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拓展的实践与研究

2024-05-25

高效拓展的实践与研究(通用12篇)

高效拓展的实践与研究 篇1

纺织工程专业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工科专业, 实践动手能力是学生必备的素质, 其实习和实验环节在培养目标、学科建设和课程设置体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要实现这一目标, 必须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然而, 就目前情况看, 我国纺织院校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材与实训条件等都不尽完善, 特别是像我校这样地处北方区域, 纺织产业极其落后, 纺织企业很少, 尤其具有纺、织、染、服装一体的大型企业几乎没有, 校外实习条件很不完善。而我校处于纺织落后区域, 对于纺织专业的教学投入也相对不足, 实习经费极少, 实践教学基础条件十分薄弱。基于在这样的困难条件下, 基于在当地纺织业极不发达的条件下, 如何在现有实践教学基础上进行创新性研究, 实现实践教学体系的模式拓展, 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是我们研究的课题。

一、改革实践教学方法, 构建实践教学拓展模式

以往我们的实践教学模式是: (1) 校内实验教学:课程内容是验证性实验及结合理论教学的课程设计。 (2) 校外实习:到纺织企业参观工序流程, 聘请有关专家做专业报告。这种实践教学模式已经远远满足不了复合型技术人才的培养需求。因此, 在此基础上, 必须开展实践教学模式的拓展研究, 以达到理论与实践两个教学方面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活动中的有机结合, 培养学生实践与创新意识,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和创新能力, 适应社会经济对于纺织人才实践方面的质量需求。构建的实践教学体系拓展模式包括三大部分:实验教学拓展模式、实践教学拓展模式、校内外实习基地优势整合模式。

二、实践教学拓展模式的实施

1. 实验教学拓展模式。

将实验教学由原来单纯的课程实验拓展为“课程实验+拓展实验+能力训练”, 原来的实验教学主要是完成课堂学中涉及的原理和概念等验证性实验、认知性实验、常规性实验和单工序上机实验等内容。增加“拓展实验+能力训练”则要紧密结合生产实际, 增加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 强调对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比如, 织物结构课程设计, 它是《织物结构与设计》课程理论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性环节, 是学生综合能力的训练。由织物分析实验、小样设计、上机织造三部分组成。在这个实验环节上, 引入企业设计真题, 由学生独立进行三个部分的全仿真试制, 从样品分析、织物设计到小样织造直至最终拿出成品。学生织造出来的产品和企业生产的产品进行比对, 分析、查找差距和不足, 提出改进措施, 并对该产品的创新设计提出建设性意见, 使学生零距离接触生产实践, 提高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2. 实践教学拓展模式。

将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由过去的观摩参观式拓展为“专题式+研讨式+方案式”。现在工科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实习难。虽然我们在长春东方纺织集团、东北袜业纺织工业园等地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 但是由于实习经费严重缺乏以及实习条件的某些不便, 不可能长时间在校外基地实习。因此就要合理安排实践内容, 有效利用基地资源, 围绕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构建实践教学模式, 采用“专题式+研讨式+方案式”。学生在认识实习时先进行全流程的观摩参观, 然后分工序由企业技术人员和带队教师进行讲解。同时把企业生产中存在的较难解决的质量问题布置给学生, 带着问题进行学习。生产实习时学生分成几个小组, 每组负责一个专题, 深入车间与工序, 参与生产实践, 深入研究该专题涉及的工序设备、生产管理、产品质量控制等内容, 实习答辩时作专题发言, 然后集体进行讨论, 对企业生产中存在的质量问题拿出自己的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这样几个实习小组相互弥补, 就能在较短的实习期内, 理解和掌握更多的实践知识。这样通过强化在企业的实践与实战, 实现理论与实践两个教学方面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活动中的有机结合, 达到综合训练和提高实践动手能力的目的。

3. 校内外实习基地优势整合模式。

将独立进行的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拓展为“内外结合+双师现场指导”。校内实习基地的优点是有多媒体设施、有图书资料, 讲解清楚, 缺点是试验设备极其陈旧、原始, 看不到现代化技术装备。校外实习基地的优点是有最现代化的生产设备, 产品从投入到产出具有完整的工艺流程, 技术工人对生产设备的维护和生产过程全方位的操作, 亲身感受企业大生产的现代化管理;缺点是生产现场噪音嘈杂, 听不见讲解, 看不到机器内部构造, 工序多, 实习时间短暂, 有些工序只能走马观花, 记忆不深刻。因此将校内外实习基地结合起来就能发挥各自的长处。 (1) 将企业的高级技师请进校内实验室。实验室的实验设备虽然陈旧, 但和现代化设备的基本原理是相同的, 只不过现代化设备自动化、电气化程度更高, 设计更加精美。因此请工人技师解剖实验设备, 在安静的实验室环境中详细讲解其构造、原理及与企业生产线上设备的不同之处, 以及生产工程中重点工序的设备管理和技术要求。专业教师则重点从专业理论进行现场提问和解答。在拆装设备的过程中, 师傅指导学生动手操作, 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 工人技师和专业教师双师现场指导, 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2) 在企业现场进行双师教学。对于实验室没有的实验设备, 学生对其感性认识差, 学习专业知识理解不透。因此生产实习时安排学生进入保全队, 跟随工人师傅学习平车、揩车, 并跟随师傅到各部件维修室学习维修过程, 了解各部件功能及工艺要求, 有问题随时请教。带队教师进行现场讲解, 边看、边讲、边分析, 将课堂教学内容搬到企业进行现场教学, 获得最好的实践教学效果。 (3) 借助校外实习基地资源优势, 改造实验室设备。在校外实习过程中, 对照校外企业的先进设备, 利用企业的零部件齐全及机件加工能力强的优势, 同时借助于工人师傅的高技术水平, 对校内实验设备的某些部件和装置进行改造, 使其能够具备更多的实验功能, 以用于实验教学、研究生论文实验及其科研项目。在设备改造过程中, 由工人师傅指导, 学生进行设计, 包括制图、跑工厂加工机件及安装调试等, 这对学生的设计能力, 与各部门、单位的协调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都有极大的帮助。这种校外实习基地和校内实习基地相互借鉴、优势互补模式, 能够使学校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走社会、企业、学校共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道路, 共同完成强化学生动手能力, 提高创新能力的目的, 使学生获得在校内无法获得的生产实践经验, 特别是能够直接接触现代化企业生产过程, 感受和体验在企业的实践与实战, 锻炼和提高面向社会的能力。

通过实践教学拓展模式的实践, 加强了实践性的教学环节, 推进了实践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管理及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建立了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 同时加强了与社会的广泛联系, 加强了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 使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得到提高。这种实践教学的新模式, 使校内外实践教学资源都发挥了最大的作用, 有力保证了实践教学的高效率和实践教学的高质量。

摘要:纺织工程作为工科类专业, 实践教学对于培养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极为重要。然而纺织落后区域实践教学条件较差, 不能满足实践教学需求。在这种情况下, 开展实践教学体系的拓展模式研究并将其赋予实践, 是实现高质量和高效率实践教学的良好途径。

关键词:实践教学体系,拓展模式,实习基地

高效拓展的实践与研究 篇2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课题的提出

中国语言是世界上最古老而又最富生命力的语言。自《诗经》以来,有“风骚”并举,有百家争鸣,有汉赋铺陈,有唐宋古文,更有那璀璨夺目的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或韵或散,或律或绝,五彩斑斓,绚烂多姿,具有极为丰富的精神内涵。学生进入初中以后,语文学习中开始出现了文言文和古诗鉴赏内容,古诗文教学是学生继承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的文化遗产的途径之一。由于古诗文在现实生活中运用比较少,学生已有的阅读积淀有限,学生理解和掌握古诗文也就有一定的难度,语言理解的障碍,使学生在阅读时有种恐惧感,对古诗文阅读感兴趣初中生比较少见。为了应对学业考试,大多数语文教师在教学古诗时只要求学生翻来覆去背诵必背篇目,教学文言文时则遵循“字字落实,句句对译,原意照搬”的原则,务必讲清每一个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务必理清每一种特殊句式的翻译及功能,以保证学生在中考取得好成绩,学生也只好死记硬背老师罗列的重点,根本谈不上提高文言解读能力和古诗鉴赏能力。又因为很多地区的学业考试中古诗文阅读材料一般来自课外,古诗文阅读的试题在考查学生文言知识积累和理解的同时,都有意识引导学生联系文本进行拓展和探究,目的是从古今联系的角度进一步考查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古诗鉴赏能力,力图引导学生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有益的营养,许多教师只好在课文教学之余进行反复的“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没有任何关联的所谓“拓展”阅读训练。这既无助于学生对文言语感的积累,也不能提高学生的古诗文阅读和鉴赏能力,相反,还加重了学生对古诗文学习的恐惧感。怎样切合古诗文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教学拓展,值得每一位初中语文教师认真研究。

新编高中语文试用教材,在总共140篇课文中古诗文超过了40%的分量,其对古诗文的重视是空前的。在初中阶段减轻学生心中对古诗文的恐惧感,让学生初步积累文言语感、初识文言文常用字和大致了解一些古代文化常识,以做好衔接,就非常必要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初中阶段(第四学段)文言文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古诗的教学目标是“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因初中教材选入的古诗文篇目数量有限,份量远远不足,光靠学好课内几篇古诗文就要培养起学生阅读古诗文作品的能力,恐怕是勉为其难。又因为语文教学内容既包括在教学中对现成教材内容的沿用,也包括教师对教材内容的“重构”——处理、加工、改编乃至增删、更换;既包括对课程内容的执行,还包括在课程实施中教师对课程内容创生。“教学内容是在教学过程中创造的”,它逻辑地蕴涵着教师参与课程研制,用教材教和教学为学生服务等理念。因此,教师在用足用透教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开展难度适宜的古诗文课外拓展阅读,从而实现课内知识的课外迁移,在不断的实践中有效提高学生古诗文阅读水平,就显得非常迫切与必要了。2.当前的研究状况

目前语文教学实践中常见的古诗文教学拓展类型有三种:一是与课文内容相关联的补充性拓展;二是与课文表达形式相类似的迁移性拓展;三是具有比较鉴别意义的比较性拓展。目前许多教师更多采用的是内容相关的拓展,如有关课文作者的介绍,课文写作背景的介绍,文中涉及的某个知识点的补充阅读以及阅读的感悟、作者的其他作品等等,相对来说都比较忽视形式上的迁移拓展,更少有比较阅读性质的拓展。古诗文教学拓展的形式也比较单一,基本上采用的是一篇课文加一个教师认为有探究价值的拓展问题或一篇教师自认为有关联的课外阅读材料的形式。很少有学生自主选择的拓展学习内容,这就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能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古诗文阅读和鉴赏能力。由于受教师的文化素养和阅读积累的限制,以及教师对教学拓展的认识的制约,很多时候进行的教学拓展与学生的学习积累相脱节,与课堂教学内容不吻合。可以说,目前古诗文教学拓展内容几乎都是教师一厢情愿,不择时机地塞给学生的,学生很少有选择的权利,学生自然也就缺少学习的兴趣,其效果当然极为有限。这种“传递中心教学”方式的弊端是明显的,可是今天有很多老师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还视之为合理的教学方式而舍不得放手。虽然也有一些教师进行了非常好的教学拓展实践,但也没有进行很好地分析总结。对于这样的教学实践操作问题,理论界相对关注较少,在“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中国知网)中没有搜索到专门探讨古诗文有效性教学的研究论文,对于有效性拓展开展研究的论文也未见到。

3.理论依据及研究意义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应重视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深刻影响,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要求语文教师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整合教学资源,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并通过语文实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由此可见,课标对语文教学的拓展延伸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今天,古诗文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象。现代教学观则主张,任何教学现象都不是孤立发生的。古诗文教学拓展应该是语文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提升学生古诗文解读和鉴赏能力的教学行为,它体现了教师课程资源开发的能力,更能促进古诗文教学的有效性,理应受到所有语文教师的重视,每一位教师都应该为此去作理论探究与实践完善,从而寻求使它真正发挥效益的方法和策略。

“知识建构型”教学认识论以崭新的知识观和学习观为理论基础,突出了三个方面的特点:主张人类的知识涉及两个维度——“明示知识”和“默会知识”,人类知识的进步正是这两个知识维度互动的产物;主张真正的学习一定涉及人类知识的“默会知识”的维度,而“默会知识”总是同具体的、特定的情境联系在一起的,与学习者所处的社会生活实践息息相关;主张所谓的“知识”,并不是靠教师传递,而是学习者自身建构起来的。也就是说,学习是一种能动的活动,一种对话性实践,决不是教师片面灌输的、被动的活动。知识的获得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它强调在课程内容的呈现方式上超越文本。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密切结合生活实际和学生的生活体验,创设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学习环境和问题情境,诱发、驱动学习者的探索、思考,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活动过程。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整合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拓展延伸。教学拓展时不仅要重视量的扩张,还应重视质的提升,更要重视学生的需求,要慧目识真,尊重学生,使古诗文教学拓展真正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有效性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教师在教学时既不能跟着感觉走,又不能简单地把“效益”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教学效益不同于生产效益,它不是取决于教师教多少内容,而是取决于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有效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学生的成长。

“古诗文教学有效性拓展”研究的实际价值就在于:它能推动我们对拓展教学活动三位一体多元视界的分析,并能同时推动教学研究方法的转型;使我们对古诗文教学拓展的量的把握恰到好处,时机的选择正确无误,难度的确定适宜学生的原有知识积累,内容的选择能引发学生的求知需求,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进而更有效地帮助学生继承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的文化遗产,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同时也给广大教师在古诗文教学有效性方面提供可作借鉴的操作方法和行为策略。

本课题的研究角度虽小,但要置身于中华经典文化的背景下,要研究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精神内涵的成长需要,研究前景相当广阔,根据我校语文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当前对有效教学研究的实际,我们觉得提出这一课题还是很有意义的。

二、课题研究目标

1.分析当前初中古诗文教学拓展现状及效果,通过课堂教学实践,研究并提出初中古诗文教学有效性拓展的策略和方法。

2.依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发展需要,研究并形成初中古诗文教学拓展效果的评价方案。3.通过初中古诗文教学拓展的“创新教学”和“行动研究”,推动“古诗文有效性教学”研究的进展,全面提高学生文言素养,激发更多的学生自觉继承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的文化遗产,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以激荡每一个学生成长的韵律,燃起每一个学生成功的希望。

4.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促进“教师文化”的创造。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1.本课题的概念阐释:教材提供的文本是有限的,“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学生古诗文阅读能力的提高、语文学习能力的发展最终必须超越课堂、超越文本。课堂教学有效拓展是指在立足文本的基础上,突破“文本”的限制,围绕文本和学生的需求实际,对文本进行有效的拓展与超越。

2.本课题研究的中心: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研究实施古诗文教学拓展的时机、内容、深度、广度、进度以及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的策略和方法,有效地把课外资源引入课堂,把课堂学习引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教学实际出发,研究教法改革、学法指导,通过“创意拓展”,使古诗文教学拓展形式多样,并以此激发学生自主选择拓展学习材料和拓展学习方式,着力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加学生的文言积累,提高学生的古诗文阅读和鉴赏能力,努力使古诗文教学走出低效的怪圈,达到“聚焦课堂,拓展助学”的有效学习目的。

3.本课题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本课题研究以实践法为主,积极组织教师进行古诗文教学拓展课堂实践,通过课例评析,集思广益,获得有效拓展的策略和方法;积极组织学生依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拓展内容和方式,进行教学效果评价。

(2)对比研究法:本课题研究还通过不同教学实践,进行对比研究,收集相关的数据,作分析调查,分析优劣状况。

四、课题研究的步骤

1.制订实施方案阶段:2008年3月—7月:课题组召开开题会议,学习开题报告;落实课题人员分工;设计调查问卷;组织理论学习。

2.第一期实验研究阶段:2008年8月—2008年12月:学习理论、探索实践。课题组成员上研讨课,课前要有实验计划,课后有分析总结报告;组织课题组成员考察学习,邀请有关专家来校讲座;出版课题通讯,撰写课堂实录、教学案例和论文,发表相关的研究结果;第一期实验小结,安排第二阶段任务。

3.第二期实验研究阶段:2009年1月—2009年6月:理论上升华,实践上成熟;课题研究向纵深发展。

4.课题总结:2009年7月—8月:交流、总结、整理研究材料,完成课题总结报告。

五、课题预期成果

1.整理出可操作性的、可借鉴的、创新有效的初中古诗文有效性拓展方法和策略,提高古诗文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

高效拓展的实践与研究 篇3

新教材的“拓展与探究”板块是高中音乐课堂教学的一个补充,是学生巩固每节课程计划目标的延伸学习阶段,也为教师课堂提问及学生作业布置提供了很好的资料。为此,笔者对有效利用高中音乐新教材“拓展与探究”板块内容进行整合。

一、优化板块设计

在高中《音乐鉴赏》的教材中,教学内容是以规范的文本式样固定下来的,为了充分满足学生36学时课堂教学的需要,教材内容往往多于实际的教学需求,同时教材内容又大多是中外民族音乐作品,与学生情趣倾向有所差异,其课后的“拓展与探究”板块内容更是如此。因此如何整合课后“拓展与探究”板块内容对于提升音乐鉴赏课堂效率就显得至关重要。由于高中音乐鉴赏教学是活动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为了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参与音乐鉴赏与评价、音乐创造和表现(包括即兴创造和即兴表演),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首先对教材“拓展与探究”板块内容做了认真地分析,再结合学生的音乐兴趣进行精简与整合,把学生较感兴趣的问题类型整理成“课堂参与”和“课后作业”两大类,并进行重新整合写入计划,在教学中反复修改不断完善,做到了有效利用教材中“拓展与探究”板块的课程实际价值,也进一步提升了高中音乐鉴赏教学的课堂效率。

例如教材第一单元《学会聆听》第一节《音乐与人生》的教学目标为:

①引导学生体会音乐与人生的联系,并能够用音乐丰富生活、美化人生;

②初步掌握欣赏音乐的方法,学会运用音乐的要素来聆听音乐;

③了解音乐要素的基本内容及其作用。

本节课后的“拓展与探究”板块共5题,分别是:

①聆听《草原放牧》及《第六(悲怆)交响曲》第四乐章,感受、体验两首乐曲的音乐情感。相比之下,两首乐曲在音乐情绪上有什么不同?它们使你产生了怎样的联想和想像?

②美国作曲家科普兰说:“音乐有意义吗?——对这个问题你能用一些文字来说明它的意义吗?

③比较《草原放牧》、《第六(悲怆)交响曲》第四乐章及《长江之歌》的音乐主题,分析其相关形式要素上的特点,说说这些形式要素发挥了什么样的艺术作用。

④聆听管弦乐曲《森吉德玛》,感受、体验乐曲的音乐情绪,想像乐曲的音乐形象及意境,分析其形式要素上的主要特点及其变化。

⑤在学习本单元之前,你是怎样理解音乐这种文化现象的?学习本单元之后,你有了哪些新的想法和认识?

由于本节教材内容安排在一课时内完成,加上学生聆听的过程,因此时间上要求比较紧凑,结合教学目标第二、三条的要求,我把课后“拓展与探究”的原第①、③题整合为一题:①通过聆听,比较《草原放牧》、《第六(悲怆)交响曲》第四乐章的音乐主题,感受、体验两主题在音乐情绪上的不同?结合表格内容分析其相关形式要素的特点及艺术作用。为了拓展学生对草原意境的想像空间,我把教材中《长江之歌》内容改为《森吉德玛》,同时也将第④题引入“课堂参与”中来。板块中第⑤题因为本节课是高中音乐鉴赏的第一课,学生对高中音乐鉴赏刚刚起步,加上学生的音乐基本素养参差不齐,也不会产生许多新的想法和认识,因此结合教学目标第一条的要求,笔者觉得还是把第②题代替第⑤题作为“课后作业”对学生来说更有发挥想像的空间。最后将本单元“拓展与探究”板块“课堂参与”类精简为第①、④题,“课后作业” 类为第②题。

二、营造参与氛围

高中学生作为音乐学习的主体,他们思维活跃、接触音乐的途径是多方面的,尽管他们音乐素质基础存在着差异,但对课堂音乐实践活动同样存在着渴望。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能恰当而适时地将“拓展与探究”板块的问题提出,则会有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激发他们思维的积极性。

为了配合有效的课堂教学,我将“课堂参与”类的“拓展与探究”板块内容又分为“技能互动”和“聆听思考”两类活动。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这两类活动呈现出的时间还需注意以下两点:

1.“聆听思考”类的问题提出必须在聆听音乐作品前,为了有效利用时间最好是以字幕的形式出现,并且要求言简意赅,切忌繁多,否则会影响聆听的专注程度和效果;例如第八单元《划时代的音乐大师——贝多芬》第十五节《贝多芬》“拓展与探究”第一题(原题):贝多芬创造性地发展了古典主义音乐,将深遽的思想和热烈的激情赋予古典主义音乐的形态上,这使贝多芬不但成为古典主义音乐的最后高峰,同时也成为浪漫主义音乐的先行者。聆听他的作品,谈谈古典主义音乐风格是怎样的?如果在第一遍聆听时就抛出这样一个问题,学生感到很繁琐,反而影响了正常的聆听效果,但如果不给学生以问题的提示,学生在聆听的过程中又会感到无从思考和联想。因此我把它简化为:聆听《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思考古典主义音乐风格;感受它在形式上与其他交响曲的不同。当然在第二遍对作品分析时那就另当别论了。、

2.“技能互动”类的问题提出则须在学生聆听音乐作品后,对音乐作品的基本情感、情绪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感受后进行,为了达到有效的课堂互动效果,可以让部分特长学生带领全班同学,也可以全体同学一起共同参与进行。不过考虑到学生之间客观存在的音乐素养差异,在设计技能活动内容的难易度上要把握面向全体的原则。例如第九单元《浪漫幻想的音乐世界》第十六节《艺术歌曲的成熟——舒伯特的歌曲》“拓展与探究”第二题:《魔王》是一首戏剧性很强的歌曲,情绪紧张,其中共有四个角色。试着与三位同学合作,每人扮演一个角色,在听《魔王》音乐的同时,将歌词朗诵出来。朗诵时,请尽量将每个角色各自不同的语气、心情表达出来,体会一下歌曲所表达的情绪和气氛。此类的问题就可以让部分学生带领全班同学进行互动,也可让学生分组推荐学生表演,组内同学对其进行指导和建议,这样全班同学就跟着互动起来。

三、精选课后问题

为了巩固有效的课堂教学,同时考虑到学生在校学习功课繁多的因素,在每单元“拓展与探究”板块中精选一题作为学生的课后作业,并作为学生在课后独立探究音乐新知识领域和对音乐评论的空间平台。根据学生的实际操作情况和兴趣倾向调查,把这份课后作业分为两种类型:

1.“搜集资料”类。此类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外时间通过图书或互联网等媒体途径进行查阅、收集、记录相关音乐材料,以加深学生对本单元音乐内容的掌握和感受;例如第四单元《国之瑰宝——京剧》第八节《梅兰芳》“拓展与探究”第六题:收集京剧形成、发展的相关资料,列一个年表记录。

2.“撰写评论”类。学生在聆听音乐的基础上,可以充分发挥高中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鼓励学生用语言文字来描述音乐作品的特征以及表达对音乐作品的个人思想观点,既有益于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提高,又有益于学生整体艺术修养的提升。

四、完善过程评价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在教学实践中,我将每单元“拓展与探究”板块中的课后作业部分作为过程评价的重要内容。首先要求学生音乐课堂必须带笔记本、笔等学习用具,在每单元结束的当节课堂上布置本单元“拓展与探究”板块的课后作业,要求各班音乐课代表在下周一中午前将本班作业上交音乐老师处,然后由老师进行批改。针对作业类型的不同我的评价方式也有所不同:

1.“搜集资料”类。此类作业要求学生将收集整理好的音像及文字资料在课堂上与同学们一起聆听和交流,对学生探究的成果给予及时的鼓励,同时让全班同学对其成果进行评价,老师根据学生的评价在做补充性评价,并记录结果,最后将每个作业以主题文件夹的形式储存起来,形成一个内容广泛的资料库,成为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资料共享的音乐自由空间。当然在此类作业的评价形式上可以灵活机动,比如鼓掌、举手表决、小组评议、集体评议等。同时,在学生相互补充、共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要注意调动每个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注意分工的合理性和均衡性,注重发挥小组全体成员的作用,从而激发每个小组成员的集体荣誉感,形成自主与合作、分享与共进的学习态度和团队精神。考虑到课堂时间的限制这类作业一般不易安排过多。

2.“撰写评论”类。对学生上交的评论作业我一般都会及时查阅、批注、评价和记录,将优秀的作业复印件张贴在音乐教室的优秀作业专栏内,并定期更换。当然此类作业也可采用学生间互评形式进行,比如学生可以把自己的评论当众读给大家,然后进行集体评价;也可以将作业在小组内进行评议。这些评价形式通过小组同学间的交往和合作,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下进行,突出了亲和性与互动性。

虽然“拓展与探究”的“课后作业”是过程评价的重要内容,但课堂参与类的过程评价也不容忽视。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可以随时对学生的课堂参与类活动进行评价。评价时学生可以进行自评,比如当场评论或自我表演展示等;当然也可以由教师作出对学生的评价,比如要了解学生的音乐兴趣、情感、态度、音乐学习的状态等可采用观察法。最后将过程评价的结果与期末的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建立起“学生音乐学习成长记录档案”。其评价总成绩按“拓展与探究”课堂参与类内容的20%和课后作业类的30%与期末考查成绩50%比例合成,作为学年模块学习的音乐学分考核成绩。

为了保持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兴趣和热情,我对学生的过程评价大多以激励为主,及时发现学生的进步并给予表扬,以关怀的态度指出学生的不足和缺点,并对学生的改进提出合理的建议。同时注重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并通过有针对性的评语加强与学生的交往和交流,以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不断改进。在对学生进行音乐过程评价时,还要考虑体现学生音乐基础的差异性,更多地关注和理解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注重学生在音乐学习上的自我纵向比较,尊重学生认识自我和完善自我的努力,多方面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正确评价自己和他人,学会自我反思和促进自我发展。

高效拓展的实践与研究 篇4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拓展型课程越来越受到教育者的重视。结合文献搜索, 理论学习, 多家之长, 不难发现目前对于小学数学拓展性课程的研究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首先, 由于一线教师仍对教材有较强的依赖性, 因此现有的小学数学拓展性课程依然存在严重的学科化倾向。其次, 现有的小学数学拓展性课程的内容设置缺乏系统性、发展性、开放性和多样性。再次, 现有的小学数学拓展性课程的学习资源和学习平台仍非常有限。随着信息化网络不断地成熟, 移动终端与手持设备也日益完善, 微课程与常规课堂的有机融合必将逐步发展成为未来教学的新模式, 这种与时俱进的学习方法也能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文化习惯。为此, 由我市两所市区学校组成的数学精英团队以及所在区域的集团成员校, 共同联手, 凭借“微课”这一新型教学手段, 系统研发小学数学拓展性微课程, 创建一种集课程情境、教学素材、配套资料、学习反馈、交流互动等为一体的完整的拓展型资源的微课体系, 同时分享到云平台, 为师生提供了学习交流的新平台。

时下, 已经拥有一些成熟的微课网络平台, 但打开后细细浏览, 感觉内容过于繁多、杂乱, 质量参差不齐, 缺少系统化和科学化。建设小学数学拓展性课程的微课平台, 目的和意义在于:

1. 既满足了学生个性化数学学习的需要, 有助于拓宽数学视野, 提升数学素养;也满足了教师对于数学拓展性课程的实践、研究、反思的需要, 为师生提供了更广阔、灵活的学习时空。

2. 形成小学数学拓展性资源的微课库。大问题小视角, 小问题深追究, 构成一体化的、完整的微课体系, 形成一种文化环境。

3. 基于优质资源共享的需要。区域内的师生共享系列化、素材性的数学拓展性微课资源, 能为更有效地开展数学拓展研究和学习提供有力的保证。

4. 从“微课辅助于小学数学拓展性课程的开发与实践”中研究如何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开发大量有意义的可操作性实际案例。

二、系统构建:研发小学数学拓展性微课程

小学数学拓展性微课程, 是以现有的小学数学教材为载体, 借助微课“短小精悍、形式丰富、时空自由”等多种优势, 系统研发思维拓展型、学法指导型、数学文化型数学拓展性资源的微课程, 旨在拓宽数学教材的意义空间, 挖掘数学独有的文化内涵, 以此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一) 思维拓展型数学微课程

前苏联教育家斯托利亚尔认为:数学教学是思维活动的教学。因此, 培养学生的思维力是数学教学的核心。思维拓展型数学微课程, 就是对教材进行一定的拓展和延伸, 使学生能获得一些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的数学知识, 锤炼数学思维, 感悟数学思想和方法。

比如, 结合六年级安排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一课, 我们设计了《表面涂色的正方体》拓展型微课, 引导学生探究并发现分割后的小正方体不同涂色面个数的规律。这个规律本身对于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 因此在设计这节微课时, 我们主要借助课件动态地演示大正方题的切割与组装, 让学生感知从顶点、棱、面的角度来观察小正方体的涂色情况。设计了“提出问题、探索规律、发现规律和回顾反思”四个环节, 层层递进, 组织学生在探索中发现规律, 在发现后反思成因, 逐渐进入问题的本质内核。

《表面涂色的正方体》微课截图

在这样的思维拓展型数学微课中, 学生享受着数学思考的快乐, 经历着数学思维提升的过程。

(二) 学法指导型数学微课程

学法指导, 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一个重要途径。结合小学数学学科特点, 我们认为小学数学学法指导至少涵盖以下几方面内容: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学习毅力、学习习惯等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指导;自学、复习、建立错题本等学习方法体系的指导;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等数学能力形成的指导;耐心解题、独立思考等良好学习心理指导等等, 我们针对每一个领域系统开发短小精悍的微课程。

比如, 针对一些学生解题时走马观花, 凭感觉草草解题的现象, 我们设计并制作了《不要被眼睛欺骗》的数学微课。创设了“容易产生视觉混淆的有趣图形”“典型易错题”“数学小故事”等一系列生动、具体的情境, 不断引发学生产生认知冲突, 促使学生以“错”引思, 体会到“遇到问题时, 不能凭感觉盲目地解答;仔细分析, 认真思考, 能提高正确率”。以下环节是这节微课中“典型易错题”的设计:

下图中阴影部分能用三分之一表示吗?

你的答案是不是“×”, 因为它没有平均分。

图形真得没有被平均分吗?可不要急着作出判断, 不妨先动手分一分。

(友情提醒:“请随时使用暂停键, 留充足的时间思考”。)

课件动态演示分的过程:

这一分, 涂色部分隐含的分数一下子原形毕露了:九分之三, 也就是三分之一。

你还有其他方法吗?

继续出示友情提醒:“请随时使用暂停键, 留充足的时间思考”。

解决这道题, 我们还可以借个图形来思考。

中间的阴影部分占个整个图形的三分之一。那么, 这一半的阴影部分就占了三角形的三分之一。

怎么样?不要看到题就急着下结论, 先认真分析, 再想想办法很有必要吧!

学法指导型数学微课, 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掌握和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 在轻松观看微视频的过程中, 潜移默化地实现“愿学、乐学、会学”的目标。

(三) 文化浸润型数学微课程

数学作为一种文化, 有着其特有的文化特征和文化功能。在小学学习阶段渗透数学文化教育, 可以激发数学热情, 开阔数学视野, 培育审美情趣, 提升数学素养。我们围绕数学史、数学名题、数学家的故事、数学与生活等开发了一系列文化浸润型数学微课程。

如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安排了因数和倍数, 我们设计并开发了与它相关的微课:《神奇的读心术》。“这是一面神奇的魔镜, 它能准确地感悟到你的内心。赶快来试一试吧!请你在心里默想一个两位数, 然后用它减去其十位上的数字和个位上的数字, 把得到的结果想在心里, 再在表格中找到这个结果, 看清楚右边的符号。集中精力至少5秒钟。然后点击魔力方块, 奇迹即将发生……”学生很快被魔镜魔幻版的神奇力吸引住了, 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望, 接着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举例、找规律、猜想、验证, 最终发现游戏背后所蕴含的数学知识:不同的两位数经过上述的计算后结果都是9的倍数, 充分感受数学的神奇和魅力。

《神奇的读心术》微课截图

文化浸润型数学微课, 以宽阔的数学视野、浓郁的文化气息、深邃的数学眼光, 引领学生朝向有文化品位的数学。

三、平台建设:构筑新型的数学课程文化

微课资源库建设的本身就是小学数学拓展性课程实践研究的一种途径, 一个载体, 一种策略, 是研究如何把微课的教学技术整合到数学各类拓展性课程中, 积累素材, 构成一种文化环境, 形成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又能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为特征的教与学的新模式。建立“小学数学拓展性课程”的微课平台, 能为学生自主学习、互相提问, 积极讨论, 交流学习心得提供机会, 为教师实践研究、研讨反思提供便捷。

为了有序推进小学数学拓展性课程微课平台的开发与建设, 学校提供了硬件设施、技术指导等多重保障。两所学校联合所在区域的集团成员校将小学数学拓展性课微程的建设纳入到校本课程, 并作为重点课题进行研究。首先由县骨干教师、各校教研组长等组成核心团队, 系统制定不同学段、不同类型的小学数学拓展性微课程的开发计划及体系目录。团队式开发使微课资源更有系统性、整体性, 避免重复和无序。在开发过程中, 我们也会根据教师的自主开发, 学生的学习需求对原有目录进行及时的调整和充实。所有开发的微课, 包括微课的设计、微课的录制、配套资料的完善等等都有统一的开发模式和要求。在反复研讨、修改完善, 专家组、骨干团队审核后, 才能上传到微课平台。主要开发流程如下:

小学数学拓展性课程的微课平台是区域性资源建设、共享和应用的基础。因此, 除了相关的微视频, 还增加了配套资料、学习反馈、交流互动、评价和研究等功能模块, 形成了集小学数学拓展性资源的微课平台建设、管理、应用、评价和研究的“一站式”服务环境。主要功能划分有以下几个方面:

高效拓展的实践与研究 篇5

一、化学实验在生活中的实际运用

1、生活实际中常用到的化学实验

我们的生活中很多地方都用到了化学知识,只是很多时候我们不知道其中的原理,只知道反正这样做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例如,把新鲜鸡蛋放在石灰水中可以保鲜;膨化食品袋内的食品大多很脆;做馒头时加些纯碱能使面包疏松多孔;用碱性物质泡蔬菜,可降低农药的药性;皮蛋的涩味可以加点食醋去除;冰箱的异味可用活性炭除去;铝壶上的水垢可用食醋除去。

2、可作为实验仪器的.日常生活用品

很多学生都认为,学习化学只能在学校学习,因为所涉及的化学实验只有在学校的实验室里才能操作。其实不然,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的日常用品也是可以用来做化学实验的。例如,眼药水瓶代替胶头滴管,玻璃杯代替烧杯,洗脸盆代替水槽,筷子代替玻璃棒,医疗止血带代替橡皮管,矿泉水瓶代替细口瓶等。

3、可作为实验药品的日常生活用品。

做任何的化学实验都离不开化学药品,而学生在家中做实验时,有的化学药品能轻易地找到,如铁丝、铜线、蜡烛、水、石灰水等;但也有些药品是不好找的,如硫酸、高锰酸钾、氯酸钾等。有的药品学生就算想买也是不可能买得到的。因此,学生就可以尝试用生活中的某些东西来代替这些药品。例如,醋能代替某些酸;蛋壳能代替少量的碳酸钙。

二、化学实验在生活实际运用中的意义

1、加强化学理念知识与日常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能更轻松的理论联系实际,巩固学生的记忆

大多数学科中的理论、概念都是比较抽象和枯燥的,尤其是化学的实验课。以前的传统教学方式是将每个实验相关的实验仪器、实验药品、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果等全部内容让学生死记硬背下来,只求学生在考试的时候能应付考试取得高分就行了,根本没多少机会让学生真正体会、领悟到实验的实质。这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背诵知识量,这样的死记硬背,只会让学生感觉很累、很烦、很无趣,从而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而家庭化学小实验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将每一步、每个知识点都运用一次,这样操作一次比死背十次的效果更好,也让学生记忆得更轻松,更详细,更不易忘记。

2、化学实验在生活实践中的运用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总结能力

学生成功的体验能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和兴趣,也会给他们带来极大的快乐。每一个实验都有可能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而导致实验结果与理论结果有偏差。一旦出现这样的结果,学生就会去找出现这些偏差的原因,并想办法来解决这些问题。他们或许会重新再做一次,仔细观察是否是自己在某个环节出了差错;或许会更认真地分析;又或许会向他人寻求帮助。无论他们用哪种方式来解决这些问题,他们都会在不知不觉中渐渐的提升自己的各种能力。

3、化学实验在生活实际中的运用,能解决一些家庭中的实际问题,并提升学生的独立生存技能

掌握一些化学实验原理和日常生活中各种东西的特性,能让人们的生活更加顺心如意,也能更轻松地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小问题。让学生在做一个“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乖乖生时,也能学会一些必要的独立生存技能,将来不会成为一个“百无一用”的书生。

其实,化学实验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善于灵活地将化学理论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来,不仅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有趣,也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大的便利。初中化学实验生活化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还能解决有些学校缺少实验药品、实验器材、实验室、实验员等问题。让学生充分自由自主学习,最终充分实现新课程素质教育的目标和要求。

参考文献:

高效拓展的实践与研究 篇6

【关键词】高中数学  教学  思维空间  拓展

想要在高中数学课程的教学中有效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这需要教师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更为合理。教师在知识教学时要注重凸显学生的教学主体性,要激发大家对于课堂教学的参与,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展开锻炼,并且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与提升。

一、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思维能力的拓宽需要循序渐进的展开,想要让学生的思维能力有所发展与构建,这首先需要大家对于基础知识有良好的掌握,并且能够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学生只有具备良好的基础知识掌握程度才能够更为灵活的对于所学内容灵活应用,学生的思维能力才有发展的空间。同时,只有在良好的学习习惯的支撑下大家才懂得如何正确的去思考,如何让自己的思维能力得到发散与延伸,这些都是学生思维空间拓展的重要前提所在。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每一节课的各个环节中。不论是开始的复习巩固,还是教学新知识,或是组织学生练习,都要注意结合具体的内容有意识地进行培养。同时,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也非常重要,这会帮助学生懂得如何更好的去思考问题,并且极大的提升知识学习效率。例如,学习立体几何要有较好的空间想象能力,而培养空间想象能力的办法有二:一是勤画图;二是自制模型协助想象,如可利用直角三棱锥的模型对照习题多看、多想,最终达到不依赖模型也能想象的程度。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及思维空间的拓展需要经历一个提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学生以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依托。只有在好的习惯的伴随下学生才会懂得更有针对性的去学习,才会找到更多好的学习方法,进而让自己的思维能力得到机一部发展与构建。

二、多角度思考问题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的展开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尤其是要引导大家从多角度来思考问题,这对于学生思维空间的拓展将会很有帮助。高中数学中学生们接触的知识在难度上不断加大,很多问题都是复杂程度较高的综合型习题。学生如果不具备从多角度来思考问题的能力很容易在具体的问题中找不到突破口,或者让问题的思维量变大,这些都不是正确的学习方法。因此,教师要让大家具备灵活的思维能力,在碰到问题时要有意识的从不同角度去思考。这不仅能够让问题的解答更为高效,也是学生思维能力的一种体现。

高中数学中有很多存在紧密关联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也是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在这部分知识的学习时教师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探究能力,例如,可以让大家思考为什么函数y=f(x)与y=f-1(x)的图像关于直线y=x对称,而y=f(x)与x=f-1(y)却有相同的图像;又如,为什么当f(x-1)=f(1-x)时,函数y=f(x)的图像关于y轴对称,而y=f(x-1)与y=f(1-x)的图像却关于直线x=1对称,不透彻理解一个图像的对称性与两个图像的对称关系的区别,两者很容易混淆。这些都是很好的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教学素材,在辨析这些内容的过程中学生们对于这些知识的掌握也会更为深入。

三、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

培养大家思维能力的另一个有效途径是对于知识的合理迁移。这不仅能够让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展开很好的锻炼,学生们在解决这些问题时自身的思维空间也会很好的得到拓宽,对于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也会更加深入。教师要善于创设那些有一定发散性的教学内容,可以给大家设置那些层层递进与逐层深入的习练题目,对于这类问题的解析过程不仅需要学生有良好的基础水平,这也是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因此,整个过程中不仅能够巩固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这也是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一种发展与锻炼。

例如:两角和与差的正切公式tg(α+β)

(1)求tg20°+tg40°+tg20°tg40°

(2)若A+B=45°,求证:

(1+tgA)(1+tgB)=2

(3)计算(1+tg1°)(1+tg2°)(1 +tg3°)……(1+tg44°)

由于上述习题抓住了公式变换中的共性部分,突出了公式变形与应用,能使高中学生对公式的本质特征有充分的认识,进而促使学生对所学到的数学知识进行正向迁移,有效地提高了学生运用公式的能力。这个训练过程也是对于大家思维空间的一种拓宽,让大家能够从更为广阔的范畴来理解这个公式,这同样是对于知识教学的一种很好的深化。

结语

在高中数学课程的教学中,想要更好的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这首先需要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当引导大家多从多角度来思考问题,并且要加强对于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锻炼。这个过程中不仅能够巩固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这也是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一种发展与深化。

【参考文献】

[1] 张志贤. 浅谈数学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思维能力[J]. 青年文学家,2010年18期.

[2] 时军.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J]. 成才之路,2011年31期.

[3] 杨丽.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J]. 科技资讯,2009年18期.

高效拓展的实践与研究 篇7

一、让学生的基础知识更扎实

在拓宽学生思维空间的教学中,不少教师都忽略了对于学生基础知识的构建,如果没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学生的各种思路很难真的形成,剖析问题时需要的理论支撑也不具备。因此,教师首先需要做的还是要夯实学生的理论知识基础,让学生对于一些最基本的内容有良好掌握。比如,对于一些核心概念的理解要十分准确,对于一些重要定理、定律的识记要非常清晰,对于定律或者定理的适用范畴也要有准确的记忆等。这些都是典型的基础知识,也是学生发展自身思维能力的根基。教师平时在课堂上进行知识点分析或者是问题讲授时可以有意识地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程度,当看到学生的知识漏洞或者知识理解上的偏差时要第一时间进行纠正,并且要督促学生查漏补缺,这样才能够构建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

教师如果多加留意,就会看到学生在基础知识的掌握上并不如自己想的那么牢固。比如,学生很容易对于一些有关联或者比较相近的知识要点有所混淆,如:为什么函数y=f(x)与y=f-1(x)的图象关于直线y=x对称,而y=f(x)与x=f-1(y)却有相同的图象;为什么当f(x-1)=f(1-x)时,函数y=f(x)的图象关于y轴对称,而y=f(x-1)与y=f(1-x)的图象却关于直线x=1对称,不透彻理解一个图象的对称性与两个图象的对称关系的区别,两者很容易混淆。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教师在发展学生综合能力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尤其是当学生对于一些简单、基础的内容在理解上存在偏差时,这个漏洞一定要及时补上,这样才能够给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提供保障。

二、营造轻松的学习与思考环境

在拓展学生思维空间的教学中,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和思考环境非常重要,这往往也是增加学生思维的活跃性,让学生对于问题的剖析更加积极的一个促进因素。教师在课堂上要给学生营造好的氛围,首先要将每一个学生都视为和自己平等的个体,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多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尤其要鼓励学生不一样的思考问题的角度和方式,这是拓展学生思维空间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通过丰富课堂的教学形式来实现激发学生思维的教学目标,比如可以让学生针对具体问题进行小组探讨,在合作交流中促进学生思维火花的碰撞,说不定学生还能够找到一些非常新颖独到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好的环境和氛围能够让学生更加放松,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的思维会更容易得到发散与延伸。

例如,课堂上要解答一道关联二次函数,实际上这道题的解题思路是固定的,首先要画出函数图象才能进行下一步的解析。此时,教师不仅不能限制学生的思路,还要鼓励学生提出两种甚至多种方法来解此题,然后再逐一地验证其正确性,让学生在探索中学到知识,使整个课堂在一种探索的气氛中结束。同时,教师要给学生的自主探究提供充裕的空间,并且要让学生的思考过程在相对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下进行,这会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挥,这也是拓展学生思维空间的一个重要教学前提。

三、鼓励学生新思路的产生

对于很多典型问题的分析过程而言,教师除了要让学生对于一些常规思路、常规的问题解决方法与技巧较为熟悉,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新思路的产生,这是拓展学生思维空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组成。不少教师的教学理念过于僵化,课堂上很少会给学生留出较为充裕的自主探究的空间,在问题分析时通常也只是让学生对于常规的解题方法与技巧有所了解。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很难得到拓展,学生思考与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也会受到制约。基于此,教师一定要在这样的问题上积极进行改善,要鼓励学生新思路的产生,在具体问题的分析时要鼓励学生思维的求异性,让学生多从不同的切入点来探究问题。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拓展学生思维空间的教学引导方法,说不定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还会有一些意外收获。

高效拓展的实践与研究 篇8

大学生的入口和出口是高等教育非常重视的两个方面, 在出口上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业素质显得尤为突出。为此, 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国内学者关于就业能力的研究主要从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应用能力着手, 认为大学生在校期间的人力资本存量和社会资本存量很重要。国外学者从适应能力和职业能力两个角度进行了很多研究, 认为就业者对工作任务和环境变化的预料、反应能力和在一个既定的劳动力市场上从事某种工作的潜力。

为了研究需要本文将大学生就业能力内涵界定为: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素质的开发, 实现自己的就业理想及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我价值的本领。将大学生创业素质内涵界定为:大学生通过教育环境培育和社会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特征, 主要包括创业意识、创业品质、创业能力、和创业知识结构。

二、拓展训练与个体就业、创业的链接

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与创业素质在高校中主要是通过教育得以实现, 而在拓展训练中特设一些情景项目, 使学生在以往体验和知识的基础上, 通过自己的经历和观察, 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内化中获得洞察。拓展这种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教育。

在学校和社会实践中的所体现出来的就业能力和创业素质实质上量化为能看得见的能力就是交际能力与行动参与。在传统教育中关于就业能力和创业素质的培育, 往往集中在知识的传授。学生记忆讲解的内容, 那么学生成了外来知识的容器;教师进行灌输, 教育则变成了一种存储知识的行为。在拓展训练中对于就业能力和创业素质的培育解决了教师与学生这一对矛盾。以项目为媒介、以对话为核心、以信任为先决条件的拓展训练中, 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反思中不断更新自己的思想, 学生与教师的交流中成长。使学生似乎在一刹那感觉自己长大了, 对就业前景充满了信心, 对自身的就业能力和创业素质充满了自信, 思想得到了升华。

在拓展项目中对大学生而言这是一种行动的参与, 就业能力是一种本领, 也是一种行动的参与。在这样的碰撞中, 学生敢于做项目, 能在做中学, 能在做中反思。培养学生一种睿智果敢的行动精神。

三、拓展训练对提高个体就业、创业影响的实验分析

通过查阅相关就业能力与创业素质量化量表资料并请教社会学、学校体育学的相关专家, 将就业能力和创业素质量化为两个一级指标既:意志力、合作力。意志力参考梁承谋等《高级运动员意志量表的研制》中的量化指标。意志力量化为三个二级指标:坚韧性、果断性、自信心。合作力量化为三个二级指标:相信他人、容纳他人、被他人接纳。

1、实验过程

选取公共体育课乒乓球40人班作为对照组由任课教师担任, 拓展训练课40人班作为对照组由本人担任。实验采取双盲测试法, 测试时间为2011年4月—7月。两个班在实验前都进行一下指标的测试, 实验结束后再进行一次测试。

2、结果与分析

对对照组和实验组的前测结果分别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合作力的三个二级指标P>0.05。对对照组和实验组的后测结果分别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 合作力的三个二级指标P<0.05。从实验组学生意志品质量化的三个二级指标来看, 后测指标均优于前测指标, 合作力的三个二级指标前测和后测的P<0.05。对照组前测和后测意志力和合作力的二级指标没有明显的变化。这说明传统的体育教学对学生意志力和合作力培养方面存在不足。而通过拓展训练学生的意志力和合作力均有一个明显的提升。

通过对比分析, 传统的体育教学主要以教授基本的技能为主, 不注重对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方面, 使学生课后的意志力与合作力没有得到明显的提升。拓展训练根据训练目标设置特定的项目, 有助于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提升。

四、拓展训练对提升个体就业、创业素质训练模式的建构

1、拓展训练理论基础学习

理论是行动的先行者和引导者, 将拓展训练与管理学、教育学、哲学、心理学、组织行为学、学校体育学等学科的有机融合形成具有拓展训练特色特有的理论, 在这里笔者仅起抛砖引玉并将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 这种全新的体验式体育教学理论必将突破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 引起新一轮体育教学改革。

2、创设大学生就业创业实习与拓展训练结合课

目前, 国内已经有拓展训练与大学生就业能力与创业素质结合的培训。走在前列的吉林省教育厅每年都组织各高校的一部分毕业生参与为期一周的培训。这种培训是一种目标明确且比较短暂的培训。因此笔者建议从步入高校的大一新生到毕业前夕的毕业生这种培训理念都要贯穿。拓展训练与学校的本科毕业生培养方案及方向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一脉相承。

3、大学生就业能力、创业素质反馈

研制大学生就业能力、创业素质量化等级量表, 定期对培训过程进行检验, 并及时反馈给学生, 让学生了解自己, 在大学接受教育过程中有意弥补自身不足。

摘要:本文从个体—以大学生为例这个视角, 探讨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创业素质与拓展训练之间的联系, 实证研究拓展训练对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与创业素质量化具体指标的影响, 从而建构对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与创业素质的拓展训练模式。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创业

参考文献

[1]胡玉华、朱小毛:《体育教学中运用拓展训练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分析》,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6 (3) 。

[2]赵东平、古令等:《通过拓展训练提高大学心理素质》,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2006 (6) 。

[3]王蕊:《大学生就业能力拓展及求职路径研究》, 《法制与社会》, 2008 (2) 。

高效拓展的实践与研究 篇9

教学设计是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 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 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全面的发展。

美国学者肯普给教学设计下的定义是:“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研究教学过程中相互联系的各部分的问题和需求。在连续模式中确立解决它们的方法步骤, 然后评价教学成果的系统计划过程。”而在现实教育教学中教学设计要从“为什么学”入手, 确定学生的学习需要和教学的目的, 再根据教学目的确定“学什么”, 为实现教学目标, 使学生掌握教学内容, 应采用什么策略, 即“如何学”。要对教学效果进行全面评价, 根据评价的结果对以上各环节进行修改, 促进学生学习, 获得好的教学效果。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遵循系统性原则、程序性原则、可行性原则、反馈性原则。

二、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关键在于老师怎样激发和培养。由于历史具有“过去性”特点, 这决定了其内容比较刻板, 没有一定的情境激发, 学生不易产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因此, 教师要注重创设学习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比如, 丰富的历史图片、时事资料、历史典故、音像资料等都为我们重新创设历史情境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只要教师善于运用, 就可以重现一定的历史情景。从而让学生感受历史、体验历史、感悟历史, 这是引导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手段和方法。

三、构建幸福高效历史课堂策略———“六环节”教学模式

“六环节”教学模式源于尤溪县的“五学”, 主要着眼于“学”、服务于“学”、落实于“学”, 使学生学会交流、合作、学习, 提高学习力———会学、善学、乐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高效学的角度, 再进一步创新发展“六环节”教学模式 (目标导学、自主探学、合作研学、展示赏学、检测评学、反思促学) 。

1. 目标导学

在课堂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目标的建构中, 应从新课标三维目标层面重点把握, 力求使教师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课堂学习目标高度统一。导入方法根据不同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形式, 可以是以旧导新、以新导新, 也可以是从生活经验、思维习惯导入教学目标。导入的思维模式上, 要有强烈的新旧认知的矛盾冲突意识, 要在认知的冲突中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七年级下册《科举制的创立》确定的学习目标是:掌握科举制的诞生及发展完善的知识;全面理解科举制的影响;从科举制对隋唐繁荣的影响认识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组成部分, 就与教学目标相统一了。

2. 自主探学

要有明确的学习内容、学习时间, 恰当的学习方法。根据导学目标, 具体的学习问题 (体例) 和任务 (要求) 自学。教师要善于发现各学习小组的困难和问题 (以备合作研学之用) , 并适时督促学生认真自主学习, 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要找出自己的困难和问题之所在, 并形成解决问题的初步方法。学生自主阅读并独立完成基础知识填空, 小组内交流自学成果, 并努力记住知识点。

3. 合作研学

教师在分小组时应遵循“组内异质, 组间同质”的原则对全班学生进行优化组合, 以利优势互补, 相互促进, 尽可能地发挥每一个小组成员的作用。组与组间尽量保持相对平衡的水平, 这样既有利于形成各组学习过程中的“公平竞争”, 又便于教师辅导。小组合作要明确合作的问题和项目, 有针对性地开展合作研学。学习小组的分工要明确, 要有“兵教兵”、“兵强兵”的具体责任, 尽可能地开展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因材施教。教师要深入各小组指导学生开展合作, 并在小组中做简要评价, 同时还要关注个别学困生的表现, 并做个别辅导。教师在了解学情的基础上, 要适当调整教学计划和提出问题的难度, 实时深化和促进学生合作探究学习。

4. 展示赏学

成果展示既是检验小组合作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 又是教师下一步进行导学的依据。要让每一学习小组都有展示、交流的机会, 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分析、欣赏, 又要支持学生发表不同意见, 同时适时地给予激励性评价。教师还要以精彩的串联与精准的引导展现教学智慧, 在让学生欣赏的同时巧妙地将展示活动引向深入, 组织辩论, 实物展示, 排演的历史情景短剧等在班级展出演示, 让学生在观摩中相互学习。通过展示, 教师会明白学生掌握了哪些, 掌握得怎样, 还有哪些疏漏了, 哪些需要引导矫正, 等等, 据此, 教师或可以点拨引导, 或可以归纳总结, 或可以帮助查漏补缺, 从而更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

5. 检测评学

要组织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独立完成检测任务。此时教师的注意力要集中到学困生身上, 对检测的结果要给予评价, 检测题的设置可以是教材中的练习题和作业题, 亦可是教师自行创设的补充题, 但要紧扣学习目标, 不要人为拔高难度, 也不能随意降低要求。检测的目的是对教学进行评价, 对检测中发现的问题要当堂补缺补漏, 力求不留学债, 在课堂中完成作业。

6. 反思促学

要尽量让学生进行自我总结, 自我评价, 对“评价”进行再评价。让学生做的、说的、写的尽可能多些, 让学生之间相互补充、完善、提高, 进一步提高自主合作探究水平。教师同时引导学生小结梳理知识框架、规律、方法, 并对合作小组当堂学习情况进行总结评价。教师可指导学生思考:通过本课的学习, 基础知识掌握得如何?学习方式是否掌握?今后应如何改进?学生反思记录通过学习这节课, 我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我还需解决的问题有什么?而幸福高效课堂很重要的一个环节便是学生对自己学习目标、方法、内容等过程的反思, 寻找自己的不足, 通过每一课的学习过程中反思自己的得失, 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 考虑今后学习时应该如何学, 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 把自己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

幸福高效课堂是让老师和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 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 变课堂为自己的舞台, 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让课堂充满魅力和幸福感。

摘要:幸福高效历史课堂, 即变历史课堂为学生的舞台,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学习能力, 使学生、老师充满幸福感, 从而使学生学会求识、学会合作、学会探究、学会创新。实现课堂即成长, 成长知识与能力, 也成长精神与创造。

关键词:幸福高效历史课堂,构建策略,“六环节”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王建军.建设高效课堂必须加强对教师的引领.小学校长, 2008.

[2]张金凯.打造高效课堂的实践与思考.现代教育科学, 2010.2.

[3]王婧.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书育人, 2009.07.

[4]从”课改”到”课改”.中国教师报, 2010.9.15.

[5]再谈历史学科“幸福高效课堂”的构建.政史地教学与研究, 2012.

高效拓展的实践与研究 篇10

一、高效课堂教学的理念

自主、合作、探究;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 问题为主轴, 训练为主线, 评价为主要措施;启发诱导, 学法指导, 情感渗透, 思想创新, 尊重差异, 教学相长;变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 变学生被动听课为主动参与, 变知识传授为知能并重, 变知识性评价为过程评价;让学生由“学会”到“会学”。

二、高效课堂所遵循的原则

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要遵循十项原则。

1. 民主性原则。

以相信学生、发动学生、激励学生、发展学生为宗旨, 让师生都学会对话、商讨、请教、道歉。高举尊重大旗, 实施感动教育, 创设民主、宽松、自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2. 全员性原则。

对每一名学生负责, 尤其对学困生要倍加关爱, 尽最大可能提供方便、机会, 让其展示自我, 树立自信, 培养其勇敢精神和竞争意识。分层次教学,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安排不同层次的学习任务。

3. 主体性原则。

学生是课堂主人。因此, 应把学习的权利、学习的空间、学习的机会、学习的快乐还给学生;教师是引领者、组织者、调控者, 不是主讲者、解答者、操作者, 而学生是竞争者、表达者、展示者。

4. 合作性原则。

加强“生生”、“组生”、“组组”、“优弱”、“师生”等多向合作学习, 通过相互点评、指正、借鉴、补充等, 达成心灵碰撞、人格感染、智慧启迪、互补共赢的教育教学目标。

5. 问题性原则。

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探究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 使学生在这些过程中对学习产生兴趣和动力。

6. 创新性原则。

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精神, 尊重他们的奇特思维, 引发他们的求变、求新、求奇的内驱力, 营造标新立异、创新超凡的竞争氛围。激励学生追寻异曲同工、独具匠心、鬼斧神工、巧夺天工、举一反三、勇于探索解决问题途径、方法的创新学风。

7. 拓展性原则。

注重知识的产生、发展、联系、综合, 以本节知识为核心做好辐射与延伸, 引发学生浮想联翩、左顾右盼、上钩下连, 形成新的知识网络。

8. 尝试性原则。

教学中最重要的是放手, 让学生亲身经历尝试、感受、体验、分析、总结的过程, 提升学习能力。

9. 实践性原则。

注重联系实际, 运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 帮助和促进学生对新知的理解、剖析、归纳、总结, 并把握事物的本质。听来的容易忘, 看到的记得牢, 做过的学得好, 因此, 一定要注重学生的实践。

10. 技巧性原则。

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引领学生发现、总结知识内在联系的技巧, 分清层次, 记住要点, 开展好相应总结, 纲举目张。

三、高效课堂的基本结构

1. 结构:课前、课中、课后。

(1) 课前。教师工作: (1) 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形成具有本班特色的导学案; (2) 设计出课堂教学的互动方案。

学生工作:通过预习解决A、B两级问题, 对C级、D级问题形成初步困惑, 以便带入课堂 (A:识记级内容、B:理解级内容、C:应用级内容、D:拓展级内容) 。困惑的内容用红笔钩出。

(2) 课中。生生互动、组生互动、组组互动、优弱互动、师生互动, 让每个人都成为交流者。

主要环节: (1) 合作探究, 突破难点; (2) 小组学习, 展示成果; (3) 点拨与总结; (4) 过关训练, 布置作业。

(3) 课后。教师工作:加强教学反思, 备好课后课, 设计出学生的“未清”问题解决方案。

学生工作:完成作业, 并向学习委员反馈“未清”问题, 未清问题列入下节课内容。将问题和错题记在错题本上。预习下一节导学案内容。

2. 导学案的编制。

导学案是学生自学的“线路图”、“指向标”、“方向盘”, 因此, 在编写导学案时要做到深入浅出, 通俗易懂, 具体明了。要把本节课应掌握的知识、技能、规律编制成一个个问题, 让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和探究获得新知。不要照搬课本内容, 要体现教师的再创造。导学案要经过备课组反复讨论后定稿。导学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学习目标:学习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学习目标设置的具体要求: (1) 数量适宜, 3~4个即可, 不能太多; (2) 内容应明确, 学生应学会什么 (知识目标) 、怎样才能学会 (能力目标) 、所学知识对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及影响等 (情感目标) ; (3) 标注学生自学中可能涉及的重、难点以及易错、易混、易漏等内容, 以引起学生高度重视; (4) 目标内容应明确具体, 且可操作、能达成, 要使本节内容的当堂检测题能够与之相对应。

学习目标要严格区分“了解、理解、掌握”的层次界限, 不可含糊使用, 必要时要将掌握层次的要求使用“能记住”、“能说出”、“会运用什么解决什么问题”等可检测的明确用语来表述。

(2) 重点难点:明确学生应该掌握的重点、难点以及主要研究方向。这里强调的重点、难点一定是本节课中最具代表性、最典型、最能实现学生知识升华的知识点;另外, 文字宜简练, 突出专业性术语和概念。

(3) 学法指导:指导学生采取什么方法学习本节内容, 以及提醒学生在学习中应注意的问题。如需要阅读教材内容时, 要明确、具体地告诉学生看教材哪一页的哪一部分, 用多长时间, 达到什么要求;阅读分析各种图表信息内容时, 要明确读图的顺序和注意事项, 以利于提取正确、有效的信息。

(4) 知识链接:明确前后知识之间的联系, 点明本节内容在章节中的地位和作用, 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5) 新知探究:按教材知识结构设置问题, 并标明A、B、C、D, 体现难易层次 (问题层级见前) 。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质疑, 激发学生主动思考问题, 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以及对教材的分析、归纳、演绎的能力。

问题设计的注意点: (1) 能启发学生思维; (2) 不宜太多、太碎; (3) 呈现知识点要少用填空方式, 避免学生照抄课本而抑制积极思维; (4) 叙述语应有启发性、激励性, 能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并积极思考, 积极参与。例如:你认为是怎样的, 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你的理由是什么, 你有什么发现等等。

通过精心设计问题, 使学生意识到:要解决教师设计的问题不看书不行, 看书不细心、不详细也不行;光看书不思考不行, 思考不深不透也不行。让学生真正从教师设计的问题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会看书, 学会自学。

(6) 典型例题:以本节学习内容为依托, 选取典型例题进行剖析, 培养学科思维。

要求: (1) 选题与重难点内容相对应; (2) 明确命题思路, 强调知识点的组合及内在联系; (3) 以提取、分析题干提供的有效信息为突破口, 逐层解析, 寻找解答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7) 即时练习:标明每题的A、B、C、D层次, 引导学生尝试解决, 以检验自学效果。 (1) 练习题的编写及使用的具体要求:题型要多样, 题量要适中, 以5分钟左右的题量为宜;紧扣考点, 具有针对性和典型性;难度适中, 即面向全体, 又关注差异。可设置选做题, 促进优生成长;规定完成时间, 要求独立完成,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注重及时反馈矫正。 (2) 练习题编写的注意事项:训练性题目不是越多越好, 而是越典型越好;让学生做题不是目的, 而是手段, 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与思维习惯的手段;重视训练过程中的合作学习并及时反馈, 让不同层次学生都有成功学习的体验。

(8) 反思整理:课后要求学生就每堂课的学习进行认真反思总结。例如:本节课的主要知识框架是什么, 通过学习自己的收获是什么, 学习中还有哪些问题 (是知识掌握方面的问题, 还是学习方法、策略、态度等方面的问题) , 在课下及今后的学习中怎样弥补、矫正与提高等等。

3. 合作小组的划分。

每小组以八人左右为宜, 采取两两相对而座的方式, 两两之间学科水平相当, 能够相互合作。每小组选两名学科水平最高且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学生为小组长, 坐在小组最前面, 负责组织引领、“上传下达”等工作, 其他同学按学科水平依次降低的原则排列, 相临两层次之间为“师生”关系。学习方式包括“独学”、“对学”、“群学”等。

4. 课堂流程。

其中, 第1、2环节不少于20分钟, 第3环节不多于20分钟, 第4环节限5分钟, 即“4.4.1”教学模式。

四、课堂评价标准

沧州一中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见上表) 。

新的教学模式活跃了学校课堂, 新的理念、新的教法、新的标准、新的机制, 使学生充满活力, 教师充满激情, 让课堂成为学生探究的场所, 展示的舞台, 享受的时空。这样的学习, 学生愿学、会学;这样的课堂, 教师愿进、乐教;这样的模式, 轻松高效、师生共赢;这样的课堂教学, 无疑会变得更加精彩。

摘要:《课程标准》所提倡的教学基本理念是:自主、合作、探究, 其目的是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同时, 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高效性。那么如何适应《课程标准》的要求,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高效性, 以什么方式组织课堂教学, 沧州市第一中学对此进行了实践与研究。

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实践与研究 篇11

关键词:课前准备;激活思维;课后作业;深刻反思

高效语文课堂的打造,是兼顾学生知识的汲取、情感的融合、个性的张扬、习惯的养成的过程。下面,我将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对高效课堂的探索与体会。

一、深入钻研文本,课前充分准备是前提

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要使课堂高效,学生必须做好充分准备。如,有位老师教学苏轼的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时,我想三年级的学生很难读懂。然而,这位老师在上课时,学生表现很好,能够快速而准确地朗读生字词语,能够动情地朗读古诗,比较快速地回答老师的提问。试想,如果课前不认真预习课文,上课时不会有如此精彩的表现。

二、优化教学过程,课中激活思维是关键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如果学生没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则会事倍功半。例如,学习《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一文,师生共同学习大自然都有哪些天然的指南针,它们都是怎样为我们指点方向的,我先让学生自读第一小节后再勾画,交流汇报。再要求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学习剩下的几小节。学生通过学法指导后练习学法,最后掌握了方法。

三、设计精练的课后作业是高效课堂的保证

每节课结束,设计一些巩固拓展性的作业非常必要。如学习了《卡罗纳》后,我让学生去阅读《爱的教育》,同时我还重视课外阅读,推荐他们阅读著名的文学作品,如《鲁滨孙漂流记》《昆虫记》等,督促学生把阅读到的优美词句摘抄到自己的“采蜜本”上,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积累运用。

四、课后深刻反思是提高自己的动力

上完每节课,教师都要把所思、所想简单记录下来,总结经验。如《日月潭》一课,我设计了如下问题:

1.文中的词语你还有哪些不理解的,提出来。

2.读了课文后,你知道了什么?

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才发觉第二个问题稍难了,后来我想,这个问题可以改为:课文写了日月潭什么时候的景色?这些景色美吗?你能美美地读出来吗?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立足教材,优化教学过程,关注学生的拓展与积累,加强反思,这样一定会有所收获,有所提高,高效课堂离我们将会越来越近!

参考文献:

缪桂英.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实践与探索.小学语文教研,2012.

(作者单位 甘肃省兰州市西固区西固城第一小学)

高效拓展的实践与研究 篇12

传统的《工程制图》课堂教学通常是以教师为主体, 课堂连续教学时间大于等于40分钟, “讲”在教学过程中居于核心地位, 教师认为自己“讲”了很多知识给学生, 后续课程的使用及工作中却发现学生并未真正掌握多少。多年来的教学改革也一直致力于在“讲”上改, 改革效果并不理想。

二、学习金字塔理论[1]

美国著名学习专家爱德加·戴尔的学习金字塔理论如下图1所示。该理论指出, 学习者在两周后平均学习保持率 (还能记住多少内容) 的高低取决于其学习内容获得方式。由图可知, 学习保持率在50%以上的, 都是团队学习、主动学习和参与式学习, 而我们通常采用的“老师在上面讲 (包括图片、动画、模型展示等) , 学生在下面听”的被动学习方式, 学生最多可记住讲授内容的30%。这就是为什么老师讲得累, 学生学得累, 教学效果还不理想的原因所在。

三、如何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高效课堂

以学生为主体的高效课堂是指让学生出现在教学活动的前台, 唤醒和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充分调动和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来提高学习效果的一种教学模式。1987年Arthur W.Chickering和Zelda F.Gamson提出了后来被广泛认可的《大学教育良策的七条准则》 (Seven Principles for Good Practice in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2], 其中包括:鼓励师生密切接触;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鼓励主动学习;给学生及时反馈;确保学生作业时间;传达对学生的高期望;尊重个性和学习方式的多样性。该准则可指导教师如何通过一系列课堂设计为学生搭建脚手架, 一步步地实现主动学习。

1. 作业前置, 带着问题上课。

讨论式学习是主动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要想在课堂上实现有效讨论, 学生必须在课前掌握一些基本概念和技能。为了达到这个目标, 教师需将新课内容所涵盖的知识点进行梳理, 并将其导入3道左右的典型习题中布置给学生, 要求学生下次课前提交, 计入平时成绩。此环节保证了学生在课前必须投入一定的时间和精力自学新课基本内容, 确保后续的课堂讨论顺利进行。

2. 课堂讨论, 解决问题, 内化知识。

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 是学生思维精细化、精密化的过程, 教师要尽可能多地提供方法和手段, 帮助学生实现这一过程, 课堂讨论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为了方便讨论, 要求学生在教室的座位相对固定, 一学期内不变。我们按座位前后将学生分为每6人一组 (同时尽可能兼顾学生同一宿舍, 方便课后讨论) , 并配备一套表达工具 (60X40白板一块、白板笔一支、板擦一块) 。课堂出现问题开始讨论时学生移动椅子, 围坐在一起, 通过在白板上画图各抒己见, 并最终达成一致。学生在有理有据地论证自己观点的过程中内化了所学知识, 体验到了极大的成就感, 这对其学习的鼓舞作用是非常巨大的。

3. 组内互助, 共同提升。

组内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高低不一, 为了让每位学生都能掌握当堂的知识要点, 积极参与讨论, 教师可依据“鼓励学生之间的互助”原则设计教学手段, 随机抽取组内成员 (甚至可以特别要求掌握程度较低者) 上台用白板展示本小组的讨论结果并接受其他小组质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会激起小组内互帮互助的热情, 掌握程度好的学生会对需要帮助的学生进行点拨, 这一举措不仅可以弥补教师不能在课堂内对每位学生一一指导的不足, 使有需要的学生都得到及时的指导, 还可以使“教”者更深入地理解所学知识, 共同提高。

4. 课后纠错, 巩固知识。

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会在课上给出上次作业的正确答案, 学生对照答案进行改错。这种被动地接收, 学生过后就忘, 这也是为什么学生的错误会多次重复出现的原因。高效课堂的课后纠错是让学生相互挑错, 挑出各自作业中的错误并改正, 直至改到正确为止。这其实是课堂讨论的课后延续。对同一题目反复修改和理解的过程, 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了学生所学知识的内化。

5. 评价模式多元化。

《工程制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不仅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读图能力, 对机类学生更要求其具备较强的绘图能力。而传统的评价模式相对单一, 一般只考虑由作业和出勤构成的平时成绩和卷面体现的期末成绩, 且期末卷面成绩所占比重偏大 (一般在70%左右) , 这就造成了很大一部分学生平时懈怠、, 到考前临时抱佛脚的局面。为了改变这种状态, 让学生将精力花在平时, 我们采用了多样化的评价考核模式, 该考核模式突出了平时成绩的重要性, 将小组成绩、课堂测试、课前作业、课后作业等都纳入了平时成绩之列。各部分所占比例如下表1所示。

课堂测试是指在课时允许的情况下, 针对已学过的教学内容测试1~2题, 时间20分钟。学期内测试8~10次, 最后计入平时成绩的测试成绩是去掉2次最低分后的平均成绩。由于可以去掉2次最低分, 学生可不必纠结于一次成绩的好坏, 而将注意力集中于下次测试[3,4]。

6. 以学生为主体的高效课堂实施效果分析。

我校从2012年秋季学期开始进行相关改革和研究, 目前已对《工程制图I》和《工程制图II》两门课程分别在12个课堂进行教改实践, 结果显示, 在以学生为主体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下, 学生出勤率平均达到96%, 比传统教学模式时提高约20%, 学生作业量减少 (40~50) %, 期末卷面平均成绩提高绝对分值14分, 这些数据表明, 高效课堂教学效果明显提升。

四、结语

本文以学习金字塔理论和大学教育良策的七条准则为主要依据, 从课前准备、课堂组织、课后跟进等方面阐述了高效课堂的具体实施方法, 并针对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引入多元化评价模式, 以各项具体评价引导和确保高效课堂各环节的顺利实施。

经试点教学, 以学生为主体的高效课堂教学效果提升明显, 实际推广难度不大, 各组只需配备一套讨论展示工具 (白板、白板笔、板擦) 即可。高校课堂的实施需要教师投入非常大的精力课前精心梳理知识点、设计习题、课后批改登记各评价项的成绩, 而这些工作在传统的工作量考核中又很难被计入。同时, 实施高效课堂对教师的课堂掌控能力要求相对较高, 但经过几轮教学实践和摸索, 相信都可以实现。

摘要:《工程制图》课堂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在我国高校普遍存在, 学生被动接收知识信息, 互动少, 课堂效果差。作者结合近三年课改经验, 提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该模式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学生参与度高, 教学效果显著。文章内容主要包括构建高效课堂的理论依据及其在课前准备、课堂讨论、课后跟进和评价体系等各环节中的具体实施方法。

关键词:工程制图,高校课堂,学生中心,讨论式教学

参考文献

[1]顾敏.“学习金字塔”理论在高校管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1, (21) .

[2]Bloom, B.S., editor, 1956, 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The Classification of Educational Goals.Handbook I:Cognitive Domain:New York, Mc Kay.

[3]李炳亭.高效课堂22条[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 2012.

上一篇:人才培养微观经济学下一篇:应收账款风险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