柠檬水的是是非非

2024-10-25

柠檬水的是是非非(共5篇)

柠檬水的是是非非 篇1

一年一度的圣诞节于今日莅临, 这个舶来的洋节已成了普世性的节日。

据说在欧美, 家家户户在圣诞前夕就预先准备好一切, 将屋子布置得美仑美奂, 街上行人川流不息, 一片节日的气氛。基督徒心存欢乐感恩之情进入礼拜堂参加隆重的庆祝会。

圣诞, 这个中国人曾经陌生的只是在电影电视中看到的节日, 现在已经成了中国人重视程度很高的一个节日, 几乎跟中国最传统的节日———春节平起平坐了。

说起圣诞, 眼下二十来岁的年轻人都能如数家珍的说出平安夜、圣诞夜、狂欢夜, 知道圣诞纪念的是耶稣的诞辰, 知道有圣诞老人, 知道应该弄棵树, 挂上漂亮的彩灯、礼品包。在每年的最后一个星期, 许多的年轻人三五成群结伴到酒店、酒吧甚至教堂参加圣诞庆祝活动, 不少年轻的父母也带着年幼的孩子参与其间, 体验异域文化带来的不同概念的享乐。

圣诞是庆祝救世主耶稣的诞生, 他的到来就是好消息 (Good news) , 又叫福音 (Gospel) 。他的诞生是超自然的, 因为他是由童真女马利亚因圣灵感孕而生的。他出生在犹太的伯利恒一家客店的马槽里。他虽是至高的君王, 却选择来到世上做谦卑的人。目的是要救世人脱离罪恶和黑暗, 进入平安和光明。他给人的平安是世界不能给的平安, 是使人与神和好的平安, 是使人与人和好的平安。

我老爸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圣诞与元旦的较量》, 其中这样分析道:对于商家来说, 假日经济是近年来最大的黄金增长点, 无论五一、十一还是春节, 都成为商家以及服务行业攫取利润的重点。而当这些传统节日的蛋糕被分割完毕, 商家就瞄准了类似于圣诞这种新兴的、未被彻底瓜分的利益增长点。于是, 圣诞概念成为一种新的炒作对象。

拿圣诞的主要参与人群来说, 这些青少年也许对基督教有点兴趣, 也许就是跟着掺和, 他们未必知道耶稣是哪国人, 他爹娘又是何许人, 他究竟是不是12月25日出生。没有多少人知道圣诞的伟大意义和平安夜的圣洁, 他们对这个没兴趣, 感兴趣的只是能够掺和掺和。

说得难听一点, 圣诞不过是以商家盈利为目的, 以无良媒介炒作为手段, 以懵懂青少年为主体参与的一个闹剧。

春节逐渐被淡化, 而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更不值一提的情况下, 圣诞的火爆是否还折射出了中国人的严重缺乏信仰?伊斯兰教徒就绝无可能庆贺圣诞, 佛教徒也不会参与, 是否只有缺乏信仰的人, 才会去庆祝无关教派的节日呢?

可见, 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促成圣诞在中国大行其道。

但实际上, 还是基督徒的节日, 跟大多数中国人无关。有种说法, 圣诞已经不是宗教节日, 而是不分民族不分国家的全世界的节日。这种说法, 恐怕也只有基督徒和受基督教影响较深的人才会认同。

在中国, 即便是热衷于圣诞游乐的人群, 也未必认为圣诞不是宗教性节日。

单从试图把一个人的生日作为全世界的节日来说, 已经是有点荒诞了。

而作为一些一不读圣经, 二不做礼拜的中国人, 去庆贺这样一个自己不崇拜的人的诞辰, 难道不是有些荒唐吗?咋就没有那么多人记住8月22日邓小平同志的诞辰?咋就没有那么多人记住12月26日毛泽东主席的诞辰呢, 虽然和圣诞仅是一天之隔。

单从消费和娱乐的角度, 多一个节日对于中国人来说, 是好事。既可以促进消费, 拉动内需, 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经济, 又能够让百姓感受异域文化, 多一种娱乐消遣方式。但是, 从信仰和传统的角度, 圣诞, 对于中国人来说, 又算是什么节日呢?

中国人, 除了基督教徒, 别的人又何必对圣诞津津乐道呢?

导师:王和春

点评:本文是一篇观点鲜明, 思想深刻的文章。作者从当前圣诞节在中国大行其道说起, 写圣诞的由来、庆祝场景, 意在表明它不是中国人该过的节日。与对传统节日的漠视相比, 更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隆重过圣诞的批判, 增强了说服力, 引人深思。但文章中间口语化倾向较明显, 用语有点偏激。 (周超群)

柠檬水的是是非非 篇2

Thanks for the lemonade—it was a real treat on a day like this.

他们带了一瓶柠檬水。 在汤米

They had one bottle of lemonade between then.

现在按一下柠檬水大水罐和杯子。

《教育的是是非非》使我明是非 篇3

会做人, 才会做事;会做堂堂正正的人, 才会做扎扎实实、正正经经的事。

“当别人还没起床之时, 我已经在看书学习了;当别人为升官发财、追名逐利而奔波之时, 我已经清心寡欲于我的教育教学工作了;当别人已经入眠或玩得正酣之时, 我还在查材料, 书写我的教育人生, 我是把别人上网玩游戏、打麻将的时间都用到了我喜欢的事业上了。”这是我从他的博客中看到的一句话, 也是他工作的真实写照。在30多年的教育教学生涯的经验与教训的沉淀中, 他不断总结、提升和写作。近六七年, 他以惊人的毅力和速度写出了二三百篇文章, 六七部著作, 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奋然前行并取得如此丰厚的成果?是对职业的无比热爱和崇敬, 是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 是坚强的意志和决心。这个人就是武宏伟。

我和武宏伟是同学, 都是1981年参加工作的。那个年代, 教师是名副其实的“臭老九”, 社会地位低, 工作不被人们认同。而他却能干一行爱一行, 两耳不闻窗外事, 一心专读圣贤书, 不怨天尤人, 不自暴自弃。难能可贵的是, 他无论担任什么职务, 都始终坚持站在讲台上, 工作在教育教学第一线。

《教育的是是非非》一书的许多篇章反映的是他健康的人生, 阳光的心态, 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有借鉴意义。他在“请让你的心里充满阳光”一文中说:“教师拥有健康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 比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多彩的教学方法更为重要。因为教师不仅是在传授知识, 更是在塑造人格;教师的心理健康, 不仅会影响自身的身体健康, 还会波及生活、工作和家庭幸福。”这既是他自身健康人格和心理的深刻体验, 又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龄的老教师人生的深刻体会。他做到了, 所以能排除一切干扰, 专心于他自己喜欢的事业, 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他做到了, 所以希望别人也能做到, 这是一种责任的体现, 更是一种思想升华到一定境界之后的大彻大悟。

假如说我的这位老同学有点与众不同的话, 那么他的与众不同就在敢于说别人不敢说的话, 敢于做别人不敢做的事。“杜郎口, 你的后劲在哪里”一文道出了我们心中说不好又不敢说的疑惑。“绩效工资:教师为什么争论不休”倾诉出我们普通教师对分配不公状况的愤懑。“变了味儿的年度考核”抨击了现行的教师考核制度, 使讳莫如深的事情曝在了阳光之下。“走堂、走马与走神”是百姓对逆来顺受的检查方式的抨击和讽刺, 使正义得到了伸张。“现行的校长任命制度有问题”、“素质教育:空喊不如实干”、“学生喜欢的老师就一定是好老师吗”、“打造的名师能‘名’吗”等文章均揭了老底, 明辨了是非。这看似都是一个个小事情, 其实反映出的是教育中的大问题, 值得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去思考、去探究、去努力兴利除弊。

搜索引擎的是是非非 篇4

搜索引擎为什么不中立

有人说在商业模式下, 收费的竟价搜索排名是可行的, 但作为搜索引擎应该具备技术中立, 完全被商业因素干预甚至控制的搜索结果, 使搜索的中立和客观受到影响。这样的观点说得好, 搜索技术本身是中立、客观的, 但掌握技术的企业和人可是有立场的, 是讲经济效益的, 有的时候也是讲究政治的。

搜索技术的本身就是个算法的程序执行, 这个算法设置什么参数、过滤谁的信息、提取谁的信息, 完全是coding的自由。你不能说那个编程人员没有道德, 他在没有触犯国家法律的前提下, 这一切都是自由的, 无可争议的。百度的竟价排名无非就是把自己的大客户放在了自己企业搜索产品的前列, 这是百度的自由, 也是百度的权利。百度其实就是个搜索网站, 它喜欢把谁列在自己的头条, 这是他自己的事情。你不能指责他为什么不把某些信息罗列上去。因为企业是要盈利的, 百度为自己的客户提供有偿服务就是应该区别对待不付款的客户。若付款与否都一个样, 那才是最大的不公平、不客观、不中立。我们天天看报纸、电视广告, 为什么花钱的人可以刊登广告, 不花钱的不可以呢?难道你能说媒体不客观, 不中立吗?

道理很明显, 百度是个互联网媒体, 只是这个媒体利用了搜索引擎技术罢了。所以作为搜索引擎本身就是个工具, 关键要看掌握它的主体。而主体是人或企业组织, 那必然会把带有人类社会的立场, 代表部分群体的利益。

选择自己需要的搜索服务商

现在的搜索服务不是一家独大, 而同时又有新的市场划分搜索市场, 如果你对百度的竟价不满意, 如果你觉得他的信息搜索不客观、不具体, 甚至是不准确, 那你可以放弃。谷歌这样的搜索服务商会给你新的选择。若你要搜索视频信息还有视频搜索, 甚至还有“人肉”搜索……

市场会把不符合、不适应社会发展的搜索企业过滤掉。每个搜索引擎服务公司绝对不是一个信息数据库那么简单。若真仅仅是个数据库, 那么绝对真实、客观、中立的也是不会被允许的。

那些国家法律明令禁止传播的信息, 是不太可能通过搜索引擎搜索出来的, 当然要人为地筛选过滤。这个世界没有绝对的开放, 所以客观、中立, 都是相对的。

不喜欢这个网站可以去别的地方, 只要有需求就会有机会、有服务, 没必要眼睛整天盯着一家。

搜索引擎的多元化发展

搜索技术已经走完了它最好走的80%的道路, 剩下的20%将很艰巨。比如说, 以后搜索的多元化不再是简单的网页搜索、关键字查询了, 而是声音的搜索识别。我朗读一句诗, 搜索引擎是否会根据你的声音模拟出信息, 来查询出该诗的作者、出处, 以及全文呢?再比如, 我播放一首曲子, 是不是能搜索这首曲子的作者以及曲子的相关信息?

而图片搜索呢?放入一张动物照片, 是否就能根据照片搜索出这种动物的信息?

这些都是搜索引擎技术发展的多元化趋势, 既是技术的突破, 也是观念的突破。

道德问题又来了

事实上任何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都会遇到这个问题, 甚至会被追究原罪的问题。你说他竟价排名也好, 你说他封杀对手信息也好, 都没有意义, 因为任何资本的积累都是血淋淋的, 搜索服务也不例外。企业要发展, 这是必然的经历。道德只能约束自觉的企业和没有市场压力的企业。但凡有市场压力, 包括搜索企业在内, 都可能为了生存而回避道德问题。一个快要饿死的人, 能杀死动物来裹腹, 他听不进去保护动物的论调。企业的道德只能是当他壮大了, 回报社会时的一个附属品。所以, 不要奢望搜索引擎企业的道德品质, 毕竟企业是要在守法的前提下盈利, 而不是活在道德约束之下的。

没有道德不等于违法犯罪, 企业知道自己的风险有多大。

运动员李娜的是是非非 篇5

发布实录:14个问题,李娜10次反问。首先是外国记者英文提问,李娜以英文回答。

问:你是不是有什么问题?受伤了还是病了?

答:你为什么问这些?就因为我输了比赛?

问:哦,因为,是的。我的意思是,这是个挺惨重的失败。

答:我没病。我很健康,也根本没受伤。

问:第一盘看上去一切正常,你一直领先。第二盘打到4:3时,比赛因雨中断。重新开始后,你好像连输7局,你能给我们解释一下发生了什么吗?

答:如果我真知道确切原因,我就不会连输7局了。天气情况很困难,(比赛)中断了三次。但这对于两人来说都一样。我想应该搞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自己找原因,也与我的团队一起找原因。

问:你在下雨的时候干什么?

答:做什么?休息。我能干什么?

问:你对她的发挥或者她争胜的决心和性格感到吃惊吗?

答:我的确对她的发挥有点吃惊。她打得很好,也希望她好运。

问:你觉得下雨影响你的节奏了吗?

答:输了就是输了。我无法找其他借口。

问:你下一个目标是什么?你会到德国参赛、休息或者是直接参加草地比赛?

答:不知道。正常情况下,参加完法网之后,我直接参加温网比赛。但未来几天我会看身体条件怎么样,然后决定下一步的比赛计划。

问:你会在温网之前向其他草地赛事申请一张外卡参赛吗?

答:可能吧。但不确定。

问:这是你参加大满贯历史上天气最糟的一次吗?你记得有其他大满贯赛上有这样多次被打断的情况吗?

答:听着,我不能改变天气。我只能接受。这不是我输球的原因,我输了就是输了。因为对于两个人来说,天气条件是一样的,对其他所有运动员也都一样。

接下来是与中国记者的中文问答

问:这场比赛马泰克打得很快,变化很多,是不是难以适应?

答:你都说了,我能说什么?

问:你的身体状态会不会受到气温的影响……

答:不会!我说了与天气没有关系,输了不用找任何理由。

问:你在不久前的斯图加特公开赛上击败了她,这次感觉她有什么不一样?

答:比赛没有可比性,场地不一样,一个室内,一个室外。上次赢她不代表这次赢她。同一个对手也没有可比性。

问:这是你参加法网以来最差的战绩,能否对中国球迷说点什么?

答:我需要对他们说什么吗?我觉得很奇怪,只是输了一场比赛而已。三叩九拜吗?向他们道歉吗?

问:你现在过了30岁,也是一名老将了,是否明年仍然会参加法网的比赛?

答:年龄和明年法网有关系吗?谁说30岁以上就是老将了?

发布会结束。

李娜:无论输赢,都会“呛人”

2011年澳网女单决赛,李娜1:3不敌比利时选手克里斯特尔斯。在第三盘比赛的过程中,李娜跟裁判抱怨:“别让中国观众教我怎么打网球!”原因是比赛过程中有很多观众情不自禁地大声说话干扰到了正在专注比赛的李娜。

2012年联合会杯,赛前新闻发布会有记者问李娜,参加职业比赛和代表国家队参加联合会杯比赛有何不同感受,李娜的回答是,“你不要挖坑让我往里面跳。中国人太多了,每个人吐一口口水,我就被淹了”。

2008年北京奥运会女单半决赛,李娜0:2不敌俄罗斯选手萨芬娜。正当李娜集中精神准备一击致命的时候,看台上的一些观众也因为心情激动而大声呐喊起来,突如其来的喊声干扰了李娜,那记扣杀出界,李娜反而被萨芬娜破发。打完这一分后,又气又恼的李娜冲着看台用英语怒吼了一声“shut up (闭嘴)”以示不满。

2012年中网女单第二轮,李娜2:0胜俄罗斯选手佩特洛娃。赛后发布会上,有记者问李娜,她对教练席大喊而卡洛斯以手势对她示意,是否意味着卡洛斯在平衡教练团队中起到主要作用。这个问题稍显牵强,但李娜的反应竟然是对记者的提问鼓倒掌:“我觉得您‘诠释’得太完美了,我从来没有对团队说什么……不知道您怎么会理解到……我回去必须给卡洛斯说一下看他是否有同样的感受。”李娜下一轮的对手是彭帅,当有记者请她展望一下比赛时,李娜又反问道:“两个人在场上打能怎么样啊?你们想写什么样的报道?”

网友观点:

这一次,李娜的个性没有赢得一片叫好。

回复:就事论事,就这次记者会,记者有给李娜压力吗,李娜回答有必要这么冲吗?特别说到回答英文问题还好,一到中文问题就发飙,我只想问问,这到底是个什么心态。

——支持此观点:3320人。

回复:输球确实是个人的事情,也确实可以跟球迷没关系,但作为职业球员,不仅打球是自己的职业,通过媒体向支持者传递自己的信息也同样是种义务。别享受市场的阳光雨露时是职业球员,一转身就只剩下个性了。费德勒也没这样吧?李娜这次有点过了。

——支持此观点:1335人。

回复:李娜是一个球星,但更是一个人,输球有情绪,情有可原,反思应是我们的媒体,赢球将你捧上天,输球将其贱于泥,在功利的大染缸中要求一个人清高谦逊。所以为什么出现英文回答时表现平淡,中文回答时使之烦躁了。

——支持此观点:456人。

现象分析:

为什么说李娜这次“有点过”

为什么李娜这次发飙支持者寥寥?李娜很幸运,她此前无数次的口无遮拦,都被各种手段化解成各种各样的解读。

比赛时,她多次骂老公姜山,幸亏姜山每次挨骂都用沉默展开危机公关,让老婆的无礼转换成老公对老婆的理解和怜爱,最终变成一个特别励志的故事:一个成功的女人背后总有一个忍辱负重的男人;李娜还炮轰过网球管理中心的领导,那是北京奥运前,她直言奥运会对国家重要,而她作为职业选手更在乎大满贯。幸亏在当时,中国体育已对奥运战略展开反思,对职业体育开始探索。要是倒退10年,李娜的这番言论遭封杀是必然的。李娜也多次斥责过现场的观众,甚至用起了英语“shut up (闭嘴)”,让不懂规矩的中国观众停止喧哗。幸亏,媒体和舆论总是站出来替她解围,并教导中国观众如何提高修养,如何文明观赛。

就这样,李娜每次骂人都有理由让她化险为夷,久而久之,李娜骂人成了习惯,各方人士挨李娜骂似乎也成了习惯。没有人再把她的骂人太当回事。唯独这次法网,李娜的发飙在网络上、舆论间,似乎激起了众怒。原因很简单,李娜的情绪表达,超出了外界容忍的底线。“三叩九拜吗?向他们道歉吗?”这不是李娜输球后习惯性的话中带刺,而是带有挑衅的口吻。问题是,之前无人对她挑衅。难怪,李娜这次发飙,替她辩护的声音寥寥。

为什么对国内外媒体李娜是两种态度?

还有一个比较奇怪的现象:李娜对待国外媒体,态度相对更友善一些。2012年深圳联合会杯,中国球迷去看她的训练,她提出要拉隔离带,拒绝中国球迷观看训练。她还向组委会投诉,说中国球迷打扰了她。许多球迷抱怨说,连费德勒都不会这样对待球迷。还有一次,在中国组织球迷和媒体见面会,凡是中国记者和球迷的提问,她一般不予作答,而是直接说“下一个”。但是,外国媒体问同样的问题,她倒是能耐下性子来回答。

对此李娜也承认,她解释说:“其实我也知道好多人说我为什么对待国外媒体态度好一些,因为国外媒体问的问题只是说你今天这场比赛怎么样,国内更多八卦于比赛以外的事情。”

事实并非如此。2010年澳网大赛期间,国外记者就问李娜的纹身和她与姜山的夫妻关系,面对这些绝对八卦的问题,李娜欣然面对,逐一作答。也许,李娜善待国外媒体、对国内媒体缺乏好感,缘于她对国内媒体的不信任感,她曾说:“我与媒体之间缺乏信任感,我不知道自己该信什么话,不该信什么话。”

李娜向媒体发飙,更多出现在失利后。其实,李娜完全不必担心,随着奥运战略、金牌战略逐渐被国人看淡,大部分媒体,早已看透了输赢。就像去年澳网决赛她三次跌倒三次坚持比赛,这种精神赢得了所有国内媒体的赞许。

为什么国外职业明星懂得善待观众、媒体?

上一篇:多层轻钢结构框架设计下一篇:高中语文教学反思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