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文学的研究拓展

2024-09-14

英语文学的研究拓展(共11篇)

英语文学的研究拓展 篇1

倘若灌输型教学模式是知识相对贫乏的封闭式社会的特征, 那么到了现今“知识爆炸”的二十一世纪, 灌输型教学势必要让位于侧重能力培养的研究性教学。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尤其是网络资源与平台的呈现, 社会越加需要富于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研究性教学模式注重的正是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它通过教学内容与时间的拓展, 通过教学目标与评价的衍变, 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 调动学生的潜在能动性, 拓宽学生的视野, 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从而更好地满足现今社会对新型人才的需求。

一、教学内容的拓展

课程的划分是一种知识切块。在知识相对封闭的传统社会, 课程的划分有益于课堂教学的进行, 尤其适合灌输型的教学。在当今社会方兴未艾的研究性教学不局限于课程知识的传承, 而更侧重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国家教育部颁发的《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大纲》阐明了英语专业在新世纪的五个层次培养目标:扎实的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相关的专业知识、较强的能力及较高的素质。然而, 现实状况却是英语专业的学生在应用能力方面相对薄弱, 外语专业本科教学依旧侧重于知识的传授, 忽略学生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胡开宝, 2010) 。显然, 培养目标与当下英语专业的教学现实并未完全契合。由于传统的灌输型教学着眼于“本专业、本课程”的知识传授, 这样的教学不仅有悖于教学大纲的目标, 更不利于学生的专业知识的融会贯通和能力的培养。因此, 以研究问题为前提条件, 突出各方资源、各种形式、各方参与的交互联动的研究性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在研究性教学模式中, 不同课程之间的界线不再“泾渭分明”, 它们之间的“交互”有时是在所难免的。因为研究性教学以充足的学生实践为特征, 这种旨在培育学生专业能力的实践具有综合性特征, 需要各门专业课程之间的“融会贯通”。譬如, 英语文学课的人物分析无疑也是英语写作课的话题 (topic) ;英语语言课的话语分析策略可以运用到文学课的文本分析之中;高级英语课的修辞学习可以在英语文学课的作品分析中得到充足的实践。

除了架设各门课程之间的横向桥梁外, 纵向的拓展实践同样不可或缺。在英语文学课中, 研究性学习的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以文学文本为基点, 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然而, 面对英语原著晦涩难懂的文本时, 即使拥有一定文学基础的高年级学生, 有时也会无从下手。如果教师一味地只顾讲授, 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倦怠, 使课堂气氛沉闷。因此, 在精选文本的细读基础上, 教师应采纳研究性教学模式, 针对不同文类的文本, 调用不同的教学手段,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率。

对于英语诗歌的教学, 教师可以立足“讲授”, 但在每次授课之前, 挤出10分钟的时间, 让学生从已经学习的诗歌中,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到讲台前进行朗诵表演 (declaiming) , 甚至“载歌载舞”的形式。因为诗歌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 是一种心灵情感的述说艺术。对于长篇小说, 我们借助经典改编影视推进研究性学习, 比如:要求学生对比文学原著和改编影视在人物形象塑造上的差异, 俗话说“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 对比研究能够加深理解。经典原著与其改编影视在人物形象塑造上的差异是学生展开研究性学习的“宝藏”。对于英语戏剧, 我们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引进学生表演的模式。戏剧表演融合了文学、舞蹈、音乐等综合艺术手段, 是反映社会生活的舞台艺术。果戈理说:“戏剧只有在舞台上才能获得生命, 没有舞台戏剧就像没有身躯的灵魂。”对于个性处于发展阶段的大学生, 戏剧表演有益于促进他们深入理解作品内核, 能够启迪他们的情商与美感, 激发学习兴趣, 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提升文化交际的水平。

二、教学时间的拓展

在高校各个专业中, 就一门特定课程而言, 课时总是紧张。身处“知识爆炸”的当今社会, 人们为了就业的需求, 更加注重实用性彰显的课程, 各色各样的“考证”早已成为风潮。高校每节课50分钟的传统, 往往缩短到45分钟, 甚至40分钟。因此, 在研究性教学中, 教师需要淡化传统的课内课外的时间观, 弱化各门课程之间的边界, 教学不再局限于课内, 课时需要拓展到课外。

在传统的文学课上, 教师会将文学作品、代表作家、文学流派、批评理论一一介绍给学生, 但是如果我们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忽视互动的网络世界为他们提供的获取知识的空间, 依然在课堂上生硬教条地讲解, 无疑剥夺了学生能动的、独立的思考权利。在研究性视阈下, 文学课的着眼点在于提升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 发挥学生的潜力。文学作品的研读不再限制于一门专业课, 收集资料、研读原著、发现问题、运用理论、创新解读贯穿于教与学的始终, 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不断得到更新增长, 最终促进“有意义有目的”的学习效果的生成。

首先, 教师可以以自己的科研为例, 强调文献综述在学术研究中的重要性, 并向学生介绍文献综述的基本构成:研究背景、研究现状、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结论等。过去, 由于资源有限, 学生抱怨文献难找, 需要教师推荐。而现在, 随着新科技的发展, 教师指导学生的方式有了很大变化, 教师要教会学生如何在浩渺的文献海洋里搜出自己需要的文献, 帮助学生创造一切机会挖掘主动性和后发动力。其次, 在学生学会文献综述写作流程的基础上, 安排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某专题下的文献综述写作, 以论文形式呈现自己的解读。课前, 各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搜集、整理、总结大量文献, 发现被广泛研究的课题, 以批评性视角发现存在的问题, 拓展新的研究选题和研究角度。课上, 教师安排学生以小组汇报的形式, 将各组撰写的文献综述向全班展示, 资源共享, 教师在听取学生发言的基础上, 根据自身的研究兴趣发表观点, 提出有建设性的可供讨论的问题。课后,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该文学作品的研究现状, 提出自己的研究视角和观点, 根据课上介绍的文学批评理论对文本进行创造性解读, 最后以论文的形式呈现研究成果。这样的实践操作使学生掌握了更多的文艺理论和文艺批评方法理论, 调动了学生的学习能动性, 培养了其继续学习、自我学习的能力, 对于学生的终身学习是大有裨益的。

三、教学目标和评价的衍变

英语教学目标既要体现即时效应, 又要注重长远期望, 即时效应是指学生能掌握英语学科的基本知识, 获得必要的资格证书。长远目标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素质、知识和能力齐备的优秀人才。传统的教学目标注重学生学好各门课程知识, 而研究性教学要求教师以课程内容和学生学识为基础, 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和能力, 自主地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 在研讨中实现或学习、或创造及培养能力的目标 (奉公, 2004) , 因而研究性教学目标更加贴近于社会的实际需求, 它既考虑到了即时效应, 又充分体现了长远目标的要求。当代社会不但要求外语人才掌握语言规则, 更要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 具有探究创新的能力和服务社会的能力。然而, 长远目标的实现是以即时目标为根基的, 学生要获得文学素养的提高, 在学校必须习得基本的知识能力, 获得与知识能力相匹配的各种形式要件, 如考试合格、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奖励证书, 等等, 这是他们走向社会、服务社会的资格和前提, 没有这些而奢谈所谓的长远目标, 是不负责任的。

评价体系的衍变是研究性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传统教育的评价模式与当下学生的发展需求产生了矛盾, 改革传统的评价体系, 既是研究性教学模式中教与学方式转变的必然结果, 更是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在传统应试模式下, 英语考试主要以一张试卷的考核为主, 极少采用体现新理念的方法, 衡量学生在整个课程学习过程中的语言素养、知识建构的发展情况, 忽略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发展, 没有形成师生互评、生生互评的模式, 忽视了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心理素质, 以及情绪、态度和习惯等综合素质的考查。

研究性教学评价的特点:第一, 学生能力评价多元化。人们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反思旧的教育思想, 提出新的教育理念。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力是多元的, 并且这种多元的智力因素不是一成不变的, 它能够通过多元的方式进行学习、训练, 从而得到提高。因此, 评价体系应当是多元化的。第二, 评价主体多元化。传统的评价体系中, 学生学习能力全部交由教师评定, 教师在评价中“独享”大权, 是评价中唯一具有评价学生能力的主导者, 学生是唯一的评价对象。在新型的教学评价中, 学生可以主动参与到成绩评定的过程中, 教师、学生平等地分享评价的权利。第三, 评价渠道多元化。研究性教学是开放式教学, 它突破教室和课本的束缚, 教学场所、教学内容得到拓展。不断完善的网络为师生之间的讨论、建议、评价提供了平台, 与传统的纸质考核相辅相成。学生通过网络平台的交流, 自身的沟通能力、反思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有效提高。教师鼓励学生将课程论文深入拓展, 与毕业论文的选题相结合。研究型教学允许多渠道评价学生的学习, 有利于展开合作性、自主性、创造性的教学。

四、结语

研究性教学必然突破传统的教学内容、教学时间的限制。研究型教学旨在把课内的基础知识拓展到课外的实践研究, 引导学生对具体问题展开自主式的探索, 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旨在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研究能力的、更加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26.

[2]奉公.面向硕士生的研究性教学初探[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4) .

[3]胡开宝.复合型、研究性和国际化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理念与实践——以上海交通大学英语专业教学改革为例[J].中国外语, 2010, (11) .

英语文学的研究拓展 篇2

一、胡同文化

本文用审视的眼光展示了以“忍”为精义的胡同文化,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眷恋之情。

汪曾祺,本文是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的序。中国当代作家,有“短篇圣手”之称。主要作品有:小说集:《晚饭花集》等。所作《大淖记事》获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二、废墟的召唤

本文道出了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不要忘记民族历史上的耻辱,每个人都要立志“改造凝固的历史”。

宗璞,原名冯钟璞,中国当代女作家。其中长篇小说《东藏记》获第六届矛盾文学奖。

三、过万重山漫想

本文以游三峡所见之景为依据,讴歌了“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和历史上无数“第一人”的首创精神,号召人们要发扬光大这种精神,创造新的辉煌。

刘征,原名刘国正,诗人、杂文家、语文教育家,本文选自《刘征十年集》,在诗坛上,她以《三戒》、《老虎贴告示》、《移山逸事》等一系列寓言诗佳作,被推为中国当代寓言诗人的重要代表。杂文:《庄周买水》、《复印的运用》、《庄周与鲫鱼》。

四、内蒙访古

本文从众多的见闻中精选三处古迹加以叙述,结合议论与抒情,表达了“加强民族团结”有利社会进步的观点。

翦伯赞,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本文是一篇游记散文。主要作品有:《历史哲学教程》、《中国史纲》等第一、第二卷、《中国史论集》。

五、把栏杆拍遍

梁衡,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名大学。中国当代作家。主要从事散文创作、散文理论研究。主要作品有:《新闻三部曲》(3卷)、《数理化通俗演义》(2卷)、散文集《名山大川》、《人杰鬼雄》。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艺术分格多样,以豪放为主,与苏轼并称为“苏辛”,代表作品《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语以寄之》、《永遇东•京口北国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稼轩长短句》。

六、过秦论

贾谊,西汉洛阳人,西汉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本文是一篇论述文,选自贾谊《新书》,主要作品有:《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等,《过秦论》有上、中、下三篇,这里选的是上篇。

七、鸿门宴

节选部分主要叙述项羽进入函谷关后与刘邦的一场斗争。

司马迁,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本文选自《史记•项羽本纪》,《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全书 130篇,包括书8篇,年表10篇,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刘向等人都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被鲁迅评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八、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名轲,字子舆,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先秦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后世尊称为“亚圣“。战国邹(今山东邹县)人。

本文选自《孟子•梁惠王上》、《孟子》是记载战国时期思想家孟轲言行的书。孟子的思想主张施仁政,使人民安居乐业,他的著名论点是“民贵君轻”。

九、兰亭集序

本文是一篇诗序。课文先绘声绘色地记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接着叙志抒怀,书法了对人生的无限感慨。

王羲之,字逸少东晋琅琊临沂人,书法家,有“书圣”之称。

本文选自《晋书》。

十、阿房宫赋

本文作者借古讽今,针砭当朝统治者的骄奢淫逸之风。

杜牧,字牧之,唐代文学家,后世称他“杜樊川”,他的诗歌和创作与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著有《樊川文集》,本文选自《樊川文集》。

十一、祝福

本文以“我”为穿线人,通过祥林嫂一生的两次婚姻遭遇,展示了他对命运的无望的抗争,从而深刻地揭示了受封建思想和礼教摧残的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新文学的奠基人。作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华盖集》、《而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本文选自《彷徨》。

十二、春之声

本文通过主人公岳之峰在闷罐子车里由见闻引起的丰富联想,让人们聆听到一个新的时代正大步迈来的铿锵脚步声。

本文是运用“意识流”手法写成的小说,不重人物性格塑造,不重故事情节构思,不按正常时空顺序叙述,而是采用“放射性”结构,以坐在闷罐车厢这一特殊环境中主人公的心灵世界为端点,写出了时空切换中外部世界作用于主人公内心所引起的联想和心理状态,采撷特定时段的人文景观,语言结构独特,意象鲜明,反映出主人公为祖国命运忧喜悲欢,渴望祖国人民走进温暖春天的美好愿望。

王蒙,中国当代作家、学者。这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青春万岁》、《活动变人形》,中篇小说《布礼》、《蝴蝶》,短篇小说《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春之声》运用“意识流”的手法写成,采用“放射性”结构。十三、一个人的遭遇

本文通过索科洛夫在卫国战争中被俘逃归的遭遇和经历,映了战争可以毁灭人的家园,但不能毁灭人对幸福人生的期待。

米哈伊尔·肖洛霍夫,苏联作家。1965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静静的顿河》、《一个人的遭遇》、《被开垦的处女地》,短篇小说《憎恨的科学《、《胎记》,中篇小说集《顿河故事》、《浅蓝色原野》。

十四、老人与海

本文以象征手法,通过描写老人与鲨鱼的五次搏斗,刻画出一位勇敢与命运抗争的硬汉形象。

欧内斯特·海明威,20世纪美国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1926年发表成名作《太阳照样升起》,代表作有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永别了,武器》和以“而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中篇小说《老人与海》。

本文选自《老人与海》,主人公桑迪亚哥。

十五、微型小说两篇

《等待散场》 刘心武,当代作家。1977年发表短篇小说《班主任》被认为是新时期文学的发轫作,获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首奖,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钟鼓楼》(获第二届矛盾文学奖)、《风过耳》、《四牌楼》,中篇小说《如意》、《立体交叉桥》、《情可卿之死》,短篇小说《我爱每一篇绿叶》、《爱情的位置》等。

《雨伞》

川端康成,日本唯美主义代表之一,小说家、散文家。1968年凭借小说《而获诺贝尔文学奖。《雨伞》是一片微型小说。

国》、《千只鹤》、《古都》

十六、文学的趣味

朱光潜,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笔名孟实,孟石。《文艺心理学》和《诗论》是朱光潜1933年回国以前的代表作,他的《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步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除此之外还有《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谈修养》、《克罗齐哲学述平》、《美学批评文集》、《谈美书简》、《美学拾穗集》、《艺文杂谈》。本文选自《谈美谈文学》

口语交际及应用文

讨论

讨论分为专题谈论和即兴讨论两种。采访

采访时从采访对象那里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信息的一种口语交流形式。辩论

辩论是双方就同一问题,采取公开对立或基本对立的立场,否定或反驳对方的主张,同时证明和强化自己观点的口语交际方式。

辩论的两大要素是“论”与“辩”。“论”就是“立”——正面论证己方观点的正确;“辩”就是“破”——辩驳对方的错误。

应用文

总结

总结一般由标题、正文、署名三个部分组成。

简报

简报是传递某方面信息的简短的内部小报,它具有简、精、快、新、实、活和连续性等特点。

简报一般由报头、正文、报尾三部分组成。

会议纪要

会议纪要是记载、传达会议情况和议定事项所使用的公文。

会议纪要的格式一本比较固定,通常由标题、正文和落款三部分构成拓展模块文学常识 名句默写

1、《胡同文化》的作者 汪曾祺,中国 当代 作家

2、《废墟的召唤》的作者 宗璞,中国当代作家

3、《内蒙访古》作者 翦伯赞 他是现代著名的 历史学家 学家。

4、《兰亭集序》选自 《晋书》,作者是我国东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王羲之,有书圣 之称。

5、《阿房宫赋》作者 杜牧 , 字 牧之 ,唐代文学家.他的诗歌和创作与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

6、《春之声》作者是中国当代作家、学者 王蒙。运用 意识流手法写成的小说。

7、《一个人的遭遇》是苏联作家 肖洛霍夫的小说,他曾获1965年诺贝尔文学奖 奖。

8、《老人与海》作者是海明威是美

国的作家。

9、《雨伞》作者

川端康成,他是日本唯美主义代表作家,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10、《史记》是我国第一部

纪传体

通史,由8 书,10表,12本纪,30世家,70列传五种文体构成。鲁迅称之为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11、《孟子》的著者是

孟子

及其弟子,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著名 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名

子舆,是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有亚圣 之称。

1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反应了儒家的以礼治国

主张。

13、《过秦论》标题的含义是

指责秦的过失

,作者

贾谊

,西汉

朝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其代表作有

《过秦论》

,《治安策》、《论积贮疏》等。

14、“四书”是指

《大学》

、《中庸》

、《论语》

、《孟子》

。“五经”是指

《诗》、《书》、《礼》、《易》、《春秋》。

15、《寡人之于国也》节选自 《孟子•梁惠王上》,孟子,名轲

字,子舆。战国时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 学派重要代表人物。

16、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是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17、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18、明星荧荧

,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

19、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20、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21、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22、或取之怀抱,唔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23、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24、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25、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26、鸡豚狗彘之蓄,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27、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28、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9、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30出自于《鸿门宴》的成语:

秋毫无犯、劳苦功高、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关于英语文学翻译的研究 篇3

关键词:英语文学翻译;文化差异;合理归化

由于文化的差异,不同的语言对同一作品的表述有一定的差别,会传达出不同的意思。而翻译作为跨文化交际的沟通桥梁,必须要尽可能地展现出原著的风采,译文必须与原文保持高度的相似,因此,译者需要有翻译技巧,对译文进行润饰。在英语文学的翻译中,以下几点技巧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正确处理文化差异

翻译英语文学,就是将英文单词翻译成相对应的中文词组,同时要保持整体含义一致,保证读者能够准确地理解英语文学作品的含义。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学会正确处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翻译英语文学作品的过程中,译者会遇到不同的体裁和内容,这就要求在翻译的过程中要针对不同的体裁,采取正确的措施科学处理文化差异,从而保证英语文学的翻译质量。对于小说、诗歌、散文类作者独立创作的文学性和艺术性较强的英语文学作品,译者在翻译时首先要分析作品中所提到的文化背景、文化氛围,将其与中文语境进行对比,找出两种文化的差异,在翻译时将重点放在和谐文化差异上,并对其进行深入理解和对比,保证译文既忠于原文,又符合汉语阅读习惯。对于科技应用文的翻译,译者要先分析文中的叙述重点,了解文化背景和文化元素,并将其与中文的文化元素相对比找出差异,然后按照中文的阅读习惯来翻译,注意对专业术语和科技词汇要准确翻译,保证用词的准确性,从而提高译文的质量。

2.遵循“合理归化”原则

在翻译英语文学时,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文化内涵和意境,需要遵循一定的翻译原则,其中“合理归化”就是一条较为重要的原则。“归化是指在翻译中以目的语和目的语的文化作为依托,并以译文和译文读者为中心的一种翻译原则。”“合理归化”就是在英语文学的翻译中,译者始终着眼于中文文化,将英语文学中中文读者较为陌生的成分和文化因素转化为读者比较熟悉的中文文化内容,让译文符合中文读者的语言表达习惯,让中文读者能够全面、深入地感受到英语文学的魅力和中文文化的妙趣,将“ spring up like mushrooms”译为“雨后春笋”,又如钱钟书在翻译《安东尼和克里奥佩特拉》时,将“Fie wangling Queen—— /Whom everything becomes, to chide, to laugh,/T oweep;who se every passion fully striver/To make itself, in thee, air and admired”译为“嗔骂,嘻笑,啼泣,各态咸宜,七情能生百媚”。这些翻译不仅完全译出了原文的含义,也彰显了原文的神韵,更传达出中国传统语言的魅力。

3.模糊性语言的翻译技巧

英语文学中存在很多模糊性语言,如something,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较大,译者在翻译英语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如果不能准确地翻译模糊性的语言,会造成译文与原文的差异。在翻译模糊性语言时,译者要注意深入研究和分析原作,了解作品的文化背景,结合上下文,精确地翻译原文。如相同的颜色在不同的语言中表达不同的意思 “blackboard”是黑板“black tea”是红茶“to be brown”是晒黑了,等等。合理地运用语言的模糊性不仅能使译文更加顺畅,也能够增添译文的艺术效果。

4.双关语的翻译技巧

双关语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格,经常出现在各种英语文学作品中,它不仅能够增加作品的语言性,还能巧妙地刻画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的性格和心理。在英语文学的翻译中,双关语也是较难翻译的修辞现象之一。对于英语文学作品中双关语的翻译,译者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将双关语译为相同的双关语。为了保证译文能够精确地传达出原文所表达的内容、形式及其文化特色,译者可以将原文中的双关语直译为相同的双关语,如将“dead end”译为“死胡同”。二是将双关语译为类双关语。有时,在汉语中很难找到与英语原著中音形义相同的双关语,在这种情况下,译者应该尽可能在中文中选择与原著相近的语义或形式的类相关语来表述,如借助双声、头韵、重复、对偶、比喻等修辞手段,或同义词等手段,选择与原文有关联的词语。三是将双关语译为不同的双关语。在翻译双关语时,译者要注意变通,不拘泥于形式,在某些情况下可以稍微调整原文的语言格式,神似即可,但要注意改变其形却不能改变其主题思想和文化内涵。四是将双关语译为非双关语。对于那些很难在汉语中找到与原文相同或者相似或有关联的双关语,译者要抛弃原文的语义特征,采用不同的形式,复制出原文双关语的一层或多层含义。

5.典故的翻译技巧

典故经常出现在英语文学作品中。在翻译英语文学作品时,对典故的翻译可以采用直译法和直译加注释法。直译法就是译文要保持原文内容和形式,尤其是原文中的比喻或地方色彩等,如将“An eye for an eye,a tooth for a tooth”译为“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直译加注释法是指译文要在译出原文内容的同时,对典故中的人名和地名进行注解,如将“See Naples and die”直译为“看了那不勒斯,就可以死了”,读者会觉得莫名其妙,但如果译者在译文后面对“那不勒斯”进行注解“那不勒斯,意大利南部港市,以其奇美的风景而著称。”这句话的意思就一目了然了。

总之,翻译英语文学是一门技巧性很强的体现艺术价值的劳动,译者不仅要有扎实的语言功底,也要掌握高超的翻译技巧,这样译文才能达到“信、达、雅”的境界。(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于文杰.文化学视阈下英语文学作品的翻译技巧[J].芒种,2012(8).

[2]李虹.论英语文学翻译中的艺术性问题[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3(1).

[3]文莉秋.探析英语文学翻译中言内意义的处理和信息差的弥补[J].芒种,2013(1) .

英语文学的研究拓展 篇4

其一、对延安时期文学活动相关资料进行整理, 竭力展现文学活动的审美风貌。如刘增杰等编撰的《抗日战争时期延安及各抗日民主根据地文学运动资料》, 朱鸿召编著的《众说纷纭话延安》《延安曾经是天堂》《延安河边的文人们》, 王培元编著的《政治旋涡中的延安文人》《延安鲁艺风云录》, 艾克恩编著的《延安文艺史》《延安文艺运动纪盛》, 张鸿才编著的《延安文艺目录》, 梁向阳撰写的《八十年代以来“延安时期作家”全集、文集出版情况概述》等著作, 为延安时期文学活动的美学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场基。

其二、对延安时期作家专题进行研究, 客观上揭示了这一时期作家的审美观念甚至美学思想倾向。如陆华编著的《延安艺术家》, 程远编著的《延安作家》《延安诗人》《萧军在延安二三事》, 雷云峰编著的《延安名人辞典》, 孙琴安和李顺真合著的《毛泽东与著名作家》等成果, 为延安文学的美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材料支持和思想启迪。

其三、对延安时期文艺理论进行研究, 一定意义上涵括了对美学思想的探讨。如黎辛的《<野百合花>·延安整风·<再批判>——捎带说点<王实味冤案平反纪实>读后感》《延安文艺座谈会》《延安整风》, 徐瑞岳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史纲》, 袁盛勇《直面与重写延安文学的复杂性》, 孟长勇《延安文艺与新中国十七年文学的历史联系》、高浦棠、方纪对延安文艺座谈会及《讲话》的研究等成果, 为延安时期美学思想研究做了大量铺垫和探寻。

从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理论来看, 上述三方面的研究, 在一定程度上展现出美学与文学活动的关联, 客观上展示了这一时期文学活动的审美属性和价值。然而, 从接受美学的视域来看, 当前文学接受的主体是改革开放以后成长起来的青年读者, 其接受语境的变化, 要求重新阐释这一时期的文学现象, 这都使得对于延安时期文艺美学的研究仍需付诸更多拓展和推进。在此形势下, 任范松的《<讲话>与文艺美学》, 赵学勇的《中国现代作家审美研究的突破》, 黎辛的《毛泽东与美学》, 已经是在美学的视域引导着延安时期的文学活动美学探寻的道路。但是延安时期文学活动的美学研究仍然有待拓展和深入的空间, 这一空间在以下四个基点上将会呈现出全新的态势。

其一、关于现代美学思想的结构态势对延安时期文学活动影响的研究。延安时期的文学活动受到中国现代美学思想影响, 即受到由中国传统美学、马克思主义美学、西方美学等组成的多元化的思想结构态势的影响, 而形成独特的审美风貌。中国现代美学在发端伊始经过王国维、梁启超、蔡元培等一批学者的努力已奠定了中西方美学互生互动的格局[1], 对于延安时期作家群体的审美观念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 探讨现代美学思想对延安时期文学活动的影响, 将成为延安时期文学活动之美学研究的开拓方向。

其二、关于延安时期文艺争鸣之美学旨归所表现的创作精神研究。延安时期的文艺争鸣性文章, 如丁玲的《文艺在苏区》, 可夫的《延安在文艺上的进步》, 艾思奇的《抗战文艺的动向》, 丁玲的《什么样的问题在文艺小组中》, 肖军的《对于当前文艺诸问题底我见》, 林昭的《关于中国小资产阶级作家的估计问题》, 周恩来的《延安的文艺活动》, 王实味的《野百合花》、《政治家 · 艺术家》、《答李宇超 · 梅洛两同志》、《我对罗迈同志在整风检工动员大会上发言的批评》, 冯牧的《欢乐的诗和斗争的诗》, 范文澜的《论王实味同志的思想意识》, 周扬的《王实味的文艺观与我们的文艺观》、《文学与生活漫谈》, 陶钝的《旧艺人的团结和教育问题》。[2]这些论争文章都是作家美学思想的宣言书, 同时他们的文学作品以各自独特的美感形式承载了大量的美学思想和审美观念, 直接影响了文学书写。因此, 以延安时期文艺思想论争的美学旨归的研究, 来探讨延安时期作家书写精神的多样化, 将成为延安时期文学活动之美学研究的重要任务。

其三、关于五四文学的审美特点在延安时期文学活动中的延展性的研究。尽管延安时期的文学, 例如丁玲的社会剖析小说, 赵树理的大众化小说, 孙犁的抒情小说, 刘白羽的新闻体小说, 田间等七月诗派的新诗, 柯仲平的民歌体新诗, 晋察冀的战地社和铁流社诗人群, 秧歌剧、新歌剧和话剧, 内容上的抗日传奇、对农村变革的艺术再现, 描写土地改革的历史画卷, 反映工人生活的作品, 都与以往文学在本质内涵、审美特征、表现形式等方面判然有别;但是, 作家们在创作方面还是继承了五四文学革命“关于人的文学”的精神, 书写世间之真美和乱世写作的悲愤之美而不再是大团圆式的喜剧之美。文学研究会的现实主义文学思想、创造社的浪漫主义思潮都对延安时期文学审美风格的形成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 在文学自律的意义上探究延安时期文学活动之美学风貌的继承性与五四文学审美观念的延展性的关系是这一美学研究基本场域。

其四、关于延安时期文学文本的审美表现形态的研究。延安时期的文学活动主要是丁玲、周扬、艾青、萧三、何其芳、周立波、成仿吾、萧军、陈学昭、欧阳山、黄源、周文等身赴延安解放区的作家, 以及赵树理、贺敬之、孙犁、杨朔、李季、刘白羽、张光年 ( 光未然 ) 、冯牧、穆青、马烽、西戎等身处其他解放区的作家的书写活动 [3]。从文本解读的角度看, 这些作家的文学书写活动, 呈现着“各师成心, 其异如面”的审美风貌, 其文本或者舞动着绚丽色彩的优美图景、或者彰显出生命力量的崇高壮阔、或者喷发着依然触目惊心的悲情愤慨、或者展示出苦中戏谑的幽默讽刺, 或者潜藏着化丑为美的理性沉思, 使延安时期的文学在流经当代读者接受的心田时显现出随物赋形而生气灌注的审美态势。因此, 对这些作家的文学文本重新进行美学解读, 为当下读者揭示出其审美风貌的多样统一性, 当为延安时期文学活动之美学研究的新目标。

正基于此, 延安时期文学活动的美学研究虽已是硕果累累却又呈现方兴未艾的发展态势, 其颇具学术增长的广阔空间, 正托载着青年学者们信心满满的治学情怀。

摘要:当前关于延安时期文学活动的美学研究主要在审美现象、美学观念、美学理论三个层面展开并已取得丰富研究成果, 同时在美学对文学的影响、文艺争鸣对创作精神的影响、审美精神所显现的文学延展性, 文学文本“其异如面”的审美形态等方面的研究也可拓展出新的学术维度。

关键词:延安文学,美学研究,现状,拓展

参考文献

[1]钱竞.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的发展历程[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26.

[2]刘增杰, 赵明, 王文金, 王介平, 王钦韶.抗日战争时期延安及各抗日民主根据地文学运动资料[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3-1332.

英语文学语言艺术研究论文 篇5

关键词:英语;文学;语言艺术

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通过言语交流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同时也正是因为有了语言交流,所以才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语言的作用不仅仅只适用于现实生活,在英语文学中更是体现的淋漓尽致,曾有人说,语言艺术是一个文学作品的重要灵魂。所以,想要真正的体会到文学作品所要表达的实质内容,就必须从文学的语言艺术着手,只有一定程度掌握了作者在语言运用工程中的变现手法,就能够体会到作者渗透在文字作品中的情感、态度以及思想。

1.意象性

文学作品的关键所在就是能够通过或平凡或者激烈的言语,以及惊悚或紧张的故事情节来吸引人们的注意力。文学作品往往能够构建一个现实中根本不存在的世界,在这个虚构的世界中,会发生各种各样的故事情节,为了使作品主体更加深刻,作者一般会通过借助背景描述以及环境氛围渲染,包括在故事情节中,塑造主人公的性格、心理以及外在形象等诸多方面,通过这一系列效果来使读者产生快乐、悲伤等各种情感。与此同时,文学作品并不仅仅是用来简单的供人们拿来排遣时间以及感受虚构的世界这么简单,更为关键的它承载着某一阶段内的政治事实以及社会现象,作者通过文字来寄托自身的真实情感,批判政治现象。雪莱的著作《西风颂》中那句“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在现代至今影响深远,不断激励人们勇往直前。《西风颂》是一首长篇长诗,其一共分了五小节在这首诗中,雪莱是美国诗人,他通过绘声绘色的描写西风拂过平原山川、划过大西洋上空,进而来抒发自己的内心感情。在这首诗中,他的语言文字表现的相对来说激昂,通过万物神圣灵来抒发自己积极、无畏的精神。又比如莎士比亚的著作《哈姆雷特》,哈姆雷特是一名丹麦国王的儿子,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拥有高贵的品质,他始终相信世间的美好,直到父亲遇害、叔父篡位、亲母改嫁等一系列事宜最终让其彻底崩溃,他的内心充斥了满满的仇恨与复仇,从此哈姆雷特走上了一条不归路。哈姆雷特人生发生巨大转变另一个关键原因是他的性格,他可谓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莎士比亚就是通过塑造这样一个人物形象,把一个高贵的王子呈现在读者眼前,随着王子人生的忽然转折,进一步吸引读者理解整个英语文学作品。

2.生动性

生动性也是英语文学作品中一大特点,文学作品中生动性会让不同的阅读者有不一样的感受,它能够达到一种让人仿佛身临其境、置身于当时的故事情节中一样,语言原本就是一门艺术,文学作品就是利用这一点借助语言的生动性特点,将想象中的人物形象刻画出来,进而让阅读者感受到人物仿佛就真实存在一样,进而引领读者进行分析、思考。《欧也妮葛朗台》是法国作家巴尔扎克的著作之一,在这篇著作中,巴尔扎克运用生动的语言,刻画了一个视财如命、狡猾奸诈、的人物形象,此人叫葛朗台。其中,有一小段话是这样来描述葛朗台对金钱视财如命的,“Heknowshowtolie,squat,starehalfthenpounceontheirprey,openpurse,swallowedthepilesofgold,thenquietlylyingdown,likeastuffedsnake,quietly,quietly,slowlydigesttheeatintothebelly.”在文中,中文意思就是,他知道怎样捕获猎物,与此同时张开钱袋的大嘴,吞进更多的钱”。作者把他比喻成一条贪吃的蛇,然后不动声色的将突进嘴里的东西完全消化掉。借用蛇的贪婪以及阴毒来比喻葛朗台,是最合适也是最为贴切的了,他可以将葛朗台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3.含蓄性

通常在文学作品中,有的作者言语较为锋利,目的就是直接的抨击一些政治事件或不利于人们生活以及社会发展的社会现象。但是也有许多作者是间接性的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即用有限的文字来表达较为深刻的内涵,读者在阅读过中总会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所以读者会一边读一遍进行思考以及回味。经过细细品味以及思考,就会发现潜藏在作者语言表面下的情感表达,或新喜、或愤怒、或惆怅、或无奈等等,这也正是文学语言的含蓄性在英语文学中魅力所在。海明威是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美国作家,他的著作《老人与海》更是家喻户晓,该著作最大的特点就是语言简练含蓄,文中使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文中刻画的鲨鱼则代表着一种邪恶,它意指那些阻碍人们成功的带有毁灭性以及侵略性的事物。主人公是一名勇于挑战一切困难,不畏艰辛的硬汉老人,其中有这样一句话是描写老人在早上叫醒男孩的情景:“hetookholdofonefootgentlyandheldituntiltheboywoke”中文意思是:他轻柔地握住男孩的一只脚,直到男孩醒来。在这里,作者并没有对老人当时的神情以及心理做太多描述,而正是这种无声的效果让人们从心里感受老人对孩子的真实的温情以及爱。

言语传承文化的载体,也象征着社会的进步。英语文学作品中,语言艺术更是各位作家的内心情感表达,也是其思想主要的思想灵魂,正是由于言语艺术具备的这些特点,才能给予读者启发,让读者进行深思,本文主要从语言艺术的四个特点来对英语文学中的语言艺术进行研究,希望能为后期的相关工作提供借鉴。

英语文学的研究拓展 篇6

【关键词】大学公共英语教学 融入英语文学

一、序言

在我国,英语的教学和学习实用主义倾向和功利倾向贯穿始终。初中和高中,英语课上充斥了语法、单词、阅读、听力和写作等大量应试训练,旨在帮助学生在中考和高考中的飞跃。上了大学,他们为了出国考托福和雅思,为了考研奋力攻读英语,为了就业努力通过英语四、六级,不断进行着周而复始的英语题的训练,至此为止,他们连一本像样的英文原著都没通读过,这不禁令人扼腕痛惜。步入社会,由于他们英语基本技能培养存在偏差或某种量上的匮乏,用英语表述时往往词不达意不知所云。另外,题海战术还制约了他们思维的发展,使其形成惰性,呈现模式化和僵化。鉴于此,英语文学作为文化的载体和思维模式的桥梁能使我们大学英语教学摆脱困境,我国高校英语教育呼唤文学的回归。

二、英语文学在我国非英语专业本科教育中的缺失

英语文学课一直处于缺失的状态,原因有三:

1.学生层面。面临严峻的就业压力,非英语专业本科生在英语学习中急功近利,看重专门用途英语学习,而对英语文学这一语言的高级形式弃于不顾。

2.教学层面。随着全球化和市场冲击,我国现行大学本科英语教学呈现应试化、工具化和实用化,偏重基本技能训练,多是针对考试,培训学生的听、读、写等应试能力。教材文学权重下降,实用英语独占课堂。

3.文学层面。文学有独特的语言和相关历史、文化、政治等背景,其讲授与学习对学生乃至教师都是一种挑戰,公共大学英语课堂将英语文学排斥在外。

三、英语文学在我国非英语专业本科教育中的必要性

1.我国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教育部于2007年颁布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在英语教学大纲上突出文化和文学教育的重要性。它首先指出大学英语课程的本质:“它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素质教育的课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因此,大学英语教师在设计本课程时不仅要思考如何讲授听、说、读、写、译等语言的基本技能,还应当充分考虑如何对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传授国际文化知识。

2.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需要。随着全球化的进程,我国各个领域逐步与国际接轨,各行各业愈加青睐专业精通、英语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英语能力强不仅要听、说、读、写综合能力强,还要具有很强的外语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直接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

四、英语文学课程在大学公共英语教学中的设置构思

1.革新公共英语本科教材内容。笔者基于所任课大学所用过的3种大学英语教材,各四册书,统计经典英美文学所占比重如下:《新21世纪大学英语》共64篇,其中经典文学1篇,占1.5%;《新视野大学英语》共80篇,其中经典文学2篇,占2.5%;《大学英语》(修订版)共80篇,其中经典文学3篇,占3.8%。由此可见,当前大学英语教材充斥了科普、应用类文章,经典文学严重边缘化。

2.利用课堂与网络双轨道进行语言、文化、交际立体式授课。我国大学英语教师在英语文学课程中已有很大改变:采用多样化、现代化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实践成熟教学理论。

在教学实践中还应利用课堂和校内网络平台语料库,进行语言、文化和交际的立体授课。课上,以教材经典文学为点,指导学生细读文本,训练学生的读、写、译等英语语言技能。

3.重视过程,考核方式多样化。衡量大学生的英语文学学习状况,教师首先摒弃“科学标准化考试”,针对实际情况,重视过程,展开量化研究,采用多样考核方式,提高英语文学教学课程考核的有效性。

首先,英语文学课程与其他课程存在很大区别,因为它不仅仅传授和记忆知识,更多需要学生的深入领悟,所以英语文学课程需要全面考查他们的综合素质与能力。考核时,抓住学生学习过程,结合他们学习和实践表现,在不同学期,分重点面对面进行文学评论写作测试、针对小说人物演讲测试、小组任务团队协作测试、文学改编剧本测试和剧本表演测试等。

针对英语文学知识脉络纷杂特点,网络上构建趣味性背对背测评,创建了文学常识、文学流派、小说人物、作家通识等学习模块,设计通关程序,指导学生自学,通过测试,进入下一个单元学习,并获得相应学分。

五、结语

大学公共英语文学教学改革需要老师思考和研究教学方式、教学理念,利用最新科学技术历练学生思维,让学校教学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研究、提高素质的场所。

参考文献:

[1]李早霞.大学英语文化体验教学研究[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范晨.文学视野下大学英语课堂的创新改革探究[J].外语界.2015(1).

[3]姜敬.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环境下英美文学教学探讨[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2014(3).

英语文学的研究拓展 篇7

1 大学生网络使用情况介绍

在进行具体的分析前, 我们有必要对大学生网络使用情况进行展现, 因为只有切实了解网络媒体对于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意义, 才能更好地理解借助网络拓展英语阅读教学的必然性与必要性。否则一切探讨则有可能建立在虚无缥缈的假设之上, 从而动摇了我们研究的根基与基本所在。在问卷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 被调查的146位同学 (131份有效问卷+15名深度访谈) 接触网络的比例为100%, 即我们所抽样到的大学生没有没接触过网络的, 而这也与我们的预判相一致, 而在问及“您第一次接触网络的时间”这一问题时, 其数据如下表所体现 (仅指131份有效问卷) :

在问及“您上网的频率大概是”这一问题时, 57.43%的被调查者回答“每天都上”, 26.28%的被调查者选择“每周两三次”, 两者加起来比例高达83.71%!而选择“每月一次或更低”的则不到2%, 如果考虑到被调查者网络使用的便利这一因素时, 这一数字的含金量则可能更高, 因为很多大学生并没有属于自己的电脑, 而是选择在网吧或者学校机房上网。随着电脑在大学生群体的日益普及, 相信选择“每天都上”的比例将会比现在更高, 而这也更加敲响了必须重视网络媒体之于英语教学重要性的警钟, 我们再也无法忽视这一大学生使用最为普遍的新媒介。

在问及“您经常使用的网络用途” (多选题) 这一问题时, 92.35%的被调查者选择“即时通讯 (如QQ、MSN) ”, 87.69%的被调查者选择“浏览网页”, 53.38%和25.71%的被调查者选择“收发邮件”和“FTP/BT下载”, 而选择“学习相关”的仅占18.84%!由此可见, 当今大学生在网络使用时, 更多地选择了进行娱乐, 其次则是将其作为工具媒介, 但通过利用网络媒介进行学习的则少之又少。这一方面与大学生自身的自我控制有关, 但同时也与如今的网络内容有着很大的关系。

2 传统英语阅读教学模式的弊端

在了解了当代大学生网络使用情况之后, 接下来让我们来剖析下他们对于传统英语阅读教学的态度, 因为传统的教学模式建立在互联网诞生之前, 随着媒介环境的变迁, 大学生的学习及课余生活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而这些变化也极大影响了其对于阅读教学的接收与接收, 只有更透彻地了解他们眼中传统阅读教学模式的弊端, 才能更好地改进教学, 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2.1 阅读教材过于陈旧, 选材狭隘

由于传统的英语阅读教学模式是先统一印刷教材, 然后发放给相关师生讲授、学习。理论上每年都会对相关教材进行修订, 但为了从教师备课及经济成本角度考虑, 很多教材多年都未曾大幅修改。这也就造成了很多教材的内容过于陈旧, 跟不上时代和社会的发展。网络时代最为突出的特征就是其瞬息万变, 传统阅读教材的呆板陈旧显然不会符合当代学生的胃口。

2.2 课堂教授过分强调语法与词汇

几年前, 上海交通大学曾与英国文化协会合作, 在全国范围内针对大学英语现状做了“大学英语研究项目”调查, 结果显示“当前大学英语教学仍以传授语言知识为主”, “课堂教学基本上仍是传统的传授知识型的教学”。在这样的课堂上, 一般的教学模式就是先讲解生词表, 然后“自下而上”从词到句, 对文章逐句讲解, 对于长句和难句更是按照语法知识进行仔细剖析, 依次逐段分析直到文章结尾, 最后由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完成课后的阅读理解和词汇以及翻译练习。

2.3 被动阅读, 缺乏阅读兴趣

在传统英语阅读课上, 教师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和话语权, 他们根据自身的知识、经验、思维方式和理解方式把握阅读文本, 学生只是被动地或被迫地接受教师的理解, 不敢有反抗, 把教师当作一切的权威, 并没有进行真正的阅读训练。传统的英语阅读课过于重视知识点的掌握, 脱离了真实生活中阅读的功能, 以致误导了学生对阅读目的的认识, 自然也就无法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

3 网络媒体拓展英语阅读教学的可行性

在了解了传统英语阅读教学模式的弊端后, 我们期待网络媒体的出现能够给我们带来解决问题的希望与契机。在与被调查者的交谈过程中我们感受到, 大部分的学生对于开展网络阅读训练充满了乐观与期待, 在结合了其他学者的相关理论研究后, 我们认为网络媒体拓展英语阅读教学的可行性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3.1 海量的英语阅读材料

通过网上阅读, 学生可以接触到不同题材和不同体裁的文章, 对于他们了解各种题材体裁的英语特点, 尤其是新闻英语的特征十分有用。网络上新闻时事报道有一个特点:对某个重要事件和热门话题的报道往往都是连篇累牍的, 不同作者有不同的观点和看法, 其中有些词汇会反复出现, 这对于方便学生的偶然习得无疑是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学生在浏览和泛读过程中, 不仅了解各种观点, 拓展视野, 增长见识, 积累知识, 同时还会在“不知不觉”中习得、巩固和强化了许多新的词汇和表现手法, 于听说读写等技能的进一步发展都有利。

3.2 个性化、自主化的阅读训练

传统阅读教材的千篇一律, 限制了学生选择个性化训练的可能, 而网络媒体的最大特点就在于海量学习内容的个性化, 使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模式真正得以实现。教师只要扮好引导者的角色, 对学生进行必要的阅读策略训练和帮助, 使学生能够通过广泛阅读丰富文化背景知识, 通过熟悉文章体裁激发其运用结构图式, 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采用相应的略读、寻读等阅读策略, 再由学生自己在网上选择感兴趣的材料进行阅读训练即可, 而不需再像以前那样精讲、细讲、死讲, 不仅自己授课劳累, 学生还无法调动阅读兴趣。

3.3 真实化、情境化的阅读氛围

互联网时代所强调的“地球村”, 使得我们能够随时阅读国外最为真实的材料, 互联网的出现, 给我们提供了自然真实的阅读环境, 使学习者可以与英语国家的人们享受到相同的阅读资源, 共享同样的文化背景与社会环境, 从而真正实现了英语阅读训练氛围的真实化、情境化。正如一名访谈对象所说, “在网上, 我能与美国读者同时阅读TIME (时代周刊) , 这让我感觉这不再是练习阅读, 而是真正去融入一种文化”。

4 结论与建议

互联网的出现为我们进行英语阅读教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尽管就目前而言, 国内的互联网在使用形式上仍较为局限, 人们对网络学习功能的观念和意识仍不强, 这些都影响了利用网络进行英语阅读的训练, 使其优越性的充分发挥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但随着我国IT产业的迅猛发展, 以网络为背景的英语阅读教学既升华了英语阅读教学的层次, 又为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提供了更广阔的前景, 是英语阅读教学的未来发展方向, 它必将在英语阅读教学思想和教学手段的革命中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作为英语教师, 我们在语言交流上有着优势, 理应在思想上和技术上有所准备, 去迎接信息时代给我们带来的新挑战。

摘要:随着互联网在我们生活中越来越多的应用, 互联网对于人们来说已不仅仅是一个交流工具, 更是影响了人们工作、娱乐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信息时代的到来, 使得传统的英语阅读教学遭到了极大挑战, 在这样的背景下, 对如何通过网络媒体拓展英语阅读教学进行了探索性研究, 以期为相关的教学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关键词:互联网,英语阅读,问卷调查

参考文献

[1]束定芳, 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6.

[2]胡文仲.英语的教与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9.

英语文学的研究拓展 篇8

教育者在课堂上的拓展应当充分利用并立足于教材资源,从教材资源中拓展延伸。而拓展源于教材资源的基础上更要高于教材。教育者在课堂活动的设计方面应当围绕教材资源的内容进行展开,在挖掘教材内容的基础上,灵活运用资源,不断创新内容。

一、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拓展的根本和原则

教育者在备课时要谨慎思考有哪些地方能够拓展,怎么拓展,这是一个对教材资源不断挖掘重组并重新建构的过程。在当今基础教育的英语教学当中,还有一些问题不容小觑。一部分教育者受到英语教学传统理念的影响,不能做到突破传统,创新能力很弱,也有一部分教育者对新课标的教育理念理解不够深刻,大大影响了初中英语课堂中教学效率的提升。语言类学科的学习和普通的学科不同,让学生直接边用边学极易忽略语言基础,课堂教育的活动设计,要以教材资源为主,从每一节课的基础内容出发进行有效拓展。课本上的内容是死的,人的思想是活的,教材内容是可以改变的,身为教育者一定要舍弃传统的教学观念,灵活地运用书本上的知识进行拓展突破。

其中,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语言运用能力是拓展的主要目标和方向。初中英语课堂的教学拓展并不是凭空而造,也不是随便举例现实生活中的实际事例让学生进行练习。拓展的意义在于让学生通过完成实际的任务目标以完成对英语语言的知识掌握,达到即学即用的目的。教育者在进行课堂任务设计的时候,应当根据学生学习的能力、具体掌握的知识储备和客观的教学条件进行改观,从学生的角度考虑会达到什么样的效果,以此完成教学目标。

二、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需要拓展的内容

1. 教材资源的拓展。

英语学科的教学内容主题多、范围广。语法、词汇和课文是初中英语教材中常见的学习模块,仅仅靠这些模块并不能达到学生对于英文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教育者应当在实际教学中具体拓展。英文词汇和中文词汇一样,都在长期的文化沉淀中累积了深刻的内涵意义,课文方面,从词语的运用到句型结构上的变化都会在课文中得到丰富的体现,各种各样的谚语、名言、常用短语都在课文中出现,教育者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介绍课文的写作背景和知识,着重介绍词语的深层含义,通过构词法的讲解和词形与句型的变化、联想意义来帮助学生加深对词语课文的记忆与理解,利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进行教育工作的实际开展,深化学生的文化视野。需要注意的是,英语和汉语在表达方面有着许多不同之处,即“英形合,汉意合”。西方文化注重逻辑性和理性,东方注重辩证思想和人的悟性,在拓展的过程中让学生对这种思维上的文化差异有一定程度的认知,体会不同的语言所表达的不同的方式,对于减少“中式英文”这一错误会有非常大的帮助。

2. 深化内容的选择与更新。

随着网络技术和更多传媒技术的不断发展,能够拓展的内容也越来越多。但由于素材的来源非常广泛,种类渠道繁多,如果把握不好筛选出来的材料就不尽人意,由此就需要教育从业者在多如牛毛的拓展材料中细心挑选,选出和课程关联最新颖、最贴切、最符合、学生最能接受的内容,并一定注意随时更新信息,不要翻过来调过去反复讲解同一个内容,时刻保持把最新的讯息传递给学生。

3. 外来文化的拓展内容。

在长期的英文学习中,因为语言与文化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学生就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英语国家中的文化,国内实施新课程标准教育体系以来,英语教学拓展训练的优势便是其中对于文化教学这一项有着很详细的解释与标准要求。在具体课程实践中,教育者向学生根据教材资源选择性地补充课程相关的人文风化,发挥拓展内容自身能够提供的再利用价值,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学生之间对话的练习让他们体会中西方不一样的思想习惯与价值观念,了解了这些外来文化,拓宽文化视野这一目标才会更上一层楼。

三、深化拓展的方法和时机

普遍的教学拓展被理解为在课堂实践中反复操练所学句型和语法,这其实是一种片面单一的想法。拓展的真正含义是把教材内容学得透彻的同时,有规律地处理。常见的拓展方式有对比拓展、练习拓展和拓展迁移。而在初中英语课堂的拓展实践中,它的规律是有迹可循的。

通过知识的铺垫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着重讲解重点和难点部分,在课程结尾升华其主题,把握好教学时的“火候”,学会灵活多变,捕捉契机,可以是一个情景,或者是一个视角,及时抓住有利的关键点。在最需要的时刻准确而有序地切入教学拓展环节并深化。

结论:在初中英语的课堂教学中,深化和拓展的研究是针对教材资源的补充与延伸。教育者在实践课堂拓展教学的时候不能只围绕冰山一角,但也不可顾此失彼。合理使用与驾驭教材内容,努力把初中英语的课堂做大做强,把狭窄的教育思路放宽深入,充分考虑各种客观条件,科学地进行实践拓展,才能使英语学科的拓展教学发挥真正的效果作用。

摘要:自新的课程标准开展实施以来,国内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文章表述了在初中英语的课堂教育中,需要拓展的内容、方式、原则等发展策略。英语学科的教育者不再只局限于当下教科书中知识的教授,而是增加了多元化的信息传播和广泛的延伸空间,根据新课标提出的要求来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以此提升学生的学习空间与能力。

关键词:新课标,课堂教学,深化和拓展

参考文献

[1]叶海深.浅谈初中英语“一案三段六步”高效课堂教学模式[J].中学生英语,2016,02:88-92.

[2]张蕾.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拓展探究[J].英语画刊(高级版),2013,05:28-29.

英语文学中的语言艺术研究 篇9

一、英语文学中的形象性语言艺术

形象性是所有文学作品的一个基础,既抽象又具体,虽然存在但又感受不到。任何的文学作品都有一个作者刻画出来的形象人物,用形象的特殊性来反映社会时代的矛盾或者作者内心要表达的情感。比如莎士比亚《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的人物形象描写,哈姆雷特是丹麦国王的儿子,他善良高贵,自幼接受良好的高等教育,相信着世间的真、善、美,大家都认为他是世间最了不起的杰作。但是父亲的被害、叔父的篡位、母亲的改嫁让哈姆雷特的内心崩溃,走上了一条复仇的不归路。哈姆雷特自身的性格也是造成他悲剧的主要原因,“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伟大与渺小的化身。莎士比亚通过这样生动的人物形象描写,把一个高贵优雅的王子呈现在读者眼前,仿佛亲身感受到一般,增加了读者对英语文学的进一步理解。

二、英语文学中的情感语性言艺术

情感是一个文学作品的内在表现,通过语言作者到底要表达的是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特殊的词语或句子来宣泄自己内心的情感世界,作者创造文学作品就是以文字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世界,任何的文学作品都是有情感的。

For example Hamlet“My destiny in the Shouting,and my whole body every tiny blood vessels become like The angry lion bones and muscles as hard.Rest in peace!Rest in peace!Suffering of the soul”。比如《哈姆雷特》中主人公在面临自己母亲改嫁的背叛、叔父对自己王位的觊觎,使哈姆雷特的内心开始崩溃,面对背叛产生强烈的复仇愿望。“我的命运在呐喊,使我全身每一根微细的血管都变得像怒狮的筋骨一样坚硬。安息吧!安息吧!受难的灵魂”。莎士比亚通过这种特殊的字词来直接的表达主人公内心的这种仇恨,复仇的激烈欲望,主人公内心情感的强烈。因此,英语文学中语言情感性的表现有利于激发读者的内心情感和文章产生共鸣,拉近了作者和读者的距离,同时也是文章的升华。

三、英语文学中语言的生动性

任何文学作品,通过语言的生动性都会带动读者不同的感觉。英语文学中的语言生动性简单来说就是一种并未见到具体的人但却如同身临其境一般,活灵活现。语言是一种艺术的交流,作者通过运用生动的语言,把脑海中想象的人物刻画出来,让读者感觉这是真实存在的,进而引发读者深思。

《欧也妮•葛朗台》曾被评价为“最出色的画幅之一”。这是法国作家巴尔扎克的著名代表做之一,作者运用语言的生动性,把葛朗台身上的那种自私贪婪、爱财如命、狡诈抠门的形象刻画的惟妙惟肖。在文中葛朗台对金钱的执着被作者用生动性的语言表达的活灵活现,“He knows how to lie,squat,stare half then pounce on their prey,open purse,swallowed the piles of gold,then quietly lying down,like a stuffed snake,quietly,quietly,slowly digest the eat into the belly.”“他知道如何把猎物抓住,同时张开钱袋的大嘴,吞进更多的金钱”。作者把他比喻成一条贪吃蛇,不起声色的把“吃到”的东西全部消化。用一条贪婪阴毒的蛇来形容葛朗台是最贴切的了,既形象又生动,跃然纸上。

四、英语文学作品语言的含蓄性

什么是含蓄性?简单来说就是说话不要说得太“明白”,但又说了,总体给人留下一个想象的空间,这是在我们生活中的含蓄性表现。在英语文学中,作者用有限的文字来表达无限的内涵,让读者有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读过之后需要读者静下来,对文章进行回味深思,发现作者表面的语言下,隐藏的一些委婉的情感,这就是语言含蓄性在英语文学中是的魅力表现。

《老人与海》这是美国作家海明威的著名代表做之一,文章简练含蓄,运用大量的象征手法。把一个老人在面对困难挑战时的顽强不屈、勇于挑战的硬汉形象描写的淋漓尽致。文中的鲨鱼是是一种邪恶的化身,它代表着侵略、毁灭、破坏是成功路上的一大障碍,作者对事实不做过多的评价,让读者从文字中自己回味感受,这就是语言的含蓄性。像文中老人在清晨叫醒男孩的画面“he took hold of one foot gently and held it until the boy woke”,他轻柔地握住男孩的一只脚,直到男孩醒来。这段话并没有说什么,但这种无声的语言描写,更含蓄的表达出老人对孩子的爱和温情,使读者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结语

无论在现实生活中还是英语文学作品中,语言都是一种情感的展现,文化的载体,人类社会正是因为有了语言,才进入了文明时代。英语文学中语言艺术是作者情感的传递,是内在的思想灵魂,读一篇英语文学作品不是只读一遍或者看一下,而是让你通过作者在语言上使用的艺术手法,发现并理解作者的内心深处到底要表达什么。由此可见,理解语言艺术对赏析英语文学有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英语文学的研究拓展 篇10

如果仅仅把教材作为唯一的教学资源, 必然会显得枯燥、乏味, 使学生失去学习英语的兴趣, 达不到英语教学的目的。 初中英语的学习是一个很重要的部分, 对于高中乃至大学的学习都会有很大的影响, 因此教师必须带领学生学好初中英语, 为学生以后的英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那么, 对于拓展性教学资源的开发就显得尤为必要, 可以开发哪些教学资源呢?

一、在课堂上创设特定的情境, 让学生分组表演

教师在课堂上创设的情境, 可作为除教材之外的教学资源之一。 情景学习会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 也使课堂丰富多彩、精彩纷呈。 初中生正处于活泼好动、思想丰富、爱表现自己的时候, 如果在全班同学面前进行表演, 他们一定会好好准备, 因为如果出丑了, 全班学生都会笑话, 他们会觉得丢人。 比如:教师可创设这样一个情境, 让学生充当顾客和售货员, 如何把这个情景演绎得有礼貌、 有新意? 学生一定会绞尽脑汁, 联想到教材上关于买东西的知识, 再结合自己的亲身买东西的体会, 创设一个情境, 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演。 他们的表演时而让全班同学紧皱眉头, 时而让大家开怀大笑, 时而让大家埋头沉思。 在每个小组的表演中, 都可以学到不一样的英语知识, 而且学生会学得更牢固, 知道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学过的英语知识。

这种情景化学习, 在有的课堂已经开始实行, 而且效果很好, 学生在欢声笑语中就学会英语知识, 对英语知识越来越感兴趣。 教师的教学也很轻松, 不用再担心学生在课堂上瞌睡、走神等, 学生会因为害怕错过精彩的瞬间而变得全神贯注。 但是教师在创设情境时, 要注意选择初中学生这个年龄段比较感兴趣的话题, 不要选择一些他们不感兴趣的东西, 没有兴趣就懒得准备、懒得表演, 反而事倍功半。

二、积极开展与英语有关的课外活动, 营造英语学习氛围

与英语有关的课外活动可作为除教材之外的教学资源之二。 英语课堂学习是理论, 课外活动就是实践, 只有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完美结合, 所学知识才会更牢固。 课外活动有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 培养学生的能力。 课外活动可以有很多种形式, 定时举行朗诵比赛、开展英语演讲活动、开展英语角、建立英语讨论小组、设计英语报纸、举行英文歌唱比赛等, 这些都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堂中所学的知识, 并运用到实际当中。

夏令营是很好的课外活动方式, 是实施教育很有效的途径。 在夏令营中, 学生可以寓教于乐, 对身心健康有一定的好处。 快乐学习是对学生很有益处的一个学习经历, 在快乐中学习的内容会记忆得更牢固。 学生置身于夏令营这个环境中, 可以接触大量在课堂上接触不到的更有趣、更新鲜、更吸引人的信息, 这些信息必然会带给学生意想不到的感受和收获。 在夏令营中, 学生还可以相互交流、相互帮助、相互支持, 既促进他们之间的相互团结, 又锻炼他们的英语交际能力。 所以说, 夏令营是学习英语很好的方式, 这种活动可以每月或者两个月举行一次, 给枯燥的课堂学习增添一些色彩。

三、多运用现在发达的网络资源

现在网络资源很丰富, 网络资源可作为除教材之外的教学资源之三。 教师可以从网上下载一些文本、音频、图片、视频资源, 在多媒体教室展示这些图片和视频。 这些图片和视频可以侧重美国的地理、人文、风俗, 给学生创造地道的英语环境, 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说英语的国家, 这样学生就知道从哪些方面学习英语了。 比如:圣诞节是美国最大的节日, 相当于我国的春节, 教师可以下载一些关于美国人如何过圣诞节的图片和视频, 放给学生观看, 让学生集中注意力, 融入图片和视频之中, 并让学生讨论。 等到圣诞节那天,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过圣诞节, 通过在图片和视频中学到的知识, 让学生决定如何过这个圣诞节, 需要给父母和朋友准备什么礼物。

当然, 也可以让学生自己从网上下载自己感兴趣的视频, 告诉学生可以下载视频的网址。 每周可以举行一次美国文化交流会, 如果有学生认为是特别好的视频, 可以放给全班同学看, 在这样的交流会中, 可以让学生从多方面了解美国的人文文化。

四、请外籍教师为学生讲课, 每周进行外教课

外籍教师的教学方式肯定和国内的教学方式、教学风格有所不同, 外籍教师的课堂可作为除教材之外的教学资源之四。 他们的教学更容易让学生学会英语, 他们的教学资源也肯定更丰富, 更能使学生置身于真实的英语环境中。 每周进行外教课, 学生都能身临其境, 跟着外教老师一起走进英语的世界, 一起体验中西方文化的不同, 一起在英语的氛围中遨游。

平时学生有不懂的问题, 也可以向外教老师请教, 不论是关于西方文化的, 还是关于英语知识的, 学生主动问, 就是对英语知识的渴求, 就能调动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五、引领学生投入大自然的怀抱, 回归社会实际生活

大自然和社会生活永远是我们最好的老师, 大自然和社会生活可作为除教材之外的教学资源之五。 英语学习的结果最终还是要回到自然、回到实际生活, 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教师可以偶尔带领学生参观景点、博物馆等地方, 在参观中获取信息, 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增强英语与自然的联系。最近发生的国家大事及有价值的事情可以通过看电视、 听广播的形式让学生知晓, 把这些纳入英语教学中, 加强英语与社会现实的联系, 激发学生使用英语的能力。

通过增强英语与大自然的联系, 英语与社会现实的联系, 使英语教育变得更生活化、实际化、时代化, 英语学习也要与时俱进, 不能和社会脱节, 这样所学的英语知识才能更准确地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

六、把课堂和生活中的突发事件作为素材

课堂和生活中总会发生一些突发事件, 这些意想不到的事情, 教师可以作为除教学资源之外的教学资源之六。教师要抓住突发事件的机会, 比如地上掉了一支铅笔, 可以让学生随机发挥, 针对铅笔进行一次简短的对话:There is a pencil, Li Ming, is it yours?No, it is not mine.

这些素材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教师一定要抓住这个机会, 锻炼学生运用及交流英语的能力。 学生会觉得这些突发事件比较有趣, 比特定的课堂上的教材内容要新颖得多。

以上是六个可以作为初中英语拓展性教学资源的几项内容, 只要发现, 肯定还有很多可以作为教学资源的东西, 教学资源越多、越新颖, 就越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提高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

摘要:初中英语教学近几年来从教学方式、教学理念、教学内容上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创新与改进, 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是教学资源这个重要的问题仍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导致教学效果还没有达到教师的期望值。其实教学资源是英语教学能取得成功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因此, 英语拓展性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应用对老师的成功教学和学生的成功学习都具有很重大的意义。随着英语教学的多样化、效果化, 教学资源这个不容忽视的因素也慢慢得到教师的认可, 许多教师都在极力寻找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的拓展性教学资源。

关键词:初中英语,拓展性,教学资源,开发应用

参考文献

[1]张益群, 英语课堂上的拓展性教育[J].小学时代 (教育研究) , 2010 (09) .

英语文学的研究拓展 篇11

1.1 终极关怀彰显“以人为本”理念

源于哲学智慧的终极关怀,是人类超越现实、突破自我进而抵达和谐境界的理想化追求。它关注万象世界,引领现实幸福,反观生命过程,互动本体客体,经人们通过向往、叩问并树立终极目标等方式,点燃起理想世界不灭的灯塔,以便净化灵魂和升格本真,摆正在现实中不断前行的航向。其“以人为本”的理念彰显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终极关怀目标。这种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利于人们提升真善美的生命境界、营建澄净的精神家园。

1.2 大学英语人文教育需要终极关怀

现代教育模式下的大学人文教育,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文素养宽厚、实践技能高超,且具有开创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大学英语教育属于具有教化作用的需有求知者参与的综合互动艺术,通过终极关怀实现全面发展的举措是践行大学人文教育与英语素质教育理念的实际体现。

2 视界拓展

“康佳镜面彩电,美丽尽舒展。”媒体广告给予我们视界新概念。多维的视界指的是某事件在相对独立的有形或无形的立体化平台中刚好能被特定群体观察到的时空界面。它是静的观察视角,也是活的互动平台。

2.1 人文教育终极关怀利于建构人类精神家园

作为“精神皈依寓所”、“伦理复活甘霖”和“德行拯救天使”的终极关怀,能够营造出“真、善、美”的和谐氛围,为求知若渴的人们洒下片片暖心动情的绿荫。

2.2 学生核心竞争力提升极需视界拓展

象牙塔内澄明的精神滋养,不能没有洁净视界的深度挖掘和广度扩展。不过,市场经济笼罩下的很多思维和行为,影响到大学精神殿堂里教师所教授的知识好似不再鲜活,作为求知的个体也变得不那么蓬勃向上;部分高校教育的“死性锁链”,“批量生产”出的是大量的“废品”、“次品”,致使不少学生根本不具备参与社会竞争的“核心竞争力”。

由此,教育工作者要瞄准职场人才需求,踊跃拓展教育视界,勇于探索创新航道,积极引介终极关怀模式,以人文素养内涵提升为根的,大力践行素质教育。

3 创新航道

3.1 知性课堂寓教于乐

知性课堂需要涵纳终极关怀的创新元素。知性课堂融入了教师更多心力,能将常规教学变得神奇且颇具生机活力,能凝发诸多潜能激励学生不断进取升增技能,也会培育其良好的自主学习风气,指引教师和学子摆正教与学中不断前行的航向。对于大学英语教育而言,要注意把趣味英语互动有效纳入英语氛围的营造和人文主题教育中,力求课堂形式和教学内容的统一,以此扩增英语课堂环节延展的时效性、渗透力。

3.2 刚柔并济拨云见日

大学英语教育要和资格证书应考挂钩。过级率和考证率属于硬性刚性指标,而教学方法则需要活变思维指导学生应时备考。如CET-4、CET-6和英语应用能力考试等,一定要纳入到常规课堂教学中来。死板僵化授课,只会使学生兴趣全无,昏昏欲睡。教师应科学高效把握考试动向,及时为学生减压鼓劲,使其明了“万考不离其宗”,助其冲破迷雾,不可因社会职场压力大而心神慌乱。

3.3 人性关怀春风化雨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大学英语教育属于综合性人文和实际应用技能教育,以无与伦比的心志衡定和细致入微的神思密布,来施行国家素质教育理念,是每个英语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终极关怀渗透素质教育的整个过程,我们提倡终身教育,其实提倡的也是终身的关怀性教育。大学英语教育贯穿于整个教育的具体环节,在讲求“真、善、美”的同时,也更多地将触角伸向服务一体化与人性化内涵上来。

4 结语

源于人的存在的有限性而又企盼无限的超越性本质的终极关怀,是人类超越有限追求无限以达到永恒的一种精神渴望。毋庸置疑,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培养具有综合技能的应用型人才,而作为人文学科的大学英语教育,则需要融入更多体现“以人为本”的终极关怀的有效元素,以对个人的全面发展形成良好辐射性效应。本文通过推介大学英语教育人文视界拓展的三种航道创新思维与运行途径,力主以博远厚实的风格,引领大学英语教师将英语课上得生动而充满人情滋味,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引发学生们进行自主性学习英语营造出不错的氛围。

参考文献

[1]王道俊,扈中平.教育学原理[M].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4.

[2]杨文士,张雁.管理学原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11.

[3]陆剑明,沈阳.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M].2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6.

[4]周德昌,陈汉才,王建军.中国教育史纲[M].2版.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9.

上一篇:网络文献信息下一篇:拍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