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式民间艺术论文

2024-10-01

审美式民间艺术论文(共7篇)

审美式民间艺术论文 篇1

社火起源于远古时期的图腾崇拜、原始宗教及原始舞蹈, 反映了古人对土地和火的崇拜, 发展到后来, 这一古老的民俗活动成为民众迎新辞旧、祈求平安、消灾避难的群体性选择, 是历史悠久的民俗活动之一, 至今在我国西北地区广泛流传。每年正月从初一到十五, 宁夏南部以固原为中心的西海固地区都要举行丰富多彩、名目繁多的社火活动。

社火表演因受到场地、表演内容及时间空间的限制, 不可能像戏剧一样有完整的剧情、过程、道白及唱词, 历来被称作“哑戏”, 角色只有戏装的扮相而没有唱腔, 因此, 脸谱的刻画, 便是能够让观众辨识人物、熟悉剧情最主要的手段。西海固民间社火的内容形式丰富, 人物角色既有传说、民间演绎中的民族英雄, 又有为警示后人而被人们唾弃厌恶的奸诈小人等等, 角色有别, 形象各异, 与之相应的脸谱刻画及谱式设计也就多姿多彩。当然, 这些脸谱的造型在讲究夸张变形、绚丽夺目等视觉效果的同时, 必须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寓意性、象征性, 使人物身份及性格特征的呈现一目了然。

一、西海固社火脸谱艺术的图示结构

脸谱的图示结构包括脸谱纹饰的分布特征和规律, 用来强调, 突出角色的性格及身份, 具有让观众通过目视外表, 窥其心胸的效果。因此“脸型”设计及“眉眼”的处理是图示结构的两个重要因素。

(一) 脸型设计

脸型是观众辨识社火角色最直观、基本的图示元素, 也是塑造角色身份和性格的最重要的媒介, 西海固社火脸谱按脸型可分为定脸、对脸、破脸、碎脸、旋脸、转脸等, 不同的谱型表现不同的角色类型及身份性格。

定脸是脸谱中的核心谱型, 其花纹图案、格调色彩用来表现一些特定的角色, 不能随意改变, 如包公、三教爷、闻太师、王彦章等面部都有固定的图形, 不能互相借用;对脸, 是指脸谱的纹饰和色彩以鼻子为中轴线, 以五官为准, 相对应的色块、花纹及抽象图案对称分布, 多用来表现忠勇正直和侠义的人物, 如项羽、徐彦召、张飞、艾千等;破脸是打破了对脸本来的规则, 脸谱的纹饰不对称, 图案纹路较复杂细碎, 多用来表现人物的凶猛、刚强或诡谲险诈, 如蚩尤、呼延赞、王彦龙、吴云昭等;碎脸是象征性格凶猛、勇敢而且脸部的皱纹很多, 如杨七郎、秦英等;旋脸则超出了其他脸谱的格调, 表现罕见的凶恶、神奇的形象, 如红蛇、判官、朱灿、李元霸等;转脸是指以上脸谱之外, 一般可以互为代替用的脸型, 如武城黑、项庄、项伯、魏延、庞德等。

(二) 眉眼刻画

眉在表现人物的精神气质、性格特征等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同形状的眉形代表了不同的思想特质, 是不同人物的气质体现。眉分疙瘩眉、横须眉、星斗眉。疙瘩眉用于武将, 笔墨粗犷, 寓意勇猛刚直;横须眉用于军师及有心计者, 其纹路细长, 寓意足智多谋、粗中有细;星斗眉用于僧道之人, 其形似星星, 多为圆形或椭壳状, 寓意超凡脱俗、不守时规。眼的刻画是将人物的眼跟眉弓部位用黑色颜料进行勾画, 并有意扩大或夸张, 再在其上描绘各种纹饰和色彩, 从而表现出角色不同的性格和身份。眼分为平眼、圆眼、三角眼三种。平眼如真人, 如关羽、姜太公、吕洞宾、陆逊等;圆眼用于勾勒性格刚直勇烈的武花脸;三角眼即残眼, 眼眶周围绘棱角, 如黄宗道、王彦龙、蚩尤、殷纣王、秦英等。其它眼形的勾勒乃此三眼变化而来。

二、西海固社火脸谱中的造型手法及色彩应用

(一) 造型手法及特征

西海固民间社火脸谱在具体表现中突出造型的高度概括、夸张化, 利用抽象的、象形性的纹案及具有象征意味的特殊标志, 从人物的性格和容貌特征出发, 运用各种不同的图案及约定俗成的审美符号, 表现人物的忠奸、善恶、美丑及其他性格特征。在画法上它不仅勾勒出人物的眉眼口鼻, 还要重点突出符合人物身份性格的特殊标志, 如肤色、皱纹、疤痕、痣、武器、姓氏等图案, 对人物性格及角色身份都有点明及强调的作用。

比如包拯额头的左“日”右“月”, 体现他具有“日断阳, 夜断阴”的能力, 是一种民众对公平正义的期许;“封神榜”中三教爷的额头画有表示五行的五色花纹, 两颊分别画“乾坤”卦形, 传达出人生美善和谐的理想境界;庞涓嫉贤妒能, 阴险狡诈, 额头画一“螃蟹”, 以示恶、奸诈之意;四大天王额头画有“风”“调”“雨”“顺”篆刻字样, 表达人们期望一切平安顺利……从中可以看出, 社火脸谱的绘制并非没有任何依据的糊涂乱抹, 每个角色形象都有特定的依据, 艺人们通过概括提炼将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浓缩并淋漓尽致表现在一幅幅经典的脸谱之中, 从日月星辰到阴阳五行, 从太极八卦到汉字变形等等, 都可作为脸谱的素材加以巧妙应用。可谓方寸之间包罗万象, 众生百态尽入其中, 体现了民间艺人善于观察和总结的聪慧和机智。

(二) 色彩的象征意味

色彩在不同国家、地区对给人的心里感受亦不相同, 但社火脸谱色彩的运用具有相同的文化背景和约定俗成的象征意义, 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表现形式, 社火脸谱对色彩设置有着严格的要求, 历代脸谱艺人根据不同的情感体验及生活共鸣, 归纳出相同的色彩共识, 并赋予每种颜色特定的象征意义。如红色为忠义正直的象征;黄色为残暴阴毒的揭示、阴险奸诈的角色用白色;黑色多用于坦诚刚毅刚直勇猛的角色;蓝色表示草莽与侠义;绿色表示彪悍与恶野角色;金银色则用于佛、道、神、仙、等角色的特写。人物角色不同, 用色各有讲究, 脸谱施色不可张冠李戴, 这种各家各派都坚守并遵循的行规依然沿承了千年之久, 足以说明传统文化潜移默化的建立起民众的认同感比单纯的说教更有说服力。

(三) 西海固社火脸谱的艺术特点及审美感受

相对其他地区注重“刚柔相济”相结合的脸谱艺术风格, 西海固民间社火脸谱总体呈现出夸张、粗犷、热烈、奔放的性格, 这与西海固地区自然环境及人文精神有关。西海固的苍凉及黄土高原的浑厚, 造就了西海固人不卑不亢、坚韧耐磨的精神品质, 同时造就了西海固民间社火脸谱夸张、热烈、粗犷的雄强之美。粗犷雄强是一种能引起人激动、兴奋、甚至畏惧的审美感受, 能带给人心灵深处的震撼。

社火脸谱中的脸型是给观众最直接的感受对象, 是纹饰和色彩在有限的平面中的表现方式。西海固社火脸谱具有夸张变形、绚丽夺目的视觉效果, 这种处理的手法打破平衡、和谐, 造成一种不符常规的扭曲和不对称, 从而产生一种激烈、狞厉, 甚至“丑怪”的视觉心里, 恍惚之中使观众从视觉感官上升的精神感受, 产生粗犷、豪壮、雄强的审美感受, 这恰恰符合社火原本的社会功能。

另外, 社火脸谱基本使用纯色, 颜色之间教少调和, 而是直接按照一定的规律和约定俗称的搭配方式组合在一起, 形成一种强烈的对比, 产生一种绚丽、猛烈、刺激、跳跃性的视觉冲击力, 在一定的时空内能迅速引起人们的注意, 吸引视线, 从而调动起观众的情绪。

还有, 西海固地区历来物资匮乏, 部分地区由于条件限制, 只能选择低廉的替代品替代价格昂贵的矿物质颜料, 然而, 材料的简陋并没有导致脸谱在绘制中粗制滥造。社火艺人在无奈地克服种种现实困难时, 其与生俱来的虔诚心理使得西海固社火脸谱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一种质朴、原生态的粗犷的美感。这与远古的图腾崇拜及古老祭祀这一社火最本质的社会功能不无联系, 西海固人即使在这人神同乐, 普天同庆的日子仍不忘祈求平安、消灾避难的心里, 在对待社火脸谱的态度上便体现对神的敬仰、敬畏之心及对美好生活的期许、盼望之情。

最后, 西海固人对观看社火形象的“选择性”导致艺人在处理脸谱时有意识的强调其中的“刚”性美感, 将一些通常认为是清秀、儒雅的角色形象改造成武将的形象, 如通常人们认为哪吒是清秀少年的相貌, 孔子是慈祥老人的相貌, 但在社火脸谱中, 他们都被改造成能征善战的武将, 被描绘成凶神恶煞的形象。否则, 便吸引不了观众的视线, 调动不了他们的情绪。正是这种集体的选择, 导致武将形象的大量聚集, 也形成了西海固社火脸谱雄强的“刚”性审美特征。

总之, 西海固民间社火脸谱是该地区民间美术的主要组成部分, 更是其民族独有的艺术瑰宝。地处少数民族聚居地的西海固民间社火脸谱艺术, 因封闭的自然与人文环境条件, 几千年来, 比较稳定的保存着传统脸谱艺术古朴、原始、自由、夸张的特征。同其他文化艺术形式一样, 在汲取、融汇周边地区脸谱设计的同时, 结合地区文化特征, 在历代民间艺人的继承和创造下, 编制了较为系统的用色、造型法则, 针对不同人物的角色、性格采取不同的谱式设计。西海固民间社火脸谱构思想象奇特大胆, 图案造型古朴夸张, 色彩纹样对比强烈, 既简练单纯又复杂细腻, 线条穿插变化中呈现忠奸善恶, 那些没有文字记载或不入经典的远古神话、传说故事、图腾符号、巫仪活动等等都是脸谱创作题材取之不竭的源泉, 那种稚拙夸张的表现手法, 奇特的造型元素, 天马行空的想象造就了西海固民间社火脸谱质朴、粗犷、热烈的文化个性和原生态特征, 从而使得这门古老的艺术形态在西海固的大地上独居个性, 异彩纷呈。

参考文献

[1]李继友.民间社火脸谱[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2.

[2]苏维童.六盘山社火脸谱浅识[M], 2007.11.

[3]魏捷.中国装饰脸谱.美术之友[J], 2007 (01) .

[4]尔东强.民间社火脸谱[M].上海人美出版社, 2003.

[5]杨继国.六盘山社火[M].宁夏人民出版社, 2008.

审美式民间艺术论文 篇2

朝阳市黄河路大桥位于朝阳市城区内黄河路东段,跨越大凌河(此处位于人工湖景区范围内,水面宽约400m),与凤凰组团开发区相连。该桥全长为508.32m,主桥为钢筋混凝土自锚式悬索桥(73m+180m+73m),宽度为31.5m,其中主跨180m为目前国内同类桥型中跨度最大,两侧引桥为现浇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桥(两侧分别为28m+28m+32.16m),宽度为25.5m。

2 悬索桥“四大系统”设计与艺术审美

中国桥梁界习惯把索塔系统、锚碇系统(本桥无锚碇,悬索桥主缆锚固在主桥箱梁端横梁处)、悬吊系统、行车系统统称为悬索桥“四大系统”。它们即是悬索桥的主要承载构件,又是悬索桥的子系统,或独立审美单元;即是悬索桥造型美的组成要素,又具有独立的审美功能。

2.1 索塔设计与艺术审美

黄河路大桥索塔设计采用了门字形塔。索塔全高49.027m,桥面以上高35.927m。塔柱采用十字形截面,下塔柱截面外轮廓尺寸从塔脚3.5m×5.5m渐变到下横梁处2.5m×4.5m;上塔柱截面外轮廓尺寸为2.5m×4.5m。塔柱为实体断面,塔上共设两道横梁,下横梁采用2.5m×3.5m箱型截面,上横梁采用钢桁架。

索塔的主要功能是支撑主缆和行车系统,并通过索鞍把主缆压力传递到地基,通过横梁把来自行车系统的竖直力和水平力传递到地基。索塔是高耸结构,还要承受风荷载、地震荷载;位于水中的索塔还会受流水、流冰冲击并可能受船舶撞击。因此,为了满足功能要求,索塔必须有足够的高度和足够的截面尺寸。

“门式”索塔造型简洁,美观大方,通透式上横梁给人轻盈飘逸的感觉,一改以往实体上横梁给人的压抑感觉,索塔高宽比例适合,在上升的动势中,又增加了稳定、慎重的安全感,是一种理想的造型。尤其是上横梁的上下缘及塔冠均设计为曲面,使索塔在刚劲中又添妩媚,在现代中又蕴含古朴典雅,并于主悬索垂曲线、箱梁上拱曲线联合组成三维空间曲线(面)造型,更充分地展示出以曲线(面)造型为主旋律的悬索桥的造型美与和谐美。

2.2 端横梁设计与艺术审美

黄河路大桥为自锚式悬索桥,因此该桥没有锚碇,悬索桥主缆锚固在主桥箱梁端横梁处,端横梁用于压重,维持悬索桥的受力平衡。端横梁高4.3m,长5.0m,宽28.5m,为预应力实体结构。端横梁设牛腿支撑引桥,用于主桥梁端压重,牛腿高2.15m,宽1.4m。

端横梁的主要功能是平衡主缆拉力,依靠本身自重和通过牛腿接受来自引桥的压重起到传统悬索桥锚碇的作用,因此本身体积很大,外观比较厚重,与悬索桥整体外观轻盈飘逸的理念反差强烈。这种结构取消了传统悬索桥的锚碇系统,无疑节省了工程造价,但是从桥梁美学上来讲确实给人遗憾的感觉。

2.3 主缆吊杆设计与艺术审美

黄河路大桥主缆共两根,每根主缆由37股预制平行钢丝索组成,每索股含有127根Φ5.1mm高强镀锌平行钢丝,每根主缆由4699丝钢丝组成,钢丝抗拉强度标准值为1670MPa,弹性模量为2.0×105MPa。主缆架设完毕后用挤圆机挤成圆形,用镀锌钢丝缠绕,然后用腻子勾缝,表面进行防护。主缆索夹外截面直径为390.9mm(空隙率20%),索夹位置截面直径为386.1mm(空隙率18%)。

吊杆采用刚性吊杆及柔性吊杆,其中1号吊杆为刚性吊杆,12~13号吊杆为127-Φ7.0mm高强镀锌平行钢丝柔性吊杆,其余吊杆为109-Φ7.0mm高强镀锌平行钢丝柔性吊杆。柔性吊杆高强镀锌平行钢丝标准强度为1670MPa,弹性模量为2.0×105MPa。全桥刚性吊杆共4根,柔性吊杆共112根,吊杆共计116根。

主缆和吊杆即是悬索桥的主要承重构件,也是体现悬索桥风采的重要载体。悬索桥总体造型气势磅礴,宏伟壮观;轻柔飘逸,柔中带刚;凌空飞渡,静动相承;与环境交相辉映,展示了人类征服障碍,跨越天险的智慧和力量,激发出奋进向上的审美情感。主缆和箱梁组成上垂下拱的曲线,形态优美,生动活泼,具有极大的心理感召力和诱惑力,这正是多种曲线组合所展现出来的审美效果。吊杆的长短变化,反复循环,排列有效,连续起伏,即体现了韵律美又展现了对称美,令人浮想联翩,美不胜收。

2.4 主梁设计与艺术审美

黄河路大桥采用预应力混凝土现浇箱梁,箱梁标准断面为单箱四室,箱梁底板宽19.9m,箱梁中心高2.5m,箱梁顶板横坡与桥面横坡一致,设双向1.5%横坡,底板水平。箱梁顶板厚度20cm,底板厚度20cm,边腹板厚40cm,中间腹板厚30cm。箱梁内标准横梁纵向间距为5m,与吊杆一一对应,横隔梁横桥向宽度为31.5m,横梁中间厚度32cm,端部加厚为95cm,横梁按照全预应力混凝土构件设计。

主梁的主要功能是支撑行车系统,承受车辆荷载、风荷载,保证行车安全畅通。主梁设计有2.0%的纵坡,且跨度大、高跨比小,远观似长虹卧波,表现出非凡的飞跃、跨越能力,具有极强的震撼力。

3 结语

审美式民间艺术论文 篇3

一、艺术设计作为消费品被消费的现象

现如今, 艺术设计已经转变成为一种消费行为, 相关艺术产品也变成消费的对象。这样的转变可以说是具有跨时代意义的, 之前艺术品本身具有着艺术价值, 无论是放置在博物馆还是家中, 它本身那无形的艺术价值依旧具有永恒性。但是要是将他们作为一种消费品, 一种具有消费性质的艺术品, 它就必须要在使用中表现出它的价值。事实上, 众所周知的家具艺术品生产商—宜家, 早在1943年成立之后就严格规范自己的艺术设计标准, 紧密围绕人们在日常生活所需进行设计, 从而形成一种全球化的日常生活艺术设计、生产、销售网络, 也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让艺术设计的价值植根在人们生活当中, 成为日常消费品, 让艺术设计不断吸取更贴近大众的生命力, 在最大程度上实现自身价值。

鉴于此, 一种新型的理念“超设计”在2006年被提出来。“超设计”包含着设计想象、生活实践以及未来构件历史这三大板块, 并且三者之间还有着密切的关联性。“设计想象”为了反对实用性设计的理念, 被实用性所扼杀, 但是想像的基础还必须是功能性、实用性, 这种矛盾为人们提供一种真实的自省空间;“生活实践”让艺术设计符合了设计的初衷;“未来构建历史”让人们将未来视角的反思当作是未来历史的现在, 这是一个探讨历史与未来构建的过程。

二、日常生活中的艺术审美批判

在日常生活中, 不间断地进行艺术设计才是未来艺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只有这样才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艺术设计, 才能让设计者创造出更多更好的艺术灵感。因此, 艺术设计在渗入的过程中势必会影响到人们正常的审美判断。目前, 日常生活中的艺术审美被呈现为三层:

第一层是物质基础, 审美通过产品的流通与艺术的设计, 让其找到可以承载其发展的物质实体;

第二层是人们日常生活的程序层次, 即是艺术品以其特有的功能实体进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 在每个程序上发挥着自身的作用;

第三层是人们的审美接受与传播, 艺术品直接作用在人们的精神世界, 通过特殊媒介传播并交织, 形成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特殊符号体系, 这极大地拓展了艺术设计的影响力。

在对艺术进行审美批判时, 如果一些艺术设计师没有对日常生活的艺术审美状态进行主观性的评判, 就不能够超越生活中那些垃圾信息的束缚。因此, 每一位设计师在进行设计时要深入生活, 寻找生活需求点, 但也要保证远离生活, 同普通审美拉开一定距离, 这样可以看清楚我们真正想要的审美现状, 从而让设计品为人们带去实质性的引导与启发。

例如, Francesco Cappuccio在进行设计时, 会对日常生活进行批判, 从中找到一种富有现代化气息的“简约主义”, 这也是他寻求的一种设计理念。将简约运用到生活中, 同时还需要保证其高水准的艺术价值与审美品味, 这正是他成功的关键因素。

艺术设计师是一个在生活中处处留心、无所不在的“能人”, 他们能够准确把握住最前沿的艺术讯息, 在第一时间将自己收集到的信息转化成为一种特殊的设计能量, 并在艺术品中全面体现。对于一些有责任意识的设计师来讲, 将高雅的审美角度与质朴的实用价值贯穿到艺术品中, 是一种最为基础的要求, 要想做到这一点就必须需要艺术设计师在日常生活中去审视、去批判属于自己的视觉环境, 尤其是那种依靠高端的设计理念、先进的制作工艺建立起来的拥有特殊意义的人造视觉环境。

三、艺术审美批判是一种特殊的设计立场

目前, 艺术设计及其艺术产品已经渐渐走向消费市场, 在传播媒介的作用下还成为一种特殊的符号系统, 让人们能够更为快捷的地选取。鉴于此, 每一位艺术设计师要深刻地认识到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艺术审美批判是至关重要的。在艺术设计中, 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 都是贯穿艺术设计理念的实体, 而且在现如今的文化、商业等场合, 艺术设计也会贯穿始终, 艺术设计者必须要牢记此点。

艺术设计市场已经逐渐变得开放, 这需要设计师们拥有一颗开放的心, 这种开放的心既包含着对各个层次的审美包容, 也包含着对不同文化领域中艺术作品的理解方向。但是不管怎样, 保持着对日常生活中的艺术审美批判是绝不能改变的, 因为无论是什么艺术主题, 采用什么艺术形式, 最后形成的艺术品一定都会进入到人们的生活当中。在生活中, 仔细观察人们给予艺术品的真实反映, 不断反省在设计传递过程中的审美信息, 提升自身的审美情趣与艺术设计能力, 保证对生活艺术设计的审美批判, 这是每一个负责人的艺术设计师的基本立场。

结语

在日常生活中, 对艺术审进行批判与对艺术设计进行审美反思, 推动着自身不断地思考生活, 提高审美认识, 加深对日常生活的感悟与理解, 从而获得更为深厚的艺术审美经验, 让审美意识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加深, 让自身的生活更加艺术化、审美化。在现代生活中, 艺术设计是人们对于更高一层生活的追求, 每个人都需要独特的审美意识, 从而生活中能够发现更多更美的事物, 实现“艺术”更为广阔的发展。

摘要:随着现代学术体系的建立, “艺术”一词被放置在理性秩序的范畴之内进行清理。这让学术界开始对艺术的本体展开系统研究, 但是不可避免地让“艺术”同人们的日常生活分离开来。最近几十年, 艺术设计已经开始逐渐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 不断影响着人们自身的审美标准。这在某种程度上会导致部分艺术设计失去原有的美学标准, 鉴于此, 需要从艺术本体的角度以及日常生活的角度出发, 对艺术设计进行审美反思。文章将会系统的对日常生活中的艺术审美批判以及艺术设计审美反思进行分析与描述, 并提出个人见解。

关键词:日常生活,艺术审美批判,艺术设计,审美反思

参考文献

[1]于宵.浅析艺术设计的审美内涵[J].作家杂质, 2010.

审美式民间艺术论文 篇4

一、注意语言品味,培养美的感知力

在教学过程中,品味即细细品尝与体会语言文字的滋味与含义,认真揣摩与探究文本形象的意味,并借助想象联想,激活学生已有经验与知识,体验课文情感。由语文课标来看,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注重默读与朗读,对学生进行多种诵读引导与训练,使其在诵读中培养语感,积累语言知识,领悟文本意蕴。因此,在初中审美品读式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重视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品味文本语言,体会语言之美,领略意境之美,感悟情感之美。

这就需要教师注意朗读指导,如大声朗读,有节奏的朗读,才能够将书面文字与深层含义加以联系。对于一些无法言传的语句,在朗读下,也可准确意会,联想与想象语言描绘的情境;注意有情感的朗读,读出各种语调,读出各年龄阶段的人的语调,并通过语调、语气等表现出开朗、冷静、悲伤、愉快等不同的性格与情绪,表述出不同态度,如赞扬、批判、同情等。另外,注意边读边思考。如教学《冰心诗三首》中的《成功的花儿》一文时,教师可要求学生有感情地齐声朗读,注意有节奏,并清晰吐字。同时指导学生朗读技巧,使其注意语调、语气、重音。以“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为例,思考:应以怎样的语调、语气来读,重音落于哪个字上?(以感慨语气加以朗读,重音在“只”与“现时”上)这样,当把握朗读方法后,学生才会理解文本情感基调,读出文本意境,获得美的感染,受到思想启迪,有所感悟。

二、注重情感激发,提高美的鉴赏力

在审美品读式阅读教学中,情感是影响学生阅读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当学生融入自身情感时,才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文章内容,更准确地领悟文本思想情感。因此,在初中语文审美品读式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善于激发学生情感,使其联系实际来理解文本内容,发掘文本各种美感,并在美的熏陶下提升审美情趣,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首先,调动学生情感,学会体验美。在语文阅读与欣赏中,学生对文本的情感体验通常源于其已有知识与生活体验。因此,在初中语文审美品读式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善于联系生活实际,激活学生生活经验,调动学生情感,使其产生或愤怒、或悲伤、或感动、或敬佩、或憎恶等情感,从而深化文本理解,升华主题。如教学《父母的心》一文时,教师可先要求学生自读课文第二、三、四段,说说其主要描写方法?(肖像描写、语言描写等。)由第二段的肖像描写与第四段的语言描写,可到课文中的父母虽穷,却爱自己的孩子,有着强烈的责任心,但这似乎与他们将孩子送人是相互矛盾的。提出问题: (1) 你们是怎样理解这对父母将孩子送走却又几经周折后将孩子要回来? (2) 是否可举出日常生活中父母看似无情却蕴含深深爱意的具体事例?要求学生结合其他事例与自身事例,谈谈自己的感受,体会深深的父爱母爱,升华情感。

其次,注重审美情趣与鉴赏能力的培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审美鉴赏通常是鉴赏文本中的语言艺术,构建与填补文本空白点。如教学古诗词时,教师可先利用诗词语言美,刺激学生感官,使其建立艺术形象,得到审美愉悦。接着,可引导学生对诗词内容进行意义建构,这样,可提高学生审美鉴赏力。

三、重视想象启发,增强美的创造力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由心理学研究来看,想象是种特殊心理能力,即脑海中对记忆表象加以改造,然后创造出新的形象的过程。可见,想象是创新的思维活动。由语文阅读审美教育方面来看,教师需要培育学生形象美的能力,引导学生利用审美经验,分析文学语言,然后再现审美对象,使其增加生命与活力。而在艺术作品中,一切美的事物,并非直接观察到的,还需要借助想象来发现美,并创造美。因此,在初中语文审美品读式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注重想象启发,以想象的钥匙打开智慧之门,体悟文本艺术之美。如引导学生思考与想象;亦或引导学生注意课文中的虚写、省略等艺术留白,然后充分发挥想象,对这些留白加以填补与再创造,从而理解课文精髓,培养创造意识,增强审美鉴赏能力。

如教学《春望》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借助想象与联想来再现形象,创造画面,理解诗词意境。 (1) 在这首诗歌中,首联描写了哪些形象?组合成了怎样的一幅画面呢?(描写了四种形象:国都、山河、城、草木。组成一幅长安城沦陷的破败之景:国都沦陷,城池残破,山河虽旧,却乱草丛生,满目凄然。) (2) 在颔联中,描写了哪些形象,又是一幅怎样的画面?(描写了意象:花与鸟。春花盛开,鸟儿和鸣,然而作者却没有愉悦之情,无心赏玩,反而落泪心惊。这是因伤心离别所致。) (3) 想象颈联与尾联的形象及画面。通过想象,在学生眼前会出现如此画面:烽火连天,兵荒马乱,盼获家书,却大失所望,故而忧愁焦虑,满头白发,稀疏得不能插簪。

摘要:初中语文教学中审美品读式阅读教学属于美感熏陶式教学。教师要注意语言品味, 培养美的感知力;注重情感激发, 提高美的鉴赏力;重视想象启发, 增强美的创造力。

审美式民间艺术论文 篇5

一、创设生动情境, 引导学生审美

一个有效的教学情境, 对于学生文章学习的深度有着直接的影响。生动的语文教学情境, 有利于学生与作者之间建立起情感共鸣, 促进文本交流。因此,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 教师需要针对课堂教学内容, 为学生创设生动的情境, 使学生的身心与所学的内容相和谐。

比如在讲解《幼时记趣》的时候, 作者利用对童年趣事的回忆来表达自己对于童年的怀念, 表达出童年的快乐。在进行本课文的讲解时, 教师可以利用多种方法为初中学生创设一个生动的学习情境。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 为学生播放一些童年相关的视频或者图片, 让初中学生对自己小时候玩过的玩具与游戏等进行回顾。在这样的情境中, 学生的情感得到激发, 会将自己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文章的学习中, 也会更快地与作者感同身受。学生在将情感投入到课文学习中之后, 其审美能力得到调动, 会利用自己的主观意识对文章内容进行评判, 发现其中的美与魅力。

二、关注细节内容, 引导学生审美

对于每一个学科的学习来讲, 学科学习的魅力体现在学习的每一个细节之中。在初中语文学习中, 学习内容中的许多细节都应当引起初中语文教师的重视。教师要将教学内容细节之处所蕴含的东西进行细致的讲解, 让学生在学习细节中进行审美能力的培养。语文学科与生活具有相似点, 在生活中, 大喜大悲会引起人们情感上的波动, 小事也会引发人们的感动。在文学作品当中, 教师对细节进行把握, 有利于让学生发现文章的细节美。

比如在讲解朱自清先生的《春》时, “盼望着, 盼望着, 东风来了, 春天的脚步近了。”就是文章的一个亮点, 让学生对这一细节的形式以及表达的感情进行审视, 引导学生发现语言的美, 可以使学生找到正确的审美方法 , 让学生明 确什么是 美。“看, 像牛毛, 像花针, 像细丝, 密密的斜织着”这样的表达细节也是值得学生审视的, 修辞方法的应用以及排比手法的使用, 都使得简单的言语及富美感, 值得学生进行深思。因此,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细节内容对于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极为重要。

三、关注语文本质, 引导学生品读

语文学科学习的本质便是语言学习, 引导初中学生对语言进行品读, 提高学生的品位具有较大意义。大多数教师会将文章所传达的情感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反而忽视了语文的品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文章闪光点的寻找与品味, 让学生通过细细品读, 自觉发现文章中所蕴含的感情, 与作者建立起情感共鸣。这样的教学可以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到一定的人文关怀, 也会使文章的美感得到彰显。

比如在讲解《济南的冬天》时, 有这样一段话:“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 有山有水, 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 暖和安适地睡着, 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 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在讲解这段话的时候, 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入到语言当中去, 从语言之美对文章内容进行品读, 让学生将关注点放在语文学习的本质上。这样的品读学习, 有利于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

四、关注文章词句, 引导学生品读

古诗词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也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品读的重点。在初中语文教学中, 要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品读, 需要让学生关注文章的词句。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中, 在进行古诗讲解时, 教师会利用白话文解释为学生构建一个画面, 让学生对古诗有更加通俗的理解。但诗眼的把握与讲解, 可以让学生在品读的同时, 感受到语文学习内容的意境美, 促进学生审美与品读能力的提高。

比如在讲解《游子吟》的时候, 教师可以从“密密缝”这三个字出发, 引导学生对其中的情感进行揣摩。一个密字足以突显母爱的伟大以及母亲对儿子的不舍。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抓住诗眼, 有利于学生对古诗整体进行品读。

审美式民间艺术论文 篇6

艺术的现代性开始于19世纪晚期历经了整个20世纪的发展、繁荣并延伸到了今天。“先锋艺术”的表现特征呈现的是一种反叛传统文化的特征, 他追求的是一种刻意去打破或违反人们约定俗成的创作原则和欣赏习惯的艺术效果。坚持艺术至上, 在形式和风格上追求新奇、特立独行, 注重发掘内心世界的变化。作品往往是注重挖掘人物内心思想, 注重刻画描绘神秘抽象的瞬间世界甚至梦境, 广泛采用隐喻、暗示、象征、联想、知觉化等技巧手段, 更有甚者会将诸多不相干的事件组成齐头并进的多层次结构的特点, 普通观众比较难以理解!然而我们并不能否认艺术现代性的“特定性”, 因为在任何一个时代都会有相对的古代和现代, 有先锋有传统, 传统审美理想也就必然与现代艺术, 尤其是我们这里所说的“先锋艺术”发生激烈冲突。“先锋艺术”的出现标志着传统审美理想与现代艺术逐渐由冲突走向融合, 也标志着“先锋艺术”对传统审美理想产生了巨大的挑战。

首先, 审美思维方式方面的冲突, 中国传统审美思维方式追求静虚、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和人们心灵的自由。自古以来, 中国一直传承着自己独有的, 自成体系的一套审美体系, 他传承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 凝结了无数华夏儿女的审美理想。中国传统的审美理想从思维方式角度出发, 体现的是注重万事万物之间的联系和感性的心理体验的特点, 这种审美思维方式是一种宏观的、整体的方式, 是人与世界融合, 在追求心灵的物化的同时, 亦追求万物的情话, 追求意境、传神, 达到心物合一、天人合一的境界。正如老子所云:“塞其兑, 闭其门”, 净化清洁心灵的尘埃, 使内心达世界到最大虚空、静寂, 从而更直观地来体会和感悟世间的万事万物, “和其光, 同起尘”达到“玄同”的艺术理想。图画者所以, 怡悦情性, 若非穷玄妙于意表, 安能合神变乎天机?《历代名画记》唐张彦远, 我国传统审美最直观的体现就是这种充满着虚空灵动, 蕴含着虚清、神韵、飘逸的意境审美思维方式。所以在传统中国绘画中讲求“气”“韵”。晋代顾恺之的关于绘画“传神论”, 南朝谢赫在通读魏晋以来各种鉴赏评论基础上所总结并提出了“六法论”, 而“六法”首推“气韵生动”, 气韵生动是绘画表现的目的, 绘画要表现出对象的精神状态与性格特征。“妙在能会、神在能离”中国传统审美思想追求是一种清高的格调。“先锋艺术”的审美思维方式是受西方文艺复兴主义思潮影响, 提倡的是以人为中心, 提倡人权、反对神权, 即人神对抗的思维倾向。虽然“先锋艺术”和中国传统审美思维方式二者从表象上看都是以“人”为中心, 但他们在审美思维方向上却存在着巨大差异。现代“先锋艺术”在艺术思维上力求展现的是以一种人对自然的征服力和控制力, 强调重点是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在一定的时期“先锋艺术”所表现的是“人神对抗”, 追求人类在意识形态上的觉醒和进步, 相对于传统审美思维方式显得缺乏一定的宏观整体性, 思维方式类似解构主义, 缺乏主体内心的自省, 通过肢解、分割使主体思维独立单一。艺术更强调追求审美性与现实性, 不再以“模仿”为核心, 更强调艺术作品与艺术家内心生活之间的关系。如塞尚强调结构和色彩关系, 凡·高更追求狂热的艺术激情, 马蒂斯重视创作的自由发挥, 高更强调神秘性、追求近乎游戏式充满原始稚气的画面效果, 毕加索则希望在平面上画出物体六个面的不同形状;“先锋艺术”藐视一切“模仿”的形式, 歌颂一切“创造性”的形式。像或不像不再艺是术的评判标准, 人的内心主观世界的主导作用被“先锋艺术”进一步强化, 正式出于这种原因, 客观物象在“先锋艺术”艺术家笔下展现出的可能是一些严重的扭曲与变形的形象。

其次, 审美价值取向的冲突, 在传统的审美价值观中, 国人素以天地与人生为一体, 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 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为最高境界, “天人合一”, 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就是一种最大的美, 在这种心理基础之下, 人们的审美行为主要以强调自我反思、自我体验和自我证悟的方式存在, 审美主体状态强调的是与外界自然规则的统一, 《周易》认为, 宇宙是一个动态过程, 由阴, 阳两种元素交集而成。“天人合一”的思想最早由庄子提出, 后被汉代思想家董仲舒发扬光大, 发展成一个哲学思想体系, 并逐渐演绎成为中华传统文化意识形态的主体。北宋著名哲学家周敦颐提出“二气交感, 化生万物”的观念, 认为人是天地之心、万物之灵。天地万物是一个统一的生命体系, “天人合一”也就是以人的生命活动为内在机制的宇宙一体化, 天理先于人和万物, 却又寓于人和万物之中, 天理即内在的超越。天人合一, 天是道、理、本体, 天人合一之境, 是与道合一、与理合一、与本体合一。天下之物, 莫不有理, 理未有穷, 知有不尽。中国古人正是本着这种对大自然的特殊情感来完成他们对美的理想追求。中国传统画家讲究以借物寓意方式, 常常“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至身在名山大川之中, 在大自然中感受人生, 在诸如“虫草顽石”、“枯藤老树”等世间无情之物身上付诸以情感, 使之变成有情之物。于泼墨挥毫之间, 画中的顽石呈现出“雪尽身还瘦, 云生势不孤”的气概、画中的山林一显“春山澹治而如笑, 夏山苍翠而如滴, 秋山明净而如妆, 冬山惨淡而如睡”的美好意境。“先锋艺术”的审美取向强调的则是主体对人生的悲观消极的态度或是对社会厌恶不满发泄, “先锋艺术”的价值取向倾向于个人自我价值、自然价值、社会价值分离, 常常通过用激化自身内部的方式, 创造出前所未有的话语形式, 来展现审美意识和审美价值取向上所面临的困惑。

再次, 艺术表现形式的冲突, 首先, 中国传统绘画可谓中国文化之精华, 以毛笔与水墨为材料, 注重笔墨的艺术表现形式, 通过“墨从笔出, 笔以墨显, 笔取其气, 墨取其韵”, 简洁而单纯的黑白墨色充分展现出画家心声, 于笔墨之间汇聚了画家精神追求和实践经验, 创作和运用各种造型符号来表现作品, 在作品蕴含着儒释道的哲理, 将人生、艺术、哲理通过作品的表现力传递给大众。其次, 中国传统绘画讲究重意忘形, 讲究“形散而神聚”, 着重强调的是世间万物的内在气韵姿态、生命神采, “形似备而无气韵, 虽似而死。” (《圣朝名画评》宋刘道醇) 。纵观在整个中国美术发展史, 抛开八大山人、石涛、白石老人等写意大家的画作姑且不论, 即便是传统的工笔画, 虽然经过作者悉心勾勒、精心渲染, 但画中表现出的山水、人物、花鸟等也均不会是单纯的模拟, 刻意追求形似, 而是追求以气韵求其画, 则形似在其间。 (《历代名画记》唐张彦远) 。西方传统绘画的艺术形式则着重写实、求逼真, 强调科学的、准确的刻画事物。西方现代艺术则不同于西方传统艺术, 印象派的出现是西方现代艺术的里程碑, 印象派否定了西方传统绘画单一的、写实的表现形式, 放弃那些严谨的造型。自此西方美术开始涌现出诸多流派, 涌现出各种各样艺术表现形式。“欧洲现代派艺术之父”塞尚提出“形式而非内容才是艺术最基本的表达元素”, 他摒弃了西方传统观念的创作法则, 完全依靠自己特有的观察方式进行创作, 并有意识地去表现自己的主观世界, 通过概括和取舍, 从结构的观点来描绘对象, 从零开始作画, 把结构视为表现一切物体的根本。塞尚提倡的这种创作中的主观性成为后现代艺术的基础。印象派画家梵高的作品着意再现于实的情感, 表现的主体对事物的感受, 而非眼睛里所看到的视觉形象, 作品强调自我表现, 表现形式上更为随心所欲的运用色彩, 甚至连透视、形体和比例也都采用了变形的方式, 以此来表现一种极度痛苦但又非常真实与世界之间的关系。从印象派到野兽派、从表现主义到超现实主义……各种现代美术流派的涌现极大地丰富了艺术的表现形式, 成为现代艺术的“先锋”, 赋予人类崭新的艺术震撼, 为人类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当今世界艺术多元化发展, 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广泛, 一些中国现代先锋艺术家打着复兴中国艺术的旗号, 盲从于西方现代、后现代艺术的绘画方式, 牵强附会、将摹习西方现代艺术视为中国当代“先锋艺术”。东西方民族有着各自不同的文化艺术发展轨迹, 一味地仿照西方现代艺术表现形式那是在毁灭中国艺术之灵魂和生命。

最后, 当代中国传统艺术与“先锋艺术”的冲突及调和, 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要求艺术所体现出的不仅形式和内容的美, 还要表现出积极地社会教育作用。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说“画者, 成教化, 助人伦, 穷神变, 测幽微。”“中国古代美学强调审美的他律性, 这种思想对中国艺术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把艺术作为道德教化的工具。“先锋艺术”总是用来特指在艺术前言比较另类、边缘、激进的艺术探索现象, 并且包含了对主流艺术的反叛。”人们更注重自身的物质生活和精神体验, 而不再拘泥于某些抽象、空洞的理论或者信念, 如果这些理念不能让人们信服和接受, 就必然会受到大众的怀疑和摈弃。艺术的本质也就是最具存在意义的生命表现形式在于表现和张扬精神。“先锋艺术”正是具备了艺术这种本质特征, 才使得人类的意志和人类的本质力量在人性和认知的极限上得到最大限度和最深刻的表现。人类发展表明:当人类过分精神化时, 往往需要世俗生活加以调和, 当“世俗化”到达一定程度时, 理想主义的声音又会重现;当人类的理想太过高调发展成极端主义时, 又必需要回到现实之中。中国当代艺术既不能完全被所谓的“先锋艺术”“前卫艺术”所摆布, 又要自觉地从“说教者”的位置走下来建立起新的审美理想。当“先锋艺术”出现过度“世俗化”甚至“庸俗化”的情况, 艺术家们就必需要重举审美理想的旗帜, 通过凝结着思想和智慧的艺术创造, 继承传统审美理想, 传承传统文化精华, 把审美观念物体现在艺术作品之上, 使人们欣赏艺术作品获得审美享受的同时又能陶冶性情、启迪思想、提升精神。

中国的传统审美理想带有强烈的主观性, 强调的是天人合一, 坚持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随着当代社会现代技术的迅速发展, 人的主观个性越来越被强调, 当代中国艺术的发展趋向也应该适应这一趋势, 更多地去关注作为个体的人。伴随着人类历史文明的飞速发展, 艺术功能与文化形态也越来越复杂、越来越高级, 必需要有一种开放和包容的文化, 充分挥发人类的自由情感, 才是艺术最本质的精神原则, 人类社会才会在精神层面上找到出路。在当代中国, 传统审美理想与“先锋艺术”的冲突给予的启示是:艺术的精神要跟着时代的变迁而演变;真正有生命力的艺术是包容了时代精神与生活气息的艺术。同时, 中国的艺术还必须坚持走中华传统文化的特色之路, 既要倡导精神自由和形式自由的现代“先锋艺术”追求, 又要将我们的民族精神和气质完美的演绎。

参考文献

[1]周贞园民间美术的审美意蕴[J].景德镇高专学报, 2009, 24 (3) .

[2]甘露中原民间美术的审美意涵和发展策略[J].美与时代 (上半月) , 2008 (4) .

[3]游江观念的流变与艺术史中国艺术批评家网专稿.

[4]汤艳艳刍议民间剪纸的审美特征[J].西北美术, 2006 (3) .

[5]弗朗西斯.哈斯克尔.李本正英国艺术史的成长和它从欧洲获得的益处[J].新美术, 2004, 25 (1) .

[6]郭志炜传统美术图像在大众审美中的疏离[J].美术观察, 2007 (10) .

审美式民间艺术论文 篇7

一、建立和谐师生关系, 促进“审美———品读”模式应用

在新课程标准实施的过程中, 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了空前的肯定。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 学生是主体, 教师是学生学习路上的引导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交流的过程, 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对于小学生语文学习效率的提高有着重要的影响。让小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进行语文学习, 会促进其思维的灵活, 也有利于其思考能力的提高。在平等、和谐师生关系的支持下, 在师生互动中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 有利于师生一起品读学习内容, 一起对文字进行审美。比如在学习《大海睡了》一课时, 教师引导小学生先浏览一遍文章, 了解文章的大概内容, 再向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作者说大海睡着了?大海睡觉的时候是什么样子呢?”让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对课文进行精读。要回答这些问题, 学生需要对文章进行品读, 以了解文章的细节内容, 分析汉字应用的目的。教师与学生就问题进行互动交流和讨论, 在讨论到大海的胸怀与品质时, 教师要引导学生向大海学习, 建立起宽广的胸怀, 从而实现小学语文审美教学的目标, 帮助小学生建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二、提倡学生自主学习, 促进“审美———品读”模式应用

在小学语文教学创新发展的今天, 小学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转变自己的学习方式, 并利用丰富的课堂教学模式去展示教学的创新性。要将“审美———品读”教学模式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打破传统教学思想与模式的限制, 给学生自由, 让他们进行自主学习。全体小学生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这是促进小学语文教学效率提高的根本方法, 也是丰富小学生语文学习成果的重要手段。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 教师要让小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只有这样才能让小学生建立起独立的审美意识。比如在讲解《梅兰芳学艺》时, 教师要认识到课文中的审美元素, 明确引导小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目标。在教学中, 教师给学生十分钟的时间进行自主阅读, 并让学生将自己在课文中学习到的东西写在本子上, 然后再让学生将自己的自主学习成果按照字词、句子、结构、情感来进行分类。由于教师的及时指导会理顺小学生的自主学习思路, 所以教师可以在学生开始自主学习之前, 为学生安排好学习任务, 如“首先, 了解故事的大概内容;其次, 找出梅兰芳成才的技巧;再次, 对梅兰芳的学艺行为进行评价”, 这些都是很好的自主学习引导。相信通过这样的学习, 小学生能够自己发现文章中的审美元素, 对文章内容也能有更全面深入地理解, 这让学生的学习质量得以提高, 更让“审美———品读”教学模式得以落实。

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促进“审美———品读”模式应用

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让越来越多的现代科学技术成果被应用于教学活动中。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多媒体的应用已经十分普遍, 其对于教学效率提升的促进作用是非常显著的。多媒体的应用, 有利于激发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更能方便教学。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利用多媒体及其相关软件将教学内容制作成课件或者视频, 让小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语文知识的学习, 无疑有利于学生快速掌握知识。在多媒体的支撑下, 小学生与教师的互动更有依托, 课堂容量也得以扩大, 语文知识的传递方面也在逐渐更新。比如在讲解《哪吒闹海》的时候, 教师可以从审美能力培养的角度出发, 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段有关哪吒闹海的动画来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 让小学生通过观看动画来学习课本内容, 促进品读深度加深, 审美范围扩大。

四、结语

综上所述, 小学语文教学活动是培养小学生语文学习能力与汉语言应用能力的重要实践。教师要加强“审美———品读”教学模式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促进小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 让他们品味到语文学习内容的美感, 使他们成为语文知识的追求者。同时, 教师应利用正确的方法对创新的“审美———品读”教学模式进行应用, 以促进小学生的语文能力快速提升。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 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有直接影响, 也影响着小学生其它学科的学习。教育事业的发展, 让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力度越来越大, 小学语文也面临着改革的教学挑战。将“审美——品读”式教学落实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还能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活动,审美,品读

参考文献

[1]宋玉高.探讨“审美——品读”式教学方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读与写 (教育教学刊) , 2012 (09) :196.

上一篇:脊柱微创下一篇:监督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