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方向三:翻译理论与实践(共9篇)
研究方向三:翻译理论与实践 篇1
研究方向三:翻译理论与实践
长期以来,无论在国内翻译界还是在翻译教学界,翻译理论从来就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翻译学”界说不定,在方法论上,翻译论坛没有摆脱经验论的窠臼,在观念上,翻译界对翻译理论多少抱有不同程度的虚无主义和怀疑的态度。因此要建设中国的翻译理论,首先要提高对翻译理论的职能的认识,在观念上有一个基本的改变,才能在研究上有所突破。正当翻译理论的研究面临理清头绪的重大任务之时,近年来国内译界受到当代西方文论的研究成果的启发,兴起了对翻译中的文化转向等一系列问题的研究热。
我们意识到,翻译理论的研究首先要脚踏实地,重视其执行职能,但也应给中国翻译理论提供新的和宏观的研究视角。要重视从其他学科的理论框架和方法论中吸取更多的营养,如心理学、交际理论、文学理论、人类学、哲学、文化研究等等,提倡功能主义的翻译教学方法。译文应该为行为框架中特定语境下特定的接受者服务,翻译不仅是不同语言之间语言单位的转换,而是跨文化交际。翻译教学的目的是培养能够进行跨文化交际的人才,译文必须在目标文化中产生预期的作用,发挥相应的文化功能。本着这种思想,本研究方向特别要强调这种新的视角的执行功能和校正功能,除了要继续建设文学翻译理论的研究梯队外,还要特别重视各种文化含量较高的文体,并对其翻译的文化定位问题进行研究。本方向的建立十分有利于发挥我系在其他三个方向的研究实力的作用,近年来我们也十分重视引进从事交际理论和文化研究方面有建树的人才。可开设的主要课程包括:“当代美国翻译理论”、“当代英国翻译理论”、“影视翻译”、“翻译专题研究”、“文化翻译”、“文学翻译赏析”、“翻译理论与实践”、“文体翻译”、“英汉比较研究与翻译”、“中国翻译史”、“韦努蒂翻译理论研究”、“巴斯奈特翻译理论研究”、“奈达翻译理论研究”等。
除了理论研究外,本方向也更加重视研究生层次的高级翻译人才的培养,有一支开设同声传译课程和高级笔译的教学梯队。可开设的课程有:“同声传译技巧”、“英汉比较与高级笔译”、“应用英语翻译研究与实践”等。
研究方向三:翻译理论与实践 篇2
一、旅游翻译中文化差异的处理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不同的地理环境、历史条件、宗教信仰、社会习俗使两种语言的词汇出现非对应和非重合的现象, 它们之间没有语义共鸣, 有的只是语义空缺或语义错位 (吴友富, 1998) 。也就是文化空缺所产生的词汇空缺以及文化冲突导致的词汇冲突, 这些词汇我们称之为“文化负载词” (culture-loaded or c ulture-b ound word s) 。民族文化的特殊性形成了语言的特殊性, 象“阴阳”、“五行”、“气功”、“八卦”等词汇, 严格来说, 在英语中找不到对应的词。象“饺子”、“粽子”、“元宵”等食品也没有相应的词来翻译, 如果勉强将“饺子”翻译成“dumpling”, 此词指英美人常食用的一种水果馅或肉馅的食品, 与中国的饺子并不相同, 意思要宽泛得多。
再如“秦始皇”仅仅译成“Qin Shihuang”, 可能外国游客就无法理解, 如果适当补充历史背景, 增译为“Qin Shihuang, the firs t e mp e ror in the Chine s e his tory who unifie d China in the ye a r B.C.221”, 就更容易被外国游客所理解。因此, 许多专家主张以音译加注的方式来保留这类词汇的特殊文化联想意义。译者在翻译时要克服的不仅有语言障碍, 而且有文化障碍, 正如王佐良 (1989) 先生所说的“译者处理的是两种文字, 面对的却是两大片文化”。
又如, 杭州的导游翻译在向国外游客介绍风景名胜时, 首先遇到的是如何翻译风景地名的问题。杭州有名的风景都有其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 翻译时稍一不慎, 便会产生错误。如人们往往将虎跑泉的“跑”字念成“pǎo”, 结果虎跑泉的英译成了“Tiger Running Sp ring”。其实, “跑”是多音字:一个念pǎo (即跑步的“跑”) , 另一个念páo (意为兽用爪扒土) 。虎跑泉的“跑”应念作“páo”。相传唐代元和十四年 (公元819年) , 有位法名性空的高僧云游至今日的虎跑寺, 想栖禅于此, 但一直苦于无水, 准备迁走。夜里忽然梦见神仙相告:“南岳有童子泉, 当遣二虎移来。”次日清晨, 性空果见有二虎“跑地作泉”, 泉水涌出。于是, 他就建寺居住, 并把此泉起名为“虎跑泉”。因此, 虎跑泉可直译为“Tiger-clawed Spring”。
二、旅游文本功能分析
英国翻译理论家彼得?纽马克 (Peter Newmark) 认为, 译者必须首先确定一篇文章是以什么功能为主, 或在同一篇文章的不同部分确定每一部分的语言功能, 从而有针对性地采用相应的翻译方法 (林克难, 2005) 。事实上, 任何文本很少具有单一功能, 常常是多种功能的复合体, 以一种功能为主, 同时兼有其它功能。旅游文本是一种对外宣传资料, 其主要目的在于吸引游客, 激发他们游览景点的兴趣, 并从中获取相关的自然、地理、文化、风俗的知识, 劝说潜在的旅游者前往一个目的地游览或享用一种旅游服务设施。
旅游文本主要有两大功能: (1) 信息功能:为旅游者提供实用、准确的旅游信息, 以便旅游者做旅游决策之用; (2) 呼唤功能:确立旅游目的地在旅游者心目中的形象, 以便旅游者计划未来旅行时作选择之用。旅游文本多数可以归为“呼唤型”功能文本, 有时也具有信息性、诱导性和匿名性 (贾文波, 2004:106) 。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信息性是前提, 诱导性是最终目的。由于旅游文本的多样性, 不同的旅游文本又各具特征, 在实践中具体到个体文本, 功能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例如, 有些汉语旅游文本直接地介绍景点信息、旅游行程和旅游标示, 具有单一的信息功能, 语言简洁明了;而有些汉语旅游文本则富于描写景物或抒发感受, 文字华美, 具有明显的散文特征, 文本在传递信息的同时, 兼具很强的表达功能。总体上说, 旅游文本同时具有呼唤功能、信息功能和表达功能。呼唤功能为主导功能, 体现在整个文本之中, 其它两种文本功能为辅助功能, 体现在文本局部。
三、翻译目的论与旅游翻译
翻译目的论 (Skopos Theory) 是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的奠基理论和核心理论。1971年, 德国翻译理论家凯瑟林娜?赖斯 (Katharina Reiss) 在其著作《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一书中提出要“把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特殊目的”作为翻译批评的新模式, 即从原文和译文两者功能之间的关系出发评价译文。此后, 她的学生汉斯?弗米尔 (Hans Vermeer) 于1978年发表了《普通翻译理论框架》 (A Framework for a General Theory of Translation) 一文, 摆脱以原语为中心的等值论的束缚, 创立了功能派的奠基理论———翻译目的论。弗米尔认为单靠语言学是解决不了翻译的问题的 (Linguistics alone won’t help us) (Vermeer, 1987:33) 。
旅游翻译是“为旅游活动, 旅游专业和行业所进行的翻译实践, 是一种跨语言, 跨社会, 跨时空, 跨文化, 跨心理的交际活动” (陈刚, 2004:59) 。旅游资料英译本的主要读者是外国游客, 其目的有二: (1) 吸引更多的外国游客来中国旅游, 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2) 传播中国文化, 让外国游客了解更多的中国文化。为确保旅游翻译的功利性和商业性, 译者应遵循特定的原则和特殊的要求, 充分考虑外国游客的文化背景及其心理、审美需求等等, 从而有效唤起他们心中的美感共鸣而产生旅游的冲动, 最终达到招揽游客的目的。为了有效实现旅游翻译的“祈求”功能, 诺德认为, 对文本中某些阻碍这一切能实现的信息内容只能“适当改写” (Nord, 2001:71) 。若原文内容阻碍译文诱导功能的发挥, 译者有理由对某些原文信息进行删减甚至忽略不计 (Nord, 2001:79) 。因此, 旅游翻译的文化传达, 应以翻译目的论的理念为指导。
根据译文的目的和译入语文化标准, 原文中某些成分可以保留, 也可以增补 (amplification) 、删减 (omission) 、重复 (repetition) 、改写 (re writing) 等等, 但要视翻译的目的而定 (王君, 2008) 。
1. 增补
增补就是对原文中的一些带有源语文化色彩和历史背景的重要信息, 在译文中采用适当阐释甚至加注释的形式明确原义, 以避免译语读者的误解。
例:路左有一巨石, 石上原有苏东坡手书“云外流春”四个大字。
译文:To its left is another rock formerly engraved with four b ig Chine s e c ha ra c te rs“Yun Wa i Liu Chun” (Be yond c loud s flows s p ring) writte n b y Su Dong p o (1037—1101) , the mos t ve rs a tile p oe t of the Northe rn Song Dyna s ty (960—1127) .
原文涉及到汉字和历史名人, “云外流春”在这句话中意义重要, 如果不理解这四个字的含义, 整个句子对外国游客来说就失去了意义。所以在把汉字拼出的同时, 还要增加它的解释。对于苏东坡, 译文增加了他的生卒年代和对他的评价, 有助于读者加深对他的认识和对巨石的认识。
2. 删减
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 对一些具有汉语特色的信息若进行直译, 可能会让外国游客不知所云。因此, 在处理这类信息时, 译者可以在不影响原文宣传效果的前提下, 将其删除。
例:满树金花、芳香四溢的金桂;花白如雪、香气扑鼻的银桂;红里透黄、花多味浓的紫砂桂;花色似银、季季有花的四季桂, 竞相开放, 争妍媲美。进入桂林公园, 阵阵桂香扑鼻而来。
译文:The Park of Sweet Osmanthus is noted for its profus ion of os ma nthus tre e s.Flowe rs from the s e tre e s in d iffe re nt c olors a re in full b loom, whic h p e rva d e s the whole g a rd e n with the fra g ra nc e of the ir b los s oms.
为了起到吸引游客的目的, 原文对桂花的颜色进行了分类介绍, 语言优美, 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与此相反, 英美旅游篇章文字表述客观、朴实, 不奢华, 重在景点地理环境、服务设施等方面的纯信息传递, 而关于风光景色的描述性篇幅则着笔不多。译文若照字直译, 会因语言冗长堆砌而失去旅游宣传广告预期的效力, 甚至使译文读者对译文产生厌倦心理。因此, 译者不拘泥于原文形式, 结合社会语境的筛选功能, 将原文中提到的各种桂花删去不译, 顺应了译文读者的文化习惯。只有这样, 才能实现译文的预期功能和翻译目的。
3. 改写
由于东西方文化在思维习惯、语言表述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导致英汉语文章有时在组织结构、内容侧重等方面迥然不同。因此, 译者有时需要在保证准确传达原文核心的基础上, 依据译文体系的规范对原文实施改写。
例:迪庆藏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西北部, 滇、川、藏三省区交界处, 这里有冰山、雪川、江河峡谷, 湖泊草甸, 美丽而宁静, 州内以藏族居民为主, 还居住傈僳族, 纳西族等20多个民族, 长期以来, 这里各民族和谐相处, 创造了独特而灿烂的文化———山川秀美, 民风淳朴, 历史悠久, 文化丰富, 与詹姆斯?希尔顿笔下的香格里拉极其相似。
译文:Located at the junction of Yunnan and Sichuan Provinces and the Tibet Autonomous Region, the scenery in picturesque Diqing, filled with glaciers, deep canyons, me a dows and lakes, remarkably resembles that of the Sha ng ri-ladescribed in Hilton’s novel.Residents here are mainly Tibetans who coexist peacefully with over 20 other ethnic groups, including Lis u and Naxi groups, thus creating a rich and unique culture.
译文对汉语原文的句序进行了调整, 先把后面的句子提前, 再对迪庆这个地方的风景和民族进行描述。全段按内容调整为两个逻辑层次分明的复合句, 结构和语义更加紧凑, 信息更加明确。
四、旅游翻译语料库的建立
语料库是由大量收集的书面语或口语组成并通过计算机存储和处理, 为语言教学和研究提供自然出现的真实语料的科学研究方法。语料库翻译研究是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一种全新的翻译研究范式。20年来, 基于语料库的语言研究取得了长足发展, 并获得了较大成果。旅游翻译也有必要建立语料库。但这种语料库并不单是词与词的对应翻译, 而是包括目标语文本中篇章构造、句型使用、常用词表述的分析与归纳。所以语料库中要提供整篇目标语文本, 标志出其中规范模式。这样使译员免除了许多重复的工作, 帮助译员有意地克服原语习惯而使用译语思维。在语料库中收集旅游资料频繁使用的词语、句式, 探讨这些标志性词、句乃至语篇的对等形式和翻译技巧, 这都为译员提供某些翻译的规范和提高译员的翻译意识非常有帮助, 而且有利于改进翻译的终极产品。在语料库中可收集一些成语、典故等翻译, 即使译员手头上的具体资料内容或用词不一样, 也可模仿“归化”这种形式。旅游资料还包括标示语、景点名称、游客须知等, 这些同样也可以建立语料库, 以供参考。如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公示语翻译研究中心开发的公示语翻译语料库作为旅游翻译语料库的一个子库, 已经具备了专业平行语料库的基本功能。公示语翻译语料库为译者提供了五大交流平台:公示语源语信息平台、公示语翻译法律法规平台、公示语翻译专家交流平台、翻译/实践研究互动平台和咨询服务平台。
语料库并不是要收集所有旅游文本, 而是要整理出一些旅游文本标志性词、句子结构、篇章结构, 总结出翻译的模式, 供译者参考。旅游文本比较特殊, 它蕴含了不同的文化气息, 其中又包括自然景观、历史事件、典故传奇等, 因此在旅游语料库建立时还应分门别类, 提供各种文本模式, 以及提取出各种文本模式下的标志词语、句式等。建立旅游翻译语料库, 为译员提供迅速的、准确的匹配, 既省时、省力, 又规范译本。如果没有一步一步建立起来的语料库, 每一位译员都要对每一处翻译进行思索、研究。语料库的出现, 必定给旅游文本翻译带来一次技术上的革新。
五、结语
旅游业的发展可以为国家带来丰厚的经济收益, 国际旅游促销传播和文化交流离不开旅游翻译人员的参与。本课题力图通过课题组的努力能实现旅游翻译理论和实践研究方面的突破, 推动应用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更加适应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旅游翻译, 由于其特殊性、多样性与复杂性, 目前仍不为翻译工作者所熟悉和掌握。而旅游业又具有带动、促进众多行业发展的特殊功能和作用, 因此本课题开展的旅游翻译研究具有紧迫的现实意义和特殊的学术意义。
摘要:本文是天津市2010年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资助项目《国际旅游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总结报告, 内容包括:旅游翻译中文化差异的处理、旅游文本功能分析、翻译目的论与旅游翻译、旅游翻译语料库的建立等。研究课题力图实现旅游翻译理论和实践研究方面的突破, 以推动应用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更加适应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关键词:国际旅游翻译,理论与实践,文化差异,翻译目的论
参考文献
[1]吴友富.国俗语意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8
[2]王佐良.思考与试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9
[3]林克难.奈达与纽马克翻译理论比较[J].中国翻译, 2005, 6
[4]贾文波.应用翻译功能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4
[5]Vermeer, Hans J.What does it Mean to Translate?[M].Indian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 1987
[6]陈刚.旅游翻译与涉外导游[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4
[7]Nord, Christiane.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8]王君.旅游英语的特点及翻译的路径选择[J].外语学刊, 2008, 5
[9]程尽能, 吕和发.旅游翻译理论与实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
研究方向三:翻译理论与实践 篇3
关键词:同构转码;译论层面;翻译实践;翻译研究
中图分类号: H0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35-81-2
0 引言
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国际间的交流日益密切。翻译是架起沟通桥梁的重要手段,在翻译过程中,语言的可翻译性性能和语言的本质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在翻译工作开展过程中,只有积极对翻译理论以及翻译的相关性进行研究分析,加强对研究结果的利用,才能有效提高翻译质量,才能更好推动翻译工作的开展。
1 语言的可译性
在人类发展过程中,语言占据着重要地位,同时是人类语言以及沟通的载体,无论哪一个的语言交流方式,基本上都存在相同性,也被称为同构性。
1.1 语言同构
所谓语言同构主要指的是其构造相同,同时也是不同语言表达的本质体现。不同语言之间存在的同构性是两种语言可以进行翻译的基础,并且,在翻译过程中,两种语言只有存在同构性才能开展相应的翻译工作,同构主要指的是语言之间的共性。
1.2 语言转码
在社会的不断发展过程中,由于人类语言在散居状态研究呈现出相对独立的地位,并且不同语言之间都存在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出现此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语言的同构性,虽然语言各不相同,但是依旧可以通过转码实现各种语言的相互理解。所谓的语言转码主要指的是不同的语言之间通过相互的转化,能够相互理解,在实际的语言转码工作实施中,语言信息、文化背景等内容都能够通过语言的结构形式展现出来。
1.3 语言参数
两种语言间存在同构性说明两种语言可以自由地进行翻译,并且依旧存在于语言的认知范畴。但是,对于此种认知来说,所指的内容不是在实际的翻译工作中,人们通过翻译交流,就能及时地获取翻译效果。因此,语言在翻译时,应该积极地从就相应的技术方面着手,及时对语言的不同性质进行研究,才能保证翻译效果最佳。
2 参数、转码与同构关系分析
2.1 参数
在实际的工作开展过程中,参数可以通过V进行表示,其可以存在于各种语言中,其主要的构成要素包括:语言环境(V1)、综合知识(V2)、语言知识(V3)等。语言应用工作开展过程中一些常用项主要通过线性方式从而能够促进语言组织人员的理解,V1+V2+V3+……,但是,其有时会因为语言中的一定成分所导致表达缺失或者不够完善。不同的语言之间参数存在一定的差异,其参数对于翻译的方式具有决定性。通常来说,参数可以分为结构信息、外部综合信息和内部综合信息,所谓的结构信息主要指的是不同语言的语言结构各不相同,主要是由于不同的语言音节过构成;所谓的外部综合信息,主要指的是构该语言的综合信息;所谓的内部综合信息主要指的是该语言单词所所表达的意思,不同的语言结构具有不同的语言参数,参数的不断变化对语言的翻译结果具有直接影响。
2.2 转码
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从分散居住到现代的不断发展,人类的语言也在不断地发展,不同国家的人们的语言表述方式也各不相同,不同语言交流过程中,必须通过翻译才能实现完整的沟通交流,但是在相关工作开展以前,如果没有语言的同构,就不可能实现语言的转码。另外,语言的转码和跨语系语言转码工作的开展存在一定的差异,同语系内存在的不同语族语言之间的转码工作较为简单。
2.3 同构
同构是语言转码工作开展的根本,在转码开展过程中,只有确保语言之间具有同构性,才能保证翻译工作顺利的开展。在不同语言中,虽然具有同构性,但是由于语言结构、语言的构成不同,使得任何语言之间都应该进行转码,将两者转化为具有相似结构的参数,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不同语言之间可以进行相互翻译,从而实现不同语言的翻译交流。
3 翻译理论研究
3.1 技术方面的翻译理论研究
一般来说,翻译理论在研究过程中,技术方面的研究工作存在不同程度的可造性,例如,我国“信、达、雅”和“化境” 等理论对于翻译工作中参数转换工作的进行具有一定指向性。国外的一些学者认为翻译之间的讨论处于一个不同层面,在发展过程中,不仅讨论了翻译的性质以及翻译原理和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明确了翻译的原则。著名翻译学家尤金·奈达(Eugene A.Nida)在技术层面的翻译理论分析工作中,并没有构建一个纯正的翻译理论。《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和《The Nature of Translating》这两篇文章,作者都是以读者为中心从开展相应的翻译工作,还采用较大篇幅讨论翻译的实践问题。
3.2 认识层面的理论翻译
在认识视角下,翻译理论主要强调的是自身对语言的认知,并且还应该对各个语言是否存在可译性进行研究。此种层面下,主要的研究对象是人类语言的普遍性、语言的同构性以及同构状态下语言的可译性,只有积极对其进行把握,才能真正做好语言的翻译。
4 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相关性
在实际的研究过程中,不同的翻译不同层面的讨论呈现出一种分裂在外延相同的情况下,处于相互独立的不同集合仍然存在相关性:
①对语言能否被翻译的认识;②对翻译方法的认识。通过相关的研究分析,认识论层面上的翻译理论与考虑参数的具体转码之间仅有间接的相关。
5 正确认识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的关系
5.1 翻译理论在宏观上能够对翻译实践进行有效指导
在日常工作开展过程中,应该从实际出发,采用相应的理论对人们的实践活动进行指导。在翻译工作开展过程中,翻译理论是一般性的,翻译实践是具体的活动,因此,在翻译过程中,翻译人员应该积极对某一篇文章进行分析,加强对翻译理论中原则的使用,同时,还需要对各个方面的内容进行考虑,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翻译理论对翻译者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5.2 采用正确的眼光来看待问题
就目前来说,一些人还存在崇洋媚外心态,认为西方的就是先进的,照搬相应翻译理论,从而导致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因此,在翻译理论应用过程中,都不能背离本国的传统文化,应该积极汲取其中存在的精华,将其和自身的传统文化进行结合,使其形成一种适合本国实际情况的翻译理论理论体系,不断增强翻译理论的适用性,才能保证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的融合,使得翻译理论能够更好地指导翻译实践,进而更好地推动翻译工作的开展。此外,还要保证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的统一性,防止两者出现脱节现象。
6 总结
综上所述,社会的不断发展,使得各个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更加频繁,翻译是各国交流的主要桥梁。各个国家的语言都能够实现相互转码,各种语言之间包含的信息也各不相同,技术方面的翻译理论考虑语言的特殊参数及翻译的具体过程,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积极地推动语言翻译工作的质量。另外,在翻译理论研究工作开展过程中,研究工作人员还应该积极地加强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将翻译理论的相关内容运用到实际的翻译工作中,对暴露出来的问题及时进行完善,才能保证翻译理论的适用性,满足各种语言的翻译需求,实现语言翻译工作的快速发展。
参 考 文 献
[1] 尹铁超.翻译理论的类别与翻译实践相关性研究[J].外语学刊,2012(3):109-112.
[2] 李美玲.翻译理论与实践之关系——读《翻译之道:理论与实践》[J].金田,2011(7):50-50.
[3] 郭斯.浅析翻译比较,翻译理论及翻译实践三者间的关系[J].商情,2012(41):130-131.
[4] 邓江雪.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关系[J].学习月刊,2012(10):139-139.
翻译理论与实践实习报告 篇4
实习名称
系别
年级专业
学生姓名
指导老师
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实习外语系2010级英语专业(向雅芳、刘文红)
邵阳学院
2013年 7 月6日
一、实习时间
2013年上学期7月1日—7月5日
二、实习地点
邵阳学院李子园校区1栋108
三、实习目的通过本周的翻译与理论实践课程了解并掌握了翻译的基本理论与原则,通过学习能熟练地运用已掌握的基本语法和词汇等知识准确、通顺、忠实完整地将句子、段落、短文进行翻译;能够正确使用学会的翻译技能,翻译方法和翻译旨要进行翻译。
四、实习对象
2010级英语本科412人
五、实习内容
1.对翻译标准,基本翻译步骤,基本的翻译方法和评价译文的基本知识 予以掌握。
2.翻译过程中的文化意识的训练
3.基本翻译技巧的掌握:增译,减译,转译等等
4.基本修辞手段的翻译训练:隐喻、提喻,双关等
5.难句和从句的翻译训练:定语从句、状语从句、名词性从句等
6.一些特殊句式和惯用语的翻译训练
7.从语言篇章的角度训练翻译过程中语篇的连贯和衔接
六、实习方式及步骤
1.结合翻译理论基础知识,周一周二集中训练英译汉各种翻译技巧,采用技巧讲解→学生实践→集体讨论→范文讲解→学生互评→老师点评的形式进行。
2.周三周四集中训练汉译英各种翻译技巧,方式步骤同英译汉。
3.周五进行总结。
七、实习收获和重要心得体会
翻译是体现我们英语水平的一个手段,不管是以后我们从事教师工作,还是进外企,我们都需要翻译能力。每一次实习都是一次学习,作为英语专业的学生,我想这次实习的经历对我们而言尤为重要。明年我们就要面临走向社会,踏上自己寻找工作的旅程,这次翻译大实习对我们而言无疑也是一次珍贵的、工作前体验和模拟翻译工作坊的机会。尽管知道自己已经学了这么多年英语,英语水平应该也提高很多,但心里总是对自己没有信心,总觉得自己英语不够好,对未来的一切感到忧愁。但这次的翻译实习之后,我感觉到翻译其实也没有那么难。只要认真分析句子结构,我们都可以翻译出来。但这次实习让我受益匪浅。
1.这次实习中我收获了很多翻译有关的知识,如词汇,语法,文化背景知识等等。
2.再次巩固了我翻译理论的学习,并将这些理论运用到了实践中,加深了我的深层认识。
3.增加了做一个合格翻译工作者的信心。我相信自己的能力,对自己的翻译生涯充满了热切的期待。也许我不是天才,不能一下子就成为优秀的翻译者,但我愿意先从一个合格的翻译者做起,从合格到优秀,一直努力,一直在进步,这才是我一生所应该追求的梦想。翻译是一个理解、求证、表达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译者要与不见面的作者和读者进行对话,了解原文的背景和目的,将作者的思想准确、通顺地传递给读者。非文学语篇的翻译要求译者在对原文进行解构和重构时,特别注意信息的准确、逻辑的严密和表达的严谨。这就需要译者进行深入广泛的调查研究,接近或达到作者的理解水平,充分发掘作者原语语境下所要表达的意义,以符合习惯及规范的目标语表达出来。
有人说,译者是戴着镣铐的舞者。此话一点不假。经过阅读、理解、翻译、查证、修订、审校,完成一篇译文,过程是相当耗费心力和时间的,期间得承受身心的煎熬。因此从事翻译工作需要高度负责的态度和专注的精神。我们在翻译时常说,译者要突破语言的外壳,这并非易事。在翻译时怎样实现归化与异化、直译与意译的平衡,阿阿其实都要译者做出艰难的选择。世界上什么最难?选择最难!所以,翻译工作是相当具有挑战性的。也正因为永远没有最完美的翻译,所以才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好的翻译,所以我们才需要不断学习和实践。尽管我们戴着镣铐,但是如果我们肯下苦功,在点滴进取中不断突破自我、超越自我,假以时日,我们也能成为出色的舞者。还是那句话,译海无涯,学无止尽。
八、存在不足与建议通过这次实习,我觉得自己的翻译水平还有待提高。由于平时练习少,所以没有重视翻译的方法与技巧。初次着手翻译时,发现有诸多长句、比喻句等很难理解的句子,而后,在翻译过程中,我们不得不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大至对文章总体风格和立的把握,小至句子的结构、选词、标点,均是字斟句酌,反复推敲,甚至日思夜想,几易其稿。
电脑前绞尽脑汁、思来想去地寻觅恰当的表达来传达原文作者的意思,这个过程诚然是痛苦的,因为自己会怀疑自己、否定自己,总是不能让人觉得完美。而且因为自己的能力有限,译文的水平也会参差不齐。但是当看到一行行字在键盘上敲出心里又是非常高兴的,特别是找到了想要的表达法的时候。我想这也是这么多人前仆后继地奔在翻译这条路上的原因。翻译是个痛并快乐着的过程,最重要的是我们可以享有这个过程,而不仅仅是完成一项任务。翻译的时候还可以大大地扩展知识面,要是能够做个有心人平时多注意多留意,我们一定能够掌握丰富的只是,为将来寻求全方位发展打下基石。
现在我们大家在翻译时调查的很多东西并不是专业性很强、必须要调查的内容,当然这表明了大家勤于思考的习惯,是非常好的。但是有时候,大家是否是害怕注释写的太少,作业分数会比较低呢?这就有可能会导致一些形式大于内容的现象。当我们不断提高自己的英语能力,更加见多识广了,是不是也可以给我们减轻一些调查的负担呢?特别根本不是专业性的内容,只是英语语言本身的问题。当我们的英语好到一定程度,会不会觉得有一些东西根本就是浑然天成、无需思考的,因为我在哪儿已经看到过了,存在我的大脑里。但是遇到专业领域的文本,肯定还是要做调查的,只是这个度应该怎样把握,怎样真正体现自己的思维。
翻译是一门必须亲自动手实践的课程。不亲自动手,翻译水平如何就永远无法得知,也永远提高不了。这次的翻译实习暴露了我在翻译上的缺点和不足,也为我今后的努力指明了方向。如广泛收集并识记各类词汇 ;把握各种翻译技巧; 参照样本英汉互译等等。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我会针对不足之处加以训练,并且多读多看各方面书籍和新闻来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这不仅仅是翻译的要求,对
于提高我们的自身素质也很重要。
六.其他。
很珍惜这次实习机会,通过这次实习,我学到了许多翻译技巧,也巩固了语法。这次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实习是我人生中的一次重要经历,对将来走上工作岗位产生积极的影响。我体会到了专业知识与工作阅历对工作的技巧与工作效率的深刻影响。我充分明白了理论结合实际的显示意义,以及在实践中提升自我,与不断提升自己的素质的重要性。
感谢学校给予这次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实习机会,感谢老师的教导和帮助,我会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加努力的!
二、排版要求
1、统一用A4纸打印;
研究方向三:翻译理论与实践 篇5
翻译的实质和任务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信息传播或交际活动,其实质是双语间意义的对应转换。“Translation is translating meaning.”(Nida)
意义的本质是语言符号在交际事件中的信息载荷。
语言符号的意义潜势具有随意性同时又具有社会性。
语言符号的意义具有一定的个性化色彩,同时还具有多层次性。
意义有不同的分类方式。本章从翻译的实质及要求考虑,采用以下分类方式:
1、概念意义(conceptive meaning);
2、语境意义(contextual meaning);
3、形式意义(formal meaning);
4、风格意义(stylistic meaning);
5、形象意义(figurative meaning);
6、文化意义(cultural meaning)。
一、概念意义(指示意义、认知意义)
概念意义指将词或片语同现实世界或虚构或可能实现的世界的现象联系起来的那部分意义。
(That part of the meaning of a word or phrase that relates it to phenomena in the real world or in a fictional or possible world.)
概念意义是语言信息的核心和主体。它包括词、词组、句子及超句群的语义内容。
语义内容有两层意思:1)表达了什么;2)怎么表达的。理解是翻译的基础
1.We are in good shape.2.The Voice of the Turtle
3.The Prodigal Daughter
4.I love her dearly.She loves me some.5.Anna was thin and black, a very umbrella of a woman.概念意义的转换是全部意义转换的基础,轴心和主体。
二、语境意义
任何词语、语句、语段都必须处在特定的词语联立关系即上下文中,又受到特定的,大于上下文、扩及相关的社会交际情景即广义的语境调节。语境是意义的基本参照系。
马林诺夫斯基认为:语境是决定语义的唯一因素。
“Each word when used in a new context is a new word.”
Firth 语言内语境(intralinguistic context)实现语言内关系意义层。1.The author’s fingerprint is quite obvious in all of his works.作者的特色在他所有的作品中体现得十分明显。语言外语境(extralinguistic ~)实现语言外关系意义层。
1.A.Mary can make better cakes than me!
B.Nonsense, my dear;I don’t think Mary’s cakes were any better than yours.2.I pity you!
语言内语境对意义的调节机制涉及词语的情态色彩意义、语法意义以及句子及超句群在特定的集约形式中的意义。
语言外语境对意义的调节机制,涉及词语在特定环境中所产生的意义,以及社会功能意义,也就是情景意义。
情景意义的影响因素:
(一)言语的交际目的,涉及到意义产生的语用学行为机制。
(二)言语的交际对象,即所谓接受者因素。
(三)言语的交际场合,即所谓的时空因素,这里也涉及到形式意义和文化意义。
三、形式意义
形式意义是语言符号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为任何概念意义都必须以某种形式表现出来,使符号所承载的内容成为可感知(听觉、视觉)的实体。
戚戚去故里,悠悠赴交河。
(杜甫《前出塞》)
Heart-sick, heart-sick, leave old village;
Far off, far off, approach Jiao River
四、风格意义
风格意义属于高层次意义构成,对其研究应属于翻译理论中高层次的研究。其研究内容主要是探求风格对应问题,包括文体、语体、修辞风格等方面的对应。
风格的构成主要由语言表现的特点构成的。
风格难译,是因为两种文化、两种语言之间存在着许多差异。
五、形象意义
形象意义一般可分为:
隐喻意义(metaphorical meaning)
明喻意义(simile meaning)
换喻意义(metonymical meaning)
六、文化意义
文化翻译的任务不是翻译文化,而是翻译容载或含蕴着文化信息的意义。例如:
1.Out in the west where men are men.2.John can be relied on.He eats no fish and plays the game.3.今天饭菜不好,请多包涵。来,先干上一杯。
There are best dishes we’re able to prepare.Please make yourself at home.Now, to everyone, cheers!
4.“个人主义” = egoism≠individualism
研究方向三:翻译理论与实践 篇6
摘要:心理空间是以人类认知活动为基点,研究意义建构过程。而翻译是理解不同语言的基础,由于受到内、外因素的影响,译者与原文作者对语篇的理解会构建不同的心理空间。通过实证研究大学生英语翻译水平,能够找到中国大学生英汉互译中概念整合方面的弱点,从而有助于今后的英语教学。
关键词:心理空间理论;大学英语;翻译
认知是心理活动的一部分,是人类认识事物和获取知识的能力,而用语言来表达认知内容――思想。在语言实践中,语言依赖认知的推导,语言使用本身就是认知能力的体现。随着认知语言学的迅速发展,心理空间理论(Mental Spaces),一种新的认知语言学理论,在语言学习与应用中的地位和作用已经成为语言学界及二语教学界日益关注的一个课题。
一、福柯尼耶的心理空间理论
心理空间理论是一种以虚拟的心理空间(Mental Space)来解释词际、句际语义关系的认知语言理论。福柯尼耶(Gilles Fauconnier)认为人们使用语言时,大脑会激活关于人、事物和事件的各种语言和非语言的知识框架,并存储在记忆中。通过不停构建心理空间及转换其关系,并把这些储存在思维中,这种话语信息的集合称之为心理空间。心理空间理论作为一种认知活动的普遍形式,是建立在类比、递归、心理模式化、概念类聚和知识框架等心理活动基础上的一般认知操作过程,能够有效地解释动态、随机和模糊的思维认知活动。福柯尼耶(Gilles Fauconnier)指出心理空间是一种认知建构,为一些语义和语用研究提供了很好的解释,无论是说话者还是听话者都是在这里对话语进行分析和处理的。心理空间包括认知成分,并由框架和认知模式为其提供一定的结构。他指出语言并不携带意思,语言只是引导意义。随着话语的展开,大多数的认知建构在语言形式的幕后进行,即在心理空间中进行。
二、心理空间理论与翻译
由于受到内在和外界因素的影响,诸如历史渊源、地域环境差异、文化背景、社会习俗、宗教信仰、思维方式、固有观念、比喻与联想等,这些方面的不对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语言,从而导致语言的不对等。而这种影响又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英语教学,第二外语学习者在习得过程中同时受到两种不同文明的冲击,或多或少的产生一种融合。心理空间的构建与转换需要有社会文化因素,而翻译中选词造句的分析要有心理空间这个知识的整体状况和储备作为前提和基础,可见二者在翻译或写作的实践中可以同时使用,对英语输出具有一定的解释力。例句:He is driving a Lincoln。 例句中,当讲话人提到其中一个概念“drive”时,听话人就可能启动一些与交通工具有关的概念,而知道美国历史的人都知道Lincoln是美国内战时的总统,但‘Lincoln’在此只可能是一种交通工具的品牌,而不可能是人名。这样从一个心理空间的概念转换到另一个心理空间的概念,听话者便能理解‘Lincoln’在此指代交通工具这一心理空间。
如果语言脱离了人类强大的认知力和丰富的经验时,那么语言失去了表达本身意义的能力。话语的形成和理解涉及一系列心理空间活动,随着话语的展开,不同视觉的心理空间将随之建立而不断调整,并受到语义、语用、认知和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例如当学习雪莱的“If winter comes,can spring be far behind?”(“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时,就会想起杨文全写的“毛衣已经脱下,离穿起裙子的日子还会远吗?”。原文本心理空间冬天,就会使译者想到很冷穿毛衣的另外一个心理空间,冰天雪地。心理空间春天就会激活心理空间裙子,表明春天里春意盎然的景象。也就是说,心里空间A和心里空间B如果有一一对应的事物,那么翻译就会成功,不会产生歧义。但心里空间A和心里空间B不能一致时,歧义就会出现。中国学生输入、输出外语时,如果没有相关背景知识的接触,翻译水平自然不能有所提高。
心理空间理论自1985年提出以来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涉及词汇、结构、语篇、语言运用、翻译等领域。如刘宇红(,)用此理论研究了词汇歧义和语用解歧;孙亚用该理论研究了翻译实践;梁艳春(2003)把此理论运用于委婉语;吴莉()心理空间理论关照下的语篇分析认知图式解读。笔者从心理空间理论的角度对大学生翻译水平的进行研究。本次研究旨在调查分析中国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对翻译的掌握情况,以及英语教师对学生语篇能力培养的相关研究。本研究的假设为学生运用心理空间理论的能力越高,翻译即语篇的选词造句能力就越好。
三、研究设计
1研究对象
本项研究的调查对象是牡丹江医学院检验4班和5班的62名同学,检验4班和5班属于英语水平中等生。研究对象为大一新生,学习英语已经至少6年,对西方文化有一定了解,但同英语专业学生相比,大多数的非英语专业学生在听、说、读、写、译和语篇掌握方面,不如英语专业学生。
2调查工具
要求学生翻译一段话,汉语译成英语。汉语字数为130字,7句话。翻译句子中80%为常用词汇,因此词汇、语法难度适中。
3数据收集
笔者于11月份在大学英语课上,要求学生在40分钟内随堂翻译一段话。含有简单句、复合句、虚拟语气、被动语态,但都是典型的句子,能够体现中西方在语篇方面的差异。对此进行研究分析。
4数据分析
(1)首先统计每篇翻译文中的句子数,共62人,434个句子。查看语序,是否符合英语正确语序,语序的界定以薄冰实用英语语法详解为依据,因为针对句子翻译,中文和英文在语序方面能够体现语篇不同特色;再次,查看选词、用词,是否合乎情景语境及搭配,此项的界定以朗文当代高级词典和柯林斯英语用法词典为依据;最后,找出译文中连接词的使用,一篇文章之所以成为语篇而不是句子的简单堆砌,是因为句子与句子之间存在适当的
衔接关系,这才使一个语篇浑然一体,为其中心思想服务。英语属于显性语言,通过连接词表现语篇内的关系,而汉语属于隐性语言,通过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语境体现。
(2)计算每句话中的正确语序和正确率、正确的选词搭配和正确率和连接词的使用频率。在此环节将每个句子逐个判断,并避免个人主观判断。
5结果与讨论
由于笔者的研究目的主要是掌握学生的语序、词语搭配和连接词的使用,其它语法错误,如单词拼写、主谓一致所引起的错误,不再研究范围之内。原文7句话,学生译文几乎无一例外,也是7句话。汉语句子里,可以没有主语,因为汉语是隐性语言;而英语的语序是非常重要的,强调主语在谓语之前,宾语在谓语之后。根据统计,18%的英语句子跟汉语句子一样,没有主语或直接用动词做主语。翻译时同学(译者)在建构两大空间,原文本为空间A,目的语空间为空间B。原文本空间的事物能使同学触发自己空间里的事物。但18%的英语句子忽略了在译文时要进行心理空间转换。
词语搭配也有问题。22%的句子不注意词性,乱用词性,只根据词义造句。由于受内、外因素的影响,中文和英文在选词搭配方面各有不同,中国学生习惯用中式的词语搭配方式组合英语。31%的句子不结合上下文,不考虑词语是否搭配的问题。往往也是根据字典里给出的汉语意思,进行翻译。学生译文:“It is difficulty for you to success,if you don’t work hard。”词性混淆,应当把‘difficulty’改成“difficult”而‘success’改成“succeed”。汉语里,同一个词,也有不同词性的变化,但在词形上没有像英语的词性上的变化,没考虑到心理空间转换,导致译错句子。
除了语序和词语搭配,45%的句子没有使用连接词,连接词的使用是这三个问题中最严重的。Halliday 说过,一篇文章,尽管语法连接的很好,如果没有连接手段,就不会是一篇连接很好的文章。 学生译文:“More and more people study hard。 They think it’s a good way to find a better job after school。 ”两个句子之间是因果关系,应该用连接词because连接这两个句子。“More and more people choose travel because they think it’s a good way to spend leisure time and relax body。”对整个语篇的分析理解与翻译,必然与人们的`认知、文化背景、个人阅历分不开,必须把这些因素考虑在内,使原文本空间和译者空间达到沟通。译者建造了原文本空间和译者空间,而译文空间则是这两大空间在空间识别原则作用下创造性地概念合成的结果,而合成空间具有创造性,这正表明翻译是创造性劳动。心理空间理论对翻译这一创造性劳动过程的解释与其它语言理论相比更具科学性、合理性,是一种全新的论断。
四、主要发现
约翰·德莱顿翻译实践和理论研究 篇7
约翰·德莱顿是17世纪英国文坛的重要人物, 在诗歌、戏剧和文学批评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同时也在翻译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他一生译作颇丰, 主要有维吉尔的《伊尼特》和《农事诗》、普鲁塔克的《名人传》、乔叟、薄伽丘、奥维德的《古今寓言集》、贺拉斯的《歌集》 (选译) 、荷马的《伊利亚特》以及佩尔休斯、朱文纳尔的讽刺诗和卢克来修等人的作品。他的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是17世纪翻译史上的最高峰。他从自身的切身实践出发, 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翻译理论, 并且不断补充完善, 这对当时的翻译实践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以现在的观点来看, 他的翻译三分法和翻译是艺术的论断直到今天还仍然对我们有着巨大的启发性。接下来就以从他的翻译实践和翻译理论两个方面来谈一下他的成就。
1 翻译实践
约翰·德莱顿一生之中翻译了大量作品, 这与他早期所受的教育是分不开的。早在西敏寺上学的时候, 他就接受了希腊语和拉丁语的系统训练, 曾经在老师的要求下翻译普休斯的诗。1680年之前, 德莱顿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戏剧, 其中比较著名的有《一切为了爱情》、《亚力山大的宴会》等, 后主要由于经济上的原因, 王室的酬金拖欠, 特别是1688年彻底失去了桂冠诗人的酬劳之后, 德莱顿跟汤生的关系越来越密切, 把越来越多的精力投向了翻译, 这使得他成为了17世纪最伟大的翻译家。德莱顿是卓越的语言大师, 精通拉丁语、英语, 善于把古文转化成地道的英文, 他强调忠实原作, 翻译风格因人而异行文流畅, 在17世纪的文学界和翻译界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他的译作主要有维吉尔的《伊尼特》和《农事诗》、普鲁塔克的《名人传》、乔叟、薄伽丘、奥维德的《古今寓言集》、贺拉斯的《歌集》 (选译) 、荷马的《伊利亚特》以及佩尔休斯、朱文纳尔的讽刺诗和卢克来修等人的作品。
《伊尼特》, 一译《埃涅阿斯纪》, 发表于1697年是德莱顿最主要的译作。翻译《伊尼特》, 让德莱顿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而在此之前, 他所翻译的只是那些在阅读过程中让他有感触的作品, 只翻译那些与他能产生共鸣的章节或者说诗歌。当时, 对他而言, 是第一次要完成一个作者的完整作品。《伊尼特》这部英雄史诗, 共十二卷, 近万行。在这部译作的献词中, 他反复强调了自己在翻译过程中所遇到困难。在附言中, 德莱顿灰心地说, 自己的翻译是在风烛残年、困顿不堪、深受疾病困扰和才思枯竭的情况下进行的。
德莱顿面临的困难不仅仅是诗的长度, 还在于这是一首罗马诗。罗马风情, 是这首诗区别于其他诗的一个显著特征。而罗马风情则是通过拉丁语表现出的, 跟英语相比, 拉丁语多曲折变化。这种极端的罗马风格, 使得德莱顿的译作在深受人们尊敬和肯定的同时, 也饱受争议。
德莱顿的这部译作思想突出、文字优雅、平实流畅。拿它和十八世纪克里斯托弗·皮特的译文相比, 约翰逊博士是这样评价的:“皮特的译文之美, 在漫不经心地阅读之后, 会被人们所忽略;而德莱顿让人愉悦, 其不足则会被人遗忘。”皮特的译作常常会让读者停下来“仔细阅读对精彩的对偶句”, 德莱顿则“精力充沛、兴致勃勃地带领读者前行”。亚历山大·蒲伯在自己的译作《伊利亚特》的序言中说, 德莱顿的《伊尼特》是“我所知道的任何一种语言的译本中最高贵最勇敢的”。
2 翻译理论
约翰·德莱顿对翻译的贡献超出前人和同时代的人, 除了上面所提及的译作之外, 他还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理论并且不断完善。他并没有出版过论述翻译的专著, 但在1680到1700年之间为自己翻译的作品写过大量的序言和献词。主要讨论了人们在翻译过程中所遇到的反复出现和当务之急要解决的问题。主要包括成功的翻译者要具备的知识、对原著的忠实、保留原著特征的方法等。所有的这些序言献词和论文都被收入《德莱顿论文集》 (Essays·f J·hn Dryden) , 于1900年由克尔编辑出版。约翰·德莱顿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自己的原则和观点:
2.1 翻译分为三类:
逐词翻译 (metaphrase) 、释译 (paraphrase) 和拟译 (imitati·n) 。所谓逐词翻译, 就是按照词汇的对应关系, 一个词一个词一句话一句话进行翻译。他认为要想翻得好又要照顾逐词对应几乎是不可能的。就拟译而言, 德莱顿认为, 拟译中译者享有很大的自由, 可以不顾原作的语言选词择句也可以不管原作的思想, 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随心所欲地修改原作。他不赞成拟译, 在他看来, 拟译只是一种创作而非翻译。德莱顿认为逐词翻译和拟译是翻译的两个极端, 应该加以避免。他主张折中, 采用释译的方法, 用自己的话来解释, 释译中, 译者重意不重词。翻译的时候, 原作的思想不可以丢失, 但是表达思想的词句却可以做适当的改变, 享有一定的自由, 不必要完全拘泥于原作。
2.2 翻译可以借用外来词。
他认为在翻译的时候, 如果可以在目的语中找到音义都合适的词, 就不要借用外来词。反之, 就要借用外来词。
2.3 译者必须绝对服从原作的意思。
虽然译者享有一定的自由, 但只能是在重意的前提下。创作者才是思想和词句的主人, 他们可以随心所欲地更改它们。但是可怜的译者并没有这种特权, 他们受到原作思想的制约, 只能在别人已经表达出来的东西里表达谱写自己的音乐。
2.4 好的译者要能够掌握两种语言。
德莱顿认为作为译者, 包括天才在内, 既需要掌握原作者的语言, 也要对自己语言有很好的把握。
2.5 译者必须掌握原作特征。
在德莱顿看来译者不仅要懂诗人的语言, 还要理解他的思想和表达方式, 正是这种特征使得他区别于其他作者。译者应当看到这一点, 要适应原作者, 和原作者保持一致。换句话说, 在翻译时, 译者要在保持原作者特点的基础上使其显得尽可能迷人, 同时要兼顾译作和原作者的相像。
2.6 诗译者要懂诗。
德莱顿认为, 诗译者首先要是一名优秀的诗人, 并且要与原作者风格相似, 才能译出好的作品。
2.7 翻译要考虑读者。
德莱顿在翻译忒俄克里托斯的作品时, 并没有生搬硬套原作品当中出现的方言, 因为在他看来, 原作的读者主要是操那种方言的人, 而译作则是给英国人看的, 他们无法欣赏那种方言。而在翻译维吉尔的《伊尼特》的时候, 他却尊重了原作者的语言, 说维吉尔没有使用这类词, 因为他是向所有的人写作, 而并非专门写给海员、士兵、天文学家等人的, 所以他也就没有采用专业术语或者说行话来进行翻译。
2.8 翻译是艺术。
翻译究竟是艺术还是科学?千百年来, 这个问题在翻译界已经不知道被人们争论了多少遍。德莱顿明确提出翻译就是艺术。因此, 译者就必须要具备高超的艺术鉴赏力和表现力。翻译就好比绘画艺术, 存在着两种相似:美的相似和丑的相似;优秀的译者必须要懂得艺术, 在保留原作者的特点和不失真的前提下, 尽一切可能使原作迷人, 做到美的相似。明确指出翻译是艺术并且进行阐述, 这在英国翻译史上还是第一次。
结束语
德莱顿的翻译实践和翻译理论是17世纪翻译史上的最高峰, 他从自身的切身实践出发, 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翻译理论, 并且不断补充完善, 这对当时的翻译实践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以现在的观点来看, 他的翻译三分法和翻译是艺术的论断, 直到今天还仍然对我们有着巨大的启发性。
参考文献
[1]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6.
[2]常耀信.英国文学大花园[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7.
[3]Daniel Weissb·rt and Astradur Eysteinss·n.Translati·n-The·ry and Pratice.·xf·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4]Andre Lefevere, 翻译、历史与文化论集[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5]D·uglas R·bis·n, 西方翻译理论:从希罗德到尼采[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6.
[6]W.P.Ker.Essays·f J·hn Dryden.·xf·rd at the Clarend·n Press, 1926.
[7]David H·pkins.J·hn Dryde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6.
[8]D·uglas R·bis·n.Western Translati·n The·ry.St.Jer·me Publishing Manchester, UK&N·rthamp·tn, MA, 2002.
研究方向三:翻译理论与实践 篇8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翻译事业获得了巨大的发展。今天的翻译,无论在规模、范围上,还是在质量、水平上,以及对中国社会发展的贡献上都是史无前例的。为适应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国务院学位委员会2007年1月23日第23次会议审议通过设置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高级翻译人才职业化教育由此开始。职业化的翻译教育也因此需要专门化的教材。何刚强编著的《笔译理论与技巧》是全国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系列教材之一。就翻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来说,《笔译理论与技巧》一部翻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好教材。
2.全国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的培养目标概述
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在培养目标、师资要求、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和手段这四点上都与传统的翻译方向研究生教育有很大的不同。首先,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并为满足翻译实践积累所需要的百科知识。第二,对学生实践能力的高要求和培养目标的应用型导向,也要求承担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学任务的教师必须具有丰富的口译或笔译实践经验,并了解翻译教学的原则。第三,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中的翻译教学有别于外语教学中的教学翻译。翻译训练不是作为一种检测学生语言能力、水平的手段,而是建立在学生双语交际能力基础之上的职业技能训练,专门训练学生借助语言知识、主题知识和百科知识对源语信息进行逻辑分析,并用另一种语言将理解的信息表达出来。最后,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专业化的翻译教学需要的是双语交际环境、特定的交际对象和交际主题,还要考虑到翻译用人单位的需求等,要求学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中文基础和至少通晓一门外语,同时还要具备广博的其他学科知识和实际翻译操作技能。因此,该教材体系应根据职业翻译人才的知识结构“双语知识、百科知识、翻译技能知识”三个部分来设计。《笔译理论与技巧》就是根据这些要求编写的。因此,《笔译理论与技巧》是一部翻译职业化教育高要求的实用教材。
3.《笔译理论与技巧》编写原则概述
《笔译理论与技巧》编写原则是:精讲理论、贴近实际、突出实践、授人与渔。“精讲理论”:“众所周知,当代的翻译研究已成一门显学,翻译理论重出,令人目不暇接。对于翻译硕士专业的学生,我们之所以必须贯彻精讲理论的原则,是因为时间有限,不允许我们在课堂上太多地讨论翻译理论问题。在汗牛充栋的翻译理论中,我们必须披沙捡金,撷取对他们最合适、最管用的内容,而且要尽量做到把这些理论与原则自然地渗透到各课的具体内容中去。”“贴近实际”:翻译硕士专业的学生大多来自翻译工作的第一线,因此,教材内容应贴近学生的实际。“首先是全部的语言材料要比较新鲜、要体现时代感;其次是课程内容,特别是译例尽量来自实际运用的语言或工作场景,以便于学生举一反三,为他们日后改进翻译操作、提高翻译质量提供直接有用的参考或启发。”“突出实践”:从事实际翻译工作的人,首要之事当属实际操作的磨练与积累。因此,《笔译理论与技巧》从头至尾都注重突出实践。“授人与渔”:《笔译理论与技巧》在讨论各种翻译原理与技巧的同时,也注意翻译真谛的揭示,拓宽学生的翻译视野、加深对翻译实践的体悟。
4.《笔译理论与技巧》内容概述
《笔译理论与技巧》一共五个元:第一单元“认识翻译”,以介绍翻译定义为切入点,简要展示翻译研究界对翻译的种种理解与阐述。第二单元“翻译的句法策略精要”、第三单元“翻译的语义策略精要”和第四单元“翻译的实用策略举隅”涵盖了一般翻译操作层面的主要内容,是教材的核心部分。第五单元“译者的综合素质”也有其独特的重要性。所有的翻译理论与技巧都要通过人才能得到贯彻,脱离译者的素质来谈翻译理论与技巧显然是不能凑效的。
5.《笔译理论与技巧》特点概述
《笔译理论与技巧》根据“精讲理论、贴近实际、突出实践、授人与渔”的原则编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内容丰富,具有以下特点:
开阔学习者的理论视野。本书以有代表性的翻译定义为切入点,简要介绍翻译研究界对翻译的种种理解与阐述,把这些理论与原则自然地渗透到各课的具体内容中去,有助于学习者开阔理论视野,丰富对翻译本质及翻译理论的认识。
揭示了翻译的真谛。书中译例丰富,语料新鲜、时代感強,来自实际运用的语言或工作场景,以便于学生举一反三,为他们日后改进翻译操作、提高翻译质量提供直接有用的参考或启发。
理论与实践结合,提高学习者译能。“精讲理论、突出实践”,通过大量译例的比较与分析传授笔译实践技巧,再通过有针对性的练习使学习者活用技巧,举一反三,提高理论的运用能力和翻译实践能力。
附录翻译散谈,激发兴趣与思考。书后附有精选的翻译散谈文章,激发学生对翻译问题的兴趣,引发他们对对翻译问题的各种思索与联想。
《笔译理论与技巧》特色鲜明,无疑是“翻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好教材。”读者若能由翻译的定义入手,坚持不懈,把全书的内容消化,定能达到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在培养目标:高层次、应用型、专业性的口笔译人才。
[1]何刚强.笔译理论与技巧.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03
[2]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大纲.外文出版社,2007.03
[3]翻译硕士专业论坛.中国翻译,2007.04
幼儿园课程理论与实践研究 篇9
幼儿园课程理论与实践研究
对于幼儿园课程的研究,我国起步较晚,而且走过不少的曲折路程。本世纪二三十年代,老一辈学前教育的先驱,如陈鹤琴、张雪门、张宗麟等人,对当时那些严重脱离中国国情的幼儿园课程模式进行了锐意改革,以寻求适合我国国情的幼儿园课程,形成了“但愿设计法”、“整个教学法”、“活教育”、“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等设计幼儿园课程的指导思想,主张儿童“在活动中学”,通过实际生活获得发展。他们对幼儿园课程的研究和实践,留下了丰硕的成果,为学前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全面学习苏联的教育理论和课程模式,建立了分科课程,进行分科教学,幼儿园采用语言、常识、计算、音乐、美术等课程。同时,全面批判美国杜威实用主义、儿童中心论,也全面否定了我国陈鹤琴等老一辈幼儿教育家的“活教育”思想。其结果是我国幼儿园课程走向单一模式,变得僵化,仍旧严重脱离了中国国情和实际。在“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中,幼儿园课程研究受到了摧残,失去了发展方向。然而,从另一个角度看,也为幼儿园课程的研究工作积累了极为引人注目的经验教训,值得后人去认真地加以总结和汲取。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进行了大变革,要求幼儿园课程做出相应的改革,一方面吸收外国先进的学前教育理论和课程模式,另一方面,借鉴陈鹤琴、张雪门、张宗麟等老前辈的幼儿园课程思想,逐渐形成了综合性主题教育课程、整体教育课程、活动教育课程、游戏教育课程等多种课程模式。新世纪之初,全国开展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育部颁发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幼儿园课程开始了新一轮的改革,并逐渐形成了多元化的局面。
关于幼儿园课程的特点和幼儿园课程的性质是当前幼儿园课程研究的热点问题,相对于中小学的课程,幼儿园课程有其独特的特点和性质;从上个世纪初,我国开始对幼儿园课程展开了研究,到今天已经进行了几次大的改革,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历程对我们今天幼儿园课程的实施和今后的发展有重要的启示意义;2001年教育部颁发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其中的主要观点对幼儿园课程的事实和发展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国外的一些幼儿园课程理论以及我国老一辈教育家创设的幼儿园课程理论对我们今天的幼儿园课程理论和实践工作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研究方向三:翻译理论与实践】推荐阅读:
理论与实践研究05-10
后殖民主义与当代翻译理论研究论文10-2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学习心得11-25
临床寄生虫学检验理论与实践教学研究论文11-04
理论和实践研究06-27
三年级数学《方向与位置》教学教案设计10-21
教育学考研之课程与教学论研究方向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