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课堂调控艺术

2024-05-30

科学课堂调控艺术(共11篇)

科学课堂调控艺术 篇1

课堂教学不是一成不变的, 而是一个复杂多变的过程。有序的课堂教学能高效地达成教学目标, 完成教学任务, 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 调动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课堂是千变万化的, 怎样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成为真正的主导者且发挥自如呢?我认为离不开教师的点拨和调控。在小学科学课中有效的点拨和调控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同时还能创造和谐愉快的实验探索环境。下面我将根据自己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具体实践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教材环节的调控

教材环节的推进是一个递进的过程, 每一章节知识点的衔接上都应突出递进的特点。教材是“死”的, 但人是“活”的, 教学中, 一般情况我们应根据分散在各章节的知识点有序进行传授, 巧妙安排每节的教材, 根据教学实际进行适当调控, 但是有时也可根据当地的时节适当调整教材的先后顺序, 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过程的调控

教学过程是知识的传播与吸收过程, 其中“放”和“收”是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在课堂上, 教师应具有开放的胸怀,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大胆尝试让学生主动地参与讨论, 汇报交流, 消除学生紧张心理。“放”可以指时间, 在一定的时间内把课堂还给学生, 通过自由讨论、汇报交流, 时间一到教师见好就要“收”回课堂。总之在课堂中教师要跟踪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及时收集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信息, 并有效处理教学中的遗憾, 力求三维目标的全部实现。

三、课堂纪律的调控

对于课堂纪律的调控有三点。

一是恩威并施, 树立教师威信。一个善于嬉笑怒骂的教师才能使学生又敬又畏。作为科学教师的我们更应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角色的扮演。由于科学知识包罗万象, 所以有时我们就充当一位科学家、文学家、地理学家或政治家等角色, 如在教一些基础科学知识时, 由于有的同学看过课外科普书籍, 有所了解, 就在老师刚提出问题时急于表达自己所知道的, 那些没学过的同学也会开始跟着讨论, 课堂气氛会比较活跃。此时教师要面带笑容, 和颜悦色的聆听他们所讲, 让他们知道老师也是他们中的一员, 这样教师在班集体中的威信才能越来越高, 学生自然会对你产生敬畏之心, 时间一长有序的课堂教学环境就会逐步形成。

二是运用多种方法, 灵活处理课堂。面对个性各异的学生和纷繁复杂的问题, 要想控制好课堂纪律, 轻松驾驭课堂, 掌握方法是十分重要的。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一些怪异行为, 可以用眼神或表情、动作来示意违纪行为。假如只用眼神无法收到如期的效果, 还可适当使用一些肢体语言, 如可以边讲课边走到到违纪学生身旁, 轻敲其桌面, 加以提醒, 使学生感到老师善意的制止, 从而约束自己的违纪行为。除此之外也可采取临时改变语调, 加大声音或中途停顿等方法提醒违纪学生。

三是耐心地做好思想转化工作。一个班集体中, 学生人数多, 背景比较复杂, 个别学生个性比较突出, 有时在课堂上批评自尊心极强的学生后要及时安抚, 耐心细致地谈心, 通过交流了解学生犯错误的真正原因, 这样在以后的教学中能够有所借鉴。但是对于一些思困生来说, 我们更应该了解导致学生思想困惑的真正因素, 通过课前课后的不断引导, 配合心理疏导来解决其思想的困惑。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心理得到慰藉, 抛开思想包袱, 鼓起学习的勇气, 配合教师做好教学工作, 自觉遵守课堂纪律, 在其他学生中起到表率作用。

四、分组探究实验的调控

教师在设计实验时要注意它的层次性。实验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 知识有限, 初次接触实验时是不可能完全独立进行的, 教师必须根据实验特点, 按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原则进行指导。如, 在学习视频示范课《哪种材料最硬》时, 我设计了四个实验, 先演示再分组, 进行实验, 条理清楚, 层次分明, 实验顺序由易到难, 最后讲解金属延展性时, 先演示了一个对比实验, 自然得出了金属的延展性。

五、学习过程的调控

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 实质上就是学生吸收信息、归纳总结信息的过程。当授课内容与学生的能力水平相符时, 教师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帮助学生较好地理解知识内容, 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如果所授知识超出学生能力水平, 教学效果肯定不好。教师要对学生的认识活动过程进行及时跟踪, 并不断总结反思, 哪些已经达到了教学目标, 哪些信息学生还没掌握, 以便在教学过程中适时进行教学调控。此外, 教师还要对学生所在班级的班情、学情做到心中有数, 以便因材施教。

六、注重教学时间的调控

一个完整的教学环节中, 所有知识点都应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作为教师的我们可以根据所授课的类型以及学生掌握的情况来适度调整教学节奏, 选择高效的教学方法完成教学目标。同样的教学内容即使是同一年级在不同时期或不同班级, 教学效果也会大相径庭。例如三年级学生刚刚接触科学教材, 对于学习《科学》这门学科还缺少一定的方法, 我们绝不能急于求成, 一定要扎扎实实地走好每一步。到了四、五年级, 学生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 教师就可以放手让学生动手实验, 亲自参与探究过程, 然后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有针对性地讲解。

七、注重对学生作业质量的调控

教师布置的随堂作业不仅有助于学生巩固已学的新知识, 更有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 达到举一反三、熟能生巧的效果。作业的布置不能以量取胜, 而应以质取胜, 所以布置作业时应注意两点:一是质量, 作业的布置须有针对性、启发性, 使每一道习题都能紧扣教学重难点, 边练边掌握, 边练边提高, 这就要求教师在布置习题时既不能太难, 也不能过易, 作业的布置要围绕教学目标, 坚持先易后难的原则, 这样才有助于巩固基础,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二是数量, 知识的巩固不在量的多少, 而在于练习的精与否, 精当的习题不仅能做到以少胜多, 还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样既减轻了学生的负担还腾出了时间让学生广泛的涉猎各科知识, 丰富学生视野。

每位教师面临的都是不同的学习主体, 只有在课堂中科学调控, 抓住学生的“灵魂”,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组合各种媒体资源, 深深地吸引学生的眼球, 教师才能做到游刃有余的展示, 进而高效地完成教学过程。

摘要:课堂是教师的主阵地, 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舞台, 是教学的载体, 这就要求我们要善于调控教学、调控学生, 研究学情, 因材施教, 高效地完成教学过程, 创造和谐愉快的课堂教学环境,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课堂教学,纪律,习惯,调控

参考文献

[1]科学 (3—6年级) 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张红霞著.科学究竟是什么.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

[3]蔡楠荣著.课堂掌控艺术.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6.

科学课堂调控艺术 篇2

何雪兰

素质教育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在有限的时间内既要让学生学会,学好,又要让学生会学,达到知识的内化和能力的提高。因此,作为教师,如何调控好课堂中的45分钟,让45分钟的课堂达到 “高效”,至关重要。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心得体会。

一、何谓“高效课堂”?

何谓“高效课堂”?是不是教师把该学的知识都交给了学生就算“高效课堂”?或者说,这节课学生积极参与,达标练习顺利完成就算高效课堂”?我认为,高效的课堂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为主,以探索为核心的课堂。是在宽松、民主、和谐、竞争的氛围中,学生积极活跃,45分钟内,知识得到充分内化,能力得到充分提高的课堂。

二、如何调控“小组合作—高效课堂”?(一)合理分组与科学操作

1、优化学生组合,合理划分小组

根据学生平时的表现和成绩,把全班学生分成六个大组(每组6人)。分组时充分考虑了学生的能力、兴趣、性别、性格等方面的因素,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每个小组都有A、B、C三层学生,每层有2人,然后,又按上述的分组原则,将每个大组划分成两个小组,每小组3人,A、B各任小组长,两人分工合作。同时A兼大组长,负责全组工作。座位由传统的“排排坐”变为“对桌坐”。并且,座位编排兼顾了对桌互补,邻桌帮扶,这样利于组内互助与组间竞争。

2、加强小组管理

为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功能,至关重要的是对小组加强管理。合作学习开始前,教师要使学生明确合作学习任务,对操作程序说明,并对学生进行集体合作精神的教育。同时给予小组长一定的权力和责任,组织本组成员在课内外开展学习活动,教师随时指导小组长的工作,培养小组长的管理能力,保证小组合作学习有序的进行。

3、教师进行有效的帮助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和帮助。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深入到各个小组中,了解学生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认知的过程,并在必要时给予及时的评价和总结,好的加以表扬或奖励。

4、及时性激励与评价为了充分调动组员的积极性,培养小组的团结协作意识,发挥小组的群体作用,小组评价采取加分制,即同样的问题,A、B、C不同学层的学生正确解决分别给予5、10、15、的分数不等;不同难度的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来解决,让每个孩子都有体验成功的机会,享受成功的快乐!这样真正做到小组内帮优扶差,共同促进;小组间相互竞争,共同提高。(二)小组合作学习应注意的问题

1、优化学法指导,培养良好习惯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将对学生终生受益,一群有着良好学习习惯、会学、主动学习的学生,自然是高效课堂的最有力的保证。但是,笔者们要知道,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与教师平时的严格要求密不可分。因此,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应注重培养学生以下习惯:

(1)独立思考。

在组织合作学习之前,老师要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与空间。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学习就是在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主动构建新知的过程,学生只有通过对问题的独立思考,才能主动为新知的构建提供心理与物质的准备,才能培养不盲从,有自己独特见解的学生。

(2)表达交流。

“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教学中老师要创设情景,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让他们在小组里能大胆陈述自己的观点与见解,甚至于能与同学进行辩论。(3)善于倾听。

实际教学中,让学生说,许多教师能做到,但让学生学会倾听可能大多会忽略。学会倾听,这既是对别人的尊重,同时可在听的过程中,明晰他人与自己思维的异同,领会别人发言的中心思想,进而提高自己。学会倾听、善于倾听的方法与习惯,是达成小组合作学习目的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4)动手实践。孔子曰:“吾听吾忘,吾见吾记,吾做吾悟。”课程标准指出: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教学中要把做的过程让给学生,属于学生的教师绝不占有,能让学生实践的教师绝不代替,让学生养成敢于动手、善于动手的习惯。

2、选择合适的学习形式

(1)讨论自学式:一人作中心发言,其他学生作必要的修改、补充。⑵指定发言式:组员举手,小组长指定发言,其他同学有不同意见的,可继续举手发言,最后由小组长综合大家的意见,形成小组成果。⑶两两组合式:同桌先进行交流,然后再把意见带到小组交流,这样能体现合作的灵活性、时效性。⑷接力循环式:组员轮流发言,能促进学生平等竞争,人人参与,共同提高。⑸自由发言式:小组成员自由发言,讨论比较宽松自由,这样可以活跃学习气氛,但容易造成学习秩序的混乱,需要组长做好调控。⑹分工合作式:小组成员合作之前进行分工,活动开始后每位学生根据分工的不同进行实践,再把合作的结果进行汇总。这种分工合作式在新课程体现非常明显,如《数据的整理与初步处理》、《镶嵌》等章节,一人进行记录,另三人进行实验,互相配合,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又可较快得到实验数据和实验结果。在学生自学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巡视指导,必要时进行讲解,随时对自学进展好的小组给予表扬,给进展较慢的小组予以鼓励。确保真正发挥每个小组成员的积极性,形成集体的智慧。

3、测试竞赛

当学完某个单元后,由各小组自己进行相互检测。各小组成员按知识点共命一份测试题,抄写几份,上课时组与组之间互换试题,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然后交对方批改。老师根据每组试题的质量、互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出示课前准备的竞赛,评出名次,最后按名次给出该小组课堂活动成绩。(三)、优化师生关系,营造和谐学习氛围。

我坚信,学生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对学生生活上的关心,心理上的关注,精神上的关爱,学习上的帮助,拉近了笔者们之间的距离。经常与学生交流教与学的意见,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来努力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竞争的教学氛围,以利于激励学生的自主意识,活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利于不同观点的相互碰撞和交流。

三、如何评价“小组合作—高效课堂”?

“小组合作—高效课堂”的实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但我从实施中还是得到了不少的收获!它使我由单纯研究教材转变为研究学生、研究课堂组织、反思课堂效率,极大地提高了多本身的综合能力;从学生层面看,它彻底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不再是被动的听、被动的做,而是自己独立思考、积极合作、勇于实践,感悟知识的内在联系,生成自己的感受,从而有所收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尤其是“兵教兵,兵练兵”的合作、交流、展示、评价等措施使后进生收益很大,成绩有了大幅度提高,学习兴

抓好三个环节,艺术调控课堂 篇3

一、和谐气氛——调控的基础

一年级的小朋友还没有从幼儿园的生活模式中脱离出来,常把老师当阿姨,有很强的依赖性。这种依赖性应渐渐淡化,教者要着力构建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培养学生独立能力。在英语教学中,我一开始就注重这种关系的建立,遵循让小朋友们“爱老师—爱老师上的课—爱老师”的发展轨迹调控课堂,从“幕后”走到“台前”,多与小朋友在一起。比如穿小朋友喜欢颜色的衣服,让他们有种亲切感。课前的热身活动,我和他们一起唱唱跳跳,准备进入学习状态;课堂中,我用亲切的语言、温和的眼神、严肃的批评、激情的鼓励,让他们感受到这是正规的课堂;课后,我常常和他们一起玩,借此了解他们有哪些习惯,有什么烦恼。实践证明,越是年纪小的学生越容易和老师沟通,越听老师的话。

二、浓厚的兴趣——调控的关键

小学生英语学习的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浓厚兴趣,是小学阶段英语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然而,学生们在课堂中不易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尤其是一年级的小朋友,如果老师的教学方式过于单调、机械,就很难吸引学生认真听课。那么,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进一步吸引学生学好英语呢?我认为可以从趣、乐、变三点着手。

趣,就是提高英语的趣味性,即尽量挖掘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的内在联系,使知识更加形象、有趣,必要时也可以对知识进行再编排、再组织,以达到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目的。例如牛津教材1b 要求学生掌握touch 、nose、eyes、ears、mouth,我首先让孩子们玩了平时他们最爱玩的 “贴鼻子”游戏,极大地调动了他们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讲授这些生词时,我再用儿歌“Nose, nose, touch my nose, touch your nose”,让他们边讲边做动作,一节课学生学得轻松开心,老师教得轻松顺心。

乐,就是把游戏引入课堂,做到寓教于乐,乐中掌握知识。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兴趣是学习最好的动力,而游戏是最能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的方式之一。一年级的小朋友刚脱离幼儿园的稚气,开始正规的学习,非常留恋幼儿园快乐、无压力的生活。因此在课堂中,我经常有意地穿插一些教学游戏,帮助学生巩固所学语言知识,学生学得非常开心。我常用的游戏有:Simon says——即老师讲的词前有Simon says,学生就做出相应的动作,反之不动;Bingo——让学生用硬纸画一个四方格的表格,老师将6至7个单词写在黑板上,让学生任选4个,画简笔画或把小卡片放入表格内,老师读一个,学生划去这个图或拿开小卡片,谁最快全部划去,就说“Bingo”;传话游戏——传单词或句子,可以培养他们集体合作能力。这些游戏玩法简单,是常用的课堂调控手段。

变,是指教师的讲课方式、环节安排要经常变换,不要一成不变。在课堂中,学生的注意力经常会发生转移,教师的讲课方式也应经常变换,环节安排要更加合理、紧凑,这样才能紧紧“扣”住学生“视线”,不让学生因感到无聊而乱动。抓住了一个“变”字,让学生有种新鲜感,才能把学生的注意力长时间吸引到听课、学习中来。

“趣”、“乐”、“变”三种办法,在实际教学中可以综合运用,合理安排。事实证明,掌握和运用好这三种方法,能使英语教学充满趣味,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把他们吸引到丰富多彩的英语世界中来,从而进行有效的课堂调控。

三、自信心——调控的保证

有一位心理学家说过,人活到八十岁了还喜欢表扬。一年级的小朋友更是如此。对于小学生来说,批评是一种阻碍其发展的因素。孩子一旦受到了批评,就会觉得自己在这方面不行,对这门学科产生恐惧感,自信心受到伤害,也就不会积极参于课堂的教学活动,所以设法消除孩子学习英语的生理、心理障碍显得尤为重要。俗话说:“自己是最大的敌人。”只有战胜自己,才能获得胜利。所以在课堂教学中,鼓励性的话语对于小学生来说很重要,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一定的成就感,培养孩子对英语的自信心,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这样他们才有信心继续学下去。那些表扬性的语言我们应经常使用,如“Good ! Very good! Great! Excellent! Well done! Good job!”等,对于较胆小、信心不足的孩子,我们更应多关心、多鼓励、给予更多的机会。

教师的课堂调控艺术 篇4

1. 确定课堂调控标准

课堂教学的标准为“三维”教学目标。教师应当有正确而明晰的目标, 在课堂上应当运用恰当的方式, 使全体同学了解教学目标, 师生双方都明确共同努力和前进的方向。教学目标本身具有调控功能, 直接影响和制约师生的课堂活动, 能起积极的导向作用。教师在课堂上所实施的一切调控措施, 都应当努力服务于设定的教学目标。课堂管理的成败得失, 也应当以教学目标的实现作为衡量依据。

2. 收集调控信息

要进行调控就必须有丰富的、全面的调控信息, 教师为了准确、及时地获得信息, 需要建立健全信息沟通渠道, 使师生能够及时得到沟通。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 要认真调查学生的具体状况, 分析研究课堂教学可能出现的需要调控的信息。如果忽视对可能出现的课堂信息的设计, 会使教师在教学过程对出现的信息反应迟钝, 在出现问题时措手不及, 影响教学进程或削弱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是在特定的时空内, 受多因素彼此影响和制约的复杂动态过程, 面对着几十个活生生的学生, 总可能出现各种偶发情况。因此, 教师应当不断分析课堂教学现状与教学目标之间存在的偏差, 收集各种出现的信息, 运用自己的教育机智, 确定课堂调控有用的信息。对信息及时处理, 反馈给学生, 奖惩学生的学习绩效。

3. 奖惩学习绩效

奖惩在这里可以理解为鼓励和批评, 这是课堂教学调控的重要手段。把握好课堂教学的信息, 及时鼓励学生, 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内驱力和内在动机, 有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培养, 最终形成学生自己的判断力和独立发展的能力。当然, 激励的同时并不排除严格要求和必要的批评。当有需要批评的信息出现时, 及时、具体且有说服力的批评其实也是对学生的激励。

鼓励与批评有其积极作用, 但在使用时须防止过度使用的倾向, 否则会出现学生对鼓励的依赖和对批评的适应现象, 我们最终的目的是要纠正学生的学习偏差。

4. 纠正学习偏差

调控的目的不是奖励和惩罚, 而是促使学生的课堂学习活动按照预设的目标前进。在课堂教学中经常可以发现, 小组讨论得非常热烈, 也提出了很多问题, 学习过程中学生认知出现了很大差异等, 这些正是把握学生认知冲突、引发学生思维碰撞的契机。然而, 因为这些问题或“离题太远”, 或“节外生枝”, 不在教师的预设计划之列, 教师要么熟视无睹, 有意回避, 或匆匆或强行将课堂的走向拉回“主题”, 要么束手无策……对于学生的认知冲突和疑惑, 教师应敏锐地捕捉和发现, 灵活及时地进行分析调控, 要思考通过什么样的设问、追问和提供什么样的支持来解决学生的认知障碍, 纠正学习偏差。最终使他们的思维得到深化、认知更为全面、体验更为深刻, 由此而收获的可能远远超越教师所预设的。

5. 调控关键点

所谓关键点, 是指课堂调控要突出重点, 不能只从某个局部出发, 要针对重要的、关键的因素实施重点调控。事实上, 课堂教学活动往往错综复杂, 教师根本无法对每一个方面实施完全的调控, 应该将注意力集中于计划执行中的一些关键影响因素上。因此, 找出或确定这些关键因素, 控制住了关键点, 也就控制住了全局。选择关键调控点的能力是教师课堂教学的一种艺术, 有效的调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种能力, 教师必须掌握好对课堂教学关键点的调控。

地理教学与课堂调控艺术 篇5

关键词:地理课堂教学 调控 方式

教师自觉地运用“控制论”的原理,对地理课堂教学实施有效的调控,使课堂出现张弛有致、意趣盎然的教学格局,整个教学流程呈现出预定的、有序的、最佳的调控态势,这是现代中学地理教学的显著特点之一。

在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中,笔者常用的调控方式有以下几种:

一、教法调控

中学地理课堂教学的调控,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刺激学生集中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美学的角度讲,引起人们审美注意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客观对象的新异性和多样性,因而,课堂教学方法是否新颖、是否多样,是决定能否有效地实施地理课堂教学调控的重要因素之一。

首先,教师要克服教学方法模式化的倾向,追求教法的新颖性,以新颖的形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之保持稳定的注意力。当前,地理课堂教学要一改教师讲、学生听的“注入式”陈旧模式,建立以学生主动参与活动为主的新模式,切实把学生置于教学的主体位置。教师不能越俎代庖地代替学生学习,而应重在诱导、引导、指导,让学生积极活动、主动参与,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其次,教师不能总是固守某种单一的教学方法,堂堂用、年年用,而要追求教法的灵活性和多样性,以不断变化

的信息去刺激学生的接受欲望,使之形成持久的注意力。

二、兴趣调控

心理学认为,好奇心是学生学习兴趣的内因之一。揭示地理知识中的新异之处,可使学生猎奇喜新的心理转化为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地理知识内容丰富多彩,上至天文,下至地理;近及家乡,远及全球。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内在的吸引力,或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向学生描述绚丽多姿的地理事物和现象;或采用直观手段,在学生面前展示无奇不有的大千世界;或创造地理意境,把学生带入“想象”的王国中探索,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要注意不能停留在走马观花、浮光掠影的浅表,而应引导学生对地理事物和现象加以分析比较,揭示其间的共性与差异,进而探索其所以然,深化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也可适当联系地理科学的新资料、新发现、新理论、新问题,如南北极考察、太空探索、外星文明、厄尔尼诺现象等,使学生产生耳目一新之感,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语言调控

在地理教学中,知识的传播,思维的引导,认识的提高,能力的培养,处处都需要通过语言这个载体来实施。地理教学无论用什么形式和方法,都离不开教师的语言,因此,对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调控,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

教师的教学语言准确科学、符合逻辑、遵循语法、通俗流畅,学生才会乐于接受、易于理解、印象深刻;教师的教学语言简明扼要、内容具体、生动形象、富有感情,才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的教学语言语音清晰、音量适度、语速适中、有节奏感、音乐性浓,才能增强语言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描述地理事物和现象时,要生动形象,造成一种地理意境;讲解地理概念和原理时,要严密准确、深入浅出,化抽象为具体;总结地理规律时,要抓住要领,编成口诀,言简意赅;讲述重点时,可提高音量、减慢语速、适当重复;学生注意力分散时,可暂时变换声调,提醒注意;突出思想教育时,要富于感情、声情并茂,使学生受到感染。

四、情绪调控

教师的情绪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情绪,是影响学生注意力最敏感的因素之一。学生的学习情绪、课堂的气氛很多时候是与教师的情绪同步的,因此,教师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将自己的情绪调整到最佳状态。

首先,教师在课堂上始终都应该情绪饱满、精神抖擞、目光有神、满怀激情,对上好课充满信心,这样,学生势必就会潜移默化地受到教师的感染,精神振奋,情绪高涨。

其次,教师在讲解不同的教材内容时,应该表现出不同的神情。如用热情自豪的神情讲祖国的风景秀丽、资源丰富,用严肃忧虑的神情讲当前面临的环境、人口等问题,用充满信心的神情讲祖国未来的前景,这样,学生就会情不自禁地与教师的喜、怒、忧、乐发生共鸣,达到“未听曲调先有情”的境界。教师上课时进入“角色”,以饱满的、愉快的、积极的情绪投入地理教学,真正用情去讲授,不仅可以为学生创设一种良好的学习情境,而且可以使学生受到教师情绪的感染,全身心地投入到地理学习中去。

五、反馈调控

信息反馈是地理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传统教学方法把学生看作接受信息的容器,教师讲、学生听,是单一的信息输出式课堂结构,教师输出的信息量大,而学生反馈的信息源少,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心里没底,教学过程的调控也往往处于盲目状态。因此,要对地理课堂教学实施有效的调控,必须改革教学方法,加强教学信息反馈。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改变唱独角戏、满堂灌的做法,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师生共同活动,做到有启有发、有讲有练。教师要善于创设信息反馈的教学情境,开辟多种信息反馈的渠道,通过提问、讨论、练习等多种方式,及时从学生那里获得反馈信息,从中了解学生对教师输出的知识信息接受和理解的程度,了解哪些已达到了目标、哪些还有差距,并做出简捷、精辟、深刻的分析,及时调控教学进程,调整知识信息的再输出,扬长救失,亡羊补牢。

六、机智调控

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会遇到来自自身、学生和外界的意想不到的偶发事件,因此,教师应具备一定的教学机智,做到临“危”不乱、处变不惊,快速作出反应,当机立断,及时采取适当的处理措施,化被动为主动,有效地调控地理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节奏的调控艺术 篇6

一、准确把好教学节奏的脉络———教学程序

一般地, 教学程序可以由“导入、铺陈、高潮、终结”四个环节构成, 它也是教学节奏跌宕起伏的清晰脉络.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要想准确把握这一脉络, 就需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使其环环相扣, 层层深入, 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制造波折, 促成教学高潮的到来.在这一动态生成过程中, 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1. 起伏有致

潮有涨落, 山有峰谷.数学课堂的教学过程也应有曲折起伏, 跌宕有致, 富于变化, 才能整体和谐, 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要精心安排教学的开始、发展、高潮和结局, 使教学过程有起有伏, 形成节奏, 在教学的黄金时间里出现高潮, 在高潮之前要有几个小浪头作铺垫.如在八上“函数2”中, 为使学生在和谐起伏的教学流程中了解函数关系的表示方法, 笔者对该课堂节奏进行了艺术性的调控.首先教者带领学生穿越时空来到宋朝的布庄, 由卖布的故事导入新课, 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和丰富的想象, 形成第1个波峰:“宋朝时期, 有一王记布庄出售一种布匹, 每尺4文钱.你能列一个式子来表示出购买这种布匹所需的金额数y (文) 与所购买的数量x (尺) 之间的关系吗?”学生静思, 寻求解答, 形成波谷.于是教者话锋一转, 形成第2个波峰:“有一天王掌柜要外出进货, 只有不会算账的王夫人在家营业, 怎么办呢?”于是教者接着引领学生用图1中的表格表示了金额与数量之间的关系, 王夫人对照表格又可以正常营业了.最后教者再次推进一步形成第3个波峰:“有人知道王夫人的底细, 故意为难她, 问买2.5尺的布匹需多少钱呢?这一下把王夫人愣住了.”于是教者引领学生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 用图2所示的图象, 表示了金额与数量之间的关系, 这样王夫人对照此图又可以正常营业了.整个教学过程中, 真可说是波澜起伏, 环环相扣, 把课堂气氛推向一个又一个高潮, 学生在欢声笑语中既掌握了函数关系的三种表示方法及其优缺点, 又把学生的情感和思维引向纵深.

2. 收放有度

“放”, 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 放手让学生独立地思考、分析问题, 理解掌握相关知识.“收”, 就是在学生独立思考、分析、理解的基础上, 教师对有关问题进行必要的归纳和综合, 从而使学生获得的新知识明确化、系统化和完整化.一堂成功的数学课, 应该表现为教师引导得法, 既放得开, 又收得拢, 即“放”与“收”的高度和谐统一.如“平行四边形的判定 (1) ”的教学片段: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 对边平行且相等.即有: (1) AB//CD; (2) AD//BC; (3) AB=CD; (4) AD=BC.在以上4个条件中, 若只有1个条件成立, 能得到四边形ABCD一定是平行四边形吗?首先教者放手让学生们分小组进行合作讨论, 气氛非常热闹, 有的列组合, 有的写证明, 有的举反例……很快有学生举手发言:两两组合共有6种, 分别是: (1) (2) 、 (1) (3) 、 (1) (4) 、 (2) (3) 、 (2) (4) 、 (3) (4) .其中能推出四边形ABCD一定是平行四边形的有 (1) (2) 、 (1) (3) 、 (2) (4) 、 (3) (4) .接下来教师先请学生对不能推出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的两种组合举出反例, 再对能推出四边形ABCD一定是平行四边形的四种组合一一加以证明, 随后, 教师进一步指出, 组合 (1) (2) 即是平行四边形的定义, 叫定义法;组合 (1) (3) 、 (2) (4) 即是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1;组合 (3) (4) 即是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2.整个活动中, 教师先放手让学生探索平行四边形判定的条件, 等到探索活动接近尾声时, 教师及时请学生归纳出探索的成果, 再引领学生对不能推出是平行四边形的组合举出反例, 对能推出是平行四边形的组合加以证明, 进一步对最后得到的结果进行分类巩固.学生由此深刻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及判定定理.可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适时准确地“收”, 起到了关键作用.

3. 动静相生

高明的电影导演, 总是在闹场之后安排一个静场, 以调节和平衡观众的情绪, 数学课堂亦是如此.课堂教学方式的交替变换, 有助于学生消除疲劳, 保持注意力.教师在组织教学时, 要讲究教学方式的间隔变换和合理搭配, 使之有动有静、动静结合, 把师生间的双边教学活动, 在动静交替中有节奏地进行.如在讲授两圆的位置关系时, 其中用数量表示两圆相交是这节课的难点.已知⊙O1、⊙O2的半径分别为r, R, 且R>r, O1O2=d, 结合图形讨论:怎样用d, r, R的数量关系来表示⊙O1与⊙O2相交的位置关系呢.多数学生能很快得到d<r+R.那么d比哪个量大?当时, 学生踊跃发言, 讨论热烈, 有的认为d>0, 有的认为d>R-r.争论不下, 教者要双方派代表说明理由, 当坚持d>0的一方说明理由后, 反对方指出d>0时包括了两圆内含这一情形.此时教者插入两圆动态演示课件, 引领学生结合图形观察, 终于一致认为d>R-r.紧接着问为什么?学生又静下来深入思考.约一分钟后, 有一位学生举手发言, 他用“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说明了R-r<d<R+r等价于两圆相交.每当我们听了一节优质课后, 总得到一种美的感受, 这些优秀教师把课堂的动与静有机地结合起来, 呈现出课堂的内在美和形式美.

二、合理设计教学节奏的载体——教学内容

课堂教学节奏主要还是通过教学内容的呈现而得以实现.为此, 合理设计教学内容也是有效调控教师课堂教学节奏的重要方法, 在实施过程中, 教师要注意以下两点.

1. 疏密相间

中国画讲究空间艺术, 有“疏可走马”和“密不透风”的说法, 是说画面上有的地方留白很多, 稀疏得可以走马;有的地方几乎没有一点空隙, 密得风都吹不进.一疏一密之间, 画面反而有张有弛, 和谐统一.数学课堂教学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就是说, 数学课堂教学也应注意“布白留空”, 即有意留下让学生自己去回味思考的内容, 造成一种“完而未完, 意味无穷”、“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教学境界, 以激发学生困惑、联想、注意的心理状态.如“勾股定理”中, 课题已揭示, 在一系列问题的诱导之下, 学生猜想出: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由于该命题的证明有多种方法, 因此, 教学中要给学生留充分的时间和空间, 让他们剪一剪、割一割、拼一拼、算一算.在教师提示下, 出现了古代数学家赵爽、李锐的证法, 印度国王、美国总统加菲尔德的证法, 《几何原本》中的证法等.在这里, 教师只是提供图示, 加以点拨, 具体操作则放手给学生.在本节课结束时, 可留这样的思考题:勾股定理作为千古第一定理, 除了以上所述外, 还表现在哪些方面?因而引起学生利用课后时间深入思考.本节课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讲练结合等方式深入展开, 课堂结构紧凑, 节奏协调, 穿插合理, 呈现数学课堂“疏密相间”的美感.

2. 快慢相宜

这里所谓“快”与“慢”是就教学内容的速度而言的.教学的速度通常有两种极端倾向, 若速度太快, 急如骤雨, 学生反应跟不上, 只能干瞪眼, 造成学生“消化不良”;若速度太慢, 慢条斯理, 迂缓拖沓, 搞得学生无精打采, 这样的教学很难成功.一节课前紧后松, 或前松后紧、虎头蛇尾、草率收兵的“超前”或“滞后”都是不正常的.讲课的速度宜快慢交替, 使人听了有错落之感.如“分式方程1”的教学, 由于教学内容的限制, 课的后期需安排较长时间的课堂练习, 若节奏掌握不好, 容易造成先松后紧.在刚上课时, 由于教师通过创设情景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 使学生的注意能迅速转移到课堂教学上来, 故在学习分式方程的概念时教学应是明快的.而本节课的重点是探究分式方程的解法, 需多安排一点时间, 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 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消化每个步骤, 不至于囫囵吞枣.故在学生了解分式方程的概念之后, 先通过复习一道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然后进行类比.尝试解一道分式方程, 引导学生参照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自行探索、归纳分式方程的解法.最后出示几组练习加以强化, 从而使本节课的节奏紧凑而不失重点.

三、有效使用调控节奏的工具———教学语言

教学语言是教学节奏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和调控工具, 教师要想有效地调控课堂教学节奏, 就需要锤炼自己的语言.教学语言通常包括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有声语言即口头语言, 课堂中教师的口头语言要规范准确、通俗易懂、抑扬顿挫、幽默风趣、富有激情.如讲解数学概念时, 要严密准确、深入浅出;总结数学性质时, 要抓住要领, 言简意赅, 必要时编成口诀;讲述重点时, 可提高音量, 减慢语速, 适当重复;学生注意力分散时, 可暂时变换声调, 几句幽默, 提醒注意.无声语言指书面语言、体态语言等.书面语言即课堂板书, 体态语言即肢体语言, 是人的身体、手势、眼神、表情传递出来的信息.在教学中欲突出重点, 强调某些关键词语, 可以在有声语言抑扬顿挫的同时, 配上恰当的手势, 或用不同颜色的粉笔板书加以区别, 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集的四种情况时, 教者可面向学生, 右手表示大数, 左手表示小数, 用手势表示解集的四种情况:两手都向右, 取大数表示的解集;两手都向左, 取小数表示的解集;两手相抱, 解集在两数之间;两手摊开, 表示没有解集.实践证明, 教师讲课有声有色, 加之体态语言、板书、练习的配合, 更激发学生的心智活动, 从而使课堂气氛有节奏、有旋律, 达到教学内容与师生思路合拍共振.

四、密切关注教学节奏的生成——课堂反馈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 存在许多难以预设的因素.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观察、敏于判断学生的课堂表现, 灵活、及时、有效地调控课堂教学节奏, 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当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答非所问时, 说明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 教师就要及时变换节奏, 穿插一些生动有趣、轻松活泼的内容, 以使学生精力集中;当学生支支吾吾、不知所云时说明学生对教学内容难以理解, 教师要适当进行“深题浅问”处理, 改变教法, 变换角度, 努力避免学生对数学课堂产生厌烦情绪;当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不屑一顾或准确无误地回答时, 说明学生已经掌握教学内容, 教师就要加快节奏, 否则就会出现学生情绪松懈的现象.同时, 教师在课堂上要关注学生的面部反应, 尤其是眼神, 当学生对讲课内容感兴趣时, 眼神是闪光、兴奋的, 教师就可以保持讲课的节奏, 或适当增大知识的传授量;不感兴趣或疲劳时, 眼神是呆滞的, 教学节奏应有变化, 可穿插一些有趣味性的东西, 以活跃课堂气氛;学生已听懂教学内容注意力分散时, 眼神是漫不经心的, 应加快节奏, 增加密度;听不懂时, 眼神是困惑、茫然的, 教师就应该放慢节奏, 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或变换方式从不同的角度讲解;能回答问题时, 眼神是直视教师、充满自信的, 教师可以提出更高水平的问题, 启发学生的思维节奏;不能回答问题时, 眼神不敢正视教师, 甚至会低下头去等等, 教师就要考虑换一个问题, 从不同角度启发学生.

地理课堂教学的调控艺术 篇7

一、教法调控

首先, 运用新教法对地理课堂教学加以调控。教师要克服教学方法模式化的倾向, 追求教法的创新性, 以新颖的形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使之保持稳定的注意力。当前, 地理课堂教学要力改教师讲、学生听的“注入式”的陈旧教学模式, 建立以学生主动参与活动为主的新模式, 确实把学生置于教学的主体位置。教师不能越俎代庖, 代替学生学习, 而是重在诱导、引导、指导, 让学生积极活动, 主动参与, 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其次, 教师不能总是固守某种单一的教学方法, 而要追求教法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地理教学实践证明, 呆板的、千篇一律的教学, 即使是一种较好的教学方法, 教师久用而不变其法, 学生也会感到索然无味, 学习情绪低落。反之, 教师如果能够根据地理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特点, 选择和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就会使学生兴趣盎然, 学习热情高涨。

二、兴趣调控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当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时, 总是积极主动, 乐此不疲。因而, 如果教师能激起学生浓厚的地理学习兴趣, 以趣激疑, 以趣激思, 那么, 地理课堂教学的主动权将牢牢地掌握在教师的有效调控范围内。

地理知识内容丰富多彩, 上至天文, 下至地理, 近及家乡, 远及全球。在地理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内在的吸引力, 或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向学生描述绚丽多姿的地理事物和现象, 或采用直观手段在学生面前展示无奇不有的大千世界, 或创造地理意境把学生带入想象的王国中探索, 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 要注意不能停留在走马观花、浮光掠影的浅表, 而应引导学生对地理事物和现象加以分析比较, 揭示其间的共性与差异, 进而探索其所以然,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也可适当联系地理科学的新资料、新发现、新理论、新问题, 如南北极考察、太空探索、外星文明、厄尔尼诺现象等, 使学生产生耳目一新之感。

三、语言调控

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在地理教学中, 知识的传播, 思维的引导, 认识的提高, 能力的培养, 处处都需要通过语言这个载体来实现。地理教学无论用什么形式和方法, 都离不开教师的语言。因此, 对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调控, 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

教师的教学语言应当准确科学, 符合逻辑, 遵循语法, 通俗流畅, 学生才能乐于接受, 易于理解, 印象深刻。教师的教学语言应当简明扼要, 内容具体, 生动形象, 富有感情, 才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的语言还要语音清晰, 音量适度, 语速适中, 有节奏感, 音乐性浓, 才能增强语言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教师在地理教学中要讲究语言艺术。描述地理事物和现象时, 要生动形象, 造成一种地理意境;讲解地理概念和原理时, 要严密准确, 深入浅出, 化抽象为具体;总结地理规律时, 要抓住要领, 编成口诀, 言简意赅;讲述重点时, 可提高音量, 减慢语速, 适当重复;学生注意力分散时, 可暂时变换声调, 几句幽默, 提醒注意;突出思想教育时, 要富于感情, 声情并茂, 使学生受到感染。这样, 通过教师严谨生动、流畅优美的艺术语言, 牢牢地控制学生的注意力, 时而将他们带入神秘的境界, 时而将他们引入宁静的遐想, 时而将他们引向思维的浪峰, 使整个地理课堂教学处于一种张弛有度、生动活泼、饶有趣味的良性运作状态中。

四、情绪调控

教师的情绪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情绪, 也是影响学生注意力最敏感的因素之一。学生学习情绪的高低, 课堂气氛活跃不活跃, 很多时候是与教师的情绪同步的。因此, 教师在地理课堂教学中, 要注意将自己的情绪调整到最佳状态。

首先, 教师在课堂上始终都要情绪饱满, 精神抖擞。这样, 学生势必就会潜移默化地受到教师这种激情的感染, 精神振奋, 情绪高涨。如果教师上课无精打采, 情绪低落, 两眼无神, 则学生也将会情绪低落, 甚至睡意朦胧, 对于教师的讲授听而不闻。

其次, 教师在讲解不同的教材内容时, 应该表现出不同的神情。用热情自豪的神情讲祖国的风景秀丽、资源丰富, 用严肃忧虑的神情讲当前面临的环境、人口等问题, 用充满信心的神情讲祖国未来的前景。这样, 学生就会情不自禁地与教师的喜、怒、忧、乐发生共鸣, 达到“未听曲调先有情”的境界, 学生学习才会热情饱满, 思维活跃, 整个地理课堂教学便处在教师积极主动的情绪调控之中。

五、反馈调控

信息反馈是地理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在地理教学中, 善于创设信息反馈的教学情境, 开辟多种信息反馈渠道。通过提问、讨论、练习等多种方式, 及时从学生那里获得反馈信息, 从中了解学生对教师输出的知识信息接受和理解的程度, 哪些已达到了目标, 哪些还有差距, 及时调控教学进程, 亡羊补牢。同时, 教师还要善于及时捕捉学生的听课情绪、神态等间接反馈的信息, 透过学生的眼神、情态去识别他们那丰富的表情语言, 感受他们那灵活跳跃的思想火花, 从中推测和判断他们对教师输出的知识信息是否理解、满意、有兴趣、有疑问, 进而迅速调整教学措施, 并将教学继续引向深入。

地理教学实践证明, 只要教师重视和强化教学反馈功能, 创设种种情境, 采用多种形式诱导学生作出及时反馈, 并善于利用学生的反馈信息, 因势利导, 及时调控教学进程, 就能够把教与学有机地统一在一个最佳的程序之中, 就能够使课堂教学收到满意的效果。

六、机智调控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 往往会遇到来自自身、学生和外界意想不到的偶发事件。对于这些偶发事件, 若处理不当, 就会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 甚至会导致一堂课教学的失败。因此, 教师应具备一定的教学机智, 做到临“危”不乱, 快速作出反应, 及时采取适当的处理措施, 化被动为主动, 有效地调控地理课堂教学。

有一次, 上课铃响过, 我走进教室, 发现一位学生正在擦黑板, 粉尘弥漫, 还有不少学生仍大声吵闹。我正要训斥学生, 忽然想到这节课是讲环境保护, 便借题发挥, 幽默地说:“同学们请看, 这里粉尘飘飘洒洒如瑞雪, 教室吵吵嚷嚷像闹市。”学生默不作声, 面面相觑。我若无其事地继续说:“在这种环境中学习能行吗?”学生随口答道:“不行!”“那么, 怎样保护好我们的环境呢?今天, 我们就来学习环境的保护。”这样, 乱嘈嘈的教室却成了我借题发挥导入新课的话题, 既教育了学生, 维护了课堂教学秩序, 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地理教学与课堂调控艺术 篇8

一、课堂调控艺术的理解

课堂调控艺术是指教师在教学时,能够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或方法,对课堂上的资源进行整体调控,使课堂教学出现张弛有致,学习气氛活跃的教学场面,从而具备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

课堂调控的要素包括调控主体和调控客体。课堂调控的主体为教师,课堂调控的客体为学生和教学内容。在调控客体中,学生接受教师的调控,但是他们有自我调控能力,并且会反作用于调控主体———教师。

二、课堂调控艺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教师在课堂调控过程中始终起着主体的地位,这与“学生是教学主体”一点也不矛盾。学生在学习新知的过程中要自主地去探究,而探究过程不能漫无边际,它必须在教师宏观控制下,才能有目的性,才能有效地实施高效教学。

1.明确课堂教学的调控目标。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调控目标必须明确,不能草草了事,也不能一意孤行。有些教师为了尽快完成教学任务,在需要三节课或四节课完成的内容改为两节课完成,这种填鸭式的调控目标不但不能促进学生学习地理知识,反而会使学生不能掌握地理知识,给教学带来许多不良的后果。所以我们必须调控好课堂教学目标,不能教学“越位”,否则会“拔苗助长”。例如人教版高一地理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节《大气的运动》教学内容中,我们应该把教学内容调控在:大气运动的重要性、大气运动的成因、大气运动的分类这三个方面。因为这章内容比较抽象,所以教学内容不能过多,而应把教学目标主要调控在大气运动的几种作用力上面。如果教学内容过多,学生根本就无精力,无时间把“大气运动的几种作用力”这个知识点消化。

2.遵守课堂教学的调控原则。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冲击下,学生虽然成为了课堂的主体,教师的讲授已“退居二线”了,但是一堂课的成功与失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课堂教学调控水平。为了有效实施课堂教学调控,应遵循以下原则:

1)遵循统一性和灵活性的原则。教材的编写、内容的安排、知识的分布等都具有统一性,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遵循这个原则,按照它的基本阶段来组织自己的教学,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如果不遵循统一性,则使知识点“支离破碎”,学生也无法学到系统的知识点。但是在统一性的原则下,教学也不能太呆板,不能完全采用“教条主义”的形式完成教学,而应该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情况,具体事情具体分析,随时对教学内容或教学任务作调整,灵活地处理出现的问题,并做好信息反馈工作。唯有如此,才能左右逢源,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如果教师只注意了统一性而忽视了灵活性,就表明课堂教学缺少艺术性的组织。

2)遵循趣味性原则。高中地理的知识点非常枯燥无味,并且又难以识记。不管是从教师的角度还是从学生的角度来说,这比其它学科都吃力。所以地理教师在调控教学时,务必要遵循趣味性的原则。要在枯燥无味的教材中发掘出“有味”的一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仍以人教版高一地理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节《大气的运动》为例。在讲到风带季节性特点时,我们可以重温旧知,结合初中历史郑和七下西洋的历史知识点,要求学生分析,郑和下西洋时为什么把出海的时间主要定在十月份左右?以故事性的方法来组织教学性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因为只有列举一些比较突出的事例,学生才会对这门课程充满兴趣。

3.课堂调控艺术的有效方法。笔者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主要是采用以下两种调控方法。

1)语言调控。语言调控是不愿听讲或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最有力的“杀手”。教师应该要适时地发现课堂出现的情况,然后采用适当的语言或语调等来调控课堂纪律或气氛。例如,当教授抽象性的知识点时,教师可加重语气,减低语速,重复讲授,这样,注意力没有集中的学生就能“醒悟”过来,调整好自己的学习态度,把教师所讲的知识点记下来。

2)暗示调控。高中生一般有很强的自尊心,当他们在课堂上不能好好地听讲时,有些学生就会做出一些违反班级纪律的事情来。此时,教师既要纠正学生的不当行为,维持课堂的学习秩序,同时又要照顾学生的“面子”,就可以对学生进行暗示调控,迫使他改正错误。有一次,我在讲授三大岩石的成因时,发现有一位学生没有听讲,在下面偷偷地玩手机。我向他提了一个问题:“三大岩石是如何形成的”,当他答非所问时,我采用了暗示调控的方法,对他说:“如果你此时能用手机在网络上查找,该多好啊!”这位学生当时红了脸,知道自己错了,只好静下心来认真听讲。

三、结语

谈地理课堂教学的调控艺术 篇9

一、教法调控

地理课堂教学的调控机制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刺激学生集中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美学的角度讲,引起人们审美注意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客观对象的新异性和多样性。因此,课堂教学方法是否新颖、是否多样,也是决定能否有效地实施地理课堂教学调控的重要因素之一。

运用教学方法对地理课堂教学加以调控,首先,教师要克服教学方法模式化的倾向,追求教法的新颖性,以新颖的形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之保持稳定的注意力。当前,地理课堂教学要一改教师讲、学生听的“注入式”陈旧模式,建立以学生主动参与活动为主的新模式,确实把学生置于教学的主体位置。教师不能越俎代庖地代替学生学习,而是重在诱导、引导、指导,让学生积极活动,主动参与,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引路,学生走路,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学、思考、讨论、训练、实践等多种学习活动,独立地获得知识,培养能力。

其次,教师不能总是固守某种单一的教学方法,堂堂用、年年用,而要追求教法的灵活性和多样性,以不断变化的信息刺激学生的接受欲望,使之形成持久的注意力。地理教学实践证明,呆板的、千篇一律的教学,即使是一种较好的教学方法,教师久用而不变其法,学生也会感到索然无味,学习情绪低落。反之,教师如果能够根据地理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选择和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就会使学生兴趣盎然,学习热情兴而不衰。总之,地理教学方法只有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才能对地理课堂教学具有稳固的调控功能。

二、兴趣调控

兴趣是指人们积极探究某种事物和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当学生对学习发生兴趣时,总是学习积极主动,乐此不疲。因而,如果教师能激起学生浓厚的地理学习兴趣,以趣激疑,以趣激思,那么,地理课堂教学的主动权将牢牢地掌握在教师的有效调控范围内。

心理学认为,好奇心是学生学习兴趣的内因之一。揭示地理知识中的新异之处,可使学生猎奇喜新的心理转化为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地理知识内容丰富多彩,上至天文,下至地质,近及家乡,远及全球。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内在的吸引力,或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向学生描述绚丽多姿的地理事物和现象;或采用直观手段,在学生面前展示无奇不有的大千世界;或创造地理意境,把学生带入“想象”的王国中探索,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要注意不能停留在走马观花、浮光掠影的浅表,而应引导学生对地理事物和现象加以分析比较,揭示其间的共性与差异,进而探索其所以然,深化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也可适当联系地理科学的新资料、新发现、新理论、新问题,如南北极考察、太空探索、外星文明、厄尔尼诺现象等,使学生产生耳目一新之感,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语言调控

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在地理教学中,知识的传播,思维的引导,认识的提高,能力的培养,处处都需要通过语言这个载体来实施。地理教学无论用什么形式和方法,都离不开教师的语言。因此,对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调控,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

教师的教学语言应当准确科学,符合逻辑,遵循语法,通俗流畅,这样学生才能乐于接受,易于理解,印象深刻;教师的教学语言应当简明扼要,内容具体,生动形象,富有感情,才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的语言还要语音清晰,音量适度,语速适中,有节奏感,音乐性浓,才能增强语言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教师在地理教学中要讲究语言艺术。在描述地理事物和现象时,要生动形象,营造一种地理意境;在讲解地理概念和原理时,要严密准确,深入浅出,化抽象为具体;在总结地理规律时,要抓住要领,编成口诀,言简意赅;在讲述重点时,可提高音量,减慢语速,适当重复;在学生注意力分散时,可暂时变换声调,几句幽默,提醒注意;在突出思想教育时,要富于感情,声情并茂,使学生受到感染。这样,教师通过严谨生动、流畅优美的艺术语言,牢牢地控制学生的注意力,时而将他们带入神秘的境界,时而将他们引入宁静的遐想,时而将他们引向思维的浪峰,使整个地理课堂教学处于一种张弛有致、跌宕起伏、生动活泼、饶有趣味的良性运作状态。

摘要: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本文从教法调控、兴趣调控、语言调控等方面总结出了调控课堂教学的方法,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调控语文课堂教学节奏的艺术 篇10

一、教学流程节奏的调控艺术

(一)教学流程的节奏调控首先要做到“三定”:定向、定量、定时

定向,就是确定方向、目标、教学重难点,实现“定向”控制。教师必须熟悉教学大纲,吃透教材,全面了解学生。根据具体课文、作文、知识短文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点等确定出单元的教学目标和课堂教学目标,做出合理的教学安排,突出重难点,通过“定向”控制,使每个课堂教学环节“百川归海”。

定量,就是确定一节课的知识容量和练习总量,在教学内容和练习对象上实行控制。一节好课应在有限的时间内,传播并且接受较多的信息。但这个“多”不是包罗万象,面面俱到,而是通过教师的精密组织、认真筛选实行数量的控制和质量的追求。

定时就是时间控制。课堂教学怎样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每个教学环节都应科学合理地安排,使课堂教学井然有序,活泼得体。教师应围绕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组合成最佳课堂结构,才能提高单位时间的教学效率。

(二)教学流程的每个环节都应有明确的目的

在教学实践中,人们发现了一条学生的学习心理流程:我们称之为“课间兴奋中心”,即课前十分钟的兴奋小高潮,进而到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兴奋低潮,之后又出现一次获得知识满足感的兴奋高潮,随后便是等待下课,注意力又回到减弱状态。所以在施教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抓住兴奋中心变化的三个关键点对教学进行精心设计,有针对性地调控课堂节奏,以便有效达到教学目标。至少一堂语文课的起始、高潮、结尾要明确。

(三)控制语文教学速度的快慢行止

其一,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来控制。学生的年龄、年级不同造成其心理特点的不同,教师对教学节奏的控制也应有所不同。初一、初二的节奏以轻松跳跃、循序渐进为宜;高一、高二以自然节奏为宜;初三、高三要保持一定的紧张度,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做到张弛结合。

其二,根据教学内容来控制,重难点应放慢速度,节奏宜缓,让学生利用“缓”的时间来思考和消化问题。一般之处,节奏可以放快些,一次性过去。

其三,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控制。由于教学内容的需要,当教师感情奔放、激烈时,速度要急骤,以起到推波逐浪的效果,与学生产生共鸣。当教师感情舒缓平静时,速度缓慢些,给学生以咀嚼回味的余地。

(四)突出重点,力避面面俱到

有的教师在设计教案或上课时,为了让学生多学些知识,每节课都面面俱到,到头来什么也没有掌握。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突出重点,让学生明了每节课应掌握的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与学。对于精华部分,可用“解剖麻雀”的方法,要“重锤敲打”,引导学生获取扎实的知识;对于次要部分,不妨采取“走马观花”的方式,“轻轻掠过”。

二、教学语言对课堂节奏的调控

教学语言对课堂节奏的调控,是指“教师的教学语言在表达过程中,所显示出来的那种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及其形成的回环往复”。

1. 根据各环节内容,选用不同的语体和节奏,让语文课中的语言具有抑扬顿挫的节奏美。作为语文教师,应把握好每堂课语言节奏的一般规律:讲述语均匀平缓,描述语轻快生动,议论语激扬有力,抒情语真切感人,过渡语平实简洁,概括语强调精练,多种语言交替使用,富于变化,这样自然就能增强表达效果。语文课堂教学节奏的调控还离不开教师教学语言节奏的变化。课堂教学靠语言组织调控,它是联系各个教学环节的纽带。特别是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不能如一池静水,无波无澜,总是一个腔调,一种语速,这会使学生的大脑皮层很快进入抑制状态,从而严重影响学习情绪,而适时适度的语速、语调的快慢、强弱变化,却能使课堂教学变得起伏有致。语调语速的高低快慢,语气的轻重缓急,都会令人感到有一种抑扬顿挫的韵律节奏之美,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

2. 课堂上教师可用说话语音的轻重强弱变化来调控节奏。同一句话,教师在从教过程中使用不同的音来说,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富于变化的语音显然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整学生的情绪,使课堂节奏趋于变化又富有弹性。

三、以师生心理互动与互控来调控课堂节奏

1.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注意表现为对教学活动中各要素的指向和集中,教师的注意直接影响着整堂课的调控”。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不仅要注意整个教学内容的进程,还要注意学生的学习是否遵循了认识心理发展的规律。这样,才能有效调控课堂节奏。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集中自己的各种智力因素,专注于教学活动,自然是教师注意的重要内容,但是,更重要的是能进行注意的分配,也就是教师不仅要关注自己如何按备课计划进行教学,还要随时观察学生的反应,及时进行教学调整。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熟练地掌握教学内容,将注意力投射到学生的反应上。同时,教师还要不断训练自己注意的广度,使自己在同一时间内,能关注更多的对象,根据反馈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的方法。教师必须对自己的教学心理进行灵活自如的调控,才能将课堂节奏调控自如。

2. 师生间心理的互动与互控。在教学中,师生间的和谐统一得力于师生双方心理的相互协调。实际上,教师和学生中的一方在调控自身心理的同时也在调控着对方。当双方心理互相碰撞,产生强烈的共鸣时,课堂教学节奏就能得到完美的调控。

师生间心理的互动与互控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①语言的互动互控。②表情的互动互控。③动作的互动互控,学生的学习活动往往是在教师的组织下有计划地进行的。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应保持动态平衡的态势,双方围绕着同一课题、同一目标,以同样的节奏进行。因此,教师对教学心理的调控必须掌握动态平衡的原则。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在开始认知活动前,其认知心理处于平衡状态。当教师通过一定的方式打破学生认知心理上的平衡,使学生产生“没有了解”“没有掌握”某方面知识的不满足感时,就会引起学生学习探索的兴趣。当教师通过讲授,并与学生共同解决“没有了解”“没有掌握”的知识时,学生心理上又达到了某一平衡状态。因此,教师对课堂节奏的调控艺术主要体现在控制教学活动的动态平衡上。

论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调控艺术 篇11

所谓调控艺术, 就是指对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主要变量的适当的调节与控制.即通过整体的控制、信息的筛滤、情感的合度与节奏的调节, 使课堂教学呈现出张弛有度、和谐自然、意趣盎然的生动格局.

1 整体的控制

整体的控制, 是指对课堂教学的整体上的构思与设计, 而整体的控制是否恰如其分、全面合理, 我们可以用以下3项指标进行评估:

1) 结构的合理度.这是指课堂结构形式对教学内容的适应程度以及新旧知识要素存在的比例是否恰当, 能否对学生的数学能力的发展产生最优的整体效应.现代数学课堂教学应该是由不同层次的结构组成的开放系统, 它处于永不停息的组合之中.

2) 纵横联统度.这是指各学科知识的纵向、横向的有机耦合.

3) 标高适合度.这是指知识传授量与学生实际水平是否能构成矛盾运动, 即整体的构思不仅要考虑教材知识的内在联系, 而且要考虑到学生思维能力的已有水平.例如, 对于同样一堂关于“同底数幂除法法则”的教学设计, 有位教师对不同情况的教学班, 灵活地设计出3种方案:

方案A:侧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一般归纳性思维, 教师引导较多, 这适合于基础较差的班级使用.

方案B:教案中增加了分类讨论证明法则的内容, 重点培养学生的归纳猜想能力, 以及推理论证、对字母进行讨论的抽象思维能力.这适合于中等水平的班级使用.

方案C:课堂中又适当增加逆向思维、综合分析的内容, 这适合于思维水平较高的班级.

显然, 忽视标高适合度, 就难以满足多层次教学对象的需要, 因而往往产生无效信息.

2 信息的筛滤

一堂课只有45分钟, 应力求以较少的语言载体传输较多的有用信息, 这就必须讲究信息的筛滤.而信息筛滤的优劣, 主要取决于信息的准、活、约.

准——信息越准确明晰, 有效性就越高.

活——力求筛选出新鲜灵活的信息, 滤去陈旧呆板、缺乏活力的信息.

约——依据教材本身的容量, 传输适量的有效信息, 详略得体.力求发掘出教材习题和定理中的更为广泛、深刻的使用价值.

有的教师忽视信息的筛滤, 有时超量输入, 以为多多益善;有时主次不分, 以致平淡乏味.这必然难以提高教学效果.

值得指出的是, 教师不仅在教案设计与教学过程中应讲究信息的筛滤, 而且还要教会学生善于在解题中进行信息的筛滤.

例1 设两同心圆的半径分别为r1与r2 (其中r1>r2) , 若AB为小圆的一条定直径, 以大圆的任意一条切线为准线 (切点为P0) 作抛物线, 使其过A, B两点, 试求抛物线焦点F的轨迹方程.

如果我们不注意信息的筛滤, 学生往往会先取出大圆上任意一点P0的切线方程l, 再由此找到相应焦点F, 然后设Q为抛物线上的任意一点, 利用定义求出抛物线方程.再令A, B为其上面两点, 最后试图确定焦点F的轨迹.但是, 其结果却是变量越找越多, 方程难以确定, 陷入困境.

倘若我们能够指点学生讲究信息的筛滤, 从整体上观察, 寻找最佳突破口, 不难发现关键信息是“A, B是抛物线上的两点”, 依抛物线定义, A, B到F点及准线的距离分别相等, 立即可以得到|FA|+|FB|=2PO=2r1 (定值) , 故F点为椭圆上的点, 于是, 立刻求得F点的轨迹方程, 问题迎刃而解.

3 情感的合度

情感是课堂教学的灵魂, 是信息传递的传送带、催化剂.从一定意义上说, 没有情感就没有交流.轻视情感的作用, 必然是数学教学枯燥乏味, 课堂气氛压抑沉闷.

数学课也应有激情, 语言简洁、风趣, 亲切和蔼, 饶有风趣, 语调要有轻重缓急, 抑扬顿挫, 这样才会使学生在情感与语言的感染之下, 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如果教师情绪失控, 动辄发火, 那么学生就会焦虑不安;如果没精打采, 口授随便, 那么学生必会情绪低落, 心中的反映只能是死水微澜;若教师情感过度, 渲染过重, 语调始终高声激越, 一堂“西北风”, 学生会精神趋于疲倦麻木, 产生逆反心理.可见, 情感的控制, 必须浓淡相宜, 恰到好处, 就是说情感控制要合度.

4 节奏的调节

数学教学是一个流动的过程, 其节奏的调节既要与教学的特定规律相合拍, 又应视具体情况而灵活调节.教案的设计要有一定的弹性, 为节奏的调节留有施展的余地.

1) 节奏的调节应与教学中最佳时间的选取相吻合.我们知道, 学生的课堂学习大致经历以下3个阶段:学习的准备;有意注意的开始与持续;学习方式的调整.其中第二阶段是最佳时间, 学生能在此阶段大量地吸收新的知识信息, 最适宜处理好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一个教师的调控艺术的特色往往表现在他对节奏的调节是否富有弹性, 是否能根据教学需要与学生的情绪, 及时灵活地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 设法延长学生的有意注意的持续时间, 组织最佳时间的再现.

例如, 在讲授椭圆的标准方程这个内容时, 当时正值上午的最后一节课, 学生精神不佳, 有意注意的时间极短, 笔者根据这种情况, 立刻重新设计开场白, 由人造卫星的椭圆轨道, 谈到我国的地面接收站, 又插一些轶事趣闻, 寥寥几言, 就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 虽然在节奏的调控上, 前面略为宽松, 后面略为紧凑, 但这样的处理却为顺利进入第二阶段赢得较长的有意注意的时间创造了条件, 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 节奏的调节应当随机应变, 因势利导.教师应随时接受来自学生情绪方面的反馈信息, 洞察他们思维所处的状态, 及时进行节奏控制调节, 使张弛适度.或迂回插入, 慢慢导向教材中心;或更弦易辙, 调整教案中原来设想, 转换讲述角度.特别是对于学生中稍纵即逝的有价值的信息, 要及时捕捉, 合理利用.

例2 已知等差数列{an}中, a1=-3, 11a5=5a8, 求{an}的前n项和Sn的最小值.

解法1 因为11a5=5a8, 所以d=2.

Sn=n2-4n.

当n=2时, Sn取得最小值-4.

解法2 由上面的解法可知d=2, 所以an=2n-5.所以a2<0, a3>0, 当n=2时, Sn取得最小值-4.

按原教案设计, 准备讲完此题之后转入另一个问题.笔者听到有学生轻声说:“能否用几何法?”经过和学生们的共同探究, 得到如下解法.

解法3因为{an}为等差数列, 所以{an}的图像是一条直线上的点, 则A (1, -3) , B (5, a5) , C (8, a8) 三点共线.所以

又11a5=5a8, 所以

a5=5, a8=11, an=2n-5.

当n=2时, Sn取得最小值-4.

临时停顿, 放缓节奏, 看起来多费时间, 其实增强了学生掌握知识的强度和深度, 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上一篇:GPRS网络交通管理下一篇:三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