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艺术审美特征研究

2024-10-31

声乐艺术审美特征研究(共9篇)

声乐艺术审美特征研究 篇1

摘要:从美学视域与高度来研究声乐艺术的审美特征, 是声乐艺术理论研究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本文从人本性、多元性、情感性、创新性四大理论层面, 对声乐艺术的审美特征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入细致的研究与论述。对于声乐演唱与声乐教学, 均可以提供理性思辨与具体实践的双重参照系。

关键词:声乐,审美,特征,人本多元,情感,创新

具体而言, 声乐艺术的审美特征, 可以分别从以下四大理论层面来进行系统化研究。

一、人本性

声乐艺术的第一大审美特征, 是人本性。

众所周知, 声乐是由人歌唱的音乐, “人体作为歌唱的‘乐器’, 在歌唱发声时, 必须具备四个条件:发音体、共鸣腔、发声动力、语言。人体的声带是发声体;人体的胸腔、喉腔、咽腔、口腔、鼻腔等腔体都是共鸣体;人体发声时呼出的气体是发声动力;人体的唇、齿、舌、喉等咬字吐字器对语言最后形成用人声唱出的‘语言音乐’———声乐。”[1]也就是说, 歌唱者既是“乐器”, 又是演奏者。因此, “学习声乐者还有一项较乐器演奏者更为艰巨复杂的工作必须在学习过程中完成———‘铸造’自己的乐器……他们需要将人体内部与歌唱发声有关的器官, 按照生理机能运动的自然规律, 合乎生理学、物理学、音响学的原理, 组合成一个完整的乐器。”[2]

由此可见, 声乐艺术就是以人体为“乐器”的音乐艺术, 其核心审美特征就是以人体为本的人本性。在“以人为本”的21世纪, 声乐艺术的这一审美特征更加凸显、更为重要。

二、多元性

声乐艺术的第二大审美特征, 是多元性。

因为人是丰富的、复杂的、多元的, 所以由人声歌唱的声乐艺术也自然是丰富的、复杂的、多元的。声乐艺术的这种多元性审美特征, 具体表现在许多层面:

其一是声部的多元性。由于歌唱者的嗓音条件与特点不同, 而划分为许多声部, 即声音的部类, 总的分为男声、女声、童声三大类。其中男声又细分为男高音、男中音、男低音三类;女声也细分为女高音、女中音、女低音三类。而划分的方法, 也呈现多元性特征, 其中主要有音域划分法 (又分自然音域划分法、歌唱音域划分法两种) 、声区划分法 (分为低声区、中声区、高声区三种) 、生理划分法 (根据歌唱者声带的长短、宽窄、厚薄划分声部) 等等。

其二是声类的多元性。声类即不同嗓音的类型, 主要根据歌唱者的音色特点划分。例如女高音分为抒情型 (音色明亮、柔美、秀丽、甜润) 、戏剧型 (音色高亢、深厚、壮阔、有力) 、花腔型 (音色清脆、纯净、纠巧、灵活) ;男高音也分为抒情型 (音色明亮、清脆、柔和、优美) 、戏剧型 (音色嘹亮、结实、浑厚、有力) 等。

其三是声性的多元性。声性即声音的性质, 以声带的机能与振动方式划分, 分为真声 (又称“大嗓”或“大本嗓”) 假声 (又称“小嗓”) 、混合声 (真声与假声的有机结合) 三种。

其四是演唱方式的多元性。声乐演唱方式分为独唱、重唱、合唱、齐唱、伴唱等多种。

其五是演唱流派的多元性。当下, 世界上流行并一致公认的, 有三种声乐唱法———美声唱法、通俗唱法、民族唱法。“三种唱法”实质上是“三大流派”, 而这三大流派又分别呈现多元性特征。例如美声流派就分意大利流派、俄罗斯流派、法国流派、西班牙流派、中国流派等等。又如民族流派, “广义地讲应包括戏曲、曲艺、民歌和带有这三种风格的创作歌曲唱法。但根据人们多年来的习惯称谓, 把演唱民歌和民族风格特色较强的歌曲作品时所采用的声乐技巧称为民族唱法。它既是从我国民歌、戏曲、曲艺这些民族传统演唱法中提炼和继承下来的, 同时又借鉴和吸收了欧洲美声唱法的精髓。”[3]再如通俗流派, 也分美国流派、港澳流派、内地的“东北风”、“西北风”等各种小的流派。

由此可见, 声乐艺术的多元性, 是有目共睹、有耳皆闻、有口皆碑。而在多元化的21世纪, 全球范围内政治的多极化、经济的多边化, 决定了文化的多元化。因此, 声乐艺术的多元性审美特征, 不仅是题中应有之义, 而且是其发展的一大新趋势。

三、情感性

声乐艺术的第三大审美特征, 是情感性。

情感是包括声乐在内的所有音乐艺术的生命与灵魂。对此, 古今中外的美学家、音乐家都有明确的认知, 并有过许多精辟的论述。德国著名美学家黑格尔说:“音乐所特有的因素是单纯的内心方面的因素, 即本身无形的情感。”匈牙利钢琴家兼作曲家李斯特也说:“……音乐是不假任何外力, 直接沁人心脾的最纯的感情的火焰;它是从口吸入的空气, 它是生命的血管中流通着的血液。感情在音乐中独立存在, 放射光芒。”我国西汉的《毛诗序》则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言之不足故嗟叹之, 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 咏歌之不足, 不知手之舞之, 足之蹈之也。”强调的更是声乐的抒情性审美特征。

可以说, 情感表达得优劣成败, 是声乐演唱的最重要的判断标准。从本质上讲, 声乐演唱作为一项艺术创造工程, 就是一个情感传递与互动过程, 即演唱者通过切身真实的情感体验, 把词曲作者在歌曲中所表达的情感, 转化为自身的情感。然后再通过“以情带声, 声情并茂”的演唱, 把这种情感传达给受众 (观众、听众) , 引起受众的情感共鸣, 最终收到“以情动情”的审美效果。在这方面, 有许多典型的例证。《列子·汤问》篇说:我国战国时韩国的女歌手韩娥, 就以真挚、浓厚的情感化歌唱, 打动了受众, 留下了“余音绕梁”的典故:“昔韩娥东之齐, 匮粮, 过雍门, 鬻歌假食, 既去而余音绕梁木丽, 三日不绝, 左右以其人弗去。”

古今中外的所有声乐作品, 无一不表现人的情感。例如表现亲情的《烛光里的妈妈》, 表现友情的《朋友》, 表现爱情的《真爱》, 表现爱国情的《我爱你, 中国》, 表现爱民情的《父老乡亲》……如此等等, 不胜枚举。

四、创新性

声乐艺术的第四大审美特征, 是创新性。

一切艺术都必须与时俱进, 不断创新, 才能不断发展, 不断繁荣。音乐艺术如此, 声乐艺术亦如此。

声乐演唱从来就不是鹦鹉学舌、机械模仿, 而是创新创造、个性张扬。

中国的美声流派, 就是一个创新发展的历史。1919年“五四”运动以后, 美声流派传入中国。第一代美声歌唱家将欧洲美声声乐的发声技巧与我国民族语言结合起来, 根据民族的审美情趣, 创作、演唱了大量的艺术歌曲与抗日救亡歌曲, 为美声流派的中国流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建国以后,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 中国的美声流派在民族化的道路上更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令世界歌坛瞩目。

中国的民族流派, 同样大幅度创新, 在继承传统的艺术文化的基础上, 大胆充分地吸收了西方美声流派的精华, 遵循科学的发声方法, 特别是在高声区的发声方法上进行了大胆的改革与创新, 取得了显著的突破与成效, 音域大大拓宽, 音量大大增强, 音色更加富于变化, 成为世界歌坛的一朵奇葩。

中国的通俗流派, 逐渐摆脱港台通俗流派轻柔、低婉的风格影响, 形成了具有浓烈乡土气息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刚健、奔放、粗犷的艺术风格。

由此可见, 创新性更是声乐艺术的重要审美特征。

综上所述, 人本性、多元性、情感性、创新性是声乐艺术的四大审美特征, 而这四大审美特征又是互相结合、互相渗透、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 它们以“四轮定位”的艺术格局, 共同打造出声乐艺术的辉煌与亮丽。

参考文献

[1]吕利.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实用教学新论[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8:6.

[2]吕利, 任国君, 姜秀玲.歌唱艺术指要[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 2004:26.

[3]韩勋国.歌唱教程[M].武汉: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 1999:61.

声乐艺术审美特征研究 篇2

2美声声乐艺术的审美特征

2.1情感之美

在声乐领域,在对不同的声乐作品进行表演的时候,表演者首先需要对作品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情感进行深入的领会。进而在表演的过程中,在自身理解的基础上,借助一定的表演技巧,将作品所富含的感情传递给观众。在美声声乐中,丰富而充沛的情感也是其在表演过程表现出的十分鲜明的特点。而情感之美,也是美声声乐所具备的十分重要的审美特征之一。美声声乐艺术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类型,在对不同的声乐作品进行表演的过程中,表演者不但需要熟练的掌握各种美声演唱技巧,也需要充分认识到作品情感展示的重要性。对于不同的美声声乐作品,其中所包含的情感内涵需要表演者在深刻理解、用心体会的基础上进行表演。在具体的表演过程中,虽然不同个体的审美角度和审美观点各不相同,但对于不同的听众而言,只要表演者可以通过借助一定的演唱技巧,来将美声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完美的表达出来,便可以使听众感受到作品的情感内涵,以及美声声乐所具备的情感特质。因此,表演者便需要用心体会美声艺术中所包含的众多的情感,在用心领悟的基础上,利用自身所学到的歌唱技巧来使表演达到情感的深处。这一过程中,还需要实现技巧与情感的双重结合,需要演唱者对美声声乐技巧与情感展示进行合理的安排。美声声乐的表演者在表演的过程中需要充分了解到作品的情感内涵,并结合合适的表演的技巧,进而更好的将作品中的情感完全的展现出来。

2.2声音之美

在声乐艺术中,无论何种类型的声乐,在进行表演的过程中,所依赖的主要寄托载体都是声音。从审美的角度来看,在声乐表演中,表演者利用自身美好的声音对各种声乐作品进行表演,可以很好的吸引听众们的注意力,将阻品众所蕴含的艺术内涵展现出来,并带给人们美的享受。对于美声声乐艺术而言,同样对声音有着极高的关注,并充满了声音之美。在日常的学习和训练过程中,美声声乐对演唱者的声音有着极为严格的要求。一名合格的美声表演者需要经过长期、严格、标准的演唱和表演训练,进而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水平,能够凭借着肌肉的力量来表达出声音的色彩。同时,还可以在演唱过程中借助美声演唱技巧,利用充沛的气息体积华美的.音色,借助声音的综合性和宽广性来,使相应的声音具备一定的音响效果,获得不同凡响的表演效果。另外,美声的声音审美特质还表现在咬文嚼字方面,在美声声乐艺术当中,还十分注重咬字技巧。从唱法角度进行分析,美声在气息上具有较为浑厚的特点。演唱中在腔体发出声音以后,需要演唱者依靠唇部的肌肉来对咬字情况进行控制。而美声的咬字来源于拉丁语系,要求其在保障连贯性的同时将咬字清晰的表达出来。例如,在利用美声声乐技巧对各种中文艺术歌曲进行演绎的时候,便需要对相应的咬字方法进行合理的安排。除艺术歌曲深厚的文化内涵是普通歌唱者难以把握这一因素之外,在技术层面,中文的咬字断句方法与适用于外文歌剧的美声唱法并不契合,因而用西洋美声的演唱技法来演绎中国艺术歌曲难度极高,即使很杰出的美声歌唱家在演唱中文歌曲之时,听众也往往难以分辨其演唱的歌词内容。因此,还需要演唱者在表演中不断探索,逐渐摸索适合自己的美声演唱方法,以更好的展现出美声声乐的声音之美。

2.3内涵之美

美声艺术当中所具有的包容性特质具有一定的可持续性,美声声乐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拥有极高的水准,是其他的艺术无法比拟的。在歌剧当中,美声的表演就占据了很重要的表演成分,在其他的艺术当中,也会借鉴美声的文化内涵。因此,在具体的美声声乐表演中,还需要结合不同声乐作品的实际情况,合理的应用美声技法,以更好的展现出美声声乐的内涵美特征。例如,中国美声是美声唱法与中国汉语语言完善结合,能够完美演绎中国声乐作品、体现中华民族音乐灵魂和韵味的歌唱方法。因此,在对各种中国美声作品进行表演的时候,还需要演唱者在对西方传统美声经过充分学习、消化、吸收并经改造的基础上进行美声演唱。以实现美声声乐与中国汉语语言的良好结合,符合外国观众歌剧审美习惯的美声歌唱,又能够被中国人广为接受和喜欢的美声歌唱。

3结束语

总之,美声声乐艺术包含了十分丰富的内容,不但涉及到各种艺术理论和演唱技巧,也具备鲜明的美学特征。从审美角度进行分析,其在声音和情感以及内涵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鲜明的审美特征。在对美声声乐艺术进行分析和研究的过程中,还需要积极的从审美角度出发,掌握其艺术本质,进而更好促进美声声乐艺术在我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旭东.中国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字声问题及审美差异[J].人民音乐(评论版),(01):52-55.

[2]滑静.聆听文化的声音文化审美意识形态下的中西“歌剧”唱腔音色比较研究初探[J].音乐创作,(03):158-160.

[3]张璨.民族审美习惯之差异对美声发声的影响[J].大众文艺,2011(05):6-7.

声乐艺术审美特征研究 篇3

一、字的韵味

字是构成民族声乐艺术的最基本条件, 也是形成民族声乐艺术韵味的基础, 只有掌握好字, 才能体现出民族声乐艺术的韵味。我国的民族声乐歌唱家、作曲家有很多, 在进行民族声乐作品创作、表演过程中, 这些歌唱家、作曲家十分注重中国戏曲的吐字清晰韵味, 因此, 从这一角度看, 中国戏曲艺术的“重字”韵味不仅为当代民族声乐演唱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还明确了民族声乐艺术独特的美学特征。

字的韵味即咬字的标准, 在民族声乐艺术中, 最基本的技术要求就是咬字清晰, 对于字韵, 必须通过民族声乐作品的在语言规律, 将字的首、腹、尾体现出来, 这样才能保证观众了解歌词的意思, 所以民族声乐艺术的字韵审美特征主要体现在清晰、晓义上面。在民族声乐艺术中, 咬字艺术是最基本的审美原则, 以汉语歌词为例, 在进行歌曲演唱时, 表演者需要将汉语的声、韵、调等特征准确的唱出来, 这样才可以让观众体会到声乐艺术中的韵味。

二、声音的韵味

在分析民族声乐艺术的审美特征时, 仅仅做到咬字准确是远远不够的, 还需要做到声韵美。在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中, 经常会发现, 一字发出以后, 字和声音需要延长很长时间, 而字和声的延长必须用歌唱技术进行修饰, 这样才能使得吐字清晰, 声音优美, 这样才能表现出民族声乐艺术中的声韵美。对于民族声乐艺术声韵美, 可以从字重声轻、以字带声、字声流动、字正腔圆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 字重声轻

字重声轻是指在进行民族声乐演唱时, 强调字开头的力度, 从而维持呼吸的稳定, 带动呼吸、声音的良好结合。字重声轻要求咬字在口, 喉咙发声, 字前声后, 通过喉、齿、唇, 交代清楚字音。民族声乐教育家金铁霖曾说:对于字头, 可以在嘴唇的任何部位, 而声音需要引导在通道里, 随后放松嘴巴。其本意就是说字重声轻、字前声后需要紧密结合起来, 这样才能保证民族声乐表演中, 字音准确、声音连贯。

2. 以字带声

以字带声通俗的讲就是音乐化语言, 表演者在进行歌曲演唱时, 通过唱明字头, 带动声音进行音律快慢、强弱等的变化。在民族声乐艺术表演中, 声音会将歌词韵律、音乐旋律的有机结合体直观的展现出来, 这也是表演者实现“以字行腔”的重要环节, 表演者需要对歌词语调、语气、情感等进行细腻的处理, 将字词因素和音乐旋律的韵律更加细腻的表现出来, 以字带声, 用声传义, 实现字、曲、声的有机结合, 让观众在字、曲、声中理解民族声乐作品的情感, 并从中得到审美感受, 这样才能体现出民族声乐艺术的韵味美。

3. 字声流动

对于声乐艺术, 必须保证字声能随着音乐旋律起伏流动, 这样才能使得表演者在演唱过程中与观众形成良好的互动, 并产生特殊的美学特征。对于同一首歌, 有的表演者演唱出来十分单调, 但有的表演者演唱出来则韵味十足, 其主要原因就是表演者在音腔变化掌握方面有差异, 表演者必须加强日常训练, 掌握多种民族声乐艺术的审美特征, 并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修养, 从而轻松的实现字声流动。

4. 字正腔圆

对于民族声乐艺术, 最基础的常识就是字正腔圆, 但是字正未必就是声美, 咬字清晰与歌声的美妙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在观众看来, 美妙的歌声, 不仅仅是咬字清晰, 还需要有优美动听的旋律。这就需要在民族声乐艺术表演中, 充分运用音乐旋律、节奏及表演技巧, 优美动听的将曲调唱出来, 实现字正腔圆, 这样才能将民族声乐作品中的情感特色形象的展现出来。在创造民族声乐艺术的韵味时, 最关键的就是保证行腔美、音质美、表情美, 对观众来说, 只有通过优美的声音、表情, 才能深入体会民族声乐艺术的韵味。

三、情的韵味

字的韵味和声音的韵味是实现民族声乐艺术韵味的重要基石, 而情的韵味则能是民族声乐艺术更加完整、动人, 因此, 要想体现出民族声乐艺术的韵味, 还需要做到字、声、情的全面结合。在民族声乐表演中, 只有利用情感来体现字韵、声韵, 才可以将技巧、感情、韵味融为一体, 才能达到动人的效果。在民族声乐艺术中, 有“动人先有情”的说法, 这就是说只有融入感情的民族声乐作品才能打动观众, 表演者必须对作品有深入的理解, 并结合自身的情感体验, 对作品进行演绎, 才会激起观众的情感, 才能达到“百听不厌、绕梁三日”的声乐艺术美学特征。

四、总结

对民族声乐艺术的审美特征而言, 从韵味的角度看, 仅仅依靠字韵、声韵、情韵的某一部分是很难创造民族声乐艺术的韵味美, 只有将三者完美的结合在一起, 才可以达到动情、传神、悦耳的效果, 才能引起广大观众的共鸣。

摘要: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民族声乐艺术文化十分深奥, 浓厚的民族声乐艺术是我国各种人民的创作结晶, 也是我国声乐艺术中的宝贵财富。对民族声乐艺术而言, 不同民族体现出不同的审美特征, 韵味美作为最古老的一种艺术美, 从韵味角度对民族声乐艺术的审美特征进行分析, 对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韵味,民族声乐艺术,审美特征

参考文献

[1]金满喜.从对“韵味”的追求看民族声乐艺术的审美特征[J].音乐大观, 2014 (23) .

[2]赵超.从“韵味”的角度看民族声乐艺术的审美追求[J].华章, 2014 (02) .

书法艺术的审美特征 篇4

书法,是指文字的书写方法,规律和法则。中国书法其特定含义是指具有美的欣赏价值的艺术作品。从广义上讲,世界上各民族文字的起源都可追溯到“象形文字”,都有自己的文字和书写技巧,都有自己的“书法”。但是,各国文字都从象形中断了,从“表意”走向了“表音”,只有中国的汉字从原始象形的“表意”,一直延续了下来。长期的发展使中国书法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艺术形式。可以说,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字的创立,最初都是为了记录语言。但是,纵观大千世界,在流传下来的这么多种文字当中惟有汉字兼具了实用和审美的功效,衍生出了独具魅力的书法艺术。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也是毋庸置疑的--书法就是传统文化的缩影。

构成审美的基本要素 .书法是以书写汉字为对象、是以笔画、结构、章法为基本要素,通过笔、墨的运用达到表现艺术的目的。中国书法之所以能成为一门艺术,是因为中国汉字具有非常大的可塑性、可为性,就是说中国的汉字天生就具有艺术素质。例如,(1)汉字的造型是变化多端的:有正方形、长方形、扁方形、品字形、到品形;有上宽下窄、下窄上宽;有左高右低、右高左低等等。(2)汉字的字体是不断演变的:甲骨文、金文、籀文、战国文字、小篆、竹木简书、隶书、章草、今草、魏碑、正楷、行书等。(3)汉字的每种字体又有丰富的不同的风格和书写特色:或厚重、或飘逸、或庄严、或典雅、或苍劲、或灵秀、或稚拙、或老辣、或恬淡、或典雅、或茂密、或疏朗„„(4)书法的特有工具——毛笔、墨汁、宣纸各有特殊功能的:“墨色的浓、淡、干、湿”;笔法的“方圆、刚柔、提按、顿挫、疾徐、收放”等等,以及又能写出不同意趣的“点、线、面、结构、章法”(5)不同的时代,文化背景的不同:殷商的契刻甲骨、周朝的铸造金文、春秋战国的帛书竹简、汉魏的碑志摩崖、晋唐的尺牍等。可谓名碑法帖浩如烟海,方家大师群星灿灿,所有这些都足可以构成了中国书法美学的基本要素,足可以构筑了中国书法悠久灿烂文化历史。我国当代书法家沈尹默说:“世人公认中国书法是最高艺术,就是因为它能显示出惊人奇迹,无彩而有图画之烂漫,无声而有音乐之和谐,引人入胜,心畅神怡。特别是书法与文学的结合更加深了精神内涵,使书法成为为一种表达最深意境和情操的民族艺术。”中国书画收藏在线.

由此可见,书法同其它姐妹艺术一样,具有强烈的艺术表现力,书家往往借助手中的毛笔抒发情怀,或借物托志、或修养身心。将自身的生命情思,精神意蕴和审美趣味有机的与笔墨线条交织融合。画家吕子凤说:“在造型过程中作者的感情就一直和笔力融合在一起活动着,笔所到之处,无论是长线短线,是短到极短的点和由点扩大的块,都成为感情活动的痕迹2.字体与书体风格的庞大体系(1)篆书 篆书泛指秦代以前的古文字,包括甲骨文、金文、籀文、战国文字、小篆.

甲骨文是商代契刻龟甲兽骨上的文字,也是中国书法史能够见到的最早的构成相当规模的文字体系,并且具备了很强的书法艺术性。古文字学家董作宾先生曾根据甲骨文的不同风格变化,将其划分为五个时期,其风格表现为“一期书风雄伟、二期书风整饬、三期书风颓靡、四期书风劲峭,五期书风严整”。使甲骨文呈现出多种艺术风格,有的率真天成,有的严整秀丽,有的奇异险绝,有的雄浑朴茂,有的肆意放纵等。甲骨文的书法艺术性开启了后世书法风格变化的源头。

金文是指周朝时铸造鼎、壶、盘、簋、盂、钟等青铜器皿上的文字,因为是铸造,所以比较起甲骨文更加庄重、雄强、厚重。金文总体上体现方正,笔画布置相对匀称,从前期、中期、晚期的风格划分来看,亦是有很大区别。比如《散氏盘》的苍劲古朴、肆意天成;《墙盘铭》的厚重俊秀;《大盂鼎》刻利奇崛;《毛公鼎》严整规范等,各领风姿。小篆是大篆简化的字体,是秦朝统一六国后推行的具有一定威严的正统文字,其笔画粗细均匀一致、线条圆润、笔画对称、行笔舒缓、结构严谨,极具美观性、装饰性。后世将小篆发展到了及至,称小篆为“铁线”、“玉柱篆”。

(2)隶书 隶书又在篆书的基础上进行了重大改革,由篆书形体的长方变为扁方,由用笔的圆转变为方折,删繁就简,使隶书成为今文字与古文字的分水岭。隶书萌生于秦代,成熟于汉代。东汉时期遗留了下来大量的石刻,碑版铭文,可谓一碑一姿,一碑一奇,是书法史上一个辉煌顶峰时期。大抵隶书的风格可分为三个路数,以《曹全碑》为代表的一路隽永、阿娜;以《张迁》碑为代表的一路方正、奇崛;以《石门颂》为代表的一路肆意方纵、翩翩自得。隶书的简化,也萌生了隶书自身的快速写法o(3)草书 汉代的竹木简就是汉人日常应用的手书草写,又在此基础上行成了当时最初的草书——章草。章草每字独立而不互相连属,保留着隶书笔法行迹。汉简、章草又是隶书向今草的过度体。今草去掉了章草的波折,使上下字之间笔画连属,字与字之间互相映带,连绵不断,线条流畅婉转,富有表现力和韵律感。按着草的程度不同,有小草、大草、狂草的区分。大草、狂草用笔更加飞动放纵,回环萦绕,跌宕起伏,龙蛇蜿蜒,气势磅礴,使书法的表现力大大的增强。草书也被誉为书法中的最高表现形式。

(4)楷书 正统的碑版隶书发展了楷书,楷书发萌于汉末,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早期的楷书(当时称今隶)受着隶书的影响,结构趋于扁形,用笔自然活泼,天真烂漫。北魏时期大量的碑版、墓志是这一时期楷书风格的代表,其出土的规模和水准,可与汉代的隶书相媲美,世称北碑、魏碑。楷书到了唐代,书体结构由扁形变为长方形,楷书的发展达到了顶峰,结构端庄严谨,笔法完备。唐代以后楷书大家辈出,风格多样,著名的有欧体、颜体、柳体、赵体。唐楷一经定体既成为现行规范化通行汉字至今一千多年,中国书法的字体再未演变。(5)行书 行书是在正楷的基础上,笔画借用了草书的灵活,对楷书进行了省简,笔势连贯,由折变圆,书写流畅又字型美观,书写快洁又易识易认,非常具有实用性。行书的风格亦是丰富多彩,自汉代以后每个时代都有代表性大家,王羲之、王献之、颜真卿、米芾、苏东坡、、赵孟俯、文征明等。

二、书法艺术鉴赏的综合层面

对书法艺术能够达到了懂得欣赏的程度,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欣赏它的难度,就在于它太抽象了。抽象的本身,在于区别再现艺术能够直观撷取生活的一个画面、一个场景,使观赏者参照生活的阅历,对艺术作品作出赏评,(当然这也需要观赏者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如绘画、影视、戏曲、小品等。对于书法艺术的欣赏,要求欣赏者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和艺术素养,尤其是曾经受过书法艺术的审美教育,对不同的线条美感能作出鉴定或感悟能力,同时对历代法帖具有常识性的了解,并经过长期的积累才能对书法达到一定的欣赏能力的目的。书法艺术的抽象性,应该等同于音乐、舞蹈。音乐旋律的起伏、节奏的长短快慢,以及节奏的或舒缓或流畅,声调的明暗等,都与书法休戚相关,它的相同取决于作者对音乐声音或对书法线条的驾御能力,并介乎生活与抽象艺术之间的集中提取,从而应用抽象语言符号,进行想象力丰富的创造,这种想象空间就是抽象的、不固定、不具体的反映生活,但艺术自身又具有很强的规律性。对于抽象性,不同的人对不同的作品,有不同的感受,下出的结论也会截然不同。所以对欣赏者来说也同样是具有不固定性。然而,要想达到欣赏音乐的目的,就是要抓住音乐欣赏的规律这样一个前提。掌握这个规律也是欣赏者的起码的音乐素养。对书法的欣赏也同样要掌握书法语言,对书法线条的美感有一个确切的审美能力,也就是象掌握音乐欣赏规律一样

1、传统的书法审美观

历来中国书法传统的审美观,或是结合自然,比拟自然界的山水、云雾、风雨、雷电;或比拟龙蛇、鸟兽;或比拟人文等,晋朝人放浪飘逸,崇尚清谈,对书法风气也崇尚“韵致”;唐朝人以彪炳赤诚为上,忠心耿耿,所以唐代的书风及至“法度”;宋朝人秉承晋朝遗风,崇尚书法的“意境”;元、明人更注重仪表、礼仪,其书风更崇尚字的“姿态”。就是说无论是那个书家,都很难在大的时代背景下背道而驰,只是每个人有个性差异而已。孙过庭说的“古不乖时,今不同弊”就是这个意思。例如形容王僧虔的书法:“如谢家子弟,纵不复端正,奕奕皆有一种风流骨气”;形容卫夫人的字“若舞女插花”等是用人来形容书法的美。形容王羲之的书法“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阁„„”,“每作一‘点’如高山坠石”;“每作一‘横’如千里阵云”;“每作一‘撇’如陆断犀象”;“每作一‘竖’如万岁枯滕”„„事实上不同的线条却给人以不同的感受,“直线”给人以挺拔刚劲的感觉;“斜线”给人以惊险的感觉;“弧线”给人以生命力的感觉;“曲线”给人以动态的感觉;“圆线”给人以柔和的感觉;“方折线”给人以硬朗的感觉,以及粗线厚重,细线灵巧,斑驳线苍劲,飞白线苍茫等等。古人还把书法中具有自然、动感、劲健、凝重的线条,比喻成“屋漏痕”、“断墙壁”、“折钗股”、“锥划沙”、“印印泥”。

于是,无论是真、草、隶、篆、行那种字体,其自身都具有不同的风格,又都是在以上这些不同的线条组合、作用下形成的。欧阳询楷书严谨峭拔、用笔奇险、化险为夷。是用简洁、硬朗、内厌、直斜线并用,形成这样的风格;颜体楷书体势宽博、雍容大度,用笔遒劲、厚重、外拓,起止转折,圆笔居多的线条所形成的;柳公权的楷书和颜体结构大抵相似,比较之下柳体更趋于挺拔、清劲;赵孟俯的楷书隽永、抚媚、平和。用笔更采用笔势连贯,轻巧、富有动感的线条构成的风格。那么其它字体如隶书、篆书、北碑、行书都同样具有相同的线条进行组合,比如欧体对应《曹全碑》;颜体对应《石门铭》,赵体与王羲之一脉相承。至于草书的线条应用更是变化多端,丰富多彩。

2、时代背景和现时条件

-欣赏书法对线条的认识固然是重要基础,是根本。除此而外,了解每一个书家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书家的师承、文学的修养和书家当时的心情的不同,环境的差异的了解,也都是作为欣赏书法所应具备的基本常识,时代背景例如:晋朝人放浪飘逸,崇尚清谈,对书法风气也崇尚“韵致”;唐朝人以彪炳赤诚为上,忠心耿耿,所以唐代的书风及至“法度”;宋朝人秉承晋朝遗风,崇尚书法的“意境”;元、明人更注重仪表、礼仪,其书风更崇尚字的“姿态”。就是说无论是那个书家,都很难在大的时代背景下背道而驰,只是每个人有个性差异而已。孙过庭说的“古不乖时,今不同弊”就是这个意思。个性的差异最应当受到的制约和显现,是师承的影响、熏陶、天资、功用、性格的集中体现。比如献之学羲之,小欧学大欧,乃至初唐时的互师互学。书写作品时,书家当时心情和所处的环境也是影响作品风格的重要条件。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是王羲之和当时很有名气的四十二位文人墨客集聚在绍兴的兰亭,当时情形是“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又有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带左右,一殇一咏”的畅快心情下,乘着微醉,挥毫写下了千古佳作《兰亭序》。与这个心境相反,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的《祭侄文稿》是唐代大书家颜真卿的侄子颜季明平定叛乱时,被叛将砍了头,颜真卿在悲痛万分的心情下写完了这份《祭文草稿》的。所以《兰亭序》的风格恬静、淡雅、不激不历,反衬《祭侄文稿》的风格则是粗矿、苍郁,不计工拙,圈圈抹抹。《祭侄文稿》尽管是随意草稿,仍然体现了一代大书家的深厚功力。

3、书法艺术要具有丰富的文学内涵中国书画收藏在线

欣赏书法作品的同时,作品所写的内容是非常重要的,内容是一幅作品的灵魂。古人说“文以载道,书以换彩”,字写的再好,都要服务于文章,二者之间相辅相成,不可分割。无论书写的内容或格言、或警句、或文赋,都能体现一个书家文学修养。当书家要写作品时,就意味目的性和针对性。如送给朋友贺喜的,内容选择自然就要与喜庆的内容相关。要写给给老人祝寿的就要与祝寿的内容相关。送别的、勉励学习的、布置家居的、悬挂厅堂的等等都要与书者或欣赏者情景、事物相关„„反之,人家结婚了赠一幅“送别诗”或“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就闹出笑话。除此,书法作品的风格要与书写的内容尽量协调,比如写勉励的句子“学而不厌”、“学贵有恒”、“艺无止境”等警句。那么书写的风格则适合侧重于厚重有力的,以风格显示出内容的坚定性。如布置厅堂的作品,因为空间大,最好写气势恢弘的大草,比如苏东坡的“水调歌头”等。卧室家居空间比较小的,适合写“幽静”“恬淡”或根据主人的雅趣、嗜好写“兰石之性”、“风竹成韵”、“清风入阁”等,书风采用温和、隽雅的气息为宜。如果写“苍松翠柏”、“登峰造极”字迹就要有气势。反之笔调柔和,风摆杨柳,就显得形式内容不和谐,不统一。总之,书法是综合性艺术,它要求无论是创作者,还是欣赏者,都需要经过不断的努力学习、修炼、积累和加强综合文化知识,才能对它达到认识、了解、掌握乃至于驾御书法艺术的目的.二、此外,意境美是书法家思想感情和修养的流露。思想感情是一切艺术的属性,如“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的《兰亭序》,作者完全陶醉在大自然之中。从书法的内容、线条、结构、章法、体势等体现了作者纯真、质朴的思想感情,抒发了作者对人生短暂、欢乐有尽的感慨。再如清代“杨州八怪”之一郑板桥在当时提倡馆阁体的书风下,在书法上大胆创造、锐意革新,创造出“板桥体”。他的章法如“乱石铺街”但“乱”出法度,“乱”出神韵、风姿格调、骨力、气势、气脉相通方面,心须意合,若明若暗地从书法作品中表现出来,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成为书法艺术的佳作。用崭新的眼光去看,那些真正的作品中才有可能每次都有新的发现。作品似乎跟活生生的人一样高深莫测、难以预言。因为那是作品本身的一个动人心弦的世界,它有自己的独特法则和内涵。任何人都很难说自己已经了解了它的一切,因为谁也不可能做到这一点。对待作品如果真的有了如对待人的一种心态,那么便能敏于捕捉作品的细节与内涵,洞见作品的妙处,这才是真正的艺术鉴赏。

声乐艺术审美特征研究 篇5

一、歌曲产生的时代背景

歌曲产生的时代背景不同,风格也会产生相应的变化,所以在演唱一首歌曲时,我们首先要了解歌曲的历史背景,从而更加深刻的去了解这个作品的真正含义,准确的去诠释作品。在我过古代就开始出现了音乐机构,《诗经》中的《国风》,是我国古代最早的民歌集。在战国后期,诗人屈原等人,对楚国民歌进行了搜集和整理,根据民歌的新曲创作,编写了《楚辞》民歌集,在《楚辞》中有很多爱国性质的民歌存在。因此,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产生的民歌也有差异,特别是在我们国家,五十六个民族,各民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特质,因此演唱者在学习一首歌曲时,我们需要且必须先了解歌曲产生是文化背景,从而去掌握演唱这首歌曲的艺术审美特征。

二、中国传统民歌艺术风格特征

中国传统民歌艺术风格特征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

1、历史悠久、体裁丰富、歌舞性强

我国民歌最早的表现形式是:劳动号子、曲调短小、节奏简单,多以呐喊、吆喝等演唱形式为主。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民歌经历了“唐诗”“宋词”“元曲”“明歌”“清曲”的一个历史变更,特别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更加重视民族音乐与民歌的发展,培养出了大量优秀音乐家同时也创作了《乌苏里船歌》、《小白杨》、等脍炙人口的声乐作品,使得民歌的发展以及声乐演唱技巧都取得了进步。

我国的民歌体裁极其丰富,按演唱形式可以分为:劳动号子、小曲、山歌、儿歌等,按地域不同可以区分为:陕北民歌、云南民歌、东北民歌、新疆民歌,西北民歌等等。按民族的不同也能将民歌区分为:汉族民歌、蒙古民歌、朝鲜族民歌等少数民歌族民歌。

2、取材广泛、即兴性、传播性强

我国大量的民歌都取材于我们劳动人民日常生活,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大部分地域的民歌多是以简单的几种曲调为旋律的基础,有些没有固定唱词,歌词都是即兴创作,即兴创作的歌词必然会使民歌曲调产生不同程度上的变化。民歌在结构上和整体框架上有很大差异最为常见的是上下乐句的对称结构,具有起、承、转、合,性质结构。例如《小河淌水》,全曲就采用了这样的结构性质,乐句采用了正式的结构,每四句中间加一个“哎…..”开头,同样的旋律采用两段歌词进行反复配唱。咱们在演唱《小河淌水》时,一定要注意歌曲的艺术处理与歌唱相结合,从而加强艺术效果及感染力。民歌除了在结构上有很大差异行,在调性上也存在着不同,调性决定这首歌曲的风格,因此调性特征在歌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一般宫调式的歌曲风格热情明朗,而羽调式则是柔和抒情,就像西洋调式一样,大调式热情明朗,而小调式就是抒情、柔和。

3、时代性与社会功能性强

从民歌的发展脉络中,我们能够看出民歌随着时代的变更,也在与时俱进发生不同的变化,在奴隶社会,随着等级制度的慢慢行成,使得民歌也产生了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一方面主要是表达劳动人们日常生活,而另一方面则是统治阶级利用民歌来控制思想动态。到了封建社会,阶级矛盾不断的激化,民歌的内容主要表现和揭露与批判的基础上提出反抗和斗争。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时期,这一时期的民歌主要是反对民族压迫,例如《小放牛》、《孟姜女》等优秀作品。民歌的社会功能性主要体现在祭祀功能和礼仪功能上。从古至今,我们的很多民歌都具有这两个社会功能,祭祀歌曲主要是用于祭祖活动、除病、驱邪免灾等仪式。礼仪功能主要是用于庆祝。中国民歌的不断积累、创新、传播和发展。使得我的民族声乐的演唱技巧也日益成熟。

三、中国民歌的语言文字演唱的审美特征

中国是一个泱泱大国,五十六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语言,虽然全国统一使用了普通话,但是个地方的方言并没有被人们抛弃,而且有一些民族歌曲在一开始就是采用的地方方言,特别是陕北的信天游,它具有着自己的语言韵味和特征。因此,咱们演唱者在演唱一首曲目时,在了解他们的历史背景和作品内涵之后,我们在文字语言上一定要多多的花费一些时间。民歌的咬字一定要字正腔圆,我们从三个反面进行阐述:

1、字头清

歌唱的咬字、吐字的字头部分,即声母或辅音发音的起始,由气流突破语言器官不同部位的阻力产生。咱们在演唱不同风格的歌曲时,采用不同的咬字方式,在演唱刚劲有力的歌曲及乐句时,字头及其喷口应结实有力,口腔的相关部位要有一定的紧张度,使声音的激起强健,有弹性,但不能咬死。演唱抒情性的歌曲及乐句时,字头以及从声母到韵母的过渡,子与字之间的衔接,均应柔和,尽量圆滑、连贯。不论演唱速度快或慢的歌曲,都不能把字唱断。应该讲究字的修饰,尤其是要把握好字的拖腔和归韵,使歌声达到连绵不断的效果。演唱活泼欢快的歌曲时,特别要注意形成字头的口腔各部位动作,要灵活而敏捷,使演唱中的字与声既清楚,又具有弹性。

2、字腹正

在歌唱的行腔过程中,即字腹延长时,口形一般不能随旋律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应保持住母音原型,使音韵共鸣到位,声音圆润、饱满、洪亮、松弛,产生高质量的母音化的声腔,并使字腹的共鸣形态在所有发音时值内保持不变,直到收尾的瞬间。

3、字尾准

歌唱咬字、吐字的字尾只的是韵母尾部的元音或辅音,也叫韵尾。歌唱咬字中完成韵尾的过程,亦归韵。有了清晰的字头,正确规范的字腹,还要把字尾收好,做到归韵准确,才能完美完成歌唱咬字、吐字的全过程。

当我们在演唱或者欣赏一首作品时,可以从这几个方面进行赏析,抓住歌曲的主要特征和审美特征,结合歌曲的历史背景,这样才能够更加深刻的去理解和了解作品的内涵,从而不断的使我国的传统民歌发扬,让更多广众发现和喜爱。

摘要:中国是一个泱泱大国,五十六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语言,虽然全国统一使用了普通话,但是个地方的方言并没有被人们抛弃,而且有一些民族歌曲在一开始就是采用的地方方言,特别是陕北的信天游,它具有着自己的语言韵味和特征。

关键词:民歌,艺术审美,传统民歌,民歌演唱

参考文献

[1]陈华、刘兵《声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刘锡梁《论中国民歌的艺术表现特征》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3]廖莉萍《中国民族声乐演唱艺术审美初探》湖南师范大学

[4]周耘《中国传统民歌艺术》武汉出版社

声乐艺术审美特征研究 篇6

关键词:现代艺术设计,审美,情感

现代艺术设计包括设计者对艺术的追求以及设计者的艺术追求, 通过艺术的主题和设计作品来表达艺术家的精神追求。现代艺术设计的灵魂在于设计意境或创意, 很多设计者渐渐重视设计的心理特点, 以此来传达设计的审美信息, 表达审美个性, 美是审美对象和审美意识的和谐统一。现代艺术设计是对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传承, 是中国传统美学观念和艺术魅力的体现, 并且将设计者的艺术修养、情感的表达和精神追求得到充分发挥。

一、现代艺术设计的审美体验与人文精神的艺术表达

审美体验是一种心理过程, 也可以叫做移情。审美经验基本上是从内部开始, 反应首先出现在身体的某些部位, 从内部产生的这种感觉会引发某种情感, 情感的形式将有一个相应的美感。置身于审美对象的情绪, 把审美主体的情感影射到审美对象的结构中, 从而把自身置换为审美对象而进行感受体验。在审美中, 人们通常把自己的主观情感外射转移到审美对象上, 然后享受和体验。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艺术设计当属文化精神范畴, 是传承文化精神的载体。人文精神, 时代的特点, 独特的设计师的个性, 以及民族文化和艺术内涵作为共同追求融合在一起, 在艺术作品中得以体现, 并因这类载体而绽放出艺术魅力和精神光彩。艺术家或设计师对艺术设计的独特想法, 体现出了设计师们才华与个性, 其中的每一个细节是艺术家对艺术的不同追求, 对美的不同理解, 以及对美的认识的创建或再现。

用景观设计作为例子, 现代设计艺术把中国传统文化浓厚的人文精神与文化韵味体现出来。如苏州园林, 其艺术设计风格是自由的, 清新的, 淡雅的, 就是巧妙地融合了现代设计与古典文化, 并且融合的非常自然、和谐、统一, 使中国文化精神的独特魅力和美丽的意境得到充分体现。景观设计方面的规划思想, 艺术构思以及规划格局 (或建设模式) , 每一点都将中国文化和人文精神的审美追求展现出来。他们继承了古典艺术的设计精神, 唐代山水画艺术的美感, 古典园林的设计魅力, 和优良的品质以及人文价值。这些设计都是对中国文人精神“外师造化中观内心”精神的传承, 在设计风格和设计理念方面, 尽显中国文人追求的审美精神和审美追求。拥有精美绝伦和精湛无比外观的景观设计和建筑设计, 用其外观得到了人们的喜爱。自然的古典魅力充分的展现了和诠释了美丽的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境。使得现代艺术设计体现出了古典神韵, 同时, 现代艺术设计也体现了现代设计元素, 人文之美, 把现代与古典艺术创新相结合也展示出来。此外, 现代艺术设计继承了中国古典美学, 也受到西方思想和风格的影响, 中方特点和西方特点都有所呈现。人文精神是不受国界影响的, 不管是西方非常前卫的技术和设计理念, 或者是西方文化精神的载体和表达方式。体现人文关怀, 表达的精神追求, 是现代艺术设计的意义所在。

二、形态与色彩的审美情感

形态通过大量符号的运用集中体现了审美情感。而这些承载了特定的内涵及寓意的艺术符号, 在创作时就已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在被创作者们纳入至作品设计结构中时, 是作为具有特定观念意义的符号, 包含了创作者的情感并给予具体的视觉表现形式。这些符号形式多种多样, 并且具备象征性和传承性, 是人民, 文化, 习俗和幸福美好生活的理想的表现形式。丰富的内涵, 不同的图案, 更多的设计师的灵感来源材料数据库。

如凤凰卫视电影频道使用了总台标志的部分, 是现代版本的标志解构主义。色彩是独特的信息在视觉上的表达, 能瞬间吸引住人们的注意。除此之外, 色彩会影响人的心理与情感倾向, 不同的颜色会让人产生的联想和感受也不同。因此, 在色彩作为艺术设计的主要元素之一, 已成为最有吸引力的情感表达方式和最具吸引力的设计手段。现代设计是现代艺术设计的一种, 在其色彩的选取上, 大部分都是相关于某些民族民间文化的概念, 在运用色彩方面, 将民族对色彩的喜好程度和民族文化心态表现出来。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对于阴阳五行这类哲学思想的形成是通过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形成的, 在此基础上, 相应的中国传统的五个基本颜色就产生了, 即红、绿、黄、白、黑。它们代表了中国传统社会的色整体概念。

三、现代艺术设计情感与精神表达

艺术设计, 是作为人类精神文明的产物出现的, 凝聚了设计者的情感和心血, 表达了设计者情感和内在精神。艺术家将对生活的体会及对艺术世界的理解与体验, 提炼并升华为特定的艺术形象, 展示艺术形象的具体形式是图画, 这样就将艺术转换成视觉可见的, 目的是能够引起人们情感强烈共鸣, 并由此带给人们独特的心灵体验。在这种艺术转化的过程里, 艺术家的真实感情是桥梁, 桥梁的作用是把艺术构思与表现形式连接起来。艺术家将自身内在情感的对外展示出来就是艺术作品, 情感是艺术家们艺术创作的力量。充满了生命和情感的设计作品就是优秀的、卓越的, 没有真实感受的设计不可能是好的艺术设计。只有融入了作者的真实感受, 作品才会展现出充满生活的张力与生命力。

不同的国家, 不同的企业, 不同的款式风格会给人以特定的情感印象。像苹果公司的设计给人的感觉是简洁, 现代与时尚, 他们把公司的设计理念和表达情感化设计的产品向消费者推销。人们便会接受, 认可并达成共识, 设计情感在生产者、产品、消费者中循环, 消费者不知道为什么喜欢这家公司的产品, 却不知道, 情感印象已在心中中形成的。对于品牌的包装设计, 以龙井茶为例, 设计者在设计中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 把中国的人文精神充分的展现出来, 在此品牌包装设计中, 设计者也融入了自己对于茶文化的喜爱, 通过每个细节将对于中国文化的自豪感和热爱通过设计体现出来。这类的设计就是中国文人精神的真人秀, 也将喜爱博大精深中国文化的设计师的热情和自豪感充分体现出来了。

艺术设计之精神表达, 既是当代艺术设计的功能之一, 也是能够深刻的影响艺术设计的品质的精神表达。这种精神信息的诉说, 既强调艺术家内心精神的外在表达, 也强调艺术家在他的艺术作品中充分体现的其精神追求。艺术设计的精神表达要同时兼顾艺术家内心信息的外在表露, 也要在艺术作品中充分体现设计者的精神追求。这种精神表达重在神似, 讲究格调、内涵、品性。在进行实际艺术设计的时候, 更是要求以独特的思想内涵贯通艺术作品之中, 以便让作品能够呈现出其独特的意境、内涵与品性。同时现在进行代艺术设计时也注重个性的展现, 通过个性化的设计实现现今艺术作品个性化的内心表达。通过个性化的设计。实现现代艺术设计的文化传统的艺术创新, 打破了传统模式, 在设计过程中, 充分展示自我, 以特色的创意展现了个人想象力和创造力, 将个人精神表达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

四、总结

我国现代艺术设计行业应更加注重设计的内在表达。首先要形成进行艺术设计创作的清晰的整体的中心思想, 围绕这一中心思想, 辅以设计者自身长年累月积累的浓厚艺术修养与技艺沉淀, 结合中西双方之设计技巧, 把握住艺术设计的精髓部分, 并充分展示出自身的设计特征与思想内涵。只有设计师内心充盈、较高的艺术修养、熟练的技艺, 才可成就无与伦比的完美艺术品。

参考文献

[1].王晓洁.《杜少勋现代艺术设计中的精神理念》艺术与设计 (理论) , 2009 (08)

声乐艺术审美特征研究 篇7

德化是中国三大古瓷都之一,中国陶瓷文化就是从这里诞生的。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制作出了德化陶瓷,在宋唐明清时期德化陶瓷发展的最为昌盛,其制作工艺非常精湛,作品美观具有文化价值,传承至今。德化陶瓷最早是在德化县制造出来的,因此得名。唐宋时期,制作出的青釉器、白瓷、青瓷都非常精致,许多西方的文人学者都对其爱不释手,此后德化瓷器被当做商品大量出口。明代有一位非常出名的德化瓷艺人,他叫何朝宗,他的制瓷艺术非常精湛,他利用刮、接、贴、塑、雕等八种技法,采用当地优质的高岭土来制作外观精美的德化瓷器,是中国白瓷艺术家的代表之一,推动了我国陶瓷业的发展。另外,郑和下西洋时将中国的德化陶瓷带到了国外,马可·波罗在福建旅游时对当地的德化陶瓷赞赏有加,并将其带回海外,德化陶瓷的流通促进了中国和西方文化的交流。明代属于德化陶瓷发展最鼎盛的时期,此时中国的制陶技术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惊人水平,清代以后德化陶瓷业逐渐衰落,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在陶瓷艺术家的坚持下,德化陶瓷业再次复苏,优秀的艺术设计和风格,使得德化陶瓷在市场上闪耀着新的光芒。

二、德化陶瓷雕塑的艺术设计

后唐长兴四年,德化陶瓷艺术在福建省德化县初步形成。长期以来人们不断探索实践寻求更好更高效的制陶方法,后来随着技术的完善和不断的经验总结德化陶瓷艺术的第一本巨作《陶业法》就此诞生。第一批德化陶瓷雕塑名家将德化陶瓷艺术传播致海内外,也受到了无数人的追捧和赞扬,从此德化陶瓷雕塑艺术就此发展开来。到了明代德化陶瓷雕塑艺术又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德化陶瓷雕塑的创作技巧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提升,雕塑大师何朝宗将雕塑艺术彻底融入陶瓷中,开创了陶瓷雕塑的一个新纪元。

德化陶瓷雕塑的艺术设计特点鲜明,线条流畅圆润、整体均匀柔和、做工精巧细致表达出一种简洁生动的艺术风格。通过研读德化陶瓷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知道,其制作方法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两种:一种是以优质的高岭土为原材料,直接人工将其塑造成型即可。另一种先制作出模具,再进行拓印或注浆工序即可成型。在我国古代,人们为了解决生活问题烧制出日用器皿,这是最早的德化陶瓷,在当时的应用非常广泛,这些器皿的设计也是多种多样的,按照其功能划分可以分为日常生活用具、装饰、供器等。设计者在设计日常生活用具时,充分考虑了陶瓷的材料及陶瓷加工技术的特点,在传统造型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深加工或再创造,使得德化陶瓷雕塑的形态更美观、更多样化。德化陶瓷之所以流传至今是因为其自身的外观美、材料的上乘以及设计制造者的精湛技巧,优秀的传统造型包括狮首筒形瓶、筒形双螭壶、犀角杯等,这些陶瓷雕塑造型精美别致,加工工艺较难,样式独特,十分罕见,具有极高的装饰价值和观赏价值。

德化陶瓷雕塑具有相当高的艺术价值,深受人们的喜爱。人们德化陶瓷选材、制作技巧和外形的要求都相当高,加工工艺比较繁琐和细致,和其他的许多作品相比,德化陶瓷雕塑作品更具有艺术价值,其作品的生命力更强。德化陶瓷雕塑的艺术特色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良好的胎釉材料,德化陶瓷雕塑的好坏基本上由胎釉的质量来决定,在制作和加工时必须十分注意作品的形体和釉面。胎釉的好坏能够直接反映出陶瓷雕塑的品质,在加工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这一特性,才能使得陶瓷雕塑的艺术价值更完美的展现出来。

2.许多优秀的德化陶瓷雕塑都源自于设计者特殊的灵感,设计者在进行创作时,能够抓住作品的整体布局,按照丰富的想象进行设计造型。他们对生活中的事物进行精心细致的揣摩,能准确掌握事物的比例,事物的形态特征,从而设计创造出好的陶瓷雕塑作品,使得作品的艺术生命力展现的更强。

3.设计者具有非常敏锐的洞察力,能够抓住事物的特征。例如设计者在创造人物雕塑时,都会牢牢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对人物形象进行细致了解,从而使得雕塑更形象。德化陶瓷的工序繁多就意味着工人的制作雕塑时必须严谨,才能使得陶瓷雕塑的艺术风格更加鲜明,德化陶瓷促进了中国陶瓷的发展,其雕塑作品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

德化陶瓷雕塑是我国最为重要的一种雕塑形式,设计者在设计雕塑作品时下了很大功夫,多采用传统雕塑形式,对其进行革新,将时下流行的文化元素融入到其中,德化陶瓷多为风格独特的民族风格,我国的德化陶瓷雕塑在世界上都具有非凡的成就。

三、德化陶瓷雕塑的审美特征

德化陶瓷雕塑的审美特征可以从雕塑的胎釉特点、陶瓷雕塑的造型以及陶瓷雕塑历史价值来分析,这些特性就是其审美特性,常反映出陶瓷雕塑的好坏,主要表现如下:

1.德化陶瓷雕塑的胎釉特点

在我国明末清初,德化陶瓷雕塑发生了新的转变,胎釉的变化带动了德化陶瓷雕塑业的发展,在烧制德化陶瓷雕塑的时候由于其窑炉结构的变化、配方原料的升级以及烧成气氛的不断变化,其色泽也呈现出不同的变化,德化陶瓷雕塑的观赏价值大大提高,传统的陶瓷雕塑的色泽多为乳白色,最后经过一系列的演变逐渐变为含有淡青色的白釉,这种色调的白釉的质地非常坚实,后来得到广泛应用,德化陶瓷雕塑的胎釉性质成为其审美的主要特征。

2.德化陶瓷雕塑的造型

德化陶瓷雕塑的制作工艺繁杂,这就意味着其品种非常多,许多的陶瓷雕塑被大量运用到生活中,做陈设观赏用,深受消费者的青睐深知远销海外。德化陶瓷雕塑之所以这么畅销是由于其精美的外观造型,其造型繁多,可以满足大多数消费者的审美需求,其造型特点主要表现在作品的外部形态上,形态的多样性更能吸引人们的目光,设计者在设计陶瓷雕塑的造型时多将当时流行的元素和形式融入到雕塑中,无论尺寸大小其加工工艺都是非常细致的。

3.德化陶瓷雕塑的历史地位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德化陶瓷也有“白建”的流称,这是对德化陶瓷的一种片面看法,德化陶瓷雕塑的生产规模和数量是相当大的。德化陶瓷雕塑在中国古代就已得到应用,宫廷常用其做装饰用,随着陶瓷雕塑业的兴起和大力发展,德化陶瓷雕塑远销海外,成为国内外最后欢迎的装饰用品之一,德化陶瓷雕塑的流通有效改善了人们的生活品味,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求,促进了国内外经济的流通和发展。同时,由于各时代陶瓷艺术家在创作陶瓷雕塑作品的时候将当时的文化元素融入到其中,使得陶瓷雕塑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化价值。

总结

德化陶瓷雕塑是我国陶瓷雕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崇高的历史地位。德化陶瓷雕塑的市场前景受到其艺术设计和审美特征的影响,致力于陶瓷雕塑设计的艺术家们只有对传统的德化陶瓷雕塑进行研究,在传统艺术设计和加工工艺的基础上进行思考和创造,充分考虑到陶瓷雕塑的内涵,对其设计加工进行不断的钻研,才能使得德化陶瓷的发展更加迅速和平稳。

参考文献

[1]王子云,中国雕塑艺术史。岳麓书社,2005.

[2]邱振亮,中国美术史[J].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7.

[3]黄振辉,国际陶瓷艺术研讨会论文集,广州:精雅创作画苑,2002(30).

声乐艺术的审美特质分析 篇8

关键词:声乐艺术,审美特质,表现路径

“美”是一种无形之物,依赖于个人的感官共鸣与内心体验。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声乐艺术以声音、形体语言等外在形式为载体,力图通过“声情合一”来带给人们美的体验。可以说,声乐艺术是表现美、接近美、呈现美的一个“窗口”,其审美特质架构起了表演者与观众之间的情感体验,并将这种艺术形式推向了更高的审美层次。声乐作品的创作者是在亲临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人文氛围中,根据自身的世界观、思想意识、审美情趣、阅历感受、综合积累等条件的促动下迸发出创作欲望和创作灵感的。这个时候应该称做声乐作品的原始形态,它还不是物质的形态,仅仅是思想范畴中的东西(属于声乐作品创作者的属性)。所以他是带有强烈的审美思想的。

何谓声乐艺术的审美特质?概括来说,可以理解为声乐艺术中所包含的外在因素和情感因素,对观众的情感世界和心理境界的影响。通过声乐艺术这一形式,人们可以从中获得美的体验,并得到了内心的净化和提升。本文以声乐艺术的审美特质为研究试点,力图分析其审美要素构成,并探析出有效的表现路径。

一、声乐艺术的审美要素构成

声乐艺术之所以具备相应的审美特质,是各种审美要素相互影响、相互促动的结果。具体来说,这些审美要素是由词曲、声乐演唱技巧以及情感表达构成的。首先,词与曲是声乐作品的“筋骨”,其中蕴含着特定的艺术形象以及创作者的情绪走向。声乐作品若想打动人心,就必须让词曲相互协调,合力表达出内容与情感主题;其次,光拥有好的作品是不够的,声乐必须依赖于外在的形式呈现出来,让声乐作品转化为一种可被感知的艺术形式,从而达成观众的情感共鸣。若想准确、完美地表达出声乐作品的艺术境界,表演者必须运用一定的声乐演唱技巧,并配合自身的情感因素,使声乐作品得以“声情并茂”地演绎出来。当表演者理解并把握住了声乐作品的内涵,并以恰当的方式传递给观众,那么声乐艺术的审美要素便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出审美职能。

二、表现审美特质的有效路径

如何有效地发扬声乐艺术的审美特质,使之带给人们更多的美感体验,这是声乐工作者必须要深入思考的问题。本文归纳出以下几点实现路径,以期播撒声乐之“美”的“种子”。

2.1深入分析作品,带入心灵体验

一首声乐作品就如同一篇文章,词曲、表情符号架构起了声乐作品的“外壳”,而其中的艺术意蕴与情绪因素则是“灵魂”。在进行声乐表演之前,表演者需要仔细地分析作品,了解这首声乐作品对声音技巧的要求,以及塑造了什么样的艺术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每一个声乐作品都会有基本的范畴框架,脱离于范畴之外的声乐表演必然会违背作品的本意,在规定范围内去挖掘作品中的意象与情感,才能创造出最为理想的声乐表演。由于表演者不可能具备声乐创作者所具备的情感体验,所以这时候,表演者需要利用自身的生活经验或者思维活动,进行带入式的情感揣摩,力图融入到声乐作品的审美空间之中去。唯有如此,表演者才能站在声乐作品的基础之上,进行艺术的二次创作。

2.2平衡声音技术与情感艺术的比重

声乐不仅仅是一门声音的艺术,更是一门情感的艺术。只有拥有着丰富的情感力量,声乐艺术才能冲击到人们的内心世界,发扬出更完整的审美特质。当然的声乐表演艺术,往往将较多的精力投放在声音技术是否科学、是否准确上,而忽视了情感艺术的作用。事实上,声乐是一项“声情合一”的表演艺术,只有“声”与“情”相互协调,才能营造出一份独特的审美空间。我们需要积极平衡声音技术与情感艺术的比重,尽量使两者达成和谐的状态。

2.3以情带声,以声传情

为了使声乐艺术的审美特质更好地彰显出来,“声”与“情”应该构筑起双向的互动关系。一方面,情感可以带动起声音。当表演者正确理解了声乐作品之后,就可以将恰当的情感熔铸到表演过程中去,继而利用声线、轻重、缓急等细节变化来表现声乐的审美氛围;另一方面,声音也是传递感情的途径。一般来说,声音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气息的运用,而气息也会影响到人的情感意识,唤起表演者的情感动作和表情动作。声乐表演中的发声动作和歌唱状态都带有明显的情感特征,为声乐情感的实现创造出了十分有利的条件。通过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声乐艺术的审美特质将得以有效地实现。

2.4用情感去感染听众

审美特质的最重要一条就是产生共鸣,只有产生共鸣才能够发生审美,当一种再高雅的音乐面对一群根本无法欣赏的听众时,他也是没有审美可言的,所以要注意把握好情感方面的问题,就是为了能够引起共鸣,也在民族化的基础上加入时代的特色,才能够称为很美好的艺术感染力,也就是审美特质的表达了。

综合所述,声乐艺术是声音和情感的结合体。一旦“声情合一”,便可以拓展声乐艺术的意象空间,带给观众们更为真实、具体、美妙的审美体验。可以说,声乐艺术的审美特质,是衡量声乐艺术创作和表演价值的关键度量值。只有充分地认知和发掘声乐艺术的审美特质,才能更好地表现声乐艺术的内涵与外延,促成声乐之“美”向更为广阔的领域延伸。

参考文献

[1]梅馨.《声乐表演艺术中的审美原则》[J].现代企业教育.2008(12)

[2]骆斯琴.《声乐审美教学论》[J].艺术教育.2007(8)

[3]黄昌海;《论歌唱的艺术表现》[J];商洛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4期

[4]许讲真.《歌唱语言艺术》[M].大连:大连出版社,1992(3)

浅析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审美取向 篇9

一、民族声乐艺术的内涵

民歌、戏曲、民族歌剧、曲艺等形式都是广义上的民族声乐范畴, 而狭义上的民族声乐仅仅指的各大音乐院校中教授的民族唱法。民族唱法是在民间的民歌演唱的基础上形成的, 它是民间民歌演唱艺术的升华, 并在传统民间演唱的基础上融合了由西洋引进的美声演唱方法, 通过几代声乐家的努力, 在传承中发展, 在发展中进步, 因此民族唱法更加科学系统, 也更加具有中国色彩。我国的民族唱法通过真假声的配合以及丰富的语言传递出情感。

二、民族声乐艺术的审美取向

(一) 字正与腔圆的有效结合

在中国的民族声乐艺术审美取向中, 字正与腔圆是首要的取向。而且要先做到字正这一要求, 在此基础上的腔圆才更有感染力。随着我国民族声乐这门艺术的不断发展, 字正腔圆的民族声乐艺术审美取向逐渐形成, 是民族声乐艺术的最主要的审美取向, 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在我国, 民族声乐首先要求的是依字行腔, 语言是一切美的基础条件, 只有有了语言才有旋律走向, 声音的存在才更有意义, 我国的民族声乐才更有意义。字正腔圆要做到字和声的完美融合, 是审美的重要依据。

(二) 词、曲、声三情的融合

声乐这门艺术要求声与乐之间的融合, 需要词与音乐之间的有机结合, 既能够通过词来表达情感, 又能够通过曲调和声音来表达情感, 因此, 词情、曲情和声情的融合是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审美取向之一。

词情指的是通过歌词来传递情感。歌词的创作者在观察外界事物的过程中体会到了某种感情, 并用诗词将这种感情描写出来, 听众就可以通过歌词体会到歌词创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通过与曲谱和声音的结合, 歌词所传递的情感将会更加深刻, 更易使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曲情指的是通过曲调来传递感情。曲谱的创作者通过节拍、节奏、旋律等音乐元素相结合的方法来向听众传递情感。因此, 作曲就是利用节拍和旋律等方法来产生乐曲, 并通过这些乐曲来向人们传递感情。带有曲调的歌词和普通的诗词是有区别的, 曲调往往更有助于词中感情的抒发。因此, 词与曲的相互融合更能够满足声乐的要求, 更能够像听众传达情感。

除了曲情和词情外, 声情也是出色的声乐必须具备的一点。一个具有词和曲的作品是无声的, 要依靠歌手的演唱才能够传到听者的耳朵中。声情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听众是否能够体会到创作者所要传达的感情, 演唱者对声乐作品的理解程度决定着声情是否出色。

(三) 声乐语言

词章、节奏和曲调是我国民族声乐语言审美的三大特点。随着民族声乐艺术的不断发展, 优美的辞藻和动人的旋律的结合已经成为声乐语言的重要审美取向。我国的汉字文化博大精深, 具有独特的韵味美感, 这是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审美文化的基础。汉语具有声韵、对仗、顶针等多种修辞手法, 具有清晰的音调区别、多样化的语气词、众多的量词, 没有长短音之分, 在演唱时可以根据需要对任何一个字进行声音的延长而不影响整体的意思。节奏的需要是歌词诗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为诗化的语言能够更加浓缩简练, 更加整齐统一。

(四)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要广泛借鉴他人经验, 以此弥补自己的缺点和不足, 因此就要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我国现今的民族声乐艺术是由传统民族声乐艺术的不断演化和传承形成的。例如, 我国传统的民族声乐艺术注重字正腔圆, 现今的民族声乐艺术依然保留了这种出色的审美取向, 这就是古为今用。随着世界一体化的到来, 越来越多的中国民族声乐家有了新的创作模式, 他们的目光更加长远, 创作出了具有中西共同特色的声乐艺术, 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好评, 与此同时, 世界上很多的声乐艺术也不断地传入中国。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家开始广泛借鉴他国的经验, 以此来发展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 这就是洋为中用。这种洋为中用的方法, 让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能够迈向世界, 吸取国外声乐艺术的优点极大地提高了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水平, 从而吸引了更多的听众, 使更多的人能够体会到民族声乐艺术的美妙之处。

目前, 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在广泛吸取古人经验和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取得了很大的发展, 很多创作者的作品都紧跟时代的步伐, 体现了深厚的现代化特点。二十世纪早期, 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广泛借鉴了国外的优秀理念和方法, 创作出了丰富的具有中西结合特色的民族声乐作品, 这些作品已经在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三、发展趋势

(一) 逐渐多元化

改革开放以来, 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艺术鉴赏能力不断提升。为满足更多人的文化需求, 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逐渐向多元化转变。音乐艺术家既要紧跟时代步伐推陈出新, 又要让我们体会到我国古老传统的音乐艺术, 两者相结合达到弘扬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目的。中国的音乐艺术家把中国传统的声乐艺术和西洋声乐艺术结合在一起, 使民族声乐艺术的审美取向改变了以往单一化的特点, 逐渐向多元化发展。并且不同的艺术家的融合方式、融合程度大有不同, 因此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在洋为中用的过程中更加的多样化。同时当今民族声乐的审美取向越来越返璞归真, 归于我国最传统的民歌演唱, 比如很受欢迎和推崇的原生态的唱法, 现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自信, 这是植根于中国人民根源的文化精髓, 我国的审美趋势就是更加认同我们本民族的文化, 并在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结合创新。

二十一世纪以来, 人们愈加注重自己的文化需求, 一些新鲜的艺术形式应运而生。对于那些新鲜的艺术形式, 我们应广泛吸取经验, 努力改进民族声乐艺术, 使民族声乐艺术更加多元化以满足人们的需要。所以, 当今的民族声乐艺术家有使各族人民了解多种多样的民族声乐艺术的义务, 此外, 有关部门和文化工作者应广泛运用各种方法来弘扬民族声乐艺术, 创造既符合时代要求又饱含中国特色文化的声乐, 使人们的音乐文化需求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

(二) 逐渐世俗化

随着信息化的到来, 视觉化、媒体化等审美文化的改变使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审美取向逐渐世俗化。媒体的发展与进步, 使人们越来越容易欣赏到民歌的演唱, 打开电视机便能看到各类文艺演出, 民族声乐艺术也适应了时代的潮流, 开始向世俗化转变, 以吸引更多的听众。为了满足人们追求新鲜事物的需求, 新民歌应运而生, 这些带有强烈时代特点的民族声乐演唱被广大群众认可, 例如歌曲《走进新时代》, 成为中国人心中的中国声音, 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也因此向世俗化转变。

四、结语

随着文化的不断发展, 各民族人民对民族声乐艺术的审美取向也发生了很多变化, 为了适应这种变化, 中国的民族声乐艺术也在不断创新。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环境下, 中国的民族声乐艺术既弘扬了我国传统的民族声乐艺术的精髓, 也广泛借鉴了国外的声乐艺术和理论, 让中国的民族声乐的审美取向产生了变化, 并向多元化和世俗化发展, 对民族声乐的审美越来越返璞归真。通过对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审美取向的研究, 有助于提升各民族人民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满足各族人们的音乐文化需求。

摘要:中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国家, 不同民族都具有其独具特色的民歌, 这极大地促进了我国民族声乐演唱艺术的发展。民歌的传承和演唱代表着各个民族的音乐风格和对音乐的审美特征及审美取向。因此, 对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研究有助于提升我国人民的整体音乐艺术水平。本文从民族声乐艺术的内涵入手, 分析了民族声乐艺术的审美取向, 探讨了民族声乐审美取向的发展趋势, 希望通过本研究能够对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民族声乐艺术,审美取向,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李爽霞.关于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审美取向的思考[J].北方音乐, 2013, 13:52-56.

[2]于鑫淼.当前中国民族声乐艺术传播的基本特征[D].东北师范大学, 2014.

上一篇:物料库存下一篇:截流施工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