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拓展

2024-09-21

研究拓展(共12篇)

研究拓展 篇1

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历程, 即是一部以科学技术为武器挖掘自然资源、拓展生存空间的斗争史。“建筑是人与环境的中介, 是人作用于自然界的表象。[1]”建筑与生存空间的关系, 其本质所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 人口爆炸性增长使得生存空间进一步被压缩;资源消耗量远远超出了自然承载能力;同时环境恶化、气候危机日益蚕食着已受严重破坏的生态圈, 未来人类将在何处生存是当代建筑师不得不面对的新课题。

一、生存空间拓展机制

生存空间拓展机制包括空间存量的更新重组与空间增量的拓展开发[2]。

空间存量的更新重组多发生在人类长期生产和生活的地区, 即人类聚居区。此类地区承载着高强度的人类建设活动, 空间利用已成体系, 但同时空间所承载的活动其内容、性质和强度 (即空间的容量) 都在不断发生变化:低利用率空间被高效利用后而发生空间演替, 即空间存量更新和重组后实现集约化发展, 如工业用地置换为居住用地、闲置旧厂房被改造成创意艺术园区等。

生存空间增量的拓展开发, 意指在人类发展过程中, 已开辟的生存空间不足以容纳人类生存活动, 从而将少有人类聚居区转变为人类聚居区的过程, 包括延续性拓展和跳跃性拓展两类。延续性拓展指在已开辟的生存空间基础上连续向外拓展, 如依托老城区开发的新城;跳跃性拓展是空间区位上不连续的拓展方式, 当连续性拓展对原有生存空间造成影响时, 而采取在少有人类聚居区挖掘空间资源的策略, 广阔的海洋、荒无人烟的荒漠、尚在探索的极地等以往未作为居住目的开发的地区有极大的空间增量拓展开发价值。

生存空间存量的重组与增量的开发相互关联、相辅相成。缺少增量开发, 已开辟的生存空间难以承载人口与资源消耗量的激增, 空间内部更新与重组无从谈起;而缺少已开辟空间存量的新陈代谢, 增量空间的开发将失去方向和动力——盲目拓展地理空间会造成空间资源的浪费。在人类生存空间的功能活动和组织架构日益复杂的今天, 新老空间的互动关系也呈现出多元特征, 此两种拓展机制交替演进。

二、空间存量的更新重组

不同类型的人类聚居区生存空间拓展现状有很大差别, 既有超大型城市, 也有未受城市化影响的乡村, 拓展难点和策略需因地制宜, 分类讨论。本文根据各地区已拓展现状, 分较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两种区域类型讨论空间存量的更新重组。

1、较发达地区

狭义的较发达地区指经济较发达的区域, 纵观全球各国发展状况, 较发达地区往往集中于城市。因此本文对较发达地区生存空间拓展的讨论限定在城市以及城市边缘区范围内。作为人类长久以来生活和发展的区域, 较发达地区虽已形成了相对成熟的生存空间利用方式, 但与之相伴所产生一系列问题如城市核心功能离散、边缘地带难以控制、消极空间分布广泛等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生存空间的充分利用。

城市核心功能离散即城市主要功能如居住、工业、服务业、金融业正在“逃离”城市中心, 导致人类聚居区内巨大的内城空洞, 城市密度的降低并没有创造出更具吸引力的空间, 城市空间的更新与重组更无从谈起。较发达地区的生存空间拓展要从中心城区活力再造入手。在城市中心引入文化创意创业, 凸显城市个性的同时激发公共活力不失为一种复兴中心城区的策略;又如在市中心营造绿色开放空间, 激发活力并创造舒适宜居的人居环境;作品“city nomadism” (图1) 的策略是将居住空间与城市基础设施结合安置, 在城市中散落一个个整合了居住空间和交通空间的可移动起居机器, 不仅为人类提供了在城市中自由生活的可能性, 同时也成为城市风景。

城市核心功能逐渐分解到城市中心区以外的郊区、乡村, 还引发了城市边缘区失控的问题。自然扩散的城市内容物使得城市边缘地带敏感又薄弱。城市边缘区有如下几个特征:人口增长速度快, 流动性强, 且结构复杂;空间布局无序, 未经合理规划;生态系统脆弱, 环境污染较为严重等, 多为低收入家庭、流动人口的栖息地。若政府提供廉价住房并打造符合民情的产业使得以上不稳定人群“居有定所、食有所依”, 城市边缘区难以控制的问题将迎刃而解。作品“Let'stalk about garbage” (图2) 正是这句箴言的实践者, 政府为贫民窟Dharavi提供免费替代性住房, 居民将生活产生的垃圾再回收作为小商品生产的原材料, 满足孟买城市生活所需。

消极空间分布、穿插于已建成空间的各个角落, 具有小型、混乱、难处理的特点。针对大尺度消极空间的操作手法是空间再利用, 作品“冷凝塔改造青年社区”将工业遗存的废弃水塔改造为青年社区, 水塔得到保护的同时创建了舒适、绿色、活力的居住空间。另一操作手法是将小尺度消极空间融入到城市整体空间架构中[3], UA竞赛一等奖作品“垂直切片” (图3) 紧贴被忽视的住宅山墻面, 加建一个垂直的薄片作为活动空间。从城市角度看, 沿街界面形成了一个如同橱窗般的展示性立面, 不失为激活城市局部空间的良策。

2、欠发达地区

欠发达地区是相较发达地区提出的概念, 指“有一定经济实力和潜力, 但相较发达地区还有一定差距, 生产力发展不平衡, 科技水平还不发达的区域”[4]。欠发达地区由于地理环境、地形地貌、气候条件的制约, 又或是行政区划、交通区位不便等种种原因, 自身缺乏发展动力, 带来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产业的单一化和人口“外流”等现象。

资源与资金有限是欠发达地区的显著特征之一, 能否运用最有效、最经济的投资发挥最大的综合效益是其空间拓展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再生式设计——在原有空间基础上进行渐进式发展毫无疑问成为解决资源及资金问题的有效拓展策略。作品“Repair Goaf” (图4) 将废弃的东胜煤田加建成一栋栋居住大楼, 原垂直矿工升降梯用来搭载大楼居民上下楼, 原油气垂直管道用来向地下输送新鲜空气。基础设施落后是欠发达地区另一个特征, 这就要求建筑师在方案设计之初考虑到方案“落地”时要面临的问题, 尽可能结合当地的建构方式, 提出可实施的建造方案。2012年e Volo二等奖方案“山体创可贴” (图5) 是基于当地技术进行地域性设计的典范, 建筑外部采用了中国南方传统的穿斗建造手法, 内部则还原了传统村落布局方式。欠发达地区的特征之三是地震、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发, 当地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这就对欠发达地区生存空间的拓展提出重视灾害预防的要求, 需对灾害隐患进行先期部署。作品“雅安·雨塑新生” (图6) 针对雅安多雨的气候特点, 新建筑屋顶采用曲面形式, 可减缓雨水冲刷, 并将雨水引至屋檐在廊道外形成雨帘, 在降低洪涝发生率、避免雨水入户方面起到显著作用。

三、空间增量的拓展开发

向海洋、荒漠、极地等少有人类聚居的区域进行空间增量的拓展开发一定程度上可暂缓生存空间紧张的现状, 但从生态平衡的角度看向此类空间的拓展很可能对地球带来不可预测的影响。对此类空间有限度的拓展应首先研究人类生活介入后对区域生态的影响以及对人类自身的影响, 在结论可行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规划建设活动。

1、海洋空间

占地球表面积70% 的海洋作为人类生存空间的可拓展区域之一, 蕴藏着巨大的可开发性资源。海洋的水体受到地球、月球的引力作用使海洋环境始终处于相对运动的状态。海洋灾害如风暴、海啸严重威胁着海岸及海上居住者生命安全, 此外影响海上生存建筑拓展的因素还有海浪的波动造成近海岸的不稳定性, 以及由于水体腐蚀造成的建筑材料破坏。

通过选址避开灾害多发区, 并结合灾害预警, 可将受灾程度控制在最小范围。一般而言, 海岸地带开阔, 呈喇叭口状迎向海洋风向的地带易遭受海啸的正面侵袭, 选址在避风港地带较为安全。长期与海洋作斗争的荷兰人已经意识到, 人与自然的对立可能会出现灭顶之灾。荷兰建筑师欧道斯是“与水共舞”这一理念不遗余力的实践者。他提出海陆两栖的建筑:将海上建筑建造在由泡沫和混凝土打造的浮动地基上, 浮动地基与结构柱锚固在一起。风浪的侵袭引发海浪时, 建筑地基将脱离结构柱, 随海浪起伏成为融入海洋的元素, 此策略有效解决了海浪的波动造成近海岸水体系统不稳定的弊端。海上建材的选择要注重材料的防腐蚀、防风化、防锈、防潮等性能。建筑基底与海水直接接触, 要求材料的防腐蚀性能和抗压性能好;设施管道既要求材料的抗腐蚀性能还要保持管道的通畅性, 避免微生物对管道的附着引起管道堵塞。作品“水上摩天楼” (图7) 是将生存空间的触角延伸到海洋的代表作品, 将以上三个策略融于设计的同时还创建了一座集生活、工作、娱乐于一体零能耗的海上方舟。“水下摩天楼”通过海浪、风力、潮汐能、太阳能、生物能的转化维持能量平衡;且水产养殖和水栽培技术为自身生产大量品种繁多的食物;最后, 依托废物回收和循环利用技术, 不会对环境造成破坏和影响。

2、荒漠空间

荒漠占全球陆地总面积的21%, 由于自然因素及人为活动, 荒漠化日益蚕食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空间。荒漠地区昼夜温差大, 日照丰富;气候干燥, 雨量稀少;风沙多, 沙暴频繁。针对昼夜温差大需做到隔热与保温, 二者原理都是尽可能减缓内部空间同外界的热量交换速度, 炎热时段采取遮阳、引风的措施;寒冷时段注重蓄热、避风都是为了创造适宜的室内环境。方案“通天沙塔” (图8) 采用双漏斗造型, 通过建筑内部空气对流达到降温的目的。

荒漠地区的风力大且干燥, 风中常夹杂沙尘形成沙尘暴, 建筑物还要具有躲避、抵御强气流的能力。建筑自然通风是适宜性人居环境的基本条件之一, 即使在风沙大、气候干的荒漠地区考虑到居民的身心健康同样需要新鲜、流动的空气, 因此荒漠地区对强气流的处理在抵御的基础上还需进行部分引流。在选址初期应首先考虑避风, 建筑开口位置应尽量避免直面寒冷季节的主导风;挡风主要靠建筑围护结构形承担;引风是指过在抵挡强风的前提下获取流动空气;滤风是指利用植被滤掉气流中的沙尘获取新鲜空气。

此外, 荒漠地区限制人类生存空间拓展最为严重的因素是“空气干燥、地表缺水”, 原住居民为解决荒漠地区缺水问题提出大量集水、蓄水、节水的策略, 其中我国新疆地区的“坎儿井”就是荒漠地区独树一帜的地下水采集和灌溉工程。作品“Mist Tree in Atacama Desert” (图9) 是针对阿塔卡马沙漠地区独特气候设计的集水方式, 建筑外立面是模拟树根吸水模式设计的网状结构, 通过捕获太平洋上空的雾气凝结成水滴后源源不断运送到阿塔卡马沙漠地区, 使原住居民的回迁具备了现实意义。

3、极地空间

极地是地球南北两端纬度66.5°—90°的地区 (即南极和北极) , 面积约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18.8%, 同海洋和荒漠一样生存空间可拓展增量相当大。南北极地理位置特殊, 气候恶劣, 目前除各国科考队员外尚无人类长期居住。

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极地环境与气候的特殊性, “冰极”、“风极”、“寒极”、“旱极”简明概括了极地生存空间的拓展难点。为使建筑稳定在冰层, 往往采用架高式基础, 并尽可能减小柱基尺寸;为解决极地地区风荷载大的问题, 除要求结构达到足够强度外, 建筑的形体设计要尽可能减小建筑迎风截面的高宽比和面积;抵御极地严寒要求建立以保温为主的能量平衡体系;极地年降水量极少, 可直接使用的液体淡水有限, 建筑可选址在融雪形成的淡水湖泊附近, 采集冰雪融化后作为淡水来源。

极地生存空间的拓展以美国建筑师Derek Pirozzi设计的“polar umbrella skyscraper——极地摩天伞” (图11) 为代表, 该方案循环利用海洋中的含盐水, 通过安装在建筑核心处的渗透性发电设施产生再生能源, 并利用海水重塑增厚地表保护膜, 建筑巨大的顶盖将吸收的紫外线转化成能量。此方案获得2013年e Volo竞赛一等奖。

图片来源图1、图7、图8:http://www.d3space.org/competitions/图2、图12:http://www.archiprix.org/2015/index.php/图3:www.ua2004.com/uajs2.html图4、5、9、10、11、13:www.evolo.us/category/compettion/图6:http://www.aim-competition.com

四、结语

人类生存空间的拓展关注人类未来将在何处生存的问题, 既要有科学预测, 也要视角独特、大胆创意, 并着眼于目标地区的整体环境, 综合考虑目标地区的气候、资源条件, 结合当地传统生活方式, 不拘泥于空间形式的限制, 从而缔造出可持续发展的生存空间。

摘要:本文以拓展人类生存空间为研究对象, 从空间存量的更新重组和空间增量的拓展开发两种类型讨论各自拓展机制, 并归纳总结拓展难点、拓展策略、操作方法, 旨在为未来人类生存空间的拓展指明方向。

关键词:建筑设计,生存空间,拓展机制,拓展策略

参考文献

[1] 吕爱民.从自然气候到人工气候:对建筑目的的探讨[J].新建筑, 2001 (1) :56-58.

[2] 李倞, 徐析.欠发达地区的可持续环境设计策略探讨[J].中国园林, 2013, 29 (12) :21-25.

[3] 戴颂华.居住无极限?!生活巨构抑或生存巨构[J].时代建筑, 2011 (3) :44-47.

[4] 黎宁.当今建筑设计领域的未来主义倾向与思考[J].建筑学报, 2012 (9) :13-19.

研究拓展 篇2

社团课程拓展教学研究

摘 要:校长要具有校本课程研究与开发的领导力,在实践中运用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分九个模块设置北湖学校校本社团课程,通过对国家和地方课程进行二次开发,形成学校校本课程,完善三级课程体系,实现对课堂教学的延伸、补充和拓展,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兴趣培养需求,达到知识+能力+创新正迁移的目的。 关键词:社团课程 领导力 行动研究 校长要具有校本课程研究与开发的领导力,能够合理运用国内外教育理论,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开展校本课程的行动研究。本文从校长领导实践,社团课程发展和社团课程的成果几方面进行分析,介绍了北湖学校开展社团课程的经验和不足,借以引起广大教师对社团课程的重视。 一、校长总领校本课程研究与开发的领导力实践 结合自身的认识与实践,笔者谈一谈校长总领校本课程研究与开发应具备哪些领导力。 1.校长对课程与教学的领悟能力 笔者的观点是:课程与教学是学校的核心工作,对课程与教学的有效领导是一名优秀校长所要具备的重要素质,校长能够总领构建学校三级课程体系,对形成学校核心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校长对课程与教学的思想能力 笔者的思想是: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开发要根植于国家和地方课程,立足于常规课堂教学,通过对国家和地方课程的二次开发,实现对常规课堂教学的补充、延伸和拓展,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并为学生发展奠定基础的目的。 3.校长对课程与教学的调研能力 笔者的结论是:通过深入学习现代先进教育理念,深度考察省内外名校,深化整合学校教师、学生、条件等资源要素,只要不断创新和丰富学校的课程文化,就能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力、学生的学习力和学校的发展力。 4.校长对课程与教学的创新能力 笔者的做法是:利用学校自身资源优势,以学科社团为组织形式,践行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课堂,每周安排2课时,定位为校本课程并纳入课程表,开展学科社团拓展教学,实现对常规课堂教学的补充、延伸和拓展,边研究边开发实用的校本教材。 5.校长对课程与教学的规划能力 笔者的行动是:在学习调研的前提下,我校于9月启动了学科社团拓展教学;经过半年的探索实践,于 月,制订了《学科社团拓展教学规划》;经过一年教学实践,于10月,我校《学科社团拓展教学研究》通过大庆市教科所推荐申报省级重点课题,于4月,得到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并顺利开题;在课题研究的基础上,于209月,按照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把我校31个社团课程设置为9个模块,列入学校课程表中,使教学时间和组织形式得到保证;形成社团课程拓展教学研究解决方案。 二、我校学科社团课程的行动研究与发展过程 就发展路径和过程等方面,谈一下我校学科社团课程的行动研究。 1.发展路径 我校创新开设学科社团拓展教学校本课程,其发展经历了“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过程。一是本课程发展路径正确,边干、边研究、边总结、边创新,方便操作,可持续性强,能够启发课程建设思路;二是对国家和地方课程进行二次创作,形成学校校本课程,完善三级课程体系,实现对课堂教学的延伸、补充和拓展;三是学生参与度高,具有普遍意义,价值关乎学生终生素质培养和发展能力提升。 2.发展过程 三年的学科社团课程拓展教学研究,经历了尝试期、发展期、扩张期、转型期和品质期的发展历程,从最初的11个社团,11名教师,158名学生,发展到现在的31个社团,35名教师,481名学生。一是校本课程建设的思路、设置、管理、实施要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兴趣培养需求;二是选题要客观实际,具有可持续性;三是务必受到学生欢迎,务必取得成效,务必实现知识+能力+创新的目的。 3.五问社团 一问“叫什么”。每个社团都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如青鸟陶艺工作室;二问“凭什么”。凭教师专长,凭资源优势,凭社会认可度;三问“学什么”。学拓展知识和再生成性知识;四问“怎么学”。即课前延伸探究、课中组内交流、课后全班展示和大家点评”,进行“三题式”教学模式;五问“学什么样”。每年进行二次教学成果大展示,接受专家、家长、社会各界人士和新闻媒体的鉴赏点评。 三、我校学科社团课程的研究成果与发展愿景 我校学科社团课程拓展教学的行动研究,根植于教学,理念先进,生命力强,成果显著,内涵丰富,发展愿景美好。 课程设置成果。我校按照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设置9个社团课程模块,即创意创新模块,手工工艺模块,数学思维模块,自然科学模块,汉语文学模块,外国语言模块,竞技运动模块,艺术表现模块,内省反思模块。 校本教材成果。我校成功研发了《创意技术》《栽培技术》《军乐训练技术》《中小学陶艺》等校本教材。 教学模式成果。我校总结了15种社团课程拓展教学创新做法,形成了“三题式”社团拓展教学基本模式。 人才发展成果。我校35名社团教师的专长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学生培养面达到93%,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和探究实践能力。 教学发展成果。我校社团课程拓展教学内容不断丰满,内涵不断丰富,面向家长及各界人士进行教学成果大展示活动5次,取得了广泛认可;参加省市创意航模、车模、机器人、艺术、动漫等各级各类比赛,获得单位奖项6个,团体奖项8个,教师获奖38人次,学生获奖139人次。 学校发展成果。我校年7月,获得“中国创新型学校”荣誉称号;2012年4月,评为大庆市首批“体育艺术教育特色学校”;2012年11月,评为黑龙江省“艺术基点校”。 校际交流成果。我校2012月,大庆市教师进修学院干训部组织校长培训班69名学员来我校参观学科社团拓展教学工作,得到同行一致好评;2012年4月,在湖北仙桃举办的全国首届“特色办学与内涵发展”卓越校长论坛,我校作《学科社团拓展教学研究》专题经验介绍;2012年7月,在铁力市黑龙江省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模式研讨会作“践行素质教育理念,提升学生综合水平”经验介绍;两年来我校共接待市内外教育局和学校的教育同行学习考察1000多人次;获省市“标准化学校建设”“数字校园示范校建设”“规范办学行为”“艺术基点校”“教育均衡化发展”等多项荣誉称号,专项检查和市区人大代表等都对我校的社团课程拓展教学给予了高度评价。 教育是对未来的判断,对课程和教学探索研究都是教育发展永恒不变的主题,北湖学校将继续走在创新发展的路上,坚持内涵发展,特色发展,持续发展的理念,凝心聚力创办优质学校。

小学美术单元课程拓展研究 篇3

关键词:小学美术 课程 拓展研究

在目前流行的公开课、比赛课、研讨课教学中,一个内容往往要求一课时完成。有的老师往往为了能在一课时中完成教学任务,会对教学目标进行强制取舍,对作业练习形式进行简单化设计。然而,一节课能够完成的只是些简单的小作业,能够评价的也只是“知识与技能”层面的,不可能实现较高水平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目标,学生获得的是碎片化的美术知识。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美术教育迈入“新常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成为教育目标,我们寻求更为完善系统的教学方法。早在1931年,美国芝加哥大学的莫里逊创导了著名的“莫里逊单元教学法”,得到迅速推广。以某一主题或单元内容为单位的整体开发,各学科通过几个课时共同完成的一个教学主体,使学生知识掌握的更深入、系统,充分发挥教学整体优势。由此联想到我们的美术课堂教学,美术教师树立起单元化课程意识,改变教师以往仅仅关注一节课的教学思维方式,逐渐将每一节课的教学都放到一个更为广阔的范围内。将教材、活动等划分为完整单元进行教学,每个单元均有规定的学习目标和内容,时间长短因学习内容和学生个人情况而异。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义务教育课程必须增加灵活性和选择性,才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和多样化成才的需求。下面,笔者结合小学美术常态课中的教学实践,介绍三种单元课程拓展的过程和方法,使美术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一、分步单元课程——技艺难度学习的梯度化处理

早在20世纪初,西方学者卡罗尔(Carroll,J,B)指出课堂教学仅仅从增加时间上考虑保证教学效果会加重学生的负担,所以,教师需要从“质”的角度积极管理时间,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在单元备课中,不仅关注目标的有效、内容的有效、教法的有效同时,教师要站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才能达到有效教学。

为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发展的需要,单元化课程在内容的设置上呈现梯度上升的过程。由于小学段年龄层次跨度大,在课程内容的开发上将课程设置为几个阶段,由浅入深,层层递进,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原有基础上获得不同程度的提高。

1.推进式分步

推进式分步是几个“半独立”的“小课”构成“大课堂”,每一节小课解决教学内容的一个角度或一个侧面的问题,犹如搭建房子从“挖地基”到“垒墙”最后“盖屋顶”一步步推进完成。如在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美术》五年级下册《植物写生》这堂课中,引导学生观察单株或数株植物进行写生。笔者从城镇中心小学交流到农村小学支教发现,同龄的农村孩子线条造型非常薄弱,大多还停留在简笔画式的造型表现水平,城镇孩子一课时能迅速完成的植物线条写生在农村这群孩子中是完成不了的。如果教师一味求速度,忽视学生视觉直观感受不加以具体分析指导,长期积累,学生的美术能力将缺失。因此,笔者认为,打破教材一课时的时间限定,把一课重点瓦解成几个小版块阶梯式地进行教学。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实物与图像,运用局部观察法从细节入手,先画一片叶子再表现一簇叶子,重点表现叶子的疏密表现,前后远近线条的虚实,接着表现错综穿插的茎、枝干,完成整株绿萝的写生,接着表现多株绿萝的茂盛场景,最后自由表现喜欢的盆栽植物,尝试运用其他工具材料表现植物。

2.探究式分步

成功教育理论告诉我们,学习需要成功的不断刺激。课程分步不仅只是把一课的难点分割成几块,由浅入深地进行学习,还可以在学生学有余力的条件下,对教材进行深度挖掘,二次创作。如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美术》六年级上册《街市新貌》一课(图1),课前分析学生从生活中街道两旁的店面变化深切感受到经济的迅速发展,带着这种生活体验和创作冲动进行分步教学。第一步:绘制平面的店铺草图(一次创作),研究内容:欣赏感悟特色店铺的橱窗设计;第二步:制作平面纸店铺,研究内容为:利用各种纸材的特殊纹理、色彩,设计美观的店铺字体,要体现店铺产品特色;第三步:绘制立体的店铺草图(二次创作),研究内容:欣赏感悟世界各地有趣建筑造型;第四步:利用各种手段把纸立起来,巧妙制作出趣味十足的店铺造型作品。通过二次创作,作品在形式、色彩、造型手段等多方面都比原先第一次作业更加丰富,更加符合学生的审美需求。优秀的作业使学生感到自己的创作可以比教材中的作品更为精美,这种成功感受,才能真正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在分步阶梯式地教学过程中,按知识点的难易和学生接受能力的递进分层,知识内容逐步推进,如波浪一般,推波助澜,学生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创想能力、审美态度、文化理解等美术素养逐步积累提升,这样,一个月一个学期一年下来,真正培养学生对某一个方面的美术爱好,逐步形成个性品质和健全人格。

二、拓展单元课程——艺术表现的丰富拓展

课程拓展主要针对教材内容较丰富的课,是把一课时教学目标打散成几个小目标,把粗线条的教学目标变得细化,对目标进行重组,单课时扩展为几课时。这种组合的课程既突出课课之间的连续性,又凸显了每节课的独特性。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消化吸收和思考,学生的能力和品质能有大幅度的提升。

1.内容拓展

内容过于丰富的教材犹如满汉全席,食客们眼花缭乱,不知如何下筷,假如改为一盘一盘有针对的品尝,才能尝出每种菜肴的独特味道。如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美术》三年级上册《彩色拼贴画》一课(图2),品读教材图例,《水族馆里的游泳者》、《江娃拉马梅香骑》这两张图例是关于剪纸的不同艺术形式,用来欣赏感悟不同名家的剪纸艺术风格。从彩色拼贴手段看,拼贴画的步骤图1《女人像》《新农村》展示从主体到细节与背景添加装饰方法;步骤图2《蝴蝶》《拳击》展示碎纸拼贴的方法;步骤图3展示拼贴的先后顺序,还展示了彩纸撕贴添加的方法;图例《坐大巴》展示了碎纸想象拼贴的方法。通过图例间比较,还发现色彩明暗对比关系:《女人像》《拳击》《新农村》选用黑色作底纸,与主体浅颜色对比强烈,《蝴蝶》《坐大巴》用浅色做底纸,与深色主体强烈对比。从整体创作题材来看,有人物、动物、昆虫、风景,还可以衍生出更丰富的创作题材。面对丰富的教学内容,如何鱼和熊掌兼得呢?运用课程内容扩展,三课时有效教学的探索与实践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图3)

从不同的造型手段入手,把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扩展成三课时,有侧重地分别学习马蒂斯、库淑兰以及碎纸拼贴的拼贴方法。再深入分析第二课时“向库淑兰学剪纸”,其内容极其丰富:库淑兰的人物背景、剪纸图形样式分析、色彩的搭配要诀、拼贴方法解析等。单单从一节课把这些大量的知识点都讲述分析清楚是远远不够的,假如在课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还可以把“向库淑兰学剪纸”这一课再扩展成单元课,学生获得的知识才能扎实有效。

2.技法拓展

当代艺术媒介广阔,造型丰富,教师不能只局限于教材里的某个技法,要多向学生呈现多元的艺术手段,让学生明白艺术的表现可以有多种表现形式,从而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拓展学生的艺术思维。如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美术》一年级上册《画画叶子》一课,重点是让学生画画自己最喜欢的一片叶子。尝试写生一片树叶之余,可以从学生喜欢的、有能力掌握的技法出发,进行趣味的单元化课程拓展。可以开发出《树叶拓一拓》、《树叶粘贴》、《树叶纹样设计》、《树叶装置》等一系列单元课程(图4)。连续性的单元活动产生单课时无法呈现的趣味画面,学生从中获得知识,享受乐趣,经历由冥思、联想到惊讶、好奇,又转变到惊喜、重生的过程。

三、整合单元课程——学科知识与文化内涵的巧妙结合

整合,就是把零散的东西合并、精减,最终形成有价值有效率的一个整体。这种整合是建立在学科本位问题或研究性问题的思考之上,追求学生全面发展的三维目标,常常需要较长的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一节课很难实现。为创建更有效的美术课堂教学,逐步确立“单元意识”,确定单元主题,整合课时,改变一课一课地教,学生一课一课地学的教学模式,实施一体化教学,用单元问题引领学生的思维。

单元化问题一般可分为内容问题、单元问题、基本问题三种层次的问题。(图5)第一层次是内容问题,来源于课程标准中的学习目标,往往在单课时中就能马上解决。如学习浙美版小学美术第6册《三原色和三间色》一课,解决“色彩的三原色和三间色是什么”的问题。第二层次是单元问题,提出一些开放的、没有现成答案的、需要学生运用聪明才智才能够回答的问题,这种问题往往需要几周、几个月甚至一学期的时间学习才能回答。如学生在三年级、四年级、五年级的色彩单元学习中,不断吸收了色彩的基础知识、色彩与生活、色彩与情感、色彩与性格等知识后,需要不断地思考“哪三种颜色代表我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第三层次是基本问题,引发学生的好奇和思考,从而能从根本上提升美术课的内涵和品位。如思考“假如我们的世界没有颜色会怎么样?”从色彩对人类生活的意义价值进行深入思考。

当然这种整合的跨度可大可小,可以针对同一册前后同类型的课,可以针对上下册同类型的课,还可以大跨年龄层,分低、中、高段把同一学习板块的内容进行有效整合。把单元作为一个系统,围绕三层问题进行研究,用大美术教学观统领教学的各个环节,把各个知识点放在一个大的美术环境中学习,形成纵向性的学习体系。有利于学生知识的积累,掌握方法,提升能力,更关键的是有利于知识体系与框架的建立等。这些理念与方法,不但有利于提高小学美术课的效率和质量,更关键的是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美术素养与学习能力。

四、结语

新课改为教师开放了自由广阔的空间,单元化拓展课程犹如一桌桌丰盛的精神大餐,为学生成长提供了多元营养,它改变了固定、封闭、单调的传统教学模式,构建起了变化、开放、多元的现代教学模式,从而让我们的课堂别开生面,异彩纷呈。随着对美术常态课中单元化课程拓展的不断探索和实践,我们的美术课堂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开发和培育学生的潜能和特点。

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任重而道远,我们将继续深入研究单元化课程拓展教学方法,练就一双慧眼,善于发现课程的教育价值,确定适切的单元教学目标,选择适宜的单元教学内容,采用新颖的学习方式,安排恰当的课时,让学生的自由和个性得到尊重,学生的自我积极性与独立思考能力进一步深化,以提升美术课堂教学水平,推动新课程教学改革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崔允漷.《有效教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2]胡知凡.对我国中小学美术教科书的研究与思考 [J].中国美术教育,2011(2)

英语课堂拓展研究 篇4

一、创造性使用教材, 拓展英语文本

在英语教学中, 教师应以教材为依托, 把学习内容进行有效地拓展, 把教材变成学材, 真正做到“得法于课内, 受益于课外”。它可以帮助学生解读文本, 扩充英语课堂的容量, 使教材的优点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这样既能深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又能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对学生很有帮助。比如:在学习7A教材中, 课本要求学生掌握交通工具的运用, I go to school on foot. 变成I walk to school;They go home on foot. 改为They walk home;He goes to work by bus. 换成He takes a bus to work.以此方法让学生学会其他交通工具的运用:He goes to Beijing by plane. 变成He flies to Beijing. (by plane—用动词fly来代替改写句子) ;同样的方法得出by bike—ride, by car—drive等动词来改写句子。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不仅能够巩固学生课本上所学的知识, 而且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从而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能力, 这样既立足于文本, 又超越文本, 既从文本出发, 又反哺文本。

二、注重知识积累, 拓展英语阅读面

天才在于学习, 知识在于积累。在学生的英语学习过程中, 阅读能力是很重要的一项能力, 单靠书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 对于正在打基础的中学生来说, 增加课外阅读当然就少不了对各种各样的知识的接触。但是学生在英文阅读中所接触的知识是自己不熟悉的, 即使文章中没有陌生单词, 学生也会不理解阅读内容。在学生的日常学习过程中, 要注意让他们多看书, 尽可能地拓展知识面。例如:sheep绵羊, 但是black sheep就翻译成“害群之马”;walk是“散步”, 而all walks of life翻译成“各行各业”;black and blue是“黑色和蓝色”, 而fall black and blue翻译成“跌了青一块紫一块”等。

这样从一般文字资料中获取额外信息, 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也让学生通过获取信息的方式学会欣赏, 最终领悟文章所体现的思想内涵, 使学生能够根据文章的字面意义结合语篇结构和内容的逻辑关系, 引导学生对文章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想。这样拓展可以让各个层面的学生或多或少地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种活动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能力水平, 更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学生像鱼儿, 应在海里遨游, 而不只是在井里跳跃。

三、鼓励学生质疑, 拓展英语思维能力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有所疑, 才有所思, 有所思, 才有所得, 教学的根本在于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而思考的起点在于疑问, 学生有了疑问才会进一步思考问题, 才会有所发展、有所创造。英语教学是一个动态对话的过程, 具有极强的突发性和偶然性。当学生提出新问题时, 教师应抓住学生的质疑点进行有效拓展, 这样既可以解决学生的疑问, 又可以启发他们的思维, 同时还可以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例如:The doctors tried as much time as they can ____ (save) the dying boy.当学生问为什么填to save, 而不是save时, 就说明了学生在思考、质疑和自我反思。

同时笔者又让学生做了一道经典选择试题 (2014, 无锡卷) , 如:

I hope the train will arrive on time, but it’s _____ my control.

A.within B.without C.under D.beyond

此题考查的是介词短语的用法, 句意是:我希望火车能按时到达, 但这是我无法控制的。根据句意, 排除答案A、B, 剩下的C、D答案, 学生无法判定, 其实under sb’s control意为“受人控制”;beyond sb’s control意为“在某人控制之外”, 根据句意, 答案选D。这就是让学生在质疑中进行拓展, 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延伸, 虽然under, beyond, control这三个词早已学过, 但是构成介词短语的形式很少出现, 这对学生有一定难度, 同时也说明学生在思考, 想真正弄懂它的原因, 在学生今后实践运用英语时, 他们就会尽力避免固有的思维方式, 审慎思考, 全面考虑, 从而全面提高自己的质疑能力和英语水平。

四、关注新旧结合, 拓展学生归纳对比能力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 学生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 教师必须以教材为轴心, 把相关的知识放在一起进行拓展, 通过举一反三的练习, 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准确理解和把握, 进而使其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体系。

例如:在教学8A Unit 4 Do it yourself的Study skills时, 就是把部分形容词加前缀 (un-, in-, im-) , 变成它们的反义词, 然后笔者就复习以前学过的一些动词前缀 (dis-) 和变化后缀careful— careless;useful—useless, 再加上没有前缀和后缀的形容词的反义词, 如:rich— poor等, 并将其归纳成表格 (见表1) 。

通过这样的拓展练习, 既强化了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 又巩固了他们对旧知识的掌握。

五、分清教学主次, 帮助学生明晰重点

随着信息和网络的不断发展, 教师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越来越丰富, 这就要求教师独具慧眼, 把握好拓展的“尺度”, 把与教材联系最紧密、与学生现有水平最贴近的材料选出来, 为教学服务。拓展虽然是教学的有力手段, 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教学内容, 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 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 提高学生英语学习能力, 但是无论是拓展的次数、内容和时段, 还是拓展的广度、难度和高度, 都要遵守适时适度的原则, 分清教学主次, 不能偏离主题, 不能脱离教材, 更不能曲解文本。

总之, 拓展是一项智慧的创举, 有效的拓展体现了教师精心的设计, 吸引了学生积极的参与, 有效拓展作为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 是学生自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策略, 它更能使英语课堂锦上添花。教师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要有效开展课外阅读拓展训练, 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使其在阅读过程中获取需要的信息, 自由地享受阅读, 在无形之中提升自己的英语素养。

摘要:拓展教学是一种新型的英语课堂教学方法, 有利于开阔学生视野和增加学生知识面。通过对创造性使用教材, 拓展英语文本;注重知识积累拓展英语阅读面;鼓励学生质疑, 拓展英语思维能力;关注新旧结合, 拓展学生归纳对比能力;分清教学主次, 帮助学生明晰重点等五方面探讨了如何正确拓展英语课堂教学。

关键词: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拓展方式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拓展性阅读教学研究 篇5

2008-03-06 20:40:52| 分类: 计划总结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摘要:小学语文拓展性阅读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文章针对语文拓展阅读研究形式、培养学生拓展阅读能力的主、客观措施结果及结论做了一定探索。

关键词:小课堂

中课堂

大课堂

拓展

阅读

全国小学语文“发展与创新”教育课题是在中国教育学会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申报立项的研究课题,是教育部“十五”规划课题。我们学校于2002年3月向全国小学语文“发展与创新”教育总课题组申报立项,成为这个大家庭的一员。近四年来,在上级教科研部门、总课题组负责人龚浩康教授的关心指导下、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下以及很多老师的大力支持配合下,我们课题组进行了大量的课题实验和艰苦的理论探索,终于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现总结如下:

一、课题的提出

在教育改革的今天,全国小学语文“发展与创新”教育课题从未来社会对复合型、创新型人才需求和新世纪我国基础教育要“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出发,针对传统教育“重分数,轻素质:重灌输,轻主体:重知识,轻文化:重课内,轻课外”等诸多弊病,抓住“发展”与“创新”这一当前课改和素质教育的重点与核心,立足于学生的协调发展与可持续发展,以“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发展空间,以“自主、合作、探究”的“三类环节”为发展策略,以“主体、内容、方法”三个方面为评价要素,构建大学科教育框架,从而形成适应新世纪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需求的新课程教育理论体系及创新型人才培养需求的新课程理论体系机器教学操作系统。

素质教育已成为改革和发展之潮流,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它对学校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是学校教育如何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前提下,与课外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之形成全方位的教育体系。而语文拓展阅读作为学生自我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既是对学生自我能力培养和全面素质提高的一个关键环节,也是对学校教育及语文学科的拓宽、延伸和补充。

我们要十分重视阅读,加强阅读教学。要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浓厚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现代社会里,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学生是缺乏获取新知识能力、缺乏发展潜能的学生;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家庭是文化内涵浅薄的平庸的家庭;一个不重视阅读只重视应试的学校是呆板沉滞的令人窒息的学校;一个不重视阅读的民族,必然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为青少年提供多种多样的内容丰富的读物,引导他们广泛地开展生动活泼的读书活动,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当前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究竟怎样?在阅读过程中还存在哪些问题?需要老师作哪些指导?结果我们发现:

学生对课外阅读缺乏兴趣;方法不当,造成高耗低效;盲目择书,阅读内容单一。我校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相差甚远。为此,我们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小学语文拓展性阅读教学研究”的实验研究,通过研究对现行的语文课堂教学进行改革、补充、扩展与延伸,使学生能把在课堂教学中学到的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在实践中得到应用,并有效地帮助他们深化知识、提高能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二、课题研究的实施目标和内容

本课题将以“发展与创新”为基本指导思想,以“三个保证”为目标,以构建“三个课堂”为核心,抓住“三条主线”,开展“三项素质”和谐发展的研究。

目标:

一、构建三个课堂新的体系。即改革小课堂(教室课堂)、拓展中课堂(校内课堂)、开辟大课堂(社会课堂)。

二、形成三条主线新的思路。即阅读、作文、口语交际这三条主线。

三、促进三项素质和谐发展。即发展学生语文能力、发展学生创新能力、发展学生情感、意志和个性。

内容:

一、改革小课堂。要让小课堂成为发展与创新教育的主阵地。

二、拓展中课堂。中课堂以开展校园语文实践活动为主,让学生在活动中求发展、求创新。

三、开辟大课堂。大课堂指社会课堂。目的是指导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学习语文,用语文,了解社会,体味人生,在大的社会环境中求发展、求创新。

三、课题的实施

我们把整个课题的研究工作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宣传课题、调查现状、分析成因、学习理论、转变观念、设计方案)2002年3月—2002年9月

2002年3月,学校有关负责人参加了全国小学语文“发展与创新”教育组组织的课题培训会,结合我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我校教导处经过认真的研究讨论,确定了启动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成立课题组。学校成立了以校长组长、教务处、教科室、语文科组为成员的课题领导小组,为课题研究提供必要的条件和保障,同时成立了以骨干教师为主研参与的课题研究小组,具体负责方案的策划和实施。

2、制定严格的课题管理与研究制度。学校制定了《德兴小学课题管理办法》,为调动教师参加课题研究的积极性,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学校将课题研究纳入教师的考核中,而且校长还多次召集主研人员和课题组全体教师开会,要求大家加强理论学习,科学规范地开展课题研究。课题小组制定了严格的管理措施,建立了学习研究例会制度,注意在日常研究中记录、收集和整理材料,定期召开阶段小结会。

3、开展前期调查,为制定课题研究方案提供依据。课题组设计了相关的调查表,在学生中进行全面调查。同时,课题组还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与部分学生和学生家长进行访谈,了解学生和家长对我校教育教学的看法,掌握了第一手资料,为下一步制定研究方案提供了依据。

4、组织教师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切实转变落后的教育教学观念。为了提高教师的认识,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实施,课题组还要求实验教师自己有选择地学习教育教学专著。学校还多次将教育教学专家总课题组负责人龚浩康教授等专家请到学校,给教师开教育教学讲座,以提高教师的理论修养。

5、研究对策,制定实施方案。前期调查结束后,课题组多次开会讨论,认真研究调查材料中反映出的问题,针对我校教育教学的现状,共同研究应采取的对策。经过反复讨论,设计制定了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方案。

第二阶段:研究阶段(实施方案、开展“三个课堂”活动)2002年9月—2005年8月

(一)、改革小课堂(2002年9月—2003年8月)

改革小课堂,努力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让小课堂成为发展与创新教育的主阵地。

小学生阅读能力尚在形成阶段,要不断地让学生总结课堂上所学到的阅读方法,并指导学生运用这些方法进行拓展阅读,使之形成能力。为此,学校将重点放到“如何上好每一堂课”上,为此我们学校先后邀请了教育教学专家总课题组负责人龚浩康教授、特级教师石景章老师、特级教师徐善俊老师、龙岗区语文教研员邓蝴梅老师等专家指导课堂教学,邀请青年骨干教师刘小伟老师、赵志祥老师亲自作课,手把手的指导我们,拨出专款,分别参加了总课题组的各项研讨活动,如江西定南首届高级研修班、深圳盐田南方研讨会、湖南怀化全国研讨会、贵州遵义高级研修班、广西南宁全国研讨会等等,派李水清、吴素锋、林萍青老师到杭州、上海观摩情感型课例,以提高每位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学校要求每位语文教师必须教会所有学生使用工具书,为他们创造自学条件;教会预习方法,培养学生预习习惯;教会学生提出问题,提高思维能力;教会学生阅读步骤,掌握读书方法;教会学生设计习题,将知识转为技能,抓住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以课堂教学为中心,有机延伸到语文教学的各个方面。具体如下:

1、以教材中某一篇课文为点,向“同类”文章扩展。同类可以是题材的同类,可以是文体的同类,也可以是写作方法的同类。如学了《峨眉道上》之后,我们教师向学生推荐了《挑山工》。学生们在阅读中把“铺路人”和“挑山工”进行了对比,发现“铺路人”、“挑山工”都是普通人,但是他们都有常人没有的毅力和情操。我趁热打铁,让学生观察生活,写出自己生活中“铺路人”、“挑山工”。这样把拓展性阅读和写作训练结合起来,在训练中提高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表现生活的能力。

2、以节选课文为点,向整个作品延伸。由于教材的容量有限,有些中外名著只能选其中的一小部分,这就给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因此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原著就显得尤为重要。如学习了《草船借箭》,我们六年级的老师向学生推荐《三国演义》,学习了《猴王出世》,老师们又向学生推荐《西游记》。在课内学习的基础上,再读原汁原味的书籍,学生是很感兴趣的。这样做既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又更全面透彻地把握了节选课文的主要内容。

3、以某一课文为点,向相关联的内容延伸。在每册课文中都有一些成语故事、歇后语等等知识,我们就会结合课文的知识点,开展一些讲故事比赛、成语接龙等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多读多识多知,提高学生的知识储备。

4、以某一作家的作品为点,向介绍这位作家代表性作品扩展。如学习了《匆匆》,我们向学生推荐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背影》、〈春〉等等,还比如学习了《草原》,又会向学生推荐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林海》等等。这样,让学生在阅读中了解作家的思想性格、生活道路、创作成就,学习作家勤勉的学习精神、严谨的创作态度、浓浓的爱国情怀,同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让课外阅读根植于课本,既很好地帮助学生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又拓展了他们的知识面,将阅读教学与学生的课外阅读连接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此外,我们还指导学生选择课外读物,推荐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读物,了解书籍、报刊的分类,帮助学生选择书报;此外,我们还为学生创设阅读条件,学生图书馆定时开放,激发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到校图书馆、阅览室看书、读报或借书;班级设立了图书角,图书来源主要发动学生捐赠,通过借书、传阅、相互交流等方法,激发课外阅读的动机。

(二)、拓展中课堂(2003年9月—2004年8月)

中课堂以开展校园语文实践活动为主,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中求发展、求创新。

个人活动形式:开展课外阅读、课外写作、个人投稿等。通过几年来的努力,现在学校里低年级的学生对于浅近的古诗、儿歌能脱口成诵;高年级的学生对于一些世界名著、当代名人名作都熟知于胸。学校图书馆的图书利用率达到了95%。

家庭活动形式:家中订阅报刊杂志,设立家庭小图书室、家庭书架,与亲人通讯等。我们学校的四(2)班王思齐同学的家庭就是我们学校一大批爱书、爱读书家庭中做得比较好的一个,她们周末一般都是在图书馆、深圳书城等地度过的。

班级活动形式:组织学生开展写周记、专题参观、访问、排演课本剧、出墙报、出专栏、出手抄报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全面素质。2002年7月李水清老师组织学生编排的哑剧《一颗钉子》参加了市电视台《小金牛》节目的演出。

小组、社团活动形式:文学小组、小诗人社、故事社、朗诵组等。学校小记者站是《特区教育》、《深圳青少年报》的优秀小记者站,学校的社团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在活动中涌现出一批先进人物。其中2003年6月,由全国少工委、中国少年儿童报刊协会主办的“东方英教杯”小记者评选,我校的张晓漫、黄懋霖分别被评为“明星小记者”、“优秀小记者”。

全校性活动形式:不定期地开展各类征文比赛,演讲会、故事会、朗诵会等。我们通过诸如“民族精神代代传”、“学雷锋、学丛飞”、“我爱我的家园—绿色环保”、“感恩父母,关爱行动”、“国旗,向你敬礼”、“新世纪,我能行”等各种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让学生开阔眼界,受到教育,提高他们的语文写作、表达等综合能力。

(三)、开辟大课堂(2004年9月—2005年8月)

大课堂指社会课堂。目的是指导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学习语文,用语文,了解社会,体味人生,在大的社会环境中求发展、求创新。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从系统论的观点来认识,我们可以把整个语文教育作为一个系统,它是由学校语文教育、家庭语文教育和社会语文教育三个子系统构成的。课堂语文教学虽然是学校语文教育的主体,但是学生在课堂语文教学中进行的语言实践的数量毕竟是很有限的,也是不全面的。据研究,学生一天生活中的说话量相当于其两个学期的课堂说话量,学生课外阅读量要超过课堂阅读量的几倍。因此,必须指导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学习语文,用语文,要以课堂语文教学为核心,构建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相结合的大语文课程体系,把语文学习过程辐射、延伸到学生的课余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让学生紧扣时代的脉搏,了解现实,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要用到语文。

我们先后组织学生同作家、编辑见面。我们请了赏识教育专家周弘老师与我们的家长、老师、同学座谈。

组织学生参加社会上的种种阅读活动,我们年年参加深圳市读书月活动、“科技活动周”奇思妙想征文比赛、“珍惜年华”演讲比赛、深圳市中小学生税法征文比赛„„成绩斐然

几年来我们先后组织学生到世界之窗、深圳野生动物园、莲花山、少年宫、新天下集团、大芬油画村、南岭村等地进行课外实践活动。

让语文教学走出课堂,走近生活,不仅可以优化语文教学过程,而且由于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贴近学生生活,能使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总结成果、资料整理)2005年9月—现在

在基本完成课题提出的研究目标后,我们于2005年9月开始进入课题研究的总结阶段。这一阶段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收集、整理和分析课题研究资料,总结课题研究成果。

课题组对四年来开展的各项实验活动和研究工作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总结,对平时积累的资料进行了认真的研讨,并将研究成果形成论文或总结。我们先后编写了实验教师成果集《探索与实践》、学生创新习作选《新芽

绿叶》。需要收集、整理的研究资料包括各种原始计划、调查表、各种活动材料、原始记录、研究总结、研究报告等。

2、收集研究成果,为课题的结题做好准备。

研究后期,课题组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课题总结、结题的各项准备工作,检查材料准备情况,完善各类资料的整理、归档工作。在对大量原始资料进行深入研究讨论的基础上,撰写了课题的研究报告和工作报告,以备课题管理部门验收和交流。

四、研究结论

1、激发了学生的读书兴趣、陶冶了学生的道德情操

通过几年来的努力,现在我们学校的学生对于书产生了浓厚的读书兴趣,在校园内外学生们潜心读书随处可见,无数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其中蕴含的思想性和人文性潜移默化地薰陶了学生,影响着学生的言行,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勤奋好学”已在全校形成了浓浓的氛围。

2、学生学会了评价阅读结果

阅读结果是阅读过程的产物。阅读结果可反映出一部分基本的阅读情况。评价时,学生能从阅读结果出发,对自己的阅读过程进行反省,目的是“强化成功,形成习惯”,促进学习目标完成。同时,我们还对学生的拓展阅读测评方式进行改进。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总结,激发兴趣,养成习惯,测评采用了“讲、展、赛”的形式。“讲”即讲述,采用读书汇报会、故事会、阅读心得交流会等形式;“展”即展评,就是展评优秀的读书笔记、文摘卡、采抄报等;“赛”即竞赛,采用知识竞赛,查阅资料比赛等形式。通过评价阅读结果,对阅读过程进行反省、总结,使学生进一步产生了“读什么?”、“为什么读?”、“怎样读?”、“为什么这样读?”等自我意识和自我体验,并通过这种自我意识和自我体验,监控今后的阅读行为,提高阅读能力。

3、提高了学生的读写水平

我校在开展课外阅读时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坚持多读多背,提高了学生的读写能力和水平。学生在多读多背中积累了大量的佳句、名篇,慢慢领略到写作方法,从读中学会写。在各级各类的比赛中成绩喜人。

——2002年5月,林贞贞等13位同学获第六届语文报杯作文赛国家二、三等奖;

——2002年12月,陈嘉欣获现场作文竞赛区级一等奖、市二等奖,石一婷获区级二等奖;

——2003年12月——2004年7月两次“科技活动周”奇思妙想征文比赛中,共有张炀凯等19位同学分获区级一、二、三等奖;

——2004年4月,黄懋霖等4位同学在深圳市中小学生税法征文比赛中获市级一、二、三等奖;

——2005年9月,曾莹等11位同学在全国小语发展与创新教育首届作文比赛中分别获国家级一、二、三等奖;

——2005年11月,洪玲同学获获现场作文竞赛区级一等奖、市二等奖;

„„

4、搭建了学生施展自我平台

我校由学生自己主持的宣传媒体主要有“一版三报一台”,即校园展版、各班黑板报、校报、手抄报、校广播台。这些宣传媒体的编辑、播音员等都是由学生自己招聘和组织,自主开展活动,充分展示了学生的个性。

5、锻炼和提高了一大批教师的教学水平,整体上提高了我们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

参加课题四年来,学校十分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把努力提高教师的思想素质和专业素质,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视为学校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措施。造就了一支思想素质好、教学业务精,学历层次高、结构合理、社会信誉度高的教师队伍。历年来,先后有多名教师受到省、市教育主管部门表彰。教研教改成果累累,青年教师的优质课多次获国家奖,在国家、省、市级刊物上发表和交流论文数篇,一大批中青年教师迅速成长起来,挑起了教育教学的重担,涌现出李水清、彭珍萍、石辉英、潘志娇、张丽玲、张晓云、孙焕丽、林春梅等一批骨干教师。先后有李水清、彭珍萍、石辉英、潘志娇、张丽玲、张晓云、孙焕丽、林春梅等老师在总课题组组织的全国研讨会上获一、二等奖。(详见德兴小学实验教师获奖登记表)

学校多次受到上级表彰,2004年9月,吴中天校长被中共深圳市龙岗区委员会评为优秀校长,同时吴中天校长还是全国小学语文“发展与创新”教育课题组的优秀校长。四年来,学校借教育教学改革春风,一年一个台阶,先后通过了区一级、市一级、省一级学校评估,成为一所远近闻名的学校。

五、拓展阅读活动实验的反思与讨论

1、“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这句话从一个侧面说明数量的积累与熟练技巧形成的密切关系。在小学阶段课文阅读量仅300篇左右,三、四十万字,这是无法形成独立阅读能力的。许多名人、专家都曾经断言: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得益于课外阅读;语文素质差的根源是缺乏课外阅读。实验成果显示,拓展阅读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加文化积淀,拓宽视野,培育创造力,形成语文综合素养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冲破“课本”与“课堂”的约束和限制,适当扩大阅读容量,使之与课文课教学有机整合,并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逐步形成优势互补,缺陷相克,课内外有机结合的语文教学新体系,已经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3、此项实验促进学生阅读量的成倍或成几倍的增加,说明学生的智能有很大的潜力,学生完全可以在不增加任何负担的情况下,实现并超越《课程标准》规定的小学生阅读总量。

4、实验结果证明,要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质量和效率,光靠教师的努力是不够的,还需要得到广大家长的积极配合和支持。每个家庭应该根据学校要求指导孩子制订一个家庭课外阅读的计划,个个学生建立家庭小图书室,并达到一定的藏书量。从而把课外阅读引进家庭,使学生在家庭中也有一个良好的语文学习环境,以促使学习型家庭的形成。

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的研究 篇6

摘 要:新一轮的教学改革对小学语文的教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小学语文的拓展阅读教学方面,要能加强创新方法的应用,从而进一步对教学进行改革深化。主要就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的原则及特征进行分析,并对拓展阅读教学的策略加以研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拓展阅读;策略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阅读是比较重要的一个内容,所以要对阅读充分重视并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这样对其自身的语文素质的提升就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的原则及特征

1.小学语文拓展阅读的原则。对小学语文拓展阅读的教学要遵循相应的原则,主要就是以人为本的原则,要最大化地发挥学生自主性以及独立性特征,还要遵循立足文本的原则和拓展开放的原则,主要是内容的开放性以及教学氛围的开放性等。

2.小学语文拓展阅读的特征。小学语文拓展阅读的特征主要体现在阅读内容的拓展以及阅读空间的拓展和阅读方式的拓展。倘若仅仅是依靠课文是达不到阅读教学目标的,所以对阅读内容进行拓展就能够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横向相关的拓展,能够加强学生文本的阅读理解能力提升。而在阅读空间的拓展方面主要就是进行广泛的阅读,这也能够有效提升对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还有就是在阅读方式层面的拓展,通过自主学习以及深入探究等能够加快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

二、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的策略探究

1.对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策略的实施首先要能够对阅读的环境进行积极的创造,这样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就能比较顺畅自然,有时间体会其中的思想内容。老师在这一过程中主要就是进行引导来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这样在双向结合下就能够使学生的语文阅读水平得以有效提升。同时也要能够引导学生阅读想象,让学生更好地对文中的思想感情加以领悟。

2.小学语文的拓展阅读教学要能立足文本并对阅读的内容进行丰富化,从具体的措施实施上说就是要在障碍点上实施拓展。小学生的年龄相对较小,在阅历方面较浅,故此在对文本阅读过程中就会存在诸多的因素限制,并在实际的理解上会有诸多的困难。此时,老师就要给学生正确的引导,并从文本出发进行拓展阅读,让学生在广泛阅读中解决疑难。

例如,在小学语文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阅读中,课前可要求学生搜集有关鲁迅的资料,如鲁迅逝世前后的一些情况介绍,当时的社会背景,别人写的有关鲁迅的文章,鲁迅先生自己写的文章。有的材料可以在课堂内外引导学生读一读,让鲁迅这一人物形象在学生心目中留下深刻的烙印。初读课文时,可先让学生通过默读课文,了解作者写了哪几件事(每件事通过空行成为独立的一部分),给各部分加小标题。指导学生给各部分拟一个小标题,可让学生先说说每一部分的段意,再告诉学生,小标题比概括段意要更简练,一般不是完整的句子,多为短语。可以用自己的话概括,也可以从课文中摘录词句作小标题。最好让每一个学生都试着列小标题,通过交流,从中选出最好的。

3.还可以通过对课堂进行改革,开拓阅读教学可在日常阅读教学中转变传统教学方式,让学生自愿加入阅读中来。在对阅读的方法进行讲解过程中就可以通过做游戏的方式让学生对阅读中的人物进行扮演。这样在阅读的趣味性方面就能够得以有效体现,也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对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能够对教学质量的提升打下基础,这样不仅能够对学生的阅读语感以及对学生的兴趣有着促进作用,对学生的语文视野的开拓也有着很大帮助。由于本文篇幅限制不能进一步深化探究,希望此次理论研究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玉红.让学生的个性在阅读教学中彰显[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21).

研究拓展 篇7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 学校使用的数学教材与教师的课堂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特别是“数学与生活”这一领域知识的增加, 为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供了学习与实践的平台, 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数学的实用价值。但在教学实践中, 我校的数学教师也碰到了一些困惑, “数学背景文化”教学的充分展示需要有一定课时的保障;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能力存在很大差异, 针对不同学生, 基础知识之间的衔接和拓展有待于教师进一步研究;数学知识点与其他人文社会学科以及社会常识等多元化文化体系缺少有效整合;教学中对于知识与方法渗透的融合还需进一步研究提炼。

自2004年7月开始, 我校进行了基于“光谱教育”理念的系列研究, 旨在整合现有的课程资源, 开发出一系列能够反映儿童多领域智力的学校课程, 并融入到课程教学过程中, 彰显学生的个性, 使拥有不同天资和强项的学生都能够得到最适合其自身特质的发展, 最终实现儿童的全面发展。至今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包括《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课程模块与教学模式研究》、《基于光谱教育理念的学校课程规划与实施》, 专门为数学的拓展课程研究开辟了专门的教学时间 (每周三下午20分钟短课) , 开辟了有利于不同能力学生学习的光谱教室, 并尝试推行了个性化光谱教育评价, 为学校开展数学拓展课程设计与实施提供了课程实施时间和空间的保障。

二、数学拓展课程建设的主要目的

学校光谱课程的理念, 着眼于培养、激发和发展学生的数学兴趣爱好, 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潜能, 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 是国家数学学科课程的延伸、综合、拓宽, 是一种体现不同基础要求、具有一定开放性的课程。课程设置的目的是:

1. 通过数学拓展课程的建设, 落实学校育人目标、体现办学思想, 促进学校根据自身特点吸收和内化国内外先进教学经验, 形成办学特色。

2. 通过数学拓展课程的建设, 提高本校教师对课程结构的整体认识、提升教师的课程能力;有利于教师创新教学手段、完善教学方式、积累并迁移教学经验, 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打造学校品牌学科。

3. 通过数学拓展课程的建设, 使学生能够获得一些来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的数学知识以及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技能;使学生进一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生活问题, 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并在数学活动中体会数学与自然及社会的密切联系, 了解数学的价值, 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通过数学方法的提炼, 为初中阶段的数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

4. 通过数学拓展课程的建设, 梳理现有小学数学教材的知识体系, 提炼数学方法, 积累数学思维培养经验, 开发出适合小学各年段的数学拓展课程, 为教师实施相关教学提供指导。

三、数学拓展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

1. 教材建设

课题组教师全盘梳理了小学阶段数学学习的相应课程内容, 根据每个年级儿童发展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以及学生的学习发展的可能性, 做出合理的拓展、延伸及补充。目前, 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设计、整理相关的课程内容:

第一, 数学文化的渗透、挖掘。比如:部分数学知识的起源研究;中外著名数学家的介绍;数学工具的发展史了解;由此开拓学生视野, 拓展数学素养, 激发学生学习情感。

第二, 课本内基础知识的衔接和适当延伸。如:学习了整除知识后, 继续研究能被4、7、9等数整除数的特征;学习了常用的一些简便运算后增设“减法性质”、“同头尾凑十”等特殊的简便运算方法的研究等。

第三, 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提炼。尝试在小学高段对数学知识进行横向、纵向的梳理, 对数学的思想方法进行提炼, 由此来关注方法论的教学。

第四, 主题式数学活动的研究。

第五, 数学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的整合研究。

2. 师资保障

学校成立数学学科专家委员会, 并定期邀请省市内知名数学学科专家对全体数学教师的理论学习、课程设计、教学实践及反思等工作定期进行指导。

第一, 聘任校内数学学科骨干教师, 组成数学学科专家组, 分年级制定数学拓展课程课程标准。

第二, 根据数学拓展课程的课程标准, 各年级教师自行设计教学拓展短课内容。

第三, 由学科专家组成员及各数学备课组长对教师设计出的短课内容进行筛选, 并组织全体数学教师对选中的教学内容进行修改。

第四, 每个数学教师从中选择一至两个内容进行试教、反思、修改, 从而产生每个年级数学拓展课程的精品教案。

第五, 聘请各年级中优秀数学教师为师傅, 承担各年级数学拓展课程教学实施中的指导工作。

3. 教学要求

在数学拓展课程的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 特制定了以下几点教学要求:

第一, 提倡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 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 如讲故事、做游戏、实物演示、模拟表演等,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

第二,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 并与同伴进行交流。教师应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善于选择学生中有价值的问题或意见, 引导学生开展讨论, 以寻找问题的答案。

第三, 注重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 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4. 课时安排

每个年级分上下学期, 按照每周一节课 (20分钟) 进行设置, 一学期以15次课时为基准。

5. 学习评价

数学拓展课程的学习评价要注意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 尊重学生的能力差异, 尊重学生的学习成果。

首先, 注重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 考察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是否乐意与同伴进行交流和合作, 是否具有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视了解学生数学思考的过程。

其次, 重视对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 考察学生能否在教师指导下, 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能否选择适当的方法解决问题, 是否愿意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 能否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再次, 评价方式多样化, 从正面加以引导, 肯定他们知道了什么、掌握了什么, 把教师评价、同伴互评和家长评价相结合, 多种评价形式相结合, 采用课堂观察、课后访谈。作业分析、操作、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

最后, 评价结果以定性描述、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呈现, 定性评价主要用鼓励性的语言, 描述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专注情况, 定量评价主要根据学生自身在原有基础上是否提升为依据, 采用“优、良、合”三级评定。

四、数学拓展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注意点

在课程建设实施的过程中难免有一些问题存在, 我们在研究实践中将进一步从以下几点引起注意, 加以改进:

学习内容有选择权。教师在期初组织全体学生对上年级提供的教学内容进行分类和重组, 选择出必学内容 (与学生后续学习的知识有密切关联的内容) 、主题研究内容 (学生感兴趣的内容) 和不学内容。

学习方式有选择权。主题研究内容的教学权放给学生, 由学生自行根据自己的兴趣点, 搜集相关材料, 为同伴讲授。讲课地点不受场地限制, 可以在教室, 也可以在室外。

学习时间有选择权。学生可以选择学习时间的长短。有兴趣的学生除了每周20分钟的短课外, 可以选择再学习 (额外增加60分钟, 在周五光谱课中实施) , 专门研究主题式学习内容 (分为兴趣类的和知识技能提升类的) 。

进一步规范、完善评价方式。通过走进社会、走进生活, 以访谈、动手操作、试卷问答、课堂观察等多种方式进行综合评价;分每课次评价和学期总体评价。为了使得教师操作更规范, 评价更合理、简便, 拟设计课堂评价项目表, 表格的完成者可以是教师、同伴、家长等。

五、结语

研究拓展 篇8

一、小学数学拓展课程概况

1.小学数学拓展课程的现状

目前, 小学数学拓展课程还处于发展阶段, 在传统课程教学模式的影响下, 拓展课程的推进难免会遇到一定阻碍, 出现各种问题。很多学校对数学教学活动缺乏有效的管理, 在教学过程中, 虽然引入了拓展课程, 但是没有与之配套的教学实例, 数学教师无法对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同时, 数学教师对教材又有很强的依赖性, 无法成为拓展课堂的开发者, 这直接限制了拓展课堂的深入开展。且教师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 知识传递仍然是课堂的主要内容, 甚至是全部内容。拓展课程缺少发展的空间, 教学成果不明显, 这既不符合数学拓展课程的宗旨, 也无法达到相应的拓展要求。

2.小学数学拓展课程的目的

小学数学拓展课程主要依靠学生现有的数学知识, 并结合生活经验。布置课堂活动内容时, 教师应通过实践活动, 激发小学生的潜能, 让其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提高学习兴趣, 增强他们应用数学的意识。由此可见, 小学数学拓展课程重在培养小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以及适应社会的能力。

在推广拓展课堂的过程中, 学校应吸纳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经验, 进一步落实学校的育人目标。而数学拓展课程的不断建设, 也会使数学教师对课程的整体认识得到提升, 教师可以通过对拓展课程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运用, 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增加自身的授课经验。随着小学数学拓展课程建设的不断深入, 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也会得到加强, 这更加有利于师生共同来梳理数学教材的知识体系, 完成数学的“教”与“学”。

二、小学数学拓展课程建设的研究

1.小学数学拓展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

小学数学拓展课程建设的内容主要包括系统构建和学习评价两个方面。系统构建是指在关注数学课本基础知识的同时, 还要对其进行由内向外的延伸, 加强数学在文化上的渗透, 通过构建一个数学活动来完成相应数学知识的建构。它强调的是对小学数学各个阶段的学习进行全面的梳理, 根据学生的发展状况做出相适应的拓展和补充。

学习评价涉及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和学生学习能力的评价两个环节, 其中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需要考虑学生对活动的参与状况, 对学生的思考过程要给予充分的尊重;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时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在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时能够显现出来。此外,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语言应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 既要尊重学生的学习成果, 又要照顾到学生的能力差异。

2.小学数学拓展课程建设的关注要点

在拓展课程建设实施的过程中, 教师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 而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平衡师生关系, 给予学生一定的选择权, 这主要包括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学习时间的选择权。数学基础知识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 除此之外, 教师还应适当设置主题研究内容, 对于这一部分内容, 学生要有选择权,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选择。学生既然拥有对主题研究内容的选择权, 也就相应地具有对学习方式和学习时间的选择权, 学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去研究教师设置的主题内容, 在学习时间上也不要过多地受限, 能够满足自身的学习需要即可。

主题研究内容是拓展课程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 更是拓展课程建设的关键一环。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一定要注意对这部分内容进行有效的利用, 适度地拓展, 以便创造更多有利于小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的数学内容。

三、结语

关于拓展项目分类的研究 篇9

拓展训练作为一个综合项目,所包含的训练内容很多,练习和保护的方法也各不相同,目前培训师基本上都是依照自己的实践经验来对学员进行培训,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不利于该项目的健康持续发展。本文旨在根据拓展训练的项目特点对拓展项目进行科学分类,使之具有针对性和操作性,将有利于拓展训练项目培训和教学水平的提高(特别有助于体育教学),也有利于这个新项目的推广和开展。

1 拓展训练的定义

“拓展训练”一词是中国对这种体验式教育的本土化认知,最早是“人众人”培训机构的注册商标,后来演化为行业名称。拓展训练在国内经过十余年的迅速发展,正在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体验式学习体系。随着拓展训练在中国的开展,我们现在所进行的拓展训练与刚刚引入中国时相比,已经发生了一些变化,为了研究的需要,有必要对拓展训练的概念重新进行界定。

本人在总结前人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研究,将拓展训练定义为:拓展训练是通过专门设计具有针对性和挑战性的课程,利用种种典型的场景和活动方式,让团队和个人经历一系列的考验,能够认识和发现真理,提升自我,熔炼团队的一种体验式学习方式。

2 拓展项目分类的意义

2.1 有利于教师制定教学大纲和教学进度

目前国内很多高校都在体育课上开设了拓展训练项目,通过对拓展训练项目的分类,有利于对教学内容的选定和体育教学大纲、教学进度的制定,使教学程序更加符合教学规律和合理利用教学资源(教学时间、场地、器材以及天气情况)。

2.2 有利于拓展训练学校制定拓展训练方案

拓展训练学校培训的主要对象是公司员工,培训的课程以两天居多。针对公司员工的拓展训练方案的制定必须以解决公司现在面临的主要问题为主要目的(也是公司派员工参加拓展培训的主要目的),因此在制定方案时应该有不同的针对性,只有对所有的拓展项目的分类有一个清楚的了解,才能制定出有实用价值的训练方案。

2.3 有利于丰富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的拓展训练理论体系

拓展训练在我国开展的时间还很短,是一项十分年轻的运动项目,目前还没有完善的理论体系。对拓展项目进行科学的分类,是构建我国拓展训练理论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

3 拓展项目的分类

3.1 根据练习环境分类

根据练习环境的不同,我们可以将拓展项目分为室内、场地和野外拓展训练项目(见图1)。这种分类是在考虑拓展训练项目现状的同时,也充分考虑到该项目今后的研发空间。目前市场上的拓展训练学校没有比较统一的分类方法,采用比较多的是将拓展训练项目分为场地、野外和水上。这种分类在拓展训练刚在我国出现的一段时间是有指导意义的,但随着拓展训练实践的发展,这种分类方法已经不能很好的涵盖所有的拓展项目。首先是把水上拓展训练项目与场地和野外拓展训练项目并列为同级别分类,是不合理的,因为事实上场地项目中也可以开展水上项目,而野外项目本身就包含着水上项目;另外,现在市场上还存在一类既不是在场地,也不是在野外和水上开展的室内项目。

3.1.1 室内拓展项目

室内拓展项目是在会议室、报告厅等室内开展的拓展项目,是拓展训练学校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将部分拓展项目移入到室内进行,并融入了企业内训的一些内容,从而出现了一类不同于场地和野外拓展项目的新形式,在这里我们称之为室内项目。现在开设的室内拓展项目由三类组成:一是本身在室内开展的项目;二是将部分户外的拓展项目改变规则移入到室内开展;三是融入了部分具有体验式培训性质的企业内训项目。

3.1.2 场地拓展项目

场地拓展训练是依赖一定的专业拓展场地,场地由高空训练组合架和一些地面设施组成。可以做的拓展项目主要包括团队破冰、信任背摔、电网、高空断桥、高空单杠、天梯、团队桥、海难逃生等。现在专业场地的设施越来越完善,可以作的项目越来越多,有些已经可以承担部分水上项目,因此,我们在对拓展项目一级分类的基础上,对场地项目进行再次分类,将场地拓展项目分为空中项目、地面项目和水上项目(见图2)。

3.1.2.1 场地空中拓展项目

空中拓展项目主要是依托高空训练组合架操作的项目,主要是通过空中这种特殊的环境,对人的心理素质进行强化训练。同时让所有成员通过保护自己、协助伙伴的确保安全动作来加深自己的社会责任意识和群我关系。场地空中项目主要包括高空断桥、高空单杠、高空“V”字桥、天梯、团队桥、缅甸桥、攀岩等。

3.1.2.2 场地地面拓展项目

地面拓展项目包括依赖地面设施的项目和不需要专门设施的项目。需要地面设施的项目是在地面上建一些小型的设施,主要有信任背摔、电网、孤岛求生、海难逃生等;不需要地面设施的项目对场地的要求很小,只要有一块相对比较宽阔的空地和简单的道具就可以,主要有解手链、数字传递、生日线、交通阻塞、齐眉棍、女皇圈、穿越A4纸、风火轮、蛟龙出海、巧解绳结等。因为这类项目不受场地的限制,而且操作简单,趣味性较强,因此,非常受拓展培训师的喜爱,常在制定拓展训练方案时作为调节性的项目出现。

3.1.2.3 场地水上拓展项目

场地内的水上拓展项目主要依赖在场地内建的水上设施所做的项目。在炎热的夏天,能在水上嬉戏一番,是非常惬意的一件事情,成为众多参训学员的首选项目。但因为水域是建在场地内部,因此一般水域面积较小,能做的拓展项目也不多,主要有游泳、扎筏和泅渡等。

3.1.3 野外拓展项目

野外拓展项目是以户外运动项目为基础,在广袤的野外开展的拓展项目。主要有登山、攀岩、速降、露营等。野外拓展项目又分为三类,即野外空中拓展项目、野外地面拓展项目和野外水上拓展项目(见图3)。

3.1.3.1 野外空中拓展项目

伞翼滑翔是近几年在我国兴起的一项运动,从事这项运动就是对自我的一种挑战,将其纳入拓展训练项目,对于丰富拓展训练内容,提高拓展训练效果,是非常有意义的,只是鉴于该项目的经费成本高,目前还不能广泛开展。

3.1.3.2 野外陆地拓展项目

野外陆地拓展项目指在野外陆地上开展的各种拓展项目,包括登山、攀岩、速降、露营等。野外陆地拓展项目又可以根据海拔的高低分为低海拔拓展项目和高海拔拓展项目两类(见图4)。

高海拔拓展项目是指海拔高度在雪线以上的地带开展的拓展项目;低海拔拓展项目是指在海拔高度雪线以下的地带开展的拓展项目。这种分类的依据主要是在不同的海拔高度对人体的刺激是不同的,高海拔地带由于天气寒冷、空气稀薄等对人的生存能力、意志力等是一个考验。而低海拔地带适合做一些常规的野外拓展训练项目。

3.1.3.3 野外水上拓展项目

水上拓展项目主要依赖河流、湖泊、海洋等面积比较宽广的水域开展的拓展项目。近几年,各拓展训练学校对水上拓展项目的开发力度比较大,开发的水域也由水面发展到水下,比如深呼吸拓展培训学校刚刚推出的潜水拓展训练,因此,可以根据拓展训练是在水面上开展还是在水下开展,将水上拓展项目分为水面拓展项目和潜水拓展项目(见图5)。

3.1.3.3.1 水面拓展项目

水面拓展项目是在河流、湖泊、海洋等宽广水域的水面上开展的拓展训练项目。特别是在炎热的夏天,因为水和陆地有温差比,人们在水中感觉非常的清凉,所以深受大众的喜爱。

3.1.3.3.2 潜水拓展项目

潜水拓展项目是新兴一种项目,是拓展项目向水下的拓展。

3.2 根据体验的形式分类

根据体验的形式,可以将拓展项目分为个人项目和团队项目(见图6)。在制定拓展训练计划时,个人项目和团队项目排列的顺序,以及两者的比例将影响到培训效果的好坏。

3.2.1 个人项目

个人项目主要是以个人的形式参加体验,是本着体能消耗最佳,心理挑战最大的原则设计,每项活动对受训者的心理承受力都是一次极大的考验。个人项目主要有高空断桥、高空单杠、缅甸桥、攀岩、速降等。所谓个人项目其实是相对的,是就一定程度而言,因为即使是个人体验,接受体验的人也在受着团队其他成员的支持,这个因素的影响力在某些情况下所起的作用是很大的。比如在做高空断桥时,体验的人当面对困难时可能会非常胆怯,但在团队其他成员的鼓励下最终还是跨越过去了,那么他的体验其实是受到了团队其他成员的强烈影响完成的,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这个个人项目也就成为了一个团队项目。

3.2.2 团队项目

团队项目是以改善受训者的合作意识和受训集体的团队精神为目标,通过复杂而艰巨的活动项目,促进学员之间的相互信任、理解、默契和配合。因为拓展训练主要是以团队的方式来完成任务,所以拓展训练项目大多数都是团队项目,我们常见团队项目有信任背摔、电网、孤岛求生、盲人方阵、海难逃生、天梯、“V”字桥、团队桥等。

3.3 根据学习的目的分类

根据学习的目的,可以将拓展项目分为信任类、沟通类、管理类、创新类、休闲类等项目(见图7)。这种分类方法有利于针对团队所急需解决的问题,制定拓展训练方案。信任类的项目主要是解决团队中缺乏信任的问题,如信任背摔;沟通类的项目主要是解决团队中的沟通障碍,建立有效沟通,如孤岛求生;管理类的项目是一个统称,主要是让学员了解到一些组织管理学知识,如电网;创新类的项目主要是培养学员的创新能力,如雷阵;休闲类的项目主要是让学员身心放松,如女皇圈。

需要指出的是,每个项目都有很多的点评点,培训师和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引导,以达到不同的培训和教学目的。但每个项目都有其最基本的落脚点,也就是在没有引导的情况下,由学员自主完成项目后,对这个项目感受最深的那一个点,而这种分类也就是基于每个项目的这个落脚点制定的。

4 小结

我们对拓展训练项目科学的分类,有利于促进拓展训练实践的发展,同时拓展训练项目分类的形式较多,而我们进行分类的目的是为了便于我们在培训和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因此可以根据在实践中的具体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分类。比如:根据练习的场地,我们可以将拓展项目分为室内拓展训练和室外拓展训练;根据项目练习时间的长短,可以将拓展项目分为长时间项目和短时间项目;根据拓展训练的基本功能,可以将拓展项目分为健身类项目和教育类项目等。随着拓展训练项目的发展,以后必将还会有其它的分类形式产生。

参考文献

[1]毛振明,王长权.学校心理拓展训练[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第1版).

[2]钱永健.拓展训练[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6(第1版).

[3]经理人培训项目编写组.拓展培训游戏全案[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5(第1版).

[4]于振峰,王晨宇.关于将拓展训练融入体育教学的理论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3):15-17.

拓展电力市场的对策研究 篇10

一、电力市场的营销现状

由于世界金融危机的爆发, 社会各行各业都受到了强烈的冲击, 电力行业的用电数量也在大幅缩水, 其供需形势正在逐步降低。某电力企业在2008年的供电量同比下降了10.36%, 而2009年相比2008年又下降了4.82%。据调查了解到, 我国近几年的电子信息行业迅速减产, 钢铁企业的用电数量也在逐年减少。此外, 汽车行业和水泥产业用电量的增速也在降低。在这样的大背景下, 坚持对电力市场进行研究, 找到拓展电力市场的有效对策就势在必行。

二、制约电力市场进一步扩展的主要原因

第一, 与电力市场用电相关的法规政策相对落后。由于我国以往经济理念的制约, 再加上计划经济的影响, 就使得我国电力市场还面临着法律缺陷的问题。在具体的电力营销过程中缺乏切实可行的依据, 导致工作无法可依、执法不严等现象。与此同时, 与电力市场有关的政策法规也不够细化, 市场准入规范、供电合同的签订都缺乏合理性。这样一来, 就使得市场规范不健全, 严重阻碍了电力营销的扩大。

第二, 市场管理意识淡薄。用电市场涉及到的内容众多, 不仅只有用电和售电, 其中还包括了内部系统的完善、服务体系的建立以及内部的管理等等。但是, 目前我国的电力市场大多忽略了这些内容, 电力的销售无法切合市场的需求, 供电的服务质量也相对较差, 进而出现了一种自相矛盾的电力市场, 即电力的需求量大, 但市场的供应却不足。另外, 有些电力供应企业内部的管理方式也相对单一, 企业信息无法保证及时交流, 导致资源堆积、工作开展不到位等问题。

第三, 电力市场内部人员的素质能力还有待加强。电力的营销人员是电力市场拓展的主体, 他们的能力素质是确保市场稳定的基础。但是, 目前很多企业的员工都普遍存在素质不高的问题。他们不仅认识不到电力营销为何物, 其形象素质也严重制约着市场的扩展, 给用户带来了不良印象。

第四, 国家用电情况分布不均。众所周知, 我国是一个资源和能源发展极不平衡的国家, 我国中西地区和东北地区以煤炭、风能、水能为主, 而电能使用的中心则在东部和东南沿海地区。这种不均匀的用电情况与经济一体化的要求不相适应, 阻碍着电力市场的进一步拓展。

三、拓展电力市场的有效对策

从上述内容中, 我们已经清晰直观的看到了影响我国电力市场进一步拓展的主要原因。为了促进我国供电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减少地区用电差异, 从而逐步拓展电力市场, 就一定要找到切实可行的对策加以完善, 从而保证电力市场的科学规范运行。

a.转变思想, 树立竞争意识

企业生存的基础是市场, 思想又是行动的先导, 为了扩展电力市场, 企业一定要转变以往的思想观念, 明确以市场为主体的竞争策略, 坚持市场的导向作用。在此基础上, 企业还要树立竞争意识, 培养效益观念, 加强市场管理, 并结合党中央的政策规章, 使企业形成良好的信誉和形象, 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让市场消费者信任企业, 从而最大限度的拓宽电力市场。例如, 在国家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后, 云南某电力企业就立足整体, 抓住机遇, 树立了竞争意识, 并不断完善自身的企业形象, 在机遇面前没有错过, 准确掌握了市场定位, 扩宽了电力市场, 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b.健全完善电力市场规章制度

想要做好任何事情都要有健全完善的规章制度作基础, 电力市场的有效扩展也是如此。由于以往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 再加上人们思想观念的局限性, 就使得我国有关电力市场的规章制度不够健全。在新时期背景下, 为了有效拓展电力市场, 党和国家一定要健全完善相应的规章制度, 以《电力法》和相关法律为依据, 结合当前的具体情况予以进一步完善。具体来说, 要细化电力市场的准入规则, 明确电价, 规范企业的行为, 并制定配套的监督管理法规, 明确违法的具体惩罚措施, 从而规范企业行为, 保证市场的公开性和科学性, 净化电力市场, 确保其进一步拓展。

c.建立以用户为核心的电力市场并拓展新市场

想要增加社会用电数量, 并逐步拓展电力市场, 就要坚持供电以客户为核心, 根据用户的具体需求构建电力市场。首先, 电力企业要保证供电质量, 质量是市场得以拓宽的主要因素之一, 质量过硬, 才能争取到更多的用户;其次, 在工作的具体过程中, 要坚持“预防为主, 安全第一”的原则, 在保证电能质量的基础上, 也要确保安全生产, 定期对供电设施进行检查维修, 避免出现安全隐患, 逐步提高设施的使用年限;最后, 要完善企业自身的服务水平, 树立为用户服务的观念, 创新服务意识, 并定期对客户进行走访调查, 了解他们对电能供应的满意度, 从而找到企业的不足, 满足客户需要。

众所周知, 我国区域分配不协调, 各地区对电能的需求数量存在很大的差异, 电能使用的中心集中在东部和东南沿海地区。想要拓展电力市场, 就一定要打破这种不平衡的用电结构, 开辟新兴市场。对此, 企业可以建立跨区域电网, 使电能在不同区域间进行有效调节, 并加大宏观调控力度来平衡电价。此外, 企业也可以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 开展政策促销活动, 实行以电代油、以电代柴、以电代煤等形式, 并加强对电动汽车、热泵设备、电热锅炉等产品的推广, 从而逐步增加电能在市场消费中的占有率。例如, 一旦进入夏季, 我国长江以南地区使用空调的数量就会大幅提高, 用电情况也会增加。国家针对这样的现象, 对蓄冰制冷空调的电价方面实行了相关的优惠政策, 企业可以利用这一特点逐步拓宽市场, 提高经济效益。

d.提高员工素质能力

电力市场的有效拓展要依靠企业员工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来完成,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面开放, 以及现代化技术的逐步兴起, 给电力企业员工素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想要有效拓宽电力市场, 企业就一定要培养高素质、高能力的员工。

第一, 企业要提高企业人员的技术水平, 坚持先进设备的引进, 并逐步完善他们的技术能力。第二, 坚持实施“引进来与走出去”并存的发展战略, 加强员工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派遣有能力的员工对外学习交流。第三, 企业要定期组织人员培训, 做好岗位选拔工作, 在保证员工具有高能力的基础上, 还要完善他们的道德素质, 树立他们为企业服务的理念, 从而进一步拓展电力市场。

结语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逐步完成, 以及我国加入WTO组织, 电力企业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想要保证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就一定要积极拓展电力市场, 完善服务理念。对此, 企业要健全相关的法规政策, 提高内部人员的素质能力, 并坚持创新管理和创新应用, 从而提高企业自身的信誉和形象, 为电力市场的逐步拓展作铺垫。

参考文献

[1]曾鸣, 童明光, 张艳馥, 郑彦.我国未来电力市场中的经济风险—市场力风险及其防范问题[J].电网技术, 2012, 09:44-49.

[2]易仕敏.电力市场和节能调度环境下电力系统调度与安全问题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 2011.

[3]耿建, 高宗和, 张显, 文福拴, 杨争林, 曹荣章, 严小文, 姚建国.节能电力市场设计初探[J].电力系统自动化, 2012, 19:18-21.

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的研究 篇11

一、 以小学语文教材为依托,转变教学模式, 拓宽阅读视域,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从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来看,它以小学生熟悉的日常社会环境为大背景,并以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为基准点建构起来。小学生阶段是人生教育发展的起始阶段,它的开端好坏直接决定着教育发展的后续阶段是否能够顺利有效开展。因此,入选小学生语文内容的素材来源都是需要慎重考虑,仔细甄别,以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以适应小学语文教学时代发展的需求,可以说是小学语文阅读中的精品和珍藏。毋庸置疑,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拓展阅读教学,就必须以小学语文教材为依托,挖掘教材本身的内在价值,而后从小学生身心发展和小学语文教育的现状为需求多途径扩宽语文阅读的视域。立足教材与扩展阅读两者并不矛盾,立足教材是扩展阅读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在教材的基础上把握阅读的基本技能和情感需求,才能够规划阅读的发展前景。需要值得注意的是,扩展阅读并不是不能够超越教材的知识范围,而是指源于教材内容而又高于、宽于、厚于教材内容,以便丰富和纵深学生的阅读内容和阅读范畴,从而激发小学生对阅读的浓厚兴趣,最终使小学生爱上阅读。例如,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阶段,教师在语文阅读教材的选用上,可以选用图画书作为阅读教材,利用图画书集文字、图画、故事于一体的优点极大地符合小学生学习的心理特征需求开展阅读活动。同时教师要转变传统的以黑板和课本为组合的阅读教学模式,借助于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深层性地多角度地挖掘出图画书的内涵以及潜在教化意义,从而使这种形象性、生动性的故事阅读教学模式走进小学生的内心世界滋润小学生的心灵,让小学生体会到阅读的快乐和趣味性,最终引导小学生喜欢阅读。

二、扩宽阅读的时空,创建阅读学习情境,培养学生阅读的自主性

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活动开展仅仅以语文课堂为活动的时空界限,然而这样的阅读时空具有时间短暂、阅读空间狭窄缺陷致使阅读难以持续性、深入地进行。因此,教学要引导小学生树立突破课堂阅读的时空界限养成处处可以阅读、时时可以阅读的习惯,让学生明白阅读是没有地域和时间限制的,只要有利于阅读的时间和空间都可以拿来进行阅读。例如在进行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阅读教学活动时,教师先借助于多媒体信息技术平台,把《三国演义》中关键性人物诸葛亮的生平简介给予简述,但是对于诸葛亮生平中的丰功伟绩要以图片的形式给予全方位展示,就极大地吸引了小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这就为《草船借箭》的阅读活动埋下了伏笔。而后教师以视频的形式,把《草船借箭》的场景片段播放出来,这样的教学场景就更加吸引学生的眼球,把学生阅读的好奇心和兴趣提升到了高潮,教师还没有让学生进行阅读活动,学生就会不自觉地投入到教材中如饥似渴地阅读起来。创建这样的阅读教学场景不但最终实现了阅读教学的目标,而且提升了学生语文阅读的自主性和主动性。

除了这一教学时空外,教师要突破这一阅读教学时空,可以把阅读教学走下课堂走向校外。例如教师带领学生去参观图书馆,通过图书馆的丰富书藏让学生明白他们需要的阅读的东西很多也很广,从而拓展了学生的阅读视域和思维。值得注意的是,鉴于小学生的身心发展不健全,他们不能够对事物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因此,教师要在学生选书的问题上给予正确的引导和指正。而后教师让学生在书藏中选取自己感兴趣的图书在阅览室里面进行阅读,并让大家开展一个“我读我评,大家共享”的读书研讨会。首先让每一个学生对自己所选的读物进行快速阅读,而后要求学生对阅读中的重点内容阐述并对阅读中的故事情节或者人物进行评价,以便让大家共同分享和感受。 因此,这些教学情境的创建突破了阅读教学的时空界限,通过无论是课堂还是课外,无论是教室还是图书馆的阅读教学活动,教师都给予学生创建了一个宽松、平和、温馨、活泼的阅读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能够遵从本心追求兴趣并自由自在地开展阅读活动。

词根拓展词汇的语音规律研究 篇12

语音规律研究

筅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舒清云

语音和词形是学习者早期容易出现的主要问题[1]。但语音的内在规律及演变规律, 尤其是在词根拓展心理词汇时的语音演变规律需要研究。总的来说, “大多数音变的一般倾向是任何特定语言形式发音动作的简化”[2], 是“发音追求省力和发音追求清晰两种趋势竞争的结果。”[3]

一、重音移位规律

英语是重音语言, 汉语没有词汇重音。派生词重音一般在词根上, 前缀和后缀没有重音, 如:asleep〖藜`sli:p〗, enslave〖in`sleiv〗。前缀+后缀缀合词的重音在前缀上, 如:decimal〖`desiml〗。有的词虽有两个重音, 其词重音仍在词根上, 如:mistake〖`mis`teik〗, illnatured〖摭il`neit蘩藜d〗[4]。但外来词的重音向词缀转移[2], 如:educate〖`edjukeit〗和education〖edju`kei蘩藜n〗。重音最多统管三个音节, 如:empiricist〖im`pir藜sist〗-empiricism〖im`pir藜摭siz藜m〗。

1. 词义

同形异义词的重音也有区别。如:

desert〖`dez藜t〗沙漠desert〖di`z藜:t〗功过

undertaker〖`蘧nd藜teik藜〗殡仪员

undertaker〖蘧nd藜`teik藜〗承办人

2. 词性

词性对重音有重大影响。外来动词转为名词和形容词时, 重音在前缀上。

动词:insert〖in`s藜:t〗refuse〖ri`fju:z〗

名词:insert〖`ins藜:t〗refuse〖`refju:z〗

3. 词形变长

词形长到一定程度要调整重音:重音移位或加上次重音。重音移位分为固定和习惯移位。

外来词缀带有固定重音:-ee和-eer重音固定在自身音节, 如:engineer〖engi`ni藜〗, trainee〖trein`i〗;“数字”前缀的重音在自身音节, 如:triangle〖`trai摭覸耷gl〗, kilogram〖`kil藜gr覸m〗。有些词缀有规定重音, 如-ic, -an, -tion和-sion构成名词时重音在前一个音节, 如:academy〖藜`k覸d藜mi〗-academic〖摭覸k藜`demik〗, magic〖`m覸d廾ik〗-magician〖m藜`d廾i蘩藜n〗, add〖覸d〗-addition〖藜`di蘩藜n〗, extend〖iks`tend〗-extension〖iks`ten蘩藜n〗。后缀-ical, -ty和-al构成派生词和超过四音节的词, 重音在倒数第三个音节, 如:type〖taip〗-typical〖`tipikl〗, education〖摭edju:`kei蘩藜n〗-educational〖edju:`kei蘩藜nl〗, hospital〖`h蘅spitl〗-hospitality〖摭h蘅spi`t覸liti〗。-ate构成动词时次重音放在该音节, 构成名词时重音在词根上, 如:origin〖`蘅rid廾in〗-originate〖藜`rid廾藜摭neit〗, graduate (动) 〖`gr覸dju摭eit〗-graduate (名) 〖`gr覸djuit〗。次重音受语义和节奏的影响。否定词缀有次重音, 如:indispensable〖摭indis`pens藜bl〗, mislead〖摭mis`li:d〗。

词根+词根派生词的重音也有规律。两个单音节词根派生词重音在主要意义所在音节, 如partake〖pa:`teik〗, 新词义主要由take承担。单音节词根和双音节词根缀合时, 重音在第一个词根, 如:insecticide〖in`sekt藜摭said〗, manuscript〖`m覸nju摭skript〗。超过三音节的多词根派生词的重音在倒数第三音节, 如:manufacture〖m覸nju`f覸kt蘩藜〗。与固定重音的词缀缀合时, 遵循固定重音原则。

二、元音变化规律

英语元音的变化受到单词重音的影响。重读开音节发长/双元音, 重读闭音节发中低元音, 轻读音节发弱音, 因为“词重音很强的语言时常让非重读的元音弱化或消失。”[2]。

重音一旦移位, 元音随之改变, 但仍然遵循一般发音规则。

1. 词形变长元音变短

词形变长, 开音节里长元音缩短, 短元音不变。如face〖feis〗-preface〖`prefis〗, produce〖pr藜`dju:s〗-product〖`pr蘅d藜kt〗。两个单音节词根或词缀构成双音节词时, 元音不变。如fine〖fain〗-confine〖k藜n`fain〗, use〖ju:z〗-abuse〖藜`bju:z〗。

2. 重读音节和轻读音节间互变

重读音节中长元音变成短重音〖覸, 蘅, e, i, 蘧〗, 轻读音节发〖藜〗和〖i〗, 如Canada—〖`k覸n藜d藜〗-Canadian〖k藜`neidi藜n〗, autumn〖`蘅:t藜m〗-autumnal〖蘅:`t蘧mnl〗。

3. 词形加长后的变化规律

(1) 元音弱化及脱落

词形变长, 元音弱化, 长音变短, 弱音变无, 如type〖taip〗-typical〖`tipikl〗, nation〖`nei蘩藜n〗-national〖`n覸蘩n藜l〗;最终可能导致元音脱落如labour〖`leib藜〗-laboratory〖`l覸br藜t藜ri〗 (〖藜〗音脱落) 。

(2) 元音增强

词形变长后, 发音追求清晰, 元音增强, 即弱音变为短重音。如:national〖`n覸蘩藜n藜l〗-nationality〖n覸蘩藜n覸liti〗, vary〖`v藓藜ri〗-variety〖v藜`rai藜ti〗.

(3) 元音添加

为了发音圆润, 需要添加弱元音〖藜〗, 〖u〗或〖i〗起过渡作用。如:talkative〖`t蘅:k藜tiv〗, river〖`riv藜〗-rivulet〖`rivjulit〗.

三、辅音变化规律

1. 对应变化

对应变化源于“格里姆定律”[2], 规律如下:

〖b〗和〖pt〗:如prescribe-prescriptprescription.

〖v〗和〖pt〗:如conceive-concept, receivereception.

〖d〗和〖s〗:如decide-decision-decisive.

〖t〗和〖s〗:如inherent-inherence, tenanttenancy.

〖n〗变为〖m〗〖l〗〖r〗:〖n〗在双唇音〖b、p、m〗前同化成〖m〗, 如import, immerge;〖n〗在〖l〗前变成〖l〗, 如illuminate, illusion;〖n〗在〖r〗前变成〖r〗, 如irrigate, irritate。

〖dis〗变为〖dif〗〖di〗:〖dis〗在〖f〗前变成〖dif〗, 如diffuse, diffident;〖dis〗在〖d廾, l, m, v〗前变成〖di〗, 如digest, dimension。

2. 辅音脱落

为了省力, 弱读辅音或辅音丛脱落。如〖t〗和〖kt〗在irrita (te) ble, negl (ect) igible;〖b〗在doubt, comb等;〖g〗在sign, night等;以及〖n〗在autumn, column等中脱落。重复音也脱落如ful (l) fill, par (t) take中〖l〗和〖t〗脱落。

3. 辅音增加

辅音增加比较少见, 如dramatize和utilize分别增加了〖t〗和〖l〗。

4. 辅音恢复

不发音〖bcchdgghhklnpstw〗后有词尾时, 为了平衡长元音变短后的发音, 原先脱落的语音可能恢复, 如climb〖klaim〗-clamber〖`kl覸mb藜〗, sign〖sain〗-signify〖`signifai〗;节奏也需要恢复脱落语音, 如autumn〖`蘅:t藜m〗-autumnal〖蘅:`t蘧mn藜l〗, column〖`k蘅l藜m〗-columnar〖k藜`l蘧mn藜〗等。

5. 辅音替代

后缀-ess构词中〖藜〗常被〖r〗替代, 如waiterwaitress, tiger-tigress.但有例外, 如author-authoress.

语音演化过程中重音移位、元音变化和辅音变化是难点。重音移位受词义、词性和词形长度的影响;元音变化受重音移位和词形变化的影响;辅音变化主要受节奏和发音规则的影响。总之, 对语音演变影响最大的是语义, 其次是重音影响, 在音节内部是元音影响比辅音影响大。但是, 语言现象均存在特例。

语音教学中, 意义教学应该放在首要地位, 这是一项长短期兼顾的教学, 将会伴随英语教与学的始终。重音和音节内部的演变需要不断练习, 针对不同的学情, 对症下药, 逐渐掌握熟练运用语音演变规律。

参考文献

[1]Singleton D.Exploring the second language mental lexicon.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 2006.

[2]布龙菲尔德.语言论.袁家骅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4.

[3]鲍尔, 伊丽莎白.语法化学说.梁银峰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

上一篇:体制性问题下一篇:混相驱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