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民间艺术

2024-09-20

课堂民间艺术(共12篇)

课堂民间艺术 篇1

一、高中美术课堂教学中图片呈现有效性存在的问题

现在的美术课堂, 多媒体被大量地运用, 图片充斥着整节课堂, 教师对图片, 缺少精选, 所选图片目的性不强, 典型性不够, 同时呈现的方法缺少变化, 没有章法, 导致图片呈现无法很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 使学生面对繁复的画面信息应接不暇, 阻碍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深度与广度。在这样的微观课堂背景下, 教师通过对图片进行精选, 并且合理地进行呈现, 使每一张图片都能为达成教学目标而服务, 并在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呈现图片艺术性、有效性的优化策略

(一) 呈现图片的目的性

1.呈现图片要具有引导性

笔者在多年的教学经验中发现, 除了语言的引导, 呈现的图片同样对教学起到很好的引导性作用。艺术地图片呈现, 可以创设课堂情境, 创设课堂氛围, 定向学习目标, 引导学习进程。因此, 成功的课堂图片呈现, 其效果往往胜过千言万语。在教学实践中, 精选和适时呈现图片, 力求所呈现的图片, 妥帖地服务于知识点的学习、教学目标的达到。

例如, 笔者在执教《如何运用我们的眼睛》一课时, 在“感悟鉴赏”这个环节, 选用了形式要素对比非常强烈的齐白石老师的《蛙声十里处山泉》这幅作品, 通过“在画面中你看到了什么?通过看到的你想到了什么?”两个问题让学生观察作品并对作品进行分析, 在分析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作品去“发现”形式要素在作品中的运用, 感受形式美的魅力, 进而引出“形式鉴赏”。

2.呈现图片要具有适切性

呈现图片的适切性是指教学素材图片的选择和呈现契合课堂教学目标和学生认知水平、认知规律、认知情境。

例如, 笔者曾执教过《图像与眼睛》一课, 这节课预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具象、意象、抽象美术作品。因此, 在设计课的时候笔者选择了塞尚的《静物》、蜡染的《鸡》和康定斯基的《光之间五五九号》三张图片作品, 旨在通过图片对比, 让学生在第一时间感受到具象、意象、抽象美术作品的区别, 从而了解具象、意象、抽象美术作品的概念。

(二) 呈现图片的视觉性

一张好的图片, 其视觉语言是新颖感人的, 会给读者带来新的视觉体验, 增添新的视觉认识, 呈现图片的选择, 要十分关注图片的视觉效果。主要策略有:

1.呈现图片要关注清晰度

美术是一种视觉的艺术, 因此在呈现作品时, 我们首先要关注的就是图片的质量, 图片的质量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效果。

例如, 笔者有过这样的一个经历。刚参加工作的时候上了一节新老师“亮相课”, 内容是《工艺花瓶的制作》, 当时, 我选择了十几张非常漂亮的纸质花瓶图片, 预想这些作品肯定会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未曾想, 学生看后一点反应也没有, 课后, 我审视我的幻灯片, 发现呈现的图片太小了, 模糊不清, 学生看不清楚。从此, 我明白了, 呈现图片的时候要注意图片本身的质量、图片的大小、图片与背景色之间的色彩对比等几个方面。只有呈现的图片清晰了, 才能打好学生通过图片去感受图片背后所蕴含的意义的基础。

2.呈现图片要力求经典性

经典图片以其旺盛、持久的艺术生命力, 用作课堂教学素材, 一方面让学生见识、欣赏了经典作品, 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关注呈现图片的经典性, 要求呈现的图片是艺术精品, 具有视觉上的冲击力, 能抓住学生的眼球, 给学生带来新的视觉体验, 增添新的视觉认识。

例如, 执教的《神奇的手》这一课时, 教学目标是通过对手的认识, 增进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情感方面的沟通, 并通过恰当的作品, 开拓学生的思路, 让学生完成对手的联想造型。课堂上, 笔者呈现了两组图片, 第一组图片孩子稚嫩的小手, 让人心生怜爱;成年人有力量的握拳, 踏实而有劲头;老人的饱经沧桑的大手, 给人无限遐想。第二组图片是在手上进行装饰的图片, 很新颖、色彩很漂亮, 感觉非常有趣。这两组所呈现的图片都相当的经典, 让学生在美的体验中感受到心灵的震撼, 从画面中体味出亲情与关爱。使学生在欣赏、分析图片的同时, 将学科的基础知识引申到思想情感的教育。并为下面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选择具有良好的清晰度、最好是清晰度上佳的经典作品, 是建构美术高效课堂的重要努力方向。为了提高课堂效率, 教师应养成勤于积累图片素材的习惯, 做到“巧妇而善为有米之炊”。

(三) 呈现图片的程序性

追求呈现图片良好的程序性, 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呈现图片的时机把握, 二是呈现图片的梯度掌控。

1.把握呈现图片的时机

美术课堂呈现图片的“时机”, 不是一个“点”的概念, 而是一个“阶段”的概念。在教学中我们经常会有这样的经验, 同样的图片, 呈现的时机不一样, 会对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 产生深远的影响。呈现时机合适, 可以很好地说明问题, 达成最终目标;呈现的时机不宜, 最好的图片教学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例如, 《生活中的纹样》课例改进前后的不同设计和实施。图片呈现时机的变化给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让学生更清楚地了解生活中的事物变成纹样的过程, 直指教学目标,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掌控呈现图片的梯度

一开始就呈现难度很大的图片, 学生难以理解, 有意义的学习就难以发生。而且图片难度过大, 会降低学生学习效能感, 削弱学生学习动机。所以, 我们呈现图片要艺术地掌控图片的梯度。呈现图片的梯度遵循先易后难、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 在课堂教学活动的进程中针对学生课堂反馈信息, 渐次加大呈现图片的认知难度容量。

如, 在执教《肖像漫画》时, 第一次执教, 我对图片呈现的梯度关注不够, 教学环节不够流畅, 直接影响了教学目标的达到。第二次课堂教学, 我对图片的呈现顺序做了反复斟酌, 将上节课中的第四组图片提前, 而将原来的第三组QQ表情图片后移, 让学生先对比人物照片和漫画作品, 看看漫画作品抓住了人物的那些特征, 再展现QQ表情, 这种呈现时机的递进性变化, 使学生更清楚地知道在抓住人物特征的基础上运用夸张变形的手法可以强化人物的情绪。从而使图片对于目标达到的指向性更明确, 环节更流畅。艺术地掌控图片呈现的时机和梯度, 关注教学目标的达到, 不可轻视。

三、艺术性、有效性呈现图片取得的成效

(一) 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

通过有效的图片呈现, 培养了教师思辨的能力, 在图片的选择, 对作品从认识到了解, 由浅及深地进行探究, 整个过程不仅激发了教师对作品求知的欲望, 还加大了教师知识储备, 为课堂教学的预设做足了充分的准备, 同时也因为对图片内容信息的掌握, 使教师面对学生的生成能够不慌、不乱, 进行有效的点评和引导。做到在生成面前教师能够通过丰富的知识含量在预设的前提下以不变应万变, 同时使学生的生成有的放矢, 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 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通过有效的图片呈现, 能够做到学生先行, 教师断后, 打破教师是演员学生为观众的局面, 让学生从容易接受的图片呈现入手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已有的美术知识, 对作品进行初体验, 并能够简单地进行分析、阐述。教师利用呈现图片的顺序、对比等方法, 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的对作品的形式要素, 作品对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等方面利用进行探究、分析, 然后教师再进行归纳和点拨, 使学生的学习能力真正地得到提升。

(三) 课堂实效的提升

通过有效的图片呈现, 使图片呈现更加具有引导性, 更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更加经典、更有逻辑性, 能够更好地为教学目标而服务。在有限的时间内, 通过对图片的精选, 改变了走马观花式的欣赏, 学生可以根据教师所呈现的图片清楚地知道学习的目标, 在目标的指引下, 一步一步自主地对作品进行深入的分析, 消化、吸收知识, 并做到学有所用, 从而大大地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

综上所述, 图片教学是美术教师课堂教学最常使用的教学手段, 如何科学、艺术地呈现图片就成了我们每位教师课前策划和预设必做的功课。我们要对搜集来的大量图片进行筛选、整合, 根据教学目标, 综合考虑学生的知识结构、年龄特征等因素, 精心取舍、选择, 使取舍、选择的过程也成为斟酌图片呈现的目的性、图片呈现的视觉性、设计图片呈现的程序性的过程, 力求图片呈现能最大限度地服务和提高教学目标达到的有效性, 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并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欣赏美、审视美、创造美的能力。

摘要:美术教学目标是美术课堂教学的根本所在, 是美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它规定了美术课程教与学的共同指向, 预设了学生学习结果的框架。教学中, 对“图片呈现对于达到教学目标的艺术性、有效性”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教学实践, 认为美术课堂艺术地呈现教学素材图片, 善于斟酌和把握呈现图片的目的性、视觉性和程序性, 可以极大地提高课堂艺术和教学目标达成度。

关键词:图片呈现,课堂教学,艺术性,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高丽芳.《神奇的手》教学案例.中国美术教育, 2012 (05) .

[2]郑桂华, 顾颖.探究性学习教学示范.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4-09-01.

[3]陈厚德.有效教学.教育科技出版社, 2000.

课堂民间艺术 篇2

为传承苗族文明,培育苗族栋梁,引导学生从小了解和认识本民族、家乡悠久的文化传统,树立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经兴仁小学校务班子决议:决定开展“苗族文化进课堂活动”活动,聘请民间艺术家赵世林为本次活动的指导教师。

4月18日,兴仁小学“苗族文化进课堂活动”启动会在会议室召开。学校行政班子和部分教师出席了会议。会上,潘大全副校长首先代表班子成员阐明了此项活动的目的;接着民间艺术家赵世林就培训的内容作了介绍;会议决定从4月19日开始先在三年级开展苗歌培训;在四、五年级挑选24名学生学习苗族锦鸡舞和芒筒舞;在每天大课间时间对全校师生开展锦鸡操培训;在教师队伍中组建一支芦笙队。

浅谈把地方民间艺术带进课堂 篇3

关键词:美术课堂;民间艺术;教材教法

一套相对静止的教材无法承载一个不断变化的教育环境,对于教材中提供的课题,我们不能只考虑线的深入,还应着力于点的泛化。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具备处理教材的能力。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增加教材的地区性和多样性,使它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

民间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我们美术教师汲取的重要营养。在美术教学中,我们应挖掘和利用这一宝贵资源来丰富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時又起到宣传和保护我国传统文化的作用。

如何挖掘和利用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来丰富我们的课堂教学,我认为要做好以下几方面:

一、教师应先做一个“好学生”

民间艺术的多样性、丰富性,促使教师必须花大量的时间去学习和储备。要通过走访、实践、搜集资料等多种渠道学习了解民间艺术的制作。要有选择地整理完善和提高,把这些种类繁杂、特色各异的民间艺术转变成可操作的课堂教学内容。在近几年的教学中我收集了大量的资料,通过细心整理才形成了有价值的教学。

二、聘请艺术家进入课堂或参观艺术家工作室

1.请艺术家进入课堂

艺术家娴熟精巧的制作深受学生的喜爱。他们的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如:在教学初中八年级《端午节》一课时,我邀请当地老艺人传授织香袋、纸扎等民间艺术品的制作。学生遇到困难时得到了艺术家及时的指导,完成了大量优秀的作品。

2.带领学生参观艺术家工作室

让学生了解艺术作品诞生的过程及蕴涵在其中深层的历史文化背景。高淳老街是我利用业余时间带领学生经常去参观的地方,那里有一批老艺术家。学生通过观摩学习,获得了以往从没有过的创作体验,由此也获得了创作的自信。

三、利用传统节日为主题展示学生成果

端午节、元宵节、中秋节等是我国传统节日。在这些节日中有包粽子、赛龙舟、挂香荷包、扎花灯等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在节日到来之前,组织指导学生设计有意义、有创造性的艺术作品。在学校、社区开展一些展览与交流。一方面,能使学生学习和继承这些传统节日的民俗,了解其文化内涵,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民俗的热爱之情;另一方面,这样的展览给学生搭建了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美术教学的整体水平。

通过以上多种形式的活动,使学生感受到民间艺术的魅力。

我们应尽量以教材为纲,因地制宜地增加教材的地区性和多样性,拓展更大的教学空间,以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培养出更多、更合格的人才。

谈谈民间艺术——剪纸的课堂教学 篇4

一、了解剪纸历史

剪纸是中国最为流行、普及的民间艺术, 最早在战国时就有皮革镂花的技法, 随着纸的出现就有了剪纸, 现存最早的作品是在新疆出土的北朝剪纸。据推断, 南北朝时剪纸艺术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后, 唐代剪纸盛行, 宋代又有一个质的飞跃, 成为节日装点门窗与日常观赏的艺术品。剪纸艺术种类丰富, 贴在窗上的叫窗花、贴在墙上叫墙花、贴在灯上叫灯花、贴在顶棚的叫喜花、贴在门上的叫门签、还有绣花用的花样或鞋底的纸样等, 明清时期剪纸手工艺走向成熟, 并达到极盛。

二、分辨剪纸的派别及特点

民间剪纸用展开的思维方式, 老百姓可以打破自然与空间的限制, 将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空间的物体放在同一个平面上。在他们的剪刀下, 纸成了没有体积、没有空间、不讲透视的表现, 凭着经验和灵感任意的流动、大胆的剪切。从材料和技法看, 分北方剪纸与南方剪纸。

1. 北方剪纸

山东民间剪纸。它有两种风格, 一是与黄河流域及其他地方无分别, 一是与山东的汉代画像石 (砖) 风格一样。用途最多是打扮窗户, 有窗角花、有窗旁花以及挂在窗前活动的“斗鸡花”, 有些地方常用锯齿纹和流动的线条装饰从农舍的门窗、棚顶到箱柜、衣橱。

陕西的民间剪纸。主要形式有窗顶花、炕围花、门画、挂帘、枕头花、喜花。库淑兰是陕西省的剪纸艺术大师, 她把拼贴剪纸发展到极致。

山西民间剪纸。题材大都是人物、动物、草木花卉, 因环境、习俗、审美等不同, 各地的剪纸有差别。晋城剪纸有千多年的历史, 加上现代科技有透雕和透空的效果, 可吸附到冰箱、防盗门、文具盒等上面。

河北蔚县剪纸。是全国唯一的一种以阴刻为主的点彩剪纸, 常以刀工精细、色彩浓艳出名, 其工艺为:设计造型———薰样———雕刻———染色。题材多为戏曲人物, 也有花草虫鱼等形象, 有观赏性、收藏性和实用性。

2. 南方剪纸

广东剪纸。佛山剪纸源自宋代, 盛行于明清时期, 主要用于节日的装饰、祭祀装饰、刺绣及产品商标, 其制作的原料为铜箔、银箔、纸衬等, 用剪、刻、凿等技法, 具有构图严谨、色彩强烈、金碧辉煌、富有装饰性的特点。

福建剪纸。各有不同, 有的以礼品为主, 有的以表现淳朴厚实有力的山禽家畜为主。剪纸作用很广, 如岁时节日的窗花、门签、灯花、仪礼花及刺绣的稿样, 也用在家具上或制作漆画的底样。

江苏剪纸。隋炀帝冬下扬州时, 命宫女剪花叶装点枝条, 剪成荷花等物布置水上, 如夏初景色。明清时装饰性和实用性相结合, 如剪台布花、床单花等。也可做成喜庆的图案, 如门前花、灯彩花等, 如象征吉祥如意、财喜、福寿等, 到现在为止剪纸品种有上千种。

浙江民间剪纸。造型讲究大的影像轮廓, 而影像之中剪出细细的阴线, 能使形象结构与画面的节奏相映成趣, 常见的题材多为花瓜果, 鸟兽鱼等, 也有用于衣裙、鞋帽的花样。

三、掌握剪纸作品的制作 (单色)

1. 用铅笔在白纸进行构图, 对画面进行具体的描绘, 稿子越细, 刻起来就容易;

2.将画面白纸和单色纸用订书机订好固定好, 剪时先繁后易、先主后次、先里后外, 由局部到整体, 尽量不重刀, 该断必断;3.作品调整, 用锋利的刻刀对画面细部加以修整;4.作品装饰粘贴, 可以把剪纸反过来平放在纸上, 然后用排笔蘸少量稀浆糊, 平刷要托的纸上, 用手轻轻压平;5.晾干放平保存。

四、进行剪纸作品的欣赏

如何进行对剪纸作品评赏, 应从以下要素, 去判断作品是否优秀。1.是否有剪纸的风格特点, 如中国画注重笔墨, 木刻讲究刀味、木味, 剪纸要讲究刀味、纸感;2.是否有装饰因素;3.夸张变形是否得当, 夸张变形是强化突出美的、缩小与简化丑的因素, 使画面更美;4.是否有“透光”的实用性, 那是剪纸艺术语言重要的特点“玲珑剔透”。

如果剪纸作品具备以上特点, 那是优秀的作品。

五、熟悉剪纸作品的保存方法

1. 小幅作品可直接装框或选择合适的塑料袋或相册, 放在干燥地方, 每张剪张之间要用薄膜隔开;

2.大幅作品可用纸版夹住平放, 注意虫咬与防潮;3.彩色剪纸的保存最好用拷贝纸或硫酸纸密封好, 透明美观;4.作品裱糊平后, 可装框、展示、悬挂, 也可收卷。

简述课堂结尾艺术 篇5

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朱砂小学 贺培生

课堂结尾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环,是教学步骤中的最后一步,对于强化教学目的,全面完成教学任务非常重要。心理学家告诉我们,由于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的影响,一堂课的开头部分和结尾部分给学生留下的印象深刻因此,我们不仅要求课文开讲产生“课伊始,趣已生”的效果,而且要求课堂结尾达到“课虽尽,意犹存”的境界。有经验的教师十分重视课堂结尾教学艺术,因为好的课终安排可起到画龙点睛、巩固知识、唤起思维、激发求知、发展想象等作用。正如袁微子先生说的,“成功的课尾教学,不仅能体现教师的技巧,而且学生会主题更明、意味犹存、情趣还生„„”所以,课堂的结尾须周全考虑,匠心设计。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结尾方法。

(一)自然式结尾

教师讲完课说一句“我们今天的课就讲到这儿”或“同学们,这一节课的内容就讲完了。”这种是最常见的但又是最平庸的一种方法。它宜在一定的条件下适用:一是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全部完成,顺利达到了教学目的,这是就不必再多费口舌;二是学生近日学习任务较重,急欲通过休息来缓解大脑的紧张状况,此时再多说一些,容易刺激学生逆反心理的滋生,引起学生的反感,其教学效果定然不会很好(二)总结式结尾 这也是最常用的一种结尾方法。一节课或一篇课文教学终了时,教师运用准确精炼的语言,对课文内容、文章中心、乃至写作特色等作提纲挈领的总结和归纳,意在让学生由博返约、纲举目张,在学习的结束阶段再次强化教学要点,从中找出规律,上升到新的认识,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总结可以抓住课文学习的某一方面,也可以从结构、语言、选材、立意、表达等各个不同角度进行归纳,但一定要紧扣教学要点和学习重点,要简明扼要,切忌拖泥带水、泛泛而谈。

如教学《一个苹果》一文,在教完全文后可设计这样一段结束语:“这篇课文情真而意切。这种情是高尚的兄弟之情,是纯洁的兄弟之爱。这种情不是凭空而发的,而是寄寓在一件平凡事情的具体记叙之中,作者感情的波涛,随着事情的发生、发展,奔涌起伏,激荡不已·读来亲切感人。要做到寄情于事,情随事现,就必须精心选择材料。战士们之间,可记叙的事情很多,作者精选了最能表现战士们兄弟般情谊的事来写,这样,不仅战士们平凡而伟大的形象具体生动,跃然纸上,而且作者思想感情的容量和深度皆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这样的结尾,抓住教学重点和课文写作特色进行高度概括,钩点提要,加深了学生的印象,起到了强化和深化的作用。

(三)点睛式结尾

一些课文形象生动,内容具体,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如果只有周身画龙,没有结尾点睛,学生往往停在表面的感性认识上,不能形成理性的升华。所以,教学中在画龙的基础上,以精炼含蓄的语言,结尾点睛,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精髓和作者的意图,从而达到悟理陶情的目的。例如《挑山工》以饱含深情的笔触,在挑山工登山的形象中蕴含了深刻的哲理,给读者以深刻的启迪。因此,教学结尾时必须由表及里,升华主题,让学生获得理性认识:泰山巍峨,道路险峻,挑山工负重登山,步步踩实,一个劲向前走,常常超越了东张西望的游人,这是他们认准目标,坚持不懈的结果,充分体现了不断登攀、永远进取的精神。我们青少年学生是建设四化的后备军,任重而道远,不同样需要这种精神吗?同学们,让我们像挑山工一样,在前进的道路上不断登攀,永远进取吧!

这样的结尾,收到点睛应题、悟理明旨、激情扬志的效果。(四)欣赏式结尾

这种方法一般运用于抒情散文的教学。它就是指教师在课文教学完后,借助于录音、幻灯、录像、投影等电教手段,让学生进行课文听读欣赏,它既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又培养了你赏能力。如《桂林山水》的课堂结尾可这样安排:播放课文朗读录音时,配一段富于地方色彩的广西民歌,同时用幻灯打出柱林山水的风景图片。学生听着抑扬顿挫的朗读、美妙动听的音乐,看着旖旎秀丽的画面,会被甲天下的桂林山水陶醉,与误文作者一道从内心发出赞叹:桂林山水妙啊!祖国山河美啊

(五)迁移式结尾 这种方法有两种情况:一在课堂教学结束时,抓住一堂课或一篇课文的教学重点、难点,设计一些精彩的练习题,通过学生的动脑、动口、动手,在完成练习中巩固所学内容,培养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迁移。二是抓住同一题材、同一体裁、同一作家的作品之间的联系,教完某一课时,就要为过渡到下面的课作好铺垫迁移,既可以造成学生心理上的准备,也可以给学生有关知识的准备,使新课教学省时省力,效果更为显著。

例如,《老牛》一文深情地赞美了老黄牛一生尽干重活,积劳成疾,却没有一丝怨意的特点,课终时可以引导学生对比思考: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能不能找到具有同老牛特点相似的人呢?学生经过思索,举出实例作了肯定的回答后教者就可以因势利导,实行迁移——以后我们将学习峻青的《老水牛爷爷》一文,老水牛爷爷就是像牛一样脾气的人,大家有时间不妨先看看,与《老牛》作一番人与牛的对比,从中领悟到共同的精神实质。

这样,以旧带新,自然迁移,于不知不觉中激发了学生深入求知的积极性。(六)激疑式结尾

激疑式结尾就是教师为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望,在教学结束时,根据课文内容设置一些探究性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分析,畅所欲言,各抒已见这样结尾,能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吸收变为主动探求,达到促进学生思维的目的。例如教完《草地夜行》后,可对学生设疑:“课文结尾写‘我鼓起勇气,迈开大步,向着部队前进的方向走去,现在,请大家想一想,小红军后来是怎样追赶上大部队的?”再如《凡卡》一文的结尾,可这样设疑:凡卡的信交出去以后,他的生活会怎么样呢?问题提出后,犹如一石激起千重浪,学生的思维相当活跃,探求的兴趣非常浓厚,纷纷要求发表意见,课堂再次出现了高潮。这样结尾,能培养学生强烈探索、创造思考的精神(七)对比式结尾

有比较才有鉴别。对比式结尾,就是在一篇课文教学的结束阶段,有所侧重地把课文与以前学过的一篇或几篇课文进行对照比较,从内容、思想、结构、表达、语言等方面进行分析,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从而把握住特点,总结出规律,加深理解课文。

如教学《海滨小城》,最后一步可指导学生把它与《瀑布》进行比较,启发学生思考:两篇课文相比,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在观察方法上又有什么特点?通过比较,学生很快明确了:这两篇课文都是写景的文章,都能抓住事物的特征,运用相应的方法叙写。但它们又各有特点:《瀑布》按照声→色→形、由远到近的顺序来观察瀑布的,主要用了观察时加上丰富的联想的观察方法;而《海滨小城》是按照由远及近、由里到外的顺序观察的,主要运用了细致观察和抓住特点观察的观察方法这样一比较,学生对两篇课文的观察方法就有了比较具体的认识,有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八)悬念式结尾

就是教师可以利用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和学生的好奇性,在课文教学结尾时,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造成悬念,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摸拟章回小说“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结构,收到余音绕梁、不绝于耳的效果。

如一位教师讲《少年闰土》,是这样设计结尾语的。她说“少年闰土是多么活泼、可爱啊,然而作者三十年后回到故乡时,闰土却成了一个木偶人’。闰土成了怎样的木偶人?怎么会变得这样的呢?小说《故乡》中有答案,同学们可找来读一读。”课虽然讲完了,但这个“悬念”正在学生的脑际萦绕,强烈的求知心理驱使他们去找《故乡》来阅读。(九)延伸式结尾

课文讲完后,不是马上结束教学,而是根据课文思想内容和人物线索,引导学生向课外延伸、扩展。如教学《海底世界》,在概述了海底的光、声、动物、植物、矿藏以后,教师说:“海底真是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但是,海底还有奥秘没有全部揭开,将来的主要能源还要来自海底,海洋学家正在研究。我希望有的同学立志当一个海洋学家,进一步探索海底的奥秘,为人类作出贡献。”简单的几句话,会唤起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甚至会影响到日后学生对职业的选择。(十)发散式结尾

发散式结尾就是指教师教学结束时,要在掌握课文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基础上围绕一个中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帮助他们多角度多方法地开拓思路,对于提高其能力、发展其智力是大有裨益的。一些课文结尾“文尽而意无穷”,留有耐人寻味的余地,尤其是一些悬念性的结尾,大都可以进一步推测事物发展的可能性。因而,在教学结尾时可启迪思维,激发想象。如《一幅壮锦》的结尾段中的最后一句话是:“他们想起过去的事情,没脸进去,拖着叫花子的竹杖走了。”据此,启发学生想:他们走了以后怎么办?后来生活怎样,结局又怎样?如有的设想他们走到一家馆,遇到了一个侠客,就投奔到少林寺当和尚练武艺,后来捉拿强盗,杀富济贫,为民除害,为人间做了很多好事;有的设想他们悔恨过去,发愤要干一番事业,于是就开垦了大片荒地,养了好多鸡鸭牛羊,成了专业户,用自已勤劳的双手建起了幸福的乐园。终于有一天,他们带着诚心和财富向母亲赎罪去了。有的设想他们看见弟弟的美丽村庄,非常眼红,顿生邪念。一次趁夜深人静之机去谋害其慌忙逃走。后又用偷来的银子向县官行贿,诬告陷害,结果被清政廉明的县官查清了真相,反而挨了几十大板,又被押到大牢,受到了惩罚。这样的课尾,形成了人人开动脑筋、个个争先发言的热烈气氛,学生思路开阔,思维活跃,其求异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

(十一)评价式结尾 学完课文后让学生对课文、课文中的人物以及写作方法等说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评价。常能如此训练,可培养学生的鉴赏、评价能力。如,学习古诗《宿建德江》后,引导学生评价,说法各异。有的说,《宿建德江》不愧是古诗杰作之一,因为它写得情景交融,意境深幽,读来有身临其境之感;有的说,诗用词高妙,一个“愁新”、一个“天低”、一个“月近”,就写出了诗人孤独无援、忧愁寂寞的心情;有的说,诗虽写得好,但诗人那种因为官途不顺而忧愁,伤感是不足取的。我们对生活、对前途应该始终充满信心和乐观„„„这样引导评价,而又不作定论可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学习中的认知个性(十二)作业式结尾

即教师在授完新课之后,提出几个问题或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作答,以考查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掌握程度。这既有助于教师了解自己的教学效果,也有利于学生评价自己的学习情况。

如教完《蝙蝠和雷达》,可当堂给学生出下列作业题: 1.填空。

在黑夜里,飞机能安全飞行。这是因为在夜航的飞机上装有雷达。雷达通过 ,发出 遇到障碍物,就会反射回来,显示在 上。这是科学家们经过 根据蝙蝠是凭着 和 探路飞行的原理发明的。

化学课堂提问艺术 篇6

关键词:化学课提问艺术

提问是中学化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是启发学生思维的主要途径。目前,中学化学课堂教学中“问而不发”,“问而乱发”的现象屡见不鲜,究其原因,主要是问不得法。问是发的条件,发是问的结果,要求学生发得好,教师首先要问得好。教师怎样才能问得好呢?关键要在因才(教材)设问方面做文章,也就是要根据教材内容设计“问什么”;同时要在因才(学生)设问方面下功夫,也就是要根据学生实际设计“怎么问”。

一、因才设问

(一)问起点。起点,即是认知的固定点,是指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对新知的学习起稳固作用的观念,是生长新知的基础,是“拴住”新知的“锚桩”。为此,教师要把新知识放在整个旧知识的背景中去考虑,从旧知识中准确地找到新知识的认知生长点,设计出导向式的问题,为学新知架起“认知桥梁”,顺利地实现从旧知到新知的同化或顺应。

(二)问重点。重点,即重要的知识点,是由教材内容而定的,在整个知识结构中起纽带作用的知识点,是一堂课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教师要针对重点,设计出关键性的问题,让学生集中精力去探索这一矛盾的焦点,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目的。例如,在教学“如何正确书写化学反程式”时,教师必须让学生明白在书写化学方程式时要遵守两个原则,于是我设计了如下几个问题:(1)下面几道化学方程式是否正确?Cu+H2SO4(稀)=CuSO4+H2↑(2)H2+O2===H2O,(3)说说它们错的原因?这样,问题问在点子上,问在关键处,可以促使学生集中思维去探究书写化学反应式时要遵守的原则。

(三)问难点。难点,即难学的知识点,是学生认知水平与抽象复杂的知识之间的矛盾。教师首先要充分估计学生思维活动中的种种障碍,准确地确定难点。其次是要分析难点难在何处,难点形成的原因,设计出化难为易的问题,促使学生层层深入,步步为营地攻克难点,真正发挥难点对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积极作用。例如,在讲授“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这部分内容时,怎样确定溶液中的溶质是解题的一大难点。为解决这一难点,可设计如下几个问题:①6.5克金属锌和100克质量分数9.8%的稀硫酸刚好全部发生反应,这时形成的溶液中,溶质是什么?其质量分数是多少?②6.4克铜和40克质量分数为25%的硫酸混合在一起,这时溶质是什么?(金属铜与稀硫酸不反应)。质量分数是多少?

(四)问疑点。疑点,即是学生认知的疑惑点,一般表现在容易混淆和不易分清的知识点上。教师要及时提出有利于解疑除惑的问题,使学生疑之成理,信之有据地明辨是非,提高思维的严谨性和准确性。例如,在教学“饱和溶液”这分部内容时,由于学生之前未曾接触到“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这些概念。因此,很多学生认为浓溶液就是饱和溶液,稀溶液就是不饱和溶液。这了弄清浓溶液、稀溶液与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之间的关系。可边演示实验边提问如下几个问题:现在在两支均装有10ml水的试管里分别加入2克的硝酸铵和氯化钠,它们是否都形成了饱和溶液?它们的浓度是否相符?(不是饱和溶液,浓度相等);再分别向这两支试管里各添加2克硝酸铵和氯化钠,这时它们形成的是不是饱和溶液?浓度是否相等 ?(氯化钠溶液是饱和溶液,硝酸铵溶液是不饱和溶液,硝酸铵溶液的浓度大。)学生边计算,边看实验现象。很快就弄清了: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也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五)问盲点。盲点,即弱信息的知识,是指学生正常思维中容易被强信息干扰或掩盖的弱信息成分,即通常所说“容易被学生忽视的问题”。教师要针对这些弱成分,设计出透错问题,暴露学生的认知失误或思维偏差,再引导学生探究原因,达到“吃一堑,长一智”的目的。例如,判断一种混合物是不是溶液时,学生往往忽略了“均一、稳定的混合物”这一大前提。针对这一情况,可提出问题:面粉与水形成的混合物是不是溶液?植物油与水呢?为什么?围绕这些问题引导学生讨论,能促使学生深刻掌握判断一种混合物是是不溶液时应注意的前提条件。

二、因才施问

(一)根据学生的情感倾向施问。由于学生的情感有明显的倾向性,他们对新奇的问题特别感兴趣,容易被不寻常的现象和内容所吸引。为此,教师必须“投其所好”,创设新颖有趣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兴趣。例如,在教学“氧气的实验室制法”这节课时,一开始就向学生提出:你们知道除了空气中含有大量的氧气外,还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来制取氧气吗?这需要什么药品?要用到什么仪器?随着对这几个问题的思考与讨论,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教师因势利导,必然收到顺水推舟之功效。

(二)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施问。课堂提问要触及这生的“最近发展区”,才能真正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上参与学习。如果问题太简单,就不能启迪学生的思维;如果问题太难,超越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望而生畏,那就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就需要教师深入了解学生的认知基础和水平,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量力而问,达到“让学生跳一跳,摘果子”的目的。

(三)根据学生的学习心态施问。学生的学习心态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特别是在学生情绪低落,注意力分散时,教师如果能审时度势,发挥教学机智,提出一些引人入胜、发入深省的问题,就能重新激起学生的(下转76页)(上接75页)学习热情,精神抖擞地投入学习活动。例如,在教学“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时,课临结束,这时学生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二氧化碳的实验制法,思想开始松懈了。这时我提出问题:在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能否用稀硫酸代替盐酸来取得二氧化碳?有人说:能;也有人说:不能。我请大家说明理由,最后形成共识。这样的提问,能掀起学生的思维高潮,不但让学生掌握了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根据学生的信息反馈施问。教师要敏锐地洞察学生的思维活动,准确及时地掌握学生反映出来的情况,迅速恰当地提出问题进行纠正补偿,使学生准确理解新知、完善认知结构。

(五)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施问。学生之间的个别差异是否客观存在的,化学教学不是为了消灭学生之间的个别差异,而应实现有差异的发展。为此,课堂提问不能搞“一刀切”,应有针对性地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 深度的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拥有同等参与的机会和成功感,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

优化课堂教学艺术,打造高效课堂 篇7

第一, 打造高效课堂是深化课程改革的必然

众所周知, 课程改革以来, 英语课堂教学发生了彻底的改变, 学生主体, 教师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 平等和谐民主课堂氛围, 多元化的课程资源等等有利因素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效果, 但在这此背景下, 打造高效课堂,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势必成为新课程推进的重要环节。

第二, 高效课堂是高中教学的出路

高中教学是为高等学校输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 是将人口资源优势转化成人才资源优势的关键性环节之一, 具有目标性强竞争性突出的特点, 以高考考查标准作为教学质量评估的核心标准, 要使个性化突出, 多样化明显的学生在三年的高中学习中具备足够的竞争力, 课堂教学就是主阵地, 因而, 打造高效课堂就显得尤为重要。

纵上所述, 从高中教学的特点和当前的教育改革的趋势来看, 打造高效课堂将是下一步课程改革的重点。

二、优化课堂教学艺术

作为高中教师, 高尚的师德, 良好的专业素养, 都是课堂有效教学的基础, 但要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兴趣,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高超的教学艺术才是关键。高超的教学艺术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持久的动力, 那么, 哪些教学艺术是高效的呢?在教学中, 笔者尝试以下教学艺术。

情感渗透———高效课堂的催化剂

英语教学的成败和情感态度有密切的关系, 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的敏捷程度, 因此, 在教学中创设知识和情感互相促进的教学格局, 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笔者非常注重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 比如, 人教版高中英语选修六第二单元的写作课是要求写一篇诗评, 备课中我发现对高二学生来说, 写英文的诗评是非常难的, 怎样才能提高课堂的效果呢?我想对诗进行评论, 只有对有其有深刻的理解, 能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境, 与作者产生思想感情上的共鸣的基础上才能进行评论。哪首诗有这样的意境呢?我想到了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于是, 我将这首诗的英文版和中文版分别配上音乐, 做成PPT, 在讲解诗作背景之后, 让同学进行配乐诗朗诵, 先朗诵中文, 再朗诵英文, 让学生走进诗人的角色, 体会康桥的柔美, 捕捉作者的那丝丝忧愁与留恋, 感悟一代才子的情怀, 15分钟的朗诵之后, 当优美的音乐停止, 教室里一片寂静, 大家都被诗作打动, 都有所感悟, 这时候, 我轻轻的告诉大家将此刻的心情写下来。笔尖飞舞, 文思泉涌, 没有迟疑, 没有痛苦, 只有对思绪的快速捕捉, 我第一次感觉到英语写作不再难产, 真情实感才是写作的灵魂, 这一节课学生不仅写出了优美的作文。而且陶冶了情操, 提高了文学素养, 这样的课堂就是高效的素质教育的课堂。

与时俱进, 幽默风趣———高效课堂的保鲜剂

教学也是一种交流, 是师生为了达到学习目的, 以语言为媒介的交流, 幽默风趣的语言艺术和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会让这种交流效果明显, 持久高效。高中生课业繁重, 呆板的课堂, 贫乏的语言, 陈旧的知识会让学生对课堂失去兴趣, 作为高中教师, 尤其是英语教师, 我们要与时俱进, 要和学生共同学习, 要具备多方面的知识, 要让学生每天对你的课都有所期待, 我们要在这方面多动脑筋, 争取给学生惊喜, 让他们在情绪和知识上双丰收。有一次, 在一篇完型填空中提到金婚, 当时就有学生问, 除了金婚还有什么婚, 这个问题我在备课的时候就想到了, 于是我兴高采烈地讲解一番, 学生听得津津有味, 既增长了知识, 也提高了兴趣。此外, 在课堂教学中, 幽默感也很重要, 尤其是处理课堂中的突发事件时, 有一次上课时, 我发现有个同学在看杂志, 我走过去, 把杂志拿走, 这位同学非常尴尬, 等待我的批评, 我知道这样批评他会让他很没有面子, 但大家都在看我会怎么处理这种事情, 我知道与其说是处理这一件事, 不如说是要告诉同学们我的处事方式, 于是我想去了春晚上的那句台词, 就模仿小品里的语气说:“你这样藐视老师, 你摊上事儿了。”听了这句话, 大家齐声说:“你摊上大事了。”我顺势说:“是大事啊?那就下课找我拿书吧!”随后我继续上课, 课下那位学生主动来找我承认错误, 表示要用成绩来说明态度。由此可见, 幽默感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艺术。善于应用幽默的课堂, 师生都会倍感轻松, 可以说, 幽默感是课堂的保鲜剂。

巧用激励性评价———给高效课堂插上翅膀

课堂评价是老师对学生课堂学习过程的一种关注, 有效的课堂评价不仅能让学生了解知识的掌握程度, 而且能关注到学生的情感, 有助于提高课堂效果, 课堂评价以激励性评价为主, 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信心, 教师要学会巧用激励性评价, 要针对学生的学习程度, 问题设计要有梯度, 要让各个水平的同学都感受到进步的快乐, 不同的同学采用不同的策略和语言进行有效激励, 不能什么都好。比如评价学生的课堂作文, 要准确指出好在什么地方, 和以前比有什么进步, 只要我们用心去发现, 就一定能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不要吝啬给学生积极正面的评价, 日久天长, 这些正面的评价就转化成一种积极上进的正能量。课堂效果自然就提高了。

综上所述, 打造高效课堂, 不仅需要良好的教学素养, 高尚的师德水平, 更重要的是要有高超的教学艺术, 需要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不断探索, 只有这样, 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不断推诚出新, 学生的语言能力和综合素质才能得到提高。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 新课程理念已经被普及并灵活应用到课堂教学中,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焦点就是如何打造高效课堂, 笔者作为第一轮课程改革的实践者, 试图通过从高中教学的特点出发, 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从教学素养, 师德和教学艺术等方面提出高效课堂的实施策略。希望能对现实教学有所帮助。

关键词:高效课堂,教学素养,师德,教学艺术

参考文献

[1]程勇.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疑难问题操作性解读——高中英语,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8.4.

[2]孙菊如.课堂教学艺术.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9.

语文课堂提问艺术 篇8

在教学中如何进行艺术性的提问呢?这就要求教师按教学要求, 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 针对不同层次的教学对象, 设计不同思路的问题, 使各类学生通过积极的思维或教师的点拨引导, 能获得成功的喜悦。

一、无疑处激疑。教材中有些内容, 学生似乎一看就懂, 处于无疑的境地。若我们从浅处深问, 在无疑处激疑, 则可收到良好的效果。如《陈奂生上城》开头一句“漏斗户主陈奂生, 今日悠悠上城来”, 初读似乎一览无余:介绍了人物 (陈奂生) , 时间 (今日) 和事件 (上城) 。但细究“悠悠”一词, 内涵极为丰富, 可据此进行发问:你对“悠悠”一词如何理解?明确: (1) “悠悠”是心理描写, 表现陈奂生物质生活改善后悠然自得的愉快心情。 (2) “悠悠”是神态描写。因时间尚早, 陈奂生不急于赶路, 写出了陈奂生走路不紧不慢、从容不迫的神态。 (3) 用语诙谐, 为全文定下幽默效果的感情基调。因此, 如从对“悠悠”一词的理解处激起, 则效果不同。

二、发散性诱导。教学中, 为了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 在提问时, 可故意设置障碍。学生虽不能及时回答, 但可令其有所发现。如学完《项链》后可这样提问:你更喜欢舞会前的玛蒂尔德还是10年后的玛蒂尔德?你认为丢失项链对玛蒂尔德是悲剧还是喜剧?你觉得玛蒂尔德与简·爱在性格内涵和对待命运的态度上有可比之处吗?玛蒂尔德对你认识生活有启发吗?这样就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的发散, 可打破定式思维, 培养创新能力。

三、层层设问, 步步深入。教学中有不少难点, 需分步骤才能解答清楚。这时提问应由浅入深、环环相扣、逐步引导, 以期收到各个击破的效果。如《药》结尾处夏四奶奶上坟时, 作者运用了“踌躇”“羞愧”“硬着头皮”几个词语, 很多学生对此不能理解。对此教师可作如下引导: (1) 夏四奶奶为什么会感到“羞愧”?明确:因为有华大妈在身边。 (2) 为什么华大妈不“羞愧”而夏四奶奶“羞愧”?明确:华大妈的儿子华小栓埋在路右边“穷人的丛冢”里, 儿子属生病正常死亡, 理所当然;而夏四奶奶的儿子夏瑜埋在路的左边, 是“违法”被处死的死刑犯, 当妈的自然觉得脸上无光, 感到“羞愧”。 (3) 夏四奶奶的“羞愧”举动说明了什么?明确:革命者夏瑜为革命献身, 连母亲都不理解, 何况其他群众。这就深刻地突出了文章的主题: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

四、迂回设问, 退中求进。有些问题涉及历史背景较复杂, 让学生正面回答, 效果不佳。若采用迂回设问的办法, 则可达到退中求进的目的。如《药》一文中革命者夏瑜的坟上出现的“花环”, 学生不易理解, 因为它涉及历史背景。教师可作如下提问: (1) 联系课文看, 花环是什么人放置的?明确:革命同志。 (2) 花环的出现说明了什么?明确:有同志者在。 (3) 作者为什么要设置这一花环?明确:表明革命者 (夏瑜) 的牺牲并不寂寞。回答至此, 似乎问题已经迎刃而解, 其实不然。还要设置问题 (4) 坟上不出现“花环”行吗?按说是可以的, 这与“革命者的悲哀”这一主题是暗合的。花环的出现是因为当时的文化主将不主张“消极”, 要求作品在暴露不足的同时要显出“亮色” (希望) 。鲁迅先生在瑜儿的坟上“平添上一个花环”, 是为了让读者看到“亮色”。这样迂回设问, 才能把前因后果、历史背景说清楚。

五、创设矛盾, 激起波澜。针对某些特殊的问题, 可通过提问的方式来引起学生认识上的矛盾。因此, 若能在提问中直接引起对立意见, 则其激疑效果是不言而喻的。如在分析《项链》主人公玛蒂尔德的形象时, 可作如下提问: (1) 结合课文, 分析概括出玛蒂尔德具有哪些性格特点?明确:爱慕虚荣、诚实守信。 (2) 玛蒂尔德集爱慕虚荣与诚实守信于一身, 是否矛盾?明确:不矛盾。人的性格是发展变化的, 玛蒂尔德的性格变化有一明显的界线, 丢失项链前她确实是一个爱慕虚荣的小资产阶级妇女;丢失项链后, 为偿还债务, 玛蒂尔德“一下子显出了英雄气概”, 变成了一个诚实、勇敢、吃苦的劳动妇女。这样, 通过激疑引起学生认识上的矛盾并解决它, 就教会了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多元解读。

总之, 善教者, 必善问。讲究课堂提问艺术是每个优秀语文教师的必备技能。但是, 在具体运作中, 应遵循以下原则:

(1) 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提问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素质, 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因此, 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营造民主的教学气氛, 让学生受到激励, 感到振奋, 真正做到“善学, 师逸而功倍”。

(2) 给学生充分的思维时空。提问的目的在于启迪学生的思维, 因此, 设问应注意启发性, 要创设“愤”、“悱”情境,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 使其产生极大的学习内驱力, 并做到“因材施教”。

课堂提问的艺术 篇9

一、课堂提问的问题需要进行精心设计

课堂提问的问题需要教师在备课时进行精心设计, 问题设计要巧妙合理, 构思巧妙的问题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 启发学生去探索, 去发现, 从而获得知识。反之, 则会使学生厌烦。

如在教学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课文《爸爸的花儿落了》了时, 我要求师生分角色读“快回家去”到最后这部分课文, 教师读作者的话, ──读英子的话, 其余的女学生读妹妹们的话, 男学生读老高的话。我发问:“同学们想像一下英子回家时所见到的情景, 这情景预示着什么?”

生:爸爸去世了。

师:是的, 爸爸永远地离开了英子。作者没有正面描写爸爸去世, 而是用爸爸种的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了好几枝子, 散散落落的, 很不像样”, 来暗示爸爸的去世, 作者以花喻人, 揪人心肺!课文中还有几处暗示爸爸病得很重, 可能将不久于人世, 同学们注意过吗?

由这些问题引出稳重父亲深沉的爱, 引导学生去细细咀嚼, 并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感受, 这对于学生是收获颇丰的。

二、热情鼓励, 提供线索, 引发学生思维

作为一个教师, 课堂上必须注意营造一种和谐愉快的气氛, 让学生时刻处于一种轻松自如的情绪中, 那么无论是记忆, 还是思维, 都会得到最好的发挥。

师:现在, 对于本文, 你在自习过程中, 有什么样的体会, 什么样的思考, 什么样疑惑, 或者什么样看法, 请大家放开胆子说说, 看看谁先来? (学生沉默)

师:同学们, 我知道, 人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 可人正是在战胜自己的过程中超越自己、强大自己的。没关系, 你们再准备准备, 我等等。

师:看看谁愿意从现在做起, 战胜自己, 超越自己呢?不难, 就差一个举手的动作了 (渐渐地学生逐一举手) 。

(在某个学生说出看法后) 师:非常好, 勇敢的人。好, 谈了你的体会与看法, 能否找出依据呢?

在学生找出依据的同时, 教师可适时地进行纠正和补充。

三、捕捉信息, 延伸疏导, 拓展学生思维

为使学生能顺利地回答问题, 教师要提供学生必要的智力背景, 给学生创造一定的作答条件。或做知识铺垫;或启迪学生根据已知的去开拓未知的;或进行示范讲解, 教师“举一”, 令学生“反三”, 实现学习的迁移。

师:有没有同学能为我们介绍一下林海音和她的《城南旧事》?

生一:林海音是台湾著名女作家, 原名林含英, 我们今天学习的《爸爸的花儿落了》选自她的长篇小说《城南旧事》, 是《城南旧事》的最后一章。

生二:林海音早年居住在北京, 童年时代在北京城南度过, 所以她的小说命名为《城南旧事》。这是她的代表作。

生三:《城南旧事》讲述这样的故事…… (简介《城南旧事》)

师:很好。林海音在《城南旧事》出版后记中曾说:“我是多么想念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 把它们写下来吧, 让实际的童年过去, 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所以《城南旧事》有着浓厚的自传体色彩, 是林海音心灵童年的记录, 饱含她对童年纯真眷念的感情。下面就让我们用心去感受全书最后一章《爸爸的花儿落了》……

师:同学们在课前已初步了解了文章, 文中小英子向我们讲述了童年时她和爸爸之间的哪些故事?现在请大家跳读课文, 然后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学生自读课文)

四、积极评价, 观点明确, 提高学生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导善控, 除了要引导学生以外, 还应适当点拨, 激发学生思维, 使学生踊跃回答问题。利用学生主动性的提问, 让学生在原有水平的基础上“跳一跳”, 并把果子“摘下来”。对于学生的回答, 教师必须严格把关, 既要保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又不要使学生的发言漫无边际、正误不分。

师:读了《爸爸的花儿落了》疑问, 文中的爸爸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呢?

生一:严厉, 爸爸用鸡毛掸子打“我”。

生二:有爱心。爸爸让“我”寄钱给陈叔叔。

生三:爸爸爱花。

生四:爸爸告诉“我”要坚强, “无论什么困难的事情, 只要硬着头皮去做, 就闯过去了。”

师:同学们说得很正确。对待生活, 我们要学会勇敢。要像雏鹰学飞一样经受困难的挑战, 才能翱翔于天空。

艺术提问 高效课堂 篇10

一、精心设计提问, 让学生充分享受探索的乐趣

所谓“精”, 就是精心设计提问, 设计的问题要精。没有思考价值的“浅问题”不提。问题太浅, 表面上学生对答如流, 实际上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同样若是问题过难, 超出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学生望“问”兴叹。也是不能达到目的的。提问既要有深度, 又要体现层次性, 使学生在不断地“跳一跳摘到果子”的过程中, 充分享受到探索的乐趣。如教学《李时珍》一课时, 找准关键处, 可抓住“完善”一词, 层层设疑:“完善”是什么意思?李时珍为什么要编写一部“完善”的药物书?为了编写“完善”的药物书, 他是怎么做的?药物书《本草纲目》是“完善”的药物书吗?这样以“完善”为核心, 层层递进, 不仅使学生对“完善”的理解达到全面准确, 而且对课文的思路也有了清晰的把握。

二、培养敏锐的发现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善问

学生提出的问题, 正是他们迫切需要解决的。如果教师的教学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 定会事半功倍。

1、找题眼。

如学习《草船借箭》一课, 学生问: (1) 谁向谁借? (2) 为什么借? (3) 怎样借?这一系列问题引起了学生认识上的冲突, 激起探究欲望。学生有了求疑解题的心理, 就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就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讨论, 积极举手发言。

2、抓中心词句。

如《草船借箭》一课的中心句:“周瑜长叹一声, 说:‘诸葛亮神机妙算, 我真比不上他!’”一学生由此提出: (1) 诸葛亮敢于用草船借箭, 他算对了什么? (2) 从“神机妙算”中看出诸葛亮是怎样的一个人?

3、揭矛盾。

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中说:“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 双手拄着拐杖, 背靠着一棵槐树, 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这句话中老奶奶为什么焦急?为什么又能耐心地等待?我启发学生很好地动一番脑筋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的思考从谬误一步步走向正确, 从浅薄一步步走向深刻。可见, 对矛盾处进行质疑是解决问题的动力。

4、比好坏。如《荷花》一课有句话:白荷花在这些大

圆盘之间冒出来。学生问:“为什么不用‘长’而用‘冒’”?通过讨论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祖国文字的博大精深。

5、抓感兴趣的部分。

如《田忌赛马》一文, 有学生问:“同样的马匹, 为什么只调换了一下马的出场顺序, 就可以转败为胜呢?”教师引导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教师还应教会学生大胆地围绕课中插图、标点、空白等内容提出疑问。学生提出的问题, 有的是浅层次的, 没有多大的思维价值, 有的是深层次的, 具有较高或很高的思考价值。这就要求教师具有分辨问题高低的能力, 能在短时间内, 把学生所提的问题梳理出来。

三、提问要促使学生在质疑辨疑中体验成功

质疑主要指学生质疑问难, 目的是培养学生多思善想的习惯, 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 给学生创造质疑的机会, 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尊重学生的见解,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 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辨疑是指教师在学生学完一个单元或一部分知识后, 对易混易错的相类似的字、词、句、段、篇组织学生讨论辨析, 通过争论辨析后形成正确认识, 正确掌握知识并体验成功。

四、挖掘内涵, 主问题设计尽量追求真善美

课堂英语纠错艺术 篇11

一、提前矫正

老师在准备某知识点教学时,可预先估计学生出现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采取提前矫正措施。如赣南人读[1][m]和[n]几个音素时常易混淆,把line读成nine,把Nice to meet you读成Lice to meet you,把home读成hone等。我在进行这几个音素教学时,利用英汉两种语言的联系,把汉语发音迁移到英语中,说明[l]不带鼻音,[m]和[n]是鼻音但口形不同。然后用夸张的形象和声音读这几个音素,使学生未学前就对这个音素有了初步印象。接着,他们随教师和录像多次模仿练习。这样一来,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方言土语对英语的干扰被排除。学生对含有这几个音素的,不管是单个词还是句子都能较好地把握。

二、及时矫正

能用正确的语音和语调朗读英语,是学好英语的基础。有些词如say,read,同学们可以准确读出[sei][ri:d]。但他们把He says读成[Hi:seiz],把great读成[gri:t]。原因是这些词都有相同的字母组合。但这些字母组合在不同的单词中读不同的音。如不及时纠正,错误的概念会使他们形成错误的习惯,将来改也难。只要发现此类错误就要及时矫正,直至达到矫正目标。如有些句子:Are you a middle school student?What is your father doing now?都是疑问句,但一个要读升调而另一个要读降调。学生则往往不注意,不管什么语调信口就读,这类问题也应及时矫正。矫正时,我们通常是利用这些词和句子相似的结构,替换其他词或句子进行训练,这样就使学生能通过对比加深印象。内容变化能使学生在矫正训练时产生新的感受,避免厌烦情绪产生。矫正时把学生分成练习组和监听组,放录音和学生训练交替进行。监听组听到正确的语音语调时,则伸出拇指说“OK”,给练习组表扬和鼓励。教师则随时提供帮助或给予肯定或纠正。随着监听和训练对象的交替,他们口中“OK”,手伸拇指,课堂气氛达到高潮,矫正效果也很理想。

三、延时矫正

有时教学过程十分顺利,此时发现问题如果及时矫正,则会破坏了课堂教学气氛,也影响学生情绪。这时我们就冷处理,等到这个教学环节结束后,或在以后的学习中遇到与这个问题有关的知识点时再行矫正,并结合新知识进行强化训练。如同学们学习英语动词第三人称单数时,对词尾变化不习惯。他们可以照书本读出正确的句子:She likes cooking but she doesn’t like doing housework.但他们把My sister likes cooking说成My sister like cooking.我们在结束这一教学环节后指出英语动词在句中随人称、数和时态变化,要同学们特别予以注意,并要他们复述:My brother is a student. He is nine. His name is Jim. He goes to school from Monday to Saturday. He doesn’t go to school on Sunday. He likes eating bread and he likes English very much. He does his hom-ework everyday.练熟这些句子后用Tom,Li Lei代替my brother复述。在强化训练中开展男孩与女孩,小组与小组竞赛,看谁说的类似英语句子多,谁说得准确、流利、地道。如此活动,同学们兴趣盎然、劲头十足,大胆的同学还争着上台复述这段话。通过矫正,动词第三人称单数形式在他们头脑中扎了根。在随后的一段时间内,我们规定以第三人称单数形式,每个同学准备一段“值日生报告”,每节课开始前安排2至3人报告,并根据教材内容和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提示的记忆规律,有计划地安排强化矫正练习。通过多次反復矫正,这个知识点就可以被学生牢固地掌握。

矫正是教学中一个重要环节。矫正的时机和方式选择,决定着矫正的效果。我们应对这一环节进行不断的学习和探索,使我们的英语教学工作扎扎实实,更有成效。

(作者单位 江西省南康市第六中学)

艺术土壤美术课堂 篇12

一、向40分钟要质量

同样的一节美术课, 十个人有十种不同的上法, 但是上好一节课并不是那么简单。首先, 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 把握知识要点。无论上什么课, 教师都应了解本课的相关知识, 了解重难点。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碗水, 教师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 可在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 教师如果只有一桶水已经远远不够了。学生见多识广, 小脑袋里装满了各种各样的知识, 教师应具备的是一口源源不断的水井, 以备学生所需。因此, 教师要及时不断地充电, 尽可能掌握一些与本课有关的内容。如《有趣的汉字》一课, 要求教师在课前对汉字的发展必须了解。汉字的产生, 有据可查的, 是在约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 这时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甲骨文, 到现在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详细了解汉字的起源、演变、简化等过程, 着实废了我好大的功夫, 咨询语文老师、查电脑、查阅书籍, 并举例说明几个字的由来。由于自己的努力, 学生在设计与创作中, 充分发挥汉字各种字体的特点及构型, 运用巧妙, 构思独特, 设计出了精美的作品。同时, 也让学生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提高了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其次, 充分了解学生, 就是新课程标准中的“备学生”。小学生好动, 思维活跃, 如果一节课教师在讲, 学生在听, 那就是一堂失败的课, 所以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来设计符合他们的思路。既然是艺术, 不像语文、数学课那么死板, 就要上出美术课的新意, 上出美术课的精彩。

二、改变传统的美术课堂

中国式的教育大部分是学生一排排坐在教室里, 按顺序排好, 教师站在讲台上, 这就是我们的课堂。然而在我的美术课中, 是更多的舍去桌椅, 走出课堂。中国教育的现状把学生安全放在第一位, 生怕孩子出现一点问题, 所以一味地把孩子困在教室里。虽然有多媒体的出现, 但是“看”不如“走”, 走就要走到, 亲身体验是最好的课堂。美不仅仅在我们的课本中、课堂上, 更美的是我们的大自然, 蓝蓝的天空、青青的草地、哗哗流淌的小河……这些都是最美的艺术课堂。尤其是小学生好动是他们的天性, 如果把课堂搬到室外, 就能激发他们无穷的想象力。比如第一册中《美丽的天空》一课, 一年级的孩子刚刚从幼儿园来到小学, 对他们来说室外比室内更有吸引力, 所以在讲授这一课时, 我把孩子们带到了操场, 抬头看美丽的天空, 甚至有些孩子躺在草坪上。我就趁机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天上的云像什么?有的说像狮子, 有的说像怪兽, 有的说像外星人。我把他们想象的物体连在一起编成了一个有趣的故事, 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然后我像变魔术一样拿出几张彩色纸, 用手撕出他们想象的物体, 让孩子们把他们组合起来, 又让其他的孩子也来撕一撕, 结果令我大吃一惊, 孩子们想象的物体是我们意料之外的。不知不觉一节课就到时间了, 孩子们吵着下节课还要出来上。再如《中国龙》一课, 当讲解完毕、布置好任务后, 我让同学们把课桌椅挪到一边, 所有的同学围成一个圈, 打破同桌的界限, 可以自由组合。有的一组制作龙头, 有的一组制作龙身, 还有的一组制作龙尾。他们分工明确, 配合默契, 用了不到20分钟的时间就制作出了一个精美的中国龙, 而且还表演了舞龙。所以我认为还学生自由的空间, 还学生学习的时间, 给学生宽阔的舞台, 让学生体验生活、享受快乐, 让课堂变成学生快乐的“游戏场”, 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留给学生足够的作业时间

一节课只有短短的40分钟, 而在这40分钟里, 既要讲解透彻, 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 又要留给学生足够的作业时间, 这就要求教师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如《红色的画》一课, 在一班上课的时候讲解了三原色、邻近色、对比色、互补色, 出示色相环, 讲得有声有色, 自己都沉醉其中。一看时间, 呀, 20分钟过去了!欣赏图片, 布置作业, 收上来一看傻眼了, 乱七八糟, 而且还有很多半成品。意识到自己出现的错误, 于是重新备课。我发现讲得太深奥了, 太多了, 没抓住重难点, 学生根本听不懂, 而且十几分钟的时间画不出来。后来, 我改了教案, 先让学生认识三原色, 红色和相邻近的其他颜色, 并结合自然风光、生活环境让学生了解红色带给我们的感受, 讲完之后, 看看时间正好15分钟。布置完作业, 学生进入了作业时间, 二班的作业效果和一班截然相反。所以让学生在自由的黄金时间里静心作业, 这样会得到良好的效果。学生会感谢老师是他们的知心朋友, 而且教师也可以有时间个别辅导学生。

上一篇:农业集体经济组织下一篇:原因分析防范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