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地税局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

2024-10-24

市地税局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精选5篇)

市地税局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 篇1

今年以来,市地税局紧紧围绕税源专业化管理这一目标,以风险管理为导向,深入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进程,完善管理体系,创新管理方式,全力构建专业化运行机制,提高税收管理质效。明确现状,充分认识实行税源专业化

管理的必要性

传统的以管户为主的税源管理模式存在诸多弊端,制约了税源精细化管理。一是事多人少任务重的矛盾比较突出。税收管理员集税收宣传辅导、信息采集、日常巡查、纳税评估于一身,存在着大户管不透、中户管不细、小户管不住的情况。二是税收执法权过度集中,加大了基层税收管理员的执法风险。三是传统税源管理模式对不同行业的纳税人采取几近相同的税收管理办法,不仅难于做到重点突出,而且效率较为低下,相关的纳税服务措施也很难全部落实到位。总之,传统的税源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纳税人数量越来越多、经济成分越来越复杂、经营方式越来越多样化的要求,实行税源专业化管理势在必行。

税源专业化管理是社会分工在税源管理工作中的具体体现,是税源管理的必然趋势。所谓税源专业化管理,就是根据纳税人的实际情况和管理的不同特点,通过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税源管理专业人才队伍,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探索实施以分行业管理和分规模管理为重点的分类管理,达到加大管理力度和拓展管理深度的目的。推行税源专业化管理是落实“信息管税”的重要举措,是防范执法风险和优化服务的有力保障,有利于加强税源控管,提高税收管理质效。调整机构,探索完善税源专业化管理运行机制

调整内设机构,转变管理职能,构建专业化管理组织体系。莱芜市地税局结合实际情况,建立了“一把手”挂帅,分管领导主抓,职能科室分工负责,各基层单位协调配合的全方位立体化的专业化管理组织体系。按照省局要求,市局成立了税源管理办公室,内设税源分析、税收预警、纳税评估等岗位。莱城分局突出税源管理的中枢作用,税源管理科配备了业务比较过硬的骨干,按行业实行专业化纳税评估,同时将区局其他科室的税种预警、税费比对职能整合到税源管理科,凡需基层落实的税源管理事项由税源管理科一头推送基层,以此提高税源管理工作质效。钢城分局将原来的政策法规科、税源管理科合二为一,充分发挥政策指导和信息支撑作用,成立了税源管理办公室,具体负责全区税源管理专业化的组织、指导、协调、考核工作。同时,针对辖区范围小、重点税源户数分布相对集中的特点,把年纳税额50万元以上的重点税源企业及矿产品采购行业的部分重点企业进行集中管理,从而进一步完善了税源管理组织体系。

在健全税源管理组织体系的基础上,探索完善税源专业化管理运行机制。对税源管理岗责体系进行了修订和完善,明确了税源管理部门和机关各业务部门的税源管理职责,初步建立了岗位明确、权责清晰、适应专业化管理要求的岗责体系。在新的岗责体系框架下,根据各项税收业务的内容、流向、环节和步骤确定具体操作标准,细化各环节的业务传递程序、方式、途径和时限,注重各岗位间的业务衔接,强化分工下的协作配合,将全部工作纳入过程控制之中,形成一个环环相扣、快捷传递、衔接紧密的工作流程,实现了岗责与流程的无缝连接。科学管理,努力提高税收管理质效

根据纳税人规模、行业特点和业务事项进行科学分类,科学界定市、区两级重点税源户,实施集约化管理。依托“重点税源分析预测监控系统”实现重点税源信息采集、收入预测、收入分析、欠税管理。截至目前,全市已有290户重点税源企业纳入该系统管理,其税收收入占全市收入70%以上。建立完善重点税源监控工作规范,按行业确定监控指标,建立监控台账,及时进行横向比对和纵向分析。对一般性税源按照属地管理原则,以行业管理为抓手,做好行业利润分析,测算好企业税负水平,核准企业的房产原值、土地面积、销售收入等基础数据信息,收足企业应纳的房产税、土地使用税以及印花税等。对小型税源实行动态式跟踪管理,采用定额管理的方式,按照不同行业设定相应的定税参数,科学核定税收定额,公平税负,维护纳税人合法权益。同时对个体业户搞好清查,重点清查中心示范街、繁华街道以及集贸市场等重点区域,摸清税源底数,建立户籍台账。

在对税源进行分类管理的基础上,积极运用纳税评估及预警系统强化税源分级监控。按季对税收预警进行考核通报。截至7月底,共产生预警信息6546户项,全部处理完毕,需补税1748户项,需补税款2151万元。对纳税评估由市局确定评估计划,组织分级实施。目前,共评估纳税人100户次,通过评估补缴地方各税2300万元。

市地税局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 篇2

税源专业化管理是指改变原来税源管理中常用的按归属地划片管户的单一方式, 结合税源的特点和具体情况, 以风险管理为导向, 优化、整合税收信息资源、人力资源等税收管理资源, 实现对内由管户转向管事, 按照环节、事项专业化分工;对外按照纳税人风险、行业、规模等特点分类, 引进专业化管理技术进行税源管理的模式。具体包括税务机构、业务流程、岗位设置以及纳税服务等方面的专业化。

税源专业化管理有效地弥补了传统税源管理模式的不足, 使税收征管的质量与效果大大提高, 使税收有所增加。从税务部门的角度而言, 税收专业化管理使得各部门的权责更加明晰, 税务工作的效率得到了提高;从税源监控的角度而言, 税务专业化管理使用科学的标准划分税源, 能够针对性地应对重点税源的征管行为, 防范大型高风险企业的偷税漏税行为。从纳税人的角度而言, 从固定“专员”管理到依据事项管理, 更加专业化的流程作业优化了纳税过程的体验, 纳税人的服务满意度得到了提高。从各个税务机关而言, 税源专业化管理取消了固定管户模式, 有利于各个税务机关和其他部门的合作, 各个部门的信息得到了更大程度的共享。

2 地税系统税源专业化管理现状及问题

近年来地税系统的税源专业化管理改革取得了明显的业绩, 税收收入有所增加的情况下, 税务工作的效率也有所提高, 税收风险得到有力监管, 纳税人对于地方税务机关的服务满意度也大大提高。但地税系统的税源专业化改革仍存在以下四点问题。

2.1 地方税务机关的税源信息管理仍有些粗放、分散

从纳税人税源信息收集到税源信息整合、税源信息维护等环节, 税源信息的专业化管理仍不成体系, 有待优化。从税源信息的收集来看, 一般的地税系统采用税务登记时由纳税人自行填写基础信息、申报时填写具体财务信息, 很多信息通过手动录入, 很难统计, 即使使用网上申报途径, 也难以实现信息的规范化全面读取, 更无法实现从企业的电算化系统中自动抽取。另一方面, 信息也不能在相关工商、国税、国土部门流通, 关于同一个纳税人的基础情况或业务开展情况不能得到及时交流, 信息使用效率低下、信息不对称情况严重。在信息维护方面, 由于没有固定的税源信息更新规定, 纳税人的税源情况通常需要很久才能得到更新和维护, 而真正需要使用税源信息的时候, 却不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信息, 导致纳税评估的结果不准确、风险预警失效。对于税源信息利用的宽度不够广、挖掘不够深入, 信息使用增值率较低, 综合利用效率不高。

2.2 地方税务机关部门之间的税源专业化管理协作不畅

地税系统具有税源管理职责的主要有三个部门:征收管理科、政策法规科、收入核算科, 市局以上有税源管理科。税收征管部门在税收征收管理的基础上, 从纳税人的角度就税收的增减原因进行分析、解释税收收入结构变化因素, 并提出合理的征管对策。税收政策科则是从税源税种的角度来看各税种的收入变化情况, 就每个税种制定相应的管理政策。收入核算部门从比较大方面的税收整体收入状况来分析收入增减情况和税源变化情况, 并就具体问题提出相应对策。税源管理科主要负责纳税评估、税收预警等工作。虽然表面是每个部门都从不同的角度对税源进行管理, 税源管理处于每家都管的状态, 但这也说明没有一个能够统帅全局的牵头部门来对税源进行全方位的把控。基础部门收集整理所有税务信息, 任务繁重不堪, 而以上三个部门都是各自负责各自的板块, 互不通信, 针对同一主题做出的结论难免重复, 工作多有冗余, 无法将税收专业化管理的效率优势及信息互通优势体现出来。

2.3 地税系统纳税服务工作有待增强

首先, 地税系统的纳税服务理念仍有待强化, 要从一个“管理者”的角色转变成“服务者”的角色, 不仅要做到表面上的礼貌用语、热情服务, 还要针对纳税人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调整自己的服务内容, 程序性服务、权益性服务都需要相应的完善。另外, 要为纳税人建立起长期可持续的沟通渠道, 虽然现在一般地税系统都有各自的服务热线, 但是对于纳税人的一些特殊的业务疑问, 税收管理部门与纳税服务部门却不能很好地协调, 存在相互推诿的嫌疑, 不能解决纳税人的具体问题。同时对于这些难以解决的个性化需求, 有关部门也没有进行集中收集整理、反馈, 系统内部的运行机制仍存在缺位现象, 导致纳税服务无法高效完成。同时, 信息化服务没有在地税系统得到广泛应用, 服务手段仍以人工服务为主, 比较落后, 服务效率也较低, 纳税人由于一个业务频繁跑地税局、排队浪费时间的现象仍时常出现, 可能导致纳税人的服务满意度降低。最后, 针对不同纳税人的特色服务也应有适当的前瞻性和预见性, 将纳税人的需求放到服务之前, 积极主动地为纳税人提供服务, 而不是消极被动地“被服务”。

2.4 税源专业化管理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

税源专业化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一方面是纳税人照章行事缴纳税款的准则, 另一方面也是税务机关进行税源管理的规范, 一旦法律法规不完善将会影响税收征管的效率和质量。首先, 我国的税收实体法不健全, 现阶段除了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车船税由全国人大正式立法之外, 其他税种的税收规定都以全国人大和常委会授权的国务院立法规定, 以暂行条例或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的形式颁布实施, 税收规定不完全, 时常改变也不具有稳定性。对于纳税评估工作, 地方税务系统主要根据《纳税评估管理办法》, 没有成文的法律条例, 对于具体的程序和方法没有相应的指引, 这对于基层工作者来说, 可能减弱其对纳税评估的重视度, 只是简单地通过日常检查进行资料分析, 从表面上寻找税收问题, 而没有深入分析。关于税收征管的规定, 虽然有《税收征管法》规定相关涉税部门, 比如工商、财政、公安部门应予以配合, 但对于其具体职权并没有明确规定, 对于其未能履行职责有何后果也没有对应的惩罚措施。

3 地税系统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对策建议

3.1 健全税源管理专业化信息管理机制

首先, 在税源信息搜集的初级阶段, 应改善采集数据的方式, 提高信息采集的质量。建议组建税源信息专管工作室, 专岗负责税源信息的采集, 制定规范的数据采集流程, 并加强税务人员对于税收基础数据、纳税申报数据等数据的审核, 提高税源信息的质量, 保证录入的税源信息真实、准确。为了掌握纳税人的有效信息, 还应将纳税人的数据进行分类管理, 将年缴纳企业所得税500万及以上和缴纳增值税500万及以上的企业列为全国重点税源企业, 将其与零散税源户和一般税源户区分开来, 作为重点管理对象。在数据分析上, 也需要注意数据的横向分析和纵向分析相结合, 既要通过不同企业个体之间的信息比对发现税收问题, 也要从不同时期上比对, 检测税收风险, 做好纳税评估工作。

3.2 协调税源管理相关部门配合机制

由于我国的税务机构主要是根据行政地区不同进行划分的, 一般使用垂直管理模式, 税收部门的上下级关系较为复杂, 层级较多也不能形成有效相互监督, 当基层部门在完成多方任务的时候, 可能会抓不到重点, 造成工作效率低下。为了改善税源管理相关部门的配合, 应改善税务机关的组织机构设置, 实现扁平化管理, 保证税源管理的有序性。减少税务机构的管理层级, 根据业务分类设置组织机构, 明确各部门的权责, 以税收风险为核心梳理税源管理流程, 充分发挥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功效。建立统一领导部门, 起到统领全局、牵头工作的职能, 不只协调横向部门的关系, 也要加强纵向上级部门对下级平行部门的领导关系。将传统的税务人员“管户”向管事转变, 形成分岗定责、团队协作的新模式。

3.3 优化地税系统纳税服务

优化地税系统的纳税服务, 即是提高纳税人的税收服务体验, 提高纳税人对于纳税服务的满意度。第一, 拓宽税收机关与纳税人的联系渠道, 不仅仅依靠地税系统的纳税服务热线, 还要完善网站治理、短信平台、微信平台等, 为纳税人提供专业、精细的税收规定咨询和办税指导、政策解释。第二, 要充分整理、梳理纳税人的服务需求, 尽量通过电话调查、定期走访等方式, 主动了解纳税人需要什么样的服务, 从而改善纳税服务方式、增加纳税服务内容, 提供个性化的纳税服务。第三, 完善纳税人监督体系, 及时处理纳税人的服务投诉, 对被投诉的部门、单位要进行深层次的调查, 针对真正存在问题的部门, 单位要提出可行的整改方案, 并尽快进行整改, 从“管理”角色彻底转变成“服务”角色。

3.4 完善税源专业化管理相关法律法规

我国税源专业化配套法律法规不完善的根本原因是税收立法不健全。为了完善税源专业化管理相关法律法规, 应建立起以税收法律为主、税收法规为辅的法律体系, 提升税法的权威性, 让税收立法更加层次化、有序化。除了针对各个税种建立税收基本法, 还应积极制定各种配套法规, 针对纳税人权利保护、税务机关管理、税收征管、逃税惩罚等方面, 以法律法规方面进行约束。此外, 针对税源信息的收集、管理方面也应有相应的程序化规定和惩罚规定, 促进各个部门积极配合税源信息采集工作, 提高税源信息取得的效率和质量, 让地税系统与工商、银行等相关体系的信息对流, 如实地反映众多企业的生产经营和财务情况。最后, 为了保证税收法律的执法效率, 还应建立相应的税务执法部门, 为税务稽查的顺利进行提供有力的保障。

4 结语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如火如荼地进行, 财税体制改革也处于迅速推进的时期, 地税系统的税源管理不仅涉及到地税机关税务工作的有效实施, 也与纳税人的税收服务体验息息相关, 因此税源管理专业化改革势在必行。为了使地税系统的税源专业化管理改革顺利开展, 应加快相关税务机构设置的进程、完善配套法律法规, 对内改变税源管理的传统“管户”模式, 对外改变纳税服务的陈旧“管理”理念, 构建更加高效、更加人性化的地税系统。

摘要:财税体制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部分, 而如何推进税收执法规范化、纳税服务一体化、风险管理实体化则是财税体制改革的基础, 税源专业化管理将为解决以上问题提供一个优化方案。地税系统的税源专业化管理改革将有效地加强税源监控、增加税收收入以及提高纳税人的纳税服务体验。本文从税源专业化管理的有关概念解释出发, 发现当下的地税系统税源专业化管理改革虽然有所成效, 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弊端, 最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可行的建议。

关键词:地税,税源专业化,建议

参考文献

[1]何金凤.我国税源专业化管理改革研究[D].集美大学, 2014.

[2]郭海兵.盐城地税税源专业化管理实施概况与问题研究[D].苏州大学, 2012.

[3]马克和, 侯伟等.推进税源管理专业化的前提与基本模式[J].税务研究, 2010 (10) .

[4]李云, 施齐霞, 等.税源专业化管理改革反思——以合肥市新站区国税局为例[J].现代营销, 2015 (8) .

市地税局加强税源管理的情况报告 篇3

在19XX年成立以来,xx市地税局根据依法治税的方针,结合我市地方税收工作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地方税收征管工作的内在规律,认真找准突破口,不断在税源管理上做文章,在征管手段上下功夫,通过实施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深挖税源潜力,强化监控力度,有效地加强和完善了我市地方税收的管理工作,实现了地方税收收入的快速、稳定增长。据统计,全市地方税收收入43280万元,比上年增长27.4%;收入54428万元,比上年增长25.76%;收入7.03亿元,比上年增长29.2%;收入79239万元,比上年增长12.7%。总结起来,我局主要是建立和完善了税源监控和征收管理两套体系:

一、健全和完善税源管理体系

(一)建设和完善征管信息系统。加快我市地方税收征管工作的现代化和信息化,是我市地税事业发展一项长期战略目标。近年来,我局着重抓紧了税收征管现代化的建设,实施了税收管理信息化工程,推行了3.0税收征管软件,有力地促进了我市地方税收征管现代化和信息化的进程。今年6月1日,我局顺利实现“大集中”新一代征管信息系统在我市提前上线运行。新征管信息系统的运行,建设和完善了覆盖全市地税系统的计算机网络,形成了数据准确、信息共享、即时监控的征管资料信息库,对全市2.97万户纳税人的监控能力得到极大加强,为充分运用信息手段监控和分析税源发展变化提供了扎实的数据信息基础。对此,xx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钟毅同志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评价,认为“大集中”的成功上线,标志着xx市地方税收管理实现了从传统管理向现代化、信息化管理的转变。

(二)构建社会协税护税网络。生产经营的多元化、收支的隐蔽化、分配的多样化和税源的分散化,对地税部门征管工作是一个重大考验。我局除了建设完善的税源管理体系外,还充分依靠部门协作和信息支撑,构建起严密的社会协税护税网络,通过社会力量将各行各业、各经济环节涉及的税收监控起来,最大限度地实现应收尽收。一是与工商、国税部门建立信息互通机制,联合下发了关于工商、税务资料信息共享的文件,扭转了长期以来查找工商登记业户资料难的问题,从源头上加强了对纳税人的管理。二是采取委托代征办法,与交警、发展和改革、建设、国土、房管、招标办、财政等部门建立经济信息平台,从政府部门管理纳税人的其他环节进行源泉监控。三是加强代扣代缴单位管理,明确代扣代缴责任,保证了代扣代缴税款的征收入库。

(三)继续完善属地征管。我市地税系统于203月全面实施属地征收管理,科学明确和界定了各县(市、区)局、xx区局的征管范围。配合实施税收属地征管,我局经与市政府、市财政局、xx区财政局协调,对市区范围的`地方税收入库的预算级次和财政级次进行磋商,达成了按比例分成的一致意见,解决了我市实施属地征管的瓶颈问题。属地征管实施至今2年多,期间经过不断改进,特别是今年配合“大集中”工程上线,我局对属地征管工作进行了一些适应性调整,对加强我市地方税源的控管,保障地方税收收入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全市特别是市区的税收秩序得到明显改善,有效避免了低税竞争、税负不公和堵塞了征管漏洞。

(四)建立重点税源监控网络。据统计,20全市地税纳税人中,年税额在10万元以上的重点税源企业950多户,占总户数的3.2%左右,而入库税款5.6亿元,占全年税收总额的70%以上。管住了这些重点税源大户,主体税收收入就有了保障。为此,今年以来,我们结合推行税收管理员制度,大力改变以前存在的“管理疏松、责任淡化”的状况,根据应纳税额、经营规模、行业性质等多个标准建立重点税种、重点行业、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集贸市场等分类管理机制,按照抓大稳小的原则,把税收管理的重点和人力转移到重点税源户的管理上来,对重点税源户做到“管户到人,到户管理,管事到位”,并从三个方面予以加强:一是分行业建立重点税源纳税户管理档案;二建立重点税源企业的报告、审核、分析制度,实行“管户到人”;三是坚持税企联系制度,包括专职管理人员到户实地调查核实纳税人生产经营情况、财务核算情况及申报纳税等涉税事项和进行必要的税务检查。我局特别加强了东平核电站、阳茂高速公路等重大项目建设工程的税收管理,管住收入“大头”。2004年重点项目建设工程税收同比增长了10.7%。

二、建立严密有效的征收管理体系

(一)深入开展经济税源普查及税收资料调查。近几年,市局多次大规模组织开展经济税源普查和各种税收调研活动,通过采取科学、严密的调查方法和手段,对全市地方税源结构与分布状况进行综合分析和预测,全面摸清了税源底子,给组织收入工作提供了决策依据,牢牢把握了组织收入工作的主动权。

(二)加强纳税人“户籍”管理。税务登记是税源监控的第一个环节,也是防止出现漏征漏管户的关键环节。一方面,我局按照属地征管原则和“大集中”征管信息系统的要求,严格做好税务登记资料的录入工作,并加强对临时业户的登记和发证管理工作,确保所有录入资料准确无误。另一方面,大力清查漏管户,主动到工商部门采集业户办证资料,通过对工商登记资料与税务登记资料的核对和比销,检索出已办工商登记但未办理税务登记的经营业户。同时,加强税务登记检查,持续开展清查漏征漏管户专项行动。在2004年专项行动中,共清理市区(含郊区)已办证的漏征漏管户2231户,处理违章业户410户,有效打击了漏管户的偷逃税行为。

(三)落实新的“双定”管理办法。在做好大户管理的同时,稳步推行《广东省地方税务局个体工商户定期定额征收管理实施办法》,切实推进个体税收分类管理和科学定额,通过统一、规范核定定额标准、方法和程序,实现核定定额过程的“公平、公开、公正”。在此基础上,继续推行“简易申报,简并征期,储款扣税”征收办法,进一步方便纳税人,简化办税手续。

(四)推行所得税评税管理办法。在扩大企业所得税查账征收面和统一规范全市所得税带征率的基础上,我局进一步推行所得税评税管理办法,并开发推广所得税电子评税软件,运用计算机技术加强中小企业的所得税管理,堵塞了企业所得税征管漏洞。2004年全市企业所得税收入1.87亿元,同比增长23.8%。

(五)继续完善“以票管税”制度。在税收征管中,我们充分发挥发票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监控作用,不断扩大发票的使用范围,进一步完善了饮食业定额发票管理,并加强和规范了税务机关代开普通发票和货物运输发票管理工作。我局推行发票抽奖工作也取得了明显成效,发票抽奖扩面不断增大,自觉索取发票的群众不断增多,以票控税作用得到加强,有效堵塞了征管漏洞。

市地税局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 篇4

字号:【 大 中

点击次数:

小 】

一是分行业与分规模相结合,推进管理对象专业化。根据我市税源经营特点和分布状况,采取分行业管理与分规模管理相结合为主的方式,科学合理划分税源类型。分行业管理中,首先在全市范围内打破县区界限,将行业分工比较清晰、分布较为广泛、具有一定代表性的税源进行统一确定,划分为石油炼化、棉花加工、油公司、化学化工、橡胶轮胎、纺纱纺织等行业性税源,作为全市重点监控管理对象。其次,在一个县区局或分局范围内,结合税源特点和分布,突出本地特色,自行确定代表性的行业性税源。如市区的汽车经销、装备制造、商贸企业,广饶县的造纸和盐业等。在此基础上,按照行业系统和隶属关系进行税收征管,以便于税收管理员了解同行业内各企业的经营管理和纳税情况,及时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对比分析、发现问题。分规模管理中,将经营规模大、占本地税收收入比重高(一般确定为20%左右)的税源作为重点税源,将重点税源以外的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和单纯缴纳企业所得税的企业作为一般性税源,小规模纳税人和个体工商户作为小型税源。在此基础上,抓住不同经营规模企业在内部控制和会计核算水平等方面的差异,采取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同时,突出税源分类的灵活性,不局限于硬性的行业、规模划分,既可针对本地税源分布和经营特点,采取属地划片、经济类型、行业属性、信用等级等多种税源分类方式,又做好分类模式的结合,根据税源管理需求,在行业分类的基础上可按照规模进行再划分,也可在规模分类的基础上按照行业进行细化,以达到管住、管细、管好的目的。二是规范岗责设置,推进管理职能专业化。为充分适应税源分类管理的需求,结合税源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状况,科学设置专业化管理模式和岗位,推进管理职能的专业化,以有效提高税源管理的质量和效率。针对集团型企业经营规模大、组织结构复杂、跨行业经营明显、关联交易业务经常发生等情况,我们改变常规的按行业、分户监控管理的模式,打破属地管理的限制,对企业集团的母公司、子公司以及关联企业按照母公司的管理归属,在一个县区范围内全部归并到一个税源管理科,统一调配综合业务素质高、操作技能强的精干人员充实到重点管理监控岗位,实行归口集中管理,使管理人员能够全面掌握企业集团的整体经营状况,涉税信息实现共享,内部数据口径可比,关联业务可以及时监控,实现重点税源重点管,切实提高对大税源的税收掌控能力。集团型企业以外的较大税源(一般是指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和只缴纳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结合当地管理实际,分别按照行业、注册资本、纳税能力或缴纳税种等因素,科学划分纳税人类型,将相同类型的纳税人尽量集中到一个税源管理单位,优化配置

人员,明确税收管理员的不同监控重点,提高税源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如对市、县城区范围内注册资本在500万元以上、只缴纳企业所得税或年纳税额100万元以上的纳税人,归并到重点税源管理部门,实施统一监控管理;对行业代表性较强的汽车经销、棉花加工、石油装备制造等行业,按照所属行业类型,将纳税人集中到一般税源管理部门,实现同业可比,数据共享,提高行业管理效能。为避免管理交叉和遗漏,对注册资本或纳税能力较大,同时行业特点突出、户数较多的税源,以行业划分为主,按照行业性税源归属一般税源管理部门;行业特点突出,但户数较少,不利于同业可比的较大税源,按照经营规模或纳税能力由重点税源管理部门负责监控管理。小规模企业和个体工商户遵循属地管理原则实行划片管理。税源管理科与管理分局按照行政区域进行税源划分,税源管理科之间按照城区区块进行税源划分,税源管理科与管理分局对管辖区域内的纳税人,再按照行业、经营规模、纳税能力、乡镇街道等因素,设置多个监控管理小组或岗位,分别实施对不同类型纳税人的监控管理工作。

市地税局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 篇5

为探索适合我国实际的税源管理新途径,2010年10月,国家税务总局出台开展税源专业化管理试点工作指导意见,决定在上海、江苏、安徽等8个省、市局开展税源专业化管理试点工作。2011年1月,省地税局在总结部分市县局探索试点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基础上,制定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意见,在全省8个市进一步开展试点工作。我局积极贯彻省局工作部署,已将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列入“十二五”工作规划和2011年工作要点,目前该项工作已在全市部分单位正式启动。为探索研究我市税源专业化管理的途径,本文结合淮南地税征管现状,就我市即将推进的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谈以下几点意见。

一、全面认识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内涵

总局开展税源专业化管理试点工作的指导思想:以加强税收风险管理为导向,以实施信息管税为依托,以实行分类分级管理为基础,以核查申报纳税真实性、合法性为重点,以规范税收征管程序和完善运行机制为保障,以建立和培养专业化人才队伍为支撑,积极探索税源专业化管理,优化服务,严格执法,不断提高税法遵从度和税收征收率。

综上所述,所谓税源专业化管理,就是根据纳税人的实际情况和管理的不同特点,运用税收风险管理、信息管税等理念和方法,通过合理调整征管机构,细化税源管理职责分工,整合优化各部门管理资源,探索实施以分行业管理和分规模管理为重点的分类管理,达到加大管理力度和拓展管理深度的目的。全面认识税源专业化管理内涵,必须把握以下几个方面:一要从税收管理战略高度认识专业化管理。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关键点是专业化,出发点是科学化,落脚点是精细化,支撑点是信息化。只有专业化才能实现科学化、精细化;而离开科学化搞专业化,就会丧失根基,偏离正确的方向,忽略精细化搞专业化,就会劳而无功,不能取得管理实效,失去信息化支撑这个前提条件,专业化管理只能是一纸空谈,流于形式。二要从税收管理对象角度认识专业化管理。税源专业化管理不仅包括对纳税人的管理,也包括对税务机关、税务干部的管理,需要分别研究管理对象的不同特点,采取相应的管理模式;需要运用先进的管理理论,细化管理分工,优化资源配置,完善运行机制,提高管理质效。三要从税收管理内容深度认识专业化管理。税源专业化管理不仅包括税源管理的专的科学化、精细化、专业化、信息化和集约化,也包括纳税服务的科学化、精细化、专业化、信息化和集约化,两者同等重要,相互促进,缺一不可。

二、我市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必须面对的几个现实问题

(一)税源分类问题

准确把握纳税人的特点和规律,根据控制税收风险的先后排序,对税源进行科学分类是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基础。从我市目前税源管理体制来看,市区除征管分局、涉外分局所辖税源外,其他税源实行的属地原则的财政管理体制,前者保障市级财政收入,后者保障所在地区级财政收入,两者划分明确,界限严格。凤台县除征管分局所辖税源外,其他税源全部属地管理,但前后者之间没有财政级次划分,均入县级财政。

因此,在市区如果坚持目前财政体制原则下的税源分类管理,改革的冲击最小,但税源专业化管理的目标和成效难以充分发挥;而完全打破属地原则的税源分类管理,无论是按规模、按行业、或是按类型,都必须解决好以下几个前提问题:一是税收任务承担问题;二是财政管理体制级次问题,尤其是外来重大建设项目税源和其他零散税源属地问题;三是各征管分局税收经费来源协调和分配问题;四是税收执法保障问题。多年前,我局曾在市区尝试个体税收和运输业税收专业化统一管理,但最终效果不佳,其中经验和教训值得汲取。

(二)专业化机构设置和人力资源配置问题

在对税源进行科学分类的基础上,根据征管程序和风险管理流程,如何设立专业化的税源管理机构,将税源管理职能在市局、分局和基层股所之间进行纵向分解,在不同部门和岗位之间进行和横向分工,实行分级分类管理,是构建税源专业化管理体系的核心内容。

但从我局最新机构设置和人员现状来看,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时必须处理好几个现实问题:一是基层机构设置问题。机构改革后,上级审定的市区分局机构数量较少,尤其是市区多数分局都没有基层税务所这一级机构,税源专业化管理后,如何在特定的有限机构职数内设立专业化机构,并进行职能分解需要深入研究。二是人力资源配置问题。首先:人员数量较少。从市区看,人数较多的分局:田家庵区分局70人;征管分局37人;而人员较少的分局:涉外分局和毛集分局只有8人。从县区看,10个基层分局中,人员4人的分局3个,3人的分局3个。对人员较少的分局如何推进税源管理专业化,包括业务如何重组,岗位如何设置,专业化管理的要求如何实现是一大难题。其次,队伍结构。包括年龄结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从年龄上看,全市平均年龄已达42岁;从知识和能力上看,距专业化要求的高素质的税收管理专业人才队伍尚有一定差距。在目前无法有更多新生力量补给的现实下,如何优化现有人力资源配置,以适应税源专业化管理的需要,对各基层分局都是一个大的挑战。

同时,机构改革后,自上而上都重视和强化了纳税服务工作,省局设立了纳税服务处,市局成立了纳税服务科,市地税征管分局和凤台县局批准设立纳税服务股。如何践行纳税服务专业化需要,以及如何更好地落实政府部门的涉税行政审批“两集中两到位“工作要求,也是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过程中应该思考的问题。

(三)税收风险管理问题

税源专业化管理的一个突出特征是将风险管理理念贯穿税源管理全过程,通过优化征管资源配置,把有限的征管资源优先用于风险大的纳税人。做好税收风险管理工作不仅是增强税收管理科学性、针对性,提高纳税遵从度和税收征收率的需要,也是减少税收执法风险,保护税务干部的需要。

从我局目前来看,做好税收风险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没有建立税收风险管理机制。虽然市局从2010年底开始已着力加强内控机制建设,但要注意税源专业化管理要求的税收风险管理与内控机制有本质的不同。前者更突出的是税收预警分析,管理对象是纳税人;而后者突出的是税务人员内部管理风险的控制和防范,管理对象是税务干部。税收风险管理机制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制定税收风险管理规划、管理流程,建立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和评估模型及风险特征库,以及风险防范应对措施等。其中:规划是基础,流程是导向、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和评估模型及风险特征库是关键,防范应对措施是保障。再由此延伸,目前做好税收风险管理必须解决好以下几个关键问题:一是要建立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和评估模型及风险特征库。这一点特别重要,因为税源专业化管理要求的税源预警分析必须以信息化为依托,建立在较为科学的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和评估模型及风险特征库基础之上,否则税源预警分析只能是经验式的人工推断,针对性不强、准确性较差、效率不高。二是要重视和加强纳税评估工作。从全局来看,目前纳税评估工作普遍成效一般,更多是流于形式,分析其原因:第一,缺乏完善的纳税评估软件,虽然省局在这方面下了很大功夫;第二,缺乏必要的数据支持。虽然目前要求纳税人通过纳税服务平台上报财务指标数据,但由于各行业、各类型纳税人财务会计报表与统一的采集表格口径差异性很大,纳税人对该种上报数据的方式仍然较为抵触;第三,各级税务机关对纳税评估重要性认识不足,工作缺乏力度,深入研究不够。

(四)信息管税问题

以信息化为依托,大力实施信息管税是做好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基石。多年来,我局始终高度重视税收信息化建设,积极实施信息管税,取得显著性成效。但面对税源专业化管理的新形势、新内涵和新要求,信息管税任务仍然很重。具体来说:一是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问题较为突出:涉税数据信息采集渠道较为狭窄,主要渠道还是办理登记和纳税申报;信息采集不规范、不完整、不全面,尤其是涉税第三方信息、集团化企业经营信息,以及地区经营汇总纳税企业信息;发票相关信息采集不到位,网络在线开票软件和税控装置推广应用进展滞缓。二是征管数据分析利用率不高。一方面是对征管数据分析利用重视性不够,基层分局,尤其是领导还没有养成利用征管数据分析研究解决税收征管问题的习惯,造成征管信息系统内的征管数据仍然是静态的死数据;另一方面缺乏征管数据加工分析利用的实用软件支持。三是征管数据监

测考核机制落实不到位。市局几年前就建立了征管数据质量管理办法、并明确各主管科室监测考核各基层单位征管数据质量,但执行一直不到位,致使数据管理的许多问题一直存在,却长期得不到解决。

另外必须指出,现行全省地税征管信息系统和税收执法责任制考核软件尚不适应税源专业化管理按事项处理和考核业务的需要,需要深入研究后,尽快向省局提请升级改造需求,以适应专业化管理需要。

(五)征管业务流程问题

我市现行的征管业务流程制定于2004年,2006年根据税收全面质量管理工作需要,对部分征管事项的业务流程进行了修订完善,但许多方面已不适应信息管税,尤其是税源专业化管理的需要。具体来说:一是原有的业务流程与征管软件衔接不够,缺乏征管数据采集、分析、利用和征管软件业务处理方面方面的规定;二是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后,系统上下机构和职能将进行全新的重组和设定,为确保工作流程的衔接顺畅必须对原有的征管业务流程进行全面的重组和优化。

三、几点建议

(一)关于税源分类

税源分类的原则:突出重点,统筹规划,因地制宜。

突出重点:即按照“抓大、控中、规范小”的要求,准确把握纳税人的特点和规律,根据控制税收风险的先后排序,建议将税源分为重点税源、一般税源、个体税源。重点税源包括:重点企业税源、重点行业税源、重大建设项目税源。一般税源:包括一般企业税源、一般行业税源、零散税源。个体税源:是指个体工商户税源。

统筹规划:即市、县局要统筹做好市、县区税源科学分类工作。要制定清晰明确的税源分类标准和分类方法。在具体标准上,一是可以按纳税人行业分类。将税收征管风险较大、适合统一征管的重点行业:如房地产和建筑安装业等指定专门机构征收管理。二是可以按照纳税人规模(大企业、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等)分类。重点企业税源户的年纳税总额原则上一般占本单位年税收收入的60%以上。三是重大建设项目税源。重大建设项目按照省局规定的标准确定。

在具体方法上,市、县局要根据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纳税户的分布情况和税源管理人员状况,灵活选择采取“行业+规模”或“规模+行业”为主要模式的税源分类方法。既可以在以行业分类为主,在行业分类的之下,再按规模科学分类;也可以规模分类为主,在规模分类之下,再按行业分类管理。或者选择采取行业分类、规模分类并存的模式进行税源分类。即在市、县局先将重点行业分类之后,其他税源再按规模分类的方式。

因地制宜:即作为统筹规划的管理机关,市、县局要因地制宜,准确把握税源专业化管理的本质要求,真正以纳税人为中心,以风险管理为导向,充分考虑各地实际,既要科学分类,达到税源专业化管理的目的,更要把握分寸,避免片面追求专业化,而使征管秩序紊乱,与税源专业化管理初衷背道而驰的局面出现。因此在确定税源分类标准和方法原则时,要尽可能简便易行,循序渐进,切不可操之过急。大的原则确定后,正常管理户税源是选择按照纳税人规模分类,还是选择按行业进行分类,不要片面强调统一,将决定权交给各分局由各分局根据实际自定。市、县局统筹管理即可,鼓励各分局积极稳妥,大胆实践。

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市局在选择采取打破属地原则的税源专业化管理模式时,必须制定相应的应对机制:一是要完善税收计划管理方式。市局和分局都要建立税收科学预测机制和管理考核机制,完善税收计划管理方式,解决市、区级税收任务承担问题。通过税收收入预测、税源综合预测、征管质量评价、纳税评估认定等方式落实任务、实施考核,避免出现淡化工作责任的问题。二是要严把纳税鉴定关。严格税款入库级次鉴定权限,确保税款入库级次不能随意修改。同时,对重大建设项目税源和零散税源,要制定严格的入库原则规定,尤其是在同城通办情形下。三是要建立完备的税收经费协调分配机制,尽可能避免分局之间苦乐不均的现象。四是要建立全市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综合治税机制,解决统一管理后的执法保障问题。

(二)关于机构、职能和人员重组

机构设置和职能分配原则:按照科学化和有利于落实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原则实施机构重组,在保持现有机构的职数、名称不变情形下,根据税源专业化管理的要求,调整、完善相应的税源管理机构和职能,搞好机构、职能和人员的重组。

对市、县局机关:可根据税源专业化管理的需要,上收部分高风险税源管理职能和事项,直接参与税源管理,进入实体化运作。

具体来说:市、县局可成立税源管理科或办公室,可加挂在征管科技科(股)。除统一负责全市或县税源管理工作的组织指导、综合协调、评价考核外,可赋予税源监控、预警分析、重点税源纳税评估,甚至直接组织税务检查等职能。同时,可充分发挥市、县局各业务科(股)室的信息和人才优势,直接处理一些,如风险规划、情报收集、所得税汇算清缴、涉外税务审计、反避税调查、专业性税收分析等重大风险事项,制定行业性专业化税源分类管理办法或模版,提高重大风险事项应对效果,为基层分局提供更高效的指导示范和帮助。

对基层分局:

第一,对税源职能分解,可根据税收征管实际和税源专业化管理的需要,采取“外分”或“内分”方式因地制宜地将重点税源、一般税源和个体税源的管理职能合理地分解到相应的征管机构之中,实施分类管理。其中:相对集中的重点税源,如重点企业税源(如淮南矿业集团、新集集团等)、重点行业税源,以及涉外税源,实行“外分”,由市、县局或分局指定征管机构专类分组管理。其他重点税源、一般税源实行“内分”,可继续坚持属地管理的原则,由相应的征管机构实行分类分组管理;个体税源可实行属地原则下“内外结合”的分离方式,在市区,由各区分局指定征管机构集中管理;在县区,可采取城区集中和县郊分散相结合的方式由指定的征管机构进行管理。

第二,对税源机构调整,市区各分局可根据机构设置和税源职能分解,采取“统分”和“内分”的方式合理地调整基层一线专业化税源管理机构。

“统分”是指在分局内部,根据税源专业化管理要求和职能需要,成立税源预警分析股、纳税评估股、重点税源管理股或所、一般税源管理股、所(包括个体税源管理股或所,下同)和办税服务中心。在具体推进中,各单位也可根据队伍状况、分局实际,以及工作需要,将税源预警分析股、纳税评估股和重点税源管理股或所合并重组。

“内分”是指分局成立重点税源管理股或所、一般税源管理股或所、办税服务中心。在重点税源管理股或所、一般税源管理股或所内,根据税源专业化管理要求和管理职能需要对管理序列的业务按照性质进行分类,实行分岗设组管理。

其中,在重点税源部门可设置3个组(岗):税收预警组(岗)、纳税评估组(岗)、综合管理组(岗)。在一般税源部门可设置2个组:综合管理组(岗)和纳税评估组(岗)。

各分局在机构重组上要结合实际,合理选用“统分”或“内分”方式。原则上对人数较少的分局,一般采取 “统分”方式;对人数较多,税源规模较大的分局可采取“内分”方式。

对县区,面对分局较多,人员分散且较少的实际,可在县局上收部分税源管理职能的基础上,主要采取“统分”的方式。

第三,在人力资源配置上,要根据现有人员状况和特点,适应税源专业化管理要求进行优化重组。具体来说:一是要调整人员配备,充实税源管理队伍。二是要将业务能力较强和财会水平较高的人员向重点税源户管理和纳税评估岗位的分配上倾斜。三是要强化业务培训、提高整体素质,要根据不同专业岗位的业务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切实提高税收管理员适应专业岗位工作的能力。四是要进一步发挥能级管理和绩效考核效应,充分考虑税务人员能级和能力实际,将按能配岗、岗能匹配落到实处,有力调动税源管理岗位和纳税评估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全面提高税源管理水平。

具体操作时,各分局可灵活设置岗位、配备人员,采取一人多岗或一岗多人的方式。原则上纳税评估类业务和综合管理类业务之间不能混岗。规模小、人员少的单位,可适当整合、简并股所,或集中办公,以利于分组设岗;也可分别确定各类业务的主要责任人,有下户任务时相互配合。

另外,对市、县区相对相对集中的几个分局,可对现有的办税服务厅进行合并,成立统一的办税服务中心,有条件时可以并入与政务中心地税窗口,或与国税联合共建办税服务厅。同时,可根据专业化服务的需要,赋予办税服务中心新的职能:如纳税辅导、税法宣传、一对一服务、涉税行政事项审核调查等,改变目前办税服务厅坐等服务的现状,让办税服务厅工作人员既能坐下来,也可走出去,建立移动式办税服务厅,实现全方位、立体化服务。

(三)关于税收风险管理

第一,要树立税收风险管理理念,将风险管理理念贯穿税源管理全过程,将加强税收风险管理作为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导向。

第二,要建立税收风险管理机制。在此必须首先明确各级税务机关在税收风险管理中的任务。目前不少正在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单位对此较为模糊,都在强调要制定税收风险管理战略规划,建立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和评估模型及风险特征库,殊不知建立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和纳税评估模型及风险特征库是何等的困难,绝不是一个市局,甚至一个基层分局所能做到。其实总局在试点意见中已经十分明确,总局主要负责全国性税收风险管理工作,包括战略目标规划的制定、全国性涉税信息的采集和应用管理、建立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和纳税评估模型及风险特征库、搭建风险管理平台;市局主要负责本级风险管理工作及组织实施大企业(跨县区经营、本级重点税源、特定业务)的纳税评估等。县(区)局主要负责本级风险管理工作及组织实施本级重点税源、中小企业、个体户的纳税评估等。

当然,困难并不意味着不作为,作为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具体实施者,市、县、区局不能一谓地等待总局作为,需要加强调查研究,积极开展纳税评估模型和风险特征库建设;要重视和加强税收预警分析工作,明确专门管理机构和人员,充分利用现有征管信息资源开展税源预警分析、下达风险应对任务、实施风险管理绩效评估;要加强税前辅导,提高纳税遵从度,减少纳税人税收风险;要结合内控机制建设,建立相互制约监督的廉政保障机制,有效防范执法和廉政风险。

第三,强化纳税评估工作。要抓住纳税评估这个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关键环节,积极有效地开展纳税评估工作。对纳税评估,省局要积极作为,进一步完善的纳税评估软件,为基层分局提供一个实用、有效的纳税评估支撑平台;市、县局要勇于作为,对大企业、重点税源必要时可直接组织纳税评估;各分局要努力作为,加强纳税服务平台宣传和推广工作,尽可能完整采集财务指标数据,为纳税评估软件提供数据支持。

(四)关于信息管税

第一,要建立经济税源信息(第三方信息)共享机制,在政府主导下,开发外部信息交换平台,健全第三方税源信息交换共享制度和内部信息管理利用制度,明确第三方信息采集的种类、内容、标准、方式和工作职责,做好第三方信息的采集、传递和加工、分析、利用,为加强税源管理提供及时、充分、真实的第三方数据,形成立体化、全方位的税源管理体系。

第二,要强化税收数据质量管理。要根据相关业务规定,结合征管信息系统的操作要求,明确各个岗位的职责,制定严密有效的数据采集规范。尤其在采集录入环节,要做到采集前有审核,采集后有复核,发现问题数据及时确认并纠正;要充分应用数据质量监控模块,建立起既有过程控制,又有事后监控审核,人机结合的数据质量管理考核机。同时,要重视和加强征管数据分析利用,督促系统上下积极利用征管数据分析研究解决税收征管问题,进行税收决策。

第三,要提请省局升级改造现行税收征管应用软件。要适应税源专业化管理的需要,加强调查研究,向省局提请升级改造征管信息系统和税收执法责任制考核系统的需求,尽快建立完善的适应税源专业化管理综合税收信息管理系统,为专业化管理提供信息技术支撑。

(五)关于征管业务规程

在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的同步,市、县、区局要制定出台配套的《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规程》,进一步明确各部门、岗位税源管理职责、征管业务规程和操作规范,保障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有序规范的开展。其中:

上一篇:励志右铭下一篇:病句专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