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段性特点

2024-09-28

阶段性特点(共12篇)

阶段性特点 篇1

网球运动具有独特的项目魅力和极强的社会观赏性, 参与网球运动可以锻炼思维、强健体魄、磨炼意志, 促成人们全面发展, 因此这项运动近些年发展迅速, 成为了全球关注的焦点运动之一。“一个人带动一项运动”说的似乎有些夸张, 但是也不失其中的道理。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赛场上李婷、孙甜甜奋力拼杀夺取网球女双冠军, 到2011年李娜法网夺冠, 都昭示着中国网球的发展, 中国网球进军世界网球强国的号角已然吹响。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中国网球选手的整体水平与世界级选手仍有较大的差距, 这不仅仅是训练方法的问题, 还包括科学的选材。运动员选材是运动训练的开始, 网球运动也不例外。网球运动选材大体可分为三个选材时期阶段:初选阶段、专选阶段和决选阶段, 三个时期都有不同的选材侧重点。

1、初选阶段

在初选阶段, 我们首先要依据青少年运动员的身体形态, 然后结合其骨龄进行初选, 身材高大而且强壮有力的青少年是我们所要选拔的对象。在现在的网球比赛中, 速度、力量是占主导地位的, 所以说我们要选拔那些先天素质较好的人才。因此, 我们在选材时应全面的分析和把握当今竞技网球的项目制胜规律, 把握主导, 赢得主动。当前我们国内不少青少年网球运动员都没有经过正规选拔, 主要原因是受制于经济因素以及网球运动本身消费较高的特点。现存的网球选拔人才制度依然局限于自然淘汰的经验选材方法, 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竞技网球在中国的发展脚步。

该阶段的选材主要以先天为主, 但是又决不能忽视学生的兴趣。

(1) 兴趣选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他可以坚定你的信念, 当你遇到挫折时能带着你克服困难, 在孩子5—6岁时已经能初步的表现出自己的兴趣爱好, 包括自己天赋的展现, 许多世界优秀选手都是类似的情况。在少年儿童各方面技能素质发育还不完全的时候, 应该着重培养孩子对网球的兴趣, 逐步诱导他们把注意力放在网球运动上, 从小养成正确的握拍击球习惯, 使他们在网球运动上得到更多的乐趣。

(2) 身体形态选拔。近几年来, 世界网球运动的规模不断壮大, 运动员水平也相应逐渐提高。我们对世界排名前十的男女网球运动员进行统计发现, 世界顶尖级的运动员总体上身体形态趋于高大, 这也是初级选材中需要注意的。初级选材过程中很难看出少年儿童的发展潜力, 这就要结合教练员的经验对运动员进行观察, 以及根据一些遗传学的相关知识来进行家系调查, 并对运动员未来的身高进行合理的推算来综合选材, 切忌以单一指标评定并进行选材。虽然身体形态的选拔在初级阶段并不明朗, 但是还是可以根据一些遗传学指标进行简单的分析, 得出相关的数据, 为初期的选材提供一定的参考。

2、专选阶段

(1) 专项技能的提高速度。对于较早接触网球的青少年选手来说, 在11—14岁这一阶段被称为“全面准备时期”。我们对这一年龄段的小选手进行观察选材, 对他们在运动能力发面上的表现应予以特别关注, 因为随着运动员在青春期体能的发展不同, 选手们的运动机能力也会产生较大的不同。

(2) 身体素质选材。这一时期是青少年身体发育不十分完全, 但也处于素质发展的高峰前期, 应抓住这一快速发展前对所需的专项素质有意识的进行培养, 提高发展的基点, 为技能的充分发挥、全面的发展奠定基础。

3、决选阶段

(1) 专项技能和身体素质的提高速度。重点选材, 其时段大都在14—18岁期间。这时候运动员已经经过几年的训练, 他们的身体状况和以前相比有了很大的进步。在年龄方面看, 此时运动员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 男、女之间有较大的不同。男运动员发育处于初始快速增长阶段, 而女运动员选手处于第二性征发育的高峰阶段, 特别是到了17、18岁, 身体发育基本已经成熟, 此时是青少年运动员力量、速度和灵活性的最巅峰, 是绝对力量和爆发力的最佳时期。此时, 网球运动员除了具有良好的力量、耐力, 灵敏性好、反应速度快、爆发力好、动作速度快、心理素质好等球类运动员的共同素质外, 快速起动、急停、变向速度的能力, 以适应在场地上左右奔跑、急停、变向的要求。

(2) 身体机能要求。从身体机能来看, 首先神经反应快是网球运动员所要具有的特点, 因为网球比赛的发球速度和击球速度越来越快, 运动员接球的反应时间很短, 要求运动员必须在极短的时间内对来球做出正确的判断, 同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因此网球运动员必须具有良好的有氧代谢能力。而良好的有氧代谢能力正是完成3—4小时大运动量比赛的保证, 这一点应该引起运动员和教练员的高度重视。

(3) 心理素质。在这个年龄段中, 不少运动员已经参加了许多比赛, 主要都是中小型比赛, 甚至一些专业运动员参加过全国性质的大型比赛。世界范围内所涌现的职业选手, 他们的职业生涯大都是在青少年时期的分龄赛阶段就开始的。他们一旦步入职业选手的行列, 就已经拥有了丰富的比赛经验和良好的竞赛心理素质, 所以他们可以在各种比赛中凭借这些优势去战胜过去没有战胜过的对手。

运动训练实践表明, 选材和训练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选材应贯穿于整个训练过程之中。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根据网球运动项目的特点和客观制胜规律, 把握好选材环节, 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训练中存在的或然性, 提高网球训练的成材率, 培养更多的世界级优秀网球运动员, 为我国发展成为网球强国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刘世军.内善技术, 外修体制——谈中国竞技网球职业化发展的两大着眼点[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8, (4) .

阶段性特点 篇2

高中阶段的学生自我意识明显增强,他们强烈的渴望了解自己;同时,高中阶段的学生了解自我可以帮助其正确认识自己,从而为自己的发展明确方向,因此说,让高中学生了解自己的心理特点又是非常有必要的。

 

1、智力水平接近成人高峰状态。

注意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能较长时间地注意与自己兴趣有关的事物,并能分配注意。

观察具有一定的目的性、系统性、全面性,但欠精确。

初步完成从具体思维为主到抽象思维为主的过渡,开始理智地思考问题,但时常需直观的、感性经验的支持。

思维活跃,经常提出问题,能独立地判断是非善恶,不轻信别人的结论,爱评论和争论,希望独立地解决问题,但往往会以点概面,比较偏激。

2、情绪体验较初中阶段强烈,情绪内容广泛,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形成各种心境。憧憬未来,常对活动充满热情,易振奋、易波动,也会感情用事,有时会出现盲目的狂热和急躁,以致不计后果的冲动;遇到挫折会有种种消极情绪。

由于思维的独立性和自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其感情具有文饰性,内心世界活跃,而且情感的外部表现常与内心体验不一致。

3、意志动机的主动性、目的性增强,能掌握自己的行为。在处事的信心度、果断性、自制性方面有发展,调节力较初中有提高。

4、兴趣范围进一步扩大,并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性格特征趋向稳定、成熟,外显与内向类型明显。可性格的可塑性仍较大,旧的不良性格特征可能被改塑,新的不良性格特征可能还会产生。

5、动机层次提高,对社会各方面的关心程度增强,有一定的评价能力并逐渐转化为决定自己的行为动机,体现了各自的价值取向。但对权利的需求多于对自身的义务、责任和实际行动的需求。

6.自我意识进一步增强,要求别人了解、理解和尊重自己。自我评价比初中充实、客观,有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要求。但也会出现自我与社会的冲突,有的学生自尊心过强,自我中心突出,一遇挫折就会转化为自卑。

7、交友热情高,迫切需要情感力量和参加不同类型的群体活动,随着不同群体性质的影响,高中学生的个性出现不同的发展方向。

8、对异性性关注上升,在公开场合转向文饰、内隐,但又有显示欲,希望引起异性好感。在一定条件下,少数学生出现对异性较为稳定的情感,进而发展到恋爱。如处理不好,影响学习和个性发展。

9、独立生活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较初中增强,但由于社会经验和认识的局限,辨别力不如成人,出现求知欲强与识别力有限之间的矛盾。

中国现阶段糖果消费特点 篇3

在这样的市场形态下,传统糖果的消费属性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从过去的日常随机消费品变成了“情境”消费品,从快速消费品变成了慢速消费品。糖果消费的特点可以归结为四个方面:核心购买人群集中化、销售渠道复杂化、销售旺季高度集中化、消费动机分散化。

一、核心购买人群集中化

联纵智达将糖果消费主体划分为常规消费人群与针对性消费人群两大类。常规性消费人群:包括儿童、学生;青年人;中年人和老年人。针对性消费人群有新婚夫妇、家庭主妇品牌和保健需求人群三类。

儿童、学生消费虽然价格便宜,但是由于容量巨大,是糖果消费的重要补充。针对性的消费人群,特别是新婚和家庭主妇是主流的消费支撑点。以休闲及冲动购买为主的消费人群中青年消费人群虽然不是销售与利润的主流,但确是品牌塑造和建立的主要切人口。

二、消费动机分散化

相比以前,现在消费者购买糖果的用途更加多种多样,但是从各自消费的份额来看,主要购买用途集中在“年节消费、婚庆消费、休闲消费、其他喜庆消费”四类。

三、销售旺季高度集中化

糖果消费淡旺季日趋明显,而且旺季大幅度上涨然后急速下跌的趋势显示了糖果消费的旺季周期越来越短。各大品牌纷纷将资源集中于旺季,使得企业突破销售障碍的难度急速上升。年节的井喷式消费构成消费的“主力军”:五一前一个月、国庆前一个月,尤其是春节的前后2~3个月是消费的集中时段(占年度销售额50—60%)。

四、销售渠道复杂化

不同阶段大学生的特点 篇4

一、大学生群体的整体特点

调查显示80%以上的学生选择用正面的心态来面对这些成长中的挫折与苦恼, 大都不会采取怨天尤人, 消极逃避的态度。他们将这些成长中的困难看作磨练意志品质的砺石, 希望在困难中看到自己成长的轨迹, 希望自己成为生活中的强者。

在高等院校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 社会实践活动是贯彻国家、学校思想政治方针、策略以及学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最为有效的途径, 其百分比数值都接近50%。而媒体手段宣传和如今在青少年中较为流行的网络途径, 却只占到最小的比例 (小于10%) 。可以看出, 学生更愿意在实践中学习理论知识, 并通过实践将思想理论内化到自身。此外, 通过常规的思想政治教育手段, 如党、团报告会活动, “两课”教育等仍占有一定比例, 这说明常规思想教育手段在方式方法上仍有完善创新的空间。

二、不同阶段大学生的特点

除了大学生群体作为一个整体有其共性的特点之外, 对于每一个年级的学生群体也是有其自身鲜明的特点。

1、大学一年级学生的主要特点

通过调查和访谈, 笔者发现大学一年级的学生主要特点是适应性问题与人生方向性问题。大一年级的学生由于刚刚经历过高考, 进入大学进行学习, 学习方式和学习环境发生了巨大的转变。没有了高中时那种清晰而明确的学习目标, 学生有种茫然感, 因而缺乏学习的动力和自主学习的意识。从数据中可以清晰的看到, 大一年级学生有近40%的压力都来自于学习, 这与他们学习的不适应性成正相关。除了学习方面的不适应外, 生活、心理、人际交流等方面都会存在一些不适应的现象。例如, 不适应寝室的集体生活, 考虑问题习惯上以自我为中心等。其次, 大一年级的学生刚刚进入大学, 对自己的人生没有一个清晰的规划, 不知道自己的人生走向。由于距离大四年级的就业还有很长一段时间, 大一年级的学生缺乏时间上的急迫感, 也没有确定明确的人生目标, 因而就不会制定一个大学期间明确的短期目标, 也就不能很好的利用课余时间为自己的“充电”。

2、大学二年级学生的主要特点

大学二年级的学生已经逐渐地适应了大学的生活和学习环境, 心理上已经消除了强烈的陌生感和孤独感。他们逐渐地将注意力从专业课的学习转向丰富的课余生活、未来的人生规划以及自身能力的培养等方面。此时, 大二年级的学生会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 开始给自己描画一个还不是十分清晰的未来发展方向, 这时的他们就有了一些目标感和定位感, 不再如大一年级学生那样迷茫。大二年级的学生更倾向能力的培养, 他们会积极参加学校、学院举办的各种活动, 希望自己能通过参加各种活动提高自身某些方面的能力。这说明大二年级的学生产生了短期目标的萌芽, 但还没有明确长期目标。

3、大学三年级学生的主要特点

大三年级的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注意力继续呈下降趋势, 但在知识的实际运用时, 又会出现一定的反复, 但总体趋势不变。此时, 大三年级的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有一定的规划, 也逐步开始明确自身的发展方向。在这一阶段, 学生仍然注重自身能力的培养, 希望通过社会实践活动, 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中, 寻找个人价值的体现;也希望通过实践活动, 进一步提高自己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值得注意的是, 这个阶段, 学生有了初步的人生规划, 思想上出现了一定的波动, 辅导员应及时地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解决, 并以恰当的方式手段对其进行思想方面的教育。此外, 学生逐步地想要了解社会, 开始更多地关注时事, 这也为学生迈出校门, 走向社会做了一个良好的铺垫, 但此时也需要辅导员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导, 使其能完成由学校向社会完美的跨越。

4、大学四年级学生的主要特点

六年级数学教学特点阶段总结 篇5

1、引进改错卡,优化课堂效力。

2、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当堂检测,弄好知识落实。特点成效

阶段性特点 篇6

[关键词]文化产业;文化消费;转型升级;逻辑演进

1.引言

文化产业一词最初出现于二十世纪初,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合著的《启蒙辩证法》一书中,也称为文化工业。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表现手段和产业经济形态,文化产业深刻影响了人民对传统文化概念的本质把握,不同的国家从不同角度对文化产业有着不同的理解。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从文化产品的工业标准化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角度来进行界定的定义认为:文化产业就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而我国理论界一般认为,文化产业是以生产和提供精神产品为主要活动,以满足人们的文化需要作为目标,是指文化意义本身的创作与销售。而狭义上的文化产业包括文学艺术创作、音乐创作、摄影、舞蹈、工业设计与建筑设计等。时至今日,文化产业借助高新科技手段,通过工业化生产和市场化运作,获得了高速发展的驱动力,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在某种程上甚至改变了社会存在方式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成为当今世界的一个基本潮流。相对于欧美等发达国家,我国的文化产业仍处于弱势产业,国际竞争力相对欠缺。面对当今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重要因素的新形势,我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必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着眼于提高民族素质和塑造高尚人格,以更大力度推进文化繁荣与发展,全面提升文化软实力、文化竞争力和文化持续发展能力,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2.我国文化产业的演进阶段

自建国以来,我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实行计划经济,政府一直把文化当作一项事业来统包统揽。在当时特殊的历史条件下,这种特殊的管理方式对于迅速确立社会主义文化的领导地位和推进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迅速普及发挥了积极而重大的作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计划经济体制中下的文化事业管理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新的社会经济环境,与人们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越来越不相适应。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文化长期当作政治宣传和阶段斗争的工具,极大地影响了我国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性,也妨碍了我国文化走向世界。特别是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以后,文化的产业属性逐步呈现出来,亟需打破原有的文化管理体制,适应全新的产业发展环境。回顾历史,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重要的时期演变阶段。

2.1文化事业向文化产业转型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91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国门开始开放,国外流行文化和通俗文化逐步涌入国内,物质财富也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人们的眼界大开,国内的文化、娱乐广告、旅游、体育等产业逐步恢复并进向繁荣,城镇居民在精神上的追求得到释放,文化开始走向产业化和市场化运作阶段。尽管文化产业在整个社会经济生活中只占据很少的份量,总体影响并不大,但在文化产业的探索上开始迈开脚步,文化产业体系初步建立。

2.2文化产业正式确立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从1992年到2001年,文化产业开始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作用,文化与科技、经济的结合越来越紧密,文化的扩散效应开始发挥。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特别是《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的正式发布,明确把文化产业列入第三产业,实现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开始发挥作用,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了政策和体制基础。特别是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互联网的出现,为文化产业提供了新的交流手段和科技支撑平台,文化产业迅速发展,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2.3文化产业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从2002年至今,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显现出来。进入新世纪以后,人类社会进入到以知信息技术为标志的知识经济时代,以创意为核心的文化产业在促进经济转型与产业结构优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把对文化事业的扶持和文化产业的经营明确区分开来。时至今日,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和全面深化改革进程的推进,文化产业逐渐成为区域经济发展新的亮点。

3.我国文化产业的演进特征

从上世纪末文化产业的初步确立直到今天,我国文化产业呈现出由小到大、由慢到快、由低级到高级、产业活力不断增加的不同演变特点。从产业规模的演进来看,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表明,2014年,我国文化产业创造的增加值达到24017亿元,占GDP的比重上升到3.77%。从产业结构上的演进来看,随着高科技的发展,文化元素日益融入相关产业发展,实现了我国文化产业与关联产业的跨界融合与协同发展。从产业演进的层次来看,时至今日,文化产业内容不断丰富,产业附加价值不断扩大,产业价值链不断完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目前正在向高端化方向发展,实现了产业由低级向高级的跨越式发展。从产业演进的活力来看,随着我国文化产业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文化企业的发展活力和市场竞争力正在增强,一批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成功,一大批合格的文化市场主体得以确立,部分有实力的大型文化企业正在实现走出去战略。从文化产业的影响力来看,随着艺术生产、推进改革、人才培养、市场开拓等方面的积极探索与实践,我国文化产业,尤其是文化产业中涉及服务业的核心产业在大城市全面散开,重点城市文化产业率先取得实质性突破,相关艺术产品也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初步形成了各自的发展特色,改革成果初步显现,对国民经济的引领和拉动作用十分明显。

4.我国文化产业的演进趋势

4.1文化产业将成为新常态下的经济增长的重要选择。随着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受到内外部环境和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下滑,国民经济从传统的高速增长状态换档到中高速增长状态,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以科技创新和人的智慧为核心要素、以个性消费为导向的文化创意产业类型将成为我国经济新常态时期重要的增长点。首先,文化产业富含文化与科技价值,可以拉动经济增长,优化消费结构,推动城镇消费方式转变升级,极大地拓展了消费空间:其次,文化产业是低投入、低能耗、高产业绿色朝阳产业,主要依赖智力、版权、技术、创意等知识资源,以全新的商业模式进行推进,产业发展潜力巨大,是各国战略性支柱产业的首选。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未来文化产业自身的产业结构也将会发生较为明显的变化,文化服务业的比重将逐步提升,文化制造业的比重将逐步下降。

4.2文化与关联产业将实现跨界融合与协同发展。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业与传统产业相互融合,可以调整传统产业结构,带动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一、二、三产业的跨界融合与协同发展:文化产业与关联产业的跨界融合与协同发展既有助于促进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提高相关产业的发展质量与发展层次,实现传统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发展,也有助于文化产业自身的发展,衍生出文化服务业和文化制造业等不同产业门类。如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和科技、制造业、旅游、体育、金融等关联产业跨界融合与协同发展的趋势日益明显,在信息媒体、智能终端、数字内容、应用服务等领域不断深化发展。

车床发展的各阶段及其特点 篇7

首先, 是车床问世以来的第一个阶段——普车, 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卧式车床, 它是车床的典型, 提到车床时大家的头脑中都会是它, 其特点是主轴水平布置, 做旋转主运动, 刀架沿床身做纵向运动, 可车削各种旋转体和各种内外螺纹等, 使用范围非常广, 而且它也作为各高校培训人才的必修科目, 因为可以通过实际的操作, 在头脑中形成加工方面的基本思路和积累实践方面的经验, 当然, 操作车床也有一定的危险性, 这也是必须要先经过培训, 之后才能上岗操作车床的原因, 车床在工作时主轴会高速旋转, 随着车刀的进给, 工件表面会产生切削废料, 而零件材料不同, 产生的废料形式也不同, 以铁为例, 因其含碳量的不同, 有时产生的铁削会是碎削, 而有时却是不会断的, 且都带有很高的温度, 这就要求操作者进行一定的防护, 保证自己和他人的安全, 同时, 还有很多其他注意事项, 而这也是局限于普车的客观条件。

相对于普车来说, 数控车床的诞生绝对是机械加工方面的一次历史性的跨越, 数控车床从字面上理解就是数字控制车床, 它是一种高精度, 高效率的自动化车床。无论是外观, 内部构造还是操作方式甚至是加工思维上都有了很大的变革。首先, 从外观上来说, 它的正面有一个操作面板和显示器, 通过它们可以完成对数控车床的操作, 编程及模拟, 而且它是全封闭的, 工作时安全门必须是封闭的, 这就可以完全避免了前面我们所说的切削废料的问题;其次就是内部构造, 数控车床的内部可以说与普车是完全不同, 主轴夹紧和刀盘自动换刀是靠液压系统来完成的, 而主轴转速与刀具进给则是靠私服电机来完成的, 而普车则是靠变速箱和手动操作来控制。另外, 在工作箱内还多了一个普车所没有的系统, 那就是排削器, 它是数控车能连续工作的保证, 也减少了工人的劳动量。数控车几乎所有的操作都是通过电脑控制来完成的, 这就说明它得有一套数据处理和控制、执行系统, 这就是数控车最具现代化的部分也是它的核心———电气箱, 里面有电源模块, Z轴X轴模块, 输入输出电路板以及电路保护装置都在其中。

虽然数控车床较普车先进得多, 但是两者也有其各自的优缺点。普车一般适用于小量, 且精度要求较低的零件, 加工的随机性比较强, 日常维护简单也有容易维修, 价格便宜等优点。但是普车操作时比较危险, 需要操作者有一定的经验。数控车床则适用于大批量的, 精度较高的零件, 但是由于数控车本身的自动化程度较高, 所以对日常维护要求也很高, 需要对其进行专门的维护, 维修也需要专业人员, 而且数控车床的价格很高。

阶段性特点 篇8

1 保育猪的生理特点

1.1 抗寒功能差

仔猪适宜生长的环境温度为24℃~26℃, 长期在18℃以下影响生长, 并诱发多种疾病。因此减少疾病发生的关键因素是保证仔猪有其适宜的环境温度。

1.2 生长发育快

食欲旺盛 (抢食、贪食) , 日增重可达400克以上。此阶段仔猪的消化系统发育不完善, 生理变化快, 对饲料的营养及原料组成十分敏感, 因此在选择饲料时应选择适应其消化道变化的营养浓度、消化率都高的日粮。促使仔猪快速生长, 防止因消化不良造成的腹泻。

1.3 对疾病的易感性高

失去母源抗体的保护, 自身的主动免疫能力又未建立或不坚强, 对疾病易感, 如传染性胃肠炎、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猪瘟、伪狂犬病等。

1.4 抗应激能力差

因离开母猪开始完全独立的生活, 仔猪对新环境不适应, 若室温过低、湿度过大、消毒不够彻底等不良因素, 都会引起仔猪的应激反应, 均可导致疾病的发生。

2 保育猪的管理要点

2.1 合理的环境温度和湿度

要使保育猪正常生长发育, 必须创造一个良好、舒适的生活环境。保育猪最适宜的生活环境温度: (21~30) 日龄为25℃~22℃、 (31~40) 日龄为22℃~21℃、 (41~60) 日龄为21℃, 以后为20℃。最适宜的相对湿度为65%~75%。因此, 要切实抓好夏季防暑降温、冬季防寒保温工作。

2.1.1 防暑降温

保育舍屋顶要安装隔热板, 周围种植树木, 起到避暑遮阳和减少热辐射的作用。室温30℃以上时, 适当的喷雾降温, 每小时喷雾降温五分钟, 并限制喷雾次数, 防止猪舍过于潮湿, 减少病原微生物的繁殖与侵袭。高温气候每天冲洗猪舍及猪体1~2次, 降温效果更好。

2.1.2 防寒保温

冬春寒冷季节, 对体弱、病残的仔猪要用红外线灯泡保暖。规模化猪场必须配备供暖系统, 加强保温, 创造保育猪最适宜的生活环境。同时要注意通风, 保持空气清新。

2.2 空气品质

氨、硫化氢等污浊气体含量过高会使猪呼吸道的发病率升高。通风是消除保育舍内有害气体含量和增加新鲜空气含量的有效措施。但过量的通风会使保育舍内的温度急剧下降, 这对仔猪也不适应。生产中, 在饲料中添加“生态宝” (主要成分:乳酸菌、芽孢杆菌等) 能有效除氨除臭、促进有益肠道细菌的增殖。大大降低呼吸道疾病的发生率。

2.3 适宜的密度

在一定圈舍面积条件下, 密度越高越容易引起拥挤、咬架等, 而减少休息时间, 导致猪只生长速度减慢和饲料利用率降低。特别在冬季寒冷季节, 若饲养密度和群体过小, 会导致小环境温度偏低, 影响仔猪生长。规模化猪场要求保育舍每圈饲养仔猪15头~20头。每头仔猪占圈面积为0.3~0.5平方米。

2.4 饲喂

2.4.1 饲喂的方式

保育猪习惯于群体采食, 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点使新断奶仔猪顺利的从母乳向固体日粮过渡。在断奶后, 当仔猪尝试采食日粮时, 应当有足够的采食位。断奶后24小时内, 可以一天3次在木板上采食。仔猪越小, 这种方法的效果越好。注意, 应保证每日几次的喂料不会限制采食量。料槽内的饲料不能断。限制饲料或饮水会增加猪只的争斗和不正常行为 (吸吮肚脐、咬耳和咬腰) 。只要饲料能适合猪的消化能力, 就没必要限食。

2.4.2 饲料形状

日粮的形状会影响仔猪采食量和生长。仔猪不喜采食大颗粒饲料, 用直径为2.4毫米的颗粒料优于大颗粒或破碎料。断奶日龄越小, 这点越重要。可以使用粉料, 但浪费会增加10%~15%。颗粒料能减少浪费, 同时因为制作过程中对饲料进行加热与加压, 能增加消化率。另外, 早期断奶猪料中添加高水平的乳制品会使粉料在料槽中流动困难。颗粒料不会产生这种情况, 而且能降低营养的分离和粉尘。

2.4.3 营养的摄入

营养的摄入与日粮的营养浓度和每天的摄入量有关。刚断奶仔猪每天饲料的摄入量较少, 所以日粮的营养浓度相对要求较高以满足需要。因此, 提高采食量的要点是:⑴仔猪容易得到新的日粮;⑵采用颗粒料以促进采食;⑶最初使用浓度较高的日粮;⑷随着采食量的增加, 迅速降低日粮浓度。

设定日粮规格首先应设定最低的能量浓度。10千克以下的仔猪没有能力通过调整采食量来获取足够的能量, 因此日粮的能量浓度不能低于14.57兆焦/千克 (代谢能) 。随着仔猪体重的增加, 能量浓度可以往下调, 但建议不要低于13.61兆焦/千克 (代谢能) 。在保育猪早期阶段的正确饲喂和管理, 会加快仔猪的生长速度, 以发挥肌肉生长的最大遗传潜力。这能降低达到上市体重的日龄, 从而减少饲料消耗。并且早期生长速度越快, 商品猪的瘦肉率就越高。

2.5 饮水

水是机体中含量最高且最重要的物质, 动物对水的需要量远超过其他任何营养成份。小猪的饮水量影响猪的摄食量及猪的生长, 供水速度最低为0.5升/分钟。小猪在限水时, 总饮水量控制摄食量。体重越大, 舍温愈高, 小猪的饮水量就越大。饮水猪只饮水标准为体重在6~16千克, 每天需水量1~2千克。

2.6 消毒

为断奶仔猪提供干净的生活环境, 有助于减少保育舍猪只被致病微生物侵袭。严格执行卫生消毒制度, 猪舍门口的消毒池内放入火碱水, 每周更换2次。带猪消毒可以使用碘制剂、戊二醛、季铵盐类等, 对猪舍进行喷雾消毒, 每周至少一次, 疫情高发期每天1次, 注意消毒前先将猪舍清扫干净, 同时消毒剂要交替使用, 以避免产生耐药性。

2.7 驱虫

主要针对蛔虫、疥螨、虱等体内外寄生虫, 驱虫时间以 (35~40) 日龄为宜。体内寄生虫用伊维菌素拌料, 连用5~7天。体外寄生虫可用12.5%双甲脒乳剂兑水喷洒猪体。

3 疾病防控

3.1 疫苗接种

各种疫苗的免疫接种是保育舍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每栏仔猪要挂免疫卡, 记录转栏日期, 免疫情况, 免疫卡随猪群的移动而移动, 此外, 不同日龄的猪群不能随意调换, 以免引起免疫工作混乱。在保育舍内主要接种猪瘟、猪伪狂犬病、链球菌、蓝耳病等。在注射疫苗前3~5天饲料内可添加多种维生素, 可起到增强免疫力, 提高抗体水平, 促进抗体生成, 降低免疫应激的效果。

3.2 常见疾病的治疗

3.2.1 水肿病

主要由溶血性大肠杆菌产生毒素而引起。临床表现:抽搐、僵直、突然倒地、眼睑水肿, 体温一般正常。解剖症状为胃肠黏膜水肿。

防治措施: (1) 14~18日龄注射水肿病疫苗, 保护率可达到95%以上。 (2) 个别发病猪只, 采用肌肉注射抗生素, 如庆大霉素、卡那霉素、蒽诺沙星、磺胺嘧啶等, 同时使用消肿、强心补液的药物。用上述药物治疗本病有一定疗效。

3.2.2 腹泻

个别体弱的仔猪容易患消化不良性腹泻。为防止产生僵猪可采取隔离饲养, 并加强饲养管理。防治措施:限制喂料量, 在饲料中添加维生素、酵母片必要时添加抗生素, 抑制病原微生物侵袭。发病猪只, 采用肌肉注射抗生素, 如诺氟沙星、痢菌净等, 同时饮水中添加口服补液盐, 防止脱水。

4 小结

阶段性特点 篇9

一、创业教育概念引入初期的自发探索阶段特点分析

1. 教育理念维度分析。

1989年柯林·博尔在其提交的《学会关心:21世纪的教育圆桌会议报告》一文中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概念—创业教育的概念, 又称“第三本教育护照”[1]。我国随后在1990年成立了协调组, 并以6个省市为项目单位, 正式开展创业教育的实验和研究。但在此阶段, 仅有部分政府部门和少数高校意识到了创业教育的重要意义, 社会主体对于要不要开展创业教育还有争议。

2. 政策法规维度分析。

正是由于此时创业教育仅得到了部分政府部门的认可, 因此虽然在政府行政部门的会议及文件上开始出现有关创业教育及促进创业的论述, 但一是主要集中在教育部、共青团中央, 其他政府行政部门很少涉及, 二是引导、鼓励性的语句多, 没有落实相应的配套政策。以1998年共青团中央发布的《共青团工作跨世纪发展纲要》和1999年教育部发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为例, 前者提出“增强创业意识, 提高创业能力”, 后者提出“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 对于创业教育如何开展并没有详尽的论述。

3. 学术研究维度分析。

笔者在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中以“创业教育”为主题词, 对2002年以前发表的论文进行关键词匹配检索, 共检索出论文105篇, 其中1999年仅有5篇。不难发现, 此时对创业教育的研究尚处于萌芽阶段, 不仅相关学术论文数量偏少, 而且没有出现相应的研究成果。

4. 实践事件维度分析。

此阶段的实践尝试主要集中在两个层面, 即高校层面和政府层面。在高校层面, 1998年清华大学借鉴1983年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的做法, 发起了首届“清华大学创业计划大赛”, 在实践型创业教育方面进行了积极尝试, 值得一提的是此项赛事随后演化为“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并一直持续至今。在政府层面, 2000年教育部确定北京市留学人员海淀创业园等10个创业园为国家创业园示范建设试点, 开始尝试开展创业示范点建设。

二、政府行政部门引领下的多形式探索阶段特点分析

1. 教育理念维度分析。

从1999年起, 我国高校开始扩招, 2002—2003年扩招后的第一批专科生和本科生相继毕业, 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逐渐显现, 面对此种情况, 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要靠不断创造新的就业岗位来解决就业问题。从此, 要不要开展创业教育已经成为一个无需再讨论的话题, 探讨的内容逐渐转为如何更好地开展创业教育[2]。

2. 政策法规维度分析。

相比前一阶段, 此时的政策法规出现了三个明显特点:一是2008年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明确规定“鼓励和支持开展就业前培训、在职培训、再就业培训和创业培训”, 对创业教育从法律的高度给予了认可。二是政府各行政部门联合下发文件的情况明显增多, 开始形成创业教育的合力。例如2005年发布的《创业投资企业管理暂行办法》就是由国家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等10个部委联合发布的。三是关于创业的扶持、激励政策开始不断出台。以2007年下发的《关于促进创业投资企业发展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为例, 该通知明确规定“可按70%抵扣创业投资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

3. 学术研究维度分析。

随着人们对创业教育必要性的逐渐认同, 从2002年开始, 我国对创业教育的研究不断增加。笔者在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中仍以“创业教育”为主题词, 对2003至2010年间发表的论文进行关键词匹配检索, 共检索出论文2782篇, 其中2010年的论文数量达到875篇。另外一个显著的变化是研究的范围不断拓宽, 研究的内容不断深入。以2009年的研究论文为例, 论文研究内容涉及创业教育模式、创业教育体系、创业基地建设等多个方面。

4. 实践事件维度分析。

从2002年到2010年, 无论高校层面还是社会层面都在政府行政部门的引领下对创业教育开展进行了积极地尝试。在政府层面, 首先从国外引进了2项创业培训课程即SYB创业培训和KAB创业培训, 一直沿用至今并取得了积极的成效。其次致力于创业教育研究向深度和广度发展。2009年4月16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创新创业教育分会在中南大学成立, 作为隶属于我国高等教育学会的全国性学术团体, 创新创业教育分会致力于深化、普及和开展创业教育, 分会的成立也标志着我国创业教育研究不断走向深入。

在高校层面, 2002年中国人民大学等9所大学被教育部确定为创业教育试点院校, 拉开了我国大学研究与实践创业教育的序幕。在社会层面, 以中央电视台为代表的媒体积极响应共青团中央的号召, 开始注重营造浓郁的创业文化氛围, 多档创业教育主题节目应运而生, 如2009年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隆重推出的“青年创业⿷中国强”大型电视活动和2010年中国教育电视台在黄金时段举办的“创业有道”系列电视讲座。

三、整合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的理念突破阶段特点分析

1. 教育理念维度分析。

2009年“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研究”调研通过专家鉴定, 结果显示高校毕业生从事的创业项目中, 大部分是技术含量偏低的生存型创业, 真正参与高科技创业仅占创业人数的17.11%[3]。另据麦可思的一项调查显示, 2009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例仅占毕业生总数的1.2%, 远低于发达国家20%~30%的比例[4]。上述两项调查结果使人们开始重新思考创业教育的理念, 并最终促使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产生。该理念将创新的元素融入创业教育, 着力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 更正了“创业教育是只针对少数有创办企业潜质的学生开展的技能性教育”[5]及“定位于培养少数创业明星的创业教育理念”[6]等片面观点, 将创业教育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2. 政策法规维度分析。

此阶段的政策法规呈现出明显的标准化特点。2010年教育部下发《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 以文件的形式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予以明确。2012年教育部下发《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 (试行) 》、《“创业基础”教学大纲 (试行) 》, 对“创业基础”课程的性质、要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要点均作了明确的规定。

3. 学术研究维度分析。

在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突破之后, 研究成果不断展现。前一阶段关于创业教育模式、创业教育体系、创业基地建设等方面的研究均取得了显著成果, 如温州大学“以岗位创业为导向的创业教育新体系”[7]等成果均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另外, 这一阶段出版的与创新创业教育相关的著作与教材明显增多也从侧面证明了研究取得的成果。

4. 实践事件维度分析。

2010年教育部成立了“高等学校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以进一步推动创业教育的学科专业化发展。在高校层面, 2011年中央部委所属的109所高校启动实施了16300个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8], 为践行“让全体学生成为创业教育的受益群体”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做了积极尝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随后于2012年推广至全国所有高校。

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目前已经经历了创业教育概念引入初期的自发探索阶段、政府行政部门引领下的多形式探索阶段和整合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的理念突破阶段3个阶段。但我国目前仍未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并且就业形势依旧十分严峻, 创新创业教育作为解决上述问题的支点, 在未来必将有更加广阔的发展。

摘要:创新创业教育在我国已经整整走过了25年的发展历程, 分为三个发展阶段。本论文将上述三个发展阶段的特点从教育理念、政策法规、学术研究、实践事件四个维度进行了归纳总结, 以期为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将来更好地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发展阶段,特点,维度

参考文献

[1]柯林·博尔.学会关心:21世纪的教育圆桌会议报告[J].教育研究, 1990, (7) .

[2]施永川.大学生创业教育面临的困境与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 2010, (21) .

[3]石国亮.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M].北京:研究出版社, 2010:223-224.

[4]施永川.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十年发展历程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 2013, (4) .

[5]张冰, 白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概念之辨[J].高教探索, 2014, (3) .

[6]雷家骕.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现状及应做的调整[J].青年探索, 2011, (1) .

[7]黄兆信.以岗位创业为导向:高校创业教育转型发展的战略选择[J].教育研究, 2012, (12) .

新阶段标准化工作的新特点 篇10

“十二五”是我国经济、技术承上启下快速发展的时期, 也是国家标准体系建设工程 (2010—2013) 的最后一年。近几年, 在围绕重点领域标准、急需标准、标准化战略和综合标准化上, 标准所展露出的重要性和作用影响着科技、生活和民生的方方面面。标准化的作用引起了消费者、生产企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 也引发了标准在管理、方法和程序上的改变。

1 标准发展阶段的新目标

我国的标准化战略是要从制造大国向标准强国转变。入世以来, 随着产品竞争、品牌竞争、标准竞争的日益激烈, 同时受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影响和挫折, 各国都把采用国际标准和参与国际标准化作为标准化战略。我国参与国际标准也经历了从无到有的阶段, 目前, 我国现承担国际标准有关技术委员会主席、副主席职位的有30个、秘书处54个、国际标准工作组68个, 直接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活动的专家超过2 000人次, 由我国提交的国际标准提案230项, 其中104项已成为国际标准。2010年我国开展了国家标准体系建设工程, 以全面提升标准化整体质量效益, 复审了21 575项标准, 坚决废止了2 513项标准, 加快了我国标准的修订速度, 努力从成本大、利润低的密集型生产的制造大国向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主导性的标准强国转变。

2012年世界标准日的主题是“减损耗, 增收益——标准提高效率”, 3大国际标准组织ISO、IEC、ITU (国际电信联盟) 共同提出“提升和增强全球信心、用国际标准连接全世界”, 全国标准化工作会议也相应提出“四个提振信心”:提振消费信心、提振企业信心、提振政府信心、提振全球信心;“四个基本认识”:标准制定的目的、标准产生的基础、标准化的对象、标准的批准发布;“五个强化”:强化标准的科学性、民主性、系统性、权威性、服务性。

联系到制药装备行业的标准, 在国标委印发的《标准化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第四章“提升制造业标准化水平”中, 把“制药装备标准”列为机械装备标准体系建设的重点领域之一。在“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 中国制药装备行业协会、全国制药装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做好标准、做强企业、提升产品水平”的目标, 明确新时期制药装备行业的3个关联要素:标准、企业、产品的发展, 并将生物制药、无菌制剂、中药装备作为行业的重点标准领域。

2 国家标准管理的新特点

为了满足国家标准化战略的需要和标准化管理的需要, 标准化政策有了很大的改变。

2.1 管理力度加大

“十二五”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将加快由量向质的转变速度, 主要表现在项目控制严和标准审查严。近年来出现的产品问题, 目标都集中到了标准上, 致使标准立项严和审批严, 成为政策转变的原因之一。当前公众对标准的关注度, 使标准受到空前的重视, 标准的科学、合理、仲裁、法规性作用的显现, 加大了标准工作的“严谨”程度, 出现了目前立项、报批都比以前“难”的情况。标准立项前、报批前都增加了社会公示程序, 这使标准从“生产企业的标准”变成与消费者、用户相关的标准, 成为企业关心、民众关注的共同法则。

2.2 标准起草提升到标准研制的高度

国家把标准起草上升到了研制的高度, 标准的研制主要包括产品技术、性能及发展的研究和标准编写技能。仅凭任何单一方面都不能制定出好的标准, 因此, 把标准工作仅理解为掌握好GB/T1.1是不够的, 研制标准要了解标准化对象的全部信息 (国外的、国内的、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 运用综合标准化技术进行相关配套系统的研究, 按照产品功能和使用需求提出技术性能指标和要求, 研究如何使标准具备先进性、指导性和试验方法的可操作性, 使标准在实施中能够产生恰到好处的推动力, 也就是我们常比喻的标准是生产力。

起草过标准的人都有体会, 标准编制是研制标准、钻研产品、促发产品进步的过程 (如混合机含量均匀度探索研究、容器管程全排空设计改进思路、煎药机清洗功能的启发等) , 制定标准不是为起草而起草, 而是以利用标准研制达到改进和提升产品质量, 最大限度地满足使用为目的的。

2.3 标准制定的原则

目的性原则、性能原则、可行性原则是标准编写的3个原则, 也是标准最基本、最核心的要求。往往有的标准没有对象, 有的有对象却没有明确的目的, 都是属于盲目制定且毫无意义。总之, 标准制定就是要搞清楚制定的标准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 这个标准要起什么作用。根据工信部新规定的标准立项条件, 要求必须是行业和产业急需项目, 有创新成果的自主知识产权项目和国际化的项目。同时还要求立项材料有详细的论点论据、说明及理由。

2.4 标准管理的变化

标准立项的改变。项目由是否反映产业急需、是否具有创新成果、与国际水平相比所处水平等因素来决定是否立项。

标准管理程序的改变。实行滚动管理, 标准计划和报批可随时申报、定期汇总、阶段发布。行业标准制定通过程序上层层把关来确保标准的水平和质量, 这不是一句空话, 现在, 一项标准要经过部委托机构、部标准支撑单位的标准审查, 主管司局和科技司的审核和公示方可通过。

标准支持力度的改变。标准突出对重点领域、重点标准的经费补助, 加大对重点标准的支持。

注重综合标准化的研究和实践。主要解决标准相关要素多、跨行业 (领域) 、跨部门、跨学科的复杂标准问题, 如电动汽车与电池、与充电站的标准系统之间的关联问题。

加强对已发布标准的复审。对实施5年期限的标准, 长期不修订的、没有实施对象的、不符合使用需求的标准, 进行废止或修订, 以保证标准的先进性和有效性。

标准工作“三公” (公开、公平、公正) 原则, 即尽可能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 使标准立项符合需要、起草符合需求、代表公众利益, 以此制定切实可行的标准。

3 国内标准化管理的实施动态

3.1 国家发布《标准化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国标委印发的《标准化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第四章“提升制造业标准化水平”, 把“制药装备标准”列为机械装备标准体系建设的重点领域之一。这一规划, 为今后行业标准立项创造了有利条件。

3.2 工信部开展行业标准计划执行情况专项检查

2012年工信部对各行业的标准计划执行情况进行了专项检查, 要求保证标准项目计划的权威性、严肃性。今后将加强对各行业标准计划执行情况的管理, 确保计划的落实。我行业自查情况虽良好, 保持着每年制修订项目数与计划项目数相近的水平, 但如不抓紧改变和提升, 也将面临追究。

3.3 行业标准制修订将实行信息化管理

2012年5月, 工信部“行业标准化管理信息系统”开通使用, 这是标准管理迈向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步骤和必然趋势, 将对工业行业标准计划、审查、标准进度和报批实行过程管理。管理信息系统在权限内, 上级可直接看到全部制修订工作的进程及内容, 而不同于纸质材料上报, 所以, 项目建议书写得如何将直接关系到能否被审查通过, 报批标准的质量将直接呈至主管部门公议。如果建议书和报批材料写得不合格, 将很难通过审核。

3.4 工信部发布《装备工业行业标准制定管理实施细则》

国家实行大部制管理后, 工信部管理国内19个行业的标准, 仅装备工业的机械 (制药装备) 、汽车、航空、船舶就有2.3万项标准, 占工业行业标准总数的近60%。为强化管理, 工信部发布了《装备工业行业标准制定管理实施细则 (2012年修订版) 》, 按照新细则标准从立项建议到标准编制、报批都有更为详细的规定, 成为今后开展工作的依据。

3.5 标准管理系统进一步明确

装备工业标准管理机构明确各标准技术归口行业为“部委托机构”负责本领域的标准制定, 指定航空所为“部技术支撑机构”负责各行业标准的质量审查, 形成装备工业标准的技术审查机构。

标准立项及报批的审查程序:部委托机构上报—完整性审查 (主管司) —部技术支撑机构审查—公示及意见协调—专家评审答辩 (科技司) —部内协调—计划或报批项目公示—部务会审批—发布标准计划或标准。在整个审批过程中, 项目所涉及的各级都要“做功课”, 申报、上报、协调、答辩、审批, 甚至部务会议的司长也要“做功课”。所以上报材料的理由和依据、出处和说明相当重要。

4 制药装备标准管理方法适时改变

围绕国家标准化要求, 制药装备行业标准化工作也有了相应改变。

4.1 标准制修订方面

4.1.1 关于标准计划

项目计划量增加情况比较突出。近几年我行业的标准开始成批逐年达到有效期, 自然进入修订范畴, 一改标准长期不变的状况, 由制标转向持续复审、以修订为主的阶段。修订比例增大趋势明显, 与前些年制定的计划量相比要增加近1倍, 在2012年下达的29项标准中, 修订项目就占72%, 制修订任务相当重。由于受到企业的关注, 1个项目最多出现过4家企业申报的状况, 参与标准修订的企业多成为现阶段的一大特点, 多家制定也将成为促进提升标准水平的有效途径。

立项建议材料要求内容充分。今后标准立项必须围绕制药装备标准制修订的重点领域 (生物制药设备、无菌生产设备、中药机械、直接与药品接触的生产设备) 提出, 突出贯彻《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2010年修订版) 》的要求, 从产业急需、创新成果转化、有利国际发展的项目提出, 认真编写项目提案和《项目建议书》, 做好项目分析及答辩准备, 上报计划前进行网上公示。

4.1.2 关于标准制修订

2012年国家发布了16项制药装备标准 (包括13项行业标准、3项国家标准) , 2012年完成17项标准的审定。截止2012年底统计:现行标准总数为182项, 历年累计完成标准制修订318项次。

在标准审查中, 标准报批材料细节问题突出, 过去多注重标准的审查, 常忽视相关材料的审查, 按工信部新《规定》审查工作更加细化了, 现在标准名称与计划不一致的、申报单无标准水平对比的、编制说明不反映数据验证和争议问题处理的、缺项和内容表述不一及不清的、论述过于简单的、公式表格存在问题的等都不符合规定。对这些问题的处理都将直接影响着报批, 往往标准审定后还要2个月左右的资料整理。前一批报批的13项, 加上公文、报批说明、汇总表就有82个材料, 材料数量大也反映审核的工作量。今后要采取不合格资料的退回制度, 以强化起草人的责任意识, 不能忽视标准和相关材料的编写细节, 做好标准及标准文件的编写和审查工作, 否则过了立项审查, 也难过标准批准关。这点必须引起起草单位的重视, 技术归口单位努力做到标准不符合要求的不上报。

另外, 根据国家标准计划严肃性的要求, 我标委会对已列计划项目, 采取签协议书及进度问责方式保证计划的完成, 对不能按计划完成的将按协议书予以撤项或调整。

4.2 标准复审方面

坚持标准逐年复审。我标委会继2009年对2004年及以前发布的标准复审以来, 2012年对2007年发布的19项标准进行了复审, 2013年将对2008年发布的标准复审, 今后每年都有周期性标准进入到复审范围, 复审目的是对标准先进性及有效性的确认, 解决标准老化缺失和水平低等问题, 这项工作会常态化连续开展下去。特别强调的是标准的修订权没有专属性, 不是单位起草后, 这项标准就永远由该单位来修订, 修订权应优先掌握在产品和技术领先者的手里。

4.3 标准培训方面

坚持把标准化人才培养当做任务来完成。标准质量涉及编写和相关专业知识2方面技能, 取决于起草人和审查人的能力, 直接关系制药装备标准水平的高低。标准是行业重要的技术支撑, 也是技术基础性很强的工作, 不仅起草人员需提升标准研制能力, 而且审标人员也需提升专业审查能力, 这个能力表现在起草人能否正确应用GB/T1.1, 审查人能否发现标准中不符合GB/T1.1和专业技术的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因此标准编写必须靠这2股合力才行, 由于标准编写人员大多是专业技术人员, 所以需要加强编写技能。我标委会每年标准培训都有侧重, 经过培训后标准编写人员的编写能力得到了极大提升。

4.4 加强制药装备标准的管理

不断完善标准和标委会基础管理。继2012年开展计划进度问责后, 结合工作实际制订了《制药装备标准制修订工作进度管理办法》, 实行签订“标准制修订协议书”来保证计划的落实, 解决计划与进度、责任与义务的问题, 使标准制修订管理逐渐规范起来。

我标委会是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直属标委会, 又是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内制药装备领域行业标准管理的部委托机构, 直接受国标委和工信部领导管理制药装备领域标准的制修订工作, 需要行业标准化与国家标准化政策、要求同步发展。

4.5 积极创造良好的外部标准化环境

经过协会、标委会的努力, 国家标准委《标准化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把“制药装备标准”列为标准体系建设重点领域之一。工信部公布的《各行业 (领域) 标准制定重要领域》文件中, 把制药装备行业的“生物制药设备标准”列为重点领域。工信部发布的《医药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列入制药装备发展内容, 目前我标委会和工信部正在组织《“十二五”技术标准体系建设方案》, 这些上级文件给制药装备行业标准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和环境。标委会参与了ISO/TC249中医药国际标准化工作, 经过北京东华园科技有限公司的努力, 标委会推荐的“煎药机”提案已列国际标准项目提案, 目前已进入投票阶段。

随着国际贸易与技术交流的增多, 国内制药装备企业技术创新和研发能力的增强, 行业内不少主导产品、高端产品、自主知识产权产品, 如高速压片机、多效蒸馏水机、胶囊充填机、包衣机、输液剂生产线、抗生素生产线、灭菌器等产品性能质量都已接近或达到国外同类产品性能和质量水平, 产品标准的指标已等同等效发达国家同类产品的要求。因此, 从标准战略角度, 应加快、加大制药装备国家标准的制定, 并努力寻求突破, 在国外标准难寻的条件下, 可积极收集国外同类产品信息对比, 使重点装备标准列入国际标准, 在国际制药装备的标准领域中起主导作用。

5 结语

阶段性特点 篇11

关键词:工业化阶段;农民教育;特点;策略

我国现代农业的转型与农村的兴盛最根本的是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使一大批观念守旧、文化基础薄弱、科技能力低下、市场竞争意识低下的农民成长为新时代下“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农民教育是培育新型农民和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本文将结合我国当前工业化阶段对农业产生的影响探索现阶段我国农民教育的特点,并提出相应的策略。

一、我国工业化中期阶段及对农业、农村产生的影响

我国农民教育问题由来已久,但是不同时代赋予农民教育的历史使命不尽相同。如针对建国初期我国农民普遍识字率不高,基础文化薄弱的情况,当时党中央提出开展“扫盲”运动,提高广大农民的识字率,以更好吸收新知识、新思想;而进入1978年的改革开放之后,“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观念逐步在农民中间建立,客观上对农民提出了对农业种养殖技术的强烈需求,农科技的教育成为农民教育的新热点。那么,当前我国农民教育呈现出什么样的新特点?笔者认为,农民教育取决于农业的发展,而农业的发展又取决于一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就现代化进程的本质特征来说又属于“由传统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这样的一个变化过程。因此,判断当前农民教育呈现的新特点,须从我国当前的工业化阶段性出发,综合分析当前工业化阶段对农业、农村产生了哪些影响,给农业及农民提出了哪些要求。

学界对工业化阶段的判断主要依据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Chenery)的“人均收入水平(GDP或GNP)标准”、西蒙·库兹涅茨(SimonKuznets)的“三次产业结构变动标准”和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W.G.Hoffmam)的“工业内部结构变动标准”三大学说。学者王树华(2008)综合运用上述三大划分方法得出结论:我国总体上已处于工业化的中期发展阶段。这实质上意味着我国已经从一个农业经济大国转变为一个工业经济大国。但是,由于我国区域辽阔,受区域发展的先天禀赋及政府历史以来的工业战略布局和改革开放政策的先后实施等因素的影响,地区间的差异性很大。但是,不管怎样,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加速期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那么,进入工业化中后期之后,会对农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以及提出什么样的要求呢?

第一,是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加速。一般说来,工业化会伴随着三次产业结构的调整,这样原来三次产业结构中的劳动力结构也会随之打破,农业劳动力(富余)会源源不断地向工业、第三产业转移,而进入加速期之后(工业化中期之后)这种转移也会随之加速。

第二,是农业保障性功能增加。农业是一个国家的粮食安全的根本,也是轻工业产品原材料的重要保障,这两个方面并不会因工业化加大而减弱,恰恰相反,会因工业化加速而增强。因为,越来越少的农民将要养活越来越多的非农产业者,工业化程度的提升也会引起工业(尤其是轻工业)原材料的短缺。

第三,是农业生产走向市场化、专业化。工业化进入中后期,会对农产品的数量、质量以及多样性、差异性提出更高的要求,一方面缘于国民人均收入的提高,生活质量的提升;另一方面也缘于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对原材料的更高要求。传统农业将向现代农业转型,从育种、肥料到薄膜等基本生产资料的前端农业产业链,再到播种、田间管理、收获的中端农业产业链,最后到终端的倉储、运输和销售,甚至包括像秸秆等这些“废物”的再利用等,都将实行专业化分工,市场化经营。农业科技含量显著增加,农业生产由粗放式向集约式转变。

第四,农业及农村的消费功能明显提高。工业化中期意味着工业产品的大量产出,这些工业产品将会不断拓展农业及农村市场,工业和农业、城市与农村之间的依赖及互动要求越来越强烈。印度经济学家苏布拉塔·加塔克根据库兹涅茨认为,在工业化进程中农业和农业人口是构成本国工业品国内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市场贡献不仅包括生产资料市场,也包括消费资料市场。

第五,农业的现代附加功能增多。“在现代工业社会时期,……除已有经济功能仍不断强化外,还承担起保障农民就业、保护资源环境、文化休闲和农业文化的传承等社会和环境方面的非经济生产功能。”这实际上也是工业化程度提升后,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提升以及文化修养、思想意识提高的一种体现。

二、现阶段农民教育呈现的新特点

根据上述关于工业化中期对农业所产生的影响,笔者认为现阶段农民教育呈现以下几个新特点:

(一)农民教育需求往多样化发展,并随人力资本市场的需求而变化

如前文所言,进入工业化中期之后,农村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的转移快速增加,而第二产业、第三产业部门内分工也快速递增。根据2005年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种分类目录》,我国有45个行业,4700多个工种。这在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一个丰富的转移就业机会选择的同时,也给对农村农民的职业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农民教育需求(尤其是职业培训教育)呈多样化发展的同时,因市场竞争而形成的职业间的机会成本差异显著增加,从而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就业的选择方面会快速变化,加大了农民职业培训的难度和要求。

(二)农民教育的高层次需求提升,农民接受教育的主动性增强

在工业化进入中期的转型期之后,农业内部的劳动力便得接受承担更“繁重”的农业的生产劳动任务,以保证国家粮食安全以及轻工业的原材料供应。当然,这种“繁重”并不意味着留在农村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更辛苦,因为单靠劳动时间或劳动强度的增加是无法完成上述历史使命的。农业生产者将要学习掌握更先进、科学的农业技术,并重新根据农业产业化进行专业分工,从而真正实现不追加劳动力的投入和不扩大基本农田规模的前提下增产。在农业专业化、科技化的推动下,农民接受教育的主动性将大大增强。而农业产业化也将农民推向风险加大的市场,法律、管理等方面的高层次需求随之增多。

(三)思想观念及公民意识教育在农民教育中的地位逐步加强

“愚、贫、弱、私”是20世纪著名的“乡村建设运动”中农民教育倡导者晏阳初先生给中国农民概括的四个主要普遍存在的问题,其中“私”更多的是指农民缺乏现代公民意识。人的现代化是现代化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真正使农业和农村走向现代化的是现代化的农民。当我们农民与小私有(现代农业强调合作)、保守、陋习、宗族等价值观念彻底告别,而文明、礼貌、自由、民主、法治、上进、崇尚科学等新观念深入人心之后,我们才能从真正意义上讲我们农民“现代化”了。农民现代化的转型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可持续的根本,正是意识到这一点,党的十七大报告郑重提出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四)农民教育逐渐成为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并逐渐强化

农业相对于工业的先天劣势使得农村发展在工业化进程中滞后于城市,农民收入增加速度落后于城镇居民,城乡差距拉大,城乡经济社会的二元结构突显,矛盾易激化。学界对于当前我国城乡经济社会的二元结构忧心忡忡,并认为造成这一局面与我国建国以来实施的“重工业化优先选择战略”关系密切,农业、农村、农民为国家工业化做出了长期的、较大的“牺牲”。当进入工业化中期后,客观上,一方面农民在“转型”方面教育成本支付能力由于长期收入增加缓慢而普遍不高,由农民全部承担“转型”的所有教育成本客观上行不通,这大大制约了农民素质的提高,满足不了国内人力资本提升的需求;另一方面当工业化进入中期之后,伴随着国家财政税收的增加,国家综合实力的增强,政府有责任也有能力改变这种局面,实现城乡经济与社会的共同协调发展。两方面恰好促使农民教育逐渐成为政府重要的一项公共服务职能。事实上,党的十六大就已经明确提出要“统筹城乡发展”,十六届六中全会上通过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文件中明确提出要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这表明党和政府已经充分认识到这一职能的重要性。

三、新时期改善农民教育的建议

(一)紧跟市场,丰富农民职业教育的内容

根据前文所述,当前农民教育中职业教育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担负着连接农村富裕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因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而产生的用工需求的重任,应当把对农民的职业教育放到当前农民教育的工作重点。但是,农民职业教育涉及面广,往往会因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变化而没有及时跟进,这样参加培训的农民就会感觉到所接受的培训内容“过时”了,没用,最终选择离去。根据有着资料统计,当前我国通过正规培训站转移就业的人数并不多,当前我国农民的培训率仅为20%-30%,大部分农民尚未得到培训。所以,农民职业培训站要不断跟随市场变化,丰富教育的内容。当然,这对培训的师资提出更高的要求,可以聘用更多有专业技术职称的技师作为兼职教师,以不断满足教育内容拓展的要求。

(二)针对不同层次需求的农民进行教育

我们当前的农民教育往往采取集中“打包”的方式,没有区分不同层次的农民进行教育,违背了教育的基本规律,效果往往不佳。农民受教育的程度参差不齐,有的小学尚未毕业,有的则有高中学历,接受教育的能力不同,个人职业定位、人生抱负也不一样。应根据不同层次的农民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才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尤其是当前就业竞争十分激烈,我们还要注意对一些有理想、有抱负的农民进行“创业教育”,培养出更多新时代的农民企业家。

(三)创新农民教育培训模式

农民教育培训要不断创新,在实践中探索确实有效的教育培训服务模式。就目前来看,我们的农民教育培训模式仍显单一,培训班、培训站、讲座或“一阵风”式的文化、科技、法律、衛生、医疗“五下乡”,常常容易导致内容的空洞与形式化,时间一长,农民难以得到真正的“实惠”。我们认为创新农民教育培训模式关键是围绕农民如何真正学到真知识、真技能,将教育培训延伸到农民学有所“用”上。农民是否学到真东西,由实践和市场检验。如对农科技的教育培训而言,可采取“学校+基地+农户”、“学校+公司+农户”等产学研一体化的模式,使农民学有所成。

(四)政府主导,农民教育规范化、制度化

当前各种教育、培训单位都强调“短、平、快”,加上各教育、培训单位鱼龙混珠,教学质量无法保证。对于当前我国农村的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技术培训等,要参考国外的经验,政府通过立法及政策制定,使之朝规范化、制度化方向发展。教育培训的主体与受教育培训的农民双方的权利、义务要予以正式的法律明确。从教育培训的经费筹措、到教育培训单位的资质认定、再到教育培训的管理监督、以及教育培训的考核评估等都应当尽快建立和完善相应的制度。对于教育培训的教师资格及待遇等等也要有明确的政策。

参考文献:

1、王树华.关于我国工业化发展阶段的评估[J].商业时代,2008(29).

2、颜双波.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区域比较与分析[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0(8).

3、苏布拉塔·加塔克.农业经济发展[M].华夏出版社,1987.

4、杨培源.我国农业功能拓展的多重约束与历史机遇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31).

5、宋恩荣.晏阳初全集(第一卷)[M].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

6、孙翔.略论农民教育的五个层次[J].中国农业教育,2007(1).

7、朱康,张军.国外职业农民培育对我国的启迪[J].江苏农村经济,2010(9).

*本文属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0CGL079。

阶段性特点 篇12

由于第四媒体的特性和公众阅读的信息获取习惯的转变。互联网的细分市场趋势凸显。确实, 在海量信息, 海量服务、海量功能的互联网中, 只有专业和专注才能获得更多的青睐和信任。同时, 在利基市场的作用下, 比起仅仅对整张报纸的二次整合, 应注重针对个人需求选择信息内容。因为, 大多数的用户只关心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这使得新闻消费实现专业化、小众化、区域化。

并且, 有着明确受众定位的行业性, 专业性报纸的内容明显更加受欢迎。财新网的原创性专业报道与评论就吸引了众多的高端互联网读者。同时, 在完成了对泛财经垂直领域的覆盖下, 他们进一步分化市场, 抓住市场“长尾”, 实现其公信力和影响力的发展。

二、强大的数据整合

《纽约时报》网站有着强大的新闻数据库。它过去160年刊发的几乎每一篇文章都被加上标签, 标出人物、地点、组织、描述信息, 这是对数据资产的有效管理。信息在新闻行业中可谓是真正有价值的资产, 而对其的在网络上的整合与加工, 一方面保证文章信息的储存, 同时也可以供读者阅读, 更加使得信息的流通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界限。

我想最终我们要实现的不仅是一报的数据整合, 更要实现互联网的联通与聚合功能, 实现自身与其他资源的优化配置, 继而利用于新闻事业中。2011年, 伦敦托特纳姆区发生骚乱期间, 《卫报》以Twitter上的信息为基础, 开创性的制作了可视化的大数据图。他们制作的以数据为基础的可视化图形, 形象的说明了骚乱中的谣言是如何在Twitter中四处传播的。在这个创新性报道中, 可视化图形揭示了260万条信息如何纠正错误信息的能力。

三、采写和报道的创新性方法

针对具体的采写和编评, 在互联网站上也呈现出新特点, 其中主要包括以互联网的技术特性为基础的多媒体、超链接;同时也基于受众“使用与满足论”的浅阅读模式;以及传统报纸和网上新闻之间的互动、互补。

互联网的优越的技术平台使得现在的新闻表现方式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以《今日美国》为例, 其网站基调生动活泼, 首页上有着Google搜索栏的人性化便捷链接, 还有着手机版的usa today推荐。新闻主题内容除文字新闻外, 涵盖图片组新闻、图片新闻、配图新闻、热点视频。每个版块的主新闻标题级配图都另有其他新闻链接。同时它还包括热点词罗列以及页面最下方的文字广告链接。

碎片化时代带来的用户的阅读习惯和方式已经发生改变。正如“新浪微博”以144个字为发文字数限度, 以快捷、简洁、随意、概要为特征的浅阅读为读者所欢迎。同时, 标题更加鲜明, 语言言简意赅, 文章条理清晰, 报道提纲挈领话的新闻采写与编排方式也成为网络新闻的特征。为此, 我国的报纸新闻正在致力于此, 他们注重标题的采写, 打造可读性强、主题鲜明、层次分明的信息组群, 力求做到形散神聚、重点突出。

报纸的网络版与纸质版的互补, 主要说的是利用网络的速度与纸质媒体的深度, 二者互补, 实现内容的新鲜和完整。在香港的一个调查显示, 网民在看到网络版新闻时, 反而会增强其够买纸质版的欲望, 以获得更加全面、深刻的事实了解。

四、互动机制的设立

全民参与式的新闻传播是在第四媒体时代发展起来的新型新闻传播形式。报纸新闻网站通过设立网上公开讨论区、利用网络通信工具、开辟网上热线和发起网民参与网站活动等诸多形式, 多渠道的掌握新闻源, 全方面的了解人民的想法, 最终做到为公众利益和个人合法权益服务。

报纸上网已成规模, 但是网上报纸的仍处在其初期发展阶段, 虽有进步和创新之处, 但也仅是少数。在不断地改革创新中, 不断的尝试与开拓中, 传统报业的上网之路在穿过荆棘后也同样有着康庄坦途。虽然还不是很成熟, 但我们的努力总会有成效。这也是新闻事业的又一次技术变革, 对报业来说, 既是挑战又是机遇。报纸牢牢抓住这次机遇, 新闻的发展也会向前迈上很大的一步。

参考文献

[1][美]约翰帕夫利克, 张建中、李雪晴/译《创新与新闻业的未来》, 《新闻与传播》, 2014年1月

[2]王亚红《报业的数字化困境、应对及启示》, 《新闻与传播》, 2014年2月

[3]彭雨蒙《管窥西方主流网络媒体——以《今日美国》USA TODAY为例》, 《企业导报》, 2012年第14期

[4]崔新建《引领全媒体时代新闻的浅阅读》, 《新闻爱好者》, 2012年7月 (上半月)

[5]陈国权《新闻网站为什么“不成”》, 《中国报业》2012年7月

[6]卫蔚《“这是最好的时代, 这是最坏的时代”——来自世界报业协会的最新信息》, 《新闻记者》2013年11月

上一篇:职工薪酬报告下一篇:多雨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