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靠科技

2024-10-11

依靠科技(精选12篇)

依靠科技 篇1

上海铁路局是中国特大型铁路运输企业, 主要担负安徽、江苏、浙江和上海三省一市区域铁路运输业务, 营业里程 (含合资铁路公司) 超过6 000 km。目前已先后完成管内多条线路的复线和电气化改造, 合宁、合武客运专线相继建成开通, 全局200 km/h及以上线路延展里程已超过1 600 km, 其中既有线部分区段及合宁、合武客运专线达到250 km/h, 长江三角洲地区大量开行动车组列车, 京沪线沪宁段开行5 500~6 000 t货运重载列车。京沪高速铁路和沪宁、沪杭、宁杭、杭甬等客运专线和城际铁路以及上海虹桥站、南京南、苏州、杭州东、宁波站等一批现代化综合交通枢纽和新型客站加紧建设。东部发达铁路网已显雏形, 全局主要技术装备和运营管理水平迅速提高。2008年, 全局旅客发送量超过2.5亿人次, 货物发送量突破2亿t, 客、货运平均密度均位于世界前列。多次获得“全国实施卓越绩效模式先进企业”称号, 并荣获特别奖。2008年度又被评为“中国优秀诚信企业”, 是上海市2006—2007年度合同信用AAA级企业, 连续多年进入中国企业500强。

自主创新, 推动企业发展

为适应我国铁路提速发展的需要, 上海铁路局进一步加大了自主创新的力度, 2007年以来, 主持承担铁道部科研计划项目13项, 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2项。这些自主创新成果不仅广泛应用于铁路运输生产, 填补了多项国内空白, 取得了显著成效, 赢得了各方面好评, 而且有力推动了企业发展, 为上海铁路局顺利完成近年来铁路提速、改造和运输生产任务作出了积极贡献。

非接触式接触网动态检测系统

上海铁路局技术中心科研所研制的“非接触式接触网动态检测系统” (见图1、图2) , 采用基于两台共面线阵摄像机的三角法立体测量技术, 满足电气化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接触网检测需要。在不停电、不影响运输秩序的情况下, 实现对接触线磨损、几何位置 (导高、拉出值、导线坡度、平顺性、导线高差等) 、硬点及偏磨等参数的动态检测, 且不受行车速度制约。该成果于2005年11月通过铁道部技术审查和验收, 总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填补了国内空白。先后荣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上海市优秀发明一等奖、上海铁路局科技进步一等奖。2007年列入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 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

目前, 该系统已经安装在上海铁路局时速160 km的新型检测车和中铁电气化局上海维管段的5辆接触网作业车上并投入应用。也可应用于城市轨道交通接触网检测, 为接触网养护维修提供科学依据。

线路精密控制网建设

目前, 上海铁路局在京沪、沪昆线 (管内) , 合宁、合武 (管内) 、甬台温客运专线已建成线路精密控制网。设置的CPⅡ、CPⅢ控制桩点稳固, 符合CPⅢ采用自由建站后方交会法测量点对布点的要求, 有效提升线路大中修设计、大型养路机械作业和日常轨道几何状态控制质量 (见图3) 。

无线数据传输桥梁振动检测

项目以无线方式实时检测桥梁性能, 无线信号传送稳定, 抗干扰性强, 远程控制可靠, 技术水平国内领先。可大大提高桥梁现场检测的准确性与效率, 并为维护单位及时了解桥梁状态提供便捷手段。该项目2008年获上海铁路局科技进步一等奖, 该系统已在上海、济南、武汉铁路局推广应用 (见图4) 。

长江大桥安全检测

通过采用检测、通信和数据处理技术, 实现对大桥结构响应及工作环境的实时在线监测, 并利用获取的大量数据分析和评估结构的工作状态, 为大桥的管理和养护提供科学决策依据。该项目使上海铁路局200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目前在上海铁路局南京、芜湖长江大桥上投入使用 (见图5) 。

无线调车监控

上海铁路局主持研发。基于机车LKJ-2000型监控装置、TDCS和TMIS等系统, 将车站信息、调车作业单信息通过无线通信方式传送至调机, 实现调车信号、调车进路及作业单、区段限速等信息在机车上的实时显示, 为调车司机提供调车作业依据, 并具有超速防护功能。该项目获2008年上海铁路局科技进步一等奖 (见图6) 。

电务综合试验

上海电务段2009年主持研发, 包括TDCS系统、车站列控中心、EI32-JD型计算机联锁仿真三个子系统。具备对车站电务设备进行联锁关系检查、限速命令验证、TDCS信息核对、备品备件检测等功能, 可模拟故障并对现场发生的故障进行分析 (见图7) 。

客车轮对与轴承运行状态监测

基于原有轴温报警器, 实时跟踪监测轮对、轴承运行状态, 实现轮对、轴承故障预警。该项目由上海铁路局合肥车辆段自主研发, 2008年获上海铁路局科技进步一等奖。

铁路供电有源无功补偿装置

上海铁路局合肥供电段自主研制。采用IGBT作为开关器件, 实现无级差连续和极性可调的无功, 调节速度快、不需大容量电容、电感等储能元件, 谐波含量小。可用于时速200 km及以上线路35/10 k V变配电所。该项目获2008年上海铁路局科技进步二等奖。

消化吸收, 用好引进工装

随着我国铁路的发展, 大量国外铁路先进技术不断引进。如何用好、修好引进工装设备, 是确保我国铁路提速成功的关键。上海铁路局在既有线提速和高等级铁路建设中, 积极消化吸收引进技术, 在确保用好的前提下, 大力开展再创新活动, 已初步取得成效。实践中体会到:只有在引进过程中主动做好消化吸收工作, 才能不辱使命。

大型养路机械成套装备技术与应用

上海铁路局“铁路线路大型养路机械成套装备技术与应用”项目, 获2006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全路首次引进的钢轨铣磨车和首台AHM300R-CH路基整形车在上海铁路局已投入使用。快速换轨作业车目前已试制成功, 即将投入现场试用 (见图8) 。

动车组列控车载数据管理

项目由上海铁路局自主研发。主要功能是采集、分析动车组列控车载数据, 提高数据管理效率。该项目关键是不断掌握进口设备的大量故障代码信息, 这对提供故障解决方案, 修好、用好动车组设备至关重要。

便携式客车控制电缆绝缘与对线测试仪

“便携式客车控制电缆绝缘与对线测试仪”是为适应现场检修作业中对客车车辆控制线更快、更准地进行绝缘测试和对线, 改变现有常规仪器低效率、易差错的传统方法而研制的智能测试仪器, 填补了车辆维修领域的空白, 大大提高了检修效率。该项目适用范围广, 通过菜单选择, 同时能满足25型客车、庞巴迪车辆、动车组等各种车型控制电缆。2008年通过上海铁路局技术鉴定, 目前已在上海车辆段推广应用 (见图9) 。

集便器控制器国产化

参照美国monogram公司生产的集便器设计原理, 根据我国铁路客车的实际情况, 上海车辆段对集便器控制器进行重新自主设计 (见图10) 。该产品不但能完全替代原进口件, 还强化了系统保护功能, 经投入现车使用, 效果良好, 荣获2008年上海铁路局科技进步二等奖。

钢轨探伤车进口轮探头组件

我国铁路现有钢轨探伤车均使用从美国Sprry公司进口的轮探头组件, 通过分析研究, 上海铁路局技术中心组织力量, 进行国产化设计。目前国产轮探头组件已通过上海铁路局技术鉴定, 其日常工作消耗量最大的“探轮外膜”已投入小批量生产, 在上海铁路局的钢轨探伤车上投入使用, 并通过广州、柳州、南昌、济南等铁路局和铁道部钢轨探伤车的试用。

加快成果转化步伐

科研项目取得成功, 凝聚了科研人员大量心血, 如何使科研成果转化成产品, 同样也需加倍艰辛。做好科技成果转化工作, 不仅能积极推动科研工作纵深发展, 还能有效解决就业问题。上海铁路局积极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工作, 取得可喜成效, 现已涌现出上海铁路站场调速技术中心有限公司、合肥金陶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等高新技术企业, 一批创新型科技企业茁壮成长。

减速顶和挡车器

上海铁路局站场调速技术发展中心成立于1991年, 现为上海铁路站场调速技术中心有限公司 (简称上海调速中心) 。该公司自1980年11月开始研制我国第一代外侧减速顶以来, 一直紧密围绕铁路运输市场, 不断开发新产品, 目前已成为全路减速顶调速设备科研设计、生产供应、售后服务的主要单位, 减速顶已从最初的单一外侧减速顶发展成12个系列、48个品种。该公司在减速顶20多年的研发过程中先后获得国家六部委颁发的国家级新产品奖、铁道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优秀发明选拔赛一等奖, 上海铁路局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四项, 三等和四等奖各一项。截至目前, 该公司已向全路100多个站场累计供应TDW®减速顶50余万台, 为我国铁路编组站自动化改造作出很大贡献。

在做大做强国内铁路减速顶调速设备的同时, 近10年来, 该公司还依据国内大力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及铁路客运专线的市场需求, 研制开发了轨道交通线路终端安全防护设备 (DDCQ挡车器系列产品) , 该系列挡车器分别获得上海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A级项目证书、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证书 (专利号:ZL03 2 32123.6) 和上海铁路局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各一项。目前, 除在全国各大城市地铁、轻轨及国铁线路上得到广泛应用外, 亦已完成在国内高速磁悬浮试验线、低速磁悬浮线上的安装调试, 并出口到英国、意大利、澳大利亚等国家, 赢得很高声誉。该公司在不断创新中始终坚持以质量取胜, 2001年被评为“上海市高新技术企业” (见图11、图12) 。

内燃机车柴油机陶瓷系列配件

上海铁路局安徽劳动服务总公司合肥金陶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是铁道部定点生产企业。该公司研制生产拥有国家专利的铁路内燃机车柴油机陶瓷系列配件:陶瓷活塞环、陶瓷活塞、陶瓷喷油器针阀偶件、陶瓷喷油泵柱塞偶件、陶瓷进排气门等产品, 曾多次获得“铁道部重点推广项目产品”、“上海市科学技术博览会金奖”、“安徽省科技进步奖”、“安徽省高新技术产品”、“安徽省质量放心产品”和“安徽省新产品”等称号。企业先后被评为“上海铁路局技术创新先进集体”和“科技部技术创新基金”无偿资助单位, 是上海铁路局首家通过新标准验收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于2004年通过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实现了对生产全过程的有效控制, 生产的内燃机车陶瓷系列配件出厂合格率保持100%。通过大量装车试验跟踪检测证明, 该类产品不仅有耐磨性能好、质量稳定、使用寿命长等特点, 而且具有良好的节能、降耗、环保效果。

该公司目前已开发出15大类50多种机车陶瓷配件 (见表1) , 其中有30多项产品获批为铁道部机车重要件定点项目产品, 并通过上海铁路局技术部门的鉴定和验收。机车陶瓷油压减振器、陶瓷联合调节器传动轴、陶瓷喷油泵出油阀偶件等都已获国家专利, 并开始生产销售 (见图13) 。

钢轨胶接绝缘接头

上海铁路局技术中心科研所科技成果转化产品, 1997年12月通过上海铁路局技术鉴定, 总体水平达到国内领先, 其关键技术指标—钢轨胶接绝缘接头整体剪切强度超过美国“AREA”的技术标准和美国同类产品的实际强度。其技术指标达到或优于铁道部标准 (TB/T2975-2000) 规定要求。适用于50 kg/m、60 kg/m、75 kg/m钢轨工厂热胶生产, 1998年获上海铁路局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上海市交通邮电系统优秀新产品三等奖。该产品已在上海铁路局、宝鸡桥梁厂等单位批量推广使用。该所为了适应我国铁路大规模客运专线建设和既有线提速需要, 新近又自主研发了“KZXJ-3250客运专线现场胶接绝缘接头”, 为钢轨现场胶接绝缘产品, 是铺设跨区间无缝线路的关键技术之一。该项目2008年11月通过上海铁路局技术鉴定, 作为《时速250 km合宁铁路建设成套技术研究》子项目, 获得2008年度上海铁路局科技进步特等奖, 为我国铁路客运专线一次性铺设跨区间无缝线路提供了技术先进的现场胶接绝缘接头, 填补了国内空白。目前已在合宁、合武、甬台温和温福客运专线上推广使用 (见图14、图15) 。

工地钢轨接触焊作业车

上海铁路局技术中心科学技术研究所科技成果转化产品——工地钢轨接触焊作业车, 是为在现场采用闪光接触焊技术焊接钢轨设计研制的新型施工装备。2003年12月该项目通过铁道部技术鉴定, 经专家审查, 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填补了国内空白。2004年获上海铁路局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并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4项。

移动式接触焊接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标志着国内无缝线路施工工艺的一大突破。该设备适用于铁路、地铁和轻轨轨道短轨或长轨条的现场焊接, 具有施工方便、进度快、节约投资等优点。目前已在中铁二局股份有限公司、中铁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中铁五局 (集团) 有限公司等建设施工单位承接的京津城际铁路、武广客运专线、上海轨道交通1, 4, 8, 9号线和广州地铁3, 4号线铺设无缝线路焊接施工工程中推广使用 (见图16—图18) 。

提速道岔锻造辙叉焊接装置

上海铁路局技术中心科学技术研究所科技成果转化产品——道岔锻造辙叉闪光对接焊机, 是为全断面焊接锻焊辙叉的心轨与叉心而设计研制的焊接设备, 焊接接头机械强度和精度完全符合TB/T1632-91标准, 满足辙叉焊接作业的需要, 2005年通过铁道部技术评审和验收。该设备的研制成功标志着我国自主研制铁路焊接设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填补了国内空白。该项目2006年获上海铁路局科技进步二等奖。目前已在哈尔滨铁路局等道岔生产厂投入使用 (见图19、图20) 。

列检作业监控系统

上海铁路局安徽铁道集团公司阜达铁道应用技术有限公司成立于1998年, 位于安徽省阜阳市。该公司自主研发的“列检作业监控系统”获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证书、铁道部“铁道科学三等奖”和上海铁路局科技进步二等奖。主要产品“微控电动脱轨器”和“微控电控列车试风装置”获铁道部定点生产证书。该公司还通过了ISO9001:2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是安徽省科学技术委员会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 (见图21—图23) 。

内燃机车扣压橡胶软管

上海铁路申机工贸公司主要从事机车配件的制造与修理, 内燃机车和电力机车扣压橡胶软管是该公司主要产品之一 (见图24) 。2003年11月生产的内燃机车钢丝编织扣压橡胶软管获得了铁道部定点生产证书。

扣压橡胶软管是内燃机车和电力机车各部件间液体、气体的连接通道。具有耐油、耐压等特性, 主要用于各种型号内燃机车和电力机车的润滑油系统、燃油系统、冷却系统及风管路等。该公司所生产的各类机车扣压橡胶软管先后在上海、南京、杭州、阜阳机务段等单位的各型内燃机车上装车使用, 质量稳定, 性能良好, 深受广大用户好评。

依靠科技 篇2

___职工的技协依靠科技兴企立足企业经济发展,充分发挥技协自身的优势,组织职工进行发明创造、技术革新和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活动,推广和应用一批先进科技成果和技术革新项目,推动了科学技术进步和生产建设的发展,企业效益不断提高,参预市场的竞争力得到增强。

一、坚持一个思路,完善四项机制,科学规

范技协活动

___职工技协工作是从___年开始的。活动初期,广大职工的合理化建议、小改小革也曾在企业的生间经营中起到过一定的作用。但由于制度不健全,组织宣传发动不到位,部分干部职工的思想认识不清,认为“小建议解决不了大问题”、“大改造会影响正常生产”,同时受“要发展,上项目”、“投入越大、回报越多”等经济发展过热思潮的冲击,几年间,十几家小型企业应运而生,但很快又是相继落马,几百万元的投资打了水漂。失败的教训使我们深刻认识到:盲目的投资立项并不符合市场规律,外延的扩大生产未必促进企业的发展。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进程中,技协的作用不应忽视,它在强化企业内部管理,内涵扩大再生产的道路上将会大有用武之地。为了充分发挥技协组织推动企业技术进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积极作用,工会达成共识,坚持一个思路,完善四项机制的工作思路,切实加强技协的自身建设,使技协工作有组织、有内容、有依据、有目的的系统展开,围绕企业中心,推动经济发展。

坚持一个思路:技协的工作方向是三服务,即服务企业发展,服务工运事业,服务职工群众。我们在这一思路的指导下,逐步建立起一套比较完善的以“四项机制”为核心的工作组织体系。

1、组织管理机构。成立了由党政工主要负责人参加的职工技术协会、合理化建设和技术改进项目评审委员会。___个公司和厂均建有技协小组,车间、班组设技协员,从而形成了厂、车间和班组三级技协活动网络。在机构划分职能,明确责任,并规定每年召开两次技术革新会议,每年统一组织一次技术革新项目课题的研究。

2、工作运行机制。几年来,职工技协积极探索,学习先进管理方法和经验,逐步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群众性技术活动工作运行机制。其程序是:提出建议—确立课题—设计方案—调研论证—优化方案—实施技改—审评定级—表彰奖励。实践证明,这套技改工作运行机制,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它既有可以巩固已有成果,又能促进新的革新项目的产生。

3、技术管理机制。开展群众性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比武活动,既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动员职工群众投身企业整体建设的一项主要措施,更是提高他们技术素质,积蓄发展后劲,建设一支精锐技术之师的需要,也是党的依靠群众思想的集中体现。为此,我们详细制定了《关于开展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活动的意见》、《科技管理条例》、《科技基金使用办法》,修定完善了《合理化建议和科技改进工作责任制》、《技协会员周期培训制度》、《职工技术比武章程》、《职工岗位练兵技术比武办法》和《职工技术比武考核奖励细则》等十几项技术管理制度,从而保证了职工培训、提合理化建议、技术比武和岗位练兵等活动有章可循,依规而行,奖罚有据,顺利实施。

4、激励机制。(1)政治上有名,入党、提干、评比优先,技协每年召开一次技术革新成果表彰会,给科技标兵披红戴花。仅去年,就有名科技标兵入了党。___等___名科技标兵先后被评为劳动模范。其中两位标兵走上科级干部领导岗位。(2)经济上有利,晋级、住房优先。前几年,企业管理___的晋级,有___的指标给了科技标兵。去年,科技标兵___一次受奖___元,成为技术尖子中的“明星”。科技标兵___等分房享受处级待遇,并享受各方面的住房优惠价格。(3)生活上关心,查体、荣疗优先。对技协会员当中的科技标兵每年一次健康查体,每年组织一次集体观光旅游。

二、围绕企业中心,组织开展群众性技术活动

坚持一个思路,建立健全四项机制,大大提高了技协的工作水平,组织职工开展的技术攻关、技术培训、技术比武等多种形式的群众性技术活动,都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背靠企业、针对难点,深入持久地开展技术攻关活动。

依托企业开展工作是技协立足和发展的基础,开展好这项工作,就必须根据企业的实际状况和发展水平,确定阶段性目标和近期工作规划。重点抓了“四点”工作,以点带面,层层推动,在积极广泛地开展技术革新、技术攻关活动中收到显著的成效。

(二)强化业务技术培训,积极开展岗位练兵和技术比武活动

技协近年来工作的有效开展,不仅激发了广大职工群众的聪明才智,培养了他们关心企业发展的主人翁责任感,增强了凝聚力,也提高了工会的地位,得到党政领导的大力支持。职工技协在不断提高生产效率和经营效益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企业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要冲出重围,站稳脚跟,谋求发展,就必须强化职工的业务技

术培训,大力开展岗位练兵和技术比武活动。

1、强化业务技术培训,近年来,我们认真贯彻《劳动法》和《职业教育法》采取了“三个结合”,把握“三个重点”,针对薄弱环节,加大力度,努力提高职工的技术素质。“三个结合”即:一是脱产培训和业务培训相结合。到目前为止,共脱产培训___人次,业余培训___人次。二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每年举行

一次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活动收到了明显效果。三是内培与外培相结合,积极输送技术尖子和骨干进行深造和有计划的组织各岗位工种的技术培训。##年##月份,企业共组织___人次到同业厂家进行学习,取得良好效果。“三个重点”即:一是把业务技术人员作为培训重点;二是把生产中的技术能手作为培训重点;三是把各班组中的合理化建议负和技术尖子作为培训重点。

2、开展岗位练兵活动,这是提高全体职工的科技意识和业务素质的一种扎实有效的手段。我们采取抓点带面,点面结合的方法,以取得和掌握第一手经验材料,___年,在分厂我们召开了岗位练兵和技改革新项目现场展示会,并邀请了上级领导参加,大家观摩了分厂职工艰苦创业,大力开展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所取得的成果。由于该厂规模小,人员新,技术力量薄弱,给生产带来很多困难。然而,全厂职工达成共识,立足岗位,艰苦奋斗,争做能手。每当接到任务后,他们总能以最快的速度落实图纸组织材料,以最短的时间保质保量将产品交付客户。该厂年均完成产值___万元,人均创造利润___#元,居本企业同行业之首。我们把这一经验加以推广,反响非常强烈。

3、大力开展技术比武,有力地调动了职工钻研业务技术的积极性,培养发现了一大批技术能手,___年,组织了___个重要技术工种的职工技术比武,聘请了专业技术人员担任评委。在___#多名职工参加比武的基础上,选拔出___人,进行技术考核和理论考核,最后对第一名颁发了“状元奖”,对第二名、第三名分别给予奖励,这在整个___##来说,由___牵头组织还是首次,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赞赏和肯定。___#年我们在___#组织了一次档车工技术比武,并___##专门发文予以表彰奖励,对生产及各项工作的开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实践证明,开展业务培训、岗位练兵和技术比武活动,不仅能提高企业职工的技术文化素质,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还能消除生产中不稳定因素和危险因子,从而切实保证企业各项工作的有序进行。同时也能大大提高工会在职工群众中威信和地位。

各位领导,同志们,职工技协工作是企业工会组织的一个永恒的话题,有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我们去研究去探索。我们决心认真贯彻职工技协工作精神,坚持上级领导工作布置,虚心学习兄弟单位的典型经验,继续深入持久地开展群众性技术活动,为企业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依靠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 篇3

郭省长的报告对“十二五”的工作成绩,作了客观公正的评价,更为“十三五”的发展描绘了美好的蓝图,为我们山东省在全面建设小康的进程中走在前列描绘了美好画卷。报告中充分关注民生事业,报告明确表示,改革开放的成果必须由广大人民群众共享,让广大人民群众从中受益,不断提高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唯基如此,综合国力才能不断增强。

目前我们已经进入一个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的新历程,我们的发展由速度型向质量型转变,由追求粗放型向环境友好型转变,由追求同质化向差异化发展转变,由单纯打造硬环境向打造软环境转变。在所有转型升级中,科技创新是第一驱动力,只有做好科技创新这项工作,我们的产业升级、转型发展才能实现好。

作好创新发展要把握五个环节,第一在政策层面上要建立一个政策全覆盖的体系;第二要崇尚创新,参与创新,形成全社会创新的浓厚氛围;第三知识创新资金要到位,要能宽容失败,通过创新资金的专项使用实现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第四要加强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创新是关键,核心在人才;第五打造好科技创新的各类平台,让团队人才和专家有一个创新的载体,构建科技创新的环境和待遇,用感情、待遇、事业留住人才,形成科技创新的链条,实现社会和谐发展。

依靠科技手段推动节能减排 篇4

一、科学管理, 夯实“科技节能”基础

(一) 构建共享平台

由科技部门根据各个科室不同的业务特点, 通过资源整合, 构建设备共享平台, 形成资源共享体系, 提高设备的利用率, 直接减少电子设备重复购买和闲置现象。如针对不同的科室、不同的岗位对打印机、扫描仪等电子设备的使用频率不同的情况, 可以将打印机、扫描仪安装联接在使用频率高的个人计算机上, 通过互通的网络共享的方式实现多人使用。

(二) 注重日常科技维护

一是非正式文稿打印时运用草稿模式, 打印机省墨又节电。打印机以省墨模式打印, 在省墨30%以上的同时既可提高打印速度, 又能节约电能。

二是设置合理的计算机电源使用方法, 通过计算机设置, 避免使用计算机动态屏幕保护模式。在短暂休息期间, 可使计算机自动关闭显示器;若较长时间不用, 使计算机自动启动“待机”模式, 计算机在不用时即进入待机模式, 可以将能源使用量降低一半以上。

三是合理设置机房布局。因机房服务器多、设备多, 且多台设备摆放在同一机柜中, 上层服务器容易吸入下层服务器散发的热气、机柜发热量分布不均等现象容易造成局部热点, 导致机房采取加大制冷功率来解决机柜局部高温的问题, 进一步造成用电量的增加。为解决这一问题, 一是可以根据精密空调的出风口来错位摆放机柜的位置, 加大服务器周边冷气流通;二是在机柜服务器与服务器之间安装排热背板, 阻挡下层服务器排出的热空气进入中上层服务器的进气口, 以保证所有服务器吸入纯冷空气, 充分发挥空调效能。

二、强化技术节能, 提升节能效率

(一) 科技创新, 降低能耗

改变单纯依靠传统方法统计能耗数据后再采取相应的节能措施来降低能耗的方式, 应充分利用现有条件, 通过科技创新将节能措施由事后前移至实时监测控制, 提升节能效率。比如, 自来水管道地下暗管铺设, 传统的机械水表依靠人工抄表, 未能及时反映用水情况, 节水措施滞后, 容易发生地下管破裂时未能及时发现的现象, 造成大量水资源的浪费。建议将原有的机械水表更换改造成电子远传水表, 针对各个监测点进行实时监测。

(二) 专业扶持, 科技节能

基层央行普遍存在节能改造资金少、改造技术瓶颈的问题, 建议上级行出台引入合同能源管理模式指引, 借助节能服务机构的专业技术资源, 发挥节能服务机构的服务优势, 进行节能诊断、设计、改造和管理, 以零投入获取节能收益和技术支持, 实现传统节能模式向科技节能发展, 转移传统节能投资方式下节能项目的所有风险。

三、加强科技节能普及

一是充分利用节能宣传周, 加强节能减排科技普及, 增强职工对科技节能减排的认知度、认同感和参与度, 营造有利于科技节能减排的良好的社会氛围。

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生态建设 篇5

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生态建设

近年来,锡林郭勒盟紧紧依靠科技进步,科学制定草原生态建设规划,积极开展科技合作,对关键技术环节进行攻关,不断完善技术路线,大力开展科技培训、科技示范、科技合作,使各项工程建设的科技含量进一步提高,有力地促进了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

作 者:苏和  作者单位:锡林郭勒盟 刊 名:华夏星火 英文刊名:HUAXIA SPARK 年,卷(期): “”(10) 分类号:F1 关键词: 

依靠科技 篇6

关键词:渔业;科技;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4.20.0052

近年来,孟连县渔业生产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指导下,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这一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增效为动力,积极调整渔业产业结构,充分发挥区域优势,积极发展名特优新品种养殖推广,渔业生产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为优化孟连县农业产业结构、增加渔民收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 孟连县渔业现状

孟连县地处祖国西南边陲,东经99°09′~99°46′,北纬22°05′~22°32′,东西长约53公里,南北宽约38公里。南面与缅甸接壤,全县土地面积1898平方公里,国境线长132.7公里,是一个契嵌境外的边疆县。

全县辖2个乡,139306人,是一个边、少、山、穷的国家级贫困县,山区与坝区发展不平衡。全县河流纵横,溪谷众多,鱼类品种(含虾、蚌、蟹)丰富,民间历来自然捕捞,所得鱼虾除自食外,部分拿到市场出售,成为坝区和山区群众较为普遍的一项副业。山区缺少水资源,“养殖难、吃鱼难”。上世纪60年代以后,池塘、稻田养鱼渐兴,鱼类商品量增加,渐成规模。2013年全县渔业养殖面积0.7万亩,水产品产量2800吨,实现产值3200万元。

解放初期,由于社会形态的历史跨越,傣、拉、佤三大主体民族分别由原始社会末期和封建社会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当时人们思想观念陈旧,习惯于野外捕捞,不懂得渔业生产自给。主要表现为:

渔业养殖基础设施差,全县田少地多池塘少,池塘面积仅占耕地面积的1.8%,大部分属于无水利条件的山地。渔业养殖基本靠坝区有水利条件的池塘养殖,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

大部分养殖户观念陈旧,还停留在过去的传统粗放式管理模式,科技推广难度大。

品种单一,市场竞争力弱,难于适应消费需要,效益低。

山地自然资源没有被充分利用,养殖用池塘不固定,复养指数低、单产低。

2 边疆渔业的发展前景

孟连与缅甸山水相连,境外边民生活用品90%以上都需要从孟连购入,具有发展边境贸易和对外开放的良好区位优势。仅缅甸佤邦每天从孟连进出口的成鱼销售量就在500公斤以上,年成交额不低于70吨,这些都极大刺激着孟连县水产品市场的发展。

3 发展边疆渔业的对策

3.1 依靠科技进步,发展渔业生产

3.1.1 政策导向 孟连县是一个发展中的边疆农业县,发展经济,要抓住支柱产业,壮大渔业,把渔业生产作为辅助产业,抓紧抓好,共同促进经济发展。自改革开放以来,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下,通过历届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孟连县的渔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和进步,渔业基础设施得到了进一步加强,产业结构调整有了突破性的发展,为渔业生产提供了强有力的发展平台。

3.1.2 基础设施建设 结合孟连县实际,利用现有的水利条件修筑渔业养殖池塘,综合治理,积极推广水、池塘、肥、鱼饲料等相配套的养殖技术,围绕年人均占有水产品10公斤的稳产养殖池塘建设,在坝区建成渠、路、涵、闸配套,池成方、渠成网、路相通的田园化池塘;山区大量修筑渔业养殖池塘和“五小”水利工程配套,增强抗旱能力,提高池塘综合生产能力,改善渔业生态环境和生产条件,提高水利化程度,促进渔业生产良性循环发展。

3.1.3 产业结构调整 要进行渔业产业化结构调整,加快产业化进程。因地制宜,调整结构,实施渔业产业化开发,激发农民群众的养殖积极性,促进边疆渔业生产的全面发展。

加强坝区和山区的渔业养殖池塘和水利工程的修筑,引进先进技术,科学养鱼,提高渔业养殖科技含量,促进渔业生产长足发展。

建立鱼苗培育繁殖基地,引进各种名特优鱼苗品种(单性罗非鱼、鲫鱼、建鲤、荷花乌鲤等)加以培育和推广,满足本地区渔业养殖需求。

积极探索适合孟连县渔业生产发展的方案。大力推广发展渔业养殖,重点发展池塘养鱼,推动边疆经济发展。

大力发展稻田养鱼,不仅可以解决山区群众吃鱼难的问题,也是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加强鱼病防治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以防为主、防治结合、无病早防、有病早治”的原则,积极做好鱼病防治工作。

3.2 实施科技兴县战略,全面加强渔业生产建设

优化科技发展政策和社会环境,把科技进步逐步与创新真正摆到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调整科技系统结构,合理配置资源,优化运行机制。

切实加大科技投入,建立和健全财务制度,形成多渠道、多方面、多层次的科技投入服务体系。

大力发展渔业科技人才资源,造就新一代科技人才队伍。

坚持改革开放,积极推进渔业与各方面的合作与交流。

加强渔业科技普及工作,提高全民养殖技术。

3.3 以体制创新为突破点,培植龙头企业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是关键,要树立“扶持渔业产业化经营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观念,要积极培植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以骨干企业为核心,带动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最终实现渔业产业的发展、巩固和提升。

依靠科技进步推动企业发展 篇7

关键词:电力企业,科技进步,企业发展

一、运用现代企业管理理念, 实行制度创新

电力是现代社会输配主要消费能源的载体, 是经济社会重要的基础设施, 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 财政实力的不断增强, 都需要坚强的电力资源提供保障。新安县电业公司正是依靠自身的资源优势, 紧紧围绕地方经济发展的大局, 向管理和服务要效益, 致力服务于电力客户, 服务于发电企业, 努力承担并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 通过优质的服务和可靠的电力资源配置, 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好评, 树立了电业公司的良好形象。

新安县电业公司的现代管理手段并不是停留在表面, 而是充分体现了以人为体的理念, 把细致的环节落实到了具体实践中。一是完善企业管理制度, 以调动每一个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建成了操作性强的企业标准化内部管理信息系统, 包含15个应用模块, 覆盖了法律法规、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工作标准、规章制度等多项内容, 供员工在学习和实践中灵活运用。二是运用现代经营理念为全体员工“充电”, 以科学知识武装人。完善各类作业指导书、指导卡、管理流程图等1300多个, 注重搜集各类专业管理典型经验、标准化知识培训教册602套, 并实现标准体系内容的适时更新, 以方便查询使用。三是综合运用规范化的管理措施, 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结合电业部门性质和特点, 制定了《新安县电业公司标准化作业辞典》, 具体包括标准化作业通用流程、标准化作业基本固定格式、典型管理工作标准化控制卡等8项内容, 成为所有主要管理工作和现场工作精细化、标准化程序的工具书。如今, 该《辞典》已作为典型模板在河南省县级供电企业推广应用。四是严格考核, 增强员工的主人翁意识。积极推行积分制绩效管理办法, 对所有科室、站所按职责分工实行专业归口考核。以科学的考核方法评价全体员工的工作效益和服务质量, 增强了员工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真正让员工多劳多得、按劳分配, 在公司形成了干事敬业的新风尚。五是实行业绩公开, 激发员工的荣誉感和责任意识。将年度重点工作、专业计划、经营指标等分解到季、月, 细化到周, 具体到岗位责任人, 利用“目视看板”平台, 将各部门的例行工作、月度计划、工作完成情况等公布上墙, 增加了管理的公开性、透明度。六是运用网络技术, 提高工作效率和客户满意度。为解决群众缴费难题, 该公司在营业网点收费、银行代收、邮政储蓄等原有收费方式的基础上, 升级营销用电信息软件, 建成了营销管理信息化系统, 积极推行自动缴费机、POS机刷卡等缴费新业务, 推行“电费一卡通”缴费模式, 客户持卡不仅可在居住区的供电所缴费, 也可在全县任何一个网点缴费, 并能随时查看电费电价、应缴电费、用电性质等信息。

二、运用现代科学技术, 实行科技创新

智能化配电台区建设是集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为一体的现代化管理工具, 实施用电安全、高效管理, 是新安县电业公司在科技创新中的新举措。为加快智能电网建设步伐, 公司投资116万元在铁门镇、南李村镇建成了6个智能化台区。SUPER2000调配系统和PV2000视频监控系统在操作过程中的广泛应用, 完成了生产、营销、调度、95598、规划设计、应急和实时系统一体化的调配三维GIS一体化地理信息系统平台建设, 曾经是管理难度大、线损高、事故多、常投诉的配电台区, 如今变成了收费易、管理好、服务优的先进工具。利用GIS系统地理定位与设备信息采集功能, 还可及时采集各变电站、10千伏及以上线路和低压用户信息, 将开关、线路带电状态, 线路三维数据, 杆塔、台区图片及时传送, 台区实时电流、电压分合闸状态一目了然, 实施数据信息共享后, 各种信息通过网络及时传递给管理者, 能快速地实施自动化处理。该局智能化台区建设已被国家电网公司选入2011年重点科技创新项目。

除此之外, 该公司投资110万元建成了首座数字化变电站, 具有电力设备状态在线监测、设备运行视频自动化系统、调度部门远方设备状态检修等先进功能。投资80余万元对11座变电站全部安装微机式五防闭锁装置。投资27万元对3条10千伏配电线路安FWZK/BR—I型无功功率智能补偿控制器, 线路供电质量、可靠性显著提升。

以科学发展的思维培养人, 以科技投入支撑企业的健康发展, 使新安电力公司在做大做强方面取得显著成效。2011年, 供电量达10.31亿千瓦时, 同比增长27.61%;售电量达9.63千瓦时, 同比增长22.19%;实现总产值5.6亿万元, 同比增长4.05%;创利润400万元, 同比增长

21.95%。

参考文献

[1].曹霞.哈尔滨市新型工业化科技支持能力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5.

依靠科技进步促进持续发展 篇8

关键词:企业,创新,外加剂,土木工程材料

0 引言

江苏博特新材料有限公司 (简称博特公司) 是由江苏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建材研究所改制而成的科技先导型企业, 为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和江苏省“首批创新型企业”, 被行业协会授予“靠新出强优秀企业”的荣誉称号, 2012年又被工信部列为行业内唯一的“品牌培育试点企业”。博特公司由最初的5万元起步, 逐步发展成为国内同行业中具有领先地位的龙头企业。

1 持续增大科研投入, 创建创新平台

科技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 一流的人才需要先进的科研条件。博特公司共投资约2亿元, 建成了总面积达5万m2的技术中心, 中心拥有价值超过5 000万元的各种物理、力学和耐久等宏观性能测试设备、混凝土变形性能量测系统, 以及微观、亚微观测试分析设备, 特别是在混凝土变形性能测试和外加剂表征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在混凝土变形性能测试方面, 除拥有温度应力试验机、徐变仪等设备外, 还自主发明了早期变形、孔隙负压和开裂的测试新设备与新方法, 不仅在宏观层面解决了水泥基材料早期收缩、开裂参数的准确测试问题, 而且在国际上率先实现了水泥基材料微观层面的早期收缩与开裂驱动力的定量表征, 为正确揭示宏观表象背后的复杂机制开辟了新的视野;提出的水泥基材料自干燥收缩零点和凝结时间的判定方法, 便于原位和实时连续监测, 推动了混凝土工程质量控制由传统的“粗放式”向“智能化”和“精细化”的转变。这些技术得到了丹麦科技大学、美国普渡大学、瑞士联邦材料测试研究所、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等国外知名学术研究机构的肯定和借鉴;自行研制的长期变形性能自控量测系统则具有测试精度高、自动采集数据等特点。

在混凝土外加剂的性能表征方面, 拥有动静态光散射仪、高效凝胶液相色谱仪、有机碳分析仪等设备, 能够对水溶性高分子的分子量大小与分布、分子排列方式、吸附与分散性能进行测试, 对水泥水化产物结构、形态的影响进行研究。

公司技术中心被科技部批准设立“高性能土木工程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 “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成为“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高性能土木工程材料测试、研发、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基地;被国家发改委、科技部等5个部委确定为“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是“新型化学建材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培育点”。公司先进、完备的科研条件和设施为各项科研创新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2 实行科技人才发展战略, 培养科研创新团队

人才是企业实现跨越发展的保证, 公司积极实行科技人才发展战略, 培养科研创新团队。在人才引进与培养方面, 公司实施“引才计划、育才计划、强才计划、精英计划”, 坚持“用有思想的人、用对事业忠诚的人、用最能干的人、用最肯干的人、用比自己强的人”;建立了《科研人员评聘与考核方法》、《科研项目考核方法》、《科研成果奖励办法》、《人才项目奖励制度》等健全的人才激励机制和政策;通过创造出国留学机会, 与高校联合培养, 让科研人员在重大项目中承担重要任务等多种方式有效促进科研骨干人才的健康成长;采用滚动定位和“抓中间, 带两头”的方式, 充分发挥科研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与潜力, 有目的地引导、培养创新性人才。到目前为止, 公司已形成了以缪昌文院士、刘加平杰青为学术带头人, 中国硅酸盐学会“青年科技奖”获得者冉千平博士、江苏省“333工程”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田倩博士等为学术骨干的创新团队。整个团队专业结构齐全、年龄组成合理, 学术带头人突出, 中青年学术骨干活跃。共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 国家杰青1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2名,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名, “江苏省333工程”首席科学家2名, 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2名, 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6名;有“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获得者、“何梁何利基金奖”获得者、“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江苏省“仓J新创业人才奖”获得者、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和南京市科技功臣等大批学术带头人。除此之外, 公司还通过“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 引进了有机/无机杂化材料研究的专家、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的李德全教授。李教授与科研人员组成强大的科研团队, 在国内率先开展了世界前沿技术———混凝土原位增韧技术的研究;聘请了丹麦科学院院士Ole Jensen教授作为特聘教授, 强化了公司在混凝土体积变形研究领域的国际地位, 促进了科研人才的成长。

3 形成关键技术群, 增强核心竞争力

公司围绕高性能结构工程材料、功能性土木工程材料、资源与环境友好型材料和高性能土木工程材料现代测试技术展开研究。由于有一支稳定的科研队伍, 加上合理的管理机制, 近5年来, 公司共承担了包括国家“97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科技攻关项目在内的各类科研课题100余项, 取得了有重要影响的研究成果, 尤其是在混凝土材料裂缝控制、材料服役性能及其提升技术和高性能混凝土外加剂三个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关键性的技术突破, 形成了关键技术群和核心专利群。

在混凝土材料裂缝控制关键技术方面, 针对混凝土裂缝控制的国际性难题, 公司从收缩变形的测试方法和作用机理研究入手, 发明了混凝土早期变形、孔隙负压和开裂的测试系统, 实现了早期收缩的分阶段、全过程自动测试, 揭示了现代混凝土收缩、开裂的影响规律和作用机理;针对现代混凝土的组成特点和微结构特征, 发明了单分子膜减蒸材料、减缩型外加剂和历程可控的膨胀剂, 建立了塑性开裂抑制、减缩抗裂、膨胀补偿收缩的关键技术, 构建了混凝土早期养护的理论框架和技术方法, 形成了成套的抗裂性提升技术, 从而显著降低混凝土收缩, 提高体积稳定性和抗裂能力。成果可有效解决干燥、大风、暴晒严酷环境下混凝土表面“结壳”和塑性开裂的难题;抑制了大型壳体、薄壁箱梁、隧道衬砌和超大面积地下室等结构收缩裂缝的产生;有效补偿混凝土自收缩和温度收缩, 实现水工大体积混凝土的无结构性裂缝。

在混凝土材料服役性能及其提升技术方面, 通过对力学与环境因素耦合作用下混凝土材料损伤失效规律、机理的研究, 提出了耦合作用下混凝土材料寿命预测新理论与新方法, 为工程结构混凝土耐久性评估和寿命预测奠定了理论基础, 提高了基础工程寿命预测的科学性、安全性和可靠性;开发出了功能型外加剂, 优化了硬化混凝土气孔结构, 消除界面薄弱区和微结构缺陷, 提高了混凝土抵抗外部介质侵入的能力。有效解决北方严寒地区防冻、抗冻和沿海地区抗氯盐、硫酸盐腐蚀的技术难题, 提高钢筋抗锈蚀的能力, 实现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成倍提高。

在环保节能型高性能混凝土外加剂的研究与应用方面, 成功解决了合成接枝共聚物中所涉及的功能性大单体的清洁制备、分子量大小和分子结构的调控、产品含气量与贮存稳定性的控制等关键技术难点;首次把两性离子聚合物概念引入到混凝土外加剂中, 提高了聚羧酸类外加剂的饱和掺量;首次构建了具有环境响应和缓释吸附作用的分子结构设计理念, 建立了预制混凝土流动性保持调控新技术, 创造性地解决了高温和中/低坍落度等极端条件下混凝土流动性保持难题;发明了同时具有超早强、高分散和高保坍功能的新型聚羧酸系高性能减水剂, 为超早强技术的发展开辟了新途径。不仅如此, 公司还实施“后向一体化”的发展战略, 构建了以“化学外加剂核心材料———反应性聚醚大单体的一步法清洁生产”发明专利为母本的专利池, 形成了以反应性聚醚大单体为源头的化学外加剂产业链和产品价值链, 实现了高性能混凝土外加剂从原料到最终产品的自主化开发和完全国产化生产。

这些关键技术群和核心专利群的形成, 逐渐打造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不断增强公司在土木工程材料领域的优势, 为公司健康、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到目前为止, 公司研究成果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 省、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 一等奖7项, 二等奖8项和三等奖10余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70多项, 其中授权72项;拥有“国家重点新产品”4项, 获省、市“高新技术产品”20项。

4 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 促进技术进步

公司注重学术交流与合作, 为科研人员创造交流学习的机会和环境, 以进一步提升科研创新能力。

在产学研合作方面, 公司与美国普渡大学、丹麦科技大学等国外9所高校, 与东南大学等国内12所高校、研究院有着长期的合作关系, 针对一些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 开展联合攻关。如联合承担了“环境友好现代混凝土的基础研究”、“外掺Mg0微膨胀混凝土技术研究”等基础类和应用类科研项目, 研究成果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部分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联合培养博士后3名, 博士研究生6名, 硕士研究生8名。公司通过产学研合作, 丰富了与国内外科研院所及高校的交流形式, 提升了合作水平, 提高了团队创新能力。

在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 公司与丹麦科技大学、荷兰Delft大学、RILEM等联合承办了“早龄期混凝土的收缩和开裂 (测量、机理与抑制技术) ”、“咏泥水化和混凝土耐久性”、“混凝土多尺度模拟”三期国际博士生课程, 开创了我国在混凝土研究领域首次举办国际博士生课程的先河。该课程的成功举办, 不仅促进了国际上关于该领域研究先进成果向工程实践的知识传递, 为广大博士研究生和工程技术人员提供了一个向国际前沿学者学习的机会, 而且对于扩大我国在世界土木工程材料领域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也为今后国内外学术交流的发展和提升打下了坚实基础。

公司还与美国混凝土学会中国分会联合主办了第一届美国混凝土学会培训师认证培训, 培养了首批21名ACI中国认证培训师 (含考官、辅考官、监考官) 。通过培训, 也加强了国内技术人员对美国ASTM标准把握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为中国混凝土技术谋求海外市场拓展创造了一定条件。

公司承办的“与微结构相关的水泥基材料耐久性国际会议”、“第四届结构工程新进展国际论坛”等国际会议和“第十三届纤维混凝土学术会议暨第二届海峡两岸三地混凝土技术研讨会”、“混凝土外加剂新进展与工程应用研讨会”等国内大型学术会议, 拓宽了科研人员的科研创新思路, 加深了行业之间的相互了解, 为推动混凝土材料在工程中的发展和应用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5 强化成果转化与辐射, 解决工程技术难题

公司提出了“科研以市场为导向”的研发指导思想, 强化成果转化和技术辐射, 使公司科研创新工作形成“转化—创新一再转化一再创新”的良性循环。

公司基于核心技术的产品应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市政公用、地铁隧道、水利水电、桥梁交通、核电天然气能源、高速铁路客运专线、军事国防等领域, 解决了长江三峡大坝、京沪高铁、田湾核电站和杭州湾跨海大桥等国家100多个重点工程的多项重大技术难题, 为保障工程质量做出了重大贡献, 很好地满足了国家重大工程的建设需求。如解决了世界第一大斜拉桥———苏通大桥306 m高的超高索塔钢纤维混凝土一次性泵送难题, 实现42 271 m3的超大体积承台、268 m超长T型刚构无结构裂缝, 满足了服役100年的设计寿命;帮助世界第一高拱坝———锦屏电站解决了大坝混凝土抗裂及碱骨料反应难题, 并推动了减缩抗裂技术在水电工程的应用, 为解决水电大坝工程的温度裂缝提供了新的技术措施;发明的功能性材料成功应用于世界最长高速铁路工程———京沪高铁, 提高了其轨道板控制精度, 保障了无碴轨道高速铁路运行的平顺性, 解决了德国技术方案使用超细水泥带来的能耗高、生产效率低、成本高等问题, 最终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系列技术, 大大推进了高铁建设的国产化和自主化。

依靠科技创新实现转型升级 篇9

一、转变发展方式, 转型升级初见成效

我院始终坚持发展为第一要务, 不断探索发展模式, 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 2015年在完成宇航材料、膜材料、环境工程、岩棉产业链四大主要产业升级和布局的同时, 重点培育了水务、锂电池隔膜和中空织物等三个新产业。

膜材料产业加强了资源整合和市场开拓, 统一了研发和生产管理, 过滤材料在建材领域实现市场占有率第一, 并逐步打开电力市场;湿法制品进一步巩固了电池市场的领军地位, 并开拓了印度、越南等海外市场。工程产业不断探索新的业务模式, 正在形成工程建设和装备集成制造能力, 向EP、EPC和BOT等业务模式转变。环境工程业务中工程产业狠抓市场开拓, 签订海外玻纤池窑生产线总承包项目合同, 玻纤池窑设计及拉丝机销售合同, 实现玻纤项目及批量装备进入海外市场的新突破。提升成套技术和装备的先进性, 为客户提供个性化、差异化技术与装备以及岩棉工程总承包服务。水务产业积极探索、规范有序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 6月南京中材水务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是中材集团第一个混合所有制公司, 开创了产业孵化发展的新模式。在构建新的组织管控体系、有序衔接存量业务的同时, 积极应对外部市场环境和资源条件的变化, 加大市场开拓和资本引进力度, 努力探索、实践产业可持续快速发展之路。岩棉产业生产二线建成投产, 完成高强屋面板的国际认证, 增加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通过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获授“节能环保材料协同创新服务示范基地”。宇航材料产业坚持创新驱动发展, 特纤不断提高产业技术水平, 突破特种纤维池窑一步法生产技术。立体织物以多品种、小批量研发能力建设为契机, 持续提高创新研发能力, 配套国家重点型号, 通过飞行考核, 实现了阶段性目标。

二、发挥创新优势, 科技实力持续提升

我院始终把科技创新摆在发展的重要位置, 与国内外多家科研院所形成了产学研合作, 突破瓶颈, 提升了自主创新能力与产业核心竞争力, 包括高分子材料及工程化研究、特种玻纤和立体织物研究等。其中, 立体织物和高性能纤维获得“一条龙”项目2项、规划项目2项, 为宇航材料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由我院自主研制和制造的产品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中配套型号装备达23种, 充分展示了我国高性能复合材料的世界领先水平。同时, 我院生产的碳纤维复合材料已经在高铁上得到了应用, 并正进一步开发新的应用领域。目前正在与国内专业的商用航空发动机研究单位开展相关研究, 己形成阶段性成果。

2015年我院承担科研项目33项, 部省级以上项目18项;获批新立科研项目8项, 国军标项目4项。通过部省级验收、鉴定项目3项, 获得各级科技成果奖励17项。其中, “纤维层连结构与塑型技术研究及其应用”和“工业除尘用高性能覆膜滤料制备技术研发及工程应用”, 分别获得建材行业技术发明一等奖和科技进步一等奖。获批“江苏省碳纤维及复合材料检测服务平台”项目, 进一步提升了我院在碳纤维行业领域的影响力。打造江苏省有机膜工程技术中心平台, 为科技创新工程化研究提供了重要支撑。宋尚军同志荣获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推进第二代新型干法水泥技术与装备创新研发“突出贡献先进个人”称号。

我院主持制定完成6项国家标准, 复审8项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首个以我国国家标准为基础制定的ISO国际标准《绝热材料硅酸铝棉制品规范》正式立项, 是中国标准“走出去”的一个良好例证, 扩大了我国硅酸铝棉产品在国际的影响力。国家标准《玻璃纤维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获建材标准创新二等奖, 荣获“建材行业标准化创新奖先进单位”称号。全院申请专利76件, 其中发明专利43件;获授权专利46件, 其中发明专利22件。水泥工业用高效低阻覆膜滤料等取得“江苏省高新技术产品”证书。动力锂电池隔膜、高纯蒸发金成为“南京市新兴产业重点推广应用新产品”。

三、顺应形势积极作为, 经营发展能力不断提升

依靠科技创新促进节能减排 篇10

节能减排就是节约能源、降低能源消耗、减少污染物排放。进行节能减排科技创新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选择;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 转变增长方式的必由之路;是维护中华民族长远利益的必然要求。

温家宝总理多次肯定了节能减排方面所做的工作, 强调要大力推进科技创新, 要把科技创新与扩内需、保增长、促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 动员更多科技人员投身经济建设第一线, 推广新技术、研发新产品、创办科技型企业。大力开展节能减排工作, 科技部门决不能“缺位”, 要积极推进节能减排科技创新, 真正使科技创新成为节能减排的“助推器”。

依靠科技创新推进节能减排, 要加大科技投入, 加强科技攻关, 大力推广重大关键节能减排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 提升科技先导和支撑作用, 加强节能环保新技术的应用推广, 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节能减排水平。进一步加强节能减排领域的科技创新, 是当前形势以及党和政府赋予各级科技部门和科技战线的一项重要使命, 我们必须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明确重点任务、采取有效措施, 加快节能减排科技创新步伐。

促进节能减排六项重点工作

首先, 培育循环经济产业。根据驻马店市产业优势, 加强了企业技术改造, 拉长了产业链条, 发展了循环经济, 在市热电厂、市豫龙同力水泥有限公司成为河南省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企业的基础上, 又将天方药业批准为河南省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企业。目前, 驻马店市申报的诸多循环经济项目已通过省专家组评审, 并上报国家发改委, 通过循环经济项目实施, 努力形成医药、化工、建材、电力四个循环经济产业链。

其次, 大力推进建筑节能。在关闭实心黏土砖瓦窑场、在全市范围内禁止使用实心黏土砖的同时, 大力发展新型墙体材料。截至目前, 驻马店市规模以上新型墙体材料企业有30家, 年产能力达12.47亿标砖。另外, 以新建建筑为重点, 加强节能建筑的设计、施工管理。

第三, 开发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近年来, 驻马店市综合利用固体废弃物750万吨, 年利用工业废气30亿立方米。过去堆积如山的废渣、粉煤灰等工业废弃物得到充分利用, 一些企业达到零堆放。

第四, 调整产业结构, 坚决淘汰落后产业。对造纸、水泥、发电等重点行业和领域进行集中整治, 大力淘汰落后产业, 采取强力措施关闭了一批能耗高、污染重的企业和生产线, 使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削减。重点实施了皮革、造纸、农副产品深加工等行业的结构调整。

第五, 加强工程建设, 提高节能减排能力。一是加强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和管理。将污水处理厂作为COD减排的重点工程, 推动建设进度, 强化运行管理。目前, 全市需要建设的10个污水处理厂已全部建成投入运营。今年, 市污水处理厂和6个县污水处理厂共处理污水4 800多万吨, 共减排COD3 754吨。二是加大工业治污项目建设。通过对昊华骏化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白云纸业有限公司、平煤蓝天、遂平化工厂、鲁洲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进行废水深度治理, 有效削减了COD排放量。同时, 加快昊华骏化、白云纸业、平煤蓝天等企业锅炉烟气脱硫工程建设, 在二氧化硫总量减排中发挥重要作用。三是加强重点领域、重点行业节能技术改造。在水泥行业重点推广了纯低温余热发电技术, 在化工行业重点推广了“三废混燃炉”和余热利用等技术。同时, 驻马店市积极争取上新的节能项目, 华中正大、华润电力等5个企业申报的节能技术改造项目通过了国家审批, 项目实施后每年可节约标煤13万吨。四是加大监控投入。市辖范围内的28家国控、省控重点污染源全部安装了在线自动监测装置, 在洪河班台断面建设了水质自动监测站。市政府配套专款, 共投资310万元在市区建设了3个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点, 建成了市环保监控平台, 进而提高了对辖区内重点污染源、河流水质和市区环境空气质量的动态监控能力。

第六, 以沼气建设为重点, 推进农村节能。截至目前, 全市户用沼气池总量已突破18万座, 形成年节煤35.28万吨、节电5 880万度的能力。

八项保障措施推进节能减排工作

第一, 充分认识节能减排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市委、市政府将加强节能减排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来抓, 将节能减排作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选择, 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来抓。

第二, 加强节能减排执法机构力量建设, 落实节能减排有关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

市委、市政府进一步加强了节能减排执法机构队伍建设, 强化了节能减排的日常监察、监测工作力度。也进一步加大节能环保执法力度, 严厉查处各类违反国家能源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行为。坚持依法行政, 建立执法责任追究制度, 对行政不作为、执法不力的, 依法追究责任人的责任。

第三, 进一步加大节能减排资金投入。

驻马店市建立起政府引导、企业为主、社会参与的节能减排投入投制。各级政府都增加节能减排的资金投入, 并纳入年度财政预算。

第四, 创新模式, 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市委、市政府深化循环经济试点, 推进资源综合利用, 推进垃圾资源化利用, 全面推进清洁生产。

第五, 依靠科技, 加快技术开发和推广。市委、市政府加快节能减排技术研发, 加快节能减排技术产业化示范和推广, 加快建立节能减排技术服务体系建设。

第六, 加大节能减排宣传力度, 树立超前意识、标准意识、争优意识、群众意识, 为节能减排工作营造良好氛围。

第七, 加大了农村节能减排工作力度,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第八, 市委、市政府加快了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通过加强节能减排工作, 不仅加快要发展, 而且要通过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环境安全是全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 节能减排是影响环境安全的重要因素。科技部门承担着重要的责任, 节能减排就是要用科技创新重点支持创新型试点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 依靠科技扩大内需, 增加有效供给, 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 组织实施市场前景好、经济附加值高和具有产业化规模的重大项目;通过产学研结合和对外科技合作, 解决重点产业中的重大关键技术问题, 实施重大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项目, 支撑驻马店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近年来, 市委、市政府通过抓优质科技项目的组织实施, 较好地解决制约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瓶颈”问题, 体现出驻马店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需求, 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高。

节能减排是利国利民的大事, 同时科技创新又是社会发展的永恒话题。对于能源紧张的中国, 节能减排离不开科技创新, 以科技创新促进节能减排, 以发展节能减排缓解我国能源紧张, 同时做好能源及环境科普教育, 才能最终形成全社会参与支持发展可再生能源及节能减排的局面。

驻马店是农业大市, 在充分发挥资源优势, 延长产业链条, 大力发展粮食深加工和食品工业的基础上, 积极培育循环经济产业, 大力发展新型墙体材料企业, 继续严格控制建设项目节能环保准入条件的同时, 努力做到增产不增污, 实现了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科技部门决不能“缺位”, 积极推进节能减排科技创新, 真正使科技创新成为节能减排的“助推器”。

依靠科技 篇11

茅台酒不但由于她独特的优秀品质为自己赢得了荣誉,而且由于依靠科技进步,为中国白酒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茅台酒把传统与科技结合起来,从而提升了自身,也促进了行业的技术进步。

茅台虽然地处偏僻,生产工艺传统,但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在轻工业部和专家的关心指导下,组织了多次科研攻关试点,对茅台酒和酿酒的机理等进行系统的研究。我国酿酒泰斗,如方心芳、朱宝镛、秦含章、周恒刚等专家都亲临茅台,进行了深入研究。这些研究在我国白酒发展历程中影响广泛而深远,尤其体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一是开创了把先进科学技术应用到古老传统的白酒业之先河,促进了行业以后的科学研究和技术进步,一定程度地促成了许多突破和飞跃。

二是发现了窖泥已酸菌和浓香酒的主体香以及其生产机理,从而奠定了以后人工老窖这一技术进步基础,大大地促进了浓香白酒的发展。

三是解开了许多茅台酒生产机理,通过去粗取精,促进了茅台酒的发展。

茅台酒能长盛不衰,应该说得益于科技的介入和技术进步的促进,正因如此,她古老又充满活力,因而质量一直保持高水准,风格一直独具一格。

茅台酒为白酒的香型区分和分香型评比做了原始启动和基础性的促进。

早在上世纪60年代初期,当时茅台酒厂工人出身的李兴发副厂长和其他工人及工程技术人员一道,通过反复品尝、反复研究、反复归纳和统计,提出了茅台酒有三种典型香气(香味),即酱香型、窖底香型、醇甜型,后来又提出了混合香,也就是现在所称的兼香型。后经试点专家进行研究肯定了分型的正确。

这种分型成为香型典型区分的雏形,后经周恒刚等专家的悉心研究提高,1979年全国白酒评比就分了五种香型(酱香、浓香、清香、米香、其它香),按五种香型酒的标准进行评比,评出了各香型酒的优秀品牌,使优秀品牌不因方法不科学而受到伤害。后来各科研单位和生产企业又进行了大量的、深入的、细致的科学研究,又划分了很多香型白酒,如药香型、风香型、豉香型、兼香型、特型、芝麻香型等等,一方面使白酒的香型划分更加科学合理,一方面为确保各香型白酒稳定提高产品质量作出了贡献,并促进了这些香型酒的发展,同时也满足了各消费群体的需求和保护了广大消费者的利益。

茅台酒最早探索实践和提出白酒勾兑的基本概念。

茅台酒由于同一批原料要经八次摊凉、加曲、堆积发酵、入池发酵、取七次酒,由于基质的不同,产出的酒质决然不同;由于是看花量质接酒,因此酒精浓度也不同;由于采用不同材质的发酵池和在窖池中的不同部分产的酒质也有差异,再加上茅台酒要经三年以上的长期储存,有的甚至更长。为了确保出厂酒的质量稳定,1963年国家第二次评酒以后,茅台酒在分香型的前提下,在原有简单勾兑的基础上,认真进行了勾兑研究。1965年在全国第二届名白酒技术协作会上,茅台酒厂发表了研究成果《我们是如何勾兑的》。论文回答了为什么要勾兑和如何勾兑的问题。提出白酒如何勾兑的问题,在当时国内尚属首次,因此在白酒界引起了强烈的共鸣。

为了有目的勾兑,为了提高勾兑质量,各企业和科研机构都高度重视产品成分的剖析。随着分析技术水平的提高,微机勾兑技术也日臻成熟并被广泛应用。更加可喜的是很多研究机构和大专院校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特别是四川省,进行香气成分的剖析,把香味物质对白酒质量的影响等等作为重大课题进行研究,甚至对如何提高评酒人员、勾兑人员的品尝水平进行了研究。为了提高勾兑质量,各企业一方面通过实践,培养勾兑人才,一方面随着分析水平的提高,随着全国评酒人员考试制度的改革等等,涌现了大批高水平高素质的品评队伍,有力地促进了勾兑技术的提高,使白酒的勾兑成为既是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又是技术与艺术的结晶。从而促进了白酒质量的稳定提高,也为白酒企业的大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名白酒由四个增加到了八个,后来又增加到了十七个,优质酒也由九个增加到五十三个。在这方面,浓香型酒的研究尤为突出,而四川更为凸显,名白酒占了同香型的一半以上,成了浓香型酒的生产、勾兑基地。

茅台酒不断探索研究饮白酒与身体健康的关系并提出了适量饮用有益健康的论点。

酒精伤肝,这是常识;白酒不等于酒精,啤酒不等于酒精,干红不等于酒精也是常识;啤酒进入中国市场时,说是液体面包,红酒进入中国市场时,说有益于预防心血管疾病,并没有人反对。白酒是中国特有的宝贵的民族遗产,流传千年,长盛不衰,一定有它的内在因素,“酒是百药之长”,我们从发扬光大这个宝贵的民族遗产出发,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跟踪寻访,科学研究,成分分析,提出了有益健康的观念,由于茅台是酱香型的,白酒还有浓香、清香、米香、兼香、药香、豉香、芝麻香、风香、特香等等,由于各自的成分不同,对健康有何益处,需要白酒企业认真进行调研、实验、分析,一定要依靠科学技术来分析,甚至改进工艺来促进白酒业的发展。绝不贬低同行,绝不搞虚假宣传,茅台酒有以下特点有益健康供借鉴。

一是工艺特殊。茅台酒的酿制,同批原料要经九次蒸煮,八次摊凉,加曲、高温堆积、入池发酵,七次取酒,历时整整一年,然后要经三年以上贮存,再精心勾兑,方能包装出厂。一瓶酒从原料进厂到出厂,至少要经过五年。其香气成分极其复杂,使产品风格独特。

二是茅台酒中相对来说,易挥发物质少,所以对人体的刺激小,有利健康。

三是茅台酒的酸度高。茅台酒的标准规定酸度要在1.5—3.0克/升。茅台酒酸中,主要又是以乙酸、乳酸及不饱和脂肪酸为主。根据中医理论,酸主脾胃,保肝,能软化血管。西医也认为食醋有利健康,道教、佛教也很重视酸的养身功能。西方人喜欢喝酸奶,东方人喜欢吃泡菜,都是乳酸产品。资料显示,它们都有益于人体健康(比如不饱和脂肪酸能降低胆固醇,抑制血栓的形成)。

四是茅台酒的酚类化合物多。近年来,国内提倡喝干红葡萄酒,原因是干红葡萄酒有利于预防心血管疾病,当然还有其它原因。有专家指出,干红葡萄酒之所以有防治心血管疾病的功能是由于干红葡萄酒中酚类化合物多。已故白酒专家周恒刚研究指出,茅台酒中的酚类化合物很高,与干红葡萄酒有异曲同工之妙。

五是茅台酒的酒精浓度科学合理。茅台酒的酒精浓度53%(V/V)左右,而其它传统白酒接酒酒精浓度在60%(V/V)左右,有的高达65%(V/V),根据科学测定,酒精浓度在53度时水分子和酒精分子缔合得最牢固。有个经典试验,用53.94毫升纯酒精加上49.83毫升水,结果总容积不是l03.77毫升,而是100毫升。再加上茅台酒还要经过长期贮存,所以缔合更加牢固。实践证明,茅台酒的电导率随着贮存时间的增加而增加,这充分证明,随着贮存时间的增长,游离的酒精分子越来越少,对身体的刺激也越来越小,有利健康是可想而知的。所以喝酒时感到不辣喉,醇和回甜。

六是茅台酒是天然发酵产品,茅台酒工艺非常科学合理,其产品完全用不同轮次,不同香型,不同酒度,不同酒龄的酒,精心勾兑而成,香味成分及相互间的配比很科学合理,使茅台酒形成了独特的风格。目前,国内外分析水平尚不能达到检测出茅台酒所有成分的水平。不过,找到了主体香,这既是科学的进步,同时也带来了一个问题,即主体香不够时可添加非发酵的香味物质,所以相应的香料厂、调酒液厂应运而生,这对茅台酒来说是绝对不可能的,茅台酒不准添加任何香气香味物质!

七是茅台酒中含有SOD等物质和其它一些对人体健康有益但尚未被认识的物质。1999年,中组部组织国内中青年专家作国情考察来到茅台酒厂,我向他们介绍了贵州茅台酒能治病保肝的情况,请他们指导。其中一位专家即北京医科大学副校长、科研处长、内科肝病和病毒分子学专家王博士说:董事长介绍茅台酒具有保肝功能的说法是对医学界的挑战,但很有道理,人们所用的一些药品,保健品等相当一部分就是微生物发酵的产物。茅台酒综合了本地的水质、土质、微生物等,通过科学的、自然的发酵过程,就会产生一些非常复杂的化合物质,而这些化合物质在一般物质里是不存在的,这些东西很可能对人的健康有益处,如茅台酒里可能存在一种可以诱发肝脏产生大量的金属硫蛋白的物质等。通过医学专家的研究,也确实证实了SOD等物质存在。茅台酒香气成分的特点是相对的,其他白酒也有这些成分,可能对健康也有益。各企业应该自行归纳和总结,同时不断改进工艺,提高白酒中有益健康物质的比例,我们高兴的看到了四川剑南春酒厂发表了饮剑南春有益健康的文章。

茅台提出了离开了茅台就生产不了茅台酒的论断,既防止盲目照搬模仿的重复无功建设,又倡导了白酒原产地域保护。

1991年,茅台酒厂根据理论和实践提出了“离开茅台就生产不出茅台酒”的论断,这一论断是居于以下理论和实践的结果:

一是白酒生产,尤其是固态法生产的白酒,利用的是环境中的微生物群,而不是单一微生物。环境中的微生物群生长繁殖受环境影响。

二是全国优质酱香型酒都在长江以南,浓香型酒都是在长江和黄河之间,清香型酒都在黄河以北,如:泸州老窖、五粮液、剑南春、沱牌曲酒、全兴大曲、洋河、双沟、古井、宋河粮液等。

三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全国各地酒厂都纷纷按照名酒企业的生产工艺仿制名酒,但实践结果无一仿制成功。尤其是茅台酒,最多时有40家企业学习和仿制,但无一成功。

这一理论的提出,提高了各名酒企业的垄断性和竞争优势。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后,这一理论的提出对中国名酒走向世界和提高对洋酒进入中国以后中国名酒的竞争力有着促进作用。贵州茅台酒根据这一理论,于2000年提出了原产地域保护产品的申请,并于2001年获得批准。现在还有水井坊、沱牌等获得批准。由于国际上通行原产地域保护产品的做法,因此必将在国内提高与洋酒的竞争力,同时提高走向世界的竞争力。正如有的人在评介这一理论时说,这一理论的提出就像把几十亿元的一座金山定在名酒生产地。

这一理论同时也适用于其他名白酒企业中的名酒产品。在白酒市场竞争极其剧烈的情况下,我认为只要继承传统工艺,保持名酒质量,适度宣传各自特点,申报原产地域保护产品一定能够提高名白酒企业的垄断性竞争力,必定能促进白酒企业的发展。

依靠科技 篇12

1 持之以恒抓服务, 夯实水稻强县建设基础

以人为本, 科技先行是多年来农业技术推广部门服务的宗旨。一是抓好产前技术培训, 做到全县3镇5乡、67个行政村、253个自然屯, 村村都有技术带头人, 屯屯都有种稻明白人, 2014年科技培训面达到98%以上。据不完全统计, 2015年培训乡 (镇) 、村技术骨干310名, 各站、所电视讲座48次, 下发各类技术资料12.1万份, 确保全县24 500个农户都有科学种田详细资料和路线图。二是抓好产中技术指导, 做到跟踪问效, 及时解决广大稻农生产中的难题, 通过到田间地头、电视讲座、简报、技术信息等手段, 实现产中的技术指导到位, 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保证了全县大面积高产稳产。

2 提升含量抓“八化”, 强化水稻强县建设的技术保障

为确保旱育稀植发源地“三高”农业的持续发展, 加快水稻强县建设步伐, 紧紧围绕打造“精品稻米之乡”的宏伟目标, 依托东北农业大学农业信息化管理技术, 坚持水稻生产“八化”标准 (统一品种优质化、浸种催芽智能化、大棚育秧工厂化、测土配方科学化、插秧规格合理化、绿色植保无害化、节水灌溉程序化、生产全程机械化) , 突出“一带 (哈同公路25km高科技示范带、面积15万亩) 、三区 (德善安乐村数字化示范园区、核心区面积10 000亩;松南乡红星村水稻全程机械化示范园区、核心区面积10 000亩;天门乡利民村航化作业示范园区、核心区面积10 000亩) 、五园 (松南乡绿色植保示范园、面积5 000亩;天门乡培肥地力示范园、面积5 000亩;会发镇钵体摆栽示范园、面积5 000亩;宝兴乡测土配方施肥示范园、面积5 000亩;伊汉通乡有机水稻生产示范园) 建设, 打造“一高、三化、五型”农业, 即一个高科技示范带;实现稻米生产数字化、机械化和航化;达到绿色、环保、节本、提质、增效的目的。

通过加强“一带三区五园”建设, 以点带面带动全县大面积推广应用以下七项重点新技术, 以加快水稻强县建设步伐。

2.1“三区”、“五园”应用水稻田间长势监测系统

利用高清视频监控系统及时对水稻不同生育时期的叶片、茎杆和稻穗进行直接观察, 对水稻生长发育状况全面评估。根据水稻不同生育期的需水、需肥特点进行合理有效施肥, 从而提高肥料利用率。通过高清视频观测水稻病害、虫害等发生情况, 结合“水稻病虫害专家诊断系统”及时准确做出相应的防治决策。高清视频监控系统为实现水稻生产的精确施肥、精确灌溉、科学防病、智能化控制提供依据, 是现代精准农业的基础。2014年推广应用面积达到5.5万亩。

2.2 全面积推广应用优质品种

通过广播、电视讲座, 县、乡 (镇) 、村各级办班, 印发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五优稻3号、北稻4号等生育期、产量、米质、市场畅销、效益显著等优势, 并积极鼓励种田大户、米业公司等积极推广应用以上两个优质米品种, 使全县优质米覆盖率达到95%以上。

2.3 大面积推广应用现代农业航化技术

航化技术不但能实现效果好、成本低、减少环境污染的目标, 而且航化作业效率高、抢农时, 降低劳动强度, 是一项很有发展前景的高新技术。2014年在全县7个乡 (镇) 应用航化技术防治病虫害、富硒、喷施叶面肥。全县应用航化技术面积实现25万亩以上, 防病、虫总面积为120万亩 (次) 。

2.4 大面积推广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在全县推广应用近10年, 由多年的生产实践看, 该项技术是一项节本、增效技术, 一般平均亩节本、增效100元以上。2014年全县测土配方施肥和应用配方面积达到50万亩以上 (会发、宝兴、松南3个乡镇, 每乡镇10万亩以上, 其它5个乡镇每个乡镇5万亩以上) 。

2.5 大面积推广应用富硒米生产技术

方正县号称是富硒米之乡, 但近几年农民和企业喷硒的都不多, 真正富硒的面积越来越少。2014年通过广播、电视讲座、办班培训、印发资料等广泛宣传富硒的好处、效益及生产技术, 并通过政策引导鼓励全县大面积生产富硒米。以宝兴乡石家、署光, 会发发镇和平、平原, 天门乡四合、利民, 松南乡黎明、红星等村为核心大面积建立水稻富硒米生产基地。2014年全县富硒水稻面积达到40万亩以上。

2.6 大面积推广应用激光平地技术

激光平地改小池变大池子能提高土地利用率10%以上, 是一项有利于今后机械生产和节本增效的技术。2014年全县在“一带、三区、五园”建设上, 首先实现方田化, 每个大方面积不少于5 000m2。在“一带、三区、五园”实现方田化的基础上, 2014年改大方的面积实现新增5万亩以上。

2.7 大面积推广应用有机肥料和生物有机肥料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的膳食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由过去以吃饱为主向以吃好为主方面发展。全县已建立利民、四合、黎明等有机水稻生产基地, 但是, 这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市民对有机食品的需求。2014年以有机食品基地为核心, 大面积应用有机肥料, 使有机食品面积达到15万亩。

在抓好重点项目的基础上, 坚持“八化”技术标准, 同时注重常规技术的应用, 确保新老技术的连续性和安全性。2014年全县6个水稻园区和稻农自身的小型催芽机共完成智能化浸种催芽3 800t, 占水稻播种面积的95%, 实现了浸种催芽智能化;大力推广浅、湿、干的节水灌溉技术, 以协调水、肥、气、热四性, 达到高产、高质的目的;全力推进绿色植保工程, 大力推广生物农药和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 推广稻田人工除草、机械除草和生物除草、治虫、防病技术, 加强对稻作区的环境和灌溉资源进行监控和保护, 确保农业生产安全。

3 抓尖端项目, 确保水稻强县建设可持续发展

以方正水稻研究院为依托, 以县内六大水稻园区为基地, 以省内高等院校为后盾, 走出去请进来, 实施水稻强县大科技战略。

2014年方正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与省、市等有关部门共同承担了15项高科技试验示范项目。其中:中国农科院课题1个;东北农业大学课题2个;黑龙江省农科院课题1个;哈市农科院课题2个;黑龙江省种子管理局课题2个;黑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站课题1个;黑龙江省植检植保站课题2个;黑龙江省土肥管理站课题2个;哈尔滨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课题2个。这些无凝对加速水稻强县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和引领作用, 也为现代精准农业的实现夯实了基础, 保证了寒地稻区栽培技术的健康发展。

上一篇:企业风险财务管理策略下一篇:股权结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