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就业改善民生(共12篇)
促进就业改善民生 篇1
就业是民生之本, 促进就业是安国之策。党中央、国务院始终高度重视就业工作。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 我们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坚持把促进就业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 确立了就业优先发展战略, 制定实施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积极就业政策, 健全了促进就业的法律体系, 构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促进就业的体制机制框架, 建立了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体系, 形成了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体系。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促进就业创业的方针政策, 加大了工作力度, 在劳动力总量增加较多、就业压力很大的情况下, 就业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新成就。
——我们努力保持了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和就业形势基本稳定。2003年至2011年的9年间, 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累计达9800万, 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保持在4.3%以下的较低水平。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 实现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和就业形势持续稳定, 是中国就业史上的辉煌篇章, 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
——我们妥善解决了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通过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 3000万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得到妥善安置, 先后有2800多万下岗失业人员顺利实现再就业。基本解决国有企业改革遗留的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 有力促进了国有企业改革发展, 有效保障了社会安定。
——我们稳步推进了数以亿计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坚持实施统筹城乡的就业政策,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 积极推动农业劳动力有序转移, 2011年底全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5亿多人, 比2003年底增加1.39亿人。有力推动了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 大幅度提高了农民收入, 极大地改善了农民生活。
——我们有效化解了新一轮青年就业高峰的压力。面对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新成长劳动力就业高峰期的到来, 我们及时调整工作重点, 坚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现阶段就业工作的首位, 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和措施, 营造了有利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制度环境。2003年至2011年, 4000多万高校毕业生实现稳定就业, 既化解了新一轮就业高峰压力, 也很好地发挥了高素质人力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我们成功应对了重特大自然灾害、国际金融危机对就业的严重冲击。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 我们先后帮助100多万灾区劳动者在本地实现就业, 近30万劳动者异地转移就业。面对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 我们果断决策、妥善应对, 到2009年下半年我国就业状况已基本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 2010年城镇新增就业达到1168万人, 2011年又进一步达到1221万人, 创历史新高。持续提高就业水平, 极大地增强了人民的向心力和民族凝聚力, 也赢得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赞赏。
近10年来就业创业工作取得的辉煌成就告诉我们, 只要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巨大的制度优势, 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 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扎实工作, 充分发挥广大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我们就一定能够解决好中国的就业问题。
近10年来就业创业工作取得的成绩使我们倍受鼓舞。更为重要的是, 经过不断实践, 我们深化了对就业工作规律的认识, 探索了不少成功做法, 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 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就业发展路子。对这些重要经验和有效做法, 要认真总结, 继续坚持不断完善。
第一, 坚持促进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相结合。经济发展是带动就业的“火车头”。我们坚持科学发展, 促进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良性互动, 使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过程成为就业不断扩大的过程。过去10年, 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和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 我们坚持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 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就业规模不断扩大。2003年至2011年, 我国年均经济增长速度达10.7%, 年均城镇新增就业1000多万人。就业规模的不断扩大, 提高了居民收入, 扩大了国内需求, 充分发挥了人力资源的作用, 有效促进了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第二, 坚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与强化政府责任相结合。我们彻底改革统包统配为基础的就业制度, 确立了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工作方针, 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 鼓励劳动者通过市场自主就业、自主创业。另一方面, 切实履行政府促进就业的责任, 通过促进经济发展、调整产业结构, 创造更多就业岗位;通过税费减免、小额担保贷款、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等政策, 鼓励自主创业、鼓励企业吸纳就业;通过职业介绍补贴、职业培训补贴政策, 强化就业服务和职业培训, 创造了有利于稳定扩大就业的制度环境。
第三, 坚持统筹城乡就业发展。我们坚持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 废止了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 取消了针对农民工流动就业的凭证管理制度和相关收费, 将农民工就业服务、就业指导、职业培训纳入公共服务体系;大规模开展清理拖欠农民工工资行动, 建立了最低工资制度和最低工资标准正常调整机制, 初步建立了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机制;积极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社会保障、进城落户等问题, 推行职业培训、就业服务、劳动维权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 大力促进农村劳动力在非农产业转移就业。
第四, 坚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建成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职业教育体系, 形成企业、职业院校和各类培训机构共同参与的职业教育基本格局。我们着力调整优化教育结构, 把发展职业教育放在重要位置, 不断扩大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目前全国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招生每年超过1200万人, 中职招生占高中阶段教育招生的比例达到一半, 高职招生占高等教育招生比例也接近一半。我们采取多种形式加强职业培训, 提高职工就业、再就业能力。每年参加各种类型培训的超过1.5亿人次。十年来, 全国共有9300多万人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我们持续增加财政投入, 十年来各级财政投入职业培训资金累计达453亿元。2009年开始推行中职教育免学费政策, 目前已覆盖城乡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
在世界上人口最多、劳动力数量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解决就业问题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任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 我国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和结构性矛盾并存、长期矛盾和短期问题相互叠加、城镇就业压力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压力以及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交织的基本状况难以改变, 促进劳动者充分就业的任务仍然十分繁重。需要强调的是,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不利影响短期内不会减弱, 劳动力总量供求矛盾仍然突出;随着技术进步、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过程加快, 劳动者素质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将会更加突出, 就业结构性矛盾也会更加尖锐。综合分析判断, 今后我国就业形势将更加复杂、更加严峻。对此, 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必须付出更大的努力。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也是我国就业事业发展的重要时期。促进就业对于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级党委、政府要进一步提高对就业工作极端重要性的认识, 切实把促进就业创业摆在各项工作的优先位置, 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 通过更加扎实的工作, 切实把这项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大事抓紧抓好。
(一) 坚持就业优先战略, 继续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
要坚持把促进充分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 选择有利于扩大就业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相关政策。在制定国民经济发展规划、调整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时, 优先考虑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创造良好就业环境的需要, 探索建立经济政策对就业影响的评价机制。更加注重政府公共投资对就业的拉动作用, 建立政府投资和重大项目促进就业的考核机制。要继续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实行更加有利于促进就业的财政税收政策、金融支持政策、社会保障政策和对外贸易政策, 实施鼓励劳动者多渠道、多形式就业创业的扶持政策。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责任, 加强对就业工作的组织领导, 充分发挥促进就业工作协调机制的作用把就业完成情况纳入政府综合考核体系。适应城乡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的要求, 加强公共就业人才服务体系建设, 改善和提升公共就业服务质量。
(二) 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增强经济发展对就业的拉动作用。
经济发展是就业的基础和根本保障, 解决我国的就业问题归根到底要靠发展经济。要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中促进就业。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 保持一定的经济发展速度, 是扩大和稳定就业的根本前提。当前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 但经济运行中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 特别是经济下行压力加大, 给就业创业工作带来新的压力。我们要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 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 正确处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货膨胀预期三者的关系, 进一步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 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为扩大就业创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要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中扩大就业, 更加注重发展实体经济, 鼓励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 大力发展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在统筹城乡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中扩大就业, 创造更多城乡就业机会。
(三) 加大工作和政策力度, 着力解决好重点群体就业问题。
继续把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当前就业工作的首位, 抓好各项扶持政策的贯彻落实, 加强就业指导和服务, 积极拓展高校毕业生就业领域, 保持较高初次就业率, 引导毕业生转变观念, 支持和鼓励更多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小企业、中西部地区、艰苦边远地区就业创业。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 进一步完善职业培训、就业服务、劳动维权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 逐步解决好农民工在城镇就业、落户、子女就学、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实际问题, 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民工城镇化进程。强化对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援助, 继续做好复员转业军人安置就业工作, 加强妇女、少数民族群众、残疾人等就业工作。
(四) 积极扶持中小企业发展, 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型微型企业, 是稳定扩大就业的主力军。各地区、各部门要充分认识中小企业在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就业创业中的重要地位作用, 认真落实针对小型微型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 清理不合理收费, 切实减轻企业负担。要扩大对小型微型企业贷款, 完善金融体系结构, 逐步缓解和解决小型微型企业融资难问题。要改善对小型微型企业的公共服务, 支持企业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 增强发展后劲和市场竞争力。要放宽市场准入、简化审批手续, 优化小型微型企业发展环境。要激发高校毕业生、科技人员、返乡农民工等人员的创业动力加大创业培训和创业服务力度, 更好落实完善鼓励创业的扶持政策, 营造有利于创业的环境, 提高创业成功率。
(五) 大力兴办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 全面提升劳动者就业能力。
职业教育是直接解决就业的教育, 是提高技能的教育, 是面向人人的教育。加强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 是促进就业特别是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的有效手段。要紧密结合市场需求, 统筹推动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 积极探索现代学徒制培训, 加快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 使城乡劳动者都能得到有针对性的培训, 提升职业技能水平。要坚持政府主导, 充分发挥行业企业、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的作用。要大力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培养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队伍, 并带动中、初级技能劳动者队伍建设。高等教育要与就业需求更加紧密结合起来, 加快由注重招生规模扩张向注重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市场需要转变, 创新人才培养体制、办学体制、教育管理体制, 调整专业设置, 强化实践教学, 加强就业指导, 加大实习实训力度, 更好地适应就业市场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与此同时, 我们还要大力培养现代农民。要适应农业现代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 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民技能培训, 着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发展。
(本文系温家宝总理2012年7月17日在全国就业创业工作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发表时略有删节。来源:新华社北京2012年7月22日电)
促进就业改善民生 篇2
提 要: 随着社会进一步地发展进步,如何更好地解决民生问题,满足不同阶层群众的生活需要,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民生问题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问题。当前,要提高关注民生极端重要性的认识,让关注民生成为全社会的共同理念;政府应当把解决好民生问题作为自己的核心任务,重点把就业、教育、分配、社保等四大现实问题抓紧抓好;要统筹城乡发展,共建共享和谐社会。
关键词:关注民生 改善民生 社会公平社会和谐
一、关注民生,改善民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问题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这充分体现了民生工作在建设和谐社会中的重要地位。民生工程涉及千家万户、亿万人的切身利益。方法得当与否,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威信,关系到公共财政和公共资源使用的效益,关系到人民群众能否享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具体表现如下:
1.关注民生、解决民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问题。“民生就是发展,民生就是政治,民生问题一直与国家发展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历史也充分证明:只有代表民意,关注民生,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首位的政权,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才能长久。各级党委政府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时,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坚持循序渐进,一切从中国国情和实际情况出发;坚持统筹兼顾,实现群众现实利益和根本利益的有机统一。着力保障群众的基本需求,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有效调节收入分配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着力满足群众的发展需求,促进教育公平、加强医疗卫生服务、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解决困难群众住房问题;着力确保群众的安全需求,切实加强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监管、保护生态环境和维护社会治安稳定。可以说,解决民生问题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和关键问题,也是党和政府工作的根本任务和头等大事[1]。
2.关注民生、解决民生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始终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基本出发点。民生问题,是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活需要问题,直接反映着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准,是群众利益最直接的载体。它既体现着人民群众具体的、实际的、直接的利益,综合起来又关系着人民群众长远的、根本的、整体的利益。只有解决好民生问题,人民群众才能感受到党和政府治国理政的实际效果,从而认同和拥护党和政府。所以,我们党始终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作为治国理政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把关心人民群众生活,作为对各级政府和领导干部的基本要求。
3.关注民生、解决民生是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深化认识的必然产物。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思想路线,把关注民生、解决民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中之重。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其实质就是把对发展的认识真正地转到解决好民生问题上来,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让人民生活得快乐和幸福。
4关注民生、解决民生是在新的形势下,我党以新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到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性、紧迫性;民生问题能否解决好,关系到我们能不能顺利地走出金融危机的阴霾,关系到
社会的稳定,更关系到国家政体的安全。为了应对全球性金融危机给我国实体经济带来的冲击,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成为必须面对的三项重大任务。自觉地把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了保民生上,民生问题被放在新的战略高度予以重视,即关注民生是关键、是根本、是核心。这主要体现在:首先,关注民生是实现以人为本、体现发展目的,保证广大人民群众利益和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关键[2]。其次,关注民生是破解发展难题,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 发展的根本所在。第三,关注民生是走出经济困境、战胜各种经济困难的力量源泉。越是经济困难时期,越要有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力量。因此,必须下大力气把事关人民群众教育、医疗、收入分配、就业、社会保障等民生工作做好,给人民群众以信心和力量,共同度过经济困难的难关。
二、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层面关注民生解决民生
胡锦涛总书记在“6·25”重要讲话中创新性地提出:“全面把握我国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认真总结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实践经验,科学制定适应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的行动纲领和大政方针,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带领人民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完成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当前,在福建全面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中,要以胡锦涛总书记6月2 5日在中央党校重要讲话中提出的“四个坚定不移”作为我们当前工作的指南,行动的纲领,全面落实省委提出的“四个重在”的实践要领,着力解决事关民生的四大根本问题,即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还有城乡差距的扩大化和地区差距的扩大化等等,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协调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3]。
1.关注民生一直是影响中国社会和历史发展的重大问题,也是中国共产党不懈探索和解决的重大问题。在物质生活匮乏的时代,发展经济,满足人民群众的生存需求,是当时社会发展的重点。改革开放初期,我们把经济建设作为党的工作的中心,解决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和2亿多人的贫困问题是当时最大的民生问题。上个世纪末,我国基本上解决了人们的温饱问题,进入了总体小康社会,正在向全面小康社会迈进。新时期面临的民生问题,已经不再是衣食之忧,而是对诸如优质教育、稳定就业、公平分配、社会养老、医疗保障、住房供应、交通便利、食品安全、环境改善、社会公平等的日益迫切的需求,这表明人民的物质生活、精神追求正在快速而全面地升级。从历史的视角看待今天的民生问题,可以发现民生问题升级是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从发展的视角来解决今天的民生问题,则需要采取综合而有效的一揽子措施并使之升华到制度化的层面。
2.关注民生要成为全社会的共同理念并逐步形成制度保证。从科学发展观的确立,到服务型政府的定位、政府政策着力点的转移、各项关系民生制度的落实,关注民生正在成为我们社会的共同理念。一种理念的形成是有其现实的社会基础的,关注民生这一理念是我们党和国家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实践中逐步深化指导思想、方针政策、制度建设、政府职能转变等方面的认识后,在观念上的集中反映。各级党委、政府有义务、有责任把关注民生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共同理念来树立,使之成为全社会的自觉意识、主动作为。关注民生的关键是要以人为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解决民生问题,这就需要有制度上的保障。解决中国的民生问题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任务,既要又好又快地实现经济发展,使解决民生问题具有坚实的物质基础;也要有具体的制度保障,使解决民生问题能够落到实处[3]。
3.政府要始终把关注民生、解决民生问题作为压倒一切的核心任务。改革开放给中国的经济社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绝大多数城的乡居民过上了小康乃至富裕的生活,2006年人均GDP超过了2000美元,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约为1500美元,部分发达地区和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超过2000美元[1]。极大改善。但是,国民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与人均指标的持续大幅攀升,并不意味着民生问题得到全面解决。即使以四大基本民生问题而论也是
如此:教育作为民生之基并不牢靠,在现实中依然存在着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义务教育福利性保障不足、受教育机会尚不公平等问题;就业作为民生之本,形势相当严峻,就业岗位的增长并不能让大学生放心就业,农民工也不能安居乐业,城镇失业率更是在持续攀升,就业形势在未来十年都将相当严峻;收入分配作为民生之源同样存在着失衡、失范与不公的现象;社会保障作为民生之安全网,更是城乡分割、漏洞巨大,大多数国民不能享受到应当享有的社会保障。解决不好新时期的民生问题,便不可能有稳定的社会基础,更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和谐。因此,解决好民生问题将始终是各级政府的职责所系与核心任务[4]。
4.关注民生要着力解决就业、教育、分配、社保等四大民生问题。今天,良好的教育、稳定的就业、公正的收入分配、安全的社会保障网、健康的生活环境、自由平等的发展空间,乃至民主的政治、文明的法制、个人的尊严与体面,日益成为城乡人民的普遍追求,进而成为国家发展进程中必须考量的重大民生问题。但现实中最为迫切和直接相关的还是就业、教育、分配、社保等四大民生问题。首先要把就业作为民生之本。就是说“就业”是人民生存和生活的根本。此外,要建立健全住房保障机制,按照住房的供求关系,切实为中低收入者提供基本满足需要的经济适用房,使人们安居乐业,促进社会安定和谐。
5.关注民生要统筹城乡发展,共建共享和谐社会。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要大力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把城市开展共建共享的经验引向农村,实现以城带乡、共同发展。首先要统筹城乡规划,强化城乡规划的作用,促进城市化健康发展。当前要特别重视规划和规划过程的严肃性、权威性。政府在制定规划的过程中,要动员社会各界积极参与,要明确缩小城乡差距的长远目标和阶段目标。其次要统筹城乡市场发展,分类指导,因地制宜,注重质量,发挥特色;统筹城乡生产要素,努力实现城乡资源优化配置。再次要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投入力度,为发展现代农业创造良好条件。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必须要满足农村生产结构优化和特色经济的需求。第四要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要把重点放在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上。加快农村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的发展,大力实施公路广播电视电话村村通工程。要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逐步提高农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加快扩大农村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健全教育、医疗等社会救助体系。逐步统筹城乡社保体系,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就业市场,提高农民就业能力,不断增加收入渠道,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20字”方针要求落到实处[5]。
总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必须按照胡锦涛总书记今年3月7日在看望工会、共青团、青联、妇联的政协委员并参加联组讨论时强调的:“要把共同建设、共同享有和谐社会贯穿于和谐社会建设的全过程,真正做到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各级党委政府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在强调“发展是硬道理”的同时,把“逐步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极大地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EB/OL].http: //news.sina.com.cn/c/2009-03-14/***1.shtm,l 2009-03-14.[2]《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人民日报》2005年10月19日第一版)
[3]胡锦涛总书记全国两会期间看望工青妇的全国政协委员时发表的重要讲话(见2007年3月8日《人民日报》第1版)
[4]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摘登(见2007年3月6日《人民日报》第2版)
[5]胡锦涛总书记6月25日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所作的重要讲话{2007年6月26日《人民日报》第1版}
二、谈谈对参加硕士生政治专题讲座的体会和建议
参加硕士生政治专题讲座的体会
通过这学期的政治专题讲座的学习,我收获颇丰,如和蔼可亲的学者风度、对于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的重视,讲座人是知名教授、博士生导师,其语言、内容、逻辑之清晰,观点之新颖,让人叹服理性光芒的魅力,下面谈谈我对政治专题讲座的具体体会:
这学期学校对我们的政治课程改变以前政治讲座的模式,进行了有以前的围绕某个知识层面进行学习,变成了专题讲座的形式,每个课题都涉及到该学科的前沿与当前的热点问题,对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对各自专业的研究帮助很大。通过研究生政治专题讲座学习,不仅让我我了解到政治学习在生活工作中方面的应用,学习政治既是研究生增长才能、提高政治素养的重要方式,同时也为做好各项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和有力的保障。使我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让我们都能学习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广泛博览群书、修学储能、修身养性,提高政治素质和思想道德,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思想上保先进,理论上下功夫,行动上求实干,注重人格的健全、身心的健康、觉悟的提高。
作为一名党员的我,更要加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改造,改正缺点,克服弱点,发扬优点。使自己人格的健全、身心的健康、觉悟的提高。同时作为一名学生的我,我们应该努力成为科学发展观的积极先行者和忠实实践者,结合自身定位,用科学发展观来武装头脑,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促进学校和院系的科学发展。作为一名研究生的我,认为随着知识层次的提高,思想上也要与时俱进。参加政治理论学习,注重学习成果的运用,把学到的知识和经验充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切实变成自己的自觉行动,让我的政治方向更加明确,思想更为活跃,使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政治思想更加敏锐,面对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但不会束手无策,反而使我游刃有余,灵活自如。
在面对政治专题讲座的重要性时,我时刻提醒自己要虚心学习。为学习而学习,使学习形式化、表面化、文章化,不注重学习成果的运用,那永远是毫无价值、盲目地学习。社会在不断地发展,做为一名学生应该有一种“与时惧进”的思想,否则会被远远地丢在后面甚至被社会所淘汰。在学习中,“多思考,常记些什么,写些东西”。唯有不断学习,汲取新的知识,及时更新理念,努力提高自身修养,才能永远成为一名合格的学生。
通过学习,我深知作为一名知识层次有提高了研究生,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且不断更新、充实自己的知识,做到与时代同步,才能把自己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挑好肩上民族兴旺的重担。即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坚持政治为经济服务 要有高度的政治敏感性,能主动积极地学习各项方针政策,关心国家大事,了解世界格局,提高自己的政策水平。我将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在课余生活中不断加强自身的政治素质培养,拓宽知识面。通过这次政治专题讲座的学习,我也深刻的体会、反省,认识到了自己思想上的问题,我将不断反省自己,以十分的热情和饱满的情绪去对待工作,努力养成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认真对待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提高效率,把工作尽快尽好的完成,不断的追求完美。我会牢记自己是一个学生干部,培养朴实的工作作风,真诚的对待每一个人、每一件事,保持良好的精神风貌。
从学术研究方面来看,讲座的价值远远超过思想政治课本身。使我充分认识到,对于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可以有多种视角去把握,理论创新的契机可能存在于用一种新的分析框架、新的视角、其他学科比较成熟的理论来理解与解释某一特定研究对象,这对于丰富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大厦是有重要意义的;其次,理论研究是对形态各异的复杂现象之后本质
性规律的一步步追问,并最终力图发现存在与现象之后最本质的规律,然后对其进行理论描述,在此基础上,寻找指导现实的可操作的理论构架。同时讲座者逻辑思路的清晰、论据的详实、表达的流畅与生动,这几个方面恰是我未来几年感觉应提高的方面,我总结为可以结合以下四个方面的目标:(1)发现问题的创新意识;(2)文献与知识存量的积累;(3)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4)在行文、语言的流畅方面有提高。把学到的知识和经验充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切实变成自己的自觉行动,变成谋划工作的思路,变成促进学习,促进工作的动力和源泉。
在此对老师为我们的精心培养和谆谆教诲表示感谢!
对政治专题讲座的建议
作为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索质。提高自身的教学理念.使位学生都能参与和决策课堂教学的全过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
一、面向全体,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为他们提供一个广阔的空间,在不同层次和起点上得到充分发展和提高.只有这样才能为营造和谐、互动、高效的理想课堂。
二、激活对话。彰显教师教学机智和智慧。进行对话交流,面对面地心灵碰撞才更能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可以插话,发表自已的见解;不明白的问题允许发问;不同意见允许争论;这样更要着力提高自己的教学素养,彰显自己的教学机智,弘扬自己的智慧。
三、合作探究,弘扬团队精神。激发他们表示自己的意见,多动脑、多思考,决不能成为被遗忘的“观众”。还要鼓励同学们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
促进就业改善民生 篇3
(一)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
社会建设要以改善民生为重点,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我们党着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做出的重大决策和部署。
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改善民生,解决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既是为了改变不计代价、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更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保障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需要。
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是进一步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党提出的十分紧迫的重大战略任务。当前的重点是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切身利益问题为突破口,加大政府投入,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理顺收入分配关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和谐社会建设。抓住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就抓住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
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法制更加完备、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富足。尤其是民生领域,廣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居民住房、安全生产、司法和社会治安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二)党的十七大对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提出了更高的目标
一是社会就业更加充分。就业是民生之本。失业率和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国际收支平衡都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指标。充分就业是大多数国家十分重视的民生指标。社会就业更加充分,要求具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劳动年龄人口最广泛地实现稳定就业,最大程度发挥劳动力资源优势;基本消除零就业家庭,帮助零就业家庭摆脱贫困;劳动者能够根据自己的贡献获得合理的劳动报酬,实现“劳有所得”。实现社会就业更加充分,有利于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持续稳定增长,消费需求保持旺盛,为扩大内需和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二是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社会保障是社会运行的安全网和减震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2020年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目标,党的十七大进一步要求做到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更加突出了社会保障的公平性和普惠性,这有利于社会中每一个人有效规避养老、疾病、失业等社会风险,保障全体人民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权利,促进社会公平。
三是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从目前我国收入分配的格局看,小等收入者所占比重约为15—20%,但收入分配的基本格局还是金字塔型结构,党的十七大强调,到2020年实现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的目标。这要求我同未来收入分配格局应当是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比例较小、中等收入者比例较大的橄榄型结构。
(三)党的十七大明确了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工作的新任务、新要求
一是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根据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基本同情,坚持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把扩大就业上升到更高的地位,并着重强调了“以创业带动就业”、“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这表明创业将逐步成为我国解决就业难题的重要途径。采取有利于创业的财政税收政策,积极培育市场创业主体,让更多的劳动者成为创业者,是今后促进创业、扩大就业的重要政策取向。
二是统筹各群体就业,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按照党的十七大精神,在认真做好再就业和其他困难人员就业工作的同时,要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残疾人就业、退役转业军人就业等纳入统筹就业范围,明确责任和目标,整体推进。
三是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公平和效率的关系。一个时期以来,在收入分配问题上存在的主导认识是初次分配以效率为主,再分配以公平为主。但现阶段收入分配存在的许多分配不公和秩序混乱的问题大量产生于初次分配领域,即使经过政府再分配的宏观调节,也难以形成合理的收入分配秩序。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更加重视与初次分配相关的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和过程公平问题。这是对我国收入分配制度内涵的丰富和完善,既有利于增加社会财富,提高经济效率,又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各方合法权益。
四是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近年来,同民收入分配中居民,可支配收入比重有所下降,从1996年的69.3%下降到2005年的58.5%,政府和企业所占比重持续提高,分别从1996年17.1%和13.6%上升到2005年23.2%和18.3%。同时,初次分配中资本所得不断上升,劳动报酬呈下降趋势,职工工资总额占国民总收入的比重从1996年的12.9%下降到了2005年的10.9%。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确保劳动报酬相对于资本、技术等其他生产要素在初次分配中的应得份额,有利于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理顺政府、企业、居民三者的收入分配关系,合理调整投资和消费关系,形成合理的宏观收入分配格局。
五是加快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系统阐述了社会保障的体系结构,即以补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明确了社会保障体系的重点内容。突出强调了老有所养,就是要统筹考虑城乡养老保险制度建设,使所有城乡老年人都能够安度晚年。
二、正确把握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形势
一是就业再就业政策成效显著。通过大力发展服务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实施积极就业政策、加强政府促进就业职能、发展就业服务体系、鼓励困难群体就业等措施,就业形势保持良好态势。预计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这是继2006午后城镇新增就业第二次突破1000万人,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71%,与去年基本持平。
全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规模进一步扩大。
二是城乡居民收入保持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2007年前一二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346元,实际增长13.2%,增幅高于去年同期3.2个百分点。全国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16675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8.8%。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3321元,实际增长14.80%,增速同比提高3.4个百分点,是10多年来同期增长最快的,预计全年将超过4000元。
三是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不断加强。2007年继续调整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人均增加基本养老金90元;首批79个城市启动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全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积极推动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和医疗保险,维护农民工劳动保障权益。社会保障覆盖而进一步扩大。截至2007年9月底,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保险参保人数分別达到19676万人、]8896万人和11473万人,分别比2006年增加910万人、3164万人和286万人。截至10月底,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覆盖人数分别为2244万人和2908万人。
在充分肯定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工作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也必须正视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一是劳动力总量和结构性矛盾仍较定出,就业形势依然严峻。2008年全同城乡劳动年龄人口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劳动力供大于求缺门仍然较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依然面临诸多困难,实现“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转移4500万人的任务相当艰巨。全同普通高校毕业生将比今年增加50多万人,就业难度进一步加大。长期失业人员等闲难群体冉就业困难。随着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的推进,一些行业的职工安置难度加大。
二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分配秩序尚未得到有效规范,预计2007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将进一步拉大。垄断行业收入偏高的势头还未得到有效遏制,一些竞争性行业的普通职工工资长期偏低,且增长缓慢。在税收调节政策上,个人所得税在公平税负、缩小收入差距力,面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大力度。在调节财产差距方面,方法和措施还很不够。此外,政府财政的转移支付政策还与实际需要有较大的差距,城乡部分社会成员的收入增长缓慢,生活还比较困难。
三是社会保障制度仍不完善,社会救助水平偏低。现行社会保险制度仍存在明显的城乡、地区和制度分割,统筹层次低、转移接续困难。农民收入低,缺乏基本养老等社会保障项目。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水平亟待提高。城镇参保人群中不同群体社会保障待遇差别过大,如一般企业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平均水平只有机关事业单位的50%左右。城乡低保等社会救助制度与物价变动和经济增长相挂钩的联动机制不健全,社会救助总体水平偏低,
针对这些突出问题,今后的工作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从维护群众利益、改善民生出发,务必取得实效,使发展的成果更好地体现为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着力改善城乡低收入群体的生活。
三、2008年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方面的重点工作
2008年,要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2008年各项工作的预期目标是,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0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6%以上。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数达到20800万人。
(一)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一是加快推进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研究制定加强收入分配调节的相关政策,继续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研究制定相关的配套政策。进一步研究加强垄断行业收入调控和强化劳动者薪酬宏观管理等工作。配合有关部门尽快研究出台《社会保險法》、《工资法》、《工资支付条例》等法律法规。
二是加快收入分配监测体系建设。在整合现有资源、加强部门协作基础上,研究编制居民收入分配监测专项规划。落实资金投入,积极推动居民收入分配监测体系建设,有效整合个人收入、财产等信息,为加强收入分配调节提供决策依据。
三是加强职工工资分配的宏观管理。配合有关部门,健全企业工资分配调控指导体系,引导企业工资合理增长。大力推进企业工资三方集体协商制度,健全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完善工资指导线制度。合理调整并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继续改革、规范机关和事业单位工资制度。
四是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继续加大对农村的各项投入,完善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补贴制度。深化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完善农村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投入保障机制。加强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机制建设,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
五是加大对城乡低收入和生活困难群众的救助力度。抓紧研究建立物价上涨与提高低收入群众补贴和保障标准的联动调整机制,完善救助体系,努力保障城乡困难人群的基本生活,促进社会稳定。
(二)实行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推动统筹城乡就业工作
一是坚持发展经济与促进就业协调发展。按照《就业促进法》要求,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中小企业以及有利于扩大就业的新行业、新产业,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增强经济发展对就业的吸纳和带动能力。
二是鼓励自主创业、自谋职业,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各项政策,加强创业观念教育,营造良好、宽松的创业环境,增加融资渠道,放宽市场准入限制,加强培训和信息服务,积极培育创业主体,促进更多人创业。
三是推进就业体制改革,做好就业困难人员等群体就业。统筹城乡、区域和各类企业就业,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形成各类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进一步落实各项再就业政策,做好国有企业失业人员、厂办集体企业下岗人员、关闭破产国有企业职工的再就业工作。完善面向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帮助零就业家庭解决就业困难。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和复员退伍军人就业工作。加大对资源枯竭型地区失业人员再就业政策支持力度。加快研究制定淘汰落后产能工作中的职工安置政策,更好地完成节能减排各项任务,防止出现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问题。
四是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为进一步提高县乡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明年将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体系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试点,这对发展改革委就业和收入分配系统来说,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我们务必要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做好前期调
研工作,严格遵守规定程序,保证项目建设质量,取得实实在在效果。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推进小城镇建设,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
五是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配合相关部门,贯彻落实《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法规,进一步规范企业行为,认真实施最低工资标准、劳动保护等规定。继续完善和落实对农民工的政策。加强劳动执法监督,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三)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确保人民群众基本生活
一是进一步完善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配合劳动保障等部门,完善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相关政策,推动试点地区逐步提高个人账户做实比例。提高统筹层次,加快实施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做好企业退休人员养老会调整工作,研究通过建立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积极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制定税收优惠政策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发展企业年金等措施,推动建立多层次的城镇养老保险体系,逐步缩小不同人群间保障待遇差距。
二是积极开展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在做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同时,根据2007年试点情况,扩大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范围,加大投入,加强管理,形成合理的筹资机制、健全的管理机制和规范的运行机制,逐步覆盖全体城镇非从业居民。
三是加快建立适应农民工特点的社会保障制度。以推进农民工比较集中的建筑、餐饮、商贸企业参加工伤保险为重点,加大将农民工纳入工伤保险力度,继续推进农民工参加医療保险工作。加快制订适合农民工特点的低费率、广覆盖、可转移、可衔接的养老保险办法。
四是积极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加快建立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解决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全面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发展,基本覆盖全国所有县(市、区),加强规范管理,不断提高筹资水平,扩大农民受益面,做好与农村医疗救助制度的衔接工作。完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现应保尽保,逐步提高保障标准,有条件地区要加快探索建立财政支持、农民自愿参加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鼓励农民参保。
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各项工作,坚持以人为本,紧紧围绕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开展研究、制定政策、安排项目。同时,要增强改革意识,加大改革力度,求真务实,创新思路,力争在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的体制机制改革中迈出新步伐,推动各项民生事业发展。
促进就业改善民生 篇4
一、深入学习“十二五规划”的精神实质, 提高地税干部的政治思想素质
深入贯彻落实“十二五规划”的精神实质, 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地税工作的重要任务, 地税干部要把学习的落脚点放在促进各项工作的开展上, 放在创新发展和保障改善民生上。
首先, 要通过学习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要深刻理解“十二五”规划是未来五年全国、全省、全市经济发展的纲领和总的要求, 努力做到思想、内容、方法三个方面与地方经济发展的统一:一是统一到市域经济发展方向上来;二是统一到市域经济发展重点内容上来;三是统一到市域经济发展重点措施上来。
其次, 加强学习, 深刻领会, 为驾驭市域经济税收提供强大的思想基础和观点支撑。一是树立发展观。税收的发展观同样是经济发展观, 要实现可持续发展, 就要结合地税实际长远地看问题, 长远地抓收入, 长远地抓管理。二是树立民生观。我们不能仅仅了解组织税费收入是我们自身的工作职责、任务, 更重要的是, 我们要了解完成税费任务的内涵、实质和意义, 这些都和民生息息相关。三是树立和谐观。在队伍建设上我们不仅要看到地税部门是地税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 还要看到我们建设和谐队伍是建设和谐团队、和谐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
“十二五”期间, 我们要在税收工作的实践当中自觉地运用上述理念, 更加科学地去处理各种问题, 不断提升税务队伍的素质和管理水平。
二、牢固树立现代税收管理观, 充分发挥税收职能作用
经济决定税收, 税收服务于经济。只有牢固树立并全面掌握现代税收管理观, 把发展经济、服务经济作为税收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才能充分发挥税收的职能作用。
做好现代税收管理就要牢固树立两个观念:一是牢固树立经济税收观, 把组织税费收入融入到市域经济发展之中。二是牢固树立税收经济观, 把税费征管融入到为经济、为民生的贡献之中。要做好现代税收管理, 还要做到三个延伸:一是要把现代税收的思想观念延伸到各个县 (市、区) 经济发展的实践当中。二是要把现代税收的方法措施延伸到经济发展的各个环节。三是要把现代税收的征管程序和表、证、单、书延伸到经济发展的各个阶段, 在税费征管中要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三、大力组织税费收入, 促进地方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税收是国家实施宏观调控和调节收入分配的重要工具, 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今年, 铁岭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要为人民群众办好包括保障性住房建设、促进就业等在内的民生实事, 这都离不开稳固的政府财力保障, 离不开持续、快速增长的税收收入支撑。我们将继续坚持“依法征税, 应收尽收, 坚决不收过头税, 防止越权减免税”的原则, 强化对重点税源的跟踪监控, 狠抓重点项目, 夯实税源, 加强税收动态分析预测, 把经济增长客观、及时地反映到税收增收上来, 不断扩大地税收入总量。要加强与地方党委政府的沟通, 牢牢把握组织收入的主动权。在征缴社保费上, 我们将继续坚持税费并重、税费统征, 依法征收社保费, 促进社保费持续稳定增长, 服务于保民生、保稳定的大局, 为落实市委、市政府的民生决策部署提供坚实、充裕的财力保障。
四、落实税收惠民政策, 助推市域经济良性发展
改善民生归根到底要靠提高经济质量, 如果离开这一点, 解决民生问题、建设“四个铁岭”就成了无源之水。近年来, 铁岭地税局全面落实税收优惠政策, 支持企业发展, 在改善民生, 帮助企业应对经济危机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今后, 我们将严格落实新一轮促进就业再就业税收政策和中小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税收优惠政策, 为享受税收优惠的纳税人提供优质服务。在此基础上, 我们将积极向市委、市政府建言献策, 努力争取政策支持, 服务和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力促发展成果更多地体现在民生改善上。
五、严格依法治税, 净化税收环境
依法治税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税收工作的灵魂。在“十二五”期间, 我们将加大执法工作力度, 大力开展重点行业和重点税源企业的专项检查和区域税收专项整治, 严厉打击故意偷逃税款和发票的违法行为;加大清缴欠税力度, 对个别拖欠税、费大户进行曝光。今年, 我们还将继续规范税收执法行为, 强化税收执法监督, 重点开展对一次性税源的调研, 严格执行一次性税源征管程序, 加强表、证、单、书的规范性, 确保做到规范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 全力维护好纳税人的合法权益。
六、优化纳税服务, 巩固和谐征纳关系
改善民生首先要减轻群众负担。作为税务部门, 优化纳税服务、降低办税成本、提高办税效率成为减轻纳税人额外负担的直接途径。我们将推进纳税服务标准化建设, 制定全市纳税服务业务规范、标准, 建立符合纳税人实际需求的纳税服务细分格局。拓展12366热线、网站、PO S机划卡缴税等服务功能, 进一步加强办税服务厅建设, 简化纳税人办税程序。坚持依法公开原则, 向纳税人及时公布涉及纳税人切身利益的热点问题和信息。
七、加强地税文化建设, 打造和谐地税机关
如何保障和改善民生——就业 篇5
机械E14 陈涛 41404024 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关键,是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和影响社会和谐安定问题的关键。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事关各族群众福祉和社会和谐稳定。坚持民生优先、民生先动,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是贯彻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的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的具体举措,是中国共产党人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和民生情怀的生动体现。
总书记指出:“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业是保障和改善民生之本,也是固国安民之策。只有人们都有工作干,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和生活保障,人心才会思安,才会增强社会归属感和安全感,社会才会稳定发展。充分就业也有利于减少贫困,缩小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增进人际关系的和谐。世界其他许多国家发展的事实也说明,失业率过高往往成为引发社会动荡的重要原因。就业关乎经济健康发展。就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反映经济运行状况的“晴雨表”。国民经济的不断增长、社会财富的日益增加,归根到底是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在不同的就业岗位上创造出来的。如果大批劳动者处于失业状态,不创造财富却在消耗财富,必然削弱经济增长的活力。同时,只有实现充分就业,使人们的收入不断增加,才能刺激消费需求,使经济发展获得持久的动力。
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就业即将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更是我们现在就要开始考虑的问题。据统计,201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727万,2015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749万,2016年的毕业生总人数更是达到了765万人次。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结构性矛盾今后会更加突出;就业公平性得不到有效保障,就业歧视现象时有发生;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问题突出,高校教育制度和社会就业需求不相匹配;劳动者能力素质和就业技能较低,职业技能培训薄弱,进城务工人员职业技能偏低问题突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不健全,人力资源市场管理制度不完善。从影响未来就业的多种因素分析,部分企业“招工难”与部分劳动者“就业难”状况并存的就业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
就业是关系经济升级、民生改善和社会稳定的大事。所以要采取切实有效的针对性措施,解决当下的就业问题。
1、促进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与增加就业的良性互动。首先,在总体布局中要体现出“就业优先”。通过健全完善产业政策、财政政策、税收政策、投资政策及收入分配政策,激励和引导有利于扩大就业的经济投入、产业调整、项目布局和企业发展,努力实现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
在产业结构上,着力发展就业容量弹性最大的第三产业,继续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培育新型消费产业,引导发展服务于社会管理和发展的社会组织、社会工作等服务性行业。
在经济形式上,鼓励民营经济发展;在企业类型上,支持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同时鼓励劳动者通过自主创业发展微小型企业,通过创业带动就业岗位的增加。
2、促进就业政策与结构调整相结合。一方面要在推动与生活相关的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上下工夫,包括电子商务、社区服务、家庭服务、健康服务、养老服务等,形成放开搞活就业扶持的相关政策;另一方面要在推动与生产相关的现代服务业上下工夫,包括研发、信息、科技、物流、金融、咨询等智力密集型领域,实行鼓励支持创新研发带动大学生就业的政策。
在推动发展中,要切实落实相关的便利工商登记、财政支持、金融信贷、税收减免等扶持政策。就业和社会保险政策要主动跟进,在小额贷款、就业资金扶持、社保补贴、岗位补贴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营造良好条件,引导劳动者进入这些领域就业创业。
3、促进城镇化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协调发展。在城镇化进程中,要注重城镇化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协调发展。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创新小城镇建设机制,建设一批产业集聚、企业集群、就业集中的新型城镇,增强城镇就业功能。促进中小企业、小城镇和劳动密集产业发展,通过扶持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乡镇企业、鼓励农民工回乡创业等多种形式拓宽就业渠道。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能力,建立政府主导、多方筹集的投入机制,完善激励政策,引导农民工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努力适应新的工作、生活环境。
4、建立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的联动机制,健全政府促进就业的责任制度。要把解决好就业问题作为经济发展的优先目标,实施就业有限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通过稳定经济增长和调整经济结构增加就业岗位,建立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联动机制。在制定经济发展规划、确定经济发展速度时,要优先考虑扩大就业规模的需要,使经济健康发展的过程成为就业持续扩大的过程。
综合运用财政、税收、金融、产业等各项经济调节政策促进就业,通过税收优惠、社会保险补贴、小额担保贷款等扶持性政策,鼓励企业更多吸纳就业,鼓励劳动者多渠道、多形式就业。积极帮扶困难群体就业,通过政府投资开发公益性岗位和开展就业援助行动,帮助他们尽快实现再就业。健全政府促进就业目标责任制和就业工作协调机制,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责任。
5、积极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促进创新创业的体制机制。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型微型企业,是稳定扩大就业的主力军。认真落实针对小型微型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清理不合理收费,切实减轻企业负担。要扩大对小型微型企业贷款,完善金融体系结构,逐步缓解和解决小型微型企业融资难问题。要改善对小型微型企业的公共服务,支持企业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增强发展后劲和市场竞争力。要放宽市场准入、简化审批手续,优化小型微型企业发展环境。要激发高校毕业生、科技人员、返乡农民工等人员的创业动力,完善政府扶持创业的优惠政策,通过税费减免为创业者减轻负担;对创业开业资金缺乏的,给予小额担保贷款扶持;鼓励发挥各方资源优势,为创业者提供场地便利、创业孵化和跟踪服务。要继续推进创业示范城市建设,健全评估机制,发挥创业引领作用。加大创业培训和创业服务力度,更好落实完善鼓励创业的扶持政策,营造有利于创业的环境,提高创业成功率。
6、大力兴办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全面提升劳动者就业能力。职业教育是直接解决就业的教育,是提高技能的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加强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是促进就业特别是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的有效手段。要紧密结合市场需求,统筹推动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积极探索现代学徒制培训,加快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使城乡劳动者都能得到有针对性的培训,提升职业技能水平。要坚持政府主导,充分发挥行业企业、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的作用。要大力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并带动中、初级技能劳动者队伍建设。高等教育要与就业需求更加紧密结合起来,加快由注重招生规模扩张向注重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市场需要转变,创新人才培养体制、办学体制、教育管理体制,调整专业设置,强化实践教学,加强就业指导,加大实习实训力度,更好地适应就业市场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与此同时,我们还要大力培养现代农民。要适应农业现代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民技能培训,着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发展。
更大力度改善民生 篇6
岁末年终,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与改善民生紧密结合的新政策新措施,明确提出把改善民生作为保增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展望2009,围绕教育、医疗、社保、就业、住房等与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民生热点,从中央到地方传递出的“更大力度改善民生”信号给人们带来更多温暖和信心。
教育:增加基建投入保障优先发展
教育一向是民生投入的重点。近期举行的教育部2009年度工作会议透露,2009年国家将出台更多举措支持发展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教育,加快推进中西部地区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建设和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
另一方面,作为我国应对世界金融危机的一项重要政策措施,2009年我国还将进一步增加教育基本建设投入,满足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
目前不少地方已经提出明年增加教育基建投入目标,2009年将是新疆教育事业投入资金最多的一年,国家及自治区将投入10亿元重点建设和改善全疆中小学教育的基础设施;河北省也计划新建或改扩建校舍55万平方米,年内完成189所项目学校的改造任务,基本实现全省“初中工程”建设规划确定的预期目标。
财政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在积极财政政策下,财政部门调整支出结构将进一步向教育等民生领域倾斜,在2008年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等政策基础上,明年将进一步增加教育投入,并继续做好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保障教育优先发展。
医疗:百姓期待从医改中获益
随着2008年备受关注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方案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百姓期盼2009年能从不断深化的医改中获得更多实惠。
2009年我国医疗保障覆盖范围将进一步扩大,更多举措将支持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以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等方面,使更多群众能够享受到基本医疗保障和服务。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表示,明年我国将全面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并进一步扩大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着力解决各类关闭破产企业和困难企业退休人员参加医疗保险问题。具体措施包括多渠道筹资,努力解决各类关闭破产企业和困难企业退休人员参加医疗保险问题,实行退休人员医疗保险属地管理,其保障待遇与单位缴费脱钩。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还提出,将继续调整失业保险金标准和工伤保险待遇,降低医疗保险基金起付线或提高封顶线,以提高保障水平。
社保:城乡低保“应保尽保”
保障困难群体基本生活是2009年社保工作的重中之重。目前,我国各地城市低保已基本实现应保尽保,但农村低保在一些地区还没有做到应保尽保,保障面只占农村人口的4.4%。
民政部有关负责人表示,2009年农村要将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全部纳入农村低保,基本实现应保尽保。为此2009年中央将增加中央低保补助资金,各地财政也会相应增加资金投入。
此外,从2009年1月1日起,我国将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这是自2005年以来我国连续第5年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有关负责人说,这次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对象,为2008年12月31日前已经办理退休手续人员。调整的水平,按照当地2008年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基本养老金的10%左右确定,调整时将继续向退休早、基本养老金相对偏低的人员等倾斜。
据悉,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目前已就这项工作进行了部署,各地劳动保障部门和财政部门正在抓紧组织实施,确保明年春节前广大企业退休人员拿到调整后的养老金。
就业:更加积极的政策保就业形势稳定
就业问题将成为我国明年面对的巨大挑战之一。据权威部门估算,明年大约有650万返乡农民工面临再就业问题,全国还将有610万大学毕业生面临就业。此外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困难群体等也加剧明年就业严峻形势。
促进就业无疑是明年政府面临的一大民生考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明年我国将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全方位促进就业增长,确保就业形势基本稳定。
近期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都着重部署了农民工就业问题,除了广开农民工就业门路,加强农民工就业能力培训外,还将多方面开辟“绿色通道”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
大学生就业方面,教育部表示,将与有关部门联合采取四项措施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包括鼓励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和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单位就业;加大力度落实部队征兵主要面向各类院校毕业生的新政策;明年招募约3万名高校毕业生到西部“两基”攻坚县县以下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的学校任教;增加工学等相对紧缺学科专业和生源较好学科专业的招生规模,适当增加现有专业学位招收全日制研究生的规模等。企业就业方面,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三部门发布了《关于采取积极措施减轻企业负担稳定就业局势有关问题的通知》,出台允许困难企业在一定期限缓缴社会保险费等五大举措。据预测,如果这些措施落实到位,可在确保参保人员各项社会保险待遇水平不降低的前提下,为企业降压减负上千亿元,稳定上千万个企业职工就业岗位。
住房:加快建设保障性住房
在当前房地产市场整体不景气的大背景下,如何使更多百姓“居有其所”成为明年的一大民生热点。
继中央出台的扩大内需十项措施中明确提出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又发布《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争取用3年时间基本解决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住房及棚户区改造问题。
2009年是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关键一年。《意见》提出,中央将加大对廉租住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的投资支持力度,对中西部地区适当提高补助标准,各地还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增加经济适用房供给。为拓宽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来源,还将开展住房公积金用于住房建设的试点。
促进就业改善民生 篇7
一、不平凡的县级工交企业60年历程
抚今追昔, 追寻工交企业60年的足迹, 沧桑巨变, 感慨万千, 可歌可泣。它们从无到有, 从小到大, 从大到强, 从强到弱, 从弱到困, 直至出现职能弱化、人员老化、观念僵化、产业边缘化、群体贫困化、身心疲惫化“六化”现象, 令人担忧。忙碌的现代人, 在灯红酒绿、吃香喝辣的时刻, 又有谁能提起、想起、惦记他们?也许只有从不平凡的岁月追忆中才能找回他们些许心灵的自信自强、自豪慰藉。以下四句话足以表达他们的心路历程: (1) 激情岁月, 历史贡献承载史册。曾经满怀豪情撑起公有经济的半壁江山, 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建立和现代化建设而全力以赴, 建设社会主义新事业的憾人情景, 所付出的巨大艰辛, 做出的巨大贡献都历历在目, 令人难以忘怀; (2) 艰难岁月, 改革成效功在当代。面对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新形势, 不等不靠, 与时俱进, 积极应对, 坚定不移地走改革转制求生存求发展之路, 舍小家顾国家, 舍小我顾全局的壮士断腕牺牲精神令人敬畏尊重; (3) 奋争岁月, 转型奉献利在千秋。积极投身优胜劣汰市场机制的大浪淘沙中, “阵痛”的觉醒, 有的成为工业战线新型主力军, 有的自谋就业、自强新生。展现了产业工人永不言弃、自强不息的伟大力量; (4) 执着岁月, 使命特殊, 催人奋进。面对不少经济困难的企业, 不少下岗和退休工人生活的贫困, 奋斗在工交战线的机关同志倍感揪心和责任重大、使命特殊。他们始终坚守着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信念, 公而忘私忠实地守护着公有资产大门, 千辛万苦、不遗余力地排忧解难, 千方百计地点亮困难工人的希望之灯, 熬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并迎来了改革成果惠顾的些许春风。“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这种执着坚守, 堪称国家干部的楷模。
二、困难企业职工生活贫困的成因
一是由于30年来各级政府以“抓大放小, 放开救活”政策主导中小企业的改革发展, 并逐步减少对此类企业的信贷等支持, 使历史债务沉重、冗员多、技术装备落后、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的企业逐渐被市场淘汰。没有下岗生活费的工人自谋再就业难且工作稳定性差, 收入低又不接济的微薄资金既要交高额的社保费, 又要维持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家庭支出, 必然长期在贫困线上挣扎;二是政策不配套, 改革同步性差。1998年7月退休金才执行社会化发放。此前很长一段时期, 政府重视不够, 财政投入严重不足, 社保基金缺口巨大, 收支对抵的管理机制使不少人不能按时领到退休金, 致不少企业和职工消极应对, 放弃加入社保。而医改从2001年初才起步, 此时的企业已十分困难, 不少企业和员工只好放弃参加医保, 致两保尽失, 老年生活苦不堪言。
三、帮助困难企业职工摆脱困难的对策思路
1、提高认识, 更新理念, 切实增强帮扶困难企业职工的责任意识
共产党领导下的政府是开明有为负责任的政府, 是勇于拨乱反正、反省自律、因势善谋的理性政府。在新中国迎来60华诞, 庆祝祖国改革开放30年伟大成就的今天, 我们不能忘记、不该忘记那些有功于新中国建设事业的各阶层劳动者、奉献者。要尊重企业及员工曾热心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为此流过汗, 甚至流过血, 奉献了他们的青春和劳力的历史事实, 肯定他们年轻时在计划体制年代乐意承担了应有的社会责任;而市场经济建立和培植完善中, 恰逢中年和退休, 不得已又选择了下岗自谋, 自强自立谋新生;新时期他们又克服了艰巨转型中“阵痛”困苦, 甘当不累赘社会的自食其力者, 默默地担当了社会转型期特殊的历史责任。他们跨越了两个时代、时势造化, 由满腔豪情的建设者、奉献者, 而今却成了心灰意冷的受损者、牺牲者, 各级组织应从反思中理性负责, 决不能再以“抓大放小、放开救活”为由, 片面强调市场机制作用, 任其自生自灭。要正视部分企业的停产关闭破产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社会变革必然引发的经济现象和问题。必须加以帮扶, 合舟共济共度难关。拉一马、帮一把、扶一程, 使他们切实享受到改革开放30年的成果。在落实科学发展观, 以人为本, 注重民生, 改革成果惠及社会并向弱势群体倾斜的新形势下, 应立即着手解决好历史上曾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重大贡献, 而今天却沦为弱势行业、困难企业的贫困员工最基本的“老有所养、老有所医”问题。总之, 为富当仁应成为责任政府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行动。
2、统一思想, 通力协作, 齐抓共管形成合力
一个企业的设立, 需要许多部门的大力支持。同样一家企业的改革转制和退出市场, 更离不开各涉企部门、机构开明通达的通力协作, 给予各方面的优惠扶持。要努力倡导和树立“人人付出一点爱, 给予困难企业、困难职工多关怀”的社会新风尚, 积极营造为弱势群体排忧解难、帮扶济困的浓烈社会氛围。作为企业主管部门, 要自觉克服等靠要思想, 振奋精神, 立足于自强自救、奋力拼搏, 把有限资产、资源的激活利用发挥到最大限度, 创造最佳效益, 最大限度地减轻企业和职工的负担。
比如龙海二轻联社十几年来深得民心的改革转制成效就是一个例证。始终坚持“发展为要务、改革为根本、安定为基石、服务为宗旨、党建为保证、博爱为操守”的指导思想。从十九世纪九十年代以来, 因势利导, 一厂一策, 能救尽力救活, 维持生产经营;确实救不活的, 采取“五该”办法加以应对。“该卖、该租、该收 (租金、各种商务欠款) 、该讨、该办 (安全、困难救济、历史遗留问题梳理、不稳定源头治理) ”。成效显著: (1) 历史银行贷款呆帐核销6530万元; (2) 21家企业6万m2厂房得到出租盘活, 年收租金260万元, 引入租户210户, 提供社会就业5200人, 产值2亿元, 税收500多万元; (3) 为3100名职工办理社保, 使2300名职工按时领到退休金; (4) 为医改前1053名职工办理了医保手续。
3、科学发展, 和谐并进, 多行惠民、利民、便民之举
对困难企业减负减压, 对下岗职工进行失业、低保和特殊困难救助是必要和应该的, 这些无疑使他们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极大激发了产业工人克服困难和战胜危机的信心和勇气, 激励他们对生活的希望。如龙海二轻4200名职工, 从没有因生活的颠簸潦倒, 丧失意志而出现自杀等不良事件。但就当前最焦点、难点、热点的问题, 也是职工最迫切需要解决问题仍然是社保医保问题。它事关丧失劳动能力后职工老年生活和幸福, 后顾之忧是人生必然未雨绸缪之虑。举例说明:龙海二轻系统, 由于历史种种原因原有1100名职工未能参加社保, 10年来, 我们不厌其烦、苦口婆心, 用心良苦。反复宣传发动劝助了542名职工全额自费加入社保, 累计缴费735万元, 目前已有213名退休工人按时足额领到退休金。最典型是钢窗厂一夫妇合年龄143岁, 每人交纳16875元, 每月领取250元起点退休金, 虽然5年后未收回成本, 现仍健在其乐融融。他们自愿交保买得三心:安心、放心、舒心 (公园老同志共叙闲情时, 有一种自豪感) 。许多人领到退休金都买喜糖送到企业和联社机关, 让大家分享他们的喜悦。
对关闭破产困难企业职工新一轮医保问题, 近期福建省政府已下发文件, 可望年底解决。但社保问题较突出: (1) 入保难, 必须年男45岁, 女40岁以下; (2) 收费高, 入保收费从1989年补, 每年3782元, 一次性要交7万多元; (3) 连续缴费未满15年不能办理退休, 要办理须补足中断的工龄, 人为造成不能按时办理退休 (如皮革厂一名男工, 男踩三轮车, 女是残疾人, 现不能办, 多次上访无果) 。 (4) 已入保职工收费标准偏高, 年交费达2028元, 不少企业无力支付, 单位缴费也由个人承担, 职工承受不了 (龙海二轻企业10家有代垫, 累计达600多万元) ; (5) 集体企业由于1990年以前工龄不能视同, 退休金偏低, 仅400多元。
促进就业改善民生 篇8
在近期召开的中国科协第八次代表大会上, 天津市河东区被正式命名为2011—2015年度全国科普示范区, 标志着河东区科普工作已经走到天津市乃至全国前列。
2010年, 经中国科协批准, 天津市河东区被确定为“2011—2015年全国科普示范县 (市、区) ”的创建单位, 并由此开展了为期两年 (2009年—2010年) 的创建活动。两年来, 河东区坚持按照全国科普示范区创建标准, 以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区工作、科普周、全国科普日为载体, 开展了各类影响面广、创新性强、特色鲜明的科普活动, 极大地提升了全区科普工作水平。
刘春立/文
大港强化技能培训推动新增就业工作
从天津市人社局了解到, 今年天津市大港将从强化创业和技能培训人手, 推进辖区内新增就业工作。今年大港新增就业目标是1.94万人,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 并实现城镇“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
今年, 大港人力社保部门将协调有关培训机构、职业技术学校和用人单位, 组织具有明确就业岗位去向的技能培训, 向企业输送“新鲜血液”;用人单位也可根据实际用工需求, 委托人力社保部门有计划地开展专业人才培训, 从而开辟了培训后即上岗的“快车道”。
港社/文
大港高龄老人月增110元养老钱
从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管委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获悉, 大港管委会决定自7月1日起, 对具有大港户籍满20年以上, 年满80周岁不满100周岁的老年人, 在继续执行市有关政策的同时, 每人每月另外发放110元老年人养老补贴。
为便于老年人就近、便捷地领取到养老补贴, 此次发放选取营业网点较多的邮政储蓄银行作为发放银行, 并为每位老年人制定一折一卡。这项政策惠及大港高龄老人5500人。
港社/文
大港培养技能人才开建就业实训基地
从天津市大港劳动部门获悉, 大港就业训练实训基地已经开工建设。基地建成后占地60余亩, 近期开设10个专业, 中长期开设20余个专业, 深入实施技能人才培养计划, 是滨海新区首家“规模化、科学化、规范化”的实训机构。
据了解, 基地建成以后, 以培养大中专毕业生毕业学年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为重点, 采取就业见习的形式, 积极推进定向式人才培养, 为大中专毕业生实现零距离就业, 提供真实的生产实习、实训环境。
同时面向农村富余劳动力 (含被征地农民) 开展就业技能培训, 为中央驻津企业以及新区重大建设生产项目在职职工的技能提升培训提供服务。
促进就业改善民生 篇9
问:牧区在国家生态、经济、民族团结等方面发挥怎样的作用?
答:我国牧区包括内蒙古、四川、新疆、西藏、青海、甘肃、云南、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宁夏、山西等13个省区的268个牧区半牧区县 (旗、市) , 土地面积近400万km2, 占全国国土面积的42%;草原面积2.5亿hm2, 占全国草原面积的62%。草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 牧区是主要江河的发源地和水源涵养区, 生态地位十分重要。
草原畜牧业是牧区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 是牧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是全国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牧区矿藏、水能、风能、太阳能等资源富集, 旅游资源丰富, 是我国战略资源的重要接续地。
广大牧区多分布在边疆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 承担着维护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的重要任务。
问:为什么现在提出要促进牧区又好又快发展?
答:改革开放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 牧区生态建设大规模展开, 草原畜牧业发展方式逐步转变, 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 牧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城乡面貌发生可喜变化, 牧区发展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但必须清醒地看到, 草原生态总体恶化趋势尚未根本遏制, 草原畜牧业粗放型增长方式难以为继, 牧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欠账较多, 牧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普遍滞后于农区, 牧区仍然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
促进牧区又好又快发展, 是加强草原生态保护与建设, 构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迫切需求;是转变草原畜牧业发展方式, 增加牧民收入的现实选择;是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是让各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促进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的战略举措。
问:如何理解《意见》提出的新时期牧区发展的基本方针?
答:《意见》指出,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牧区发展必须树立生产生态有机结合、生态优先的基本方针, 走出一条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新路子。
草原既是牧业发展重要的生产资料, 又承载着重要的生态功能。长期以来, 受农畜产品绝对短缺时期优先发展生产的影响, 强调草原的生产功能, 忽视草原的生态功能, 由此造成草原长期超载过牧和人畜草关系持续失衡, 这是导致草原生态难以走出恶性循环的根本原因。
我们必须认识到, 只有实现草原生态良性循环, 才能为草原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也才能满足社会对建设生态文明的迫切需要。
问:如何落实上述基本方针?
答:坚持生产生态有机结合、生态优先的基本方针, 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理念, 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以保障改善民生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努力把牧区建设成为生态良好、生活宽裕、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新牧区。
首先, 要加强草原生态保护建设, 以生态脆弱区为重点, 以补偿政策为引导, 以重大生态工程为支撑, 以制度建设为保障, 坚持工程措施和管理措施相结合, 加强草原生态综合治理, 促进草原植被恢复。
其次, 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大力推进草原畜牧业由粗放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实现“禁牧不禁养、减畜不减肉”、草原生态保护和牧业发展双赢;大力推进牧区产业结构调整, 积极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 提升二产质量, 提高三产比重, 增强牧区经济实力。
另外, 要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抓好牧区水、电、路、房等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牧区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公共事业发展, 引导牧民发展家庭经营和转产转业, 使广大牧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问:国家为牧区又好又快发展采取哪些扶持政策?
答:《意见》提出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和重大项目, 主要涉及草原生态保护建设、草原畜牧业发展、牧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牧民转产转业、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扶贫开发、农村综合改革等八个方面。
在草原生态保护建设方面, 国家将加大退牧还草工程实施力度并提高中央补助标准。在8个主要草原牧区省 (区) 全面实施禁牧补助和草畜平衡奖励政策, 中央财政分别按照每亩每年6元、1.5元的测算标准给予补助奖励。
国家将启动实施草原畜牧业转型示范工程, 支持肉牛 (羊) 标准化养殖小区 (场) 等建设;落实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等扶持政策, 支持发展牧民专业合作组织;加大相关农业科研经费对牧区的支持力度, 支持种畜繁育场、牧草良种繁育基地建设, 落实动物防疫和疫畜扑杀补贴政策, 选择当地符合条件的人员定向培养充实基层农技推广队伍;支持雪灾易灾县 (旗、市) 饲草料储备库和草原防火、鼠虫害、毒害草防治基础设施建设;将牧区牦牛和山羊纳入良种补贴范围, 实施牧草良种补贴、牧民生产资料补贴, 加大牧区牧业机械购置补贴支持力度, 对符合条件的草原畜牧业保险给予保费补贴。
在牧民转产转业方面, 国家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 按规定为符合条件的转移就业牧民提供免费就业信息和职业介绍等服务, 落实职业培训补贴、职业技能鉴定补贴、牧区未继续升学的应届初高中毕业生参加劳动预备制培训补贴等政策;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和劳务品牌培育推介, 做好外出务工牧民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工作;设立毒草治理、围栏管护、防火、鼠虫害测报等草原管护公益岗位, 组织牧民开展草原管护。
关注民生 改善民生 篇10
和谐,是人类社会千百年来孜孜以求的美好理想,民生是和谐之本。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报告也提出了全面改善民生的具体目标: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使我国成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可见,新时代的民生改善将不再是一部分人也不再是某一个方面,而是要惠及全体国民,要让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得到较大改善。
中国经过改革开放后持续30年的高速增长,人均GDP进入中等发达国家行列,国家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百姓的预期必然不断提高。随着国家财力日益雄厚,可能且应当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福利需求。但是,由于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基础比较薄弱而且不平衡,给解决好民生问题,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压力:一方面,原有的一些带有基本生存性质的民生问题并未完全解决;另一方面,因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社会公共产品供给短缺导致的看病难、上学难和住房难等具有个人保障与发展性质的新的民生问题也日渐凸显。黄金发展期往往也是矛盾凸显期,种种民生问题已到了非解决不可的阶段。所以,我们现在面临的民生问题,实际上比改革开放前一个时期的民生问题更加深刻,更加全面,更加复杂。要解决新时期的民生问题,构建和谐社会,关键要从实事抓起,从群众生活中的迫切问题抓起,从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突出问题抓起,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本期的三篇封面文章从不同角度阐述了作者对改善民生的观点。
世界文化遗产与改善民生 篇11
西湖文化景观杭州的城市客厅
自2001年开始列2011年6月24日成为世界遗产,杭州西湖用10年的时间实施了西湖的综合保护与治理工程。“打开围墙,免费开放,还湖于民、共享成果”的做法,不仅增强了城市的亲和力、吸引力,也提高了城市的整体经济收益。在连续10年的西湖综合保护工程实施中,两湖周边拆除了违法及有碍观瞻的建筑58.5万平方米,外迁单位265家,外迁住户2791户,景区人口减少7000余人,恢复西湖水面0.9平方公里,新增景区公共绿地100多万平方米,西湖水“一月一换”,水质得到了全面改善,原有生物种群、结构及其功能特征得到保护,自然生态得到修复,环湖公园景点和博物馆全部免费开放。没有围墙、不收门票的西湖已经成为杭州的城市客厅和极具吸引力的公共空间。这样做,不仅使杭州市民、中外游客成为西湖保护的直接受益者,而且随之带来的综合经济效应也十分可观。从杭州市旅游总收入来看,2001年约249亿元,“免费西湖”后的第十年,2010年达到1025.7亿元。西湖这一公共资源真正了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和最优化。这也是西湖在保护管理与开发利用间寻求到的平衡点。
由于受到风景资源和遗产保护的限制,西湖的“景中村”与城郊农村相比,土地不能开发、房子不能建高、工业不能发展,生产生活受到限制,为缓解遗产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杭州市政府出台了相应的扶持政策及鼓励措施。
西湖龙井茶是西湖文化景观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西湖世界文化景观遗产区范围内有8个茶村,居民约1.2万人。为保护茶村周围的风景资源,促进茶村的经济发展,实现“景区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目标,杭州市政府投入大量资金用于茶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公共建筑整治,并采取“以奖代拨”的方式,鼓励村民出少量资金用于自己居住的房屋整修,优先整治的茶村村民可获得政府的奖励。这一举措立即得到了农民的广泛认可,西湖风景区范围内涉及的几乎所有茶村村民均积极参与整治。茶村的环境风貌得到极大的改善和提升。同时,实行截污纳管,电力、电信等一律“上改下”,彻底改变“景中村”、“脏、乱、差”和环境污染严重的状况,使西湖原住民的生活品质得以显著提升。
经过整治的“景中村”根据各自的地理和优势,逐步发展成以龙井茶为特色的农家茶楼、特色餐饮、自助旅社、文化创意等不同形式的旅游休闲产业区,既扩大了遗产区的游客容量,又使当地茶农找到了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据统计,2010年遗产区茶农的龙井茶销售和农家茶楼的经营收入达到1.75亿元,比2003年有较大幅度增长。
对于西湖“景中村”村民,政府还建立了一个村民参与利益分享的机制。以西湖遗产区范围内的茅家埠村为例,2003年经过综合整治,茅乡水情、上香古道、醉白楼、都锦生故居等景点已成为湖西的游览胜地,“醉白楼餐饮”与“西湖百茶汇”的相继开业为茅家埠村的经济带来了新的增长点。整治后的农居先后开出了农家茶楼,从而派生出了休闲经济和休闲文化。2011年全村集体收入达到1500多万元,除各项开销外,全部分红给420个股民。与此同时,每个村民按照不同的年龄段,还可以从股份合作社领取生活费。据统计,茅家埠村每年人均收入都在2万元以上。
丽江古城人居、旅游环境质量的全面提升
丽江古城始建于宋末元初,盛于明清,已有800多年历史。由大研古城(含黑龙潭)、白沙民居建筑群、束河民居建筑群三部分组成,总面积为7.279平方公里。主体景区为大研古城,其保护范围为5.39平方公里:遗产区面积为1.1平方公里;缓冲区面积为4.29平方公里。至今,古城内依然居住着本地居民6000多户、25000余人,其中纳西族占73.86%以上,清晰而又“活态”地展示着纳西族及周边其他民族和谐发展的多元文化景象。
十几年来,丽江政府和古城保护管理部门累计投入近17亿多元实施了涉及环卫、通讯、供电、供水、排污、消防、交通、旅游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了街区道路改建、三线两管人地、景观用水治理、城郊环境整治、绿化美化工程等一系列保护性修复项目。使丽江古城的人居、旅游环境质量有了根本性转变,进一步提升了整个丽江的城市品味。
民族文化,是丽江古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根本要素。丽江市通过实施便民措施和惠民政策,使古城原住居民自觉承担起保护、保留、传承民族文化的重任;修复名人名居院落,恢复传统民俗活动;加强对民族传统节庆习俗的收集、整理、保护、传承;成立丽江文化研究会、纳西文化研究会和组建丽江古城民族文化旅游发展分公司等,为遗产地各利益相关者提供了文化创造、传承与保护的平台,探索出了一条文化源于民众、受益于民众的路子。
从2001年起,丽江古城对游客开征了古城维护费,到目前为止累计征收古城维护费13亿元,这些资金全部投入到了古城的保护管理中。同时,加强与商业银行的合作建立了政府强制性收费与银行贷款相结合的资金支撑体系;通过对丽江古城直管公房进行公开竞租、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等筹措保护管理资金,为实现古城的有效保护与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支持。
殷墟集中安置遗址区居民
殷墟地处安阳市西北部边沿,遗址东部、南部和西部基本为城市建成区,并分布有安钢、豫北纱厂等大型工业企业,使得殷墟整体保护面临巨大挑战。在2009年启动的《殷墟保护总体规划》(修编)中,安阳市政府根据国家文物局意见,坚持以地下遗址分布做为保护区划定的唯一准则,把原保护区向南扩展了一个街区,并将纱厂和安钢的部分区域纳入保护范围,总面积扩大了近9平方公里。市政府同时研究制定了中长期的人口、聚落和产业的搬迁疏散规划,并将新扩大的殷墟保护范围纳入城市总规。
nlc202309031135
目前殷墟遗址区共有农村聚落16个,人口27000人。安阳市将宫殿宗庙区所在地小屯村、司母戊鼎的发现地武官村以及大司空村改造成为历史文化民俗村,组织村民开展殷商文化及当地民俗的展示和旅游服务。同时将殷墟遗址耕地范围纳入安阳市农业科技引领区,扶持农民开展高效、高附加值农业生产,增加土地利用价值,增加农民收入。针对村庄规模扩大给遗址带来的压力,安阳市在殷墟保护区以北、邺城大道两侧规划了遗址区居民集中安置小区,需新建住房的村民今后向小区集中安置,其他居民也可以按照自愿的原则迁入小区居住,并享受教育、医疗、就业、养老等优惠政策,逐步实现由村民向城市居民的过度。
对于占压重要遗址区的村庄,安阳市政府下决心进行整体搬迁。2009年,为改善殷墟核心区环境风貌,安阳市对殷墟宫殿宗庙区西侧的花园庄村实施了整体搬迁。共搬迁人口1400余人,拆迁面积12万平方米,总投资4.5亿元。目前,原村庄已拆除完毕,村庄占压重要遗址的问题得到解决,原村庄用地变成了绿地,殷墟核心区的景观大为改善。
福建土楼与原住民良性互动
“福建土楼”位于福建省永定县、南靖县、华安县,包括永定县的初溪土楼群、洪坑土楼群、高北土楼群和衍香楼、振福楼,南靖县的田螺坑土楼群、河坑土楼群和怀远楼、和贵楼,华安县的大地土楼群等六群四楼共46座。
“福建土楼”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后,成为当地文化遗产保护、社会经济发展、土楼群众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助推力。如永定县土楼遗产区村民从事导游、食宿、商贸活动等人数达1000人以上,并占土楼旅游公司员工人数的70%以上,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比周边农民人均收入高出33%。华安县坚持每月给楼民发放一定用电用气补贴,每年春节给70岁以上的楼民拜年,县政府还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门票收入如何与楼民分成问题。同时,随着土楼知名度的不断提高,游客数量激增,给土楼的保护管理带来了很大压力。
“福建土楼”作为活态文化遗产,原住民世代居住于此,遗产的保护管理与利用必须依托原住民,为此,当地采取了多项措施提高原住民生活水平、引导原住民参与土楼的保护利用:一是通过改善基础设施、整治村容村貌、改善村民生活环境,实施电力、电信、有线电视电缆“三线入地”等,整体提升原住民生活环境和质量;二是拓宽原住民就业渠道,遗产管理利用机构在招聘员工时大多向原住民倾斜,如永定土楼遗产区本地员工(包括保安、导游、讲解员、演艺人员、卫生保洁员、电瓶车驾驶员等)共468人,约占工作人员总数的60%以上;华安县协调并提供超过30%的就业岗位(管理员、导游员、安监员)给土楼景区内的青壮居民;三是帮助原住民创业,如南靖县鼓励遗产地村民在符合国家饮食卫生标准和维护村落环境的前提下,在主体土楼外的民居开设家庭餐馆,经营农家特色饮食。目前遗产区有农家旅馆饭店108家,商铺300多个;四是不断提高原住民收入,使得原住民不仅从每年的租赁收入、门票分成,以及从事商业活动、从旅游服务业中获得相应的经济利益;五是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永定县采取通俗易懂和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将土楼保护规划、景区管理规定等相关法规政策进行入户宣传,畅通政府与村民的沟通渠道,及时掌握村民思想动态,解决村民的合理诉求,积极争取原住民的理解和支持,共同维护来之不易的土楼世界文化遗产这一品牌。
“福建土楼”的申遗成功,给当地带来了重大变化,原住民收入水平大幅提高,土楼人的自豪感显著增强,土楼的保护利用与原住民良性互动更加密切。我们将继续坚持关注利益相关者的原则,积极加强与原住民的协调沟通,做到土楼的保护传承与原住民生活有机结合、和谐发展。
改善民生 合力攻坚 篇12
当前,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 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 短期问题和长期问题交织, 结构性问题和体制性问题并存, 国内问题和国际问题互联。“十二五”是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发展为了人民, 发展更要依靠人民。国富到民富的转变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声。我们要抓住机遇, 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 科学把握发展规律, 主动适应环境变化, 有效化解各种矛盾, 合力攻坚, 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当前, 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积极引导和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大力调整经济结构, 提高劳动者素质, 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注入新的活力, 这是一场硬仗。在本期的《领导言论》栏目, 我们为您刊载了中共江苏省海门市委常委、副市长、开发区党工委书记沈峻峰的文章《抓好五大关键打赢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硬仗》, 他们在实现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中的一些举措, 值得我们参考借鉴。
毛泽东的秘书田家英是一位学者型的秘书, 他浓厚的读书兴趣, 强烈的求知欲望和顽强的学习精神, 在我们党内干部中是不多见的。本期山东青年政治学院的李秀芹老师在《人物》栏目里向您介绍了田家英是如何自学成才, 成为著名的学者型秘书的。田家英堪称一面镜子, 比较清晰地映照出建设学习型政党的某些本质, 值得今天的秘书工作者很好地学习。
今年是毛泽东诞辰117周年。1961年, 国际国内形势风云变幻。在这种历史背景下, 毛泽东于这一年年底, 读了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后, 心有所感, 以极大的政治激情写下了《卜算子·咏梅》这首光辉的辞章, 形象而深刻地表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崇高的革命精神。在本期的《人物》栏目里, 中共中央办公厅原副局级干部田真回忆了当时毛泽东《卜算子·咏梅》这首词在内部印发的情况。
“维基解密”网站近年来名声大噪, 最近又因为公布了大量美国政府、军方和商界的惊人内幕, 备受世界各国政府和社会大众的广泛关注。在本期的《研究与探讨》栏目里, 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的刘新华同志为我们介绍了维基解密网的基本情况及由此带来的信息安全和深层次问题, 值得我们对信息保密和泄密问题进行深思。政府和组织应采取措施积极应对, 更加有效地保证网络信息的保密和安全。
临近年终, 各地各部门都在开展“献爱心”、“送温暖”等慰问活动。本期《杂谈》栏目, 刊登了袁浩同志的文章《年终慰问要善“问”》, 文中指出, 领导干部要多问群众的疾苦和需求, 确保“问”出实情;要多问发展的思路和方法, 确保“问”出实招;要转变慰问的方式和观念, 确保“问”出实效。
【促进就业改善民生】推荐阅读:
促进就业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09-03
专题一着力保障改善民生促进社会进步07-04
民生实事就业项目11-07
促进就业10-03
就业促进政策10-29
参考促进就业11-05
创业助推发展 就业保障民生11-21
就业创业促进作用11-14
就业促进劳动法11-14
促进大学生就业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