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工工资与职工薪酬(共4篇)
职工工资与职工薪酬 篇1
在日常财务会计核算中, 常常遇到工资总额、工资薪金和职工薪酬三个概念, 但多数财务人员往往因概念上的模糊导致纳税调整时混淆了三者的范围。下面从概念、范围、依据三方面进行辨析, 以加强大家的认识。
1. 工资总额是统计上的概念。
国家统计局于1990年1月1日发布了《关于工资总额组成的规定》, 其中第三条规定, 工资总额, 是指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直接支付给本单位全部职工的劳动报酬总额。工资总额的计算应以直接支付给职工的全部劳动报酬为根据。另外, 根据《国家统计局关于认真贯彻执行〈关于工资总额组成的规定〉的通知》的解释, 直接支付指无论是以货币形式支付, 还是以实物形式支付;全部职工应包括固定职工、合同制职工、临时职工和计划外用工。《关于工资总额组成的规定》第四条明确规定工资总额由六个部分组成: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加班加点工资以及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
2. 工资薪金是税法上的概念。
根据《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三十四条规定, 企业发生的合理的工资薪金支出, 准予扣除。前款所称工资薪金, 是指企业每一纳税年度支付给在本企业任职或者受雇的员工的所有现金形式或者非现金形式的劳动报酬, 包括基本工资、奖金、津贴、补贴、年终加薪、加班工资, 以及与员工任职或者受雇有关的其他支出。
3. 职工薪酬是会计上的概念。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第二条规定, 职工薪酬, 是指企业为获得职工提供的服务而给予各种形式的报酬以及其他相关支出。职工薪酬包括八项: (1) 职工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 (2) 职工福利费; (3) 医疗保险费、养老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费和生育保险费等社会保险费; (4) 住房公积金; (5) 工会经费和职工教育经费; (6) 非货币性福利; (7) 因解除与职工的劳动关系给予的补偿; (8) 其他与获得职工提供的服务相关的支出。
从右栏工资总额、工资薪金和职工薪酬三者内容对照表可以看出, 工资总额包含的内容最窄, 工资薪金其次, 职工薪酬最广泛。另外根据《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八条的规定, 工资、薪金所得, 是指个人因任职或者受雇而取得的工资、薪金、奖金、年终加薪、劳动分红、津贴、补贴以及与任职或者受雇有关的其他所得。应该说《个人所得税法》“工资薪金所得项目”的口径较宽, 基本上与会计准则口径一致, 凡是与个人任职受雇有关的所得, 如辞退福利、股票期权等, 均应按照“工资薪金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
一般情况下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都属于税法上的工资薪金, 但也有一些特殊情形, 如:单位外聘董事所支付的董事津贴或补贴费、单位接受派遣人员所支付的工资、单位使用离退休人员所支付的工资, 税法上作为劳务费处理, 要求收到正式税收发票, 不能用企业自制的工资条处理;单位现金支付的交通补贴、通讯补贴等按照《关于企业加强职工福利费财务管理的通知》 (财企[2009]242号) 的规定, 实行货币化改革的作为工资处理, 未实行货币化改革的作为福利费处理;而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工资薪金及职工福利费扣除问题的通知》 (国税函[2009]3号) 的规定, 为职工卫生保健、生活、住房、交通等所发放的各项补贴和非货币性福利属于企业职工福利费范畴。
一般情况下非货币性福利都属于税法上的工资薪金, 但也有一些特殊情形, 如:企业无偿向职工提供住房、汽车等固定资产使用产生的应付职工薪酬, 因没有实际的支出发生, 固定资产的折旧额不应作为工资薪金的支出进行税前扣除, 而应按照固定资产的税务处理规定进行税前扣除。
辞退福利产生的预计负债, 在符合会计准则规定的确认条件计入当期费用时, 应调增当期的应纳税所得额, 其后实际支付时, 再做相应的调减。根据《企业所得税管理工作规范》的规定, 辞退福利不属于税法规定的工资薪金支出。
对于以权益结算的涉及职工股份支付的工资薪金支出 (股票期权、限制性股票) , 不符合《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三十四条“支付”的精神, 属于增加资本公积, 不允许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确认费用扣除;对于以现金结算的涉及职工的股份支付的工资薪金支出 (股票增值权) , 因其在行权时才属于实际发生的费用, 故在行权以前应进行纳税调整。
职工工资与职工薪酬 篇2
一、就业形势分析
(一)就业规模扩大。2010年末,全区从业人员2903万人,比上年增加了54 万人,增长1.02%。全区城镇单位从业人员316.68万人,同比增长5.06%;全区城镇私营企业从业人员100万人,比上年增加7万人,增长7.5%;城镇个体工商业人员141万人,比上年增加14万人,增长11%。2010年全年城镇累计新增就业人员45.61万人,增长6.79%。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66%,比上年末下降0.08个百分点。
(二)就业结构日益优化。2010年,广西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加大,第三产业发展加快,就业结构继续朝着不断优化的方向发展,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的步伐加大,使得广西从业人员在三次产业间的分布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的比例由2009年的54.82 ∶ 18.12 ∶ 27.08转化为2010年的54.12 ∶ 18.74 ∶ 27.14。
(三)城镇单位从业人员稳步增长。2010年全区城镇单位从业人员316.68万人,同比上年增加15.26万人,增长5.06%,增幅比上年提高2.12个百分点。其中在岗职工291.97万人,比上年增加13.03万人,增长4.67%。分行业看,由于大批项目的开工建设以及工业的快速发展,制造业和建筑业的从业人员增长较快。制造业同比增加3.28万人,增长5.54%。建筑业同比增加2.95万人,增长10.71%。教育、卫生、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等行业从业人员增长也较大,分别增加了1.94万人、2.1万人、1.5万人。分单位性质看,国有单位和其他类型单位就业增长明显。2010年受经济回暖和一系列促就业政策实施的影响,城镇国有单位就业止降回升,从业人员为203.32万人,比上年增加6.32万人,增长3.21%。三资企业、股份有限公司等其他经济类型单位从业人员增长迅速,从业人员为96.09万人,比上年增加8.58万人,增幅为9.8%。
(四)城镇单位女性从业人数大幅增加。2010年,全区城镇单位女性从业人数为114.07万人,占城镇单位从业总人数的36%,比上年增加6.07万人。其中,城镇企业单位女性从业人数为53.35万人,占企业单位从业人数的30.78%;事业单位为51.42万人,占事业单位从业人数的47.35%;机关单位为9.08万人,占机关单位从业人数的26.51%。女性从业人数较多的行业有制造业(23.08万人)和教育(27.76万人),分别占女性从业人数的20.24%和24.33%。
(五)新增农村劳动力主要流向制造业和建筑业。2010年全区城镇单位新增农村劳动力10.05万人,同比增加0.67万人。分行业看,从农村新招收的劳动力主要流向制造业、建筑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住宿和餐饮业,从业人数分别为6.61万人、1.18万人、0.48万人、0.35万人。
(六)城镇单位吸纳大中专、技工学校毕业生就业力度加大。2010年,全区城镇单位录用大中专、技工学校毕业生6.57万人。其中,国有单位录用3.57万人,非公有制单位录用2.99万人,增长21.5%。分行业看,吸纳大中专、技工学校毕业生就业较多的行业是制造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教育三个行业,新增人数分别为1.77万人、1.16万人、0.91万人。
二、工资水平分析
(一)城镇职工工资水平稳步提高。2010年全区城镇单位从业人员劳动报酬达952.74亿元,比上年增长17.53%,其中在岗职工工资总额为912.6亿元,增长17.12%。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31842元,同比增长12.51%,扣除物价影响因素,同比增长9.34%。分经济类型看,2010年国有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34090元,比上年增长11.84%;集体单位为23059元,增长19%;其他经济单位为28350元,增长14.36%。分单位性质看,2010年企业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30587元,比上年增加3678元,增长13.67%;事业单位为32475元,增加4182元,增长14.78%;机关单位为36105元,增加913元,增长2.59%。机关单位平均工资高于企业单位和事业单位,但自2007年公务员统一津补贴后,近两年机关单位无任何增资政策,所以工资增速较低。
(二)十九大行业工资收入差距较大,且呈进一步拉大之势。2010年广西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31842元,同比增长12.51%,扣除物价影响因素,同比增长9.34%。职工工资水平较高的仍然是金融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电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等垄断行业和高技术行业,年平均工资分别为66125元、44937元、40831元。而农、林、牧、渔业、住宿和餐饮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等行业工资增长相对缓慢,工资水平也排在较后,年平均工资分别为17652元、17493元、21895元。工资水平最高的金融业(66125元)是工资水平最低的住宿和餐饮业(17493元)的3.78倍,两者相差48632元,而2009年两个行业的比为3.59,相差41079元。工资收入高于全区平均水平的有9个行业,低于平均水平的有10个行业。
(三)高薪人群所占比重小,中薪人群及低薪人群所占比重最大。从人员分布来看,年平均工资在4万元以上的有3个行业,从业人员有22.31万人,占全区城镇单位从业人数的7%;年平均工资在3万-4万元之间的有6个行业,从业人员有148.59万人,占全区城镇单位从业人数的47%;年平均工资在3万元以下的有10个行业,从业人员有145.8万人,占全区城镇单位从业人数的46%。
(四)绩效工资实施推动教育行业工资水平大幅提高。按照国务院对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的统一部署,从2009年1月1日起在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2010年,广西各市、县(区)陆续集中兑现了义务教育教师的绩效工资,教育行业在岗职工工资大幅增长。2010年广西教育行业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33531元,同比增长19.19%。与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业(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35180元)相比,仅相差1649元。
(五)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单位工资几乎无增长。2010年广西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业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35180元,同比增长3.5%,扣除物价因素,同比仅增长0.6%。2007年和2008年两年,在全区各市(县、区)集中规范公务员津补贴的影响下,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业工资水平大幅提高,增幅均超过20%。之后,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业一直无新的增资政策,2009年工资增速大幅下降,仅为5.4%,2010年再下降到3.5%。
三、对策建议
(一)促进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良性互动。扩大就业,对于改善人民生活、保障劳动者权利、扩大内需、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共同富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十一五”时期,广西经济总量翻番,就业规模明显扩大,就业结构日益优化,城镇单位就业形势稳定,实现了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拉动就业稳步增长。“十二五”期间,广西应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健全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相结合的机制,创造平等就业机会,千方百计扩大就业规模。统筹产业政策和就业政策,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小型微型企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特别是零就业家庭成员就业。
(二)加快发展服务业和民营经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经济成分的多元化和经济结构的多样化使服务业和民营经济得到较快发展,服务业和民营单位就业在全社会就业中的重要性日益提高,而且成为吸纳就业的重要渠道。2010年全区私营单位就业人员有100万人,相当于全区城镇单位就业的30%。城镇单位就业中服务业就业所占比重为58%。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广西应加快发展民营经济,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在扩充总量、壮大规模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就业。服务业的发展要紧紧围绕把广西建设成为面向东盟的区域性现代商贸物流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特色农业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国际化导向,以人为本、创新发展,优化布局、完善政策,努力构建充满活力、特色明显、优势互补的服务业发展格局。
(三)提高职工工资水平,缩小与全国的差距。“十二五”时期,国家将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加快形成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各省也将加大力度提高职工工资水平,部分省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也明确了职工工资增长幅度,要实现职工工资在“十二五”末翻倍。广西提出了“富民强桂”新跨越的目标,把“富民”摆在优先位置。在未来五年内,广西要实现“富民”目标,要缩小与全国的差距,缩小与其他省的差距,必须要出台新的增资政策,比如对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业等行业进行调资。
职工薪酬的对比分析及相关建议 篇3
职工薪酬是指企业为获得职工提供的服务而给予的各种形式的报酬以及其他相关支出。2007年开始施行的新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应当全面核算职工薪酬费用,按照受益对象摊入成本。这对于加强成本核算,全面反映成本信息,完善成本补偿制度,保障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一、我国职工薪酬包含的内容
我国职工薪酬包括职工在职期间和离职后提供给职工的全部货币性薪酬和非货币性福利,提供给职工配偶子女或其他被赡养人的福利等也属于职工薪酬。
职工薪酬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职工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职工福利费;医疗保险费、养老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费和生育保险费等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工会经费和职工教育经费;非货币性福利;其他职工薪酬等。
二、我国职工薪酬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对比分析
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有关职工薪酬的准则包括《国际会计准则第19号——雇员福利》(ISA19)和《国际会计准则第26号——退
休福利计划的会计和报告》(ISA26)。在我国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中,有关职工薪酬的准则包括《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企业会计准则第10号——企业年金基金》以及《企业会计准则第11号——股份支付》。
《国际会计准则》中将退休后福利(主要是养老金)划分为设定提存计划和设定受益计划。在设定受益计划下,企业对职工离职后福利的责任是其已经承诺提供给职工的金额,应运用精算技术确定各期成本费用和负债。我国目前对养老金还没有设定受益计划的规定,在实务中,企业建立的基本养老保险和补充养老保险,大都是各期按照固定金额或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支付的,属于设定提存计划。
三、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会计制度有关职工薪酬的对比分析
(一)统一了各类职工薪酬的核算科目
新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应支付给职工的薪酬,统一通过新设立的“应付职工薪酬”科目核算,外商投资企业按规定从净利润中提取的职工奖励及福利基金也在“应付职工薪酬”科目核算。
(二)明确了职工薪酬的会计处理原则
新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在职工为企业提供服务的会计期间,除因解除与职工的劳动关系给予的补偿外,企业应根据
职工提供服务的受益对象,将应确认的职工薪酬计入相关资产成本或当期损益,同时确认为负债。
(三)新增非货币性福利、辞退福利等的会计处理
企业以其自产产品作为非货币性福利发放给职工的,应当根据受益对象,按照该产品的公允价值,分别计入当期成本费用,同时确认应付职工薪酬。辞退福利在满足一定条件下,应当确认因解除与职工的劳动关系给予补偿而产生的预计负债,同时计入当期管理费用。对职工以现金结算的股份支付,应当按照企业承担的以股份或者其他权益工具为基础计算确定的负债的公允价值计量。
四、会计与税法有关职工薪酬的对比分析
(一)工资的对比分析
根据相关税法规定,自2006年7月1日起,将企业工资支出的税前扣除限额调整为人均每月1600元。企业实际发放的工资额在上述扣除限额以内的部分,允许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据实扣除;超过上述扣除限额的部分,不得扣除。按相关税法规定,企业支付给职工的工资、薪金包括基本工资、奖金、津贴、补贴、年终加薪、加班工资以及与任职或受雇有关的其他支出等。因此,会计准则所定义的“职工薪酬”的某些项目并不计入计税工资总额内,如住房公积金等。
(二)职工工会经费、职工福利费和职工教育经费的对比分析
根据相关税法规定,职工工会经费、职工福利费和职工教育经费分别按照计税工资总额的2%、14%、1.5%计算扣除。企业实际发放工资高于计税工资标准的,应按其计税工资总额分别计算扣除;实际发放工资低于计税工资标准的,应按其实际发放工资总额分别计算扣除。根据相关规定,从业人员技术要求高、培训任务重、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职工教育经费可按2.5%提取,列入成本开支。
(三)社会保险费的对比分析
根据相关税法规定,纳税人为全体雇员按国家规定向劳动社会保障部门或其指定机构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和基本失业保险费,按经省级税务机关确认的标准交纳的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按国家规定为特殊工种职工支付的法定人身安全保险,可以扣除。企业为全体雇员按国务院或省级人民政府规定的比例或标准缴纳的补充养老保险、补充医疗保险,可以在税前扣除。
(四)住房公积金的对比分析
根据相关税法规定,纳税人负担的住房公积金不作为工资薪金支出。企业根据国家规定按工资总额一定比例为本企业职工缴纳的住房公积金,可在税前扣除。
(五)支付给职工一次性补偿金的对比分析
根据相关税法规定,企业对已达一定工作年限、一定年龄或接近退休年龄的职工内部退养支付的一次性生活补贴以及企业支付给解除劳动合同职工的一次性补偿支出(包括买断工龄支出)等,符合一定条件的,可以在税前扣除。
五、相关建议
(一)统一职工薪酬的内涵和外延
凡是企业给予职工各种形式的劳动报酬以及为其发生的其他相关支出均应列入职工薪酬的范畴,取消计税工资以及“三项”费用分别按照计税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计算扣除的办法,采取与《企业会计准则》基本一致的做法,即属于职工薪酬范畴的合理支出均应予以税前扣除。但取消计税工资后企业为职工个人缴纳或负担的个人所得税则不允许税前扣除。
(二)增加职工退休后福利设定受益计划
对于企业预计待退休和退养人员可按现行或预测的工资和社会保险费用水平结合承诺期限进行精算现值,计入当期损益,并按一年内到期或一年以上到期以区分列支流动负债或非流动负债。
(三)明确职工集体福利设施的处理
浅谈新旧准则下职工薪酬的比较 篇4
关键词:职工薪酬 职工工资 差异 影响
一、新准则中职工薪酬核算的几点变化
(一)核算内容方面内涵增加
较以往“工资”的定义相比,新准则对有關职工薪酬的具体内容和范围方面的界定更加细化,不仅在内涵上进一步扩展,并且包括了原来的福利费和期间费用中的职工福利费、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各种类形的社会保险(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还增加了新的辞退福利等职工薪酬形式。准则中的定义全面且具体的涵盖了企业职工薪酬的多种不同形式,不仅有直接的,还有间接的;有货币性的,还有非货币性的;有显性的,还有隐性的,囊括了几乎所有与获得职工提供社会保障和服务相关的各种费用。
(二)核算的原则性更加紧密
《企业会计制度》规定:除了工资津贴和福利费按受益对象计入资产、成本或当期费用外,职工薪酬的其他部分全部计入当期费用。新准则对各类职工薪酬的会计处理进行了统一,明确规定职工薪酬除因解除与职工的劳务关系给予的补偿外,应当根据职工提供服务的受益对象进行分配,没有受益对象的方才确认为当期费用,即应由生产产品、提供劳务负担的职工薪酬,计入产品成本或劳务成本;应由在建工程、无形资产负担的职工薪酬,计入建造固定资产成本或开发无形资产成本。除上述之外的其他职工薪酬,计入当期的损益范畴。
(三)在确认计量方面更为明朗
职工薪酬的准确核算离不开核准和计量,新准则中规定,在职工薪酬的确认方面,要从货币性的薪酬、非货币性的薪酬和辞退福利等不同形式的薪酬去核准和计量。
二、差异导致公司出现的问题
(一)新准则体现了先进的薪酬管理理念,也影响了企业薪酬方式的选择。公司的服务人员、办公室人员以及销售人员的工资和福利全部计入生产成本,造成企业的费用分配不明确。
(二)公司不计提当月工资造成企业工资费用的反映不准确,待发放上月工资时直接计入本月生产成本,当公司职员发生巨大变动时,会使当月工资反映不准确。
(三)公司在职工薪酬和职工工资的差异区分方面不明确,导致在计提应付职工薪酬时流程上容易出现错误。
(四)利用工资费用调节成本,调控利润。公司为了调节当期损益,将不该列入工资费用的费用列入工资费用,将不该列入生产成本的工资列入了生产成本。
三、提出具体的解决措施以及对新准则的建议
(一)尝试设计个性化的福利制度,如恰当选择股权激励的方式、加大向技术研发人员报酬的倾斜程度等。要逐步适应新准则的变化,以人为本,设计科学协调的职工薪酬方案。
(二)公司应在本月月末计提本月工资,确定公司本月的应付职工薪酬,避免造成职工工资费用反映的不准确、不及时等问题。
(三)调整人工成本的统计项目和具体指标,明确职工工资和职工薪酬之间的差别,避免出现流程性的操作失误。
(四)提高在岗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岗位业务素质,加强内部专业管理培训,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新会计准则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增加了薪酬管理工作的难度,也要求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必须提高自己的业务水,提高职业竞争力,在学习培训过程中多思考、多动手,从而过渡到增强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目的。
新准则的发布对我国企业职工薪酬核算方面的问题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现就存在一些问题,予以补充和完善。
(一)建议进一步细化非货币性福利的评价方法
实际工作中,非货币性福利涉及的情况多种多样,界定非货币性福利的计价方法应充分考虑实务的可操作性、统一性和灵活性。
(二)建议增加新型职工薪酬的会计操作规范
带薪休假可分为非累积的带薪休假和累积的带薪休假。对于非累积的带薪休假(如产假等),由于权利和义务不能结转到下期,故会计上可不作处理。而对于可累积的带薪休假,由于权利和义务可以结转到下期,如果有确凿证据证明企业很有可能因职工放弃带薪休假而产生现金流出,则应确认为负债,计入资产成本或当期费用。如带薪休假作为一种新型的职工薪酬形式已逐步在企业中运用。
(三)建议对将辞退补偿作为预计负债的做法加以严格定义,限制和避免其成为企业盈余管理的手段和工具。除非有确凿证据证明企业很有可能因解除与职工的劳动关系而产生现金流出,否则不能作为预计负债计入当期损益。“确凿证据”可定义为企业与职工代表大会或工会组织已达成正式的不可撤销的解除职工劳动关系计划或协议。
参考文献:
[1]McGraw-Hill.《EVA与价值管理:实用指南》[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2]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3财政部会计司.《企业会计准则讲解》[M].人民出版社. 2007
[4]王莉华,李士涛.《会计学概论》[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
[5]夏冬林.《会计学原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社.2010
【职工工资与职工薪酬】推荐阅读:
职工工资分配10-17
职工工资低10-30
拖欠职工工资论文07-08
职工月平均工资论文06-01
职工病假工资最新规定07-30
职工工资管理系统报告10-26
教职工绩效工资考核办法06-08
铁路部门企业职工岗位工资标准07-09
王店中学教职工绩效工资考核办法06-02
卫生院职工绩效工资考核办法201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