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略与实践研究

2024-05-17

策略与实践研究(精选12篇)

策略与实践研究 篇1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 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 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生活如源泉, 文章犹如溪水, 源泉丰盈而不枯竭, 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从课标和叶老的话不难看出生活对于习作的重要性, 在学习和生活中积累素材, 并能及时有感而发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帮助学生寻找随笔的材料, 在观察中搜集一手资料

由于随笔是随性之笔, 题材广泛, 对于一些生活经历丰富, 习作基础比较好的学生来说, 他们是有很多内容可以写的, 比如旅游见闻、生活所思等等。但是对于一些积累比较少的孩子, 他们的生活圈子很小, 很少有外出的机会, 再加上他们本人不善于思考总结, 所以让他们写随笔, 他们往往感觉比较困难。针对这种情况, 我采取的办法是提供一些渠道, 让他们从中寻找能够入文的材料。比如, 学了《莫泊桑拜师》后我让孩子们利用上学放学的机会观察路上的见闻。

因为是新修好的中心路, 所以走的人很多, 才半个小时的时间内已经有七八辆车子飞驰而过。我看见的第一辆车子是三轮摩托车, 车厢里堆满了大米、黄豆和花生。这辆车子行驶得很慢, 一边开, 一边通过扩音器喊着“调换大米啦!谁家有黄豆和长生果哦?”喊话的是一个中年男子, 黑黝黝的面孔, 眼睛很大很亮, 脸上一直露着一种亲切的笑容。印象最深刻的是一辆白色的帕萨特, 这种轿车在我们农村很少见, 开车的是一个染着黄头发的小伙子, 只见他戴着墨镜, 嘴里还叼着一根香烟, 手随意地搭在方向盘上, 车速极快, 车里的喇叭声音很大, 好像是一种很喧闹的摇滚乐。

从这篇随笔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这个孩子对于观察的一种热情, 他对于路过他家门口的车子都进行了仔细地观察, 两种不同类型的车子给他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那个兑换大米的汉子, 很显然是一个风里来雨里去的生意人, 所以面色黝黑, 但是这样的人往往又是很精明的, 从眼睛大而亮, 一张堆满笑意的脸以及不断的吆喝声可以看出这个人很会兜生意。

二.开设有意思的随笔交流课, 在分享中体味习作的乐趣

如何增强随笔应有的效果, 让学生逐渐喜爱随笔, 主动去撰写随笔呢?我以为开设一堂有意思的随笔交流课很有必要, 恰如其分的作后讲评也是一条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的途径。讲评课上老师把有新意的随笔读一读, 精彩独到的地方评一评, 含意深刻的内容点一点, 通过读、评、点的分析, 放大学生表达上的妙处, 让学生充分享受自己习作的成功之处。除了教师讲评, 有的时候还可以充分发挥伙伴的评价作用, 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其中评价, 生生评价是基于同龄人的认识基础, 对于写作者的选材和立意有着一定的参考价值。

每周二下午的第二节课是我和学生约定好的随笔交流课, 一到交流时间, 每组前后六人会自动结成一个随笔交流分享小组, 他们每一个小组都有自己别具一格的名称, 比如“阳光灿烂”“动力火车”“快乐三组”等等, 课上, 小组成员交换阅读, 选出本周内的最佳作品一篇, 被选中者上台朗读, 其余同学担任大众评委, 负责打分。评分标准是满分10分, 朗读7分, 内容3分。要求朗读者声音响亮, 感情充沛, 内容真实, 语言流畅。大众评委酌情扣分, 但必须阐明得分和失分原因。根据大众评委赋分, 评出前三名进行适当奖励。一学期有四次进入前三名, 则被封为“班级写作达人”。每次的随笔交流会总是我们班最热闹的时候, 随笔交流课上, 六个小组的孩子们都兴致勃勃, 展示的展示, 评价的评价, 场面非常热烈。

从学生的评点中, 我充分感受到了生生评点的重要性, 作为同龄人之间的点评, 孩子们的眼光可能要比成人更加独到一点, 在他们的眼里, 儿童化是一个基本准则, 只有儿童化的语言才能够吸引儿童。当然, 孩子的评点也是需要老师去引领, 平时多注重在语言文字、结构上多加训练, 孩子们才会更加有的放矢地学会点评。

随笔交流课带给班上学生的进步是令人欣喜的。很多学生都在不断地记录、不断地评点过程中收获了写作的甘甜。班上有近一半的学生习作发表于省市级刊物或者在各级各类的征文评比中获得奖项。

为了能让班上一小部分有习作热情但习作水平不高的学生也能品尝到随笔带给他们的甜头, 我特意安排专人每天写一则“友情提示”, 内容包罗万象, 不仅有校园新闻也有国内外大事, 没有内容写的学生可以就“友情提示”上提醒的内容作为随笔的内容来发表自己的看法。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片云彩, 给点阳光, 他们就会灿烂无比。随笔写作让每一片云彩都更加美丽。

策略与实践研究 篇2

小学 综合实践

[摘要]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之一。如何提

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了普遍的关注。怎样提高学

生学习效率,让学生“学会”,并与之形成一种能力。而“学会”是需要一个过程的,能力的培养也需要一个过程。综合实践课程便为孩子们提供了展示的平台,教

师借助这个平台,让同学们去实践,在调查中学习,在实践中切实培养出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提高学习力。

[关键词]学习力 创新精神 实践能力

传统教学观过分注重教师的权威性,轻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强调灌输式教学方式,往往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课堂教学上。新课程理念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启发式的教学方式,转变过去灌输式教学为体验式、参与式、自主式教学,凸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自主性,构建焕发学生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综合实践课,有计划有目的地放手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调查、讨论、研究,提升学生的学习力,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有极大的帮助。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综合实践课设计中,“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有机联合起来,让学生有兴趣去参与教学,参与研究。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现实服务的,是为社会服务。而学习力是包含着学习动力、学习能力、学习毅力等三个方面。而学习兴趣恰恰就是解决了学生动力。综合实践课的内容就是生活中喜闻乐见的内容,将孩子们平时不留意的一些东西,忽略了的重新轻松的捡起来,比如每个月家里用了多少度电?一个月电费是多少?学生作为家庭的一员,去了解这些信息后,体会家庭的不易,父母的不易,从而节省用电,从小养成节俭习惯,这样就在平时省电方面有自己的要求。而处于学校这个环境,就明白学校在电这一方面的支出,计算了每月的,一年的支付也清楚了,在老师的引导下,明白节约用电,从我做起,对“低碳”更了解深入,以此来要求自己做“低碳”一族。创设自主探索空间。

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充足的、典型的、较为完整的材料,放手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多种感官全方位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实践活动中去探索、发现、认识、理解、掌握所学知识,完善和发展自己的认知结构。

例如讲到“神奇的水果——香蕉”,很多同学只知道它可以生吃,那还有其他吃法吗?引发学生小组讨论,带着问题思考,并运用计算机上网去查询,找正确的答案,在动手查询的同时引发大家的思考,还有什么吃法?

香蕉的品种有哪些?生活环境怎样?一步步引导孩子们去求知,求真,运探索平常喜闻乐见的一些普通物品的奥秘,完善和发展自己的认知结构。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小组合作,同学间相互配合完成任务的默契。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教育应着眼于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关注学生的发展,自觉地实施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满足学生的需要,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3.1 创设情景,让学生快乐学习。先让学生自己先去市场调查,调查市场上的卖的有哪些水产?一组上网查找中山的水产,并归类。老师在课堂创设去市场买菜的情景,学生更好的投入到情景中去。

3.2整理信息,让学生自主探索。

英国教育家斯宾赛说过:“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一些,而引导和让他们说出自己的发现应该多一些。”要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就要努力构建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把探索的时间和空间给予学生。为了获得真实正确的信息,就得去筛选,判断,识别哪些信息有用,学会整理信息,反复求证中磨练学生的学习毅力,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学习态度。教师也可以设计一些有关的信息内容,让学生在整理过程中进行有效的探究。重视指导,让学生能力提高。

在一个竞争十分激烈的社会,特别是知识信息对社会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时代,学习的速度就显得特别重要。重视学习方法,提升学生学习能力。

4.1 合作训练,养成习惯。

现在的社会分工更科学,做社会调查或学习时将学生编组,并细致分工,让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一个都不能少。在合作中增进同学有谊,帮扶学困生,发挥学生的特长,发现学生的另一面才能。

4.2 经历生活,自主参与。

陶行知先生的话提醒我们:怎样生活便怎样学习。让学生在生活中去寻找自己,有的同学虽然课堂上表现一般,但在动手,在与人讨价还价方面可能会有另一面;提供平台,让他们在同学面前展现不同的一面,从而也获得一种认可,反过来作用于学习。

4.3 学有方法,学有所得。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强调,在各科教学中要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掌握、学习该门学科的方法,这对学生将来生活和生存终身有用的。老师也要不时的参与指导学生,去观察发现学生的行为,了解他们的思想,引导他们去解决问题。教师要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养成自学的习惯,培养自学的能力,这样,学生将终生受益。知行合一,学以致用。

综合实践活动的精髓在于实践,教学中让学生亲身参与、主动实践,在实践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的内容是丰富的,实践的方式也是多样的。实践并不仅仅意味着让学生作社会调查、参观、访问,更重要的是要为学生营造实践情境,通过引导,让学生自己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特别是学生能够面对生活世界的各种现实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主动地去探索、发现、体验、重演、交往,亲历亲为,获得解决现实问题的真实经验,从中培养实践能力。

学生通过参与调查家庭用电,水乡文化,水产养殖等活动,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得到了提高。并能在实际生活中注意节约用电,爱护水资源等有用知识。

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高效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煅炼学生的学习毅力。学是为了用的,理论与实践有机的结合,培养出能自我学习,终身学习的人,最终更好的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

1、费宏,探索“第三教学”提高学生学力,[J],物理教师,2002(8)

2、张雪松 学习突破(提升学习力的38个途径)

策略与实践研究 篇3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整合;教学策略

当前,由于老师们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及实践,在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的运用缺乏严密性、实效性,由此我们尝试进行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策略研究。

一、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教学策略

(一) 建立丰富的教学资源库,为教学创设情境提供便利

多媒体计算机所创设的多媒体教学情境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如何尽快地将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资源优势转化为教学实践的效果呢?我们结合校情构建了我校校本教学资源库,从“建网、建库、建队伍”的工作思路出发,提出了以点带面的发展战略。比如在专题学习网站的开发中,信息技术骨干教师挑起大梁,其他成员则分类参与进来,形成团队合作开发形式。到目前为止,我校校本资源库共有精品课件一百五十余个,以学科、年级和制作工具平台进行有效分类,便于教师搜索和查找。教师通过学校网络可随时在学校内任何一台电脑上调用,并可对其原文件按自己上课的需要进行修改,“正如探囊取物,信手捻来”。在资源的建设上我们还非常注重“拿来主义”,在我们的课题网上,有一个栏目叫“他山石”,里面存放的都是“拿来”的精品。在教学中,老师们于各个环节运用着这些资源,使学生兴致盎然,非智力因素得到充分调动。

(二) 运用肯定和鼓励的情感诱导功能,创设良好的心理情境

研究表明,情感交流是人机交互不可替代的。因此,在网络环境教学中,我们要求教师更应注意运用肯定和鼓励的情感诱导功能,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情境。

教师除了自身要适时运用一些赞许与鼓励性的话语外,所采用的教学资源中也要明显地突出激励表扬的一些细节。如数学教师制作的课件中,学生每答对一道题时,电脑教师会发出掌声或是欢呼声等。这些激励更多应体现在言语上,如张欣超教师所运用的专题学习网站《微笑着面对一切》,“学习建议”中这样写道:得知自己的伤势后,桑兰是怎样面对的?到3—6段去找找吧,你肯定能有所发现的,教师期待着你的精彩发言。追求成功的情绪体验是人的精神需要,学生尤其如此。诸如此类的电脑用语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心理情境,有助于他们以饱满

的热情和不懈的努力投入到以后的学习中。

二、指导学生适应信息技术环境、学会运用信息技术工具学习的教学策略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一种信息化的学习方式,其目标是使学生适应信息化环境,具备使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终身学习的本领。因此,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必须指导学生尽快适应信息时代的学习环境,学会学习。我们在研究中采用以下几种重要方法:

(一)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自主学习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要采用“任务驱动法”。具体来讲,就是给出一个学习主题或一个具体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利用互联网或校园网丰富的资源查找相关内容,通过资源整合形成对该主题的观点。如胡廷杰老师执教的《彼此尊重才能赢得尊重》,在观赏《晏子使楚》精彩片段后,学生激情高涨,教师适时提出学习任务:伟人们如毛泽东、周恩来有哪些尊重他人的事迹?让学生带着任务到专题网站去找寻答案。教师及时加以点拨,化难为易,使学生的自主学习得以顺利进行。

(二) 指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协作学习

研究表明,仅仅进行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是不完善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相结合可有效提高学习效率。协作学习的形式多样,可以针对一个共同的问题进行不同的分工,组内成员各司其职、共担荣辱完成任务。进行协作学习之前,教师的指导作用尤为重要。进行协作学习分组和组内成员分工时,教师要考虑不同学生的兴趣和原有知识水平。如王晓燕老师指导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汶川地震牵动你我》,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分四个协作小组,分别以“灾情报道”、“感人瞬间”、“爱心奉献”、“地震常识”为研究主题,让学生通过专题网站提供的详尽资料,作一研究小报告。小组成员或查找、或制作,围绕一个目标齐心协力,共同提高。

三、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认知实践活动的活动性教学策略

在实验中,我们利用信息技术环境,充分挖掘教学中的活动因素,创设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参与的课堂环境和开放的课外环境,使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中,主动参与、主动思考、积极探索,达到认知、情感、行为目标统一协调、主动发展的教学策略,其核心是努力创设一种有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实现教学目标。具体方法有:

(一) 利用信息化学习资源,组织多种形式的活动,完成学习任务

我们在研究中发现,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培养学生具有把自己当作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探究者、研究者或发现者的意识,有助于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活动。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进行了课堂教学讨论、角色扮演、辩论、竞赛等形式的尝试,如在教学《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桥至美》这类写景文章时,让学生担任旅行社小导游,在明确自己的职责后,通过从网上查找旅游景点背景知识、当地风土人情等相关知识,完成对该旅游景点的介绍。这种角色扮演的活动形式也可和竞赛活动有机结合,如班级分为几个不同的旅游团,完成角色扮演活动之后,由师生共同评选出优秀小导游。

(二) 利用信息资源,创设开放的课外环境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仅体现在课堂环境,还可延伸拓展到开放的课外环境。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可以把拓展性学习资源作为课外的学习内容。网络的丰富资源可以为学生的课外学习提供一个自由广阔的学习天地,学生可以选取其中感兴趣的内容深入研究,发展其个性特长。

参考文献:

1.张屹,祝智庭.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信息化教育[J].电化教育研究.2002(1).

2.颜卫华.关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之我见[J].贵州教育, 2006(2).

“滚动式”教学策略的研究与实践 篇4

一“滚动式”教学目标

“滚动式”教学法有三个特性。首先, 应该提倡及时复习法, 及时巩固, 时间越短, 记忆力越强, 复习的内容也会越全面, 因此它具有及时性;其次, “滚动式”复习不仅可以复习昨天所学内容, 还可以涉及以前的知识, 可以弥补其零散、不系统的缺陷, 加强知识的内在逻辑性、系统性, 因此它具有巩固性;再者, “滚动式”复习法又具有一定难度, 要求学生从概念、原理的掌握, 到应用理论、联系实际, 做到每复习一次, 对于能力培养和知识掌握就是一个提高, 因此它还具有提高性。

解数学题时, 也要注意解题思维策略的问题, 经常要思考:选择什么角度来进入, 应遵循什么原则性。高中数学中经常用到的数学思维策略有数形结合、进退互用、化生为熟、正难则反、倒顺相还、动静转换、分合相辅等。通过一阶段的试探, 我发现学生达到了以下目标:学生从对数学的望而生畏转变为喜爱, 有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变被动地接受为积极主动地思考、探索、创新, 养成良好地学习数学的习惯。形成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认识体系, 以促进各种形式间的相互迁移和转化, 培养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滚动式”学习策略

变“填鸭式”课堂为学生积极的课堂, 数学课的特点是很多新知识都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产生的, 因此学习新知识时, 教师应让学生首先回忆与本堂课有关的旧知识, 老师设计问题时应有梯度, 把学生自然地引入新的内容上来, 让学生在巩固旧知识的基础上不知不觉地学会了新的知识, 并消除了对数学的恐惧心理。

另外, 一直以来我们对数学的教学仅限于听和纸笔练习, 而对学生的表达能力关注不够, 造成了学生“心欲言而口不能”, 无法及时再现所学数学知识, 影响了对知识的理解。为改变这种局面, 在课堂上我们加强了学生的“说”和“做”。“说”就是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所学的概念、定理、性质、公式和法则等。可以说出对具体题目的条件与结论的理解、解题方法的选择, 也可以说本堂课的小结、章节的内容归纳、方法小结等。这样做, 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及综合思维能力逐步得到提高。提高学习能力、促进数学理解的方法之一就是让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 让学生在做题中学会提出问题、反思问题、解决问题。

三“滚动式”复习方法

测试不要用成套的题, 以一套为主, 进行删减, 同时注意对前边复习过内容的考查, 加强测试内容的针对性, 避免学生复习了前边的忘了后边的, 教师对试卷要全批全改, 做好错题统计, 并适当进行面批, 使讲评更具针对性。讲评课上做好题目的变化, 类化、深化和优化, 避免就题讲题, 使学生能触类旁通、一题多解、方法灵活。对于优秀试题 (设问巧、题型新、考查角度新、题目难易适中) 要精讲, 做好与常规题目的比较, 与常见模型相联系, 让学生做到“不仅知其然, 而且知所以然”。同时, 也要注意陈题翻新, 善于一题多变, 变中求新, 新中求异, 异中求同。

科学巨匠爱因斯坦的著名公式V=X+Y+Z (V:成功;X:刻苦的精神;Y:科学的方法;Z:少说废话) , 要有思想准备, 很多成功考生的经验告诉我们, “信心和毅力比什么都重要”。那些肯动脑学习, 既有刻苦精神, 又讲求科学方法的同学, 在学习的道路上一定会有长足的进步。

四“滚动式”作业布置

数学不是靠老师教会的, 而是在老师的引导下, 靠自己主动的思维活动去获取的。学习数学就是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的过程, 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正确对待学习中的困难和挫折, 败不馁, 胜不骄, 养成积极进取、不屈不挠、耐挫折的优良心理品质;在学习过程中, 要遵循认识规律, 善于开动脑筋, 积极主动的发现问题, 注重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不满足于现成的思路和结论, 经常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 从多侧面、多角度思考问题, 挖掘问题的实质。学习数学一定要讲究“活”, 只看书不做题不行, 只埋头做题不总结积累也不行。

以前, 学完新授内容后布置的作业仅限于本节课后的习题, 而今不仅布置本节课后的习题, 而且还要布置与本节有关的以前所学过的题目, 一是起到巩固旧知;二是培养学生前后相连, 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在教学中绝大多数教师在设计和布置作业时, 往往只布置枯燥的、理论性的书面作业, 忽略了实践性、体验性和操作性的作业。事实上, 学生不愿意进行机械的抄写, 最不愿意背诵、记忆纯粹的概念。如果老师们在设计和布置作业时, 把来自于实践的理论知识和丰富多彩的客观世界联系起来, 让作业贴近生活、接近社会、融入大自然, 学生既乐于接受, 又能巩固掌握所学的课本知识, 岂不两全其美?

参考文献

[1]殷颜.浅议“自主学习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2 (10)

策略与实践研究 篇5

生成性教学实践的价值与策略研究体会

段文祥

时代召唤“生成性”语文课堂:“为生成而教,为生成而学,为生成而为。”“生成性”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一个核心理念、一个有效策略,一个最强音,它指引着课堂教学发展的方向,带来了课堂教学的灵动和精彩。“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是当前语文《课程标准》下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理念。在这样的理念下,教师要把小学语文课堂变成动态生成的课堂。

一、当前小学语文生成性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一)生成性教学的相关概念模糊不清

对有关生成性教学方面的概念模糊不清,是造成教学实践中认识泛化的重要原因。在对“生成”认识的理解上,有的人是从教学意义上来理解“生成”,有的人是从心理层面来认识“生成”,还有的人是立足于生命的高度来谈人的“生成”。又如,从教学资源的角度来看,有的人认为,“生成”是基于个体内部的思维活动;有的人认为,“生成”是源自师生、生生对话与交流中;也有的人甚至把外部环境的意外 “干扰”当作是“生成”性因素,如此“生成”导致课堂教学中只注重形式上的互动,而不注意互动的内涵和效果;只注重形式上的花哨,而不顾基本内容是否被学生接纳,甚至大刀阔斧,肆意删节文本,置文本于不顾。总之,对“生成”本质的认识含混不清,缺乏明晰一致的看法,会导致教学实践中认识的“泛化”。

(二)为生成而迷失教案

“只有通过学生思考的真实性,才能证实教师思考的真实性。教师不能替学生思考,也不能把自己的思考强加给学生。”因而只有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其思维的智慧之花尽情绽放,才能在课堂上诞生出有意义的正确观念。然而,在许多课堂教学中,教师为讨论而讨论,或者讨论流于形式,或者有讨论而没有结论,或者有结论而没有评价,或者有评价但评价单一,结果导致一堂课结束之后,学生根本不清楚这堂课的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这种迷失目标、迷失文本的课堂交往与互动在表面上看似繁荣,实际上是教师有条不紊地问,学生亦步亦趋地答,教师的思维代替甚至压制了学生的思维。

(三)语文学科的特点淡化

明礼 善学 尽责 阳光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就出现了这样那样的偏差:老师被“生成”牵着鼻子在走,语文教学没有了边界,语文课没有了“语文味”。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而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关键在于立足文本,可见若不能真正把握新课标的精髓,语文生成性教学也只能是走过场,搞形式主义了。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施动态生成的策略

(一)设计开放、生成性的教学框架

1.目标的发展性。教学目标是由课程标准决定的,而具有生成性的语文教学不仅要完成课程标准所决定的教学目标,还应充分体现时代发展的特征,体现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特点,因此,教学目标还应体现多元性、实践性、个体性。2.设计的生成性。学习是丰富多采的,课堂是瞬息万变的,教师只能从学生的现状中作出复杂的假设,拟定一个大致的框架、轮廓或者学习的最佳路径,以供学生选择,并在运用中随时得到调整。框架设计体系的生成性,内容的生成性,更能体现弹性、空间和发展。

(1)设计体系的开放

语文课程的开放性是针对传统的语文教学的弊端提出来的,它的思路是寻找语文与现代生活系统的连接点,力求把语文教学建立在相互联系的两个系统上,综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2)设计内容的开放

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对内容的确定应以目标为基本依据,一方面使学生掌握规定的知识与技能,另一方面要丰富所学的体系,充实学生的精神世界。在教学设计时,必须“跳出语文学语文”“跳出学科看教学”“跳出教材用教材”。

(二)教学过程中创设有利于“动态生成”的外部条件 营造一种平等和谐的对话氛围,让每一个学生都拥有舒展的心灵、思考的大脑,然后让感情融汇感情,让思想碰撞思想,这是课堂中来自学生的信息生成的先决条件。因此教师要努力创设平等、互动的学习氛围,以促使信息的动态生成。1.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和动情的语言氛围

让学生在学习时入情入境,身临其境,就能使其更好地掌握所学的内容。学生犹如置身事中,就能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具有个性特征的观点,悟出具有 求真求实 尽善尽美

个性色彩的感受。教师要根据课文的不同感情基调,进行恰如其分的教学情境的创设。通过有声语言和体态语言的调控,引领孩子进入文本的角色和情感 2.适度开放教学时空,为生成留出空间

时空不仅是物质的,它还有特定的社会文化意义。时空的开放包括:(1)教学时间的开放。课堂教学时间要向学生开放,为学生留出充足的自学时间、思考时间、操练时间和闲余时间。(2)教学空间的开放。拓宽学习空间,使学生从狭小的空间地带走向广阔的发展天地,营造宽松、多样、立体的学习氛围。(3)思维空间的开放。思维从问题开始,要创设质疑问难的情境,挖掘教学内容中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问题,在语文教学中要更多地提倡发散性思维、逆向思维和直觉思维。

(三)突出小学语文教学特色

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随意生成,盲目生成的现象普遍,而语文课本身的学习被忽视,语文课没有了“语文味”,仔细思考,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深刻理解语文新课标的精髓。《语文课程标准》在“前言”的“课程性质与地位”中明确指出:“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因此,“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什么是语文素养?笔者认为,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一个人的语文素养至少包括他的语文能力、语言积累、语文知识、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认识能力、人文素养等。

(四)教学中注重生成的有效性 1.诱导质疑,引导学生探究

课文教学的过程是学生学习知识、体验情感的过程,更是追求真实、探求真知、献身真理的过程。在教学中,我们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引导学生在难点处、重点处、易错处质疑,引导学生在质疑中思考探究,生成个性化感悟,这是语文教学的真谛。教师在关键处一个开放式的质疑,就好像“一石激起千层浪”,把学生的自主能动性都调动起来了,不必老师教,自能读书,不必老师讲,自主感悟,这样的课堂充分体现了生成的有效性。2.尊重个性,鼓励不同创见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尽可能地让不同层次

策略与实践研究 篇6

关键词:初中实践活动;体育;策略

体育与其他学科不一样,它以身体练习为基础,更注重综合素质,通过实践活动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丰富社会文化生活的目的,不仅能让学生知道体育锻炼对身体的影响,同时还能提高学生对社会的适应力。而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又加强了体育的系统性,它不但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还能使学生都参与其中,起到积极向上的作用。

一、体育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结合

1.体育与实践活动。由于体育这一门学科的性质,所有的项目都是通过学生自己和其他伙伴之间的合作完成的,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能帮助学生提高团队意识。比如,在教“仰卧起坐”的基本规范动作时,教师会自己先示范一遍,让学生思考,通过互相讨论怎样才能做到最佳动作,然后会让学生自己找到伙伴互相练习,这时候就需要两个人之间的相互配合,团结一致,才能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再如体育课上的足球教学比赛,它是通过理论规则和技术能力不断在实践的基础上得到提升,在这个过程中,更加需要小组之间的团队意识,互相帮助,互相配合,最后通过不断的探索打败对手,取得成功。

2.运动会与实践活动。运动会是通过强身健体来使自己的身体得以释放,从而使自己的心情感到愉悦,只有身体上感到了放松,精神才会集中,才能提高效率。运动会是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一个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可以提高学生参加运动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参与率,与此同时,举办这些实践活动也能让学生享受其中的乐趣,达到增进友谊的作用。比如,运动会上的跳绳比赛,就需要8~10个人左右,拔河比赛还有很多类似的集体项目,既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还能让学生提高创新意识。有的比赛时间过长,在这期间会影响学生的积极性,在一些项目上缩短时间也是有必要的。运动会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实践活动,比赛一定要公平、公正,使每个人都能参与其中,做到事半功倍。

3.校外活动与实践。在业余时间,学生可能不太会注重体育训练,也不太会参加一些实践活动,但是在课堂上的锻炼往往是不够的,这就需要学生在校外的时间里,积极参加一些爬山、滑雪以及志愿者活动,这些不仅能陶冶学生的情操,还能学到一些在学校学不到的技能。但是要合理地安排时间,在不耽误学习的前提下,学生可以相互探讨,共同提高,积极参与校外实践活动。此外,学生还可以一起组织野外露营,这是一个学习独立生活,适应社会环境的机会,大大促进了学生的自我生存能力,增强了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整合策略

1.现在的有些实践活动太注重理论研究,表面上是实践活动,其实都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教师要转变思想观念,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此外,在实践活动中,教师要和学生处理好关系,形成默契,像学生的朋友一样,这样会让学生放下对教师的畏惧心理,也会以朋友的姿态交流、相处,要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学生鼓励和关心,在潜移默化中和学生达成一致,提高综合实践活动的效果,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达到强身健体的作用。

2.将体育竞赛与游戏竞争相结合。在初中时期,学生对成功的欲望往往超过了高中和大学时期,适当运用各种比赛性质的游戏,不仅能让学生自觉参与体育竞赛,还能提高学生的荣誉感,对学生今后的生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各种体育竞赛活动,都能激发学生对体育的锻炼,学会在体育锻炼中与他人合作,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自觉弘扬体育的精神文明,养成遵守规则的好习惯,同时注意体育安全。

3.初中时期的学生,心理已经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他们对一切事情都感到好奇,具有很强的好奇心,他们一般都会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了解和探索他们感兴趣的活动。因此,教师在授课的时候,就要抓住学生的心理,增加体育课堂的多样性、灵活性,不断丰富课堂活动,有益于学生创造性的提高,还益于提高课堂效率的提高,更为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并在体育活动中主动发挥了作用。

三、总结

通过体育实践活动、举办运动会、校外等实践活动,能大大激发学生参与体育实践活动的兴趣,提高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能力,也有利于体育教学课堂的教学效果,利于课堂教学的开展。在此基础上,体育与实践活动的开展,最关键的在于学生积极热情地参与其中,充分激发了学生对学习体育的热情与兴趣。初中体育教师必须要学会善于利用各种有效的途径,提高学生的参与度,鞭策学生强健体魄,达到身心健康,而且教师也应该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加強专业技能,对教学任务负责任。

参考文献:

[1]吴钢,沙叶.中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调查研究[J].基础教育,2011(05).

[2]姬广兴.高三体育课内外教学活动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漳州师范学院,2012.

[3]夏兆平.体育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机整合[J].教育科研论坛,2008(10).

(作者单位 江苏省金坛市指前中学)

新时期师生沟通策略的研究与实践 篇7

关键词:新时期,师生沟通,策略

在信息化时代, 学生想获取知识的途径多种多样, 学生的自我意识和主体意识不断增强。中国保持了两千多年的传统师生关系模式受到了强烈冲击。学生不再盲目崇拜老师, 不再对老师言听计从, 他们对老师的要求越来越高。而且由于目前教育制度和应试模式存在不合理性, 老师所承受的巨大社会压力, 以及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渐趋紧张, 师生之间易产生种种误会, 误会如果没有处理好, 就会影响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教学效果。

一、教师应认识和了解新一代学生, 接受、认同、尊重他们。

有这么一句话:问题表现在青少年身上, 但根子是在成人社会。对待新时期的学生, 我们不能被他们表面上的冷漠、叛逆吓倒, 其实他们是环境的产物, 在他们张扬、傲慢、任性、怪异的背后是深深的孤寂与无奈。记得我们小时候, 普遍缺乏物质享受, 但是我们是玩大的、自由的一代。家长、老师对我们学业的期望值并不高, 在学习上很少过问, 老师布置的作业也不多, 没有补课和特长班。因此, 我们放学后、节假日都是漫山遍野地疯跑, “火里去水里来”, 自己发明各种各样的游戏:跳橡皮筋、扔沙包、滚铁圈……永远也不缺乏玩伴。而现在的孩子, 他们多为独生子女, 没有兄弟姐妹和他们嬉戏作伴, 工作上的压力使父母很少有时间陪伴他们, 与他们缺乏必要的交流和沟通。并且, 随着物质条件的巨大提升, 整个社会对孩子的期望值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论调深入人心, 于是大人们把最好的一切都给了孩子, 吃得好, 穿得好, 参加各种各样的辅导班:钢琴、画画、跳舞、围棋、奥数、英语……唯独没有自由。家长给老师的压力也是很大的, 觉得我们布置的作业太少 (其实已经足够了) , 孩子一次测验不及格就赶忙找原因、找家教, 担心我们不够关注他的孩子, 等等。每年的中高考前后媒体都大肆报导, 争相采访中、高考状元和他们的父母、学校, 大有“一人得道, 鸡犬升天”之势。书店充塞着各种各样的“营造天才”“如何变成状元”等的书籍。在中、高考中, 众多送考的老师和领导还穿上红衣服“搏彩头” (现在很多又换成了紫色, 寓意“大红大紫”) ……这一切, 给今天的孩子造成了巨大的生存压力。于是, 在网络上与冰冷的显示器里面的“陌生人”聊天;在虚拟的游戏世界中寻求安慰, 通过任性、叛逆来反抗整个社会, 展现自我要求变成了今天部分孩子的主旋律。

当我们知道孩子的问题其实不是他们的问题, 是社会的问题, 是师长的问题, 还能苛责他们吗?并且他们也有着他们的优点, 是我们和我们以前的学生所不及的。他们接受能力强, 对新知识、新事物和新环境能很快适应;他们不盲目迷信权威, 比起我们以前对老师的惟命是从, 他们敢提出质疑;他们更讲民主、更讲自由、更有个性、更有主见、更有创造力。他们也不缺乏爱心和勇敢, “5.12”地震中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不都是发生在“90后”的学生身上吗?

所以, 我们要以平等的心态去了解、接纳和尊重他们, 懂得欣赏他们的优点, 包容他们的缺点, 既做他们的老师, 又做他们的朋友。记得有一个学生对我说:“老师, 你和我们没有代沟。”我认为, 这句话对我是最好的赞美。

二、教师应关注时事、生活, 课堂注入新元素, 让生活与课堂联系起来。

以前常说:“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 自己必须有一桶水。”今天, 这种说法已经过时了, 因为一桶水是死水, 并总有枯竭的时候, 这种比喻忽视了知识的汇通、更新与创造。教师的劳动要富有创造性和探索性, 仅满足于有一桶死水是远远不够的, 教师的知识应成为“一条涓涓的溪流”, 不断地充实, 不断地更新, 不断地提升, 才能取之不竭、用之不尽。如果老师的课堂仅仅是“知识复印机”, 学生根本不需要听你的课, 尤其是语文课。试问, 推荐阅读时有多少语文老师自己的文学阅读还停留在唐诗、鲁迅和冰心的年代?有多少语文教师看过韩寒、郭敬明、安妮宝贝、蒋方舟、七堇年?不了解中学生的原生态阅读现状, 你怎么指望这些孩子听你的说教和批判?他们会说:你不懂。你不懂什么是“脑残体”和“火星文”, 你怎能比较得出传统语言文字的力量与美丽?他们仍然会说:你不懂。你不接受他们喜欢的音乐, 可以回想一下我们小时候听张国荣、张学友不也被师长批评得一无是处?我认为, 与其让自己停留在昨天缅怀昔日的美好纯净, 不如立足今天, 展望未来, 找出当中的意义与价值。

课堂如果不注入新鲜血液, 又岂有生命力呢?我认为语文课堂不应该脱离学生的现实生活, 让他们知道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记得在教《赫尔墨斯和雕像者》时, 我跟学生讲了古古希腊神话的起源, 讲了统治者宙斯、智慧女神雅典娜, 讲了太阳神阿波罗与达芙妮的故事, 告诉学生他们所喜欢的台湾流行组S·H·E的《月桂女神》就是取材于这个故事。学生比任何一节课都要认真聆听, 连最打瞌睡的学生都精神百倍。下课后有学生告诉我:“老师你这节课上得真好!”还有学生马上要求我告诉他们哪里去找“希腊神话故事”。上《土地的誓言》时, 我除了放与课文背景有关的“九·一八事变”的视频给学生看, 还引入了奥运会火炬在英、法传递时的遭遇, 电影《叶问》中佛山被日军占领的情节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学生都很好地理解了作者在故乡遭受凌辱时的悲愤之情。在学校文艺汇演上, 学校的古筝队合奏了一曲电影《黄金甲》的主题曲《菊花台》, 学生们听得如痴如醉, 我趁机告诉他们电影的灵感取自于曹禺的《雷雨》, 让学生们找来看看, 寻找当中的相同和不同处。在综合活动课“我也追星”中, 我告诉学生我看过周杰伦的演唱会, 也知道“飞轮海”、“棒棒堂”、“侧田”、“5566”, 也喜欢姚明、易建联、刘翔、林丹, 也知道他们喜欢的游戏如“生化危机”、“魔兽”、“极品飞车”、“CS”、“仙剑”……学生都表现得非常惊喜, 我们的距离一下就拉近了。我趁机让学生论讨“追星的利与弊”“玩与乐的关系”, 并告诉他们如何正确对待“明星”:学习他们的刻苦精神, 摒弃他们的不良习性。如何处理玩与学的关系:先学再玩, 劳逸结合, 玩中学习。这比简单的说教效果要好得多。

总之, 如果我们能在课堂上注入很多新鲜的元素, 则既能让学生对课堂保持兴趣, 又能获得学生的信任和好感。只要学生喜欢和信任我们了, 又怎么会不听我们的教导呢?

三、教师应运用恰当的沟通技巧和方式。

教师要注重营造自由、安全、轻松的教学氛围和环境, 并且注重口语技巧、聆听技巧和肢体技巧, 使用礼貌、真诚的语言来与学生交流, 还要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异议甚至批评。比如教《伤仲永》时, 我们一贯都把仲永的“泯然众人”归根于仲永父亲的“不使学”, 有学生提出“周围人们的吹捧与奉承扼杀了天才”这一观点, 我觉得也很有道理。又如教《木兰诗》时, 讲到木兰十几年“女扮男装”都没有人发现, 就有同学指出她身处军营, 洗澡、上厕所怎能避过别人的注意呢?这些话题, 老师不能简单地教条地斥责学生捣乱, 而是要肯定学生想得周到和合情理。此外, 当课堂上发生了一些学生轻微干扰上课的事情, 老师也不应大肆批评, 否则既影响课堂气氛, 又拖延教学进度。我们可以通过眼神示意或点到即止就可。比如说:“有同学太投入了, 还在交流刚才的问题, 能下课再讨论吗?”

课堂下, 师生的交流沟通不应限于表层的学习, 还要关注到学生的校园和家庭生活、与人相处、情感、心理健康等。教师要善于通过日常生活, 关注学生的细微变化, 创造机会与学生多交流。这种交流最好是“一对一”的交流, 可通过谈心、书信、作文、周记、短信、网络等各种渠道和学生进行沟通, 突破时空距离。但是无论哪种交流, 教师都要尊重学生和保护学生的隐私, 即使不赞同也要理解。我教过一个女生, 因为早恋失败而弄得心理出现问题, 曾经自残。她的文学功底很好, 喜欢写爱情故事, 但是文字中充塞着忧伤。我非但没有指责和批评过她 (无论是她的“爱情”, 还是她的作文内容) , 反而对她的文笔大加赞赏, 并通过周记与作文和她进行交流, 和她谈文学、谈人生、谈感情。有一次, 她写了一篇爱情故事 (其实是讲她自己的故事) 给我看, 其中充满了不甘和愤恨。我写道:“爱情就如手握流沙, 你越是紧握, 它就越是要流走, 不如你放手, 留些尊严和美丽给自己!”她似有所悟, 有一次放学后在办公室跟我聊天说:“生命真奇妙, 亿万个精子中的一个和一个卵子结合才能有我, 我要懂珍惜。”后来, 我不断地创造机会让她多参加作文竞赛, 让她在当中有所寄托和找回自信。果然, 她陆续在区、市的作文竞赛中获得了奖项, 并且顺利考上了本地的省一级中学, 那一段所谓的“刻骨铭心”亦如烟散去, 不留痕迹, 所以她很动情地跟我说:“老师, 没有你我不会有这些成绩!”对于我来说, 有什么会比这样的话更动听呢?

总而言之, 师生沟通是一门殚精竭虑的艺术, 它往往决定了我们教育教学的成败。从教十年来, 我有许多成功的例子, 也有许多失败的例子, 但是我会努力反思自己的不足, 争取每天进步一点点, 只愿“点滴涓流, 汇成大海”足矣。

参考文献

[1]唐思群.师生沟通的艺术.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5.1.

[2][美]海穆·基诺特 (Haim G.Ginott) 著.许丽玉, 许丽美译.师生沟通技巧.广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3.

策略与实践研究 篇8

一、审视当前小学生语文预习的学习现状

通过走访调查发现,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 一般教师都会留有预习学习任务, 但在实际教学工作中, 学生预习效果却不尽人意, 学生在语文预习中存在着以下现象:

1. 预习形式单一。

读课文抄词语, 大部分学生把预习单纯地理解为对课文的通读和浏览, 却不动脑, 不分析。查资料摘记录, 至于好在哪里没有进行深入的思考等。如果教师要求学生预习的方式比较单一, 不灵活, 学生对于预习的态度将由新鲜逐步转为无奈直至厌烦。

2. 预习要求笼统。

预习任务就是“预习明天要讲的新课”, 这项看似简单的作业到底包含哪些信息, 学生从这句话中能得到什么信息, 如预习的内容是什么;预习的方式是什么;预习的目的是什么等。能捕捉到信息的学生, 就会做相应的预习工作;而相反的, 捕捉不到信息的学生, 则不会采取行动, 笔者认为这样的预习作业显得太随意。

3. 预习反馈低效。

教师在检查预习的时候, 随意性很大, 想起来就检查一下, 想不起来就作罢, 至于读书, 也不是能看得见, 摸得着的, 学生读没读教师也不知道, 这就使得预习这项任务流于一种形式。

4. 预习孤立课堂。

在平时教学中, 为预习而预习、脱离教学的预习作业是最常见的。学生辛辛苦苦查找的资料, 课堂上教师却没有给学生呈现的机会;学生绞尽脑汁提出的疑惑没有在课堂上得到解决。

二、建立预习学习体系标准

预习不应该被视为可有可无的鸡肋, 通过预习实现的学习提前化, 培养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应该具有一套基本的标准体系支撑预习学习的完善和发展。

1. 建立良好的预习习惯标准

预习应该是语文学习生活中的“第一餐”, 缺少这一餐可能对暂时的语文学习看不出影响, 但是对于学生的可持续阅读来说是终身“营养不良”, 预习习惯的培养和落实成为语文学习第一步。在实践中我们将预习习惯培养流程化, 即“预习时间安排定点化——预习内容文本化——预习检查记载化——预习反馈及时化”, 从预习时间的安排、预习单的发放、预习单的检查等内容建立系列详尽的培养标准。

2. 建构有效的预习体系标准

要从字词课文“单一预习”走向“发展预习”, 必须要有操作性的实践体系来支撑。阅读学习的预习不同于数学理科的知识点的“一元破解”预习方式, 而是一个“闪点式”的预习过程, 其功能在于通过学生的预习基本梳理学习内容的基础上, 实现预习与课堂教学的共通融生, 从而以课堂学习来反馈预习行为, 实现预习与学习的整体统一。

我们围绕自我开发的预习单建设校本化的学生阅读预习体系, 主要做法是:围绕课文单元设置了预习单, 预习单主要涵盖预习态度、预习内容、预习思考几个板块, 其中预习态度主要检查学生的预习习惯和预习态度。预习内容主要开发了“生字音节、词语理解、课文熟读、书空笔顺、知识拓展”等基本性的常规预习内容, 旨在让学生对学习内容有一个把握。预习思考旨在突破基本技能的框架, 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 特别是针对预习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以上所有预习项目在预习单上由家长以“☆”的多少作为定量评价, 达到一定的星级予以一定的奖励。

3. 提升预习品质的发展标准

从预习本质上来说, 实际上是一种提前性的学习, 既然是学习, 要让学生能够突破知识的搜集罗列, 养成一种预习的品质。这种品质的核心指向学生具有在新的时空的阅读学习中预习意识自我形成, 这样的品质形成主要关注三个方面的标准深化:一是深化预习任务的处理品质培养。二是要深化预习自觉品质的培养。三是预习深化的拓展发展。如在预习词语“自满”的过程中, 除了学会使用联系上下文理解的方法外, 要具备使用工具书解决的本领, 要懂得找“满”相关的词语“满意、满满、满足”进行比较, 形成自我理解自我学习品质的开发。

4. 生成立体的预习评价标准

预习的评价工作是促成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品质的重要抓手, 评价的跟进程度会影响预习的学习效率。在教学实践过程中, 我们对预习学习就运用了三位一体的评价模式, 即“课前自我督促评价——课中教师针对评价——课后同桌等级评价”。课前评价的重点在于检查是否完成量上的内容, 同时对照预习单自我检查;课堂中的评价要能够针对预习难点突破的方法和学生的预习创造性方法给予评价;课后的同桌要针对课堂上教师的反馈和互进就行量化的等级评价。

三、预习目标达成的策略选择

根据我们开发的体系标准, 笔者认为预习一定要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规律, 提供有策略的预习指导。

1. 预习方法指导——到位、有效

预习方法的到位主要体现在这样一些方面: (1) 在提炼中把握预习要求, 教师要能够指导学生掌握具有针对性的预习方法, 主要有区别字的音形意的方法, 借助资源搜集资料的方法, 阅读课文梳理疑问的方法; (2) 在阅读感悟中锤炼预习真功, 例如要做到读音准确, 不添字, 不漏字, 不换字, 不读破句, 正确把握语调、语气; (3) 在比较思考中鉴别预习难点, 产生思考的方法就是比较阅读法, 将阅读中带有理性的思维意识是学生破解预习难点, 产生预习效率的好方法; (4) 在动手记载中突出预习练习。例如, 给不认识的生字标上拼音, 不理解的词语写上注释, 含义深刻的句子画上线, 重点的字词加圈加点, 有疑难的地方打个问号等, 引导学生用规范的记号作标记。

2. 预习检查反馈——鼓励推进

预习光有布置不行, 教师必须加强检查, 有检查才有落实, 有测评才会有促进。教师检查学生预习情况的时间一般应安排在学习新课之前的几分钟, 可以通过提问或抽查的方式进行。教师最好用一个本子记录学生的整体预习情况, 哪些地方值得继续发扬, 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都一一记录清楚。对预习做得好的学生多加表扬;对在预习过程中能提出问题的, 大胆质疑的同学及时加以肯定;对预习效果差的学生不应多加批评和指责, 应积极鼓励, 发现其闪光点。

3. 预习分层作业——个性灵活

如果学生都能完全达到教师所期待的那种非常理想的预习效果:通读全文, 预习生字词, 结合课后思考题思考, 查资料, 批注……那预习肯定对教学效率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但这样的预习需要学生的自觉和家长的配合, 班上不可避免会出现没有预习的同学。而没有预习的同学更多是学习后进生, 因为他们没有时间、没有兴趣, 也没有习惯进行预习。学生学习基础不一样, 学习需求也就不一样, 这就要求我们在布置预习作业时, 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这种差异性, 进行科学设计。

如布置学生预习课文, 我对基础较差, 接受能力较弱的学生只提出这样的要求:认真读课文, 划出生字, 查字典认生字, 标出自然段, 划出不懂的词句;对中等生, 增加给课文分段, 按照课后思考练习在课文中寻找答案;对学习较好的学生再增加思考课后问题, 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看看你能读懂哪些内容。这样布置预习要求使一类学生的求知欲望得到了满足, 保证了二类学生的基本训练, 也照顾了三类学生能力低的弱点, 调动了每个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使各类学生的智力都得到了发展。预习要求越是明确具体, 切实可行, 学生的预习效果就越好。

策略与实践研究 篇9

一、区域游戏活动与主题教学的互动

区域游戏是幼儿个别化学习的重要途径,在区域游戏中,我有意识地将主题活动的内容整合在其中。依据幼儿兴趣、需要,运用整体规划原则将教室布置为各个活动区,每个活动区都提供种类丰富、合适的玩具及操作材料。活动室主墙饰的布置配合主题课程教学内容的需要定期更换,将教育意图蕴藏于各活动区材料中,让幼儿在刻意设计而井然有序的学习环境中主动探索、发现学习,获得自信和成功。

例如,主题活动《宝宝真能干》,我引导幼儿相互介绍自己的本领,鼓励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如自己吃饭、洗手、穿衣裤、收拾玩具等。我在自理区投放鞋子、袜子、衣服等物,让幼儿学习穿鞋袜、穿衣服、扣扣子等。

又如在开展“好吃的花生”的主题活动过后,我在区域活动中增设了探索区“花生宝宝”,让幼儿自己动手剥花生,有的幼儿会想出很多办法把花生剥开,如:将花生放桌上,用手掌压碎花生壳;有的拿着花生在桌上敲,把花生壳敲碎;有的用大拇指和食指按住花生用力剥开……之后,让幼儿谈谈自己是怎样把花生剥开的,我再教幼儿正确的剥花生的方法。幼儿再次剥花生,很快就掌握了剥花生的正确方法。

二、在区域游戏活动中构建有效的师幼互动

师幼互动是指幼儿教师与幼儿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行为及其动态过程。教师要为幼儿营造愉快、宽松、丰富、能动的环境,以及建立积极有效的师生关系的氛围,并提供条件。在营造环境的过程中,教师和幼儿一起商量,讨论设置哪些活动区域,然后一起收集材料、动手制作,激发幼儿的参与热情,建立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关系。

必须重视情感的交流。幼儿时常会以语言、表情、姿势、动作向教师反映困惑和喜悦,用询问、告状、聊天、显示物品或哭泣引起教师的注意、支持和安慰等。例如,“美食街”的小朋友正在用餐巾纸包着五彩丝带做小馄饨的时候,我及时予以肯定并鼓励继续创新:“再加上哪些材料,可以做成一种更好看更好吃的食物呢?”“彩泥……”各种各样的创意,颇有新意。

三、区域游戏活动促进生生互动

区域活动是幼儿自选的,带有小组性质的学习活动形式。在区域活动中,幼儿最大限度地发展能力、兴趣及性格,同时责任意识、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都能得到了增强,幼儿间的互动发挥了作用,取得了更好的教育成效。

例如,绚丽的秋天来了,我适时地设置了探索区:“红、黄、蓝”,绘画区:“美丽的秋天”,语言区:“秋天的生日”,将红、黄、蓝三原色摆在孩子们的面前,请他们勾画出自己心中色彩斑斓的秋天。孩子们兴奋地在颜料里调调、蘸蘸,他们惊奇地发现颜色混合能变出这么多颜色。他们相互商量、讨论,你帮我,我教你,忙得不亦乐乎,又配出了其他新颜色,像魔术师一样,用自己配出的颜色画出了“秋天的树”“百花园”“多彩的天空”,画出了自己心目中最美的秋天。

自己创造的成果,幼儿希望与同伴分享成功的喜悦,这就会在无形中形成一种生生互动。因此,引导幼儿欣赏作品并向同伴介绍自己的作品很有必要,这既能满足幼儿的欲望,又是一个创造美、发展美的好机会。如建造“儿童乐园”后,当一座座美丽的乐园出现在幼儿的眼前时,我便引导幼儿相互参观各组的作品,把接近尾声的活动推向高潮。幼儿一个个认真观赏、评议,有的说:“任宇泉建的迷宫美极了,可以做迷宫城了!”有的说:“陶陶搭的宇宙飞船真神了,带我们飞上太空吧!”有的说:“明明搭的游乐场太棒了!”在一片赞美声中,幼儿个个眉开眼笑,争先恐后地介绍自己建造的超能乐园。

四、区域游戏活动与社区的互动

实践证明,只要善于调用社区的资源,善于引导家长等参与到幼儿的区域活动中,区域活动就能发挥巨大的教育价值。在设置探索区“海底世界”时,我发动家长和幼儿共同收集、分享有关资料。如:画报、书籍、模型、玩具,有了家长的支持,孩子们陆续从家里带来了一些小贝壳、小海螺、毛绒动物。慢慢地,在游戏区就有了“海洋博物馆”,在语言区就有了“我编的海洋故事”,在建筑区就有了“海洋馆”。其中“海洋博物馆”所展示的物品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简到丰、从单一到多样的过程。所有这些都离不开家长的大力支持。

又如,在进行了动物才艺的区域游戏活动后,我们又带幼儿到动物园参观。在进行了“尊老敬老”的重阳节主题活动后,我又带幼儿到敬老院参观,和爷爷奶奶一起活动,并设计小品演老爷爷上公共汽车。在安全的主题活动中,我们请消防员、交警等到幼儿园给幼儿进行讲解与演示,并组织幼儿扮演交警指挥交通等。

策略与实践研究 篇10

随着信息化建设的推进,信息数据对于企业的发展非常重要。但是在实际的数据使用中,信息数据随时面临着因为各种因素所导致的破坏,这就对数据存储恢复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为此,需要做好对数据备份恢复效率进行不断地优化,以改善数据备份恢复效率。

2 数据备份是企业生存的基础保障

企业最为宝贵的财富就是数据,从美国9.1 1恐怖袭击,到近年来我国发生的严重自然灾害等,充分说明企业当前生存环境的复杂多变,这些灾难事件给那些依赖信息系统开展业务的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和严重影响。人为的错误,硬盘的损毁、电脑病毒、自然灾难等都有可能造成数据的丢失,给企业造成无可估量的损失。

备份作为保护这些重要资源的基本手段,占有的重要地位,它已经成为计算机领域里相对独立的分支机构。一般来说,各种操作系统所附带的备份程序都有着这样或那样的缺陷,所以若想对数据进行可靠的备份,必须选择专门的备份软、硬件,并制定相应的备份及恢复方案。如果每一台服务器或每一个局域网络都配置了数据备份设备以及相应的备份软件,那么无论网络硬件还是软件出了问题,都能够很轻松地恢复,数据备份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生存的基础保障。

3 数据恢复效率是企业生存能力的表现形式

在系统的建设和保障稳定运行过程中,备份体系的建设不仅仅是将数据进行备份,而是一个系统的工程,而随着对各个应用系统的全面覆盖,备份的数据量的不断增加,恢复速度难以达到设计预期,而且在实践过程中发现恢复效率受诸多因素影响,导致恢复速度根本无法预测,这给我们的数据保护管理工作带来非常大的挑战。

以某商业银行为例,在某次生产系统维护过程中,操作不当导致磁盘I/O错误,由此造成生产和灾备中心同时故障无法对外服务,不得不采取数据恢复方式恢复业务。由于缺乏数据恢复的演练,不仅恢复流程不熟悉耽误时间,而且由于系统缺乏优化,使得原本2小时的恢复作业,花费了整整6个小时,严重影响了第二天全行网点的正常营业,造成业务损失。

因此,对备份数据恢复效率进行研究,了解并优化现有环境下备份数据恢复效率,分析并掌握影响数据恢复效率的策略因素,为进一步提高恢复效率提供决策依据。

4 数据备份恢复效率研究方法

通过对数据备份系统的分析,我们发现有多方面的因素会影响数据备份恢复效率,而且这些因素与恢复效率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因此我们在设计研究方法时考虑两个主要的方面:一是定性的影响性分析,所谓定性的影响性分析是通过对可能影响备份恢复效率的诸多因素的罗列,以及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说明;二是定量的演练测试,所谓定量的演练测试是选择影响性比较大的因素进行对比测试,根据测试结果来验证这些因素对备份恢复效率的影响。通过两方面结果的汇总比对,确定对备份恢复效率产生影响的因素以及这些因素的影响性,从而为我们确定行之有效的优化策略提供决策依据。

具体的研究步骤和方法如图1所示。

基准演练:选取典型环境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备份数据恢复演练,记录数据恢复流程、恢复速度,作为研究的基准数据。

影响因素分析:汇总影响恢复效率的策略因素、并对齐影响性进行分析。

因素影响性测试:组织环境资源对这些因素进行逐一优化,逐一对优化后的环境进行影响因素的对比测试,对确定各影响因素的影响因子。

优化演练及总结:基于最终的优化环境进行数据恢复演练,记录恢复流程、恢复速度,作为演练分析的对比数据并进行总结。

5 选择具有普遍参考意义的研究对象

我们选取了银联技术部办公网备份系统典型环境作为研究对象,环境包括虚拟环境的应用系统和物理机的O racle数据库,拓扑如图2所示。

5.1 虚拟机应用环境

虚拟机名称:NBU_SELS1 1_TST。

系统配置。CPU:4 vCPU;内存:8GB物理内存+4GB swap空间;存储:80GB本地硬盘+300GB LUN;操作系统:SUSE Linux Enterprise Server 11 SP3;应用:主数据应用服务/文件系统。

5.2 物理机数据库环境

设备型号:IBM x3650 M3。

硬件配置。CPU:E 5640,2.67GHz,2个物理CPU,每个CPU 4个内核;内存:16GB物理内存+8GB swap空间;存储:500G B本地硬盘(RAID 1)+300G BLUN+50GB LUN;操作系统:SUSE Linux Enterprise Server 11SP3;数据库:Oracle Database 11 g EnterpriseE ditionRelease1 1.2.0.4.0 64bit。

6 数据恢复基准演练效率

在现有环境下对数据恢复效率进行演练测试,记录数据恢复的流程、速度、耗时,形成文档,作为研究的基准数据,具体演练过程如图3所示。

环境准备:为不影响基准环境的生产应用,全部采取异机恢复的方式进行演练。

数据库恢复及验证:首先进行数据库的恢复,恢复后的数据库连接生产应用,验证数据一致性和业务的可用性,记录恢复数据的时间。

应用服务器恢复及验证:恢复应用服务器的数据,连接恢复的数据库,验证数据的一致性和业务的可用性,记录恢复数据的时间。

最后进行生产环境的完全还原,保证演练不对原环境造成影响。

基准演练结论:数据恢复后,数据量一致,业务应用经验证后完全可用,说明备份数据已完整地恢复,整个恢复过程总耗时为4小时25分钟,基准演练数据恢复效率结果如表1和表2所示。

7 数据备份恢复效率影响因素分析及测试

通过基准演练,我们发现在数据库恢复操作耗时最长,因此我们对影响数据库恢复速度的因素进行了分析,主要包括几类。

硬件及网络环境:备份的目标系统的硬件环境决定备份恢复效率,主要包括系统CPU/内存大小、存储I/O、网络带宽等。

备份参数:NBU是备份作业调度的管理平台,所以备份参数的设置也是影响恢复效率的因素,主要包括备份通道调整、Buffer参数、重删和虚机镜像恢复功能等。

数据库参数:NBU是通过调度Oracle数据库的备份接口进行的,Oracle一些参数的设置同样会影响备份速度,主要包括同步/异步IO机制、数据库Large-pool、以及数据库的压缩机制。

其他恢复机制:存储快照、虚拟机镜像快速恢复功能。

根据对影响因素的分析,我们设计了这些因素影响性的测试,主要是通过调整因素的设置来测试这些因素对备份恢复效率的影响,从而验证影响因素的分析,并找到优化的方案。

针对我们所选取的典型环境,这些因素对备份速度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首先,硬件环境因素对备份速度的影响是线性的,硬件条件越好则备份恢复速度越快,考虑到硬件环境基本固定,所以选择了SAN和LAN两种方式的对比测试。

其次,NBU参数设置会提高备份恢复速度,但同时会占用硬件资源,所以对于备恢复速度的影响性比较综合,在硬件资源足够的情况下表现为线性,在后续的影响性测试中我们重点关注的不同通道数的对比测试以及重删、虚机镜像快速恢复功能对备份性能影响测试。

然后,Oracle的这些参数对速度的影响则比较复杂,尤其是开启压缩机制,因此是我们测试的重点,分别对开启和关闭压缩机制进行了测试。

最后,对可能影响备份恢复速度的其他因素进行测试,如存储快照回滚技术。

7.1 硬件及网络环境测试

备份的目标系统的硬件环境决定备份恢复效率,包括系统C PU/内存大小、存储I/O、网络带宽。

7.1.1 系统CPU/内存及存储I/O

系统CPU/内存大小决定计算能力,影响数据恢复速度,系统计算能力越强,数据备份恢复速度越快;前端存储I/O存储的吞吐量大小影响数据读取和写入的速度,I/O吞吐量越大,数据备份恢复速度越快。如表3所示。

7.1.2 LAN/SAN备份方式对比数据

测试数据:测试中使用一台物理机作为NBU模拟测试备份恢复客户端。操作系统:SUSE Linux Enterprise Server 1 1 SP3;CPU:1 6(2.67G Hz);内存:1 6G;LUN:300G;IP网络带宽:1 Gb;SAN网络带宽:4Gb。

分别测试三种类型数据:Oracle、应用及文件、MySQL数据,测试数据表4所示。

测试结论:在同时满足SAN、LAN通道的环境优先使用SAN通道进行数据的备份与恢复,当前千兆网络环境下,数据备份恢复速率峰值为11 0MB/s左右,生产环境中NBU 5230同一时刻可能需要与其他业务系统交互,导致传输速率无法持久保持满带宽状态,仅数据传输方面物理主机与虚拟主机无太大差别。

7.2 备份参数测试

NBU是备份作业调度的管理平台,所以备份参数的设置也是为了提高备份恢复速度而设置的。

7.2.1 Oracle备份多通道测试

测试数据:根据对基准环境LAN方式开启数据库压缩的情况下反复备份恢复测试,测试数据如表5所示。

测试结论:选择2~6通道可以一定程度提升备份恢复速度:为尽可能利用整个通道带宽,在Netbackup中可选择并发数据量越多,数据备份恢复速度越快;每增加两个通道,速率提升约为30%。

7.2.2 NBU Buffer参数调整测试

NBU的Buffer参数是各个组件之间通讯时的数据缓冲区,通过调整这些参数的大小可以影响备份恢复速度,其中NET_BUFFER_SZ:NB 介质服务器与客户端通信的缓冲区;Size_DATA_BUFFERS:NBU介质管理程序bptm和策略库进程bpdm间的缓存大小;Number of Data Buffers:NBU bptp进程可以使用的Data_buffer的数量。

测试数据:Buffer更改前后的备份I/O对比测试(2通道),如表6所示。

测试结论:NBU Buffer的数量和大小影响备份数据的写入速度,Buffer数值越大,备份恢复速度越快,但提升效果非常小。

7.2.3 备份重删机制测试

Net Backup可以选择在客户端或介质服务器上进行重复数据删除。在靠近数据源位置删除冗余数据,可以最大程度发挥重复数据删除功能的优势。Net Backup客户端重复数据删除功能可以删除源数据位置的冗余数据。与传统备份技术相比,它所占用的CPU、I/O和内存会更低。客户端重复数据删除功能还可以实现增幅高达1 0倍的备份速度。如果客户端计算机没有足够的CPU资源执行重复数据删除操作,那么可以将该操作放到Media服务器上,或存储目标端进行处理。如图5所示。

测试数据:使用办公流程平台Oracle数据库作为数据来源(缩减后),在SA N网络备份的条件下,测试启用重删功能对数据库类备份效率的影响以及客户端资源的消耗情况,如表7所示。

测试结论:删重率与数据类型有关系,文档文件、虚机以及数据库的删重率比较高,而这些删重率高的数据类型,备份恢复时需要消耗更多的CPU和内存,虽然一定程度影响备份速率,但因实际写入数据量少,备份恢复速度还是相对高,删重率与备份速率有关,但不是绝对线性关系;数据重删是在备份策略中默认开启的功能,无重删会占用更多备份存储资源、消耗更多备份时间。

7.2.4启动虚机镜像恢复功能(即时恢复)

Net Backup的即时恢复虚拟机功能,不需要等待从备份中传输该虚拟机的数据,可直接从备份映像中启动虚拟机,并且目标ESX主机上的用户可立即访问该虚拟机。恢复虚拟机后使用vMotion将虚拟机数据文件从备份映像迁移到其他ESX主机,恢复过程如图6所示。

测试数据如表8所示。

测试结论:利用N B U的快速开启任何以已备份到磁盘的虚拟系统,通过N F S快速将虚机镜像启动,可以实现系统快速恢复的目的,提高备份恢复效率。相比常规的虚拟机恢复方式,节约了系统从备份集恢复到存储资源池的时间,快速启动系统,如果需要系统长期运行则需要将其迁移到相邻存储中去。

7.3 Oracle数据库参数测试

NBU是通过调度Oracle数据库的备份接口进行的,Oracle一些参数的设置同样会影响备份速度。

7.3.1 改变ORACLE异步I/O参数

测试数据如表9所示。

测试结论:改变oracle数据库异步IO参数后,使用不同的通道对数据库进行备份,对恢复速度有一定

7.3.2 调整Large-Pool测试

RMAN备份过程是将数据读到buffer,然后通过MML接口写到备份设备。依数据库不同的设置,这块buffer会使用SG A区不同的部份,推荐设置合理的Large pool,让RMAN的Buffer出自Large Pool。

测试数据如表1 0所示。

测试结论:将数据库的SGA参数large_pool_size由200MB改为1 GB,修改完成之后并没有对备份速度有所优化。

7.3.3 启用数据库压缩机制测试

测试数据:使用基准环境数据库280G数据在2通道的基础上进行对比测试,如表1 1所示。

测试结论:Oracle压缩机制是决定性的影响因素,开启关闭压缩机制,备份数据恢复速率提升7-8倍。

7.4 启用存储快照功能测试

Huawei S5800T的快照功能,实现在不中断正常业务的前提下,生成源数据在某一时间点的一致性数据副本,并且可在几秒内完成。快照生成后可以被主机读取,也可以作为某个时间点的数据备份。

测试方法及数据:划分了一个300GB的LUN存储空间挂载到物理机测试环境,并将Oracle测试数据库数据部署到该挂载点,步骤包括对LUN建立快照;在数据库中模拟了数据误删的操作(删除表空间),然后使用快照回滚功能验证快照回滚完成后数据一致性,如表1 2所示。

将LUN快照映射到另外一个Oracle系统,调整参数后启动数据库,验证通过快照重新定义数据用途的特性。

测试结论:修改机制可大幅提高系统恢复效率,但数据不能长期保存,可作为恢复效率的辅助手段。

8 数据备份恢复效率因素影响性分析及测试总结

8.1 影响性分析

通过对系统硬件环境到应用软件参数的逐级分析和对比测试,优选硬件资源配置能够有效提升数据备份恢复性能,同时根据场景调整参数配置可进一步充分发挥性能。

在目前收集的数据中,物理服务器与虚拟服务器的磁盘IO有一定差异,但在整体的备份恢复周期中IO性能未发现形成瓶颈,同样的现象也存在于物理服务器与虚拟服务器的CPU计算能力。相较于系统IO性能及CPU计算能力,网络传输速率为重点考虑对象。

网络方面,目前服务器接入层网络速率为1 Gb/s、光纤存储速率为4Gb/s,故测试结果中光纤网络数据传输速率明显高于LAN网络,但未经优化的数据传输速率并未达到SAN与LA 之间的既有速率之比,同样LAN网络的平均传输速率也未达到1 Gb/s网络所具备的速率,可见参数优化是资源使用率高低的重要因素。

数据库参数调整的案例中,在Oracle数据库的恢复测试案例中开启了压缩模式的优势是能减小网络传输量、缩小备份集大小;而在数据量较大的情况下压缩模式将失去优势,导致备份恢复周期较长,无法实现数据的快速恢复,故不同应用场景调整优化参数是不完全相同的。

备份数据重删功能是NBU的核心价值之一,无论是虚拟机备份还是文件备份,通过重删扩展了备份二级存储的逻辑存储能力,同时也可通过客户端删重功能减小网络传输量,缩短备份、还原周期。

除参数配置优化外,使用某些可选的功能也可以优化数据恢复策略,如NBU即时恢复和存储快照。NBU即时恢复可通过配置好的NFS环境将虚拟机备份文件直接挂载在虚拟资源池中,省略了虚拟机恢复的耗时而实时启动故障虚拟机;存储快照功能并不能归类为备份方式,但可实现数据快速回滚适用于数据状态保护及测试环境(功能仅用于测试,目前存储资源池空间暂无法支撑生产业务的数据快照功能)。

概括备份恢复效率影响的的因素包括:SAN/LA 备份方式、重删功能、虚机快速恢复、数据库压缩机制以及存储快照功能,其影响性表示如图7所示。

8.2 测试总结

通过对备份和恢复性能影响因素的分析和测试,我们发现这些因素对备份和恢复的影响是综合而且复杂的,实际优化过程中可自下而上,系统而全面的分析、优化备份架构。

首先,考虑备份系统基础设施,包括服务器、存储、网络等,如备份存储设备,选择的次序依次为磁盘、虚拟带库、物理带库,这些设备合理搭配,不仅可提高备份速度,还能更好的满足法规、制度的要求;再比如备份网络,是否规划备份专网,是否能提供SAN或万兆网等。

其次,优化备份架构,合理的调整配置参数,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达到备份和恢复性能的提升。如数据库备份参数的调整,大数据平台的直连备份等。

最后,充分利用备份系统中新的优化功能选项,可大大提升备份和恢复性能。如重删功能、虚机即时恢复、备份加速和虚拟合成技术、数据库压缩机制以及存储快照功能等。

9 实施优化策略后的演练效果

根据影响性测试结果,我们采用了最优的备份和数据库参数组合,并选择能提高恢复效率的功能和机制,对当前备份恢复环境进行了优化,具体措施涉及几个方面。

事前准备:(1)异机恢复准备一个相同系统版本、数据库程序版本、相同环境变量的虚拟机的环境作为冷备;(2)恢复之前,暂停备份作业。

修改参数:(1)关闭oracle数据库压缩机制;(2)调整备份通道至6通道;(3)多个虚拟机恢复由并行改为串行操作,减轻NBU资源占用;(4)改变Oracle异步IO参数、SGA内存参数、修改Net Buffer值。

优化演练效果:在完成优化后,再次对数据恢复进行了演练,在保证恢复数据及应用可用的情况下,恢复效率大幅度提高,如表1 3所示。

1 0行业借鉴意义

根据数据统计,2015年,90%以上的金融行业使用Symantec NBU进行数据备份,其中60%都是Oracle数据库备份,80%以上存在虚机备份环境,通过我们对数据备份恢复效率策略的研究对同行业的数据灾备具有两方面的意义。

一是一般同行业单位多关注备份,而忽略数据恢复的重要性,通过研究结果输出可帮助同行业单位重视数据恢复的有效性验。

二是在重视数据恢复有效性的情况下,研究结果有助于同行业同类型数据备份及恢复研究,分析并掌握影响数据恢复效率的策略因素以及这些因素的影响性,不断摸索优化方案从而提高恢复效率。

备份恢复效率的优化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了解到Symantec N B U在最新版本提供了文件和虚机的加速备份功能,可以提高备份恢复速度,而且我们也发现建立一套恢复演练的机制并定期演练也是提高备份恢复效率的重要手段,我们将继续深化研究以期进一步提高IT系统的应急保障能力。

摘要:论文通过数据备份恢复效率影响因素的分析和测试,并进行基准演练和优化演练的对比分析,全面阐述数据备份和恢复效率优化策略,提高企业IT系统的抗风险能力。

优化太极拳教学策略的研究与实践 篇11

关键词:太极拳;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5-047-1

一、太极拳教学的实施方略

1.太极拳教学时间,统筹安排。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先后采用了两种办法开展太极拳课堂教学。先是在每节体育课和活动课利用一部分时间渗透太极拳的教学,后来在每周的体育课或活动中专门安排一节课进行太极拳课堂教学,充分保证了太极拳的教学时间。

2.太极拳教学内容,分学段设置。

一二年级学习武术基本功,打好基础以利于今后无论是太极拳还是其他武术的学习;三四年级四个学期分四段学完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并能较连贯地演练全套动作;五六年级巩固提高、不断完善,要求具有一定的表演能力,同时拓展太极拳教学内容。

3.组建太极拳队,提高演练水平。

学校设立了太极拳兴趣小组,采取自愿报名的形式,在三年级各班中遴选品学兼优的学生组建太极拳表演队。学校聘请太极拳教练。利用每日晨间半个小时操练太极拳。寒暑假开展专门的夏令营活动,继续提高太极拳技艺。

4.重视武术基本功训练,打下坚实基础。

学生习练太极拳的一个很棘手的问题是基本没有武术基础,以至于一些对身体素质有一定要求的动作很难掌握。例如,白鹤亮翅动作中的虚步动作很多学生都做不到位。武术基本功的训练,不仅可以为学习太极拳打基础,也在为今后扩展其他武术项目打基础。

5.加强太极拳拳理教学,化解教学难题。

在教学中,很多学生做不出“虚领顶劲”“含胸拔背”“松肩坠肘”“塌腰”等动作。关键原因是对太极拳拳理不理解,教师要通过自身的讲解和示范去引导,让学生能看得到听得懂,这样学生才容易去理解,做动作才能更好地体现太极拳的特点。

二、优化太极拳教学的策略

1.调整重心高度。

太极拳运动对身体重心的要求很高,身体重心始终在两腿之间进行虚实的转换,而两腿大部分时间都处于屈膝状态支撑人的体重,这对小学生来说比较困难,所以我们采用调整重心高度的方法来化解。初学时,采用高一点的架势练习,随着动作的熟练和身体素质的提高,再采用中型架势,最后逐渐过度到低架势的练习。

2.改变运动速率。

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属于杨式太极拳,其中一个特点是动作松软缓慢。而小学生不喜欢长时间重复一个松软缓慢没有激情的动作,所以我们改变太极拳的运动速率,初学时先提高运动速率进行教学,使学生感觉太极拳动作活泼、生动;待动作掌握熟练后再逐渐把运动速率降逐步降低到太极拳原本的要求。

3.分解教学。

太极拳动作较复杂,手脚的运动路径基本走圆弧形或螺旋形,尤其上肢动作变化较多,为使学生正确掌握动作要领,建议多采用分解教学。

4.配合口诀。

太极拳动作连贯,上下相随,整体圆活协调。初学者容易出现动作脱节和不协调,有时做了手部动作,却漏了脚部动作。口诀教学法可将太极动作名称及其运行路线编成通俗易懂的口诀,在教学中一边教授动作一边口授口诀,这样能加快学生对动作套路的记忆。例如在教授“左揽雀尾”动作时配合口诀:①右转收脚抱球,②左转出步,③弓步棚臂,④左转随臂展掌,⑤后坐右转下捋,⑥左转出步搭腕,⑦弓步前挤,⑧后坐分手屈肘收掌,⑨弓步按掌。

5.配合攻防技击。

套路在整个动作编排中,都赋予了动作的攻防技击性。在动作教学时可以结合攻防技击的讲解,如左右搂膝拗步攻防动作:一手搂开对方攻来的手或脚,另一手向前推掌反击;手挥琵琶攻防动作:当对方右手打来时,我用右手握其腕部顺手向后牵引,同时左手贴于对方肘关节处,然后两手用力向内,采用反关节擒拿法制服对手。在教学中注重讲解、演练攻防技巧,便会迎合学生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使得他们更主动地去学习。

6.意念想象。

教学时采用意念想象法,可以改变传统枯燥的教学形式,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如起势动作:双臂从两侧向上抬起时,想象有两根无形橡皮筋捆在手腕上,然后用力向上拉,同时配合吸气。当屈膝下按双臂时,想象在按水面上浮起的大木头同时配合呼气等等。这样就是“用意不用力”的运用,用意识区引导动作,从而调整呼吸,使意识、动作、呼吸三者紧密结合,使得学生上下肢协调配合、自然。

三、太极拳教学的评价机制

1.学生的评价机制。

作为校本课程,我校也将太极拳列入课程成绩,进行等级评分。

优秀:动作规范,方法清楚,劲力顺达,虚实分明,手眼协调配合,熟练完成套路。良好:动作规范,方法清楚,劲力比较顺达,虚实分明,手眼有配合,能较熟练地完成套路。中等:动作比较规范,方法比较清楚,能比较熟练地完成套路。及格:动作无大错误,方法比较清楚,演练时虽有短暂遗忘和动作不协调现象,但动作僵硬不太明显,能独立完成套路。(遗忘不超过2次)待及格:动作不规范,方法不清楚,套路不熟练(不能独立完成套路)。期末列入学生全面素质单项奖考核,并评选“太极小能人”,颁发荣誉证书。

2.教师的考核机制。

对新上岗的教师,学校定时间、定地点开展太极拳辅导,在学期末的新上岗教师基本功竞赛中安排专门一题,进行二十四式太极拳达标测评。对全体教师利用每年的教职工健身大会,聘请专业评委,进行二十四式太极拳考核。考核通过,颁发荣誉证书。对体育专职教师鼓励他们通过培训和考级,学习太极拳的拳理和拳术,积淀深厚的武学修为。在原有武术段位的基础上继续提升段位。

策略与实践研究 篇12

关键词:文本特征,阅读策略,策略培养

一、引言

阅读教学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因此, 如何使阅读教学更加有效也是广大一线教师一直在努力探索的主题。然而, 很多教师困于阅读教学课“语言第一, 应试第一”的价值取向, 往往在阅读课上匆匆“过一下”阅读文本, 然后“踏踏实实”地讲语言点 (葛炳芳2013) 。阅读教学的过程不仅仅是在教师的指挥之下由学生回答几个问题, 完成教师预设好的任务。因为这样看似热闹的课堂, 其实并没有太多思想的交流和碰撞, 更多的是教师的秀场。

英语的阅读过程是阅读者的意义构建过程, 这个过程需要阅读者积极地参与其中。为了使这个过程更加有效, 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一定的阅读策略指导。英语的阅读策略就是阅读过程中有意识地灵活运用一系列阅读方法或技能的阅读学习过程和调控阅读环节的操作过程 (王志兵2007) 。研究表明, 流利的阅读者往往会使用一定的阅读策略 (Sara&Reinder 2013) 。阅读者应根据阅读目的的不同和阅读文本的不同来选择合适的阅读策略。本文主要论述基于文本特征的英语阅读策略。

二、文本特征

文本特征 (text features) 是指对印刷材料所作的改变, 以提供与标准印刷体不同的视觉效果 (Mary 2010) 。任何不同于标准字体和字号的语言信息材料都是阅读文本特征, 其表现形式有标题、副标题、小标题、粗体、斜体、彩色字体、图片、图表、线条、边框等等。文本特征是作者和编者为了突出重点使阅读文本更加生动、有趣等而对文本所做的有目的的编辑。

文本特征在我们接触的各种阅读材料中比比皆是, 比如报纸、杂志、网页等等。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的阅读文本几乎都有一定的文本特征的体现, 高考阅读理解中文本特征也非常常见。文本特征不仅可以吸引读者的注意, 更是作者和编者意图的体现。研究表明, 80%的英语阅读理解过程是发生在读前和读中阶段, 是阅读者利用标题、图片、表格等文本特征以及文本自身来获取意义的读者和文本之间的交互过程 (Mary 2010) 。因此, 利用好这些文本特征会使阅读更加有效。

三、基于文本特征的英语阅读策略

基于文本特征的阅读策略是指阅读者有意识地以文本特征作为工具和媒介的英语阅读技巧。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拥有丰富的文本特征, 如字体、字形、字号、字色、插图、标题、小标题、图表、边框、项目符号等, 这些文本特征不仅仅使我们的文本变得多姿多彩, 还承载了很多的信息, 为我们的阅读提供很多外显或者内隐的提示, 体现作者和编者的一些意图。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利用文本特征达到更加高效的阅读。

(一) 利用文本特征激活背景知识

根据图式理论 (Scheme Theory) 观点, 我们已有的知识会影响我们对新知识的习得。读者对文章的理解是他们的语言知识和图式指示相互作用的结果;读者总是基于已有知识来理解新知识。任何形式的阅读都离不开阅读者的背景知识或图式知识 (王志兵2007) 。因此, 在阅读进行之前利用视觉冲击力明显的文本特质激活阅读者已有的背景知识, 如相关的话题、体验或者词汇, 可以使后面的阅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图片是最能第一时间抓住读者眼球的文本特征, 是在阅读开始之前用来激活背景知识的最佳工具。以人教版必修1 Unit 1的阅读课文Anne’s Best Friend为例。本文由两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描述了犹太女孩安妮一家在二战时期不得不躲起来以躲避纳粹迫害的故事。第二部分是一篇日记, 描述了安妮在躲避了许久之后的心情。笔者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文中的两幅插图, 设计了以下任务:

Look at Picture 1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 (图1) :

1.When did the story happen? (At War)

2.Which war? (the Second World War, 教师可以引导)

3.Who were these people? (Nazis and Jews)

4.How did they feel? (Possible answers:afraid, fear, frightened...)

5.Why were these people afraid?

(这些问题可以让学生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 帮助学生提取二战中纳粹迫害犹太人的历史, 使学生在阅读第一部分故事背景的时候更加流畅。)

Look at Picture 2 and describe it, taking the following aspects into consideration (图2) :

1.Environment (key words:thunder, lightning, storm...)

2.Activities (key words:writing;looking out of the window...)

3.Feelings (key words:frightened, feared, surprised...)

(学生对图片的描述可能不尽相同, 但基本上都能抓住这些关键词。这一活动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第二部分安妮写日记的背景, 也在词汇上做了一定的准备, 如对天气和情绪的描述。)

除了图片之外, 字体、字号、标题等也是激活背景知识的有效手段。

(二) 利用文本特征进行预测

预测是最为常用的阅读策略之一。利用文本特征对文本进行预测是指利用标题、插图、图表等文本特征对文本进行有根据的推测。预测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愿望, 带着求证的心情进行阅读, 让阅读有更明确的目的;同时, 科学的预测也能帮助学生进行阅读理解。利用文本特征对阅读文本的预测可以是多方面的。

1.对文章内容的预测

标题和图片等都可以帮助阅读者对阅读内容进行有效的预测。标题往往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 把标题作为阅读的起点, 引导学生读懂标题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把握文章内容。以必修2 Unit 1的阅读课文In search of the amber room为例, 笔者在学生阅读课文之前设计了以下头脑风暴任务:

At the sight of the title of the passage In search of the amber room, what questions come to your mind?

(学生提出的问题基本上围绕两个点“in search of”和“the amber room”展开, 如:What was the amber room like?Who built it?When was it built?Why was it built?Why and how was the amber room lost?Did someone steal it?Has it been found?...)

此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自己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本文可能会讨论的内容。不论预测与实际的文本内容相符、相悖还是偏离, 都可以启动学生的思考, 形成阅读期待, 带着验证的愿望进行阅读, 使后续的阅读更加积极主动。

2.对文章体裁的预测

文本特征有时候还隐含了关于文章体裁的信息。文章体裁不同, 相应的文章结构、写作目的、表现手法以及语言特点等也会有所不同 (陈玉松, 2013) 。读者可以借助相对比较直观的标题和插图对文章体裁进行预测。如看到Journey down the Mekong, Sightseeing in London, A trip on the True North等标题再结合文章中出现的地图、风景图, 我们不难预测此类文章为游记类文章。游记类文章往往以时间或者地点为顺序, 我们要关注的是“谁去了哪里, 做了什么以及所见所闻”。

阅读First Aid for Burns, Festivals and celebrations, A few simple forms of English poems等标题, 结合文章的插图, 我们可以看出这些基本上为说明描述类文章。此类文章语言准确, 条理清晰, 结构层次分明, 读者要关注的基本问题就是“是什么、怎么样”。

Elias’Story, A sad love story, John Snow defeats“King Cholera”等属于讲故事的记叙文。我们要解决的是“Who, When, Where, What, How”这几个问题。

A student of African Wildlife, A pioneer for all, A master of nonverbal humor等标题配合文中出现的人物图, 我们可以预测这些都是描述人物的文章。阅读这样的文章, 我们往往要抓住人物的中心特点以及围绕这个中心展开的支持信息。

能识别不同的文章体裁也是高中英语新课标对读的要求之一。如果能在阅读之前识别阅读文本的体裁, 就更容易找到阅读的入手点。

3.对作者态度的预测

作者的态度有时候也可以体现在文章的文本特征中, 特别是文章的标题之中。忽视作者的态度会使我们的解读产生偏离, 不能抓住文章的主线。对文本的解读是阅读教学的起点 (葛炳芳2013) 。因此, 正确理解作者的态度是至关重要的。

例如, 必修4 Unit5的阅读文本Theme Parksfun and more than fun是一篇介绍主题公园的文章。通过标题可以发现, 作者通过本文想要传达的不仅仅是“fun”, 而是“more than fun”。也就是说, 主题公园的教育意义才是作者想要强调的主题公园不同于一般公园的主要特征。因此, 笔者在读前可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How do you understand“fun and more than fun”? (因为有warming up部分的活动为基础, 学生基本上都能理解标题的含义:Theme parts are not only to entertain but also to educate.)

2.What does the author mainly want to convey in the passage—“fun”or“more than fun”? (通过这一问题让学生知道主题公园的教育意义是作者想要强调的最大特点, 也是我们阅读的着眼点。)

简单的两个问题使我们的阅读回归正途。

(三) 利用文本特征把握文章结构

崔刚、孔宪遂指出:读者对语篇结构的熟悉程度, 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语篇知识就是图式理论中的形式图示, 可以有助于阅读理解。对文章结构的把握可以帮我们更加清晰地梳理文章的脉络, 更加精确地定位文章的信息, 帮助我们完成寻读的任务。文本特征中的小标题、项目符号、背景色、边框以及文字的各种变化都可以给阅读者提供与文章结构相关的信息。

文本中的小标题和项目符号是帮助阅读者把握文章结构最有效的工具。小标题往往概括了文本中每部分的主要内容, 在人教版教材中也是比较常见的文本特征, 特别是一些说明类的文章中。例如, 必修3 Unit 1阅读课文Festivals and celebrations由四个小标题和与之分开一行的首段和末段组成篇章, 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 文章为总—分—总结构:首段、中间四种并列的节日、结束段。

除了小标题, 其他的文本特征, 如颜色、字体、线条等排版形式也可以让我们对文章的结构一目了然。必修1 Unit 1阅读文本Anne’s best friend通过明显的排版把课文分成了两个独立的部分, 第一部分是背景, 第二部分为日记节选。必修5 Unit5阅读课文First aid for burns则是利用了字形 (粗体、斜体) 、字体颜色、字形大小、小标题、项目符号、编号等多种文本特征展现了文章的多层次结构。

(四) 利用文本特征具体化抽象内容

文字的描述有时候显得复杂而抽象, 而图片、图表等能帮助阅读者更加具体地感知文本的内容, 使文字内容更加直观, 更易于理解。翻开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 我们几乎可以在每一篇课文中都能发现一些图片, 有人物图、动物图、风景图、物体图、情景图、示意图、地图和数据图等。这些图片承载了大量与文本相关的信息, 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尤其是对一些专业性强、学生比较生疏和抽象的话题的理解。

例如, 必修5 Unit 1 John Snow defeats King Cholera有一段关于John Snow对霍乱的传播途径进行调查的描述。由于对具体过程和结果的细节描写较多, 很多学生很难整体上把握文字表述的内容, 所以编者很贴心地给我们配了一幅示意图 (图3) 。结合图片, 大部分同学都能很好地把握文本内容, 并能根据图片对实验结果进行简单的复述。

图片还可以使文字表述的虚拟的东西实在化和具体化。例如, 必修5 Unit 3的课文First impressions为我们描述了3008年的未来世界。很多文章中描绘的东西在实际生活中并不存在。但是有了插图的帮助, 课文中所描述的将来的情景就很形象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所以在略读的环节, 笔者没有像往常一样要求学生概括段落大意, 而是要求学生找到与每幅图 (如下) 相对应的段落, 并且结合文本简单描述图片内容。 (图4、5、6)

(五) 利用文本特征关注文章重难点

文本特征是编者有目的的行为, 因此在一定的程度上体现了作者想要强调的重点和难点。关注文本特征有时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解读文章的重难点。在人教版教材中, 最明显的用来强调文本特征的就是文本中的重点词汇, 它们都被设置成了黑体, 引起学生对词汇和词汇使用语境的关注。对这些词汇的关注已经成为大多数学生的自觉行为。但是对于与阅读理解相关的文本特征我们的重视程度还是不够的。例如, 读者在阅读必修1 Unit 3Journey down the Mekong的文章时会发现编者有意地将其中一个单词变成了斜体:“The best way is always her way.”但是, 很多老师对此采取视而不见的态度。笔者认为, 编者在此故意将“her”设置成斜体, 显然是有其意图的。于是抓住这一文本特征, 笔者设计了以下问题:

1.Who does“her”refer to?

2.Why do you suppose the editor uses the capitalized word“her”?

(让学生注意到这一文本特征, 明白其指代意义, 并思考其作用。)

3.What does the author mean by“The best way is always her way”?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通过这一文本特征想要读者关注的隐含意义。作者是要用这句话, 特别是“her”这个词来佐证上文提到的My cousin, Wang Wei, can be very stubborn.)

因此, 关注与阅读理解相关的文本特征会帮助我们的阅读理解。除了设置斜体字, 有时候编者还会对文本做出另外的改变来强调文本内容, 突出一些重难点, 比如排版、字体、字号、线条等。

以上是笔者在阅读教学时利用文本特征实践的阅读技巧和策略。当然, 对于文本特征的利用还可以体现在更多的方面, 比如, 文本特征可以帮助综合文本内容 (如, How life began on the earth一文中的图片向我们综合展示了文中所表述的生命发展的若干阶段, 具有高度的综合性) , 提供补充信息 (如, The earth is becoming warmer—But does it matter?一文中的两个图表为文中的文字提供了更为具体的补充信息) 等等。阅读者如果能将这些文本特征在阅读时好好利用起来, 一定会使阅读更加高效和流畅。

四、基于文本特征的阅读策略的培养方法

如何能让学生自觉地去利用这些策略呢?我们注意到, 当用母语进行阅读时, 我们都能自觉地利用文本特征帮助我们阅读。但是根据转移假说 (Transfer hypothesis) , 由于语言能力的限制, 母语的阅读技巧并不一定能直接地转移到外语的阅读中去;特别是对于中、低程度的英语学习者, 这种转移更是艰难 (David 2003) 。因此, 老师应对学生的阅读策略进行一定的指导。研究表明, 有效阅读策略是可以教授的, 并且学生也能从这种策略指导中受益 (Thomas 2012) 。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笔者认为要培养学生基于文本特征的阅读策略可以尝试以下的步骤:

1.识别 (Identification) 。教师帮助学生知道文本特征“是什么”。对文本特征的辨识是利用文本特征的起点。教师可以通过选取文本特征明显和密集的阅读材料, 通过定义和举例等方式向学生展示文本特征, 在初始阶段设计一些识别的任务, 提供一些思维工具 (thinking tools) , 如设计工作单 (workcards/worksheets) 。总之, 我们要培养学生的文本特征意识 (awareness) 。

2.认可 (Recognition) 。教师要让学生明确“为什么”要利用文本特征, 即基于文本特征的阅读策略的重要性和对阅读具体的帮助体现在哪里。学生只有认可了文本特征在阅读中的重要性才能使他们的策略学习更具有目的性。

3.示范 (Modeling) 。教师要向学生展示如何利用文本特征进行有效的阅读, 这是让学生掌握基于文本特征的阅读策略时最为关键的一步。出声思维 (think aloud) 示范策略是一种有效的示范方法 (Mary, 2010;Thomas, 2012) , 即由教师或者同伴将使用这种策略时的思维过程具体地描述出来, 让学生明白“如何用, 何时用”。

4.体验 (Experience) 。体验是阅读策略培养的关键 (葛炳芳2013) 。任何策略的培养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教师要有意识地在平时的教学中督促学生使用策略, 通过精心解读文本, 设计任务引导学生使用这些策略, 给学生机会去感受和领悟策略, 以达到巩固和内化的目的, 让学生“常常用, 习惯用”这个策略。

五、结束语

上一篇:军队现代远程教育下一篇:二氧化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