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工薪酬报告

2024-09-28

职工薪酬报告(精选6篇)

职工薪酬报告 篇1

一、新会计准则对职工薪酬的确认详解

(一) 核算的内涵增加了

同以往“工资”的定义相比, 新准则对有关职工薪酬内容和范围的界定更加明确, 且内涵大为扩展, 既有传统意义上的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 也包括了以往福利费和期间费用中的职工福利费、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各类社会保险 (包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等) , 还新增了辞退福利等职工薪酬形式。准则中的定义涵盖了企业职工薪酬的各种形式, 不仅有直接的, 还有间接的;有货币性的, 还有非货币性的;有显性的, 还有隐性的, 囊括了几乎所有与获得职工提供服务相关的费用。

(二) 核算的原则更加严格

《企业会计制度》规定, 除了工资津贴和福利费按受益对象计入资产、成本或当期费用外, 职工薪酬的其他部分全部计入当期费用。新准则对各类职工薪酬的会计处理进行了统一, 明确规定职工薪酬除因解除与职工的劳务关系给予的补偿外, 应当根据职工提供服务的受益对象进行分配, 没有受益对象的方才确认为当期费用, 即应由生产产品、提供劳务负担的职工薪酬, 计入产品成本或劳务成本;应由在建工程、无形资产负担的职工薪酬, 计入建造固定资产成本或开发无形资产成本。除上述之外的其他职工薪酬, 计入当期损益。

(三) 确认计量方面更加明确

职工薪酬的核算离不开确认和计量, 新准则规定, 在职工薪酬的确认方面, 要从货币性的薪酬、非货币性的薪酬和辞退福利等不同形式的薪酬入手计量。

1、对于货币性的薪酬, 在确定应付职工薪酬和应当计入成本费用的职工薪酬金额时, 企业需区分不同情况进行会计处理。

关于具有明确计提标准的职工薪酬。国家规定了计提基础和计提比例的项目, 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计提, 包括以下薪酬项目:一是“五险一金”, 即医疗保险费、养老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费、生育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企业应按照国务院、所在地政府或年金计划规定的标准, 计量应付职工薪酬义务和应相应计入成本费用的薪酬金额。二是应向工会部门缴纳的工会经费。企业应按照有关规定, 按照职工工资总额2%的计提标准计量应付职工薪酬 (工会经费) 义务金额和应相应计入成本费用的薪酬金额。三是职工的教育经费。企业应按照有关规定, 按照职工工资总额1.5%的计提标准计量应付职工薪酬 (职工教育经费) 义务金额和应相应计入成本费用的薪酬金额。从业人员技术要求高、培训任务重、经济效益好的企业, 可根据国家相关规定, 按照职工工资总额2.5%的计提标准计量应计入成本费用的职工教育经费。

关于没有明确计提标准的职工薪酬。对于国家 (包括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 相关法律、法规没有明确规定计提基础和计提比例的职工薪酬, 企业应根据历史经验数据和自身实际情况, 合理预计当期应付职工薪酬和应计入成本费用的薪酬金额。

2、对于非货币性薪酬的会计处理。

企业以自产产品发放给职工作为福利。企业以其自产产品发放给职工作为福利的, 根据受益对象, 按照产品的公允价值和相关税费, 一方面, 计入成本费用, 同时确认为应付职工薪酬;另一方面, 冲减应付职工薪酬, 并确认为主营业务收入, 其销售成本的结转和相关税费的处理与正常商品销售相同。

企业以外购商品发放给职工作为福利。企业以外购的商品作为非货币性福利提供给职工的, 应该按照该商品的公允价值和相关税费, 计入相关的成本费用, 同时确认应付职工薪酬金额。

企业将拥有的房屋等资产无偿提供给职工使用。将拥有的房屋等资产无偿提供给职工使用的, 应当根据受益原则, 将住房每期应计提的折旧计入相关的成本或当期损益, 同时确认为应付职工薪酬。

企业租赁住房等资产无偿提供给职工使用。租赁住房等资产无偿提供给职工使用的, 应根据受益对象, 将每月应付的租金计入相关的成本或当期损益, 同时确认为应付职工薪酬。

难以认定受益对象的非货币性福利。难以认定受益对象的非货币性福利, 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和应付职工薪酬。

3、辞退福利, 企业应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和《企业会计准则第13号——或有事项》, 严格按照辞退计划条款的规定, 合理预计并确定辞退福利产生的应付职工薪酬。

4、其他形式的职工薪酬。企业可能对各种原因产生的缺勤进行补偿, 比如年休假、生病、短期伤残、婚假、产假、丧假、探亲假等。根据带薪权利能否结转下期使用, 带薪缺勤可以分为两类。其一, 非累积带薪缺勤, 是指带薪权利不能结转下期的带薪缺勤, 即如果当期权利没有行使完, 就予以取消, 并且职工在离开企业时对未使用的权利无权获得现金支付。其二, 累积带薪缺勤, 是指带薪权利可以结转下期的带薪缺勤, 如果本期的权利没有用完, 可以在未来期间使用。当职工提供了服务从而增加了其享有的未来带薪缺勤的权利时, 企业就产生了一项义务, 应当予以确认和计量, 并按照带薪缺勤计划予以支付。

为了鼓励职工长期留在企业提供服务, 有的企业可能制定利润分享和奖金计划, 规定当职工在企业工作了特定年限后, 能够享有按照企业净利润的一定比例计算的奖金, 如果职工在企业工作到特定期末, 其提供的服务就会增加企业应付职工薪酬金额, 尽管企业没有支付这类奖金的法定义务, 但是如果有支付此类奖金的惯例, 或者说企业除了支付奖金外没有其他现实的选择, 这样的计划就使企业产生了一项推定义务。

二、新准则下职工薪酬的意义

明确了企业职工薪酬的核算范畴, 解决了近年来热议的部分行业员工高额福利财务核算数出多门的问题。在原准则下, 通过应付福利费甚至其他应付款等变通处理, 就可以使人工成本在账面看起来并不是很高。而新准则下把几乎所有与职工有关的支出均纳入一个统一的科目核算, 使以前分散在各个科目的人工成本得到集中反映, 将使企业的实际人工成本更加透明、一目了然。

(二) 增强了企业之间人工成本的可比性, 有利于中国企业走出去。

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机会越来越多, 而制约因素也越来越多, 其中由于我国原来的人工成本计量的会计核算特色, 人工成本成为中国绝大部分反倾销案调查的主要内容。新准则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 更加全面反映企业支付的人工成本与费用。将几乎所有的职工薪酬按受益对象处理, 改变了以前只将应付工资、应付福利根据受益对象核算, 而教育经费、工会经费及无形资产研发过程中发生的人工成本一律计入当期费用的做法, 有助于企业正确核算资产、成本或当期费用, 从而提供更为可靠的成本等信息。

能更全面系统地反映企业人工成本的构成。由于信息披露制度的强制要求, 有利于政府部门如统计、国资监管、劳动社会保障部门及时获得企业公开数据。通过对企业人工成本明细构成数据分析, 通过类似发布行业工资水平信息, 可引导优秀人才到国家鼓励的行业。

三、新准则会计核算的账务处理

为了核算应付给职工的薪酬, 企业应设置“应付职工薪酬”总账户, 进行总分类核算。在总账户下分别设置“工资”、“职工福利”、“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非货币性福利”、“辞退福利”、“股份支付”等明细账户进行明细核算。新准则规范了企业和职工建立在雇佣关系上的各种支付关系, 将为职工支付的各类社会保险费用, 按职工提供服务的受益对象, 计入相关资产的成本或确认为当期费用, 有别于以往的全部费用化处理方式。企业应支付给职工的工资、福利费等, 不再设置“应付工资”、“应付福利费”科目,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缴纳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 也不在“其他应付款”、“其他应交款”账户核算, 均通过“应付职工薪酬”科目核算, 并且提供了对于辞退补偿等业务的会计处理原则和方法。

四、信息披露

对于报告期应当支付给职工的职工薪酬, 及其期末应付未付金额, 企业期末应在报表附注中进行披露。包括:应当支付给职工的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 及其期末应付未付金额;应当为职工缴纳的医疗、养老、失业、工伤和生育等社会保险费, 及其期末应付未付金额;应当为职工缴存的住房公积金, 及其期末应付未付金额;为职工提供的非货币性福利及其计算依据;应当支付的因解除劳动关系给予的补偿, 及其期末应付未付金额;其他职工薪酬等。

五、对新准则职工薪酬的几点建议

新准则对有关职工薪酬内容和范围的界定更加明确, 且内涵大为扩展, 既有传统意义上的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 也包括了职工福利费、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各类社会保险 (包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等) 。职工福利费主要用于企业职工的医药费、医疗机构人员的工资、医务经费、职工因工负伤赴外地就医路费、职工生活困难补助等等项目。笔者认为, 其中的职工医药费应取消。因为职工薪酬中已经包括了医疗保险费, 医疗保险费是由职工、单位和国家按照一定的缴费比例, 三方共同出资而形成的只能用于医疗补偿的保险费。当参保职工因病就诊时, 可以从中获得部分或全部的报销。也就是说, 职工的医药费在就诊时已经报销, 因此, 在福利费中列支的该项应取消;将非独立法人和非对外营利的职工医院、浴室和食堂餐饮 (包括自制餐饮和外包餐饮) 等后勤单元的收支净额在此项中列支;会计处理中职工福利费按实际列支, 年末清算结零。对于首次执行新企业会计准则中出现的职工福利费期初余额, 可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38号——首次执行企业会计准则》调整留存收益。

建议对辞退补偿作为预计负债的使用加以严格定义和限制, 除非有确凿证据证明企业很有可能将为可能发生的解除与职工劳动关系而产生现金流出, 否则不能作为预计负债并计入当期损益, 确凿证据可定义为企业与职工代表大会或工会组织已达成正式的解除职工劳动关系计划或协议。

建议增加对于企业预计支付待退休和退养人员等职工薪酬预计负债的确认和计量, 即企业与职工协议停止其服务, 但并未解除劳动关系直至职工法定退休, 企业承诺按期支付给这部分职工在停止服务日至法定退休日这一期间内的每期工资, 并为其按期缴纳社会保险费用, 此项职工薪酬已构成企业预计负债应予以确认并计入当期损益。若企业已提取专项款项, 可作为一项基金按《企业会计准则——企业年金》进行单独核算。

建议规范非货币福利的计量, 虽然准则明确规定了非货币福利属于职工薪酬的一部分, 但是如何确定非货币福利的价值没有统一的标准, 会给个人所得税的征收带来困难。因此, 要想更加规范非货币福利的计量, 必须统一计量标准, 才能达到恰当规范非货币福利的会计处理。

建议增加新型职工薪酬的会计处理规范。如带薪休假作为一种新型的职工薪酬形式已逐步在企业中运用。带薪休假可分为非累积的带薪休假和累积的带薪休假。对于非累积的带薪休假 (如产假等) , 由于权利和义务不能结转到下期, 故会计上可不作处理。而对于可累积的带薪休假, 由于权利和义务可以结转到下期, 如果有确凿证据证明企业很有可能因职工放弃带薪休假而产生现金流出, 则应确认为负债, 计入资产成本或当期费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

[2]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讲解.人民出版社, 2008.

[3]胡博.职工薪酬核算浅探[J].财会通讯 (综合版) , 2008.

[4]张志红.新会计准则下的职工薪酬会计处理方法[J].经营与管理, 2008 (6) .

职工薪酬报告 篇2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规定,职工薪酬是指企业为获得职工提供的服务而给予各种形式的报酬以及其他相关支出。职工薪酬不仅包括企业一定时期支付给全体职工的劳动报酬总额,也包括按照工资薪金的一定比例计算并计入成本费用的其他相关支出。包括工资奖金津贴、职工福利费、各类社会保险费用、住房公积金、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未参加社会统筹的退休人员退休金和医疗费用以及辞退福利、带薪休假等其他与薪酬相关的支出。

从上述可以看出,新准则下的职工薪酬与原会计制度的应付工资比较类似,但是又不完全一致,它具有以下的特点:

1、职工薪酬的定义与国际会计准则基本一致,真正实现了趋同,改变了我国50多年的“工资核算”传统模式。

2、职工薪酬的内涵更加丰富,不仅包括了工资薪金,而且还将职工福利费、各类社会保险费用、住房公积金、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等纳入其中。

3、核算内容上,现在的“应付职工薪酬”会计科目比原会计制度的“应付工资”、“应付福利费”等科目的核算内容更广泛。

4、会计处理上,“应付职工薪酬”的帐务处理是一个全新的模式,与原会计制度相比是一种颠覆性的变化。比如,过去规定“职工教育经费”“工会经费”列入“管理费用”科目;而新准则规定,凡是职工薪酬的组成内容,均应根据受益对象分配到相关的成本费用科目。

5、信息披露上,统一了关于职工薪酬的披露原则,明确规范了披露的范围和内容。即在财务报表附注中披露支付给职工的工资奖金津贴、各类社会保险福利费、住房公积金、支付因解除劳动关系所给予的补偿以及其他职工薪酬等项目的金额。对于因接受企业解除劳动关系补偿计划建议的职工数量不确定而产生的或有负债,应根据《或有事项》准则规定进行披露。

二、总分类账户的设置及明细核算的组织

(一)总分类账户的设置

为了准确核算职工薪酬,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以及财政部“财会〔2006〕18号”规定,企业应该设置“应付职工薪酬”总分类账户。它是一个集合分配账户,借方记录各项职工薪酬(工资薪金、职工福利费、职工教育经费、工会经费、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等)的实际发生额,贷方记录按照受益对象分配的金额,本账户一般说来无余额。如为贷方余额,反映期末尚未支付的职工薪酬,这时“应付职工薪酬”账户就是负债类账户,而不是集合分配账户。

1、本账户核算企业根据有关规定应付给职工的各种薪酬。外商投资企业按规定从净利润中提取的职工奖励及福利基金,也在本科目核算。

2、本账户可按“工资薪金”、“职工福利费”、“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非货币性福利”、“辞退福利”、“股份支付”等进行明细核算。

3、企业发生应付职工薪酬的主要账务处理。

(1)企业向职工支付工资、奖金、津贴等,从应付职工薪酬中扣还的各种款项(代垫的社保费公积金、个人所得税等)等,借记本科目,贷记“银行存款”、“库存现金”、“其他应收款”、“应交税费——应交个人所得税”等科目。

(2)企业向职工支付职工福利费,借记本科目,贷记“银行存款”、“库存现金”等科目。(3)企业支付工会经费和职工教育经费用于工会运作和职工培训,借记本科目,贷记“银行存款”、“库存现金”等科目。

(4)企业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缴纳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借记本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

(5)企业因解除与职工的劳动关系向职工给予的补偿,借记本科目,贷记“银行存款”、“库存现金”等科目。

(6)企业支付租赁住房等资产供职工无偿使用所发生的租金,借记本科目,贷记“银行存款”、“库存现金”等科目。

(7)在行权日,企业以现金与职工结算股份支付,借记本科目,贷记“银行存款”、“库存现金”等科目。

(8)企业以其自产产品发放给职工的,借记本科目,贷记“主营业务收入”科目;同时,还应结转产成品的成本。涉及增值税销项税额的,还应进行相应的处理。

4、企业应当根据职工提供服务的受益对象,对发生的职工薪酬分别以下情况进行处理:(1)生产部门人员的职工薪酬,借记“生产成本”、“开发间接费用”、“劳务成本”科目,贷记本科目。

(2)管理部门人员的职工薪酬,借记“管理费用”科目,贷记本科目。(3)销售人员的职工薪酬,借记“销售费用”科目,贷记本科目。

(4)应由在建工程、研发支出负担的职工薪酬,借记“在建工程”、“研发支出”科目,贷记本科目。(5)因解除与职工的劳动关系给予的补偿,借记“管理费用”科目,贷记本科目。(6)无偿向职工提供住房、车辆等资产使用的,按应其计提的折旧额,借记“管理费用”、“生产成本”“销售费用”“开发间接费用”等科目,贷记本科目;同时,借记本科目,贷记“累计折旧”科目。

(7)企业以其自产产品发放给职工作为职工薪酬的,借记“管理费用”、“生产成本”“销售费用”、“开发间接费用”等科目,贷记本科目。

(8)租赁住房等资产供职工无偿使用的,每期应支付的租金,借记“管理费用”、“生产成本”、“销售费用”、“开发间接费用”等科目,贷记本科目。

(9)在等待期内每个资产负债表日,根据股份支付准则确定的金额,借记“管理费用”、“生产成本”、“销售费用”、“开发间接费用”等科目,贷记本科目。

(10)在可行权日之后,根据股份支付准则确定的金额,借记或贷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贷记或借记本科目。

(11)外商投资企业按规定从净利润中提取的职工奖励及福利基金,借记“利润分配——提取的职工奖励及福利基金”科目,贷记本科目。

(二)明细核算的组织

一般说来,企业应该设置以下“应付职工薪酬”的明细科目:

1、工资薪金:是指按照规定支付给职工的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等,具体范围参见1990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关于工资总额组成的规定》。

2、职工福利费:根据新企业所得税法及实施条例精神,主要包括:

1)企业内设的职工食堂、医务所、托儿所、疗养院等集体福利设施,其固定资产折旧及维修保养费用,以及福利部门工作人员的工资薪金、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劳务费等人工费用。

2)企业向职工发放的住房补贴、住房提租补贴和住房困难补助,供暖费补贴,职工防暑降温费,周转房的折旧、租金、维护等支出,以及与职工住房相关的其他补贴和补助。

3)职工困难补助,或者企业统筹建立和管理的用于帮助、救济困难职工的基金支出。4)其他以实物和非实物形态支付职工的零星福利支出,如丧葬补助费、抚恤费、独生子女费、探亲假路费、误餐费、午餐费或职工食堂经费补贴、职工交通补贴、职工供养直系亲属医疗补贴及救济费、离休人员的医疗费及节日慰问费、离退休人员统筹项目外费用等。

对于2008年前累积计提但尚未使用的职工福利费余额,以后发生的职工福利费先冲减以前的福利费余额,不足部分在按规定在限额内扣除。为了核算便利,可以将上一年职工福利费的实际开支水平结合本年计划,测算本年的福利费开支比例(如:5%或8%)。每月可以按照预先测算的福利费比例计提计入职工薪酬,年末根据实际开支额,调整原预提数。

3、员工保险费:根据国家规定,企业为职工个人支付的各种社会保险费。如基本医疗保险、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

企业为员工缴纳的各种商业保险,应该属于职工薪酬的范围,也在本项目核算。

4、住房公积金:是指企业按照国务院《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规定的基准和比例计算,向住房公积金中心为个人缴存的住房公积金。

5、工会经费:企业按照规定支付给工会组织的工会经费,现行政策明确在工资薪金总额2%(含)内的,准在所得税前扣除予以扣除。

6、职工教育经费:是指企业用于职工个人的教育培训费用,除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外,企业实际发生的职工教育经费支出,在职工工资总额2.5%(含)以内的,准予在所得税前据实扣除。

7、非货币性福利:是指企业以非货币性形式(发放实物或提供资产免费使用等)为职工提供的福利支出。

8、辞退福利:因解除与职工的劳动合同关系而给予的补偿。

9、其他:与获得职工提供的服务相关的支出,如股票期权等。

三、核算举例

四川省××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2008年5月发生如下所述有关“应付职工薪酬”的经济业务,其主要帐务处理为: 1、10日,根据人力资源部提供的《职工工资明细表》显示:本月应发工资薪金总额120万元(其中:公司行政管理人员30万元、甲开发项目部35万元、乙开发项目部40万元、自建办公楼人员5万元、销售部10万元),财务部扣除应该代扣的个人所得税1万元、个人应该承担的社保费住房公积金18.1万元以及出差借款0.9万元后,本月实际应该支付的金额为100万元。出纳人员开出转账支票100万元,通过开户银行转款到职工的工资卡。

账务处理为:

借:应付职工薪酬――工资薪金 120万元 贷:应交税费――代扣个人所得税 1万元 其它应收款――代扣个人社保费公积金 18.1万元 其它应收款――个人借支 0.9万元 银行存款 100万元 2、15日,开出转账支票支付社会保险费46.2万元,单位负担34.1万元,个人负担12.1万元。

账务处理为:

借:应付职工薪酬――社保费 34.1万元 其它应收款――社保费 12.1万元 贷:银行存款 36.2万元 3、18日,开出转账支票向公积金管理中心支付职工的住房公积金12万元,单位负担6万元,个人负担6万元。

账务处理为:

借:应付职工薪酬――住房公积金 6万元 其它应收款 6万元 贷:银行存款 12万元 4、18日,职工食堂报销购入餐具、炊具一批,价值5000元,现金支付。账务处理为:

借:应付职工薪酬――职工福利费 5000元 贷:库存现金 5000元 5、20日,职工食堂炊事人员报销购入的主副食、调料一批,价值10000元,现金支付。账务处理为:

借:应付职工薪酬――职工福利费 10000元 贷:库存现金 10000元

6、月末根据本月计提折旧记录,公司高级管理人员无偿使用的住房应该分配折旧费10000元。

账务处理为:

借:应付职工薪酬――非货币性福利 10000元 贷:累计折旧 10000元 7、30日,职工报销培训费2000元、外聘教师授课费5000元(取得发票),现金支付。账务处理为:

借:应付职工薪酬――职工教育经费 7000元 贷:库存现金 7000元 8、31日,现金支付因解除与职工的劳动关系给予的经济补偿金30000元。账务处理为:

借:应付职工薪酬-解除职工劳动关系补偿 30000元 贷:库存现金 30000元

9、月末根据本月工资薪金总额,计提3%的职工福利费36000元(根据去年开支水平测算本年每月暂时按照3%计提,年末按照实际开支额进行调整)、计提2%工会经费2.4万元、计提2.5%职工教育经费3万元。三项费用的计提与分配(省略)

计提三项费用的账务处理为: 借:管理费用――职工薪酬 22500元 销售费用――职工薪酬 7500 元

开发间接费用――甲项目――职工薪酬 26250元 开发间接费用――乙项目――职工薪酬 30000元 在建工程――自建办公楼 3750 元 贷:应付职工薪酬――工会经费 24000元 应付职工薪酬――职工教育经费 30000元 应付职工薪酬――职工福利费 36000

10、开出转账支票向公司同级工会拨交本月工会经费24000,取得“工会经费专用收据”。账务处理为:

借:应付职工薪酬――工会经费 24000元 贷:银行存款 24000元

12、月末根据本月应付职工薪酬总额(不含三项费用),按照受益对象分配到相关成本费用。根据“应付职工薪酬分配表”(省略)所述项目和金额,作如下账务处理:

借:管理费用――职工薪酬 440250元 销售费用――职工薪酬 133417元

开发间接费用――甲项目――职工薪酬 466958元 开发间接费用――乙项目――职工薪酬 533667元 在建工程――自建办公楼 66708元 贷:应付职工薪酬――转销数 1641000元 上述核算举例仅仅是以5月份的经济业务而进行的,房地产企业“应付职工薪酬”的核算基本上是明确和清晰的。但是,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即是年末“应付职工薪酬”会计核算的尚未涉及。现在仅就年末职工薪酬核算可能出现的情况,作如下说明:

1、假定该公司2008年全年工资薪金总额为1500万元,全年实际开支职工福利费60万元,本年已经预提职工福利费45万元,尚有15万元的福利费年末应该补计应付职工薪酬。其账务处理为:

借:管理费用、开发间接费用等科目 15万元 贷:应付职工薪酬――职工福利费 15万元

2、假定该公司2008年全年工资薪金总额为1500万元,全年实际开支职工福利费40万元,本年已经预提职工福利费45万元,有5万元的福利费已经多计入了应付职工薪酬,年末应该将多计入的福利费5万元进行调减。其账务处理为:

借:应付职工薪酬――职工福利费 5万元(用红字在贷方反映)贷:管理费用、开发间接费用等科目 5万元(用红字在借方反映)

3、年末根据全年经济指标完成情况,预提2008年终奖金100万元,拟于2009年1月发放。其账务处理为:

借:管理费用、开发间接费用等科目 100万元 贷:应付职工薪酬――工资薪金(奖金)100万元

浅谈职工薪酬 篇3

新准则明确了职工薪酬的概念即:职工薪酬是指企业为获得职工提供的服务而给予的各种形式的报酬及其他相关支出。新准则对职工薪酬涵盖的内容进行了明确的规范。

1, 职工薪酬内容的增加。

为了更大程度地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新准则不仅包含了传统意义上的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 也包括了原在福利费和期间费用中的职工福利费、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 “五险一金”, 更增加了辞退福利、非货币性福利等新型职工薪酬形式, 保证了人工成本费用的完整性, 体现了我国立法以人为本的思想。

2, “福利费”的计提比例的变化。

新准则对福利费的列支由旧制度按职工工资总额14%的计提改为据实列支, 直接计入人工成本, 就此直接影响企业的成本核算体系, 新准则在对职工福利制度进行实质改革的基础上, 又通过财企[2009]242号文件《关于企业加强职工福利费财务管理的通知》, 进一步明确了职工福利费的改革方向, 一是控制职工福利费在职工总收入中的比重, 二是通过市场化途径解决职工福利待遇问题, 三是逐步将职工福利纳入工资总额管理。

二、职工薪酬准则给企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开放的市场意味着机遇和挑战并存, 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新准则下的人工成本核算体系能全面、真实地反映出产品实际承担的人工耗费, 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企业在国际贸易中因人工成本核算不准确所带来的不利处境, 为企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走出去提供了技术层面支持, 使企业能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帮助企业发展的财务管理中。

2、创新型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在研发上, 巨额研发费中的人工成本支出原准则下予以费用化, 新准则规定研发人员的职工薪酬在符合相应条件下予以资本化, 将属于开发阶段的研发支出做资本化处理, 能使科技企业在开发阶段的利润指标得以减轻, 也解决了研发人员工资标准与企业利润之间的矛盾, 从而调动了各方面的研发积极性。

3、新准则下要求符合条件的辞退补偿费用可以作为预计负债处理, 这样缓解了企业因大批裁员时支付补偿费用的压力, 在可预见的情况下合理的提前列入成本费用, 真实的反映企业财务状况。

4、“机会”和“危机“永远是并存的, 人工成本上升导致企业成本压力的剧增, 这就要求企业不仅要从内部管理入手开源节流, 更重要的要从企业的产业结构升级入手, 增强自主研发能力, 使企业从靠劳动力低成本竞争向技术型、知识型转变, 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二、新准则下职工薪酬会计核算与税收的差异

新准则下职工薪酬的范围涵盖了工资薪金、职工福利费、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各类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等薪酬形式, 他们的会计处理与税收处理存在差异。

1、“职工”范围界定的差异。

职工薪酬准则中是这样界定的:与企业订立劳动合同的所有人员, 含全职、兼职和临时职工;虽未与企业订立劳动合同但由企业正式任命的人员;虽未与企业订立劳动合同或未正式任命, 但为其提供与职工类似服务的人员;税法中的“职工”特指有任职或受雇关系的劳动者。基于上述差异, 企业应完善用工制度及资料的收集。确保计税依据有法可依避免税收风险。

2、“工资薪金”会计核算与税收的差异。

“工资薪金”的会计核算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合理性原则即国税函【2009】3号文件中提到的两个重要条件, 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发放的工资薪金是相对固定的, 工资薪金的调整是有序的, 有关工资薪金的安排不以减少或逃避税收为目的。二是重要性原则对税法中涉及到与纳税人有关的优惠政策应做到核算准确, 如安置残疾职工加计扣除的优惠政策, 税法规定按照支付给残疾职工工资的100%加计扣除。此项差异形成永久性差异。

3、职工福利费会计核算和税收的差异。

新准则下的福利费是据实列支,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 (以下简称《实施条例》) 对职工福利费采取限额内据实列支, 即在“工资薪金”的14%内据实列支, 因此税务机关关注的是相关票据的合规性问题, 即外部票据、内部票据两类, 这就要求我们对内部票据能提供完善的内部控制和财务管理手续, 规避税收风险。

4, 工会经费和职工教育经费。

《实施条例》第41条规定:企业拨缴的工会经费, 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的2%部分准予扣除。扣除条件:①是否将提取的工会经费拨缴给工会组织, ②是否取得工会组织开具的专用收据。如不符合上述条件企业将面临税收调整, 如:企业将提取的工会经费计入“其他应付款”科目, 使用时直接冲销, 对此未履行缴费程序将面临全额调增。实施条例》第42条规定:除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外, 企业发生的职工教育经费支出, 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2.5%的部分准予扣除, 超过部分准予在以后年度结转扣除, 会计与税收产生的调整:①当年未全部使用的额度调增形成永久性差异。②当年计提的全部使用完毕, 此后发生的职工教育经费并入其他科目, 企业超标准的应调增形成时间性差异, 可以向以后年度结转。

5、“五险一金”注意的税收问题。

《实施条例》第35条规定:企业依照国务院有关部门或省级人民政府规定的范围和标准为职工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费、生育保险费等基本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准予扣除。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五险”很少有超比例的, 但要注意缴费基数不要超过相关规定;住房公积金依据建金管【2005】5号和财税【2006】10号的规定:单位和个人计缴比例不得超职工本人上一年度月平均工资的12%, 缴费基数不得超过职工工作地区所在区域上一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3倍。故此超过标准部分即被征收企业所得税又被全部或部分征收个人所得税, 形成重叠计税, 企业应避免此类事发生。

摘要: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是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必然选择, 我国新出台的《企业会计准则》 (以下简称新准则) 就是适应这一经济形势, 新准则中第一次将原来零散分布在有关准则、制度及规定中的内容统一归纳, 使新的职工薪酬准则有了质的飞跃, 所以正确理解、分析、处理经济业务, 对企业经济运行将产生积极影响。

应付职工薪酬心得 篇4

应交税费――应交个人所得税【代扣代缴的个人所得税】

其他应收款【收回代垫款】

2.职工福利费/非货币性福利

借: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管理费用/销售费用/研发支出/在建工程等

贷:应付职工薪酬――职工福利费/非货币性福利

【说明】借方科目的应用和工资、奖金类似,均是按照受益分摊原则进行处理。

借:应付职工薪酬――职工福利费

贷:银行存款等

借:应付职工薪酬――非货币性福利

贷:主营业务收入【公允价值】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公允价值×适用税率】

3.五险一金、按规定提取的工会经费和职工教育经费

借: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管理费用/销售费用/研发支出/在建工程等

贷:应付职工薪酬――社会保险费

――住房公积金

――工会经费和职工教育经费

4.带薪缺勤

①累积带薪缺勤:

借:生产成本、管理费用等【预计由于职工累积未使用的带薪病假权利而导致的预期支付的追加金额】

贷:应付职工薪酬――累积带薪缺勤

职工薪酬核算浅探 篇5

《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及修改后《企业财务通则》规定, 企业执行《企业财务通则》后不再计提应付福利费。但不允许企业计提应付福利费并不是禁止企业发放福利, 只是要求企业发放的福利费不再通过应付福利费核算, 而是直接通过“应付职工薪酬”科目核算。同时, 发放职工福利标准不再是14%, 而是根据企业效益或成本承受能力实施福利计划。

[例1]2008年1月, 甲公司当月发放应付工资100万元。其中生产工人工资60万元, 车间管理人员工资10万元, 公司行政管理部门人员30万元。根据上年企业实际发放的职工福利情况, 公司预计2008年应承担的职工福利义务金额为职工工资总额的2%, 福利受益对象为上述所有人员。

借:生产成本612000

制造费用102000

管理费用306000

贷:应付职工薪酬——工资1000000

——职工福利20000

二、非货币性职工薪酬处理

企业以自产产品作为非货币性职工福利提供给职工的, 应按该产品公允价值和相关税费计量应计入成本费用的职工薪酬金额, 并确认为主营业务收入, 其销售成本的结转和相关税费的处理与正常商品销售相同。但由于非货币性福利也是职工薪酬的一部分, 作为职工个人所得应按规定计算职工个人应交纳的个人所得税, 从当月发放的工资中扣除。

[例2]甲公司为一家电制造企业, 共有职工200名, 2008年1月除了发放工资外, 还为每名职工作为春节福利发放液晶彩电1台, 每台彩电成本2000元, 不含税价格为3000元, 适用增值税税率为17%。假定200名职工中:车间工人100名;车间管理人员10名;行政管理人员90名。根据有关规定, 企业根据职工工资收入情况计算, 因发放彩电应交纳个人所得税63400元。

(1) 发放职工福利

借:生产成本351000

制造费用35100

管理费用315900

贷:应付职工薪酬——非货币性福利702000

借:应付职工薪酬——非货币性福利702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60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销项税额) 102000

(2) 实际发放彩电时

借:主营业务成本400000

贷:库存商品400000

(3) 代扣职工个人应交所得税

借:应付职工薪酬——工资63400

贷:应交税费——应交个人所得税63400

三、长期合同发放的职工薪酬处理

企业以低于取得资产或服务成本的价格向职工提供资产或服务时, 应将低于成本的差额在长期合同期内分别处理:规定了职工在取得该资产或服务后最低工作年限的, 企业应将该项差额作为长期待摊费用处理, 并在合同或协议规定的服务年限内平均摊销, 根据受益对象分别计入相关资产成本或当期损益;未规定职工在取得该资产或服务后最低工作年限的, 企业应将该项差额作为企业对职工以前提供服务成本的一种补偿, 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例3]甲公司为一家电制造企业, 共有职工200名, 2008年1月公司为职工购买200套全新公寓以优惠价格卖给职工。假定其中车间工人100名, 车间管理人员10名, 行政管理人员90名。公司为车间工人购买住房平均每套50万元, 按40万元卖给职工;为车间管理人员购买住房平均每套100万元, 按80万元卖给职工;为行政管理人员购买住房平均每套150万元, 按130万元卖给职工。售房协议规定职工自取得住房后必须在公司服务10年。

(1) 公司出售住房时的账务处理

借:银行存款[ (4000+800+11700) 万元]165000000

长期待摊费用[ (1000+200+1800) 万元]30000000

贷:固定资产[ (5000+1000+13500) 万元]195000000

(2) 出售房屋的10年间, 分10年摊销

借:生产成本1000000

制造费用200000

管理费用1800000

贷:应付职工薪酬3000000

借:应付职工薪酬3000000

贷:长期待摊费用3000000

四、辞退福利交纳个人所得税核算

《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规定, 为保障职工权益, 企业与其职工提前解除劳动关系时应当给予的经济补偿属于企业法定义务。该辞退福利按《个人所得税法》有关规定, 对实行离岗 (内部) 退养的个人在其办理离岗 (内部) 退养等手续后至法定离退休年龄之间从原任职单位取得的工资、薪金, 不属于离退休工资, 应按“工资、薪金所得”项目计征个人所得税;个人在办理离岗 (内部) 退养等手续后从原任职单位取得的一次性收入, 应按办理离岗 (内部) 退养等手续后至法定离退休年龄之间的所属月份进行平均, 并与领取当月的“工资、薪金”所得合并后减除当月费用扣除标准, 以余额为基数确定适用税率, 或将当月工资、薪金加上取得的一次性收入, 减除费用扣除标准, 按适用税率计征个人所得税, 并由原任职单位负责代扣代缴。

参考文献

职工薪酬准则运用释疑 篇6

一、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向职工出售住房

职工薪酬准则应用指南指出:将企业拥有的房屋等资产无偿提供给职工使用的, 应当根据受益对象, 将该住房每期应计提的折旧计入相关资产成本或当期损益, 同时确认应付职工薪酬。这里所说的“无偿提供”理应包括企业以补偿后价格向职工出售商品。当企业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向职工出售住房时, 其出售价款与成本的差额就应视为一种非货币性福利, 按照企业各期预计补贴金额, 确认企业应承担的薪酬义务, 并根据受益对象计入相关资产的成本或当期损益。针对这一业务的规范问题, 财政部会计司在其编写的《企业会计准则讲解》中有具体案例说明。

例:20×8年5月, 乙公司购买了100套全新的公寓拟以优惠价格向职工出售, 该公司共有100名职工, 其中80名为直接生产人员, 20名为公司总部管理人员。乙公司拟向直接生产人员出售的住房平均每套购买价为100万元, 向职工出售的价格为每套80万元;拟向管理人员出售的住房平均每套购买价为180万元, 向职工出售的价格为每套150万元。假定该100名职工均在20×8年度陆续购买了公司出售的住房, 售房协议规定, 职工在取得住房后必须在公司服务15年。

乙公司出售住房时的会计处理:借:银行存款94 000 000, 长期待摊费用22 000 000;贷:固定资产116 000 000。

出售住房后的每年, 乙公司按直线法在15年内摊销长期待摊费用的会计处理:借:生产成本1 066 667, 管理费用400 000;贷:应付职工薪酬———非货币性福利1 466 667。借:应付职工薪酬———非货币性福利1 466 667;贷:长期待摊费用1 466 667。

针对该案例的会计处理笔者有如下疑问:

首先, 在企业已明确要将所购住房以低价出售给职工作为福利条件下进行的房屋采购, 是否符合固定资产确认条件呢?《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 (简称“固定资产准则”) 第三条:固定资产, 是指同时具有下列特征的有形资产: (1) 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 (2) 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年度。第二十一条:固定资产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予以终止确认: (1) 该固定资产处于处置状态; (2) 该固定资产预期通过使用或处置不能产生经济利益。显而易见, 在企业为职工谋求福利而购买住房时, 很难保证该资产必须先在企业内使用一段时间, 且“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年度”。因为企业既不可能为满足固定资产确认条件而去苛求使用该房产, 更不能毫无意义地占有住房一个会计年度而后再发放给职工居住。所以, 企业为以低于成本价格向职工出售而购入住房时, 将所购住房记入“固定资产”账户是缺少相应理论支撑的, 不妥帖。更何况固定资产准则第二十一条要求对“处于处置状态”的固定资产应终止确认, 从企业购入直到以低价出售给职工的全过程中该住房都处于处置状态, “固定资产”账户使用的合理性就更令人疑虑了。

其次, 即使退一步讲, 我们认可购入住房时记入“固定资产”账户是合理的, 那么企业在向职工出售该住房时与固定资产其他处置方式 (如转让、报废、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等) 有实质性差异吗?当企业将住房出售给职工时, 该房屋的所有权就会发生转移。当然, 企业在出售住房时可能会就服务年限等问题与职工签订对其行为起限制、约束的合同。在得到非货币性福利后, 若职工违约须向企业缴纳相应金额的补偿, 但这不应妨碍该项房产“主要风险与报酬已转移”这一既定事实。所以, 企业向职工低价出售购入住房时应与其他转让、报废等处置方式作同一会计处理, 即使用“固定资产清理”这一过渡性账户。然而, 《企业会计准则讲解》中该住房在出售给职工时并未通过过渡性账户核算, 而是将与该住房有关账户的余额通过反向处理予以直接抵销, 令人不解。

笔者建议, 当企业欲以低价出售住房给职工而购入房产时, 可以先将其记入“其他非流动性资产———非货币性福利住房”账户, 这样既可免去对购入资产在确认上的纷争, 也可避免针对固定资产预计净残值及其计提折旧的繁琐处理;向职工低价出售房产时, 可以直接反向冲销相应账户, 差额先记入“长期待摊费用”账户, 再根据服务年限分期记入“应付职工薪酬”账户。如果因特殊原因而改变部分福利性住房用途, 也可以再从“其他非流动性资产———非货币性福利住房”转入“固定资产”账户。

二、独立董事被纳入职工范畴

职工薪酬准则第二条:职工薪酬, 是指企业为获得职工的服务而给予各种形式的报酬以及其他相关支出。在相应指南中进一步明确了职工的范围:职工, 是指与企业订立劳动合同的所有人员, 含全职、兼职和临时职工, 也包括虽未与企业订立劳动合同但由企业任命的人员, 如董事会成员、监事会成员等。显而易见, 该准则所指职工是涵盖上市公司独立董事成员的, 其报酬自然属于职工薪酬核算范围。这不禁令人感到疑惑:要淡化独立董事服务的特殊性吗?

2001年8月, 证监会发布了《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 强制要求所有上市公司在2006年6月30日前, 董事会成员中应至少包括2名独立董事, 在2003年6月30日前, 董事会成员中应至少包括三分之一独立董事。2004年9月, 证监会又发布了《关于加强社会公众股股东权益保护的若干规定》, 进一步肯定并完善了独立董事制度。在上市公司设立独立董事制度, 就是期望通过这种制度来解决控股股东一股独大、缺乏制约的问题, 从社会价值方面来约束企业行为;希望通过独立的第三方代表中小流通股股东的利益, 维护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不受损害。但长期以来, 独立董事的独立性一直被各方诟病, 在这种情况下, 再从准则的高度将独立董事的报酬与其他职工报酬不加区分、一概而论地纳入企业职工薪酬范围, 用同一标准规范, 实在不妥, 至少在制度形式上就没有维护独立董事的独立性。笔者认为, 鉴于独立董事提供服务的特殊性, 应单独规范独立董事的报酬问题, 至少要从准则行文层面积极维护独立董事在人格、经济利益、产生程序、行权等方面的独立性, 促进资本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

三、股份支付不适用职工薪酬准则

职工薪酬准则第三条:下列各项适用其他相关会计准则:…… (二) 以股份为基础的薪酬, 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11号———股份支付》。以股份为基础的薪酬为什么不能在职工薪酬准则中加以规范呢?

《企业会计准则第11号———股份支付》第二条:股份支付, 是指企业为获取职工和其他方提供服务而授予权益工具或者承担以权益工具为基础确定的负债的交易。股份支付分为以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和以现金结算的股份支付。从企业为获取职工提供劳务而授予权益工具角度来看, 并未超越职工薪酬准则所规范的“企业为获得职工的服务而给予各种形式的报酬以及其他相关支出”的范围。并且, 对以现金结算的股份支付进行具体处理时所采用的负债账户, 就是“应付职工薪酬”。所以, 仅从以现金结算的股份支付业务规范来看, 两个准则并未显示出应有的协调性, 令人生惑。进一步讲, 无论是以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还是以现金结算的股份支付, 两者的区别主要是计量方法不同, 这与着眼于福利分配规范的职工薪酬准则并不产生对抗。所以, 将对职工进行股份支付的处理排除在职工薪酬准则规范之外, 有碍于该准则的完整性, 降低了其运用价值。

笔者建议, 将针对职工进行股份支付的业务处理纳入职工薪酬准则, 统一通过“应付职工薪酬”账户来核算。对于以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 只在行权时再将“应付职工薪酬”转入“资本公积”或“股本”中, 这样有利于“应付职工薪酬”账户信息的完整。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

[2].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组.企业会计准则讲解.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

上一篇:旅游大时代下一篇:阶段性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