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两拨千斤依靠机制创新促进大学生就业(共4篇)
四两拨千斤依靠机制创新促进大学生就业 篇1
(119)
2007年8月29日
创新机制 促进就业 完善体系 构筑和谐
——我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多项工作创全省第一
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近年来,我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坚持“以人为本、改善民生”的服务理念,不断拉高工作标杆,开拓创新,较好地解决了群众普遍关心的就业再就业、社会保障、劳动者权益、农民工生存环境等问题。劳动和社会保障多项工作在全省位居前列,部分做法和经验在全省推广。
一、就业再就业工作成效显著
(一)全力打造就业服务平台,积极创建充分就业社区。继在全省创建第一家“劳动保障服务中心”后,又投资1600余万元对劳动保障服务中心进行扩建,新增设行政审批、农民工就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劳动监察、劳动仲裁7个服务大厅,目前中心共有12个服务大厅,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服务窗口100余个,推出了创业项目推介、创业成果展示、行政审批全程代理等特色服务,为全市职工提供了一个优质高效便捷的服务平台,并成为全省最大劳动保障“一站式”服 1
务窗口。开发启用了就业服务系统软件,实现了市、区劳动保障部门与街道(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和部分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的信息联网,做到了“一点登录,多点查询,网络互联,信息共享”,今年还将与60个社区实现联网。通过开展充分就业社区创建活动,截止去年底,全市50个社区达到了充分就业社区标准,达标率37%,其中10个社区被评为优秀充分就业社区,4月份顺利通过了省劳动保障厅的考核验收,验收合格率全省第一。
(二)实施“二三四”工作模式,帮扶“零就业”家庭优先就业。“二三四”工作模式,即确立政策帮扶和长效管理两个机制,采取购买公益性岗位稳定一批、开发社区服务性岗位吸纳一批、发挥再就业政策作用扶持一批三项工作措施,完善就业服务承诺、“一对一”结对帮扶、日常援助与集中援助相结合和跟踪回访四项工作制度。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开发公益性岗位9100个,先后帮扶“零就业”家庭中399人实现了就业,6月底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基本消除“零就业家庭”的工作目标。日前,下发了《安阳市“零就业”家庭帮扶办法》,在全省第一家建立起了“零就业”家庭援助长效机制。
(三)积极扶持下岗职工创新业,实现就业工作可持续发展。去年,我市在全省率先建起了下岗失业人员创业园区,首批58名创业者享受到了创业培训、小额贷款、税费减免、社保补贴、岗位补贴和房租补贴等系列扶持政策,先后为其提供小额担保贷款216万元,落实社保补贴21.6万元,房屋补贴83万元。上半年,我市又在县区推进创建创业园区6个。截止目前,已有920余名创业者在创业园区实现了创业愿望,带动就业
1.6万余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4200余人。上半年,将帮助大学生创业作为今年就业工作的重点,在去年全省首家建立大学生就业服务指导站的基础上,又在全省首家将创业培训引进高校,出台了《关于大学生、农民工和复退军人开展创业培训的意见》;下半年,将对农民工和复退军人提供创业培训服务。
上半年,我市城镇新增就业人员5.9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
业2.8万人,“4050”等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1.1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30.7万人,所有目标完成均超过90%。
二、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
(一)扎实推进企业职业养老保险,解除群众老有所养的后顾之忧。一是确保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全市企业离退休人员从2002年的9.25万人增加到目前的11.8万人,养老金额发放从2002年的5.7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9.72亿元,年均增长17.63%,我市未发生一起拖欠发放事件。二是强力推进养老保险费征缴。上半年,全市养老保险费征缴71908万元,提前半年完成了省政府下达的任务。截至目前,全市养老保险基金结余5.91亿元,可发放离退休养老金6.48个月。因征缴任务完成较好,2003年至2006年省劳动保障厅累计奖励该市养老保险调剂金2900万元。三是努力扩大养老保险参保覆盖面。全市企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从2002年的40万人增加到目前的46万余人,越来越多的劳动者纳入到养老保险“安全网”的覆盖范围。今年,我市在全省率先开展“百户私企进社保”活动,目前已有47家私营企业2352名职工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五是做好企业养老金调整工作。2005年至目前,人均月增加281元。
(二)不断完善医疗保险政策体系,保障职工病有所医的权益。我市先后出台了困难企业职工、市属国有特困企业退休人员、城镇灵活就业人员以及农民工等医疗保险办法,消除城镇职工范围内各类群体参加医疗保险的政策空档;出台降低门槛费、提高报销比例、调整大病救助保障限额、出台门诊重症慢性病管理办法等40多项减负政策,着力减轻参保患者看病负担;实行放宽社区医疗用药范围、放宽家庭病床开设条件等措施,引导参保患者小病进社区,降低患者就医费用;积极争取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试点,解决城镇居民迫切的基本医疗需求。同时,为失业、工伤、生育、伤残等各类特殊人群的生产生活问题也提供了较好保障。
三、劳动关系日趋和谐
(一)完善劳动合同管理,促进履约关系规范化。出台了《安阳市劳
动合同管理暂行办法》,使劳动合同管理更加具有条理性和可操作性;下发了推行劳动合同制度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劳动合同推行工作;开展了“规范用工一条街”创建活动,文峰区商业步行街通过创建,90%以上的商户与职工签订了劳动合同并参加了社会保险;开展了“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创建活动”,将劳动合同签订情况作为考核的主要依据;连续两年开展了“劳动保障诚信等级评定活动”,全市14家企业被评为劳动保障诚信企业。
(二)实行了劳动监察职能“网格化”管理,延伸劳动监察职能。在全省率先实行了劳动监察机构网络化、业务网格化、管理层次化管理。将劳动监察职能向街道(乡镇)延伸,构建起市、区、街道、社区四级劳动监管体系,达到了网格监控、整体协调、预防为主、和谐关系的目的。上半年,劳动保障监察受理举报投诉案件121件,结案121件,结案率为100%。
(三)强化执法维权机制,实现仲裁实体化。重点抓好两个环节:一是强化执法监督;二是在全省第二家成立了劳动仲裁院,实行“仲裁为主、诉讼为辅”的新型调处办法。上半年,共受理劳动争议案件336起,为职工挽回经济损失80余万元,法定时效内结案率100%。
四、农民工合法权益全面加强
(一)建立农民工工资防拖欠机制。在全省率先建立了建筑行业农民工工资保障金制度,并连续4年开展了集中清欠活动,共为农民工清理欠薪3000余万元。
(二)启动农村“零转移就业家庭”帮扶活动。积极推动培训、就业、维权“三位一体”工作模式,扎实做好经常性转移就业服务。继滑县之后,内黄县又被国家劳动保障部命名为“全国劳务输出工作示范县”。我市的全国示范县占全省总数的三分之一,在全国地级市中名列第一。上半年,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30.8万人,其中劳务输出85.5万人。针对转移就业的困难家庭,组织开展了“零转移就业家庭”帮扶活动。目前调查摸底工作已基本结束,各县区正在逐户建档,逐户拟定帮扶方
案。
(三)建立农民工定点医疗机构,在全省率先为农民工设立了外地定点医院。选择安阳市第六人民医院、郑州市惠济区人民医院为该市农民工定点医院,同时,我市农民工较多的北京、天津、太原等地的定点医院也正在选定之中。
(四)健全农民工权益保障机制。我市在各个开工建设工地设立了《农民工权益保护公示牌》和《工伤保险参保告知牌》,让农民工对有关政策一目了然。积极与教育部门联合将“农民工子女就学时需提供父母一方由劳动部门备案的劳动合同”一款规定列入到全市2007年小学、初中招生工作意见之中,促进建设规范的劳动关系。市劳动保障部门与市司法局联合召开了农民工法制教育和法律援助维权工作会,确定了用三年时间构建农民工法制教育、法律援助、有组织临时外出务工随队服务、跨地区司法维权协作、来安农民工法律保障五大工作体系的工作目标和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规定,全市所有农民工涉及工伤、工资案件全部列入法律援助范围,我市在外工设立农民工维权机构的工作也正在进行。
(五)成立农民工服务超市。去年底,我市在全省首家创办了农民工服务超市,将多种服务项目引入服务大厅,目前已开设政策咨询、就业服务、法律援助、境内外劳务输出、特殊工种培训办证、计生宣传服务、廉租房信息服务等服务窗口,并形成了与劳动监察、合同签订、劳动仲裁、工伤保险、工伤鉴定、医疗保险、养老保险“一线式”连接的服务体系。
五、内部管理制度化目标化
(一)业务管理台帐化。实行“台帐式管理,制度化推进”,即三本台帐推进工作:一是与省、市政府签定责任书及省厅下达任务涉及的硬性指标完成情况月台帐;二是瞄准全省、全国同行业制高点,创造自己亮点工作的60项重点亮点工作台帐;三是推行了的“劳动保障,倾情相助”24项便民服务措施管理台帐。
(二)行政审批阳光化。在全省劳动保障系统首家实行了行政审批统一受理、全程代理。市劳动保障部门开设了全程代理服务大厅,设置
了三个服务窗口,把所有5项行政许可项目和与企业及职工直接联系的11项行政确认项目纳入窗口服务,实行了劳动保障行政许可、行政确认项目受理、办理、送达 “一站式”服务,为申请人提供“统一受理、专人指导、全程代理、限时办结”的免费服务。
(三)便民服务现代化。一是成立了劳动保障12333电话咨询中心,建立直通千家万户的12333电话帮助服务,在全市提供统一的咨询服务。二是开通了短信查询服务,群众足不出户发送一条短信就可以实现查询各类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信息。三是开通触摸屏查询服务,为单位、职工、离退休人员提供各种政策、业务查询。四是开通网上查询服务,建立了“安阳劳动保障信息网”,网站编制了再就业工作问答、城镇自由从业人员医疗保险问答等专题,开辟了养老医疗保险个人帐户查询、养老保险费欠费查询、你问我答、网上举报投诉等特色栏目。
(四)创建工作目标化。今年市劳动保障部门在全系统开展了“转变工作作风,提升服务质量”活动,提出了三个创建即创建劳动保障系统三优文明窗口、全国青年文明号、省级文明单位的创建目标。劳动系统全体干部职工围绕这一目标,认真细化服务措施,完善服务功能,提高服务质量。
报:市委常委,市人大正副主任,市政府副市长,市政协正副主席,市委副秘书长,市政府正副秘书长、办公室各领导。
发:各县(市、区)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办公室有关科室,有关
新闻单位。
签发:王贵超 审核:郭海平编辑:吴晓虹 祝学红(共印200份)
四两拨千斤依靠机制创新促进大学生就业 篇2
一、落实责任, 建立机制促就业
1、建立机制, 落实就业工作“四包”方案。
针对金融危机给就业带来的不利影响, 我院制定并实行了就业工作“四包”方案, 即:院领导包系, 系领导包专业, 教研室主任包班级, 专业教师和辅导员包相关班级毕业生, 重点包就业困难学生。由学院就业处督促各系副书记、系办公室主任、就业干事协调落实, 制定并落实具体分包方案。
2、明确任务, 落实就业工作目标责任。
2009年2月19日, 学院召开了2008年就业工作总结表彰大会, 兑现了2008年就业工作奖励, 院长与各系书记签订了2009年就业工作目标责任状。在学院签订责任状的基础上, 各系还与专业教研室主任和各班辅导员分层逐级签订了就业工作目标责任状, 切实将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分解落实到每个教职工身上, 让全体干部和教师都来关心每一名学生的就业。
3、科学考核, 落实就业工作奖惩措施。
黄职校字[2009]14号文《黄冈职院关于做好2009年度学生就业工作的意见》明确:将毕业生就业工作纳入系年度工作目标考核, 实行一票否决。学院对就业工作综合考评在全院前三名的系、年底综合就业率高于90%的系、为系就业工作付出努力并取得实效的人员予以奖励。将系就业工作质量与系招生计划、经费指标、表彰奖励等挂钩, 将教职工个人就业目标任务完成情况与年度考核、津贴奖励、晋职晋级挂钩, 切实兑现奖惩。为落实就业工作“四包”责任, 我们实行了“每月就业率通报、平时四率 (即材料达标率、求职应聘率、录用到岗率、综合就业率) 考核、年底综合考评”的就业工作考核办法, 为我院全员服务就业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
二、部门联动, 群策群力谋就业
1、面向社会, 抓好市场调查环节。
在就业处进行市场调查的基础上, 就业处和教务处于暑假联合组织了各系开展人才市场调查和毕业生跟踪调查, 以了解用人单位和社会公众对学院的认可度、满意度, 听取对学院人才培养的意见, 修订完善09版人才培养方案, 深入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就业处还组织各系开展了“全球金融危机情况下的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和学生就业意向调查。为搞好教育教学改革和就业指导服务提供了可靠依据。
2、夯实基础, 抓好教育教学环节。
学院教务处、校企合作处和就业指导处, 强化教育教学与就业需求的连接, 指导各系按人才市场要求落实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组织教育教学改革, 指导各系将校企合作、订单教育、资证教育、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等教学活动与学生就业紧密结合起来。全体教师将就业创业教育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 结合授课计划, 联系就业实际, 联系市场需求, 自行设计与就业的教学联结点, 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学生工作处和就业指导处根据培养职业人的要求, 共同开展系列的就业创业教育活动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促进学生全面提高职业素养, 树立科学务实的就业观念, 积极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积极引导和鼓励毕业生艰苦创业。
3、优化环境, 抓好条件保障环节。
院招生处按人才市场需求和各专业就业情况协商确定招生方案, 合理分配各专业招生计划, 引导淘汰就业率低的老专业, 鼓励开发就业前景好的新专业。人事处、财务处、国资处和后勤处尽量创造条件, 为就业工作提供人员、经费、场地和设施保障。就业指导处按照“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信息化”的要求, 科学构建就业工作服务体系, 开展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
三、全员参与, 齐心协力抓就业
1、亲临一线, 当好学生就业的指挥员。
学院党委一班人视学生就业工作为学院办学的生命线, 每一位院领导分别包一个系, 亲临就业工作一线靠前指挥, 为系领导、就业工作人员策划、鼓劲, 利用自身人脉和社会资源, 为学生就业创造条件。党委书记张鹤桥为所包的土木工程系联系了中铁三局、嘉禾装饰集团等用人单位, 并牵线合作开办了黄冈职院嘉禾学院。院长陈年友为所包的生物工程系联系了李时珍药业集团等用人单位。院领导亲临一线, 深入所包的系, 深入企业, 共同研究就业工作方案, 分析工作难点, 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学生就业工作的指挥员。
2、瞄准市场, 当好学生就业的营销员。
学院党委将学生就业工作作为考核系部工作的重要方面, 特别是作为考核系部领导班子工作业绩的重要内容, 将其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如果说院领导包系抓就业是在发挥领导优势, 那么, 系领导包专业则是在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各系领导班子成员, 结合专业, 瞄准市场, 积极组织就业岗位信息, 当好学生就业的营销员。系级领导带领广大干部职工, 带着深厚的感情, 以对学生高度负责的态度, 在市场中寻找就业岗位, 在市场中推荐自己的学生。2009年, 经多方联系, 全院先后组织了招聘单位475家, 提供就业岗位29300个。一支实力较为雄厚, 彼此竞争激烈的营销队伍活跃在我院学生就业工作领域, 他们比技能、比业绩。2009年度生物工程系领导班子自加压力, 给每位班子成员定下所包专业20位毕业生就业推荐任务, 系领导的以身作则, 率先垂范, 使该系超额完成了就业推荐任务, 取得了2009年度就业工作全院第一名的好成绩。
3、发挥优势, 当好学生就业的宣传员。
在“四包”方案实施的过程中, 有一支中坚力量, 就是专业教研室主任们, 他们所包的是班级。这是学院领导充分发挥教师群众这一资源优势而采取的重要举措。教研室主任一般都是专业方面的业务尖子, 一线教师与学生接触机会多, 在学生享有较高的威信。他们不仅传授专业知识, 更重要的是, 在学生就业工作中扮演了宣传员角色。他们结合专业及时向学生介绍就业市场行情, 宣传国家就业形势与政策,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就业创业观, 为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当好参谋, 传递就业信息, 传授求职择业应试技巧。计科系动漫设计专业教研室主任夏文秀长期和所包专业班级学生打成一片, 成为青年学生的良师益友, 所包专业班级学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位居该系榜首。
4、积极帮扶, 当好学生就业的服务员。
我们积极做好帮扶工作, 解决就业难点, 努力当好学生就业的服务员。切实帮助家庭贫困和就业困难毕业生解决经济上、心理上和求职过程中的实际问题, 帮助他们顺利就业。对就业困难的学生逐个摸底, 逐个指导, 逐个帮扶。专业教师、辅导员和就业干事有具体的帮扶对象和帮扶方案。我院2009届机电一体化11班学生李慧, 因小时候烧伤致残, 辅导员亓志学主动帮助其克服心理障碍, 在多次应聘失败的情况下, 仍帮助其参加应聘, 最终应聘到长春一家制造厂工作, 月薪2000元。我院人文系2009届商务英语5班女生符岭销, 家庭经济非常困难, 在就业干事郭胜红的帮助下, 她积极参加勤工俭学, 顺利完成了学业, 安排到黄冈伊利乳业就业, 月收入1500元左右。
5、关注动态, 当好学生就业的督导员。
我们密切关注学生就业动态, 关心学生就业安全。就业处对已登记就业学生的实际就业状况进行核查, 以便核实学生实际在岗情况, 采取跟进措施。各系就业干事和毕业班辅导员, 对所属毕业生做到深入到教室, 深入到宿舍, 深入到学生家庭, 联系到人, 核实到人, 登记到人, 并分清具体情况 (在岗、在校、在家、不明等) 进行汇总上报。各毕业班辅导员, 加强与毕业生的动态联系, 督促确实未就业的学生积极参加应聘, 落实就业岗位, 确保学生安全就业。对已就业的学生, 学校与其保持密切联系, 学生遇到困难, 就业部门及时想办法协助解决。如, 江苏弘捷电路有限公司是2006年建厂的, 由于订单不足和资金困难被迫停产。得知消息后, 分管就业工作的院党委副书记覃守云和就业处袁畅同志及时赶到江苏, 迅速与企业留守干部接上了头, 了解了情况, 为学生提出了合理要求, 同时也针对性地做好了部分学生的稳定工作, 就业学生得到了妥善安排。
总之, 我院积极创新学生就业运行机制, 通过落实就业工作“四包”责任制, 引入了竞争机制, 派生了“五大员”, 促进了全员服务学生就业, 较好地克服了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 就业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我们将以更饱满的热情, 更扎实的行动全面推进学院就业工作, 努力开创学院就业工作的新局面。
四两拨千斤依靠机制创新促进大学生就业 篇3
关键词:女大学生就业机制实习措施
目前,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如何促进大学生就业是研究的重点。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高校的扩招、有些本科院校的教育开始脱离经济、脱离生产,而就业形势却不容乐观,在这种背景之下成长的本科学生很难适应社会和公司的需要,本科生的就业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而实习是与社会、工作的零距离接触,对大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素质和专业知识提高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所以,在新的就业形势下,通过实习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国内外女大学生就业实习的研究现状
美国的大学生就业机制是在政府宏观调控、法律政策的影响下,中介组织作为学校与社会之间的枢纽,形成政府、社会、高校之间的良性互动的机制。德国注重学生的“自我负责”,鼓励学生“自我发展”,政府提供咨询指导服务、立法、政策调整等;企业、中介组织、高校通力合作。日本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分工合作,中央设和地方设单独部门来负责毕业生就业问题。从上述三国的就业机制来看,有相同的地方:都是为劳动者提供就业信息及职业培训,为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位。主要特点总括为:一是政府、用人单位、高校共同参与大学生就业工作;二是注重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经验;三是尽可能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手段,为毕业生提供人性化的、高效率的就业服务。
而在国内,很多专家学者在学生实习方面进行了相关研究,在实习实训的建设上给出了相应的对策;但是相关论文较少,而且对实习方面的研究仍然停留在简单的罗列国内外的一些实习实训模式,并没有对实行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尤其是将实习模式和实习时间两者同时考虑,使两者达到最优,指出实习对就业的影响还需要做更深入的探讨。本课题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十年来自己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经历,继续探讨实习与就业的关系,创新工作思路,寻求新的途径和方法。
二、实习对就业的积极影响
1、大学生在学校的就业实习是就业的准备。实习是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及创新能力。就业实习是学生进行专业实践的关键。这是由于企业不只是需要专业知识扎实的学生,更需要具备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的学生。采取就业实习的方式,实习企业对大学生的知识、能力及其综合素质等情况较为全面认识,同时学生也能对企业有所了解,知道自己的职业定位。
2、实习企业和学生所学专业的对口度与就业专业对口度呈正相关。学生就业实习是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要求的实践教学环节,属于专业实践的范畴。我们对300名学生进行调查,有278名学生的实习企业和其所学的专业相一致,占926%;223名学生的就业单位和其所学专业相一致,占743%;实习企业和就业单位与学生所学专业相一致的有176人,占实习单位与其所学专业对口的比例为633%,占就业企业与大学生所学专业相一致的比例为789%。可以看出,实习企业和学生所学专业相一致,对学生就业单位的专业对口有较大的促进效果。
3、通过多样化的实习方式促进就业。企业通过就业实习对大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有了初步掌握,在这批实习生中进行录取,是企业避免用人风险的重要方式和途径。所以,学校大学生的实习改革一定会慢慢改变。我们从调查的结果发现,之前以学校组织、集中方式实习为主,现如今以学生自主实习、结合就业单位进行的就业实习手段很常见。从我们调查的数据中,学生在实习单位就业的比例很高,如文科类专业有34人,都是分散自主实习,其中22人在实习单位就业,达到647%。从数据中不难发现,学校大学生自主分散的就业实习,特别是跟大学生所学专业对口或相关的企业实习,跟统一一起实习方式相对比,学生更容易在实习企业顺利就业。
三、促进女大学生实习就业的对策
大学生就业实习是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内的基本工作,是人才培养和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学校应该根据目前大学生就业实习方式的多样化发展态势,特别是自主实习方式,规范管理,尽量让实习和学生所学专业的保持一致性,确保大学生就业实习的质量和效果,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1、加强校企合作,做好实习与就业的衔接工作。校企合作是直接的把实习和就业紧密联系起来的一种实习就业模式。校企合作发展紧密,既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实践水平的提升有帮助,又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就业,从而达到实习与就业双赢的效果。所以,学校要积极和用人单位密切沟通,实现具有高质量的校企合作,达到实习与就业的紧密衔接。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学校应该与用人单位保持密切往来,根据用人单位人才需求,有针对性的适当调整学校大学生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为用人单位培养出合格的人才。学校老师在和用人单位的沟通交流中,也要提升自身的专业认识,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调整。
2、对大学生进行实习指导与实习质量监控并举。学校应该在大学生实习前进行集中培训,以期使大学生来到实习单位后就能工作。此外,除了到实习现场指导等手段外,实习指导老师可采用网络、电话等方式跟实习生进行经常指导,同学间可采取qq等手段进行交流和学习。
3、采用多种方式对大学生的就业实习进行考核与评定。实习考核和评定的目的是客观有效的对大学生在实习阶段的专业、态度能力等综合素质实施合理的综合评价。为了防止学生用自主实习的理由不去参加实习,而是随意去公司在实习表上盖章,因此让实习流于形式等现象的发生,学校要对大学生实施实习考核与成绩评定的举措,通过此举来加强对大学生实习的指导和管理。除了负责实习的老师和公司的考核与评定外,学校可通过对自主实习的学生返校后统一进行实习成果汇报、实习答辩等形式,对实习质量与效果进行各方面的鉴定。与此同时,采取组织答辩和交流,大学生相互学习、相互借鉴,有利于提升学校的实习质量。
本文从实际出发,针对目前学生实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和论证,充分显示了实习对就业的积极影响,主要有促进高校的教育改革,推动高校在就业工作思路上的改革创新,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提供理论指导;帮助大学生做好步入社会准备,解答学生对社会的疑惑,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经验指导,为今后的实践活动提供可供参考的建议;学生经过专业培训,职业能力强,对工作与社会有了相应的了解,对企业的发展更为有利。
参考文献:
[1]刘增辉大学生实习: 就业前难迈的门槛[J]教育与职业,2007,(11)
[2]邱荣斌,王钦正大学生毕业实习的就业功能浅析[J]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2009(4)
四两拨千斤依靠机制创新促进大学生就业 篇4
——长安大学就业工作经验交流材料
长安大学学生就业与发展服务中心
在教育部和陕西省教育厅的指导下,在学校党委和行政的领导下,多年来,长安大学的就业工作秉承着“毕业生的就业空间有多大,学校发展空间就有多大”的就业理念,坚持“一把手工程”和“全员工程”,立足西部、依托行业、创新机制、特色发展,连续多年荣获陕西省就业工作先进集体。2009年全校上下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契机,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把学生就业工作作为学校最大的保民生、保稳定工程和学习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列入学校党政十大重点工作,5月率先出台了《2009届困难家庭本专科毕业生求职补贴发放方案》;投入200万专项资金、设立100个校内(离校)见习岗位等10项一系列新的举措;修订出台《长安大学关于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等就业的意见》、《长安大学学生就业工作考核评估办法》,使就业教育、指导、服务三位一体的校院两级就业工作模式更加规范化和有效化,确保了今年就业工作渠道更加畅通、就业环境氛围更加良好、就业指导内涵更加丰富、促进了学校就业工作科学发展。截至2009年7月1日,总体就业率稳中有升,本科生初次就业率就已经达到了93%,实现了“毕业生充分就业”的总体工作目标,优化了就业结构,给社会和学校交上了满意的答卷。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学校全体上下坚决落实国家政策,科学研判就业形势,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四方挖掘就业需求信息,全力进行就业指导的结果,也是我校就业指导工作能与时俱进,能紧跟形势变化做出积极有效的应对,各项深化就业工作的创新举措能贴近学生需求的结果,更是我校找准学校特色、专业特色,根据特色解决学生就业问题的结果。特别是通过推行目标管理,充分利用 “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网络联盟”、“全国大学生就业公共服务立体化平台”、“全国公路交通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工作协作组” 以及各省市就业信息网,引导学生关注用好网络信息和社会资源获取岗位,使就业工作的系统化、科学化和精细化在实践中得到了检验。
一、2009届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
2009届,我校共派遣毕业生6790人,其中研究生1314人、本科4989人、高职487人。总体就业人数为6153人、初次就业率为90.62%,其中研究生就业率87.14%、本科生就业率92.90%、高职生就业率76.59%。以本科生毕业生就业结构为例,总计考取硕士研究生1004人,占本科毕业生总数的20.12%;出国19人,占0.38%;参加国家及地方基层服务项目33人,占0.66%;到国有企业1869人,占52.24%;到三资企业、民营企业和其他企业1112人,占31.08%;到科研设计单位121人,占3.38%;到国家机关及事业单位181人,占5.06%;到高等学校及其他教学单位43人,占1.20%;到部队的毕业生有143人(其中含定向培养国防生135人),占4.0%;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101人,占2.8%;预征入伍6人,占0.17%;待就业355人,占7.12%。就业数据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在保持较高就业率的基础上,学校就业突出了长安大学特色,突出毕业取向和市场的行业特色融合、产学研的结合、以及理、工、文综合发展的战略特色,整体构建、全面实施向国防系统、主流行业、骨干单位输送和配置优秀的建设者和领军、领导人才的有效举措和长效机制。我校就业工作实现了与学校定位发展层次相匹配的就业工作理念和评价体系,二、几点做法和经验
(一)领导重视,组织健全,责任落实是推进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首要保证
2009年我校继续坚持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学校和各院(系)领导高度重视就业工作。校领导多次强调,毕业生的就业率、就业结构和就业层次已经成为检验学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最重要标准之一,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有无竞争力,社会是否需求,已经成为学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我校必须以就业为导向,坚持特色办学的指导思想,创新管理职能,进一步建立健全就业管理工作体制。根据我校就业工作的总体情况,校领导和各部门领导多次召开专门会议,对毕业生就业工作进行研究与部署。学校就业与发展服务中心、教务处等职能部门与各院(系)密切配合、相互协作,各院(系)在就业工作中充分发挥主动性与创造性,按照学校的工作部署扎实做好各项毕业生相关工作,增强了就业工作的实效性。
2008年12月1日教育部召开视频会议之后,学校立即于12月9日召开校长、书记等主要校领导参加的校院两级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全体成员就业工作会议,加强形势研判、采取积极措施,全力以赴做好我校就业工作。同时,学校继续坚持传统,成立了校、院系两级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落实“一把手工程”,加强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集体领导,增加就业工作的透明度,保证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学校在人员、经费、场地方面的“三到位”,有利支持了就业工作的顺利进展。校、院、系三级就业工作管理体制的构建,充分保证了校、院两级工作领导小组的决策贯彻,也更有效的推进了我校就业工作是一项“全员工程”建设,调动了全校教师的参与度,关注度,全面形成了就业工作的凝聚力和合力。
(二)明确定位,招就结合,制度健全是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长效机制
学校明确了“以特色求发展” 的指导思想,坚持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办学,立足校情,找准办学定位,突出办学特色,依托于我校传统的公路交通、国土资源与环境、建筑工程等优势学科方向,特色办学,进行专业设置的调整,培养特色人才,以此来适应市场和社会以及用人单位的需求,这一指导思想的确立为我校做好学生培养和毕业生就业工作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同时,学校加强了对市场需求调研,更加积极主动地根据社会需求调整学科专业设置,在培育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交通品牌”专业上下功夫。
在设置和调整专业,学校全面实施“质量工程”,包括学校“新生质量工程”“卓越人才工程”等培养体系的完善,加快了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使得学校在知识更新、实践教学、创新创业教育等关键环节上实现突破。这突出表现在我们的很多专业都是围绕特色做文章,比如我们的英语专业就是围绕相关工程的具有特色的工程英语,它在课程设置和学生培养上采用综合贯通的模式和体制,所培养的毕业生也就要比通用的英语专业毕业生更复合、也更受到相关用人单位的欢迎;我们的物流专业是依托我校原有的汽车和经管的相关专业细化而分设成的物流工程和物流管理两个专业,这两个专业不仅保留了原有专业的优势,同时在交叉、综合方面有各有特色,这些“特色”在就业中显示出了很强的社会竞争力,受到了需求单位的好评。而这一切均来自我校专业设置定位和招生就业结合体制方面的健全。同时,学校在教学内容和毕业设计(论文)方面,增加了大量的专业培训,开展了多项以促进就业为目的实习实践,不断深化和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多年来,我校实行招生与就业相结合制度,就业与发展服务中心参与当年我校招生计划的制定,确保了专业设置和调整中,以特色和市场需求为生命力,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思路贯彻。这样,专业的设置与学生发展及未来就业相结合,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根本保证学生就业。目前,学校招生与就业联动,基本形成了“出口畅、入口旺、中间质量来保障”的良好态势。
(三)保证投入,健全队伍,做好设施保障是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基础
就业工作的人、财、物投入,是保证就业工作顺利、高效、卓有成效开展的硬件基础。为适应我校每年7000人规模的毕业生就好业,学校形成了校院两级的就业工作队伍,校级专职人员10人、院系就业专职人员32人,专职人员与毕业生人数比为1:250;各院系有主管就业工作的副书记一名,学办主任和毕业班辅导员则是当年院系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具体负责人。
就业专项经费按照本科毕业生在校期间学费的1%提取,每年约100万经费落实到位。
学校就业硬件建设包括了2个多媒体信息发布室、3个面试室,资料查询室、咨询室,信息查询室等,有随时可以取用的教室资源及学术交流中心等校内资源。这些都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提供便利的服务,与此同时,各个院系也建立有自己的就业招聘场地。
(四)工作规范,信息畅达是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软件保证
我校的就业工作形成了一套规范的机制,这确保了我校就业工作的高效有序运转。
1、积极开拓就业市场,巩固和发展就业基地
多年来我校和公路交通、国土资源与环境以及建筑工程等方向的就业单位保持了良好的关系,并积极拓展各地、市人才市场。参加各地举办的人才智力洽谈会(或双向选择洽谈会)。比如,参加杭州的民营企业和高校洽谈会、绍兴的高层次人才智力洽谈会、台州的校企和科技人才洽谈会、烟台、长沙、扬州的校企洽谈会等;每年带队组织研究生参加宁波、镇江和顺德等地的洽谈会等。
以我校牵头成立的“全国公路交通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协作组”,经过几年来交流与发展,有效的巩固和优化了与传统行业用人单位的关系,使这些单位越来越鲜明地成为我校稳定的就业基地,随着协作组的发展和协作组内大型特大型企业自身业务范围扩展,对毕业生的需求专业面不断扩大,带动了行业主干专业以外其他专业的就业。
2、各类校园招聘活动和就业信息网为就业发挥了关键作用
坚持召开校级冬季、春季两大型次“双向选择洽谈会”和日常专场招聘会,鼓励院系举办中型招聘会。学校有近六成的毕业生在校内各类招聘会上找到了满意的单位,签订了就业协议。实践证明,举办校内招聘会,具有就业成本小、效果明显、互惠双赢的社会效果。2009年冬春季两次“双向选择洽谈会”共有700余家单位参会,全校日常中小型招聘会600多场次,为广大毕业生提供了大量就近、就地、低成本双向选择的机会。
我校的就业信息网(http://jyzx.chd.edu.cn),为2009届毕业生提供了2000余家用人单位的3万余个就业岗位,是我校毕业生收集掌握就业信息的主渠道。
3、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建设规划和建设、增强了就业指导实效性
2008年学校下发了《关于开设公共艺术类课程和就业指导类课程的通知》文件。学生就业与发展服务中心牵头制定了长安大学《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实施办法、《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大纲等。2009年6月,邀请北森职业测评技术有限公司,为我校从事学生工作的52名老师进行了短期的就业指导课程培训,为大面积、高质量的课程开设进行师资准备。本学年还选送教师参加省上举办的就业指导培训,开设就业指导课程。
从2009年开始,学校提出了分阶段、分专业、全程化,并整合校内外资源,实现多元化师资、多方式授课的就业指导方案。有效利用用人单位的领导或人力资源部门领导来校招聘毕业生的机会,邀请他们向高年级学生进行行业和企业认知教育,同时,为了更长远地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问题,夯实学生成长发展的根基,从2009年开始全面推行“新生教育工程”,通过开展入学与适应性教育、学科专业与职业认知教育、学风建设与学务指导教育、成长与发展教育、奖励与资助教育六个模块的教育,把就业教育的关口前移,帮助新生尽快了解所学专业,做好学业规划与职业规划,引导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就关注就业,为增强就业竞争力作准备。也是在2009年,为贯彻“请进来,走出去”的就业指导方针,广泛利用社会优质资源,在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就业基地建设等方面开展有益探索,学校积极聘任就业指导师,聘任一批在机关、企事业单位供职,有着丰富的社会资源及社会阅历的人士为学生就业进行指导,共聘请就业指导师8名。这一系列配套组合拳的实施逐步提高了学生对就业形势和对行业企业的认识,调整择业期望,端正就业态度,促进了签约成功率。
4、落实国家政策,设立见习岗位和发放求职补贴,服务于毕业生和社会
学校积极落实国家对就业的各项政策、响应国家号召,在2009届毕业生中设立100个校内(离校)见习岗位、200个科研岗位,投入200万元吸纳就业困难毕业生就业,每人月工资本科毕业生1500元、硕士毕业生2000元;出台了《2009届困难家庭本专科毕业生求职补贴发放方案》,切实帮助我校2009届困难家庭毕业生就业,有407名就业困难毕业生享受到学校的每人500元就业补贴,共计20.35万元。学校以上的举措,被教育部第687期简报刊登。
5、大力宣传、表彰,做实国家项目
鼓励毕业生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到基层等国家项目和艰苦地区工作,到西部省区支边、支教、支农、扶贫,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每年我校毕业生到西部就业人数超过35%。积极落实好国家关于毕业生就业的各项贷款代偿资助制度的有关办法,2009届有46人享受到国家第一批贷款代偿。2009届涌现出西部志愿者29名,真维斯支教计划3名,自主创业2名,到西部基层及西藏就业17名,学校根据相关政策给予了表彰和奖励(共50名,16.2万),国家预征兵对象13人。
6、加强创业教育,以创业带动就业
“以创业带动就业”是长安大学实施的一项重点保障工程。学校经常承办高质量的“创业报告”、“创新论坛”和“企业家课堂”等活动,激励大学生增强学生创业的信心和决心。开设有《创造学》、《创业学》等选修课程,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造能力。我校在毕业生创业方面有了成功经验,以我校公路学院毕业生钱俊东为代表的能本创业和以我校信息学院毕业生罗建林为代表的知本创业典型在全国造成了良好影响。在2009年成立“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创新创业教育分会”进程中,我校应邀参加筹备,我校党委副书记白华研究员应邀出席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创新创业教育分会成立大会,发表主题演讲,并在会上当选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创新创业教育分会副会长,我校成为副会长单位。《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科技日报》等多家媒体多次报道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经验和做法。
7、加强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弘扬就业工作主旋律
毕业生教育工作,既是就业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毕业生教育过程中,各院(系)按照学校统一工作安排,明确工作任务,任务落实到人,各院(系)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层层落实责任制,在工作中充分发挥学生工作专职队伍、学生干部、学生党员骨干作用,采取了多项切实有效的措施,使毕业生教育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教育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简报》2009年第75期以题为“长安大学多项举措认真做好毕业生离校教育工作”专门进行了报道,这包括做好毕业生总结和鉴定工作,使之成为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最生动的一堂课;开展“感恩祖国、感恩母校、感恩师长”主题教育,营造温馨和谐的离校氛围;开展系列毕业专题报告会、座谈会,探讨交流工作和学习经验;把解决毕业生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为毕业生做好事、办实事;极做好就业困难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客观、理性、辨证地认识就业形势,合理调整就业预期,进一步转变就业观念,树立“行行可建功、处处能立业、劳动最光荣”的职业观,鼓励毕业生到西部、到基层、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五)依托行业,创新就业模式,力求特色发展
2006年初,在教育部高校学生司、交通运输部人事劳动司、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等部门的支持下,结合自身特色办学的指导方针,我校牵头成立了“全国公路交通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工作协作组”,协作组属于全国首家校企紧密联合的非政府组织就业协作机构,每年召开一次年会。我们以协作组为纽带,积极探索共同参与、互惠互利、资源共享、共谋发展的毕业生就业工作运行机制和服务模式。协作组的成立使我们协作组院校(包括长安大学、武汉理工大学、长沙理工大学、重庆交通大学、山东交通学院)和中国交通建设集团公司、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均属于世界500强企业,中国共占19家)等大型国有企业建立起来的供需关系更加牢固,合作空间更加广阔,学生影响力更加广泛。经过几年的交流与发展,有效的巩固和优化了与传统行业用人单位的联系,使这些单位越来越鲜明地成为我校稳定的就业基地,随着协作组内大型、特大型企业自身业务范围扩展,他们对毕业生的需求专业面也不断扩大,带动了我校主干专业以外其他专业毕业生的顺利就业。每年协作组单位吸纳我校约15%以上学生就业。这些就业基地的巩固和发展,提高了我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而以大企业为主的就业去向,为毕业生未来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平台。
坚持依托行业、立足西部,充分发挥优势,以特色作为学校人才培养的战略选择,在特色创新中使自身不断获得快速发展。让特色孕育发展,让特色滋润生命,把培养富有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做为学校发展的目标。总结学校所以能够做到在金融危机下继续保持较高的就业率,是与主动发挥行业特色优势密不可分的、随着长安大学毕业生在国家奥运体育场馆水立方、杭州湾大桥、苏通大桥、京沪高铁等一流的工程中大显身手、建功立业,我校毕业生越来越得到社会的认可。
长安大学秉承“弘毅明德 笃学创新”的校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就业工作理念,努力提高培养质量和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全面推进毕业生就业工作。
【四两拨千斤依靠机制创新促进大学生就业】推荐阅读:
依靠技术创新提升企业发展实力09-27
依靠初一学生作文08-24
我国已到了必须更加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新阶段08-26
依靠科学10-08
依靠科技10-11
有关依靠初一作文07-02
陌生的依靠散文10-16
依靠自己作文1200字05-21
等待-心灵的依靠作文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