以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年龄规律等实际情况为基础。

二、小学语文差异教学目标设计的策略

在小学语文差异教学中, 语文教师可采用分层设计教学目标的办法,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 从而使学困生感到“我能行”;帮助中等生认为自己、有更大进步;使优秀生产出乐于挑战的欲望等。即小学语文差异教学目标设计的基本策略为目标层次化。

例如, 在《忆铁人》一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描写王进喜深深自责的感人画面) 内容教学时, 可分层设计如下多样化的教学目标:第一层针对次学困生———知道王进喜是个什么样的人, 了解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描写铁人王进喜的;第二层针对次中等生———揣摩词句对反映人物品质的作用;第三层针对次优秀生———学习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 尝试仿写身边中“王进喜”。这样设计的小学语文教学目标, 既尊重了学生的差异, 也满足了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

三、小学语文差异教学目标设计的注意事项

在设计小学语文差异教学目标的时候, 教师必须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第一, 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差异主要反映在“知识与技能”目标和“过程与方法”目标领域上, 而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领域上不做差异要求;第二, 虽然各层次目标有所差异, 但各层次目标之间需要形成一个阶梯, 利于后进生向中等生迈进, 中等生向优秀生靠近, 优秀生并不自满;第三, 小学语文差异教学目标的设计必须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 必须突出语文实践性的特点。

小学语文差异教学与教学策略探讨 篇8

一、小学语文差异教学介绍

小学语文差异教学与其他学科不同, 首先对于人文学科的语文来说, 语言最能体现人的个性, 教师可以很容易通过语言了解学生的思想与个性, 这也是语文差异教学的一点优势, 其次语文题目很多答案不是唯一的, 强调意思对即可, 这与数学等理科问题答案有本质区别, 语文能充分打开学生思考的张力。至此将差异教学概念与语文教学相结合后我们可以发现, 小学语文差异教学可以界定为, 以小学语文教学内容为基础, 立足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与需求等个体差异, 灵活掌握语文教学进程, 通过多种教学手段的应用提升学生对语文的理解, 强化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能力。

二、小学语文差异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 教师对小学语文教学理解不够

语文是人文学科, 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积极与学生交流是必要的, 分析学生个性有利于因材施教, 这也是我们教学的根本任务之一。只要能提高学生成绩就是对的教学方式, 通过实践可知, 这种思想是对课标的曲解, 没能真正做到尊重个体发展, 很多时候学生是在痛苦中学习, 在麻木中学习, 个性被压抑, 导致主观能动性被束缚, 久而久之学习兴趣全无。

(二) 小学班级人数过多, 兼顾个体差异较难

目前我们的学校招生通常是超出计划限额的, 接受的学生多, 班级人满为患, 很多时候老师力不从心。在语文课堂上, 学生密度大, 教师很难逐一了解分析学生特点, 基本上会采取分批次的方法, 以及划分等级, 虽然一定程度上大范围总结了个性差异, 但难免会有错误的划分, 这样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保证与学生的接受能力相适应, 渐渐的就回到了以教师为主体的模式当中, 可以说这是客观促成的现象, 但也是急需我们解决的问题。

(三) 教师自身能力的限制

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 面对任何复杂的情况都能够处理得当, 正因为这个特殊性, 我们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能力, 只有如此才能真正从学生这个主体出发, 驾驭不同的差异性, 做出正确的判断, 促进师生进步。目前部分教师还没能达到游刃有余的进行差异教学, 这与自身的能力有很大关系, 有时课堂失控、学生成绩下滑不仅仅是学生自身的原因, 我们教师也要承担责任。

三、解决小学语文差异教学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 强化教师对学生差异信息的收集

学生由于生活环境不同, 每个人都有各自的习惯与个性, 这对学生的学习会造成影响。教师在教导学生学习过程中要保证学生的各个方面都受到正面影响, 因此就要全面的了解学生。这里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出发:首先可以进行课堂观察, 如在语文课堂上我们要观察哪些学生善于交流、喜欢提问, 哪些学生比较喜欢独立思考, 哪些学生不喜欢与教师交流等, 而后从学生的个性出发建立交流, 有针对性进行指导, 再者可以经常与学生交谈, 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 正课前留出时间与学生做交流分享, 问问学生对语文课的感想等等。总之, 教师对学生的状况越了解, 越有利于进行差异教学。对于一些特殊家境的学生, 教师不仅仅从学生角度出发, 也要走进家庭, 与家长沟通, 为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 开展弹性教学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 学生的基础、兴趣、习惯等千差万别, 想在短短几十分钟课堂实践上带给学生进步是有难度的, 因此需要我们利用高效的方法, 开展分组式弹性教学。针对学生的差异分组, 教师可以分别制定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等, 学习根据学生自身的需求灵活变动, 并且小组可以根据共性、差异不断调换组员, 直到每个学生都找到最合适的位置。

(三) 教师不断提升自身能力

教师对自己的评估与能力提升是非常重要的,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经常进行反思, 分析我们在语文课堂上进行差异教学时出现的问题, 进而发现自身的不足之处, 不断通过学习、培训、进修提高能力素质, 且在提升的过程中不断与差异教学相结合, 反复经历实践、总结、提升的过程。相信, 我们的教学水平势必会更上一层楼, 差异化教学会给学生带来更多的益处。

四、总结

在我们传统的教学中, 有“一刀切”的教学方式, 即根据学习成绩将学生划分好坏, 这是相对武断的方法, 教师没能从根本上分析学生自身的优劣势, 因材施教做的不到位, 进而导致两极分化严重, 成绩差的学生自信越来越弱, 教师压力越来越大。因此, 实施小学语文差异教学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靳丽霞.这样鼓励孩子最有效[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 2010 (26) .

学生差异小学语文论文 篇9

一、全面搜集信息, 了解学生学习的实际状况

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 最为基础的工作就是对学生的语文学习状况全面了解, 只有对学生的能力与基础熟悉了, 才能够准确开展分层活动。笔者在教学中, 并没有一开始就进行分层, 而是在接手一个班级的语文教学之后一段时间开展分层, 在这一时期, 一方面和以前的任教教师仔细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另一方面对学生的作业完成状况、课堂提问情况以及阶段检测结果进行认真分析, 大体上对学生的语文学习基础、能力具有初步的判断, 为下一步的合理分层奠定基础。只有对班级任教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与基础全面、深入地了解, 才能够提高教学活动的针对性, 对学生语文学习状态的了解过程中, 要避免一次成绩定论的现象, 要尽可能地通过一段时期的学习状况进行分析评价, 并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态度、投入程度等方面。

二、科学界定层级, 建立梯度恰当的分层体系

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层级进行教学, 是分层模式的基本组织形式, 教师在分层的过程中, 要对层级进行科学的划分。一般情况下, 将学生分为5个左右的层级较为科学, 既保证每一个层级的学生数量适中, 也能够在学生中形成恰当的梯度, 便于管理中的动态流动。如果层级过少则降低了成员之间的流动性, 所分层级过多又会陷入混乱境地, 不利于教学管理的有效开展, 在确定层级之后, 教师还要开展两项工作, 一项是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意义与重要性的教育引导, 让学生对分层教学模式具有正确的认识, 防止学生因为分在较低层级而产生自卑心理, 让学生明白分层教学的目的是为每一位学生搭建适合自己的学习平台。另一项就是尊重学生的自我评价, 对学生分层定位的过程中, 不仅要依据教师的判断, 还要结合学生的自我评价与自我选择, 通过两者相结合的方式, 为学生选择定位较为准确的层级。

三、确定个性目标, 实现学习难度的量身定做

教学目标是整个初中语文教学活动的方向与引领, 以往的语文教学活动中, 所有的学生都是沿用同一种难度系数的教学目标, 这种“一刀切”的方式难以兼顾到学生的差异性, 容易导致优秀生学习动力不足, 学困生又会感觉到学习过难, 影响了初中语文教学成效提升。因此, 分层教学模式中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教学目标的合理定位问题, 虽然在学生层级上具有多种分法, 但是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相对要保守一些, 原则上分为三个层面较为合理:优秀、中等、后列。在确定差异性教学目标之后, 教师可以对数量超过目标定位的层级进行归类, 使之实现一一对应。在优秀生的语文学习目标上, 适宜进行一定难度的拔高, 保证这一群体的学生学习活动具有动力, 而对于学困生群体, 教学目标则要相应降低一些, 保证学生能够完成其中的大部分内容, 中等生则坚持原有的教学目标。通过这样的个性目标制定, 学生都能够在其中寻找到适合自身实际发展的目标定位, 提高学习适应性。

四、落实差异措施, 确保教学活动的有效进行

在差异教学目标的引领下,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当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措施, 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 保证学生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域内得到长足发展。首先, 教师在课堂提问的难度上面要区别对待, 不仅要设计一些较为深奥、思考难度较大的提问内容, 同时也要设计一些难度系数不高的简单问题, 在教学中穿插提问不同层级的学生, 提高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参与度。其次, 在作业设计中要统筹兼顾, 对不同基础与能力的学生, 按照目标与层级设计相应容量与难度的练习内容, 保证学生的学习目标与练习内容相吻合。另外, 在语文学习成效考核方面, 教师应当专门针对学困生群体设计相应难度的内容, 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 消除其因为长期处于班级后列位置导致的自卑情绪。通过这样的方式, 能够让学生在整个初中语文学习中激发潜力、增强动力, 为教学成效的提升发挥促进作用。

五、实施动态考核, 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

分层模式教学中, 教师要进行动态管理, 学生的分层并不是一层不变的, 要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状况及时调整, 在学生之中营造竞争性氛围, 激发学生内在的竞争欲望, 从而搞活语文学习活动, 增强学生的积极情感, 为教学成效提升奠定基础。教师可以采取定期考核评定的方式, 时间不宜太短, 半学期举行一次较为适宜, 教师可以设定一些硬指标, 并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 决定对学生进行升级、降级处理, 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在不同层级之间流动起来, 营造你追我赶的浓厚氛围。实践证明, 对学生分层教学的动态考核, 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 最大限度地释放学生的学习潜能。

综上所述, 初中语文教师在分层模式教学中应当强化科学管理, 针对各个环节进行精心设计与组织, 确保整个教学活动有效开展。

(徐州市贾汪区紫庄中学)

摘要:如何有效兼顾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不同能力状况, 成为广大初中语文教师应当深入研究的课题。实施分层教学模式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差异性学习需求。作为初中语文教师, 在教学中要注重创新, 全面搜集信息, 了解学生学习的实际状况, 科学界定层级, 建立梯度恰当的分层体系, 确定个性目标, 实现学习难度的量身定做, 落实差异措施, 确保教学活动的有效进行, 实施动态考核, 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 有效开展语文教学活动。

学生差异小学语文论文 篇10

一、调查研究分析

通过对学生问卷调查, 喜欢语文作业的学生比率仅占16.6%, 远远低于其他学科。而学生不欢迎语文作业的原因和比例的调查结果如下:1.做语文作业, 都特别耗时费力, 而收效却甚微, 成就感不强, 占26%。2.语文作业的形式单调、内容陈旧、缺乏趣味性, 占14%。3.语文作业的形式主义严重, 与教材关系若即若离, 占11%。4.教师在布置作业时, 往往是一刀切, 重统一训练, 轻分层练习, 占33%。5.作业难易程度把握困难, 占9%。6.其他原因占7%。

调查数据分析:对全体学生提出统一的作业要求, 规定他们在相同的时间内完成同样数量和同等质量的作业, 让学生丧失了成功的体验。这实际上阻碍了不同层次和类型学生的发展。语文作业设计要以语文课程标准为指导, 以语文教材和语文课堂为依托, 从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基本特点出发, 进行有梯度的作业设计。

二、基于学生差异性语文作业设计应遵循的主要原则

1. 差异性。

多元智力理论、发展性理论以及新课程的实施, 都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 在作业布置上既要关注后进生和中等生, 又要关注优秀生, “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因此, 语文教师要根据不同语文能力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 增加作业的梯度性, 供学生选择提升, 让每位学生在适合自己的作业中都取得成功, 获得轻松、愉快、满足的心理体验。

2. 趣味性。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 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教学实践也证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学生学习的不竭动力。因此教师的梯度作业的设计应该富有新意、形式新颖, 并能激发学生兴趣乃至创造的欲望, 让学生在一种愉快的氛围中体验到语文作业的无限乐趣, 进而将语文学习当作是一种快乐的旅行, 最终让学生喜欢上做作业, 并期待着下一次作业。

3. 开放性原则。

新课程梯度作业设计, 要关注学生的生活领域, 让从课堂知识回归到生活中去;要体现实践探究, 让书本知识能运用到实践中去。同时, 应尊重学生个人理解和具体运用, 留给学生创造空间, 允许部分作业的答案因人而异。

4. 人文性原则。

在教学中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 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 同时也应该尊重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语文梯度作业设计除了注重知识和能力外, 也应围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行精心设计, 让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得到情感熏陶、思想启迪、心灵感悟。一句话, 作业应融培养技能与彰显人文功能于一炉, 让学生在作业中和谐发展。

三、基于学生差异性语文作业设计的实践反思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作业创新设计使学生受益匪浅, 但在实践的过程中, 教师应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1. 适当控制作业时间。

教师应该掌握好作业的难度和数量, 在设计作业时一定要立足于学生语文学习的差异和学生不同的语文学习需求, 要充分考虑到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的差异, 学习兴趣与爱好的差异, 学习习惯和方法上的差异等, 预计一下学生完成作业可能需要的时间, 避免出现上述弊端。在完成作业时间上按作业梯度分层要求, 有效保障优等生“吃得饱”后进生“吃得了”。

2. 及时创设作业交流平台。

“自我实现”是人类的一种本能需要, 他能使个体发现更为充分的自我表现手段, 中学生有着强烈的自我表现欲, 希望尽可能展现自己的潜能。教师应适时为学生搭建一个展示交流的平台,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实现自我”。尤其是对于注重过程学习的探究性和实践性作业更需在班级中进行交流, 使得学生意识到自己的努力正受到别人的关注, 从而提高日后学生的参与度和支持度。

3. 积极提供作业指导。

新课程作业设计固然更重过程, 强调答案的开放和多元, 但这并不意味教师的权威地位和指导作用下降, 相反, 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拓展延伸性的作业, 由于学生知识结构存在局限性, 习惯于单科思维, 教师应适时介入, 给予提示引导;对于探究性作业教师就应该提供必要的信息渠道, 指导学生怎样去找相关的书籍、报刊和网址。

小学语文教材的城乡文化差异 篇11

语文教材插图中的城乡差异分析

分析的对象与方法:选择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2002年版(共12本)为研究对象,并对其进行分析。之所以选择语文学科,是因为语文是最基础、学生接触最多、也最能反映意识形态内容的学科。为了方便研究,我们在12本书中抽取了3本:第1册、第6册和第11册做具体分析。三本教科书分别是低年级、中年级、高年级各一本,使研究更具有说服力。分析的内容包括教材插图和文本内容。

首先,各册反映城市生活和反映农村生活的插图数量不一。

第1-5册,反映农村生活内容的较多;在第6、7、9、10、11、12册中反映城市内容的较多。从图表所呈现的数据中我们可以发现,教科书中插图的总趋势是,低年级教材插图中反映农村内容的较多,越是高年级,反映城市生活的插图越多。

其次,反映城乡特色的插图比例有所不同。

反映城市内容的插图大部分是与城市家庭生活、学校文化生活有关。如第1册,有9幅插图是与家庭生活有关的生活场景,约占城乡特色插图总数的33.3%。其中有2幅是一家三口一起打扫卫生,1幅是温馨和谐的一家人一起看电视,2幅是妈妈送给女儿礼物,3幅是描述邻里之间的互助,1幅是关于爸爸、妈妈、孩子在公园散步。有4幅是与学校生活有关的场景,约占反映城乡特色插图总数的14.8%,其中1幅是新学期伊始父母送孩子上学,背景是高楼林立的城市,旁边是高高的教学楼,有的学生与父母告别,有的正走在去教室的路上;有2幅是男孩与女孩走在两旁是高楼的马路上;1幅是放学图。第6册,有5幅是与家庭生活有关的场景,约占反映城乡特色的插图总数的35.7%,1幅是父亲与三个孩子围坐桌旁讨论问题,1幅是风筝广场上许多家庭放风筝的场景,1幅是孩子在小区楼门口与上班的妈妈挥手告别,1幅是母亲教孩子制作玩具,1幅是许多人一起观看小发明。

反映农村特色的插图,大部分都与劳动有关。如第1册,在“汉语拼音”部分的插图中,编者试图借助农村生活场景图帮助学生学习拼音,这些劳动场景包括植树、喂鱼、晒衣服、拔萝卜、赶猪等。还有很多是描述乡村风貌的插图,如第1册,有6幅是以广阔的田野为背景,中心景物是流淌的小河;有4幅直接描述丰收的田野。第6册中,反映典型农村生活的插图约占反映农村特色插图总数的54.5%,其中有1幅是两个农家小孩种瓜,它是配《四时田园杂兴》这首古诗的;1幅是小孩在河边钓鱼,远处是芦苇丛生的河岸,它是配《小儿垂钓》这首古诗的;有2幅配课文《守株待兔》,描绘的是一个种田人在树桩旁坐以待兔的故事。

最后,大部分插图是中性的,内容为植物、动物、人物及动作、学校生活。

在各册语文教材中,中性插图占插图总数的半数以上,如第1、4、8、11册中,中性插图分别占本册插图总数的71.06%、59%、63.64%、62.96%。而且可以分为植物、动物、人物及动作、学校生活几类。但考虑到城乡孩子的教育背景和知识面,对中性插图进行再分析可以看出,中性插图更偏向于城市孩子,因为他们对这些事物更了解。如第1册中,动植物图画有62幅,农村孩子日常可见的动植物图画有23幅,有鸡、马、牛、羊、鹅、冬瓜、茄子等,其它动物如熊、骆驼、孔雀、狮子、丹顶鹤、鹦鹉等,他们可能从来没有见到过,而这些中性动植物插图对于城市孩子来说,农村孩子从未见过的动植物,他们可以在动物园或植物园中见到。

语文教材内容中的城乡文化差异

近年来,尽管不断进行教材和课程改革,但是基础教育课程的城市化和精英化趋向依旧。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文本内容中城乡文化失衡现象依然明显。

语文教材各册课文内容中的城乡文化分析。

首先,从课文反映的内容看,低年级语文教材反映农村内容的课文较多,但随着年级的升高,反映城市内容的课文不断增多。第1册中反映城市特色的课文只有2篇,农村特色的课文有9篇。但第6册、第11册中城市内容多于农村内容,分别多3篇和2篇。

其次,在反映农村特色的课文中,低年级所采用的语文教科书大多数与动物、景物相关。如第1册,《小松鼠找花生》是关于小松鼠在地里种花生、找花生的故事,《哪座房子最漂亮》描述了村落旁小学堂的美丽景象。第6册中,《春蚕》《我爱故乡的杨梅》《杏儿熟了》等,这些反映农村动物、景物的课文约占本册农村特色课文总数的一半。高年级所使用的语文教科书课文多与历史故事、神话故事有关,如第11册中,《我的战友邱少云》《凡卡》《牛郎织女(一)》《牛郎织女(二)》。相比之下,反映城市内容的课文要丰富一些,有介绍城市和反映城市景物的(《宫博物院》《苏州园林》),有反映城市家庭生活的(《我爱爸爸妈妈》《花瓶》),有的描述发生在城市里的故事(《变色龙》《落棋有色》),还有反映城市文化生活的(《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电子计算机的多种功能》)。

最后,中性的课文内容仍占相当大的比例。课文内容普遍比较丰富,动物、景物占多数,第1册、第6册、第11册中性的课文内容分别占该册课文内容总数的比例为:45%、37.5%、35.7%。

反映农村特色的插图和课文很大一部分是一些自然的东西(如自然景物、与动物相关的景和故事)以及过去发生的故事;反映城市特色的插图和课文的人文色彩更浓一些,家庭生活、游戏场景、学校生活以及文化生活大多以城市为背景。这其中带有明显的价值暗示:农村代表一种自然的、固定的、过去的东西,城市代表一种人文的、生活的、现代的、高速发展的东西,事实上课文和插图中所反映的城市生活对农村孩子已经形成了一种无形的吸引与诱惑。

探讨与分析

教育的差异是城乡差异的一个主要内容,集中表现在城乡家庭为其子女提供的文化资本的差异上。在教育过程中,即使看起来是中性的、不偏不倚的教学过程,实际上却暗暗地偏袒那些已经获得语言与社会竞争能力以及掌握

优势文化的人,更有利于其取得学业成就,因而也更有利于其取得优势的地位,并再造了社会的等级制。

用文化资本理论来分析我们所考察的语文教材,可以发现,虽然大部分插图和课文是中性的,描述城市特色和农村特色的教学内容在数量上没有明显差异,但城市的孩子在学习时却有难易之别。事实上,受城市生活的影响。占有优越资源的城市孩子不仅对教科书中的中性内容知道得更多,而且对典型的农村特色的内容也并不陌生,关于自然的东西,城市孩子不仅可以从动物园、游乐场、博物馆、公园以及旅游中了解未知的世界,丰富自己的知识,还可以从课外书籍、光碟、家长、老师那里了解更为详细、科学、准确的关于这方面的知识。农村孩子则相反。

更为关键的是,即使是反映典型农村生活的内容,其表达方式也是书面化、正规化的,对农村孩子来讲完全是一种外在的、陌生的符号系统,他们需要完全抛弃在家庭中形成的最初的符号系统,来接受另一种标准的评价与认定。这样,即使农村学生非常熟悉的内容,课文的表达方式和学习任务也是农村孩子非常陌生的,如动植物的学名、结构,用散文、诗歌、古诗词来描绘的村景等。从某种程度上讲,学习学校的课程也是一个将乡村学生熟悉的事物陌生化的过程。

在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中,大多数新教材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的情况反映不够,城市化倾向明显,严重影响了新课程在这些地区的实施。因此,首先要加强教材编写队伍的优化组合,编写兼顾城乡的教材。综观历史上教科书在力图兼顾城乡差异上所做的种种探索与努力,我们感到大多新教材仅仅把关注农村地区体现在教材内容的数量上,即增添农村内容或题材,也就是说所有探索都未停滞在内容层面上。新课程要求教科书只是教师实施新课程的一个载体,那么,作为载体的教科书,其担负的应是引领学生依靠自己的力量拓展知识的世界,再启发、引领他们凭借知识的力量去拓展他们身边的世界,在这里,加减“农村”或“城市”题材的内容并不重要。其次要重视对农村孩子早期教育的开发,弥补家庭教育背景所带来的文化资本的欠缺,通过多种途径,让农村孩子更早地接触教育制度所要求的主流文化与语言,开阔农村孩子的视野,扩大他们的知识面;政府必须加强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努力缩小城乡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的状况,提升农村地区的教学水平。

学生差异小学语文论文 篇12

一、分层制订教学目标,体现学生个性差异

有效的教学目标应该体现学生的个体差异,因为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学习只有通过学生自己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建构,才能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与能力素养。教学目标是语文教学的起点与归宿,整齐划一的目标必定不能体现学生的个性差异,只有明确的、恰当的、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才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首要条件。以同一目标水平去要求客观上存在差异的学生,必然造成一部分学生“吃不了”,还有一部分学生“吃不饱”。

我们在制订教学目标的时候,要统筹考虑,从学段目标、教材特点、学生情况三个方面考虑。既要把课程标准的学段目标有效地落实到具体教学内容中,又要根据教学内容特点确定核心目标;既要考虑全班学生的知识经验基础,又要考虑各个层面学生的情况,这样确定教学目标才能把握到位。具体来说,我们可以将教学目标分为基础目标、发展目标和提高目标。基础目标就是紧扣课程标准与教材内容的最基本要求,是需要全班学生都掌握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如读了一篇课文,生字新词是必须掌握的,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必须把握的,课文的背诵积累是必须达成的等等。发展目标是大部分学生经过努力能够进一步提升的目标要求。如就生字新词来说,不仅能正确识记、书写生字,而且书写工整美观;对于词语来说,不仅能够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而且还能体会词语在文中的表达效果;就课文的主要内容来说,不仅能够把握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而且能够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课文大意。提高目标是关注班级中优秀的学生,在确定目标时,为这部分学生设计更富有挑战性的要求。如让学生对文章语言表达进行鉴赏,对人物性格特点进行评析,对文本内容进行再度加工创作,对文本情节进行表演等等。

三层目标之间存在着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递进关系,后一层次包含着前一层次的要求,是基于前一层次而确定的。这样的差异目标遵循“因材施教”原则,对各层次的学生起到了定位、导向、激励的作用。基础目标是完成教学的起码要求,让学习能力相对弱的学生“吃得了”。而发展目标、提高目标弹性大,适合学生研究性学习的空间大,让基础扎实、理解能力强的学生“吃得饱”。只有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订不同的教学目标,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都得到发展。

二、弹性开展学习实践,关注学生个性差异

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一个学生的智力都各具特点,并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有自己的学习类型和学习方法。”我们组织课堂教学,面对的是个性各异、发展水平不一的学生,若开展整齐划一的语文课堂教学,不能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弹性开展学生学习实践的活动,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他们发展的方式。

关注学生学习能力的个体差异,让学生有选择地完成课前预习作业。我们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有区别地设计预习任务单,有差异地进行课前准备,这将成为“差异教学”一个新的“增长点”。如在教学低年级《小松鼠找花生》这课时,我们就给学生呈现了这样一份选择性课前预习任务单:第一台阶——把课文读通顺,并给课后生字注上拼音;第二台阶——了解花生是长在哪儿的,并找到相应的图片,试着向家人介绍;第三台阶——圈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句子,尝试通过联系上下文、查字典、请教他人等方式理解词语与句子。第一台阶的任务主要是针对那些阅读能力较弱的学生,他们在朗读时有一定障碍,如朗读不流畅,多字漏字现象比较严重等;在默读时,只能逐字逐字读,有个别学生甚至还用手指头指着读。针对这部分学生,预习的关键是把课文读通读顺,提升学习起点。第二台阶的任务主要是针对那些知识比较扎实、阅读能力较强、学习自觉性较好的学生,鼓励他们阅读一些与课文相关的背景知识。第三台阶的任务主要是针对那些语文素养较高、主动学习的学生,这类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主动探究意识。基于学生差异的课前准备与铺垫,让学生在课前有所知道、有所准备、有所酝酿,能让他们在课堂上得以更好地理解和发挥,让有差异的学生都能提升能力、增强信心。

关注学生学习能力的个体差异,让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因各人知识水平不一,学生具有不同的兴趣爱好,表现为不同的个性需求。我们在教学中要给学生提供选择的机会。课堂上我们经常听到老师说“请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选择你感兴趣的自然段,圈画出你喜欢的词句,写一写你的感受”……这就体现了学生学习的选择性。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兴趣和学习基础,自主选择阅读内容,产生阅读兴趣,体验阅读快乐,形成独到见解,提高阅读水平。如在教学《烟台的海》这一课时,课文描写了一年四季烟台海的景色,教师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某一季节的内容来理解感悟、习得语言,把长课文压缩成短课文,学生更容易阅读与理解,学得深入到位。

关注学生学习能力的个体差异,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学习方式。如在学习《三亚落日》一课时,学生选择品读“夕阳滑落时的景象”这几个自然段,老师问:“你准备用什么方法来领略三亚落日的美呢?”学生提出很多学习的方式:有抓住重点同句欣赏,有读文看图欣赏,有联系作者表达方式欣赏语言文字的美……然后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去欣赏三亚落日的美。这样,老师给予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学习效率也高了。陶行知先生说过:“小孩子最好的先生,不是我,也不是你,是小孩队伍里最进步的小孩。”在教学方法设计上,尽可能设计几个合作交流的环节,发挥同学之间的互相帮助作用,让学困生在小组交流中获得锻炼的机会,鼓励他们代表小组发表意见,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在组织对话和操练时,小组长要根据实际情况安排谁先谁后、谁问谁答,充分考虑对话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水平,这样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使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三、动态实施课堂教学,尊重学生个性差异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实施差异教学方法,创设民主、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有效激发不同层次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不同层次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挖掘。

课堂交流,尊重学生个性差异。课堂是师生进行交流和思维碰撞的场所,教师好比节目主持人,学生就是参与节目的嘉宾和观众,主持人面对不同的嘉宾和观众,在进行课堂交流时,要善于掌控课堂情况,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想方设法让每一个嘉宾和观众都能参与进来。有些学生虽获得了发言的机会,但语言组织得不够规范;没有发言的学生,不是心不在焉地忙着自己的事或随意地插上几句话,就是没等发言的学生讲完就急着举手。从学生的个性表达特征来看,一部分属于自我封闭型,不主动或不愿意参与表达;另一部分属于开放型,表达的意愿很强烈。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的课堂提问要进行分层设计。依据学生的实际,既要照顾差生的接受能力,注意学生起点,设计一些层次较低的问题,又要为基础较好的学生设计一些层次较高的问题。对于急于抢着回答的学生,教师要及时“降温”,培养他们学会倾听,尊重发言的同学,做到边听边想,学会抓中心、抓要点,倾听关键的内容,并将有用的信息储存起来,以便参加交流与讨论。

拓展练习,尊重学生个性差异。面对无限的潜在资料,一定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拓展的形式可根据学生的特点、课型的特点和拓展的目的,或看,或说,或练,或演。针对学生语文能力差异的客观事实,拓展练习的难度也应分层。例如,我们把拓展练习设计成“快餐”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能力去选择。如A套餐的题型灵活多样,偏重于理解、想象、运用;B套餐的题型再低一层次;而C套餐多为比较简单的巩固性练习。这样的练习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让学生自己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使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另外,在练习形式上实行了多样化,使作业从“写”的单一形式中走出来,听、说、读、写全面发展,将听、说、读、写与演、唱、画、游戏、参观、访问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巧妙结合,让拓展练习富有趣味性,具有吸引力。

上一篇:斜拉索施工下一篇:云计算及其架构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