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第二课堂活动计划

2024-05-31

科学第二课堂活动计划(共11篇)

科学第二课堂活动计划 篇1

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科学第二课堂活动计划

一、活动目的

科技活动课的目的就是要提高学生对科学认知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学到本领,增长知识和才干。所以应本着这一原则,尽量让学生多走近实验室,发挥它的作用,观察、实验、研究,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多种方法,开展科技第二课堂活动。

二、方法和措施

1、作为一名教师要树立先进的现代科学教育观,摒弃传统的科学教育方法,注重提高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培养科学文化素养和创新精神。

2、开展生动的科学活动。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经过交流讨论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激发学生研究科学的兴趣。

3、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把科学探究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与科学知识目标有机结合在一起,不仅要帮助学生理解基本的科学概念和原理,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逐步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三、活动内容

1、用杯子和水制造音乐

2、地球的形状及内部构造

3、声音的产生

4、静电和磁铁

5、水的浮力及表面张力

6、气象观测

7、大气压力

8、研究电路

9、制作电磁铁

10、酒精灯的使用方法

11、小孔成像

12、光的行进及折射

13、研究透镜

14、心脏及脉搏

15、显微镜的构造及使用方法

四、活动形式

1、小组活动:讨论时以小组形式进行,实验时组长分配任务,合作动手操作,汇报实验结果。

2、教师指导:明确课题内容及目标,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

沙镇中心校 德胜 2017年9月1日

科学第二课堂活动计划 篇2

接下来笔者以一堂市级科学公开课《我们居住的地球》为例, 谈谈本人对如何上好科学课堂活动,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粗浅的理解。

一、设计趣味性的活动, 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教育心理学表明:当教学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时就可使学生在学习时集中注意力, 更好地感知、记忆、思维和想象, 从而获得较多和较牢固的知识和技能。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科学的兴趣可以直接影响到学习效果。对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 在学习知识的时候往往是直观的形象思维比较发达, 而抽象的逻辑思维相对来说就比较的欠缺。所以精心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 有利于练习学生“用科学思维”, 引起学生持久的学习爱好。因此, 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科学知识后, 教师不能只关注教学活动的本身, 应设计一些新颖的、趣味的、具有挑战性的活动, 让科学的学习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 不断沟通生活中的科学与教材的联系, 使生活和科学融为一体。

在《我们居住的地球》这堂课中, 上课教师就开展了一个“穿越古代”的活动, 先向学生介绍了古代人对地球的认识, 古代中国人——浑天说, 盖天说, 天圆地方;古代印度人——地球是个大圆盾, 在龟背上由大象 (一个民族的象征) 驮着;等等, 让学生知道人类对科学知识的认识是一个慢慢演变的过程, 然后时间定格在 了 春 秋 各国, 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和他的弟子曾子在课堂上也进行了探讨, 曾子曰:如诚天圆而地方, 则是四角之不掩也。孔子曰:“天道曰圆, 地道曰方”, 这时候教师就提出这样的问题:“看来伟大的教育家也认为天圆地方, 现在你作为一个现代人穿越到了他们探讨问题的课堂, 请你借助21世纪的所有手段, 证明地球是球形的。”

笔者认为该教师很了解现在的学生最关心什么, 现在的学生热衷于看穿越小说, 想着自己穿越到古代, 非常有优越感, 居高临下, 心里觉得知道一切, 比那里最有知识的人还要有知识。所以利用学生最感兴趣的东西, 让他们来解决问题, 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激情。当然像这种比较有争议的活动也怕有后遗症, 比如会不会引起学生花更多的时间去看穿越小说?笔者认为不怕, 从长远来说让学生对每个东西都了解一下, 可以打开学生的知识面, 同时在古文知识和现代知识的交叉碰撞中, 学生可以学到不少课本上的知识。因此, 笔者认为创设这样一个情境可以巩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亦是一举数得。

二、设计开放性的活动, 可以让学生自主探究, 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

学习认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要引导他们在学习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学生还是发展的主体。有效的课堂活动能使学生的大脑皮层参与活动;能开拓学生思维, 使他们感受到学习的艰辛与快乐, 从而使其身心得到发展。“心动”“神动”比“形动”更重要。将新的认知拓展应用起来, 促进学生知识迁移和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课堂上教师应该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钻研, 提供适当探究空间, 留给学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口表达的适度空间;要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使我们的教学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精神。新课程也提出要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活动、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的机会, 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 尊重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学生作为学习主体, 通过自己独立的思维、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

在《我们居住的地球》这堂课中, 上课教师让学生分组进行问题讨论, 在这个环节里, 学生探究的热情很高, 想出多种办法, 甚至于还考虑过古人的认知水平, 很多办法都是书上没有的, 平时老师都不一定会想到的。从这里可以看出一个好的活动就是要尽可能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体验成功的愉快, 学生只有经历自主探究的过程, 才能有所领悟, 有所以发现。从而使课堂更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学习, 从根本上改变长期以来教师向学生“奉送真理”的状况, 把“发现真理”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程度。

三、设计思想性的活动, 可以让学生学会思考, 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教育部课程改革专家组余文森教授认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 让学生在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者 (三维目标) 的协调发展。人为了更广泛、更正确、更深刻地认识世界, 仅仅依靠感知和表象是不够的, 思维是人脑对现实的概括的反映。它同人的实践活动, 同人对客观世界的感性认识密切联系。思维是有效教学的核心, 如果教师直截了当地把结论告诉学生, 那么他们就会形成思维上的依赖性。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用多种手段创设教学情境, 为学生营造想学、能学、巧学的良好的学习氛围。

在《我们居住的地球》这堂课中, 上课教师对曾子的“如诚天圆而地方, 则是四角之不掩也”做了解释, 其实是曾子察觉到“天圆地方”说存在的矛盾, 而孔子做了一个不算正面的解释:“天道曰圆, 地道曰方”, 意思是说:不以方圆为形状, 而以其为天道、地道, 指天地自身的自然规律, 天圆地方是以譬喻来说明天地运行之道。这就给古代直观的自然观念赋予了哲学的内容, 为进而探索天地自然规律作了准备。这样解释后, 上课教师接着又问:为什么曾子后来没得出结论?为什么说曾子聪明?等等, 这些都让学生的思路发散。这时候听课的老师认为这堂课象哲学课, 缺少实验探究, 过多逻辑推理。而笔者认为人的思维发展是一条漫长的道路, 它包括发散思维、逻辑思维、创新思维等, 其实学生在对古代人对地球观的辨证论上尽管没有与现有的知识体系有什么直接联系, 但是对他们的思维是一种锻炼, 对事件来龙去脉有了一个较深的体会, 以及在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探索, 连续地、递进式地参与学习活动,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创造性运用知识的能力、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小学科学第二课堂教学活动探讨 篇3

“第二课堂”在科学教学中就是课外活动的教学,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是科学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引导学生将课内与课外结合,生活与科学结合。生活化的课外活动既巩固扩展了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思维能力,促使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培养创新精神。久而久之,学生乐于对周围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现象提出问题,并自己想办法探究解决,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本人就教学中开展课外活动的几点做法进行探究。

一、在生活中探究科学养成课外观察的习惯

科学的学习不限于单纯的课堂教学,科学学习应该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去,这就是说,生活的范围有多大,学习的范围就有多大。例如学习了《面包发霉了》一课,为什么有些东西放那没多久就发霉了,为什么有些很长时间也没变坏?如果知道原因不就可以想办法避免食物发霉了?然后和学生一起交流研究方法,课后就可以开展实验,这样贴近生活的探究活动学生是很感兴趣的。在学习了《空气的污染》后,可以让学生课余时间在家中或到自己所住的生活小区中、小区周围的街道,去亲身观察体验一下空气的污染,让学生“耳闻目睹”放在家窗台上的一张白纸上落了多少灰尘、让学生统计小区周围的街道上,一分钟通过多少车辆、小区附近有多少烟囱,请学生写成调查报告,课堂上进行汇报交流。学生在学习了《物体的热胀冷缩》一课后,知道水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后,教师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设计实验继续去探究生活中的植物油、酱油等是不是同样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二、通过种植、饲养的实践探究科学养成动手的习惯

种植和饲养是最受小学生欢迎的科学活动。在课堂教学中经常涉及到一些观察动植物生长变化的内容,我们可以利用课外活动的优越性,让他们从事力所能及的种植饲养活动,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如学习了《植物的一生》这一单元和《养蚕》这些内容,可以让学生课外种朝天椒,养小鸡等活动在种植饲养的过程中,学生全程了解动植物的生长过程和动物的生活习性。

在合适的季节,教师指导学生开展种植、饲养等活动,让学生在种植饲养的过程中写观察记录,了解动植物的生长过程,培养与自然界中其他生物的情感。并且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要进行鼓励、督导,防止学生因不能坚持而中断。

三、通过参观、考察探究科学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

现场考察是指把学生带到某现场,从参观者的角度考察现场的情况,给学生提供亲身体验的机会。如带领学生走进工厂,了解食品的加工制作过程。带领学生实地考察空气污染、水域污染,让其感受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教师要选择学校周围新发现的与科学教育相关的事件、工程、环境问题等教育资源,组织学生到现场进行教学。利用适当的时间结合近期学习的内容参观博物馆、科技馆、访问科学工作者、农业技术人员等,解答学习中碰到的困难。在考察前还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为顺利考察奠定基础。

科学第二课堂活动计划 篇4

【论文关键词】高职教育第二课堂活动常规课堂教学科学体系

【论文摘要】第二课堂活动在高职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但在高职院校中却一直处于边缘化状态。从第二课堂活动和常规课堂教学的关系出发,分析高职院校中第二课堂活动的重要作用,并探讨如何统筹第二课堂和常规课堂教学活动,构建科学的第二课堂活动体系。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市场为导向,以应用为主旨,以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型技术人才为目标高职院校正在深入探索适应时代潮流发展的高职人才培养方式方法。众所周知,课堂教学是学校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因此.高职教育的研究目前大多侧重于常规课堂教学(以下统称课堂教学)。研究者从多个角度出发,探索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也有部分研究者重视课堂教学之外的第二课堂活动.认为第二课堂活动是课堂活动的一种延伸,能够有效地促进课堂教学。但是笔者认为,第二课堂活动在高职院校中还缺乏足够的重视.还没有发挥出它所应有的强大活力和生机。

一、第二课堂活动和常规课堂教学的关系

毋庸置疑.课堂教学在人才培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各级各类的学校教育尽管人才培养模式可能不同.人才培养方案各异,但都是以课堂教学为中心,高职教育也不例外,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性一直是坚不可摧的。笔者无意否认课堂教学的重要性。但是,随着学校教育的层次不同,学校教育的目标不同.学校教育中第一课堂(即课堂教学)不应也不能遮蔽第二课堂活动的重要性.第二课堂的重要价值应该得到有效地彰显.这一点在高职院校中尤其重要。

l、高职学生的学习过程决定了第二课堂活动的重要性。“学习是通过研究、实际经验和教学而获得一门学科或一种技能。心理学家认为.学习是指动物和人的经验获得及行为的变化过程.而人类学习是一种来自经验的在知识或行为上相对持久的变化的过程。”在常规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接触新的信息或技能.通过储存系统、记忆和认知组织等进行保持,并进行强化实践。从而达到行为的变化。在课堂教学活动规定的时间内。学生当时也许在知识或行为上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是这样的变化缺乏持久性,还需要一个过程来使之强化。因此,在课堂教学活动之外组织第二课堂活动。符合学生学习的规律。有利于学生学习行为的良性发展。从而实现从知识到技能。从认知到行为的相对持久的变化。经历了高考拼搏被选拔升入高职的学生.面对繁多的教学课程和相对较少的课堂教学时间(课时)。需要在课外活动中大量的消化他们在课堂教学中所学的知识或技能。因此。第二课堂活动在高职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丝毫不亚于课堂教学。

2、高职学生的特点决定了高职第二课堂活动的必要性。目前高职院的学生或是高考中的失利者.或是来自中专,技校等。基础知识薄弱。整体水平较差。但他们同样希望掌握实用的技能。经过调查。有学者认为:“中国学生对教师提出了改进教学的要求.20.4%的学生认为教师上课与初高中时代几乎没有差别.仅有17.6%的学生认为上课生动有趣:这说明高职教学工作。如何适应学生知识结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的新的变化而进行相应调整并体现自身特色.是中国高职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

高职院校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研究者多从课堂教学人手,然而,各种各样的教学理论在高职课堂教学上的实践总是不尽如人意。学生对高职教育的期望与其自身学习水平形成的巨大反差以及教学理论和实践形成的巨大反差让一线高职教师在尴尬中艰难前行。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总体较差,课堂人数太多。大班上课等.这些都是制约高职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因素扎实的基本知识和娴熟的基本技能的习得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取得.要求人数众多的高职学生在课堂上有限的时间内顺利实现学习的过程。难度较大。心理学认为,超预期的难度会加剧人的挫败感。从而导致某种行为终止。因此,引导学生参加灵活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弥补缺陷和不足。促进学习行为的变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高职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第二课堂的独特地位。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与普通本科教育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它明确的职业价值取向.高职教育要突出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课堂教学中新知识、新信息、新技能的呈现和展示无疑占据了课堂教学的大部分时间,即使是学生到实训室、工作间、企业进行专业实训,也有一个讲解或演示的过程,而在专业理论课和基础课以及公共基础课中.更是离不开大量新信息的输入,时问有限,人数众多,大面积实践的有效性得不到真正保障。以最常见的小组讨论为例。并不是人人都能积极参加发言.很多学生只是觉得热闹轻松.小组讨论常常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只是沦为一种形式而已。而在第二课堂活动中,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学习水平等自由组合,时间充裕,气氛轻松.容易做到真正的习得。

二、如何构建科学的第二课堂活动体系

课堂教学改革一直是高职教育中的重点和难点。正如有人所说:“我国高职教育理念是‘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但在实践过程当中还没有找到比较有效的方式使之得以有效的贯彻和落实。”③笔者认为,课堂教学的坚不可摧的中心地位,其所承载的太多的注意。反而制约了高职教学改革的步伐。重新审视第二课堂活动的重要性,统筹第二课堂和常规课堂教学活动.构建科学的第二课堂活动体系,的。缺显得尤为迫切。 1、在学院层面上统筹第二课堂和课堂教学活动并进行科学管理。目前几乎所有的高职院校都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但是绝大部分第二课堂活动一直处于边缘化、民间化的状态。除了少数有影响的考试、竞赛及大型活动由于学院参与了管理能够发挥其特有的作用之外.其余的大多由于缺乏明确的安排.疏于管理、得不到必要的指导而流于形式。这大大削弱了第二课堂应有的功能。因此高职院校教学管理部门应该制定合理的第二课堂活动计划.把一些有特色有影响的第二课堂活动纳入学院统一的教学管理中,并提前告知各个系部.便于各系部制定自己的第二课堂活动计划。设立院级层面的第二课堂活动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对于积极参加第二课堂的学生、教师,学院给予适当的奖励,这样能够吸引全体师生积极参与第二课堂活动。学院要保障第二课堂活动的经费.这一点非常重要。据调查。在高职院校中,常常会由于经费问题而导致第二课堂活动无法正常开展。此外,要在全院范围内大力宣传第二课堂活动的重要性。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养成终生学习的习惯。第二课堂活动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地位.通过学院层面的宣传,使人人都能在第二课堂活动中增长知识、提高技能

2、以系部为中心。统筹第二课堂活动和课堂教学关系。建立系部层面的第二课堂活动体系。第二课堂活动开展的成功与否。系部发挥了重要作用。各系部要根据具体情况,从活动项目、日期安排、人员配置等各方面出发.制定合理而详细的第二课堂活动计划。系部之间要有适当沟通,要兼顾专业课和公共基础课,以防在时间和人员等方面发生冲突。设立系部层面的第二课堂活动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要鼓励教师参加到第二课堂活动体系之中,发挥教师积极的指导作用。同时要引导优秀学生在第二课堂活动发挥积极作用。以英语第二课堂活动为例。有人认为:“专门安排一定数量的教师对第二课堂活动进行统一安排和管理。组织协调好各种活动。同时在各个院系招收一部分英语能力突出、管理组织能力强、对此项活动热忱的学生组成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活动委员会……同时根据每个班级的具体情况挑选一定数量的英语学习骨干配合他们的工作.从而使各个班级都能够广泛地参与到第二课堂活动中来。”嗍系都要确保每一项活动都要有专人负责。每一项活动的展开情况应定期检查。科学评价并及时进行意见反馈。

3、以学生为主体,以共同的兴趣爱好、相似的学习水平等为基础。组建第二课堂活动板块。高职学生业余时间比较充裕,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但是,高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的第二课堂活动主要是一部分学习习惯较好,对学业比较重视的学生参加,其他的大多数学生观望之后很快就放弃了。从第二课堂活动中受益的只是少数学生。因此,科学的第二课堂活动体系必须是面向全体学生。让绝大多数学生都从中受益。教师要指导学生从自身的学习水平、学习兴趣出发,组合成不同的学习小组,再以学科为基点,分层组建科学的活动板块。教师在每一个小组指定专门的学生负责本小组活动.在每一个学科指定专门的学生辅助教师展开活动。每个小组都要有学习计划和自己的预期成果报告书,由小组负责人和组员商讨后制定。每个科目板块也要制定一份学习计划和预期成果报告书。在计划中,每一组、每一板块都要清楚地列出他们活动的时间、地点以及参加人员。比如在英语第二课堂活动中.教师可以指导英语基础很差的学生成立英语词汇小组,在每次活动中组员相互鼓励、相互讨论、相互督促共同探讨学习单词的技巧和方法。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以英语学科为基点,由学生自由组合,成立英语听力小组、阅读小组、口语小组、写作小组等。教师制导他们根据自己的能力。鼓励他们参加各种层次的竞赛活动,把他们在第二课堂活动中的学习兴趣、学习动力等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这样.第二课堂活动就能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在第二课堂活动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能充分发挥其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重要功能.学生通过第二课堂活动既培养了自主学习能力,也有利于养成终身学习的理念。

三、结语

科学第二课堂活动计划 篇5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课程标准》为指导,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

二、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

3、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4、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5、亲近自然、珍爱生命,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

三、学生情况分析:

1、整体学习状况:学生整体学习比较认真,对科学实验比较感兴趣,不喜欢死记硬背的知识,理解不甚深刻,运用能力差。

2、已有知识、经验:独立探究能力和主动探究意识不强。家长和学校偏重于语、数、英教学,使学生没能很好地在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思想情感。

3、儿童心理分析: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四、教材分析:

科学五年级下册教材分四个单元,分别是“沉和浮”、“热”、“时间的测量”、“地球的运动”。

第一单元涉及沉和浮因素。本单元要让学生明白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并掌握浮力的概念。通过动手让学生深入了解沉浮因素,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第二单元热的知识。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明白液体、金属的热胀冷缩,热是怎样传递的,制作一个保温杯。第三单元要让学生在“创造”(制作)计时工具的实践过程中,了解人类计时仪器的发展史,感受人类对时间的认识过程,从而认识到时间是不以人的意志、以不变的速度缓缓流逝的。同时,在整个单元的学习过程中,还将不断地引导学生去感知、体验一定时间间隔的长短,以帮助他们逐步建立起时、分、秒等时间单位概念。

第四单元:本单元讲的是地球的运动,地球上为什么昼夜交替?为什么“北极星”不动?为什么一年有四季?为什么有“极昼”和“极夜”?等问题展开讨论,从而让学生了解地球上所发生的这些基本自然现象的原理。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重视对学生典型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以探究为核心,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难点: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科学探究能力。

六、教学措施:

1、首先加强教师自身的科学教学基本功的训练是最主要的。平时要充分利用空闲时间,认真学习科学课程标准、科学教材,认真钻研科学教法学法,尽快成为一名合格的科学教师。

2、结合所教班级、所教学生的具体情况,尽可能在课堂上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开放的教学氛围。以学生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教学法进行课堂教学,采取一切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和兴趣。

3、做到“精讲多练”,多通过实验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到收获。

4、注重学生课外的拓展研究,不应只停留在课堂教学内,要将学生带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中去,将科学课的学习从课堂延伸扩展到活动课程,扩展到家庭和社会。

平正小学

幼儿园大班第二学期科学教学计划 篇6

对自然界、科学活动及现代科技等产生兴趣和探究欲望,乐于发现问题,积极地思考问题 尝试自己去解决问题。

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认识环境污染现象,产生热爱大自然,爱护、保护动物和周围环境的积极情感和态度,并乐意为保护环境做出积极的努力。

学会运用多种感官综合地认识事物,能按照不同的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并通过观察、实验和操作等活动获得广泛的科学知识和经验。

能积极、主动地参加讨论、探索等活动,具备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会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初步了解有关人类、动植物、环境的相互关系,知道要保护生态环境。

能积极探索周围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积累有关季节和人类、动植物、环境等关系的感性经验,会记观察记录。

会使用多种工具、材料进行操作、实验、制作,体验成功、创造的乐趣。

能主动运用多种器官、多种观察方法观察事物,具有整体观察、分部观察、比较观察的能力。

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自己的发现,探索过程和结果,大胆、恰当地表述自己的问题、设想、实验和操作情况。

建国小学齐玉霞

科学第二课堂活动计划 篇7

关键词:妇产科学,第二课堂,教学

妇产科学是医学生的一门专业性、实践性很强的临床主干课程。在当今的医疗环境下, 如何使学生更好、更快地适应以后的临床工作, 培养出具有综合素质的临床人才, 不断改进和探索新的妇产科学教学方法, 提高妇产科学教学质量, 是广大妇产科学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新课题。针对妇产科学的特点, 为了在有限的学时里, 有效地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功、创新能力、良好的职业态度和医学行为, 我们积极开展了第二课堂活动这一教学方式[1],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 妇产科学教学的特点

妇产科学做为医学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对象是有独特的生理、心理和病理特点的女性人群, 具有涉及面广、整体性强的特点。妇产科学兼具内外科学的特点, 又以手术操作为主, 这一学科较医学的其它学科具有更强的社会性、人文性和隐私性。因此, 在妇产科学教学过程中[2,3], 要求“以人为本”, 渗透职业道德教育、社会责任教育和团体精神教育;教师应告诉学生如何接待那些未婚先孕的女性、如何保护她们的隐私权、如何尊重她们的人格等, 即融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于一体。这就要求妇产科学教育者既要拥有精深的专业知识, 还要具备健全的人格、高尚的医德医风及深厚的社会人文知识。

妇产科是一个高医疗风险的临床科室, 特别是产科, 虽然妊娠及分娩对绝大多数妇女来说是一个生理过程, 但由于分娩机制的复杂性, 产妇、胎儿状况的不确定性以及现有医学技术水平的局限性, 使得整个分娩过程充满了风险。在妇产科学教学中, 要求寓医疗风险意识教育于妇产科学教学中。教师应依据各种法律法规, 结合临床病例,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目的, 应结合书本知识列举临床相关病例或典型的医疗纠纷案例进行医疗风险意识教育。实习期间的医疗风险意识教育可以通过学习医疗文书的规范化书写、学习医患交往的语言技巧来实现。

2 开展第二课堂的必要性和意义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改革, 妇产科学本科教育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 本科教材也不断更新, 将妇产科基础知识与最新学科进展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使学生们的学习效果不断提升。但这一教学方式更侧重于对广大学生的普及型教学, 而那些对妇产科学有着浓厚兴趣的学生们则往往感到“学不够”, 在这些学生中, 有很多人是有志于从事妇产科工作的, 因此, 这些学生非常渴望能够在本科学习阶段, 对妇产科学有更深入的、客观的了解和认识。因此, 就需要在第一课堂之外对这些学生进行补充提升式的教学。第二课堂作为高等医学教育的重要内容, 能有效弥补第一课堂的不足, 是做好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途径。

第二课堂教学形式的产生和发展正是基于“兴趣”这一学习的基石和动力。兴趣是个体对生活环境中的人、事、物的喜好程度以及对学习[4,5,6,7]、职业等活动主动接触参与的积极心理倾向。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学科内容本身的兴趣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是巨大的。只有对妇产科学本身感兴趣, 学生才会深入地、兴致勃勃地去掌握这方面的知识。否则, 学习就只是形式的、勉强的。可见, 学习兴趣在学习动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而且是使学习持久及深入的根本原因。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就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 教师不仅要教育学生为完成任务而刻苦学习, 还应该进一步使学生喜爱妇产科学。

在当今社会中, 人们对专业及职业的选择具有更大的主动性和自主性, “兴趣”成为人们选择专业及职业首要考虑的因素;而且, 对于某一专业或职业“感兴趣”的人往往会成长为该专业的中流砥柱, 因此, 在完成了对所有同学的常规教学任务后, 对那些对妇产科学感兴趣的学生进行额外的、补充的学科教育, 就会极大的放大教学成果, 使这部分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 更深入、客观、科学的了解妇产科学, 对妇产科学的专业知识有超出本科教材的理解和认识, 从而为今后的临床实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 这些学生极有可能是妇产科学界的接班人, 第二课堂教学活动使他们更早的、真实客观的认识妇产科学的特点、临床工作的性质, 这些认识会使他们在面临职业选择时做出更理智、客观的决定, 也有助于他们克服今后职业道路上的挫折和坎坷。俗话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参加第二课堂活动的学生, 常常会在不经意间用他们的学习心得体会、知识收获影响周围的同学, 从而提升整个班级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第二课堂活动并不是第一课堂的简单延伸和补充[8], 而是整个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课堂多在课余时间开设, 以配合第一课堂教学为目的, 弥补了第一课堂教学时间、空间、条件、场景限制的不足, 形式可以多样灵活, 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 学习内容实用性强, 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提高学习兴趣, 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和知识应用的能力。在第二课堂中, 没有很多学习的规矩和习惯的制约, 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更自由的沟通交流, 教学环境更加轻松自由, 很多学生在第一课堂里不好意思提出的问题, 在这里都可以比较轻松的提出并得到解答。

3 第二课堂的教学内容

在整个妇产科学教学过程中, 针对不同的学习阶段, 为学生安排了不同的第二课堂教学内容。学期伊始, 学生们的学习热情高涨, 尤其是那些对妇产科学感兴趣的学生, 邀请科室的教授为大家上一堂名为“如何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妇产科医生”的专题讲座, 教师以自身的经历为背景, 以自身的成长过程为主线, 循循善诱的向学生们描绘出如何从一名医学生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妇产科医生;在学习产科知识的阶段, 同学们又在第二课堂上学习到了许多书本上未涉及的, 关于产科用药的知识, 这是对课本知识的重要补充, 同时也让学生对课本知识有了更深的理解。

妇产科学是一门兼具内外科学特点的学科, 手术操作是妇产科领域里重要的组成部分, 尤其是近几十年兴起的妇科内镜技术, 更是同学极为关注的热点问题。学期过半, 同学们已经学习了很多妇科病种, 大家对常见的计划生育手术及妇科内镜技术很感兴趣, 不满足于第一课堂上讲授的内容, 于是我们又在第二课堂教学时间里专门开展了关于妇科内镜技术及计划生育手术的专题讲座, 教师结合大量的图片、录像及典型的临床病例, 生动详细的介绍了相关的知识, 同学们受益匪浅, 对妇产科学的最新技术及进展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教师还组织同学们对典型病例的发生、发展、诊断和治疗进行讨论, 然后教师有目的地总结和评价, 系统完整的完成了从理论知识到临床实践的过渡。

出国留学是学习国外先进知识的重要途径, 同学们对国外的医学教学、医学科研及医疗体制都很有兴趣, 也很渴望了解如何能够创造出国深造的机会, 于是我们邀请了本科室具有国外学习经验的教师为同学们介绍在国外学习的经历。课堂上同学们踊跃提问, 气氛自由融洽, 同学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 也对国际妇产科学的发展情况有了了解。

学期终末, 各个章节已讲授完成, 同学们很希望对整个学期的学习内容做总结性串讲, 那些对妇产科学有着浓厚兴趣的同学很希望能了解未来妇产科的发展趋势, 我们邀请了德高望重的科室主任将本学期的教学重点重新为学生们梳理了一遍, 同时为大家介绍了妇产科学的发展历史、今后的发展方向和趋势。主任丰富的临床经验、曲折的人生经历、精彩及生动幽默的讲解, 让同学们享受了一次丰盛的知识“大餐”, 更进一步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热情, 也使相对抽象枯燥的理论知识变成了生动有趣的真实感受。

经过探索表明:第二课堂结合第一课堂教学不仅是可行的, 而且对高等医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是行之有效的。通过第二课堂的实践有助于学生巩固、加深课堂教学的知识, 课堂知识在横向上有所拓展, 在纵向上有所加深, 有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书本知识。第二课堂活动具有以学生为主体, 以学生兴趣为起点, 师生能充分互动等课堂教学无法比拟的独特教育优势。在第二课堂中, 教师的参与是适度的、恰当的, 教师更多承担的是受邀指导者和顾问, 是“引导”而非“主导”活动, 更不是“支配”、“控制”活动。

第二课堂活动自主性强、内容丰富多样, 克服了课内教学内容相对固定和单一的局限性, 更符合每位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能力水平, 有利于发挥学生个体的素质特点, 有利于学生身心平衡发展;第二课堂活动符合教学规律, 符合学生积极表现自身能力、实践自我价值的心理愿望。学生通过参加第二课堂活动, 可以扩大知识面、提高情商, 陶冶思想情操。第二课堂活动为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全面素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是有利于人才成长的良好教学形式。

参考文献

[1]景丽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J].化工高等教育, 2006 (5) :26.

[2]扈中平, 李方, 张俊洪.现代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64-75.

[3]杨瑛, 迪丽, 魏俊荣, 等.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妇产科教学质量[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3, 10 (5) :523.

[4]涂阳军.情境兴趣与教育:国外兴趣研究新取向[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 (1) :36-38.

[5]文静, 吴庚香, 梁凡, 等.兴趣爱好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性格影响的调查分析[J].数理医药学杂志, 2006, 19 (4) :405-407.

[6]张绍波.高校教师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策略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 (7) :167-169.

[7]刘正萍, 阴国恩.简论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 (基础教育版) , 2006 (3) :22-24.

小学科学课堂活动组织策略研究 篇8

关键词: 小学科学 课堂活动 科学素养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以下五大方法能够有效组织小学科学课堂活动:

一、利用多媒体技术吸引学生兴趣

近几年在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技术越来越多地运用到课堂中,把网络上一些生动的视频、动画播放给学生看,吸引学生学习兴趣,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吸引学生对科学课堂的兴趣。例如:教学《动物怎样繁殖后代》这一节内容时,很少有学生见过动物是怎样繁殖的,单纯靠老师的语言描述,学生很难理解,如果这个时候教师能从网络上搜集各种动物繁殖后代的小视频或图片播放给学生,那么教学效果肯定更好,学生学习兴趣会更浓烈。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对于一些难以用语言描述内容,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的形式教学,既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又能保证教学有效性。

二、把科学的教学与游戏有机融合

很多教师可能认为五六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意识已经培养出来了,没有必要在教学中融合游戏元素,其实不然,无论什么阶段的学生,都喜欢有趣的事情,把游戏元素与教学课堂有机融合能够让学生觉得科学学习过程是有趣的,从而更愿意学习科学知识。例如:教学《形状与结构》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采取游戏教学形式,在课堂上分发给每位同学一些泡沫和胶水,比赛看看哪位同学能够利用这些材料最快最好地搭建出小房子,学生一边拼接,教师一边把教学内容告诉学生,学生对于科学课堂的兴趣更加浓烈。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融入游戏元素进行教学,从而保证教学效率。

三、开展分组合作模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自主探究,但是小学阶段学生思维模式和学习能力都还处于发展阶段,如果一味让学生独立学习,反而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分组合作教学模式,既能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又能将学生力量结合起来培养他们的小组合作意识。例如:教学《地球的表面》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成立学习小组讨论地球表面上都有什么,小组内每个学生都或多或少地能说出几条,在所有学生描述完之后把内容进行总结,然后派一个代表把自己组获得的知识分享出来,这一堂课教学就完成了。这种教学形式不仅能帮助学生自主学习,而且课堂氛围活跃起来,最主要的是节省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体力,让他们把注意力转移到学生学习效果上。

四、分层教学,着眼于全体学生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根据普通学生的学习水平进行教学,使一部分学得比较快的学生在课堂上无所事事,而一部分学困生则无法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小学科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习能力和成绩为学生进行分层,对于学习能力较高层次的学生设置比较困难的目标,更多地让学生自学;对于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则采取引导与自学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对于一些学习能力比较弱的学生则重点进行引导,同时设置比较简单的目标,保证他们在课堂上有所收获。

五、对学生进行有效评价,引导学生改进

传统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过程都是根据学生的反馈是否让自己满意或者考试成绩进行的,这种评价形式使一部分学习刻苦但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失去对学习的兴趣,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因此在现阶段小学科学评价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多元化评价形式,引导学生对自己进行评价,同时让学生之间互相评价,将多种评价形式融合到一起,这一形式让教师不只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能发现学生真正的需求及学习弱项,从而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帮助学生提高科学成绩。例如:教学《简单电路》这一节内容时,如果教师只是根据学生最后有没有完成电路的连接进行评价,必定会击一部分认真学习但没有完成的学生的自信心,如果教师能够引导学生自我评价,让学生说出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然后教师采取相应措施对学生进行引导,教学效率才能有所提升。

科学第二课堂活动计划 篇9

三年级科学教学计划

执教者:张月明

一.学情分析

1、三年级儿童想象丰富、思维活跃,天生的好奇心是科学学习的起点,他们对花鸟鱼虫、物质特性的好奇心,只要善加引导就能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行为。

2、通过一个学期的《科学》学习,学生们对《科学》这门课已经有所了解,知道科学课是由一个一个的活动组成,这是令他们喜爱的。但是他们却常常不能自觉作好课前准备。

3、虽然经过一个学期的科学学习,学生们已具备一定的探究能力,但是他们的观察力、思维力有待提高,特别是动手操作能力更是比较低。往往只看事物表面,而不知事物的内在,难以把握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

4、对实验感兴趣,但容易停留在表面,而不去研究内在。

5、对科学探究的认识不够,特别是制定计划的水平低。

6、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学生缺乏对科学学科重要性的认识。

二.教材内容分析

本册内容由“植物的生长变化”、“动物的生命周期”、“温度与水的变化”、“磁铁”四个单元组成。教学内容和三年级上册一样,也属于生命世界和物质世界的内容,但在探究重点上却与上学期有着本持的区别,主要是让学生对变化的事物进行观察,观察变化的过程并探究变化的规律。相对于整个的小学科学学习过程来说是一个质的变化。

植物的生长变化单元主要是将一些值得学生观注的问题如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植物的各个器官与植物的生长和功能存在什么关系;它们对于植物本身有什么作用等以风仙花为例进行研究。

动物的生命周期单元主要是以认识蚕的生命周期,进而认识其它动物的生命周期,和认识人的生命周期。

温度与水的变化主要是认识温度,学习使用温度计,观察研究水是如何从一种状态变化为另一种状态,研究水的三态之间的变化规律。

磁铁单元主要是整理对磁铁的认识;实验研究磁铁的性质,了解人们对磁铁的应用;学习制作指南针,加深对磁现象的认识。

三.教学目标

一、科学概念

1、植物生长具有一定的生命周期,生长需要适宜的条件,都有相应的器官,每个器官有自己特殊的结构,并具有自己的功能,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2、人和动物都是不断生长变化的,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寿命的长短与生活环境有关,通过繁殖使其物种不会随着个体的衰老死亡而灭亡,并得以不断延续。

3、什么是温度,温度是可以测量的;温度与物体的热量变化有关;水有三种状态,三态之间的变化与热量有关;三态变化,使水在自然界循环运动。

4、认识磁铁的性质;磁铁的两极及其相互作用;磁力大小的变化;磁铁的用途;用途与性质是相联系的。

二、科学探究

1、种植培养动植物,对动植物进行观察和测量,根据观察的现象提出问题,通过观察到的现象进行预测,并在观察中发现问题或新的变化,用适当的方式对观察的现象进行记录,并用适当的方法处理相关信息,描述所发生的变化,运用查阅分析资料的方法解决问题,获得问题的答案,认识人和动物的生命周期。

2、观察温度计的结构,会使用温度计,观察水的三态变化及其温度的变化,经历“观察现象---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解释)--------分析、检验假设-----寻找新的证据-----做出新的假设……”的过程,完成相对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对水是否可以在气态和固态之间的转化进行验证,对水的各种状态之间是如何发生变化的进行整理和概括。

3、在讨论和交流中,表达和倾听、贡献和分享方法,用简单的材料和方法做探究磁铁性质的实验,用记录表记录实验,用实验获得的证据思维加工得出结论,想办法解决简单的磁铁问题,使用指南针确定方向,制作磁针,合理设计制作指南针。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形成用事实说话的意识,树立科学要讲求实证的思想;激发关注和研究生命现象的兴趣;培养坚持性和合作能力。

2、认识到较长时间坚持不懈进行观察记录的重要性;领悟生命的可爱和可贵,认识到动物和人的生长变化,生命周期是有规律的,是不可违的;生命周期与环境因素及其疾病有关,养蚕缫丝是我国劳动人民的伟大发明,值得我们自豪。

3、认真、细致的观测、记录,认识到观测数据对科学研究的意义和价值;初步认同物质是不断变化的观念,初步建立物质不灭(循环)的认识。

4、培养乐于表达和交流的态度,体验认真实验、收集证据,根据证据寻求结论的科学过程和尊重证据的科学态度;体会在探究中学习合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了解我国古代指南针的发明和应用中,增强热爱祖国的感情;培养发展动手制作的兴趣,激发创造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

在科学探究方面,本册的教学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如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坚持观察、记录的习惯和能力,并学习用流程图、循环图等方法记录观察结果。同时重视基本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和实证意识的培养。例如指导学生学习定量的观察,经历“观察现象一提出问题一做出假设(解释)一分析、检验假设一寻求新的证据以做出新的假设……”的科学探究过程。使其主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有所提升。

五.教学措施

1、认真研究课程标准,钻研教材,做好教学准备,精心设

计教学过程。

2、加强对先进的教学理念的学习,并应用于自己的教学,确保教学的有效、优效。

3、充分运用现有教育资源。挖掘学校、家庭、社会中的可利用的科学教育资源,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小实验、小发明、小制作等活动,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科学实践能力。

4、做好观察、操作、制作、记录的有效指导,培养学生相应的能力和坚持力。

5、对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过程的指导,培养学生学会探究。

6、精心设计拓展活动,联系现代科技、生活,并加强学以致用的培养。

7、加强优生和学困生的联系,互相帮助。

科学第二课堂活动计划 篇10

科学教研组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在学校教科室和教导处的指引下继续开展科技教育特色主题教育,认真学习先进的教育思想、新课程标准,积极实践课程改革理念,坚定不移地实施以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方法改革。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重点,深入教学一线,加强教学研究,切实解决好教学改革中的新问题,不断反思与总结,找出一条科学教学的有效之路,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二、主要工作:

1、加强课堂教学研究

科学新课程实施以来,全体科学教师通过新教材培训,逐步适应了新课程教学的需要,对新教材有了一个正确的认识,并积极投入到课程改革的实践之中,较好地解决了从自然过渡到科学后教学方法问题。但从有效教学的角度分析,还有许多尚待解决的深层次问题,如教学的有效度、结构性、科学性、价值取向等方面需进行研究。本学期将以规范、有效、创新为重点,推进课程改革,深化素质教育,全面提升科学教学水平。

2、继续抓好科技普及和科技特色校建设

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科技教育必须同自然学科的整体工作有机结合起来,科学老师要利用自身的优势,围绕推进学生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知识、科学精神的总目标,积极宣传、辅导学生开展科普普及工作,在此基础上边学习、边实践、边总结,处理好科技教育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落实有关计划内容,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航模活动及其它科普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继续抓好竞赛辅导工作,为下半年的科技类比赛做好准备。

3.继续开办好“科技周”,活动,容包括航模比赛、科普讲座、科普电影、小制作等,各班可选送的几件科技小制作作品。

三、主要措施

1、制订学期教学计划开学初,认真学习新课标,领会其精神,认真分析教材,并结合学生实际,制订教学计划,分析前一学期学生基本情况、本学科教材内容基本体系、教学目的及任务,提出改进教学、提高质量的具体措施,制订教学进度表。

2、教研日常化、专题化教学无小事,各组、各教师要在课下经常性讨论交流教学中遇到的困惑、获得的经验、取得的成功、经历过的失败。组内教师经常开展互听活动,并及时交流总结,形成浓厚的教研氛围。

3、重视自身素质的提高教研组要组织每位教师认真学习新课标,并充分利用好《科学课》、《科学课程标准》等专业性学科期刊,定期组织学习教育理论、教学文件和教学业务知识,注重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并且做好记录。每位教师要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各种形式的进修、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理论水平、专业知识水平、教学能力和教学研究水平,以便顺利通过市专业知识考试;积极参加市级、校级的教学评比等活动,在实践中锻炼自己;工作中,要加强同学科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在组内形成一种和谐、默契的同事关系,以求大家共同

进步。

4、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每位教师应严格执行课程教学计划,认真钻研新课标、教材,分析学生实际,编制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确定教学方法,选择教学媒体,认真写好教案。全组教师要创造性使用教材,并讲究备课的实效;深入落实“探究--研讨”教学法,注重让学生体验科学发现、科学研究、科学创造的过程,形成自主的科学态度,发展科学素养,教师要认真组织学生参与科学实验与科学实践。每位教师还要根据课题组织做好研讨课并及时总结反思,促进教科研与教学实践的契合。

四、活动安排二、三月份:

1、制定教研计划

2、撰写科学案例论文,参加校内评比。

3、协助布置班级养殖角、科技种植园,指导种植、养殖观察记录。

4、组织科普月相应活动

5、组内科学教学理论学习

6、兴趣小组组建并开始活动

7、教研课(人员待定)

8、上效实验教学论文

9、指导学生课题《本地野生鱼类的考查》(整个学期)

四月份

1、科技种植园种养殖活动

2、组内科学教学理论学习

3、迎接优秀科学实践基地检查

五月份

1、期中抽测

2、优秀养殖角、种植基地、观察记评比。

3、宁波市科普教育特色学校申报

4、组内教研组学习

5、组织参加科技模型类比赛

六月份

1、组内教研组学习

2、各类科技比赛准备

3、期末测验

科学第二课堂活动计划 篇11

一、协调学生之间分工与合作,让科学探究活动更和谐

小学科学探究实践活动中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分工,是课堂实践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教师在活动前要明确学生自己的任务以及实验的程序。因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的引导作用代替不了学生的实践过程,而这种主体性在探究过程,只有分工明确,才能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探究活动的主体,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在实验过程中不能让学生孤立无援,必须让学生学会合作,在协作中观察、实践、总结、讨论。

教学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神奇的水”一课时,学生在之前学习中已经掌握了水的基本特点,了解到水是无色、无味、无形的液体。该课程要求向学生说明水的毛细现象、张力及水的压力等知识。在“毛细现象”的学习过程中,我安排了学生实践活动。在活动之前,首先明确每组的4个人的任务:A组员到教师处取三个杯子,并装上半杯水,然后将杯中的水染上颜色;B组员准备薄纸巾;C组员准备一朵花,并把花茎小心地剪成两半;D组员负责在实验过程中填写实验现象记录。这样的分工安排明确有序,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们有条不紊地进行两项实验。实验结束后,我要求4名组员进行合作交流,根据实验现象,讨论水有什么特征。在实验交流讨论的基础上,我揭示“水这种会爬的现象叫做“毛细现象”,同时要求学生在小组内通过回顾,寻找生活中的“毛细现象”。

根据以上探究活动实例,我们不难发现,协调好学生分工与合作关系,不仅提高了课堂中的实验效率,而且促进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使人人有事做。在合作交流过程中,学生的思维火花因为有了共同探索的基础而变得格外绚丽。

二、因地制宜地选择探究活动对象,让探究活动更具可操作性

在科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树立合理开发教学资源的意识。学生探究活动的内容及素材要结合教学内容,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选择学生身边可感受、可操作的探究实验内容,选择体现对学生人文关怀的身边实验素材,让学生乐于去观察实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去探索、去研究的积极性。

在三年级科学课“寻找有生命的物体”中,教材安排在校园里寻找有生命的动植物。在教学中,我改变了以前的做法,改进了探究场所,布置学生周日与家长一起走向田野,在美丽的大自然中寻找原生态的生命。学生们异常高兴,在家长的陪同下,发现了很多新奇的动植物,有许多是课本中没有介绍的。这次对教材探究活动场所的改变,更加吸引了学生,使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感受到自然的魅力,增强了对科学课程学习的欲望。

三、加强学生探究活动的体验,让探究活动更有价值

在科学课堂教学过程中,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其最大的优点就在于探究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科学实验活动的主人,使所有的科学实验知识不再是空洞乏味的,而是摆在学生面前的一个个真实可感的东西。因此,在探究活动中,教师应把舞台交给学生,做学生探究路途上的引导者、倾听者、交流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摒弃讲解式传教,给学生一定的空间,鼓励学生多观察、多思考,让学生在动手和动脑的过程中,亲历探究活动,对实验过程有更深入地体验,对实验结论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充分感知探究活动,才能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提升实践能力、思维能力,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同样是三年级“神奇的水”一课中,在教学“水的托举”这一环节时,我让学生在实验室里尝试在小烧杯里放入各种重量的砝码,然后观察大烧杯里水位的变化,同时激励学生也可以把身边的小文具放入小烧杯中进行实验。利用学生好奇的心理,加强对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进行观察、记录与反思。在实验过程中,难能可贵的是,有不少学生根据数次的实验比较,大胆地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对200克的砝码水位上涨进行了科学的预测。更让我感到欣慰的是,有一位学生在与同组同学讨论分析实验现象后,举手提问道:“老师,为什么砝码单独放入水中就沉下去,而放在小烧杯里就被水托起来了呢?”正当我故作思考时,另有一名学生迫不及待地回答道:“因为小烧杯就像小船一样,砝码放在里面当然不会沉下去啊。”多么具有想象力的回答啊!充满了童趣,体现了学生在探究过程深入的思考。我对这两位学生的回答给予了表扬,激励他们要学习更多关于水的奥秘的知识,从而真正理解其中的原因。

本课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充分参与到实验中去,切身体验到水浮力的存在。也正是这样的体验,才能促进学生进行有效的提问和深入的思考,使得学生的课堂探索活动更具有价值。

总之,我们教师要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引领学生主动探索大自然,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学会研究,促进探究能力,提高思维水平。

上一篇:阜城县人民医院2013年上半年政风行风建设工作总结下一篇:学校申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