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意识论文

2024-07-25

审美意识论文(精选8篇)

审美意识论文 篇1

审美意识与道德意识向艺术生成

在文学艺术创作中,人们往往要求创作者必须贯彻自由的审美意识与道德意识.审美道德意识生成在创作中具有特殊性,不是从外面强加给作者的,而应是创作者内在的生命自由意识向艺术的体验性生成.审美意识的体验性生成,是生命的“敞开状态”,道德意识则使创作者处于生命的约束与责任担当状态.所以,从生命本身出发,就可以看到:审美与道德之关系,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而是生命内在力量的.互相激活的关系.只要寻求生命自由意义上的审美与道德的和谐统一,艺术就能展示出感动人心的伟大力量.

作 者:李咏吟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浙江,杭州,310028 刊 名:东疆学刊 英文刊名:DONGJIANG JOURNAL 年,卷(期): 21(3) 分类号:B83-0 关键词:审美意识   道德意识   交互作用  

 

审美意识论文 篇2

一、备“人”备“神”, 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课堂学习中

俗话说:“预则立, 不预则废。”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 但是目前教师在备课中仍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并值得反思的地方。其一, 一味追求形式, 忽视备课的内质;其二, 千人一面, 千篇一律, 缺少创意;其三, 单纯依赖教参, 备课缺少源头活水。可以说是:只备“课”, 不备“人”, 只备“形”, 不备“神”。美术课不同于其他课型, 需要教师提前准备好许多上课用的材料和工具, 教案和课件, 教师的作品和参考图例等。要构建高效的课堂, 充分利用四十分钟的每一秒, 课前准备就显得就尤为重要。

二、激发兴趣点, 营造宽松、自由的课堂气氛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人的实践活动起着积极的作用, 特别是对学生的学习起着推动作用, 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一个最积极、最活跃的心理因素。学生只有在宽松愉悦的环境里, 才敢于自由想象、标新立异和创新, 使个性获得发展。但是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下, 教师主宰的太多, 对于学生的要求太多太高, 这样严苛的氛围往往导致学生因为这样或那样的顾虑而无法参与其中, 也就没有什么学习积极性可言;而如果我们的课堂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 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其中, 学生的学习热情就会被点燃, 就会对学习充满兴趣, 我们教师通过巧妙的课堂设计, 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 以使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创作欲望, 增加学生的接触点和参与面。

三、让生活走进课堂

陶行知曾经说过:“生活是教育的中心, 生活即是教育, 不是生活便不是教育。”美术学习的外延与生活是相融的, 生活就是美术学习的源头活水。用生活的经验来教育, 是学生最喜欢的方法, 也是教育的最好方法。我们只有把课堂当作生活的缩影, 营造生活化的课堂气氛, 为美术教学注入鲜活的社会生活、时代气息, 让学生体验学习生活的愉快和乐趣。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应为学生提供一个贴近学生生活背景, 创设生活化的教学, 激发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 缩短新的知识与学生自身的距离。

四、让学生在互助、互动中创造精彩

教与学的过程不是教师教了什么, 而是学生学了什么, 关键是学生在教师有效的引导下获得了什么。高效课堂中要突出互助, 让学生教学生、学生帮学生、学生评学生、学生影响学生、学生启迪学生。通过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达到教学共振、提高教学效益、促进学生发展。

我们的很多美术课内容都可以在“先学后教”的模式上“交”自己的作品后再教, 这样加强了学生之间的展示和交流, 教师只指导学生提炼有价值的问题, 在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中巧妙引导铺道, 在学生遇到困惑时迂回指导, 适时点拨。在互助、互动的交流中, 学生个性思维的火花产生碰撞, 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五、关注课堂动态生成, 引领学生思维

钟启泉教授说:“课堂教学应该关注生长, 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 对智慧没有挑战性的课堂教学是不具有生成性的;没有生命气息的课堂也不具有生成性。从生命的高度来看, 每一节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课堂教学必须有生成, 不承认课堂教学的生成性, 不允许教学出现任何意外、错误, 这样的课堂就会缺少生命力。

课堂教学中往往会有很多突发事件, 我们不仅要沉着应对, 还要积极捕捉教学契机, 抓住学生的心理, 巧妙地将课堂上的意料之外转化为意料之中,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听到生命成长拔节的声音。教师要对教学过程做假设, 学生会怎么说?我又该如何引?不妨多模拟一些情境, 多考虑一些可能发生的情况。这样教师才有可能收获许多未曾预约的精彩, 我们或许可以在不经意间获得新发现, 在所谓的问题之中发现教学中的不足, 或者是进一步了解到学生的实际需求, 进而调整我们的教学, 最大程度地引领学生思维。

六、重视个体差异, 让每位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功, 注重自主发展

美术是一门个性较强的学科, 如果我们在安排教材设计、教法安排、教学目标等方面, 从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个性差异等多种角度出发, 我相信:中国将诞生出第2个毕加索、第2个马蒂斯。

心理学研究表明,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得到别人的承认, 受到教师或上级的表扬。即便学习很差的学生也不愿听到别人或教师批评自己, 最起码不要明确表现出来。在美术学习上不是人人都能整齐划一地发展, 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等诸多因素使学生在学习上存在个性差异。所以,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教师要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 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 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应确定“以学为本、因学定教、学教和谐”的思想, 这样才更有利于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七、有效的评价, 引导学生看到前进的方向

《美术课程标准》的评价建议指出:“既关注学生掌握美术知识技能的情况, 更重视对学生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 强化评价的诊断、发展功能以及内在激励作用, 弱化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所以, 在对于学生评价的问题上, 我们教师要改变过去单纯参照学生成绩的单一模式, 而是要综合地结合学生的表现, 对于学生给予准确的评价, 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对学生的评价, 要以多鼓励、少批评, 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评价的把握上, 不能采用单一化的评价标准, 而要体现出评价的多样化、个性化和创造性, 真正为促进学生的发展服务。

审美意识的自觉 篇3

the song dynasty porcelain, entering a new historical

stage of development, during this period the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song dynasty not only with th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systems and unique culture has a close

relationship, and also the folk aesthetic taste that there is a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need of cultural consciousness

and civic life. The rise of the song dynasty fold the flowers

to the awakening of the Chinese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has

the special significance. And fold in the porcelain flowers

of the description of "romantic" culture, is also a full of

era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ong dynasty painting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Multi-angle, diversified reveals the artistic

beauty of this unique art form, and reflected the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of the citizens.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较为特殊的王朝,政治上腐朽无能,国家衰败屈辱,但其经济、文化却极度繁荣。伴随着这些繁荣景象,出现了宋代绘画的光辉灿烂和绘画风格面貌的推陈出新,伴随这样自由繁荣的生活空间,促成市民审美的提高和完成。瓷器在宋代市场经济需求量较大,而这种丰腴的文艺氛围,自然借助于瓷器在市民生活中的流通,形成一种独特的魅力和浪漫情怀。折枝花鸟在瓷器上的运用在宋代已然成为了一个亮点,非常注重艺术性与实用性的结合,以一种灵动质朴的生活情态。

宋代折枝花鸟在瓷器上的运用可以说是生活瓷器的艺术化。它使冰冷的艺术富有观赏性,它是民众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主导下的浪漫艺术,形成了一门充满浪漫色彩的生活艺术。它是宋代精神文明发展的产物,也是传统瓷器工艺的延续,结合了绘画和工艺两种艺术形态的诠释,赋予另外一种新的文化形式的价值和意义。这种艺术主要来源于民众的审美自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独特的形式构图

宋代画家对画面空间的营造有着属于那个时代的特色,体现了宋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发展出了小巧精致的折枝式构图,取其局部,以极小的空间、内容发掘其间的丰富变化,所以以小观大、以少胜多、画面造型简洁;“触目横斜万千条,赏心只有三两枝”,其构成法则运用灵活,结构组合丰富变化,内涵深广且法度严谨。黄宾虹论空白说,“一烛之光,通体皆灵”。这就是宋人花鸟所追求的空白美的最高境界。就是这样一种折枝花鸟式的构图形式运用日趋程式化、平民化。

二,浪漫的表现手法

折枝花鸟画表现在造型上重视形似而不拘泥于形似,追求“不似之似”与“似与不似之间”。墨色浓淡干湿苍茫,运笔丰富多变,或朴或雅,或拙或巧。宋代文人士大夫多借花鸟题材来抒情达意,以“赋、比、兴”的手段,缘物寄情,托物言志,提倡意境与情趣的完美结合。《宣和画谱》卷十五《花鸟叙论》载:“故花之于牡丹芍药,禽之于鸾凤孔翠,必使之富贵;而松竹梅菊,鸥鹭雁鹜,必使之悠闲。至于鹤之轩昂,鹰隼之击搏,杨柳、梧桐之扶疏风流,乔松、古柏之岁寒磊落,展张于图绘,有以兴起人之意者,率能夺造化而移精神,遐想若登监览物之有得也。”磁州窑彩绘中就常见有小幅花卉作品,一丛幽草,几点闲花,数片芦苇,几乎每一幅都是一帧精彩的水墨小品,画面隽永,清新脱俗,意境极富浪漫色彩。

三,多样的绘画题材

各种花卉、蔬果、草、鸟、鱼、虫等皆为表现的范围之内,瓷器的纹样也是各式各样,习称“折枝花纹”“折枝果纹”“折枝花果纹”,统称折枝纹。常见有折枝梅、折枝莲、折枝牡丹、折枝枇杷、折枝石榴、折枝荔枝等。所以说折枝花鸟的多样审美情趣不仅带给我们绚烂多姿的艺术世界,更影响到我们的生活。这种一枝一叶的折枝构图造境,盎然勃发了全然独立的生命,体现了审美上的独特性和自觉性。

综上所述,折枝花的出现不同于一般的绘画题材,它蕴含着一种内在的审美运动,并且这种驱动显然比其他的艺术门类要单纯得多,宋代折枝花鸟的兴起是中国审美文化史上的一个突破,而它在瓷器上的运用,技法上反映出宋代文化中的理性美和感性美的和谐统一,思想上具有近代人本主义的萌芽,从自发到自觉,中国人完整意义上的现代审美意识从宋代瓷器折枝花鸟纹开始拉开了帷幕。

参考文献:

[1]《中国画论辑要》(增订本) 周积寅著,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7。

[2]《中国美术史》 洪再新著,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3.1。

[3]《宋代绘画研究》 邓乔彬著,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10。

[4]《中国艺术精神》 徐复观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5]《生活陶艺》 黄胜、李明珂、赵兰涛著,中国民族摄影出版社,2012。

[6]荆晓:“论宋代工笔绘画的空间表现”,《新视觉艺术》,2010,3。

[7]程伟:“平民化的宋代绘画”,《艺术设计与文化》,2007,4。

[8]葛旭东:“删繁就简——宋人折枝式构图的空灵之美”。

[9]陈杰:“宋代瓷器彩绘艺术的特点”,《南方文物》,2002年第二期。

[10]王苏伟:“宋代瓷器的纹饰特点和文化内涵”,《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07,10,第27卷第5 期。

[11]卫欣:“折枝花的兴起与中国人的审美自觉”,《美与时代》,2006,3.

声乐教学中审美意识的养成论文 篇4

关键词:审美意识,声乐教学,认知,价值

声乐艺术历史悠久,是人类自我表达的艺术形式之一。声乐教学宗旨是提高学生声乐演唱水平,在浩如繁星的音乐表现形式中,培养学生深刻理解音乐的能力,在演唱者精神与意识的主观引导下,准确表现歌曲作者及自身情感的能力。

一、在声乐教学中培养审美意识意义

1.声乐审美的性质及价值

声乐是人类社会最早诞生的艺术,从音乐美学的学科名称看,声乐艺术自它诞生起,是艺术美学与音乐学之间的交叉学科,紧密的伴随着人类的一切社会生活,是艺术美学的分支学科,以独特艺术表现形式展示审美功能与价值,通过一种艺术信息实现艺术审美的交流,充分体现了人类情感表现自我创造与追求。审美教育根据声乐教学过程中予以表现,从单纯实用到多层次、多结构审美要求,通过声乐教学,运用人声为表现手段,让学生提高审美个性和能力,使音乐艺术抒情本质在声乐中得到体现,教师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美,陶冶自身的情怀,逐步培养学习的兴趣。在声乐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关系中美是审美对象和审美意识的和谐统一,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音乐作品是审美对象,审美客体所具有的审美价值在客观上,美好的声音通过审美主体传递决定着审美主体感受内容、方式和程度。声乐作为音乐艺术或美学的形态之一,在声乐表演艺术里,它与器乐艺术不同,关于唱法有三种,根据它的创造过程与艺术表现,分为美声唱法、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当我们深入探究各自特殊性的时候,首先涉及的就是声乐审美,才能提高我们对声乐艺术美的认识。

2.重要意义

所谓审美意识的培养,在人类的艺术活动中,是用审美的内在规律与内在特质培养,美的感受是客观存在的,它训练学生的想象力、感受事物能力,通过感知、想像、情感及思考及体验与理解情感的能力,指导学生如何运用气息,使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得到完善,教会学生用自身完备的文化知识,具备敏锐的审美感知力与艺术创新力。审美意识培养是声乐教学与审美间的纽带,实现声乐教学与审美本质之间的融会贯通,需要审美规律的引导并发展,要在没有特定的审美背景之下,体现“美”这个声乐艺术的核心本质,为学生提供审美的想象素材与想象背景。考虑不同的人对美的理解与认知,培养学生倾听声乐作品的习惯,在具体现实的声乐教学中使整个教学活动都充满了欣赏音乐,重视声乐艺术的重要内在本质,谈论音乐的氛围。运用描述、引导、制造氛围等教学手段,通过大量的倾听,为学生提供足够的相关资料,可不断扩大音乐欣赏的范围,经过学生的审美心理活动的深入与内化,使学生对声乐作品达到多次欣赏后的熟悉,使学生的情感与情绪产生外在的反映,就可以改变原本的不喜欢、不接受,进而实现最终的教学目的。从而逐步提高音乐欣赏层次,这过程正是审美意识培养的过程,增强对音乐领悟程度和对音乐美感受程度。审美意识培养能提高学生声乐学习的效率,并将审美意识贯彻于声乐教学的具体细节,使能客观的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使学生有意识提高自身审美与审美修养,使学生在学习中做到有的放矢,培养自身的审美思维,避免不必要的学习时间与学习精力的浪费,真正领悟其中蕴涵的深刻哲理,提高学习效率。审美意识培养对声乐艺术实践有指导作用,在日常的声乐教学活动中,重视演唱技术与技巧的传授与提高,但不能过分关注于发声技术技巧的提高,而必须注重声乐演唱的表现力与感染力。

二、在声乐教学中的进行审美意识培养

声乐是一种听觉的艺术,声音技术的训练本身蕴含了内在审美意识,声乐艺术活动就是演唱与欣赏的过程,审美特征很多时候跨越了时间与空间,而聆听是每个人感知音乐的第一阶段。要树立起正确的声音概念与审美观,看重人性的表达与尊重,在日常的声乐教学实践过程中,要体现统一性又具有多样性的审美特征,可以采用的教学手段就是鼓励并引导学生通过相互观摩独立的思考,作为教学主导声乐教师在声乐课堂上适当采用多媒体技术,学生之间的教学观摩应是多种形式的,让学生自己聆听并揣摩,分析出彼此之间的不足,教师再进行具体的引导,指出他们的长处与优点,使学生歌唱的概念就会更加清晰,更快的建立起自身的声乐审美观,从而有助于声乐审美观念的建立。应根据实际情况对教学当中的具体情况,要求学生将自己的演唱用数字摄像机记录,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措施与手段,可以用不同的声乐演唱方式与流派,充分体现音乐艺术之美的核心本质,并根据教学的变化与发展调整教学手段,并在教学汇报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在建立起正确的、完整声乐审美理念。声乐首要前提就是具有良好的嗓音条件,真正具有美感的正确的歌唱要符合基本的声乐审美理念,建立在专业、系统、科学的声音训练上。只要人声具有足够的美感,运用审美性的方法来引导学生,任何器乐都不能超越声乐的艺术魅力。培养声乐作品艺术处理中审美意识,作品是声乐表演的基本前提与出发点,歌词是一首声乐作品的主题与基石,是实现声乐之美的最根本前提。蕴含着词曲作家自身强烈的感情色彩,是从符号到审美的过程,歌词是静默的,无声无息的,因此,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要对歌词深刻的分析与理解及认识,要特别注重读谱的严格无误,真正的领悟歌词中蕴含的情感之美,将乐谱所标注的每个记号都反映在练习中,椐此创作出真正优秀的声乐作品;要求学生细心研究乐谱,将将其变成具有生动、丰富形象的,对乐曲有一个整体概念;要让学生对歌词进行朗读,有目的、分层次地帮助学生从纵向和横向对歌词进行逐字逐句的细致分析,对构成作品的创作手段进行分析研究,凸显出了演习歌词的重要意义,体会作曲家意图,对诗篇经行深入细致的研究,相对准确地再现作品的风格流派;理解并深刻的领悟其人文内涵,再从技术和表现上不断去要求各个局部,使其具有了极强的艺术美感,让每个局部不断加深和完善。使其具有极高的审美水准,要启发学生寻找适当表达上感觉,从而能够使其在作品表现的共性基础上,充分体现出审美价值,以创造性地表现出学生本人对音乐的理解。了解作品创作的背景,培养歌曲演唱处理过程中的审美意识,音乐表达是非常自然地从心里流淌出来,让学生熟读歌词,理解歌词的含义,使学生的演唱认识歌曲的整体音乐风格,准确的把握音色的变化。最大程度的开发学生的艺术想象力,每一个字都要坚定饱满的唱出来,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作品当中,通过人声来体现人们的情感世界,自己主动去寻找声乐作品美的元素。教师要很好地诠释作品的艺术形象,才能使声乐作品的演唱处理事半功倍,用形象化的语言启发教学,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易于理解,才能使学生通过由内而外的演唱,让人感到审美的愉悦,表现出歌曲所要表达的情感主题。

三、加强声乐审美意识培养

在实际的声乐教学活动中,应从实践教学工作做起,提高学生对审美意识培养的认识,明确歌曲的含义与音乐的强弱关系,加深学生对声乐艺术的理解,使美的意识深入学生的声乐观念。审美意识确立要落实到舞台实践的全过程,加强声乐艺术实践,教师要在延伸声乐专业课堂学习的基础上,一切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出发,激发学生全面发展专业技能的积极性。使学生有所想、有所行、有所获,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中提高审美能力。让学生多渠道、多侧面、多层次地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文化修养,使其获得美的感受、美的表现、美的创造,还应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等审美能力,将美贯穿于声乐教学的每一过程。逐步提升演唱者的综合素养,保持坚定的信念,通过实践不断的完善自己,要突出学生的能力和个性发展,要保持学生参与创造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参加演唱实践和教学实践,建立适合自己的演唱风格和审美个性,教师通过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声乐的兴趣,达到审美教育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戴定澄:《音乐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2月出版.

2.邹长海.声乐艺术语言学)讲话与歌唱仁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3.卓非亚丽莎:《音乐美学问题》[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76年1月出版.

4.陈蓉蓉,石惟正.中国声乐的审美意识7J8.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5.李吉提:《中国音乐结构分析概论》[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年10月出版.

6.黄敏.在声乐教学中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J〕.赤峰学院学报,,28(4)

7.邹本初:《歌唱学-沈湘歌唱学体系研究》[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1月出版

审美意识论文 篇5

幼儿舞蹈教育,是对幼儿进行美育的一种理想方式。在舞蹈教学中,注重培养幼儿的审美意识、使孩子们不仅能发展身体,得到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活性的训练,而且还能发展思维和情感,在意志、思想品德、个性等方面得以全面培养和拓展。经过一学期的课题研究,体会颇深,现小结如下;

一、和谐融洽的教学环境是关键

除了应具备的舞蹈厅教学设施与多媒体教学设备等有形的环境外,师生、同伴间爱心融洽的无形环境也是必需的,舞蹈本是一门情感的艺术,而幼儿的情感往往是外露并支配理智,幼儿只有在良好的情感状态中学习舞蹈,才能充分地体验舞蹈美并表现出来。因此在教学中,我耐心讲授,训练时热心辅导,用爱心去和孩子们沟通,用美去点燃他们求知的心灵之光,使幼儿产生积极愉快的情绪,提高他们参与舞蹈学习的主动性。

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是有效途径

为了在舞蹈教学中对幼儿实施审美意识的培养,我们认真研究幼儿在审美活动中如何生成美感的最基本的客观现实。当幼儿在学动作,练组合、排节目期间,总是观察和跟随着教师的示范心摹手追地模仿,在聆听教师讲解动作的同时幼儿本能也手舞足蹈。这时他们主要是以审美主体的身份,对审美客体—动作的技术规格,起止路线,舞姿变化,风格韵律、音乐节奏,人物性格等作舞蹈艺术美的初步谛视和判断。但是,如果教师仅仅运用示范法和讲授法进行教学,不能

更好的、更完整的展示舞蹈作品的美,无法达到舞台表演的作品,完成感染和引导幼儿表现美的任务,反而会阻碍幼儿审美意识的确立。因此,在教学中我们结合多种形式并用的教学手段,达到了良好的效果。如:

1、运用声图并茂,直观形象、感染力强的现代化电化教学与示范讲授相结合;

2、节奏训练与律动组合的动静交替。

3、趣味游戏与舞蹈组合的融合等。既给幼儿以直观、丰实的感性认识,又将教师的智慧和情感深深地倾注于舞蹈美的示范表演和讲解之中,启发孩子的想象,增加孩子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树立孩子感受美、表现美的良好意识。

三、采集丰富的舞蹈题材是重点

幼儿舞蹈的教学题材,是丰富多彩的。不同题材的幼儿舞蹈,可以让幼儿在理解和表现作品的基础上,树立一种对大自然、社会、生活的审美意识。选择合适的舞蹈题材是我们开展活动前的重点,如反映生活题材的幼儿舞蹈《姥姥门前看大戏》,灵活地运用了汉民族民间舞蹈语汇,通过一群孩子在大年夜看戏种种充满童趣的神态表现向人们展示了一种民俗文化之美;富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傣族《孔雀舞》、新疆《青春舞曲》、蒙古《快乐小骑兵》等系列民族舞蹈,不仅让幼儿了解到各民族极具特色的舞蹈特点,更激发了孩子们热爱祖国的情感、树立民族团结的意识;体现部队特色的舞蹈《小小迷彩兵》、《小海军》简洁刚毅的动作与气势雄壮的音乐节奏,激发幼儿积极向上,努力进取的英雄斗志;而反映社会题材的舞蹈《红绿灯》以人拟物的表现手法,形象地说明了行车要遵守交通规则的必要性以及人、车在交通中相互配合、相互协调的道理,表现了一种公德之美。还有如表现本土劳作生产题材的幼儿律动组合《织网捕鱼》,则可以体现出质朴的劳动之美,深化幼儿对家乡艺术文化的了解。不拘一格的幼儿舞蹈作品,使幼儿在舞蹈美的陶冶中全面树立对社会生活中的审美意识。

审美意识论文 篇6

小学音乐中的器乐演奏教学可以在增强学生的美感、乐感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接近音乐、理解音乐,以达到陶冶情操、开发智力以及提高鉴赏能力的目的,较好地发展了学生的音乐记忆力和想象力,进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意识。按照“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普及到提高”的认识规律,教师的器乐演奏教学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组织音乐游戏提高学生的音乐记忆力。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在低年级教学中通过趣味性的音乐游戏,激发学生对音乐的情趣;或创设听记节奏环境、默写旋律,或听音乐辨别乐器,或猜音乐谜语,或让学生听一些简单的乐曲,使学生在盎然的情趣中产生对乐器跃跃欲试的感觉,知道通过器乐演奏是能够表达感情的,也是能培养兴趣爱好的。

电视编导审美意识培养与强化策略 篇7

电视编导审美意识在电视节目制作过程中的应用

1.对电视节目的主题进行审美选择

随着传媒行业的迅速发展, 我国各个电视台电视节目制作处于一种指数增长的时期, 节目数量多。而在这些数量众多的电视节目中如何做到吸引更多的观众, 赢得更高的收视率, 电视节目制作前主体的确定是十分重要的。电视编导一般具有较强的节目制作专业知识, 同时也具有较强的电视审美意识, 会用一种独特的眼光发现在平常现象之下所蕴含丰富的美学因素, 这对电视节目主体的确定、电视节目制作方案的确定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2.对电视节目内容的审美评价

电视节目的内容是电视节目的主要构成部分, 也是能够吸引受众, 增加收视率的关键因素。电视编导对于电视节目内容的确定是根据自我的审美意识, 在头脑中形成了相对规范和严格的审美评价体系, 对整个节目内容所设计的道具、流程给予正确的评价, 最终使制作出来的节目内容上更加丰富, 形式更加新颖, 更为全面和真实的展现出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艺术美, 使电视节目成为广大受众感知生活, 认识了解外部世界的重要途径。

3.对电视节目形式的审美标准

电视节目的形式是最能够体现出电视编导审美意识的部分, 同样也是电视节目最为明显的美学表现。它是节目内容的重要载体。电视编导在后期的制作节目时, 运用电视节目中的各种艺术手段和剪辑的特点, 丰富电视节目的艺术表达形式, 使电视节目的形式更好的服务和表达每一期电视节目所指定的主体, 提高电视节目在表现上的艺术感染力, 赢得更多观众的认可与肯定。

培养和强化电视编导审美意识的策略

1.夯实电视编导文化知识结构

电视审美意识是在电视编导一定的文化知识结构、文化内涵、审美标准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代表各人审美观点的重要心里品质。一个电视编导如果没有深厚的电视专业方面的文化知识, 那么审美意识的培养和强化根本就无从谈起。当前, 我国的电视编导知识的更新换代的速度是十分快的, 电视的编导为了能够紧跟时代的步伐应该时刻保持一种不断学习的状态, 积极的学习新事物和新技术, 不断的完善自我的知识结构, 增强自己的文化底蕴, 在这个过程中, 电视编导的审美意识才能够逐渐的强化, 才能制作出来优质的节目。

2.丰富电视编导审美经验

审美意识的形成实际上就是一种审美经验不断积累的过程。审美经验的积累、沉淀和最终的形成要靠电视编导在实际的工作中对电视节目实践活动的不断总结和内化。因此, 对于电视编导来说, 除了要应付每天繁忙的工作之外, 还应该抽出时间, 总结一下自我在电视艺术创作过程中应该反思的地方, 例如, 在不违背传统道德观的前提下, 什么样的节目形式能够吸引受众, 如何能将节目做出彩, 通过对自己工作上的总结, 不断积累经验, 在电视艺术的道路上迅速的成熟起来。

3.重视电视编导审美成果

要建立公正客观的评价体系, 从电视节目的收视率、观众的反馈、社会效益以及节目所表达的艺术价值等方面对电视编导的节目进行全面、细致的评价, 对于那些创作出优异节目的电视编导以及团队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充分调动电视编导以及工作团队的工作积极性, 充分的挖掘他们的艺术潜能, 让电视编导从内心主动的培养和强化自己的审美意识。

审美意识论文 篇8

一、备“人”备“神”,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课堂学习中

俗话说:“预则立,不预则废。”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但是目前教师在备课中仍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并值得反思的地方。其一,一味追求形式,忽视备课的内质;其二,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缺少创意;其三,单纯依赖教参,备课缺少源头活水。可以说是:只备“课”,不备“人”,只备“形”,不备“神”。美术课不同于其他课型,需要教师提前准备好许多上课用的材料和工具,教案和课件,教师的作品和参考图例等。要构建高效的课堂,充分利用四十分钟的每一秒,课前准备就显得就尤为重要。

二、激发兴趣点,营造宽松、自由的课堂气氛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人的实践活动起着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对学生的学习起着推动作用,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一个最积极、最活跃的心理因素。学生只有在宽松愉悦的环境里,才敢于自由想象、标新立异和创新,使个性获得发展。但是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主宰的太多,对于学生的要求太多太高,这样严苛的氛围往往导致学生因为这样或那样的顾虑而无法参与其中,也就没有什么学习积极性可言;而如果我们的课堂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其中,学生的学习热情就会被点燃,就会对学习充满兴趣,我们教师通过巧妙的课堂设计,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以使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创作欲望,增加学生的接触点和参与面。

三、让生活走进课堂

陶行知曾经说过:“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生活即是教育,不是生活便不是教育。”美术学习的外延与生活是相融的,生活就是美术学习的源头活水。用生活的经验来教育,是学生最喜欢的方法,也是教育的最好方法。我们只有把课堂当作生活的缩影,营造生活化的课堂气氛,为美术教学注入鲜活的社会生活、时代气息,让学生体验学习生活的愉快和乐趣。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应为学生提供一个贴近学生生活背景,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激发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缩短新的知识与学生自身的距离。

四、让学生在互助、互动中创造精彩

教与学的过程不是教师教了什么,而是学生学了什么,关键是学生在教师有效的引导下获得了什么。高效课堂中要突出互助,让学生教学生、学生帮学生、学生评学生、学生影响学生、学生启迪学生。通过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达到教学共振、提高教学效益、促进学生发展。

我们的很多美术课内容都可以在“先学后教”的模式上“交”自己的作品后再教,这样加强了学生之间的展示和交流,教师只指导学生提炼有价值的问题,在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中巧妙引导铺道,在学生遇到困惑时迂回指导,适时点拨。在互助、互动的交流中,学生个性思维的火花产生碰撞,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五、关注课堂动态生成,引领学生思维

钟启泉教授说:“课堂教学应该关注生长,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对智慧没有挑战性的课堂教学是不具有生成性的;没有生命气息的课堂也不具有生成性。从生命的高度来看,每一节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课堂教学必须有生成,不承认课堂教学的生成性,不允许教学出现任何意外、错误,这样的课堂就会缺少生命力。

课堂教学中往往会有很多突发事件,我们不仅要沉着应对,还要积极捕捉教学契机,抓住学生的心理,巧妙地将课堂上的意料之外转化为意料之中,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听到生命成长拔节的声音。教师要对教学过程做假设,学生会怎么说?我又该如何引?不妨多模拟一些情境,多考虑一些可能发生的情况。这样教师才有可能收获许多未曾预约的精彩,我们或许可以在不经意间获得新发现,在所谓的问题之中发现教学中的不足,或者是进一步了解到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而调整我们的教学,最大程度地引领学生思维。

六、重视个体差异,让每位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功,注重自主发展

美术是一门个性较强的学科,如果我们在安排教材设计、教法安排、教学目标等方面,从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个性差异等多种角度出发,我相信:中国将诞生出第2个毕加索、第2个马蒂斯。

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得到别人的承认,受到教师或上级的表扬。即便学习很差的学生也不愿听到别人或教师批评自己,最起码不要明确表现出来。在美术学习上不是人人都能整齐划一地发展,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等诸多因素使学生在学习上存在个性差异。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教师要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应确定“以学为本、因学定教、学教和谐”的思想,这样才更有利于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七、有效的评价,引导学生看到前进的方向

《美术课程标准》的评价建议指出:“既关注学生掌握美术知识技能的情况,更重视对学生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强化评价的诊断、发展功能以及内在激励作用,弱化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所以,在对于学生评价的问题上,我们教师要改变过去单纯参照学生成绩的单一模式,而是要综合地结合学生的表现,对于学生给予准确的评价,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对学生的评价,要以多鼓励、少批评,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评价的把握上,不能采用单一化的评价标准,而要体现出评价的多样化、个性化和创造性,真正为促进学生的发展服务。

总之,我们要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时代紧迫感,以科学、高效的课堂组织和引导,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鉴赏能力和表达美、创造美的能力,以真诚的态度和热情对待学生,对学生的每一件作品、每一次尝试都怀着浓厚的兴趣和真诚的关注,特别注意在教学中巧妙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达到美育的目的。

上一篇:爱国作文:激流勇进再创辉煌下一篇:电视剧剧本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