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学生与对话的策略论文

2024-10-25

促进学生与对话的策略论文(精选5篇)

促进学生与对话的策略论文 篇1

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促进中美关系稳定与合作

中美第六轮战略与经济对话即将于2014年7月在北京举行。5月11日-13日,奥巴马特别代表、美国财长雅各布?卢访问中国,分别与中国副总理汪洋、中国总理李克强会晤,中美双方就此次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简称“SED”)的基本内容达成了共识。尽管这一段时间以来中美关系出现了诸多争议,但历史经验表明,只要两国保持高层对话和接触,通过积极沟通、直面分歧、寻求共识的方式来管控中美争议,两国关系就没有“过不了的坎”。

对话机制有其特殊意义

中美之间目前已经形成了60多项各个层次、各个领域的对话与合作机制,但战略与经济对话机制是两国之间级别最高、对话内容最具有综合性和战略性的对话管道。2006年,由时任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和美国前总统布什共同创立中美“经济对话机制”,每年由中美两国的经济、财政和外交首脑率领各自相关政府部门的官员,举行综合性的经济、财政与金融政策对话。2009年1月奥巴马总统上台以后,为了及时应对两国间基本经济利益和安全利益上的新特点,两国决定提升中美一年一度的经济对话机制的层级,将经济和金融政策对话扩大到安全、防务和战略领域。中美这一高端的年度对话机制从此也正式命名为“中美经济与战略对话”。

2009年5月,首度中美经济与战略对话在华盛顿举行,时任中国副总理的王岐山和国务委员戴秉国,在随后的4年里与时任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和财政部长盖特纳举行了4届中美SED,在促进两国经济、金融、贸易、环境与气候问题合作、汇率、双边投资,以及网络安全、地区安全热点局势等诸多问题上的中美政策沟通和增强合作领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2013年,奥巴马政府进入第二任期,中国也产生了以总书记为代表的新领导集体。象征两国新政府团队上台、中美SED“新人当家”的第五轮中美SED在华盛顿举行,中国方面由主管经济和金融问题的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和新任国务委员杨洁篪负责,美国则由新任国务卿克里和新任财长雅克布?卢负责。

在2013年7月10日中美第五轮SED对话的开幕式上,汪洋副总理虽然是SED的“新人”,但表现却十分老辣。在开幕式的讲话中,汪洋副总理诙谐幽默,将中美经济和金融关系比喻为彼此都不能分离、已经高度相互依赖的“夫妻关系”,强调既然已在同一屋檐下,就不能“同床异梦”,而是要“培养共同生活的基础”,让中美合作走向新的历史高度。汪洋副总理特别指出,他已经10年没有访问过美国,但到了美国一看,美国人“身体还是比我们壮、个子还是比我们高、鼻子还是比我们长”,他就“放心了”。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美国有不少人议论美国衰落了,中国也有人感觉“好得不得了”,觉得中美之间可能要提前权力“易位”。汪洋副总理的一番讲话,于玩笑之间暗藏机锋,赢得了满堂彩。

第六轮SED:中美正在面临重大的挑战

2014年7月的中美SED前夕,中美双方似乎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一是由于2014年初,奥巴马政府加大了在南海和东海问题上对话外交和防务干预的力度。2014年5月,中越南海“9 81钻井”平台的对抗**,明明是越南政府在奥巴马政府强化所谓对盟国和防务伙伴“安全再保证”攻势下,“拉大旗作虎皮”,以为有美国撑腰就可以和中国叫板。而美国政府不顾“981钻井”平台的作业位置处在中国所属西沙群岛中的中建岛17海里的事实,指责中国钻井平台是在越南的专属经济区,是“挑衅行为”。因此,5月16日到访美国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房峰辉将军在五角大楼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不得不挺身而出,维护国家主权和尊严,要求美国在中越钻井平台的争执事件中“保持客观”,并强调中国会不理睬有关方面的压力,会把这口油井“打下去,一定要打成”。

另外,2014年5月18日美国财政部借口中国军队对美国公司的商业机密进行网络黑客攻击为由,宣布对中国人民解放军的5名军官进行制裁。这一决定显然违背了中美SED业已建立的“网络安全对话工作组”以协商精神解决中美之间的网络安全争议的原有共识。美国方面不顾新一轮中美经济与战略对话举行在即的事实,单方面对华采取敌视和报复行动,对中美SED机制的功能与这一机制本应展示的合作原则,带来了负面的影响。

中美关系:需要的就是合作与互信

中美SED机制建立以来,正是在双方“坦诚对话、务实合作、循序渐进、互利共赢”的原则指导下,双方在经贸、金融、气候与减排问题上取得了诸多进展。第五轮中美SED最突出的成果,是两国决定正式启动双边投资协定(BIT)谈判。这也是中国第一个双边投资协定谈判。如果BIT协定达成,无疑将会使得中美两国的经济、金融关系迈上一个历史性的新台阶。第六轮中美SED决定设立两国气候与减排合作议程。2013年4月13日,中美两国联合发表了《气候变化联合声明》;2013年7月,工作组向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两国元首特别代表提交报告,建议采取针对两国最主要温室气体排放源和空气污染源控制的五项倡议:2014年2月15日,中国和美国再次发布了《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不仅向世界积极说明中美气候和减排行动的积极成果,而且在2015年全球气候新协议达成之前表达了两国在气候变化问题上坚定的合作立场。

这份中美气候合作联合声明重申,中美两国将致力于“为2015年全球应对这一挑战的成功努力做出重要贡献”。声明还提及,“中国和美国将投入更多的精力来交换信息和讨论,促进中美合作,这对引导2015年联合国公布全球气候变化协议标准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奥巴马政府已向全球承诺,美国到2020年时碳排放量将较2005年降低17%(绝对总量减排)。2009年,中国政府也宣布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40%-45%(降低碳强度)的宏伟目标。中美之间的气候和减排合作,向世界昭示了中美合作的伟大愿景,也带动了国际社会向减排迈进的坚实步伐。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美两国之间所取得的积极进展表明,SED机制是解决中美众多争议、引领中美深化合作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机制。为了减少温室气体和其他空气污染物排放、实现务实合作,中美在SED机制下成立了“气候和减排工作组”,启动了在五个合作领域建立共同实施计划的行动方案。这五个领域分别是:载重汽车和其他汽车减排、建设智能电网、碳捕集利用和封存、温室气体数据的收集和管理、以及建筑和工业能效。

中美的气候合作不仅将带动全球气候与减排合作的信心,也是联合国主导的全球气候合作框架义务进程的重要基础之一。2014年2月15日,美国国务卿克里在美国气候变化问题大使托德?斯特恩(Todd Stern)的陪同下,与中国国家发改委副主任、中国国际气候谈判首席代表解振华进行了工作磋商,并参观了由中美两国共同投资建立的清洁能源工厂。SED事实上已经成为中美气候与减排合作最重要的载体。

除了气候和双边投资贸易协定谈判之外,近年来另外一个涉及中美商业与金融合作的重要领域―跨境会计审计,也将是此轮SED涉及的重要话题。美国负责对会计公司审计的美国“公众公司会计监察委员会(PCAOB)”主席詹姆斯?多蒂(James Tody)希望2014年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中,能够让中美之间的会计监管机构就跨境会计审计达成协议。中美跨境审计谈判是历年来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的重要内容之一。这是保证相互投资具有良好的会计和审计运营环境,促进中国公司在美上市咨询客观、准确和公正的重要环节。2014年1月,美国证券监管委员会(SEC)宣布对中国四大会计事务所实行制裁,毕马威华振、德勤华永、安永华明以及普华永道中天四家会计事务所被暂停在美国执业6个月。随着中美经济和金融关系的紧密化,中美需要在许多方面实现法治程序的对接,并打击跨境商业欺诈及违法现象。SED在中美关系稳定和发展中的作用已经越来越不可替代。

促进学生与对话的策略论文 篇2

一.课前对话构建积极的阅读期待

所谓“阅读期待”是阅读之前一种迫切求知的心理状态, 是通过悬念制造, 情境创设, 激起学生阅读体验和探究的欲望。它是学生深入文本阅读的起点和保持阅读动力、产生阅读创意的源泉。

因此教师要善于运用学生的阅读期待, 通过预习方式展开课前对话, 如查找相关资料, 了解文本背景知识、作者和作品, 拓展与文本中相关的知识, 通过对文本的朗读, 提出疑问。

二.课中对话切合学生现实生活经验

课中对话即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只有建构起切合学生现实生活经验的对话, 才能給学生以心灵的震撼, 唤醒其自我主体意识, 获得生命的整体升华。具体来说可从以下方面进行:

1. 文本要符合学生接受水平。

教师要对有些文本内容进行适当的修改、补充, 以贴近学生生活, 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比如鲁迅的《故乡》, 这是一篇难度较高、篇幅较长、年代较远的文章, 其背景、主题和当代学生的生活经验有较大反差, 学生阅读时存在一定的困难。在教学中, 我加强作品与现实的中的“新生活”到今日“构建和谐社会”的内涵;由闰土“多子”到今天计划生育政策的深入人心;由旧中国农民问题到今天政府对“三农”问题的重视……这些教学环节使学生思维敏捷, 情绪高涨, 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 给学生营造生活的氛围。

“真正的阅读, 是与文本作者心灵的对话。”教师可根据文本内容, 营造生活氛围, 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心灵。如《散步》一文, 是一篇表现一家人之间的互敬互爱的真挚感情, 体现中华民族尊老爱幼传统美德的美文, 但初一学生还没有形成正确的家庭道德伦理准则, 难以深刻把握文本内涵。因此在引导学生阅读时应跳进作品中去, 与作品中的人物作心灵的沟通。有位教师在教学中问学生:设想一下如果你是《散步》中的那位父亲, 面对分歧, 你会作出怎样的抉择?有同学说:“如果我是那位父亲, 我会想到母亲的辛劳和对自己的养育之恩, 我会选择走大路。”也有同学说:“如果我是那位父亲, 我会选择走小路。因为‘母亲年纪很大了,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 就像我小时候也很听她的话一样’。我想母亲是明理的, 她会理解我的;她又那么疼孙子, 自己改变主意要顺从孙子走小路, 所以她应该不会怪我。我选择走小路, 我的小儿子会很高兴, 他会给全家人带来欢乐的。”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作出自己的表述, 从而更深刻理解了文本的内涵。

另外可根据不同文本的特点, 采用角色扮演、游戏、语言描述、课本剧展现等方式为学生创设或模拟生活情境, 使学生在浓重的生活氛围中体验和理解文本的价值和意义。

3. 引导学生寻找文本的空白点

家在创作中有意或无意给读者留下的广阔的艺术想象空间。文本所包含空白愈丰富, 给读者留下的思考余地和想象空间愈大, 愈能激起读者参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比如鲁迅《孔乙己》的结尾写“我到现在终于没有看见, ———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一结尾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白”:孔乙己到底是怎么死的?这就要读者根据“他是在冬天爬着出咸亨酒店的”去想, 更要从当时社会环境和上下文语境去体会孔乙己之死。这些空白给人留下了遐想的空间, 达到了“纸短情长”的效果。

三.课后对话引领学生超越文本

课后对话是文本对话的终结, 又是新一个文本对话的起点。教师可通过把文本作为学习语言的蓝本, 根据文本的言语特色, 迁移文本言语, 让学生将学得的文本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言语, 并在迁移运用中进一步实现言语和精神的同构共生。一般可通过以下几种方式:1、开展课外阅读。教师可提供书目, 特别是和文本或与文本的作者有关的作品, 通过学生广泛阅读, 积累丰富的知识, 拓展知识层面;2、开展课外研究性学习, 让学生带着问题探索, 激活平时积累的知识,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3、让学生在理解、品味、积累的基础上, 对课文的言语材料按一定要求重新构思、组织、融合、润色, 并在新的话题下进行表达, 以求借鉴规范的言语材料, 提高学生运用言语的能力。

促进学生与文本对话的策略 篇3

一、 在哪里与文本对话

现代阅读理论告诉我们,阅读是读者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一方面读者总是从自身接受视野出发选择文本对话,另一方面文本则以意义空白与未定性的基础结构召唤读者对话。显然,一个文本适合一部分读者的视野,但未必能进入另一部分读者的视野。同样,一个文本有多个层面,也并不是所有的层面都能自动地进入读者的视野,读者往往只选择与自己接受视野相应的层面对话。而文本一旦进入阅读教学,对话的层面便不再任由读者的接受视野选择,它要受到文本教学价值的制约,换句话说,文本的教学价值规定了读者的对话层面。并且,阅读教学中的学生读者,明显区别于一般读者,他有明确的任务,严格的要求,可同时也缺乏成熟读者所拥有的对话的“眼力”和“资本”。因此,阅读教学中会出现大量教学有规定但学生未能抵达的对话层面,而促使学生抵达这些层面恰恰是教学对话的着力点。教材文本的规定性和学生读者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学对话的任务,即帮助学生抵达有教学价值但未能抵达的对话层面,促成学生在此对话层面与文本对话。由此,促进学生与文本对话的首要任务应该是帮助学生明确“在哪里与文本对话”。

“在哪里与文本对话”,古代的评点本为我们做了很好的榜样。几乎所有的古代选本都有评点,如金圣叹评点《水浒传》、毛宗岗父子评点《三国演义》、脂砚斋评点《红楼梦》等等,这些评点本实际上就是一位不在场的教师告诉读者应该在哪里与文本对话。试看金圣叹对《水浒传》第九回李小二称呼妻子一声“大姐”的评点:“二字称呼的妙,是做过卖时叫惯语。”读者戴着借来的“慧眼”返回文本中去,在“大姐”这个对话点上与文本对话,原来李小二从东京出来,“一地里投奔人不着,迤俪不想来到沧州,投托一个酒店里,姓王”,被留下做过卖,因为李小二“勤谨,安排的好菜蔬,调和的好汁水,来吃的人都喝彩,以此买卖顺当”,王老板就招李小二做了女婿。现在的妻子就是昔日老板的千金;如今李小二的身份虽然变了,但那声对老板千金的恭敬称呼连同敬畏心理顽强地按惯性保留了下来。读者借助评点的指引,抵达了原来抵达不到的层面,体味了原来体味不到的滋味。现代语文教学就应该继承古代评点本这种优良内核并加以改造和发展,把评点的重点放在学生尚未达到而恰恰又是有教学价值的对话层面,从而促进学生与文本对话。新课程苏教版(必修I)第三专题“月是故乡明”就是采用评点的方式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如韩少功《我心归去》第一自然段的旁边,编者是这样评点的:描写物质环境的优裕,为下文作铺垫。有了这个评点的指引,学生便在描写内容和描写作用这两个层面上与文本对话,显然,描写作用这个层面如果没有评点的帮助,学生一般是不易抵达的。

“在哪里与文本对话”,另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提问。在哪个地方提问,其实暗含了在哪个地方或哪个层面与文本对话。学生顺着问题的指引,返回文本,去关注尚未引起注意或未能抵达的对话层面。如教学《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开头一句: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我们可以提这样的一些问题:交代时间,为什么连“三刻”也交代出来?写马克思逝世,作者用“停止思想”,而不用“逝世”、“与世长辞”、“停止呼吸”,这是为什么?提这样一些问题,就是让学生关注“三刻”、“停止思想”这两个对话点,明确在此对话点上与文本对话,进而领会作者的用意。同样,对于史铁生《我与地坛》中的这一句话: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我们也可以提出以下问题来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这句话不符合一般的语言习惯,思考一下,它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要这样写?通过这个问题,学生会在句序这个容易忽视的对话层面与文本对话。

二、 怎样与文本对话

引导学生明确“在哪里与文本对话”是让不知其然者知其然,而引导学生“怎样与文本对话”则是让知其然者知其所以然,推动对话进一步深入。“怎样与文本对话”,笔者以为应该考虑两个方面:一是对话内容,二是对话方法。

对话内容,即就什么与文本展开对话。文本的内涵与意蕴主要通过言语的形式表现出来,语文教学区别于其他学科教学的本质特征在于:语文学科以文本的言语形式为基本教学内容,是一门探究言语形式如何表达言语内容的学科。因此,学生与文本对话,如从文本的言语形式入手,会获得更丰厚的内涵和意蕴,也会更接近语文教学的本质。举例来说,《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开头一句: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如果我们仅就言语内容与文本对话,对话的结果无非是获得了马克思逝世的消息,但如果我们把言语形式作为对话的内容,那我们不仅获得了作者言说的技巧,更获得了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可见,把言语形式作为对话的主要内容是对话深入的表现,而教师着力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言语形式,体现着教师作为学生阅读促进者的角色。

对话方法,就是帮助学生与文本对话的通道,其实质是在对话内容确定的前提下,如何促使学生和文本之间变得更具对话性。著名文学批评家孙绍振先生在《名作细读》一书中运用“还原”“比较”两种文学批评方法,来细读中学语文经典课文,破解阅读难点,笔者深受启发,认为这两种方法也是帮助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有效途径。

所谓“还原”,“也就是想象出未经作者处理的原生的状态,原生的语义,然后将之与艺术形象加以对比,揭示出差异(或矛盾)来”。有了差异(或矛盾),也就有了可对话性。《祝福》中单独成段的一句: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如果不加细究的话,它告诉我们的无非是她的称呼,但如果我们运用“还原”法,把她的称呼还原到原生的状态,我们应该叫她贺六嫂。这是因为,封建社会中,“出嫁从夫”,嫁给祥林应当叫祥林嫂,后来嫁给贺老六,理应叫贺六嫂,可现在偏偏仍然叫她祥林嫂,这就产生了矛盾,而矛盾的发现推动了对话的深入。原来,这里隐藏着旧礼教的荒谬,更深藏着作者的细致用心。封建社会提倡妇女守节,所谓“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寡妇再嫁当然不能容忍,所以,尽管鲁镇的人们都知道祥林嫂曾改嫁贺老六,但人们不认可也不愿认可她改嫁的事实,自然不会叫她贺六嫂,而坚持称呼她“祥林嫂”,以维护他们心中保守、僵化、反动的封建贞节思想,鲁迅先生反复强调人们对她称呼的坚持,便是对这种保守、僵化、反动封建贞节思想的充分揭露。在这里,“还原”推动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还原”让学生看到了原来不曾看到的精彩。

“比较”,就是在与文本对话过程中引进一些和文本内容相似,但言语形式不同的文本进行参照、比较,从而推动对话深入的方法。笔者教学《伶官传序》这一段文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失,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特引进以下一段文字:“庄宗拿而放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取其失,装以锦囊,背而前驱,及凯旋而还之。”一比较,学生明白了“受”“藏”“请”“盛”“负”“纳”等词是对话的着力点,而有了“拿”“放”“取”“装”“背”“还”等词的参照、比较,学生便在对话点上充分展开了对话,“受”比“拿”更显接受时的恭敬,“藏”有小心翼翼之意,而“放”则显随意了,“请”是敬词,体现了对“三失”的恭敬,而“取”这种恭敬心态就没了,“盛”体现了谨慎恭敬对待“三失”之意,“负”不仅有背之意,更有肩负重责之意,“纳”是收藏之意,体现了胜利之后对“三失”的郑重态度,而“还”只是表明放回原处,一番对话过后,学生很快便体会到这些词语不仅描绘出了庄宗忠实执行父命的形象,而且还凸显了庄宗的“忧劳”,突出了“人事”的作用。同样,与“怎么了,你?”(孙犁《荷花淀》)“你放着吧,祥林嫂!”(鲁迅《祝福》)等文本对话,我们也可以引进“你,怎么了?”“祥林嫂,你放着吧!”等作比较,有了比较这个“抓手”后,对话性就有了,而随着对话的深入,学生就能体会到“怎么了,你?”的复杂感情,也能体会到“你放着吧,祥林嫂!”的致命一击。总之,阅读教学中合理运用“比较”这种方法,有力地促进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对话方法作为一种阅读经验,显然难以穷尽,但在阅读教学实践中还是有比较基本的方法的,以上列举的“还原”和“比较”两种方法应该属于对话方法中比较基本的,对教学是有帮助的。

(参考文献本刊略)

促进学生与对话的策略论文 篇4

1. 了解学生是实现师生心灵对话的基础

了解学生的方法很多, 我主要采用多问、巧谈、善观等方法。多问, 实际上是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 如利用班会, 我和他们聊天, 问他们有什么新的打算, 学习上是否跟得上, 兴趣和爱好有哪些, 等等。为了更好地和他们沟通, 我把自己的QQ号告诉他们。没想到, 这招还真灵, 孩子们在网络上和我说起了知心话:有的孩子父母离婚了, 他们为此感到很难过;有些孩子是留守儿童, 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 他们很想念自己的爸爸妈妈……我还利用家访向家长询问其子女在家里的生活、学习习惯、性格特点、家庭教育, 等等。我班有个各方面都表现突出的孩子, 但是在家特别不爱做家务, 他的爸爸妈妈很希望她能改掉这个缺点, 于是, 我便利用QQ和她讲些该怎样去孝敬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的道理。后来, 这个孩子主动告诉我, 他已经改掉了那些毛病。利用QQ, 不但帮这个孩子进步了, 还保护了他的自尊心, 真是一举两得。巧谈的目的, 就是打消学生的疑虑, 打开学生的心扉, 树立他们的自信, 帮助他们成长。有一次, 我班的一名女科代表因为收作业问题与学困生发生口角, 伤心地哭了, 并且不想继续担任科代表了。我看到后, 关切地询问发生了什么事情, 在了解情况后我耐心地开导她说:“老师能理解你的委屈, 你是一个对工作十分负责的人, 对于学习不好的同学你不但没有嫌弃他们, 而且能帮助老师督促他们完成作业, 这一点做得非常好……”我们谈了很多, 最后她笑了, 并对我说:“老师您放心, 我一定会更加努力的。”此外, 我认为班主任还要有一双善于观察的慧眼。不仅要观察班集体的变化, 而且要注意观察每个学生的细微变化, 真正做到知微见著, 这样才能及时发现问题, 妥善处理, 把问题化解在萌芽中。

2. 爱护学生是实现师生心灵对话的关键

当代教育家霍懋征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对于学生来说, 老师的爱是一种神奇而又伟大的力量, 它是一种理智与心灵的交融, 是师生心灵沟通的桥梁。师爱可以引导学生产生巨大的内动力, 去自觉地、主动地沿着老师指出的方向前进。当班主任给学生以真挚的爱, 给学生以亲切感、信任感、期望感时, 学生才会对老师产生依恋仰慕的心理, 才能向老师敞开内心世界, 我们才能“对症下药”, 收到应有的效果。因此, 我们必须用爱心感化学生, 做到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寓理于情, 情理结合, 才会产生动情效应, 尤其是爱“问题生”和“学困生”。对待学生不能因为他的学习成绩差、行为不端而恶之, 而应一视同仁, 平等对待, 不能把“学困生”看死了。随着年龄的增长, 环境的变化, 班主任工作方法的改进, 他们也会发生变化, 即使不使他们成为瓦特、牛顿、爱迪生, 也要把他们培养成对社会有益的人。

3. 赏罚分明是实现师生心灵对话的标尺

对学生除了倾注一片爱心之外, 还必须时时约束他们, 严格要求他们, 才会收到良好效果。严师出高徒, 在班级管理中, 有三类学生要特别处理好与他们的关系, 一是班干部, 二是学困生, 三是优秀生。对班干部要求要严格, 要他们在搞好学习的同时积极为班级同学服务, 各司其职, 各尽其责, 做得好的表扬, 违纪的决不姑息迁就, 当然对他们的批评要讲究方式方法, 肯定他们的成绩, 维护他们在同学中的威信。学困生往往由于学习成绩, 或者某方面不如他人而显出悲观、苦闷、忧郁等消极情绪, 所以对学困生特别要注意尊重、理解, 千万不能伤了他们的自尊心, 而应肯定他们的长处, 指明他们努力的方向, 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激励他们克服自身缺点。周弘老师说:“大拇指夸出好孩子, 食指点出坏孩子。”对于学困生, 我们要拿着放大镜去找他的优点, 而不是时刻拿着放大镜去找他们的缺点和不足。对优秀生我们应该更加严格要求, 否则他们会自以为是“天之骄子”, 以致萌发“优越感”, 甚至发展为瞧不起同学, 无视老师的教育。如果说教育学困生是每位班主任棘手的工作, 那么, 发现优秀生隐藏的缺点, 给予严格而有效的教育, 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因此, 教育优秀生自尊、自爱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这样处理, 学生才感到教师是公正的, 没有袒护谁, 为师生心理沟通扫除障碍。

促进学生理解性学习的方法与策略 篇5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老师们在探讨一个问题:如何促进学生深入理解英语特定的学习内容?老师们意识到,只有理解的学习,才是生成的学习,才能帮助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那么,怎样的学习才算是理解性学习?促进学生理解的学习有什么好的方法?如何在英语课堂上实施理解性学习呢?本文将就以上几个问题进行阐述。

一、理解性学习的意义

理解性学习(1earning with understanding),顾名思义,是和我们常说的机械学习、死记硬背的学习相对立的概念,它是指“学生通过学习获得深刻概念性理解的发展和恰当运用知识的能力”。理解性学习包括两层含义。首先,它是一种“意义生成”活动。当学习者运用他所知的内容(如先前知识 ),在事实和观点之间建立新的关联时,理解就得到了发展。其次,它是一种“理解的实作模式”,即理解就是能用人们已知的针对某个主题的知识去创造性地思考和行动。

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的一份报告《学习与理解:改进美国高中的数学和科学先修学习》一书提出了理解性学习的七个原则 :(1)原理性概念知识—— 当知识与某领域内的主要概念和原理相关并围绕它们组织的时候,能促进理解性学习;(2)先前知识——学习者运用他们的前有知识去建构新的理解 ;(3)元认知——运用元认知策略来识别、监控和调节认知过程,会促进学习 ;(4)学习者差异——学习者有不同的策略、方法、能力和学习风格;(5)动机——学习者对自己学习能力的信念会影响学习成功;(6)情境学习——人们学习时所进行的实践和活动会影响他们所学的内容 ; (7)学习共同体——社会支持的互动会强化一个人理解性学 习的能力。这些原则告诉我们,理解性学习是“知识组织性的学习,是基于先拥知识的建构学习,是自我监控的反思性学习,是个体性学习,是实践活动,是社会建构与社会协商。这种基于学习视角下的理解内涵完全体现了当今学习科学所展现的全新的知识观及学习观”。

二、从《英语课程标准》寻找理解性学习的方法

虽说教学“教无定法”,但也要“教学有法”。理解性学习符合科学发展观,能使学生能力得到培养,却也需要有切实可行的好方法。让我们看看《英语课程标准》,从中寻找理解性学习的方法。《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

1.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就工具性而言,英语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即学生通过英语课程掌握基本的英语语言知识,发展基本的英语听、说、读、写技能,初步形成用英语与他人交流的能力,进一步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为今后继续学习英语和用英语学习其他相关科学文化知识奠定基础。就人文性而言,英语课程承担着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任务,即学生通过英语课程能够开阔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形成跨文化意识,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发展创新能力,形成良好的品格和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英语课程有利于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2.英语课程应成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构建知识、发展技能、拓展视野、活跃思维、展现个性的过程。

3.强调学习过程,重视语言学习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主张学生在语境中接触、体验和理解真实语言,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和运用语言。鼓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体验、实践、参与、探究和合作等方式,逐渐掌握语言知识技能,不断调整情感态度,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能力。

通过以上内容我们可以看出,英语课程注重语言学习,注重能力培养,更注重学习过程。因此,要想更好地促进学生理解性学习,最好的方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体验、实践、参与、探究和合作等方式,理解语言、发现语言规律,逐步掌握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三、理解性学习在英语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为了促进学生的理解性学习,帮助学生获得对所学习的特定学习内容的深刻理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具体的学习内容的不同、教学目标的不同、教学情境的不同、学情的不同、采取促进学生学习、理解、运用英语的有效方法与策略。这些策略包括:

1.在语境中接触、体验、理解真实语言

语法教学应该兼顾形式、意义和功能,在语境中帮助学生理解、加工、内化并产出语法。语法教学应重视创设语境,让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获得大量可理解的语言输入。

语法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有效使用语言进行交际活动的能力。在语法教学中,如果仅用孤立的句子去解释和说明语法规则,有时是很不严谨的。例如:They are flying planes.这个句子的意思是“它们是飞着的飞机”还是“他们正在驾驶飞机”呢?如果这个句子出现在一定的语境中,它的意思就不会混淆了。如果谈话主题是飞机,句意只能是“它们是飞着的飞机”,如果谈话主题是飞行员,句意则是“他们正在驾驶飞机”。可见,句子的意思离开了语境,它所表达的意思就很难确定。

因此,要想促进学生的理解性学习,教师要遵循合理与真实性原则,利用对话、讨论、图片或动画、动作演示等多种方式创设符合生活实际的真实或类似真实的情景,开展语言教学。

2.利用学习小组,探究、合作发现语言规律

听、说、读、写能力培养很大程度上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靠学生“练”出来的。而学生学习外语的场所往往是课堂,普通中学一般采用大班上课制,班级学生数多,单靠教师一个人的力量很难把整个班级拉起来。小组活动恰好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小组活动强调群体间的经验交流和相互启发,可以使学生产生更多的探索愿望。学生们在一个近似自然的语言环境中运用语言进行交际,他们活动的空间、时间多了,语言实践的机会也多了。在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创造性思维非常活跃,有利于集思广益,发现语言规律。

因此,要想促进学生的理解性学习,教师可以把学生以四到六人小组或对子的形式组织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使用多种技巧和方法引导他们去观察,通过合作、探究、讨论的方式发现和总结语言的规律。

3.创设真实情境,实践、运用语言

精心创设教学情景是提高英语教学有效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它不仅适用于语法教学,还适用于语言功能、话题等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教学。

情境运动的先驱莱夫认为,学习是处于活动、情境和文化之中的。情境学习强调将学习任务镶嵌在有意义的真实情境和活动中,强调学习处于多元情境,从而使学习者能将所学知识迁移到真实情境中去解决真实问题。

因此,要想促进学生的理解性学习,课程安排中首先要蕴含大量练习机会,让学生展示在不同情境下所学的东西,以此来关注理解的深度而不是覆盖的宽度;同时,以真实或模拟的方式组织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源于个人经验或真实应用的环境中进行问题解决或探究。

4.设计丰富的语言活动,通过做事情来理解、运用语言

《英语课程标准》以学生“能用英语做事情”的描述方式设定各级目标要求。旨在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各种语言知识的呈现和学习都应从语言使用的角度出发,为提升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服务。教师要通过创设接近实际生活的各种语境,采用循序渐进的语言实践活动,以及各种强调过程与结果并重的教学途径和方法,如任务型语言教学途径等,培养学生用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

为了促进学生的理解,应该在课程中包含有趣的、对个人有意义的、难度恰当的学习任务,并使这些任务按一定的顺序呈现,从而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并用所学语言知识做事情。例如,让学生用英语作天气预报可以设计以下活动:1.认识各种天气。 2.听并用英语做信息差交际活动。3.用英语角色扮演。4.看图并用英语讨论旅游景点的天气变化。 5.用英语写电子邮件向朋友介绍当地天气。

参考文献 :

[1]陈家刚.理解性学习思潮在美国的兴起及其对我国教育的意蕴[J].现代教育论丛,2009,(4).

[2]吕林海.促进学生理解的学习:价值、内涵及教学启示[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7,(7).

[3]胡青友.关注理解性学习——来自学习科学对学习过程研究的启示[J].教育科学论坛,2008,(2).

[4]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2012,(1).

上一篇:心连心——幼儿教师与学生家长交流心得下一篇:中秋,我将最美好的祝愿送给姐姐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