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区位优势发展经济

2024-10-04

利用区位优势发展经济(通用12篇)

利用区位优势发展经济 篇1

一、云南周边国家经济发展状况

越南, 是与云南接壤的东南亚三国中, 经济发展最好的国家。从1986年, 越南实施革新开放以来, 越南的国内生产中总值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增长。近几年由于经济危机的影响, 越南的经济增长速度明显下滑, 但工矿业与服务业在越南增长速度较快, 传统的农业增幅较缓慢。根据越南统计局2009年给出的数据显示, 农林水产业、工矿业和服务业占的GDP比重分别为17%、41.7%和41.3%, 这表明越南已经逐渐的从以前的农业国, 发展为三产业协调发展, 经济总量不断扩大的国家。

老挝是个农业为主的国家, 工业基础薄弱, 随着上世纪80年代的革新开放, 老挝迅速调整自身的经济结构并在1991年到1997年间, 保持着7%的经济增长率, 但是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 使老挝的经济发展又进入困境。从2006年起, 老挝又恢复了较快的经济发展, 近几年来, 中老贸易增长迅速, 2012年更是达到了32.8%的增幅, 双方双边贸易总额的增速位居中国对东盟贸易的首位, 中老贸易有着广阔的前景。

缅甸是三国中经济发展最差的国家, 缅甸的经济, 自从二战后的几十年中不但没有大的起步, 反而出现了倒退的现象。直到2004年之后, 缅甸的经济才出现了较大的发展。但是缅甸自然条件优越, 资源丰富, 全球有95%的翡翠、树化玉产自缅甸, 在全世界享有盛誉。从上世纪90年代起, 中国开始在缅甸承包工程, 并且双方开始开展劳务合作, 极大的促进了双方的贸易往来。并且国家在云南的德宏州建立了德宏州边境贸易区, 这使得缅甸与云南的经济往来更加密切, 多年来缅甸一直是云南省的对外第一大贸易伙伴国, 在云南省的对外贸易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二、云南与周边国家的贸易往来

1. 滇缅贸易

缅甸是云南省的第一大边贸伙伴, 滇缅贸易一直是云南对完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80年代, 滇缅贸易的数量还很小, 直到1985年德宏州边境贸易区的建立, 双方的贸易才展露出上升的趋势。1988年缅甸新军人政权上台, 缅甸实行了市场经济政策, 并且开始对外开放经济, 双方的经贸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发展到现在, 滇缅贸易的往来, 已经涉及到各个方面。由历年滇缅贸易额统计表, 我们可以看出滇缅贸易在中缅贸易中一直扮演着主要的角色, 虽然比重在逐年下降但是一直保持在40%以上。而滇缅贸易占云南外贸的比重也一直高于10%, 足以显示出滇缅贸易的重要性。我们可以看出滇缅贸易的几大特征, 首先是贸易总额高, 其次是贸易增长率大, 最后是滇缅贸易中, 云南一直保持着贸易顺差。从表格中可以看出, 滇缅贸易中云南的顺差随着年份的变化有时会有所波动, 但是在总体上是呈现出扩大的趋势的, 这是滇缅贸易的一大特点。从2008年的年鉴中我们可以得到的数据是云南出口缅甸的商品达到了2348种, 这表明, 云南出口的商品非常符合缅甸的需求, 并且这些商品涵盖了中国出口商品的大部分品种。

2. 滇越贸易

中越双边的关系是从1991年开始正常化的, 也就是在这个时期, 中越的贸易才有了长足的发展。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 滇越贸易在云南省的对外贸易中地位不断上升, 甚至在2007年时, 越南成为云南的第一大外贸伙伴国, 但是2008年的金融危机对越南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这使得滇越贸易近几年呈现出下滑的趋势, 即便如此2008年与2009年, 越南依旧是云南的第二大外贸伙伴国, 由此可见, 滇越贸易, 在云南省的对外贸易中也是具有极大的比重。由历年滇越贸易统计表我们可以看出, 除去2008年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 使得越南国内经济出现了大面积的下滑, 滇越贸易发生了大的下降, 总体的趋势来看, 滇越贸易的规模是越来越大的。由于中越贸易的总体份额比较大, 所以滇越贸易在中越总贸易中的比重并不是太大, 这点与滇缅贸易有着明显的不同。滇越贸易在中越贸易中的比重是比较稳定的, 大约在4%左右, 而滇越贸易在整个云南省的外贸比重中也是比较稳固的常年保持在10%左右。但是滇越贸易的贸易总额却是保持着快速的增长, 在一般贸易上滇越贸易与滇缅贸易类似, 也是云南对于越南有着大额的贸易顺差。但是在边境贸易上, 从2006年起, 云南有着大额的逆差, 这是与滇缅贸易不同之处。从投资方面来看, 云南对于越南的投资还是相对较少的, 比重也很低, 越南也不是云南对外投资的重点国家, 滇越投资额在中越投资总额中的作用也是微乎其微, 这就是滇越贸易现在的主要的特征。

3. 滇老贸易

云南与老挝的贸易相对于前两个国家来说, 还是很少的, 虽然经济总量不大, 但是近几年来, 滇老贸易的增长却是十分迅速的。从2008年至今, 滇老贸易都保持在30%以上的增长率, 2011年时, 滇老贸易突破了10亿美元。这表明滇老贸易还是存在着巨大的上升空间的, 前景令人看好。并且在投资方面, 云南的众多企业都去老挝投资兴业, 数据显示, 老挝已经成为云南对外投资的第二大市场。总体来看, 双方贸易合作的水平还是较低的, 合作领域重点集中在农业、资源开发、贸易投资、旅游、交通、教育卫生和人员培训这七个方面。对于云南来说, 双边贸易带给云南的利益还是较少的, 在许多方面, 云南省大力支持老挝国家经援项目, 重点还是在于从国家层面上培育中老友谊成果。鉴于此, 滇老双方的经贸发展空间还是非常巨大的, 特别是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的建立一定会为双方发展提供更大的便利。

三、国家桥头堡战略对云南的定位

桥头堡战略的首次提出是胡锦涛总书记2009年7月份视察云南时, 2011年5月, 国务院正式对《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设我国向西南开放桥头堡的指导意见》这标志着, 云南的桥头堡建设正式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桥头堡建设, 主要可以总结为五个方面。

第一, 利用云南的区位优势, 建设我国面向西南的国际大通道。建设我国经云南与东南亚、南亚以及印度洋沿岸国家的交通、油气、网络、贸易等的通道, 形成联通内外, 高效快速的交通运输网络。第二, 构建我国沿边开放、开发合作的试验区和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先行区。云南是我国西南的门户, 直接与东南亚三国接壤, 是国家实行沿边开放的主要地区之一, 桥头堡战略的目的就是把云南打造成国家对东南亚开放的一个门户。第三, 把云南打造成我国外向型的特色优势产业基地。依托于国内国外两个市场, 把云南建设成面向东南亚南亚的生产加工基地以及区域性的现代国际物流中心, 以云南为中心, 来提升我国同周边国家的经济贸易水平。第四, 把云南建设成我国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的示范区。各名族团结, 共同发展, 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必要因素, 云南是个民族众多的边疆省份, 把云南建设成民族团结的示范省份, 对于统筹内地与边疆的发展, 有着重大的意义。第五, 把云南建设为国家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宝库和西南生态安全屏障。云南有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 国家的众多野生动植物研究基地就在云南, 在云南加强生态保护建设, 促进生态保护的国际性合作, 使云南成为我国西南的生态安全屏障。

四、对云南经济发展的建议

1. 抓住国家对外开放的新机遇, 加大自身经济开放力度。

开放对云南省经济的整体促进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云南一定要紧紧抓住国家对外开放的战略机遇, 利用自身的区位优势, 调整省内产业结构, 使自身成为面向东南亚南亚开放的前沿阵地和示范窗口。鼓励外资企业的进入和省内具有优势竞争力的企业去国外投资, 提升省内经济的活力。现在东南亚和南亚的劳动力已经比国内的要便宜, 加大对外投资, 可以进一步的提升省内企业产品的竞争力。而随着东南亚和南亚经济的发展, 这些巨大的新兴市场, 也为企业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2. 根据自身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良好的区位优势制定相关的政策, 来促进经济的发展。

在不违背市场规律, 无损于自由竞争的前提下, 对于外贸企业或者对外投资的企业, 实行相应的补助政策, 以帮助它们减轻一些负担。对于来境内投资的外国企业, 要给予它们本地企业相同的待遇, 实行严格的负面清单管理制度, 规范市场制度, 保证外资企业能够与省内企业展开公平的竞争。完善省内的产业规划和转移, 提高竞争力。全面协调工商、税务、海关等相关部门, 为企业提供便利条件, 研究和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

3. 重视云南与周边国家贸易的实际情况, 根据贸易特点调整对外贸易。

要重视云南同越南、缅甸和老挝这三个接壤国家的贸易往来, 根据双边贸易还存有的问题, 进一步的调整贸易往来。滇缅贸易存在着云南大量顺差的情况, 滇越贸易存在着云南进口商品过于单一的问题, 而滇老贸易的总量还很少, 并且主要集中于云南的对老投资上。这些问题都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要在不断加强贸易的过程中来改正这些问题, 才能促进双边贸易良性快速的发展。

4. 改善省内融资环境, 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云南的省内金融业相比较于内地还远远的不成熟, 云南的省内企业存在着融资难, 融资渠道单一等多个问题, 这对于企业的发展形成了巨大的障碍。要加大金融业对企业的支持, 并且允许有实力的民间资本成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 丰富金融市场的层次, 推进地方性金融机构的建设。从根本上, 解决省内企业的融资问题。

5. 加快改善省内的交通运输状况, 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便利。

由于云南省的地形问题, 省内的公路运输与铁路运输还很不发达, 虽然航空业在云南发展的非常好, 但是大宗货物的运输还是要依靠公路与铁路。近几年来, 云南省一直在加强公路与铁路的建设。强大的经济必须要依靠便利交通的支持, 构建覆盖云南全省, 以及通向边境国家的铁路公路网络, 是必不可少的。这对于促进经济的交流, 加快经济的发展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6. 重视培养从事双边贸易合作的复合型人才。

对于两地市场的研究, 对于国外投资环境的分析, 这些都需要一些专门的人才。随着双边贸易的越来越频繁, 对从事双边贸易研究的人才也会越来越需求。企业需要这些人为企业的发展指明方向, 政府也需要这些人为政府提出的一些政策性建议。由于是跨国贸易, 因而对于熟悉双方语言的人才也是格外需求, 政府和云南省内高校, 应该根据贸易的需要去培养一些专门人才, 为经济的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杨艳.改革开放以来滇缅、滇越经贸关系的比较研究[D].云南大学, 2010.

[2]贺圣达, 陈铁军著.新世纪云南外经发展战略.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3.

[3]宫占奎, 陈建国, 佟家栋著.区域经济组织研究——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经济科学出版社.

利用区位优势发展经济 篇2

一、逊河镇养蜂业具体现状

1、基本情况:

逊河镇位于逊克县西南部,辖区总面积612平方公里,全镇9个行政村,总人口10767人,其中:农业人口9939人,3307户。全镇农业劳动人口6177人,耕地面积11313公顷。

全镇经济发展主要以大豆、玉米种植为主,通过积极调研,根据逊河镇的实际出发,利用场县共建的优势,实施可持续利用发展规划。通过产业结构调整,计划利用我镇优势资源——山场蜜源植物(椴树、野花),全面实施发展蜜蜂养殖业。

2、逊河镇蜜蜂养殖现状

逊河镇辖区内现有养蜂户10户,养殖箱数在650箱左右,通过调研这些养殖户,每箱纯收入在500—750元,经济效益可观。逊河镇地处半山区,山林资源丰富,适合蜜蜂养殖,2012年通过引导逐步在条件适宜的村扩大养殖规模。

二、我镇养蜂业发展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困难:

一是自然条件制约。养蜂生产时利用自然资源、开发自然资源的产业。由于速生丰产林整地的开发,严重影响了蜜源植物的生长,对养蜂业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二是养蜂户存在专业水平低、技术相对落后、养蜂生产过程中科技含量不足,同时宣传引导不够,农民养蜂意识不强等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

三是生产观念和经营意识落后,蜜蜂品种老化单一,发展不

平衡,分布不均匀。

四是养蜂规模小、较分散,不利于养蜂业生产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从实际情况看,还远远没有达到保有量,大量资源尚未充分利用,具有巨大发展潜力。

五是产品销售渠道闭塞,产出的产品往往积压,造成有产品无销路,造成蜂农控制产蜜量。

三、下步规划

1、项目建设初步计划:

以各村地理位置和资源优势,结各村的实际情况进行蜂业养殖发展。2013年计划发展蜜蜂数量达到1000箱左右

2、政策扶持:

为迅速加大养蜂业发展的力度,调动村及农户养蜂的生产积极性,鼓励和支持农户从养殖规模、技术水平上有一个新的认识,经济上有新的提高。镇政府计划出台养蜂业扶持政策:一是从养蜂技术上帮助和支持,针对不同时期举办培训班;二是制定标准(拟定),根据标准对发展养蜂户验收,并给予资金上的奖励扶持政策。

3、管理模式:

采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户”的经营生产管理模式。对养蜂户进行标准化管理,实行产前、产中、产后的技术以及产品销售等多方位服务。指导养蜂户生产优质蜂产品,鼓励规模经营。

四、发展养蜂业的建议

我镇虽然有较好的自然资源,养蜂发展空间大,市场前景好,但也有许多突出的问题,要发展养蜂业,壮大养蜂业,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就必须理顺体制,科学规划,加强培训,强化领导,增加投入,建立试验示范基地,强化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打造独具特色的蜂蜜品牌,促进养蜂业的持续快速发展。

1、加强领导,理顺体制。一是按照《畜牧法》,加强养蜂业的领导,理顺体制。养蜂业应归口农业部门,成立专门的养蜂管理机构。养蜂管理机构负责全县养蜂业的各种规划;负责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与推广,负责养蜂人员的技术培训;负责养蜂产前、产中、产后的配套服务;负责养蜂的执法与管理;负责地方蜜蜂的品种保护与繁育。二是成立养蜂协会,养蜂协会由专业人员和养蜂大户人员组成,主要负责养蜂的技术交流,蜜蜂饲养与蜂产品加工的标准化生产等标准的制定,养蜂发展地方法规的制定等工作,研究制定产供销一体化,贸工商一条龙的产业政策和公司+基地+农户的配套管理办法,增强养蜂业生产的科学化,减少和杜绝养蜂业生产的盲目性,促进养蜂业健康有序可持续地发展。

2、加强培训,提高养蜂人员和技术人员的素质。在人才培训上,要有计划的轮训和培训,利用请进来和送出去的方式,强化养蜂技术人员和蜂农的培训,提高养蜂技术人员和养蜂农户的素质,提高其饲养、生产、加工、销售的技术水平,造就一批既懂得养蜂技术,又懂得经济管理的新世纪养蜂业人才,促进我县养蜂业的大发展。

3、建立示范样板户和示范场,加快活框养蜂等新技术的应用。在全县养蜂比较多,开展比较好,条件比较成熟的地方选择一定的农户,大力培植示范户、示范场,在“专”字上做文章,以点促面,通过示范户和示范场的带动作用,大力发展活框养蜂新技术。

4、加强立法,促进养蜂有序发展。尽快制定我县养蜂业的地方法规,通过立法,做到有法可依,推动养蜂业的发展。依据《畜牧法》的有关规定,建立蜜蜂饲养、病虫害防治和蜂产品加工的技术质量标准体系,促进养蜂的规范生产并树立特色品牌,促进我县养蜂业的突破性发展。

5、强化品牌意识,加强品牌开发。我县森林覆盖率高,植物品种繁多,药材品种齐全,基本无污染,空气洁净,生态环境保护好,蜜粉源植物丰富,适合养蜂业的发展,也是少有的一个天然的大型蜂场。我们要充分利用这种资源优势,发展无污染的养蜂业基地,努力生产绿色蜂蜜产品,培育蜂业产品基地,培育蜂业生产、加工的龙头企业,增加科技含量,加强品牌开发,树立本地的特色品牌,加大蜂产品的深加工,大力开展蜂蜜、蜂蜡、蜂王浆、蜂花粉、蜂毒和蜂胶的开发,大打我县绿色品牌,强化品牌保护意识,做到以开发促发展。

6、加强部门配合,强化市场监管。一是加强外地转地养蜂进入我县的管理,强化外来蜂种引进的管理,保护好地方优良品种蜜蜂;二是密切与工商、公安和质量监督部门的配合,加强蜂产品市场的管理,实行严格的检测和准入制度,净化我县蜂产品市

场,杜绝假冒伪劣蜂产品,切实保护好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确保养蜂业的健康发展。

7、强化养蜂业与其它产业的有机配合。特别是要加强养蜂业与有机农业、生态农业、退耕还林工程和旅游业发展的有机结合。首先,养蜂业需要丰富的无任何污染的蜜粉源植物,发展有机农业、生态农业如药材基地、干鲜果基地、蔬菜基地,既可以发展高质量的生态和有机食品,又可以为发展本地特色蜜蜂养殖提供大量优质的蜜粉源植物。其次是充分利用退耕还林工程,大力发展优质的蜜粉源植物,为养蜂业的发展提供优质的蜜粉源植物基地。三是充分利用我县特殊的地理位置,把我县蜂蜜产品做大,做强,做响亮。

利用小班化优势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篇3

2004年9月,我校在一年级新生中进行了小班化教学的试点工作。现在一、二、三、四年级各有一个教学班实行了小班化教学。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我们主要采取行动研究法,并辅之以教育实验、问卷调查、行为观察、个案分析等多种手段,对适应素质教育需要的小班化教学模式进行了研究。

一、小班化教学的优势

从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来看,小班化教学在人数少和空间相对大等有利条件下,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更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强化学生的自主性,能使学生更生动活泼地学习,更和谐地全面发展。小班化教学只能变原来的面向全体学生为面向每一位学生,教师有更多的机会进行个别辅导,增加了师生之间的接触。课堂教学注重了集体教学、分组教学与个别教学交替使用,优势互补,有利于每个学生都得到提高。

从学生的个性发展来看,小班化教学能让孩子有更多的机会张扬个性、表现自我。小班化教学在教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课堂上有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亲自实践,并通过发挥小组的群体作用和优生的小老师作用,提高了学生的交往能力和创造能力。

从课堂教学的角度来看,由于教学的空间发生了变化,课堂的摆放结合教学科目的需要,突出了小组作用,教师可用移动黑板在学生中间进行教学。学生人数的减少,大大提高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密度,提高了每个学生接受教育的充分程度。师生间、学生间交流和互动的频率与密度随之增大,教师利用扩大的空间与充满人性的教育环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展示自我,强化了对学生的学习乃至人格的影响。

二、如何开展小班化教学

(一)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

新的教育教学形式的出现,必须有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支持。教师,作为教育教学的直接实施者,自己一定要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墨守成规、循规蹈矩是难以适应时代发展的。不断地学习、探索、研究,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是每一位教师必须具备的意识。

要确立学生是教育的主体,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思想。要明确学生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知识积累、兴趣爱好、家庭教养,他们是客观上存在差异的人。只有树立了这样的教育观,在小班化教学中,教师才能有更充裕的时间和空间去了解、剖析每一个学生,去读懂学生这本书。一是必须教好每个学生,这相对于学生数较多的大班来说,有了更大的可能性;二是针对各方面都存在差异的学生,采取更多的具有针对性的有效方法,进行切合实际的教育。

小学阶段是一个人一生中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所以,小学教育不但应该重视为每一位学生打好扎实的基础,更应该发掘学生潜力,着眼于学生未来一生的发展,培养他们良好的思想品德、学习习惯、生活习惯。

要营造更好的学习环境,为培养学生全面而和谐的个性创造更有利的条件,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健康生活、愉快学习、不断进步。同时,检测学生质量的标准也不再仅仅是一个分数,而是综合、全面的评价,真正体现“让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显著提高”的教育目标。

(二)凸显小班化教学的特色

1.布置具有特点的教学环境。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我们将学生课桌椅摆放成“口”字形、“小火车”形、“会晤”形,同时取消了教师的讲桌。教师走进学生群体中,上课时与学生一同讨论,各自发表见解,而不是以命令式的口吻讲话。教学中常用“是不是?对吗?让我讲一讲好不好?”这类商量式语气同学生交流。

2.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小班学生人数少,教师尽可能和每一个学生多沟通,形成较随和宽松的气氛,在交往谈话中,诱导学生说心里话,让学生直截了当地表达自己,这样,师生之间感情会更加融洽,成为朋友关系。学生对老师既尊敬又喜欢,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轻松,在轻松自然的课堂气氛中,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树立学生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合作教学策略应用于小班化课堂教学中,主要是指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调互动,在合作学习中共同实现某一预期的教学目标。在教学实践中,我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在课堂中尝试“小组学习”的教学模式。把课桌拼成四人学习的小组形式,有计划地向这些小组布置一定的学习任务,让小组中能力强的学生当小老师,给能力稍差的学生讲解,或让能力差的学生给小老师汇报,查漏补缺。这一过程是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整合、消化过程。孩子之间最容易沟通,一方面能力强的孩子对知识掌握得更牢固;另一方面,能力差的孩子更容易理解知识,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这样每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共同解决问题。

4.由于小班人数少,教师能够对每一个学生进行等距离教学,让每个学生都得到“阳光普照”。整个实验期间,老师采用了小班化教学特有的以下六种教学方法。分组教学法:学生上课时,将传统的教室座位改为四人一组的小组围坐形式,小组人员的分配由老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予以优化组合,然后选定小组长,再在平时的训练中教会学生交流、讨论。五官体验教学法:让学生看一看、听一听、闻一闻、尝一尝、说一说等,调动学生的五官来体验,从而产生表达的欲望。游戏教学法:课堂上,为学生创设游戏情境,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投入有角色、有情节的游戏活动,在玩中学、学中玩,培养综合能力。师生交融法:师生学在一起、玩在一起,体现教学民主,教学相长。留余地教学法:教学中灵活掌握时间,老师可以先上25分钟或30分钟课,给学生留有余地,剩下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创意教学法:在小班化课堂教学中,运用创意教学,旨在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打好基础。

小班化教学的优势是明显的,它加大了师生间交流的密度,为学生提供了大大多于以往的自主学习、自我表演机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更为有利。

利用区位优势发展经济 篇4

1、海洋经济发展中金融支持的作用

海洋经济是指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的各类产业活动,以及与之相关联的活动的总和。海洋经济开发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和引导,金融支持的必要性与海洋经济开发的重要性是紧密相关的。

(1)金融工具可以有效地促进海洋经济增长。运行良好的金融体系有助于降低交易成本,积极调节投资,促进 “资本积累”和“技术创新”,推动海洋经济增长,特别是信贷资金增长是推动海洋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因素。

(2)金融工具是推动海洋资源配置合理化的重要因素。 可通过金融业的资源配置功能,合理引导生产要素流动, 促进海洋区域内产业结构调整,形成符合比较优势的海洋产业发展格局。

(3)金融业的服务功能,能够为各地区海洋经济发展提供全方位支持。借助先进的科学技术,金融网络能够突破时空限制,将服务的触角延伸到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另外,金融活动不仅包含大量的资金流,还包含丰富的信息流,并且借助于金融网络和金融筛选机制,对各种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从而为各海洋经济主体进行决策提供参考,推动海洋经济不断地向更高层次发展。

2、海洋经济发展的金融需求分析

按照三次产业分类标准,海洋第一产业主要包括海洋捕捞业和海水养殖业。第二产业主要包括海洋盐业、海洋油气业、海洋船舶工业等。第三产业主要包括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等。

(1)海洋第一产业发展的金融需求。海洋第一产业主要表现为海洋渔业。随着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的转变,为了增加投资来改善经营设备、扩大经营场所、优化经营结构,渔业经营主体对于单笔贷款的需求规模逐渐增加,需要获得融资支持的期限也逐渐延长,农民的信贷融资能力和意愿都逐渐提高。此外,渔业经营者不仅在清算结算等银行中间业务方面有更多需要,而且消费金融需求不断增加,希望金融机构能够在给予资金的同时,还提供信息、技术等方面的支持。但目前,广大农村经济主体的融资需求比较依赖民间金融。

(2)海洋第二产业发展的金融需求。海洋第二产业中的传统产业部分,主要是重工业和工程建筑业等行业,通常包括船舶工业、化工业等行业,以及跨海大桥、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海洋传统工业往往需要集中性的大规模融资支持,需要的融资周期也相对比较长,很多行业的生产往往还具有很强的周期性。海洋工业布局的空间聚集性直接导致海洋产业的融资需求分布集中,容易给海洋产业聚集地区的区域金融支持系统造成巨大的资金供给压力。商业银行和资本市场在满足大规模的、长期资金需要方面还存在不足,需要一定的政策性金融支持。

海洋高科技产业风险大、投资大、投资周期长,使得商业银行对其惜贷现象严重。众多民营或中小海洋科技企业,难以通过正规资本市场和其他方式进行融资。对海洋高科技产业来说,作为融资主渠道的传统银行信贷模式, 已经不适应海洋科技开发和运用的金融需求。利用风险投资资本,引入股权投资机构,已成为高科技行业主要的金融运行模式。

(3)海洋第三产业发展的金融需求。相对而言,海洋第三产业风险性较低、投资收效快、收益性较高、对投资者吸引力强,特别是海洋运输业及相关物流业等,不但发展迅速,效益良好,对关联产业和区域经济增长的拉动能力也尤其突出。由于海洋交通运输及相关产业涉及众多产业链条,而且往往跨越多个国家或地区,业务内容非常复杂,需要各种适应不同区域或业务特点的金融产品的支持,因此对金融产品创新要求较高,也需要获得更加多样化的金融支持模式。

二、我国海洋经济开发中的金融支持状况

1、海洋经济开发中金融支持态势

目前我国金融对海洋经济开发的支持能力较弱,与巨大的资金需求相比仍存在着较大的缺口。首先,财政支持方面,政府对海洋经济发展的投资比例过低。其次,社会投资方面,沿海地区有大量的民间资本,但这种资本优势和机制优势没有全面、充分地进入到海洋经济开发和建设领域。再次,信贷市场方面,我国许多海洋产业企业的发展得不到银行贷款。众多海洋高科技产业,或因为其自身的研发项目尚未被列入到各级政府的重点扶持名单,或因为资产规模不能满足融资担保机构提出的各种要求,而无法求助于银行等金融机构。最后,资本市场方面,由于资本市场的高准入要求以及高风险性使得海洋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融资的难度很大。此外,海洋企业通过发行债券融资的也不多,至今未予以应有的重视,而且债券规模小,在企业债券种类、期限、偿债方式和其他条款的设计方面缺乏创新。 还有,一些新型的融资方式如产业投资基金、私募股权投资等发育不足,行为比较短期化并且专业化程度不够。

2、海洋经济试点省相关政策

沿海各地相继提出要大力发展海洋金融服务业,涉海金融发展迅速,体系初步形成。山东省市财政每年安排10亿元专项资金用于蓝色半岛经济区建设,设立了300亿元的产业基金;浙江省财政每年安排10亿元设立海洋经济发展专项资金,同时还安排10亿元用于设立省海洋产业基金。 无论是以合伙制或公司制设立的海洋产业基金,其作为金融创新工具,对于拓宽该地区海洋产业的融资渠道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广州海洋经济开发中金融发展现状及问题

(1)广州金融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2013年广州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达33838.2亿元,贷款余额22016.2亿元,居全国大城市第四位;保费收入474.89亿元,居全国大城市第三位。全市共有各类金融机构225家,各类金融机构网点近3000家,居全国前列。广州充分发展和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制定了《企业上市服务指引》。2013年,广州市8家公司成功在境外上市,目前全市共有境内外上市公司98家,27家企业已上报上市材料,25家企业正在辅导备案,近200家企业进入拟上市企业资源库。

(2)广州金融发展平台建设取得新成效。第二届中国(广州)国际金融交易·博览会成功举办; 广州民间金融街二期开业运营;广州股权交易中心加快发展;南沙现代金融服务区加快政策和平台建设;制定南沙金融创新发展“19条政策”;人民银行广州分行在南沙设立了全省首个金融改革创新研究实践基地。启动在南沙设立航运保险公司前期筹备工作,全年共引进金融(类金融) 企业58家。在广泛、深入调研的基础上起草了《做优做强广州航运交易所实施方案》,推动组建广州航运交易公司。

(3)广州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新进步。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支持广州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若干规定》,每年拿出超过3亿元扶持资金,奖励在广州注册或运营的从事金融、类金融活动以及与金融直接相关的机构和个人。出台了《中共广州市委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建设广州区域金融中心的决定》和《关于金融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进驻广州国际金融城办公用房补贴的规定》,引导金融机构进驻金融城聚集发展。

(4)广州海洋经济开发中金融难题较多。一是受到政策和制度的约束,海洋金融创新力度有限,主要依靠传统的融资模式,缺乏能适应现代海洋产业需要的新型融资工具和风险管理工具。二是多数金融机构对海洋经济的重视程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海洋高技术产业所具有的高风险、 高投入以及回收周期长等特点,与银行信贷追求稳定收益的目标存在矛盾,金融机构对其望而却步。三是缺乏既懂海洋产业又懂金融的高端人才。四是缺少专业化海洋金融机构。海洋经济的发展,需要许多专业化的金融机构来提供专业化的金融服务,例如船舶保险机构、政策性海洋金融机构等。五是海洋金融生态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三、关于广州金融支持海洋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1、构筑多层次的金融资源配置体系

抓好政策规划体系建设,制定《广州市金融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广州市金融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促进广州市金融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此外,研究制定《关于支持广州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若干规定》、《广州市高层次金融人才支持项目实施办法》的“升级版”政策文件。同时, 争取以省政府名义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广州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若干意见》。针对海洋经济发展的独特金融需求,要坚持主体多元化、形式多样化、运作市场化的导向,通过强化信贷资金的倾斜配置、扩大直接融资渠道规模、吸引民间资本深度参与等途径,进一步拓展全方位、宽领域、多形式的融资渠道。

2、建立多维度的金融创新体系

借力自贸区发展产业金融,做大做强股权交易中心、碳排放权交易所、金融资产交易中心、航运交易所四大交易平台。在航运交易方面,支持广州航运交易所开展航运金融指数研究,大力发展航运物流金融。创新体制机制,推动成立广州航运交易有限公司。争取设立创新型期货交易所, 积极推动广州钻石交易中心、广州商品清算中心等市场交易平台尽快开业运营,做大做强广州商品交易所、广州农村产权交易所。大力推动船舶融资、港航物流金融、海域使用权抵押贷款等融资类产品创新。积极开展海洋渔业保险、海洋生态损害保险、物流保险等涉海保险产品创新。同时,探索设立服务海洋经济的专业金融机构,形成与海洋经济发展需求相适应的金融机构组织体系。

3、完善多元化的金融配套支持体系

加快培育专业性涉海中介服务机构,建立健全由政府引导、多方参与的金融合作和长效沟通协调机制,加强政策协调,促进银企对接。同时,要积极改善外汇管理工作, 支持涉海企业对外投融资,促进海洋经济投资贸易便利化。加强金融国内国际招商引资工作。争取万达金融、复星金融、京东金融等项目落户广州,争取平安银行在广州设立500亿元的产业投资基金,在广东自贸区(南沙)设立南方离岸金融中心、跨境结算中心和保理业务中心。

摘要:国家对海洋经济的发展不断重视,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沿海地区将海洋经济当作推动新一轮发展的引擎,金融在促进海洋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本文在分析海洋经济发展过程中金融支持的意义与需求的基础上,总结梳理了目前国内海洋经济开发中的金融支持情况,重点研究了广州市海洋经济开发中金融支持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广州,海洋经济,金融支持

参考文献

[1]李靖宇、任洨燕:论中国海洋经济开发中的金融支持[J].广东社会科学,2011(5).

[2]杨涛:金融支持海洋经济发展的政策与实践分析[J].金融与经济,2012(9).

[3]张颖、高松:江苏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的产业基础与金融支持研究[J].江苏社会科学,2014(5).

[4]武靖州:发展海洋经济亟需金融政策支持[J].宏观经济,2013(2).

[5]马翔、孙伍琴:构建海洋经济金融支撑体系的八大策略[J].经济纵横,2012(12).

[6]王鹏飞:金融支持海洋经济发展的若干问题与建议[J].区域金融研究,2012(11).

发现并利用自己的优势 篇5

一、优势的定义及内容

自身优势简单说就是个人才干,就是个人本身所具有的超出别人的表面的或者内在的素质,才干是人做事的工具,是人做事的能力和本领。才干包括良好的沟通力、敏锐的洞察力,准确的判断力,果敢的执行力,灵活的协调力,,坚定的意志力等等。

二、优势的重要性——成功重在发挥你的优势

成功心理学创始人之一、盖洛普咨询有限公司名誉董事长唐纳德·克利夫顿说过:在成功心理学看来,判断一个人是不是成功,最主要的是看他是否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自己的优势。

每个人都希望并可能获得成功,然而成功的路却往往不同,成功者常常不在于他们能力的多样化,而在于他们找到了自己的优势,并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优势。著名笑星赵本山的成功之路,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赵本上还是一个农民的时候,有人说他重活干不成,轻活不愿干,光会耍“嘴皮子”。然而,赵本山正是利用了自己“嘴皮子”强的优势,经过不断努力,改革创新,使“东北二人转”这一古老的东北民间表演形式,走出了东北,享誉全国,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的戏剧文化宝库。他的成功之路告诉我们,只有善于发现自己的优势,培养自己的优势,强化自己的优势,发挥自己的优势,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

又有一个很经典的故事。其大意是小兔子被送进了动物学校,它最喜欢跑步课,并且总是得第一:最不喜欢的则是游泳课,一上游泳课它就非常痛苦。但是兔爸爸和兔妈妈要求小兔子什么都学,不允许它有所放弃。

小兔子只好每天垂头丧气地到学校上学,老师问它是不是在为游泳太差而烦恼,小兔子点点头,盼望得到老师的帮助。老师说,其实这个问题很好解决,你的跑步是强项但是游泳是弱项,这样好了,你以后不用上跑步课了,可以专心练习游泳……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老师说的对吗?(

中国有句古话: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讲的是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成功。但是看了上面这个寓言的人可能会意识到,小兔子根本不是学游泳的料,即使再刻苦它也不会成为游泳能手;相反,如果训练得法,它也许会成为跑步冠军。

上面故事中老师的观点是典型的传统观点,传统上我们强调弥补缺点,纠正不足并以此来定义“进步”,

而事实上,当人们把精力和时间用于弥补缺点时,就无暇顾及增强和发挥优势了;更何况任何人的欠缺都比才干多得,而且大部分的欠缺是无法弥补的。

三、如何发现自己的销售优势

现实生活中你该如何发现自己的优势?

当你发现自己在做许多事情时需要学习,需要不断地去修正和演练。而在做另外一些事情时,却几乎是自发的,不用想就本能地去完成这些事情。这就是你的优势(表面的优势)。

内在的还需自己去从日常工作生活的细节中去挖掘。

1、 自信、积极乐观

2、 不要被别人或自己所束缚

3、 大胆、放开些

4、 用心、注意细节

发现自己的销售优势

1、热情、有活力,具有良好的亲和力

2、沉稳、细心,让客户觉得可靠

3、反应快,表达能力强,擅于抓住客户的心理

4、专业经验丰富,让客户信服

5、沟通能力强,能主动把握局面

6、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并能积极采取解决的办法

7、面对困难不退缩,具有坚定的意志力

四、如何充分运用自己的优势

1、有意识 2、有计划3、优势组合(合作)

论特色学科发展中地域优势的利用 篇6

[关键词]地方高校 地域优势 特色学科

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在调整改革中得到空前的发展。当前是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大学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大学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就必须拥有自己的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

位于中小城市的地方高校即本文所指的地方高校,大多数是由专科学校升格为本科学校的,对比那些位于大都市的办学历史较长的大学,这些高校的学科实力相对较弱。占全国高校总数的90%以上的地方普通高校大多数处非中心城市,它们的办学规模、办学设施、人才资源、经费来源有限,生存空间相对狭窄,属于高校群体中的弱势群体。因此,地方高校在打造特色上要做出更多的努力,形成自己独树一帜的优势学科。在2007年1月22日出台的《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中也强调:要以提高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为目标,以推进改革和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为手段,按照“分类指导、鼓励特色、重在改革”的原则,着力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人文精神和科学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以地方特色为内容的特色学科的开发,对提高高校教学质量和促进课程改革与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一、利用地域优势、发展特色学科的背景

地方高校具有明显自身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诸方面:一是地方高校数量多,分布地区广,大量的地方高校除一部分坐落在中心城市、省会城市外,相当一部分分布在地市级中等城市,甚至更为偏远或基层地区,更为贴近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沿部位;二是地方高校在校生规模大,承担着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要责任,尤其是自1998年以来的扩招,更是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提供了越来越多的高层次人才;三是地方高校制高点较少,大多是教学型,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培养的学生更具有乡土性,在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上体现出更多的实用性;四是地方高校办学经费普遍紧张;五是地方高校普遍存在高层次人才缺乏。

由于地方高校本身的特征,以及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转型、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初步实现,高校被推向了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最前沿。在面临来自国际、国内同行的双重竞争压力下,地方高校必须形成自己的优势,拥有自己的特色学科,才能在激烈的高校竞争中独树一帜。由于地方高校一般坐落于中小城市,各地不同的风土人情和经济发展水平使各地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区域特色,即得天独厚的与众不同的地域优势。这些地域优势正是地方高校发展自身特色学科极好的切入点。

二、我院利用地域優势、发展特色学科的实施措施

1.我院利用地域优势发展特色学科的战略选择

我院是一所以教师教育为主的省属普通高等学校,前身是始建于1908年的彰德府安阳师范传习所,1958年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河南省安阳师范专科学校,1978年国务院发文命名为安阳师范专科学校,2000年4月5日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升格为安阳师范学院。整体的来看,我院是一所年轻的高校,办学基础条件不占优势,学科与专业建设的起点较低。

我院在特色学科建设的战略重点选择要考虑与当地经济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发展战略重点相适应。我们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第一,重点发展战略,即在学科建设上,坚持重点突破,要明确重点优势学科是地方高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特色的集中体现,要全力发掘地域优势的内涵,选择发展前景最具潜力的学科,作为学校特色学科重点培植。第二,强化已有特色与培植新特色相统一,即在建设特色学科过程中,一方面要强化已有特色,即要依托现有的特色和优势,坚持超前和创新的原则,面向地区经济发展走向,围绕学科领域关键技术开展前沿、超前及相关的基础理论的研究与教育,不断为地区经济发展输送优秀的应用型人才,成为地区经济建设的生力军;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新兴产业不断产生,地方高校在发展中应密切注意人才市场的变化,培植新特色,为学校注入新的活力,即必须以主干学科为龙头,从各学科发展的边缘中寻找具有潜在发展前景的“处女地”,进行合作耕耘,以产生新的生长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寻找新的学科生长点是高校办出特色的内在机制。

2.我院利用地域优势发展特色学科的措施

(1)充分发挥“地域”优势,把握建设特色学科的切入点

我院所在地安阳位于河南省最北部,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殷墟所在地、汉字之都、甲骨文之乡、《周易》的诞生地、红旗渠精神发源地、岳飞故里、上古颛顼帝喾二帝陵墓所在地。我院充分利用这种地域文化特色,成立了“殷商文化研究所”,公开出版的《殷商学刊》已成为人文社科类学报中的核心期刊,在特色学科建设方面取得了比较理想的学术成果。地方高校利用地域文化特色所建设的特色学科,不仅可以提高学科建设的竞争力,还可以促进地域特色文化的发扬光大和广泛传播,促进不同地域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在地域文化建设中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其次,从自然资源角度来看,安阳具有自身独特的地质面貌。以地质构造为例,安阳地层以距今年代不同依次有:寒武系(距今5亿年至6亿年)地层在本区出露较完整,林州市西部、北部及汤阴县东南火龙岗均可见到;奥陶系(距今4.4亿年至5亿年),本系岩层在安阳辖区中(汤阴火龙岗)、西部(安阳县西部和林州市)都有广泛分布;石炭系(距今2.7亿年至3.5亿年)这是本区重要产煤地层之一,地表主要分布在安阳县西部沿铜冶、水冶、天喜镇、善应一线,呈窄长条带。我院旅游专业的专业实习均在这些地区展开,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地方高校在利用地域自然资源特色所建设起来的特色学科具有较强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在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都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和生命力。

最后,从地域经济角度来看,安阳是河南省的重要工业基地,已初步形成了冶金、电子、化工、电力、机械、纺织、医药、烟草等工业体系。全市现有限额以上工业企业466家,大中型企业64家。近年来,安阳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不断加快经济发展步伐,综合经济实力逐年增强。安阳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一大批多样化的实用性人才。我院作为地方高校,在学科建设过程中,应自觉考虑地方性和应用性的特点,为安阳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服务,为安阳全面社会进步服务,这应是我院办学的基点。

(2)围绕切入点,合理协调专业建设与创新

在知识经济社会,大学的组织文化特征和发展状况已表明,现代大学已由社会边缘逐步走向社会中心,逐渐成为社会的轴心机构,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这就要求大学既要为现实社会的正常运行培养人才、创新知识,立足于社会现实,密切关注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动态,按照社会对人才和知识的需求调整专业设置、科研方向和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又要通过人才的培养和知识的创造来引领社会进步,以社会理想为参照,为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提供前瞻性的指导。

在特色学科建设中,重点在于规划体系设计、师资队伍培育及环境建设,处理好原有专业与新兴专业的关系、专业内在发展与学科交叉的关系、体系创新与优势专业建设的关系、专业建设数量与质量的关系。学科专业设置以学生就业为导向,既要适应已有学科发展的需要,更要考虑市场以及社会的需求,同时又要配合可预见的未来人才的要求,将一些具备发展前景、前瞻性的专业内容加入其中,以适应培育未来社会、经济发展所需的人才的需要。

(3)设置灵活的课程结构

由于目标和价值观的不同,会出现不同的课程形式。在建设特设学科过程中,围绕其切入点的不同要求,校本课程可以是体现学校特色的课程和体现地域特色的课程,也可以是对国家课程的二度开发。以地域文化中的殷商文化为例,因殷商文化内涵的丰富性,可将跨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两大科学体系的若干个分支学科作为基础学科,整合其中部分与殷商文化相关的分支学科所形成的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设置丰富的课程结构,以殷商文化课程为核心课程,将殷商文化校本课程的边缘课程、外围课程有效的融合在一起,既可以完善高校课程主体的建设,又可以恰如其分的突出校本课程的地方特色,这不仅能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精神,还有利于在校园内倡导人文精神,营造文化氛围,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为该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创设了有利的条件。

(4)加强研究基地建设,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增强学科持续发展能力

学科建设“不能以规模论英雄,学科的规模、类别结构、层次结构都是外在的,惟有学术性才是内在的”。研究基地是学科发展的平台,可为学科发展提供良好的实验条件和研究环境,从而为学科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因此地方高校在特色学科建设中要特别注意加强建设重点研究基地和重点实验室,以保证学科的持续发展。著名教育家梅贻琦先生说:“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

特色学科的发展应当注重产学研一体化,课程的建设与科学研究是密切联系的,课程开发以科学研究为先导,以科研成果为基奠。在这一过程中,首先是下大力气培育自己的学科梯队,尤其是注意围绕特色学科选拔、培养、引进具有多学科知识的学科带头人;其次,在人才引进、博士培养、设备投入上向有利于特色学科形成的地方倾斜;最后,帮助学科带头人结合重大项目开展科研,从而达到锻炼队伍、培养人才、发展特色的目的。以此巩固学校的学科基础,改善学科氛围,加强学术积累,提高学术水平,优化学科建设环境,增强学科持续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邱清亮.地方高校要真正实现与地方共赢[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4).

[2]郭桂英.高校制定教育规划值得重视的几个问题[J].机械工业高教研究,2001(4).

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现状及发展对策 篇7

1 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历史与现状

1.1 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历史

1926年美国琼斯 (J·W·Jones) 首次提出水稻具有杂种优势[8]。后来, 印度、日本、美国、国际水稻研究所 (IRRI) 等的一些科学家开展了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 但未能应用于生产[9]。1959年杨守仁也指出水稻具有杂种优势, 特别是籼粳杂交的杂种优势更加突出[10]。1958年日本的胜尾清开创了水稻雄性不育研究, 发现中国的红芒野生稻能导致滕坂5号产生雄性不育[11]。1966年新城长友以印度春籼钦苏拉包罗Ⅱ为母本, 与台中65杂交, 育成BT型台中65不育系。1968年首先实现粳稻的三系配套, 随后, 日本农业技术研究所以缅甸籼稻品种里德稻与滕坂5号杂交, 育成具有里德细胞质的滕坂5号不育系[12,13,14]。BT型和里德型不育系配制的杂交组合因为优势不强未能应用于生产。1964年袁隆平率先在我国开展杂交稻研究, 并提出通过选育雄性不育系、雄性不育保持系和雄性不育恢复系的三系法途径来利用水稻的杂种优势[15,16]。1970年袁隆平的助手李必湖与冯克珊在海南岛崖县找到野生稻 (O.rufipogon) 雄性不育株 (简称野败) , 为培育杂交水稻打开了突破口。随后开展了以袁隆平为攻关主将的全国协作研究, 于1973年实现三系配套, 1974年选配出强优势籼型杂交水稻组合并试种成功, 1975年攻克制种技术关, 1976年开始推广。1987年袁隆平将杂交水稻的发展分为品种间杂种优势利用、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和远缘杂种优势利用3个阶段, 并提出三系法、两系法和一系法的利用途径[17,18]。三系杂交水稻研究成功后, 我国便开始了水稻两系法杂种优势利用的新探索。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是我国的独创, 1987年作为专题被列入国家“863”计划, 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于1995年获得成功, 育成的两系法杂交稻组合比同熟期的三系杂交稻增产10%左右, 抗性和米质均有所改进, 其繁殖、制种和栽培技术也已成熟配套, 进入生产应用阶段。1998年继两系杂交中晚稻育成后, 长江流域双季稻区两系法又育成一批优质、高产早中熟的两系早籼稻。1997年袁隆平提出水稻株型改良和杂种优势利用相结合的超级稻育种计划, 以实现水稻育种的第3次突破[19]。

1.2 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现状

纵观世界水稻研究发展的趋势, 利用杂种优势培育超高产水稻品种一直是水稻研究的重点、热点和难点。而我国水稻的杂种优势利用无论是在理论研究上, 还是在生产应用上都居世界领先水平。目前, 我国的杂交水稻育种研究与应用已经发展到两系法品种间和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阶段。研究超级稻杂种优势育种有3个方向:一是形态改良;二是提高杂种优势水平;三是将生物技术与常规育种结合起来。而超级稻杂种优势育种的发展是通过现代生物技术利用远缘杂种优势, 如利用野生稻和其他近缘种属的有利基因、C4植物的高光合效率基因等, 特别是培育一系法远缘杂交稻。用分子标记的方法, 结合田间试验, 现在野生稻 (O.rufipogon) 中发现了2个重要的数量性状基因位点 (quantitative trait loci, QTL) , 分别位于第1、2号染色体上, 每个QTL具有比杂交水稻良种威优64高产18%的效应;将常规育种手段和分子育种技术结合起来, 利用水稻的远缘杂种优势, 将会在杂交水稻育种方面有重大突破。一系法杂交稻是不再分离且固定了杂种优势的杂交稻, 因而不需要年年制种。这项研究现仍处于探索阶段[20]。

2 水稻杂种优势利用存在的问题

2.1 杂种优势问题

用于配制杂交组合的亲本遗传资源匮乏, 亲本间的遗传差异小, 新组合优势较小。特别是杂交粳稻, 在我国的增产优势在实际应用中仅为10%左右, 不如杂交籼稻的杂种优势强。粳型三系不育系均由BT型资源与主栽粳稻品种选育而成, 在粳稻中很难找到恢复系, 典型籼粳间的遗传障碍又导致不能直接利用籼稻的恢复基因。因此, 须通过“籼粳架桥”技术获得中间材料, 以利用籼稻恢复基因的同时利用籼稻的广适性、抗逆性等优良有利基因。但是这种“籼粳架桥”技术获得的中间材料, 其籼粳成分必须适度, 籼型成分过多不能适应北方的生态条件, 籼型成分过少又不能扩大双亲间的遗传差距而扩大杂种优势。因此, 尽管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十分突出, 具有巨大的增产潜力, 但生产上运用粳稻不育系所配杂种的优势利用实际上是部分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杂交粳稻优势不强的另一个原因是亲本之间遗传基础缺乏多样性。一旦通过“籼粳架桥”技术获得中间材料即被广泛地用来转育成新的恢复系。据估计, 到20世纪末, 国内应用的粳稻恢复系60%含有C57的亲缘, 这是广泛转育的结果。有学者对北方杂交粳稻骨干亲本遗传差异进行SSR标记检测, 结果23个骨干亲本中有16个被聚于同一组内, 约占70%, 北方杂交粳稻亲本间的遗传基础比较狭窄[21]。

2.2 杂交粳稻制种纯度和产量问题

中国杂交粳稻应用最广的三系不育系均属于BT型不育系, 都是利用各生态稻作区的常规粳稻转育而成。这种直接转育成的不育系开颖角度小, 柱头外露率几乎为零, 异交结实率低, 加之细胞质的负效应导致不育系开花时间比保持系明显延迟, 造成父母本花时差, 导致杂交粳稻制种产量低, 不育系繁殖困难, 严重制约了杂交粳稻的推广应用。杂交制种纯度是影响杂交粳稻生产的另一重要因素[22]。BT型不育系的育性易受环境条件的影响, 南方稻作区的高温容易使这类不育系的花药开裂、散粉而导致自交结实。另外, 杂交粳稻的种子生产部门没有建立一个提纯、制种、繁殖的专业生产体系, 这也是杂交粳稻种子纯度低的一个重要原因。

2.3 杂种优势遗传机理的研究问题

当前杂种优势遗传机理的研究不够深入, 间接导致杂种优势利用水平未能产生新的突破, 产量水平徘徊不前。杂种优势遗传机理的研究是杂种优势利用研究的一个热点, 前人做了很多工作, 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但杂种优势的形成既与等位基因的显性或超显性有关, 又与非等位基因间的上位性效应相联系, 准确解释杂种优势形成的遗传机理还需做大量的工作。

2.4 品质问题

杂交水稻品质育种见效甚微, 主要原因是缺少优质育种材料, 使得现有大面积推广的杂交稻组合除少数几个外, 绝大部分组合的米质不理想, 造成我国大量的劣质米不受市场欢迎, 国外优质大米占领我国高端消费市场的局面。

3 前景

3.1 杂交粳稻发展前景

科技在不断发展, 水稻还有很多的产量潜力可以挖掘, 经过2004、2005年2届中国杂交粳稻科技创新研讨会的深入交流和讨论, 杂交粳稻快速发展的时机已经成熟。在杂种优势、品质、抗性以及适应性问题上已经实现了关键技术的突破, 杂交粳稻的发展不存在重大技术障碍。通过增加投入, 联合攻关, 加强基础理论研究, 选育精品组合, 加强制种技术研究, 扶持龙头种业公司, 促进杂交粳稻种子产业化等措施, 将会对杂交粳稻的推广种植起到推进作用, 为我国粮食增产作出贡献。

3.2 杂交籼稻发展前景

2006年农业部已立项和启动了第3阶段超级杂交稻育种计划, 即到2015年第3期单季超级杂交稻大面积示范的产量达到13.5 t/hm2。

4 杂交粳稻发展对策

4.1 提高杂种优势水平

水稻优势强弱一般的趋势是籼稻和粳稻杂交的优势最强;其次是籼稻和爪洼稻;再次是粳稻和爪洼稻;最后是籼稻和籼稻品种之间;优势最弱的是粳稻和粳稻之间的杂交。主要原因是粳稻的资源比较少, 遗传的多样性少, 造成优势比较小。为此, 要借鉴杂交籼稻的发展思路来发展杂交粳稻, 加强基础研究, 拓宽遗传基础, 发现、创新和利用新资源, 提高杂种优势水平, 开展优质、高产、抗逆等有利性状的聚合技术, 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技术, 形态改良技术的有机结合, 利用生物技术与常规育种结合等研究工作。而常规育种与生物技术相结合是今后作物育种的发展方向, 这也是选育超级杂交稻的重要途径。

4.2 提高杂交粳稻的品质和综合抗性

在杂交粳稻育种方向上, 坚持三系法和两系法并重的育种策略来提高杂交粳稻产量优势, 采取亲本双优策略来解决米质差等问题。在研究技术上, 注意常规技术和分子技术的结合, 积极开展以生物技术为主要内容的新技术育种研究, 提高育种效率或导入外源基因, 改良亲本的某些不良性状。综合运用形态改良技术、杂种优势利用技术, 培育产量、品质、抗性达标的精品杂交粳稻品种, 以提高超级稻品质、产量和综合抗性[23]。

4.3 加强超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和推广

深入实施科技入户工程, 加大重大技术推广支持力度, 继续探索农业科技成果进村入户的有效机制和办法。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 完善农民科技培训体系, 调动农民学科学、用科技的积极性, 提高农民科学种粮技能。推广先进适用技术, 提高稻作综合效益, 包括水稻直播栽培、抛秧栽培以及旱育秧栽培等省工节本增产技术和水稻强化栽培技术, 降低生产成本, 提高产量、种粮效益, 同时加强超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 以良种良法提高杂交稻产量。

摘要:就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历史与现状进行综合分析, 讨论了提高杂种优势利用水平的策略, 以期更好地促进中国杂交稻——杂交粳稻的发展。

利用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养蜂业 篇8

1 环境概况

九寨沟县位于四川省北部高原阿坝州东北部, 东临甘肃文县, 北与甘肃迭部县、舟曲县交界, 西接若尔盖县, 南与松潘县、平武县接壤, 属半农半牧区。全县人口6.2万人。境内最高海拔4 700 m, 最低1 160 m, 昼夜温差大, 气候垂直差异明显, 年平均气温6.6~14.0℃, 平均降水量550 mm左右, 无霜期224 d。全县土地面积约49.27×104 hm2, 其中:天然草地约12.40×104 hm2, 占25.17%;可利用面积约10.87×104 hm2, 占22.06%;耕地面积约0.65×104 hm2, 占1.32%;荒山荒坡约1×104 hm2, 占2.03%。主要农作物有玉米、小麦、青稞、土豆、油菜等。

2 发展措施

2.1 采取科学取蜜方法

九寨沟县有养殖中蜂的传统习惯, 且分布范围广。现有蜂农864户, 养殖中蜂13 540桶, 年可产优质蜂蜜10×104 kg左右。蜂农采取最古老养蜂工艺, 蜂箱是用本地出产的松木、冬瓜木等制作圆筒形蜂箱, 当地称为“帮帮槽”, 槽中饲养的蜂子俗称“野蜂子”, 槽中所产蜂蜜俗称“野蜂蜜”。蜂蜜的质量特别好, 但是规模小、产量低。

(1) 要提高产量, 首先要把传统的“帮帮槽”改成标准蜂箱。标准蜂箱也称为十框蜂箱, 是目前养蜂者最为常用的一种叠加式活框蜂箱, 由10个巢框箱身、箱底、巢门档、副盖、箱盖及隔板组成。需要时还可在箱身上叠加继箱, 继箱没有箱底, 可与巢箱的箱身通用。当蜂群发展到8~10框时, 就需要向上叠加继箱, 及时扩大蜂巢。

(2) 要把传统的毁灭蜂王和工蜂的取蜜方法, 改为科学取蜜。中蜂取蜜要考虑三个方面:一是保证蜂王和蜂群的安全, 二是尽量不影响蜂群采集工作, 三是保持蜂群的发展势头。一般情况取蜜时, 蜂王和幼虫的脾坚决不取。取蜜时间根据蜜源在1 d之中的流蜜时间及其它条件来决定, 如在油菜、紫云英和秋桂等蜜源, 尽量选择在傍晚取蜜, 这样不仅可以少影响蜂群的采集工作, 而且蜂群在晚上有充足时间整理蜂巢;选择清晨和中午蜂性较温和的时候取蜜, 以防冻伤子脾。另外, 每年要留足一批优质巢脾, 在流蜜盛期插入子脾中, 能显著提高每群产蜜量。在流蜜开始时, 适当拉宽框距, 让蜂群加厚巢脾, 增加每脾的载蜜月量。中蜂取蜜要慎防盗蜂, 发现有盗蜂时, 取蜜要移到室内或帐篷内进行;抖蜂后, 巢箱和装取密脾的蜂箱都要用覆布和大盖盖好。取蜜要做到轻、快、稳, 在蜜源的早、中期勤取, 后期少取或不取。

2.2 规范饲养管理

先要确定品种, 是养浆蜂还是糖蜂, 然后根据自身家庭劳力等具体情况确定所购群数, 不从疫区引进生产用种王、种群或输送卵虫养王。购买时间:购买蜂群最好是春暖花开季节, 或当地购蜂后仍有一段时间的蜜粉源植物开花季节。所购蜂群的蜂种特性:选择蜂种应从能适应当地自然条件、饲养管理条件和生产繁殖能力强、经济性能好、容易饲养等方面综合考虑。挑选方法:在巢门口观察, 如工蜂出入勤奋, 采集蜂带花粉比例较多的, 一般是有生气的好群。再开箱检查, 如工蜂安静不惊慌, 说明其性情温顺;如蜂王体大、足粗、身高、胸宽、腹部长而丰满、全身密披绒毛、产卵灵活迅速而不惊慌, 说明蜂王年轻健壮, 产卵力强。蜂群的排列:依场地大小、养蜂数量和季节情况而定。有四种排列方式:单箱排列、双箱排列、交错排列和三箱排列。饲喂蜂群的蜂蜜、糖浆、花粉或花粉代用品应经灭菌处理。

2.3 发展养蜂农户, 加强技能培训

要进行推广扩大生产、大力宣传, 建立50~80户专业养殖户, 形成一定规模, 提供统筹统销、技术指导、疾病防治服务。每户初期最适宜饲养20~50箱, 积累饲养经验后可扩大生产饲养规模。为了提高蜂农养蜂技术, 九寨沟县在四川省蜜蜂管理站的大力支持下, 于2009年8月20日举办了一期养蜂培训班, 邀请国家蜜蜂研究所彭文君所长等专家一行, 对本县85名蜂农从蜜蜂的饲养管理、疫病防治蜂产品加工等进行全面细致的讲解, 为中蜂养殖发展打下了有力的基础。

3 小结

利用区位优势发展经济 篇9

关键词:九江,区域优势,对外贸易

1 九江市区域优势分析

“九派浔阳郡, 分明似画图”, 神奇的大自然赋予了九江秀美壮观的山水胜景。九江集名山、名江、名湖、名城于一体, 有400多个景点景观, 已开发景点120处, 旅游线路30多条, 拥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处, 省级风景名胜区8处。“六山二水分半田, 半分道路和庄园”, 九江“途通五岭、势拒三江”, 具有“七省通衢”的战略地位。由于得舟楫之便, 加上物产丰富, 九江自古就是通都大邑, 是人流和物流中心城市, 是长江中下游重要的物资集散地, 曾是中国的“四大米市”、“三大茶市”之一。九江是东部沿海开发向中西部推进的过渡地带, 是京九、长江两大经济开发带的交叉点, 九江是唯一通江达海的外贸港口城市, 是联结全省与长江开发带和沿海开放带的“北大门”, 处于极为重要的位置。

九江市的劳动力价格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 且这种优势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继续存在。1) 九江市劳动力总供给将长期严重超过总需求;2) 九江市农业人口比重高, 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需要转向非农产业;3) 沿海产业和世界产业转移的同时也伴随着人才的转移, 宜居的九江在这次转移中对人才极具吸引力;4) 九江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也为其储备了大量后备人力资源。

2 九江市对外贸易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九江市对外贸易依存度呈现出逐年上升趋势但依然很低

改革开放以来, 尽管我国的对外贸易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一跃成为世界第十大贸易强国。但是九江市的对外贸易一度低迷, 一直在低水乎、低层次上徘徊, 对外贸易依存度长期偏低, 根据对有关资料进行整理, 2005年为1.97个百分点, 2006年为2.09个百分点, 2007年为3个百分点, 年均增长0.45个百分点, 外贸依存度呈逐年上升趋势。2010年, 全市外贸出口12.12亿美元, 约为深圳的0.58%, 仅占全国出口贸易总额的0.0007%。

2.2 九江市进出口商品结构呈现出梯级转换趋势但仍不合理

九江市处于能源、矿产资源大规模开发的前期, 原材料供给较为充足, 因而主要进口机电产品、钢材、化工材料、汽车及其配件、化肥、农药等物资生产资料, 且主要是从发达国家和地区进口, 如美国、德国、意大利、香港等。从出口来看, 九江市主要出口原材料、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近年来工业制成品比重逐步上升, 出口商品结构已初步完成了以出口初级产品为主向出口工业品为主的第一梯级转换。2008年出口初级产品比重占11.5%, 工业制成品占88.5%, 其中, 工矿产品占78.4%, 农副加工品占12.6%, 农副初级产品占9%。九江地区的出口贸易主要依靠的是资源和劳动力优势, 大部分初级产品出口都接近或超过30%, 出口产品的低技术、低附加价值导致九江市的出口商品不仅表现为结构不合理, 而且在国际市场也缺乏竞争力。加工贸易占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分别达到55%和59%, 而九江市的加工贸易仅占出口贸易总额的20%。

2.3 九江市各类型企业对外出口贸易都有涉及但比重失衡

国有企业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主导地位, 但民营和合资企业占比很低。九江市的出口贸易则以国有企业为主, 国有企业出口占该地区出口总额的比重高达73%, 外资企业出口只占出口总额的12%, 甚至比该地区其他企业的出口比重还低。

2.4 九江市对外贸易占GDP比重低、对地区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和拉动度小

2008年九江市的GDP为700.60亿元, 对外贸易总额为4.79亿美元, 对外贸易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不足, 只有4.6%, 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7个百分点, 低于东部地区近57个百分点, 对外贸易对本地区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和拉动度十分有限。

3 九江市发展对外贸易策略分析

(1) 利用九江市特有的自然生态资源, 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和旅游产业链。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产业, 不但可以缩小我国各地区产业结构趋同问题, 而且可以充分发挥旅游业的“连带效应”和“波及效应”, 带动九江市相关产业的发展, 推动当地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符合低碳经济发展要求。同时能为九江市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

(2) 优化对外贸易结构, 承接产业梯度转移, 积极推进产业升级。九江市要抓住沿海产业向内陆转移和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机遇, 探索产业转移的新方式, 做好园区产业承接的规划。发挥九江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独特地理优势, 吸引更多的产业向九江转移。

(3) 加快港口基础设施现代化建设。合理规划布局, 对各个港口进行功能定位。积极推进“沿江开发”, 把港口开发建设与发展临港工业、物流产业紧密结合起来。

利用区位优势发展经济 篇10

1. 现状和问题

2009年10月我国举办了“中国国际航空体育节暨第二届全国航空运动会”。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使航空体育项目最大限度地融入群众的盛会。活动期间除了主会场外, 还单独设立航空模型和航天模型比赛场地, 进行热气球喷火巡游和夜间系留表演, 安排模拟飞行, 根据群众的需要开展航空知识讲座, 努力将活动办成老百姓自己的活动, 使航空体育在每个人的心中留有深刻的痕迹。这些活动的开展为航空体育走向大众创造了条件。国家体育总局航空无线电模型运动管理中心职责明确的航空运动项目有轻型飞机、超轻型飞机、滑翔机、直升机、动力悬挂滑翔机、气球、飞艇、跳伞、滑翔伞、动力伞、悬挂滑翔、牵引伞、航空模型等多个运动项目。这些运动项目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 有利于培养人们的道德素质和意志品质, 加深与自然界的交流, 激发生命活力, 提升精神境界。通过调研, 我们发现, 无论是从全国还是陕西省范围看, 航空体育产业在发展中都存在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1) 航空体育项目亟待推广。

在航空体育运动的一些项目上我国保持着世界领先水平, 在世界航空体育界享有盛誉。到目前为止, 我国跳伞项目共有91人52次打破了26项世界纪录, 获得了21次世界冠军;航空模型项目共有58人59次打破了31项世界纪录, 获得25项世界冠军。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航空 (滑翔) 学校建设最高峰时达80多个, 而现在名义上还有21个, 实际上有飞机、机场、运动队伍进行训练的仅仅4个。目前, 全国跳伞注册运动员不到100人, 这当中还存在着严重的年龄老化、素质偏低的问题。虽然在某些方面我国的航空体育有许多突破, 但在整体水平上我国和国际上相比还有一些差距。造成此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 除了经济水平局限外, 还有技术等其他等方面的原因, 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缺少群众基础, 很多人对这个产业相当陌生。航空体育作为一项体育运动, 有很强的群众参与性, 航模运动在青少年中有一定的基础。另外, 我国航空管制不够开放, 民用机场相对较少, 拥有飞机数量相对较少。由此可见, 我国的航空体育运动不仅面临着亟待推广的现状, 而且面临着后继无人的问题。

(2) 技术基础落后发展迟缓, 尚未形成完整产业链。

航空体育是通用航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通用航空发展历程始于1912年, 当时航空界的先驱冯如驾驶自制的飞机在广州进行了飞行表演, 揭开了中国航空事业发展的序幕。多年来, 我国的通用航空一直发展缓慢, 相对于每年20%高速发展的航运业而言, 通用航空几乎陷入了停滞徘徊的境地。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通用飞机的研制和生产无论在数量还是档次上都存在着巨大的差距。我国登记在册航空运动学校和飞行俱乐部仅40多个, 滑翔伞俱乐部50多个, 拥有通用飞机300多架, 仅相当于美国通用飞机拥有量的1/681, 不到世界总数的0.1%。航空体育尚未形成一个成熟的产业链。由于我国航空体育产业尚未成熟, 一般个人、企业都不愿意对该领域进行投资。从业人员培训、个人专用飞行装具的制造都没有很好地产业化。目前国内各航空俱乐部使用的航空运动器材基本都是国外产品。

(3) 认识片面, 民众参与性差。

航空体育运动项目既有专业性较强项目, 又有群众参与性强的项目, 参与性最强的航空模型, 是以操纵、放飞自制或装配的模型航空器进行户外活动、训练比赛或创纪录飞行的一项科技性较强的运动。其实地面操纵的航空体育运动大家都能参加, 而要真正上天的项目则有科学知识和技术水平门槛。目前国内人们对航模运动的认识基本上停留在是孩子玩具的层面上, 认为这是小孩玩的东西。在国外, 却是许多成年人玩的游戏。航模运动的生命力在于它的趣味性和知识性。随着人民物质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航模运动必将作为一项陶冶情操的高雅休闲活动而吸引更多成年人的参与。

(4) “蓝天通行证”费用高。

按照《航空体育运动管理办法》, 必须持有民用航空器驾驶执照或运动证书才能从事航空运动, 按照办法, 只要年龄在16到60岁, 矫正视力在1.0以上, 听力没有问题, 没有严重心脏病、高血压等的人都可以学习飞行, 但是理论课程和上机实训、集中培训的费用, 以及考试的费用共需14万元左右。目前全国只有不到2万人拥有“私人飞机驾照”, 就是获得一个初级滑翔运动证书, 其费用也在数万元以上。

2. 解决的方法和途径

上述存在的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航空体育运动的健康发展, 如何利用国家航空工业战略调整, 特别是蒲城通用航空产业园空域开放的有力时机, 借助陕西航空科技优势, 抢占先机, 建立一条具有陕西特色的从教练员、运动员培训、个人飞行专用装具制造、航空休闲俱乐部等航空体育产业链的发展道路。

(1) 利用政策优势, 建立一支高水平的航空体育人才队伍。

航空体育科技含量高, 管理难度大。要想做大做好航空体育, 建立一支高水平的人才队伍是关键。陕西航空工业无论是技术实力还是产业能力, 在国内都是领先的。国内的第一个开放空域在陕西, 为陕西的航空体育的开展提供了先机, 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先机, 在蒲城通用航空产业园建立航空体育教练员、管理人员培训基地。同时加大航空管理基础建设力度, 制定出符合航空体育发展的规范程序, 使陕西成为中国航空体育的带头人。国内有不少的航空运动爱好者, 但由于航空管制的原因都不能方便地开展活动, 在蒲城通用航空产业园这一国家法规的限制不复存在, 这就为在陕西建立国内最先进的训练、活动基地提供了可能。

(2) 运用市场手段, 建立航空体育产业链。

陕西航空、航天技术力量雄厚, 是建立航空体育产业链的基础。目前国内使用的飞行器全部是进口产品, 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资金雄厚但技术不足。航空飞行装具的安全性极为重要, 陕西航空工业与经济发达地区如何有机结合是应该重点思考的问题。体育部门应牵头, 打造陕西航空体育产业链。每年的不同季节在蒲城通用航空产业园举办不同的航空体育项目活动节。就像山东莱芜举办中国航空体育节一样, 使航空体育成为一项经常性的体育活动, 由此促进航空体育装备制造业、保障服务业等相关产业链的建立。这样可以充分吸引民间资金进入到相关的产业链中来。

(3) 降低“门槛”, 提高全民参与的积极性。

由于认识上的问题, 人们总是感到航空体育高不可攀, 其实不然。严格地讲, 航空体育实际存在着两大类活动, 一类是借助飞行器在空中活动的项目, 如驾机飞行、滑翔、跳伞运动等;一类是航模运动。空中运动项目对人员有一定的技能要求, 而航模运动则是老少皆宜。组建航空俱乐部, 针对不同群体, 开展不同层次的运动。如:春天, 陕西自古以来都有踏青的习惯, 这时可以举办空中观光活动;暑期, 开展中学生的航模活动, 等等。只有参与群体广泛, 才能使航空体育这项活动健康而持续地发展。

3. 结语

充分发挥陕西航空科技、政策、体育资源优势, 探索具有陕西特点的体育产业发展新路子是一项十分迫切的任务, 它对于陕西体育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将会对陕西体育产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摘要:本文对陕西航空体育产业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法和途径:利用政策优势, 建立一支高水平的航空体育人才队伍, 运用市场手段, 建立航空体育产业链, 降低“门槛”, 提高全民参与的积极性。

利用区位优势发展经济 篇11

关键词:农村幼儿园;乡土资源;自我优势

近年来,乡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教育界引起了普遍关注,尤其是农村幼儿园要积极投入大量的乡土资源用于幼儿教学活动中。那么农村幼儿园要怎么样利用乡土资源发展自我优势。

一、农村幼儿园利用乡土资源的现状

(一)教学内容整齐划一,不能充分挖掘乡土资源来充实教材

教育目标狭窄单一,重知识、轻能力、重智商、轻德育,教师仅仅把教会幼儿掌握知识作为主要目的,而忽视了对幼儿情感、兴趣、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教育活动材料匮乏,而乡土资源也白白浪费。

(二)与城市幼儿园攀比,乡土资源利用意识薄弱

农村具有丰富的乡土资源,如果利用这些材料对幼儿进行教育活动将是一条有效途径。而农村幼儿园却在设施建设上盲目追求“城市化”,给幼儿一味提供现成的教具,环境创设也尽量向城市氛围靠拢。这样的结果不仅浪费了大量的资金,落后于城市优秀的幼儿园,而且最重要的是缺乏对幼儿园所自身独特资源优势的认识,缺乏对这些资源所蕴涵的教育价值的挖掘与研究,摒弃了属于我们自己的最有价值的东西。

(三)幼儿操作材料缺乏,教学形势趋于“小学化”

幼儿是正在成长中的鲜活个体,摆弄玩具、玩中学是他们的天性。而现实的状况是,忽略幼儿的兴趣需要和接受水平。室内教学依然占有主导地位,教学方法陈旧、呆板,我教你听的注入式、满堂灌教学、小学化倾向严重,这样严重阻碍了幼儿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压制了幼儿情感和能力的发展,没有充分利用大自然、大社会这个“活”课堂。

面对这种现状,如何使乡土资源在传统教育的基础上,更贴近幼儿生活,更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更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已成为一个急切需要探讨解决的问题。

二、农村幼儿园利用乡土资源发展自我优势的困难

(一)教师自身素质不高

农村幼儿园教师大多数不是从正规的幼儿师范学校出来的,一般是以乡村招聘的民办教师为主,多为本地的高中或初中毕业生,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没有受过职前专业训练,加上在职培训机会又少,所以合格率极低。这对于幼儿比例较大的农村地区是极为不利的。另外,许多农村幼儿教师教育观念比较陈旧、落后,对儿童教育心理学知识了解甚少,创新意识不强,科研能力较差,长时间形成的一些习以为常的观念、思想、方法,导致教师对乡土资源利用意识和能力不足。

(二)家长观念比较落后

在农村,幼儿的家长认为“学文化”才是最重要的,重视幼儿单纯的智力开发,如买书、教幼儿拼音、汉字、数学等,不懂得培养幼儿能力的重要性,不注重幼儿情感体验的获得。有许多家长甚至把幼儿会写多少字作为衡量幼儿园教育质量的标准,选择幼儿园的重要指标,也有的家长认为教育是幼儿园的事,把孩子送入幼儿园,便万事大吉。实际上,农村幼儿园教育也离不开家长的配合与支持,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要相结合,才能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三、农村幼儿园利用乡土资源发展自我优势的策略

(一)加大培训力度,提高教师素质

要提高农村幼儿教师专业水平,就要加强农村幼儿教师的职业培训,帮助农村幼儿教师树立正确的幼儿教育理念,能够按照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幼儿园教育的规律,选择符合本地农村幼儿的教育内容与方法,同时还应改变教师的消极思想,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充分利用本地乡土资源,丰富农村幼儿的学习内容,尤其是现在信息数字化时代不断发展,只有教师自身素质提高了,才可能抓好幼儿素质教育,搞好幼儿教育的创新。

(二)利用周围资源,丰富教学材料

对于生长在农村的幼儿,身边的一草一木、一粒一土都蕴含着深刻的教育价值,但我们首先要学会甄别,分得清哪些资源对幼儿的全面发展有促进作用;其次要本着“贴近生活”和“变废为宝”等原则,在环境的创作过程中渗透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发挥好幼儿园每一个角落的教育功能。

(三)到大自然中去,体验“活”的课堂

大自然是生动的课堂,充满了知识性和趣味性,幼儿乐于学习,易于接受,是我们容易摄取的教育资源。在不同的季节,都可以带幼儿走进大自然的怀抱里,让他们认识和了解自然物的生长规律,了解人与自然的依存关系,培养幼儿对大自然保持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师幼一起观察鱼虾虫鸟,一起到果园里、菜园里、农田中体验丰收的喜悦和农民伯伯干活时的辛劳,让幼儿在风雪中,堆雪人、打雪仗,接受风雪的洗礼,锻炼坚强的意志等。还可以让幼儿观察不同季节的变化,了解各个季节的特征。

(四)转变家长观念,形成教育合力

幼儿的发展是幼儿与教师、父母、社会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要促进幼儿的最佳发展就要把各种教育因素统一起来,充分发挥教育的合力。因此要采用多种形式,把家长请进幼儿园,让他们了解幼儿园的办园思想,向家长广泛宣传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以及早期幼儿教育的正确内涵,让家长们知道幼儿教育要遵循幼儿的认知发展规律和神经发展规律,不能超越幼儿的发展阶段。

总之,农村幼儿园教师应看到农村这些教育幼儿的优势,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积极主动地利用乡土资源、大社会来教育幼儿,以农村的广阔天地为课堂,以大自然、大社会为教育内容和教材,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利用区位优势发展经济 篇12

关键词:后发优势,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

后发优势是指后发国家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和迟缓所形成的有利条件或存在的各种机遇。后发优势主要包括要素性后发优势、技术性后发优势和制度性后发优势。

要素性后发优势不是指后发国家要素拥有的绝对量、相对量或要素禀赋条件的好坏优劣方面的优势, 而是在于自然资源与人力资源的后开发以及资本相对稀缺而形成的后发优势, 这是一种后发性的比较优势。要素性后发优势形成的原因主要在于其劳动成本低和资本相对稀缺。

技术性后发优势的产生则源于后发国家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 后发国家可以利用这个差距, 通过技术引进和学习, 从而推动其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后发国家通过模仿先发国家的创新可以节约大量的资金和时间, 降低研究开发的风险;通过模仿先发国家的高技术产品, 有可能获得某些技术含量较高的技术密集型产品的竞争优势。此外, 后发国家由于较迟地进入国际市场, 避免了新产品市场成长初期的风险, 这也是后发优势的一种体现。

制度性后发优势是指后发国家可通过学习、模仿和借鉴先发国家的有利于技术进步的制度, 进行制度改进, 从而促进其经济的发展。制度是指社会中个人遵循的一套行为规范, 或者约束人的一系列规则的集合。舒尔茨认为, 制度包括如下类型: (1) 用于降低交易费用的制度; (2) 用于提供职能组织与个人收入流之间的制度; (3) 用于影响生产要素的所有者之间配置风险的制度; (4) 用于确定公共品和服务的生产与分配的框架的制度。先发国家有很多值得后发国家学习和借鉴的制度, 这些制度可以进一步提高后发国家的竞争优势。

一、发展中国家利用后发优势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1.发展中国家利用后发优势的必要性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推动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同时, 也拉大了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状况。发展中国家在收入水平、技术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水平等方面都与发达国家有着很大的差距。面对世界经济加速发展的趋势, 发展中国家不能坐以待毙, 必须努力吸收发达国家已有的成功经验, 通过参照先进国的工业化方式, 进行理性的分析和选择, 做出适合自己的最优决策。这不仅能大大节约时间和资源, 而且有利于经济发展走向成熟, 尽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因此, 利用后发优势成为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的首选战略。

2.发展中国家利用后发优势的可能性第一, 经济世界经济一体化为发展中国家利用后发优势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金融、贸易、技术、信息的全球化, 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引进国外的资本和先进的技术及管理经验。第二, 对外开放为利用后发优势提供了前提。如果一个国家闭关自守或者被迫与世界经济隔离, 借鉴与引进也就无从谈起。只有全方位对外开放, 把本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和世界生产力体系之中, 成为世界生产的对策力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 才能认识到与先进国家的差距, 进而引进先进的因素, 实现发展。第三, 发展中国家存在着技术变迁的潜力, 经济全球化使这种潜力变为现实的可能性加大。第四, 发展中国家劳动力成本低, 在国际分工中存在较大的比较优势。第五, 发展中国家存在着巨大的国内市场, 是吸引外国投资的有利条件。

二、发展中国家发挥后发优势的对策

1.加强学习和技术创新能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后发优势的实现必须把握住科技进步这一重要环节。实践已经证明, 如果把经济发展战略的实现建立在落后的技术水平上, 再好的发展战略都将落空, “科技立国”已成为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的重要支撑点。

按照罗默的内生经济增长理论, 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因素, 内生的技术进步之所以能够保证经济的长期增长, 是因为技术进步自身不仅可以带来产出的增加, 而且可以通过外部效应使其他要素的收益呈现递增的趋势。在引进技术产业化初期, 模仿是不可避免的, 但随着本国技术存量的不断积累, 必须在强化技术创新能力上狠下工夫。引进主要是为了消化、吸收、化为己有, 再进一步创新, 形成自主的技术创新体系, 从而提高自身生产力, 这样才能逐步赶上先进国家, 早日实现现化。否则就将会落入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恶性循环之中。亚洲金融危机可以看出技术创新的重要性, 四小龙中, 台湾地区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最小, 新加坡次之, 韩国最重, 它们的科技竞争力强弱也和这个顺序一致。所以, 迅速提高科技实力特别是技术创新能力, 已经成为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自强自立的当务之急。

2.克服制度劣势, 推进制度创新, 为利用后发优势实现本国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除了在资金、技术等方面有缺口之外, 制度劣势也是妨碍其发展的主要的因素之一, 没有一个良好的制度支撑, 发展中国家想要实现长期的可持续发展是不可能的。制度是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 制度的建立能减少交易成本, 减少个人收益与社会效益之间的差异, 激励个人和组织从事生产性活动, 最终导致经济增长。因此, 有效的制度安排是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的必要条件。

制度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是通过对经济主体 (包括政府) 行为的规范和引导而产生的, 制度创新通过提供更有效率的组织活动的途径而对发展做出贡献。当发展中国家利用后发优势时, 已有的制度框架会阻碍或促进后发优势发挥作用的程度。学习借鉴发达国家行之有效的制度安排, 对发展中国家调整原先不合理的制度和体制, 迅速构建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制度安排十分有益。

发展中国家应根据国情, 根据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 逐步推行包括政治制度、分配制度、司法制度、各种规则等的改革与创新以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 这样才能真正推动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如果没有相应的制度支撑, 当模仿的潜力耗尽时, 由于没有自我制度创新能力及相关的制度基础设施, 在长期中所付出的代价会大大超过在短期内所获得的收益。发展中国家通过合理有效的制度创新, 可以形成制度上的后发优势, 保持和增强技术上的后发优势, 推动生产力跨越式发展。

3.重视人才的作用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 世界各国对人才的争夺也越来越激烈, 人的要素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马克思提出的生产力三要素中, 人的因素始终是首位的。而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 应做好以下几点:

首先, 发展中国家必须通过制定和完善人才政策, 避免、防止和减少人才外流。在营造吸引人才的内部环境上下功夫, 如充分重视和尊重科技人才, 设法为国内的专门人才创造良好的生活、工作环境, 提高他们的收入, 鼓励发明创造等, 使他们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

其次, 发展中国家应积极鼓励并疏导人才的国际间流动, 积极引进智力。政府要制定优惠政策, 吸引各类人才特别是中青年科技骨干、学有所成的出国留学人员, 吸引人才回国创业。

最后, 发展中国家应增加教育投入, 改变教育落后、人才缺乏对经济发展的制约。通过教育事业的发展, 不仅能满足提供经济发展急需的高素质劳动力的需要, 而且能提高发展中国家的科技水平。

在小城镇建设中如何科学利用土地

陈桂玲1赵巍1景在安2 (1.山东省邹平县国土资源局;2.邹平县委党校)

摘要:土地是不可再生资源之一, 土地合理利用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础。我国人口众多, 资源相对不足, 土地资源尤为紧缺, 因此必须坚持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对土地的科学合理利用。

关键词:城镇建设土地利用科学规划

发展小城镇对于推动我国农村城市化建设和工业化进程, 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解决农村发展中出现的环境污染、资源浪费、耕地建设等问题有着积极的意义。土地是不可再生资源之一, 极其宝贵, 土地合理利用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础。但是我国人口众多, 资源相对不足, 土地资源尤为紧缺, 因此必须坚持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对土地的科学合理利用。

一、小城镇建设的意义和作用

(一) 小城镇建设的意义

发展小城镇是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城镇化道路, 是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对内扩大内需, 开拓市场, 推动国民经济增长, 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 小城镇建设的作用

积极发展小城镇建设, 推进农村城镇化, 是合理配置资源, 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战略举措。小城镇建设的作用有:小城镇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力。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 农村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 而乡镇企业、小城镇商业和服务业的发展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小城镇是农产品加工增值的场所和农业产业化的基地。这些加工企业逐步发展为乡镇企业, 发展为工业, 实现农业向工业的转化, 小城镇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小城镇的集散作用。小城镇是农村与大中城市的中间纽带。一方面, 可以把农村的农副产品收集起来运往城市消费;另一方面, 农村用的日常生活用品和生产资料等也要通过小城镇进行中转和销售。

二、城镇建设中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小城镇在农村发展中占据着主导地位, 发展小城镇对于推动我国农村城市化建设和工业化进程, 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解决农村发展中出现的环境污染、资源浪费、耕地建设等问题有着积极的意义。但是在土地利用方面却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 乡镇企业布局分散, 建设用地剧增耕地锐减我国大多数乡镇企业是以原来的自然村落为依托发展起来的, 具有明显的地域属性, 零散分布于农村。乡镇企业分散分布带来了三方面不良影响:一是由于农村大量从事非农业生产的人口难以转移到城镇, 使得我国小城镇呈现出数量多规模小的格局;二是乡镇企业之间难以实现公共基础设施的共享和协作, 集聚效益不明显;三是农村兼营现象普遍, 农业产业化步履艰难。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蓬勃发展以及人口的不断增长和人民居住条件的日益改善, 建设用地的迅速增大造成耕地的日渐缩小和人均占地的急剧减少, 使得人地关系恶化。

(二) 小城镇新建继续占地, 废弃旧小城镇搁荒因为小城镇的规划而要求的迁并和新建是符合客观实际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但是同时也带来一些新的问题。一方面, 新的小城镇建设继续扩大占地, 另一方面旧小城镇又没及时复垦利用, 从而直接和间接造成农业用地的减少。

(三) 小城镇扩建, 邻近良田遭殃

小城镇用地在空间是的扩展最主要表现为其周围土地首先被占用。这一范围内的土地基本上是经长期耕种的良田, 多为菜地, 单产水平均很高。小城镇占地不仅是数量的问题而且是质量的问题, 这也是造成全国耕地总体质量有所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 居民点小且散乱, 缩减迁并困难

我国的村镇尤其是自然村落, 绝大多数是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建设布局表现为数量多、规模小、分散零乱。受当地经济水平和乡民恋土思想深厚及第二三产业发展缓慢的影响,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低等因素的影响, 村庄的缩减迁并步履艰难, 进展缓慢。

(五) 吃饭与建设难以平衡

因受经济利益差异的驱动, 各地都把经济发展的重点放在第二三产业上, 而放松甚至轻视农业生产。因此在具体落实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和规划建设区时, 普遍产生担心规定基本农田保护区会影响经济发展个别地方甚至“牺牲农业搞工业, 吃饭靠买粮”, 对耕地保护不够重视甚至有抵触情绪。

三、小城镇建设中土地合理利用的主要途径

在小城镇的建设过程中, 只有通过科学规划, 合理布局等一系列有效措施和途径, 才能做到小城镇的建设与土地合理利用两者的有机协调, 为小城镇创造良好的发展空间

(一) 科学规划, 合理布局

小城镇要与大中城市的发展统筹考虑, 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 合理布局, 使其协调发展。科学制定发展规划, 是搞好小城镇建设的前提条件和基础工作。编写规划要坚持高起点, 坚持为经济建设服务, 与土地利用、环境保护、社会发展等方面的规划相协调、体现区域经济和文化特色。

(二) 集约用地, 坚持土地有偿使用

我国人多地少, 耕地资源尤为珍贵。必须保护农业的生产能力, 特别是保护耕地。小城镇发展较快的地区一般是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 经济发达的地区往往又是土地资源最为紧缺、耕地质量较高的地区, 这些耕地资源流失了, 很难靠开发后备资源来弥补。因此保护小城镇周边的耕地尤为重要。自1997年以来, 我国实行了以改变无偿无期限无流动为有偿有期限有流动为主要内容的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在小城镇土地使用和土地管理制度改革过程中, 应在坚持土地有偿使用制度这一大方向的前提下, 将土地使用制度引向深入, 逐步扩大土地有偿使用范围, 在土地出让的基础上, 增加有偿用地方式, 以适应经济发展和市场机制运行的需要。对土地利用方式, 实行规划控制和用途管制。

(三) 加强规划管理

小城镇规划管理要加强宏观调控能力, 充分发挥“有形的手”和“无形的手”相结合的双重调控作用, 建立与市场机制相应的规划管理机制, 实行以行政、经济、技术、法律等手段相结合的综合管理。要建立与土地出让、转让的市场机制相适应的规划用地管理机制;为了主动、积极地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加强规划对土地开发利用的及时调控能力, 需要建立规划实施反馈机制, 保证规划始终具有切实的指导作用;要建立规划实施的监督机构, 包括:上级政府对所审批的规划实施监督机制;同级人大的监督机制;规划报批前公开展览制度和重要地区的规划实行听证制度等公众参与与监督机制。

上一篇:开路运行下一篇:不锈钢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