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消费者权益日的由来

2024-09-09

关于消费者权益日的由来(精选13篇)

关于消费者权益日的由来 篇1

10大投诉热点

●手机 投诉主要问题:

1、手机检测难,检测时间过长

2、手机维修时间长,经营者不提供备用机

3、手机维修透明度低

4、手机销售中“模糊”广告多

●房屋中介 投诉主要问题:

1、租房纠纷

2、购房纠纷

●家具 投诉主要问题:

1、劣质产品、不合格产品冲击家具市场

2、经营者不履行售后服务责任

3、少数经营者利用不规范的家具合同欺诈消费者

4、家具销售人员对商品作夸大宣传,误导、欺骗消费者

●电脑 投诉主要问题:

1、相关规定不完善,造成电脑纠纷难以解决

2、夸大宣传,不讲诚信

3、水货产品扰乱市场

●电视机 投诉主要问题:

1、商家诚信意识差,不履行售货时对消费者的承诺

2、售后服务不及时、不到位

●鞋 投诉主要问题:

1、皮鞋类销售中,假皮当真皮,虚假宣传多

2、鞋类商品保修期限不合理,亟需出台相关规定

3、鞋类商品检测成本高,很多消费者放弃检测,导致问题无法得到解决

●空调 投诉主要问题:

1、企业“保修五年”、“终身维修”等过高承诺成为一纸空谈

2、广告宣传诱人,但售后服务大打折扣

3、产品质量仍须提高

●汽车 投诉主要问题是:

1、汽车出现质量问题,售后服务不到位

2、汽车实际情况与厂家申报给有关部门的数据不符,或者汽车环保不达标,导致消费者购买的汽车上不了牌照。

3、经销商不按合约时限交车

4、分期付款购车纠纷多

●商品房 投诉主要问题:

1、房屋质量问题

2、夸大宣传,误导消费者

3、房屋质量检测难

4、物业管理混乱,纠纷不断

●网络消费 主要投诉问题:

1、网络购物陷阱多

2、短信服务争议多

3、网络服务问题多

●消费者权益有关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三十四条规定:消费者和经营者发生消费者权益?

为争取消费者的权利,国际消费者组织联盟于1983年确定每年的3月15日为“国际消费者权益日”。之所以确定这一天为“国际消费者权益日”,是基于美国前总统约翰肯尼迪于1962年3月15日在美国国会发表了《关于保护消费者利益的总统特别咨文》,首次提出了消费者的“四项权利”,即:有权获得安全保障;有权获得正确资料;有权自由决定选择;有权提出消费意见。肯尼迪提出的这四项权利,以后逐渐为世界各国消费者组织所公认。同时,选择这样一天作为“国际消费者权益日”,也是为了扩大宣传,促进各国消费者组织的合作和交往,在国际范围内引起重视,推动保护消费者的活动。此后,每年的3月15日,世界各地的消费者组织都要举行多种多样的纪念活动。如:举行记者招待会或发布新闻公报;开展宣传活动;举办征集与竞赛活动;奖励为消费者运动作出贡献的人;举办消费者教育活动;等等。

关于消费者权益日的由来 篇2

一、医患纠纷及存在的原因

(一) 医患信息不对称易发纠纷

因为生命科学具有复杂性, 不可预期并且在诊治过程中也充满了未知性。由于患者和其家属缺乏相关的医学知识, 医方和患方处在信息不对称的状态中。同时患方在诊疗过程中, 对病情缺乏正确估计以及对诊疗的方法、医学上的正常现象产生误解, 即会主观地判断医方诊疗不当。

(二) 医疗纠纷解决机制单一

医患纠纷解决机制缺乏高效便捷的解决途径, 我国现主要的解决方式主要以下分为三种: (1) 自行协商解决。因为医患纠纷发生的原因以及我国现阶段频频在医疗机构中出现的灰色收入现象, 自行协商会为责任逃脱提供“合法”的途径, 本质上使医患关系处于失控状态。 (2) 行政调解。行政调解的主体应该是卫生行政部门, 然而因为医疗机构的特殊性质, 医疗机构与行政部门往往会被患方认为一丘之貉, 具有包庇之嫌。 (3) 民事诉讼。民诉理论上是依法解决医患纠纷最规范的途径, 但从实践成效上看, 暂且不论诉讼的人力、时间、财力的花费, 就判决的执行力也有待考验。

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一) 消费者和经营者的界定

我国消法未给出明确的消费者的概念规定, 但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2条不难发现适用消法的主体是消费者, 以生活消费需要为目的, 行为是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 (1)

(二) 基本权利义务

消费者的权利包括在消费时, 消费者享有人身、财产安全不受损害、知悉真实情况、自主选择、公平交易的权利。经营者的义务包括经营者应当听取消费者对其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的意见, 接受监督;保证商品或者服务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的要求。

笔者认为, 患者首先因为身体状况处于弱势、缺乏专业知识、对医方依赖性强使得患者维权困难, 符合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保护弱势消费者权益的精神。因为消费是消费者为取得利用资格购买或者接受某种商品或者服务。 (2) 所以我们应关注其接受服务的目的而不是价格原因、政策优惠等。消费者与经营者的权利义务要求可以使得患者与消费者信息更为对称, 患者可以拒绝医生在治疗过程中不合理的手续要求和繁琐的检查程序。

三、医患关系适用消法的可行性分析

(一) 医患关系属于医疗服务合同关系

患者挂号的意思表示应属于要约行为, 而医疗机构接受患者挂号并给予挂号单即表示承诺, 以此发生医疗服务合同关系。从《合同法》上来讲此种合同属于第124条的无名合同。没有法律明文规定的合同, 适用合同法的规定, 并可以参照分则或者其他法律最相类似的规定。

(二) 建立第三方机构促使医患信息沟通

因为医学的专业性, 医院在医患关系中属于主动方, 患者被动地接受医院的信息, 因此建立第三方机构具有必要性。由专业人士组成委员会, 一方面可以对医院的不合理垄断行为进行监督、检查和披露, 形成透明公正的医疗体制;另一方面, 可以为患方排忧解惑, 普及基础医学知识, 使公众形成正确的医疗观念。

(三) 惩罚性赔偿的适用范围

1. 医方的欺诈行为。

若医方提供商品和服务时存在, 如医方隐瞒行医资格情况、虚构执业范围、欺瞒患者接受不必要的检查等欺诈情形, 患者如有明确的被欺诈金额的, 可以适用《消法》双倍赔偿规定。

2. 医方虚假宣传行为。

对某些医疗机构的虚假宣传, 患者可适用《消法》的虚假广告条款。当患者在医院有贵重物品灭失时, 对于这种无法适用侵权法或者民法时, 患者可以要求按《消法》经营者有保护在经营者经营范围内财产安全的责任的规定, 追究医方经营者的责任。

四、结语

由于我国解决医疗纠纷的实体法分散, 医疗解决机制方式单一, 导致医患纠纷得不到及时有效解决。消费者保护法不论从立法宗旨还是保护方式都十分适合保护患者的利益, 将医患关系列入《消法》调整范围是明智之举。

参考文献

[1]李惠阳.<日本消费者契约法>的消费者概念及其启示[J].上海政法学院学报, 2005.1.

[2]陈检青, 王松芳.对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处理医疗纠纷的不同见解[J].中华医学院管理杂志, 1999 (12) .

[3]于岩.“<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买施中的几大误区”[J].法学杂志, 2001 (1) .

关于消费者权益日的由来 篇3

关键词:网络跨境代购;消费者权益;权益保护

一、网络跨境代购的概念

网络跨境代购简言之,就是指消费者、代购商、销售者三方共同参与完成的跨地区购买商品的行为模式。网络跨境代购一般分为现货和非现货两种商品代购形式,前者指代购商家先买到境外商品再提高售价销售给消费者,赚取中间差价;后者指消费者根据代购商家网店中境外商品的名称、图片等选购下单,代购商家在境外为消费者购买,收取代购费。与国内商品相比,国外商品有价格更高、产品更新换代快的特点,因此商家为了提高代购利益,保证代购安全,在交易中一般以非现货的商品代购为主。

二、网络跨境代购的法律性质

有现货的商品代购指由买家根据代购商在网上提供的商品信息而任意选择,选择合意商品并与其进行交易。此种形式中的代购商家与消费者形成了普通商品买卖合同关系,现货商品则是两者间买卖合同的标的。而后者中消费者只是在代购者处购买了一种代购的服务,也就是说代购商家并未实际占有境外商品。该种形式涉及到商品的运营者、代购商家、消费者三方当事人。其中前两者属于买卖合同关系,而后者则是消费者先通过向代购商家咨询并最终确定所需购买的商品后,再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向商家支付价款或定金,然后由代购商家从境外采购其所指示商品,并向消费者邮寄。在代购商家为消费者采购商品的同时向实际销售者购买商品,该购买行为最终符合间接代理的法律性质,此间接代理权产生的基础便是代购商与消费者之间的间接委托合同关系,即作为受托人的代购商家以代购的身份购买商品,代购结果直接归属于其自身,间接归属于最终消费者,而最终消费者则是委托人。

三、网络跨境代购中消费者权益被侵害的表现

(1)对消费者安全保障权的侵害。网络跨境代购对消费者安全保障权的侵害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 :

首先是人身安全。在传统购物中,消费者一般能够通过近距离抚摸、仔细观察等实际感受来对商品的质量和安全进行鉴别,但跨境代购因其特殊性,消费者只能通过一些媒介资源了解所需商品的质量和安全,对于一些冒充正品、以次充好的产品以及不符合中国人体质的护肤品或药品等,必然会给消费者人身造成侵害。其次是财产安全。计算机网络安全也潜在地危害消费者网络交易安全,如计算机软硬件兼容性差、网络维护技术落后等等,这些对网络商业平台或支付系统造成的损害会对消费者的资金环境安全造成侵扰,一旦消费者在网络跨境代购中使用网络支付账号购买商品时,这些不安全的网络环境很可能会泄露个人隐私、盗用消费者网银卡号及盗刷消费者信用卡等。

(2)消费者赔偿权缺乏合理保障。消费者赔偿权的行使会由于网络跨境代购的间接性及消费者与商家的信息不对称均而缺乏合理保障,主要是以下几方面:

一是不明确的侵权责任。因在和消费者交流中,商家均使用网络平台账号等,难以确定商家实际身份情况,且跨境代购的商品数量和质量等标准无法进行统一;

二是存在争议的管辖权认定。由于网络跨境代购是跨国的、开放的,跨境代购交易涉及到一系列国家或地区,如果管辖权的认定存在争议,消费者的维权其自身权利的成本也将进一步扩大。

(3)消费者公平交易权受到侵害。在实际跨境代购中经常出现侵害消费者公平交易权的情况,比如:因复杂的境外交易链导致的商品无法如期到货,延迟了商家交货时间;消费者在收伪劣商品后往往不知投诉途径,商家也因售后服务成本过高等原因而推卸其责任,从而使后续服务缺失。以上现象的发生主要是因为网络代购一般都基于网络交易平台,消费者与代购商之间权利义务的规定一般基于网络平台的拟好的格式合同进行约定。

四、对跨境代购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法律对策的完善

(1)规范跨境代购的法律适用。当前我国的《民法通则》、《合同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主要用来规范跨境代购行为,由于我国现有法律主要立法目的在于保障传统交易安全,其触角尚未完全扩展至跨境代购这一新兴领域,而境外代购在许多方面又不同于传统购物,对这种新的交易形式进行有效规制的法律方法便是:与传统交易类似部分可利用我国现有法律,特殊之处可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同时完善我国相关法规,如此便可对跨境代购有效约束。

(2)加大对跨境代购模式的法律监督。在实践中,实名制审查跨境代购的提供者,且在规定期限内提供跨境代购的网店要通过实名制认证,同时对消费者积极引导,使其养成在代购消费前确认商家资格情况的习惯,对存在诈骗等行为的跨境代购网店要有严厉处罚措施等。

(3)完善跨境代购的争议解决机构。应积极引导网络平台构建争议解决机构,便于消费者维权。同时因跨境购物的维权具有受众多、金额小等特点,消费者采用小额索赔的方式符合其经济利益,所以还应建立以网络平台自治的争議解决机构为主、社会纠纷解决机制为辅的制度。

(4)限制代购商的任意解除权。我国《合同法》第410条规定:“委托人或者受托人可以随时解除委托合同。因解除合同给对方造成损失的,除不可归责于该当事人的事由以外,应当赔偿损失。”委托合同分为有偿和无偿,后者以双方的信赖作为合作的基石,根据信赖的缺失与否双方可以随时解除合同。然而,这并不是说要限制解除所有有偿委托合同,应该联系实际考虑委托合同的情况,本着诚实信用原则限制使用任意解除权。

五、结束语

基于跨境代购中消费者权益保护的问题,我们需要通过规范跨境代购的法律适用、加强对跨境代购行业的监管、完善争议解决机构、限制代购商的任意解除权等法律方式来减少甚至消除网络跨境代购中的一系列法律问题,只有做到“依法治网”,消费者才能真正享受到跨境电子商务带来的益处,我国网络跨境代购才能健康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林凯.网络跨境代购若干法律问题[D].复旦大学,2012.

[2]程丽霞.网络购物中消费者权益的法律保护[J].西南政法大学,2012.

关于消费者权益日的由来 篇4

为贯彻执行《关于在汕头市开展“金融消费者权益日”活动的通知》(汕金联【2014】1号文件精神,我行成立了以行长为组长,副行长为副组长,各部、支行负责人为组员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小组,对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进行部署,由综合部会同消费者权益保护专员制订活动方案,各业务部门(支行)在各自的业务范围内开展该项活动,并由工作小组负责对辖内营业网点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具体活动开展情况如下:

一、建立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机制

建立健全本行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机制,重新梳理金融消费者投诉处理工作流程。明确规定综合部会同消费者权益保护专员负责全行客户投诉处理工作的跟踪、监督和考评,各机构负责人是客户投诉处理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各网点负责人为指定的投诉处理人员、负责职责范围内的客户投诉处理工作。对客户投诉处理工作采取“统一管理、分级处理、专人负责、逐级上报”的管理模式。建立来电、来函、来访等多种形式,对处理流程进行了明确规定,要求做到“投诉必受理、结果必反馈、责任必追究”,在最短的时间内对客户投诉进行化解。

二、明确消费者权益保护范围与保护措施 在金融消费者办理金融业务、接受金融服务时,要求经办人员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是遵守法律、行政法规等相关规定,不损害客户合法权益,遵循公平、公开、公正原则,充分揭示风险,避免对客户进行误导,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二是对金融消费者的财产安全进行保护,个人隐私和消费信息充分保密,对金融消费者办理的金融业务、接受的金融服务进行如实告知,让金融消费者自主选择金融机构、金融产品或金融服务,进行公平交易;三是宣传普及金融知识,积极在居住区、商务区等宣传金融知识,开展针对性的咨询服务,特别做好中老年客户、文化程度较低等人群的银行服务安全与风险宣传。

三、宣传活动开展情况

按照XXX的要求,我行统一部署,选派熟悉业务的工作人员。分别各营业网点和XXX指定地点设立宣传点,设置咨询台,摆放宣传资料,为消费者答疑解惑,帮助社会公众了解金融知识,开展集中宣传活动。

一是在厅堂宣传方面,我行在各营业网点醒目位置公布本行受理金融消费者投诉的专门机构、投诉方式、投诉处理流程等事项。并在分、支行建立金融消费者投诉处理工作台帐,时刻跟踪处理结果并接受金融消费者的监督。对于金融消费者提出的意见建议进行汇总整理,对于提出建议比较多的问题进行整改优化。

二是在业务宣传方面,我行各营业网点借助各种业务宣传渠道,包括横幅、LED大屏幕、宣传手册、短信平台等方面,采用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开展金融知识的宣传。

三是在金融知识推广普及活动方面,我行结合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循序介绍本行的收费政策。在活动中,重点宣传、推广本行提供的便捷、多样化的金融服务、创新产品。同时,引导客户理性选择银行服务,强化风险意识,规范零售业务的宣传与销售。

四是设计了金融消费者调查问卷,(内容涵盖银行产品、渠道、服务、信息等金融消费者关心的问题),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对金融消费者开展问卷调查。

五是对于本次活动,要求必须做到安排合理,组织细致,特别是重点做好调查对象的宣传解释以及资料的收集、统计工作,分工协作,责任到人,不走过场。

四、存在问题及相关建议

我行在业务经营过程中,对消费者权益保护是有意识的,主动的,并加以制度化的,但是在具体实施中,由于一些工作人员缺乏这方面的服务意识,所以与预期的效果有一定的差距。针对这个问题,我行未来应加强员工的服务意识培训,从思想上强调维护金融消费者利益的重要性,使员工认识到这项工作的意义;同时,制订相应的奖惩政策,鼓励在这方面表现优秀的员工,也处罚有错误行为和错误认识的员工。

关于消费者权益的调查报告 篇5

在市场经济社会中,每一个人都是潜在的消费者,因此,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备受关注。针对消费者权益在现实生活中屡受侵犯的事实,我于2013年1月至2013年4月对中国商品市场,进行了调查。深入地剖析原因,并提出了完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及构建消费者公益诉讼制度的对策。

一、消费者权益受侵犯的现状

消费者权益是指消费者依法享有的权利及该权利受到保护时给消费者带来的应得的利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以下简称《消法》)的规定,消费者有以下九项重要权利:选择权;公平交易权;安全权;知情权;索赔权;受尊重权;依法结社权;获得知识权;批评监督权。此外,我国目前己经形成了一系列由《消法》及其《产品质量法》、《食品卫生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广告管理条例》、《价格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组成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体系。由此可见,我国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是非常重视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消费者权益在实践中并没有得到很好地保护,消费者权益被侵犯的现状比较普遍,也比较严重。

(一)假冒伪劣产品屡禁不绝,严重侵犯和威胁着消费者的人身安全权

近几年来,消费者对商品质量的投诉始终高居榜首。根据中国消费者协会信息网公布的数据,2006年上半年全国消费者协会受理的投诉件数为318868件,其中投诉商品质量问题的就占到了63%。又如2007年第一季度,广西区各地消协受理消费者投诉的案件有2823件,其中商品质量的投诉就有1789件,占投诉总量的63.4%。贵州省各地消协在2007年上半年受理消费者投诉3787件,其中对商品质量的投诉有2743件,占投诉总量的72.43%。福建省各地消协在2007年上半年受理消费者投诉28734件,其中对商品质量的投诉有14792件,占投诉总量的51.48%。

(二)电信、汽车、医疗、商品房等服务行业的价格缺乏透明度,严重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公平权,价格欺诈现象也时有发生

如2007年第一季度,广西各地消协受理价格问题方面的投诉就有274件,占总投诉的9.7%,与2006年同比增长45%。其中电信145件,占总价格问题投诉的52.9%,与去年同比增长163.6%;商品房24件,占总价格问题投诉的8.8%,与去年同比增加24%件。贵州省各地消协2007年上半年消费者对价格的投诉206件,占投诉总量的5.43%;浙江省各地消协2007第一季度受理的价格投诉335件,占投诉总量的5.26%。

(三)虚假广告的投诉增多

一些经营者用虚假广告、包装、说明书等形式,故意隐瞒产品的真实性能、主要成分、使用方法等,对必须说明的内容含糊其辞或故意夸大功效,引诱消费者上当。如著名的欧典地板事件和全国牙防组认证事件。

(四)不平等格式条款难以遏制,继续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

现在一些行业、宾馆、超市、酒店、商场等继续以不平等格式条款、店堂告示侵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如“商品拆开包装,概不退货”,“寄存物品丢失损坏,最高赔偿额为100元”,“降价、中奖商品不予三包”,“酒店禁止自带酒水”等。

此外,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自由选择权和维护尊严权也时常受到各种非法干涉或者侵害。如在2007年第一季度,广西各地消协受理了消费者人格尊严被侵犯方面的投诉7件。贵州省7件,占投诉总量的0.18%。浙江省各地消协27件,占投诉总量的0.42%。

综上所述,目前,消费者的权益并没有得到较好的保障。2007年3月12日,中消协将其于2006年起联合全国45个省市对消费者进行的调查显示,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35.9%的消费者表示合理要求虽然得到解决,但本人并不满意;27.2%的消费者反映合理要求根本没有得到解决。

二、消费者权益屡受侵犯的原因

在我国如此重视保护消费者权益的前提下,有大量的侵犯消费者权益的现象存在,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消费者的相树弱势地位

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之所以被侵害,其主要原因是因为单个的消费者在经济实力和专业知识等方面处于弱势地位。特别在在现代社会,消费者与经营者的交易是一种非专业对专业,非知情人与知情人的关系。经营者通晓商品的技术性、了解市场行情、掌握顾客心理、具有一定的销售技巧,可以说知己知彼;而消费者却缺乏购买商品或接受服务的相关知识,所接受的消费信息大多是经过加工的、有促销和诱导成分。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难免不被经营者所操纵,并与之建立非公平的交易契约。加之商品与服务技术含量的提高,会进一步加剧经营者的强势地位与消费者的弱势地位,即强势更强、弱势更弱。

(二)法律赋予消费者维护权益的途径虽多,但在实践中难以发挥实效

根据《消法》第34条的规定,消费者和经营者发生消费者权益争议的,可以通过下列途径解决:①与经营者协商和解;②请求消费者协会调解;③向有关行政部门申诉;④根据与经营者达成的仲裁协议提请仲裁机构仲裁;⑤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这款规定似乎为消费者解决消费纠纷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天地,但实际的情况却是:消费者处于弱势地位,违法经营者很少会积极主动配合协商;消费者协会工作人员较少,且无强制执行的权力,因此,调解成功率并不高;我国行政执法部门职责不清,在处理案件上相互推诿。而且即使在双方当事人达成行政调解协议的情况下,若一方当事人不履行协议,行政机关不能强制执行,所以,行政机关也难以成为消费者依法维权的靠山。由于实行仲裁制度的前提是双方当事人事前就纠纷解决办法达成了仲裁协议。而现实生活中,在消费纠纷发生后,很少有经营者主动愿意或积极配合与消费者达成通过仲裁解决消费纠纷的协议。因此,在客观上,消费纠纷仲裁制度难以有效地发挥作用。此外,目前我国的诉讼制度比较传统,针对小额消费纠纷和群体性诉讼,虽然有些地方的人民法院已经在积极探索、尝试灵活、便捷的诉讼方式。但就全国来说,还没有建立起一套适合解决我国消费纠纷特点的诉讼制度。烦琐的诉讼程序和漫长的诉讼时间严重地打击了消费者提起诉讼的积极性。因此,就我们调查的情况看,发生消费纠纷后,大多数消费者选择消费者协会,然而,在消费者协会无法解决的情况下,大多数消费者就只好自认倒霉了。

(三)《消法》规定的对违法经营者进行惩罚的力度不够

《消法》中规定的对违法经营者进行惩罚的大多数条款都是建议性的,不能有力地起到保护消费者权益的作用。而真正具有惩罚性的只有《消法》第49条:“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一倍。”但在实际操作中,如果经营者拒不接受调解,消费者最终还是要通过打官司才能获得此赔偿。因此,此条款的作用就大打折扣,导致虚假广告和假冒伪劣

产品到处都有。

三、促进“消费和谐”,保护消费者权益的建议和对策

(一)完善消费诉讼制度,简化诉讼程序

消费纠纷中,一方为实力雄厚的企业,另一方为势单力薄的消费者个人。因此消费诉讼应当实行简便易行的程序,强调简易、迅速、经济地解决消费纠纷。我国目前的法律没有根据消费纠纷的特点专设诉讼程序的规定,而将消费纠纷与一般的民事纠纷一起共同适用普通审判程序,不能体现国家对处于弱势地位的消费者的特殊保护。我国必须借鉴吸纳发达国家的消费者诉讼制度,简化诉讼程序。一是建立小额的消费诉讼法庭,灵活的解决消费纠纷。二是实行巡回法庭办案,独任审判等,以减轻消费者的诉讼之累,激起消费者诉讼的积极性。

(二)加大对违法经营者的惩罚力度

由于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关系到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正常的经营秩序,因此,当前各国在消费者立法中,普遍加重了对违法者的经济责任和刑事责任。在我国消费者权益屡受侵犯,假冒伪劣产品大行其道的情况下,我国也应加大对违法经营者的惩罚力度,让违法的经营者得不偿失,再也不敢涉足违法经营。

(三)制定《反垄断法》,保护消费者的权益

借鉴日本《消费者契约法》的规定,规定公用事业部门等垄断行业在与消费者订立和履行交易合同时,必须履行保护消费者的承诺,否则,消费者有权终止交易合同,规定交易合同中与消费者保护契约相抵触的条款,一律无效。

(四)构建消费者公益诉讼制度

在市场经济社会中,每一个消费者都是潜在的可能受害人。而且由于现代的消费涉及的面较广,特别是那些虚假广告和假冒伪劣产品涉及的地域广,受害的消费者也多,所以,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消费者诉讼具有公益诉讼的属性。如果在消费者诉讼中,仍然以“直接利害关系”限定消费者诉讼的主体范围,可能由于没有直接利害关系人,而无法保护公众及社会利益。因此,为维护公共利益提起的消费诉讼,不应恪守传统诉讼法理论“无直接利害关系便无诉权”的要求,而应将原告范围扩及于任何组织和个人。这就解决了我国传统的诉讼法理论导致的消费者公众利益受害无从救济与热心公益事业者投诉无门的尴尬境地。

(五)强化国家和社会对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保护

关于消费者权益日的由来 篇6

随着“3.15消费者权益日”的到来,我们想了解大学生对消费者权益保护的认知程度,特设置了这一份调查问卷。对于这份调查,我们采取不记名形式,调查中您的回答,我们会严格保密,请放心填写并真实反映您的意愿,我们将抽取幸愿者赠送相应奖品,谢谢您的参与!

1、您的年级▁▁()

A、大一B、大二C、大三D、大四E、其它

2、您的专业▁▁

3、您知道消费者申诉电话号码吗?()

A、知道B、不知道

4、您了解《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吗?()

A、很了解B、了解 一点C、完全不了解

5、您在消费的时候,合法权益有没有被侵犯过?()

A、有B、没有

6、当您的消费者权益受到轻度损害(例如几百元以内的经济损失)时,您会▁▁()

A、自认倒霉,下次再也不去那家店买东西了

B、与商家理论维护自己的权益,但不会采取进一步行动

C、用法律武器和商家斗争到底,知道自己的权益得到维护

7、您认为当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最的是下列的哪三项?()

A、行政执法部门应加强监管

B、消费者协会发挥更大作用

C、企业诚实守信、强化社会作用

D、行业组织加强自律

E、新闻媒体加强宣传、监督

F、消费者用于维权、依法维权

浅析保险消费者的权益保护的意义 篇7

关键词:权益保护;保险消费者;保险法;业务规范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保险行业也得到了飞速发展,无论是在服务质量还是服务水平方面都得到了非常明显的改善。因此在保险业發展过程中,加快对保险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的完善成为了一项迫在眉睫的工作。

一、保险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意义

(1)实现对保险消费者利益上的保护,是保险业对构建和谐社会这一重要思想贯彻落实的重要体现。我国在“十二五”期间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注重对民生的改善,实现社会公平。由于保险行业的社会性非常广泛,提出对消费者利益的有效保护,也是保险行业对这一重要社会思想内容贯彻落实的集中体现。

(2)实现对保险消费者的利益保护,是我国在保险监管立法改革上的新动向。

目前英、美等很多国家都在加大对保险监管立法上的改革,而改革的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加强对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力度,这也将成为我国在这方面改革的重要方向。中国保监会主席项俊波在2011年全国保险监管工作会议上针对2012年工作部署重点提出两个问题:车险理赔难和寿险销售误导上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提出也充分的体现出我国监管部门在对保险监管方面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在维护国家保险业稳定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对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保护[1]。

(3)实现对保险消费者的利益保护,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和全社会的经济效益。在我国目前,保险产品销售误导、理赔难等现象的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是缺乏对保险消费者权益的强有力的保护,缺乏对损害保险消费者权益的行为的严厉打击和惩罚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如果政府能够切实保护保险消费者权益,那么,那些靠误导销售、故意拖欠赔款、欺诈保户牟取利益的企业和个人就无法生存下去。大多数企业的合法权益也可以得到充分保护,从而在全保险行业形成一种靠正当经营,正当竞争来提高经济效益的良好商业道德以及良好的行业信誉。这样就有利于促使企业努力加强管理,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提高经济效益,推动社会进步。

(4)实现对保险消费者利益的保护,有利于鼓励公平竞争,限制不正当竞争。

损害保险消费者权益的行为实际上就是不正当竞争行为,必须限制和打击。如果放任保险经营者损害消费者利益,就会使广大合法、诚信的保险经营者的利益受到损害,污染竞争环境,从而不利于我国保险行业整体的发展和进步。

(5)实现对保险消费者利益的保护,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保险的基本职能是损失分摊、经济补偿、保险金给付。保险的这些职能使得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在有共同风险的要保人之间平均化,遭受损失的标的能够按照实际损失金额得到补偿,保险受益人在保险事故发生后能够按照合同得到一定金额的赔付,这些使得保险产品的购买者能够在一定的风险发生后得到经济上的补偿或给付,降低自身的经济损失,从而在经济上保证了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二、保险消费者权益的保护策略

1.完善保障制度,加大对市场行为的监管力度

首先是针对销售误导行为的处罚,对于保险企业出现的销售误导行为一定要严格追究其主体的责任,加大处罚力度,保证对保险企业以及内部销售人员在各个销售环节的控制,并将销售风险降到最低;其次是做好市场信息上的流通工作,对信息流通的渠道进行拓宽,对世界范围内的最新的保险信息都要在第一时间实现信息上的共享,并且要对目前较为混乱的信息传递方式进行重新梳理,以保险监管部门为牵头人,保证保险消费者、保险公司、保险监管部门以及保险中介之间可以实现最为有效的相互沟通和信息上的合理披露[2]。

2.对保险市场进行规范,提高服务和管理水平

(1)创新销售方式。对目前相对落后的销售方式进行创新,并对销售行为加强规范。销售人员作为目前我国保险销售的主导力量,同时也是销售误导行为的主体。目前迫切需要对现行的销售体制进行重置,一方面对销售人员重要的法律地位进行明确,同时对其业务地位进行重新定位。在目前市场经济发展模式下,保险公司在将以往粗放型的经营理念进行转变的过程中,也需要对传统意义上的人海战术进行转变,实现对保险销售的重新定位,切实提高每一位保险销售人员的业务素质和专业技能;其次要对销售人员实现多元化的发展模式,保证销售人员在专业技能以及业务素质都达到一定标准的前提下,让销售人员在多元化的发展模式下都可以得到一定发展机会,这样才能让销售人员发挥自身的最大潜能,这样不仅是规范保险市场的客观要求,同时也能从人的因素上更好的去提高保险行业的服务和管理水平;第三是要建立起较为完善的人员培训体系和激励考核体系,一方面对企业内部的人才进行更深层次的培训,保证所有的销售人员在成长的过程中都有与之对应的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不断的提高自身业务能力和服务能力,另一方面建立起科学规范化的考核激励体制,该体制在对那些业绩优秀的销售人员进行奖励的基础上,依靠考核奖惩的方式对误导行为以及侵害消费者权益行为进行规范。

(2)实现保险行业的标准化建设。在对保险消费者合法权益进行保护的过程中,实现保险行业的标准化建设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内容。依靠标准化建设可以对保险合同上所出现的纠纷问题实现合理、及时解决,对投诉成本进行节约,从而更好的保护消费者权益。而标准化建设本身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首先可以从服务行为规范标准、服务基础标准等内容做起,并依靠服务质量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的方式来提高整体行业的服务质量,依靠规范化的技术行为来规避理赔难和销售误导行为的出现,从而更好的保护保险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三、结语

综上所述,完善保险企业的保险行为,保护保险消费者的合法权利,对于维护合同双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进而对维护整个社会的经济秩序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庆江.保险学原理与实务.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2)

关于消费者权益日的由来 篇8

评估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保证XX银行开展银行业消费权益保护工作(以下简称“消保工作”)开展的有效性,并对工作进行评估,通过评估有效防范和控制风险,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各行应按照本办法的要求,对消保工作的有效性进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工作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第三条 各行须将消保工作有效性评估纳入内部管理体系,定期对消保工作的有效性进行内部审计,并出具消保工作有效性评估报告和内部审计报告。

第四条 各行开展消保工作有效性评估,应当以合规风险为导向,覆盖消保工作的各环节,重点关注可能影响工作目标实现的关键业务及管理活动,客观揭示消保工作状况。

各行消保工作有效性评估分为全面评估和专项评估。第五条 除特别指明外,本办法所称消保工作有效性评估均指全面评估。

第六条 各行开展消保工作有效性评估,可由行长授权主管部门组成评估小组或委托外部专业机构进行。

第七条 各行委托外部专业机构开展消保工作有效性评估的,参照本办法的规定进行。第八条 各行每年应当至少开展一次消保工作有效性全面评估。

第九条 各行可以自主决定开展消保工作有效性专项评估,也可在内部发生重大消保工作事件时,开展消保工作有效性专项评估。

第十条 各行应当按照本办法的要求,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本行社消保工作有效性评估工作的实施办法,对评估组织形式、评估范围、评估内容、评估程序和方法、评估报告、评估问责等作出明确规定。

第十一条 各行开展消保工作有效性评估,应当涵盖消保工作环境、工作职责履行情况、经营管理制度与机制的建设及运行状况等方面。

各行对消保工作环境的评估应当重点关注行社负责人是否重视消保工作、制度执行是否到位、工作制度是否健全、消保工作的履职保障是否充分等。

各行对消保工作职责履行情况的评估应当重点关注网点服务、培训管理、投诉处理、教育宣传等消保工作职能是否有效履行。

各行对经营管理制度与机制建设情况的评估应当重点关注各项经营管理制度和操作流程是否健全,是否与外部法律、法规和准则相一致,是否能够根据外部法律、法规和准则的变化及时修订、完善。各行对经营管理制度与机制运行状况的评估应当重点关注是否能够严格执行经营管理制度和操作流程,是否能够及时发现并纠正有章不循、违规操作等问题。

各行根据消保工作有效性专项评估的目的和需要,确定专项评估的内容。

第十二条 各行消保工作有效性评估的程序一般包括评估准备、评估实施、评估报告和后续整改四个阶段。

第十三条 各行自行组织开展消保工作有效性评估的,应当按照本办法第五条的要求成立评估小组,并对参与评估的人员开展必要的培训,确保评估小组具备独立开展消保工作有效性评估的权力和具备相应的胜任能力。

第十四条 评估小组应当制定评估实施方案,明确评估目的、范围、内容、分工、进程和要求,制作评估底稿等评估工作文件。

第十五条 评估小组应当组织相关部门开展自评,各部门应当如实填写评估底稿,提交评估相关材料。消保工作环境评估底稿应当由XX银行的行长等主要负责人签署确认,消保工作职责履行情况评估底稿、经营管理制度与机制的建设及运行状况评估底稿应当由自评部门负责人签署确认。

第十六条 评估小组应当收集评估期各相关部门检查意见、审计报告、合规报告、投诉、举报、媒体报道等资料,明确评估重点。

第十七条 评估小组应当对自评底稿进行复核,并针对评估期内发生的消保事件开展重点评估,查找消保工作缺陷,分析问题产生原因,提出整改建议。

第十八条 评估小组成员对其所在部门评估底稿的复核应当实行回避制度。

第十九条 各行消保工作有效性评估应当采取访谈、文本审阅、问卷调查、知识测试、抽样分析及数据测试等方法。

第二十条 评估人员可以根据关注重点,对业务与管理事项进行抽样分析,按照消保业务发生频率、重要性及风险的高低,从确定的抽样总体中抽取一定比例的样本,并对样本的符合性做出判断。

第二十一条 评估人员可以对投诉处理流程开展穿行测试,根据投诉处理踪迹,追踪流程,对相关管理制度与操作流程的实际运行情况进行验证。

第二十二条 评估人员可以对投诉集中涉及业务,重点检查办理流程和系统操作的合规性,并调取相关交易数据,将其与相应的业务凭证或其他工作记录相比对,以验证相关业务和操作是否按规则运行。

第二十三条 评估小组应当在评估工作结束前,与被评估部门就消保工作有效性评估的结果进行必要沟通,就评估发现的问题进行核实。被评估部门应当及时反馈意见。

第二十四条 评估小组应当根据评估实施情况及评估反馈意见撰写消保工作有效性评估报告。消保工作有效性评估报告至少应包括:评估依据、评估范围和对象、评估程序和方法、评估内容、发现的问题及改进建议、前次评估中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等。

第二十五条 各行可以参照附件所列消保工作有效性评估报告基本格式编制评估报告。

第二十六条 各行应针对消保工作有效性评估发现的问题,制定整改方案,明确整改责任部门和时间表。整改责任部门应当及时向XX银行报告整改进展情况。

第二十七条 各行主要负责人应对评估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进行持续关注和跟踪,指导并监督相关部门全面、及时完成整改。

第二十八条 各行消保工作有效性专项评估的程序和方法可以参照本指引相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九条 各行应当将消保工作有效性评估结果纳入管理层、各部门和分支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的绩效考核范围。

第三十条 对消保工作有效性评估中新发现的违法、违规行为,各行应当及时对责任人采取问责措施。

第三十一条 各行管理层和各部门及分支机构应当积极支持和配合消保工作有效性评估工作。

第三十二条 对在消保工作有效性评估过程中出现拒绝、阻碍和隐瞒的,各行应当采取相应的问责措施。

第三十三条 各行在收集合规风险事项、评估消保工作环境、消保工作职责履行情况、重要业务的制度与机制的建设及运行状况时,可以参考附件所列消保工作有效性评估参考表编制工作底稿。评估参考表未涵盖各行消保工作有效性评估的全部评估内容,各行可以根据公司实际需要对表格内容加以适当调整和补充。

第三十四条 本办法由XX银行负责解释。第三十五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附件:

1、各行消保工作有效性评估报告基本格式

消费者权益日的演讲稿 篇9

大家上午好!

“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刚刚过去不久。所以我演讲的题目是“诚信·维权,我的责任”。

前几年中国大地上流行着这样一首歌,歌中写到:“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你能分辨这变幻莫测的世界。”词作者阎肃曾经披露说,那英唱的这首歌是送给“3·15”的,希望消费者能够借助一双慧眼,将这经济生活中的纷扰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而今天正是所有消费者扬眉吐气的日子!十几年来,“3·15”从一个国外漂泊来的普通纪念日,已经演变为中国消费大众维权的一个节日、一面旗帜。每年春天的这个时候,她都会再一次增强我们的信念和勇气,让诚信和理性的光芒照耀每一位经营者、消费者的心灵。

早在1962年3月15日,美国总统肯尼迪就提出了消费者的四项权利,到了1983年,这一天就被定为了国际消费者权益日,1991年“3·15”来到了中国,1994年,我国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出台。而今年恰逢《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诞生十周年,中国消费者协会也迎来了她二十岁的生日。在这样一个有特殊纪念意义的日子里,中国消费者协会确定今年的“3·15”主题为“诚信·维权”。

诚者无疆,信者无畏。《水浒传》里有个经常冒充黑旋风李逵打劫的李鬼,如今已经成了假冒伪劣的代名词。现实生活中,这样的“李鬼”确实不少:“板蓝根”能成“娃娃参”,“白醋”能成“青霉素”相声演员王培元曾经讲过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他的一位朋友买了一套沙发,令人哭笑不得的是,沙发买回家没多久,两个扶手竟然长出了草,扒开一看才明白,扶手是用两根大萝卜做的,长出的不是草而是萝卜缨子!李鬼们的粉墨登场一方面是经营者在利益的驱使下搅乱市场规则,不讲诚信造成的,另一方面却往往是我们消费者不懂法,不知该如何维护自身权益的一味纵容造成的。

这几年砸汽车,砸空调的新闻越来越多,前段时间又有消费者闹出来想焚烧自己的笔记本电脑的事情。除了焚烧笔记本电脑,国内还有类似砸某类手机的说法,并且这种说法被一些消费者冲动地演绎成了:“xx手机,今年你砸了没有?”这样一句似乎是很流行的说法。这种意图以损坏产品来引起关注、以至于问题得到解决的事件越来越多。但是,这种做法恰恰给消费者带来了很多的危险和伤害,其一,这一砸的刹那虽然解气和痛快,但是痛快是痛快了,但是砸掉的还是自己的东西;其二,有些产品和有些问题经这一砸就没有证据了,证据都没有了,谈何要厂商赔偿损失呢。这种草率的做法是无益于问题的解决的。

回顾这十四年的维权之路,我们经历了从无法可依到十年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出台,以及在这之后一系列相关法律体系的逐渐完善。当今世界,没有哪个国家在十几年的时间发生过如此巨大和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节奏、生活方式,也改变着我们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从农民因为假种子,坑害一年的辛苦付诸东流,到今天的为了主张正义和合法的权利而打一元钱官;从开始为穿了三天就露脚指头的劣质皮鞋而到处投诉,到现在酝酿召开业主大会炒掉反客为主的物业公司,我们明显的感觉到作为消费者维权意识的提高。但我们同样不得不承认,这依然是一次艰难的长途跋涉。抬起头,目标总是离我们越来越近,而脚下的路却依然泥泞。

我们不希望看到“3·15”来临前后几天,李鬼们“西装革履楚楚动人”,而其他时间照样玩着“猫逗老鼠”的游戏。不希望你我只有在每年的这个时候才想起自己还是一个消费者,还有着那么多的权益。每天,我们都在消费,“3·15”其含义已经不是原始意义上的单纯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日,它已成为一个消费者权益保护的代名词。“3·15”这一天好过吗?对某些不负责任的商家来说,也许好过,你消费者挑剔也不过就是这一天或者是前后几天,我兴许还要借这个旗号好好的坑消费者一把,不是说最危险也是最安全的时候吗?也许不好过,如果我们都是挑剔的消费者,这一天,我们可以拿起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在平时的每一天,我们都像“3·15”一样挑剔,把315变成365,某些商家就不好过了。美国的消费法典就写了这样一句话,只有挑剔的消费者,才能造就有规则的市场。

最后,让我们一起携起手来维护消费者权益;让我们一起痛斥和揭露利欲熏心的制假造假者;让我们一起为那些勇敢的站出来,维护自己和大众权利的先行者鼓掌呐喊;让我们一起呼唤法制的力量为我们的幸福生活保驾护航。

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诚信,维权!

我的讲话完了。谢谢大家。

消费者权益日的演讲稿篇二

尊敬的各位朋友: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保护我们的消费者权益》。

3月15号是国际消费者权益日。消费者权益是指消费者在有偿获得商品或接受服务时,以及在以后的一定时期内依法享有的权益。所谓消费者权益,是指消费者依法享有的权利及该权利受到保护时给消费者带来的应得利益。其核心是消费者的权利。主要包括: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中人身和财产安全不受损害的权利,自主选择的权利,获得质量保障、价格合理、计量准确的公平交易条件,以及人格、民族风俗习惯受到尊重的权利等。

年年3.15,年年讲维权,许多年前的王海**已经渐渐被人们淡忘了,打假英雄逐渐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然而,3.15还在继续,维权还要继续,但是有多少人还在对这个兴趣浓浓?有多少人还对这个深信不疑?

当然,经过这么多年3.15的维权讲座似的宣传,老百姓的心里早已明白原来有这么多黑心商家在侵犯着他们的利益,原来有这么多的霸王条款在欺凌着他们的权益,原来他们是可以通过法律通过消费者协会来与此抗争的。但同时,那些不法商贩们不知道么?

不可否认,这些年来的努力是有了一定的成效的。然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许多造假者的手段更加高明,黑心商贩们的技巧也日渐成熟,而我们的消协却始终固守着老一套的规矩没有太多的变化。举个例子,假设一个人买到了一件有问题的商品,与商家的交涉无果,于是投诉到消协,消协首先要做得先要与商家协商,如果对方买了这个面子,还好,事情算是顺利解决,如果同样不能,这时候就会要求消费者到有关部门去对商品作技术上的鉴定,鉴定的费用也要有消费者自己承担,况且作技术鉴定的费用有时会超过商品本身的价格,那么就算消费者最终投诉成功,得到了赔偿,这期间耗费的时间,花掉的精力,也使得这种赔偿变成了得不偿失。单这一点,就会让很多人打了退堂鼓。耗不起这个精力,时间,还有金钱。除非是向王海那样的职业打假者,或者是商品的价格不菲,不然,平头百姓谁会经得起如此的折腾?

也正因为这一点,造成了很多人吃了亏就自认倒霉,导致一些不法商家的不法行为屡禁不止的现象。

所以我认为,维权工作应该从这些方面考虑一下,一些原本有消费者去做的事情,比如商品的技术鉴定等,是否可以改变一下,与其让消费者去证明这个商品有问题,不如改为由商家来证明自己的商品没有问题,这样既可以降低消费者维权过程中的难度,又可以对不法商贩们起到震慑的作用。毕竟买到有问题的东西错不在消费者。

国家花了大力气去打假是在为百姓做实事,如果这个实事能够从百姓的角度多考虑一下,那么就更能得到百姓的认可,也就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同以水灭火,总免不了会有星星之火残留,若结合着釜底抽薪,上下一齐努力,我想效果会更好的。

我的演讲完了,谢谢大家。

消费者权益日的演讲稿篇三

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好!

今天我国旗下演讲的主题是:“3.15”消费者权益日。

为了扩大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宣传,使之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重视,促进各个国家、地区消费者组织的合作与交往,更好地开展保护消费者权益工作。1983年国际消费者联盟组织确定每年3月15日为“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并规定消费者享有获得安全保障、获得产品正确资料、自由决定选择以及要求赔偿和要求保障有益的健康环境等权利。从1983年以来,每年的3月15日世界各国的消费者组织都举行大规模宣传消费者的权利的活动,其中包括发布新闻公报、向公众介绍消费者组织的活动,或进行“一年最严重的损害消费者利益事件”的评定活动,以此提高消费者的保护意识;促进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保护工作。

今年是第x个“3.15”消费者权益日。为贯彻落实党的十x届x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更好地发挥《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赋予消协组织的法定职能作用,中国消费者协会将20xx年宣传主题确定为“xxxx”。其宗旨是:宣传消费政策,推进消费维权,提高消费信心,构建消费和谐,促进经济发展。所谓“消费与发展”,就是树立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理念,改善消费市场环境,拉动生活消费需求,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浅谈金融消费者的权益保护措施 篇10

关键词: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

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金融行业是一项核心内容,属于一个具有先导性特点的行业。我国实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但是,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还比较落后,金融行业的发展还不是非常充分。为了不断提高我国的综合竞争力,提高社会经济水平,需要重视对金融行业的发展。

一、金融消费者权益定义及内容

1.金融消费者的定义

金融消费者:是指为满足个人和家庭需要,购买金融机构金融产品或接受金融服务的公民个人或单位。

2.金融消费者的权益的内容

金融消费者在金融行业的发展过程中,具有一定的权益,受到我国法律法规的保护和允许,具体的内容包括:①金融消费的安全权:金融消费者享有安全权,也就是说金融消费者在购买、应用金融消费产品的时候,或者在接受相关金融机构提供的服务的时候,享有财产和人身不会受到侵害或者威胁的权利;②金融信息获悉权:金融消费者在金融消费的过程中,具有信息获悉权,可以在知悉消费产品的相关信息之后进行购买。同时,金融消费者在使用金融产品或者接受相关金融服务的时候,具有可以知晓真实情况的权利;③金融消费选择权:金融消费者在实际的消费过程中,有权选择消费方式、时间和地方的权利,不会受到任何不合理的干预;④金融消费求偿权:金融消费者在金融消费过程中,如果不是因为自己的过失或者故意等因素,而遭受到一定的人身和财产损害的时候,具有求偿权,即可以向金融经营者提供请求赔偿的权利;⑤金融消费受教育权:金融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具有可以享受任何关于金融产品特征和种类等知识的权利,同时具有可享受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权利;

二、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现状

目前,我国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相关部门及时发现,采取应用的措施解决,完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体系,才能充分发挥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作用。

1.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意识较低

金融消费者是金融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是实施消费者权益保护的主体,在金融行业的发展和金融消费权益的保护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但是,目前金融消费者的权益保护意识比较低,不利于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实现和金融行业的发展。首先,普通的金融消费者在消费的过程中,缺乏一定的金融专业知识,在交易的过程中,不能合法的维护自己的权益。如果金融消费产品或者金融服务需要较高的专业技术知识,消费者不能实现对其的全面认识。而且,金融消费者的维权意识比较淡薄,如果金融财产的金额比较小的时候,发生纠纷都不愿浪费时间和精力。从客观角度说,这种行为助长了金融机构的侵权行为,对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实效性不利,容易被弱化。其次,金融机构在发展的过程中,把重点放在对新业务的开拓和竞争交易等方面,对消费者权益保护的重视不足。一些金融机构为了保护自身的利益,甚至会泄露消费者的信息,做出隐瞒事实和欺诈消费者的行为。

2.金融监管体制存在不足

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过程中,保证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实现,需要金融监管部门进行监督和管理。目前,我国金融机构应用的监管体制是“一行三会”的方式,主要是通过人民银行、保监会、银监会和证监会的管理实现。如果不同金融机构中的产品业务出现交叉现象,应用行业监管不能实现对各个金融机构利益冲突的约束,会产生一定的漏洞,不能实现对金融消费者权益的保护。我国金融监管部门在实施管理的时候,首先考虑的是对市场经济秩序的维护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对金融消费者的利益考虑不足。

三、完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有效措施

根据目前我国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现状,针对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中存在的问题,需要金融管理部门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及时解决,才能保证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顺利实现,充分发挥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作用,促进金融行业的发展。

1.加强对金融消费者保护的教育工作

金融机构在实施对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过程中,应该加强对金融消费者保护的教育工作。首先金融机构应该高度重视对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工作,建立相对比较完善的教育培训体系,保证对待消费者的公平性。一方面来说,金融机构需要加强工作人員在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教育,让工作人员可以对自身所需要承担的义务进行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另一方面,金融机构需要加强对公众的教育,为金融消费者普及相关的权益保护知识,以增加社会公众对现代金融发展的了解,帮助社会公众更加准确、全面的了解我国相关的金融改革措施和政策,向社会公众表明金融机关机构对当前金融机构的运行情况,所作出的判断和政策取向,适时向社会公众提示金融行业中所存在的潜在行业风险、信贷风险、操作风险和市场风险,对公众和金融机构的投资理财行为进行积极正确的引导,以保证我国金融市场运行的稳定性,维护市场安全。

2.健全行业间自律机制

我国金融机构的运行过程中,不同金融机构之间出现利益冲突的时候,会造成金融监管部门的工作漏洞,不利于实现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因此,金融机构应该建立一个符合我国服务行业发展的统一标准,实现对金融机构行为的规范和约束,对不同金融机构中的服务等级进行评定。而且,金融监管部门应该在“一行三会”的管理机制基础上,实现对监管体系的完善,利用行业协会之间的力量,对同行业之间的恶性竞争进行合理规避,避免金融机构运行管理中出现无视消费者权益的行为。

3.构建新型的消费者诉讼制度

针对目前我国金融消费者在诉讼的时候比较困难的现象,需要我国金融机构管理部门构建新型的消费者诉讼制度,区别于一般的民事诉讼程序,专门为金融消费者设计独特的诉讼程序和举证规则,为金融消费者提供便利的条件。新型消费者诉讼制度的构建,可以有效提高金融消费者的维权意识和积极性,创造了良好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实施外部环境。

参考文献:

国际消费者权益日的主题策划方案 篇11

20_年3月15日

二,活动地点:

日照好职业技术学院又新广场

三.活动描述:

通过3.15国际维权日这个平台开展各种富有意义的活动,向全校师生宣传“关注生活,关注权益”的口号引导同学们加强对物权法的认识,为同学们反映权益问题提供咨询和解决的渠道,增强同学们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

四.活动形式安排:

1.海报展板展示维权消费案例

在又新广场安排展板展出,通过海报形式展示一些在我们身边的维权案例,包括一些具有欺骗行为的网购网页展示,

还有我们比较关心的假币假车票的辨别的图片,以及存在于咱们大学城中的欺骗消费者的行为和与大家日益相关的通过QQ等网络工具的诈骗行为,例如同学们比较关注的某些理发店的不轨行为和某些地方的食品安全问题。再者就是宣传一些维权申权的电 话。

2.利用便利贴形式跟同学们互动

在活动当天我们可安排利用便利贴的形式跟同学们互动,同学们可以将自己的或者是自己身边的侵权事例写下来贴在展板上,让跟多的同学引起重视。

3.通过宣传单提前宣传我们的活动

通过宣传单一是宣传我们的活动,二是宣传关于维权的知识,三就是宣传咱们的权益维护中心,扩大咱们的影响力让更多的人知道权益维护中心。宣传单的发放重点在学校地下师生两个餐厅及校西门门口。

4.另外通过咱们制作的PPT和视频来宣传一些关于权益东西,力争把本次活动的宣传力度做到!

五.所需物品:

两个宣传板,需打印的海报若干(视情况而定),宣传单,便利贴,中性笔行或圆珠笔若干。

六.经费预算:

关于消费者权益日的由来 篇12

一、加强质量信息发布

(一)召开“315” 主题新闻通气会。3月10日,通过专题新闻通气会向媒体预报“315”期间质监活动安排,并通报了全省质监系统执法打假情况及典型案例、20xx年及“315”期间执法打假工作重点、全省电梯应急救援处置平台建设及电梯困人应急救援处置情况。贵阳电视台法制频道、贵州广播电台综合新闻广播、贵州交通广播等电视台和广播电台,贵州日报、贵州都市报等6家平面媒体,新华贵州频道、多彩贵州网等10家网络媒体进行了相关报道。

(二)多渠道发布质量信息。一是在省局站发布护眼台灯等消费常识3篇。二是组织机电技术专家和13家较大规模电线电缆生产企业召开产品质量分析会,并在网站发布会议内容。三是联合贵州卫视百姓关注栏目,邀请专家拍摄制作了以电源插座、电线电缆和电饭锅质量比对为主要内容的“315说质量”专题节目3期,连续在3月14、15和16日百姓关注黄金时段滚动播出,节目播出期间收视率较高,宣传效果明显。

(三)筹办“315”电视主题晚会。3月14日至16日,遵义市质监局联合相关部门精心筹办播出了以“新消费我做主”为主题的《遵义市20xx年“315”电视主题晚会》。在晚会上向观众报告了20主要工作成绩以及20xx年工作措施,让市民对质监工作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主题晚会还对特种设备安全、产品质量安全和执法打假案例进行展示和精心讲解。电视主题晚会突出了质监特点,更加贴近民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开展专项执法行动

(一)深入开展“质检利剑”、“农资打假下乡行动”等专项执法行动,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农资、建材、汽车及其配件、特种设备、食品相关产品等涉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健康和安全的各类质量违法违规行为。3月,全省共检查企业 1730家次、查处违法案件158件,查获违法产品涉案货值金额511.5万元,查办大要案件5件。

(二)开展“315”安全销毁“黑心棉”等系列活动,集中销毁1530床价值近7万元的 “黑心棉”。此批 “黑心棉”是不法商贩用废弃棉衣、棉被以及从垃圾堆中捡来的带菌棉和垃圾棉加工制成,含有大量的致病细菌和有害微生物,会极大地危害人体健康。执法人员还走访南明区在建工地,查看了4个建筑工地集中住宿务工人员床上用品,对不合格棉絮进行了现场处置。

三、提供质量技术服务

加大12365产品质量举报投诉热线宣传,及时解决群众反映的相关问题,对受理的群众举报投诉及时组织查处。3月份“12365”举报投诉中心共接到电话、信函等业务398起,办结349起,办结率88%。通过电信、移动、联通等通讯网络向全省手机用户中发布质检“12365”公益信息10万余条。同时,向全省广大消费者发放了“12365”环保宣传购物袋1万个,播放汽车执法宣传短片,大力普及识假辨假知识,鼓励消费者积极拨打12365投诉举报热线进行维权,着力提升消费者的质量安全意识,努力营造质量诚信氛围。

关于消费者权益日的由来 篇13

关键词:消费者权益保护;比较分析;法律构建

一、侵犯电子商务消费者权益之表现

在当代商务中,电子商务的经营者更容易侵犯消费者,网络经营者通过各种方式躲避调查。大量的虚假宣传屡禁不止,让消费者苦不堪言。实践中主要是对消费者的数据安全权、隐私权、知情权、自主选择权等方面的侵犯。主要表现为:

(一)侵犯消费者的数据安全权和隐私权

经营者和平台服务商拥有大量消费者的交易数据和隐私,是电子商务区别于传统商务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他们把所掌握消费者的个人信息泄露或出卖,消费者的个人邮箱充斥垃圾邮件、隐私信息被泄露、财产安全受到威胁等情况。

(二)侵犯消费者的知情权

电子商务活动中,网络虚假广告、不按规定履行信息披露义务、修改、隐藏消费者评价记录等方面比较常见,最容易出现消费者和经营者间信息不一致。

(三)侵犯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

侵犯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有一个共同点,强加给用户一些产品或信息,虽影响消费者的生活,但却未造成“直接损失”,导致消费者只有被动接受而没救济。

二、我国电子商务消费者权益保护立法现状与不足

(一)我国电子商务消费者权益保护立法现状

针对电子商务消费者的权益保护,在我国众多法律中零散分布,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也有规定。在2014年我国颁布了第一部较为完整的针对电子商务交易的规章《网络交易管理办法》。规章对网络商品经营者与有关服务经营者的义务、监督管理、网络交易的一般原则、法律责任等方面进行规定。

另外,修改后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十五条、第二十八条、第四十四条新增了针对电子商务消费者权益保护的规定。同时,《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消费者权益保护的一般性规定同样适用于电子商务中消费者权益的保护。

(二)我国电子商务消费者权益保护立法的不足

现阶段消费者维权依然艰难,从几个方面分析:

1.救济机制比较缺乏

在一些电子商务纠纷中,经营者和消费者大部分都是通过远距离通讯或网络的方式进行,有些经营者对消费者的投诉不离不顾,导致矛盾激化。

2.具有可操作性的电子商务法律规范仍然不足

新《网络交易管理办法》第七条中规定的“具备登记注册条件”,是否与传统交易登记注册条件相同?目前尚未定论。电子商务由于不需要实体店,低成本运营是其一大优势。如何限制这些经营行为,但是该《办法》中具体应怎么审查,审查到哪些,都未做规定。

3.电子商务交易的环境法律规制仍不足

针对虚假网络广告的规制,《网络交易管理办法》第十九条中却没提起,目前大量虚假广告充斥在网络,仍对我国电子商务交易环境影响甚大。对信用较差的商家和交易平台服务商的失信行为,法律未规定任何的惩治机制。

4.在监督管理权的分配中存在不足

《网络交易管理办法》第四十一条仍采用属地管辖的规定,但消费者大部分情况下与经营者不在同一地方,电子商务消费者权益受到损害后,通常去网络交易平台服务商所在地投诉,若无回复,消费者也无其他救济途径。

三、结合国外立法的优点对完善我国电子商务消费者权益保护体系的建议

(一)电子商务争议快速解决机制需建立

国外的法律明确了救济途径,例如日本对小额诉讼纠纷,一次裁判机制;又如欧盟详细规定了电子商务纠纷的非诉解决机制和司法管辖的相关问题。

首先,电子商务纠纷在线解决机制需完善;其次,先行赔付制度需推广,可以确保消费者的权益及时得到保护;最后,消费者权益保护相关诉讼程序需完善。

(二)完善电子商务法律规范使之保障消费者权益更具有操作性

国外法律大都对经营者的义务规定比较规范,同时赋予消费者一定权利对自身权益进行保护。如日本法律明确规定经营者严格执行信息披露义务,确保消费者知情权,能更方便查询到经营者的信用状况、资格和其他重要信息。另外日本法律规定了违法就可能面临罚款、停业等处罚。

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八条中没对电子商务中极为重要的,经营者信用情况、资质、具体信息等内容没涉及,而这对消费者选择与哪个经营者交易很重要。因此需保证其知情权。

(三)要保障电子商务消费者的隐私权

我国仍重点保护的是通信隐私权和住宅隐私权,对电子商务活动消费者个人数据与隐私保护不够全面。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只规定应遵守合法、必要和正当的收集和使用消费者的信息,但《欧洲数据保护指令》分别从六方面对经营者收集个人信息作了具体明确的规制;还有美国的《消费者互联网隐私保护加强法》不仅做了具体明确的规定,也对不应公开消费者的信息做了严格规定。其次,网络平台服务商做的承诺,应严格履行。若消费者权益受到损害时,可向其请求赔偿。

(四)电子商务信用评价体系与监管机制需健全

要建立电子商务经营者信用评价机制,主要包括三个部分:首先,消费者对经营者的信用评价,即相互评价机制;其次,第三方平台(这个平台应该是中立的)对经营者的信用评价,即商誉评价机制。此间确保信用评价不被更改或删除。并确保第三方平台提供的经营者的评价须是客观真实的。

要健全监管机制要做到两点:首先,要建立电子商务在线监管机制,其次,要充分发挥电子商务行业协会的自律作用。

参考文献:

[1]杨立新.电子商务侵权法[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2.

[2]谷莺.电子商务合同中的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D].上海:复旦大学,2010.

[3]蒋坡.个人数据信息的法律保护[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330.

作者简介:

郭新政(1991~),男,河南泌阳人,贵州民族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刑法學。

刘占磊(1990~),男,河南濮阳人,贵州民族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宪法与行政法学。

邱人杰(1989~),男,河南汝南人,贵州民族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商法学。

上一篇:话题作文的表述篇──记叙经历下一篇:从艺路上的故事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