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及实施

2024-10-02

管理及实施(共12篇)

管理及实施 篇1

一、企业财务战略的含义

企业财务战略是为谋求企业资金均衡有效地流动, 提高资本运营质量和效益, 增强企业财务竞争优势, 在分析企业内外环境因素对资金流动影响的基础上, 对企业资金流动进行全局性、长期性和创造性的谋划, 并确保其执行过程。

二、企业财务战略的特点

企业财务战略作为企业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既要体现企业战略的原则要求, 又要遵循企业财务活动的基本规律。财务战略的基本特点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 财务战略的逻辑起点是企业目标和财务目标的确立

企业目标的明确, 也就意味着明确了企业的总体发展方向;财务目标的明确, 则为财务战略管理提供了具体行为准则。有了明确的企业目标和财务目标, 才可以界定财务战略方案选择的边界, 才能排除那些显然偏离企业发展方向和财务目标要求的战略选择。

(二) 环境分析是财务战略的重心和难点

首先财务战略管理离不开多方面的环境分析;其次, 从企业顺利发展的愿望出发, 企业战略的成功需要财务战略保持相对的稳定, 然而, 环境的多变性又会迫使企业动态地调整财务战略;再次, 财务战略管理中的环境分析必须是综合环境分析;最后, 财务战略管理环境分析应特别强调动态分析。

(三) 财务战略管理并非仅仅指财务战略方案的形成, 还包括财务战略方案的实施与评价

从企业财务战略的特点出发, 企业在制定财务战略时, 必须把握三大原则:第一, 企业的财务战略必须要能适应复杂多变的经营环境;第二, 企业的财务战略必须要能指导企业有效地筹集资金、并优化配置企业资产;第三, 企业的财务战略必须要能最大限度地控制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

三、我国企业实施财务战略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 我国一些企业对财务战略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我国企业界普遍存在财务战略管理思想缺乏、战略管理部门薄弱、财务战略管理技巧低下等问题。

(二) 财务战略管理中的“马太效应”明显

重视财务战略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明显好于不重视的企业;企业在制定和执行财务战略后的经济效益较以前有明显的提高。这是“马太效应”在企业财务战略管理中的具体体现, 即越是经济效益好的企业越重视财务战略管理, 而越重视财务战略管理, 企业的经济效益就越好;反之亦然。

(三) 一些企业对财务战略重制定、轻实施

一个规范的、全面的财务战略管理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即战略制定、战略实施和战略控制, 这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缺一不可。从国内一些企业的经验看, 他们在制定财务战略的阶段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和资源, 请知名的咨询公司进行调研策划, 进入实施阶段后由于工作的复杂性和投入的进一步加大则热情减低, 特别是实施中遇到较大困难时就会热情大减, 于是财务战略管理轰轰烈烈开场、冷冷清清收场的现象屡见不鲜。

(四) 企业的财务战略与其他职能战略整合性差

公司战略作为企业最高层次的战略, 侧重于从全局出发确定企业业务经营范围并进行资源配置;职能战略则是由研发、生产、营销、财务、人事等职能部门根据公司战略的要求制定出本部门的目标和规划, 是公司战略的具体化。财务战略需要以公司战略为依据, 不得与公司战略目标相左。一些企业的战略体系中存在着企业财务战略与企业总体战略、其他职能战略整合性和协调性差的问题, 突出表现在目标相左、本位主义严重、相互扯皮、协调难度大, 这样财务战略管理的整合性优势和管理效果必然受到影响。

(五) 企业财务战略缺乏财务激励机制

企业财务战略的有效实施离不开完善的财务激励机制。目前, 我国一些企业虽然已经制定或实施财务战略管理, 但是却没有一套相应配套的财务激励机制。当今, 在大多数企业中, 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是一种委托代理关系, 即股东作为资本所有者是委托人, 经理层作为经营者是代理人。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 股东和经理层之间存在着道德风险。主要表现为:一是偷懒行为, 即经营者所付出的努力小于其获得的报酬;二是机会主义, 即经营者付出的努力是为了增加自身利益而不是所有者的利益。这样必然会影响到企业财务战略的有效执行和实施。

(六) 企业财务战略思维缺少特色

不同行业的企业、同一行业的不同企业、同一企业的不同发展时期因其内外环境不可能完全相同, 财务战略也必然不同。因此, 在财务战略管理中照搬仿效、人云亦云, 看似走捷径, 实则容易把企业财务管理带入误区。许多企业不是根据自身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制定适合自身的财务战略, 而是盲目跟着潮流走, 形成公司理财所特有的“羊群效应”。

四、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的实施策略

(一) 强化竞争观念与战略意识, 全面推行财务战略管理

从财务意识与文化来看, 战略管理意识要求企业上下必须遵循谋求竞争优势宗旨, 围绕战略管理核心, 处理好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企业利益与社会利益等之间的关系, 以服务于战略管理需要。我国还有不少企业没有制定财务战略或者虽制定了财务战略但未执行, 这种现状与21世纪的新形势是极为不符的。因此, 必须在全国企业集团范围内进行有关财务战略管理重要性的宣传, 彻底消除财务战略的“马太效应”, 使经济效益好的企业因加强财务战略管理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使经济效益差且未制定和实施财务战略的企业通过实施财务战略管理扭亏为盈、摆脱困境。

(二) 加强财务战略的实施与监控, 纠正“虎头蛇尾”型的财务战略管理

如果没有财务战略的实施与监控, 财务战略也就无法得以有序地推进, 也就无法保障企业内部各个经营单位的财务行为沿着企业整体利益最大化的目标轨迹整合、协调与高效地运行, 最终势必伴随着内部各个经营单位间权责利目标的逆向, 使整个企业的资金运行陷入混乱、低效的状态。由此一来, 财务战略目标的实现也就失去了根基。因此, 能否依据企业战略目标与财务战略规范, 制定有效的财务战略, 以期规范、指引、控制与督导企业内部各个经营单位的财务组织与管理行为, 意义至关重大。

(三) 实施全面预算管理, 改善财务战略与其他职能战略的整合性与协调性

战略是目标与方向, 政策是推进战略实施的行为规范与判断取向标准, 预算控制则是将战略目标与政策规范落实为具体的行动方案, 并使之实现的保障与基础。由于全面预算管理“横到边, 纵到底”所特有的全面性和广泛性, 它能使财务预算与生产预算、销售预算等其他职能预算紧密结合, 从而有利于解决财务战略与研发、生产、营销、人事等职能部门的战略目标相左、本位主义严重、相互扯皮、协调难度大等问题, 使两者之间有机结合、紧密联系, 充分发挥出企业战略管理整合性的优势。

(四) 不断提高企业全体员工的财务风险意识

现代企业已经不能再像传统企业那样, 只要求提高企业高层决策者及财务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 而是应该让企业全体员工都要树立危机意识, 提高全体员工的财务风险意识。建立和不断完善财务管理系统, 设置高效的财务管理机构, 配备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和企业员工, 健全财务管理规章制度, 强化财务管理的各项基础工作, 使企业财务管理系统有效地运行, 以适应不断变化的财务管理环境。

(五) 全面分析企业的实际情况, 制定出具有本企业特色的财务战略

著名战略咨询家米歇尔·罗伯特曾指出:“企业取胜需要一个有特色的战略”, “模仿就是自杀”。一个有特色的财务战略至少应该具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与经济周期相适应;二是与企业发展阶段相适应。第一, 企业财务战略的选择必须与其所处的经济周期相适应。在经济复苏阶段应采取快速扩张型财务战略;在经济繁荣阶段应采取繁荣初期的快速扩张型财务战略和繁荣后期的稳健发展型财务战略相结合;在经济衰退阶段应采取防御收缩型财务战略。第二, 企业财务战略的选择必须与其发展阶段相适应。每个企业的发展一般都要经过进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 不同的发展阶段应该有不同的财务战略与之相适应。

(六) 不断更新财务管理观念, 增强竞争能力

要树立以人为本、重视知识和智力资源的理财观念, 在经济全球化的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已成为最主要的生产要素和最重要的经济增长源泉之一。重视人的发展与管理, 是现代管理发展的基本趋势。员工先进的价值理念和高度负责的态度是使企业每一项财务活动得以有效管理和操作的前提和保证。要树立全面理财的观念, 有效地搜集、分析和利用信息, 开展财务决策、筹资、投资和利润分配活动。

参考文献

〔1〕贾旭东.现代企业财务战略研究.兰州商学院学报, 2008 (1) .

〔2〕薛尽飞.企业财务战略管理分析框架研究.现代管理科学, 2007 (12) .

〔3〕郭冰等.企业发展的财务战略.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7 (2) .

〔4〕王军, 雷宏.现代企业财务战略.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 2006.

管理及实施 篇2

在竞争空前激烈的新时代,企业要可持续发展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改善与加强对人力资源的管理,而绩效管理又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正确认识与分析绩效管理的内涵、存在的问题、寻求有效的管理策略,对于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绩效管理”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和90年代早期,随着企业的大量实践,绩效管理已成为被广泛认同的科学方法。事实表明:绩效管理是市场竞争条件下催生的产物,是造就强大企业的必由之路。本文仅就绩效管理的内涵、存在的问题及实施的策略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企业绩效管理的内涵与特征

1.内涵

绩效管理是对人力资源管理绩效实现过程中各要素的管理,是基于企业战略和人力资源战略基础之上的一种管理活动,它通过对企业战略的建立、目标分解、业绩评价,并将绩效成果用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中,以激励员工业绩持续改进并最终实现组织战略及目标。可以说,绩效管理是一系列以员工为中心的干预活动,其目的在于用更有效的绩效管理系统替代传统的单一的绩效考核,从制定绩效计划到对绩效进行考核和辅导,整个绩效管理系统更加强调基于绩效目标的员工行为管理和组织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绩效管理是企业进行有效人力资源管理诸环节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能有效激发员工的潜能和聪明才智,最终实现员工的未来发展与提升组织绩效的一致性。从总体上看,绩效管理系统由四个基本过程构成,即绩效计划、绩效实施、绩效考核、绩效反馈。

2.特征

绩效管理的基本个特征是:第一,基于战略的绩效管理强调绩效管理在宣扬企业战略方面的意义,注重部门与员工的绩效与企业战略的结合;第二,基于战略的绩效管理强调以人为中心,兼顾结果目标和行为目标,注重企业与员工的持续沟通;第三,基于战略的绩效管理强调企业的未来,注重对“绩效链”的业务流程进行事中、事前控制;第四,基于战略的绩效管理强调协作配合,支持理解注重对部门、团队间横向合作的支持与鼓励。基于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绩效管理是通过企业与员工建立共同的愿景,将企业战略分解到部门与员工,由企业与员工共同制定员工的绩效计划,并在执行中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持续有效的沟通、评价与修订,最终达到企业与员工双赢的目的。

二、目前企业绩效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脱离战略目标。

受传统思维定势的影响,我国企业的绩效管理往往是从“德、能、勤、绩”四个方面制定指标,由人力资源部门及直接主管对员工进行打分、评价、排序,从而最终确定员工的绩效等级。在这样的考核方式下,绩效管理的目的与企业长远的战略目标完全脱节,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为考核而考核,忽略对员工工作能力的改进、工作潜能的开发,忽略了企业的发展方向,使绩效管理黯然失色,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2.团队与个人绩效管理脱节。

现代企业中越来越多的工作需要团队合作来完成,需要员工集思广益、各尽所能,因此,如何有效地考核团队以及个人绩效就成为困扰我国企业的一个难题。当前,我国大部分企业还不能很好地处理团队绩效与员工个人绩效之间的关系,导致出现平均主义、分配不公等现象,引起员工的强烈不满,绩效管理无法达成预期目的。

3.忽视沟通。

由于企业内部对绩效管理工作认识的不足,各级员工的绩效计划往往由直接领导个人单独确定,并不与员(续致信网上一页内容)工沟通,导致上级与下级对实现工作目标的要求在理解上产生偏差。另外,员工在实施绩效计划的过程中,直接领导对过程的监控较少,员工只凭自己的理解进行工作。绩效考核结束时,缺少绩效反馈的环节,员工不明白自身工作的意义及在企业中的价值,不知道今后的绩效如何改进,与下一个绩效周期的工作开展缺少连贯性,绩效信息无法得到及时反馈,员工工作积极性无法全面调动,员工与企业绩效螺旋式上升的良性循环难以形成。

三、解决上述问题的基本策略

1.建立以企业发展目标为导向的体系。

绩效管理是战略管理实施的有效工具,而战略管理是绩效管理的导向,因此,绩效管理必须建立在战略管理的平台上,充分体现企业的战略目标。一要分解企业战略,并最终锁定在每一岗位及任职者,做到岗位绩效目标明确,任职者具备胜任目标、任务的基本能力;二要提取、设置绩效管理的关键指标,绩效指标应细化,应分出评价层次,抓住关键绩效指标。绩效考核一定要从企业整个运营的角度去考虑评价一位员工或某个部门的作用。

2.充分利用双向沟通、激励的管理手段。

绩效管理的实质在于通过持续动态的沟通来达到真正提高绩效、实现企业目标、促进员工发展的目的。在绩效管理的过程中,充分的沟通与反馈是十分重要的。

在现代绩效管理中,沟通激励渗透在绩效管理系统的各个环节:绩效计划阶段是绩效管理的开始,管理人员与员工的双向沟通可以使员工真正了解到管理者对他们的期望和要求,达成对工作任务的一致认识。绩效实施阶段是绩效管理的主体阶段,这一阶段应注意两点:一是管理者与员工的持续性沟通不仅能够保证员工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而且使得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大大提高,关键岗位的人员流失率大幅度下降;二是为员工的工作提供及时的指导,使员工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及时得到资助和解决。

3.制定量化科学的绩效考核标准。

企业需要根据自己企业的特点建立有效地绩效考核体系,但最重要的是让被考核者觉得考核制度可以接受。企业应该根据工作的性质将成员分为不同的小组,由领导部门对不同的小组进行评估,以此为基础,由组长对小组成员评分,高层管理者对组长充分放权,让更了解每一个小组成员的组长承担更多的绩效考核责任。

4.加强对绩效管理的系统性管理。

绩效管理不是脱离企业日常经营运作而独立的运作系统,只有在一个适合绩效管理的环境和土壤中绩效管理才能真正融入到企业的血肉当中去,成为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系统。绩效管理是从结果管理到过程管理的系统性管理。只有通过对达成绩效的行为、过程和能力的系统性管理,才能实现绩效管理。

施工阶段的过程管理方法及实施 篇3

【关键词】施工管理;现场施工

1.施工项目质量控制阶段

为了加强对施工项目的质量控制,明确各施工阶段质量控制的重点,可把施工项目质量分为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三个阶段。

1.1事前质量控制

指在正式施工前进行的质量控制,其控制重点是做好施工准备工作,并且施工准备工作要贯穿于施工全过程中。

1.1.1施工准备的范围

(1)全场性施工准备。(2)单位工程施工准备。(3)分项(部)工程施工准备。(4)项目开工前的施工准备。(5)项目开工后的施工准备。

1.1.2施工准备的内容

(1)技术准备。(2)物质准备 。(3)组织准备。(4)施工现场准备。

1.2事中质量控制

指在施工过程中进行的质量控制。事中质量控制的策略是,全面控制施工过程,重点控制工序质量。其具体措施是:工序交接有检查;质量预控有对策;施工项目有方案、技术措施有交底,图纸会审有记录;配制材料有试验;隐蔽工程有验收;设计变更有手续;质量处理有复查;成品保护有措施;行使质控有否决(如发现质量异常、隐蔽未经验收、质量问题未处理、擅自变更设计图纸、擅自代换或使用不合格材料、无证上岗未经资质审查的操作人员等,均应对质量予以否决);质量文件有档案(凡是与质量有关的技术文件,如水准、坐标位置,测量、放线记录,沉降,图纸会审记录,材料合格证明、试验报告,施工记录,隐蔽工程记录,设计变更记录,调试、试压运行记录,竣工图等都要编目建档)。

1.3事后质量控制

指在完成施工过程形成产品的质量控制,其具体工作内容有:

(1)成立验收小组,组织自检和初步验收。

(2)准备竣工验收资料。

(3)按规定的质量评定标准和办法,对完成的分项、分部工程,单位工程进行质量评定。

(4)组织竣工验收,其标准是:按设计文件规定的内容和合同规定的内容完成施工,质量达到国家质量标准,能满足生产和使用的要求。交工验收的建筑物要窗明、地净、水通、灯亮、采暖通风设备运转正常。交工验收的工程内净外洁,施工中的残余物料运离现场,道路、绿化、其它配套设施已完成。技术档案资料齐全。

2.施工项目质量控制的方法

施工项目质量控制的方法,主要是审核有关技术文件、报告和直接进行现场检查或必要的试验等。

2.1审核有关技术文件、报告或报表

对技术文件、报告、报表的审核,是工程管理人员澍工程质量进行全面控制的重要手段,其具体内容有:

(1)审核有关技术资质证明文件。

(2)审核施工方案、施工组织设计和技术措施。

(3)审核有关材料、半成品的质量检验报告。

(4)审核反映工序质量动态的统计资料或控制图表。

(5)审核设计变更、修改图纸和技术核定书。

(6)审核有关质量问题的处理报告。

(7)审核有关应用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新结构的技术鉴定书。

(8)审核有关工序交接检查,分项、分部工程质量检查报告。

(9)审核并签署现场有关技术签证、文件等。

2.2现场质量检查

2.2.1质量检查的依据

(1)国家颁布的施工及验收规范、技术操作规程、技术标准、质量检验评定标准。

(2)施工图及说明、设计变更通知单、会审纪录、工地例会决定等。

(3)当地质量监督部门规定的细节要求。

2.2.2现场质量检查的内容

(1)开工前检查。目的是检查是否具备开工条件,开工后能否连续正常施工,能否保证工程质量。

(2)工序交接检查。对于重要的工序或对工程质量有重大影响的工序,在自检、互检的基础上,还要组织专职人员进行工序交接检查。

(3)隐蔽工程检查。隐蔽工程经检查合格后办理隐蔽工程验收手续,如果隐蔽工程未达到验收条件,施工单位应采取措施进行返修,合格后通知现场监理、甲方检查验收,未经检查验收的隐蔽工程一律不得自行隐蔽。

(4)停工后复工前的检查。因处理质量问题或某种原因停工后需复工时,亦应经检查认可后方能复工。

(5)分项、分部工程完工后,应经现场监理、甲方检查认可,签署验收记录后,才能进行下一工程项目施工。

(6)成品保护检查。检查成品有无保护措施,或保护措施是否可靠。

此外,现场工程管理人员必须经常深入现场,对施工操作质量进行巡视检查;必要时,还应进行跟班或追踪检查。只有这样才能及时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2.3现场质量检查的方法

现场进行质量检查的方法有目测法、实测法和试验法三种。

(1)目测法。其手段可归纳为看、摸、敲、照四个字。看,就是根据质量标准进行外观目测。如清水墙面是否洁净,弹涂是否均匀,内墙抹灰大面及口角是否平直,混凝土拆模后是否有蜂窝、麻面、漏筋现象,施工顺序是否合理,工人操作是否正确等。

(2)是加强对初步设计的审查工作。初步设计完成后,根据一些建设方案设计的经验教训,开发企业要认真审查比对,不能对设计单位过分依赖,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环。重点注意的是细化后的设计方案是否达到所要求的各项技术经济指标,整个设计思路是否经济合理。开发企业全面审查后,对设计方案提出合理化建议,以便设计单位进行修改,尽可能做到详尽周到,避免设计返工。

(3)是细致地做好施工图审查工作。施工图设计阶段是工程质量和成本控制的关键。当施工图设计完成,开发企业要专门组织专业技术管理人员配合有关施工图审查单位细致地审查。开发企业对施工图中存在影响工程质量、成本的问题应及时与设计人员沟通并更正,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及损失。

(4)做好项目实施阶段的质量管理工作。工程项目实施阶段,是根据设计文件和图纸的要求,通过施工形成工程实体的阶段。这一阶段直接影响工程项目最终质量,尤其是影响工程项目实体质量。而工程项目实体质量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因此施工阶段是工程质量控制的关键阶段,仍然是当前进行质量控制的重点和核心阶段。当前,工程项目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理论与实施措施较为完善,控制工作的重点应主要放在各项制度、措施的落实上,应进一步加强实施过程中的监督与控制力度。

3.结语

综上所述,项目质量管理与成本控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开发企业要不断完善项目质量管理制度,从制度上、组织上、人员上加强管理,质量管理与成本控制工作应贯穿于项目开发的全过程,在项目管理的各阶段,时时要有“控制成本,质量至上”的观念。在项目开发建设中实施质量计划,关键是加强质量预防措施的落实,适当增加预控成本,大力减少返工成本。按现代项目管理理念:高质量是计划出来的,而非检查出来的。这样才能保证项目管理目标的实现,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积累和保持市场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建筑工程管理与实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2]李宏林.管理学简明教程[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3]全国监理工程师培训教材编写委员会.工程建设质量控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4]中国建设监理协会.建设工程质量控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5]吴强.入世中国住宅产业大趋势[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

[6]王雪青.国际工程项目管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7]杨翠友,王光辉.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学[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1.

[8]张立波.公路工程项目管理实务全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管理及实施 篇4

“1+3”合同管理模式, 具体讲就是建立一个流程, 强化三个环节。

建立一个流程就是建立合同管理流程, 具体包括业务RCD文档、法律风险RCD文档、流程图、控制实施证据及合同管理规章制度等。

第一个需要强化的环节, 就是强化合同签约依据的协调落实, 确保事前签约, 防范风险。

第二个需要强化的环节, 就是强化合同签订审查审批, 确保各类合同通过经济、技术、法律三项审查, 保证签约内容经济合理、技术可行、规范合法。

第三个需要强化的环节, 就是强化合同履行过程管理, 保证按约履行。

2“1+3”合同管理模式的实施过程

2.1 建立流程完善机制, 防范风险

分公司做为油田公司的专业测试公司, 是油田开发领域密不可分的重要组成部分。合同管理流程是分公司合同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载体, 是分公司持续发展和规范运作的基础和保障之一。合同管理流程由合同管理风险控制文档 (RCD) 、合同管理法律风险防范控制文档及流程图等构成。合同管理风险控制文档包括13个风险控制点 (其中包括3个关键控制点) , 控制措施13条。合同管理法律风险防范控制文档包括7个法律风险源、24个法律风险源具体表现、58条防控措施。由此构建了合同管理的经营决策风险及法律风险防控的运行机制, 从而保证了合同内容的经济合理、技术可行、规范合法。

在实施过程中, 将合同管理经营风险控制与法律风险控制融为一体, 实现了有机的契合。

一是建立了防范事后合同的长效机制。为了杜绝事后合同, 及时有效的防范风险的发生, 我们制订了《测试技术服务分公司合同签约依据的有关要求》, 以分公司文件下发, 确定主要以财务预算及各类计划做为合同签约依据, 并在风险控制文档中明确规定, 措施具体, 证据充分, 并在执行过程中严格落实, 在管理流程上有效防范了事后合同的发生, 使事后合同数量明显下降, 见到了显著的效果。

二是建立了主体资格审查的防范机制。我们在制订合同风险控制文档和法律风险防控文档时, 明确规定对合同相对人主体资格进行严格的审查。首先由合同经办部门进行资格预审, 审查相对人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是否按期年审、组织机构代码证是否按期年审、是否具有特殊资质、法定代表人或委托代理人身份是否真实、税务登记证是否有效、银行开户许可证是否与实际结算的开户行帐户一致等;其次, 由合同管理人员在合同管理信息系统中进行相对人信息维护时对上述内容进行复审。通过两次审核把关, 保证了合同相对人具备了合同主体资格和相应的履约能力, 防范了潜在的法律风险。

三是建立了三项审查的协作机制。经济、技术、法律三项审查, 是按照不同的合同类别及合同项目, 由不同的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对合同内容进行的审查把关。经济审查就是针对各类合同的签约依据、项目的经济可行性、价格及资金的流向等内容进行的专业审查。技术审查就是针对各类合同内容所涉及的技术合理性所进行的专业审查。法律审查就是针对各类合同所涉及的法律内容进行的合法性审查。通过建立合同三项审查的协作机制, 使不同部门各司其责, 保证了合同内容经济合理、技术可行、合法规范。

四是建立了合同履行的监管机制。合同履行质量直接涉及合同目的能否实现, 同时也关系到分公司生产经营等各项计划目标能否完成。分公司建立了检查与自检相结合的合同履行监管机制。日常工作主要以合同经办单位自检自查为主, 合同管理部门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合同履行情况统一检查。在合同履行过程中, 通过建立自检与统一检查相结合的合同履行监管机制, 合同履行过程中发生的变更、解除等事由, 都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 大大提高了合同履行质量, 保证了分公司生产经营等各方面工作的顺利开展。

2.2 强化合同签约依据的协调落实, 确保事前签约, 防范风险。

合同管理信息系统自2006年上线以来, 协调落实了油田公司计划、油田公司专业主管部门计划、分公司财务预算、分公司计划及分公司经理办公会议纪要等均可做为合同签约依据, 并以分公司文件的形式确定下来。每年的12月份对于跨年度经常发生业务的修理、加工、通勤服务、货物运输、井下通井作业、印刷、房屋租赁等项目, 依照往年发生的业务量, 协调落实相关部门及时事前签订一定金额比例的暂订金额的合同, 有效的控制了事后合同的发生, 防范了法律风险, 见到了显著的效果。

2.3 强化合同签订审查审批, 确保各类合同通过经济、技术、法律三项审查。

在合同审查审批流程设计上, 针对不同种类的合同, 按照经济、技术、法律三项审查的模式设立了审查审批流程, 使每一类合同都能够通过三项审查, 从而保证签约内容经济合理、技术可行、规范合法。在三项审查的基础上严格进行“三个不签”管理, 即无签约依据的合同不签、不具备主体资格的合同不签、文本不规范的合同不签。

2.4 强化合同履行过程管理, 保证按约履行。

合同签订生效后, 进入履行状态, 当事人各方都要按照合同的约定全面履行, 享有权利承担义务。不履行或不适当履行就要得到法律的惩罚, 如承担违约责任、赔偿经济损失等。

分公司建立了检查与自检相结合的合同履行监管机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 以合同经办单位自检自查为主, 合同履行如有异常, 包括变更、解除、违约等情况, 由经办单位填写合同履行异常情况报告单, 将信息及时反馈机关相关部门, 经过论证审批签署意见后, 由经办单位办理相关法律文件。合同管理部门组织合同履行情况统一检查, 向被检查单位现场下发合同检查情况报告单, 由被检单位负责人员签字确认, 对检查出的问题限期整改。另外, 在合同履约付款审查过程中, 坚持“二对扣”管理, 即履约付款金额要与合同金额对扣、履约内容要与合同内容对扣, 以保证合同得到全面的履行, 防范风险, 提高合同管理水平。

3 取得的效果

四年来, 通过推行“1+3”合同管理模式, 防范了风险, 提高了合同管理水平, 见到了显著的管理效益, 为控投资、降成本、促发展, 为实现资金的流动提供了有效的安全保障。具体表现在一下三个方面:

3.1 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发生了转变。

随着合同管理信息系统的上线使用, 使各级合同管理人员及承办人员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都发生了转变, 合同信息的传递方式由传统的纸介质被信息网络技术所取代, 提高了工作效率。合同的风险防范作用, 在各级合同管理人员的意识中得到了大大的提高, 合同只做为结算手段的意识倾向, 在逐渐的消亡。

3.2 事后补签合同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通过推行“1+3”合同管理模式, 事后合同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事后合同占合同总量的比例逐年下降, 充分发挥了事前签订合同的风险防范作用。 (见下表)

3.3 合同数量呈现下降态势, 整合了合同资源。

四年来, 通过推行“1+3”合同管理模式, 将同类合同并与同一供应商签订的合同, 进行了有效的整合, 将多类产品、多个项目, 只要能通过签订少量合同来实现, 尽量少签订合同, 合同数量减少, 风险就会降低, 使合同数量逐年下降, 即整合了合同资源, 又防范了风险。 (见下图)

3.4 依法办事、依约履行的理念在增强。

依合同履约, 从某种意义上讲, 就是依法办事。通过推行“1+3”合同管理模式, 使广大合同管理人员和经办人员, 在合同签订和履行过程中, 遇到问题能够及时与合同管理部门沟通, 合同履行质量得到极大的提高, 依法办事、依约履行的理念得到显著的增强。

摘要:在法律允许的框架下, 怎样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 预防和避免经济纠纷的发生, 维护分公司的合法权益, 必然成为分公司合同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几年来, 我公司以推行“1+3“合同管理模式为手段, 防范了风险, 提高了合同管理水平, 促进了分公司测试服务持续发展。

班级工作管理实施方案及措施 篇5

班集体是由整个班级组成,以完成学校教育任务为共同目标,有一定组织机构、规章制度的学生共同体,它是班级群体发展的高级形式。一个健全的班集体有以下几个特征:有共同的目的,共同的荣誉感和为达到共同目标而组织的共同活动;有健全的组织机构和领导核心;具有正确的舆论和优良的作风;有严格的规章制度与纪律;具有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平等和谐的人际关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可以对其成员进行强有力的感化、影响和强制作用。良好的班集体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良好班集体是促进学生个体社会化的重要环境;其次,良好的班集体是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条件;再次,班集体是教育的重要手段。良好的班集体不会自发形成,而要在班级建设者的精心组织和培养下才能逐步建立起来。身为一班之长,班级的“形象代言人”,在班主任由于工作重心的原因无法顾及每个班的班级建设的情况下,班级的首席执行官——班长,就一肩挑起了班级建设的重要任务。在这里,就结合本人一年班长的实际经历谈一谈怎样建设一个班级的某些问题。

一 班长的自身建设以及班干部队伍的建设

之所以把班长的自身建设放在所有问题之首,是因为班长作为全班同学的带头人,既是联系辅导员老师和全班同学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又是班级各项工作的组织者和执行者。班长作用发挥的好坏对整个班级建设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首先,班长应该明确做班长的指导思想是“为大家服务,同时锻炼自我能力”。有些人选择当班长完全是源于自身想得到锻炼,这想法并没有错,但全班同学选出来的班长按照民意注定要为全班同学服务的。而且应该把“为大家服务”摆在首位,锻炼自我能力放在其次。其次,班长要不断的加强学习,充实自我。一般说来,要使全班同学对班长信服,班长自身的业务水平一定要高,尽量在学习上、校级的各种竞赛中取得好成绩,此外班长一定要把自己的理论水平提高到一定的高度,这样才能形成自己的班级建设理念。第三,班长一定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沟通本班与本年级,沟通自己与全班同学,同时通过各种方法不断加深与全班的感情,为日后的班级建设打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第四,确立班集体目标,由于目标具有导向、凝聚和激励的作用。目标是集体的发展前景,是班集体的凝聚核心。所以班长一定要制定一个符合本班实际情况的班级目标。

班干队伍建设的好坏对班长日后工作开展起重要作用。班干部作为班长的助手,是班级的骨干和核心。一个优秀的班集体必须有一支素质优良,团结协作,富有活力,能独立工作的干部队伍。班长针对班干队伍一定要作好以下工作:一是向他们灌输自己的班级建设理念,力争与他们取得认识上的一致;二是严格要求各位班委干部,要求他们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集体荣誉感。三是可以组织全体班干部走出去和人家交流。班干部是全班同学民主选举产生的,由于各方面的原因,选举出来的班干部不可能立即就做得让人满意。要更好的带领班干队伍开展班级建设工作,对班干队伍的建设是班级建设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二 班风建设

班风是一个班级特有的风貌,或整个班级的风气,它是班级绝大多数学生言论、行动的精神状态的共同倾向或表现。班风发端于舆论的形成。一个班集体的舆论持久地发生作用,就会形成这个班的班风。优良的班风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全班同学的思想和行为,对巩固和发展班集体起着重要作用。班风的特点在于自觉性和持久性。全班绝大多数甚至全体同学自觉的坚持某种良好行为,就会在某方面形成好的班风。优良的班风是在班委会长期培养下逐步形成起来的,在实践中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第一,强化集体观念抓舆论。集体舆论的监督,能够锻炼同学的性格,培养同学的意志,能够培养同学好的个人行为习惯,能够培养同学对集体的自豪感和责任感。良好的集体舆论,既是班风建设的一个内容,也是班风的表现形式之一。因此,在班风建设中,要大造舆论,来强化班风的约束和激励作用,强化班级成员的集体意识。第二,明确目标抓导向。班级奋斗目标,是班风建设的一大支柱及主导向。目标一旦确定,就要牢牢把握,把它变成全班同学的自觉行为、努力的方向和工作的目标。在实现这一目标过程中,班风建设的内容就会不断得到充实和完善。第三,坚持“三化”抓常规。即坚持经常化、制度化、科学化抓好班级常规工作。抓好常规既是班级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班风建设最有效的一个途径。我们知道,班风往往带来的是班级成员的一种自觉行为,而规章制度是带有强制性的。但任何自觉行为都是在强制执行的基础上经过努力逐步发展而来。常规是班风的直接表现。因此,在班风建设中,必须依靠常规工作的“三化”,通过校规、校纪、班规、班约,使班风的形成有规可循、有章可依,从而加快班风建设的步伐。第四,优化学风抓核心。学生的基本任务是学习,所以班风建设必须围绕学风进行。班风建设的成败,首先是体现在学风上,一种勤奋向上、严谨治学、刻苦钻研、勤于思考的良好学风的形成,正是学生具有正确的学习目标、动机和动力的具体体现。因此,班风建设,必须以树立良好学风为核心,促进良好班风的形成。第五,发挥班级特长,班级特长是本班区别其他班的专长,班级专长给同学们带来的集体荣誉感最强,使同学们有较强的自豪感。这样有利于良好班风的形成

三 学风建设

学风建设的主要问题便是氛围的营造。那要怎么样才能营造一个令人满意的氛围呢?首先应该利用舆论的力量,班委会应该在班上极力营造学习的气氛。让同学们充分认识到在当今社会这样的大环境下,学习也许是我们最好的出路。而一旦学习的目标定下来以后,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就自然而然的提高了;其次要严抓、狠抓考勤工作。有一种观点认为:高中生比较成熟,只要给他们自由,让他们自我管理就行了。然而事实上,总有那么一部分同学自制力比较差,通宵上网、玩电脑游戏耽误了自己的学习时间,于是逃课就成了必然,甚至一天到晚在教室见不到他的人影。面对这样的情况,班委会考勤一定要严,决不能碍于情面包庇他(她)。如果不严格要求这些同学,带来的结果肯定是灾难性的:不仅这些同学独自高唱:“差就让它差到底吧”,而且可能还会带着其他同学一起玩,他们就彻彻底底的发挥了“老鼠屎”作用。期末考试不残不忍睹没才怪呢!。教师应利用煽动性语言在班上宣传造势:只有好好学习才是我们最好的出路。进一步强化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只要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就不怕班级的成绩上不去,就不怕期末考试。

四 寝室建设

寝室是组成班级的最基本单位,是同学学习、生活、休息的重要场所。寝室建设的好坏会直接关系到学风建设的成功与否。在大学的寝室里,室友都有家的感觉。同一寝室的室友们感情往往很深,这样各个寝室就会形成各自寝室特征的寝室风气。譬如有些寝室学习氛围特别浓厚,十个人有九个同学准备考研;有的寝室恋爱成风,八个人有六个人在拍拖;亦有些寝室集体与班长、团支书对着干的情形出现。那么究竟怎样才能利用已形成的某种寝室风气的寝室建设成理想中的寝室呢?首先,依靠寝室长。寝室长是寝室同学选出来的,在本寝室是享有很高的威望,往往一句话能抵得过班长甚至辅导员老师的一席话。所以班长应该主动找到寝室长推心置腹地谈一谈寝室建设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只要和寝室长的认识取得了一致,那么这个寝室的建设基本上成功了一半;其次,一定要树立起班委干部的带头作用。所以在这里存在这样的一个问题:旧一届班委会确定新一届班委会成员的时候一定保证要每个寝室至少有一名班委干部。每个班委干部还是具有一定的号召力,不管怎么说,寝室同学或多或少会向这些班委干部看齐,;第三,建设典型寝室,一般说来班长所在的寝室一定要建设好,如果你班长的寝室一天到晚没人搞卫生,尽是玩电脑游戏的,期末考试以后重修率高居本班榜首,这样寝室的班长哪还有什么颜面去指责哪间寝室卫生没搞好,哪间寝室学习不好。所以只有搞好自身的建设才有资格去抓别人.一旦这个班的某间寝室各方面都挺突出的,那么其他寝室自然而然会向这间寝室看齐, “明星效应”嘛!第四,班长可以利用自己的友情投资在每间寝室至少要培养一名“内线”,通过“内线”可以及时的了解这间寝室的一些基本情况,也可以掌握一些同学对班委工作的看法和意见,可以在班委做某项决定时有人替你说话,更加可以防止寝室同学与班委对着干.从“内部瓦解敌人的斗志”嘛!本人坚信做好以下几点,就一定不用担心寝室卫生上不去,寝室建设难抓等问题。

五 活动的开展

凡是做过班级工作的同学都感叹班级活动很难开展,不久之前听到一位大一的组织委员这样在班上说了这样一句话:“我用我的热脸去贴你们的冷屁股。”很形象的反映了这种工作的难度。首先来分析一下为什么活动这么难开展呢?我想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种情形:

一、班委会组织的活动不合大众的胃口。

二、同学们对班集体工作比较冷漠。

三、有些同学刚好在这一天有其他的诸如家教、约会等事情相冲突。

管理及实施 篇6

关键词:毕业设计;管理方法;改进措施

作者简介:胡平平(1963-),男,湖南郴州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自动化学院,副教授,工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检测与自动化装置;王晶杰(1965-),女,辽宁海城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副教授,理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应用数学。(北京 100192)

毕业设计是高校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实践环节,占据整个本科教学的八分之一。尽管目前专业课程由于其数目的增加, 教学时间均相应减少,毕业设计的比重却没有改变,同时教育部专门下发文件提出加强毕业设计工作的要求,可见该环节的重要性。本文讨论了当前本科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根据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以下简称“我校”)的实际情况,深入分析了这些问题的成因,并结合自动化专业的特点,提出了具有较好操作性的毕业设计管理方法和措施:对毕业设计过程的合理分段;对时间的合理安排;明确各阶段的具体要求及采取的相应措施等。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和提高了毕业设计的质量, 文中提出的方法及措施在多年的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 高校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如何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是高校普遍关心的问题,文献[1]至[5]就各方面的情况进行了探讨, 概括起来有时间、资源、教师、学生和管理等几个方面的因素。就我校自动化专业多年来毕业设计的情况分析,主要存在如下几方面的问题。

(1)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内容覆盖面广,评阅和答辩教师对有些毕业设计的内容了解不够,提不出有针对性的问题,影响了学生答辩时的发挥。

(2)有些教师的毕业设计内容理论性过强,不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在选择毕业设计题目时,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一旦所选题目不合适,则会失去兴趣和信心,影响后续毕业设计工作。

(3)毕业设计的学期,学生一般都处于找工作或考研面试阶段,精力分散严重,没有足够的时间用在毕业设计上。

(4)指导教师同时又是答辩教师,对答辩产生不利的影响。一方面,有的教师担心自己的学生答辩成绩不好,遇到学生回答不了的问题便会自己回答;另一方面,其他教师碍于情面,明知学生存在严重问题,也不好提出,导致不公平甚至不正确的评价。

(5)答辩时将学生分成多组进行,由于不同组学生的总体情况不同,小组间成绩评定标准不一致,各小组又按统一要求的成绩等级比例评价,造成小组间成绩不公平的情况。

(6)在评阅和答辩过程中,有的教师要求过于宽松,给学生较高的评阅成绩;另外一些教师则要求严格,由此造成评价的不合理或不公平。

(7)有的学生自我约束能力较差,指导教师抓得紧,学生就做得好些,一旦教师放松要求,则会出现到了答辩前基本工作都没做完的情况,使毕业设计质量下降,甚至完全没有达到毕业设计的要求。

二、 毕业设计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方法

针对高校毕业设计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各文献都提出了解决方法,如将毕业设计提前到第七个学期以解决时间冲突问题、采用“分散毕业设计”教学模式以解决资源冲突问题等。增强指导教师的责任心、激发学生对毕业设计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加强对毕业设计的管理等是各文献的共识。笔者认为,资源、教师责任心和学生自觉性等问题不是短时间内能够解决的,立足现有条件和状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通过对毕业设计进行有效的管理,采用操作性好的措施和手段才是保证毕业设计质量的较好方法。针对上述问题的深入分析, 提出下列具体的解决方案。

(1)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内容覆盖面广是由专业性质决定的,不能为了方便评阅而限制毕业设计内容的范围。较好的解决方法是:对毕业设计内容进行分类并按类型对学生进行检查、评阅和答辩,教师进行分组,以便教师对本组毕业设计的内容都能有较充分的了解,既有利于对毕业设计质量的检查,也有利于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将本专业往届好的毕业设计内容做成教师选题参考,在保证毕业设计内容广泛性的前提下,使选题相对集中、具体,更易于管理和评价。

(2)学生选题盲目性问题有两个原因,其一,学生对专业知识了解不够,造成错误理解;其二,一些教师给出的题目与内容不贴切或太专业而不易被学生理解。为此,要求教师在给出毕业设计题目时,必须按指定格式填写毕业设计题目简介,这些简介必须在学生选题前发给学生。另外,制定学生和教师题目双向选择方法,也是避免和解决学生选题不合适的较好措施。

(3)毕业后就业或深造是大学阶段学习的主要目的之一,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让学生只专心毕业设计而不找工作是不现实的,可以充分利用寒假和前一个学期的时间来解决时间不够的问题。首先可以将选题和毕业设计准备工作安排在第七学期末完成,寒假可以安排学生调研和查找资料,甚至进行一些前期的毕业设计工作,这样可以有效地补偿第八学期因找工作或研究生面试而耽误的毕业设计时间。

(4)在答辩时实施指导教师和被指导学生分离是解决指导教师对答辩产生不利影响的有效措施。对于确实无法实现分离的,要采取指导教师回避的原则。

(5)解决答辩小组间成绩评定标准不一致或不平等的方法是进行二次答辩,将各小组答辩成绩前几名的学生组成一组,进行二次答辩并按二次答辩成绩计算最终的成绩。

(6)避免指导教师评阅成绩虚高的方法是实行答辩成绩优先制,即若毕业设计答辩成绩和评阅成绩相差太大,则取消评阅成绩,直接按答辩成绩计算最终毕业设计成绩。

(7)针对一部分学生自我约束能力较差的情况,加强毕业设计过程管理是较好的方法。将毕业设计过程分成多个阶段,每一阶段都进行检查和督促,及时发现问题并记录进度拖延情况,对进度拖延的学生在下一阶段要进行重点检查,严重的要取消答辩资格。

根据上述的措施和方法,特为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制定了一整套确保毕业设计质量的环节设置和进度安排的工作细则,具体介绍如下。

三、 毕业设计环节的设置和进度安排

过程管理的实施,需要将毕业设计分解为若干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明确的内容和目的。以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为例,整个毕业设计过程分解为十二个阶段。

(1) 管理人员组织:以专业为单位,组织毕业设计的管理人员,包括:毕业设计组长、毕业设计专家组、答辩小组长和答辩秘书。时间为第七学期倒数第四周。

(2)出题:指导教师列出所要指导毕业设计的题目并撰写简介。时间为第七学期倒数第四周和第三周。

(3)题目审查:由毕业设计专家组对教师的题目进行专业符合性和难易程度检查。时间为第七学期倒数第二周。

(4)选题:将审查合格的毕业设计题目简介发给学生, 进行学生和教师题目的多次双向选择。时间为第七学期倒数第二周。

(5)动员:指导教师与学生见面,详细介绍毕业设计内容,布置前期资料查找和理论基础知识的准备工作。时间为第七学期倒数第一周。

(6)分组:按毕业设计题目类型和指导教师专业特长对学生和指导教师进行分组。时间为第七学期倒数第一周。

(7)准备:学生按指导教师布置的前期工作进行资料查阅和相关知识的学习。时间为第七学期的寒假。

(8)开题检查:按分组进行毕业设计前期工作检查并填写学校规定的文件。时间为第八学期第三周末或第四周初。

(9)中期检查:按分组进行毕业设计中期工作检查并填写学校规定的文件。时间为第八学期第九或第十周。

(10)答辩资格审查:分组按前期检查结果,对每一个学生的答辩资格进行审查。时间为答辩前一周。

(11)评阅和答辩:按分组进行毕业设计的评阅和答辩。答辩又分院系两级答辩。

(12)总结:由毕业设计组长组织各答辩小组长和秘书进行,总结本次毕业设计过程中的问题和经验,为下一届毕业设计工作提供借鉴。

四、 毕业设计各环节的实施措施

以上的十二环节中,某些环节有更为详细的要求和实施方法,具体如下:

(1)管理人员组织:毕业设计组长一般由系主任或副主任担任,负责组织和管理本届毕业设计的工作。

毕业设计专家组由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组成,主要负责毕业设计题目的审查,并在必要时就毕业设计相关的专业问题进行讨论,给出指导性建议。

(2)出题:指导教师根据题目分类的内容和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指导毕业设计的题目,并按统一的表格填写“毕业设计题目简介”(见表1)。

表1 毕业设计题目简介

(3)题目审查:首先由答辩秘书汇总各指导教师的“毕业设计题目简介表”,整理为“毕业设计题目审查表”(见表2)。毕业设计组长组织毕业设计专家组对各题目进行分类,按照题目的分类,专家组分别进行审查,并在“审查结论”栏给出“通过”、“修改”或“换题”结论。

表2 毕业设计题目审查表

经过审查后的“题目审查表”必须反馈给每一个指导教师,指导教师按照“审查结论”进行相应的调整,调整后的题目必须经过再次审查,直到所有的题目都通过审查为止。

(4)选题:将审查后的“毕业设计题目简介表”发给学生。学生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在“毕业设计选题表”(见表3)上填写选题信息。被选指导教师按一、二、三志愿的顺序,在相应的志愿内填写“选择情况”栏。后续志愿的教师只对前面未选中的志愿进行填写。经过上述双向选择之后,没有被选中的学生或教师,可以进行二次选择或由毕业设计组长组织教师进行协商分配,分配的原则是根据学生的志愿就近分配。

表3 毕业设计题目选题表

(5)答辩和检查分组:分组由毕业设计组长组织专家组和

答辩小组长进行。分组原则是:将学生按所选题目类型划分为人数尽可能相同的小组;答辩教师也按专长进行等数量分组。答辩教师和其指导的学生不能在同一小组,确实不能分离的,答辩时指导教师必须回避。

(6)开题检查和中期检查:在检查过程中发现问题的,必须给出具体的意见,这些意见应反馈给相应的指导教师。问题严重的必须组织毕业设计专家组进行讨论,作出相应的处理。问题较轻的学生,除了要求改进外,还要列入重点检查名单,以便后期的检查监督。

(7)答辩:如果答辩中出现指导教师或评阅教师的成绩与实际答辩成绩相差两个档次的情况,则取消指导教师或评阅教师的成绩,最终成绩按答辩成绩计算。对于答辩成绩为不及格的学生,直接给予不及格成绩;将各小组答辩前几名的学生组织成一个小组,进行学院级的二次答辩。

五、 结束语

以上介绍的毕业设计管理方法及实施措施已在我校自动化学院的控制工程系实施多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近年来,本专业又在毕业设计经费分配上采取按类型分配的方法以缓解经费不足问题。随着不断的实践和改进,这些方法会体现出更好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相信对其它专业在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和强化毕业设计管理方面同样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方曼.高校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几点思考[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6):70-72.

[2]高明生.工科本科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高等教育研究(成都),2009,(2):51-53.

[3]何静,张求慧.毕业论文(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9,(2):45-46.

[4]龚波.关于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探索[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1):102-104.

[5]宋玉强,谢作栩.工科本科生分散毕业设计教学模式的研究[J].理工高教研究,2009,(3):128-131.

医院感染管理措施及实施效果评价 篇7

1 措施的制定与实施

1.1 加强组织领导、保证院内感染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我院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在院长直接领导下,成立感染管理委员会,设立单独的医院感染管理科及科长职务,这样保证工作的责任性及有效性。感染管理委员会由分管院长、护理部、医技和临床科室主任、护士长等组成,协助医院感染管理科做好管理工作。医院感染管理科主要负责常规工作,主要以宣教、劝导的形式为主,遇到管理有难度的地方求助感染管理委员会和主管院长,严重者予以考评。在工作层层落实过程中,对于反馈的意见,领导需高度重视,及时落实,这样保证了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和提高基层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1.2 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并贯彻落实

医院感染管理制度是搞好医院感染的基础和重要保证。加强制度的建设和学习,并认真贯彻执行,对于提高防范意识、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病率极为重要。因此,我们根据新规范、新要求对原制度实时进行更新、修改、完善,制定一系列的医院感染控制相关制度和标准操作规程(SOP)。特别是2009年《医院消毒供应中心3项卫生行业标准》颁布后,组织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学习、探讨、制定岗位职责、操作规程、消毒隔离、质量管理、监测、设备管理、器械管理(包括外来医疗器械)及职业安全防护等管理制度和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并落实相关政策。

1.3 严格把关医院改建、扩建的卫生学质量

我院近年一直在进行医院的改建、扩建工作,为满足医疗工艺的要求,有效控制医院感染、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创造以人为本的就医环境,从设计图纸阶段我们即介入监督,利用有限的地理空间,尽量使功能分区合理,各种流线组织清晰;洁污、医患、人车等路线清楚,避免交叉感染;建筑布局紧凑,并留有发展或改、扩建余地,最大可能地保持可持续发展的空间。

我院外科大楼于2008年底竣工,施工方验收后,本院聘请有卫生部门授权资质的专业工程质量检验机构行第3方检测,验收和评定合格后投入使用。对新建的10个洁净手术室(7个房间为万级,3个房间为百级),按不同专业相对分开。随着洁净手术室的投入使用,手术时的无菌环境得到保证,患者的手术切口感染率明显降低。

1.4 加强重点科室的管理

抓好重点科室的管理是医院感染管理一项重要举措。医院感染管理科对感染发生概率高并易造成扩散的几个主要科室实行重点监测,针对其特点制定相应的考评标准,每月进行一次检测监督。

1.4.1 供应室

供应室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管理的重点科室,是保证临床医疗护理安全的重中之重。医院一方面新改建一所供应室以改善供应室的工作环境,另一方面确保现在供应室消毒灭菌的质量,为临床提供安全的仪器和设备。为此,我们为供应室新添了洗眼装置、高压水枪等。处理细节上,包装材料为纺织品者,包布除四边外不应有缝线和肉眼看到破口,不合格的纺织品全部更新,重点科室的包装材料全部调换为无纺布。运送车辆做到洁、污分开,并督促相关人员对运送车辆做好清洁消毒工作。同时制定消毒灭菌失败时的追查制度和应急预案,一旦发现消毒灭菌哪个关节有问题,立即启动应急预案,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流程执行,保证消毒灭菌质量。

1.4.2 重症监护病房

主要强调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及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等特殊感染患者的隔离。医院感染管理科每周对重症监护室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血管内导管所致血行感染、留置导尿管所致感染实行监控,发现有感染者立刻与床位医生、护士进行沟通,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合理用药、手卫生规范、药敏试验、接触隔离等,尽量不发生交叉感染。积极与麻醉科医生沟通、协商,对留置深静脉导管、气管插管、导尿管的患者,预计深静脉导管留置时间超过3天者,尽量采用锁骨下静脉部位;通知护理部对重症或其他原因不能下床活动的患者尽量采用半卧位来预防医院内肺炎。

1.4.3 血液透析室

血液透析室亦为医院感染监控重点部门,我们严格执行医院感染管理制度与程序,并强调有完整的监测记录与应急管理预案。医院感染管理科每年组织工作人员体检,检测肝炎标志物,阴性时注射乙型肝炎疫苗。查看透析液、透析用水的微生物学和内毒素、化学污染物的监测结果是否超标,一旦发现结果超标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并督促做好处理记录。目前,血液透析相关性感染已越来越引起重视[5],因此,医院感染管理科经常与血液透析室的临床医生进行沟通,督促他们做好消毒隔离、手卫生工作,规范无菌操作与操作技能,使用安全的透析机与透析管路,输注合格的血液、透析用水、透析液等,对患者安全进行全程管理,透析时,一旦发现有患者发热等症状时,一定要引起重视,查明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同时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做好记录备案。

1.4.4 临床微生物实验室

医院感染管理科每月查看临床微生物实验室是否使用门禁开关、洗眼装置是否完好、操作时个人防护是否佩戴、病原微生物标本是否经过高压灭菌等。查看细菌室的多重耐药菌登记表,追踪MRSA阳性或其他泛耐药菌感染患者,了解病区是否有相应的消毒、接触隔离、标识或制度等落实情况。

1.5 动态医院感染监测

目前,我们对院内感染病例已不采用回顾性调查模式,而采用前瞻性调查形式[6],即下病区对重点患者整个治疗过程进行检测,密切观察医院感染管理发生情况,当发现有泛耐药菌患者时,我们及时提醒床位医生做到用药的合理安排、手卫生的规范操作、标本的留取等,同时通知护士做好床边隔离及相应的控制措施。这样既做到对患者的过程管理,同时也是对床位医生的持续培训,让他们掌握医院感染管理的诊断标准、医院感染管理暴发定义及处置流程,做到人人心中有数。此项工作收到预期效果,能及时发现医院感染病例,防止医院感染的暴发流行,把医院感染率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1.6 规范抗生素的使用

滥用抗生素是全国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医务人员面临的严峻社会课题。大量抗生素不良反应、耐药菌株的蔓延和“超级细菌”的出现,给临床医疗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6]。本院药事管理委员会参照国内外有关文献[7],制定了本院普外科围术期抗生素用药指南,多次组织临床医生学习,明确各科抗生素预防使用、联合使用的指征,医院感染管理科每月抽查手术科室的在院病史,督促临床医生按规定做细菌培养,发现问题与床位医生及时沟通,同时予以院内考评结合经济处罚,使抗生素的使用尽量做到规范化。

1.7 重视医疗废物管理

全院各科室、部门产生的医疗废物由专职人员在固定的时间、固定路线回收,实行三级交接,各环节登记、交接、签名明确,专人负责,出现问题,追查责任。医院感染管理科不定期对医疗废物暂贮地进行检查,督促专职人员做好对暂存点、运送车的清洁、消毒、登记。同时根据回收专职人员的工作特点,开展了有岗位针对性的法规学习、医疗废物处理方法、安全防护、紧急事件处理等知识的培训。制定相关岗位责任制度及医疗废物流失、泄漏、扩散和意外事故的应急处理方案,使得医疗废物的管理过程更符合实际,减少了污染和医护人员受伤害的机会。

1.8 加强院内感染知识培训和总结

结合本院实际,对全院医务人员进行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相关知识培训,增强大家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的意识,特别是医院的护工、保洁人员,他们工作的流动性大,消毒隔离知识欠缺,对患者、自我防护意识也较弱,容易引起交叉感染,这是医院感染管理的一个薄弱环节,因此为重点宣教对象,对他们进行反复的解释、教导并现场操练,增强他们对患者和自我的防护意识;对新上岗职工、新入院实习医生、护士进行了医院感染概论、医疗废物分类、自我防护等知识的培训;对临床医生进行手卫生、抗生素的合理使用、防护用品的佩戴等方面的知识的宣教,特别是手卫生的宣教,使大家认识洗手是预防医院感染最有效、最简单、最经济的方法。同时督导实施,对检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馈,并有针对性地学习培训,使全院职工人人重视医院感染管理,人人抓医院感染管理。

2 效果评价

2.1 手术切口感染率比较

我院随着洁净手术室的投入使用,手术时的无菌环境得到保证,患者的手术切口感染率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2008年—实施管理措施前;2010年—实施管理措施后。

2.2 相关性肺部感染率比较

重症监护室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感染率2010年相比2008年有所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和P<0.05)。见表2。

注:2008年—实施管理措施前;2010年—实施管理措施后。

2.3 普外科围术期抗生素预防性使用合理性比较

2010年用药合理性较2008年有所提高,2010年用药不合理情况占25%,而2008年占41.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3、表4。

注:2008年—实施管理措施前;2010年—实施管理措施后。

3 讨论

随着2003年SARS的暴发,医院感染已成为日益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我国医院感染管理虽然相比于发达国家起步较晚,但随着医学的发展,卫生部的高度重视,医院感染管理队伍不断发展壮大。要重视预防与管理,把院内感染控制工作贯穿在整个临床治疗活动中。而目前领导普遍存在“重治轻防”的观念,偏重于如何提高经济效益,而忽视了预防医院内感染的管理。

对国内医院频发的交叉感染恶性事件,我院高度重视,于2009年狠抓、重点抓医院感染工作。院部全面落实医院重点部门、重点环节的医院感染管理责任,强化了全院人员医院感染控制的责任意识。具体措施为:先进行自查,调查分析医院院内感染发生情况及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发现存在感染管理责任未落实、对有关医院感染管理的各项规定执行不力、消毒隔离不严、医务人员感染控制意识薄弱等问题。针对上述不足,结合国内外经验,采取院内感染管理人员与临床医师共同学习法律法规、宣教和行政命令、监督检查相结合方式进行院内感染管理。发现问题时通知临床科室并及时采取整改措施,每一个问题追踪到解决为止。同时2010年对干预效果进行评价,发现重点科室院内感染发生率明显下降,抗生素使用合理比例等方面均明显改善,医护人员感染控制意识逐渐加强,医院感染管理逐步走向规范化、常态化、制度化和科学化。

要做好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我们的体会是首先要改变观念,院内感染科的设置不是可有可无,而是非常有必要。其次要加大投入,包括物质投入和人员配备,虽然院内感染控制从短期利益上看是不创造经济效益的,但从长远利益来看,院内感染直接威胁病人的生命,有关纠纷和诉讼案必然会增多,给病人和社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才能保障患者和医院工作人员的健康和安全。同时高素质、稳定的专业队伍是控制院内感染工作的核心,足够的人员配备才能保障工作的顺利开展。总之,医院感染管理工作需要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各科室的积极配合;另外,需从制度上、行政奖惩上确保持之以恒,实施到位,才能使医院感染管理稳定在较好水平。

摘要:目的 探讨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使院内感染管理逐步形成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管理模式。方法 根据院内感染相关法律法规以及近年国内医院频发的交叉感染恶性事件,调查分析上海市普陀区人民医院院内感染发生情况及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结合自查结果,制定措施,采取院内感染管理人员与临床医师共同学习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和行政命令与监督检查相结合方式进行院内感染管理。结果 管理措施实施以后,该院重点科室院内感染发生率明显下降,抗生素合理使用比例等方面均明显改善(P<0.05),院内感染管理逐步规范化、常态化、制度化、科学化。结论 该管理模式为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减少医患矛盾、稳定医疗秩序提供了一套有效可行的方法。

关键词:医院管理,院内感染:医疗制度

参考文献

[1]周晖,王爱玲.医院感染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临床肺科杂志,2007,12(1):30.

[2]曾瑞琳.医院感染管理问题的现状与对策[J].中国医药指南,2010,8(22):38-39.

[3]卫生部.关于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发生严重医院感染事件的通报(卫部发(2008)53号)[Z].

[4]卫生部.关于天津市蓟县妇幼保健院新生几医院感染事件的通报(卫医政发(2009)53号)[Z].

[5]陆丽君,李平.血液透析室规范化管理的措施及效果[J].医学信息,2011,24(1):336.

[6]朱国英,钟智琼,王琦,等.普外科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的干预对照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13):1912-1914.

止血带集中管理的实施及效果 篇8

1方法

1.1制订止血带归口管理方案

召开护士长会议, 针对方案进行讨论, 统一思想, 达成共识, 取得护士长及供应室的支持。

1.2前期调研

深入各相关科室调查正在使用的止血带, 存在长短不一、清洁度不一、新旧不一的情况, 为了规范管理, 决定废除科室现有止血带, 全部更换新的止血带。

1.3前期准备

请领新的成米止血带, 裁成33cm一根, 分30根或40根包装一袋, 共包装110袋, 充分满足科室周转需要。

1.4规范止血带清洗消毒流程

1.4.1回收

科室使用后的止血带放在统一密闭容器内, 由供应室下收护士按数量收回, 再按数配发消毒的止血带。严格交接保证止血带数量。

1.4.2初洗

回收的止血带由供应室专职护士手工清洗, 用自来水清洁剂揉搓至清洁、透亮后用纯水漂洗。保证橡胶类物品的清洗质量。

1.4.3机洗、消毒

止血带初洗后再用清洗消毒机进行清洗消毒。将初洗的止血带摆放到机器清洗篮筐内, 设定90℃5min的湿热清洗消毒程序。

1.4.4干燥

由于机器干燥止血带效果不理想, 故使用干燥柜, 选用温度65℃, 30min再次干燥处理。

1.4.5包装

消毒的止血带30根或40根一包塑封包装, 粘贴消毒标签, 注明消毒日期、失效期、消毒者姓名。

2效果

2.1止血带集中管理有效减轻了临床护士的工作量

止血带使用方便, 数量足, 提高了护士规范使用止血带的依从性。

2.2保证了消毒质量

止血带集中供应室管理, 由专业人员清洗消毒, 保证了止血带清洗消毒质量, 克服了科室护士因经常倒班, 很难做到专人管理, 而存在消毒液更换不及时, 浓度不达标, 浸泡消毒时间不准确等问题。消毒后止血带采样检测, 合格率达100%.

2.3避免了护士化学性职业暴露的风险及环境污染

管理及实施 篇9

一、预算管理的内容和作用

预算管理为企业合理配置财务、实物及人力等资源提供了一种科学的方法,包括根据战略目标制定预算目标、编制预算程序、实施及监控。企业根据总的预算目标制定一些分目标,从而可以实时监控开支、现金流量等,为实现战略目标提供基础。实施预算管理是现代企业的管理模式,有助于企业提高管理效率。

实施预算管理主要具有以下几方面意义:

(一)预测未来一段时间经营状况,通过预测可以提前针对可能存在的问题、环境的变化制定解决方案,纠正偏差,保证战略目标的实现。

(二)预算通过量化的方式,控制管理工作,测度行动的合理性并纠正偏差。

(三)根据总预算制定分预算,分预算的制定要求全员参与,相互沟通、协商和配合,使员工对共同的决策更有认同感,提高任务执行力。

二、我国中小企业预算管理的现状

我国的中小企业本来因其规模小,资金等方面的有限,也没有国有企业得天独厚的优势,在抗风险等方面明显表现出了不足,特别是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经济虽然已经开始复苏,存活下来的企业仍然在面对金融危机带来的一些问题,变量因素增加,这就要求企业做好预算管理工作,提前做好准备应对可能的风险,减少企业损失。中国经济越来越开放,企业面临的市场越来越复杂,竞争压力加大,预算管理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一)预算管理意识淡薄

我国大多中小企业,由于管理者文化水平不高,或缺乏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没有对预算管理引起足够重视。首先表现在预算的制定上,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没有起到带头作用,作为预算管理的直接决策人,只是形式上参与,只是下达命令,缺乏实实在在的程序,从而没有在企业内部营造一个重视预算的环境;其次,是预算的实施,范围仅限于企业管理层的预算,对于实际执行预算的基层活动,没有预算或者只是管理层参与预算制定,或者没有有效传达,只是重视制定这一形式,而不重视实施,结果预算管理只表现为一些数字,不能发挥有效的管理职能。

(二)预算方案制定的问题

中小企业限于成本,没有全面应用会计信息系统,不能做好会计信息化,往往总经理身兼数职,事务繁忙,也负责对预算管理最终的决策。由于没有明确的职责分工,在实际预算审核中,就很可能由于缺乏时间和信息,再加上上面所讲的对预算管理不够重视,对审批草草了事,对下面报上来的数据不经仔细研讨就通过,影响了预算审核的质量;预算管理编制大多仅以财务部门为主,忽视了其他业务部门如生产、采购和销售等,即便有业务预算,其制定也没有具体相关部门的参与,显然缺乏对业务的熟悉度,制定的决策也就削弱了预算的合理性,不能通过指导业务完成目标。同时还存在权威意见的现象,编制模式采取“自上而下”,无法充分沟通意见,调动责任单位的能动性。虽然有些企业制定预算时会组织小组讨论,综合平衡各责任单位的意见,但当出现不一致的情况时,往往以上层权威意见为准,下属员工的意见采纳的几率很小,以及如果是发表意见的顺序是自上而下,那么,下属直接就不会发表意见,这样就严重影响制定预算的质量,可能发生预算脱离实际的情况,可能导致无法完成企业战略目标。

(三)预算执行及监控的问题

国内大多数中小企业由于没有全面做到会计信息化,会计管理仅仅是事后控制,导致预算相当大程度是依托于会计信息的搜集,也出现了同样的问题,预算管理以刚性为原则,但实际执行中与原则违背,缺乏事中控制,事中的纠正偏差。而且各责任单位各行其是,到年终时,一旦费用超支,目标没达成,责任单位会找各种借口来逃避责任,要求更改预算,这样预算根本没有起任何作用,顶多是最后的一个追究责任,但那就远远脱离预算管理的初衷了。

(四)预算调整环节的问题

文章一开始就有分析,当今的经济环境影响因素日益增多,国内外宏观环境的不确定性、市场开放程度加大,国内有国家扶持的国有企业,资格老的大型企业,国外有资金雄厚的外资企业,竞争压力如此之大,稍有不慎就有破产的危险。一些中小企业制定了预算就完事大吉了,殊不知制定质量不高,和不制定是无差别的,预算不能仅仅是一个程序,它要切实应用于企业。一些企业不关注环境变化,也没有针对变化做相关的预算调整,使得其与企业实际经营状况相脱节,失去了其应有的指导意义。

(五)预算考核中的问题

考核方法过于简单,不够科学。由于预算的制定与执行不合理,导致月末或期末的考核也失去意义。一些企业考核松弛度较大,中小企业往往是家族式,制度不够严明。

三、改进中小企业预算管理的建议

(一)提高预算管理意识,培育企业预算文化

高层领导重视预算,鼓励全员参与,有助于培育企业预算文化,为中小企业预算管理成功打下基础。企业文化外在表现为员工共有的、认同的价值取向、观念和行为,是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培育而成的。它代表企业的管理文化、组织文化。而管理者的行为作风和思想观念直接引导这种文化的形成方向,由于企业中的制度和程序属于上层建筑范围,是由管理者层次决定的,预算管理作为其中一个程序和制度,也是代表了管理层的意思,管理者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企业整体员工对预算的执行程度。因此,我国中小企业一定要从管理层开始高度重视预算管理,从而配育出一个认真预算并严格执行的文化环境,并深入人心。为了增加认同感和责任感,预算的组织结构要扁平化,要全员参与,人人都是预算的制定者和参与者,每个人都对预算有责任,做到人人身上有指标,充分发挥员工的作用。

(二)科学选择预算目标,改进编制财务预算的方法

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的特点,短期内的目标也不同,预算就要根据不同的标准制定。根据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可将企业分为四个阶段:处于起步期的企业,由于规模比较小,各方面还不稳定,优选资本预算为标准的模式;处于成长期的企业,主要任务是打开市场,占有市场份额,只有保证销售增长才能在市场上生存,优选以销售额为标准的模式;处于成熟期的企业,销售已经趋于稳定,这阶段的销售量变动较小,利润增长幅度也较小了,但是市场内的竞争变得更加激烈了,企业的任务主要是关注效率、控制成本,优选以成本为标准的模式,即提高企业利润为目标;处于衰退期的企业,要保持一定的现金流量保证企业的正常经营和一定的流动性,因而优选以现金流量为标准的预算管理模式。

中小企业要根据自身所处的发展阶段,选择合理的预算目标,多数中小企业处于起步期,往往以盈利为目标,控制成本费用,且不能引领市场的方向,是市场的服从者,适宜制定中短期的目标,中短期目标增加了预算的可实施性,减少了长期发展中不可预测因素的影响,也减少了后期预算调整的费用。

科学的选取标准后,对具体的全面预算的编制方法熟练掌握。一般企业编制预算的方法有两种,企业也应该根据企业自身及所处市场环境特点来加以选择:固定预算和弹性预算。固定预算,是指预算的起点是固定的,要么是过去的,要么是正常的一些指标等,在此基础上增加或减少一些量来编制预算的一种方法。如果企业所处环境是比较稳定的,每期的指标变化不大,可以在管理人员控制下,优选固定预算法。显然这种方法成本低,缺点就是可能导致成本浪费,员工可能为了保持这个成本预算,而不去寻求节约成本的方法,也导致一些企业年终结算时为了实现成本预算,而挥霍买什么无用的东西。弹性预算指编制基础是变动的,即以预算期可预见的业务量为基础,进而进行预算。显然这种预算比较适宜中小企业,其处于市场环境更复杂多变,规模小,灵活性强,应该制定更加贴合实际的预算。

(三)推广预算管理软件的使用

管理及实施 篇10

知识管理是组织对所拥有的知识资源进行系统的有效管理, 以期实现知识的共享、创新和增值, 提高组织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2]。信息管理是知识管理的基础, 知识管理是信息管理的发展和延伸, 信息管理主要强调对显性知识的管理, 知识管理更注重对以人为载体的隐性知识的管理[3]。

1 对装备保障训练本质的认识

装备保障训练指装备机关组织所属人员和机构进行的军事及装备理论教育、装备保障技能教练、装备保障演练等活动。是军事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提高装备保障能力的根本途径, 是培养装备人才、加强装备建设的重要措施, 具有种类多样、技术密集、综合应用性强和相对独立等特点[4]。装备保障训练的主要矛盾是装备保障要求与装备官兵素质和整体作战保障能力之间的差距。装备保障训练是装备保障训练业务系统根据装备保障需求, 运用装备保障训练资源, 训练装备保障人员和单位, 生成装备保障能力的活动集合。在本质上, 装备保障训练是装备保障知识的传授和保障能力的生成过程。

装备保障训练业务的水平可以用装备保障训练能力来描述。训练能力是军队遂行军事训练任务的全员、全程、全面综合集成的实际本领和体现军事训练质量效益水平的现实力量, 是作战能力生成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可靠保证[5]。装备保障训练能力是由人员、设施、装备、场地、经费等物质条件, 编制体制、方法手段、管理知识等多种因素综合集成形成的整体力量, 也受到社会环境等其他外部因素的制约和影响。装备保障训练能力可以看作各种训练资源的集合体, 训练能力是训练资源集合体在完成装备保障训练任务中表现出来的属性[6]。其中, 作为训练业务主体的人员是装备保障训练能力的核心要素, 而训练业务主体的知识是关键。知识既是装备保障训练能力要素, 也是训练业务主体 (施训者) 向训练业务客体 (受训者) 的输出要素, 如图1所示。因此, 作为知识密集型的业务, 对装备保障训练业务知识进行管理, 促进装备保障训练业务知识的交流、共享和创新, 对于装备保障训练能力的提升和装备保障能力的生成具有重要意义。

2 装备保障训练引入知识管理的必要性

2.1 是信息化条件下装备保障训练的迫切要求

信息化条件下的装备保障训练, 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撑, 服从并服务于信息化战争装备保障需求, 为熟练掌握信息化条件下装备保障知识和技能, 全面提高军人驾驭信息化保障装备的能力和信息化条件下联合作战装备保障能力而进行的实践活动[7]。信息化条件下, 各种高新技术广泛应用于装备领域, 装备的技术含量不断提高, 装备保障要求越来越高, 装备保障训练的内容日益复杂;计算机模拟仿真、虚拟现实等信息技术广泛运用, 主要的训练手段基地化、模拟化、网络化;网络技术广泛运用, 训练信息获取、传送、处理速度加快, 参训人员能及时、准确、全面地得到训练信息支持, 训练管理越来越科学化和精细化。因此, 信息化条件下装备保障训练业务过程中的知识含量越来越高, 迫切需要加强知识管理, 实现知识的积累和共享。

2.2 是装备保障训练业务创新发展的客观需要

装备保障训练业务知识管理侧重于建立健全各类激励机制, 激发业务主体参与知识共享;侧重于群体知识和智慧的集成, 提升装备保障训练业务的应变力、创新力和发展力。装备保障训练业务知识管理, 强调和肯定训练业务人员作为知识工作者、创造者的价值和作用, 有利于增强业务人员知识管理的主人翁意识, 调动和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创造力和知识潜力;有利于装备保障训练业务知识的集成、利用和创新, 使具有潜在价值的知识为组织所拥有;有利于提高知识转化率, 提高装备保障训练业务水平和效率。装备保障训练业务知识管理的重点是实现装备保障训练业务系统内部各种知识的共享和知识创新, 关键在于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与氛围, 激发个人知识潜力和创造能力, 形成一种强劲持久的整体创造力和永不落后的创新能力。因此, 装备保障训练业务知识管理是装备保障训练业务创新发展的强大动力。

2.3 实施装备保障训练知识管理已具备初步条件

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为装备保障训练业务知识管理创造了有利条件。目前, 我军军事训练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基本完善。全军院校和部分训练基地建成军事训练园区网, 各大单位训练部门和总部有关业务部门也普遍建立了军事训练局域网。同时, 许多单位建立了装备保障训练信息管理系统, 为构建知识管理系统, 实现装备保障训练业务知识共享, 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同时, 在过去实践的基础上, 我军已积累大量装备保障训练业务数据、文档、报表以及规章制度等, 可以说是对知识管理的初步探索, 同时这些资源也可以成为未来知识管理的对象。特别是随着大批高素质人才充实到装备队伍中, 困扰装备保障建设的人才“瓶颈”问题已得到极大缓解, 具备了进行知识管理的人才资源。同时, 国内外、军内外知识管理的研究与实践也可为装备保障训练业务知识管理提供参考与借鉴。装备保障训练业务知识管理的条件已经基本成熟。

3 装备保障训练业务知识管理的内涵

装备保障训练业务中包含两类知识:一类是装备保障知识, 需要传授给业务客体;一类是管理知识, 支持业务主体完成训练任务。二者统称为业务知识。业务知识, 尤其是其中的管理知识, 多属于业务人员在实践中积累的经验性知识, 虽然有些业务知识经过显性化形成各种法规制度、条令条例、文件、手册等, 但是更多的业务知识存在于业务人员、相关专家的头脑中, 存在于具体的业务过程中。从而导致业务知识的共享程度低, 很多业务完成具有很强的人员依赖性, 业务人员的个人因素对业务完成质量影响巨大。同时, 军队人员的流动性强, 大量的个人经验、体会等知识没能有效传递, 造成众多宝贵的知识资源流失。因此, 有必要对装备保障训练业务知识进行有效的管理, 在适当的时候, 提供给需要的人, 实现业务知识的交流与共享。

装备保障训练业务知识管理是指运用知识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对装备保障训练业务的全过程进行管理, 构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和组织形式, 在装备保障训练信息管理的基础上, 充分利用知识网络系统, 进行知识获取与共享, 不断地创新业务知识, 并将业务知识高效地应用于装备保障训练业务实践, 最终提高装备保障训练业务水平和效率, 促进装备保障能力生成。装备保障训练业务知识管理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以显性知识数字化为中心的知识获取、创新和应用管理;二是以人力资源为中心的隐性知识资源的管理。其中, 知识管理系统的建设是进行装备保障训练业务知识管理的基础。

装备保障训练业务知识管理与装备保障训练信息管理, 两者都需要由信息技术构建的网络系统的支持, 都为装备保障训练转型带来了契机和动力, 最终目的都是提高装备保障训练业务水平和效率, 促进官兵综合素质和实战整体保障能力的提高, 满足未来联合作战装备保障的需要。两者的区别在于, 装备保障训练信息管理主要是传统装备保障训练业务的电子化和网络化, 重在信息技术与装备保障训练的有效融合;而装备保障训练业务知识管理是以装备保障训练信息管理为基础, 重点是实现各种显性知识和隐形知识获取、共享、创新和应用, 强调人在技术基础上的主导作用。

4 装备保障训练业务知识管理实施策略

4.1 明确装备保障训练业务知识管理战略

知识管理既是一种管理思想, 又是一种管理实践, 特别是对于制度刚性强、组织结构复杂的装备保障训练业务系统来说, 更需要整个组织从思想上引起足够的重视, 找到知识管理的内在驱动力, 制定符合自身特点的知识管理战略。知识管理战略要明确在知识管理方面要做哪些事情, 达到什么样的目标, 保证知识管理的各项措施符合装备保障训练业务整体目标。例如, 知识管理的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 不可能一步到位, 知识管理战略应该明确重点, 在实施装备保障训练业务知识管理的初期, 应将重点放在对显性知识的获取、整理和共享方面, 建立知识库和知识网络系统等。

4.2 营造有利于业务知识共享的组织文化

组织文化是决定知识管理项目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理论研究和实践证明, 知识的共享和有效利用必须有一个适合的文化环境。有学者认为, 知识管理的成败90%决定于组织文化[8]。要实现知识的交流与共享, 促进业务人员的协作和合作成果的产生, 必须在装备保障训练业务系统中营造一个尊重知识, 鼓励知识交流与共享的文化氛围, 鼓励组织成员积极贡献自己的知识。同时, 要建立评价和激励机制, 来促进知识共享, 如制定一系列的规定, 将装备保障训练业务知识的存储、共享作为一项必需的程序, 并且对其进行评价, 对在装备保障训练知识的共享中做出贡献的人员和单位予以奖励等。

4.3 调整装备保障训练业务系统结构, 完善知识管理制度

一种管理模式要取得效果, 必须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组织机构来实施管理。要开展装备保障训练业务知识管理, 就要逐步对业务系统结构进行相应的调整, 改变以往金字塔式的层级结构, 实现业务结构的扁平化、网络化, 以利于信息和知识的传播。同时, 要设立知识管理的职能人员, 如在装备保障训练业务系统各级设立知识主管, 作为知识管理的负责人。同时, 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和工作程序, 促进知识管理活动健康、有序地开展。

4.4 建立装备保障训练业务知识库

对装备保障训练业务系统现有的知识分门别类地进行加工和提炼, 使之变成系统化的知识资源, 构建装备保障训练业务知识库, 这是装备保障训练业务知识管理的基础性工作。一是建立装备保障知识数据库, 包括装备知识、保障指挥知识、维修保障知识、器材保障知识等, 这是装备保障训练需要传递的知识, 业务人员必须密切跟踪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 积极收集、整理、传播这些知识。二是装备保障训练业务管理知识库, 包括各种装备保障训练法规、装备保障训练各种登记统计信息、训练总结报告等显性知识, 以及装备保障训练业务过程中需要的各种隐性知识, 如训练过程中的见解、经验、诀窍等, 要鼓励业务人员对这类知识进行科学的分析、归纳和总结, 尽量使之显性化、数字化。三是建立装备保障训练业务专家库, 按照专业录入专家相关信息, 方便遇到困难时, 求教专家解决问题。装备保障训练业务知识库作为知识创新的土壤, 它的建立将极大地促进装备保障训练业务知识创新。

4.5 完善装备保障训练信息网络, 构建知识管理平台

在装备保障训练信息网络的基础上, 完善知识管理功能, 建立知识管理平台, 促进训练业务知识共享, 使知识在流动过程中带来更大的增值效果, 这是知识管理的根本目的。基于知识、面向装备保障训练业务过程的训练知识管理平台, 利用网络的快速计算、端到端的互通、智能化的辅助决策和检索等功能, 可以根据用户需要, 以最佳的方式, 在正确的时间为用户提供准确的信息和知识。知识管理平台的建设可以运用已经比较成熟的民用技术, 在安全技术方面, 要采用多级安全认证, 保证信息安全。

5 结束语

信息化条件下, 装备保障训练业务面临着海量的信息和知识, 装备保障训练业务要求也越来越高。开展装备保障训练业务知识管理对于提高装备保障训练业务水平和效率, 促进装备保障能力生成具有重要意义。推进装备保障训练业务知识管理, 应该明确装备保障训练业务知识管理战略, 营造有利于共享的组织文化, 调整装备保障训练业务系统结构, 完善知识管理制度, 建立装备保障训练业务知识库和知识管理网络平台, 最终实现装备保障训练业务知识的共享和创新。

参考文献

[1]钟讯.创建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的科学体系[J].军事学术, 2007 (1) :23-27.

[2]乌家培.信息与知识关系述评[J].情报资料工作, 1999 (1) :2-4.

[3]王长安.知识管理和信息管理的内涵及联系[J].中国西部科技, 2007 (5) :126-127.

[4]蒋跃庆.中国军事百科全书学科分册——军事装备保障[M].第2版.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7:159.

[5]胡立民, 翟文江, 贺东辉.军事训练能力论[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9:34.

[6]伊洪冰, 张春润, 刘增勇, 等.装备保障训练能力理论及其模型研究[J].军事交通学院学报, 2008, 10 (2) :42-45.

[7]刘学程, 张春润, 张乾, 等.装备保障训练业务工程理论及体系构想[J].装甲兵工程学院学报, 2009, 23 (5) :12-15.

管理及实施 篇11

关键词:总承包项目管理及实施 总承包体系的构建 项目总承包的意义

0 引言

要大力实施项目总承包,全面推行项目管理,抓住扩大内需的机遇,发展壮大建筑建材产业。建工集团作为集团公司独立运作的战略经营业务群,要进一步整合内部资源,优化组织结构,全面推行项目总承包,达到项目管理“系统化、程序化、动态化、可视化”的根本要求。项目总承包是建工集团战略转型的需要,是加快集团公司重点项目建设的需要,是加快形成以工程总承包、房地产开发、设计咨询为主的经营格局的需要,是不断拓展发展空间和拓宽经营领域的需要,是为进一步增强市场适应能力的需要,是提升自我发展能力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需要,也是适应建筑业改革和发展趋势的需要。

1 实行项目总承包有以下优点

①有利于理顺建筑市场主体之间的关系。

②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

③有利于优化组织结构并形成规模经济。

④有利于控制工程造价,降低投资费用。在强化设计责任的前提下,通过概念设计与价格的双重控制,把“三超”现象消灭在工程实施过程之中。

⑤有利于提高全面履约能力,确保安全、质量和工期。

⑥有利于推动管理现代化。工程总承包模式作为协调中枢,使各项工作实现了电子化、信息化、自动化和规范化,提高了管理水平和效率。

2 项目总承包建立初期存在的问题

①项目建设管控方式滞后:集团公司是建工集团主要的内部市场,面对多个业主,各业主在项目建设管理上,管理方法不同、管理手段差异较大,理解政策和执行标准不统一,风险管控能力各异,体现在计划管理、设计管理、采购管理、合同管理、工程管理等方面,管理方法落后,管理手段单一,出现许多无计划、超计划,设计变更频繁、投资加大、工期滞后等现象,造成建设项目难以早日发挥投资效益的不利局面。

②建工集团内部项目管理工具应用问题:一是项目策划及施工组织薄弱:主要表现建工集团各工程处在项目管理缺乏策划或策划环节流于形式,没有起到指导作用,不能很好的提升管理效率和效果,不利于规范管理和经验积累。二是项目管理体系不健全。三是目标成本控制缺乏预见性。项目采用分区分片管理,项目工地相关成本数据收集困难,无法做到准确的分析和预测,成本控制做不到“标价分离,量价分离,管理和劳务分离”。

③企业信息化管理薄弱:目前建工集团没有统一的信息交流平台,各单位和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不畅,协调性差,增加了管理成本,项目经验缺乏累积,不能做到知识共享。

④项目绩效考核不匹配:建工集团沿用生产企业绩效考核方式,不是围绕项目目标设定考核目标和考核办法,对项目人员的激励作用有限,对项目目标的实现没有起到应有的激励作用。

3 项目总承包建立采取的措施

面对当前新形势,必须做到与时俱进,顺应变化,不可墨守成规,固步自封,这就要求采取科学的调整,及时的转变,提高工作的针对性、灵活性,并努力实现长效型。部门在工作上采取了以下措施:

①从思想上明确确定项目总承包战略定位:总承包是建筑企业的发展方向和趋势,是构建总承包、专业承包和劳务分包“金字塔”产业体系制高點的必然,是打造建筑企业“百年基业”的根本要求,从而锻造基业长青。

②引入现代项目管理方法:建工集团作为平煤集团建筑业务群,积极组织项目管理培训,培育高层次项目管理人员,设立各专业岗位,明确每个岗位的管理职责。利用项目管理工具,建立和完善项目管理体系,编制系统的、符合企业实际的《程序文件》、《总承包部管理手册》和《作业指导书》,提升项目管理能力。

③理顺项目总承包管理流程:打破传统的建设项目管理流程,引入现代项目管理方法,建立“以计划为龙头,以目标为基础,以考核为手段,以预控为方法”的项目管理流程,其中包括总承包项目合同管理流程、总承包项目工程结算流程、总承包项目分包管理流程、总承包项目进度管理流程、总承包项目安全管理流程等,包括整体构思整个工程项目,全面安排,协调有序,事前策划,事中控制,统一协调勘察、设计、采购、施工、试运行等全过程或若干阶段,从而达到“利益相关方满意”的目的,尽快使建设项目发挥投资效益和社会效益。

4 项目总承包的实施

①全面推行总承包:第一阶段是依赖内部市场发展,选取试点项目,由建工集团组织,采用现代项目管理方式管理总承包项目,积累经验,培养人才,规范管理。

②总承包项目部认真研究图纸,制定施工措施,引进世界上最大型的钻机设备,采用了先进的钻井法施工。运用此法,在降低工程造价,提高工程质量,缩短工程周期,节省能源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这也充分显示了总承包管理的巨大优势,充分调动了资金、技术、人员各个环节,提高了分包方的社会专业化程度的分工,引领了技术进步。

③在平禹九矿项目施工中,建工集团总承包项目部克服了多专业协调的困难,使冻结施工、土建施工、安装施工、建井施工有机结合。较好的处理了协调难、沟通难、指挥难的局面,使业主方摆脱了工程建设过程中的杂乱事务,减少了业主的管理工作,充分发挥了总承包方优化资源配置的特点,减少了资源占用与管理成本。

通过推行总承包项目管理,建立了总承包项目管理组织机构,完善了总承包项目管理标准体系、技术标准体系、编码体系和定额体系,提高基础竞争力和总承包实施能力。第二阶段是明确了总承包管理部的职能,梳理与项目部的管理定位,建立项目部绩效考核机制,建立项目信息协同平台,其主要是在标准规范制定、信息共享、资源整合、经验总结和交流、档案资料管理、企业信息化建设等方面提供支持,建立项目策划、项目巡查的流程和制度。并在各工程处推行建工集团总承包管理经验,提升工程处在施工总包和专业总包的项目管理上的能力。第三阶段是向项目管理公司发展转变,它包涵项目管理服务和项目管理承包两大系统,是帮助业主在项目前期进行策划、可行性研究、项目定义、计划、制定融资方案以及在设计、采购、施工、试运行等整个实施过程中有效地控制投资、工期、质量、安全,保证项目的成功实施,达到项目寿命期技术和经济指标最优化,为项目代建制创造条件。目前,建工集团总承包部已派出专人,进驻新疆、山西进行实地考察,搜集外部资料,为成立外部分公司做前期准备。

5 建工集团推行项目总承包的重大意义

建工集团进行项目总承包体系的构建与实施,将加快建工集团资源整合的步伐,优化资源配置,改变企业经营格局,实现“1+1>2”的倍增效应,增强核心竞争力,拓展市场发展空间,提升市场竞争能力,扩大企业经营规模,推进“战略、组织、文化”三大转型,进一步建立“责权明确、控放适度、运转顺畅”的组织体系,理顺建工建材、房地产开发、设计咨询各业务板块的关系,打造“国内知名、行业一流、用户首选”的总包能力强,专业优势突出,技术领先,资金雄厚,管理先进的大型建筑集团,锻造基业长青,为集团公司超千亿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游嘉奇.施工总承包管理难点及措施分析,山西建筑,2007/08.

[2]李靖.论总承包管理在电力工程建设中的应用,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1/09.

管理及实施 篇12

关键词:综合防雷,防雷产品选择,防雷检测与监测,智能管理

5T探测站防雷从产品选择, 到建设交付及后续使用、维护、管理是一个系统化工程, 对于5T探测站系统防雷的综合智能管理是按照按铁道部5T系统统一标准、统一制式、统一结构的总体部署。通过总结历年来对于探测站防雷产品选型、综合防雷实施、防雷设备维护、管理等经验, 提出一套探测站防雷系统化、智能化的方案。

一、电源防雷产品的选择

全路5T探测站站房分布广泛, 各探测站环境复杂, 从电源防雷箱的箱体选择上应考虑采用结构稳固、结实耐用的工业级机箱。

电源防雷箱内产品设计按照最新的《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 (GB50343-2012) 相关要求:“当电压开关型电涌保护器至限压型电涌保护器之间线路长度小于10m、限压型电涌保护器之间的线路长度小于5m时, 在两级电涌保护器之间应加装退耦装置。电涌保护器应有过电流保护装置。”通过以上要求, 可以看到规范对电源电涌保护装置提出两点要求:1) 两级电源电涌保护应具备退耦功能, 以保证两级保护之间的配合启动;2) 电涌保护器前端应安装过流保护装置, 以防止电涌保护装置因泄放雷电涌后产生的供电线路对地续流能够切断, 保证电源线路不会因续流发生短路事故。

二、信号防雷产品的选择

信号防雷产品对于从室外产生的过压、过流可以有效的防御, 信号防雷设备的可靠选择是5T设备正常工作的重要保障, 选择信号防雷产品要从箱体结构、防雷模块选取、箱内布线等多个方面进行考虑, 在箱体选择上也应采用结实耐用的工业级箱体。信号防雷箱及箱内的信号防雷模块选择同样应考虑通过铁道部评审的防雷产品, 此类产品在评审前均按照铁路行业规范在铁科研试验室进行测试, 产品使用具有极高的可靠性及安全性。信号防雷整箱设计应考虑布线的合理性及如何降低布线导致的干扰, 通过笔者多年5T系统的设备维护经验, 信号防雷箱设计存在两点基本原则:1) 已防护线缆与未防护线缆及地线应严格分离。2) 信号防雷箱内的信号对线应进行绞合处理。铁路沿线电磁环境复杂, 室外线缆极易受到干扰。信号箱体内信号线路往往是成对出现, 对于成对出现的线路应采用将成对线路绞线处理, 通过绞线处理可以有效降低线与线之间的干扰问题, 从而降低整箱的干扰问题。

三、5T探测站综合防雷选材及工艺

5T探测站综合防雷设计按照铁道部有关要求, 分别对建筑物部分、等电位连接、地网部分、通讯部分、低压配电部分、5T设备部分的选材及工艺进行说明。通讯部分、低压配电部分文中已作详细说明, 以下对建筑物部分、等电位连接、地网部分、5T设备部分的选材及工艺进行说明。

(一) 建筑物部分

通过多年综合防雷实施的实例, 在铁道部运装管验[2007]633号文 (以下简称633号文) 的基础上整理出更加完善的工艺。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 天网采用水泥墩支架固定安装, 这种设计提升天网整体的抗风强度, 同时又保证天网建设期间不会损伤探测站已有的屋顶防水设施;2) 引下线采用醒目的安全提示标进行警示, 提示探测站附近人员在雷雨天气注意防雷安全;3) 在探测站室外, 沿探测站外墙增设一圈均压环, 更加有利于雷电涌的对地泄放。

(二) 等电位连接

按照633号文要求, 等电位连接线缆均引入等电位联接箱, 由于安装时等电位线缆较多, 事后维护人员往往无法分清各线缆的径向, 给维护人员造成不小的麻烦。因此, 等电位联接箱内应设置有明显预留标示位置, 用于各等电位连接线缆径向标示。同时, 等电位连接线缆也是雷电涌泄放的途径, 对等电位连接线缆采用规范的金属线槽进行屏蔽, 降低雷电涌对线缆可能产生的二次污染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 地网部分

按照633号文要求, 探测站接地网选材可选用钢材及铜包钢材料。通过现场实际应用的情况分析, 现场较多钢制地网在敷设完成后几年内发生较大腐蚀。众所周知, 正常情况下空气中含有0.03%的CO2, 当CO2溶于H2O后, 则会形成弱酸性的H2CO3, 钢材在酸性环境下的腐蚀速率远高于铜材 (按照元素活动性周期表, 铜材在弱酸环境下几乎不发生腐蚀) 。从5T系统考虑, 一般5T设备大修期为7至8年, 而埋地线缆更换年限一般为2个大修期, 采用钢制地网在有些地方往往存在一个大修期未到就需要进行更换的情况, 从长远考虑增加了5T探测站的维护成本及维护难度。因此, 5T探测站地网建设宜采用铜包钢材料结合纯铜离子接地极, 地网连接辅以纯铜的热熔焊接技术, 这样可以有效延长地网的使用寿命。

(四) 5T设备部分

按照633号文要求, 未提及室外设备金属壳体连接金属线缆的尺寸, 通过现场技术支持情况考虑, 室外设备金属壳体较之室内设备更易遭受雷电感应影响, 因此, 室外金属壳体与室内等电位联接箱连接线缆宜采用不小于25mm2的多芯铜线进行连接, 以保证室外设备金属壳体有良好的电涌泄放通道。

四、防雷设备的检测、监测及管理

通过采用THNETSPD-II型电涌保护器智能检测仪进行检测, 大幅降低测试现场5T防雷设备的测量复杂程度, 并通过数据保存, 实现探测站防雷测试数据的统一化管理。5T探测站由于分布广阔, 管理复杂, 对探测站实行远程实时监控显得尤为重要, THNETP2型M1采用多信道数据传输模式, 实现对探测站电压、电流、雷击、雷击能量的采集, 实时上传至指定服务器内, 并通过构建的后台管理软件, 可以实现探测站过压、停电、雷击等信息通过短信的形式, 实时送达指定人员手机。5T探测站通过综合防雷建设, 加之防雷设备智能检测系统及监测系统的运行, 同时给一线维护人员配以管理用PDA, 即可以实现在THNETP2型M1后台的基础上, 构建车间级防雷设施管理OA服务体系, 通过局域网的连接实现探测站电压、电流、雷击、防雷模块更换、防雷模块使用状态等信息的一体化管理, 从而实现5T探测站的智能化管理。

五、结论

本文通过5T探测站防雷设备选择、探测站综合防雷建设、综合防雷施工质量管理、探测站检测与监测及构建智能化OA服务体系, 在633号文的基础上, 提出一个更为智能, 及便于管理的5T探测站系统防雷方案, 旨在保证5T探测站管理更加简易及便于一线人员维护。

参考文献

[1]运装管验[2007]633号.铁路车辆运行安全监控系统5T系统探测站综合防雷方案, 2007.

[2]GB50057-2010.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中国计划出版社, 2010.

[3]肖稳安, 张小青.雷电与防雷技术基础.北京:气象出版社, 2006.

上一篇:房建节能环保下一篇:高中物理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