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差异(精选12篇)
学生差异 篇1
摘要:差异教学立足于学生差异。以学生性格为切入点的个别辅导更可以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学生更容易体会到来自学校、教师的人文关怀, 更有利于他顺利地在差异教学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策略和节奏, 体验学习的乐趣。该文结合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实践, 以四位不同个性、不同成绩的学生作为实验对象, 采用个案实验法, 尝试进行个性化教育的探索和实践。
关键词:差异教学,性格差异,个案研究
爱因斯坦说过:“优秀的性格和钢铁的意志, 比智慧和博学更重要, 智力的成熟, 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性格的, 这点往往超出人们通常的认识。”因为性格影响渗透到个性的其他部分, 所以良好的性格能使人上进, 奋发图强, 对社会和个人发展都有积极意义。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 (实验) 》指出:“高中化学课程要成为每个学生个性发展和走向自立的平台, 要体现基础性、时代性和选择性。”可见, “一切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是高中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因此,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 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 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针对不同性格的孩子, 教师要个性化地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 以改变学生气质的消极部分, 促进和发展气质的积极成分。据此, 笔者结合高中化学新课程教育教学实践, 认真分析学校和学生的具体情况, 尝试进行高一学生差异性教学的探索和实践。研究采用个案实验法, 选定四位不同个性、不同成绩的学生作为实验对象, 针对该四位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和学习情况采取差异性的教育方式, 并通过访谈、学情跟踪调查等方法, 探索差异性教学在化学学习中的有效性。
1. 性格互补, 发挥镜子效应
【案例1】B同学:高一 (1) 班, 女, 性格开朗、直爽, 爱好广泛, 组织能力强, 学习能力和成绩中等偏上, 有一定起伏。喜欢动手做实验, 参加化学校本课程。
P同学:高一 (1) 班, 女, 性格内向, 学习能力强, 学科均衡发展。工作能力一般, 不善沟通, 参加校本课程。
笔者开始注意B同学是被她上课明亮的眼神和敏捷的反应所吸引, 但随后, 又因她在《氯气》方程式默写上所犯的诸多低级错误而震惊。通过多方观察, 发现她的思维虽快, 但缺乏缜密性, 导致貌似很聪明但成绩却很不稳定的现状。在开设化学校本课程时, 笔者特意安排她和P同学搭档, 希望通过相互影响, 收到性格互补的效果。平时上课, 也有意让她俩共同完成某个问题, 让她不断感受P同学的思维缜密、认真、坚持的学习态度。一段时间后, 笔者感到她把P同学作为自己的标杆, 努力完善自己, 对自己的要求高了, 考虑问题越来越全面。而且, 她的开朗的个性更容易获得周围人的帮助。在高一结束时, 她高考选科选择了化学。和她交流中, 知道她开始主要对化学实验感兴趣, 后来对化学知识的学习也充满了兴趣, 并认为自己的性格和思维方式受到P同学的很大影响, 更适合学习化学。
因为P同学性格内向, 见教师躲闪, 笔者把她和B同学 (性格互补) 安排在一组。她俩经常很愉快地进行交流, 在B同学的带动下, 她性格上的过于内向、不善交流的问题得到明显的改善。在平时习题课的小竞赛上, 她常被同学以杀手级选手派出, 为本队加分。这些来自教师和同学的肯定对她产生明显的推动力。随着她失误的次数越来越少, 她显示出的学科能力也越来越强, 化学成绩稳步迈向班级第一名。
【感悟】为学生找一个适合的好朋友, 会产生很好的“镜子”效应, 这与教师的引导相比会更有用。
2. 性格导向, 激发学习潜能
【案例2】W同学:高一 (5) 班, 男, 多才多艺, 全面发展, 对自己信心十足, 显得非常要强和骄傲。有很强的沟通、组织和管理能力。当年中考时失手, 对他来说打击不小, 大概经过半个学期才恢复信心。他对自己要求高, 喜欢挑战并会积极应战。
笔者在教学中以性格为导向, 实施差异性教学, 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W同学很快适应了差异性教学, 在打基础、强化重点时, 高达成率让他获得成功感;在每部分内容结束时的冲关 (通过一两个“组题”, 难度由基础过渡到接近高考的基础题) 中, 有时的受挫又激起了他的斗志。到第二学期, 他选择了化学校本课程。在参加化学竞赛的辅导中, 他突然发现自己的表现很一般, 在见识了一些高考和竞赛题后, 他向教师感叹:“原来化学题还可以这样出!”接下来, 他做了一件让教师惊叹不已的事:每次作业都单独交给教师面批, 对错题总是先自己思考, 有疑问直接向教师发问, 或者拿着自己的参考书, 和教师探讨想不通的地方。在坚持了整整一个学期后, 笔者为他的好胜和坚持而感动。于是, 笔者接受了他的主动沟通, 及时肯定他的成绩。但表扬多了他也会骄傲, 于是, 笔者会用一两个难题敲打敲打他, 让他戒骄戒躁。好在他能自觉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 而且比谁都改正得快。现在, W同学对化学充满兴趣, 高考选科也选择了化学, 对学习和挑战充满自信, 期末成绩并列年级第二。
【感悟】一个学期的努力没有白费, W同学在收获成绩的同时, 也修炼了性格。而关键在于教师如何针对不同性格的学生进行科学的引导, 如何通过个性化的教学持续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3. 心理疏导, 增强心理素质
【案例3】Z同学:高一 (1) 班, 男, 表面开朗, 装作满不在乎, 但自尊心强, 内心还是比较在意成绩和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化学是他的特长, 参加校本课程。每次小考总是遥遥领先于其他同学, 但面临大考, 明显感到他的情绪烦躁不安。到了下学期, 开始有些丧气, 从班主任、家长和其他任课教师那儿了解到, 他偏科比较严重, 喜欢的学科拼命学, 因为可以证明他能力, 不喜欢的科目心里虽然也着急, 但真的要努力时, 又会烦躁而逃避。表面上逃避了, 但内心的焦虑却越来越大。结果三门课的名次不断下降, 化学也被拖累。笔者和他促膝谈心, 分析他的状态, 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并坚持执行。
笔者在化学课上实施分层教学, 对Z同学的提问会放低问题难度, 适度在学科上给他减压 (但不能放掉化学) , 让他能比较轻松地获得成功感, 平时看见他主要聊聊其他学科的学习情况, 并以自己的经历引导他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心态。慢慢地, 他的三门课有明显的进步, 焦虑的问题得到缓解, 能按学习计划执行, 分班进入了物化班, 他的脸上又挂起了笑容。
【感悟】在素质教育、以人为本的今天, 学生能否获得身心的健康全面发展, 已日益成为社会、学校和家庭关注的焦点。笔者认为心理疏导不只是心理医生、心理咨询师和班主任的事, 作为任课教师, 也可以发挥个人魅力的作用。可以充分利用日常上课的机会观察学生的情绪变化, 个性化地进行心理疏导。这种关心和帮助某种程度上比辅导学科知识更重要。
在进行差异性教学探索和实践的过程中, 笔者深刻感受到课堂教学的特殊性不可能使教学完全切合每个学生。实践证明, 差异性教学是促进全体学生发展、提高教学整体效益的有效策略, 个性化辅导以学生性格为导向, 更体现新课改“以人为本”的理念, 更利于学生在差异性教学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策略和节奏, 体验到学习成功的乐趣, 确立起学习的信心。
参考文献
[1]黄正之.高一化学实施差异教学的教学策略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 2010.
[2]刘电芝.教育与心理研究方法[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3]潘新红.如何对待教学中学生的个体差异[J].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3) .
学生差异 篇2
浙江省瓯海区梧田一中 王建燕
【摘 要】在科学教学中关注学生个性差异,挖掘学生的潜能,进行因材施教,努力创造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各展所长,获得成功的机会。
【关键词】个性差异;全面发展
“个性差异”是指一个人在学习、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带有一定倾向的个性心理特征。学生的个性差异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同个体之间的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其表现方式是多方面的,如学习兴趣、学习态度、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思维方式、学习方法和学习体验等等。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关注学生个性差异的表现,允许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目标、学习方法、思维方式与学习评价等,从而使不同的学生在科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那么在科学教学中,如何关注学生差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呢?
一、了解学生,建立学生个性特征档案
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如:学习兴趣、学习态度、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思维方式、学习方法和学习体验的差异,建立学生个性档案。教师可据此掌握每个学生个性特点发展的过程、速度和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性,有选择地制定和设计最优教学方案,从而较科学地控制教学进程,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和因材施教。具体来说,可以采取行为观察法、问卷调查法、自然实验法、测验法等多种手段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及时填写学生个性特点卡,建立学生个性特点档案,以更好地培养和教育学生。
二、根据个性互补原则,合理编排学习合作小组
加德纳认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每个人至少有八项智能:即言语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肢体――动觉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多元智能学说认为,对于不同个体而言,不存在统一的智能衡量标准,因为各种智能之间不存在可比性,人与人的智能差异是相对的,甲的强项可能是乙的弱项,乙的强项可能是甲的弱项。根据个性类型的不同特征,既然各有长处和短处,就应该注意扬长避短,取长补短。在编排学生学习合作小组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采取互补原则,发扬个性,使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优势智能,带动弱势智能的发展,逐渐走向全面发展。
三、根据学生个性差异,选择合理的教学方式
学生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否定差异就否定了学生的发展。教师必须承认学生的.差异,认识学生的差异,并以“学生差异”为中心来组织课堂教学,把教师、教学环境、教材等与学生差异融为一体,有效地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实现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根本目标。
由于学生学习情境和学习过程的动态生成的特点,必然会有一些情况在教师的预料之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断地培养自己的课堂教学机智,善于利用学生的个性差异,使学生的差异成为课堂教学的宝贵资源。根据学生的认知差异来组织课堂教学,关键在于教师要了解学生的这些认知差异,扬长避短、因势利导,从而促进不同认知水平和认知风格的学生都得到相应的发展。例如:根据学习能力的差异,在课堂教学时,实施差异性目标,把容易的问题留给学习能力偏下的学生,当回答正确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如果回答错了也不加指责,而是帮助他们分析存在的问题,鼓励他们再找答案,使他们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收获了学习方法;把稍难的问题留给学习能力中等的学生,多教给他们活学活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融会贯通的方法;对于那些在学习过程中感知敏锐,观察能力强,思维灵活,逻辑推理能力强的学生,以指导他们自学为主,多进行学法指导,重点向他们讲解掌握知识的方法,培养他们独立获取知识、形成技能的能力以及实验和创新意识。
四、依据学生个性能力的差异,实施个性化评价
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激励学生,促进学生的发展,而不是依据成绩将学生分成三六九等。正确的学生观应该是“没有差生,只有差异”。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的,()也是永恒的。教育不是消除差异,而是承认差异、尊重差异,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评价可以横向对比也可以纵向比较。教学评价应该既要承认学生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个性差异,又要承认学生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同发展水平。因此,教学评价应从评价学生的“过去”和“现在”,转向评价学生的“将来”和“发展”。对学生的过去和现在作出全面分析,根据他们过去的基础和现在的表现,预测性地揭示每个学生未来发展的目标,使他们认识自己的优势,激励他们释放自己的发展潜能,通过发展缩小与未来目标的差距。另外,教师在评价学生时,不能单纯地以考试成绩为指标,要多方面考察学生。
既要考察学生知识、技能掌握的情况,又要考察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动手能力等。在评价中重视学生学习态度的转变、重视学习过程和体验、重视方法和技能的掌握、重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重视动手实践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本是重视学生各种素质尤其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状况。因此,改变以往那种只是在作业本上划勾、划叉,然后干巴巴的写个日期,缺乏人文关怀的作业批改,而是把作业批改当作是一种师生之间情感、思想交流的活动。根据学生在作业上反馈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批注。如赞扬式的:“有求异思维,思考能力强。”鼓励式的:“祝贺你,老师为你取得进步而感到高兴”“回答的很不错”、“最近,你的书写有很大进步”。启发式的:“要注意挖掘隐含条件,冲出题目设置的陷阱”、“仔细审题,注意题目中的关键词”……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有针对性地写上批注,这不仅传递了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要求和指导意见,而且融洽了师生感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尊重学生差异,积极引导学生 篇3
【关键词】以情育情 以情引情 以情换情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谁不爱学生,谁就不能教育好学生。”
那么在学生的教育工作中,所谓“攻城”和“攻心”指的都是什么呢?“攻城”是指利用武力来使对方屈服。在教育工作中就是指,学生犯了错之后,把他叫到办公纸,开始臭骂,学生如果还不改错,仍旧是骂,一定是以严厉的方法让学生改正,采用强力的手段迫使学生进行学习。针对不认真学习的学生,采用高压政策,让学生心理上感到崩溃。这种教育手段,教师仅仅依照自己的理解来要去学生,完全不考虑学生的生理心理发育特征,自己规定措施要去学生按照自己的规定严格执行,学生不愿意,就通过各种手段,请家长、祭出校规等,让学生就范。“攻心”工作方式与此完全不同,学生犯了错误之后,教师需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分析学生的心理,思考学生犯错的原因和目的,然后对症下药,采取合理的手段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攻心”工作方法更加缓和,能够更好的击中学生心理,能够保证学生从心理进行改进,教师的任务能够更好的执行下去,学生出于自愿改进,而不是老师强迫。
学生小王,性格开朗,学习刻苦。高二上学期,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每天都精神萎靡,成绩直线下降。据我多日观察暗访,发现他平时沉溺于游戏杂志,每天携带手机,周末想方设法瞒过家长去网吧打游戏。父母获悉,大发雷霆,逼他写下保证不再打游戏,再打就自砍手指。虽然小王不再进网吧,也不再翻看游戏杂志,我总觉得还是有点不对劲,总觉得他缺乏一种对待生活和学习的朝气,整天两眼迷茫,浑浑噩噩。于是我利用晚自习时间,和他作了一次深刻的探讨。一开始他并不肯说什么,只是简单的敷衍我。于是我和他谈论游戏,他的眼睛突然一亮,话也开始变多。原来,小王之所以沉溺于游戏是因为觉得压力太大。应付学业水平测试已经使他疲惫不堪,心力交瘁了,而政治和历史这两门选修课又是建立在大量背诵的基础上的,高考等级直接关系到将来是否能上本科。小王觉得自己已经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但每次考试成绩都不尽如人意,考本科的希望不大,而父母对他又抱有非常大的期望,因此产生了厌学情绪。
针对小王的现状,我耐心地向他讲述了“瓦拉赫效应”。
“瓦拉赫效应”源自奥托·瓦拉赫本人,他是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关于他的成长经历非常具有传奇色彩,具有极大的教育意义。奥托·瓦拉赫曾经在上中学的时候,并不是学习化学,父母为奥托·瓦拉赫选择了文学之路,但是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奥托·瓦拉赫的老师认为奥托·瓦拉赫学习很认真,但是过于刻意,认为奥托·瓦拉赫这类人即使品德完善,也无法在文学上取得很好的成就。这个时候奥托·瓦拉赫的父母充分接受孩子的意见,让他学习油画,但是奥托·瓦拉赫在学习油画中发现自己不善于构图,无法深入理解艺术,成绩一直是倒数第一,学校更是认为奥托·瓦拉赫是绘画艺术中不可能成才的人。面对奥托·瓦拉赫这样的学生,他的绝大多数老师都认为奥托·瓦拉赫是一个无法有所成就的人,但是奥托·瓦拉赫的化学老师认为奥托·瓦拉赫做事一丝不苟,建议他学习化学,奥托·瓦拉赫的父母接受教师意见,奥托·瓦拉赫本人的智慧被无限放大,成为了公认的化学方面高材生。
从奥托·瓦拉赫的成长经历中可以看到,学生的智能发展存在严重不均衡性,都有着自身的优点和缺点,只有学生找到自己智能的最高点,才能充分发挥自己智能潜力,取得惊人的成绩,这个现象就是认为熟知的“瓦拉赫效应”。
小王听了,眼睛更亮了,说话声音也变大了。他很委屈地说其实他对政治历史并不感兴趣,当时选科分班时他想选艺术,可是遭到父母强烈反对,于是他反抗无效只能选了政史。
我告诉他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曾经说过一句名言,“人性本能希望别人对自己进行赏识”,我建议他能够多与父母沟通,把自己不喜欢文科的事实告诉父母。他强烈要求我与他父母进行交流,最后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在父母的几分不放心下,他改学了美术。
从此他发愤图强,小高考六门全部顺利通过,高二暑假和高三上半年,他兢兢业业,既学美术,又学语数外,如鱼得水,美术省统考取得246分的好成绩,高考也发挥出色,考上了心仪已久的扬州大学服装设计专业。
根据现代教育理念,学生发展必然存在差异性、独特性以及不均衡性,教师更加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和认识。台湾教育加高振东先生认为“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的本能,但是爱别人的孩子就是神”,小王的案例让我明白,教师对待学生需要小心的呵护,就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在工作中,需要以更加积极的心态来感染学生,充分关心、尊重和理解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真正做到以情育情。教师在工作中,需要以海纳百川的胸怀理解不同个性的学生。我充分认识到因材施教的重要性,在工作中,认识到每一个学生的优缺点,充分关心和鼓励学生,与学生谈心,成为朋友,而不是采用粗暴的批评教育。在教育工作中需要注意学生的特点,找出学生问题原因,同时给予正确的指导,使其改正缺点,健康成长。
浅议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差异教学 篇4
一、个性差异
什么是个性差异? 心理的个别差异是怎样形成的呢? 有的理论认为,这完全由人的遗传决定的; 有的理论认为,这完全是由人的所谓环境决定的。研究表明,学生的遗传因素、天赋素质或生理条件,只是构成学生的个别差异的物质基础,而环境也不是单独并机械地完全决定着人的心理个性差异。学生的心理个性差异,是学生在各自不同的素质基础上,在各自不同的社会物质生活、文化教育环境中,接受不尽相同的影响,从事不尽相同的社会实践活动而形成的。
( 一) 差异无处不在
学生个体之间,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上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既表现为智商、性格、身体素质和心理等先天素质,又表现为兴趣、爱好、思维方式、学习品质等后天素质,表现在学习需求和能力发展上也不尽一致。如有的学生尽管智力平平,但也有某些方面的特点、优势和爱好。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成绩不平衡是绝对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着差异是正常的。
( 二) 学生差异特征表现在三个方面
1. 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差异。表现在学习速度、智力水平、记忆水平、学习毅力等各个方面。
2. 差异具有多元性。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 每个学生都有多种智能,这些智能的发展往往并不平衡,往往就造成了学生差异的存在,但是各种智能本身没有好坏之分。
3. 学生差异具有发展动态性。学生正处于快速成长期,学生的心理素质不高,可以通过后天的教育来改善与弥补。
( 三) 从积极的角度看待学生个性差异问题
影响学生成绩有内在的因素,也有外在的因素。其中,智力水平、人格特质和原有习得素质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的内部因素,它们的综合作用就基本决定了学生的学业成绩。如性格外向者对学习新的难度较大的教材感兴趣,能迅速举手回答教师的课堂提问,但课后不爱认真复习,作业马虎; 性格内向者在课堂上反应缓慢,课后常花时间复习,作业认真,遵守纪律,等等。因此,素质教育应充分考虑学生上述三种素质的个体差异,教师要善于观察、分析,发现这些优势,使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天赋才能得到承认,把他们的智慧潜能充分地开发和利用起来。
二、差异教学
立足于学生个性的差异,满足学生个别学习的需要,以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的教学,这就是差异教学。差异教学必须以受教育者的个性差异为依据展开,使每个有差别的学生在其原有基础上纠正偏差的个性,培养良好的个性,找到自己才能发展的独特领域,最终达到个性的和谐发展。
素质教育的目标是面向全体学生,让所有学生的个性、潜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为了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尊重学生个性是很有必要的。尊重学生个性,就是要以学生主动发展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充分认识个体价值,树立自信心。
三、教师要及时转变角色,转变态度,转变方式,关注学生个性差异
教师过去总是被许多美丽光环包围着,如“红烛”“园丁”“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等等。戴着这些光环,教师的地位崇高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是被淡化了,他们不敢冒犯教师,不敢越雷池半步。在这种气氛里,学生思维的火花被压制了,想象的翅膀被折断了,特长得不到发挥,个性得不到张扬,这是多么悲哀的事情。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做到及时转变自己的角色,并随时注意摒弃陈规陋习,解除学生的束缚,与学生积极互动,以平等的身份面对所有的学生,以对话的形式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自觉尊重学生的人格,努力营造一个民主、和谐、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使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体验性、探究性不断发展和提升。
四、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施以恰当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老师要尽可能做到教给学生深化知识、夯实基础的方法,使其变浅学为深学; 对学习勤奋、成绩优异的学生,则教给他们博学多思、扩大知识面的方法,使其变学滿为学而知不足,对基础薄弱、自卑感强的学生,老师尤其注意要引导他们自己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教给他们制定目标、改进策略的方法,使他们能变厌学为愿学。
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让每个学生都有一条合适的学习路径,不致于使低层学生因台阶过陡而滋生惧怕心理甚至失去学习信心,也不致于使高层学生因学习台阶过缓而滋生骄傲情绪甚至丧失学习兴趣,这样才能使每个学生都乐于学习,勤于钻研。
总而言之,素质教育是人人成功、个个发展的教育,教师必须着眼于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差异教学,发挥每个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使每个学生适应其能力水平、社会需求,实现其最大限度的发展。教师要永远走在教学的前面,研究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尽最大努力去唤醒和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引导和促进学生去发现知识,发展能力,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实现教学的最佳结合。
摘要:在教育教学中,对学生的个性差异要进行全面具体的分析,从积极的角度看待学生个性差异问题,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施以恰当的教学方法,使每个学生都乐于学习,勤于钻研。教师要永远走在教学的前面,研究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尽最大努力去唤醒和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实现教学的最佳结合。
学生差异有效教学论文 篇5
针对学生差异的有效教学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在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核定运动后,引起了世界各国教育学者的关注。有效教学就是教师通在先进教学理念指导下,通过课堂教学活动使不同层次和特点的学生都能够最大程度上有所提高、进步和收获。1983年美国教育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人类智力的结构理论,认为每个人的智力不同,具有个体的差异性、多样性和自身特点。此外,巴班斯基认为:“教学过程最优化是在全面考虑教学规律、原则、现代教学的形式和方法,该教学系统的特征以及内外部条件的基础上,为使过程从既定标准看来发挥最有效的(即最优)作用而组织的控制。”经过多年发展,基于个体差异的有效教学的基本理念可以总结为: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要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关注可测性和量化;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要求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知识。
小学有效性教学是在重视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既关注学生当下的发展状况又面向学生的长远发展。具体来说小学有效教学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众所周知,小学生无论在心智上发育还不是很成熟,自控能力和自主能力较差,因此需要教师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促使学生“想学”“愿学”、“乐学”。第二,明确教学目标。正如笔者前文所说,有效教学的核心在于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特点“因材施教”。因此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一定要“点面结合”,“面”就是针对班级整体情况制定一个大的教学目标,明确基本教学方法;“点”就是针对不同学生在理解力、知识基础、性格特点上的差异制定每位同学的具体目标,并且对于其中需要注意的情况加以特别关注。此外,教师还应该让学生知道“学什么”和“学到什么程度”,避免由于不够不畅引发的误会。第三,采用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教学方式。一方面,小学生本身对于知识理解能力相比成人较差,自律性不足,主观能动性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另一方面,不同学科本身有着自身的教学规律和学科特点,因此任课老师需要根据本学科和所教班级的具体情况,确定出符合实际情况的教学方式。
由此可见,在教学中不能无视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要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差异性,把学生的知识经验作为学习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要注重学生对知识理解的差异性,有差异才有交流和探索的必要,才能形成对问题的丰富的、多角度的理解。因此针对小学生的差异性,分层教学策略是十分必要的,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应该最大限度地利用学生的潜能实施教学过程分层,重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习的能力,重视学生的个性培养,努力创造适合每位小学生各自发展的班级环境。
二、以本校为例分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新课改以来,虽然有效教育已在教师中间达成共识,成为了学校和老师共同努力的目标,经过多年的发展和推广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教学效果明显。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受制于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影响,加之来自应试教育背景的压力,导致在实践过程中出现了不少需要改进的问题。下面笔者将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结合笔者工作的北流市北流镇城南小学的具体情况,进行相关论述。
(一)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育依然较深刻
当下在中考、高考的指挥棒下,知识教育为最重的阴影在学生、家长和老师的心中还是挥之不去,无论是学生自己还是家长、老师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小学教师本着对家长和学生“负责”的态度,在日常教学中过分注重课本中的知识内容,很少在做额外拓展。另外,在教学方法上普遍采用填鸭式教学,对于一些较难理解的知识点,不是想办法通过一些案例或者讨论由浅入深引导学生接收,而是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强令学生记住,并通过海量做题加以“应用”和“理解”。且不说这种方法是否增加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和畏难心理,单从学生长远发展角度来看,填鸭教学和死记硬背的模式是不利于学生真正掌握知识的,自然也不利于学生学习成绩的长远稳定提高。
(二)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因材施教的原则
自孔子时代中华民族的教育体系中就重视“因材施教”,即根据学生不同知识基础、行为习惯、个性特点等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对于北流市北流镇城南小学来说,多年来虽然一直在倡导因材施教和个性化教育,但是由于学校班额太大(平均每班人数达70人),所以具体到每个班级、每一位任课老师,这一教学理念的贯彻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具体表现为,部分教师对于优等生的关注较多,经常会对班级成绩好且听话的同学给予特别关注,为他们制定具体的学习目标,甚至出现开小灶的现象;然而对于那些所谓差等生,很多教师会进行谈话和督促,但是一旦学生产生抵抗心理或者效果并不明显就会产生恨铁不成钢的想法。再有,教师在日常教学和安排教案的过程中对于班级内学生层次上的差异考虑不充分,经常会出现教课进度过快或者过慢的情况,使得一些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产生困难。究其原因,这些都是我校在教学过程中还不够重视因材施教原则导致的。
(三)对于学生的课下生活关注不够
很多教师在工作中一直存在一个误区,就是教师的课堂只在教室,学生出了教室只要别惹乱子就行,至于其他的事情应该由家长来负责。这样的思想不利于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也不利于促进课堂教学有效性目标的落实。笔者认为小学教师的职责不同于中学和大学教师,前者对于学生的教学是双重的,既要兼顾知识性教育又要兼顾思想品德的教育,而思想品德的教育更多的来自课下老师对于小学生的言传身教和家校共同沟通教育。试想,一个同班级学生关系淡漠甚至有矛盾的任课教师,如何能够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学生产生良性互动,保证应有的教学质量呢?总之,以笔者多年的工作经验来看我校教师在学生的课下生活方面的关注度还有些欠缺,需要相关教师及时自省,在工作中加以注意。
(四)教学方式较为单一
正如笔者前文所说,小学生在现阶段心智尚未成熟,在理解力和自控力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教师还禁锢于传统的教学方法下,单纯依靠黑板和粉笔是无法保证学生在40分钟里全神贯注的听讲,也无法保证学生对于所讲的内容都能完全消化吸收。另一方面,当下一部分小学教师,特别是年老的教师比较排斥多媒体教学,缺乏对于这一教学方法的深层次理解以及强烈的新教育技术学习欲望,总认为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备课麻烦而且会分散学生上课的专注度,是在搞形式主义。这些对于教学新趋势的排斥和偏见,不利于小学教育模式和指导观念的与时俱进,更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三、以有效教育为导向,针对小学教育提出相关建议
针对上文论述的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下面笔者依旧以笔者工作的北流市北流镇城南小学的具体情况,提出针对性建议:
(一)改变应试思维,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应试教育是我国目前面临的教育大背景,仅仅依靠某一所学校或某几位教师很难在根本上做出改变。这里笔者不想过多的探讨我国教育体制的利弊,单单站在学校和小学教师角度,首先,我们要认清历史赋予学校和教师的真正使命是什么,将来等这些小学生长大成人后国家和社会对于他们的真正要求是什么。从这一层面出发,教师就应该承担起更多的责任,在注重学生课业成绩的同时重视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具体来说,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从小培养其社会责任感;以课本为线索,重视相关知识的拓展;重视学生之间的自主学习、互助学习,努力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等等。其次,这里笔者需要特别强调,有效教育要求学生具备独立自主和批判的学习能力,这些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养成的,它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是在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提升的基础上发散出来的。因此作为小学教师在培养学生时要有大局观和长远眼光,要以《教育部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指标为基础,既关注学生的学业水平,又关注学生品德发展、身心发展、兴趣特长、学业负担,切不可被短期内的学生学科成绩蒙蔽了双眼。
(二)正视学生差异,为其提供课上课下全方位帮助
首先,作为小学教师首先要正视班级内学生的差异表现,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和学习目标。此外,对于后进生任课老师应该给予其更多地关注,纠正其学习态度,督促其树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时帮助他们走出学习和困惑和误区。其次,教师还应该为学生提供课上课下全方位帮助,具体来说小学生在现阶段心智尚未成熟,主观能动性较差,受外界因素影响较大,在这一情况下教师有责任关注小学生的个人生活,给予其更充分的关怀和帮助,这样既可以帮助小学生尽快成长也可以与小学生和谐相处,为课堂的有效性教学打下良好基础。
(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学生差异 篇6
质疑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学习方式的问题教学。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例如,在教学《小摄影师》一课时,学生就提出了以下问题:
1.为什么高尔基不让杂志社的记者进来,却一定让小男孩进来呢?
2.小男孩跑出去后,高尔基为什么要大声喊呢?
3.小男孩哭了以后,高尔基为什么要赶紧站起来呢?
4.小男孩是怎样给高尔基照相的?
5.为什么小男孩要扔纸条呢?
6.从哪儿能看出这名少先队员很会想办法?
对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进行分析,我惊奇地发现:他们提出的问题有的是抓住了课文重点词语,有的是抓住了重点句子,有的是抓住了课文的重点段落,有的则是抓住了课文的重要内容。
对于同一篇课文,学生提出问题的深度和角度却不一样,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生活体验不同,学习能力也不同。在实施问题教学的过程中,针对学生的这种差异性,我和学生一起总结归纳出了提出问题的六种方法:即扣住重点词,质疑释难;抓住重点句,设疑推导;锁住重点段落,求疑思异;围绕课文内容,说疑寻解;重用学习伙伴,引疑解惑;强化课后习题,探疑深入。
在后面的学习中,我不断地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质疑方法来提问题:于是在学习《赵州桥》一课时,有的学生就抓住了“闻名”一词提出了“为什么说赵州桥是世界闻名的石拱桥?”有的学生抓住重点句子提出了“为什么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有的学生则抓住重点段落提出了“为什么赵州桥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还有的学生根据课文的主要内容提出了“从哪儿能看出赵州桥的雄伟、坚固和美观”和“为什么赵州桥存在了1300年都没有倒塌呢”?可以说问题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活跃了学生思维,激起子探究欲望。
学生之间的这种个性差异不仅仅体现在问题的提出上,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是由于认知水平、思维方式、兴趣爱好和生活体验的不同,他们对同一问题的看法也产生了不同。例如,在讲授《赵州桥》一课时,学生在理解“为什么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这个问题时,有的学生结合课本的内容谈出了自己的想法:是因为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还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这种设计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所以它成为了建桥史上的创举。有的学生学习能力较强,借助课外学习资源谈出了自己的理解:是因为赵州桥比欧洲的石拱桥早了1100年,所以它在建桥史上是个创举。在解决“为什么赵州桥是世界闻名的石拱桥”这一问题时,使我更真切地感受到不同的家庭背景、知识储备所带来的学生的个体之间的差异,必然对学生的阅读活动产生影响。他们有的认为赵州桥闻名世界是因为桥自身的雄伟、坚固和美观;有的认为它的设计是建桥史上的创举,所以它才闻名于世界;而我们班的娜娜却谈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她说:“桥上留下了张果老的驴蹄印,是这个美丽的传说才让这座桥闻名于世的。”孩子独特的感受使我认识到,正是因为身为语文骨干教师的母亲平时注意了对女儿的文化熏陶,才使她有这样丰富的知识储备,也才使她的回答独树一帜。在解决“从哪儿能看出赵州桥美观”这个问题时,学生更是根据自己的爱好来回答这一问题。他们有的是通过朗读来欣赏美;有的是靠想像来再现美;还有的是靠绘画来展示美。
由于在教学过程中我实施了以疑促思,以疑促学的教学原则,我欣喜地发现学生学习能力增强了,想问题广了,认识问题深了。尤其是在续写《小摄影师》一课的结尾时,学生的回答简直让我感到震惊。他们有的说:“小摄影师又回来给高尔基照相了。”学生的想法是高尔基的品德感染了小摄影师。有的说:“高尔基会到小男孩的家里去请他给自己照相。”这种续写进一步写出了高尔基对孩子的关爱,升华了文章主题。还有的说:“三十年后,小男孩在高尔基的影响下走上了文学道路,成为了杂志社的记者。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小男孩给高尔基补照了相片。”
在几课的实践中,学生会提问题使我感到惊喜,解决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我感到震惊。扪心自问,不是我有高超的本领,而是我尊重他们,关注个体差异,给他们创设了质疑的空间,搭建了提升的平台。
学生差异 篇7
在我所带的这届学生中, 有一名学生在高二刚入班时, 非常不适应新的学习环境, 对英语学习有明显的抵触情绪;在平常的课堂活动中, 表现得很消极。我耐心地和他谈心, 但收效甚微。后来我从他以前的任课老师那儿了解到, 他是一个很有个性的学生, 脾气非常倔强, 我行我素, 不太乐意跟他人交流。在此情况下, 我意识到, 对这样个性非常鲜明的学生, 只有充分尊重他的想法, 因势利导, 日久天长, 他会有所转变的。在接下来的学习中, 我经常有意无意地和他聊天, 从学习到学校生活。虽然很多时候, 他都是爱理不理的, 但我没放弃。就这样一个学期结束了, 到了高三这个关键学年, 我明显察觉到了他的转变。让我非常惊讶的是, 他竟然经常主动问我问题。有一次, 他还就他的学习现状和我商量能否让他自主安排作业时间。现在, 我在课堂上经常能看到他明亮的眼睛, 课后也能感受到他温暖的微笑。他的英语成绩也有了明显的进步。
这件事让我深深地体会到尊重学生、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对于学生的个人发展有多重要。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 教师应该思考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要及时转变角色, 转变态度, 转变方式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尽可能做到及时转变自己的角色, 并随时注意摒弃自己的陈规陋习, 解除学生的束缚, 与学生积极互动, 以平等的身份面对所有的学生, 以对话的形式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 自觉尊重学生的人格, 努力营造一个民主、和谐、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 使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体验性、探究性不断发展和提升。
二关注并承认学生个体差异
教师面对众多个体, 必须作一番研究。教师不但要从心理学角度去研究分析, 而且还要从具体的环境中去思考, 努力寻找其产生的根源, 寻求解决的方案, 如果是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发展, 教师一定要做正面的引导、鼓励, 以期发挥正效应;如果是不利于成长, 教师必须做疏导, 正确解释, 帮助学生克服不足, 促进发展。
既然差异是一种资源, 教师就应该承认差异。只有承认这种差异的存在, 才会摆正自己的位置, 建立正确的观念, 端正思想。学生是一面镜子, 有多少学生就应有多少面镜子, 每面镜子里所照出的是精彩活泼的人性, 当教师在感情上接纳了个体, 才会激起学生更强的学习动机, 学生才能以主动的姿态投入到学习中。
三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 因材施教
正确的选择应该是尊重差异, 正确对待差异, 把差异当做一种资源来开发。教师要全面观察分析每个学生, 关注个体差异, 保护和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善于发现并开发学生潜在素质和闪光点, 绝不能用一种标准衡量所有学生, 要允许学生在发展程度和素质结构上存在差别, 因势利导, 创设有利于学生发挥自己特长、张扬自己个性的学习环境。为使自己对学生的要求提得得当, 我做到摸清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这样使得自己能正确把握每一个学生的情况, 使自己能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 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让每个学生都有一条合适的学习路径, 不至于使低层学生因台阶过陡而滋生惧怕心理甚至失去学习的信心, 也不至于使高层学生因学习台阶过缓而滋生骄傲情绪甚至丧失学习兴趣, 这样才能使每个学生都乐于学习, 勤于钻研。让优等生“吃得饱”, 中等生“吃得好”, 后进生“吃得了”, 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让学生的“强项更强”、“弱项加强”, 以免因某一方面知识的缺陷而影响以后的继续学习。
素质教育的目标是面向全体学生, 让所有学生的个性、潜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为了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尊重学生个性很有必要。尊重学生个性, 就是要以学生主动发展为本, 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让学生充分认识个体价值, 树立自信心。因此, 我们每一位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相信每一个学生, 尊重每一个学生, 让每一个学生都走向成功。
直面差异,促进学生发展 篇8
一、学生学习的“瓶颈”现象
笔者在对六年级 (1) 班47名学生活动记录的正确率调查中, 发现三个典型事例: (1) “馒头发霉的对比试验报告”, 这是六年级《科学》上册《显微镜下的世界》中的一个观察实验, 全班47名学生完成, 正确率占72%。 (2) “比较单细胞生物和多细胞生物的异同”, 这是六年级《科学》上册《显微镜下的世界》中的一个对比实验, 全班47名学生完成, 正确率占66%。 (3) “我在蜡烛燃烧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 这是六年级《科学》上册《显微镜下的世界》中的一个观察试验, 全班47名学生完成, 正确率占81%。
二、学生学习“瓶颈”现象的原因分析
1. 悟性差异的原因
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悟性对科学学习非常重要, 正所谓“学道者多如牛毛, 得道者凤毛麟角”和“心有灵犀一点通”说的都是悟性这一问题。在科学学科教学中, 一个没有悟性的学生是绝对学不好科学的。悟性其实就是感知能力, 也就是凭借原有知识和生活积累感知事物、领悟实质、发现规律的能力。学生的悟性存在很大的差异, 悟性较强的学生, 视野开阔, 思维灵活, 方法巧妙, 学习能力强;悟性迟缓的学生, 相对来说对教师讲授的内容反应要慢些。当然不同智能优势的学生会在问题解决中表现出不同的风格, 有些擅长用抽象思维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见解, 有些则擅长用逻辑思维来理解问题, 还有一些喜欢借助图形语言形象地解决问题。
2. 用心差异的原因
许多学生在练习中并不是不会做, 而是没有用心去做。我把这些学生分成三类。第一类, 练习不到位, 对教师布置的活动记录打折扣。现在的学生大多被家长溺爱, 什么事情都是家长包办代替, 这就让学生养成了依赖性, 而当他们把这种依赖性带到学习中时, 则表现为懒惰和不爱动脑筋。这一部分学生时常对教师布置的实验活动内容打折扣, 经常少完成实验内容。还有些学生在思维上存在惰性, 只能做到依葫芦画瓢而不能做到举一反三。第二类, 没有根据自己实际情况确定练习量, 仅仅是为了完成教师的任务。一些学生把活动记录只是当作为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而已, 他们并没有从自身的情况出发, 没有把实验和记录活动当成是复习巩固的一个环节和查漏补缺的一次机会。第三类, 自认为对新知识已经理解, 却没有扎实到位。在学习时, 常常有学生抱怨自己的记性不好, 学过的知识很快就会忘记。这种情况说明他们对知识并没有理解, 似懂非懂, 因为当时没有理解透彻, 所以才会出现遗忘的现象。
3. 基础差异的原因
科学学科的系统性更强, 基础的差异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消化。例如在教学物质的变化时, 学生对于新知识的理解能到位, 都知道物质的变化分为形态变化和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但是由于在学习物质变化的知识时, 有些学生掌握得不够透彻, 直接影响着学生简单测试的正确率, 而由于在基础题型上都存在差异, 所以导致在平时简单测试时学生之间的差异进一步扩大。另外还存在着这样的一种情况, 一些“自我感觉良好”的同学, 常常会轻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学习与训练, 经常是知道怎么做就算了, 而不去认真演算书写, 但是对难题很感兴趣, 以显示自己的“高水平”, 好高骛远, 重“量”轻“质”。
4. 方法差异的原因
学生的学习方法是不同的, 科学的学习方法即指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学习, 并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教师上课一般都要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 剖析概念的内涵, 分析重点、难点, 突出思想方法。而一部分学生上课没能专心听课或对要点没听全, 课后又不能及时巩固、总结、寻找知识之间的联系, 只是忙于完成作业, 乱套题型, 对概念、定理一知半解, 机械模仿, 造成了作业的错误。而作业完成较好的学生往往学习目标明确, 课前能认真预习, 上课专心听讲, 特别是对于反馈学习内容的作业能够独立思考, 灵活地分析问题、细心地解决问题。
5. 兴趣差异的原因
兴趣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小学生在学习兴趣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有的学生的学习兴趣主要来自于活动形式本身, 有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则主要来自于参加这些活动之后取得好的成绩得到教师的表扬、得到家长的奖励等。在学习活动中, 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可以相互转化。当学生遇到简单的、容易的、生动有趣的知识时, 便会产生直接兴趣;一旦遇到复杂的、困难的、枯燥乏味的知识时, 便需要间接兴趣来维持学习活动。当学生对掌握某种知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有了充分的认识时, 就会对学习这种知识产生间接兴趣, 从而激励自己努力学习那些自己本无兴趣的东西。当学生通过顽强的学习, 克服了学习中的困难, 便又会对这种知识产生直接兴趣。小学生在教师的教育影响下, 随着知识经验的不断增长, 学习兴趣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 其主要趋势是由直接兴趣向间接兴趣发展。教师在授课时, 一方面要采取多种方式来提高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直接兴趣, 另一方面应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任务和学习的重要性, 促使其间接学习兴趣的发展。
6. 性格差异的原因
人的性格差异在性格的特征、类型和结构等方面都有所表现, 小学生在性格的特征上存在着十分明显的差异。在性格的理智特征方面, 有的学生感知时仔细而全面, 记忆时速度快而准确, 思考问题主动而有逻辑性;有的学生则是感知粗略, 记忆时速度慢而缺乏精确性, 思考和解决问题被动而轻率。
三、学生学习“瓶颈”现象的应对策略
无论在什么情况下, 学生学习“瓶颈”都是客观存在的, 我们应该直面差异, 尽可能地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尽力地帮助学生找到学习的自信, 找到学习的乐趣, 消除学生学习的“瓶颈”。
1.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活动应该成为学生喜欢和好奇的源泉。在讲解每一节课之前我都事先选择一些游戏、猜谜、讲故事、设悬念等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东西来进行课堂导入, 充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调动起他们求知的欲望。例如, 在教学《太阳系大家族》时, 我是这样引入的:“平时都是我考你们, 今天由你们来考我吧。”学生一听可以考老师, 兴趣倍增。我接着说:“你们随便说出太阳系八大行星中的一个名称, 老师就能告诉你它按距离太阳从近到远的顺序排在太阳系八大行星中的第几位。”当学生兴致勃勃地提问时, 我迅速地说出正确答案, 这时学生就会很惊讶, 并会把这惊讶转化成浓厚的兴趣。这种兴趣会促使学生主动去探索。
2. 分层次进行教学
在备课时我把学生的不同需求分别写下来, 然后调整教学内容;在课堂提问时不同层次的问题用于提问不同的层次的学生;针对不同学生布置适合他们自己的作业或提出不同的方案, 让学生选择;等等。
3. 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在课堂上, 对于学习基础扎实、知识面广的学生, 就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多给他们一些挑战性的任务;对于接受能力不强、反应较慢的学生, 就采用“直观演示法”让他们先观看具体的操作演示, 然后再让他们自己动手去实践;对于好动、注意力不容易集中的学生, 则采用“活动法”给他们提供一些有趣味的活动, 使他们处于一种“活动状态”, 即在“活动”中学习。
4. 采用分组的形式进行教学
在分组时将不同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兴趣的学生分配在同一组内, 可以优势互补, 相互促进、提高。学生在这种小组中讨论交流, 成绩较为优秀的学生可通过介绍自己的思维方法, 提高表达能力来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并通过概括组员的发言提高自己的概括能力;成绩中等的学生在交流中能得到启发, 从而掌握正确的方法, 使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学习困难的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同时还可得到他人的帮助, 有利于他们在教师点拨或讲解时听懂、理解和掌握。
研究学生差异强化管理实效 篇9
高级中学的教育工作担负着教育人、塑造人的灵魂的光荣使命, 要完成这一使命, 作为每一名教育工作者, 特别是学校的领导者, 就要深入了解和认真研究教育对象的现状, 针对学生的不同年龄阶段、心理、思想的差异, 知识结构的区别等基本特点, 多层次、有针对性地安排好教育规划, 才能达到“双丰收”的目的。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二中学 (以下简称“我校”) 是一所省级重点中学, 学生是被重点学校第一层选拔后的“筛漏”, 这就更加造成了我校教育教学工作的艰巨性和复杂性, 因此, 只有真正研究和把握学生诸方面的差异, 才能有的放矢地做好教育、教学工作。
中学阶段是人生中一个很重要的阶段, 中学阶段基础 (思想基础、文化知识基础) 打得坚实与否, 这是影响学生们能否成才的关键。当前的中学生是社会中最活跃、对问题最敏感的青少年群体, 他们正处于改革开放的时代, 并来自各个不同层次的家庭, 能够较快地接受外界各种社会信息, 因而, 他们的思想和心理变化, 往往会反映社会意向和人们的思想心理变化。同时, 我们应该看到, 当今的中学生, 在学校内外的生活中, 他们所看到周围的一切有些是他们难以理解的, 在他们的头脑中, “旧中国的沉重灾难, 新中国的艰苦创业”是一片空白:老一辈的克勤克俭, 忠诚老实, 兢兢业业, 党叫干啥就干啥的精神, 在他们看来都是“傻人”所为。他们既缺乏革命优良传统的熏陶, 又缺乏远大理想抱负, 他们从大人们那里听到的多是这些年来我们党纠正工作中的失误和教训, 特别是近年来党的肌体内的消极腐败现象和他们从影视录像中看到了不少来自国外的形形色色的新奇的腐朽的东西, 加之这些年来我们教育工作的失误, 国内外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在不断地侵蚀着他们的头脑, 并打下很深的烙印, 因此, 在他们身上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和错误也是不足为怪的。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只有帮助、教育他们成为社会主义新人的义务和责任, 而没有抛弃他们的权力——放弃一名学生, 就是对祖国的犯罪。但是, 教育的关键, 又在于针对他们的特殊性和个性差异, 在内容上、形式上和方法措施上, 采取多层次、多序列的教育和引导手段, 从而达到转化思想的目的。
那么, 中学生在不同的年龄阶段都有什么特点, 我们又要如何管理才能保证工作效果呢?根据自己多年的教育实践, 我认为高中生正处在从幼稚的儿童期向成熟的青年期过渡的时期, 知识的积累, 能力的提高, 是非观念, 做人准则都表现出自己的个性, 因此, 对高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明显不同于初中学生。
高中一年级是一个新组合的学生群体, 其表现遵守纪律、个性潜伏, 有一种为了争取考入理想学校而刻苦读书的良好愿望, 但是他们也有松口气的思想, 更由于高中课程难度不断加大, 因而, 他们最容易出现两极分化。针对这种情况必须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第一要抓人生观、世界观教育, 促进他们为实现近期奋斗目标和远大理想而勤奋读书;第二要培养集体主义观念, 从抓好班风入手, 建设一个勤奋学习、团结向上、文明朴实的班集体;第三要狠抓学习, 从传授学习方法入手, 从教师的教到学生的学环环紧扣, 不留空隙, 打好知识学业基础;第四, 在教育内容上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助人为乐、热爱劳动教育为主, 从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入手, 在形式上采用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活动, 通过开展寓教于乐的兴趣活动, 达到教育的目的。
高中二年级学生, 经过一年的学习生活, 他们对中学的情况有了一定的了解, 他们独立意识大于认识能力而小于实践能力。随着生活范围的扩大, 知识经验的积累和丰富, 学生已具有管理自己的能力, 有独创意识, 对周围的事物有一定的主见, 也具有一定的是非分辨能力, 个性潜伏逐渐暴露。他们开始有了自己的见解, 已经不满足于父母和老师的讲解, 或书本上现成的结论;对成年人的意见不再盲目相信, 要求有事实的证明;对许多事物都敢于发表个人意见, 非常坚持自己的观点。他们中的一些人对美有特殊的认识和评论, 开始注意着装打扮, 想同异性接触交往的心理因素也随之而生, 少数学生在外界条件的影响下产生了追逐异性的行为, 他们往往借助节假吉祥日互赠小礼物交朋友, 或写些爱恋的诗文谈友情。所以, 高二年级的学生思想行为极为复杂, 教师不了解这种情况, 盲目施教, 只能产生逆反效果。针对这种情况, 必须抓好正面教育, 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 摸清底数, 抓住典型事例, 启发他们积极向上, 要从单纯地“堵、禁、整”转变为积极地“疏、导、拉”, 对学生中的错误行为不要用挖苦的言行当众批评, 损伤他们的自尊心, 而要善意规劝, 正面说服教育, 启发他们自觉、自尊、自爱、自强。
高中三年级学生, 升学和就业是他们之中的热门话题, 他们开始考虑自己的前途, 在学习上有紧迫感。他们中的大多数把精力放在了对科学文化知识的钻研上, 忙于应付各种考试, 违纪现象和无原则的纠纷显著减少, 对各种活动的开展不感兴趣, 一心为考入理想的学校而埋头读书。他们不像儿童时那样, 经常与父母或老师谈心, 内心世界变得丰富多彩, 却不轻易表露出来, 心理开始走向封闭。他们非常希望有属于自己的个人空间, 心理封闭使他们易感到孤独。他们有独立的见解, 有自制能力, 不想听师长的空洞说教, 表现出不问政治、不闻社会形势等现象。因此, 这个阶段的思想教育应以理想、情操教育为主。从教给他们科学的学习方法, 帮助他们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入手, 配合以各学科教师的紧密合作, 指导学生们复习好功课。对于那些升学希望渺茫的学生, 要认真做好思想教育工作, 启发他们自觉学习, 鼓励他们积极向上, 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 奠定良好而又坚实的科学文化知识基础。
优化作业设计关注学生差异 篇10
设想
把过去同样内容、同样标准、同样模式、同样分量的作业,改为三种不同难度的作业,分别是A、B、C三个层次 (也可设为星级★★★、★★★★、★★★★★)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选择不同层次的作业,或是由教师指定不同层级的学生做不同的作业。
A层题:主要是面向学习困难的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要做到不降低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态度,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变拉着走、推着走为主动走。作业落实知识点,以基础性作业为主,作业应求精而不是求多。
B层题:以中等生为主体。既要求有一定的基础题目训练,也要提供提高能力的训练题目,使他们在原有能力的基础上,争取更大地进步。
C层题:在掌握课程标准要求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基础上,着重知识的加深和知识面的拓宽,提高理解、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业设计不仅要涵盖知识点,还要对这一知识点进行横向联系,适量布置提高性作业。有条件的,可以让学生自主设计作业。
分层作业的设计需要,应依据学生学习水平的不同,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不同指导、不同训练、不同批改、不同评价。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备好课堂作业的必答题、选做题和综合题,从数量、质量和形式上,将每个学生在完成作业中所需的时间差基本拉平,使全体学生形成从容一致的作业心态,使之较好地完成各自的学习任务,进而调动全体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提高作业的准确率。
针对分层次设计作业的特点,学生的作业考评也要采用分层评价的方式,让所有的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用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对此,应本着“有进步就是优”的理念,让学生在做作业中认识到自身的优点,并激发他们前进的动力。
改进学生作业的设计与批改,丰富作业的内容和形式,增强作业设计的自主性、实践性、综合性和层次性,要求教师做到“四精”:精选、精练、精讲、精批,同时也要做到“四必”:有发必收、有收必改、有改必评,有评必练。要加强作业批改的多样性和人文性,对作业批改情况要不定期检查,及时反馈。
做法
通过切实有效的校本教研能提升教师素养,提高教学效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不同的学校开展的形式也是多样的。“集体备课”是大部分学校在做并不断探讨的形式之一, 它能发挥教师同伴互助的群体优势,集集体之智慧,提高教师钻研、理解和把握教材及某个专题的能力。笔者所在学校用好了“集体备课”这把“双刃剑”,并努力发挥它的优势,在集体备课的形式作了如下探讨。
1. 定主题,有的放矢增效益
“集体备课”是校本教研的形式之一,既然是教学研讨,就需要有明确的主题,不能空穴来风,更不能靠教研(备课)组长个人的“闭门造车”,而应来自于教师群体、师生共同关注的话题。在学期初,可让教师们一起商讨当前教育教学中,大家普遍感到亟需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最想学习什么?在教学中感到最棘手的是什么?等等。笔者所在学校教研组在商讨的基础上确定了如下主题:部分学生作业拖沓如何解决?高中新课程标准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范畴是什么?怎样开展?等等。针对教师们共同关注的这些话题,教研组有针对性地将相关的问题作为集体备课内容,商讨后一致认为要与课堂作业设计相关,要让作业切合学生的基础,贴近学生生活,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另外,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就要留有时间让学生独立做作业,避免把课内作业留到课后去完成。为此,学校还特地开展了全校教师“作业分层设计大赛”活动,这大大激发了教师参与“集体备课”的积极性。
2. 定内容,共同研究促提高
备课组作为学校校本教研的一个最小团体,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依托自身的资源优势、特色进行教育教学研究,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现实途径。“集体备课”内容的选定要克服随意性,增强目的性,各备课组的内容不宜过多, 应选取教材中有代表性的题材。在确定哪些为“集体备课”的内容之前,要了解各个知识领域在本册教材中的作用与地位,乃至与其他年段教材内容的前后联系。所选“集体备课”的内容是教师认为在教法上较难处理的、别人研究过但又上不出新意的、他人从未研究过或是目前教材中的综合实践内容,也可以是作业或试卷专题设计之类等。
3. 定时间,相互研讨有保障
只有保证“集体备课”的时间,教师间的相互研讨才能有保障,否则必将流于形式。曾有一个教研组长在教务处分配任务后,说本组老师有事,以后再组织教研组活动,结果他只是用电话通知老师要做什么,什么时候交作业就完事了。这里所说的“时间”,要在教师的工作时间内 (有时晚自修时间也可) ,不可占用教师的休息时间,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自觉自愿地参与。笔者所在学校规定,每周一的下午第三节课后,如果不开教师会,那便是校本教研活动时间,可集中进行教学研讨活动和教研组集体备课。由于在工作时间内开展这一活动,有主题、见实效,所以教师参与的积极性高,在教研活动中能畅所欲言,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4. 定要求,具体明确好操作
如果活动的要求不明确,就会让教师茫然而无所适从,甚至在研讨过程中会讲一些题外话,从而偏离主题的方向。如我们在以《作业的分层设计》为主题的集体备课活动中,就把任务以书面形式发给教师,提出以下几点要求:
明确作业要求,要符合课程标准要求和教科书规定要求,根据要求确定三个维度目标,这是作业设计的依据;
通读课本内容,了解本校学生的基础,找相关资料进行参考;
作业设计分为课堂和课外作业两部分,每堂课都要有适当的书面作业,并当堂完成;
课外作业要分为三个层次 (A、B、C逐渐加深) ,有公共部分。要做到难易适度,因材施教,尤其要提高后进生的作业质量;
作业形式多样,可布置学生进行口头、书面、实际操作等形式的作业,书面作业题型可多样化,如选择、填空等,在每题号后估计难度 (易中难) ;
题量要恰当,难度要适中,题型要丰富,题目要新颖,应控制作业总量,要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每位教师设计完作业后,要在组内互相研讨,评出等级并将较好的设计进行组内展示;
小组汇总,由备课组长执笔最终汇总设计出一份较为完善的作业;
设计的作业打印后,由科任老师发给学生,指导学生规范作业,进行听课评价检测反馈;
在作业设计过程中,有需探讨的问题由组长汇总,并组织教师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以求共同研究,共同提高。
5. 定形式,同伴互助共收获
有了主题、内容、时间和要求后,还要有一定的形式作为载体。笔者所在学校集体备课的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线性式”集体备课研讨,另一种是“循环式”集体备课研讨。
“线性式”集体备课的流程为:某教师根据“主题”独立备一节课或一小章节的内容→主备课教师进行讲说(说理念、说思路)→教研 (备课) 组内的教师们畅谈各自意见和想法→组长修改完善→主备课教师上一节研究课→组内教师再次集中学理论,并联系实际进行评课。
“循环式”集体备课的流程为:某教师根据“主题”独立备课并上课,组内教师听课→组内教师评课,另一位教师修改教案并第二次上课(如此循环也可以由第三位教师执教)→再次评课,修改教案→最后由第一位主备课教师上一次主题式的汇报课。
“集体备课”是一个古老而又富有挑战性的校本教研形式,只要我们“用心去耕耘”,就会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就会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更坚实的保障。
成效
近些年来,由于教师积极参与课题研究,不断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笔者所在学校的学生在中考中,上重点高中的人数连续几年获农村中学第一名,高考上线人数和批次创新高,每年获雅阳教育奖教基金30多万元。有的老师在实施分层作业设计以来,已经切实地感受到分层作业使学生爱读乐学了,最为显著的是现在缺交作业的人数日益递减,应付了事的情况不断改善。现在学困生愿意交作业了,中等生会做作业了,优等生更喜欢做作业了,考试的平均分提高了。通过分层设计作业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定教,因人施教,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提高了教学效益。
中美学生差异在哪儿? 篇11
但考试仅能表明中国学生很聪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林晓东说,当他们进入美国大学后,通常难以进行分析性写作、批判性思考,或与同龄人和教授沟通交流等,“中国教育更注重学会,但美国教育更强调会学。”
经合组织教育部门主管施莱歇尔表示,全世界都可以学习中国学校制定的严格学业标准,以及教师的教学方法。林教授认同严格要求有好处,她的中国学生思考深度超过美国同龄人。但是,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样重要。其他教授对林的忧虑深有同感。美国西北大学一名教授说,中国学生非常刻苦但极少提出独到见解。他们更加缺乏的是提出观点并予以证明的能力。
林也对美国学生表示不满,说他们处理不好负面反馈意见,自信既是其“资产”亦是其“负担”。在她看来,中国学生学习勤奋、深入思考、友善、避免争执、持之以恒、擅长记忆并能较好处理负面反馈意见;美国学生善于独立思考、喜欢提问并挑战他人的思维、沟通良好并对个人判断力保持自信。
从相对弱点来看,中国学生沟通不畅、缺乏明确目标、不愿批评自己和别人的表现、通常人云亦云、欠缺解决问题的技能且不愿提问;美国学生则不擅长处理负面反馈意见、粗枝大叶、过于自信、只想当“将军”不想当“士兵”、思考不够深入、喜欢表现但缺乏勤奋学习的支撑。若能把中美学生的“精髓”合二为一,将拥有一套完美的教育体系。(资料来源:环球网)
关注学生差异优化阅读教学 篇12
一、认识学生学力差异, 提出多层次的阅读要求
关于学力, 钟启泉教授认为, 学力包括学力基础、基础学力和发展性学力。学力基础包括性格因子、生理因子及被视为一般智能的因子;基础学力是学力的基础部分, 以记忆、再现为中心, 包含最低限度的国民教养, 是学习活动展开的基本前提;发展性学力是以问题解决和创造性相结合的有个性的思考力为轴心, 也可以被称为创造性学力。钟启泉教授所提出的学力因子构成了学生学习的“内部条件”。学力的差异, 会影响学习者认知结构和阅读要求之间的协调与衔接, 在阅读教学中, 提出的要求应当注意结合学习者的具体状况, 融合新旧知识的基本点、衔接点、关键点和生长点。例如于漪老师在执教《晋祠》一文时, 让学生介绍祖国的名胜古迹, 向学生推荐《中国名胜词典》, 让学生查阅“晋祠”条目, 引进有关的地理、历史知识, 复习物理学的原理, 介绍“看景不如读景”的艺术审美常识, 适时教给学生一些分析方法,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她搭设的台阶上领略到晋祠的风景美、文物美、艺术美。鉴于此, 笔者认为结合个体与普遍认知水平的前提下, 给出一些有弹性的阅读要求, 就极有意义。例如笔者在教学《列夫·托尔斯泰》这篇课文时, 关于自主学习阶段的要求设计了四个板块, 分别是:1.“名人坊”。谈谈“我”对茨威格和托尔斯泰个人材料的了解。2.“我是小老师”。考考你对字词理解的情况。3.“小小朗诵家”。读一读“我”印象最深的相应段落。4.“我心中的大问号”。根据“我”对文本的理解进行质疑。每个学生可以自己选择学习内容。尽量使个体的学力与所进行的学习内容“合拍”。在交流、研讨阶段, 梯度型系列问题的设计根据学生在课堂中不断生成的教学内容适时地进行调整, 尽量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力求把每一个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引向深入。
二、认识学生学习品质的差异, 优化组合三种学习方式
学习者先天的学习品质, 如视觉敏锐度、工作记忆容量的差异, 决定了某些个体在阅读中快速提取有价值信息能力的先天局限。后天习得的学习品质, 一般包括动机因素、发展性与社会性因素、个体差异因素等;包括遗传、学习方式、已有的学习策略、继续学习的信念和期望等。不同的学习者不但在先天性格、生理智能上不同, 而且因为后来的学习经验、认知结构、文化背景等的不同, 所以在审美情趣、学习方式的喜好、学习策略的选择、学习意志、学习期望值也都会存有差异。而多种学习类型的综合使用可以平衡学生内部学习品质迥异所带来的阅读效果的差异。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所倡导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这三种类型各有特色, 把握其特点有助于课堂上的灵活运用。
自主学习强调的是学生的学习意愿, 主动性是自主学习的基本品质。阅读教学过程中, 学生的动机若能有效地被激发, 就会产生阅读的需求和渴望, 进而能够激发其内在的潜力, 达到文本内容和学生认知心理的交融。这是一个自主建构的过程, “受教育者的精神世界是自主地、能动地生成、建构的, 而不是外部力量横塑而成的”。 (2) 这个过程往往是独立而有个性的, 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往往是有意义的, 学习效果也是最优的。自主性还体现在学生能够对学习过程自我计划、自我调整、自我指导和自我强化。语文教师有责任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这是“鱼”和“渔”、“面包”和“猎枪”的关系。掌握了阅读方法, 给予学生自主品味的时间和空间, 学生自然能感受到文本的魅力。在涵泳中收获, 在收获后反思, 在反思中积累。这样的课堂是最优化的。
“教学就其本质而言, 是交往的过程。” (3) 这种交往不仅发生在个体与个体之间, 还有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教学过程中小组合作就是对于交往方式的开发和利用。在交往中滋生学习兴趣, 激活灵感, 各扬己之长, 补他人之短。笔者在进行说明性文章的阅读教学中, 尝试采用个体学习———小组交流———共同协助———展示成果的合作学习模式。让各小组确定一个资料搜集的方向, 然后在负责人的组织下, 组员分工将各项任务落实到位, 将合作成果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展示。不同的组员在合作过程中承担着不同的角色, 比如信息筛选员、版面设计员、美工员、书写员等。这种模式使学习枯燥的说明文也变得趣味盎然, 还能照顾到不同学生后天习得学习品质的差异, 较好地完成学习目标。
探究性学习是一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 可以对某一类或某个人的文学作品作某一方面的专题研究。既可以深化学生对于所学作品的认识, 又可以扩大他们的知识面, 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比如在教学苏轼诗词后, 引导学生到阅览室或图书馆查阅苏轼诗词的其他作品及相关评论文章, 做一些有关苏轼诗词题材、语言、风格等方面的专题研究。在确定有效的探究任务后, 可利用发展性与社会性因素、学习者认知发展模式和“最近发展区”观点, 确定真实的、在学习者潜在可达范围之内的探究目标。同时还可以适时激发他们天性中的探究欲望, 适时给予一定的背景知识补充, 使阅读教学更为有效。
三、认识学生的特质差异, 鼓励课堂教学的有效生成
“人类所表现出来的其他品质反映了人格, 通常被称为是特质。” (4) 如个体的内向性格, 谨慎、冲动性和自我满足。特质和学习过程的选择及学习结果的取得有密切的关系。一般来说, 内向、谨慎的学生喜欢独立思考, 感悟力强, 其思维方式以反省为主要特征。在阅读过程中, 他们倾向于自主学习, 能在思想感情上与文本作者建立深层次的联系, 他们的精神世界能从一个层面转化到另一层面。冲动型的学生感情活跃, 喜欢在有竞争的环境下学习, 喜欢对文本内容进行变幻无穷的想象, 但是却不愿深入体会佳作名篇的深刻细微。相比之下, 前者会更多一些心灵与品行的感悟, 情感与生命的体验, 而后者通常会生发出多样性的、充满疑问性的、富有启发性的内容。例如笔者在教学鲁迅的散文诗《雪》的过程中, 研读课文时针对最后一句话“是的, 那是孤独的雪, 是死掉的雪, 是雨的精魂。”冲动型的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供小组讨论:为什么说北方的雪是孤独的、死掉的雪?它和南方的雪有什么不同?作者是喜欢南方的雪还是北方的雪呢?内向、谨慎的学生在这些问题的启发下进行了细致的研读, 经过一番对江南和北方的雪认真对比后, 结合自身对于作者和写作背景的了解, 更早地体会到作者对于北方的雪所体现出的敢于直面惨淡人生、不屈不挠地进行抗争这种精神的由衷赞美之情。同样是鲁迅笔下的“风筝”, 有的同学体会到了作者的后悔之意, 有的同学体验的是作者敢于面对自己灵魂的反省精神, 还有的同学则是理解了“风筝”这一象征事物在文章中的妙用。因此, 笔者认为优化的阅读教学过程应当是在以教学目标的达成为底座的前提下, 结合学习者的多元理解, 创设课堂中多向、多类信息流动的环境。有创意地调整教学内容, 同时也鼓励学习者挖掘, 创生出新的教学内容。
美国塞勒等人提出关于课程与教学的关系是:“课程是一场球赛的比赛方案, 这是赛前由教练员和球员一起制定的;教学则是球赛进行的过程。尽管球员要贯彻保留引文定好了的打球方案或意图, 而达到这个意图的具体细节则主要由球员来处理。他们根据场上的具体情况随时作出明智的反应。”的确, 教学过程是多变的, 动态的, 而这一过程的主体则是学习者。因此, 在具体的阅读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能对于学生的个体差异置之不理, 而应当有客观、理性的认识, 并在此基础上采取一定的动机激发策略, 提出适切的学习要求, 合理地安排学习类型, 灵活机动地应对生成的多元化教学内容, 力求阅读教学过程的最优化达成。
注释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版。
2 肖川《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教育》, 《教育参考》2000年第5期。
3 钟启泉, 崔允漷, 张华《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解读》,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72页。
【学生差异】推荐阅读:
学生个体差异07-03
认知学生个性差异01-21
学生的个性差异05-12
学生的差异性05-11
利用差异促进学生发展11-07
学生差异小学语文论文10-18
大学生就业的性别差异05-19
基于学生差异的数学教学策略12-20
如何解决中学生英语学习个体差异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