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人文能力

2024-05-26

医学人文能力(精选10篇)

医学人文能力 篇1

最近几年, 舆论媒体上的显性话语之一就是当前紧张的医患关系。从冷眼相对, 拳脚相加, 到白刃相向, 对簿公堂, 愈演愈烈的医患冲突, 使近年来医疗机构的门前并不太平。而且, 在业已发生的医患冲突中, 不乏一些掌握渊博医学知识和具备精湛医术的医务人员。那么, 是什么原因把他们推到医患冲突的风口浪尖上呢?细加分析, 不难发现, 人文执业能力欠缺也是导致医患冲突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之, 对未来即将从事医疗卫生服务工作的医学生进行人文执业能力培育是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课题。

1 人文及人文执业能力释义

“人文”一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具有不同的内涵, 学者王一方认为“人文”一词至少有四种含义:人文精神、人文主义、人文学科、人文价值[1]。就伦理学语境而言, “人文”一词体现的是一种关心人、尊重人、倡导保护个人的权利, 要求重视人的价值, 主张实现人的平等和自由的伦理观。因之, 医学范式的人文执业能力, 一般说来是指医务人员为了人类自身的可持续性生存、发展, 以真善美的价值理想为目标, 不断追求人的生命价值、自由、尊严的一种精神素养。就此而言, 人文执业能力的终极意义是对生命价值、人的生存意义和人类未来命运的深情关注, 其核心是以人为本, 实质是对人的崇高品位的确认, 强调人性的价值和尊严, 维护和弘扬人的主体性。人文执业能力在医疗实践活动中的具体表征就是尊重生命、关爱生命、呵护生命、善待生命。对此, 古希腊著名医学家希波克拉底在他的誓言中说:“无论至于何处, 遇男或女, 贵人或奴婢, 我的唯一目的是为病人谋幸福。”古代阿拉伯迈蒙尼提斯祷文中说:“启我仁医术, 复爱世间人”, “凡诸疾病者, 一视如同仁”, 这是“永生之上天既命予”。中国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千金要方·论大医精诚》中说:“凡大医治病……先发大慈恻隐之心, 誓愿普救含灵之苦”, 因为“人命至重, 有贵千金, 一方济之, 德逾于此[2]。”古代“苍生大医”关于医师人文执业能力的真知灼见及他们的躬行践履对当前如何更好地培育医学生的人文执业能力有着极大的启迪意义。

2 培育医学生人文执业能力的依据

和谐、完美的医患关系是成功进行医疗实践、提高卫生服务质量、获得良好医疗效果的基本保证, 而和谐的医患关系是离不开医务人员的人文执业能力支撑的。因之, 培育医学生的人文执业能力是其成长为合格医务人员的必备要件之一。这不仅有其深厚的学理依据, 更有其迫切的现实性依据。

2.1 现代医学的发展是培育医学生人文执业能力的学理依据

医学是研究人并最终服务于人的科学, 它与人的生命、健康、幸福、安危及社会文明进步密切相关, 是多门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高度综合的复合体。当前, 由于人类生存状态的日益复杂化, 人类的疾病谱、死亡谱正在或已经发生重大变化, 心、脑血管疾病、癌症、心理疾病日益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并且, 现代医学模式正从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按照新的医学模式, 病人不再是单纯的“生物人”, 更不是某种疾病的“载体”, 而是具有复杂系统的“社会人”。这一切都要求医学生不仅要掌握丰富的医学专业知识和娴熟的专业技能, 还应具备社会学、心理学、法学、伦理学等多方面的人文知识, 否则在医疗实践中很容易出现“见病不见人, 治病不治人”、“重治疗, 轻照顾”、“重科技, 轻人文”的情形。实际上, 在医疗卫生服务中, 病人来看病, 更渴望能够和医务人员进行心与心的交流, 能够从容地长谈, 得到善意的抚慰。但有些医务人员态度冷漠, 他们的诊断治疗主要依据各种化验指标、图像、仪器检测的数据, 将医患间丰富的人与人的关系简化为人与物的关系, 使医患间人与人的交流变成了人与物的对话。以上情况的出现与医务人员人文执业能力的匮乏紧密相关。而这一切与现代医学的发展要求是极不适应的。因此,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明确要求:“21世纪的医生, 应是优秀的卫生管理人才, 病人的社区代言人, 出色的交际家, 有创见的思想家, 信息家, 掌握社会科学和行为科学知识的专业医师和努力终身学习的学者[3]。”

2.2 医患关系的现状是培育医学生人文执业能力的现实性依据

现代社会随着人们对高质量医疗需求的不断增长, 人们对医师的执业道德水平、价值观念、医患沟通能力也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这是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本来治疗疾病、战胜疾病, 需要医患双方的相互理解、共同协作。然而, 一段时期以来, 受到社会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的侵蚀, 一些“免疫力”低的医务人员也受其传染, 出现了是非不分、美丑混淆、荣辱颠倒的“症状”。其直接的结果就是医患之间的信赖程度逐渐降低、医患冲突增多、医患关系的张力加剧。不仅如此, 医患关系紧张也使得医师的人身安全受到威胁乃至侵犯, 医院的正常医疗秩序受到干扰。发生在2002年湖南衡阳的黑暗一幕至今令人心有余悸, 在5月的春日晨曦中, 被怀疑造成医疗事故的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医生袁小平浑身是血, 近乎赤裸, 一边抱着一个孩子的尸体在医院的楼群之间来回游走, 一边被迫一步一喊:“是我一针打死了小孩”。在他的身后, 是杀气腾腾的患者亲友及帮凶。在那个时刻, 被践踏凌辱的不仅是袁医生, 还有人性和法律的尊严[4]。据河南省医师协会对省内医疗机构执业环境展开的调查结果表明, 自2002年9月至2005年3月间, 被调查医疗机构共发生医疗争议1, 959例, 医疗争议呈明显上升趋势。其中, 73.85%的医院出现过患方在医院内拉横幅、聚众围攻医院的事件;64.62%的医院出现过患方殴打医务人员事件;87.69%的医院出现过患方围攻、谩骂医护人员的现象[5]。

出现上述情形的原因固然很多, 就医师自身来说其存在的人文素质方面的缺陷或不足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调查显示, 大部分的医疗机构在出现医疗争议时, 患方即使发生过激行为也会很快寻求法律的救助, 进行诉讼、维权, 而医师和医院却显得被动, 他们习惯于忍气吞声, 倾向于能私了就私了, 甚至对患方提出的一些无理的、过分的要求, 也不愿声张甚或不敢声张, 这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为此, 有的医院还为医师在执业过程中受到的委屈专设委屈奖。显然, 这些以不惜牺牲医务人员合法权益求得一时平安的举措无异于饮鸩止渴, 并不利于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因为它有悖于正义的普世法则, 更背离了法治的灵魂, 这样下去必将形成恶性循环, 不仅影响医院的声誉和社会效益, 而且也给医务人员造成前所未有的执业压力和风险, 更影响医师对职业的敬仰。现实的情况表明, 恪守义务、积极主张权利的人文执业能力对于医学生从事未来的工作是不可或缺的。

3 结论

古人云:“医乃仁术”。因此, 医学是“人学”, 更是“仁学”。如果未来从事“仁学”的人都对“仁学”产生畏惧心理、恐惧情绪, 又怎么能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为此, 对于加强医学生人文执业能力培育的路径等问题固然可以作进一步的探讨 (诸如制度保障、道德激励、校园文化建设、人文课程设置等) , 目前首要的是应形成培育医学生人文执业能力的共识, 充分认识对医学生进行人文执业能力培育的必要性、迫切性, 这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和谐医患关系不应忽视的重要方面。

摘要:和谐的医患关系有利于实现诊疗效果的最大化。现代社会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 以及我国社会转型期呈现的诸多医疗纠纷皆要求现代医务人员不仅应掌握渊博的医学知识、精湛的医术, 更应该加强、提高自身的人文执业能力。因此, 对即将从事医疗卫生服务工作的医学生进行人文执业能力培育是一个无法绕开的现实课题。

关键词:医学生,人文执业能力,培育

参考文献

[1]王一方.医学人文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10.

[2]朱贻庭.伦理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2:179.

[3]徐红, 李柳铭.浅谈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4, 21 (9) :203-204.

[4]唐涛.医患冲突体制盲区中的利益对决[J].中国卫生产业, 2006 (3) :28-31.

[5]杨力勇, 周勇.医疗争议呈升势执业环境不乐观[N].健康报, 2006-2-16 (3) .

医学人文能力 篇2

人文医学,是一门医学和人文学的交叉学科。正如其名,是研究医学与人文关系及从人文观念角度出发对各种医学现象,事件进行思考,总结的学科。自文明创始以来,人类对于生命,健康的思考从未停止过,因此有关于医学人文的思想言论自古即有,但较早时期医学人文只是医学的一个分支,一般是由长期或曾经从事医学工作人员自主思考总结得出的一些结论或心得,医学人文长期处于无正式定义阶段。

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及矛盾的层出不穷,人类对于医学其人文性的思考越来越多,对于生命的思考也越来越深刻,这为人文医学的诞生提供了十分重要的理论基础;随着医学工作者整体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医学工作者对于工作的思考与总结也日益增多,其质量也日益提高,这为又人文医学的诞生提供了很重要的学术基础。

这次人文学习中,我学习到了很多种沟通的技巧。拥有好的沟通技巧好可以很好的从病人及家属的角度看待问题。避免了双方的误解及沟通不到位所导致的纠纷矛盾。知道了从一个整体上去理解生命、理解健康、理解医学、懂得综合考虑病情、风险以及长期的生命质量,真正对患者负责,而并非只是看到一个疾病本身。在培训中有诸多的沟通技巧给我印象最深刻得是“共情”技术。“共情”技术很好的体现了“医生尽力进入患者的世界以患者的角度看待疾病”。当你面对一个患者能够站在的患者的立场去思考就能很好的把握患者的想法和感受,并且以患者的角度看待疾病。当你把握了患者的想法感受后再沟通起来自然是水到渠成的。

医生是一种神圣的职业,生死攸关,责任重大。医生给病人治病除了看病还应认真考虑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对病人的健康和疾病的影响,为病人提供从生理—心理——社会这样一个模式的服务。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首先要将心比心,用一颗博爱之心,一种换位思考的思维去体验病人的心理。患者知道你明白他,尊重他,知道他要的是什么,那他会觉得你开给他的药就是他需要的,那患者对医嘱的依存性会大大提高,那治疗效果也就是你想要的。良好的沟通让病人知道你是懂他们的,他们因此会以提高对医嘱的依从性回报你,提高治疗效果和病人对医生的满意度。

叙事医学传递人文关怀 篇3

“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一个问题。”这句哈姆雷特的名言,对于《死亡如此多情——百位临床医生口述的临终事件》而言,它不是文学讨论,不是哲学命题,而是一个个身患绝症的病人在死亡即将到来时的艰难选择。更准确的说法,“痛苦地挣扎生存”还是“坦然地接受死亡”?

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然而,不知死,何知生。正是死亡才映衬出生命的光彩。垂危病人对这个世界的眷恋,病人和亲友之间的情感羁绊,都让人感动。更让人关注的是医患之间的关系。医和患的相辅相成、理解、配合,是人类与疾病斗争的关键。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韩启德在“序”中写到:“读完《死亡如此多情》书稿,想了很多,包括平时不太想的问题。我们每个人总有一天要面临死亡,把死想透、想明白了,活着的时候就多了一份自由和洒脱,而当死亡来临时,则能坦然、从容和淡定。生如夏花之璀璨,死如秋叶之静美,这该多好!当前社会上医患关系紧张,有制度原因,但医患双方修养缺失也是重要因素。读完这本书,相信大家会对此有所体会。”

“技术至上”的当代医学,大大地减少了医生和病人之间的直接交流,使得医生常常忘记自己面对的不仅是疾病,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人;病人则希冀医生能够见证和理解他们的痛苦,并在这个过程中与他们同在,这种双向互动如果无法顺畅进行就会出现医患关系的紧张。《死亡如此多情》一书采取“叙事医学”的形式。在该书众多案例中,凡是叙事医学相对成功的,医生和患者双方就表现出更多的情义和责任,联想到当前社会医患关系紧张,叙事医学渠道的缺失和医患双方修养的缺失,是其中重要因素。

疾病的残酷不仅在于毁坏人的健康,还在于剥夺人的尊严。只有在叙事医学中,医患双方达到了相互的高度信任,医生以高度的责任感,不仅在技术上治疗病人,还需从心理上、情感上给予他们支持,而病人得以放心地把自己的生命交托给医生,以从容的心态安排后事,坦然地走向死亡。

叙事医学传递的是一种人文关怀。我们借此可以重新认识身体和心灵、痛苦和疾病,超越死亡去发现生命的可贵。只有在此意义上,我们才可以说——死亡如此多情!

医学生人文能力的认知与评价调查 篇4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取按比例分层随机抽样方法, 抽取首都医科大学2012—2014级医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涵盖专业有:七年制临床医学、五年制临床医学、儿科、口腔、护理、临床药学、康复医学。发放问卷247份, 回收有效问卷232份, 有效回收率为93.93%。

1.2 方法

1.2.1 调查方法

采用课题组在广泛查阅文献基础上设计并经过专家研讨的“医学生人文能力的认知与评价调查问卷”, 按不同专业分层抽样调查。调查问卷中医学生人文能力包括学习能力、社交能力、道德修养、适应能力、处理纠纷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批判思维能力、关怀能力、情绪控制能力等。

1.2.2 统计方法

采用Epi Date 3.1软件录入数据, 用SPSS 20.0软件进行频数、构成比描述、顺位排列等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医学生对医学人文能力内涵的理解与认知

2.1.1 医学生对医学人文素养重要性的评价

本研究将医学人文素养重要性分为5个等级:根本不重要、不太重要、一般、比较重要、非常重要, 并按1~5分赋值。调查结果显示, 医学生对医学人文素养重要性评分均值为 (4.33±0.75) 分。其中, 参与本次调查的2014级医学生平均得分为4.38分, 2013级医学生平均得分为4.39分, 2012级医学生平均得分为4.26分。结果显示, 参与本次问卷调查的2012级医学生对“医学人文素养对医学生的重要性”认识不如2013级、2014级医学生。

2.1.2 医学生对校内开设的医学人文课程了解程度

本研究将医学生对校内开设的医学人文课程了解程度分为5个等级:根本不清楚、不太清楚、一般、比较清楚、非常清楚, 并按了解程度赋值1~5分。被调查学生的平均得分为 (3.16±0.95) 分。其中, 参与本次调查的2014级医学生平均得分为2.87分, 2013级医学生平均得分为3.09分, 2012级医学生平均得分为3.32分。在参与本次调查的学生中, 高年级 (2012级) 医学生对校内开设的医学人文课程了解程度高于低年级 (2013级、2014级) 医学生。2.1.3医学生对医学人文能力认知情况医学生对医学人文能力构成的认同度由高到低分别是:道德修养 (91.8%) 、社交能力 (82.3%) 、处理纠纷能力 (78.4%) 、关怀能力 (73.7%) 、情绪控制能力 (73.7%) 、团队合作能力 (69.8%) 、适应能力 (62.9%) 、学习能力 (60.3%) 、创新能力 (44.8%) 。参与本次调查的3个年级医学生在医学人文能力构成认知上, 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详见表1。

注:χ2=4.118, P=1.000

本研究将医学人文能力 (学习能力、社交能力、道德修养、适应能力、处理纠纷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批判思维能力、关怀能力、情绪控制能力) 分为5个等级:根本不重要、不太重要、一般、比较重要、很重要, 并按1~5分赋值。评分结果由高到低为:情绪控制能力 (4.66±0.55) 分、道德修养 (4.66±0.62) 分、关怀能力 (4.63±0.62) 分、学习能力 (4.55±0.67) 分、处理纠纷能力 (4.46±0.68) 分、团队合作能力 (4.39±0.74) 分、适应能力 (4.38±0.67) 分、社交能力 (4.33±0.75) 分、创新能力 (4.05±0.83) 分、批判思维能力 (4.04±0.88) 分。

2.2 医学生对自身医学人文能力的评价

本研究将医学人文能力 (学习能力、社交能力、道德修养、适应能力、处理纠纷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批判思维能力、关怀能力、情绪控制能力) 评价分为5个等级:很差、较差、一般、较好、非常好, 并按1~5分赋值。其中, 医学生对自身所具备的医学人文能力评价分值由高到低为:道德修养 (4.04±0.67) 分、关怀能力 (3.82±0.82) 分、团队合作能力 (3.71±0.73) 分、情绪控制能力 (3.68±0.93) 分、适应能力 (3.66±0.74) 分、社交能力 (3.51±0.83) 分、学习能力 (3.46±0.67) 分、批判思维能力 (3.39±0.79) 分、处理纠纷能力 (3.33±0.76) 分、创新能力 (3.22±0.81) 分。参与本次调查的2014级、2013级、2012级医学生在沟通能力、关怀能力自我评价上差异有显著性 (P<0.05) , 在其他人文能力评价上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详见表2。

3 讨论与建议

本研究发现, 绝大多数医学生认为医学人文能力很重要, 认为道德修养、情绪控制能力、处理纠纷能力与医学人文能力有较强的相关性。但在针对自身医学人文能力的评价中, 对情绪控制能力和处理纠纷能力评分不高。由此看出, 当今医学生能够认识到医学人文能力的重要性, 但在实践中却无法提高自身医学人文素养。在医学人文能力认知上, 高年级与低年级医学生差异无显著性。在医学生对自身所具备的医学人文能力评价上, 高年级与低年级医学生除关怀能力和沟通能力外, 其他能力评分并无显著性差异。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参与本次调查的高年级医学生经过学校医学人文教育, 并没有真正提升医学人文能力认知, 也没有提高医学人文能力。本研究就此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3.1 增强医学人文教育的实效性, 切实提高医学生医学人文素养

3.1.1 理论知识灌输要务实, 避免盲目拔高思想境界

医学人文教育要注重理论传输, 但切忌过分拔高其思想境界, 而忽视理论内涵的通俗易懂性、执行普遍性。医学生能意识到医学人文素养的重要性, 但对医学人文内涵缺乏深刻了解, 难以将崇高的医学人文理论应用于实践, 医学人文素养未能得到提高。因此, 理论知识灌输要务实, 避免盲目拔高思想境界。理论源于实践。教师可以在学生发言及互动中提炼精华, 升华概念, 既提高医学生思想境界, 又让其认识到医学人文内涵的普遍执行性, 让医学人文内涵变得通俗易懂。

3.1.2 开展有效的社会实践, 提高医学生医学人文能力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 而医务人员的服务对象是普通群众。医学生在进入临床工作前, 只有通过扎实的专业实习和大量的社会实践, 努力积累临床经验, 深刻理解医学的学科内涵, 才能培养人道主义观念、医学伦理和医学人文情怀[1]。

欧美等国的医学人文教学采取分阶段方式进行。在初级阶段进行理论学习, 当医学生逐步进入临床实习后, 医学人文教育也随之进入课堂[2]。这种人文教育模式能够将理论及时、充分地应用于实践, 使学生获得更大收益。基于此, 本研究认为现行医学人文教育应在临床阶段加大教育力度, 增加实习机会。在学生进入内、外科见习时, 教师不仅给予其专业指导, 还给予医学人文素养的实践指导, 传授与患者沟通的技巧和方法。

注:部分问卷数据缺项, 故调查人数不等于总人数

3.2 加强医学生自我教育, 注重其医学人文能力的内化与养成

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 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 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 一直到精神生活运动的根[3]。医学人文教育就是要不断唤醒人们内心深处舍己为人、救死扶伤的责任感, 其价值不仅在于简单的知识传授, 还在于医学生自身对知识所传达感情的认同, 并且能把外在的知识转化为自身内在要求和素质[4]。医学人文教育的影响力应贯穿每个医护人员终生。教育的终极不是教育, 而是让人懂得进取。一名医学生要想具备优秀的医学人文素养, 就应在生活中不断探索仁心之本, 严于律己, 以顽强的意志力抵制社会不良风气, 精心习得仁心、仁术之道。

摘要:目的 了解医学生对医学人文能力的认知与自我评价, 探索医学人文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解决方法。方法自行设计调查问卷, 按比例分层随机抽样, 采用Epi Date 3.1录入数据、SPSS 20.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高年级与低年级医学生在医学人文能力认知和评价上差异无显著性 (P<0.05) 。绝大多数医学生能认识到医学人文能力的重要性, 但在实践中缺乏有效途径提高自身人文能力。结论 当今医学人文教育能让医学生认识到医学人文能力的重要性, 但没有深化医学人文内涵, 导致医学生医学人文能力未得到有效提高。

关键词:医学生,医学人文能力,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1]王爱英, 夏吉凯, 李丽.医学伦理学视域下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策略探讨[J].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3, 26 (3) :394-395.

[2]陈化, 田冬霞.对医学人文能力的认知调查及建议[J].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3, 26 (1) :103-105.

[3]郝祥俊, 李亚军.医学院校在教学中加强成教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探讨[J].承德医学院学报, 2008, 25 (4) :458-459.

重塑医学人文精神 篇5

在高等教育迈向大众化的今天,医学院校也扩大了招生规模,而规模的扩张导致了医学生源质量下降和人文素质参差不齐;加之医学教育课时紧张,许多学校在专业教育、技能训练与医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两难选择中,毫无疑问地倾向了前者,从而导致医学教育中一定程度的人文空白。医学生长期在这种环境中成长,会更加摒弃仁爱精神,崇拜金钱名利,缺乏人性温暖,使得人文素养与医务工作者的职业要求差距越来越大。因此,在培养德才兼备的医学生的过程中,重塑医学人文精神就显得尤为重要。

邱仁宗先生说,我们应该一只眼盯着医学——医学科学的发明、发现和技术进步,另一只眼关注医学活动中得正义、公正、义务、美德、仁慈、责任、同情、忠诚、自主、允许等。

医学的本质是人学,医学的技术被定义为“仁术”。没有任何一门科学像医学一样对技术和道德要求极高的协调一致。“健康所系,性命相托”要求我们医学生的人文素养、道德水平与生命的价值等价,与人类的生生不息的未来等价,这是何等的重要!医学人文精神是对人的生命神圣、生命质量、生命价值和人类未来的健康与幸福的关注,是对人类身心健康和自然、社会与人之间的和谐互动及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医学人文精神的核心就是关爱生命。瑰丽多彩的生命现象、奥妙无穷的人体、复杂多变的疾病,既是医学永远认知的对象,也是促使医学发展的内在精神力量。

当代医学生人文素养缺失,表现在诸多方面:

一、社会责任感缺乏。作为一个医学生,将来从事的是挽救生命的崇高职业,应该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具有为人类健康和医学荣誉献身的精神。然而现在的医科大学的学生,受功利主义影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自私自利,对他人,对社会,对生命缺乏责任感和关爱同情之心,甚至对生命和健康极端不负责任。

二、人际交往障碍。医学生的人际交往不仅限于校园内,更重要的是将来走向工作岗位,面对的是担忧甚至恐惧的患者和家属,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谐的医患关系有赖于医患双方的共同努力。社会主义社会医患关系中医生的道德规范是:举止端庄,文明礼貌;尊重病人,一视同仁;言语谨慎,保守秘密;廉洁奉公,尽职尽责;钻研医术,精益求精。可见医学生的沟通能力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心理素质欠佳。随着社会竞争不断加剧,医学生学习和就业压力愈来愈大,导致许多人心理素质下降。医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有:抑郁、焦虑、交往障碍、敌对、冷漠、自卑、偏执等。一旦发生心理问题,产生心理障碍或疾患,甚至导致行凶或自杀的严重行为。对以后从事医疗行业也有极大地负面影响。

培养德才兼备的医学生,重塑医学人文精神,需要学校、社会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在我看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一、开设医学人文课程。我校温进坤书记说:要让人文社会科学得要素真正融入医学科学和技术领域,并让人们感受到这个学科的作用,最主要的渠道是通过教育环节来实现的,即要加强对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社会科学素养的教育培养,让他们在接受医学教育的过程中去真正地理解人的生命的完整性和医学科学技术的社会属性和人文属性。构建合理的医学人文课程体系,开展医学人文教育是塑造医学人文精神途径之一。教育部规定的医学人文课程仅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和卫生法学,而有的学校还未全部开设或改为选修,造成医学生人文素养薄弱。我建议列入核心课程的医学人文课程有: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医学法学、医学社会学、医学与哲学等;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把人文知识整合渗透到医学教育中。

二、培养健全的人格品质。在重塑医学生人文精神过程中,必须遵照大学生成人成才规律,满足人的个性化全面发展的需求,培养健全的人格品质。培养医学生在健康的心理引导下尊重生活、热爱自我及自然环境,让个人的意识、才智及能力得到健康、全面、和谐发展,进而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和个人特征。通过素质教育实现对医学生和谐人际关系、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正确的价值取向、良好的情绪控制能力和不断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加强医学生人文实践活动。学校应该多引导医学生积极参加服务集体、服务社会、献身祖国的实践活动,了解国情、了解社会;鼓励学生参加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对农村卫生情况的考察和义诊活动等,让他们在每一次的活动中加强对人生意义的理解和思考,增进对病人和生命的尊重、敬畏和关爱,在社会实践中提高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提升适应能力、交往技能和发展综合素质,提升人文精神。

医学人文能力 篇6

医患沟通为CMPS的核心内容, 良好的医患沟通能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利于制定适宜的治疗方案, 提高患者依从性与医生本身的专业认同感[2,3]。医患沟通、人文医学理念的学习与执行不仅仅规束于医生, 更应始于将成为医生的医学生群体。相对比国外早已推行的三维知识结构教育模式[4], 我国的医学人文教学起步较晚, 单纯的自然医学教学不足以适应未来人文医学发展需要, 医患沟通教育的重视和加强势在必行[5]。

为此, 我院开设了医患沟通、头脑风暴等一系列人文医学类选修课程, 内容包括CMPS的学习, 并针对特定主诉及患者人物定位要求学生以角色扮演的形式展现出诊疗的全过程, 系列课程面对所有学制类型本科阶段口腔医学生可选。本研究随机选取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外科门诊教学号诊室的口腔专业实习生 (是/否选修了人文医学类课程) ;以及其处理的患者进行双向问卷调查, 从医学生本身及患者的角度协同评价人文医学类课程对于医学生与患者沟通行为及人文执业技能水平的影响, 为我院医患沟通课程的课程设置、内容设计、欠缺补充提供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纳入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2010级、2011级五年制、七年制、八年制临床实习阶段五年级学生及对应教学门诊随机选取的患者为研究对象, 根据学生有无选修医患沟通类课程分为A医、B医两组, 对应的接诊患者则分为A患、B患两组。实习医生在进行诊疗前均获得患者同意并有上级医生在旁。本研究共回收有效双向调查表182份, 其中选修了医患沟通课程的学生及接诊患者问卷各49份, 未选修医患沟通课程的学生及接诊的患者问卷各42份, 详见表1。

1.2 调查问卷

调查问卷问题设计参考中国医师协会CMPS内容。分为学生、患者两部分问卷, 主要的问卷问题包括医生职业感、病情了解及就诊目的的获取、病情告知解释问题、制定双方同意的治疗方案、非语言沟通行为、共情等几个方面[6]。对A、B两组学生及患者的调查结果进行归纳总结分析。

1.3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描述性分析及χ2检验, 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医学生自我人文执业水平评价结果

医学生对于医患沟通行为的自我评价详见表2。在“制定治疗方案能否与患者共同选取方案”、“操作过程中能否运用适当的肢体语言关怀患者情绪”两项中, 经统计分析A医、B医两组具有统计学差异 (χ2=10.311, P=0.01;χ2=13.484, P=0.00) , 选修过医患沟通系列课程的A医组学生在这两项的优良率分别为83.67%、69.39%, 意识缺失率均为0。未选修过医患沟通系列课程的B医组学生优良率为50.01%、28.57%, 存在意识缺失率。在“能否充分了解患者病情及就诊目的”、“能否详细解释病情”两项中, A医、B医两组优良率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在处理特殊病人方面, 34.07%的学生认为自己有较好的应对能力。

2.2 患者对于实习医生人文执业水平评价结果

患者对于接诊医生的医患沟通行为的评价结果详见表3。在“接诊医生制定治疗方案时是否询问您的选择”、“接诊医生诊疗过程是否有关怀您情绪的行为”两项中, A患比B患组患者对接诊医生的评价的肯定率更高, 具有统计学差异 (χ2=7.513, P=0.006;χ2=6.952, P=0.008) , 其余几项均无显著差异。此外, A患、B患两组患者对于接诊医生的信任度评价皆不高。

2.3 医学生与患者双方在医患沟通中关注点对比

医生的专业认同感, A医、B医两组医学生都具有较高的自评优良率, 分别为87.76%、88.10%, 而A患、B患两组患者对于接诊医生职业性的主观肯定率则分别仅有26.53%和7.14%, 该项医患间感知存在差异。在制定方案协同患者及身体语言安抚情绪行为之中, A组医学生自评及患者评价均具有较高的肯定率, 该项医患间感知基本一致。

3 讨论

2009年1月颁布的《医学教育临床实践管理暂行规定》表明, 实习医师必须首先声明自己的实习医师身份, 并在上级老师的协助下取得患者的同意, 才能对患者进行诊断和治疗[7]。该项规定的实施, 在一定程度上对口腔实习医师的临床诊治和医患间的沟通带来了更大的挑战[8]。口腔医学学科实践性极强, 且我院门诊病例类型繁多、分科细致、治疗周期长、患者群体广且个体差异度高, 这些特点不仅仅要求口腔医生需具备优秀的专业素养诊治病情, 还需要因人制宜地制定完善的治疗计划, 结合患者状况合理安排诊疗的全过程[9]。我院作为教学性医院更应注重对口腔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 提升学生的人文医学执业能力、临床工作综合能力和医疗服务质量, 这不仅仅是为学生本身树立坚定的职业信心, 也是构建未来和谐医患关系的必然需要。

为了了解我院本科学生医患沟通行为的能力, 并为以后的人文医学教育探寻进一步的内容、空间和模式, 本项研究设计了两部分捆绑观察对象, 一组是选修了医患沟通人文医学系列课程学习的实习医生及对应患者;另一组则是未选修相关课程学习的实习医生及对应患者。通过调查结果观察, 从学校里的理论学习至临床实践, 尽管87.91%的实习医生对自我作为医生的职业转换感有意识并自觉良好, 但患者层面仅有17.58%的患者肯定了实习医师的职业性评价, 仅34.07%的患者对自己的接诊实习医生感到比较信任。患者群体对于医生职业性要求较高, 这源于患者在知识层面上对医生群体的依赖和高标准性, 这也解释了初出茅庐的实习医师为何不能得到患者群体较高的职业肯定率。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 医学生自评良好确为值得鼓励之态, CMPS有共情一说, 医学生肯定自己、表达自信的同时也是传达患者信心的一种方式。CMPS要求医生给予患者职业感可体现在着装、谈吐、气质当中, 对于学生而言时间和经验的历练固需等待, 职业感的提升也可通过形象管理课程、早期临床接触、定期社区义诊、群众口腔卫生宣教等形式获得。

值得肯定的是在与患者共同选择治疗方案、鼓励患者参与、患者情绪关怀行为、非语言沟通技巧、共情意识方面, 选修了医患沟通系列课程的医学生得到的患者肯定和自我评价明显高于未选修医患沟通系列课程的医学生, 这也说明了我院开展的医患沟通、头脑风暴等课程给予了学生有效的人文医学执业能力并体现在临床实践中。然而, 值得思考的是, 两组学生对于不配合患者的处理自我评价都不理想。在临床实践中, 实习医生的诊疗过程必须有上级医生在旁, 一旦患者因非原则性问题出现不配合的情况, 实习医师更加倾向将其转让带教教师处理, 这里可称为“困难转让”。对于实习医生, 遇到困难及时上报或转让合情合理, 但是对于医生的成长和未来发展, “困难管理”更是上乘之选, 学习分析困难, 尝试处理困难, 适时转让困难, 欧、美多数医学院校开展课程中包括《患者心理学》、《应急心理管理学》等系列课程[10], 但国内多数也只是综合性大学的医学院有该类公共选修可选, 纯粹的医学院校在这方面的课程存在缺失, 调查的结果同样也给我院在课程设置上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考方向。

口腔医学教育的目标是为社会培育医疗卫生服务的优秀医生, 以庇护人民的健康, 守护生命, 考察的是作为医生的胜任力。学生成长为医生的必经之路是实践, 医患行为管理与人文医学素养的训练应当自学校贯穿到临床实习的整个过程中, 通过课程效果探索、情景模拟、调查问卷的形式及时获得学习信息的反馈, 不断地探索、前进, 期许医患沟通的教育循序渐进地发展下去, 延续到作为医生执业的终身事业中。

摘要:目的 评价医患沟通课程效果并为医患沟通人文医学类课程的设置和内容作进一步探寻。方法将2010、2011级的口腔医学本科实习学生就有无选修医患沟通类课程为基础将其分为A医、B医两组, 临床实习对应接诊处理的患者分为A患、B患两组, 对两组双向分别进行问卷调查以评价实习医学生医患沟通行为及人文执医的能力。应用SPSS 17.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组间各项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结果87.91%的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认同感, 仅17.58%的患者认为他们的接诊医生具有较好的职业感。学生自我评价和患者评价共同表示, 在“制定治疗方案能否与患者共同选取方案”、“操作过程中能否运用适当的肢体语言关怀患者情绪”两项中, A组的评价均高于B组 (P<0.05) , 仅34.07%的学生认为自己有较好的处理特殊患者的能力。结论 我院医患沟通类课程取得一定的课程效果, 但在学生形象管理、心理管理、早期社会医患接触方面的工作需给予关注并加强。

关键词:医患沟通,人文医学,口腔医学,教学,问卷调查

参考文献

[1]赖永洪, 黄庆晖, 李莲娜, 等.医师人文医学技能培训的实践[J].医学与哲学 (人文社会医学版) , 2009 (6) :13-15.

[2]Evans BJ, Stanley RO, Mestrovic R, et al.Effects of communication skills training on students’diagnostic efficiency[J].Med Educ, 1991, 25 (6) :517-26.

[3]朱晓斌.日本口腔医学教育对我国的启示[J].西北医学教育, 2010 (4) :745-746.

[4]Suri L, Gagari E, Vastardis H.Delayed tooth eruption:pathogenesis, diagnosis, and treatment.A literature review[J].Am J Orthod Dentofacial Orthop, 2004, 126 (4) :432-445.

[5]郭洪伟, 尹文强, 王伟.基于沟通过程模型的医学生沟通能力培养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4 (5) :673-675.

[6]蒋祎.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必修课本科教学的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8 (7) :94-96.

[7]孙慧斌, 刘梦冬, 钟凤.新规定下口腔科实习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0 (2) :141-142.

[8]何奎芳, 王淑艳, 唐琳.提高口腔医学生临床实习技能的探讨[J].医学信息 (中旬刊) , 2010 (3) :665-666.

[9]孙瑜, 侯银静, 梁颖慧, 等.医患沟通障碍中医务人员因素分析及可行性对策[J].中国医药导刊, 2014 (11) :1426-1427.

医学人文能力 篇7

一、医务人员职业素质要求

提高医学生医患交流能力素质是指一个人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基本品质结构。而医务人员的职业素质是临床医疗工作中所体现的职业道德、医德医风、技术能力和水平等的综合表现。今年的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实践技能考核增加了对职业素质的考核内容, 也充分说明了现代社会对医务人员的人文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些要求除包括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职业奉献精神, 还体现在执业活动中尊重病人、尊重同仁、珍视生命、爱患意识、医患交流意识、依法行医、维护医患双方权益、重视医疗伦理问题等多方面要求。而这一切都是要通过良好的医患交流来实现。通过对医学生针对性地进行医患交流实践训练, 将医德教育与医患交流相结合, 使之转变为具体的言行训练, 使其医患交流能力得到提高。医患交流不仅是一项技巧, 更是一门学问, 应把对病人的尊重、理解和人文关怀体现在患者从进院到出院的医疗服务全过程中, 有利于促进相互尊重、理解、信任的新型医患关系的建立。

二、现代生物医学模式下提高医患交流能力的必要性

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福冈宣言指出:所有医生必须学会交流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 缺少共鸣 (同情) 应该看作与技术不够一样, 是无能力的表现。良好的医患交流技巧有助于收集信息、诊断、治疗和健康教育, 直接影响医患关系的改善和医疗服务质量的提高。医患交流是医疗活动的基础, 贯穿于医疗活动的始终。

(一) 提高医患交流能力是防范医疗纠纷的需要在临床医疗活动实践中具备良好的医患交流能力是实现和谐医患关系、实现医疗目的的重要基础, 是医学生提高医疗技能的重要前提

1.国内外权威统计资料表明:许多医患矛盾、医疗纠纷是由于医患交流不够、缺乏互相理解造成的。

2.中华医院管理学会的数据显示, 全国有73.33%的医院出现过病人及其家属辱骂、殴打、威胁医务人员, 59.63%的医院发生过因病人对治疗结果不满意, 纠集多人在医院内围攻医务人员及医院领导的现象, 而在已经发生的医疗纠纷中, 由于医患交流不够, 医患关系不和谐导致的纠纷约占总量的2/3。

3.虽然医患纠纷的引起有医源性、患方、社会等多方面因素, 但我们应该认识到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就医观念的变化及患者维权意识的增强, 对疾病的认知权和知情同意权日益重视, 希望有治疗方案及检查的选择权等权利意识日趋增强, 而客观存在的医患之间信息的不对称, 由于医务人员自身知识积累有限, 实践经验不足, 缺乏交流技巧, 导致医患交流障碍或沟通不充分, 使得医患关系日趋紧张, 常出现剑拔弩张的状态。因此, 应在医学生阶段掌握好医患交流技能, 实现由学生向医生的过渡。

(二) 提高医患交流能力是医学发展的需要现代医学发展突飞猛进, 医学领域的高科技成果也为许多以前的不治之症在今天能得到很好疗效。随着大量科学技术手段渗入医学领域, 也导致了医学的非人格化和医患关系的物化趋势, 虽然医生诊治疾病的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百姓对医疗结果仍不能客观对待。另一方面老百姓对健康需求的无限性和医学责任的有限性认识不足可能造成紧张的医患关系。要解决这个问题, 只有通过充分的医患交流和沟通, 既传授患者及家属相关的医学常识, 又让患者及家属明确谁该对健康负责;既让患方知悉医方的工作内容和可能的结果, 又明确自己的责任、义务和可能承担的风险。国外学者威廉马德森注意到文化因素对医患交流的影响。

4.现代医学实践中强调信奉科学, 应用复杂技术以及与医生合作的规范与价值观, 是来源于中产阶层范畴的, 而对于具有不同文化特征的患者来说, 与医生之间的互动会有困难, 并可能造成双方的误解, 形成医患之间的冲突。由此可见, 医患双方的信息不对称要靠医患交流互动来缩小以争取患方的知情同意来实现医生的诊疗。而医学的科学研究方法80%循证医学方法指导医疗实践是各种医疗手段的实施依据, 一些大型医疗检查结果都要求医生以通俗的、非专业性语言帮助患方理解, 才能取得配合以完成诊疗过程。

(三) 医患交流是现代医学模式对医学教育提出的新要求高等医学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高素质的医生, 而高素质的医生除了要掌握医学知识、理论和医疗技术之外, 还要有高尚的医德和较高的人文素养。

5.临床医学是社会实践性及专业性很强的学科, 所服务的对象是具有复杂社会关系并患有疾病的人, 是具有极其复杂人际关系的特殊性行业。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要求医生既要面对躯体疾病, 又要面对病人的情感需求。医生应能利用高超的交流能力和技巧与病人进行交流, 以期得到病人的充分信任、理解和配合。而医学生在实习阶段因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的不足, 常常因为紧张及胆怯心理、亲和力不够、自信心不足而导致交流失败, 因此, 要在进入临床实习前对医学生进行医患交流能力的培养, 让医学生不仅要学习医学专业知识, 还应掌握心理学、社会学、人际关系学等多学科知识, 以便使自己在医患交流过程中充满自信心、更具有说服力。对病人进行诊疗时, 能根据病人社会背景和心理特征, 做到心身兼治, 心身同治, 以人文医学精神指导医学实践, 还医乃仁术的本来面目

6.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 (IIME) , 在其制定的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中细致地描述了医学院校培养的医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包括职业价值态度、医学科学基础知识、沟通技能、临床技能、群体保健、信息管理及批判性思维等七个领域, 把沟通技能列为七大领域之一。

7.21世纪医学发展的趋势, 对21世纪医学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1995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五星级医生作为全球性策略, 提出未来医生应是保健的提供者, 决策者、健康教育者、社区领导者、服务管理者。

三、提高医患交流能力是医学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我国的医患交流能力培养多在毕业后的医学临床实践和医学继续教育中逐步积累、得到提高, 这也折射出我国医学教育的不足与缺陷。虽然近些年来许多大学已开设了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临床医学导论等必修的人文学课程, 但医学生的医患交流基本上是局限于临床实习中的病史采集过程中。许多医学院校都为改善医学生医患交流现状作了大量探索, 我们将国内外在医学生中加强医患交流能力培养的共识付诸实践, 改革以往仅仅在诊断学教学中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上的少量内容, 把医患交流能力作为一项临床基本技能训练, 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了改变在课程教学中, 重自然科学知识, 轻社科人文知识;在临床教学中, 重技术性医患关系, 轻非技术性医患关系;在各类医学考试中, 重操作技术考核, 轻沟通技能评估的状况, 实现提升医患交流能力的有效途径。近三年我们整合了临床医学生医患交流学知识模块, 在基础医学学习期间同步进行医学伦理学、医学导论等人文课程学习, 利用综合大学资源, 鼓励选修人际交往、现代礼仪、语言学、医学法等课程;基础与临床过渡期间学习医学心理学、医疗人际关系和病史采集等相关知识, 进入临床医学学习后学习医患交流学, 掌握医患交流形式与内容、医患交流技术与技巧等内容, 将医患交流教育贯穿始终, 完成基本知识储备。医学生在进入临床实习前进行实践模拟训练。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上除了采取书面教学、专题讲座、讨论、多媒体视频、角色模拟等形式, 标准化病人典型案例的角色模拟让学生有换位思考的体验, 受益匪浅。由于实训课师资的相对缺乏, 先期进行老师扮病人, 由学生与老师进行交流, 再由老师进行点评, 第二阶段将不同人格、情绪、偏离行为等心理因素设置典型案例, 让学生自已扮演病人, 学生之间进行交流, 多数学生体会到在扮演病人角色的同时, 交流能力得到同步提高。总之, 医学生医患交流能力培养途经还可以在活跃第二课堂、开辟论坛、组织社团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有更多参与的机会, 更重要的是在临床实习阶段与病人实际接触, 有了前期的实训体验, 学生在实习期间的工作能力将会不断提高。在实习结束时基本达到以下要求并在以后工作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和素质:注意倾听、收集和综合同问题有关的信息, 并且理解这些内容;运用沟通技巧促进病人和家庭之间的理解, 使他们在作出决定时处于等同的地位, 显示出有助于教育他人的基本技能和积极的态度;显示出对有助于改善病人和社会相互影响的文化和个体因素的敏感性;有效地进行语言和书面沟通;建立和保管良好的医疗档案;综合和介绍适合听众需要的信息, 讨论可达到的和可接受的强调个人和社会优先问题的行动计划。

参考文献

[1]葛焕琦, 潘焕峰, 蔡寒青, 等.谈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培养[J].医学与哲学 (人文社会医学版) , 2008, 12 (29) :25.29.

[2]贾建文.论预防医患冲突的语言和行为沟通[J].中国医院, 2005, 9 (7) :5-9.p[3]丁珠林.医生, 你为什么总是很烦[J].中国卫生, 2005, (11) :10-16.

[3]杨同卫, 陆文涛.国内外医患冲突研究[J].中国医学伦理学, 2006, 19 (2) :47.

[4]孙英梅, 岩磊, 张更, 等.医学模式转变与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02, (7) :414.

[5]胡凯.21世纪医学发展趋势与医学生素质教育[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01, (4) :225.

[6]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J].医学教育, 2002, (4) :23-25.

[7]屈会起, 张金钟, 邱明才.在内科临床中落实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J].医学与哲学, 2000, (8) :16-18.

医学人文能力 篇8

关键词:医学人文教育,教育体系,医患矛盾

近年来, 医生受到人身伤害的恶性事件频发, 昭示着医患之间的矛盾已异常尖锐。人们开始反思, 是什么让本是“同盟军”的医生和患者同室操戈?医疗有时是治愈, 经常是帮助, 却总是抚慰。唯有在医学教育中深植人文精神, 手术刀才会闪出温暖的光芒。医学的结构就如“人”字一样, 一边是技术的医学, 一边是人文的医学。目前, 设置人文社科类课程的医学院校数量较少, 通晓医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医学人才缺乏, 不少医学生对人文社科类课程不重视, 更显示出加强医学人文教育的迫切性。医学人文教育由此成为医学界和教育界最关注的问题。

1 医学人文教育的内涵

医学的本质是使患者减轻痛苦、增加快乐。医学面对的是有生命、有情感的人。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医生不仅要治疗患者各种身体上的疾病, 还要关注其精神健康, 减轻其心灵痛苦。医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 能够深入研究社会的需要、个人的要求, 领悟生命的真谛与价值, 正确理解人与社会、生理与心理、医生与患者等各方面的关系, 在医学实践中更好地尊重患者、理解患者、关心患者、帮助患者, 以此实现人生的价值和目标。无论技术如何发展, 人道原则、人本立场、人性光辉永远是医学的价值皈依与职业操守。人文教育的目的是“教人做人”, 其内涵包括3方面: (1) 传授人文科学知识, 包括文、史、哲、艺术等, 起着陶冶情操、培养生活情趣、促进科学思维能力发展的作用。这是形成人文素质的基础。 (2) 加强对人类、对民族命运的责任意识教育[1]。一个有责任感的人, 才能关心世界、关心人类、关心社会, 才能爱国家、民族和人民。 (3) 培养高尚的人格。人文教育是人格养成的基础。高层次人才必须是道德高尚的人, 以“实行革命人道主义”为宗旨的医学人才更应如此。医学人文教育是一般人文教育在医学这一特殊领域中的应用。一方面, 它不可能游离于一般人文教育的本质内涵之外而独立存在;另一方面, 由于医学的特殊性, 人文教育在医学教育领域中的作用比在其他领域更加重要。因此, 我们所理解的医学人文教育就是在一般人文教育的基础上, 在将医学生培养成人格健全、全面发展的人才的基础上, 将人文精神与医学相结合。其核心是尊重一切与医疗有关的人的价值。

2 医学院校人文教育现状

不能否认, 在医学院校和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 医学人文教育在专业建设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 取得了一些成绩, 但从总体上看并不乐观。尤其是从我国医疗行业现状来看, 医学人文教育的任务仍十分艰巨, 医学人文学科薄弱与医疗行业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之间的矛盾、医学人文教育发展滞后与社会对医学人才要求之间的矛盾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这两对基本矛盾引发的许多问题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和探讨。我国医学人文教育缺失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2.1 只重视专业教育, 忽视人文教育

有些院校仅以就业为导向, 认为只要把专业知识教好, 学生就可以顺利就业, 而人文教育则是可有可无的。

2.2 医学人文学术研究缺少深度

目前, 医学人文学术研究很少有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成果, 因而难以对医疗行业的发展产生大的影响, 进入操作层面的更少。同样, 医学人文教育更多的是纸上谈兵, 理论脱离实际。在现今使用的教材中, 我们可以发现两种倾向, 一种是只讲大道理、唱高调, 不考虑实际情况, 让人望而生畏;另一种是只谈所谓国际关注的重大医学伦理问题, 忽视了我国基本国情, 脱离实际。

2.3 课程设置不合理, 课程体系建设不完善

研究表明, 与实际需要相比, 我国医学院校的人文社科类课程仍然偏少, 且大部分还是选修课。虽然根据有关规定各校都开设了政治理论课程, 但从全面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培养满足21世纪需要的医学人才角度来看, 这些课程大多存在如下问题: (1) 主要以政治教育的形式出现, 虽然课时不少, 但属于意识形态的内容较多, 教学效果有限。 (2) 课程缺乏系统性或只考虑学科的系统性而忽视了课程的整体性, 与专业教育缺少必要的联系。 (3) 在教学方法上以灌输式为主, 理论联系实际不够, 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4) 课程设置带有一定的片面性, 只强调政治教育和导向功能, 忽视了人的全面发展和对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 课程设置面过窄, 内容过于单一[2]。 (5) 大多数医学院校对人文社科类课程不够重视, 教学科研经费投入不足, 人文社科类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所占比重最小等。凡此种种都削弱了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也有违医疗卫生事业和医学科学发展的要求。

2.4 医学人文教育脱离临床

一段时间以来, 医学院校的人文教育与医院临床实际严重脱节。在不少医生和医学生眼中, 医德教育在实际医疗工作中作用不大。于是, 学生不爱学, 教师也不爱教。

3 加强医学人文教育的必要性

目前, 医学生接受的是学校教师传授的知识、技术和价值观。学校环境塑造了学生, 强调专业能力与临床技巧而忽视人文素质, 背离了医学的目的。具体表现为:在课堂教学中, 重视专业知识的传授, 忽视人文教育, 致使学生缺少深厚的文化底蕴;在课程设置中, 人文社科课程门类偏少、学时比重偏低;在教学过程中, 忽视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和熏陶, 致使学生缺少对医学本质的理解及对生命意义的深刻体验;忽视校园文化建设, 缺乏良好的人文环境。

3.1 加强人文教育是实现医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石

人在实现全面发展的过程中, 不仅要学习、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和技能, 还应当注重社会人文知识的学习, 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与人文精神。否则, 将不可能全面发展。对于医学生来讲, 要确定正确的人生目标, 实现自己的追求和梦想, 就需要在掌握专业知识技能的前提下, 加强人文素质修养, 具备良好的人文精神和道德情感, 以此为将来从事工作与实现奋斗目标打下坚实的思想、道德、文化、知识基础。

3.2 加强人文教育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前提

近年来, 我国发生了多起患者或其家属打砸医院、殴打甚至杀害医务人员的恶性事件。2005年10月1日, 新华社报道称:医患关系紧张主因在医务人员。其中所说的根本措施———解决“看病难, 看病贵”问题属于制度因素, 但是良好的服务态度、服务质量、医患之间的沟通是每个医生能够做到而未做到的。提高医务人员人文素质需要从源头上抓起, 从医学生人文教育抓起[3]。医学人文教育就是培养医学生对人性、情谊的感知, 让他们能够以了解人的整体性、尊重人的尊严及追求人的完整性作为基点来解除患者痛苦。唯有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 才能使其在将来的医疗实践中主动关注患者的生存质量、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 关心患者的生活环境, 尊重患者的人格和尊严, 发自内心地关心、爱护患者, 营造和谐的医患关系。

3.3 加强人文教育是适应现代医学模式的需要

新的医学模式要求医学人才培养由培养只懂医学专业知识的单一型医生向培养掌握治疗、康复、保健等卫生服务技能的复合型人才转化。要求医学生 (医生) 不仅懂得医学知识, 而且掌握社会、心理学等多方面的知识;不仅掌握医学理论和医疗技术, 还有对人性的关怀、对他人的同情心等人文情怀;不仅关注疾病, 而且关注有思想感情的患者, 充满爱心和对社会的高度责任感。医学教育必须重视对医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使其既有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又有高尚的医德修养和美的情感, 在未来的工作实践中, 实现医学的最大价值, 满足患者需要。让医学科学充满人文关怀, 这才是我们应当遵循的医学教育理念。

4 提高医学人文教育水平的策略

4.1发挥第一课堂的主渠道作用

(1) 积极探索医学人文教育形式, 构建与专业教育相适应的医学人文教育体系, 加强医学人文社科类课程建设, 建立开放式医学人文教育体系。在课程建设中要注重内涵而不是一味地增加课时, 要借鉴医学专业课程改革的成功经验, 结合自身特点尝试实施“以问题为中心”的医学人文课程教学模式, 对相关课程进行整合。要将人文教育的内容与专业课程和各个阶段的实践相结合, 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

(2) 学校应构建合理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将人文课程纳入医学教育体系中, 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应包括3个层面: (1) 以学科构建的人文社科类课程, 主要有文学、历史、哲学、音乐、美术、心理学等。 (2) 人文社会科学与医学交叉产生的边缘学科课程, 主要有医学哲学、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医学社会学、医学史、卫生法学等。 (3) 由多学科融合形成的综合课程, 主要有社区卫生保健、医院管理、人口学、运筹学等。3个层面课程相互联系, 第一层约占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50%~60%, 主要是让医学生树立对人、社会、自然和自身的正确态度, 树立科学世界观, 培养道德情操和人文品位。第二层约占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20%~25%, 使学生运用人文社会科学理论、方法探讨与医学有关的若干问题, 引导其重视生命与健康的价值。第三层约占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10%~15%[4], 融人文素质培养于医学实践中, 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这就意味着课堂教学要从工具性转向人文性, 课堂应该是体现人格尊严并不断提升人格尊严内涵的地方, 是实现人之自由的场所, 是学生在认知、交往和审美等活动中丰富自己生命意义的地方。

(3) 要根据21世纪对医学人才的高要求, 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做到“三结合”, 即师生结合、教学科研结合、课堂与社会实际结合。具体要求是在教学活动中做到师生互动,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在教学内容上结合研究成果, 理论联系实际, 同时关注各种与医学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有关的社会问题, 使医学人文教育的内容既脚踏实地又有前瞻创新性, 既探索研究又解决现实问题, 克服过去医学人文教育内容教条化和意识形态化的弊病。

4.2 积极开展医学人文教育研究

要以科学求真的精神开展医学人文教育研究。医学人文教育同医学教育一样, 有许多问题要研究, 如教育的形式与效果、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培养目标要求、在有限的课时内课程如何设置、如何把社会实践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等, 这些都需要我们进行研究以找到其中的规律。

4.3 发挥校园文化的渗透作用

校园文化指的是学校所具有的独特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 具有物质和精神两种形态。具体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学校传统、校风、学风、集体舆论、心理氛围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规定的行为准则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对于医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它主要通过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影响, 对医学生人文素质产生作用。具体表现在: (1) 校园文化为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文化氛围, 使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人文知识不会被束之高阁, 而在现实生活中具有生存土壤, 从而得到应用与发展。课堂知识与校园文化相通融合, 两者相互促进, 相得益彰, 进而达到良好的人文教育效果。 (2) 校园文化建设使学生直接参与到人文活动中来, 学校举办的艺术活动以及学生社团活动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载体, 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加深了对人文知识的理解, 特别是一些艺术活动, 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观, 提高审美能力。

4.4 发挥教学医院的引导和促进作用

医院是医学生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场所, 临床带教教师的人文素质直接影响医学生的人文修养和道德水平。因为临床教学不是课堂上的理论的教学, 而是在病床边的具有感性、形象等特征的教学, 临床带教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医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感染力。近年来, 部分教学医院只重视专业技能培养, 没有把人文教育列入教育计划, 临床带教教师忙于医疗工作, 无暇顾及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此外, 医生对检查设备的过度依赖, 淡化了医患接触, 对患者重疾病治疗、轻人文关怀, 从而损害了医生队伍的整体形象, 也对医学生产生了不良影响[5]。在这种情况下, 首先, 教学医院的管理者要真正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不断创新和完善管理规定, 变制度约束为习惯养成, 使制度管理体现高层次人文关怀。其次, 医生作为医院的核心与支柱, 全身心投入工作, 医院管理者应给予其人文关怀。再次, 临床带教教师要树立良好的形象, 时刻牢记自己的教师职责, 处处体现对患者、对学生的人文关怀[6]。

参考文献

[1]杨晓煜, 黄燕芳.医学教育中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交融[J].医学与社会, 2002 (5) :56-57.

[2]张培林.高等医学院校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的改革与发展[J].医学与社会, 1999 (4) :47-50.

[3]张大庆.制约我国医学人文学科发展原因的探究[J].医学与哲学, 2001 (8) :10-13.

[4]吴萍, 王晨, 张欢, 等.医学生医学人文教育现况调查和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6 (9) :1-3.

[5]郭永松, 吕世亭.医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课程的改革研究报告[J].医学与哲学, 2000 (5) :51-54.

把医学人文精神融入医学教育 篇9

1 医学院校大学生人文教育的现状

各医学院校虽开设了比例不等的人文社科类课程, 但总体来说, 各医学院校大都“重专业、轻人文”, 没有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

1.1 对人文素质教育重视不足

主要体现在医学人文学科建设投入太少, 课时比例小, 且大多为选修课。学生感觉专业课课业负担重, 而选择一些人文社科类选修课的目的仅仅是为了修得学分, 整个课程结束后, 学生收获甚少。医学院校未能从战略的高度认识人文学科的重要性, 合理安排人文课程体系。

1.2 人文课程师资力量薄弱, 教育教学方法单一, 重形式, 轻实效

医学院校的教学重点始终是专业课, 都较为重视和强调专业教师的重要性, 而忽视对人文学科师资的扶持和培养, 故人文学科师资力量较为薄弱。另一方面, 人文社科专业的教师对医学知识的掌握太少, 使他们授课时无法结合使学生感兴趣的医学, 故教师们的教学效果较差。

2 医学人文精神对医学院校的重要性

医学生将来面对的是“患者”, 医学生将来在工作时的工作作风, 医德水平, 与工作对象——患者的良好沟通与和谐相处, 都离不开人文素养。

2.1 医学与人文并重

医学的本源在于解决患者的身心痛苦, 医学知识、技能的提高只能解决医生能否做到治疗某种疾病的问题, 而不能解决医生为了减除患者的身心痛苦需要做什么的问题。医学生的专业知识的培养必须与人文紧密结合, 医学的发展才能保持正确的方向, 真正造福社会, 造福人类。

2.2 人文素养是高尚医德的基础

深厚的人文底蕴能够促使医生形成对患者强烈的同情心、责任感和自愿承担社会赋予的使命, 同情心、责任感又是促使医生对医学技术进行刻苦学习、钻研的原动力, 这是医生高尚医德的基础。医学院校培养学生的终极目标应是培养既有雄厚的专业理论知识、高超的医疗专业技能, 又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医德医风的全科医学生。

2.3 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需要人文精神

现代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重视心理和社会因素在疾病治疗中的重要作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核心是将近代机械主义还原论的生物医学上升到系统化、整体化和回归人文关怀的现代医学, 意味着对健康与疾病认识哲学思维方式的改变[1]。因此, 医学教育必须包含专业知识技能培训和人文素质, 即具备关注人类价值与精神的能力, 为患者提供人性化的医疗服务教育[2]。医学里讲人文实际是倡导生命的个体价值, 以患者为中心, 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每个生命都是平等的, 对生命敬畏才会平等对待生命, 才能做到以人为本, 处处以患者为中心, 从而实现健康公平, 达到医患之间的关系和谐。

3 医学人文精神的重塑

医学院校大学生在求学期间人文素质的缺陷导致他们成为医生后缺乏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 与患者沟通不畅, 病历书写字迹潦草, 语句不通。对医学生加强人文素养培育, 就是学生在学习医学专业知识的同时, 在社会责任、人格修养、文化自觉等精神层面上实现相应提高, 这些提高对他们将来从事医护工作时的影响是深远的。

3.1 更新观念, 重视人文素质教育

医学院校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实现医学生的可持续、全面发展为目标, 树立医学与人文并重, 知识能力素质与人文素质协调发展、共同提高的人才观, 明确人文素养是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战略的高度完善学校的文化设施, 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 将人文素质与医学生成长的每一个阶段紧密结合起来。

3.2 加强医学专业教师的人文素质修养

深入贯彻全员育人, 全方位育人的教育理念, 加强医学专业教师的人文素质修养, 提高人文课程教师的医学专业知识。教师不仅仅是授课者, 更通过自身的一言一行在无形中影响着学生, 只有教师的水平提高了, 学生的能力才能相应地提高。现阶段医学院校医学专业课教师人文素养有待提高, 故在授课时, 不能很好地将人文知识融入到所授医学专业课程中, 而人文专业教师对医学知识的掌握不够, 故在人文课程的讲授时不能将人文精神与医学很好地结合, 故加强医学专业教师的人文素养与提高人文课程教师的医学知识迫在眉睫。医学院校可挑选一些能够提高教师相应知识的课程, 鼓励医学专业教师与人文课程教师相互听课, 既交流了授课技巧, 又增长了相应的知识, 从而达到医学与人文的和谐交融, 形成全员育人, 全方位育人的大环境。

3.3 合理设置人文课程, 加大人文课程比重

据调查, 国内医学院校人文课程的学时占总学时约8%, 西方发达国家, 美、德达20%~25%, 英、日为10%~15%[3]。我国医学院校招收的学生均是高中时期文理分科中的理科生, 人文素质先天不足, 在大学时期更需要加强对人文课程的学习[4]。现在医学院校人文课程学时比例偏少, 不能满足医学生人文素养提高的需要, 因此, 各院校要在保证医学专业课程学习的前提下, 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 多开设人文学科课程, 加大人文课程的比重, 让更多的学生有更多的选择。

3.4 结合医学专业课程各阶段的特点, 将医学专业课与人文精神融合

医学专业课的学习可分为基础理论学习、专业理论学习及临床实践。基础理论与专业理论的学习在课堂。学生在课堂学习中, 既可通过人文课程提高人文修养, 又可通过专业课教学中融入的医学人文知识提高人文修养。在专业课教学中贯穿人文素质的精神是使文化素质教育得以持续、深化和提高的重要一环[5]。在专业课程中蕴含有许多潜在而十分宝贵的人文精神内容, 专业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启发, 让学生领悟到他们不是在简单地学习专业知识, 更是在学习如何领悟生命, 与生命对话。教师心灵的流露, 感情的交流, 让学生在以后成为医生后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实现人生的价值、如何处理各种关系等问题有所思, 有所悟, 从而树立自己的人生准则和价值观。后期的临床见习和实习是医学生正式接触患者的开始, 在这一阶段, 对带教老师 (医生) 而言, 在平时的工作中要以言传身教的方式加强对见、实习学生的人文精神渗透, 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诊疗疾患, 更要教会学生如何对待患者, 如何将中华民族的“仁心仁术”、“大医至善”的医德医风发扬光大。同时, 见、实习学生要积极参加服务社会的各项实践活动, 如社区医疗卫生服务, 农村医疗卫生状况调查和义诊等活动, 在活动中提升对生命的理解和思考, 在实践中提高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 将课堂上所学和人文教育活动“内化为”人文精神[6]。

参考文献

[1]秦泗河.医生、医术与人文[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7.

[2]杨宝峰, 孙福川, 朱慧全.再议医学人文教育[J].医学与哲学, 2005, 26 (4) :32-34.

[3]张国芳, 茅晓延, 胡斯隆, 等.22所医学院校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人才社科课程设置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1999, (2) :1-3.

[4]黄云剑, 王军平, 张静波, 等.人文素质教育在诊断教学中的实践[J].中国现代医生, 2009, 47 (6) :101.

[5]金家贵, 夏保京, 孙云, 等.医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J].中国医学伦理学, 2007, 20 (3) :101-102.

模拟一医学人文部分 篇10

1.现代的医生义务强调的是

A对患者负责任

B对集体负责任

C对集体和社会负责任

D对患者和社会负责任

E对社会负责任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医生必须对病人和社会都负责任。

2.检验医学伦理学理论正确性的唯一标准是

A理论深刻

B医学实践

C理论系统

D理论全面

E医学科研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医学实践既是医学伦理学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动力,又是医学伦理学创立和建设的目的以及检验医学伦理学理论正确性的唯一标准。

3.医学心理学是哪一门科学的分支学科

A医学

B社会学

C心理学

D生理学

E生理心理学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医学心理学是心理学与医学相结合的一门交叉学科,我国在学科门类上将其列为心理学。

4.关于医学模式的观点错误的是

A是一种哲学观在医学上的反映

B随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

C“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提出并不排斥生物医学的研究

D新的医学模式以身心一元论为基本指导思想,坚持病因一元论的观点

E医学心理学促进和推动了医学模式的转化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医学模式是指一定时期内人们对疾病和健康的总体认识,也可以说是一种哲学观在医学上的反映。医学模式的发展经历了神灵主义医学模式、自然哲学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以及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并不排斥生物医学的研究,而是要求生物医学以系统论为概念框架,以身心一元论为基本指导思想,但身心一元论与病因一元论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新的医学模式对应的应该是病因的多元学说,即既要考虑到病人的生物学因素,还要充分考虑到病人的心理因素以及环境和社会因素的特点,将所有这些因素都看作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不难看出,医学心理学对医学模式的转化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5.西方早有明确规定而在中国古代没有引起注意的医德规范是

A医学人道准则

B平等待患准则

C保守医密准则

D不伤害病人准则

E尊重女患者准则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为病人保守医密,实行保护性医疗,不泄露病人隐私与秘密。保守医密既是维护病人尊严和利益的重要措施,也是提高医疗质量的重要保证,又是密切医患关系的重要途径。

6.不属于医学心理学相关学科的是

A健康心理学

B变态心理学

C神经心理学

D药物心理学

E教育心理学

【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医学心理学的分支和相关学科共有十二项,分别为:神经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心理生理学、变态心理学、心理卫生和健康心理学、康复心理学和缺陷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咨询心理学、护理心理学、心身医学、行为医学、药物心理学。

7.以下哪点不是病人的义务

A如实提供病情和有关信息

B避免将疾病传播他人

C尊重医师和他们的劳动

D不可以拒绝医学科研试验

E在医师指导下对治疗作出负责的决定并与医师合作执行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不可以拒绝医学科研试验”,没有尊重病人自己的意愿。

8.下列有关医际关系与医患关系的表述错误的是

A医际关系的恶化在一定程度上将对医患关系产生不良影响

B医患关系的恶化在一定程度上将对医际关系产生不良影响

C处理医际关系与处理医患关系依据的伦理原则是相同的

D医际关系与医患关系既互相独立又互相关联

E良好的医际关系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医患关系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在这里要解释的是医际关系按其主体可以分为医生间的关系,医护关系,护士间的关系,医护与医辅、管理人员间的关系。因此,处理医际关系与处理医患关系依据的伦理原则是不同的。

9.以下哪项不属于医学心理学研究任务的是

A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过程中的作用规律

B心理评估手段在疾病的诊断、治疗、护理与预防中的作用

C医院管理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及系统的解决方法

D运用心理治疗的方法达到治病、防病与养生保健的目的

E患者心理活动的特点以及心理护理的方法的运用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医学心理学的研究任务: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过程中的作用规律;心理评估手段在疾病的诊断、治疗、护理与预防中的作用;运用心理治疗的方法达到治病、防病与养生保健的目的;患者心理活动的特点以及心理护理的方法的运用。

10.不包含在医学伦理学有利原则之内的是

A努力使病人受益(有助益)

B努力预防和减少对病人的伤害

C对利害得失全面权衡

D造成有意伤害时主动积极赔偿

E关心病人的客观利益和主观利益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造成有意伤害时主动积极赔偿,不属于有利原则。

11.心理治疗的原则,以下哪项描述是错误的

A保密原则

B真诚原则

C“中立”原则

D“价值中立”原则

E.回避原则

【正确答案】D

上一篇:传统集群下一篇:锯齿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