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管理学科

2024-07-16

信息管理学科(共9篇)

信息管理学科 篇1

一、引言

管理信息系统 (以下简称为MIS) 学科在20世纪60年代起源于美国, 其目的是研究数据处理问题。从此, MIS学科不断研究如何应对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并利用它为组织目标服务。1972年, 美国计算机协会 (ACM) 制订了一个“商业中的计算”的硕士学位教学计划。接着, 国际信息处理联合会 (IFIP) 也发布了“设计基于计算机的信息系统”的相似的教学计划。1977年和1987年《管理信息系统季刊》 (MISQ) 和《信息系统研究》 (ISR) 两份重要期刊创办。1980年国际信息系统年会 (ICIS) 的举办标志着MIS学科的创立。1995年信息系统协会 (AIS) 成立, 则标志着MIS学科已在国际学术界得到广泛认可。MIS作为一个学科在国内也有25年的历史了, 在国内外专家学者的不懈努力下, 其内容与研究方向已有较大的突破。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就拥有MIS硕士、博士授予权。随着MIS学科的发展, 由MIS演变成“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一个新本科专业。国内本科以上的理工医类大学基本上都设置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本科专业。虽然经过20多年的发展, 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还有一些困扰管理信息学科发展的需要解决与探讨的问题。一是MIS学科没有形成自己的研究对象和基本内容;二是MIS理论研究缺乏学术性, 更没有需要解决的重大理论与学术性问题。以上两个方面, 会引起人们质疑MIS是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二、管理信息系统学科国内外主要奠基人回顾

早在20世纪30年代, 柏德就著书强调了决策在组织管理中的作用, 就有了管理信息概念的萌芽。第一个提出MIS一词的是Walter T.Kennevan (1970年) 并给出定义:以书面或口头的形式, 在合适的时间向经理、职员以及外界人员提供过去的、现在的、预测未来有关企业内部及其环境的信息, 以帮助他们进行决策。

Gordon B.Davis是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管理学教授。Gordon于1967年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MIS学科的哲学博士学位课程, 宣告了MIS学科的创立, Gordon成为其学科之鼻袓。

1985年Davis给MIS下了一个完整的定义:“它是一个利用计算机硬件和软件, 手工作业, 分析计划、控制和决策模型, 以及数据库的人机系统。它能提供信息, 支持企业或组织的运行、管理和决策功能。”

从Davis定义的MIS来看, 他比Kennevan更强调计算机。Davis视角下的MIS是建立在计算机平台之上的。

国外还有著名的MIS专家Kenneth C.Laudon, Stephen Haag。他们在MIS领域研究颇深, 且都著书立说。

国内MIS创始人是原清华大学薛华成教授。20世经80年代, 他将MIS引入国内, 于1984年在清华大学创建管理信息系统专业, 并编写了《管理信息系统》国内首部中文版教材, 现在已出版5版, 其教材广泛被重点高校使用, 在国内影响较大。哈尔滨工业大学黄梯云和李一军教授出版《管理信息系统》教材也影响很大。除此以外, 国内至少还有同类教材30余种。

MIS是管理科学发展的第6个阶段, 管理科学对MIS学派寄予厚望。尽管国内外MIS学者对此付出巨大的努力, 但是没有产生世界同行公认的代表人物与代表作, 也未形成专门的理论体系。因此, 在较长的时间内, 仍需要国内外学者进行辛勤耕耘, 不断丰富和开拓MIS内涵与外延, 使MIS成为一门较为成熟的学科。

三、管理信息系统研究对象

能不能产生一个新学科, 关键是它有没有独立的研究对象。按照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任何一个学科都是以客观世界的某一类事物、现象或过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它要探讨这类事物或现象及过程的本质联系或规律性, 从而形成学科的概念、范畴、定理、原理和方法的理论体系[2]。如管理学是以各种管理工作中普遍适用的原理和方法为研究对象[3]。但纵观各类国内外MIS教材, 基本上是回避MIS研究对象问题。只有陈晓红和徐宝祥所编的教材中才给出了MIS的研究对象。

管理信息系统在广泛应用于社会各个方面的过程中, 逐步形成了众多的研究方向和不同的分支, 构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理论体系和结构框架。这些研究和探索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用户需求研究。信息用户的需求是管理信息系统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条件。需求研究的任务是探索和总结出与信息用户进行沟通和交流的有效方式和方法, 形成科学的、具有指导意义的理论体系。 (2) MIS自身研究。从管理信息系统处理对象和处理方法的角度, 研究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框架、功能及信息处理方法和技术。 (3) MIS方法研究。从管理信息系统研制和开发的角度研究认识客观事物和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规律, 研究系统分析和设计的理论、方法及开发工具等。 (4) 管理信息系统评价研究。从管理信息系统评价和管理的角度研究管理信息系统的评价指标和方法、日常管理和监理审计制度、品质评价体系、管理信息系统经济学以及管理信息系统在组织和社会中的地位、作用、影响[4]。

陈晓红给出了管理信息系统研究对象的定义, 对管理信息系统理论体系建设向前推动了一大步。但从其所给出的定义来看, 定义更侧重于管理信息系统研究的具体内容, 并非管理信息系统研究对象一般规律的表述。徐玉祥给出的MIS的研究对象定义与陈晓红的定义基本上一样, 只是个别文字上有所改动。

从国外Laudon到国内薛华成、黄梯云这些MIS大师为什么没有给出MIS的研究对象?是无意疏忽还是故意绕开, 这个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也许大师们在MIS学科没有发展成熟之前, 暂不谈其研究对象, 以便以后下一个更准确的定义。

本文认为, 一门学科没有明确的研究对象, 就没有明确的研究目标、前进的方向, 甚至容易将不属于本学科研究的别的学科的内容拿来作为自己研究的内容, 就像以前哲学研究对象无所不包一样, 成为科学的科学。严格地讲, 一门学科如没有自己独立的研究对象, 就不能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在此, 本文给MIS研究对象下一个定义。管理信息系统学科是将信息系统与人作为其研究对象, 揭示信息系统开发过程中原理、方法等一般规律的学科。

四、管理信息系统学科基本内容比较

国外著名教材有:Kennethe C.Laudon《MIS》 (6th Edition) , Stephen Haag《MIS for Information for Age》 (6thEdition) ;国内有薛华成《管理信息系统》 (第五版) , 黄梯云《管理信息系统》 (第三版) , 杜栋《新编管理信息系统》, 国内外MIS教材基本内容大相径庭。这些教材很多章节采取拿来主义, 直接将计算机相关章节直接平移过来, 没有与MIS结合, 更没有形成其特色。如《MIS》 (Laudon) Chapter 6 Computers and Information Processing;Chapter7 Information System Software;Chapter 8 Telecommunication and Networks;Chapter 9 Telecommunication and Networks;Chapter 16Information System Security and Control。《MIS for Information Age》 (Stephen Haag) Chapter 3 Database and Data Warehouses:Buiding Business Intelligence;Chapter 8 Protecting People and Information:Threats and Safeguards。《管理信息系统》 (薛华成) 第4章计算机系统;第5章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第6章通信与网络;第7章数据资源管理技术;《管理信息系统》 (黄梯云) 第3章管理信息系统的技术基础;第4章Web开发的基本技术。这些章节直接来自于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知识。《MIS》 (Kennethe C.Laudon) Chapter 10 The Internet:Electronic Commerce and Electronic Business;《MIS for Information Age》 (Stephen Haag) Chapter 5Electronic Commerce:Strategies for the New Economy;《管理信息系统》 (黄梯云) 第12章电子商务;第13章电子政务。这些章节来自于电子商务, 国内外有专门论述电子商务教材。如:Efraim Turban, Jae Lee, David King, H.Michael Chung (2001) Electronic Commerce-A Managerial Perspective;黄敏学 (2001) 《电子商务》;李琪 (2004) 《电子商务概论》。近年来, 电子商务、电子政务已形成新的独立学科, 很多高校已将电子商务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讲授, 所以电子商务不必再编入管理信息系统教材之中。《MIS》 (Laudon) Chapter 11 Resesigning the Organization with Information System, 业务流程再造知识在生产运作与管理中已讲授了, 《MIS》也属于重复内容。《MIS》 (Kennethe C.Laudon) Chapter 15 Enhancing Management Decision Making;《MIS for Information Age》 (Stephen Haag) Chapter 4 Decision Support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Brainpower for Your Business;《管理信息系统》 (薛华成) 第12章决策支持系统;《管理信息系统》 (黄梯云) 第11章决策支持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和人工智能也形成了一门新学科且这方面内容非常复杂, 而在MIS中讲授内容比较肤浅。《MIS》 (Laudon) Chapter 12 Approaches to Systems-Building;《MIS for Information Age》 (Stephen Haag) Chapter 6 Systems Development:Phases, Tools, and Techniques;《管理信息系统》 (薛华成) 第13章信息系统规划;第14章信息系统开发方法;第15章系统分析;第16章系统设计;第17章系统实施、评价与运行管理; (黄梯云) 第5章管理信息系统的战略规划和开发方法;第6章管理信息系统的系统分析;第7章管理信息系统的系统设计;第8章管理信息系统的系统实施;第9章面向对象的系统开发方法。这部分内容都直接来自于软件工程学科, 且在管理信息系统中也没有创新。

杜栋 (2005) 《新编管理信息系统》从管理视角讨论了管理信息系统学科, 弱化了管理信息系统的技术问题, 主要内容与传统教材完全不是一个体系, 这也是一次新的尝试。但此教材也没有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 无非是从管理学、经济学、系统学、信息技术、行为学、创新学、评价方法等多方面拿一些知识拼凑在一起, 没有理论, 没有学术性, 内容浅易。

因此, 从MIS学科创建到现在, 它的学科体系及内容基本上属于拼盘式的, 将多门学科的知识与内容直接拿来拼凑而成, 基本上没有自己的独特理论。摆在管理信息系统专家、学者面前最重要、最难的问题是怎样重构管理信息系统独立的理论体系。如果MIS以后仍像现在一样没有独立的学科理论体系和基本内容, 这门学科是否能长期存在与发展下去就会受到质疑。

五、管理信息系统研究方向

一个学科的发展要有它源源不断的研究方向及课题, 这样才能保证这门学科青春常在。目前国内外MIS研究方向主要有: (1) 管理信息系统评价; (2) 管理信息系统系统规划; (3) 信息系统建模; (4) 软件产业和软件企业管理; (5) 如何利用Internet网络工具, 提高组织的运作效率, 支持组织中的决策以及创造新的价值。

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MIS进行了研究, 但研究缺乏理论指导, 特别是学术层次低。

参考文献

[1]万国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学科研究综述[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 (4) .

[2]全国公共管理硕士 (MPA) 专业学位指导委员会.公共管理硕士 (MPA) 专业学位联考考试指南[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21.

[3]周三多, 陈传明, 鲁明泓.管理学——原理与方法[M].第3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9:22.

[4]陈晓红, 罗新星, 韩清波.管理信息系统[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22.

信息管理学科 篇2

1、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资格任教学科

2、高级中学教师资格任教学科

3、初级中学教师资格任教学科

4、小学教师资格任教学科

5、幼儿园教师资格任教学科

1、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资格任教学科

D01 农林类

D0101 种植 D0102 农艺 D0103 园艺 D0104 蚕桑 D0105 养殖 D0106 畜牧兽医 D0107 水产养殖

D0108 野生动植物保护 D0109 农副产品加工

D0110 棉花检验加工与经营 D0111 林业 D0112 园林 D0113 木材加工 D0114 林特产品加工

D0115 森林资源与林政管理 D0116 森林采运工程 D0117 农村经济管理 D0118 农业机械化 D0119 航海捕捞 D02 资源与环境类

D0201 国土资源调查 D0202 地质调查与找矿

D0203 放射性矿产普查与勘探 D0204 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勘探 D0205 地球物理与地球化学探矿 D0206 地震监测技术 D0207 宝玉石鉴定与加工 D0208 岩土工程技术 D0209 勘探与掘进 D0210 采矿技术

D0211 矿山机械运行与维修 D0212 矿井通风与安全 D0213 测量工程技术

D0214 地图制图与地理信息 D0215 航空摄影测量 D0216 环境保护与监测 D0217 环境监理 D0218 生态环境保护 D0219 环境治理技术 D0220 辐射测量与防护 D0221 水文与水资源 D0222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 D0223 气象

D0224 高空气象探测 D0225 海洋观测 D03 能源类

D0301 选煤 D0302 石油开采 D0303 铀矿开采

D0304 电厂热力设备运行 D0305 反应堆及核电厂运行 D0306 水电厂机电设备运行

D0307 电厂热工仪表及自动装置维护与调试 D0308 电厂水处理及化学监督 D0309 电厂热力设备安装与检修 D0310 水电长动力设备安装与检修 D0311 电厂及变电站电气运行

D0312 继电保护及自动装置维护与调试 D0313 电厂及变电站电气设备安装与检修 D0314 水电站与水泵站电力设备 D0315 输配电线路施工、检修与运行 D0316 电力电缆运行与施工 D0317 供用电技术 D0318 电气化铁道供电 D0319 农村能源开发与利用 D0320 电力营销 D04 土木水利工程类

D0401 工业与民用建筑 D0402 建筑装饰 D0403 城镇建设 D0404 建筑经济管理 D0405 古建筑营造与修缮

D0406 土建工程与材料质量检测 D0407 建筑设备安装 D0408 电气设备安装 D0409 供热通风与空调 D0410 给水与排水 D0411 市政工程施工 D0412 公路与桥梁 D0413 铁道施工与养护 D0414 水利水电工程技术 D0415 农业水利技术 D0416 水电工程建筑施工 D0417 港口与航道工程技术 D0418 矿井建设

D0419 工程施工机械运用与维修 D05 加工制造类

D0501 钢铁冶炼

D0502 金属压力加工技术 D0503 冶金热能技术 D0504 碳素材料技术 D0505 粉末冶金 D0506 有色金属冶炼 D0507 机械制造与控制 D0508 汽车制造与维修 D0509 机械加工技术

D0510 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 D0511 数控技术应用 D0512 模具设计与制造 D0513 机电技术应用

D0514 制冷和空调设备运用与维修 D0515 电气运行与控制 D0516 电气技术应用 D0517 电机与电器 D0518 船体建造与修理 D0519 船舶机械装置 D0520 船舶电气技术 D0521 金属热加工 D0522 焊接

D0523 金属表面处理

D0524 水工金属结构制作与安装 D0525 仪器仪表

D0526 光电仪器制造与维修 D0527 飞行器制造工艺

D0528 飞行器控制设备与仪表

D0529 飞行器非金属材料成型工艺 D0530 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 D0531 电子材料与元器件 D0532 微电子技术与器件 D0533 化学工艺

D0534 工业分析与检验 D0535 石油炼制

D0536 石油与天然气贮运 D0537 化工过程装备技术 D0538 化工过程监测与控制 D0539 精细化工工艺 D0540 生物化工 D0541 林产化工

D0542 高分子材料加工工艺 D0543 核技术应用 D0544 核化学化工 D0545 火炸药技术 D0546 食品生物工艺

D0547 粮油饲料加工与储检 D0548 皮革工艺及制品 D0549 印刷技术 D0550 制浆造纸工艺 D0551 塑料成型 D0552 橡胶工艺

D0553 假肢与矫形器制造 D0554 染整技术 D0555 纺织技术 D0556 化学纤维工艺 D0557 丝绸工艺 D0558 针织工艺

D0559 纺织复合材料工艺 D0560 服装制作与营销 D0561 建筑与工程材料

D0562 硅酸盐工艺及工业控制 D06 交通运输类

D0601 铁道运输管理

D0602 电力机车运用与检修 D0603 内燃机车运用与检修 D0604 铁道车辆运用与检修 D0605 船舶驾驶 D0606 轮机管理

D0607 船舶水手与机工 D0608 外轮理货 D0609 船舶检验 D0610 工程潜水 D0611 民航运输

D0612 飞机及发动机维修 D0613 航空服务 D0614 航空油料管理 D0615 汽车运用与维修 D0616 交通运输管理

D0617 高等级公路养护与管理 D07 信息技术类

D0701 电子与信息技术 D0702 电子技术应用 D0703 广播电视应用技术 D0704 飞行器电子设备维修 D0705 船舶电子设备 D0706 通信技术 D0707 通信电源技术 D0708 通信运营管理 D0709 铁道信号

D0710 船舶通信与导航 D0711 计算机及应用 D0712 计算机软件 D0713 计算机网络技术 D0714 计算机及外设维修 D0715 邮政通信管理 D0716 邮政自动化技术 D08 医药卫生类

D0801 护理 D0802 助产 D0803 卫生保健 D0804 计划生育技术

D0805 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 D0806 卫生信息管理 D0807 医学生物技术 D0808 眼视光技术 D0809 医学影像技术 D0810 医学检验 D0811 口腔工艺技术 D0812 康复技术 D0813 药剂 D0814 中医 D0815 中医骨伤 D0816 中医护理 D0817 中药 D0818 中药制药 D0819 中医康复保健 D0820 藏医医疗 D0821 维医医疗

D0822 蒙医医疗与蒙药 D09 商贸与旅游类 D0901 商品经营 D0902 市场营销 D0903 电子商务 D0904 国际商务 D0905 商务外语

D0906 纺织品检测与贸易 D0907 物资经营与管理 D0908 烟草专卖管理 D0909 商品储运与配送 D0910 房地产经营与管理 D0911 烹饪

D0912 美容美发与形象设计 D0913 首饰加工与经营 D0914 钟表眼镜配制与修理 D0915 饭店服务与管理 D0916 旅游服务与管理 D10 财经类

D1001 财政事务 D1002 会计 D1003 审计事务 D1004 金融事务 D1005 税务事务 D1006 统计

D1007 统计调查与信息服务 D1008 物价

D11 文化艺术与体育类

D1101 群众文化艺术 D1102 文化影视事业管理 D1103 广播影视节目制作 D1104 播音与节目主持 D1105 影像与影视艺术 D1106 图书信息管理 D1107 出版与发行 D1108 文物保护 D1109 音乐 D1110 舞蹈表演 D1111 戏曲表演 D1112 曲艺表演 D1113 戏剧表演

D1114 杂技与魔术表演

D1115 木偶与皮影表演及制作 D1116 工艺美术 D1117 美术绘画 D1118 美术设计

D1119 服装设计与工艺 D1120 服装表演 D1121 民间传统工艺

D1122 休闲体育服务与管理 D1123 运动训练 D1124 体育设施经营 D12 社会公共事务类

D1201 法律事务 D1202 公安保卫 D1203 治安管理 D1204 侦查 D1205 监狱管理 D1206 劳教管理 D1207 保安

D1208 道路交通管理 D1209 工商行政管理事务 D1210 人力资源管理事务 D1211 社会保障事务 D1212 民政服务与管理 D1213 社会福利事业管理 D1214 计量与测试技术 D1215 产品质量监督检验 D1216 标准化及质量监督 D1217 文秘 D1218 公关礼仪 D1219 物业管理

D1220 家政与社区服务 D1221 老年人服务与管理 D1222 现代殡仪技术与管理 D13 文化课类

D1301 思想政治 D1302 数学 D1303 化学 D1304 地理 D1305 语文 D1306 信息技术 D1307 生物

D1308 体育与健康 D1309 外语 D1310 物理 D1311 历史

2、高级中学教师资格任教学科

E01 思想政治 E02 语文 E03 外语 E04 数学 E05 信息技术 E06 物理 E07 化学 E08 生物 E09 历史 E10 地理

E11 体育与健康 E12美术 E13音乐

3、初级中学教师资格任教学科

F01 思想政治 F02 语文 F03 数学 F04 外语 F05 历史 F06 地理 F07 物理 F08 化学 F09 生物 F10 体育 F11 音乐 F12 美术

4、小学教师资格任教学科

G01 思想品德 G02 语文 G03 数学 G04 外语 G05 科学 G06体育 G07 音乐 G08 美术

5、幼儿园教师资格任教学科

信息管理学科 篇3

一、科研管理信息化平台对学科建设的作用

1. 为科学研究提供信息服务

科研管理信息化平台为高校教师提供了一站式服务, 教师可以用账户登录系统, 进而查找和获取最新的科研信息, 或管理科研经费、核算科研奖励、申报科研项目、修改科研简历、查询科研业绩。这些信息服务能够最大限度的节省教师的时间和精力, 为其科研工作提供诸多便利。例如, 在项目立项之后, 教师可以登录信息平台查询经费到账情况, 不必亲自到财务处现场查询, 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2. 为学科规划提供决策支持

学科规划决策需要全面的、实时的信息, 要从海量信息中快速筛选出有用信息, 例如, 引进高层次人才是否能够帮助该学科获取顶尖的科研成果, 某些科研活动是否利于科研工作的进行, 科研绩效与经费资助有什么关系, 引进领军人物后科研成果如何, 重点学科点的审批与团队成员的协作有无关系, 发表科研论文与项目立项数量之间是否存在关联等。依靠简单的科研管理系统显然无法实现为这些科研规划提供必要支持, 这就需要构建符合时代发展的科研管理信息平台。

二、学科建设下的科研管理信息化平台构建策略

1. 构建技术框架

技术框架由系统应用体系结构与系统运行环境两部分组成, 后者包括J2EE运行环境、数据库系统与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又包括Mysql、Sql Server和Oracle。系统应用体系结构主要是指技术构架, 信息平台将Hibernate技术与Struts框架技术融合在一起, 同时还结合常用的组件, 构建包括控制层、处理层、控制层和业务逻辑层的高效率技术骨架。

2. 选取正确的开发模式

高校应当充分调研和分析本单位科研管理的实际情况, 并借助自身的技术资源, 开发实用性系统。这种自主开发模式具有个性化、实用性、成本低的特点。较为适合特色学校或规模较小的院校。但另一方面, 它的系统适用范围有限, 大部分数据不是通用标准, 系统兼容性较低, 这无疑对资源共享极为不利。也可以从市场上购买相对成熟的科研管理信息系统, 然后根据自身需求改造或定制某些功能。这种购买定制模式系统相对稳定, 功能也较为完善, 技术保障性较强, 但却很难满足高校的个性化需求。此外, 合作开发模式也较为常见, 它是指高校选取设计方案, 然后联手研发机构共同开发。这种模式下系统的适切性较强, 比较符合综合实力强的院校, 但同时它的开发时间相对较长, 成本也比较高, 较为依赖合作单位。

3. 优化运行系统

平台搭建后需及时试用, 并关注用户的反馈信息, 并据此进行相应的调整。在试运行阶段, 应根据职称、专业、科研活跃度、岗位、操作偏好、年龄等因素, 选取不同层次的用户, 进行全面体验, 并及时反馈。工程师分析、整理这些用户反馈信息, 不断优化系统, 进而在高校全面推广。同时, 在系统运行中, 还应当适时进行评估, 根据用户的体验反馈, 从系统稳定性、平台目标、系统灵活性、业务流程等方面全面评估。

4. 明确功能需求

科研人员、二级单位科研秘书、学校领导、科研处管理人员和系统管理员, 是高校科研管理信息化平台的主要用户。科研人员使用该平台主要是为了管理科研成果和科研项目, 或在线查询业绩发放及核算情况、在线申报校级项目、接受科研反馈意见和文件、通知。二级单位主要通过管理平台完成本单位的考研考核, 审核管理相关数据, 向科研人员发送文件, 并收集教师的反馈信息, 并完成学科建设相关的统计工作。学校领导通过管理系统研究相关统计图表, 进而了解掌握全校的科研动态和概况, 并对科研信息进行查询分析。科研管理处人员主要负责高校的科研数据, 因此, 他们运用管理系统主要是为了组织项目中检和终结、科研考核、年度统计、项目申报。并承担管理、维护平台的责任, 依据相关数据为决策层提供有用信息, 推动高校决策规划工作的顺利进行。系统管理员通过系统设置各项参数, 并维护后台数据。具体包括数据导入导出、数据备份与恢复、系统参数设置、系统日志管理、角色与权限设置等。

参考文献

[1]顾小清, 郭秀霞等.教育科研信息化门户需求调查与功能设计[J].现代教育技术, 2009.

[2]李秀慧.医院虚拟学科创新平台构建的探讨[J].中国医院, 2010.

[3]刘泽轩, 江春华.基于JZEE架构的科研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2007.

[4]曾捷, 李霞.深圳大学重点实验室信息化建设与管理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1.

信息技术学科总结 篇4

到树人来,一转眼就是一学年了,在忙忙碌碌中度过了这一学年.刚来到树人,在教学工作和其它工作方面很不适应,通过一年的努力,在教学和其它方面感觉比刚开始顺手多了.回顾一学年来的工作,现总结如下:

一,结合实际,开展好常规教学.1,针对目前计算机设备,思考在现有计算机软硬件的实际情况下如何实施教学.采取一些措施,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按照学校工作管理规定,认真备好课,写好教案,努力上好每一节课.紧紧围绕努力培养学生信息素养这个中心目标,着重抓提高学生获取,处理信息能力的工作.做到有计划,有教学进度,使教学工作能有条不紊地顺利进行下去,使得信息技术理论知识和操作要领得以传授给学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信息技术课已经成了学生十分喜欢的课程之一.在本学年中,区教师进修学院信息技术部教研员敬老师到校听了我两节随堂课,其中本期听的《窗口的认识》一课,学生的积极探索发现的氛围感染了他们,学生发现的一些知识他们都还不知道.所以他们给予该课好评,认为是一节很好的随堂课.2,在教学之余,我也注重自身发展进步.除了听课,评课,参加各级各类教研活动外,我还注意到要不断充实自己.从行动上,学电脑技术,教学技能.我也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其它教学研究和培训活动等.认真总结教学得失,撰写经验论文.论文《远程教育资源的运用将会使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获得市级二等奖.《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获得市级三等奖.二,发挥自身优势,提高网络教育效率

学校校园电视台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阵地,它效率高,成效显著,是其它媒体所不能比的.我结合学校各阶段教育的重点,电视新闻从校园环境,学生学习,好人好事诸多方面进行报道,对张扬优点,遏制不良现象,在全校形成好的风气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本学年中,我在学校电视台大眼睛栏目里做了近30期校园新闻.每周三午会按时播出.每播完一期就开始准备下期新闻的内容,准备文字稿件,拍摄素材,配音,配解说,编辑新闻节目.这样一来完成一期新闻节目少说也要花上3个小时,多则4,5小时.通过一学年的工作,校园新闻栏目受到了老师,同学,家长的好评.例如,我们那期“文明就餐”新闻播出后,唐娥老师就说,“这期新闻对教育学生节约粮食起到了震撼的作用,学生看见了那一盘盘没有吃完而被倒掉的饭菜,心里确实为之一震.这比我们平常用嘴巴说教好了多少倍.”又如我在新闻中加了一个“学雷锋,树新风”内容,表扬好人好事.我们在一期新闻中表扬了二年级二班一位同学助人为乐的精神,还把该同学的生活画面搬到了电视画面中,孩子看见自己上了电视高兴得不得了.还回家把这事告诉了他父母,家长还专门到学校来告诉老师说这件事对孩子触动大呢.还有个别学生在学校天桥上打碎一个鸡蛋,将鸡蛋黄弄到地面和不锈钢栏杆上,真令人恶心,这些触目惊心的画面谁看见了很生气.于是我找了二年级八的3个学生去清除了这些脏物,并拍摄了画面,从正面报道这件事,表扬了做清洁的这些同学,从测面批评了那个调皮学生,起到了好的效果.再有就是在新闻中增设的一个“校园小星星”内容,以后每期将播放一个特长学生,这对激发学生上进,张扬学生个性起到了好的效果.除了搞好本职工作和新闻节目外,还经常牺牲中午或周末的休息时间,做了许多应急性工作,给学校或一些年级编辑视频节目,帮同事做课件和帮一些班级拍摄队会活动达等活动2000多分钟.还肩负着学校一部分计算机和闭路电视的维护等等.三,加强学习,提高教育科研水平

在教学之余,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积极参与教育科学研究.搞好我们的小课题研究,在小课题研究里,学生既能玩得高兴,又能学到许多平时在信息技术课上学不到的知识,比如计算机系统的知识,硬件系统有关知识等,部分学生还能组装计算机,能判断一些简单的故障.有的学生还学会了用计算机来解决一些其它学科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四,找出差距,明确努力的方向

学科视角:信息技术 篇5

策划人语 我们所处 的时代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悄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微博、微信 、微电影等不断刷新着人们的视野,慕课、微课等新型 的教学形 态开始涌 现。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革命推动 社会政治 、经济和文 化发生着巨 大变化 ,也给教育 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信息技术如何与教学有效整合, 使之成为教学的合作者与推进者, 促进不同层次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让学生获得良好的学科素养, 还需要我们冷静思考和分析,进行理智性的择取。这期我们推荐两位名师文章给大家, 希望引起广大教师的深度思考。

信息管理学科 篇6

在这样的形势下,边缘学科不断兴起,各学科的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已成必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要改变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状,体现课程的综合性,提高教学的综合效益”。学生的核心素养以及各门学科素养之间既交叉共融、相互渗透,又各有侧重、彼此牵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每一门功课犹如车轮上的一根‘辐’,许多的‘辐’必须集中在‘教育’的‘轴’上,才能成为把国家民族推向前进的‘轮子’,学校里的分科是由于不得已,做人做事原是不分科目的”。因此,“学科通联”是培养时代新人养成多维视角、多元统一、动态把握事物的思维方式的重要理念。

通联就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看似不同却又相关的事物或现象组成一个有意义的整体。联的目的是通,通的前提是联。“学科通联”有两个维度:第一个维度是指打破原有学科之间的壁垒,突破单一学科的局限,加强各类课程与各门学科之间横向的联系和整合,实现不囿于某一门学科范围且具备多学科属性的跨学科教学,最终实现从有形的拼凑到无形的渗透;第二个维度是指本学科内部纵向的贯通,从学段、年级、学期、知识单元、课时的角度进行梳理,研究其核心目标和关键问题。

本文着重从比较常见的第一个维度谈学科之间的“通联”,笔者并不主张取消各学科的基本教学,而是想尝试在深度理解不同学科的本质教学要求的基础上,活化学科教学,与其他学科进行有机、有序、有度的通联,从而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以达到融会贯通的境界。

●信息技术学科突破“整合”实现“通联”

多年来教师所称呼的“信息技术整合课”,实质上就是信息技术软硬件环境下的“计算机辅助学科教学课”或是之后的“数字化学习课”,信息技术还处于为其他学科做“嫁衣”的处境。当前,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确实为跨学科学习提供了海量的信息资源,同时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工具和环境,为师生教与学的方式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但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学科,同时也是“学科通联”中与其他学科产生化学反应的最佳催化剂。

信息技术学科与其他学科应该以一种整体的姿态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因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的不是碎片化的东西,而是一个相对完整的认知结构。学习科学和脑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指出,人脑拒绝学习孤立呈现的事实,当知识以有意义的、相互联系的方式呈现时,学习最容易发生。大量的课例表面,实现粘合这些“碎片化”的知识使其相互以有意义的方式呈现,正是信息技术在“学科通联”中体现的天然优势。

●Scratch创意编程与学科有机通联

Scratch软件是麻省理工学院开发的适合青少年的编程语言,近年来,在国际国内信息技术教学界针对它的研究和讨论愈发热烈,其已被纳入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越来越多的教师参与到Scratch的教学和研究中,而值得关注的是这些参与教学研究的教师多数是非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师。Scratch软件本身的特点使其既成为一项教学辅助工具,同时也成为学生发挥创意、实现自我表达及展现个性的平台。笔者尝试从Scratch以下几个方面的功能,并辅以实例来呈现信息技术在“学科通联”中的强大粘合力。

1. 数字化的创意艺术创作

Scratch是强大的数字化艺术创作工具,在与美术、音乐等艺术类学科的通联中有独到的作用。如图1所示,笔者用Scratch的角色交互、画笔等功能设计了一个仿Windows画图软件的“画图工具”,除了画图软件的常规功能外,还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创设一些他们感兴趣的实用工具。如果用信息技术绘制美术的图案属于“辅助”教学,那么让学生用信息技术学科的技能创造绘图工具,就是学生个性的自我表达了。笔者还利用Scratch内置的128种不同乐器声音,以及软件节拍和音高设置完成乐曲的创编(如图2),学生在教室中可以随时对比不同乐器演奏同一乐曲的奇妙,以及随时即兴修改乐曲曲调。

2. 数字化的创意故事编述

Scratch制作动画的优势,决定了它可以非常便捷地让学生在语文、德育等学科中发挥创编能力。例如,利用Scratch中的绘图、广播、角色说话等功能创编寓言故事及寓言故事“新编”,如上页图3所示的“龟兔赛跑新编”,学生“新编”了小乌龟的全新技能,并打败了兔子;利用Scratch中的控制角色造型变化及大小功能,创编成语故事场景,如图4中的“火上浇油”。以往,笔者利用Flash等软件呈现教学需要的故事情节和场景,而在通联课程中则让学生在Scratch环境下自主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个性化地进行表述。

3. 数字化的创意科学实验

在很多真实环境下不便于开展的科学实验,也可以在Scratch环境中直观地模拟出来。例如,针对科学课中学到的“蚂蚁信息素”内容,笔者利用Scratch的侦测和判断指令设计了蚂蚁沿着信息素前进并返回的编程内容(如图5);还有学生根据书本的描述,设计了“神舟五号”升空的模拟动画(如图6),在哪个环节哪一个部分脱离机体都设计得惟妙惟肖。此外,Scratch还可以模拟电子电路设计、模拟人工智能交互等。

4. 数字化的创意项目开发

PBL(基于项目的学习)模式属于比较高层次的综合性实践活动,以“产品模式”在完成一次学习任务的时候推出一项作品。这类教学活动往往很难界定是哪一门学科的活动,可能同时通联了多门学科的知识内容。学生需要综合应用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养成多维视角、多元统一、动态把握事物的思维方式。例如,学生开发的重量级飞机游戏“太空大战”(如图7),实现了非常有趣的游戏功能。在激昂的背景音乐中,飞机飞行在浩瀚的太空里,在一颗颗行星、陨石中穿行,遭遇到敌机后可以发射各种炮弹:常规炮弹、散弹、跟踪弹以及激光等,每种特殊攻击还会消耗能量值。除此之外,学生还尝试用单片机制作了控制游戏的手柄和按键。在开发类似项目中,学生需要团队协作,有项目顶层的“设计者”,有代码实现的“程序员”,有图片和音乐美化加工的“美工”和“音乐师”,还有寻找和纠正各种程序Bug的“测试员”。在实施这样的大型项目设计时,通联了信息技术、数学、美术、音乐、物理等多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单一的学科能力无法完成这样的学习。

信息技术学科和各学科通联,还将发生更多的化学反应,迸射出更灿烂的智慧火花,而这些都需要教师不断去挖掘、探究。

摘要:<正>研究表明,人类近三十年积累的科学文化成果相当于之前五千年的总和,每天的知识仍在爆炸性地增长,新的知识和信息源源不断地扩充到课堂教学中。在这样的形势下,边缘学科不断兴起,各学科的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已成必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要改变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状,体

参考文献

信息管理学科 篇7

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 特别是信息技术的普及, 人类社会经历着日新月异的发展, 信息技术对生产、学习、生活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两面性, 以现代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也不例外, 它在为学生学习、生活提供帮助和便捷的同时, 也暴露出了很多弊端, 例如有的学生沉迷于游戏、网络不能自拔, 有的学生经不起不良信息的诱惑, 误入歧途, 荒废学业, 甚至走上犯罪道路……因特网上一项针对我国中学生上网目的的调查研究显示:用于玩游戏占48%, 用于聊天占24%, 用于学习、查找资料占16%, 用于其他方面占12%;而美国的调查研究显示他们的青少年利用网络获取信息、进行研究和创造性活动占了67%。相比较之下, 我国学生所缺乏的不是需求, 而是如何消除因特网的负面因素, 如何用好互联网, 使因特网成为我们学习、生活中的有效工具。如果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二、信息素养

思考以往传统的课堂, 我们只是注重知识的重要性, 一味地强调信息技术的工具性、技术性, 从而忽略了它的人文性, 学生在课堂上学会了上网, 但由于疏忽了对他们的引导, 他们的注意力往往被网络游戏、娱乐信息、聊天交友等吸引了过去, 以至学校的微机房竟被部分学生理解为了新型网吧, 这正是我们学生缺乏信息素养的表现。

信息素养是指个体成员 (人) 对信息活动的态度以及对信息检索、获取、分析、处理、利用等方面的能力。具体要求中学生能达到: (1) 能够有效和高效地获取信息; (2) 能够熟练地甄别评价信息; (3) 能够精确地、创造性地使用信息; (4) 能够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成果。那么, 我们教师应该如何来引导学生提高自身信息素养?

三、构想与实践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 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 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下, 借助他人, 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 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 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的主动建构, 教师只是教学过程的开发者、组织者、指导者、欣赏者。在引导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过程中, 同样应该遵循该原则, 教师创设情景, 通过任务驱动引导学生探究, 在学习研究的过程中体会、领悟。我们以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的整合作为切入点, 它能够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或开放的学习环境,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更好地实现自主学习、协作学习, 成为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与历史老师合作, 以高中历史“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为主题, 开展了四课时进行实验教学, 按照“确定主题-获取信息-加工处理信息-交流分享成果”的流程进行。整个过程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师讲、学生记的模式, 采用开放的课堂, 具体过程如下:教师根据主题提炼出一系列子问题, 例如:“查阅有关明朝建立初期的社会资料, 思考明朝加强中央集权的背景和目的”、“查阅有关明内阁设立的材料, 理解分析明内阁制设立的原因及影响”、“清雍正帝为何要设立军机处?军机处的演变情况是怎么样的”、“查阅、理解宰相制度被废除的前因后果”等等小问题, 学生自主选择研究主题, 分组制定研究计划, 利用课堂、课余时间到电子阅览室查阅资料, 制作研究成果演示文稿, 教师组织集中汇报交流, 最后一起建构归纳出“明清君主是如何加强专制统治”的蓝图。教师在整个过程中主要起到组织、引导的作用, 让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角, 有效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这样一项活动, 同学们明显感觉到和以往的课堂相比, 整合后的历史课堂更加生动、丰富了, 同时也感觉到不如以前听课那么轻松了, 现在上课变得很“忙碌”, 因为以前只要坐在下面聆听老师已经“咀嚼”好的知识, 而现在什么都需要自己去研究解决, 但是通过自己的实际参与, 对知识点的印象更加深刻了, 记得更牢了。

通过和对照班 (传统教学) 的比较, 实验班的学生掌握了更多学习知识、解决问题的途径, 遇到问题时不再是一味地以老师的讲解为权威, 他们知道通过网络、图书资料等多种途径获取信息, 通过自己的分析、判别来解决问题, 从而有助于学生形成自己的观点, 有助于他们创造能力的提高, 有助于信息素养的提高, 这也正符合了新课程的理念。

四、思考的几个问题

问题一: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 给老师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老师的博学在网络面前尤如荧火之光, 老师研究的已经不再仅仅只是知识本身, 而更关键的是研究学习知识的方法, 特别是在研究性学习课程被国家教育部规定为综合性必修课程后, 学法的探讨更是势在必行, 教师引领学生开展专题研究,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使学生真正有所受益, 终身受用。

问题二:网络广告泛滥成灾, 大量网站内容粗糙, 不健康的信息充斥网络, 严峻的事实逼迫老师、学生不得不利用大量的时间在互联网海量的良莠不齐的信息中搜寻有价值的信息。我们应该从根本上考虑去建立一个支撑教学的信息技术资源平台, 而这需要教育专家、计算机技术人员、教学设计专家等的共同合作努力, 从而让信息技术为教育教学服务更具有可操作性。

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给学生、教师带来一个崭新的教学模式和契机, 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有利于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 但同时也应看到, 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还是一个新兴事物, 有许多问题急待我们去思考、研究、探索。相信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在新课改的过程中必将迎来灿烂的春天。

摘要: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 特别是信息技术的普及, 人类社会经历着日新月异的发展, 信息技术对生产、学习、生活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两面性, 以网络技术和现代通讯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也不例外, 它在为学生学习提供帮助和便捷的同时, 也暴露出了很多弊端, 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如何扬长避短, 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信息素养, 正是需要我们迫切思考、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信息技术,历史,课程整合,信息素养

参考文献

[1]刘儒德.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2]杨开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设计原则[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1.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探究 篇8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联系和意义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新的国家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和内容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非常显著的一点就是“注重信息技术与教学课程的整合”。且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整合研究早已列入国家教育十五大重点课题。由此, 我们不难发现, 信息技术教育与教学课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它们相互渗透着。

信息技术是指人类对数据、语言、文字、声音、图画和影像等各种信息进行采集、处理、存储、传输和检索的经验、知识、及其手段、工具的总和。教育的本质是通过有价值的文化信息的传递为学生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从文化传递的角度讲, 信息技术具有高效率和高效能, 使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 成为学科课程和教学中不可或缺的“要素”。

“整合”是个新概念, 要有新思路。“整合”中“整”这个语素。它包含了“调整”、“重整”、“整治”、“整改”等丰富内涵。“整合”一词, 鲜明地体现了改革的召唤, 强调了改革的力度。“整合”昭示着这样的精神: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这两方面都要下一番大气力, 经过一番整治, 使它们在新的水平上结合成一个整体——全新的课程体系。“整合”的目的和意义不仅是为了发挥信息技术的工具功能, 而是赋予了新的教育意义。是要通过“整合”促进教学模式的变革, 实现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全方位的现代化, 要突破传统教育的模式。“整合”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养学生的获取、加工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什么是学科的整合呢?是指整合学科分割所造成的知识支离破碎的状态, 把不同学科的内容通过信息技术进行有机的组合, 把知识与思维、理论与实际、感性与理性辩证统一起来。学科整合既有教育技术的整合, 又有学科知识的整合。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新的国家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和内容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非常显著的一点就是“注重信息技术与教学课程的整合”。且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整合研究早已列入国家教育十五大重点课题。由此, 我们不难发现, 信息技术教育与教学课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它们相互渗透着。

二、目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存在的问题

信息技术环境下全方位学习环境与书本知识的有机结合, 多媒体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 而是为学生主动学习创设的情境、协作学习、相互交流, 探索新知的工具。教师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课程教学活动, 要对课程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 使之成为学生的学习资源, 并提供给学生共享学习, 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工具, 进行文字处理、图象组合、信息集成、科技创作和知识构建。然而近几年来, 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中出现了种种误区

例如:1.一节课中信息技术的含量越高, 课的质量就越高2.课件越声画并茂, 越五彩缤纷越好3.课件应该走“标准答案”, 影响了学生思维的拓展4.制作课件是专业人员的事, 我只管拿来用就是了有很多教师上课时用的课件不是自己亲手制作的, 他们只是将课件制作的思路告诉专业技术人员, 然后就只管拿来使用就是了。

对整合目的的“浅层次”认识。对整合目的的“浅层次”认识。通过对中小学教师的调查, 笔者发现, 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目的简化为通过信息技术的使用而改变学科课堂教学结构, 促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是大多数教师的“共识”。笔者认为, 这样的“共识”仅仅体现了整合初期的特征。因为, 建立在这就是有所涉“共识”基础上的整合, 只能是“浅层次”的, 信息技术就只能作为一种教学手段、一种“有形”的学习工具应用于教学。而“深层次”整合却需要信息技术融入学科课程的结构、内容、资源和方法之中, 使之成为学科课程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变“有形”于“无形”, 从而营造一种新型的学习环境。此时,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所追求的是两者之间的和谐与发展。与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要促使教师、学生、所有学资源和谐发展的先进理念相比, 将其仅仅局限于信息技术的“工具”层面的认识, 显然就有着不小的差距了。

三、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整合的实施

1.注意结合各门学科的特点, 建构易于实现学科课程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每位教师都应结合各自的学科特点去建构既能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又能较好地体现新型教学结构要求的新型教学模式。所以模式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 不应将其简单化。但是若从最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角度考虑, 则有两种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 (也就是能够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 , 即“研究性”学习模式 (也叫“探究性”学习模式) 和“协作式”学习模式 (也叫“合作式”学习模式) 。

2.更新观念, 切实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整合”是信息技术在教学领域的应用。它的根是课堂教学, 目标是培养人才。我们应坚持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的整合目标, 以符合学科特点和学生发展需求的方式, 应用信息技术, 提高教学和学习质量,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整合”不应终止于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应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学实践中帮助学生发展综合信息素养和其他的综合能力。

学校应为教师创造必要的机会, 如采用聘请专家讲学, 教研组教师相互研究, 跨学科合作研究等多种形式, 增强教师将信息技术融入教育教学中的意识:教师要努力学习信息技术, 学会使用学习生活直接相关的工具和软件, 并形成用计算机进行信息收集、整理、加工、应用的信息素养。

3.高度重视各学科的教学资源建设。没有丰富的高质量的教学资源, 就谈不上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 教师主宰课堂, 学生被动接收知识的状态就难以改变, 创新人才的培养也就落空。重视教学资源的建设, 并非要求所有教师都去开发多媒体素材或课件, 而是要求广大教师努力搜集、整理和充分利用因特网上的已有资源。在确实找不到与学习主题相关的资源的情况下, 才有必要由教师自己去进行开发。

4.注意运用“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 来进行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 (使计算机既可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 又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最理想的办法是将“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和“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结合起来, 互相取长补短, 形成优势互补的“学教并重”教学设计理论;这种理论正好能适应“既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又要充分体现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要求。在运用这种理论进行教学设计时, 应当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 并要把这一观念牢牢地、自始至终地贯彻到课程整合的整个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之中。

5.整合不应仅仅局限于单一学科课程, 信息技术也应成为学科课程之间沟通的“桥梁”。比如,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就应利用信息技术拓展与物理、化学、生物等其他学科的联系, 体现数学课程的综合性, 这样则可以使整合更有效、更开放。整合过程切忌形式化、以免学科课程本质被技术所冲淡, 甚至代替。

摘要:随着21世纪的来临, 以多媒体和国际互联网为代表的当代信息技术, 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信息技术是当前各类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 也是教育改革的重要技术手段。信息技术与学科教育的整合, 提高了教育的智能化水平和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本文阐述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概念, 以及如何实施有效整合。

关键词:信息技术,学科整合,问题,实施

参考文献

[1]徐万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念与策略[J].电化教育研究, 2003, (2) .

[2]孙杰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模式[J].广西教育, 2003, (2) .

[3]章剑卫, 姚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化教育, 2001, (8) .

[4]李先学.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应处理好四个问题[J].中国电化教育.2003, (1) .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 篇9

一、利用大容量, 突显语文教育的人文内涵

现代教育媒体信息量大、内容充实、形象丰富, 能充分开发、组合和利用各种学习资源, 全方位、多角度地提供新颖、有趣、富有艺术性与综合性的知识、信息, 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 还能充分展现语文教材中的人文因素, 突显语文教育中的人文内涵。在初中教本中, 有许多文质兼美的经典传世之作, 对这些古今中外的诗词文赋, 要进行咀嚼鉴赏, 品味其中的美, 美的氛围和背景是不可少的, 但传统的教学, 只能在局部应用音乐来渲染, 利用图像来显示, 运用文字来诠释, 却不容易把它们有机地结合, 且费时费劲, 收效甚微, 而用网络的超时空性, 下载适合的声音和图像, 利用多媒体链接, 会令意境全出。在美的氛围中更能体味文本的内涵和美, 这是一种惬意的、赏心悦目的教学境界, 一种教学艺术化和教学科学化完美结合的体验。在这种境界中, 学生的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怎么会不提高呢?学习语文的兴趣怎么会不大增呢?

二、利用多样化, 体现语文教育的多元化

现代教育媒体能通过文字、图像、声音等将各种教学信息有机地组合在一起, 利用其视听、时空、动态优势, 通过创设情景, 展示现象, 虚拟现实等手段, 引导学生入其境、通其心、感其情, 它将静止、抽象、干涩的书面文字变为活泼、具体、有血有肉的直观形象, 学生认知体验, 产生情感, 诱发探究动机, 构建多元、多维、多角度的教学系统。信息技术在教学上用得最广的是多媒体和互联网的运用, 因为它们具有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及独有的系统功能。教学中与语文整合, 可使计算机的视、听功能全部展现出来, 打破传统媒体的“线性限制”, 以随机性、灵活性、全方位、整体化的方式把语文知识形象、直观地展现给学生。例如, 教学《春》让学生在音乐声中一面欣赏春的画面, 一面听多媒体的朗读, 效果自然比教师范读或单纯的听录音朗读要好得多。而且有助于学生对作品的整体理解。而网络的运用, 可拓宽思维空间, 学生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 唾手可得自己想要的材料。如课文的写作背景、作者的生平思想等, 这就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有利条件,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及审美能力。

三、利用互联网, 拓宽知识外延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 不仅是教学手段、教学工具的更新, 更是教学内容的扩展与改革, 这就是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另一方面, 即信息技术作为教本的辅助内容与课本内容相融, 扩大课本知识的外延。

传统的教学, 是以课本为中心, 虽然也会涉及到课外知识, 但由于时间、空间的限制, 能够引导学生学的课外知识很有限。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后就不同了, 我们都知道, 互联网就像是一部百科全书, 里面的知识有如海洋般的深遂宽广, 与语文学科整合, 可以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 采集到广泛的知识, 使学生的阅读面、知识面扩大, 将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资源结合在一起, 更好地学习语文。如在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方面, 效果尤为显著。在互联网里, 有很多关于写作理论、技巧的文章和众多例文评点, 作文课上, 老师可以用此来指导学生写作, 这样, 学生的知识面扩大了, 眼界开阔了, 积累的素材也多了, 这就为写作积聚了基础, 有利于学生创作, 特别是构思、立意方面的创新。并且, 学生还可在互联网中搜集更多例文和评论, 广泛地吸取别人的经验教训, 这点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另外, 老师还可以指导学生把自己的作品放到论坛中, 让更多的人来评点, 给意见, 从中得到更好的提议, 来提高写作水平。

四、利用交互性,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语文课程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教学中应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现代媒体的交互性特点为学生提供一个施展才华, 解放心灵、发展个性的舞台, 有益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讨论、主动探究。媒体交互性特点为这一学习环节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直观、形象的画面为学生唇枪舌剑的辩论提供了保证。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发展, 勇于质疑,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促进了学生良好学习品质的形成, 每个孩子都有了自己对作品的独特理解, “一千个读者, 就会产生一千个哈姆雷特”。媒体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结合, 使语文课堂展现出全新的面貌, 有益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上一篇:设计阶段之工程管理下一篇:高校档案保护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