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理论与实践

2024-07-02

说课理论与实践(通用8篇)

说课理论与实践 篇1

说课的理论与实践

常州市武进区教育局教研室 于新华

说课受到异化:一是考核与比赛;二过分紧的时间限制;三单向表达,没有交流;四更多是自身素质的展示。今天的讲座也有两个方面的阐述:一是平时在学校里的说课,二是比赛中的说课。如在平时的教学中“教法与学法”就不会说得太多,但在比赛中一定要说,那怕是流于形式也要说。其实在平时中也要说,由于没有时间上的紧迫感,你可说一些教学过程中具体哪些地方需要创设情境或者通过教师的启发语言激发学生思考?教师具体性的启发语言是什么?估计会有什么效果?学习方法„„

一、对说课的认识

“说课”是一种新兴的教研形式,它是指教师在特定的场合,以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在精心备课的基础上,面对评委、同行或教研人员,主要用口头语言和有关的辅助手段系统地阐述自己对某节课(或某单元)的教学设计(教学得失)及其理论依据,然后由听者评议,说者答辩,达到相互交流、相互切磋,就课程目标的达成、教学流程的安排、重点难点的把握及教学效果与质量的评价等方面进行预测或反思,从而使教学设计不断趋于完善的一种教学研究形式。狭义的说课是指教师以口头表达的方式,以教育科学理论和教材为依据,针对某节课的具体特点,以教师为对象,在备课和上课之间进行的教学研究活动。

不要以为说课只是为了考核新教师或者比赛时才采取的教学研究方式,从本义上讲,这是学校教研活动方式的改革,改革以听课、评课、工作布置及业务学习相结合的传统教研方式,大力开展以说课、听课、评课为核心内容的校本教研活动,不仅是实现教师专业发展,而且建立了有利于教师个人和教研组整体提高的校本教学研究体制。

近几年各校的年轻教师越来越多,学校领导非常重视新教师的培养工作。对于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新教师而言,摸不透“说课”时应该“说”什么,怎么“说”。而由于说课是有一定的时间要求的,所以只见讲者心急如焚“超速行驶”,说、说、说;听者云里雾里都跟不上趟。这样的说课,是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和目的。

二、说课的优点

1、简便易操作

与课堂教学所不同的是,由于参加说课活动的对象都是教师或教学研究人员,因而,说课活动可以不受时间、空间和人数的限制,简便易行。从活动所需的媒体或手段来看,既可以是教师口头表达方式,也可以是利用实物、实验、投影、音像等教学媒体辅助说课,因而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备课的过程中,虽然教师已对课程标准和教材进行了解读并做出了一些分析和处理,形成了初步的教学设计,但这些分析和处理是浅显感性的,所形成的教学设计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凭经验判断。而在说课活动中,通过教师对教与学过程设计的全面阐述,就有可能从教学理论的高度来审视和发现备课中的种种疏漏与不足,发挥集体智慧群策群力来完善和修改教学设计。从这个意义上说,说课能帮助教师更好地吃透教材,切实解决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矛盾,最终实现教学与教研相长的目的。

此外,说课的准备过程是教师驾驭教材、优化教学设计的过程,尤其是说课不仅要说“怎样教”,还要说“为什么这样教”及“这样教的理论的依据是什么”。这就迫使教师要积极主动地学习教育教学理论,认真反思以往的教学实践活动,确立运用理论指导教学实践的意识。可见,说课活动体现了较强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

3、智慧互补

说课,作为是一种集体参与集思广益的教学研究活动方式,对每位参与者来说,就是思想与思想之间的交流与碰撞。无论是同行还是教研人员,他们的每一种想法、每一个观点及至一个小小的补充或提示,其实都是一种教学智慧。评议也好,切磋也罢,教师们在交流中分享经验,在合作中共同提高,达到智慧互补,这也是说课的显著特点。

4、可重复修补和补正

教师课堂教学设计是否科学合理和有效,可以通过说课来进行修改和完善,去粗取精,精益求精。有什么不足之处,可以在课前修改;有什么好的做法,可以在课后提炼和提升。说课能够在课堂之外解决课堂教学中的低效、无效和负效问题,不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成为设计失误的实验品和牺牲品。

三、说课与上课的关系

1、无论是备课还是说课,其目的都是为上课服务,都属于课前一种准备工作。说课是一种深层次备课后的展示活动。

2、备课往往是教师个体独立进行的一种静态的教学研究行为,而说课是教师集体共同开展的一种动态的教学研究活动。说课显然要比备课更深入、透彻、细致。

3、对象不同。教师上课的对象是学生,而教师说课对象是具有一定教学经验的同行、专家评委及教研人员。

4、上课可操作性强,而说课不一样,教师不仅要说出教什么、怎样教,还要从理论角度阐述为什么这样教。上课主要解决教什么、怎样教的问题;而说课不仅要解决教什么、怎么教,还要解答“为什么这样做”。

可见,说课是介于备课和上课之间的一种集体教学研究活动。对于备课而言,它是一种教学改进和优化活动;对于上课而言,它是一种更为缜密的科学准备过程。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讲,说课也是对整个教学活动和教学研究过程的一种折射。

四、说课中应注意的问题

1、处理好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教材不是惟一的标准,要有自己的思考

课程标准是教学的依据,具有法定的指导作用。它的制定是经过教育部领导、课程专家和有丰富经验的教师字斟句酌的结果。

教师说课应“以本为本”,但不能“照本宣科”,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创造性(平面直角坐标系),理解教材、驾驭教材并超越教材。反复揣摩编者的意图,只有这样,才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把课说好、说活。

2、处理好说课和备课的区别,说课不能照教案说

说课稿与教案有一定的联系,但又有明显的区别,不应混为一谈。说课稿是在个人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写成的,说课稿不宜过长,时间应控制在10~20分钟之内为宜;教案只说“怎样教”,而说课稿重点说清“为什么要这样教”。教案是教师备课这个复杂思维过程的总结,多是教学具体过程的罗列,是教师备课结果的记录,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操作性方案。它重在设定教师在教学中的具体内容和行为,即体现了“教什么”、“怎么教”。

说课稿侧重于有针对性的理论指导的阐述,它虽也包括教案中的精华部分(说课稿的编写多以教案为蓝本,作为参考的第一手材料),但更重要的是要体现出执教者的教学思想、教学意图和理论依据,即思维内核。简单地说,说课稿不仅要精确地说出“教”与“学”的内容,而且更重要的是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具体阐述“我为什么要这样教”。教案是平面的、单向的,而说课是立体的、多维的。说课稿是教案的深化,扩展与完善。

在说课中,要说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各个环节具体操作的想法和步骤,以及这

些想法和采用这些步骤的理论依据。

3、处理好说课与上课的区别,不能理解说课就是再现上课过程

上课有鲜活的教学主体对象,有动态生成的师生活动,有严密的教学程序和系统的操作流程,是一种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说课则不同,这是由说课教师给特殊听众(领导、同行或教学研究人员)唱“独角戏”,是教师“唱”给教师听的,它侧重于理性的阐述,因而它带有研究教学方法、促进教师成长的性质,也可以说,它是集体备课的一种特殊形式。因而,说课与上课的性质是根本不同的,在某种程度上说,说课回答了自己怎样上好这堂课的问题。

有些教师在说课过程中一直口若悬河,激动万分地给听者“上课”:讲解知识难点、分析教材、演示教具、介绍板书等,把讲给学生的东西照搬不误地拿来讲给下面就座的各位评委、同行们听。其实,如果他们准备的内容和课程安排面对的是学生,可能会是一节很成功的示范课。但说课绝不是上课,二者在对象、要求、评价标准以及场合上具有实质性的区别,不能等同对待。

说课是“说”教师的教学思路轨迹,“说”教学方案是如何设计出来的,设计的优胜之处在哪里,设计的依据是什么,预定要达到怎样的教学目标,这好比一项工程的可行性报告,而不是施工工程的本身。由此可见,说课是介于备课和上课之间的一种教学研究活动,对于备课是一种深化和检验,能使备课理性化,对于上课是一种更为严密的科学准备。

4、说课要注意详略得当,突出“说”字,切忌“读”和“背” 说课教师对所说内容应作详略取舍,切不可平均使用力量、面面俱到,对重点难点、教学流程及理论依据等一定要详讲,对一般问题(如上课时的板书设计和目标测试题)要略讲,若不分详略,不分主次,必然会使听者感到茫然或厌烦。同时,说课不等于读课,说课者不能拿着事先写好的说课教案去读,更没必要根据事先准备好的说课教案只字不漏地背。即兴的口头语言更容易打动别人,更容易引起别人的关注与思索。

5、备说课教案时要多问几个“为什么”

说课教师在备说课教案时应自己多问几个“为什么”,并力争自己做出令人满意的解释。

6、不能说教学方法太过笼统,说学习方法有失规范

“教学设计和学法指导”是说课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有些教师在这环节中多一言以蔽之:我运用了启发式、直观式等教学法,学生运用自主探究法、合作讨论法等等。至于教师如何启发学生,怎样操作,却不见了下文。甚至有的教师把“学法指导”误解为:解答学生疑问、学生习惯养成、简单的技能训练。

7、“一穷二白”,说课过程没有任何的辅助材料和手段

有的教师在说课过程中,既无说课文字稿,也没有运用任何的辅助手段。有的教师明明说自己动手设计了多媒体课件来辅助教学,但在说课过程中,始终不见庐山真面目,让听者不禁怀疑其真实性。所以,说课教师在说课过程中可以运用一定的辅助手段:如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实物投影仪、说课文字稿等,在有限的时间里向同行及评委们说清楚课,说好课。

五、说课的操作步骤

说课,首先教者要说明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因为对教材理解透彻,才能制定出较完满的教学方案。说课的操作步骤不惟一,各有各的说法,但不同的说法本质上是相同的。

1、⑴说教材;⑵说目标;⑶说教法;⑷说教学程序(包括教具学具准备,设计思路,教学流程,板书设计)

2、⑴说教材(教学内容,教材地位和作用);⑵说目标(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

力目标,情感目标),重难点);⑶说教法(教法分析,学法指导,教学手段);⑷说设计(导入设计(提示概念产生背景,展示概念形成过程),展示新知,讨论质疑,范例教学,反馈练习,小结)⑸说评价

3、教材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设计,评价分析

教材分析:任何一门课程的教材,从其知识内容到编排形式,都会构成一个系统。要说出对教材的整体把握,就需要明确本课题或章节内容在整个学段、一个学年的教材系统中所处的位置及其作用。只有明确了这一点,才能在教学中重视前后知识的内在联系,准确地认定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系统地阐述选定课题的教学内容、本节内容在教学单元乃至整个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与其他单元或课题乃至其他学科的联系等。

⑴陈述学习需要;⑵学生起点分析。

教学目标:包含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目标是课时备课中所规划的课时结束时要实现的教学结果。课时目标越明确、越具体,反映教者的备课认识越充分,教法的设计安排越合理。说课中要注意避免千篇一律地提出“通过教学,使学生能正确计算××习题”一类的套话,要从识记、理解、掌握、应用四个层次上分析教学目标。课时目标制定中还要提出思维能力和非智力因素方面的培养目标,包括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和兴趣、习惯培养目标。确立教学目标的依据,一是教学大纲的规定,二是单元章节的要求,三是课时教学的任务,四是教学对象的实际。要把这四点结合在一起统盘考虑,再来确定教学的起点和终点,从而明确提出本课时的具体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未必相同,没有标准答案

说清楚本课教学内容包含哪些知识点,教例是如何展示教学内容的,教材叙述语言与例题怎么搭配,按什么顺序展开的例题与习题的分布类型,其中的重点、难点内容是什么。

此外,在以上“说教材”的常规内容基础中,我们可以增添教师的个人思维亮点。例如对教材内容的重新组合、调整以及对教材另类处理的设计思路。

教法学法:包括教学媒体选择和运用

主要说明“教什么”的问题和“为什么要教这些”的道理。即在个人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说清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的主要特点,它在整个教材中的位置,作用和前后联系并说出教者是如何根据大纲和教材内容的要求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的、目标、重点、难点和关键的。例如,为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课堂教学模式及其理论依据;为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采用的手段和理由;为处理某个习题所采取的策略和措施等。选择何种教学方法,关键在于教师对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的把握,但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方法,都要始终贯彻“具有启发性”、“突出主体性”、“注重思维性别”的原则。因此,说课者要从实际出发,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而且,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还要创造性地运用新的教学方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概念的形成大致有概念同化和概念形成两类。其中概念同化是指学生以原有知识为基础,以定义的方式直接向学生揭示概念的方式;概念形成是指从大量的具体例子出发,从学生肯定经验的例证中以归纳的方式概括出事物的本质属性。

引导学生从已有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经验出发,从生动有趣、贴近实际生活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观察、操作、交流、归纳等数学活动,抽象出概念,并在活动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说学法不能停留在介绍学习方法这一层面上,要把主要精力放在解说如何实施学法指导上。主要说明学生要“怎样学”和“为什么这样学”的道理。要讲清教者是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积极思维、强化学生主动意识的;还要讲出教者是怎样根据年级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运用哪些学习规律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特别在当今的新课程改革中,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是本次新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这也将成为我们所有教师教学中的“指挥棒”。要说好学法,首先必须深入研究学生,处理好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重新摆正师生的位置。要改变陈旧的师者在讲台上滔滔不绝、面部表情呆板、“我讲你听”,学者在下面正襟危坐、目不斜视的“你问我答”的教学模式。其次,要注意对某方法指导过程的阐述,如教师是通过怎样的情景设计,学生在怎样的活动中,养成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领悟出何种科学的学习方法,即不但让学生“学会”,还要让学生“会学”、“乐学”。

学生的学习不是单纯的机械接受。“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显然,教师要特别注意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在当今知识不断更新的时代,学生必须具备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教是为了不教,教师的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使学生能面对未来社会的挑战。从学生生活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探索思考的现实情境,引导学生以自主探索为主,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让学生从学会转到会学直至热爱学习。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显然教给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比直接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数学教学是师生之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因而在教学中我将指导学生学会学习。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探索思考的现实情境,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独立性与创造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由“被动学会”逐步走向“主动会学”,改变学习方式。

教学设计:教学程序的基本内涵是课堂结构,从教师的整个说课过程来说,应该是精华、高潮所在。说教学过程是说课的重点部分,因为通过这一过程的分析才能看到说课者独具匠心的教学安排,它反映着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个性与风格。也只有通过对教学过程设计的阐述,才能看到其教学安排是否合理、科学,是否具有艺术性。通常,教学过程要说清楚下面几个问题。

1、教学思路与教学环节安排。说课者要把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处理,针对学生实际,借助哪些教学手段来组织教学的基本教学思想说明白。说教学程序要把教学过程所设计的基本环节说清楚。但具体内容只须概括介绍,只要听讲人能听清楚“教的是什么”、“怎样教的”就行了。不能按教案像给学生上课那样讲。另外注意一点是,在介绍教学过程时不仅要讲教学内容的安排,还要讲清“为什么这样教”的理论依据(包括大纲依据、课程标准依据、教学法依据、教育学和心理学依据等)。

说教学程序,还要注意运用概括和转述的语言,不必直接照搬教案,要尽可能少用课堂内师生的原话,以便压缩实录篇幅。

问题情境──学生活动──意义建构──数学理论──数学运用──回顾反思 问题情境:包括实例、情景、问题、叙述等。意图:提出问题。

学生活动:包括观察、操作、归纳、猜想、验证、推理、建立模型、提出方法等个体活动,也包括讨论、合作、交流、互动等小组活动。意图:体验数学。

意义建构:包括经历过程、感受意义、形成表象、自我表征等。意图:感知数学。数学理论:包括概念定义、定理叙述、模型描述、算法程序等。意图:建立数学。数学运用:包括辨别、解释、解决简单问题、解决复杂问题等。意图:运用数学。回顾反思:包括回顾、总结、联系、整合、拓广、创新、凝缩(由过程到对象等)。

意图:理解数学。

2、说明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安排。这里说明怎样运用现代教学思想指导教学,怎样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活动和谐统一,教法与学法和谐统一,知识传授与智能开发的和谐统一,德育与智育的和谐统一。

3、说明重点与难点的处理。要说明在教学过程中,怎样突出重点和解决难点,解决难点运用什么方法。

4、说明采用哪些教学手段辅助教学。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用,这样做的道理是什么?

5、说清楚课题的板书设计和设计意图。

评价分析:包括两方面内容,对学生的评价,对自己教学设想的评价

通过创设一些问题情境,积极引导、启发学生探索思考,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索、学会研究。同时,借助设计制作的多媒体课件辅助手段,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因此,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较好的发挥。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本节课中,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主动构建新的认知结构,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得到很好地保证。

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为认知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所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应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尽可能地让所有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并引导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提高思维水平。在学生回答时,通过语言、目光、动作给予鼓励与赞许,发挥评价的积极功能。尤其注意鼓励学有困难的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发表自己看法,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对出现的错误耐心引导他们分析其产生的原因,鼓励他们改进;对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及时“亮相”,并予以肯定鼓励;对学有余力并对数学有浓厚兴趣的同学,通过布置选做题与研究性课题作业去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

在设计过程中,存在一些困惑。比如由于比较注重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同时也有意识地渗透了一些学科文化,因此学生巩固训练的时间相对偏少。在提倡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今天,不能忽视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与基本技能的培养。那么如何将这两者有机地整合处理好,这是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恳请各位专家不吝赐教,等等。

六、比赛中要考虑的一些因素

当然说课也有一定的局限性。首先,说课不可能像课堂教学那样,能看到教师的临场发挥、处置和随机应变的教学机智,能看到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和实际效果。其次,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说课好的教师不一定上课好,同样,上课好的教师也有说课说不好的现象。这就需要在开展教学研究活动中,不能简单、孤立地看待教师说课的好与坏,而要把说课评价与课堂教学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统筹兼顾、相得益彰。

由于平时很少采用说课这种教研活动方式,加上说课时心里紧张,时间也有一定的限制,评委对说课这种形式的评价也有可能缺少一定的专业水平,因此说课过程中,还要考虑非专业技术的因素。

1、温文尔雅,礼貌待人。“我是站着说课,还是坐下说课?”“我可以开始了吗?”“各位评委,上午好,我是„„”“困惑之处,请专家指导;不足之出,请专家批评”

2、精神饱满,热情自信,神采飞扬,气势震人。如说课与教学设计开始时的条理性语言;

3、善于说一些“花巧的”、“内行的”语言,投“其”所好,切中时弊。如教学目标的阐述,教法学法的剖析;

4、正因为有时间的限制,要尽可能为评委所想。⑴语速要适中,目光能够与评委

形成交流,尽可能让你的所讲引起评委的思索;⑵说课稿交到其手中;⑶准备Powerpoint幻灯片;

5、说课时间一般大概是15~20分钟,但实际上最好是控制在13分钟左右。优秀教研员的评课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一种说课。

说课理论与实践 篇2

“说课”走进课堂, 面对的是学生。对象发生了变化, 目标也就随之改变。笔者所在学校将“说课进课堂”作为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教学改革措施之一, 要求每门课程在第一节课与学生见面时, 教师都要进行20分钟的“说课”, 通过这一环节, 帮助学生对即将开始的新课程有个初步的较为全面的认识, 同时建立起对该课程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一、“说课进课堂”的内容及要求

“说课”一旦面对学生, 那么内容和要求就与面对专家和同行有所区别。面对教师的“说课”, 学生们关心的更多是对于课程“为何学”、“学什么”、“怎么学”、“怎么考”等具体问题。一门课程、几十学时、方方面面, 要在较短的时间里浓缩凝练, 简单表述, 实属不易, 不仅要回答学生的关注点, 还要激发学生的课程学习兴趣, 因此, 走进课堂面对学生的说课, 就应该关注学生的需求, 站在学生的角度, 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展开。

1.为何学, 明确课程学习目标和作用。课程学习目标是否明确往往会最终决定课程学习的效果。面对高职学生, 教师不妨站在专业的角度, 准确清晰地阐述课程的性质和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 帮学生梳理该课程与前导课程、后续课程之间的关系, 重点放在该课程的学习对今后的工作和能力提升的支撑作用上。由于是课程的导入, 所以浅显易懂是根本, 数据案例一定要选择同学们容易关注的、有代表性的。如果作用和目标能借鉴图、文、视频等实时新闻, 那就更容易让学生们产生共鸣。笔者在实施《水电站》课程说课时, 就经常会从我国的能源发展规划谈到我国水电建设和发展的形势, 用新闻报道的声音代替自己的语言更有力;从我国的水电蕴藏、水电建设世界之最谈到未来水电建设畅想, 在比较中, 学生的专业自豪感和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 然后恰如其分地点到为止, 从学生好奇、专注、期待的眼神中, 教师不难找到教学的兴奋点。

2.学什么, 明确课程学习的内容和要求。课程的学习内容是学生走进课堂所关心的。教师的“说课”从说“教什么”转变成“学什么”, 不仅是角色、角度的改变, 最主要的是学生成了被关注的主角, 课堂上的学习也从被动转向主动。在这里要求教师能讲清课程内容及总体结构及各部分之间的关联, 尤其要明确重点。从高职课程教学改革发展至今, 许多课程都经历了结构、重构的过程, 课程内容要求也多与职业工种技能要求结合, 不少老师在积累多年教学经验后都能将内容介绍深入浅出, 通过情境、任务、项目介绍等形式, 借助多媒体手段, 图片、动画、表格等表现形式都比较形象、直观且容易被学生接受。因为是第一次课, 平铺直述学生不被吸引, 新名词、新概念也不宜过多地罗列, 这有可能吓到学生, 让他们产生畏难情绪, 不利于后面课程教学的开展。笔者在介绍《水电站》主要内容时, 就紧贴着水电站这根主线, 将5大情境18个任务进行了归类, 从初识水电站、走近水电站、走进水电站到远眺新能源, 帮助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内容体系、要求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 既环环相扣, 又缺一不可。

3.怎么学, 掌握课程学习的方法和手段。教师讲怎么教容易, 即便是第一次上讲台, 但要说好怎么学, 恐怕就得有多年的教学经验的积累, 还需要对目前面对的这些学生的特点和前导课程的学习状况有清晰的了解来作支撑。这一部分需要教师从自己的教学思路、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过程出发, 告诉学生如何在教师的引导下把握课堂学习, 主动选择有益且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工具, 如何有效地将课堂学习向课外延伸。说怎么学实际上也是“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教学理念的反映。告诉学生怎么学实际上也只是老师的想法, 教师作为导师, 建议只能是作参考, 这里如果能将以前的教学活动、前几届学生学习成果生动再现, 也许对学生选择该怎么学习更有启发。笔者在介绍《水电站》课程的学法时, 就几个典型内容的学习分别介绍可能采取的案例教学法、探究学习法、小组讨论法、参观学习法、体验式学习法等, 同时配有以前教学时的场景图片、学习成果册、学习汇报视频, 帮助学生很快进入角色, 思考在这种学习场景中, 自己处在什么位置, 自己要有什么表现, 对自己的学习收获也有了憧憬, 课程学习的自信心也便树立了起来。

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学习方法的传授相比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显得更为重要。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对于不同内容的学习采取不同的方法, 课外学习对课内学习的有效补充, 学习资源的借鉴也很有必要, 学会判别、借鉴、取舍, 这对于学生来讲更重要。一旦学会了举一反三, 学以致用, 主动学习才形成, 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才能提高。

4.怎么考, 找准课程学习的目标和评价。课程学习后怎么考是学生最为关心的内容。不同的课程特点决定了有不同的考核评价方式, 不同的教师在课程考核上也有自己的想法。但考核评价方式的选择往往能对学生的学习起导向作用。职业教育关注职业素养的养成, 所以过程考核在评价中占据的比重越来越大。明确告知学生这一点, 并列举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的要素及评价细则, 无疑表明了一个态度:考试公开、透明、公正, 想考得怎样实际上是自己能决定的, 是从第一节课就开始要努力的。笔者在《水电站》课程中, 根据课程教学目标要求, 大胆采取了开放式的教学评价方式。将过程考核中的平时作业、课堂交流、“我所了解的水电站”探究学习成果等评分操作细则直接展示给学生, 并且由学生自主推荐学生代表、教师组成过程考核的评价团队, 共同完成且贯穿整个学习过程;“说课”中提前告诉学生课程学习结束时的考试内容及方式:老师公布课程学习要求掌握的知识点、技能点, 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自己最熟悉和最能把握的一点, 设计制作专题微课, 并限时在全班汇报讲解。为了这短短的十分钟, 为了当好难得一回的小老师, 学生们是卯足了劲, 充分利用课余时间, 用足参考资料, 抓住和老师沟通的每一次机会, 从选题、脚本设计、收集资料到制作课件PPT, 直到胸有成足地站到同学和老师的面前, 既刺激而又充满挑战, 微课的效果也由自评、互评、教师评三方结合, 这种评价给了学生们更多自我把握的空间, 学习自然也就有了吸引力。

5.展特点, 激发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介绍清楚课程的特色和自己课堂的特点是说课走进课堂不可或缺的内容。许多教师认为这一点由学生慢慢去体会就好, 还有的教师认为大谈自己课程和课堂的有趣之处貌似“老王卖瓜”, 实则不然。一门课程学时有限, 等学生慢慢体会, 也许会在走很多弯路之后, 也许体会到了却为时已晚。课程和课堂特点的介绍, 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对课程和教师的第一印象, 这一印象极有可能左右教学的效果和目标的实现。只要说得客观、实际, 说得有条有理、有法有效, 说得生动有趣, 告知特点先入为主, 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对课程的兴趣、对教师的兴趣, 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可以让学生克难前进、主动学习, 效果往往超出预期。当然, 在“说课”时如果夸大其词效果也会适得其反。“说课”时教师的表现其实也正是对课堂特点的一个印证。哪怕是教师的着装、仪态、情绪、语速都能传递出教师对课程、对课堂、对学生的情感。妙趣横生的语言传递的是教师的智慧, 充满激情的表述传递的是教师对课程的自信, 优美流畅、设计生动的PPT传递的是教师对课程和学生的重视, 教师只有自己先沉浸课堂, 才能将学生代入教学环境中。教师的讲课风格, 虽然是多年的教学经历中慢慢形成的, 一旦形成改起来就不那么容易。但教学思想在不断的学习中还是会进步的, 这种变化会融进教学设计之中, 也会对教学的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教学的热情是可以培养的, 一言一行、一蹙一颦都能直接感染学生, 这也是教师主导作用的反映之一。

二、“说课进课堂”容易走进的误区

一门课的开始, 学生们对课程和教师多是带着好奇的。“说课”就成了第一印象, 不仅对课程, 还会对教师。

1.此“说课”非彼“说课”。面对同行专家的“说课”, 侧重说依据、说思路, 是教研活动, 目的是通过评议实现水平的提高;面对学生的“说课”, 说实操、说目标则是重点, 是教学活动, 目的是与学生就课程的学习达成共识。在实施“说课进课堂”活动中, 有不少教师是“说课”了, 但照搬平时对同行对专家的“说课”, 不问对象、不问场景, 大谈课程开发的来龙去脉, 大谈教学设计的理念思路……学生感觉像听天书, 这不仅起不到让学生了解课程的目的, 同时还拉开了自己与学生的距离, 不利于课程的教学实施, 教学效果和质量更难把握。

2.“说课”不同于绪论课。有的教师会用绪论课取代“说课”。“说课进课堂”虽然也是安排在第一次课, 但就其内容和目的来说是区别于绪论课的。通过教师的“说课”, 学生能初步了解课程学习的目的、内容, 掌握学习的方法、途径, 主动做好在学业上、心理上的准备, 建立起学习该课程的兴趣和信心, 畅想学习后的成果。因此, 教师始终会站在引导的位置上, 学生始终是主体和主角。通过“说课”后, 学生的认知会更全面。

3.“说课”不是再现上课过程。上课是教师以学生为教育教学对象, 具有一定时空限制的双向教学活动, 目标、方法和手段更具体, 而说课则是由教师主导的单边教学活动, 是对即将开始的课程学习的一个全面概括, 一次学习总动员。“说课”是对上课内容一种更高级、更缜密、更科学的准备和预演。教师在“说课”时很容易走进上课的误区之中, 因为教学内容具体, 对于教师来说讲起来更轻而易举, 这时候就会出现许多新概念、新名词、复杂的图表等, 课程还没开始, 学生可能已经在糊涂中产生了畏难情绪, 对学习课程没了自信。因而在“说课”中, 引导学生通过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去掌握重点攻克难点也是很有必要的。

“说课”是一门科学, 也是一门艺术。好的“说课”, 能给听者一种激昂的力量, 是一种愉悦的享受。一门课程经过了多年的建设和改革, 它都在那里, 它不会因为不同的人来说而发生任何变化。但我们都知道, 确实会因为不同的人来说, 我们对该课程的了解和认识会有差别。博观而约取, 厚积而薄发。“说课”的确对教师的教学水平、基本功都有较高要求。而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 “说课”的含义有了延伸, “说课”的对象有了扩展, “说课”的场景也会越来越丰富。“说课进课堂”让对象和场景改变, 它相当于战前动员, 影响教学事半功倍。如今不仅有课前“说课”, 还出现了课后“说课”, 不仅有“说课”, 还出现了“辩课”。无论怎样变, 有一点是不变的, 那就是对一名优秀教师的要求:不断提升教学能力和素质, 时刻关注教学目标和对象, 随时跟踪课程改革和创新, 在“说课”中成长、成熟。

摘要:说课走进课堂, 是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增进课堂师生认同度的一项有效尝试。本文作者通过“说课进课堂”教学活动的实践, 阐述了在面对学生时说课的内容及要点, 并对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说课,课堂教学,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闫玉梅.说课对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重要作用[J].甘肃教育, 2014, (06) .

说课理论与实践 篇3

关键词:说课;新课程;教材;理论分析

文章编号:1005-6629(2008)01-0049-04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说课源于我国教育界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即存在的“集体备课制”——先由同学科的教师独立备课,然后推举一位教师组内中心发言,讲述教学目的、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步骤、板书设计以及作业布置等,在此基础上,教师间互相交流,修改充实教学设计。进入八十年代中期,“说课”这一教研形式因其在提升教师理论素养、发展实践能力方面具有的独特作用而得到广泛应用,其形式、结构、内容也逐渐系统化。现在,“说课”实指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向同行就某一节课、一个单元或一个知识点,以讲述的方式系统地阐述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难点重点、教学程序、板书设计以及其中意蕴的理论依据及个体创造等。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置原有的教育教学理论、教师的专业化生存方式于巨大变革之中,教师如何以现有的说课形式体现出自身理论素养与教学能力显得更为迫切。本文以《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体现的理念,探讨如何在说课中体现新课程的观念,从而更好地发挥说课的功能。

1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是指对教学内容所处的知识系统作出的系统分析。通过分析本部分内容在化学课程中所处的地位、学生已有知识结构及预期的变化说明教材的作用与意义;通过分析课程标准关于教学的具体要求说明本课的教学目标;通过分析学生已有知识基础确立教学重点与难点并阐述相应的教学解决方案。

1.1教材的作用与地位

教材是一定学科知识与课程观念的物化形式,新课程提出的“一纲多本”凸显了本部分说课内容的多样性。即使面对相同教材,不同教师也会有不同的解读方式,而这一多样性正是听者的兴趣所在。分析教材应立足于课程理论层面上对教材内容具有的多重价值进行全面说明,而不仅仅局限于教材知识点之间的前后联系。

纵观历史,课程组织取向主要有以学科逻辑为依据、围绕学科结构组织的学科取向;以学生心理逻辑为依据、围绕学生兴趣和发展组织的学生个人取向;以适应或改进社会生活为依据、围绕社会主要问题组织的社会取向。每一次重大课程变革均以谋求三种课程组织在更高层次上的统一为目的,面对新的课程标准与教材,从教学内容所具有的学科结构意义、学生个体发展的意义以及社会意义三方面分析教材的作用,以新旧教材对比的形式分析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承启地位以及内隐的教育教学观念变更,无疑会显示出教师对教材的实质性把握。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教材分析:

作为国际单位制中七个基本单位之一,“物质的量”起着联系微观与宏观物质世界的重要作用。对刚刚进入高中阶段的学生而言,从初中阶段对分子、原子等微粒的定性认识上升为借助物质的量这一工具,从量的层次上理解、分析宏观与微观概念并加以运用,既是学生认识不断深化的必然路径,也是学生思维方式从以感性认识为主向以逻辑思维为主转向的具体表现,更是学生将来学习其他相关概念、进行化学计算以及相关实验的基础,故历次高中化学教材均将物质的量列为重要内容并要求在刚刚接触高中化学课程时就进行学习。新教材将原本独立为一章的这一部分内容并入“从化学到实验”,并不是降低了这部分内容的重要性,而是进一步强调了“物质的量”作为高中化学的基础性、工具性价值。这就要求教师不能采用以往的从内涵到外延的概念学习方式,而应淡化这一概念的抽象表征意义,突出其作为化学学科的基础工具作用和方法论上的意义。

1.2教学目标的确立与依据

教学目标具体体现了教学设计预期的教育价值。新课程标准中教学目标较之过去教学大纲更多地体现出精确性、具体性、可操作性的行为目标特点,具体表现为:

第一、教学目标是教育目标的下位概念。教育目标是基于经验、哲学观、意识形态或社会政治需要的一般教育宗旨或原则,在课程与教学领域体现为一般性的、规范性的指导方针。《课程标准》中这部分内容以“课程的基本理念”出现,如“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1], 这种模糊的表达方式无疑对教学设计并不具备现实性意义。

第二、教学目标具有多维度、多层级的结构。以往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分类方式尽管注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但这种简单的目标罗列形式渐渐显露出明显的不足。首先表现在维度本身的缺失,如《化学教学大纲(2002)》中对“方法”的描述“引导学生学习科学方法”,远远不足以体现这一维度在高中化学课程中的重要性,《课程标准》中则以信息加工为例列出涉及的常用方法,对教师的课程实践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其次将知识、能力、情感同时作为目标维度提出,无视它们之间的层级关系,似乎每一目标都能自主生成,这就使得许多教学目标的提出具有相当的随意性。《课程标准》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课程目标的提出试图建立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对应关系,要求将预期的“方法”、“情感”目标建立在特定的知识获得、过程体验之上。

第三、教学目标以学生具体的、外显的行为加以描述这样制定的教学目标便于操作,能够客观地交流与评价。《课程标准》以行为动词的给出明确提出这一要求,从而避免了模棱两可的、可随意解释的陈述语言。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从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的概念形成过程中,理解它们提出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能解释物质的量、物质的微粒数、物质的质量、摩尔质量之间的关系,能进行基本计算;

过程与方法:通过从已有相似概念的迁移形成物质的量概念,在这一过程中,初步表现出演绎能力、逻辑推理能力以及用相关知识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多种问题解决的活动中,体会到化学微观表征的重要意义并在获得成功的过程中树立学习的信心与兴趣。

1.3 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

教学重点是在教材体系中联贯全局,体现出基础性、广泛性、发展性的内容,他对学生认知结构的建立起着核心作用,并对进一步学习起着重要促进作用。教学难点是学生已有认知水平与教学目标间现有矛盾造成差距的分化点。教学重点的确立受制于课程目标,应从教学内容具备的学科与教材意义、学生的发展角度分析本课教学应着重解决的问题及其依据和解决途径;教学难点的确定更多在于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心理倾向或教学内容本身特点等因素分析。说课过程中教学重点与难点的分析目的还在于突出说课本身的特点,因为任何教学设计都是围绕重点内容的解决、难点问题的突破而展开的,它集中体现了教师个体的教学智慧,也是同行关注的焦点。

2 教法与学法分析

小学体育实践课教案与说课设计 篇4

课的总体设想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体育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体育课程关注的核心是满足学生的需要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在注意发挥教学活动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特别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本堂课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选择和设计符合学生生活经验相关的教材,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在学生不断自主学练、合作学习中掌握体育动作技术,从而培养学生主动思维与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能力。所以这次课教材选择了学生平时见的多而且很喜欢玩的“绳子”活动来组织教学,力求在教学中体现趣味性、互动性,在课堂中多次贯穿游戏活动,降低课堂教学的枯燥性,提高学生“玩”的兴趣与参与度,让学生自愿、主动参与练习,并乐意挑战自我和展示自我。

在课的实施过程中,学生始终利用一根生活中常见的绳子作教具,一物多用,并将它作为教学的载体,师生共同创编出各种“绳子”玩的方法,通过“尝试练习—合作学习—指导学习—巩固练习—评价小结”等自主学练的教学环节,诱导学生主动地去自学、尝试、探究练习单人、双人跳绳和利用绳子进行跳跃游戏的方法和技术,引导他们积极讨论,相互学习,相互帮助,教师从中进行点拨、纠错、鼓励,逐步地提高学生跳绳和利用绳子进行跳跃练习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能主动参与体育学习,积极思维,创造发展的良好习惯。

课的开始,教师跑动进场与学生进行问好,使学生感到自然、愉快,接着教师通过幽默、风趣的语言与学生交谈,引导学生想象、思考,师生共同趣味“玩绳”,学生创造性用各种方式玩绳子,为学生创设自我学练的课堂教学氛围,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的兴趣;然后学生利用绳子作尾巴进行“抓尾巴”游戏,继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在玩中体验活动带来的乐趣。

在学练跳绳教学中,我运用了自主学练教学模式,以学生发展为本出发,设计了“准备性学练—尝试性学练—选择、渐进性学练—归纳性学练”的阶段程序,我设计了学练单臂甩绳—学练单人跳绳—学练双人跳绳—个性练习等教学环节,通过教师的“导”、“引”和参与,通过学生自我学习、自主体验、合作探究、自我验证、自我评价、竞争发展等学习手段,让学生在玩中学、玩中练、玩中发展体育基本活动能力,促使学生达到本课预定的学习目标,提高学生的自主学练意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随着游戏的进行,在利用绳子进行跳跃游戏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让学生利用绳子地上画出形状不一“叶子”,提示学生主动利用画好的“叶子”载体进行跳跃游戏,通过学生个人练习、小组合作练习,发展学生体育基本活动能力,这既达到锻炼身心的目的,又通过画“叶子”等增强学生对文化知识的了解与审美能力。最后进行捡“叶子”游戏,一方面通过活动把教具收齐,另一方面通过活动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本课教学总体上体现在教师激励和指导下,学生自主学练的互动过程,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合作地去学习、去探索、去思维、去实践,为他们创新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学练空间,力争构建自主学练的体育主体性教学模式,从而培养学生能主动参与体育学习和终身体育意识与能力。

课的主题:心随绳子一起飘舞

——小学体育实践课教学设计

学习阶段:水平二 班 级:三年级 人 数:48人

[学习内容] 跳绳及利用绳子的跳跃游戏

[学习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了解与懂得绳子的几种玩法和利用绳子的游戏活动。

2、初步学会多种跳绳的动作技术和利用绳子发展弹跳素质的方法,发展学生协调、灵敏、力量、平衡等素质。

3、通过练习,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能力和乐于合作、交往、敢于展示自我和乐于创新的精神,体验活动带来的乐趣。

[教学流程](施教提纲)

一、兴趣引入,激发情绪(7分)

1、集合整队,师生问好。

2、队列练习:指数报数

方法:教师口令提示,学生进行集体练习。

3、教师语言导入,师生共同趣味“玩绳”(抛、接、跳、甩)

4、激发兴趣游戏——抓尾巴(绳子)

组织:散点(2人一组)

教法:(1)师讲解游戏方法、师生示范

(2)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练习

(3)小结讲评

要求:合作、快乐

二、自主学练,发展能力(27分)

(一)学练跳绳(15分)

1、引入,学生集体练习单臂甩绳。

2、尝试单人跳绳,练一练,想一想:如何做到手臂均匀甩绳?

3、自我展示,多方评价,教师讲解跳绳的动作技术,提示:手臂均匀甩绳与下肢的协调配合。

4、学生自由练习,教师巡回检查辅导。

5、单人跳绳定时比赛,比一比,谁跳得多?

要求:全身协调配合。

6、导出:能不能两人进行配合练习跳绳?

7、探究:学生分组进行尝试练习两人跳一条绳子等(合作学习)。

8、小组展示,评价小结。

9、分组分散进行巩固练习。

10、个性练习:让学生自己选择不同方式进行练习跳绳。

11、创新展示,小结讲评,布置课余作业:练习单人或双人跳绳。

(二)利用绳子进行跳跃游戏(12分)

1、调节性游戏——“舞、踩绳子”

组织:散点

方法提示:一人在地上舞、摇绳,另一人用脚踩绳,两人一组交换进行活动。要求:合作、注意活动的安全。

2、跳跃游戏——“跳过叶子”

组织:散点练习后成教法:(1)师语言提示学生“画叶子”—学生用绳子摆出各种植物叶子的形状。

(2)学生分散尝试前、后、左、右跳过叶子。

(3)学生利用摆好的“叶子”进行分小组选择性跳跃练习(2—3人一组)。

(4)教师提示学生有秩序摆放同样的叶子(定点),分小组自由练习。

(机动方案)

(5)学生进行集体练习,教师语言鼓励。

(6)小结讲评。

3、环保游戏——“捡叶子”

方法:听教师口令,学生把放在地上的“叶子”捡回到固定的地方。

4、师生共同评价活动情况,表扬鼓励。

三、放松调整,愉悦身心(6分)

1、放松舞蹈——集体舞

组织:集体舞队形

方法:师生在音乐伴奏下同舞。

2、总结评价:肯定学生良好表现,提出下次活动建议,布置课余活动作业。

3、收齐器具,师生再见。

《高效课堂的理论实践与实践》 篇5

在新课改新理念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高效”本领。一直以来我对这个问题也比较困惑,认真读完此书,让我的思维有了些清晰,让我更懂得高效课堂的魅力所在。我们一直在讲高效课堂,可是很多时候只停留在“讲”,实际的教学环节或是课堂并不高效。我认为高效课堂不单单是将课堂预设完成生成,而是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是否体现了“以人为本、尊重生命”的人本教育主张。

在高效课堂的研究与探讨中,我们越来越清醒的认识到高效的课堂,不仅是学生学有所获,更是投入和产出比较合理的课堂。这样的课堂中,学生乐学:不仅掌握了知识,更增长了能力;老师乐教:不再声嘶力竭,而是师生互动,适时点拨。然而,高效课堂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教师,在于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在于教师研读教材的功夫,在于教师对课堂的精心设计,在于教师对教学的科学规划,在于教师对教材的精心提炼,在于从学生角度设计出学生能高效自主学习的活动抓手,让学生能长时间的充分实践活动,又有大量的积累,老师又能不失时机的提升,该讲的时侯讲,不该讲的一句也不讲。理论都清楚,可实际课堂中有时却往往事与愿违,如:课上我们也主张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可同学围成小组,有些同学还没弄清问题怎样就开始你说我说,老师这时也无力对每个小组作有针对性的指导,课堂上自然有些失控,使得“合作”教学在课堂上仅仅是让学生讨论讨论走走形式过场而已。“自主”变成了放羊式的学习,全然没有了教师的指导„„有些问题是否有必要讨论?期望在课堂上看到的真正的心灵的碰撞,思维的交织,创新思辩的火花却很少甚至没有,一节课学生自主下来,收获显然不大。李炳亭在书中为我们提供了一系列的“问题解决方案”,如课堂流程设计要找准切入点,在课堂学习中如何真正的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就让我思考良多。

教师引导小组之间进行交流,提出本小组预习过程中出现的疑点或新发现的问题,教师对各小组表现情况进行鼓励性评价。教师针对各小组提出的问题迅速进行组织整理并结合自己已准备好的新授课的教学设计,对学生提出的疑点和相关的新发现问题进行点拨、引导、分析、讲解,此间尽可能地让学生回答,教师尽量减少完全不涉及教材内容的陈述,并及时对各小组的表现进行评价,充分利用组与组之间的竞争,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位同学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让课堂因互动而精彩。同时,在具体指导学生的过程中,也使教师的自身素质得到了提高,通过因材施教,课内课外互补,师生教育方式更加多元,为师生共同成长创造了环境和条件,实现了教师发展和学生发展的双赢。

站在高效课堂构建的角度,好课的6个标准:学生的课堂:独学、对学、群学;动静结合的课堂:三动即身、心、神俱动;展示的课堂:大展示与小展示;符合流程需要的课堂:自学、展示、反馈;师生相生的课堂:兵教兵、兵教官;快乐的课堂:N个45分钟=生命。一言以蔽之“只要是围绕学习和学生的课便是好课”。

无论课改如何进行,高效课堂很关键的一点是“一切的学习都是‘自学’,要让教师成为‘同学’。” 每个孩子都是天才,创造性是主体性的最高表现,要在真正意义上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思维能力、动手实践能力。

“教是为了达到不教”,在课堂上教师思想要解放,体现学生主体地位,要充分相信学生、依赖学生、挖掘学生、发展学生,甘当学生的配角、引导者、组织者、促进者,只有这样做,高效课堂教学才能实现其真正意义。

学习《高效课堂理论与实践》心得体会

学习了《高效课堂理论与实践——我们的教育学》,我的收获很多。现将学习体会总结如下:

一、从教学目标入手,重视课前的备课。

课堂教学的高效性首先取决于课堂教学目标制定的高效性,课堂教学目标制约着课堂的进程与发展。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因此新课程下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多元的,它不仅要关注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关注影响学生终身发展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我认为课堂教学高效的实质就是学生获得发展。因此,要把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有机地整合于教学之中,这正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真正内涵。为整体落实三维目标,在备课前应当认真阅读教材、教师用书,对所教授内容的三维目标、教材编写特点等了然于胸,并结合学生的实际制定具体、切实可行的课堂教学目标。如果目标过高或过低,都容易使学生失去兴趣,而应当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即“跳一跳能摘到果子”。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状态,精心设计学生学习的过程。要充分预设学生对哪部分内容学习困难大,应该如何实施,对哪部分内容学生容易产生分歧或独特见解,如何应对等。

二、从教材内容入手,灵活使用教材。

我们可以对教材做出合理、适度的加工与改造,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之一。首先应当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能根据学情和教学需要对教材进行改进和补充,使之更好地为教学、为学生服务。其次是要勇于创新,大胆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教材更加切合学生的实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重视课中教学行为的高效性

⑴要着力打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要俯下身子与学生交流。只有在和谐、平等、其乐融融的师生关系中,才有师生全身心的投入,教者神采飞扬,学者兴致高涨。这就需要教师树立以发展学生为本的观点,坚持教学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教师更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即自己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参与者。此外,还要时刻铭记学生是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而不是知识的容器,他们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积极地建构知识。

⑵要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中要尽可能地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或具体情境中引入数学新知,让学生在有效的情境中产生学习和探索的兴趣。要善于了解学生的学情,结合教学内容,努力创设各种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学习新知的动机,积极投入到探索新知的活动中。

⑶在课堂中要善于倾听。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讨论、交流问题时,要倾听、关注学生涌现出来的各种各类信息,对信息进行筛选和组合,不断引导和激发学生去发现,去思考,推进教学过程。

四、重视课后的教学反思

一个教师写一辈子的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课后反思就显得更加重要和必要了。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进行进行课后反思。

一方面是反思教师的“教”。它包括:⑴总结本课亮点、积累成功经验。一节课下来,回味课中的成功之处,并且对成功的原因进行分析,总结经验,这会使自身的教法越来越活,水平大大提高。⑵查找不足的病因,探索对应策略。不是每节课都一帆风顺,尽如人意,教师面对自己失败的课更应该及时查找原因,找准不足之处,并进行分析,找到应对的策略,记录下这些策略,对以后的教学帮助会更大。另一方面是反思学生的“学”,应当站在学生的角度,审视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的困惑与问题,或在某一个教学环节中的奇思妙想、创新见解,记录下这样的教学资源,有利于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进一步促进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总之,通过这次的学习,使我更深刻地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与紧迫感。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会放开手脚,大胆探索,不断体会、不断反思、不断感悟,让自己的课堂充满“自主、互助、优质、高效”的旋律,努力提高我们的业务水平。

读《高效课堂理论与实践—我们的教育学》心得体会

暑假期间,按照学校的要求每个教师都要读一些和教育教学相关的书籍,并写出自己的读书心得。我认真地读了李炳亭先生的《高效课堂理论与实践——我们的教育学》的著作后,有很大的收获。在新课改新理念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高效”本领。一直以来我对这个问题也比较困惑,认真读完此书,让我的思维有了些清晰,让我更懂得高效课堂的魅力所在。

该书系统梳理了高效课堂教育实验的理论思考和实践心得,是对高效课堂教育体系的集成总结与全面展望。本书被誉为“高效课堂立派之作”,“一部注定影响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作品”。该书从廓清“什么是好学校”“什么是好课堂”“什么是好教师”“什么是好学生”四个基本的教育概念出发,提出“新学校”“新课堂”“新教师”“新学生”标准,尝试建构“高效课堂教育教学体系”。这些文字是李炳亭先生和他的团队行动研究的记录,不仅是针对课程改革问题的有目的的表达,也是对高效课堂理论与实践的丰富和完善。

在高效课堂的研究与探讨中,我们一直在讲高效课堂,可是很多时候只停留在“讲”,实际的教学环节或是课堂并不高效。我认为高效课堂不单单是将课堂预设完成生成,而是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是否体现了“以人为本、尊重生命”的人本教育主张。我们越来越清醒的认识到高效的课堂不仅是学生学有所获,更是投入和产出比较合理的课堂。这样的课堂中,学生乐学:不仅掌握了知识,更增长了能力;老师乐教:不再声嘶力竭,而是师生互动,适时点拨。然而,高效课堂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教师,在于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在于教师研读教材的功夫,在于教师对课堂的精心设计,在于教师对教学的科学规划,在于教师对教材的精心提炼,在于从学生角度设计出学生能高效自主学习的活动抓手,让学生能长时间的充分实践活动,又有大量的积累,老师又能不失时机的提升,该讲时要讲透彻,不该讲的一句也不要讲。理论都清楚,可实际课堂中有时却往往事与愿违,如:课上我们也主张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可是同学围成小组以后,有些同学还没弄清问题怎样就开始你说我说,老师这时也无力对每个小组作有针对性的指导,课堂上自然有些失控,使得“合作”教学在课堂上仅仅是让学生讨论讨论走走形式过场而已。“自主”变成了放羊式的学习,全然没有了教师的指导„„有些问题是否有必要讨论?期望在课堂上看到的真正的心灵的碰撞,思维的交织,创新思维的火花却很少甚至没有,一节课学生自主下来,收获显然不大。李炳亭在书中为我们提供了一系列的“问题解决方案”,如课堂流程设计要找准切入点,在我们英语课堂中切入的途径有很多。例如:抓住兴趣,激发思维。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驱动力,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成份。学生一旦对学习发生了兴趣,就会在大脑中形成一种兴奋,促使各种感官包括大脑处于最活跃状态,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从而为参与学习提供最佳的心理准备。可见浓厚的学习兴趣是促使学生参与学习的前提。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各种途径创设与教学有关的、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参与兴趣,产生跃跃欲试的探索意识。教学中,教师可采取讲故事、猜谜语、念儿歌、开展游戏等形式,与生动实际内容联系起来,激起学生心理上的需求。在课堂学习中如何真正的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就让我思考良多。如在课堂上组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小组之间进行交流,提出本小组预习过程中出现的疑点或新发现的问题,教师对各小组表现情况进行鼓励性评价。教师针对各小组提出的问题迅速进行组织整理并结合自己已准备好的新授课的教学设计,对学生提出的疑点和相关的新发现问题进行点拨、引导、分析、讲解,此间尽可能地让学生回答,教师尽量减少完全不涉及教材内容的陈述,并及时对各小组的表现进行评价,充分利用组与组之间的竞争,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位同学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让课堂因互动而精彩。同时,在具体指导学生的过程中,也使教师的自身素质得到了提高,通过因材施教,课内课外互补,师生教育方式更加多 元,为师生共同成长创造了环境和条件,实现了教师发展和学生发展的双赢。

“课改就是从油锅里捞孩子!”这话折射出一个教育人的良知和信仰。传统教育教学的弊端有目共睹,改革是大势所趋。但课程改革不是简单的教学方法升级,正如书中所言:“课改不仅仅是改课,也不仅仅是重写教学关系,而且是在书写全新的人本‘教育学’。我一直认为,支撑‘新教育学’的其实就是四个基本概念,即‘新教师’、‘新课堂’、‘新学校’、‘新学生’,而基础概念是新教师„„新教师‘族群’的多寡决定了教育最终的成败。”立足这个角度,这部书的价值便不仅仅在于系统阐释和解读高效课堂理论与实践,而在于为越来越多“新教师”的成长提供人本“教育学”的引领。

只有观念转变了,课程改革才能顺利进行。课程改革其实很简单,解决了观念问题,其他问题只不过是技术问题而已。我曾经自诩是一个善讲、负责任的教师,我每节课都不肯浪费掉一分一秒,下课铃声响了,还要嘱咐学生几句,生怕有所遗漏。我讲得很辛苦,学生成绩却一直平平。相反,有的教师很少滔滔不绝地讲,但学生的成绩却很好。我曾经固执地认为,那些人并不是好教师,他们那样的做法对学生是不负责任的。然而一到中考,这些“不负责任”的教师的学生成绩却是出奇地好。对此,我只认为“他们就是命好”,能一直教那些素质好,教师不讲也能学会的学生。但拜读李炳亭的著作《高效课堂22条》之后,我才彻底改变了之前的看法。尤其是读了《高效课堂理论与实践——我们的教育学》后,我对“观念决定行动,认识的局限性必然导致行动的迟缓或者谬差”的观点更是深信不疑。原来,不是他们不负责任,而是我落伍了。于是,我如饥似渴地拜读《高效课堂理论与实践——我们的教育学》,圈点批注,做摘抄笔记,写体会文章,并对照“好课堂的共性”标准重新设计“课堂流程”。真是“观念不变课难改,观念一变一重天”。在众多无眠之日的冥思苦想和实践后,学生的成绩提高了,我也不再教得那么辛苦了。我真正理解了“课堂必须是基于学生和服务于学生的课堂”的含义。

读过此书我深刻地领悟到:一个好教师虽然能告知他的学生关于许多问题的良好答案。但是最好的教师能够不说话,而切帮助他的学生自己去思考出答案。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都是“受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然而教学中,每个老师设计教学时预设的都非常好,每个问题如何提出,都经过了充分的思考。但是,学生不是一个回答问题的机器,不是你提出什么问题,学生就能立即给我们呈现出想要的答案。因此,要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时间,让大脑的思维活动静悄悄的进行。可是,我们的老师就是急于求成,迫不及待的想要答案,以便进行下一个环节。课堂上,没有一丝的尴尬和怠慢,学生认知中没有出现任何的困难,这样的课堂是不真实的,学生的思维就没有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对答如流的课堂,只是一种假象,抑或是表演。所以,我们的老师不要怕学生回答不出来,在等待之后,如果仍旧是鸦雀无声,此时正是开启智慧的最好时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在学生不悱不发之时。一个好的教师力求使他的班上学生在他的控制下。但是最好的教师知道首先必须能控制他自己。我们不仅是个自然的人,还是社会的人,不能保证天天都心情舒畅,但是如何克制自己,那才是自己成熟的标志,我每天上课前,都会调整自己的心态,首先抛除一切杂乱的思想和琐事,静下心来沉浸到英语课堂的意境中,这样能够很好的带动课堂,使课堂更高效,也能更好的带动学生的情绪。

人口新闻理论与实践 篇6

第一讲 新闻理论基本知识

一、新闻的定义

关于新闻的定义,中外学者众说不一。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教授甘惜分在《新闻理论基础》一书中,对新闻的定义做出了以下几个论述:

1、新闻是报社、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网络等新闻机构对当前政治事件或社会事件所作的报道。

2、新闻是对新近变动的事实的发布。

3、新闻是报道或评述最新的重要事实以影响舆论的特殊手段。

4、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5、新闻是公开传播新近变动或发生的事实信息。总言之,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有社会意义的事实的及时的报道。这一定义明确规定了事实与新闻的关系:新闻的本源是事实,新闻是事实的报道,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事实在先,报道在后,也可以这样说,事实是构成新闻的细胞,离开了事实,新闻也就不存在了。

二、新闻的分类

按报道内容可分为政治新闻、社会新闻、军事新闻、经济新闻、法律新闻、科技新闻、体育新闻、文化新闻、人口新闻等。

按报道对象可分为人物新闻、事件新闻、会议新闻等。按报道地域可分为国际新闻、国内新闻、地方新闻等。按报道需要可分为动态新闻、综合新闻等。

按报道篇幅可分为长篇新闻、短小新闻、标题新闻和一句话新闻等。

三、新闻的结构和五要素

新闻的结构一般由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尾五部分组成。

新闻的内容通常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五个要素。

四、新闻的特点

1、真实。没有虚构,没有夸张;

2、新鲜。新近事件,内容鲜活;

3、短、快。短小精悍,时效性强。

五、新闻价值

1、新闻价值是选择和衡量新闻的标准;

2、新闻价值是指新闻质量,主要是指新闻的使用价值;

3、新闻价值是新闻机构发布的新闻在群众中受到的重视的程度。

总言之。新闻价值是构成新闻的事实本身所具有的、能够满足读者或观众了解社会新情况、新信息、新动向等所需要的素质,是衡量事实能不能成为新闻的标准。

六、新闻体裁

新闻体裁,就是新闻报道或评论的各种形式,它是新闻写作的各种表现形式的总称。常见的新闻体裁有三类:

1、新闻报道:消息、通讯、新闻特写、新闻公报、调查报告、专访等。

2、新闻评论:社论、述评、编辑部文章、评论员文章、思想评论、理论文章等。

3、报社副刊:散文、杂文、小说、诗歌、报告文学等。新闻体裁和新闻题材的区别

新闻体裁是新闻写作的表现形式;新闻题材是新闻作者在新闻稿件中用来表现主题思想的基本材料

七、人口新闻的特点

1、理论性、政策性强。人口新闻涉及到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许多理论问题,同时又常常体现党的计划生育方针、政策,涉及到各行各业,关系到千家万户。

2、科学性、知识性强。人口新闻涉及到优生优育、避孕节育、人口规划、人口统计等科技知识。

3、群众性、敏感性强。人口新闻涉及到每个公民,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关系到人口生育政策的制定和落实。

第二讲 怎样写好新闻稿

一、培养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善于发现新闻线索,是写好新闻稿的意思准备。

同是计生人员,共同生活在同一个环境里,也都到实践中去了,到工作中去了,为什么有的人能写出漂亮的新闻作品,而有的人就发现不了新闻线索,或者说发现不了有意义的新闻线索呢?为什么有的人总是埋怨没有什么东西可写?说到底这就是一个新闻敏感的问题。

什么叫新闻敏感或新闻触角呢?简言之,它就是新闻工作者识别新闻的敏锐能力。一个具有新闻价值的事情,别人不能看出它是新闻,而你却一下就能识别它是新闻,这就是新闻敏感。没有一定的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就很难写出一篇像样的新闻稿。美国一位新闻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不善于辨别色彩的人,不能成为一个画家;一个不懂得和谐的人,不能成为一个音乐家;一个没有‘新闻敏感’的人,不能成为一个新闻记者。‛作为计生新闻宣传人员,就必须具有新闻敏感的能力。比如,在落实‚两户‛优先优惠政策、奖励扶助政策、帮助‚两户‛脱贫致富,农村中涌现出的‚好媳妇‛、‚好婆婆‛、‚好女婿‛等等,都可以发现新闻亮点。

当然,新闻敏感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新闻人员在采访实践中不断培养训练获得的。在我们计生系统中,不乏这样的人,他们刚开始成为通讯员的时候,由于都是刚刚从社会来到我们计生系统,不用说缺乏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就是基本的新闻知识也不具备。但是,他们经过一段时间的新闻写作实践,刻苦学习,勤奋笔耕,终于成为了一名有一定新闻敏感和写作能力的特约通讯员。

二、积累新闻素材,选好新闻题材,找准新闻角度,是写好新闻稿的前提。艺术家老舍曾经对初学写作的人说过:‚先收集材料,越多越好。‛作为一个初学写作的宣传人员,应该重视积累新闻素材。新闻素材是进入新闻写作者视野并被新闻写作者所意识,所采撷的生活现象,即从社会生活中摄取而来的、尚未通过提炼和加工的原始材料。没有新闻材料的积累过程,就谈不上新闻写作的问题,作为新闻写作者,要积累新闻素材,必须重视自己的‚笔记本‛。法国作家果戈里便有一个近五百页的笔记本,他总爱把自己每时每刻看到的、听到的传闻趣事、警句谚语随时记到这个笔记本上。他说:‚一个作家应该像画家一样,身上经常带着铅笔和纸张。一位画家如果虚度了一天,没有画成一张画稿,那很不好。一个作家如果虚度了一天,没有记下一条思想、一个特点,也很不好。‛所以,搞我们计生宣传的同志,设这么一个笔记本,除了记一些工作上的事情外,还可以多记些农村生活中的传闻趣事,它总有一天会用得上。

三、掌握新闻写作的一般技巧,提炼新闻主题,是写好新闻稿的关键。

要写好一篇新闻稿件,就必须掌握各种新闻体裁写作的一般技巧,至少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基本掌握标题的制作技巧。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一篇新闻稿若有一条新颖别致的标题,就能象磁铁石那样牢牢地吸引编辑和读者的注意力。

第二、学会写导语。导语是消息的开头,是消息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国外新闻界有人称导语是‚抓心的手‛,它起到了一个吸引读者的作用。没有好的导语,就算不上成功的新闻稿。

第三、基本熟悉各种新闻体裁。国际新闻体裁分为消息报道、特写、社论和广告四大类。我国常见的新闻体裁有5类:消息、通讯、评论、深度报道、新闻特写。随着新闻事业的发展,新闻体裁作为新闻内容的表达方式,体裁分类也有了不断扩展。最常用的分类方式,它往往依据新闻内容的基本性质对新闻进行分类,有消息、新闻通讯、新闻特写、新闻专访、新闻分析、新闻评论等。消息一般报道事实比较单一,突出最新鲜、最重要的事实,文字简洁,时效性最强。通讯是一种比消息更详细和生动地报道客观事实或典型人物的新闻体裁,它以叙述和描写为主,兼用议论、抒情以及修辞等表达方式,及时报道现实生活中有影响的人物、事件、工作经验和地方风情等。新闻特写是新闻体裁中富有表现力的重要体裁,以描写为主要手法,‚再现‛新闻事件、新闻人物‚一瞬间‛的形象化报道,它抓住新闻事件、新闻人物某些重要场面,或者具有特殊意义的一两个片段,用描写手法给予集中的、突出的刻画,将富有特征的真人真事‚放大‛和‚再现‛在读者面前,给人们留下深刻、鲜明的印象,使人们感受到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新闻专访是记者事先选定采访对象,对特定的人物、文体、事件进行专题性现场访问之后所写的报道,是集新闻性、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炉的一种可读性很强的新闻体裁。新闻评论是一种对最新发生的新闻提出的一定看法和意见的文章,是就当前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事件和重大问题发表议论、讲道理,有着鲜明的针对性和指导性的一种政论文体,是新闻媒介中各种形式评论的总称。

第四、理解和掌握新闻写作的基本方法——用事实说话。摆事实,用事实说话,这是新闻独特魅力所在,也是新闻事业不可代替的价值所在。

而孕育新闻主题,则是提高新闻价值的应有之义。新闻主题是一篇报道的主旨,我们写任何东西,都要有一个明确的目的,到底要表现什么、反映什么,若是心中无数,势必信笔涂鸦,不知所云。如果要反映记者对生活现象和社会问题的基本态度和看法,使写出的新闻报道吸引人、鼓舞人、引导人、就必须注重提炼新闻主题。

新闻主题是整篇报道的灵魂,它隐藏于新闻素材之中,一旦我们把它发掘出来,它就会统领全篇,成为整篇报道的中心内容。我们要站在时代和社会的高度,坚持实事求是、不落俗套、贴近生活、读者至上等原则,运用追根究底法、对比联系法、见微知著法等方法,提炼和深化新闻主题。

四、虚心请教,大胆投稿是写好新闻稿的必要过程 请教的时间,可以贯穿到新闻采访写作的全过程。如何培养新闻敏感,寻找新闻线索可以请教;如何拟订采访提纲、选好新闻题材、提炼和表现新闻主题可以请教;如何使写出来的新闻更加符合新闻写作的要求,更加精彩,更应该虚心向学长、师长请教。一篇新闻稿写好后,还得大胆投稿。有的初学新闻的宣传人员,认为自己的作品羞于出手,即使写好了,也不敢或不愿寄出去,或者总是过分要求稿子的质量,一而在再而三的修改,结果错过了报道的时机。如果不抢时间积极投稿,就会让别人抢得先机,即使你写得再好,也只能算作又一次练笔了。

当然,大胆投稿不是盲目投稿。如果没有任何目的,打的是无准备之仗,再好的稿子也可能石沉大海。因此,作为一个经常写稿的人来说,一定要认真研究传播媒介,研究它的版式结构、专栏设臵、报道风格、出版(或播出)周期甚至编辑部的人员构成、编辑姓名及联系电话等。是邮寄的,还要弄清楚通讯地址,保证所投稿件万无一失地寄到编辑部。这样一来,就可以在写稿之前,针对传播媒介的特点,引导自己的创作思路和方法,对写作内容和形式作出必要的限制;在新闻稿写好之后也能够有的放矢地投递到报纸等媒体的相应版面、专栏及编辑手中,从而大大增强新闻稿见报几率(或播出几率)。对于计生新闻宣传,我们提倡‚报喜不报忧‛,多做正面报道,不做反面报道。要严格遵守新闻职业道德,该说的说,不该说的坚决不说。关于这方面的问题我后面还有要求。关于投稿问题,我向大家教个‚馊主意‛。在新闻界,不允许‚一稿多投‛,我认为这是对专职记者的一个职业限令,而对于咱们基层通讯员来说,它无法限制。所以,你一篇稿子写好后,可以分别向与计生有关的报刊、杂志、网络投送。

五、怎样当好一名计生系统基层通讯员

一是认真学习,积累知识。我平时注意多看报纸多看电视,把精彩的文章剪辑到笔记本里;看电视时把精彩的解说词记下来,不定哪天在写作时就能用到。另外,多收集学习人口新闻方面的资料。比如《中国人口报》、《陕西人口》、《人口与计划生育》、《人生》等,再就是广交‚新闻‛朋友,虚心向他们讨教。我认为所有从事新闻工作的同志都是我的老师,并且经常联系请教他们,请他们帮我改稿、登稿。

二是热衷新闻,耕笔于勤。通讯员与专职记者工作任务不同,但写作的方法都是一致的。他们所采写的稿件涉及方方面面,而我们所报道的仅仅是人口计生方面的内容,加上我们计生部门经常下乡,农村计划生育方面的所见所闻,相对而言要比记者见得多。基层通讯员好就好在工作在基层、生活在基层,接触的新生事物也在基层。当地计生工作如何实现了转变,出台了新的政策或工作举措,不会没人去写而得不到宣传推广,尤其是农村里发生的一些‚不起眼‛的典型事例不被淹没于大海。所以,作为基层通讯员,有责任、有义务把我们所看到的、听到的人和事公布于群众、宣传于社会。热衷新闻,除了写稿之外还应当培养关心社会、关心集体、关心他人的美德,养成宣传好人好事的思维习惯和生活习惯。这样,创作出的作品往往是诚挚的、丰富的、能够吸引人的。

如何提高我们的写作能力?我认为,一个字:‚勤‛。勤跑路、勤观察、勤动笔。勤跑路,别指望单位给你派车,自个儿坐班车、或骑自行车、或搭三轮蹦蹦车深入基层、深入生活去采访、去写稿,这样也可避免陪同人员过多而影响采访效果。勤观察,时时注意身边所发生的具有新闻价值的新生事物。勤动笔,把获取的最基础的素材记下来,掌握第一手资料,回去之后再加以整理、润色、修改。总之,在采访活动中,要保持和发扬计生战线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优良作风,把我们的新闻采访活动体现在人口计生工作当中。

三是善于观察,用‚心‛采写。有专家说,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跑‛出来的。通讯员写稿,不在于你的写作功底有多厚,而在于你的思想境界有多高。只要把自己投入到新闻事物当中,用‘心’去体会,写出来的文章必定是精彩的。我们就是一台复印机,把新闻事件用我们的笔复印到报纸上。作为通讯员就必须具有新闻意识,善于发现新闻、采撷新闻。

比如,一人口新闻记者采访一个男到女家落户的独生子女户,在采访中,那人的丈母娘说了这么一段话。记者说:‚您娶了个好女婿,真有福气啊。生儿生女都一样,女儿也是传后人嘛。‛你听她咋说:‚生儿生女不一样,儿子娃不知娘老子的疼,女子娃最懂娘母子的心。人都说一个女婿半个儿,我的女婿就是我的个娃。‛这个素材记者取到手之后,大量运用了那个丈母娘的语言,题目就叫做《上门女婿比儿亲》。

六、撰写上报人口计生新闻稿件注意事项 根据国家人口计生委、国家保密局出台的《计划生育工作中国家秘密及其密级具体范围的规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上报信息内容应翔实、准确,符合国家和省上的有关规章制度和文件规定。文字表达清晰,要求尽量配有相关照片和图表。上网的图片及资料各单位提供电子版。并规定了不准发布的信息范围。

1、凡国家秘密、涉及国家秘密内容的相关资料及文件、内部办公信息或暂不宜向公众公开的事项不得上网;

2、凡使我在国际活动中处于不利地位,在国内影响工作开展的计划生育工作中敏感的问题;

3、未经委员会领导批准公布的关于人口、计划生育的统计数据;

4、尚未公布的关于全国性生育政策的调整与变动方案;

5、计划生育工作中出现的恶性、突发事件;

6、有关弃婴儿、人流引产数、节育手术死亡率及尚未公布的人口计划统计数据;

7、文字不精练,数据不准确,事实不可靠的文字、图片资料。

8、国家、省、市历年统计报表中的超生社会抚养费数;未经上级部门和国家统计局批准公布的人口总数、出生数、死亡数、出生性别比;

9、网站信息不得出现结扎、人流、引产、突击活动、专项治理、集中活动等引起侵权误解的字、词。

10、法律、法规禁止的其他内容。

关于宁强县人口网站信息管理工作几项事宜

一、宁强人口网站概况

2003年4月,县计生局建立了宁强人口网站,设立了‚计生动态‛、‚基层动态‛、‚政务公开‛、‚政策法规‛、‚办事指南‛、‚生殖健康‛、‚综合治理‛、‚利益导向‛、‚流动人口‛、‚协会工作‛等栏目,2011年改版又增设了在线投稿等板块。

二、报送稿件注意事项

为保证网站信息的权威性、准确性,上网发布内容必须经过认真核对和审查。基层稿件,必须经宣教科负责人审核签字,由分管相关业务的领导审查签字后发布。宣教科在网站发布信息时,提交负责人签字的文字稿件,同网站发布信息登记表一并作为存档资料。

希望大家经常浏览我们县人口网站,并竭诚欢迎基层同志踊跃投稿,把我们的人口网站做大做强。

“和谐税收”理论与实践探究 篇7

和谐税收是和谐社会的必然产物。就内涵而言, 和谐税收既要保持与和谐社会的一致性, 又要体现税收自身的特殊性和具体内容。和谐税收应该注重税收的公平与效率, 贯彻依法治税的思想方针, 推进纳税服务, 维护经济增长, 促进个人 (企业) 、政府与自然之间的协调与发展。和谐税收是公平与效率并重的税收;和谐税收是法制税收;和谐税收是可持续发展的税收;和谐税收是诚信税收。和谐税收具有多种表现形式 (如图1) 。

二、和谐税收的理论基础

(一) 和谐社会的科学思想

和谐社会要求社会系统的各个方面有机结合、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税务机关作为社会系统和国家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能为现代化建设筹集资金, 扶持弱势群体, 推进社会进步, 促进社会稳定, 从而理应做到税收的和谐, 这是我们构建和谐税收最坚实、最有力的理论基础。没有税收的和谐就不可能实现社会的和谐, 和谐社会蕴含和谐税收。

(二) 可持续发展理论

税收的可持续发展即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在税收领域的具体体现。经济决定税收, 税收反作用于经济, 可持续发展要求税收与经济相适应, 税收的增长应该与经济的增长保持同步, 做到税收与经济的和谐, 这也是和谐税收的应有之义。另外, 和谐税收要求税收在生态、环保等方面起到良好的调节作用, 促进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 这就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不谋而合。

(三) 税收合作信赖主义

税收合作信赖主义认为, 税收征纳双方的关系就其本质来讲是相互合作、相互信赖, 而不是对抗性的。一方面, 纳税人应该按照税务机关的规定及时缴纳税款, 税务机关有责任向纳税人提供完整的税收信息资料, 征纳双方应建立起畅通的税收信息的联系和沟通渠道;另一方面, 没有充足的依据, 税务机关不能对纳税人是否依法纳税提出质疑, 纳税人有权利要求税务机关信任自己。只有征纳双方诚信合作, 携手共进, 才能营造出和谐的税收环境, 才能建立和谐的征纳关系。

(四) 税收公平原则

税收公平是和谐税收的前提, 依据现代税收理论和税收实践的规律, 税收公平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定税公平, 即制度性公平;征税公平, 即管理性公平;分税公平, 实质上是一种体制性公平;用税公平, 实质上是一种权益性公平。此外, 从纳税人的角度来理解, 如果税负不公, 纳税人就会产生怨言和不平衡心理, 自觉纳税的积极性降低, 守法的纳税人也会在“示范效应”的作用下逃税。因此, 纳税人之间的和谐也有赖于税收公平原则的贯彻实施。

(五) 良性税收竞争原理

税收竞争是指各地区通过竞相降低有效税率或实施有关税收优惠措施等方式, 吸引其他地区财源流入本地区的自利行为。税收竞争的动机在于政府“经济人”假设, 而财政分权为税收竞争提供了可能。税收竞争有恶性和良性之分, 恶性税收竞争会侵蚀税基、扭曲税负、误导资本流向、增加征税成本, 最终导致双方的福利净损失;而良性税收竞争能起到完善税制、堵塞政策漏洞、提高征税效率等作用。良性税收竞争的存在为我们构建和谐税收以及征税人 (政府) 之间的和谐奠定了科学基础。

如果将和谐社会的科学思想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理解为构建和谐税收的宏观思想渊源, 那么税收合作信赖主义、税收公平原则以及良性税收竞争原理就是构建和谐税收的微观理论基础, 它们共同为和谐税收的构建提供理论支持。

三、和谐税收体系的构建

(一) 优化税制结构, 强化自动稳定功能

为了适应我国经济转型和社会发展要求, 构建有利于稳定经济且形成和谐的利益分配格局与社会公平的税制结构, 我国现行的税制结构需要优化, 凸显税制的“自动稳定器”功能, 通过税制的内部协调性和外部适应性来实现调节目标。具体来说, 就是针对我国税收调节存在单一、缺失、弱化的状况, 建立多税种、立体式、全过程的税收调节体系。以强化个人所得税为主体, 以财产税和社会保障税为两翼, 以其他税种为补充, 从个人收入的存量、增量、转让等多个环节对收入分配进行全方位调节。个人收入初始是通过收入分配形成的, 但不会永久停留在收入状态上。因此, 单一的个人所得税难以形成有效的调控力度, 还应开征与建立个人收入分配税收调控体系相关的税种, 使税收对个人收入分配差距的有效调控覆盖全过程, 缩小规避税收调节的空间, 确保收入差距保持在一个合理范围内。

(二) 构建促进收入公平分配的税收政策

1、改革个人所得税制, 改分类所得税制模式为综合所得税制模式。

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制长期以来实行的是分类所得税制, 分类所得税制是对不同性质的所得项目采用不同税率, 分别承担不同的税负, 实行差别待遇, 体现横向公平, 在征管上还可降低费用, 减少税收征管成本支出。但是, 分类所得税制的最大不足在于仅着眼于有连续稳定收入的单项所得, 对某些所得项目不使用累进税率, 征税范围有限, 很难体现纵向公平的纳税原则, 也不能从制度上考虑家庭负担情况, 采用比例税率也不能缩小不同纳税人之间的收入差距。因此, 目前世界上仅有少数国家使用分类所得制, 发达国家已基本实行综合个人所得税制 (如表1) , 而且考虑家庭成员的平均收入水平。从世界各国税制改革的取向看, 我国建立实施综合所得税制已是一种大趋势。综合税制模式指按年综合计算个人的全年各类所得, 实行统一的超额累进税率, 规定个人基本生活支出免征额, 对纳税人赡养老人和子女教育等支出免征个人所得税统筹确定税负水平和调节力度。与分类所得税制相比较, 综合所得税制具有以下明显特征:一是综合所得税制综合纳税人各年各项的总和, 对根据综合管理和监控。同时, 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积极推进工商、国税、地税、质检等部门的企业基础信息共享, 这项工作经杭州、济南等城市试点后, 正在全国逐步推广。到目前为止, 全国27个省市区已经建立了有领导、有组织的推进机制。全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必将大幅度降低税务部门的征税成本, 实行综合税制模式的基础条件已经初步具备。

2、开征社会保障税、遗产税与赠与税, 保障低收入者的生存权和弱化财富的累积。

社会保障税具有双向调节功能:对社会整体来说, 可以实现收入由高收入群体向低收入群体的横向转移;对成员个体来说, 能实现其收入由青年或就业时间向老年或失业时间的纵向转移。我国可借鉴国外社会保障税的经验, 在适当的时间开征法律规定减去或扣除扣项后的余额采用累进税率计征, 这不仅拓宽了税基, 而且也更加合理简便, 易于征收和管理;二是综合所得税制在全部收入中不仅扣除法定应扣除项目, 而且还要减除其家庭抚养费用及家庭的最低生活费用, 之后才其余额作为纳税所得税实行累进税率课征, 不仅考虑到全家的综合负担能力, 也更能体现税负公平, 使税法更具有人性化;三是综合所得税制是对纳税人全年各方面的收入进行综合征收, 要求加速税收征管改革的不断深化, 同时, 也要求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各个方面进一步深化与相互协调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和经济的迅速增长, 无论是税务部门还是整个社会的信息化程度都在提高, 为全面实行综合税制模式奠定了基础。目前, 中国人民银行已经建立了全国联网的企业和个人登记系统, 覆盖了4.88亿自然人的信用记录和82%的企业信贷总额。公安部正在建设全国人口基本信息资源库、全国违法犯罪人员信息资料库等八大基础性、共享性信息资源库。国家税务总局正在全面建设“金税”三期工程, 以实现对纳税人的社会保障税, 构建社会保障资来源的长效机制。根据我国国情, 开征社会保障税应遵循以下原则:循序渐进、分步实施, 注意与现有社会保障缴款制度平稳衔接, 税目由少到多, 征收区域范围由窄到宽;低起点、低标准, 税率与税目的制定及保障水平应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国家、单位、个人共同负担, 国家财政预算安排部分社会保障资金, 其余由单位和个人以缴纳社会保障税的形式负担;公平与效率相结合, 社会保障税既要体现社会公平、互助互济、分散风险的宗旨, 又要体现效率目标, 通过设置一定的激励机制发挥国家、单位和个人的积极性;专门管理、专款专用, 建立专门的预算管理制度, 保证社会保障税收入专项用于社会保障支出。遗产和赠与税开征的目标是公平社会财富。我国当前开征遗产和赠与税已具备足够且充分的条件。首先,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总量和居民财富总量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高收入阶层财富总额有些已经接近100亿元人民币 (福布斯排行榜) 。从居民银行储蓄存款余额看, 2005年底已经突破14万亿元, 如此巨额的财富为遗产和赠与税提供了稳定的税基。其次, 从立法和技术支持上看, 《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就遗产的范围、遗产的继承、遗产的处理、法定继承人和继承的顺序、少数民族的继承问题以及涉外继承等作了具体规定, 和财产所有、继承相关的制度也在逐步的完善, 这位遗产税的开征做好了法律与技术准备。

3、进一步完善消费税。

对未纳入征税范围的高档消费品要适时纳入消费税征收范围;另外, 要突破只向货物征税、不对服务和行为征税的格局, 要将高档酒店、饭店、高档娱乐等场所的消费行为纳入消费税征税围。

(三) 改善征管环境与完善配套措施, 加强税收征管

实现税收制度的收入分配功能不仅要依靠税制本身的完善, 更需要征管环境和征管条件的配合。近年来, 国家税务总局在总结各地征管经验的基础上, 提出了加强个人所得税征管的“四一三”工作思路, 印发了《个人所得税管理办法》的通知 (国税发[2005]120号) , 即:建立个人收入档案管理制度、代扣代缴明细账制度、纳税人与扣缴义务人向税务机关双向申报制度、与社会各部门配合的协税制度;加快建设统一的个人所得税管理信息系统;加强高收入者的重点管理、税源的源泉管理、全员全额管理。这些措施的落实对于界定、监控税基至关重要。

对于所得税申报制度我们还可以借鉴日本的“蓝色申报”和韩国的“绿色申报”制度, 来完善我国相应的制度措施。对于财产税的征管则要完善财产申报登记制度和财产评估准则, 使得财产税有效运行。

此外, 还应建立健全以系列制度为保证的配套措施, 如:推行个人金融投资及其他各项个人支付的实名制和信用卡制, 实行税务征管系统的信息联网, 建立社会化计算机信息监控网络系统, 将纳税人的财产、收入显性化。从这个意义上看, 税收征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税收制度调节收入分配的范围和力度。

摘要:和谐社会的构建取决于经济的和谐发展, 而税收在调节社会总供求, 合理规范收入分配等方面发挥着特有的功能, 担当着促进经济和谐发展的重任。文章从和谐税收的内涵入手, 探寻和谐税收的思想渊源, 探索和谐税收的实现途径, 为我国和谐税收的实现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和政策建议。

关键词:和谐税收,和谐社会,可持续发展,税收公平

参考文献

[1]、邓子基.从稳定经济的视角看我国的税制结构调整[J].税务研究, 2007 (2) .

[2]、张培元.加快税制改革步伐促进实现社会公平[N].中国税务报, 2006-10-08.

实践与理论的融合 篇8

关键词:教学改革;矢量动画;思维定势;成果联系

动画设计师的工作要领之一就是要对信息进行整理,通过冷静的故事框架构建让内容明了易懂。我们的教学正需要把握这些特性,重点从学生本身的兴趣,爱好以及审美情趣着手,激发他们的创作思维。其实,我们现在学生的专业学习中,各个课程知识构架都是具有紧密联系的,比方说矢量动画制作课程前面有动画造型1和动画造型2,学生都有自己一套设计完善,教师指导后的作业成果,在我们矢量动画课程上完全可以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深入,完善故事情节,并予以制作成片。在制作成片中,可以要求学生尽可能发挥自己的思考象力,大胆地进行尝试,在制作过程中熟实践使用制作软件,同时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教学期间组织参加一些比赛、比稿,这样不但会提高我们的动手与实践能力,而且对以后就业增加了砝码。

问题一:思维定势的障碍

让学生结合对动画师的要求,创作不同的动画人物、场景、故事等,并且可以尝试不同的表达样式和技巧的使用,摸索创作的方法,很多时候,不止一种表达样式、技巧能够得到多数人的认可。这让学生们意识到创作的多元化,出发点不同、诉求点不同、环境不同等等都会造成创作的结果不同。而由于人的审美标准千差万别,每一种创作都可能有其支持者。我们会问到为什么做出东西来就是前人做过的,或者摆脱不了所谓一种“风格”的阴影。这是我们的思维定势在作怪,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行为准则与处事方法,这种方法时刻都会无意识的控制一个人的思维。

问题二:过分追求技术含量,本身内容信息传达不明确

短片本身的内容和信息传达性的是短片的基本表述,如果短片的内容重要,但表现出来的形式很难懂,其品质也是不好的。动画设计师的工作要领之一就是要对信息进行整理,通过冷静的故事框架构建让内容明了易懂。在一些学生的作业中,过分追求技术含量,对某一个或几个镜头要求视觉效果,但是作品本身让人不知所云,这是老师在矢量动画制作教学前期方案制定时一定要仔细的。

问题三:成果应用程度来影响教学评估标准不够完善

艺术的教学中本身也存在一定的争议,而教学评估标准的不够完善和缺乏科学的考核性也是有一定原因的,成果应用程度应该对教学评估有一定影响,这样对艺术本身的发展也是有好处的。

问题四:前后课程教学成果联系不紧密

学生的专业学习中,各个课程知识构架都是具有紧密联系的,比方说该课程前面有动画造型1和动画造型2,学生都有自己一套设计完善,教师指导后的作业成果,在我们矢量动画课程上完全可以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深入,完善故事情节,并予以制作成片。在制作成片中,可以要求学生尽可能发挥自己的思考象力,大胆地进行尝试,在制作过程中熟实践使用制作软件,同时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教学方法可以尝试以下的方法

(一)突破瓶颈,摆脱定势

那么如何消除思维逻辑定势而发挥我们的创造性思维呢?思维定势有良好的作用也有其不好的弊端。我认为:创作时不要以经验去思考问题、做事情。完全消除这种思维习惯不太可能。我们在做动画故事情节设计时往往会按照自己的经验来作为一种参照,因此,我们要大胆放弃,拐个弯。不妨大胆尝试一下新的事物,这样都会有助于我们突破自己的思维瓶颈。

(二)遵循故事传达的清晰原则

很多学生往往过于注重形式,总思考用强大的视觉冲击力来征服别人,却忘记了动画的初衷和目的,结果自然是得不到一个好的效果。故事设计的全过程即从故事中提炼主要内容,再将元素进行解构与重组,因此,过程中的内容的清晰原则在动画设计中非常关键。

(三)合理的成果应用

事实上课堂上成果加以适当的修改和指导后,可以放入动画市场,让整个社会来评定和认可或者也可以以参赛获奖的形式。来检验成果。在教学的评估中可以充分体现公平、公正、公开又是艺术教育要解决的问题。

(四)联系前期动画造型课程深入创作

联系前期动画造型课程,要求学生尽可能发挥自己的思考象力,根据设计后的角色造型进一步加以故事情节完善,大胆地进行试验,制作成片。

应用“榜样教学”、联系前期动画造型课程教学成果,我们应该联系前期动画造型课程教学成果,进行深入创作,利用优秀成果树立高年级榜样、鼓励带动学习气氛,发展学生内部榜样的力量。同时鼓励学生“观察”、“思考”、“实践”动画设计创意在某种程度上讲就是一种“发现”,而这种发现正式来源于我们对日常生活的累积。我们可以进行前后课程的联系教学。也可以多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教学期间组织参加一些比赛、比稿,这样不但会强化我们的动手与实践能力,而且对以后就业也增加了砝码。

上一篇:我生君未生下一篇:端州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