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信息化

2024-08-04

学科信息化(精选12篇)

学科信息化 篇1

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相比较,是一门新兴的学科。而在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整合中,它又作为这些学科教学中的工具,改变着教与学的方式,提高了教学效率。反之,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引用学生熟悉的其它课程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更好地掌握这一工具。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将信息技术学科与其他学科融合起来,对教学方式和手段进行适当的调整。

信息技术与其它课程融合就是以生活实际为最终目标,其它学科知识的学习作为载体,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其它学科的教学中去,从而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它的实施对发展学生主体性、创造性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1如何融合

1.1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要多样化

教材所有涉及操作的内容,呈现方式整齐划一,几乎所有的课都是一个样式、一个套路:“……应该如何操作呢?①……②……③……”我们先不谈这种培训式的方式在小学教材中使用的合理性,我就觉得让学生看这种千人一面的课本内容,不利于孩子想象力的发挥,会阻碍其形象思维的发展,最终扼杀的是创新能力。

当然,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讲、演、练的方法还是不可或缺的,但是,只要内容适合,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要讲究多样化。有的内容可以以讨论的方式进行,如:讲“画图的翻转/旋转”操作时,可以给学生一幅画、适当的时间,以小组为单位尝试并讨论这个操作。有的内容可以以探究的方式进行,教材出示几种假设,然后由学生通过探讨、上机操作,最后得到验证。如:在讲“设置幻灯片的背景”时,可以让学生围绕“1)能用其它颜色(如蓝色)作背景吗?2)能用渐变色作背景吗?3)能用图片作背景吗?……”这几个问题进行尝试,并通过实践最后得出结论

1.2加强与其它学科教师的联系,关注其它学科的教学进度

如学习搜索引擎时,如果照本宣科的进行教学,则学生在课后会很快的遗忘掉。如果上课之前给学生布置一点需要搜索资料的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进行学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会极大的提高,也达到了联系生活实际的目的。学习Word时,可以先与语文老师取得联系,在学生办手抄报或黑板报的时候,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查找资料,利用Word完成排版、设计。这样的设计既考虑到加强学生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搜集的能力,也考虑到要进行Word的学习,进一步熟练计算机使用的一些简单技巧,还考虑让学生利用计算机网络这个载体巩固其关于环保的地理知识和提高其对于信息的筛选和重新组合的能力。这种探究式教学受到学生普遍欢迎,提高了语文教学的效率,充分调动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1.3与学生已经习得的经验相联系

如三年级学习鼠标“单击”和“双击”操作,可以结合音乐课中的节奏进行教学。

师:“双击”是连续按鼠标器左键两下,如同音乐课中我们的节奏“××”;而“单击”是“×”。

(老师带领学生练习“单击”和“双击”操作,同时唱节奏配合练习。)

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式、声音、色彩和感觉来思维的”。在学习鼠标操作中,“双击”操作是一个难点,尽管反复强调“连续性”,但抽象的语言还是使他们把“双击”变成了两下“单击”,始终无法掌握“连续性”。因此我将音乐课中的唱节奏引入课堂,在做练习时带领学生一起来唱节奏,如“双击”时让学生唱“××”,用声音的“连续性”带领“双击”的操作练习。

2融合中应注意的问题。

2.1教材内容的选择要符合课堂实际

课堂的因素是多变的,各校有各校的实际情况,如:网络的运行能力、计算机的配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生活经验等,教材在某些内容的选择上也要考虑这些因素。

如:六年级(下册)校友录这一部分,需要注册搜狐通行证账号,由于学校的网络条件制约,不能同时申请很多账号,而且也受网络速度的限制,这就必须将学生进行分组,减少对账号的需要。

2.2要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设计教学。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课堂的,学生有自己的经验。但学生的经验水平并不是一致的,因此我们在设计教学时就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信息技术属于综合实践课程的一种,信息技术是一种工具,“用”是最主要的,是学习的最终目标。一本教材若能帮助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有效地达成这一目标,就是一本有用的教材,一本好教材。这也是信息技术教材的应用性所要强调的真正内涵。

要想做到彻底整合,难度很大,不是只靠我们信息技术老师就能够做好。我们要多关注其他学科的教学进度及学习内容,积极与其它学科教师联系、协作,在我们信息技术综合实践课中,结合其它学科内容进行教学设计。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2]如何理解信息技术教育与教学过程深度融合.

[3]3edu教育网.信息技术教学与其它学科有效结合例谈.

[4]李贵忠.浅谈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课程的整合.

[5]张燕.例谈信息技术教材的应用性.

学科信息化 篇2

2012――2013第二学期

新世纪,计算机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与核心,是信息社会的主要技术。我们可以清醒的看到:不掌握计算机知识和计算机基本技能,将难以在现代信息社会中有效地工作和生活。下面就这一学期的教学进行总结如下 :

一、引入趣味课题,激发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只有对某个问题产生兴趣,才会启动思维,才会主动去寻找解决它的办法,才会主动获取相关的知识,将“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因此,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教师从问题的引入和学习活动的设计上下功夫,引人入胜的开题,生动活泼的学习活动,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因素。

二、通过学习结果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通过学习活动,在不断获得新知识的过程中,能够不断地看到自己的成果时,就会爆发出强烈的继续学习的愿望,学习兴趣也就越来越浓厚。如在教学五年级学生如何上网查找资料时,我先到语文老师那里了解了一下课文中需要的学习资料,如《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我教学生在“百度”网里搜索关于“圆明园”的图片、课文的生字,词语和词语解释等,有些学生搜到了大量的图片及文字材料,加深了对圆明园的理解。这样学生既学习了语文,又学会了上网查资料,真是一举两得!学会了上网查资料的方法后,我让学生自已在网上查找资料,呵呵,爱玩是小学生的天性,他们居然在“百度”网里搜索到了 “连连看”、“对对碰”等等一些“在线小游戏,”在网上玩起了游戏了!

三、讲课内容打乱教材顺序,抽取精髓,激励同学们主动获取知识

计算机基本知识并没有严格的难易程度界限,特别表现在应用软件上,比如word,FrontPage等,并不是必须掌握了所有的琐碎的基本知识如拼写检查、背景设计、模版设计等等才能作出作品,长篇大论的介绍界面、菜单、模版、版式等基本知识只会让学生觉得索然无味,讲授这样的课程时,我的经验是打乱教材顺序,首先抽取精髓来讲,紧紧吸引他们的兴趣。

回顾这个学期所从事的电脑教学工作,基本上是比较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当然,在工作中我享受到收获的喜悦,也在工作中发现一些存在的问题。根据上述总结,我深深感到,只要立足实际,认真分析和研究好教材、研究好学生,争取学校领导、师生的支持,就能创造性地搞好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就能使我们的工作有所开拓,有所进取。

-----------中心小学

2013.7.1

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2012――2013第二学期

寒尽暑到,回顾这一学期,本人能够努力工作,认真学习,从多方面进行计算机教学和管理工作。有辛勤的耕耘,有收获的喜悦,也有不足与遗憾,现总结如下:

一、思想方面

在这学期里,我从思想上,利用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端正自己;从行动上学电脑技术,学教学技能等;在生活上注意形象,为人师表。一学期来,我积极参加政治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服从学校的工作安排,默默无闻地配合领导和老师们做好校内外的各项工作,得到了领导和同事的肯定。这些肯定使我在以后的工作中变得更有信心、有动力去做好每一样工作。

二、教学方面

1、备课

开学初,根据学校要求,认真写好教学计划,提前备好课,写好教案。平时做到周前备课。备课时认真钻研教材,学习好《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虚心向老教师学习、请教。力求吃透教材,找准重点、难点。

为了上好每一节课,我上网查资料,集中别人的优点确定自己的教学思路,常常工作到深夜。为了学生能更直观地感受所学的知识内容,我积极制作课件,准备各种直观教学软件,搜集制作各知识点优秀案例展示给学生。

2、上课

上好课的前提是做好课前准备,不打无准备之仗,尤其本学科主要课程都要上机完成,每节都要认真做好上机备课,检查机器状态,有无“不可用机器”。上课时认真讲课,力求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精讲精练。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有举一反三的能力。在学生完成上机任务时,在各台计算机前巡视,注意对学困生进行手把手的辅导,课后及时做课后记,找出不足。

三、工作方面

这学期主要的工作主要包括在四个方面:一是担任全校10个班的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二是学校微机室设备的检修、维护。

为了做好微机室管理工作,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为教学服务,本学期继续严格要求学生遵守微机室的规章制度,按老师要求进行正确操作,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卫生习惯。电教室卫生几乎做到日擦日扫。

“越是对事业爱得深,越感到自己对事业的不尽职。”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在保持原有优良作风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我一定要发扬优点,改正不足,扬长避短,争取更大的成绩。

----------中心小学

2013.7.1

校本培训个人总结

2012――2013第二学期

本,我参加各种校本培训,观摩了多节优质课学习等等。学习了先进的教育理论,也和我学校的优秀教师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可以说此次培训收益颇丰、获取匪浅。经过培训、实习、实践,既有知识上的积累,也有教学技艺的增长。既使观念更新了,也将理论有所提高,现对整个学习培训过程总结如下:

一、收获。

本学期校本的培训,学校从写字、课改、新课标和信息技术对全体教师进行了培训。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要在教学这片土地上找到自己的乐园,学习才是唯一的路!我深深地意识到:一名优秀的教师没有先进的教学理论充实自己,那么,他的教学在达到一定程度后就难以提高了,而要想成为一名优秀教师,就要努力地提高自身素质,理论水平、教育科研能力、课堂教学能力等。所以回到课堂后,我更加努力,仍不断搜集教育信息,学习教育理论,增长专业知识。我更注重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模式,努力提高课堂效率,从而更快达到真正提高自己的目的。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努力把学习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动能,使之有效地指导小学的教学工作。通过培训,我学会了变换角度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在新理念的引领下,不断反思、调整自己;每上一节课我都认真地准备,精心设计,通过利用农远工程资源、网络这便捷方式来查阅相关资料,努力构建高效的教育教学活动。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是肤浅的知识。他说,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的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地反思,那么,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因此,现在,我的教学更注重反思了,我上完每节课都认真反思,反思这节课成功地方和不足的地方,有哪些地方要改进,写好课后小记,单元小结。

二、做好课改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1、权威者转向参与者,激励者

要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并使之逐渐形成新能力,要求教师放下权威,师长的架子,以一个普通参与者的身份与学生共同研究,共同探讨教学中的各种问题,使学生勇于挑战课本,挑战教师,挑战权威。

2.向专家型转变

未来教育需要“专家型”的教师,这就要求教师既不能脱离教学实际又要为解决教学中的问题而进行的研究即不是在书斋进行的研究而是在教学活动中的研究。

我将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改善自身,勇敢迎接更多挑战。

------------中心小学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 篇3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内涵

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地结合,以实现课程教学目标,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的一种新教学方式;以实现教育的优质化为终极目标,运用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论作为实验的指导,把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以此促进传统教育方式的根本变革,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课程整合是使各学科分化了的各要素形成有机的相互联系的一个整体的过程。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以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为载体,把其他学科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知识和能力渗透到信息技术学科中来,一方面可以丰富和扩展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另一方面又培养了学生多思路、多方面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二、运用现代媒体、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是一种复杂的个性品质,它推动学生去探索新的知识、挖掘新的潜能,但是,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要靠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去引导、启动和发展起来的。而多媒体有刺激感官的作用,运用媒体,充分利用多种感官实现多渠道信息的传递,加强学生对知识认知的透明度,从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消化。促进学生学习潜能的转化。

三、创设问题情境,加强学科整合

日趋活跃的现代教育技术是近年来教学改革的亮点,在轻松愉悦的教学情境中,直观形象的视、听、感知总能紧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结合具体内容编制软件,配合师生教于学而融声音、图画、文字于一体的认识环境的MCAI(多媒体辅助教学)和教师根据自身课程安排和多种软件平台制作出的课件,受到了学生们的青睐,通过媒体获得信息,进行思考活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在语文课《范进中举》的分析人物形象教学中,教师不仅插入一些动感图片,而且剪接了一些视频,让学生清楚的看到胡屠夫和范进在中举前后的一些语言、行动以及神态的变化,加强了学生对这个知识点理解的透明度,从而轻而易举的总结归纳出了两个人物的性格特征,不再需要教师对课本的文字进行仔细的分析、讲解、融会贯通。在物理课《弹簧振子的振动》的情况分析中,我们可以让学生看到弹簧在运动过程中的形变、受力、加速度、速度以及位移等的变化,这是我们传统教学无法达到的效果,还例如在物理《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一堂课,我们的实验无法演示其效果,但如果利用Flash来制作动画,显然就能达到预想的效果了,这样直观形象的动画再配有各种情况分析一目了然。况且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利用信息实验室提供的小球、弹簧、绳子、联杆、滑轨、电荷等实验器具,并集成力了重力场、电场、磁场、万有引力、阻尼介质等实验环境,我们可以在任意组合的实验环境中搭建自己的实验,从自由落体、平抛运动到机械能守恒与动量守恒实验,从单摆、牛顿摆到弹簧振子实验,从地球、人造卫星到太阳系的运动都能够进行仿真,这样的实验可以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得到了完全的调动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就可想而知了,这样教学就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積极挖掘信息,优化学科整合

在现今的教学中,大凡都能利用多媒体技术来改善我们的课堂教学实效,但是,还有一部分的教师没有很好的去研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比如,有的课堂教学需要达到的效果,而我们并不能很好的实现和解决它;或者说我们某些学科的素材相对来说并不充裕,而教师们并不能积极的去收集、整理,来富裕我们的资料素材库;有的教师只是利用多媒体来改善课堂气氛,并没有认识到这里信息储备是何等的丰富,而没有充分发挥他的实际效果。这就需要我们做大量的研究、探索工作,我们在常规教学工作中,要不断积累经验,多进行技术、学术课题研究。积极挖掘可利用信息,组织各学科教师针对各自学科的特点,结合信息技术倾向和学校软件技术平台,优化各个学科的整合。

产业信息化及其学科建设研究 篇4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促进工业由大变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以下简称“两化融合”)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走有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选择,是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迫切要求。

两化融合是指电子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到工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信息化成为工业企业经营管理的常规手段。信息化进程和工业化进程不再相互独立进行,不再是单方的带动和促进关系,而是两者在技术、产品、管理等各个层面相互交融,彼此不可分割,并催生工业电子、工业软件、工业信息服务业等新产业。

两化融合发展的特征是全方位、多层次、跨领域、一体化。信息化不只是与某个门类工业融合,而且是与所有工业门类都融合。信息化不只是与工业企业的某个环节融合,而且是与采购、设计、生产、销售、客服等多个环节融合。两化融合不仅体现在技术、产品层面,还体现在管理、产业层面。

两化融合不单是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还包括与工业密切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包括物流、电子商务、工业设计、知识产权、技术市场、展会、咨询等方面。

两化融合包括技术融合、产品融合、业务融合、产业衍生四个方面。其中技术融合是指工业技术与电子信息技术的相互结合而产生新的技术,推动工业企业技术进步。产品融合是指电子信息技术或电子产品融入到工业产品中,增加了产品的电子信息技术含量,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业务融合是指信息技术应用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促进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产业衍生是指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之后可以产生新的产业,如工业电子产品制造业、工业软件业、工业信息服务业。推进两化融合要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进行,即从区域、行业、企业三个层次来推进两化融合。

1 产业信息学学科体系

自从党的十七大提出大力推进两化融合以来,两化融合成为各级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的重点工作。为了更好地指导全国各地的两化融合实践,迫切需要加强两化融合理论研究,建立和完善两化融合方法论。为此,有必要建立“产业信息学”(Industrial Information Science,IIS)这样一门新学科,将两化融合实践上升为理论,并指导两化融合实践活动。

值得指出的是,信息化不仅要与工业融合,而且要与生产性服务业、农业、建筑业、旅游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其他产业融合。也就是说,信息化要与一产、二产、三产等所有产业融合。“工业”和“产业”这两个词的英文翻译都是“industry”。

下面探讨一下产业信息学及其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发展趋势以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产业信息学是一门研究如何推进信息化与产业融合,促进产业经济发展的科学,是信息技术科学与产业经济学的交叉学科。

1.1 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产业信息学的研究对象是信息时代的产业发展。产业信息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1.1.1 产业信息化基础理论

一是研究信息化对产业发展的影响。主要研究信息化对产业的各种影响,包括信息化对产业结构、产业融合、产业集群、产业关联及产业链整合、产业竞争力、产业组织、产业政策的影响等;研究信息化对产业发展影响的机理。

二是研究产业信息化发展规律。主要研究产业信息化的一般规律;分析各个产业、行业的信息化特点等。

1.1.2 产业信息化方法论

主要研究如何推进产业信息化,包括政府应制定哪些产业信息化政策,采取哪些措施;如何制定产业信息化发展战略,如何编制产业信息化发展规划;如何开展产业信息化发展水平和绩效评估;如何划分产业信息化阶段等。

1.1.3 企业信息化理论方法

主要研究信息化条件下企业管理理念、方式、方法的变化;企业如何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环节利用信息化手段;企业信息化规划、建设、评估方法。

1.2 研究方法

产业信息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调查研究法、定性分析法、定量分析法以及定性-定量分析法等。其中调查研究法包括访谈、问卷调查、第二手资料收集等。定性分析法包括优势-劣势-机遇-挑战(SWOT)分析法、政治-经济-社会-技术(PEST)分析法、利益相关者分析法、标杆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系统分析法等。定量分析法包括硬件测试法、软件评测法、统计分析法、关键绩效指标(KPI)法等。定性-定量分析法包括平衡计分卡法、专家打分法等。

1.3 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与产业信息学密切相关的学科包括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企业管理学等。

1.3.1 产业经济学

产业经济学以产业为研究对象,研究和探索个别产业内企业间的竞争、合作关系及其对经济绩效的影响和相应的公共政策,同时也研究产业间不同产业之间的结构关系和经济技术关联及相应的产业政策。产业经济学是介于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之间的“中观经济学”,是应用经济学领域的重要分支。

产业信息化与产业经济学交叉部分包括:研究信息化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信息化对产业融合的影响,信息化对产业集群的影响,信息化对产业关联及产业链整合的影响,信息化对产业竞争力的影响,信息化对产业组织的影响,信息化对产业政策的影响等。

1.3.2 区域经济学

区域经济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在一定自然区域或行政区域中变化或运动规律及其作用、机制的科学。是经济学与经济地理学相结合的产物。

产业信息化与区域经济学交叉部分包括:分析区位因素对产业信息化的影响;研究如何利用信息化手段调整区域产业结构,转变区域经济发展方式;研究信息时代的区域经济增长理论;研究如何利用信息化手段增强区域创新能力;研究信息化对区域要素流动的影响;研究信息化对区域经济格局的影响;研究如何促进区域信息产业发展等。

1.3.3 企业管理学

管理学是系统研究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现代管理学的诞生是以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Frederick Winslow Taylor)的名著《科学管理原理》(1911年)以及法约尔(H.Fayol)的名著《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1916年)为标志。

企业管理是指企业的经理人员或经理机构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决策、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以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活动。

产业信息化与企业管理学交叉部分包括:研究信息时代的企业管理方法,包括信息时代的战略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生产管理、市场营销、知识产权管理方法等。

2 产业信息学研究进展

欧美等一些发达国家的学者研究了信息化对产业经济的影响,探讨了信息时代的产业发展方式。

国内一些学者从多个方面对产业信息化、两化融合进行了研究。王义明通过对经济增长理论的梳理,得出产业信息化对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的结论。董瑞云研究发现产业信息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成正比关系,产业信息化可以促进高科技为核心的知识经济的形成与发展。张贵和苏志炯针对我国产业信息化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洪棋新认为产业结构的差异会导致产业信息化呈现不同的模式类型,提出了传统产业的三种信息化模式类型,研究了产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和拉动系数。许慧玲研究了中国产业信息化道路。彭树才对产业信息化进行了经济学分析,研究了产业信息化对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作用,提出了以产业信息化推动我国产业结构优化的战略选择和政策建议。胥军运用后发优势、比较优势等理论,分析了影响两化融合的相关因素。曾卫林研究了产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谢康等人认为两化融合是一种技术效率的表现,提出了两化融合机制的技术效率模型,较好地解释了两化融合中成本最小化和收益递增的观点。王金杰建立了两化融合的动态函数,并以此为基础分析了两化融合的内在动力机制、外在激励机制等内在和外在机制,从生产要素融合、产品融合及业务融合、产业融合及新产业衍生、社会价值模式转变等层次分析了两化融合的实现机制。

3 结语

加强产业信息学研究,对于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要做好产业信息学研究工作,必须要有“兼容并蓄”的精神,要有开放的心态、开阔的眼界,广泛地从经济、管理、信息科学技术等学科中汲取养分,并在产业信息化实践中不断提炼理论方法。

摘要:产业信息化是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文章首先阐述了两化融合的内涵,然后提出了产业信息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与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企业管理学的关系,最后对产业信息学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两化融合,产业信息化,产业信息学

参考文献

[1]王义明.产业信息化对经济增长的促进──工业化进程中实现信息化的理论解释[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1999(3).

[2]董瑞云.知识经济与产业信息化──兼谈发展及对策[J].商业研究,2000(1).

[3]张贵,苏志炯.产业信息化与我国产业政策选择[J].经济问题,2003(10):13-15.

[4]洪棋新.产业信息化的运营模式:基于产业结构的视角[D].南京:东南大学,2004.

[5]许慧玲.中国产业信息化道路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

[6]彭树才.产业信息化对我国产业结构优化作用的研究[D].合肥:安徽农业大学,2008.

[7]胥军.中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影响因素及策略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8.

[8]曾卫林.我国产业信息化测评体系的完善及应用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9.

[9]谢康,李礼,谭艾婷.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技术效率与趋同[J].管理评论,2009(10):3-12.

学科信息化 篇5

摘 要:信息化社会对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变革作用,教育信息化成为全球化发展趋势,有的学者称之为教育发展的第三个里程碑。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是我国教育改革的基本策略之一,而教育信息化的关键是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本文阐述了中学教师信息素养的基本内涵与其产生的背景,中学教师信息素养的现状;提出培养中学教师自身信息素养的方法与途径。

关键词: 中学教师;信息素养;培养

正 文:人类已进入了信息时代,高度信息化成为当今人类社会的重要特征,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信息社会需要的人才必须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已成为人们的共识。21世纪国家之间的竞争已归结为人才之间的竞争,而人才之间的竞争,已归结教育的竞争,而教育成败的关键在教师,在信息化社会,学生的教育环境也在悄然改变,他们接受信息的渠道因为网络的存在变得更加广阔,这样,传统的学校和教师必然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适应知识经济的时代变迁,迎接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的挑战,把学校办成更能吸引学生的场所,教师要向他们提供真正理解信息化社会的钥匙。为此,教师的信息素养的提高,已成为当前一个非常重要的,非常迫切的任务。

一、中学教师信息素养的基本内涵与其产生的背景

首先,这是时代的要求,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大大地加快了现代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同时,迅猛的信息化浪潮正冲击着包括政治、经济、教育、军事在内的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令人注目的信息高速公路为我们提供的多种服务正在明显地改变着人类的交往方式、学习方式直至生活方式。信息处理能力已成为21世纪社会成员应具备的如同“听、说、读、写、算”同样重要的生存能力。

其次,这是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既是新课程的基本目标也是总的课程目标。学生信息素养的.要求在新课程内容,教学过程及课程管理等方面都有明确的要求,信息素养包括: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呈现与交流的基本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流畅地发表观点、发表思想、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这就突出了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的重要地位,承认教师是课程的经营者和设计者,教师的信息素养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作用就显得举足轻重了。

第三,这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新课程在教师培训方面对教师的信息素养也提出了要求,特别是最近颁布实施的《国家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标准》(初稿)对中小学教师、管理人员及专业技术人员的信息素养分别做了非常具体的要求,另外,终生学习是适应时代的发展必然要求,而信息处理能力是实现终生学习的必要条件。教师作为信息社会中的一员,只有提高自身的信息能力,才能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才能立足于这个社会,不落后于这个社会,不被信息社会所遗弃。

第四,这是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教育改革的需要。信息教育的开展可以促进学习者主动学习的实现,使学生可以利用信息媒体主动地获取相关信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掌握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学会学习的方法,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是素质教育的落脚点,完成这一使命必须由高素质的教师来承担,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个人认为教师的信息素养的内涵包括有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意识情感。信息教育最重要的一点是培养受教育者的信息意识,即要求受教育者具有一种使用计算机与其他信息技术来解决自己工作、生活中问题的意识。

(2)信息伦理道德修养。小学教师能够遵循信息应用人员的伦理道德规范,不从事非法活动,同时也知道如何防止计算机病毒和其他计算机犯罪活动。

(3)信息科学技术常识。对于信息技术的原理、名词术语是否明白,对于其发展与作用是否了解,应该使受教育者具有一定的信息科学技术知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4)具有一定的信息能力。即操纵、利用与开发信息的能力。能利用信息技术,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评价和分析所得到的信息,并且开发与传播信息。小学教师的基本的信息能力包括信息系统的操作能力、文字处理能力、信息采集的能力、信息通讯的能力、信息组织与表达的能力、信息加工处理的能力等。

二、中学教师信息素养的现状

华南师范大学桑新民教授指出:信息素养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和信息能力。其中信息知识是基础,信息能力是核心。在国内外中学教师培训中,对中学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主要体现在中学教师信息技术知识与应用的培训上,从而推动教育信息化。具体情况如下:

我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情况:

“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和校长培训工作会议”后正式启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工程”明确提出要对中小学教师进行信息技术的全员培训。党的“十五”大期间教育信息化将力争实现三个层面的目标:

① 加强师范院校和教师进修院校信息化环境、设施和资源建设,基本形成小学教师教育信息化网络体系;

② 全面推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和现代化教育技术应用,显著提高全体教师和师范生的信息素养;

③ 探索并初步建立信息化环境教师教育的新模式。

由此可见,在教师培训中,国内外都非常重视信息技术的教育,以培训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操作能力为主来培养教师的信息素养,以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来保证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从而推动整个教育信息化进程,使学生能适应社会需要,成为能利用计算机网络解决问题的新一代。

三、促进教师信息素养提高的策略

1、重视硬软件环境建设,创设培养教师良好信息素养的应用环境。

要使信息技术在整个学校得到很好的应用,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的能力,培养教师的信息素养,必须保障经费的投入。以我校为例,先后建立了两间间多媒体电子教室, 9月,又开通了校园网,还为40个教学班、各老师、办公室各处室及教研组配置了办公计算机及笔记本电脑,实现了“班班通”。特别是学校为新教学楼的22个教学班采购了先进的“超短焦距投影仪+交互式电子白板”,到现在全校共有台式计算机500多台,笔记本电脑8台。学校购买了教师学习和使用所需的一些资料、软件等,购买了一些各种素材的光盘,还购买了系统及K12学科资源库等,为教师制作课件和备课提供方便。

2、开展有计划、有针对性“信息技术校本培训”。

教师必须通过接受适当的计算机学科培训达到对计算机硬件和现代通讯设备的初步认识,理解信息来源、途径和方法,如果一个中学教师连最起码的计算机应用中的输入输出设备或者连打印机都不能独立使用,信息素养就无从谈起。我校从至今,有计划地组织教师进行计算机基础、办公软件的应用、课件开发平台的使用、动画制作软件的使用、网页制作等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一系列课程的培训,从而提高我校教师的信息技能。绝大部分老师顺利的获得了“电脑高级证书”“INTEL培训结业证”。因此,信息素养应从培养中学教师大胆操作和实践开始,只有首先改变中学教师对信息技术的畏惧心理,信息的情感和意识加强了,才能提高信息知识容量和更高层次的应用信息的能力。

3、在“课程整合”中提高信息素养。

将信息技术的学习和应用与教育观念更新有机的结合起来,利用信息技术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教学内容、方法和过程的整体优化。有的人在这方面走过弯路,把信息技术单纯地理解为课件制作或是多媒体演示。我们要避免走进这个误区,要把培养教师的信息素质的重心放到探索在各个学科的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方法和途径上。先后有多名老师在各种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比武中获奖。

4、建立健全学校校园网络应用的各项规章制度。

互联网对于教育而言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我们带来丰富的信息与知识,让我们享用便利快捷的信息的同时,也对我们的身心产生了危害,无用的,非健康的,污秽的信息同样接踵而来,上班打网络游戏,在线聊天等不良行为在教师中也时有发生,学校应加强组织管理,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规范应用。培养教师辨别有用信息与无用信息、健康信息与污秽信息的能力,了解并遵守与信息文化相关的文化、法律法规和道德,具有较强的自控能力,抵抗网络不良信息的诱惑和污染。作为育人者的教师应正确使用网络,遵守网络道德及信息道德,培养自己良好的信息素养。

5、学校行政领导的支持和激励机制的建立

学校对教师信息技术的应用及信息素养的培养和提高,对电子办公,电子教案的上传,课件的收集与制作,主题知识网站的规划建设及应用,校园网络资源的应用及建设等方面应有相应的规定,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提高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教育新技术的积极性,鼓励教师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自助成长。同时,鼓励教师结合课题实验学好用好信息技术,鼓励并要求教师将信息技术整合到其它学科的教学中。

教师掌握信息化程度是一个极具魅力的话题。这对于长期习惯了一块黑板、一枝粉笔工作方式的教师来说,有种相当的难度。但这项工作从开始启动到今天,已经给教师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1. 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与专业化素养明显提高

无论你走进课堂,还是走进教师办公室,都不难发现信息技术已经越来越成为教师教育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网上备课,寻找资料,网上教研已经成为教师每天常规工作。在校园网的论坛上,教师表达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的作品,以文会友,创建个性化的教育天地,多名教师建立“博客”,信息化改变了我们教育生活,带给我们许多工作和学习上的挑战,也带来了教师成长的快乐。

实践中,我们体会到,信息化已经把校本教研、校本科研、校本培训有机地整合为一体,为传统意义上的教师专业化发展注入了新的内涵。

2. 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得到初步改变

教育信息化的落脚点是对传统教学的改造,尽管这条道路还很漫长,但是我校已经迈出了可喜的一步。教师们在课堂上已经尝试着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师以学生自主学习作为主线,进行教学设计,有的教师创建了专题网站,为学生学习提供了专项服务,走进信息化教学,已经成为教师的追求和实践。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正在变成广大教师自觉的行动。

3. 学校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空间得到拓展

运用网络资源进行备课,研发课件、丰富学科的教学内容,重组教材,已经不是可望不可及的事。把身边刚刚发生的大事要闻开发为课程资源,在我校已是屡见不鲜。在过去是想都不敢想的事,如今都已经变为现实,信息化使课程开始由预设走向生成。

我们深知信息化的道路任重而道远。我校将以市教育信息中心为依托,积极探索,以信息化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让教师在信息化发展中快速成长。建成一支信息化、专业化水平高的教师队伍,办出有影响力的现代基础教育,办让人民满意的学校。

参考文献

1、顾非石 《信息素养:当代教师专业化的必备素质》 上海师范大学数理信息学院

2、黄荣怀,《教育信息化的特征、现状及发展趋势》,北京师范大学信息科学学院

信息技术学科教育感言 篇6

作为一名信息学科老师,对于这门学科,同学们是普遍爱学的,因为没有考试的压力,老师和学生在一个相对轻松的环境下学习;没有课业负担,所有的知识都可以当堂解决;对信息技术接触较多,在知识掌握上具有普遍的成就感;对技术知识的先天性爱好,在课堂上能保持持续的兴趣。针对如此多的学科优势,信息技术课同学们都是比较配合老师的教学工作的。因而,我也充分利用这些优点,发展学科优势。信息技术学科是传统意义上的“小科”,但是在我看来,对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未来信息社会,信息技术就是第一竞争力,学生关于信息素质和信息理念的培养是关乎学生成长的大事。而且,信息技术多应用一些非常规高技术和手段,来实现工作效率的提高,这样很利于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这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比拟的,而这也恰恰是信息技术学科的魅力所在。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信息技术课相比较其他学科而言,有一个非常好的优势,那就是学生对这门课程非常的喜爱,对这门课非常的感兴趣。有了这个优势,也就等于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个优势,在课堂中,我常用通关游戏任务教学法,把书中的每一个知识点设计成一个游戏关,把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设计成一个通关游戏的模式,让学生带着兴趣融入到我设计的游戏学习中,一关一关的完成游戏任务,让学生在玩游戏时自然而然地接受了知识,更主要的是学生在过每一关时都会去认真思考,去自主的探究或者是小组合作,这样一来,我设计的这个游戏就勾起了学生的强烈的自主学习欲望。为更好的实现素质教育,我们要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会主动学习,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出更好的作品。让他们在学习中找到乐趣,使他们健康快乐的学习生活。

中国的孩子,在知识性问题的掌握上往往有着普遍的优势,但是在具体问题的实际着手解决,以及根据问题,来思考解决方法,甚至是创新解决问题的思路上,常常会走到死胡同。这是与中国的孩子接收到的大多数“给来”的知识有关的,而不是自己去主动“拿来”。所以在课堂上,我从来不抹杀孩子们的创新思维。例如,在机器人课上,有孩子拼装出了古灵精怪的机器人,我会和他们一同分析这件作品的可行性;在电脑绘画课上,孩子们教会我什么叫“印象派”;文字排版课上,孩子们让我见识到了另类的“艺术字”……等等,这如许多的闪光点,让我充分感叹孩子们的创新思维。

有一位教育家说的好“孩子们的创新思维和灵感,不希望你们老师去发掘,只要不去抹杀就够了。”的确给了我很深的警示。在课堂上,我从来不去随便否定任何一名学生的想法,因为我知道,每个孩子都有着自己的个性,充分体现出他自己的想法,让他做“最好的自己”,这不恰恰也是我们的办学理念吗?老师的作用,就是及时的去引导,充分的爱每一个学生,用心去做教育。

信息技术技能的培养,就是对这两个ppt和动画制作软件在操作上进行指导。教师在进行信息技术的授课时,往往采取演示法和综合练习相结合的方法,配合电脑教室这样的辅助环境,让学生自己动手练习,学会使用该软件的方法。

当今世界正处在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每日的信息资源正呈爆炸式增长,信息技能早已成为了人们生活的基本技能。早这个信息和资源高度传播和共享的世界里,如果不会使用互联网、电话、电子邮件、传真机等先进的通讯设备,那么他将被新的世纪所抛弃,培养学生在信息时代生存的基本技能,信息技术教师还应促使学生掌握搜寻自己所需的信息并能对已有信息进行有效地组织、整理、利用和传播的方法。

作为教师应把严肃的“讲电脑”和烦闷的“学电脑”变为活泼的“玩电脑”和轻松的“用电脑”,使得课堂气氛轻松而有趣;也可以借助学生对电脑游戏的兴趣,训练和培养学生操作计算机的技能技巧和学习方法。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要求教师自身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能把信息教育整合到各科教学中去。教师的信息素要,首先就是要对社会上和身边发生的事情保持高度的信息敏感度;然后体现出对处理和加工信息的能力,对学生造成影响。

在课堂上,教师通过福建南平小学门前的安全事件,引导出“校园安全”这一主题,以实际事情对学生加以引导,最终围绕“安全伴我们成长”这一话题来展开本次课堂的内容,要求学生以信息技术的手段来实现“安全校园”的内容,并最终完成本次教学任务。这样结合实际生活的尝试应该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更多地运用。

学科信息化 篇7

在这样的形势下,边缘学科不断兴起,各学科的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已成必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要改变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状,体现课程的综合性,提高教学的综合效益”。学生的核心素养以及各门学科素养之间既交叉共融、相互渗透,又各有侧重、彼此牵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每一门功课犹如车轮上的一根‘辐’,许多的‘辐’必须集中在‘教育’的‘轴’上,才能成为把国家民族推向前进的‘轮子’,学校里的分科是由于不得已,做人做事原是不分科目的”。因此,“学科通联”是培养时代新人养成多维视角、多元统一、动态把握事物的思维方式的重要理念。

通联就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看似不同却又相关的事物或现象组成一个有意义的整体。联的目的是通,通的前提是联。“学科通联”有两个维度:第一个维度是指打破原有学科之间的壁垒,突破单一学科的局限,加强各类课程与各门学科之间横向的联系和整合,实现不囿于某一门学科范围且具备多学科属性的跨学科教学,最终实现从有形的拼凑到无形的渗透;第二个维度是指本学科内部纵向的贯通,从学段、年级、学期、知识单元、课时的角度进行梳理,研究其核心目标和关键问题。

本文着重从比较常见的第一个维度谈学科之间的“通联”,笔者并不主张取消各学科的基本教学,而是想尝试在深度理解不同学科的本质教学要求的基础上,活化学科教学,与其他学科进行有机、有序、有度的通联,从而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以达到融会贯通的境界。

●信息技术学科突破“整合”实现“通联”

多年来教师所称呼的“信息技术整合课”,实质上就是信息技术软硬件环境下的“计算机辅助学科教学课”或是之后的“数字化学习课”,信息技术还处于为其他学科做“嫁衣”的处境。当前,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确实为跨学科学习提供了海量的信息资源,同时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工具和环境,为师生教与学的方式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但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学科,同时也是“学科通联”中与其他学科产生化学反应的最佳催化剂。

信息技术学科与其他学科应该以一种整体的姿态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因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的不是碎片化的东西,而是一个相对完整的认知结构。学习科学和脑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指出,人脑拒绝学习孤立呈现的事实,当知识以有意义的、相互联系的方式呈现时,学习最容易发生。大量的课例表面,实现粘合这些“碎片化”的知识使其相互以有意义的方式呈现,正是信息技术在“学科通联”中体现的天然优势。

●Scratch创意编程与学科有机通联

Scratch软件是麻省理工学院开发的适合青少年的编程语言,近年来,在国际国内信息技术教学界针对它的研究和讨论愈发热烈,其已被纳入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越来越多的教师参与到Scratch的教学和研究中,而值得关注的是这些参与教学研究的教师多数是非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师。Scratch软件本身的特点使其既成为一项教学辅助工具,同时也成为学生发挥创意、实现自我表达及展现个性的平台。笔者尝试从Scratch以下几个方面的功能,并辅以实例来呈现信息技术在“学科通联”中的强大粘合力。

1. 数字化的创意艺术创作

Scratch是强大的数字化艺术创作工具,在与美术、音乐等艺术类学科的通联中有独到的作用。如图1所示,笔者用Scratch的角色交互、画笔等功能设计了一个仿Windows画图软件的“画图工具”,除了画图软件的常规功能外,还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创设一些他们感兴趣的实用工具。如果用信息技术绘制美术的图案属于“辅助”教学,那么让学生用信息技术学科的技能创造绘图工具,就是学生个性的自我表达了。笔者还利用Scratch内置的128种不同乐器声音,以及软件节拍和音高设置完成乐曲的创编(如图2),学生在教室中可以随时对比不同乐器演奏同一乐曲的奇妙,以及随时即兴修改乐曲曲调。

2. 数字化的创意故事编述

Scratch制作动画的优势,决定了它可以非常便捷地让学生在语文、德育等学科中发挥创编能力。例如,利用Scratch中的绘图、广播、角色说话等功能创编寓言故事及寓言故事“新编”,如上页图3所示的“龟兔赛跑新编”,学生“新编”了小乌龟的全新技能,并打败了兔子;利用Scratch中的控制角色造型变化及大小功能,创编成语故事场景,如图4中的“火上浇油”。以往,笔者利用Flash等软件呈现教学需要的故事情节和场景,而在通联课程中则让学生在Scratch环境下自主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个性化地进行表述。

3. 数字化的创意科学实验

在很多真实环境下不便于开展的科学实验,也可以在Scratch环境中直观地模拟出来。例如,针对科学课中学到的“蚂蚁信息素”内容,笔者利用Scratch的侦测和判断指令设计了蚂蚁沿着信息素前进并返回的编程内容(如图5);还有学生根据书本的描述,设计了“神舟五号”升空的模拟动画(如图6),在哪个环节哪一个部分脱离机体都设计得惟妙惟肖。此外,Scratch还可以模拟电子电路设计、模拟人工智能交互等。

4. 数字化的创意项目开发

PBL(基于项目的学习)模式属于比较高层次的综合性实践活动,以“产品模式”在完成一次学习任务的时候推出一项作品。这类教学活动往往很难界定是哪一门学科的活动,可能同时通联了多门学科的知识内容。学生需要综合应用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养成多维视角、多元统一、动态把握事物的思维方式。例如,学生开发的重量级飞机游戏“太空大战”(如图7),实现了非常有趣的游戏功能。在激昂的背景音乐中,飞机飞行在浩瀚的太空里,在一颗颗行星、陨石中穿行,遭遇到敌机后可以发射各种炮弹:常规炮弹、散弹、跟踪弹以及激光等,每种特殊攻击还会消耗能量值。除此之外,学生还尝试用单片机制作了控制游戏的手柄和按键。在开发类似项目中,学生需要团队协作,有项目顶层的“设计者”,有代码实现的“程序员”,有图片和音乐美化加工的“美工”和“音乐师”,还有寻找和纠正各种程序Bug的“测试员”。在实施这样的大型项目设计时,通联了信息技术、数学、美术、音乐、物理等多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单一的学科能力无法完成这样的学习。

信息技术学科和各学科通联,还将发生更多的化学反应,迸射出更灿烂的智慧火花,而这些都需要教师不断去挖掘、探究。

摘要:<正>研究表明,人类近三十年积累的科学文化成果相当于之前五千年的总和,每天的知识仍在爆炸性地增长,新的知识和信息源源不断地扩充到课堂教学中。在这样的形势下,边缘学科不断兴起,各学科的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已成必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要改变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状,体

参考文献

学科信息化 篇8

《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指出, 初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在于, 使学生通过学习经验的积累与积极的反思, 达到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的协调提升, 初步学会思考信息技术的价值并初步形成积极而健康的态度。这无疑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高瞻远瞩, 以广博的见识、丰富的阅历、智慧的教学、充沛的情感开拓学生认识信息技术的眼界, 引领学生攀登信息技术学习的高峰。下面, 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对开阔信息技术学科眼界的思考和做法。

“小课堂”应有“大眼界”

信息技术教学中, 教师往往局限于所教的知识和内容, 忽视了教学眼界的开拓。

1.学习内容以知识点为主, 缺乏系统的技术眼界

目前, 教师对教材的研读更多关注的是如何传授教材中出现的技术, 往往缺乏让学生感悟技术系统性价值的研究。如对于Word、Excel、PowerPoint、FrontPage、Flash等软件, 在教材中呈现的学习内容只涉及这些软件中的一部分功能, 甚至是很少的一部分功能, 导致学生学不深、学不透、学不精, 学生的眼界将限于认识零散的技术点。

2.学习方式以模仿操作为主, 缺乏自主探究的眼界

部分教师只立足于教会学生简单而机械的操作, 教师提供给学生的是“操作步骤”, 学生体验到的快乐就是模仿教师的示范操作。学生成了“井底之蛙”, 以为自己所掌握的就是该软件的全部功能, 把成功定位于“依葫芦画瓢”完成教师示范的作品, 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缺乏迁移知识的能力, 缺乏创作和探究的眼界。

3.教学过程以讲练为主, 缺乏技术人文的眼界

信息技术教师善于钻研技术, 往往忽视了与学生的语言交流和情感交流。大部分的信息技术课堂上, 学生不需要发言, 也没有发言的机会, 即使发言也是围绕技术而谈, 缺乏师生、生生情感的交流与升华, 缺乏对技术文化的感悟。

4.评价标准以统一为主, 缺乏追求个性的眼界

信息技术教师很重视作品的评价, 并视其为考查学生信息素养的理想方式。但评价标准往往是统一的, 大多会从科学性、艺术性、技术性等方面引导学生评价自己或他人的作品, 缺少发现个性美的意识, 不去挖掘那些第一眼看上去不符合“标准”的作品中的闪光点。这无疑会将学生的创意拒之门外, 并逐步扼杀掉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 学生的眼界也将被引导到统一的主流标准上。

开阔眼界才能登高望远

信息技术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教师唯有立足“小课堂”, 用教学智慧开阔学生认识信息技术的“大眼界”, 为学生展示信息技术广阔的用武之地, 让学生体验并感悟信息技术无穷的魅力, 学生才能充分理解信息技术学科的价值, 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

1.开阔技术人文的眼界

技术的教学要以技术思想为先导, 让技术思想来源于历史的长河, 来源于工农业生产, 来源于身边熟悉的环境, 来源于语文、数学、历史、地理、生物等众多学科, 来源于谚语、故事、游戏、实验……技术与人文相伴, 技术的思想将无处不在。例如, 在“E x c e l的排序”教学中, 我会给学生讲述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表的坎坷故事, 揭示元素周期表就是一张按原子量递增排序后的结果表, 而原子量就是排序关键字;我会给学生讲述键盘上2 6个字母的排列秘密, 提示排序这项技术的目的性;在进行“E x c e l筛选”的教学中, 我会从农业中的选种、体育比赛中的选拔赛等角度推导出“筛选是一种处理问题的方法”, 从而, 营造出一种感悟技术思想的氛围。

2.开阔技术广度的眼界

教师的教学不能仅局限于教材中的知识点, 要让学生感悟技术的广度和技术所创造的价值, 从而产生创作的灵感和探究的动力。例如, 在“W o r d作品制作”教学前, 映入学生眼帘的是一幅幅由学生制作的精美电子报刊;在“E x c e l图表的制作”教学前, 精彩纷呈的图表让学生惊叹不已;在“创建网站”教学中, 风格迥异的学生获奖网页让学生过目难忘;在“动画制作”教学中, 学生乐此不疲地欣赏着一个又一个动感十足的动画作品……我的教学设计思想是:在引入一项新的技术之前, 要让学生对将要学习的技术的价值有一个较为全面的感知, 让他们看到还有更多的技术等待自己去学习、去探究。因而, 我会让学生饱览这些技术创造的优秀作品。同时, 由于这些作品大都是同龄学生在各项比赛中的获奖作品或是往届学生创作的优秀作品, 学生也将有理由相信, 等待自己的学习任务自己是有能力完成的。通过优秀作品的熏陶, 让教学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 对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学习无疑是一种潜在的动力。

3.开阔技术应用的眼界

技术的学习一定要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步提升。这就需要为学生搭建综合运用所学技术解决问题的平台。例如, 在学生学完“数据排序和筛选”之后,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学以致用”的任务:国庆节期间, 小明准备花6 5 0 0~7 0 0 0元买一台电脑。他收集了多款电脑的价格 (见下表) , 并希望在自己的预算范围内选择C P U价格最高的产品。请运用所学知识对表格进行处理, 帮助他选择一个品牌。

在该任务中并没有规定使用数据处理技术 (求和、排序、筛选等) 的顺序, 为每位学生都留有思考和发挥的空间。学生在思考问题的深度、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有效性和最优性等方面的差异充分地展现了出来。教师通过设置交流环节, 为学生提供了思想碰撞、缩小差距的平台。

4.开阔技术的情感眼界

信息技术教师不仅会教技术, 还应在技术的教学中充分渗透情感教育, 让课堂中师生的沟通更加多姿多彩。例如, 教材在引出“信息”的概念前, 往往会有一段很优美的文字, 如“在大自然中, 清晨的霞光送来了黎明的信息;树叶变黄隐含着秋天来临的信息;树木的年轮铭刻着它的年龄”。我认为, 这段文字侧重于表达信息的直观内容, 并没有挖掘出信息的内涵。于是, 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除了树木的年龄, 你从年轮中还能获得哪些信息?”下面是一些学生的回答:年轮是树木在生长过程中因季节变化而形成的;年轮能反映出每年的降水量和温度的变化;老年人看到年轮会感到岁月的沧桑……在这段交流中, 技术已不再是冰冷的, 而是拥有了丰富的情感, 学生会更好地理解教材中信息的概念, 也学会了从信息的表面去挖掘其深层次的意义。例如在“E x c e l数据处理”的教学前, 我会说:“生活中充满了数据。有些数据让我们振奋, 如2006年10月17日, 神舟六号飞船在平安飞行1 1 5小时3 2分钟后重返神州!有些数据让我们警醒, 如1 8 5 0年~1 9 7 0年, 阿尔卑斯山脉的冰川总量减少了3 5%, 1 9 7 0年~2 0 0 0年又缩减了1 5%。”让学生在一串串数字中感受心灵的震撼, 体会到“用数据来说明问题是一种具有说服力的表达方式”。

5.开阔技术评价的眼界

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曾经说过:“我们不是棋盘上的小卒, 哪怕最重要的也不是, 而是有个性的人。棋子与有个性的人, 这完全是两码事。”学生在我们的眼中就应是有个性的人。教师应更多地去肯定学生多元化的想法和设计, 营造宽松、多元、开放的评价氛围。

教学中, 学生大都是在“做加法”中学习知识、完成作品。这一过程中, 学生有时是被动模仿, 有时是稀里糊涂地照步骤完成了, 往往缺乏对操作目的性的主动思考, 更缺乏对学生能力形成的评价。为了评价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知识、能否由掌握知识上升为形成能力, 我往往会设计一些需要逆向思维的“做减法”评价分析题。例如学完“数据图表”后, 我会给出一张较为复杂的反映某地区降水、气温的图表 (见下图) , 引导学生通过读懂图、分析图, 既解剖了图表所包含的技术, 又关注了图表的价值, 更深一步地理解了所学知识的价值。

第一步:读懂图

图表标题是_________。

图中的数据系列有____个, 其中:

“年平均降水P H值”数据系列的图表类型为____。

“酸雨频率”数据系列的图表类型为____。

“强酸雨频率”数据系列的图表类型为____。

分类轴上的数据 (如1 9 9 3) 代表____。

左侧坐标轴上的数据 (如4.5) 代表____。

右侧坐标轴上的数据 (如2 5) 代表____。

第二步:分析图

平均降水P H值最大的年份是____, P H值约为____, 说明该年的酸雨危害相对最____。

平均降水P H值最小的年份是____, P H值约为____, 说明该年的酸雨危害相对最____。

酸雨频率最高的年份是___, 频率约为___。

强酸雨频率最高的年份是___, 频率约为___。

自____年起, 降水酸度逐年增强, 酸雨频率逐年提高。

你认为这张图表需要改进的地方有____。

信息技术作品的评价不应只局限于美感的评价, 这些教学环节的设计既能评价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 又能引导学生去评价作品中技术的合理性、作品的价值性。实际上就是让学生在评价中拓展运用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科信息化 篇9

教育技术是指关于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的设计、使用、开发、管理、评价的一种理论与实践。对教育技术学科信息化学习资源的运用不仅有助于我国教育技术的信息化和现代化发展, 更有助于学生自主性和探究性学习的实现, 还有助于我国对高素质教育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发展, 对信息技术与课程之间的整合已经成为我国教育技术研究的重点内容。在强调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的同时, 必须考虑到在教育技术专业本身中如何运用信息技术。

二、相关概念描述

(一) 教育技术与学习资源

教育技术是指关于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的设计、开发、使用、管理、评价的理论与实践。学习资源是指包含支持教学过程的各种教学软件、硬件条件。也就是指一切可以为教学服务的各种人、财、物的总和。教育技术与学习资源之间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

(二) 信息化学习资源

对信息化资源的运用主要是指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来实现教师的教学目标的一种学习活动。这个概念早在1962年就已经被提出, 当时的意图主要是为了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能够使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伴随着Internet的发展, 信息技术也得到了迅猛发展。逐渐出现了建立在因特网基础上的一种学习新模式——基于Internet的资源性学习模式。这种学习模式的建立使得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主动的学习。学生的学习也由原来的被动转变为主动、积极的学习。教师在教学中提出要学生解决的问题或需要探索的主题, 学生借助网络、图书馆、多媒体信息资源等进行探究式学习。在这种学习模式中,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通过对各种信息搜索工具的运用, 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 并对其进行分析和加工, 最后得出正确的研究结论。可见, 这种新的学习模式有助于学生个性空间的拓展, 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最终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方式的发展。

三、教育技术学科信息化学习资源的运用

教育技术学科信息化学习资源的运用主要包含以下方面。

(一) 明确学习的选题和目标

在指导学生进行资源性探究学习时, 一定要帮助学生确立一个主题鲜明地选题, 选题必须具有价值性、挑战性、多维性、现实性的特点。为了实现教学目标, 教师必须围绕教学重点来确定主题, 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 教师选定的主题必须能够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 激发学生更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信息化资源的学习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所以, 设置的主题必须具有多维性, 能从多层面反应选题的答案。教师设定的主题一方面要考虑学生的基础知识实际, 更要考虑选题的现实意义, 要使学生通过对主题的研究能使现有的知识结构与水平迈向新的台阶。

(二) 教学方案的设计

教师在帮助学生制定好研究主题后, 要根据自己课程的需要设计好自己的教学方案。如:设计好有关课程发布的相关信息, 包括对课程及主题的简介、学习的要求、学习的条件、主题的重要信息等内容;设计教学计划并提供给学生, 使学生大致了解本课程及主题的基本教学结构;设计好教师要传递的教学内容;设计好对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评价指标、网络作业、网络论坛、等内容;对学生的研究结果及时做出反馈并写出评语, 及时对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进行网络考试, 教师可以在网络上发布试题, 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答卷并通过各种方式回传给教师, 而教师也要及时对学生的作业及考试进行综合评价和反馈。

(三) 指导并提高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在现代信息技术中, 教育技术学科信息化学习资源的运用实际也是培养学生现代信息检索能力的过程。这是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基础, 更是培养信息时代高素质创新人才的主要环节。因特网的发展产生了大量的信息, 但是杂乱无章的网络缺乏固定的结构, 并具有复杂的组织、和动态等特点, 这就给学生对数据信息的搜索带来了困难。因此, 教师对学生驾驭现代信息技术的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

(四) 必须构建信息化学习资源课程结构的设计原则

教育技术学科的信息化学习资源结构在设计时必须要围绕着如何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如何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发展的目标来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制定教学策略、组织学习资源是教育技术课程结构设计的主要内容。一方面, 要注意结合教育技术学科的特点和教学原则, 制定出相应的教学策略, 注意学习的衔接性;另一方面, 要为学生提供能够进一步促进学习的资源和相关的学习资源, 为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和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新途径奠定基础。

总之, 教育技术学科信息化学习资源的运用, 不仅有助于实现本专业课程的信息化与现代化, 更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模式的实现, 还有助于我国高素质创新人才、教育技术专业人才的进一步培养。

参考文献

[1]刘景汇, 刘升, 张玉红, 辛向利。网络教学信息资源系统的建设分析[J]。信息技术教学与研究, 2007 (18)

[2]张敬涛, 李馨。论我国资源建设策略[J]。电化教育研究, 2006 (10)

[3]郝兆杰, 常颖, 刘延申。简论以用户为中心的网络教育资源建设[J]。高等函授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5 (12)

学科信息化 篇10

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 特别是信息技术的普及, 人类社会经历着日新月异的发展, 信息技术对生产、学习、生活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两面性, 以现代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也不例外, 它在为学生学习、生活提供帮助和便捷的同时, 也暴露出了很多弊端, 例如有的学生沉迷于游戏、网络不能自拔, 有的学生经不起不良信息的诱惑, 误入歧途, 荒废学业, 甚至走上犯罪道路……因特网上一项针对我国中学生上网目的的调查研究显示:用于玩游戏占48%, 用于聊天占24%, 用于学习、查找资料占16%, 用于其他方面占12%;而美国的调查研究显示他们的青少年利用网络获取信息、进行研究和创造性活动占了67%。相比较之下, 我国学生所缺乏的不是需求, 而是如何消除因特网的负面因素, 如何用好互联网, 使因特网成为我们学习、生活中的有效工具。如果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二、信息素养

思考以往传统的课堂, 我们只是注重知识的重要性, 一味地强调信息技术的工具性、技术性, 从而忽略了它的人文性, 学生在课堂上学会了上网, 但由于疏忽了对他们的引导, 他们的注意力往往被网络游戏、娱乐信息、聊天交友等吸引了过去, 以至学校的微机房竟被部分学生理解为了新型网吧, 这正是我们学生缺乏信息素养的表现。

信息素养是指个体成员 (人) 对信息活动的态度以及对信息检索、获取、分析、处理、利用等方面的能力。具体要求中学生能达到: (1) 能够有效和高效地获取信息; (2) 能够熟练地甄别评价信息; (3) 能够精确地、创造性地使用信息; (4) 能够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成果。那么, 我们教师应该如何来引导学生提高自身信息素养?

三、构想与实践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 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 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下, 借助他人, 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 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 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的主动建构, 教师只是教学过程的开发者、组织者、指导者、欣赏者。在引导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过程中, 同样应该遵循该原则, 教师创设情景, 通过任务驱动引导学生探究, 在学习研究的过程中体会、领悟。我们以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的整合作为切入点, 它能够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或开放的学习环境,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更好地实现自主学习、协作学习, 成为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与历史老师合作, 以高中历史“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为主题, 开展了四课时进行实验教学, 按照“确定主题-获取信息-加工处理信息-交流分享成果”的流程进行。整个过程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师讲、学生记的模式, 采用开放的课堂, 具体过程如下:教师根据主题提炼出一系列子问题, 例如:“查阅有关明朝建立初期的社会资料, 思考明朝加强中央集权的背景和目的”、“查阅有关明内阁设立的材料, 理解分析明内阁制设立的原因及影响”、“清雍正帝为何要设立军机处?军机处的演变情况是怎么样的”、“查阅、理解宰相制度被废除的前因后果”等等小问题, 学生自主选择研究主题, 分组制定研究计划, 利用课堂、课余时间到电子阅览室查阅资料, 制作研究成果演示文稿, 教师组织集中汇报交流, 最后一起建构归纳出“明清君主是如何加强专制统治”的蓝图。教师在整个过程中主要起到组织、引导的作用, 让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角, 有效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这样一项活动, 同学们明显感觉到和以往的课堂相比, 整合后的历史课堂更加生动、丰富了, 同时也感觉到不如以前听课那么轻松了, 现在上课变得很“忙碌”, 因为以前只要坐在下面聆听老师已经“咀嚼”好的知识, 而现在什么都需要自己去研究解决, 但是通过自己的实际参与, 对知识点的印象更加深刻了, 记得更牢了。

通过和对照班 (传统教学) 的比较, 实验班的学生掌握了更多学习知识、解决问题的途径, 遇到问题时不再是一味地以老师的讲解为权威, 他们知道通过网络、图书资料等多种途径获取信息, 通过自己的分析、判别来解决问题, 从而有助于学生形成自己的观点, 有助于他们创造能力的提高, 有助于信息素养的提高, 这也正符合了新课程的理念。

四、思考的几个问题

问题一: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 给老师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老师的博学在网络面前尤如荧火之光, 老师研究的已经不再仅仅只是知识本身, 而更关键的是研究学习知识的方法, 特别是在研究性学习课程被国家教育部规定为综合性必修课程后, 学法的探讨更是势在必行, 教师引领学生开展专题研究,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使学生真正有所受益, 终身受用。

问题二:网络广告泛滥成灾, 大量网站内容粗糙, 不健康的信息充斥网络, 严峻的事实逼迫老师、学生不得不利用大量的时间在互联网海量的良莠不齐的信息中搜寻有价值的信息。我们应该从根本上考虑去建立一个支撑教学的信息技术资源平台, 而这需要教育专家、计算机技术人员、教学设计专家等的共同合作努力, 从而让信息技术为教育教学服务更具有可操作性。

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给学生、教师带来一个崭新的教学模式和契机, 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有利于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 但同时也应看到, 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还是一个新兴事物, 有许多问题急待我们去思考、研究、探索。相信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在新课改的过程中必将迎来灿烂的春天。

摘要: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 特别是信息技术的普及, 人类社会经历着日新月异的发展, 信息技术对生产、学习、生活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两面性, 以网络技术和现代通讯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也不例外, 它在为学生学习提供帮助和便捷的同时, 也暴露出了很多弊端, 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如何扬长避短, 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信息素养, 正是需要我们迫切思考、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信息技术,历史,课程整合,信息素养

参考文献

[1]刘儒德.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2]杨开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设计原则[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1.

学科信息化 篇11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化技术更是预示着学校教育“大变革”时代的到来:以往繁琐单一的挂图、模具、黑板,正逐步被新颖简洁的多媒体、电子白板所取代;知识闯关游戏替下了枯燥的家庭作业,使得快乐学习不再是一句口号;班级微信群、作业QQ群的建立,实现了家校之间的即时沟通……面对信息化的大潮,我们是随波逐流,还是奋勇向前?答案毋庸置疑。上海市奉贤区光明学校自2006年开始就积极构建计算机教育环境,组织师生共同学习、运用信息化技术。经过多年的努力,学校各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近年来学校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在美育方面独辟蹊径,依托信息化技术催生出了一条动漫艺术特色教育的发展之路。

一、依托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校给每个教室,包括专用教室,都配置多媒体、电子白板教学,同时,还积极组织教师外出观摩培训。目前,学校的仲敏老师为市动漫中心教研组成员、区小学美术校际共同体“电脑绘画”项目组组长。她于2010年至今,多次参与动漫绘画的教学研讨、评比和设计,设计的课件得到市、区专家们一致好评。学校硬件、师资的保障为全面开展动漫艺术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生动有趣的课件将学生拉进动漫世界。动漫的精髓体现在一个“动”字上,学校教师尝试将静态的动漫形象、示范步骤等通过各种软件进行制作、剪辑,使之变得动感十足。再适时配上富有特点且精准到位的“解说词”,一下就使学生进入了课堂状态,极大地调动了其学习热情。如在“漫画刷牙”一课中,在示范刷牙过程时,为同一人物的同一形象,创设了一张夸张的露出牙齿的大嘴巴和一张紧闭的小嘴巴,利用PPT的“出现”达到一开一合的动画效果,再用“浮入”添上飞舞的泡沫和牙刷,学生们一下就明白了造型的要领和前后关系的表现方法。又如在“拟人的形象——动漫吉祥物设计”一课中,教师用FLASH软件将学生们耳熟能详的各类动漫吉祥物集中在一起,让他们挥手出现并“开口”介绍自己,达到帮助学生掌握动漫吉祥物的设计构思、过程和方法的目的。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又让学生迅速了解了吉祥物的相关知识,可谓一举数得。

2.输入工具的应用不断扩充着动漫资源库。传统的美术课堂最难展示和保存的就是学生的优秀习作,为此,学校特别将数码摄像机、照相机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更新换代,还针对课堂习作的大小和特点额外添置了扫描仪。先进的设备将学生的习作原汁原味地保存了下来,如在“四格漫画续画”一课中,将2013“芬达杯”上海市学生动漫画大赛中我校学生优秀的续画作品拍摄下来剪辑制作成小视频。同龄人的优秀作品有效打开了学生的思路,开启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此外,学校每年还印刷了学生的动漫作品集,迄今为止已有3期。正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相信在全校师生的努力下,学校的动漫资源库会越来越丰富。

3.超媒体技术将单纯的兴趣发展为学习动力。动漫创作需要无尽的想象力,怎样进一步、有的放矢地激发学生们的创意思维呢?下阶段,我们将运用超媒体技术对这方面进行探索,即结合课题式档案袋评价,针对学生个体建立相应的“资源链接”。我们将尝试在超媒体技术的支持下,围绕“绘制Q版漫画人物”单元开展课堂教学小课题研究,指导学生进行系列化的创作,并在每一阶段让学生们用文字记录下自己在创作中遇到的问题和作出的思考。在此基础上,不断总结、实践、完善、提高,从而将学生们单纯的兴趣、爱好从浅显的表面发展成为大家的学习动力。

二、 筹建数字动漫绘画专用室,

提高动漫绘画教学效果

2008年伊始,学校就尝试将数字绘画技术应用到学生的动漫竞赛之中,获得了不错的成绩并一直保持至今(期间共获得相关奖项百项以上)。在此基础上,学校成立了动漫社,并定期在校、区内进行社团展示活动。学校也积极谋划,借着区教育局“星光灿烂”计划的东风,动漫数字绘画专用室于2016年初正式投入使用。

1.动漫绘图软件的使用提升学生整体绘画水平。数字动漫离不开绘图软件的支持,一款操作性强、能够提供学生一定发展空间的软件可以让学生的学习事半功倍。SAI可以勾出平滑流畅的线条,PHOTOSHOP使上色变得简单多变,“美图秀秀”让不爱绘画的学生也爱上动漫,FLASH则圆了部分学生的电脑动画梦,“会声会影”更是为喜欢纯手绘和工艺的学生带来了动画制作的契机……在SAI电脑动漫绘画课“仰望星空”中,学生们熟练地操作鼠标,运用“笔刷”和“图层”等工具在短时间内创造出了变幻莫测、迷人的夜空效果,令人叹服。本学期,学校又投入大笔资金添置了正版的绘图软件和动画制作软件。学校现阶段的任务就是在熟练掌握原有软件的基础上,针对新软件开发一些学生能接受、容易上手的课程。

2.数位屏的投入使用极大地丰富了画面的色彩与层级。以往学校使用的数位板,因为对学生的手眼协调能力要求较高,导致其无法面向全体学生应用在课堂实践中。而数位屏则不然,它将LED屏与数位板整合于一身,学生们可以运用压感笔在液晶屏上直接绘画,这样眼能看见、手即能表现。这种直观、高效的电脑输入设备大大提升了学生的操作能力,节约了学生为适应硬件而浪费的无效时间。本年度,学校要在动漫社团中推广的基础上,将数位屏实际应用到本校三至五年级每班每周一节的“动漫绘画”校本课程中,让更多的学生感受数字动漫的乐趣。

3.“云课堂”的打造开启未来动漫艺术教育之旅。以数位屏、平板电脑等信息化设备为载体的现代智能互动系统,不仅增强了学生资料收集、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在教师引领下,学生还可以将自己的动漫作品发布到共享平台上,一起分享、感悟、评价。而利用“极域电子教室”,教师只需动动手指就可以监控到全体学生的数字绘画创作过程,做到高效率、针对性强的指导。同时,“文件分发”“学生演示”等功能的应用,将课堂互动变得更简捷、高效,也给内向的学生提供了展示交流的平台,让他们能够勇于表达自我。

三、利用“互联网+教育”,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如今,网络已成为中小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好帮手。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首次明确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学校目前共有电脑310台,全网络覆盖率为100%,并不定期对软硬件设施设备进行优化、升级。身为一线教师,将责无旁贷地肩负起新时代所赋予的使命,与教育4.0新时代俱进。

1.整合微课资源,实现优秀资源共享。在过去的几年中,教师尝试将网上搜索的大师创作实例及教师亲身示范动漫绘画技巧,以小片段的方式呈现给学生,以便让学生可以直观感受和反复学习,受到了大家的青睐。下面,学校将要依托数位屏技术,运用屏幕录制软件,直接将师生的创作过程保存下来,利用“加速”“剪切”等工具制作成微课。学生在课前通过观摩微课,将数字动漫软件中的设置参数,如“混色”“浓淡”“水分”等做到了然于胸,并能掌握或了解部分数字动漫绘画技巧。这样,学生在动漫课堂中就能更多地关注创意、表现和学习本身。

2.动漫特色校园网站的建立进一步扩大动漫的辐射面。要使动漫艺术成为学校美育的一张名片,在坚持课堂教学之余,亦要多多“走出去”。多年来,学校积极带领学生参加各级展示交流活动,在校内乃至市区级范围内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2015年,“动漫艺术”作为区级艺术教育特色项目登上了奉贤区首届学生活动节的舞台,活动中学生们的出色表现,令人印象深刻。接下来,学校要进一步扩大“动漫艺术”的影响力,增强其辐射作用。学校将围绕2017年新一轮的“校本课程三级校”评估验收工作,积极建设动漫特色课程校园网站,旨在通过线上动漫作品展示和线下文化交流活动的有机结合,不断延伸动漫生活触点。

回眸所见,学校在探索中积累了点滴经验,也取得了一些成果,展望未来,动漫教育前景光明,大有作为。看着一张张自信快乐的笑脸,我们心中更加坚定了数字动漫艺术这条信息化美育的特色之路。

学科信息化 篇12

关键词:信息技术,信息化课程资源,选择,利用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广和普及,课程资源日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其重要性也日渐凸现。信息技术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信息技术课程的实施与生成的各种物质的和非物质的因素与条件,例如,教科书、光盘材料、社会与自然方面可以调查研究的各种资源环境,各种可以利用的条件等。信息技术课程资源依赖于信息技术而存在,其很大程度上是以数字化、信息化的形式存在。本文里的信息化课程资源是指与信息技术教学过程密切相关的网络资源、多媒体素材、课件、积件、知识库等以信息化形式存在的课程资源。伴随我国教育信息化的推进,信息技术课程的不断发展与完善,该学科的信息化课程资源建设也得到飞速的发展,可供教师使用的信息化课程资源也越来越丰富。那么,信息技术教师能否从资源海洋中筛选出优质的课程资源,并合理的利用到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中,是目前信息技术教育领域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阐述了信息技术教师选择资源时需要关注的因素,归纳了信息化课程资源的选择原则,并提出课程资源的利用策略,以期为信息技术教师选择和利用课程资源给予启示。

课程资源选择时需关注的因素

信息技术教师对课程资源的选择实际上是其课程意识与课程能力的集中体现,教师能否创造性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课程资源的有效选择。资源的选择过程中必然会对相关的因素进行适当的判断和考量,以便能选择出符合教学目标的课程资源。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在选择课程资源时需要关注的因素有以下几方面。

1. 学生的因素

使用课程资源目的是为了有效促进学习者的学习。为实现这一目的,教师就必须分析学习者的特征以便选出与其相匹配的课程资源。首先,要考虑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认知特征。教师应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认知特征,有针对性地引入课程资源,以便更有效的提高教学效果。其次,应关注学习者的学习起点差异。由于家庭、社会背景、受教育经历的不同,有的学生已是计算机领域某一方面的“小专家”了,有的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有的则是“零起点”。教师在引入课程资源时,既要照顾低起点的学生,也要兼顾高水平的学生,以便提高教学的整体效果。再次,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等因素。由于性别差异或其他原因,有的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痴迷,有的学生则厌烦信息技术课。那么,教师在选择资源时应选择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的资源,以便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环境的因素

教学环境作为学习的外部条件,对学习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对于信息技术课程而言,计算机、多媒体设备和网络等基础设施和基本设备是课程实施的物质基础。随着我国中小学的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升,许多中小学大多都具有能满足教学需要的计算机室、多媒体教室等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有的学校还具备上网条件。尽管这样,由于我国各个地区经济基础等原因,导致不同学关鸿陕西师范大学

校间的信息基础设施情况还存在很大的差异。如有的学校的计算机软硬件配置较高,而有的学校则使用系统配置较低的计算机。而计算机的性能、操作系统类型以及因特网的接入方式等因素会直接影响到信息化课程资源的利用效果。因此,信息技术教师在选择课程资源的时,应考虑所选择的资源是否适应该校的实际教学环境,确保所选的课程资源能在课堂教学发挥作用。

3.教师的因素

信息技术学科教师作为信息技术课程的实施者会直接影响到信息技术教学的效果。由于教师的教育经历、学习兴趣、专业背景、性别等不同,对课程资源驾驭的能力也会有差异。而这些差异很大会直接影响教师对课程资源的识别范围、利用的程度以及发挥效益的水平。因此,信息技术教师在选择课程资源的时候,应该充分考虑自身的专业水平和教学技能,有针对性地选择出合适的、有助于信息技术教学的课程资源,并且在课程实施与教学过程中灵活地自主加工和调适处理各种课程资源,使所选的课程资源能起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作用。

4.资源本身的因素

一方面,目前有些课程资源的开发者,由于事先没有对学习者需求作出充分的分析,“一厢情愿”地开发和发布并不适合学习者需求的学习资源。致使有的资源内容过泛,有的则过于专业;另一方面,由于信息技术课程资源衍生于信息技术,它的发展受到信息技术本身发展的影响。从最初的程式化DOS操作系统到现在的个性化十足的窗口式操作系统,从原来的单机工作到现在的计算机网络,从简单的文字处理软件到功能强大的办公自动化软件,这些技术上的进步无疑会导致课程资源的内容和表现形式等的变化。因此,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在选择课程资源的时候也必须考虑这方面的因素。

课程资源的选择原则

根据课程资源的定义,凡是有利于教育目标实现、满足课程活动需要的因素就是课程资源。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这样的信息化课程资源多如繁星。这就要求我们在课程资源的海洋中寻找并甄别出最有价值的那部分。我们认为,在这种寻找和甄别过程中除了考虑以上因素外,还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目标导向原则

课程目标是课程方案制定之后课程实施的指导方针,是课程实施的根本依据,所以任何课程活动都必须坚持目标指导原则。我国将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作为信息技术课程目标。因而,教师选择课程资源应以该目标为准绳。

2. 学生为本原则

以学生为本,就是要倡导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在充分尊重学生性格特点、认知结构与生活经验等个性特征的前提下,让学生主动带着自己的思想积极地去探索,使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选择课程资源时,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贴近学生,尽可能地使所选的课程资源在学生原有的经验与新的知识之间构建起一座桥梁,从而引发学生积极的思考,唤起他们的经验体验意识和学习动机,使知识与经验体验不断地拓展和提升。

3. 人文趋向原则

信息技术教育不只是一门科学,而且是一种文化。信息技术教育不仅要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知识水平和操作技能,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富于人文气息的课程资源是信息技术课程人文教育目标实现的重要保证。信息技术课程中充满了可渗透人文教育的素材,如计算机病毒的防治、网上购物的诚实与欺骗、关于互联网管理法律法规等。教师应依据教学的需要及时挖掘、筛选并利用好这类信息化资源,使课程内容更富有人文气息,通过引导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信息技术的应用观,提升个体思想与情感意识,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4. 效率优先原则

课程资源的效率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最少的成本,及整个课程活动所需要的各种课程资源在经济上花费最少;另一方面是指最大的收益,即所筛选出来的课程资源在教学活动中发挥最大的教育功能。效率优先原则要求筛选出的课程资源要以最低的成本获取最大的收益。

课程资源的利用策略

教师在充分考虑影响课程资源选择的因素后,并依据以上资源选择原则,筛选出优质的信息化课程资源。教师应通过信息技术教材、其他学科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最大限度地利用好已筛选的优质的课程资源。

1.依托信息技术教材

信息技术教材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工具,是信息技术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是信息技术教学目标与教学活动的重要中介。在我国,信息技术课程起步比较晚,但是随着课改的进行,信息技术教材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新编的信息技术教材渗透着课改所倡导的“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的新理念,其内容基本能实现信息技术课程目标,能满足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要求。因此,教师应该以教材为载体,灵活的根据实际课堂的需要调整授课内容,筛选并积极利用优质的信息化课程资源,使之与学生的思想发生了“碰撞”,从而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效促进学生的信息素养。

2.结合其他学科课程

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教育者不应该单纯地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或信息处理能力作为教学目标。而应积极将信息技术的学习渗透到其他学科教学,从而培养学习者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如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将几何画板软件、物理课程中使用的虚拟物理实验操作平台等软件的操作技巧的动画、视频等课程资源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在其他课程中也能更好的利用信息技术。因此,要在积极开展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同时,加大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有机整合。这就要求教师应积极将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的教学内容整合,拓展信息化课程资源的利用空间,将信息技术课提高到综合应用的层次,从而真正地促进学习者的信息素养。

3.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

信息技术课程资源利用亦可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即信息技术教师通过设计一些与学生学习生活紧密联系的主题或活动来利用课程资源,将信息技术教育进一步延伸。这些活动可以要求学生单独完成,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这类活动开始前,教师应提供与活动密切相关的信息化课程资源。学生在完成这种联系生活的活动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提高将信息技术知识应用于生活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习到的不仅是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有如何对待生活、社会、自我等。在实际生活中利用信息技术信息化课程资源,使学生在与社会和他人的接触全面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结束语

信息化课程资源是实现信息技术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没有课程资源的支持,再美好的课程设想也难以变成教学的实际成果。能否有效的利用已有的课程资源来支持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是我们从事信息技术基础教育工作者要直面的一个重要问题。因此,在实际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信息技术教师一定要重视信息化课程资源的筛选,并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利用好已筛选的课程资源。只有这样才能使现有的优质信息化课程资源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也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更进一步的提高信息技术教育的水平,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参考文献

[1]韩忠强.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教师课程资源选择策略研究.吉林:东北师范大学,2006

[2]范兆雄.课程资源概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上一篇:在线服务下一篇:构建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