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位交通

2024-12-03

区位交通(精选8篇)

区位交通 篇1

引言

城市轨道交通线网布局是整个线网规划中的重中之重, 布局的合理与否将直接影响城市整体发展和空间结构的形成。本文提出的轨道网布局规划方法, 是一种应用交通区位理论, 将“点、线、面”三要素层次分析法与之相结合, 从而进行控制点优化的方法。

一、基于空间结构及区位分析的布局方法

(一) 基本思想及流程

在充分认识城市的空间结构和土地用地性质的基础上, 应用“点、线、面”要素层次分析法, 形成初级线网构架, 然后应用交通区位理论, 确定各交通大区的区位优势度和交通重要度, 通过加权求出各交通大区的综合重要度, 从而确定城市规划区域中重要的交通大区。在挑选出来的交通大区中, 运用层次分析法, 确定各大区中重要的客流节点, 对线网布局进行控制点优化, 最终形成线网布局规划方案。轨道交通线网布局规划流程如图1所示。

(二) 区重要度分析

区重要度分析是指应用交通区位理论, 对规划区域中各交通大区区位重要度进行分析, 分别确定区位优势度和交通重要度, 然后加权求出各交通大区综合重要度。

1. 区位优势度。

首先引入区位优势度的概念, 指经济地理位置和交通地理位置在空间地域上有机结合而形成的吸引人们活动量的能力。本研究采用各区间空间距离长短来表示区位优势度, 将规划区域按照交通区划分原则, 划分成若干交通大区, 以各交通大区的几何形心之间的距离建立空间距离矩阵, 空间距离矩阵表示形式如公式 (1) 所示。

设某交通大区i至其他所有交通大区的距离之和为Di, 则, 将Di最小者视为区位优势度最大的交通大区, 则区位优势度为。

2. 交通重要度。

交通重要度用各交通大区的生成率占总生成率的比重来表示, 该值越大表明某交通区越重要, 计算公式如下:

3. 综合重要度。

通过将区位优势度与交通重要度加权求和得到各交通大区的综合重要度, 计算公式如下:

(三) 点重要度分析

点重要度分析是指在区重要度分析的基础上, 运用层次分析法在重要的交通大区中挑选出重要的客流节点, 找出其中关键的一个或几个作为轨道交通线路必须连接的控制点。通过建立点重要度评价指标体系, 来选取重要的客流节点。

二、应用实例

以哈尔滨市为实例, 将此方法应用于目前正在进行的哈尔滨市轨道交通线网调整规划。主要结合哈西客站的选址规划, 将哈西客站这一未来交通主枢纽, 作为重要的交通控制节点考虑, 计算其交通区位度, 以对轨道网的调整规划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一) 线网布局形态的定位

哈尔滨市呈团状结构的城市, 以城市中心城区、边缘区和城市新区三个层次组织, 初步拟定远景年线网形态为放射状线网, 若存在较大的环线客流, 满足环线设置条件时, 可增设环线, 形成环形加放射的线网形态。

(二) 客运交通走廊的确定

结合哈尔滨市实际情况, 进行了点、线、面三要素的分析, 明确了市区内主要的客流集散点和客运交通走廊。远景年哈尔滨市公共客运主要客流走廊如图3所示。

(三) 线网布局及控制点优化

1.交通大区区位优势度。将哈尔滨市主城区划分为21个交通大区, 各交通大区区位优势度计算结果见表1。

2.交通大区交通重要度。哈尔滨市21个交通大区交通重要度计算结果见表2。

3.交通大区综合重要度。交通大区的综合重要度是将各交通大区的区位优势度与交通重要度加权求和, 将权重各取为1, 则哈尔滨市主城区各交通大区综合重要度计算结果如表3。

4.控制点优化。由上表可知, 哈尔滨市21个交通大区的综合重要度排序为:7、9、8、10、3、1、4、5、2、11、6、13、12、21、14、20、15、19、17、18、16, 则从重要的几个大区中运用层次分析法, 筛选出重要的客流节点, 作为轨道交通线路具体定位的控制点, 进行控制点优化, 得到哈尔滨市轨道交通线网初步方案 (如图4所示) 。

(四) 结合哈西客站对轨道网进行调整

哈西客站是除哈站外的哈尔滨市又一个交通主枢纽, 占有重要的交通区位。它作为城市中重要的客流节点, 未来必将承担着大量客流, 高速铁路车站周边地区也将成为城市的副中心。因此, 在应用上述方法的过程中, 将哈西客站作为一个重要的交通控制节点考虑, 分析了这一交通枢纽的主客流流向和交通区位度, 需要城市轨道交通与之有良好衔接, 并将其纳入到整体线网中作以调整, 从而得到如图5所示的哈尔滨市轨道交通线网调整规划方案, 即规划两条轨道交通线路途径哈西客站, 分别为3号线和6号线, 增强了高速铁路车站与城市交通的交通联系, 使调整后的轨道线网更趋于合理性。

结语

基于城市空间结构及交通区位分析的轨道交通线网布局规划方法是一种在宏观上可以定性掌握, 在微观上又可定量计算的相结合的方法, 对于城市轨道交通线网的合理布局和规划调整具有一定实际应用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摘要:城市轨道交通线网的布局合理与否, 将直接影响未来城市的发展和空间结构的形成。应用交通区位理论, 将“点、线、面”三要素层次分析法与之相结合, 并进行控制点优化, 从而提出一种基于城市空间结构及交通区位分析的线网布局方法, 并以哈尔滨市为实例分析, 将此方法应用于目前轨道网的调整规划之中, 得到较为合理的轨道交通线网布局规划方案。

关键词:轨道交通,线网布局,空间结构,交通区位,层次分析

参考文献

[1]Port R J, Thomson JM.Study of Mass Rapid Transit in Developing Countries.TRL Report, UIO, 1995:5-30.

[2]Walmsley D, Peerett K.The effect of rapid transit on public transport and urban development.London:HMSO, 1992.

[3]过秀成, 吕慎.大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布局[J].城市发展研究, 2001, 8 (1) .

[4]管楚度.交通区位论及其应用[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0.

[5]王海强.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理论与方法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 2004.

[6]刘术红.高速铁路客运枢纽交通规划研究[J].山西科技, 2007, (2) .

区位交通 篇2

市委、市政府召开这次全市科技创新大会,表彰奖励了一批科技创新先进单位和科研成果,希望受奖励的单位再接再厉、创新佳绩。XX在百忙之中参加我市科技创新大会,并发表了重要讲话,对X市科技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从XXX等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意见。我们要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尤其是要充分发挥好交通区位优势,引进一些发达地区技术水平高的人才,提高我市的技术创新能力和攻关能力。在此,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对获奖单位和人员表示祝贺,对长期以来关心支持我市科技工作的XX有关部门表示衷心感谢!

借此机会,我讲四点意见。

一、深入学习,统一思想,切实增强创新发展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

习近平总书记历来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作出了创新是引领发展第一动力的重大判断,强调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紧紧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伟大目标: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203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新中国成立100年时成为世界科技强国。省委、省政府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大势所趋、形势所迫,事关X前途命运。所有这些,对我们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一定要全面系统地学习领会,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委要求上来,集中力量推进科技创新,增强创新驱动发展的自觉性、主动性。

近年来,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部署,围绕转方式、调结构、稳增长、创优势、保民生,积极发挥科技创新对全面创新的引领支撑作用,着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创新基础相对薄弱的情况下,取得了较好成效,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创新主体不断壮大。积极实施企业创新能力培育工程,推动高校和科研院所加强科技创新,建设XX。二是创新创业平台和载体快速发展。突出抓好载体和平台建设,各类创新资源加速集聚,创建XX。三是开放式创新不断拓展。创新活力日益增强,市政府2000年就与省科技厅建立了工作会商机制,市校合作、市院(所)合作、企业与大学、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普遍开展,不断紧密和深化。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得益于省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得益于我市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辛勤耕耘,得益于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市科技创新和“双创”工作还存在创新创业基础薄弱,创新创业主体总量小、群体规模小、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紧缺,创新创业投入明显不足等困难和问题。对此,我们要高度重视,认真加以研究解决。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面对日趋激烈的竞争,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墨守陈规、不思进取,必然会落后于人、受制于人。“十三五”时期,我们发展的外部环境和条件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要实现弯道超车、跨越发展,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强化科技创新的引领和驱动作用。市委、市政府之所以召开这次大会,就是传达必须高度重视、切实抓好创新驱动的强烈信号,吹响经济新常态下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号角。全市各级各部门要从长远和战略的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紧密联系X实际,全力推进科技创新工作扎实有序开展,以科技创新推进供给创新,以科技创新破解资源环境约束,以科技创新赢得发展先机、抢占未来竞争的制高点。

二、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落实创新发展理念的实际行动,是中央在新的发展阶段确立的立足全局、面向全球、聚焦关键、带动整体的国家重大战略。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必须从X实际出发,积极主动融入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战略,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全市的优先战略,坚持市场导向、集聚资源、人才为先、重点突破,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带动全面创新,大力实施重点科技创新工程,推动发展动力根本转换,为加快我市跨越发展提供强大支撑和不竭动力。结合X实际,我们要抓好十大科技创新工程。

(一)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工程。科技创新必须紧盯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产业发展的需求和导向,为之提供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我市X等产业,现已初具规模,发展潜力巨大。下一步,必须通过加大研发投入、开展深度研发、发展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加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引进技术和人才等途径,进一步加强技术、工艺、产品、管理等多领域研发创新,突破核心技术,提高技术含量,开发新产品、新业态,增强核心竞争力,扩大市场占有率,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二)实施传统产业技术创新工程。针对我市产业层次还不够高,传统产业比重较大,土地、资源、环保、用工等严峻瓶颈制约的实际,必须加快实施传统产业技术改造,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着力依靠高新技术,推广信息化技术、标准化技术、节能环保技术等先进技术、工艺和管理技术,改造提升X等传统加工业,通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重大攻关项目,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努力突破关键技术,带动企业降本增效、技术改造,拉长产业链条,发展高端产品,提升传统产业竞争力。

(三)实施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工程。围绕X的发展需要,开展相关技术研究,解决关键技术难题,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加强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现代工程技术的广泛应用,突出科技创新在提高农业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中的作用。X省委、省政府在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情况下,提出加大种养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给我们提供了新的农业发展路径。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转折期,抓住机遇,就能够在农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中占得先机。我们要加快推进种养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和模式,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的精深加工,推动种养业标准化生产、产业化发展、规模化经营。提升农业科技支撑能力,支持农业龙头企业与农业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长效合作机制,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创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等各类研发中心,重点实施高产多抗广适花生新品种、玉米新品种、马铃薯等农业重大科技专项,选育示范一批高产优质农作物新品种。加强农业科技指导培训,继续抓好科技“三下乡”活动和“阳光工程”培训,全面提升农业科技成果入户率。

(四)实施科技创新主体培育工程。创新主体是构建现代创新体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基础和核心。大力实施科技创新龙头企业培育工程,通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培育知识产权优势、构建产业创新联盟等途径,培育一批主业突出、具有较强行业引领能力和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型龙头企业。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快发展,实施“科技小巨人”成长行动计划,着力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高成长性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积极落实国家有关对高新技术企业、高成长性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助力其不断发展壮大。

(五)实施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工程。积极引导和激励企业建设各类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院士工作站,达到一定条件的可以直接认定为市级科研机构,享受国有科研机构的相应政策。着力建设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重点依托国家和省级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院士工作站、质检中心、检测中心等,组织开展关键性技术研究,提升我市企业科技研发能力。建立科研项目资金公共管理平台,逐步探索依托专业机构管理项目,促进专业机构逐步市场化和社会化。全面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研发中心和自主创新体系建设,采取政府扶持、奖补等有效措施,着力培育各类企业研发中心、工程中心、检测检验中心、院士工作站、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打造一批研发、中试、技术转移、技术培训、人才培养的高水平平台。对各类科技创新平台,要加大资金投入、政策保障力度,要人给人,要政策给政策,要服务给服务,全方位支持。通过几年的努力,力争实现省级研发平台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企业、高成长性企业的全覆盖。

(六)实施知识产权提升工程。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为重点,突出优势产业、重点行业、骨干企业,点面结合,大力培育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和优势区域。重点实施企业专利清零行动、知识产权优势培育行动,加大发明专利申请资助力度,增加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培育资金投入,力争“十三五”全市专利申请及授权量较前五年翻一番。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专项执法,切实保护专利权人合法权益,打击各种知识产权侵权行为,依法规范知识产权市场秩序。

(七)实施技术成果转移转化工程。强化尊重知识、尊重创新、充分体现智力劳动价值的分配导向。扩大高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的科技成果使用、处置、收益自主权。完善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归属和利益分享机制,提高骨干团队、主要发明人受益比例,可以提高到不低于X%。鼓励各类企业通过股权、期权、分红等激励方式,调动科研人员创新积极性。改革完善市属高校、科研院所聘用制度,优化工资结构,保证科研人员合理工资待遇水平。发展多层次技术(产权)交易市场体系,探索建立市级技术转移网络。对经技术转移机构促成在我市转化的项目,财政科技资金按实际成交额的一定比例给予技术转移机构奖励。

(八)实施科技开放与合作工程。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在更高层次上构建开放创新机制。继续推进政、产、学、研、用深度合作,政府部门重点做好组织、引导、协调,牵头与知名高校、院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为企业搭好台、引好路、服好务。积极组织引导企业与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深度合作,吸纳国内外创新资源,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尽快增强创新能力。引导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建立机制灵活、互惠高效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开展产业技术协同创新,突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深入落实市政府与X等单位的全面战略合作,加快推进落实X等重点合作项目建设进度,并不断拓展合作领域、设立新的合作项目。各县(区)也要从本地需要出发,积极开展与高校、科研院所的战略合作,促进校地合作步入新阶段。

(九)实施人才队伍建设工程。把人才作为支撑引领创新发展的第一资源,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使用、引进机制,努力建设一支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敢于承担风险的创新型人才队伍。积极推进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引导支持我市高校、科研院所按照人在岗在、人走岗销的方式,引进高端、急需科研人才。发挥“星期天工程师”作用,鼓励我市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员到企业兼职,或在职创办企业,转化科研成果、专利技术,发展科技服务业等新兴业态、新兴产业,发挥创新创业示范带动作用。深入推进全民技能振兴工程,全面提高劳动者技能素质,造就一批高技能领军人才和“大国工匠”。实行更加积极的创新人才引进政策,更多地引进高层次科研人才、创业人才、经营管理人才,用产业集聚人才、以项目吸引人才、靠事业留住人才,吸引集聚国内外高层次人才。

(十)实施科技资本结合工程。科技创新的投入,财政投入是引导,企业投入是主体,金融投入是关键,要建立多元化研发投入体系。各级财政要按照科技投入法定增长要求,确保财政科技投入落实到位,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引导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入科技创新。要开启金融+科技双轮驱动,完善科技创新融资机制,推进科技投融资平台建设,培育壮大创新投资基金,发挥金融创新对科技创新的助推作用,为科技创新插上金融的翅膀。证券、金融等部门要加强产品和服务创新,支持科技型企业发展,支持企业开展创新研发,着力帮助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

三、落实政策,激发活力,大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对X来说,加快科技创新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加快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与科技创新是相辅相成的,“双创”离不开科技引领,“双创”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推动力量。我们要把顶天立地的科技创新同铺天盖地的“双创”有机结合起来,使各类创新要素融合互动,让创新的力量倍增,让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蔚然成风,汇聚起经济发展的强大新动能。

(一)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充分发挥各类投资主体作用,建设一批覆盖市、县、乡三级的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创新创业平台,满足大众创业创新需求。加大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电子商务创业基地等创业服务平台建设力度,在土地、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给予支持,构建“孵化+创投”的创业模式,为初创企业提供全流程服务。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打造创新创业高端平台和以创客空间、创新工场、创业咖啡、创业驿站、创意坊、创业沙龙为代表,适合服务大众创新创业的众创空间。建立健全市县两级中小微企业服务体系,建立融资担保、财会管理、法律服务等公共服务平台,为中小微企业提供全方位专业化的优质服务。

(二)强化创新创业载体。遵循创新创业区域高度集聚的规律,谋划建设更多的创新创业载体。推动X、民权、柘城、虞城等四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积极借鉴北京中关村、深圳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经验,加强创新资源的高效整合,完善创新体制机制,加快创新发展,努力创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支持其他产业集聚区加强研发机构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提升招商引资科技含量,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创建省级创新型产业集聚区、省级高新区。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对新认定的国家级、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和省级创新型农业产业化集群,根据其资金投入以及绩效情况给予奖补。加快发展可持续发展试验区,实施科学规划布局,统筹产业、旅游、生态系统配置,发挥引领示范效应,推动全市经济、社会、科技、生态、文化可持续发展。

(三)完善创新创业政策。坚持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行权力清单,进一步简政放权,减少审批程序,放手让企业在市场中自主求生存求发展,积极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发挥政府的组织员、保育员、服务员作用,加强政策扶持,加大资金投入,优化创新环境,建立创新创业专项资金,完善财税支持和金融服务,引导支持企业和科研院所面向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重点方向和领域抓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要深入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内容的科普活动,不断提高社会公众的创新创业意识和素质能力。

四、加强领导,强化责任,努力为科技创新提供有力保障

加快科技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各级党委、政府要主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加强领导,履职尽责,确保各项政策落到实处。

(一)明确责任。各级党委、政府要始终坚持创新发展不动摇,完善以创新发展为导向的考核机制,将创新驱动发展成效作为重要考核指标,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对科技创新的导向性作用。要结合本地本部门实际,加强对科技创新重大问题的研究谋划,科学制定科技创新发展规划,建立健全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责任机制。各级科技主管部门要切实履职尽责,注重统筹协调,抓好业务指导,为党委、政府当好参谋和助手。各相关部门要各尽其责,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共同支持科技创新的强大合力。

(二)提升能力。在市场、产业、科学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新知识、新经验、新信息、新要求层出不穷,考验着领导干部的知识水平、创新意识和领导能力。各级党委(党组)要把厚植创新理念、普及科技知识,列为中心组学习的内容和干部教育的重要课题,使各级领导干部不断增强把握科技前沿、掌握创新规律、推动创新创业的能力。

(三)营造氛围。大力弘扬创新精神,培育鼓励创造、追求卓越的创新文化。广泛宣传科技创新的先进典型,着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支持创新、鼓励创新的社会氛围,大力营造真重视、真投入、真服务、真考核、真落实的浓厚氛围。要在全社会推动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风气,使创新思想得到鼓励、创新才能得到发挥、创新成果得到褒奖。

区位交通 篇3

地理的许多知识,与学生生活十分贴近,学生看得见,易体会。因此,在地理教学中,要把地理知识有机地移植到生活中去,用身边的例子挖掘教材中的地理规律,引导学生留心身边的各种现象,开动脑筋,勤思考。地理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生活中寻找学生感兴趣的学习素材,引导学生用地理思维方法去观察和认识世界,使他们不仅理解所学的知识,而且能够应用,从而切实体会地理的应用价值。

【案例选择】

高中地理中有很多知识是密切生活的,而必修2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中的第一节《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一个内容。这一节中很多的知识学生在生活中都能够经常接触到。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学生认为很普通,但未必能掌握其规律。怎样才能让学生们更好地掌握住工业区位因素及区位选择,让学生感兴趣呢?在思考如何让学生们更好地了解这部分内容的过程中,我先后想到了两个片断。

【案例片断】

片断1:观看视频:2012年9月25日中国首艘航母平台“辽宁舰”入列后今日(10月12日)首航。标志着中国航母研发、技术储备和人员等训练计划进展顺利,中国的航母之路也按部就班,不受内外杂音干扰。未来中国航母将装上舰载机这个“牙齿”,并组建数艘航母编队,成为真正的蓝水海军。虽然“辽宁舰”首航不能和当前的东海南海局势联想太多,但对于美日和南海个别跳梁小丑而言,还是会有不小震慑味道!

10月12日中国首航母辽宁号自9月25日交付后首次离港出航,时间超过半个月,10月30日辽宁号驶入大连港停靠,这也让中国的军迷们大为振奋。

思考1:制造航母的工厂应考虑什么的区位因素?

2:中国制造航母的工厂应建在什么地方比较合适?

一小段视频导入,激起学生兴趣,增强学生了解的欲望。让学生小组合作寻找,发现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而不是生硬告知,培养学生探讨问题的能力。

片断2:学生角色扮演;(企业家)区位因素考虑。

学生角色扮演很投入,上课氛围很好。

教师转承:我们选择厂址时最好成本最低而获利最高,各種条件都好,但这种地方不多或不存在,所以切合实际,考虑工厂选址,应找出一种或几种主要区位因素即主导因素。从而引入五种不同导向型工业。

【教学反思】

通过本课教学活动,我课后有一些个人体会,感触颇深。

1.案例要来源于实际,使教材贴近生活,激发学生研究自然现象的兴趣。生活中时时有地理,处处有地理,地理知识就在我们生活的周围,学习和掌握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不仅可以拓宽知识面,开拓视野,而且能有效应对生活中的各种困难,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增强生活的自理能力,最大程度地满足生存的需要,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因此,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学习有用的地理,应该避免照本宣科,让地理课堂教学成为学生们通过积极参与来获得知识和认识自然发展规律的一个平台。

2.良好的课堂氛围、师生关系融洽是一节课成功的关键之一。我们的教学过程不是教给学生知识,而是要探索一条新的教学之路。在我们的课堂中,要充分体现出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才华的空间,让他们的智慧之光随时在课堂中闪现。让学生体会到知识可以让生活更美,生活可以让课堂更有魅力。只有达到课堂与生活的结合,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学会学习。这样的课堂教学,才会充满生机与活力,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有兴趣。

区位交通 篇4

从交通可达性看, 刘海隆采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 结合GIS空间分析的方法, 分析可达性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对投资绩效的影响并定量模拟交通可达性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从运费条件方面看, 苏联学者提出交通运输费用是工业布局应遵循的重要原则之一, 运输便利、运费较低的区位可降低生产成本, 便于组织生产, 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必要前提条件;从交通方式看, 张琳指出城际快速轨道把区域之间分散的城市连成一个整体, 强化了城市群之间的联系与分工, 促进整个区域的产业升级和优化。本文分析郑汴之间集束式交通网的特点及作用来阐述交通区位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2 交通区位优势对开封经济的影响

2.1 集束式交通网

交通一直以来都是开封的优势资源, 陇海铁路、京广铁路的越境而过, 连霍高速、京港澳高速、日南高速、107国道、310国道的交叉前进, 各类省道县道的交错纵横, 其中高速公路674km, 三级及以上公路通车里程达4723km, 构成了本区发达的交通网。我们可以称由连接两交通点之间的多条近乎平行的交通线组成的交通网为集束式交通网, 目前郑汴之间形成了由陇海铁路、连霍高速、310国道、郑开大道4条近乎平行的通道组成的集束式交通网, 同时作为其重要补充的郑开城际铁路、郑民高速、郑汴物流通道、郑徐高铁等在建工程将会增大集束式交通网的密度。

2.2 集束式交通网的区位优势对开封经济的影响

(1) 集束式交通网的重要作用。

本区集束式交通网的显著特点主要在密集的交通通道和明确的定位, 郑汴之间是集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国道、城际轨道交通、客、货运专用通道、机场快速路等为一体的密集型交通网, 交通区位优势异常明显。陇海铁路、郑徐高铁、连霍高速横贯中原城市群, 呼应山东半岛, 辐射大西北, 是郑汴地区的对外经济联系的重要通道;310国道一直是两地人员交流, 商品流通的主要道路, 为开封近几十年经济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郑开大道是两地的专属客运通道, 分离了310国道中客运功能, 缓解了它的客运压力并且每年为开封带来将近700万人次的客流量, 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作为货运车辆的专用通道的郑汴物流通道是解决目前货运车辆增多, 交通拥堵的现象的关键, 与郑开大道相互配合将实现两城之间的客货分离, 缓解310国道的客货运交通压力;郑民高速将成为开封重要的西南出市通道, 建成后将大大缩短开封与新郑国际机场的时空距离, 实现与郑州公用新郑机场的目的, 同时为构筑环开封城区高速公路网络奠定基础。

这种集束式交通网络, 内部联系紧密, 道路功能明确, 通行效率极高, 其作用体现在, 第一, 密切配合, 分流车辆, 避免了出现单一通道因突发情况而引发的交通瘫痪的“瓶颈”问题。郑开大道很好的解决了310国道之前的客货混流, 交通拥堵的情况, 保证了车辆的不停顿运行, 据统计, 2007年以来, 每天有3500多辆的客车改走郑开大道, 使98%的客流被分流到郑开大道, 大大提高了其客运效率;第二, 单位时间内的车流量得到增大, 提高了车辆的通行效率, 减少了运行的时间成本, 双向10车道的郑开大道与其他5条通道相互协同, 使单位时间的车辆通行能力呈倍数增加;第三, 明确的功能定位为不同产业的空间布局提供了依据, 紧依郑开大道和310国道的汴西新区就成为加工制造业、物流业等的聚集地;第四, 满足了不同层次客流、货流对运行时间和距离的要求, 当运输距离在80公里内时, 公路运输方式最为经济, 当距离超过550公里时, 就要选择铁路运输。高速公路、高速铁路提高了车辆的运行速度, 节省了运行时间, 非常适合对时间价值要求高的人员出行, 而一般的铁路、国道又能满足普通旅客和大量货物的中、长距离运输。在建的工程将完善道路功能, 满足交通运输的多功能, 全方位的要求, 增大集束式交通网的密度。

(2) 集束式交通网促进开封的经济发展

①交通运输业对经济增长的积极贡献。

根据乘数效应原理分析, 近年来开封增加对交通事业的投入, 在交通运输资源丰富的集束式交通网中形成经济增长极, 增长极之间的相互作用就会引起交通业的收入的增加, 从而带动本地区的经济不断发展, 郑开大道的通车, 极大地满足了两地的客运交流, 扩建加宽的连霍高速郑开段, 使其通行能力提高1~2倍, 可满足未来20年内的运输发展要求。截至2008年年底, 开封市交通运输业的增加值为44.51亿元, 占整个第三产业增加值的19.94%, 同比2005年增长17.94亿元, 增幅达到40.3%, 交通运输业对经济的贡献率逐步提高。

②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随着集束式交通网的密度的增加, 布局的优化, 开封不断的吸引着外部客源, 2005—2007年开封的旅游接待人数稳步提升, 平均增幅为17.6%, 旅游总收入也快速增长, 其中2007年全市接待游客已经达到2254.5万人次, 同比增长19.5%;实现旅游收入66.75亿元, 同比增长22.7%, 当年接待的2000多万人次中有30%是郑开大道带来的, 元旦期间, 郑开公交日发送旅客更是达到2.4万人次, 同比增长60%, 交通的便利直接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

③促进招商引资, 推动工业强市的战略。

郑开大道开通后, 使汴西新区周边成为开封市投资规模大、技术含量高项目的首选区, 政府整合优化交通资源, 对新区实行财政、税收、融资等方面优惠, 进一步推动了工业强市战略的实施, 在招商引资方面有了重大突破, 吸引了包括泰国正大集团、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北京汇源等大中型企业的入驻, 2007年新区引进项目121个, 新签协议资金328.2亿元, 实际利用省外资金达115亿元, 同时吸引外商直接投资4.6亿元, 比2005年增长一倍多。

④形成庞大的商务流, 带动周边县市的发展。

区域内部的经济发展离不开与周边地区的联系, 开封境内的市内主干道、县道、乡道, 组成了县域内的交通网, 而郑汴公路、郑开大道、连霍高速等集束状交通通道促使一批呈周期性往返郑汴的商务流的形成, 开封成为郑州与周边县市的中继站, 吸引了包括域外的扶沟、太康、长垣等客商, 提高了货物流通速度, 进而活跃了当地的经济。

⑤沿线建筑业的迅速崛起。

便利的交通在土地的升值过程中起关键作用, 作为集束式交通网中的郑开大道的开通就为其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2010年开封西区楼盘均价在4000元左右而2004年年底均价为1300元, 同样是交通便利的火车站附近, 2006年的商品房价格也较2004年涨40%。开封西区的地价也由2004年的30万~40万元涨到2006年的50万~60万元。在中牟县城310国沿线附近, 多家楼盘相继开工建设, 竞争加剧, 房地产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3 建议

3.1 发挥交通优势推进与郑州的产业对接

借助郑汴一体化的实施, 应发挥集束式交通网的优势, 突出城市特色, 恢复古城风貌, 加快与郑州的旅游、娱乐等服务的对接, 使其成为郑州都市圈中具有特色的休闲娱乐的功能区;吸引郑州的商户, 居民来汴投资, 旅游观光, 促进郑汴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快速流动, 实现资源共享, 优势互补, 使开封的优势更加郑州化, 郑州的优势也更直接惠及开封, 进而产生1+1>2的效果。

3.2 利用集束式交通网加强现代物流体系建设

促进物流基础设施资源整合和运输信息的有效利用, 加快交通运输现代化建设, 合理布局运输场站, 完善交通信息化建设, 做好信息的集中与发布, 协调各运输方式和环节的衔接性, 降低货物运输返空率、实现旅客运输零换乘等, 加快发展多式联运, 构建便捷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进而完善现代物流体系, 扩宽省际物流业务合作, 发挥开封在东部产业转移, 西部资源东输中的枢纽作用, 引进来, 走出去, 建立省内外的物流网络体系, 加强与长三角、环渤海经济圈等地区的产业协作。

3.3 发展支线交通, 密切与周边县市的联系

推进各通道与市内交通线路、公交场站的对接, 密切与域内各省道, 县道等非干线公路的联系, 加快省道223、万三公路等与郑开大道互通式立交桥的建设;对310国道汪屯至中牟交界段等公路进行升级改建, 打通断头路, 新建扩建各地乡道, 完成对区域内的交通网全覆盖, 形成以干线公路为主, 县道、乡道等支线交通为辅的多层次交通网, 带动兰考、中牟、杞县等周边县市的发展, 使之成为开封的经济腹地, 扩大本地的消费市场。

3.4 完善集束式交通网的基础建设

进一步提高陇海铁路的客货运能力, 发挥铁路在中长距离运输中的优势;加快铁路客专线建设, 完善郑徐客专过境开封的配套设施建设;推进郑开城际轨道交通建设, 完成郑民高速与郑州西绕城高速的对接, 实现郑汴共用新郑机场, 加快郑汴物流通道建设, 改扩建310国道, 撤销堤刘收费站, 使之成为一级公路, 扩宽连霍高速, 发挥它们在短距离运输中的优势, 提高两地的货物运输通行能力。最终形成以连霍高速和郑民高速为环线, 以310国道、郑开大道、郑汴物流通道、郑开城际铁路为中心轴线, 以陇海铁路和客运专线为基本骨架的密集型集束式交通通道。

摘要:文章主要从郑汴两地集束式交通的区位因素切入, 分析交通网的特点及积极作用, 阐述交通区位对开封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 最后就如何利用好优越的交通资源提出一些建议。

区位交通 篇5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实例理解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因素;联系实际, 理解工业区位的发展变化及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培养学生应用基础知识解决问题及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内的合作、讨论分析, 选择出最佳方案;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人际交流和相互合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入理解地理环境与人类生活、生产的密切关系,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树立工业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思想。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掌握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原料、动力、运输、市场、土地、水源等。

难点:如何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资源与环境

1. 多媒体网络教室, 保证每个小组拥有一台通过局域网连接到Internet的计算机, 且安装有Mind Manager等软件, 配有大屏幕投影等设备。

2. 教师提前准备与工业区位选择相关的图片资料, 用于呈现学生任务的P P T以及评价量规等。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有关首钢公司 (老厂址) 简介的视频片段。

师:2005年2月, 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了首钢搬迁方案, 同意首钢迁往河北唐山曹妃甸, 到2010年首钢搬迁将全面完成。无独有偶, 东风汽车总部由十堰迁往武汉, 腾讯公司总部由深圳迁往北京中关村……这些公司为什么要耗费如此巨大的人力、财力和时间搬迁总部呢?今天, 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一起学习“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

2. 分组布置任务

(1) 呈现任务

师:今天, 请大家给我的一个朋友当个参谋。他在一家大型咨询公司工作, 现在接到6份项目规划方案的咨询业务, 分别是建造钢铁厂、制糖厂、食品加工厂、飞机厂、炼铝厂和污水处理厂。各个方案的选址区位大体已经确定。他想请我们分别给这些规划做方案论证, 给每个项目规划选定各自最终的建厂地址。请大家分成6个小组, 每个小组分别讨论一个方案。

第一组:钢铁厂项目论证专家组。具体任务是:某单位打算要在图1所示的城市建造一家钢铁厂。由于条件所限, 厂址只能从A、B、C、D、E、F 6个地点选择。请你们根据图中给出的信息选择钢铁厂最为科学合理的布局区位, 并说明理由。

第二组:制糖厂项目论证专家组。具体任务是:某单位打算要在图2所示的区域建造一家制糖厂。由于条件所限, 厂址只能从A、B、C、D、E、F 6个地点选择。请你们根据图中给出的信息选择制糖厂最为科学合理的布局区位, 并说明理由。

类似地, 其他小组分别承担食品加工厂、飞机场、炼铝厂和污水处理厂等项目的论证专家组, 具体内容不再赘述。

(2) 提出要求

师:为了能够做出科学合理的选择, 我们需要先熟悉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相关知识, 成为这方面的专家。我事先给你们准备了一些材料。请大家首先阅读相关材料, 依据所学知识做出科学合理而负责任的选择。

师:各组充分论证好建厂方案后, 请向全班汇报。为了能够清晰地表达你们的讨论结果, 我建议你们将讨论结果利用Mind Manager软件做详细的记录和展示。比如说, 我是污水处理厂组的, 我的记录结果可能是这样 (教师出示图3) 。

(3) 确定任务

教师将全班同学分成6个小组, 每个小组协商选定小组任务。

师:为了保证小组活动能够有序开展, 老师建议你们为组内每位同学分配相应的角色。在合作的基础上有所分工, 大家共同参与。具体有以下角色:

小组长一名:负责小组内组员之间的协调活动。

书记员一名:利用Mind Manager工具记录发言情况。

发言人两名:将小组讨论的结果向大家汇报, 一人讲解、一人演示概念图作品。

其他人为小组专家, 发挥各自聪明才智, 积极参与小组讨论, 确定论证结果, 并做出必要的补充发言。

(4) 展示评价量规

师:同学们在活动中要相互配合, 共同完成小组任务。活动将依据你们小组对方案论证的科学性、全面性, 概念图的质量、创新程度, 组员的参与程度、合作程度等几个标准来进行评价 (向学生展示评价量规) 。

3. 小组合作完成任务

(1) 学生阅读相关资料。包括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相关知识、评价量规以及小组任务。

(2) 小组讨论。各小组就本组任务中每个建厂地址的优缺点展开讨论, 并利用概念图软件记录过程性结果。

(3) 确定方案。在讨论的基础上做出小组选择, 提出最优方案, 并美化概念图。

4. 组间交流讨论

(1) 小组展示。此环节, 各组将本小组集体完成的概念图通过大屏幕投影仪向全班学生展示, 并详细介绍本小组的论证结果。全班学生在听取汇报的过程中可以对每个小组的论证方案提出质疑或补充, 甚至展开讨论。通过本节课的教学, 我们发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之间可以碰撞出一些火花。比如讨论飞机场建设方案时, 该小组的学生在图中给出的选项中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论述也比较充分, 但由于这个选址的周围是森林和农田, 有学生提出选这个址不合适, 因为农田周围会有大量的飞鸟出现, 对飞机的安全造成威胁。

(2) 教师点评。结合各小组的汇报展示情况及全班同学的评价结果, 教师对各小组的讨论结果给予肯定或否定评价, 并详细分析各小组作品的优缺点。讨论钢铁厂选址方案小组对6个选址都进行了详略得当的论证, 几乎考虑到了所有应该考虑的因素并对每个方案的优缺点进行了详细说明。在此基础上选出了科学合理的方案, 是这节课中完成较好的一个作品。

第二小组制糖厂选址方案的讨论结果虽然正确, 但理由陈述不够充分, 并且将优缺点混在一起讨论, 反映出该组学生的思维比较混乱。

5. 教师总结

师:在前面的讨论中, 我们发现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因素有哪些?

生:原材料、动力、劳动力、市场、交通运输、土地、水源、政策、信息等。

师: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 市场、劳动力素质等因素的影响正在逐渐增强, 信息的通达性也显得越来越重要。与此相对应, 随着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 原材料因素、动力和交通运输因素的影响正在逐渐淡化, 但是水源问题、环境问题成为近年来影响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

6. 布置作业

区位交通 篇6

关键词:工业区位论,保税区,区位优势

然而在取得长足发展的背后,我国保税区仍然面临着政策优势弱化、区港分离、物流不畅和保税区内各类产业发展不平衡等问题。除此之外,保税区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形势下,还面临着功能提升、方式转变等多方面的挑战,特别是在国家大力提升文化软实力、提倡文化 “走出去”、发展文化贸易的背景下,急需闯出一条既具前瞻性又具现实性的发展新路。鉴于以往对保税区的研究多以比较利益学说为其重要理论基础,而从长远来看资源禀赋差异基础之上的比较利益却又难以维系,本文以北京文化保税区为代表,尝试从工业区位论的视角,研究其区位优势,分析其现状和问题,提出保税区在文化产品和服务进出口方面进行功能集成集聚、方式转变和政策配套等方面的对策,以期推动我国文化经济贸易发展,为保税区的重新定位和竞争优势增强探索可行的新路径。

1工业区位论简述

工业区位论是研究人类工业生产活动中的空间分布和空间选择规律的理论。工业区位论的先驱者是德国经济学家劳恩哈特( W. Launhardt) ,他运用自己创立的 “结点原理”中的结点原则和极点原则对三个区位怎样连接成一个 “V ”或 “ Y ”、构造一个区位三角形的问题以及怎样寻找使 “里程运费在生产的区位中必须保持平衡”的最小值点( 即区位三角形的极点) 进行了几何求解,构建了工业三角区位论的重要模型。

而德国经济学家韦伯( Alfred Weber) 是第一个对工业区位理论进行系统分析的经济学家,他的主要思想和理论体现在1909年出版的 《工业区位理论—区位的纯粹理论》一书和1914年发表的 《工业区位—区位的一般理论及资本主义理论》论文中。他认为区位论的指导思想应该如此: 理想的工业区位应选择在生产成本和运输成本最小的地点; 工业布局应尽量节约成本,提高利润。因此,他提出了区位因子( 包括一般因子和特殊因子) 、原料指数等一系列概念,基于三个主要前提条件: 1已知原料供给地的地理分布; 2已知产品的消费地与规模; 3劳动力存在于多数的已知地点,不能移动; 各地的劳动成本是固定的,在这种劳动花费水平下可以得到劳动力的无限供应; 并通过大量公式( 公理) 和图解,提出了运费指向论( 即由运费指向形成地理空间中的基本工业区位格局) 、劳动力成本指向论( 劳动力成本指向, 可以使在运费指向所决定的基本工业区位格局发生第一次偏移) 和集聚指向论( 集聚指向,可以使运费指向与劳动费指向所决定的基本工业区位格局再次偏移) ,完成了一般区位理论的构造,使工业区位论,特别是工业区位论达到了一个顶峰。他认为,影响企业区位抉择的因素不仅包括运输成本,而且还包括劳动力、集聚因素和总体因素,并对劳恩哈特的区位三角形进行补充和拓展,建立了更加完善的企业区位抉择模型,从而形成了帕所称的劳恩哈特—韦伯模型。

韦伯从经济区位的角度,探索资本、人口向大城市移动( 大城市产业与人口集聚现象) 背后的空间机制。他在经济活动的生产、流通与消费三大基本环节中,挑选了工业生产活动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探索工业生产活动的区位原理,试图解释人口的地域间大规模移动以及城市的人口与产业的集聚原因。以韦伯等为代表的工业区位论利用静态的局部均衡分析方法,分析经济活动主体最优区位,研究单个企业成本最小化的最优区位决策,对现代经济发展仍具有重要意义。

当今世界快速发展的技术和交通运输,大幅度削减了原料使用量、劳动费和运费,本来属于原料地和劳动供给地指向的区位类型现在已变为消费地指向区位类型,加上区域政策等因素的影响,工业区位出现了新的指向型,如临空型、 临海型和高智能型等区位类型。北京文化保税区就是在国家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新形势下,出现的一种临空型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对这种类型的区位优势研究,虽然由于其历史局限性,我们不能直接套用工业区位论,但将其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结合北京文化保税区的建设构思、现状和未来的发展目标,研究和探索北京文化保税区,对北京文化保税区的功能提升和未来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北京文化保税区的实践探索

2. 1保税区功能分析

“保税”属于海关用语,是指进口货物暂不缴纳进口税, 而是先将其存入特定区域,并可在该区域内进行加工、装配、制造、展览、包装、拆装、贴标、转换、改装、取样及不同原料混合等工作。

保税区是国家海关设置的或经海关批准注册的、可以较长时间存储商品的区域,是我国借鉴国际通行做法,并在结合我国国情基础上形成的新型的经济开放区域,具有进出口加工、国际贸易、保税仓储商品展示等功能,享有 “免征、 免税、保税”政策,实行 “境内关外”运作方式,可大大降低文化生产与文化贸易活动的运营成本。

2. 2北京文化保税区概况

北京文化保税区全名为北京国际文化贸易服务中心,由文化部和北京市共同支持建设,北京天竺综合保税区和北京歌华文化发展集团合作建立,是国内首个依托于空港的保税区,包括国际文化商品展示交易中心、国际文化贸易企业集聚中心、国际文化仓储物流中心三个功能区,为国际、国内文化生产、传输、贸易机构提供专属保税服务。基地建在北京天竺综合保税区内,规划用地260亩,建筑面积51万平方米,投资总额50亿元,预计将于2015年建成并运营,年营业额将超过500亿元。文化保税区对艺术品进出口实行减税、 免税、保税等政策。在文化保税区内,业务涉及影视、时尚、演艺、出版、体育休闲、动漫及网络游戏、艺术品、展览九大领域,将主要开展艺术品复制、国际画廊、海外艺术品保税拍卖、国际艺术品博览会等业务,目的在于形成全国文化中心的示范作用,推动中国对外文化贸易发展的重要平台,目标是建成亚洲最大的艺术品交易市场。

2013年3月下旬,欧文风范文化艺术( 北京) 有限公司自法国进口的592件油画、家具、雕像等文化艺术品,于4月中旬顺利进入北京天竺综合保税区。这是北京 “文化保税区”2012年3月正式揭牌后,首批入区的进口文化艺术品, 标志着北京文化保税区已经进入实质性运行阶段。

3北京文化保税区的区位优势分析

以往对保税区的研究大多以比较利益学说为其理论基础,通过静态比较优势原则研究我国保税区在劳动力、土地等资源以及特殊政策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和利益。然而从长远看,建立在资源禀赋差异基础之上的比较利益难以维系,特别是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及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化的背景下,保税区既有的一些优势正在逐步弱化,因而从其他视角寻求其新的优势,成为保税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鉴于此,本文将基于工业区位论,分析北京文化保税区的优势,探索其长效可行的发展之路。

从本文第一部分对工业区位论的简要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其目的是在固定系数分析框架下,寻求利润最大化的区位。工业区位论的研究者在对工业产业的区位选择分析中,探讨了由于空间地理位置的不同造成了不同产业和市场的分布,认为影响企业区位抉择的主要因素包括运输成本、 劳动力、集聚因素和总体因素等。 正如曾淑婉、 刘军( 2011) 所分析,韦伯提出的是区位因素的概念,而他其实描述的是一种区位优势。区位优势是指经济活动发生在某个特定点或若干点上,而不发生在其他点所获得的优势。因此,基于工业区位论的研究,我们把区位优势分为交通区位优势、资源区位优势、市场区位优势和政策区位优势。

3. 1北京文化保税区的交通区位优势

交通区位优势主要是指某区位处于铁路枢纽、临港或临空地区等交通枢纽地区。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认为,从工业产品的生产到分配过程中,主要成本包含原料/燃料费、劳动成本和运费,获取同种同质量的原料与动力燃料的价格, 因产地不同而不同,工厂区位接近价格相对低廉的原料、燃料地,将有利于成本的节约,因此原料/燃料费、劳动成本、 运费均是区域性区位因子。根据理论研究所需,可将原料、 燃料价格的地区差异用运费差异来替代,这样,影响工业区位的一般区位因子包含运费和劳动费。也就是说,便利的交通条件可以节省产品和服务的运输成本,增加企业的利润。

北京文化保税区是以 “园中园”形式建立的文化保税专区,位于北京天竺综合保税区内。而北京天竺综合保税区是全国第一家直接依托空港口岸设立的综合保税区。它位于北京东北方向,与首都机场北端卸货平台 “无缝对接”,距离市区15千米,距天津港160公里。周边交通网机场高速1号线和2号线、机场北线等6条高速公路,101国道、顺平快速路等4条公路; 机场及M15城市轻轨2条。四通八达的交通网优势,使往来北京城区、天津港口、环渤海地区都能顺畅便捷,具有得天独厚的交通区位优势,可以大大节省进、 出园文化产品的运费。

3. 2资源区位优势

“资源”是指一国或一定地区内拥有的物力、财力、人力等各种物质要素的总称。资源区位优势指某区域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能够提供充足的生产原料或燃料、 人力资源、信息资源以及经过劳动创造的各种物质财富以及服务,宜发展资源指向型产业,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从前文对工业区位论的分析来看,影响工业区位的一般区位因子不仅包含运费和劳动费,还包括集聚/分散。笔者认为,从当今经济发展的视角来看,工业区位论的三大一般区位因子在很大程度上是指自然资源/物质财富、人力资源和集聚/分散因素。北京文化保税区就是这样一个集三大一般区位因子于一体的区域,下面我们先从运费和劳动费区位因子的角度,来具体分析北京文化保税区的资源区位优势。

( 1) 从运费区位因子来看,北京的各种文化资源为保税区奠定了优越的资源区位地位

如前所述,应理论研究之需求,可将原料/燃料价格的地区差异用运费差异来替代,而广义的资源包含着经过劳动创造的各种物质财富,文化资源就是此类物质财富,因此, 笔者以为,文化资源可被并入到运费区位因子。北京文化保税区可以充分利用北京丰富的文化资源,凭借 “空海陆铁” 四位一体的联程优势,降低企业物流成本,提高运营效率。

首先,北京拥有古都名城、不可移动文物、博物馆和文物市场四大历史文化资源。北京地区现有世界文化遗产6处,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8处。其次,北京的文化基础设施总量全国第一。博物馆总数159家,居世界第二; 公共图书馆数量居世界第四; 人均拥有电影屏幕数量接近巴黎、日本的水平; 全市网站总数突破30万家。再次,截至2010年年末, 北京拥有271个可用于演出的场所,295个舞台,已用于演出的场所161个,舞台184个。最后,北京拥有全国最为丰富的广播影视资源,全市共有影院120多家,屏幕近600块, 居全国之首。2010年实现电影票房11. 8亿元,连续4年居全国之首。除上述之外,北京还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旅游、 艺术、商业等文化资源,以及发展高科技文化产业、信息文化产业、咨询文化产业、现代国际会议服务产业和律师事务所、各类智力策划公司等所必需的科技知识性的文化资源。 所有这些文化资源,加上北京文化保税区独特的交通优势, 奠定了北京文化保税区优越的资源区位地位。

( 2) 从劳动费区位因子来看,北京优秀的人力资源为保税区提供了有利条件

韦伯认为,劳动费是使运费形成的区位格局发生变形的因素,主要反映在地区间的差异性上。它是指每单位重量产品的工资部分,而不是指工资的绝对额,不仅反映了工资水平,同时也体现了劳动者劳动能力的差距。北京文化保税区地处北京天竺综合保税区内,各类中高级院校和国际学校众多,高素质劳动力资源丰富,加之北京云集了大批文化名人、文学家、艺术家、学者等专业文化人才,众多的文化领导人才、管理人才和大量的高等院校高素质、高水平文化人才等,组成了门类齐全、实力雄厚的北京文化人才库,在这种情况下,北京文化保税区的文化产品劳动费用与其他北京其他经济区域相比较,就显得相对较低,凸显出北京文化保税区的人力资源优势和该区设立的科学性。

3. 3市场区位优势

正如曾淑婉,刘军( 2011) 指出,市场区位优势主要是指某区域拥有或其临近具有较为充足需求的市场,产品和服务的规模化生产具有消费保障; 随着现代交通与通信技术的发展,产业的发展动力逐步由生产端向消费端转变,市场因素对产业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特别是一些市场指向型工业和服务业。仔细剖析该定义的内涵,我们可以看出,它反映了韦伯工业区位论中的集聚区位因子。集聚就是一定量的生产集中在特定场所。集聚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由企业经营规模的扩大而产生的生产集聚,这种集聚一般是由大规模经营或大规模生产的利益所产生; 第二阶段由各个企业通过相互联系的组织而地方集中化,通过企业间的协作、分工和基础设施的共同利用等带来集聚利益。

北京文化保税区是在我国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北京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新形势下应运而生的,已经成为当下对外文化贸易发展新探索的一个焦点。在文化部、北京市以及相关组织的统筹规划和管理下,它不仅将集聚国际国内文化产品和服务,而且将集聚众多国际国内文化贸易企业。用工业区位论的区位因子来分析,它不仅体现了前文所阐述过的运费和劳动费因子,而且也体现了集聚区位因子,而且步入了集聚的第二个阶段,从而凸显出它强大的市场区位优势。

( 1) 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和集聚为保税区提供有力的文化消费和交易保障

据北京统计局和北京海关统计,北京地区2012年全年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2189. 2亿元,比上年增长10% ; 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2. 3% ,比上年提高0. 1个百分点。 文化产品进出口6亿美元,同比增长6. 3% ; 其中,出口1. 6亿美元,同比下降9. 5% ; 进口4. 4亿美元,同比增长13. 1% ,进口排名全国第1位,占同期全国文化产品进口规模的30. 7% 。

同时,北京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为北京文化保税区也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文化消费形式。目前,北京市共有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30个,已覆盖北京市16个区县,其中朝阳区有8个。从集聚区主导产业看,设计创意8个,文化旅游8个, 文化艺术7个,广播影视3个,动漫游戏2个,出版发行1个,广告会展1个。处于朝阳区的798艺术区就属于北京大山子文化保税中心的一个核心区域,是对于保税区概念的又一次尝试和延伸。据不完全统计,798艺术区每年都要举办来自30多个国家各种规模的展览、演出、时尚发布等活动近2000场次,来访人员中境外人士占30% 以上,成为一个活跃的中外文化交流平台,人文北京的地标。艺术区现有文化创意类机构近400家,其中,有不少于20个国家和地区的45家境外文化艺术机构,成为国内最大的现当代艺术集聚地。这些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各具特色,文化交易形式多样,在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为北京文化保税区提供了有力的文化消费和交易保障。

( 2) 中国以及北京艺术品市场的世界地位将为北京文化保税区提供充足的市场需求

据统计,2011年,全球艺术品市场成交总额达461亿欧元,中国成交额达138亿欧元,排名世界首位,其话语权与影响力迅速提升; 北京的艺术品市场成交额达1260亿元,占全国的60% ,北京已成为和英国伦敦、我国香港齐名的世界最重要的艺术品市场之一。中国以及北京艺术品市场国际地位的提升,将带动北京文化保税区内保税拍卖等文化保税业务以及其他形式的国际文化贸易的大力发展,进一步体现出其良好的市场区位优势。

3. 4政策区位优势

政策区位优势主要是指某个地区享有的政府特殊优惠政策的扶持,从而在区域经济发展或产业发展方面拥有其他地区无法获得的优势。政府是国家政策的制定者,要分析政策区位优势,就必须了解政府因素的经济理论基础和来源。魏伟忠、张旭昆( 2005) 指出,政府因素在传统的工业区位论分析思路中都是缺失的,直到20世纪40年代至80年代,区位理论的发展更多地受到新古典经济学和凯恩斯经济学的影响,政府行为学派的研究才开始不断强盛。 尽管该学派主要分为两条主线: 初期的西方区域经济政策分析和后来的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所奉行的工业区划思想, 但它们的共同点是开始考虑政府因素对企业区位选择的影响。由此可以推断,政策区位优势的理论基础来自工业区位论。

从北京海关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正是因为政府所提供的特殊政策,2012年北京地区以 “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贸易方式进出口达到201. 5亿美元,同比增长12. 7% ,高出整体外贸增速8个百分点; 其中出口32. 7亿美元,同比增长15. 3% ; 进口168. 8亿美元,同比增长12. 3% 。

北京文化保税区是在天竺综合保税区内,以园中园的形式建立的文化保税专区,是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形式之一, 企业从中可以获得的利益主要源于国家、北京市、顺义区给予的多重优惠政策和灵活的机制,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3. 4. 1税收优惠政策

北京文化保税区享受到的税收优惠政策主要体现于对关税与国内税的减免。由于北京文化保税区建立在天竺综合保税区里,综合保税区的功能、税收和外汇等政策均适用于它。总体来说,在北京文化保税区内 “免证、免税、保税”。 在这种特殊政策下,文化保税区将实现区内企业自由文化贸易,国外文化产品入区保税,出区进入国内销售按货物进口的有关规定办理报关手续,并按货物实际状态征税; 国内文化产品、原材料入区视同出口,实行退税; 国外文化产品进区中转及存储免证、保税、交易免税; 保税区内企业之间的货物交易不征增值税和消费税; 外贸及合资文化贸易、中介、生产企业特许入区; 国内文化企业在保税区如设立工厂,则其所用设备、从国内采购的材料等,进口不交税,出口可退税,出口加工不交增值税,而且生产过程中所用水电、能耗等均可退税。

3. 4. 2海关管理优惠政策

北京文化保税区的文化企业及其产品在保税区内,不仅在存储、展示、交易等环节免除关税,而且,由于海关对该区实行 “境内关外”运作方式,这些文化企业及其产品能在保税区内享受免进出口许可证待遇; 区内企业与海关实行电脑联网,货物进出采取EDI电子报关; 海关对相关企业实施担保验放、应急验放、上门验放、预约通关、预约查验等便捷措施; 进一步落实 “属地申报、口岸验放”和 “应转尽转” “先放后税”等通关便利措施,省掉一部分报关环节, 从而提高了文化产品在国际间的转运效率,甚至连资金占压问题也能得到一定程度上的解决。同时,海关还简化行政审批手续、给予文化企业资金奖励或支持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如费用的降低、投资进入障碍的减少、融资的便利等。

3. 4. 3外汇管理优惠政策

对区内企业外汇收入实行现汇管理,既可以存入区内金融机构,也可以卖给区内指定银行; 无论是内资企业,还是外商投资企业,均可以按规定开立外汇账户; 不办理出口收汇和进口付汇核销手续; 经常项目下的外汇开支,中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实行统一的管理政策,由开户银行按规定办理。

从上述基于工业区位论对北京文化保税区的分析可以看出,该区具备优越的交通、资源、市场和政策区位优势,它的建设必将成为一剂经过严密论证的、解决我国国内艺术品市场和国际文化贸易诸多问题的良方。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突破工业区位论孤立、静态、封闭和脱离现实的局限性,用动态变化的眼光审视北京文化保税区的内涵,缩小它与国外自由贸易区在管理体制、政策法规、海关监管等方面之间的差异,促进其功能转型升级和创新,使之与世界自由贸易区的功能及政策定位逐步接轨,为促进我国国际文化贸易、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夏勃,周泽萱.我国保税区转型为自由贸易区的模式分析——以深圳福田保税区为案例[J].中国市场,2011(23).

要素区位商探讨 篇7

关键词:区位商,聚集程度,专门化水平,要素区位商

1 引言

区位商是区域经济学中一个常用且十分重要的分析模式, 它通常被用来衡量产业的聚集程度、专门化程度, 从而对产业结构、产业布局以及区域经济发展做出评价和政策建议。各种文献对产业区位商的界定莫衷一是, 但还是有其传统定义的, 然而对于要素区位商, 就鲜有提及了。本文从传统的区位商出发, 详细讨论产业区位商传统分析模式, 进而提出要素区位商的分析模式。

2 产业区位商与要素区位商

区位商又称专门化率, 它由哈盖特 (P.Haggett) 首先提出并运用于区位分析中, 在衡量某一区域要素的空间分布情况, 反映某一产业部门的专门化程度, 以及某一区域在高层次区域的地位和作用等方面, 是一个很有意义的指标。在产业结构研究中, 运用区位商指标可以分析区域优势产业的状况。

2.1 传统的区位商分析模式及讨论

在许多文献里比较通用的传统区位商定义是undefined, 其中i=1, …, m;j=1, …, n。Aij表示j地区i产业的产值, Aj表示j地区所有产业的产值, Ai表示所有地区i产业的产值, A表示所有地区所有产业的产值。也就是说传统区位商是用产业产值来计算的。Aij/Aj就是j地区i产业在该地区所有产业中所占的比重, Ai/A就是所有地区i产业在所有产业中所占的比重。如果我们把Q值用文字来表述, 那么,

区位商undefined。

这两个比重相除, 如果结果大于1, 则说明相对于所有地区平均水平而言, i产业在j地区的聚集度高, 如果结果小于1, 则说明相对于所有地区平均水平而言, i产业在j地区的聚集度低。这样, 就反映出了i产业在j地区的聚集程度。

现在我们将对undefined作些讨论, 我们将式中的Ai与Aj对调一下位置, 那么得出Q’undefined, 显然Q=Q’, Aij/Ai代表j区的i产业在所有地区i产业中所占的比重, Aj/A代表j区的所有产业在所有地区所有产业中所占的比重。同样, 我们用文字来表示Q’值, 那么, (变换后) 区位商undefined。这两个比重相除, 如果结果大于1, 则说明相对于所有产业平均水平而言, j地区的i产业的聚集度高, 如果结果小于1, 则说明相对于所有产业平均水平而言, j地区的产业的聚集度低, 这也反映了i产业在j地区的聚集程度。

既然数值没变, 即Q=Q’, 那么我们做Ai与Aj的对调的意义何在呢?这个问题的回答是很有现实意义的。在对区位商的具体运用时, 我们可以根据数据的实际情况选取Q式或Q’式进行计算, 结果是一样的。当我们很容易得到Aij/Aj和Ai/A, 即以地区为维度的相对指标时, 我们就用Q式进行计算, 当我们很容易得到Aij/Ai和Aj/A, 即以产业为维度的相对指标时, 我们就用Q’式进行计算。

本文认为仅仅采用产值数据计算得到的区位商, 是不能反映该产业的区位聚集程度或专门化水平的。

当研究j地区i产业的聚集程度时, 如果j地区的经济规模很小, 那么即使用产值数据计算得到的区位商很大, 也不能说明i产业在j地区的规模有多大, 而只能说相对于j地区的其它产业来说, i产业的规模是很大的, 而与其它地区的该产业相比, 可能规模很小。也就是说, 我们用区位商求得的聚集程度只是相对聚集程度。

同样, 如果Aij选取产值数据计算区位商, 并认为如果这个结果大于1, 就说明相应产业在该地区的专门化水平高, 这是不准确的。比如, 某地区有很多钢铁厂, 虽然每个钢铁厂的规模都很小, 技术水平都很低, 但由于该地区盛产铁矿, 使得到处都是这样的规模小、技术水平低的钢铁厂, 这时, 用产值数据计算出的区位商的数值肯定大于1。但是其专门化水平和技术水平显然不高。如果Aij选取从业人数数据计算区位商, 并认为, 如果这个结果大于1, 就说明相应产业在该地区的专门化水平高, 这就更不准确了。同样是上文的钢铁厂的例子, 由于技术水平低, 大量的操作要由人工完成, 因此对工人的需求量很大, 加之工厂的数量大, 对工人的需求量就更大了, 这时, 用从业人员数据计算出的区位商的数值肯定大于1。但是其专门化水平和技术水平显然不高。

2.2 要素区位商的分析模式及讨论

由上文得知, 不论Aij取什么数据, 产业产值区位商只能反映产业的相对聚集程度, 而且不能反映产业的专门化水平。如果要衡量整个产业的聚集程度或专门化水平, 则需要进行更全面的讨论, 至此, 我们把Aij选取不同的产业要素数据计算出的区位商定义为:

要素区位商undefined

(为了方便论述我们把后面论及到的要素区位商用Qε表示) , 并把一个产业内的所有的要素区位商和产业产值区位商综合起来进行分析, 那么就可以近似地得出该产业的专门化水平程度。比如, 在上文的钢铁厂的例子中, 如果当Aij选取产值数据进行计算时, 区位商大于1, 而当Aij选取从业人数数据、投入原材料数据等产业要素进行计算时, 区位商小于1, 这时如果我们把几个区位商综合起来进行分析, 那么就可以近似的认为, 该地区的钢铁产业用很少的投入获得了很多的产出, 进而近似的认为该地区钢铁产业的技术水平和专门化程度比较高。

同样, 我们可以对Qε做变换得到:

(变换后) 要素区位商undefined

当然, (为了方便论述将变换后的要素区位商用Qε'表示) 这里Qε=Qε’。如果Qε大于1, 那么说明相对于所有地区平均水平而言, 这个地区的这个产业的某要素聚集度高, 如果Qε小于1, 那么说明相对于所有地区平均水平而言, 这个地区的这个产业的某要素集聚度低。如果Qε’大于1, 那么说明相对于所有产业平均水平而言, 这个地区的这个产业的某要素聚集度高, 如果Qε’小于1, 那么说明相对于所有产业平均水平而言, 这个地区的这个产业的某要素集聚度低。同理, 这样对调是具有实际意义的:在对要素区位商的具体运用时, 我们可以根据数据的实际情况选取Qε式或Qε’式进行计算, 结果是一样的。当我们很容易得到这个地区的这个产业的某要素占这个地区所有产业的某要素的比重和所有地区的这个产业的某要素占所有地区所有产业的某要素的比重, 即以地区为维度的相对指标时, 我们就用Qε式进行计算, 当我们很容易得到这个地区这个产业的某要素占所有地区这个产业的某要素的比重和这个地区所有产业的某要素占所有地区所有产业的某要素的比重, 即以产业为维度的相对指标时, 我们就用Qε’式进行计算。

3 结论

综上所述, 我们由传统的产业区位商分析模式导出了作者认为的要素区位商的分析模式, 并对产业区位商的分析模式进行了简单的解释和有现实意义的变换, 从而也同样地得出了要素区位商的类似的解释和变换。我们知道, 目前在测度产业的区位聚集度或专门化水平时大都是用产值数据进行计算区位商的大小得到的, 这是不准确的, 前文对此已经有所表述, 不准确表现在两点:一点是区位聚集度是相对的, 区位商很大, 却有可能聚集度很小, 所以必须界定一般的经济规模来与之比较, 区位商大而聚集度小的情况就是经济规模很小的情况下导致的结果;第二点是专业化水平的测度问题, 它是不能从某一个产值数据得出的区位商直接说明的, 在引入了本文所定义的要素区位商后, 结合产值数据算出的区位商, 把主要的要素区位商与产值数据得出的区位商综合起来进行分析, 可以近似地看出该产业的投入和产出关系, 进而可以近似地测度该地区该产业的专业化水平。从不准确表现的第二点来看, 本文认为要素区位商可以被看成是产业区位商在如何能更好地更准确地测度区位聚集度或专门化水平上的一个很好的补充, 这也是要素区位商存在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高洪深.区域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2]魏后凯.现代区域经济学[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6.

[3]孙畅, 吴立力.”区位商”分析法在地方优势产业选择中的运用[J].经济论坛, 2006.

[4]刘晓红, 李国平.基于区位商分析的区域产业结构实证研究[J].统计与决策, 2006, (3) .

西方区位理论综述 篇8

一、传统区位理论

传统区位理论主要是运用新古典经济学的抽象方法, 分析影响微观区位或厂址选择的各种因素, 其研究对象一般均是以所求成本最小或利润最大化为目标, 处于完全竞争市场机制下的抽象的、理想化的单个小厂商及其聚集体——城市。它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古典区位理论和近代区位理论。

(一) 古典区位理论。

古典区位理论主要是指杜能的农业区位论和韦伯的工业区位论。杜能是西方区位理论的先驱者, 他在1826年出版的《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是第一部关于区位理论的古典名著。他提出了实践经验较强的区域经济理论——孤立国理论, 即资源配置的地理空间效应。他认为, 城市周围土地的利用类型及农业集约化程度都是随其与城市距离的远近而呈带状变化的由内向外的一系列同心圆, 这些同心圆被称为“杜能圈”, 每个圈都有自己的主要产品和自己的耕作制度。杜能研究农业圈层现象的理论意义在于:他引入了运输成本作为农业区位选择的重要因子, 从而形成了农业区位论, 为区位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世纪中后期, 德国完成了产业革命, 尤其是第一次科技革命的发生, 促进了钢铁、化工等新兴工业部门的发展, 工业区位问题显得突出起来。德国经济学家韦伯对工业区位进行了系统研究。他第一个完整地提出了工业区位理论, 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被公认为工业区位理论的奠基者。韦伯首先引入了“区位因素”这个前人未曾用过的概念, 他是第一个对工业区位理论进行系统分析的经济学家, 并完成了一般区位理论的构造, 使古典区位论, 特别是工业区位论达到了一个顶峰。

(二) 近代区位理论。

19世纪末20世纪初, 垄断逐渐代替自由竞争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据统治地位, 由此引起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发生了一系列的根本性变化, 区位论的研究逐渐从以成本为重心偏向市场。区位理论即由古典区位理论演变为近代区位理论。

德国经济学家克里斯泰勒于1933年在其博士论文《德国南部中心地原理》中提出了中心地理论。从区位选择的角度, 阐述了城市和其他级别的中心地等级系统的空间结构理论。中心地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城市是中心地腹地的服务中心, 根据所提供服务的不同档次, 各城市之间形成一种有规则的等级均匀分布关系。

中心地理论提出后, 许多学者在不同地区对其进行了检验。有学者在澳大利亚南部、美国华盛顿等地区进行的研究表明, 中心地体系并不符合克氏模型。因此, 许多学者开始放松中心地理论中严格的理论假设, 探索不同消费水平、消费者行为和不均匀运输表面等条件下的中心地变化。20世纪五十年代后, 中心地理论得到了大量的补充和修正, 进而取得了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廖什的市场区位理论集中见于他在1940年出版的《经济的空间分布》一书。从经济区位的观点来看, 他的区位理论是以最大利润原则代替韦伯的最低费用原则为特点, 标志着区位论研究从古典区位论发展为近代区位论。廖什第一个把需求作为空间变量, 引入成本和需求两个空间变数。同时, 廖什也发现最佳区位问题不能只考虑单个厂商, 还要考虑到厂商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这样, 问题的复杂化使区位系统的平衡不能再用图解的方式来表达, 而只能以一个实际上可能不易求解的方程式系统来表达。总之, 市场网络的分异和排列由多个因素影响并取决于利润最大化的经济原则。由这种市场网络按经济原则排列所形成经济分布空间的等级序列, 廖什称之为“经济景观”。

二、传统区位理论向现代区位理论的过渡

传统区位理论主要指二战以前对单一企业或工厂和城市区位的研究, 这无疑都属于微观经济学范畴, 存在很大的历史局限性。它以微观经济学完全竞争下的厂商理论为基础;它的分析方法是局部均衡的和静态的;它只注重运输费用或劳动力费用等经济因素, 忽略了制度、技术创新以及经济政策等的作用。

从20世纪二十年代起, 在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几乎同时陷入了结构性危机。到三十年代, 地区性的经济危机演变成了全球性的经济危机, 地区间的两极分化加剧。为了缓和地区性结构矛盾, 各国都开始注重区域经济发展问题, 对区位理论的研究进入了一个高潮。

帕兰德对工厂区位和市场区域进行了研究, 他是第一位论及市场地区范围问题的经济学家。美国学者胡佛从历史的角度叙述了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区位结构, 他还以函数的形式来表达区位布局问题;艾萨德在《区位和空间经济》一书中阐述了区位理论的一般原则;亚罗索提出地租区位论, 认为地租决定着城市产业布局, 得出城市的同心圆理论。

纵观区位理论的演化, 可以看出, 区位理论是通过不断放宽假设条件, 同时将各个理论与其他学科和现实问题相联系、融合而发展的过程。

三、现代区位论和区域经济学的产生

二战后的十几年, 人类的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特别是五十年代以来, 工业化和城市化浪潮冲击了几乎所有的国家, 极大地改变了旧的社会经济结构和生活环境, 但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重大区域经济问题。为了科学地回答和解决这些重大问题, 区位论学者、区域经济学者和人文地理学者进行了广泛地合作, 促进了区位理论的进一步发展。这一时期的研究从单个厂商的区位决策发展到地区总体经济结构及其模型的研究;从抽象的纯理论模型的推导变为力求接近区域实际的、可应用的区域模型;所研究的产业部门的扩展;对人及其行为进行了考虑等。经过20多年的研究和发展, 逐步形成了有别于传统区位理论的空间区位理论和方法, 即现代区位理论。

现代区位理论的形成以艾萨德的《区位与空间经济》和贝克曼的《区位理论》的发表为标志。从其研究内容来看, 现代区位理论概括起来大致包括五大学派。以胡佛、区萨德为代表的成本-市场学派;以普莱德为代表的行为学派;以拉克、摩尔为代表的社会学派;以达恩、奥特伦巴为代表的历史学派;以加里森、哈格特为代表的计量学派。

总之, 与战前区位理论的整个理论体系的建立是由德国学者来完成所不同的是, 战后区位理论主要是由美国学者来进一步发展和延伸的。其中, 以艾萨德对区位理论的全面发展所做出的贡献最大, 他是现代区位理论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二战以后, 现代区位理论吸取了凯恩斯经济理论、地理学、人口学、社会学、城市科学和经济学等许多学科的研究成果及其“计量革命”所产生的新思想, 对国家范围和区域范围的经济条件和自然条件、经济规划和经济政策、区域人口、教育、技术水平、消费水平、资本形成的条件、失业和货币金融的差异等进行了宏观的、动态的和综合的分析研究, 最后形成了经济学的一门新分支——区域经济学。

摘要:本文分析了区位理论的发展历程, 系统地论述了西方区位理论的发展演化, 以期对理论研究者和实践工作者提供参考。

上一篇:优化地理学习策略下一篇:上市公司内部控制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