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英语

2024-09-16

文学英语(共12篇)

文学英语 篇1

随着独立学院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的确立, 越来越多的学子走进了独立学院, 开始了他们的求学之旅。英语专业因其就业时的广泛性, 成为部分文科生的首选。和一本、二本外语院校的学生一样, 独立学院英语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要接受全面的听、说、读、写、译等专业技能的训练, 同时也要了解英美社会与文化知识, 提升文化素养。英美文学就是文化知识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因此, 如何在英语专业中较好地融入文学教学, 是独立学院英语教学者深思的课题。

1 独立学院英语专业文学教学的现状和困惑

独立学院的办学方针和培养目标不同于公立院校, 由于其招收的学生入学成绩低于一本、二本院校, 所以对学生定位于“应用型”和“实用型”人才的培养。在其培养计划中, 文化知识型的课程安排得稍少一些。笔者所在的独立学院将英国文学和美国文学合并为一门课程, 共计72个学时。独立学院英语专业的学生没有专用教材, 大多数教材的内容及教学时数要求都超出了学生的能力和学校给予这门课的学时。更严重的是, 能胜任文学课教学的专业老师并不多。承担这门课的年轻老师能讲清文学史, 却驾驭不了文学作品。很多教师把文学作品赏析上成了精读课, 偏重文学教学。对作品、对人物、对写作风格的诠释, 只能依赖参考书目和网上的评论, 缺乏自己的理解, 很难引领学生赏析。而学生因其词汇量少, 接触原版作品少, 文化背景了解少, 加之缺乏老师的引导, 无法走进文学。倘若问起对某个文学作品的看法, 他们会异口同声地说:“单词太多了。”仅此而已, 遑论欣赏。

2 英语专业文学教学模式探析

独立学院独特的办学理念和学生特点, 要求担任此课教学任务的老师采取独特的教学方法, 否则很难将学生引入文学的殿堂, 领略经典的魅力。

2.1 文学史格式化

笔者所在的独立学院英美文学均采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的《英国文学选读》和《美国文学选读》。此教材的特点是以作品赏析为主, 文学史则在序言部分用中文做了简单的介绍。对于文学毫无感觉的学生来说, 这样的编排很难让学生将某个作家和它时所处的时代结合起来, 因而也就不能体会到作品和时代的关系。在教学实践中, 可以将集中介绍的文学史拆开和作品选读一起按时代分成若干个章节, 先讲时代特点, 时代主要文学流派的特点, 主要代表作家, 代表作家的代表作品, 然后再认真阅读分析选读中的有关章节。经过这样处理的教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文学史和文学作品的关系。

鉴于学时的限制, 讲授文学史的方法必须有所突破, 要及时、高效。将文学史格式化可以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得到最大的信息量。

下面就是几个经过格式化的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史, 如表1所示。

2.2 引导学生成为文学欣赏的主体

格式化文学史可以将浩瀚的文学简单化, 但取代不了文学阅读。独立学院英语专业的学生入学成绩低于一本二本的学生是不争的事实, 想在毕业之后和一本、二本院校的学生争取同样的就业机会, 以偏重技能型课程的学习无可厚非。如何让它们主动接受文学的熏陶, 欣赏到经典作品的魅力, 就是任课老师要思考的问题。

“走近文学”, 不是地抄下黑板上或多媒体课件上老师对作品的分析;

“走近文学”, 老师要帮学生打开的一个心结就是“生单词太多, 我看不懂。”生单词多毫无疑问是阅读的拦路虎, 但文学欣赏不同与基础英语或高级英语的阅读。后者一定要讲清句子的语法或句法, 讲单词或词组的意义, 而前者却完全可以绕开生单词 (不是完全不在意) , 将重点放在情节发展, 人物塑造方面;

“走近文学”, 是让学生自己走, 任课老师可以牵着学生的“手”, 但“步子”一定要让他们自己迈;

“走近文学”, 一定要让学生自觉走的不太难。

2.2.1“起承转合”识英诗

文学欣赏难, 最难莫过于欣赏诗歌。我们经常听到的一句话是“我连中文诗歌都不懂, 怎么读懂英国诗歌?”那我们就从中文诗歌开始讲解。中文诗歌讲押韵, 英文诗歌也有韵, 比如十四行诗就有严格的韵律;中文诗歌有起, 承, 转, 合, 英语诗歌也有起、承、转、合, 而恰恰就是“起承转合”四个字可以将学生对英诗的畏惧减轻一半。

笔者认为:英诗中的“起”, 是诗人对人或物的客观描述;“承”是诗人用一些修辞手法对人或物作进一步描述;“转”是诗人借人或物言志;而“合”则是诗人产生的联想。英国诗人华兹华斯的《我好似一朵云独自漫游》是用以上方法诠释英诗的最佳选择。

当学生对这种诠释诗歌的模式适应了之后, 笔者再引导他们欣赏拜伦的诗歌《她在美中行》, 济慈的诗歌《希腊古瓮颂》, 阿诺德的诗歌《多佛海滩》, 就会对英诗写什么、怎样写、自己读什么, 怎样读, 似乎就能找到感觉。他们不再纠结生词, 而转而欣赏诗人怎样借修辞抒情, 怎样借景借情言志, 诗歌赏析不再遥不可及。

2.2.2 梳理情节读小说

英文原版小说在赏析中存在篇幅长, 生词多, 人物关系复杂的特点。独立学院英语专业的学生习惯了英语课上老师侧重所谓“语言点”的教学模式, 而对文学课老师在二个学时的教学中完成一篇长达五六页的英文小说选读难以适应。“生词太多了, 看不懂。”他们仍旧以为生词是阅读的主要障碍。

这又是一个误区。

生词多会妨碍阅读, 这是不争的事实。但小说阅读不是精读, 小说阅读和诗歌阅读一样, 不能太纠结生词, 不需要搞清每个句子的结构, 也不需要弄清每个词或词组的用法及衍生意义。小说阅读的重点是故事情节、人物塑造等。读懂意思尤为重要。而独立学院英语专业的学生囿于文化知识的缺乏和阅读量少等原因的限制, 无法读懂字里行间的意思, 也无法把握人物的内心活动, 他们以为读小说无非就是记几个单词或词组而已。

如何让学生读懂英文小说, 进而喜爱读小说, 把小说作为终生的阅读任务是文学赏析课教师的责任。笔者认为可以梳理好小说的情节, 引领学生一步一步走进小说。

以阅读狄更斯的后期作品《远大前程》第39章为例。开始阅读之前, 对狄更斯和狄更斯的作品, 以及《远大前程》写作背景的简单介绍是必不可少的, 接下来要做的是“读作品”。

首先“读出”故事发生的时间, 地点, 人物。

天气很糟糕。 (It was wretched weather, stormy and wet, strong and wet and mud, mud, mud, deep in all the streets.通常这样的天气是会有故事的。)

时间是晚上11点左右。 (I read with my watch upon the table, purposing to close my book at eleven o′clock.As I shut it, SainPaul′s and all the many church clock in the city—some leading, some accompanying, some following—struck that hour.) and I listened again, and heard the footstep stum-

有人来访 (…ble in coming on…I took up my reading—lamp and went out to thestair head.Whoever was below had stopped on seeing my lamp.)

阅读至此, 在不查阅字典的情况下, 它冗长的开场白中, 读出了故事的三要素。接下来要关注来访者。本节的关键人物麦格维奇, 从他一出场, 作者就让他蒙上了神秘的色彩。

他知道受访者的名字, 并且准确地说出受访者住在公寓的第几层楼。当作者问道:“What floor do you want?”他答道:“The top, Mr.Pip.”见到Pip他很高兴。“I had seen a face that was strange to me looking up with an incomprehensible air of being touched and pleased.”incomprehensible air, 捉摸不透的神情, 为情节的发展埋下了又一伏笔。除了incomprehensible air之外, 作者有引领读者关注来访者的又一神情。“He looked about him with the strongest air—an air of wondering pleasure, as if he had some part in the things he admired.” (他用最奇怪的神情上下打量, 仿佛他看到的东西中有他的功劳。)

来访者不顾Pip的无礼, 用肢体语言帮助Pip回忆起自己是谁。他“took the handkerchief from his neck and twist it round his head.”他“hug himself with both his arms and take a shivering turn across the room, looking back at me for recognition”来访者不是别人, 就是多年前Pip帮助过的逃犯。

当年的逃犯马格维奇此行的目的是什么?

本章的高潮出现了。

Pip告诉马格维奇, 他现在生活很好, 因为“I had been chosen to succeed to some property.”“What property?”马格维奇问。“I don′t know.”Pip答道。“Who′s property”“I don′t know.”“Could I make a guess at your income since you come of age?As to the first figure, now.Five?”马格维奇知道Pip成年后继承的财产第一位数是5.

“Concerning a guardian.”he went on, “some larger.Maybe.Asto the first letter of that′s larger′s name, now, would it be J?”J.

马格维奇知道财产监护人的名字第一个字母是J.

Pip的真实身份真相大白。助他成为有钱的绅士的人不是臆想中的有钱人哈维莎姆小姐 (Miss Harvisham) 而是逃犯马格维奇。

作者事先埋下的两个伏笔:马格维奇的incomprehensible air和the strongest air都找到了答案。他是Pip的恩人, Pip享用的一切全都浸透着他的血汗, 他惊讶, 他自豪, 他高兴, 一切都在情理之中。

作者揭示这些伏笔的方式一点也不突兀, 而是娓娓道来, 让Pip和马格维奇通过对话彼此相认。作为英国小说大师, 作者狄更斯讲故事, 制造悬念的功夫可不一般。

本章的阅读还有一个重要任务—认识Pip, 了解Pip的内心活动, 并欣赏作者剥削人物的神来之笔。

当察觉到马格维奇对自己, 对房间的一切有一种充满喜悦的似曾相识的神情时, 他很反感, 说话的语气毫不客气。 (“I had asked him to question in hospitably enough, for I resentedthe sort of bright and gratified recognition.”)

当Pip认出马格维奇曾经是自己帮助过的逃犯时, 他极不情愿地伸出自己的手, 而马格维奇握到Pip伸出的手时激动不已。Pip的冷漠, 傲慢, 与马格维奇的真诚形成水火两重天。 (Ireluctantly gave him my hands.He grasped them heartily, raisedthem to his lips, kissed, and still held them) .

马格维奇欲亲吻Pip, Pip推开了他。 (I laid a hand upon hisbreast and put him away.)

Pip居高临下, 俨然是这位逃犯的救命恩人。 (Stay!Keep off!If you are grateful to me for what I did when I was a child, I hope you have shown your gratitude by mending your way of life.如果你还对我小时候所作所为心存感激, 我认为你改过自新就已经表明了你的感激。)

此时此刻, Pip还生活在自己编织的梦中。Pip的梦粉碎了, 当他得知马格维奇就是他所继承的财产的主人后。此时再看Pip:

马格维奇的问题越来越接近真相, Pip的回答越来越没有底气, 傲慢的Pip在一步一步退守自己的防线。

“When my lips had parted, and had shaped some words thatwere without sound.”嘴唇张开, 却发不出声。

“I faltered.”支支吾吾。

“With my heart beating like a heavy hammer…”心中打鼓。

Pip彻底崩溃了。“All the truth of my position came flashing on me;and its disappointments, dangers, disgraces, consequences of all kinds, rushed in such that I was borne down by them and had to struggle for every breath I drew.”失望, 危险, 羞愧, 各种各样接踵而来的后果, 一起涌上来, 将Pip压垮, 令他窒息。 (…I seemed to be suffocating.) Pip站在那里, 呆呆地站着, 疯狂地看着马格维奇, 感到整个房间像在被海浪冲撞一样, 天旋地转。

Pip的“远大前程”就这样被马格维奇的到来毁灭了。

Pip的人生转折发生在马格维奇向他讲述了自己如何在异国他乡, 忍受着各种煎熬, 节省下来每一分钱, 资助他成为绅士, 过上了人上人的生活后。他不再排斥马格维奇, 而是在知道马格维奇又一次成为逃犯后, 他冒着危险又一次伸出援手, 收留了他。马格维奇的经历唤醒了Pip的良知。 (…for his preservation would then have naturally and tenderly addressed my heart.自然地温柔地打动了我的心。)

Pip开始反思。 (…and it was not until I began to think that Ibegan fully to know how wrecked I was, and how the ship in which Ihad sailed was gone to pieces.) 我驾驶的人生之舟被击得粉碎。

在不用翻字典查阅任何单词的情况下, 教师就引导学生走近了Pip, 走近了狄更斯, 也走近了文学。

狄更斯在马格维奇出现时埋下的伏笔, 制造了悬念, 多变而且出人意料的情节使他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渴望知道马格维奇真实身份的好奇心, 会让他们继续阅读, 直到找出答案。

狄更斯在刻画Pip这个形象时, 利用他和马格维奇之间的对话, 展示了两人在表情, 语言上的鲜明对照, 让我们看到被金钱和上流社会腐蚀的年轻人, 怎样一步一步地由傲慢, 惊愕, 失望, 崩溃到新生的过程。

没有单词和词组的讲解, 没有句子结构的分析, 只有读者随着情节发展, 和主人公一起所经历的困惑, 心跳和心动。

3 结束语

英语专业的学生, 在专业学习期间接受文学经典作品的熏陶很重要。尽管学习者不是一本、二本的学生, 也许英语基础并不是那么“强悍”, 但如果讲授者方法得当, 善于引导学生, 他们是可以、而且能够走进文学的殿堂的。

参考文献

[1]狄兆俊.中英比较诗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2.

[2]辜正坤.中西诗鉴赏与翻译[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1998.

[3]茅于美.中西诗歌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7.

[4]王步高.唐宋诗词鉴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5]王守仁.英国文学选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文学英语 篇2

Reform and opening up to the outside world have brought about great changes in Beijing, a city with a 3,000-year history. The city has taken on a co mpletely new look as it enters the new century. It will embrace the athletes and friends from the rest of the world attending the Olympic Games with great enthusiasm.

The great modern Olympic Movement has gone through many changes in the past 100 years. The Olympic Games should be held in China, the most populous nation in the world, the Olympic spirit will be even further disseminated and a new page will be turned in the Olympic history; and the Olympic Movement will show its unique splendor to the world in the new millennium.www.gaosan.com

 

英语文学在英语语言教学中的应用 篇3

【关 键 词】 英语文学;语言;教学模式

早在将英语列入教学计划时,英语文学就成为英语语言学习的一部分。但是在学术界仍有不少学者认为应将英语文学的学习与英语语言的学习分割开来,这种观点主要通过三个方面表现出来:首先,不少学者认为英语文学对于学生掌握英语学习没有作用,英语的学习依靠学生长久的积累单词,以及训练听说能力;其次,还有学者认为目前在国内,英语仍旧是作为一门外语来让学生学习,教师教授英语的目的只是让学生学会这门语言的语法,以及日常口语的使用,但是在英语文学中存在极为复杂的语法结构,在学生学习的时候会增加许多不必要的负担,因此英语文学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用处不大;最后,学生就业时需要的是如何使用英语,主要体现在听说读写上,而不是将英语的某些文化也表达出来。

在当今英语日益普的情况下,依靠掌握英语单词及基本语法是不能够将这门语言融会贯通的。英语文学的学习不仅对学生掌握英语语言功底具有促进作用,还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提升作用,因此在学习英语语言时,不能将英语文学摒弃在外,反而更要注重英语文学的学习,进而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在传统的语言教学方式中,主要侧重对单词、语法的掌握上,学生对于英语的学习也只是停留在死记硬背之上,这种情况无疑增加了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厌烦情绪,甚至产生逃避的心理。因此,要改变英语教学模式,将英语文学融入到学习中来,教授学生体会不同的语言结构以及语言知识,在学生学习的同时提高语言技巧。此外,学生在阅读英语文学读物时,面对的不再是枯燥的单词,而是要深入到作者所描述的情境中,语言文学的学习不仅帮助学生提升了学习英语的兴趣,更是在无形中增强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一、培养英语修养,加强语言艺术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在课堂上的语言修养直接决定了学生接收知识的效率,因此,语言的艺术性与教学效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怎样加强语言的艺术性?

首先,英语教学语言要具有多样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智慧的启迪者。学生不能单单地被充当为知识的容器,而是一个具有活力的个体,因此课堂上,教学语言的多样化极其重要,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时候除了口头的语言和书面语之外,还要辅佐以表情、动作等身体语言,这样更能增强表达效果,有利于突出教学重点。其次,英语教学语言要具有情感化。在课堂上添加带有感情色彩的语言词汇更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在讲解教材时,教师在讲解课文内容的同时,酌情添加富有情感类的词汇,这样学生才能体会到语言的艺术性,从而促进学生的理解。最后,语文教学语言要具有生活化。教师在讲课过程中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对于一些繁、偏、难的词句要避开,并结合以生活中常见的知识进行讲解,从学生的生活现状和背景出发,找出与课堂相关的知识点,将生活中出现的新闻要点引入到课堂中来,有助于学生语法的积累。(下转54页)

(上接52页)

二、引导学生深入文学作品,体会作者描写意境

作为学生学习的英语文学作品首选就是世界名著,教师在帮助学生选材时,要充分考虑到中美文化的差异性,我们国家具有五千多年的文化底蕴,更侧重于传统,而英美文化则是更侧重奔放,教师要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让学生学习;另一方面,对于初学者来说,要选择具有哲学性较强、历史背景较少的作品,英语文化历史悠久,古英语和世纪英语在理解方面比较吃力,因此,要选择近现代的作品来分析学习。

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学生在品读文学作品时要注重钻研英语语言的结构以及语句的组织模式,把文学作品当作学习英语最好的导师,这样才能够写出完美的英语句子,才能更深刻地理解英语语言。另外,教师在讲授英语文学时要结合课外资料,上课时设置必要的场景,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更好地体会作者描写的意境。

三、开展教学活动,整合教学资源,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学生学习英语语言的过程是一个思维能力不断得到锻炼和提升的过程。老师在上课的同时通过设置新场景、引用新材料等方式来鼓励学生回答问题,引导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用客观的态度思考问题,避免主观性。

综上所述,英语语言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的简单讲解,而是要注重教学艺术性的提升。英语也是一门具有极其深厚的文化底蕴的学科,只有深刻分析课文中的英语文学,才能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言素养,同时要完善教学方式,注重学生英语语言自主学习兴趣的培养,老师必须根据新课程的内容,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以独特的视角学习英美文化,帮助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使学生体会到探索知识的乐趣,才能更好地发挥学生学习语言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的文化素养得到充分地发展,从而更好地掌握英语这门语言。

【参考文献】

[1] 陈雯雯. 论英语文学在英语语言教学中的应用[J]. 考试周刊,2008(9).

[2] 叶莉枝. 英语文学阅读在大学英语课程中的意义及教学策略[J]. 江苏外语教学研究,2014(1).

文学英语 篇4

“文化意识”的培养是英语课程的总目标之一, 但是长期以来, 教师对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仅限于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人文地理、风俗习惯、历史与传统、宗教思想和价值观念等跨文化交际方面的知识, 而对于最能体现异域文化的文学作品则较少涉猎, 这就难以从根本上做到对英语语言及文化的深度学习。

笔者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农村重点高中, 虽然学校重视英语阅读, 但大多数教师只是指导学生阅读一些高考试题中简短且实用性较强的阅读篇章。这样的阅读指向导致了学生的阅读趋于功利性, 英语文学体验较为贫乏。笔者曾对所在学校师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 调查结果表明, 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学生所掌握的词汇量不足、对复杂句式的畏难、对文学作品语言的不熟悉等, 而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偏低。

文学阅读在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方面, 是其他阅读文本所无法比拟的。王初明 (2009) 认为篇幅较长的英文小说, 某些词语和句型会反复出现, 通过重现强化学习者的记忆。文秋芳、周燕 (2006) 提出英语文学作品能提供丰富的语言和语境的体验, 帮助学生扩大语言输入量。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发展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 笔者学习研究了一种目前在美国比较成熟的教学模式——文学圈, 并尝试将其应用于英语文学阅读教学中。

二、理论基础

文学圈 (literature circles) 是一种以阅读小组为单位进行的阅读教学方法。这一概念是1994年由美国学者Harvey Daniels在其著作《文学圈:学生集中的教室里的呼声和选择 (Literature Circles—Voice and Choice in the Student-centered Classroom) 》中提出的。此后的十几年, 美国各级学校将这一模式作为英语阅读课程的利器。根据Harvey Daniels在书中的描述, 文学圈是由几个选择同一本书的学生组成的临时阅读小组, 小组成员自主选择喜欢的书籍来阅读, 并讨论决定阅读的进度 (刘淼、金艳峰2006) 。在独立阅读的过程中, 每一位成员在小组中都有特定的角色和职责, 按照角色完成阅读任务, 填写讨论提纲。在完成独立的阅读之后, 小组成员见面讨论所读的内容, 在讨论会上, 每位成员按照自己预先准备好的讨论提纲进行讨论, 将自己阅读过程中的阅读心得与其他成员进行分享。小组成员定期见面, 依次轮流各个成员的角色。最后, 完成对一本书籍的讨论之后, 又开始新一轮的“文学圈”活动。

“文学圈”特别强调“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模式, 是学生自己主宰自己的学习活动, 通过自身创造性的学习, 实现自主性发展的学习实践。学生自由选择阅读书籍, 激发内在的学习动机, 而小组又是以一群对同一个阅读材料“志趣相投”的成员所形成的, 又给予小组合作更多的契合点。小组内各个成员的个性特征、阅读理解能力、文化背景知识等不尽相同, 可以激发彼此的学习潜能, 从而通过小组合作获得很好的学习机会。此外, 小组每个成员可以结合自身的特点选择自己能够胜任或者希望尝试的角色, 这样令各个成员明确自身的职责, 学习协调小组内成员之间的关系, 依次轮流的角色互换, 使得小组成员学会聆听不同的观点, 用多元的方法和角度分析作品。

根据邦尼·希尔 (Bonnie Hill) 、南希·约翰逊 (Nancy J.Johnson) 、凯瑟琳·诺埃 (Katherine L.Noe) 等人所著的有关文学圈的《文学圈与反应》《由文学圈开始》等书籍, 文学圈构成以读者 (学生) 为主的阅读策略, 重视不同读者不同的阅读感受以及同一读者不同时期的阅读感受, 包容不同的观点, 鼓励密集阅读和延伸阅读, 通过“角色扮演”和“积极对话”创造合作学习的良好氛围, 培养积极的阅读态度, 培养小组成员对文学的喜爱, 在阅读中发展批判性思维能力, 挖掘文学的多元方面。

三、“文学圈”在英语文学阅读中的具体应用

(一) 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涉及到的主要英语文学作品有德国籍犹太人安妮的《安妮日记》、根据马克·吐温的《百万英镑》改编的戏剧剧本、根据小仲马的《茶花女》改编的电影《窈窕淑女》、莎士比亚的《李尔王》、美国女作家哈珀·李的《杀死一只知更鸟》等, 此外还涉及其他一些英美文学作家的作品, 如美国科幻小说家艾萨克·阿西莫夫、简·奥斯汀、勃朗特三姐妹、乔治·艾略特等。由于大多数文学作品出现在选修六之后, 因此, 笔者从高二下学期开始实验文学圈阅读教学。结合人教版教材, 笔者引导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列出了《百万英镑》《茶花女》《李尔王》《杀死一只知更鸟》《傲慢与偏见》《简·爱》《呼啸山庄》《艾格尼丝·格雷》《福洛斯河上的磨坊》等英语小说;学生在自身兴趣的基础上, 又讨论增加了《双城记》《远大前程》《哈姆雷特》《威尼斯商人》《月亮宝石》《环游地球八十天》等作品。

(二) 组成临时阅读小组

根据以上书单, 笔者所带班级的学生自主选择阅读书籍并以4~6人组成临时阅读小组, 不同的小组阅读不同的书。笔者应用“文学圈”阅读教学模式来引导学生开展英语文学的学习, 但刚开始学生并不了解“文学圈”, 笔者制订了一些阅读小组的准则, 并指导其“如何正确处理阅读材料中的生词”“如何选择恰当的讨论话题”“怎样倾听其他成员的观点并作出反馈”“讨论中发生观点冲突时该如何文明应对”等。

(三) 准备小组讨论角色

在自读准备阶段, 各个阅读小组的每个成员都要独立、认真地阅读, 然后根据自身爱好、特长等选择适合自己或自己希望挑战的角色。“文学圈”通过让学生分工合作、扮演不同的角色来参与讨论。在“文学圈”活动初期, 笔者将各个角色先固定三个星期, 帮助学生熟悉“文学圈”阅读学习模式及各个角色的职责, 再采取一周轮换一次的做法 (姚家锐2009) 。笔者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在“文学圈”理论基础上, 提出了下列“文学圈”阅读活动成员的角色及职责 (见表1) 。

(四) 填写讨论角色日志

小组成员经过自主阅读, 对文本内容有了一定的熟识, 将自己的感受通过所扮演的角色用笔记录下来。各个成员扮演的角色不同, 所填写的角色日志也会有所不同。笔者与各小组共同讨论制订各个成员的角色日志。例如, 小组主持人提出几个关键性的问题引发讨论和思考;插图画家绘制话题需要的图片或引用相关媒体的插图, 以介绍故事情节及场景、联结者联系实际生活或自己的所见所闻挖掘作品内外的联系;文学欣赏者引导小组成员欣赏文章中的优美句子并学习写作技巧;词汇能手挖掘文中生词的特定意义;记录编辑者记录小组每个成员精彩的发言部分并编纂成册。

(五) 扮演讨论角色

扮演讨论角色, 这是阅读成果展示环节。笔者将讨论分为组内成员展示、组间交流展示和综合输出展示三种表现方式。先组内成员展示, 小组成员凭借自己已填写好的角色日志指导自己将角色任务展示出来。组内其他成员认真倾听, 并提出问题、补充自己的见解等。也可采用组间交流展示形式, 各阅读小组将本组阅读成果展示出来, 其他“文学圈”小组就某一问题集中讨论, 提出本组的观点 (黄宏震2013) 。综合输出展示环节, 成员可以将自己的角色职责进一步延伸。例如, 小组成员在熟悉阅读材料内容之后, 结合自己扮演的研讨角色, 写一篇阅读体会;小组成员共同合作, 创作一个绘本故事、写推荐书评、改编故事的结局、扮演小说中的人物角色、开展佳作赏析朗诵会、制作精美的英文海报, 将小组的各项作业和各次讨论成果编纂成册。这些活动能将成员的角色作用充分发挥并展示出来。

(六) 评价讨论成效

“文学圈”是一种开放的教学模式, 不能用单一的评价标准来衡量。“文学圈”教学模式评价的最终目的是要鼓励学生多阅读, 借助英语文学作品这一载体, 获得大量的可理解性语言输入, 促进学生英语能力的发展和人文素养的发展。评价的项目可以是小组成员讨论过程中的表现, 也可以是成员在阅读体会、绘本故事、推荐书评、戏剧表演、海报制作等展示活动中的表现。笔者采用学生自评、小组成员评价、小组之间评价与教师评价等多元评价方式。小组成员通过“文学圈”阅读完一本书之后需要完成一个评价表。

(七) 组成新的讨论小组

当一轮“文学圈”阅读活动结束后, 小组成员重新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阅读材料, “志同道合”的阅读者组成新一轮“文学圈”阅读小组 (吕旭红2013) 。在一次次循环往复中, 小组成员对“文学圈”阅读模式越来越熟悉, 不同个性、不同爱好、不同特长的小组成员在互相学习中碰撞出一轮又一轮的火花。

四、“文学圈”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实施建议

笔者将“文学圈”应用于英语文学阅读教学中, 遇到了一些困惑, 在尝试把握“文学圈”模式核心的基础上, 结合实际教学情况, 创造性地加以应用, 并提出以下实施建议。

(一) 坚持阅读完整本书

“文学圈”阅读教学模式有一套系统的组织结构, 学生通过“文学圈”模式, 坚持阅读完整本书, 并从中有意识地贯彻阅读策略, 更能提高对作品的理解。例如阅读戏剧作品《李尔王》, 为了更透彻清晰地把握作品, 要求学生用图式勾勒出各人物的关系, 并且要能填补出《李尔王》戏剧情节的各个部分的空白, 包括背景、矛盾冲突、发展、降势和结局。笔者对像《李尔王》这种节选型课文适时进行了一些拓展, 要求学生坚持阅读完整本书, 以便对作品有个全局性的把握, 并通过拓展阅读, 培养学生的英语文学素养。

(二) 勿以小组讨论代替个人阅读

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是“文学圈”模式最重要的两个环节。通过小组讨论, 每个成员可以充分交流和分享各自的见解, 但是不可以只期待小组讨论后的集体观点, 以此来代替个人观点, 否则就失去了个人阅读的动力, 不利于学生自身阅读知识的积累。选修十第二单元《李尔王》的阅读课文节选了李尔王与女儿们的对白, 堪称莎士比亚作品中最为经典的场景之一, 每个成员对这些对话都会有自己的见解, 必须要自己细细揣摩, 小组讨论对此应是呈现“百家争鸣”的现象, 而不能是“大一统”的现象, 应强调个人阅读和个人见解的重要性。

(三) 迎接挑战性阅读学习

在上述扮演讨论角色环节, 已经有了不少丰富的阅读任务。“文学圈”阅读的成功, 很重要的一点在于小组成员冲刺和挑战阅读任务获得成功后的幸福感和成就感。笔者在引导学生学习《李尔王》时, 设计了一些挑战性的学习任务, 例如, 能否把这个故事从不同人的角度来讲述, 可以是李尔王三个女儿中的任意一个, 甚至可以是以一个现代人的角度来重新诠释《李尔王》这个故事。

结束语

英语文学阅读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文学圈”模式应用于英语文学阅读, 既可以提供大量有效的语言输入, 又可以创造丰富的语言输出活动, 同时自主阅读和小组合作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发展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笔者发现, 经过一段时间的“文学圈”模式应用于英语文学阅读的实践, 从学生的《评价讨论成效表》中可以明显地看出, 无论从自我评价、小组评价还是教师评价, 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和发展均有显著提高。应用“文学圈”模式阅读英语经典著作, 可以引导学生徜徉在书籍的海洋中, 感受语言的魅力、享受思维的快乐、发展独立人格, 最终实现教育对个人发展和培养的真谛。

参考文献

黄宏震.2013.以“文学圈”阅读方式促进英语课文阅读的有效开展[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12) :43-47.

刘淼, 金艳峰.2006.文学圈---阅读教学方式的变革[J].语文建设, (8) :45-47.

吕旭红.2013.英语阅读教学“文学圈”模式与传统模式探析[J].集美大学学报, (7) :101-105.

王初明.2009.学相伴用相随---外语学习学伴用原则[J].中国外语, (5) :53-59.

文秋芳, 周燕.2006.评述外语专业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J].外语学刊, (5) :76-80.

1 中古英语文学 篇5

8世纪-15世纪大多数是口述的,异教的《贝奥武夫》被认为是古代英语文学的开端,也是英语语言的最古老的诗歌。诺曼入侵之后,传奇逐渐成为文学的主要形式。

OldEnglish/Alliteration/Epic/Romance/Ballad Geoffrey Chaucer(英语诗歌之父): 14世纪被称为乔叟的时代。The Canterbury Tales(坎特伯雷故事集)

King Alfred(英国散文之父,翻译了大量拉丁文文献):

Anglo-Saxon Chronicle(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文艺复兴时期

16世纪-17世纪 这个时期常被称为为莎士比亚时期或是伊丽莎白时代。同一时期佛朗西斯·培根也是著名人物。斯宾塞体、无韵诗、十四行诗

Edmund Spencer(诗人中的诗人):

The Farie Queene(仙后)典型的斯宾塞体

Thomas More

(英国文艺复兴的领导者): Utopia(乌托邦)

Francis Bacon

(唯物主义哲学奠基人,英国第一个散文家):

Of Studies(论学习)/Of Travel/Of Wisdom

Christopher Marlow

(剧作家,属于“大学才子”,首先创造无韵诗):

The Tragic History of Doctor Faustus(浮士德博士的悲剧)

William Shakespeare

(英国最伟大的剧作家,英语文学现实主义的奠基人之一,共写过37部剧作,包括16部喜剧,11部悲剧,10部历史剧,154首14行诗): 4

剧: A Midsummer Night’s Dream The Merchant of Venice As You Like It(皆大欢喜)Twelfth Night; 4大悲剧: Hamlet/ King Lear/ Macbeth/

Othello;

最著名的历史剧为: Henry 4/Henry5

John Donne

(诗人,玄学派诗人代表人物): The Songs and Sonnets(歌谣与十四行诗)

A Valediction: Forbidding Mourning(别离辞·节哀)

John Milton

(革命时期最伟大诗人): Paradise Lost/

Paradise Regained/

悲剧:

Samson Agonistes(力士参孙)

新古典时期

17世纪中期-18世纪 本时期是受到启蒙运动的影响,主要为现实主义的特点,散文体为主prose,报纸和杂志开始出现。寓言(allegory)

John Bunyan: The Pilgrim Progress(天路历程)

John Dryden(诗人、剧作家、文学评论家、英语评论家之父,所创造的英雄双韵体成为英语诗歌的一种标准): All For Love(一切为了爱)

Alexander Pope(诗人,18世纪称为Pope时代,新古典学派的代表人物,): The Rape of the Lock(夺发记)/ An Essay on Man(论人类)

Samuel Johnson(新古典作家和字典编纂者): A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英语字典)

Daniel Defoe

(现实主义小说奠基人,英语和欧洲小说之父):

Robinson Crusoe(鲁宾逊漂流记)

Jonathan Swift

(现实主义小说家): Gulliver’s Travel/

A Modest Proposal(一个小小的建议)

Henry Fielding

(现实主义小说家,现实主义小说奠基人,英国小说之父):

The History of Tom Jones, a Founding(弃儿约翰·琼斯的历史)

William Blake

(前浪漫主义诗人): 诗集:

Songs of Innocence(天真之歌)包括著名诗歌: The Lamb(羔羊);

The Experience(经验之歌)包括诗歌: The Tiger/

London/

The Chimney Sweeper(扫烟囱的小孩)

Robert Burns

(前浪漫主义诗人,苏格兰农民诗人):

A red, Red Rose(一朵红红的玫瑰)/Auld Lang Syne(友谊天长地久)浪漫主义时期

18世纪-19世纪中期 开始于抒情歌谣集,以沃尔特·司各特去世为终止。威廉·华兹华斯、塞缪尔·泰勒、罗伯特·骚塞是浪漫主义第一代人,也称为湖畔派诗人。乔治·拜伦、波西·雪莱、约翰·济慈为第二代。

William Wordsworth

(桂冠诗人):

Lyrical Ballads是华兹华斯和柯勒律治的共同作品,其中最有名的是华兹华斯的Tintern Abbey(丁登寺旁)和Lines Written in Early Spring(写于早春)。

I 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我好似一朵流云独自漫游)The Solitary Reaper(孤独的割麦女)

Samuel Taylor Coleridge(伟大的诗人和文学批评家): 和华兹华斯合著诗集,最著名的诗歌The Rime of the Ancient Mariner(古舟子咏)

Robert Southey(湖畔派诗人中最年轻的,1813年被封为“桂冠诗人”):

The Battle of Blenheim(布莱尼姆之战)

George Gordon Bryon: Childe Harold’s Pilgrimage(恰尔德·哈罗德游记)/ Don Juan(唐璜)/ She Walks in Beauty(她走在美的光影)/ When We Two Parted(昔日依依别)

Percy Bysshe Shelley:

戏剧:

Prometheus Unbound(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 诗歌:

Ode to the West/To a Skylark(云雀颂)

John Keats: Ode on a Grecian(希腊古瓮颂)/Ode to a Nightingale(夜莺颂)/ Ode to Autumn(秋颂)Charles Lamb

(这一时期最好的散文家):

Tales of Shakespeare(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

Walter Scott

(苏格兰历史小说家): Ivanhoe(艾凡赫)

Jane Austin

(英国第一位女性小说家): Pride and Prejudice/ Emma/

Sense and Sensibility(理智与情感)

5维多利亚时期

19世纪早期-20世纪初期 批判现实主义出现,小说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

Charles Dickens

(维多利亚时代最著名的作家): Pickwick Papers(匹克威克外传)Oliver Twist

The Old Curiosity Shop(老古玩店)Dombey and Son(父与子)David Copperfield(大卫·科波菲尔)Great Expectation(远大前程)A Tales of Two Cities

William Makepeace Thackeray: Vanity Fair(名利场)

Charlotte Bronte:

Jane Eyre

Emily Bronte: Wuthering Heights Anne Bronte:

Agnes Grey(安格尼斯·格雷)

George Eliot:

The Mill on the Floss(佛洛斯河上的磨坊)

Silas Marner(织工马南传)

Alfred Tennyson

(诗人):

Break, Break, Break(拍岸曲)

Robert Browning:

My Last Duchess(我的前公爵夫人)Meeting at night(深夜幽会)

Elizabeth Browning(前者妻子,女诗人): The Cry of the Children 现代主义时期

19世纪末开始 主要特点是普通英国人的生活,象征主义、意识流、自然主义代替了现实主义。Oscar Wilde(爱尔兰诗人、作家和主要唯美主义者,唯美主义和颓废派代表人物): 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道林·格雷的画像)

The Happy Prince(快乐王子)

Thomas Hardy:

The Mayor of Casterbridge(卡斯特桥市长)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德伯家的苔丝)

Jude the Obscure(无名的裘德)

George Bernard Shaw(苏格兰剧作家): Man and Superman(人与超人)Major Barbara(巴巴拉上校)Pygmalion(皮革马利翁)

William Butler Yeats

(爱尔兰诗人剧作家):

Sailing to Byzantium(航向拜占庭)The Second Coming(第二次降临)Leda and the Swan(丽达与天鹅)When you are Old

D.H.Lawrence:

Sons and Lovers(儿子与情人)The Rainbow(虹)

Women in Love(恋爱中的女人)Lady Chatterley’s Lover(查泰来夫人的情人)

James Joyce

(爱尔兰小说家,意识流的创始人):

Dubliners(都伯林人)

A Portrait of the Artist as a Young Man(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Ulyses(尤利西斯)

Finnegans Wake(芬尼根守灵人)

Virginia Woolf(现代主义代表人物,20世纪创新小说家之一):

Mrs.Dalloway(黛洛维夫人)To The Lighthouse(到灯塔去)

The Wavers(海浪)

A Room of one’s Own(自己的房间)Three Guineans(三枚金币)殖民地时期 16世纪末-17世纪中期

主要记述殖民地时期的历史较多,游记等等。

The Bay Psalmbook(海湾圣诗)北美出版的第一本书,是由希伯来语翻译过来民歌体圣诗集

John Winthrop:

习惯用语

city upon a hill 来源于其作品

John Smith:

A True Relation of Virginia(关于佛吉尼亚的真实叙述,1608年,美国文学的第一个作家)独立革命时期

17时期中期-18世纪末

大多数革命写作都是政治性的,开始出现诗歌。

Benjamin Franklin: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Poor Richard’s Almanac(穷理查德年鉴)

The Autobiography(自传)

Thomas Paine: Common Sense

The American Crisis(美国危机)

Thomas Jefferson(美国第三任总统):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Philip Freneau

(美国独立革命诗人,美国诗歌之父):

The Wild Honey Suckle 浪漫主义时期

(又称为美国的文艺复兴,强调感情、感觉,而不是理性和尝试,超验主义是浪漫主义的成熟期)18世纪末-19世纪中后期 Washington Irving

(美国文学之父,擅长短篇小说): Rip Van Winkle

the Legend of sleepy Hollow the Sketch Book(美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短篇小说)(标志着美国浪漫主义时期的开始)

William Cullen Bryant(美国首位浪漫派诗人,美国的“华斯华兹”): To a Waterfowl

Thanatopsis(死亡随想)

James Fenimore Copper(美国民族文学的奠基人): Leatherstocking Tales(皮袜子五部曲)

the Last of Mohicans(最后的莫西干人)

Ralph Waldo Emerson

(超验主义中心人物):

Nature(自然)被认为是美国超验主义的宣言

Henry David Thoreau: Walden(瓦尔登湖)

Civil Disobedience(论公民的不服从)

Henry Wadsworth Longfellow(美国第一个写叙述诗歌的诗人): the Song of Hiawatha(海华沙之歌,描写印第安人的第一部作品)Evangeline(伊万杰琳)A Psalm of Life(人生赞礼)曾经翻译过但丁的神曲

Nathaniel Hawthrone(美国科幻小说第一人): the Scarlet Letter

the house of the Seven Gables(有七个尖角阁楼的房子)

Mosses from an Old House(古屋青苔)

Edgar Allan Poe(美国侦探小说之父): 诗歌:

the Raven(乌鸦)/

Annabel Lee(安娜贝尔·李)To Helen(致海伦); 小说:

the Fall of the House Asher(厄舍古屋的倒塌)

Herman Melville: Moby Dick(白鲸)

Emily Dickinson(其作品的主题主要与宗教、生活和死亡有关): Because I Could Not Stop for Death(因为我不能死亡)/ I’m Nobody: Who Are You(我是无名小卒,你是谁?)

Walt Whitman(伟大的民族主义诗人,第一个自由体诗人): Leaves of Grass(草叶集)标志着美国浪漫主义时期的结束现实主义时期

19世纪中期-20世纪初 Harriet Beecher Stove: Uncle Tom’s Cabin

Henry James

(美国现实主义三位代表人物: 马克吐温、迪恩豪威尔斯、亨利詹姆斯,心理分析小说奠基人):

the Portrait of a Lady(贵妇人画像)/

the Wings of the Dove(鸽翼)/ the Ambassador/ the Golden Bowl/ Daisy Miller

William Dean Howells

(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 The Rise of Silas Lapham(塞拉斯·拉帕姆的发迹)

Mark Twain

(威廉福克纳称其为美国文学之父,乡土文学代表):

the Celebrated Jumping Frog of Calaveras County(卡拉韦拉斯郡著名的跳蛙)/ the Gilded Age/

the Adventure of Tom Sawyer/ the Prince and the Pauper(王子和贫儿)/

the Adventure of Huckleberry Finn

Stephen Crane

(自然主义代表人物):

the Red Badge of Courage(红色英勇勋章)

Theodore Dreiser

(最伟大的自然主义作家): Sister Carrie

An American Tragedy Trilogy of Desire

(Financier/the Titan/ Stotic(斯多葛))

Jack London

(自然主义代表人物): the Call of Nature/

Love of Life(热爱生命)/ Martin Eden(马丁·伊登)

O.Henry

(自然主义作家,短篇小说之父): the Gifts from Magi/the Cop and the Anthem(警察与赞美诗)现代主义时期 20世纪(核心在一二次世界大战之时,标志性运动是意象派)Ernest Hemingway(迷惘一代的代言人,195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the Sun Also Rise(太阳照常升起)(第一部小说)A Farewell to Arms For Whom the Bell Tolls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Ezra Pound(美国现代诗歌之父、最重要的意象派诗人之一): 史诗:

The Cantos《诗章》 阅读最多的就是

In a Station of the Metro《在地铁站》

Robert Frost(新英格兰诗人,四次普利策奖):诗集:

Mending Wall(修墙)

the Road Not Taken(未选择的路)Stopping by the Woods on a Snowy Evening(雪夜林边小住)

Desert Places(荒芜地带)

T.S.Eliot

(美国出生英语诗人,194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The Waste Land

Four Quarters(四个四重奏)

William Faulkner

(20世纪最重要的南方作家,1950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现代主义最重要的作家之一):

the Sound and the Fury(喧哗与骚动)

Light in August(八月之光)Absalom, Absalom(押沙龙,押沙龙)

Francis Scott Fitzgerald(爵士乐时代的代言人):

the Great Gatsby(了不起的盖茨比)

Tender is the Night(夜色温柔)

John Steinbeck

(196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the Grapes of Wrath(愤怒的葡萄)

Eugene Gladstone O’Neil(剧本作家,1936年货诺贝尔文学奖,4次普利策奖): the Hairy Ape(毛猿)

Pearl S.Buck

(美国历史上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家的女性作家):

The Good Earth(大地)取材于中国的农村地区。1945年以来的文学

垮掉的一代 黑色幽默

Allen Ginsberg

(垮掉一代的代表人物): Howl(嚎叫)

Joseph Heller

(黑色幽默的代表人物):

Catch 22(黑色幽默代表作品)

Tennessee Williams

(美国战后最伟大的剧作家): A Street Car Named Desire(欲望号街车)

Arthur Miller

文学英语 篇6

摘 要: 本课题在文献检索、理论研究、问卷访谈的基础上,尝试对大学生英语文学创作的现状得出相对全面且清晰的认识,并对“以读促写”提出一套相对可行的策略。

关键词: 英语阅读 英语文学创作 “以读促写”

一、学生英语文学创作的困境

目前国内在校大学生因为缺乏阅读而造成的英语写作困难问题日益突出。在写作内容方面,因为缺乏输入,所以学生写作普遍简单空洞;在写作语言方面,因为缺乏有质量的英语文本输入,所以学生写作语言普遍呈口语化、简单化,缺乏逻辑。

近年来,我校英语本科生毕业论文水平质量有所下滑。与此同时,在我校英国文学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引入的“学生自主创作”理念颇受学生喜爱。但受以上提到的写作困境所扰,难以展开有效的英语文学创作。纵观国内本科生培养,各院校缺乏对本科生英语文学创作的开发培养,英语“应试文”成了主旋律,模板作文成风,学生写作缺乏自主创新意识,因而越来越讨厌英语写作,更谈不上英语文学创作。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学者Nuttall曾提出这样一个说法:“要想提高外语水平最好的途径就是到该语言人群中去生活、去体验,次之则是广泛地阅读该语言的作品,并经常使用该语言进行写作。”可见在母语非英语的国家学习英语只能采取后者来提高外语写作水平。因此,对于国内大学生而言,英语阅读是英语写作提高的最佳路径。

学者Muthusamy,Chittra表示,当今老师在写作课堂上面临的最常见的难题不是“写什么”,而是如何激励学生写出有趣的、有创意的作品。其在Enhancing ESL Writing Creativity via a Literature Based Language Instruction中通过统计描述和统计推断表明基于英语文学的语言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在课堂写作中开发创造力。

加拿大学者斯温(Merrill Swain)曾表示:“提高写作的最佳办法就是采用一些方法、创造一些条件使语言的输入有效地转化为语言的吸收,并在输入的同时尽可能地进行语言的输出。”就此,西北民族大学水彩琴副教授认为阅读英美文学作品无疑是一种有效的语言输入方法。她在《英美文学阅读与英语写作的结合:理论与实践》中指出:文学阅读为写作提供必要的素材输入,写作则可以进一步深化读者对文本的理解、完成文本意义的建构,二者相辅相成,紧密联系。

王曼玲在《文学作品阅读与大学生英语写作能力关系的实证研究》中提出:众多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表明:在母语和外语学习过程中,阅读和写作共同作用于语言学习的全部过程,阅读为成功的写作提供模仿的范本,阅读是写作赖以进行的信息源泉,阅读能激发读者的积极思考,阅读是写作的基本前提。然而,由于诸多因素的限制,在我国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的英语写作教学中,阅读与写作的关系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而作为语言应用典范的文学作品更是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

王婷婷在《论基于英美文学作品阅读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指出了目前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普遍存在将写作与阅读割裂的现象。她表示:写作教学过分强调写作这门课程的独立性,忽视写作与阅读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依赖的密切联系。将英美文学作品阅读融入英语写作教学是极有必要的。学生通过对英美文学作品的阅读和鉴赏,提高英语写作的兴趣,提高篇章构筑能力,提高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从而提升英语写作水平。

目前,我国外语写作教学注重于写作技能和形式的传授,忽视写作内容的重要性。许多写作课只强调句型模板和好词佳句的背诵记忆,使得课堂内容略显空洞,学生对写作兴趣渐失,甚至出现畏惧写作的情况。写作课堂往往独立于阅读等其他课程,导致学生写作内容输入不足。阅读是语言输入的重要来源,而英美文学阅读则是阅读素材中的精华。然而,英美文学作品作为英语写作的极佳学习与模仿资源,因为常常被认为过于深奥、不易阅读、更不易摹写而没有得到充分开发,如何将英美文学阅读与大学生文学创作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突破国内英语写作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思考和兴趣,从而更高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即成为此课题的研究方向。

三、“以读促写”理论研究

(一)英美文学阅读模式研究

1.第二语言输入理论

英美文学阅读对以中文为母语的学生而言属第二语言信息输入。第二语言阅读同母语阅读一样,也是通过自上而下加工与自下而上加工的有机整合,从而达到正确理解的过程。阅读者通过一定的阅读策略,建构性地一步步理解阅读的内容,并主动组织其认知资源来达到最大程度地理解。

2.英美文学阅读桎梏

(1)英美文学读者在阅读时往往不能进行选择性阅读。阅读者主要把阅读当做解码过程,不能根据阅读目的舍弃干扰信息,提取有用信息来建构文本意义。

(2)自我信念和自我效能会影响学生的阅读行为。相对低水平的英语学习者常对自己的能力抱有消极的态度,在完成阅读任务时,他们会对任务的难度形成消极的态度,或对自身所采取的阅读策略产生怀疑,预先形成的信念也会限制学生策略的使用范围和广度。

3.英美文学阅读策略

伊格尔顿称阅读策略是“几乎适用于一切的理论”。作品是一个整体,读者需与作品产生互动,发现潜文本。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恰好能概括这种策略:“作为策略,艺术品属于必然王国,或至少属于必然王国中不那么受束缚的空间,成为象征王国。作为一种娱乐活动,艺术品预示自由王国的到来。”

阅读是让自己与一套策略相联系,目的是理解另一套策略。第一个“策略”是读者采取的阐释方法,第二个“策略”是作者的叙事。阅读是一个动态化过程,作品不是静态的阅读“对象”,而是读者与作品相互作用的“实践活动”。伊格尔顿倡导文学作品应提供更多阐释空间,读者只有积极投入理解作品这一活动,才能完成认识结构的任务,进入自由王国。

阅读英美文学,读者应更加注重文本内涵。由于读者英语水平有所不同,多数读者在阅读文学原著时不免在文字的解码过程中耗费更多的时间,而这时文本的内涵理解往往被弱化。久而久之,学生的写作技能有所上升,而对文本内涵的理解有所不足,不利于自身的写作经验结构的建立。因而,在阅读英语原著时,必要时可参照中文译本,强调自身对文本结构的认知,在阅读过程中进行积极的文本阐释。

(二)基于英美文学阅读的文学创作研究

1.第二语言输出理论

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时,思维中呈现第一语言思维和第二语言思维的竞争态势。在写作过程中,母语和目的语思维系统的竞争和博弈使得第二语言学习者以中介语的形式呈现其写作文本。在描述同一件事件时,二语学习者在修辞风格、时间、空间叙述等方面会与本族语者有所不同,而母语的认知影响在第二语言写作中也容易展现出语言的不得体。

2.英美文学阅读与英语文学创作结合的理论基础

读者反映批评论的文本阅读观认为,阅读的焦点是读者的经验结构。阅读过程是读者对文本不断做出反应——产生期待,不断地打破期待,不断地得出结论,又不断地推翻结论的——动态过程。文本是读者阐释的产物,读者通过阅读与文本发生交互关系。文本阅读过程是语言输入过程,文本意义的创造是语言输出过程。读者的活动是文本阅读和文本意义得以实现的关键。

英美文学阅读过程是输入目标语(英语)的过程,关键是文本的理解和阐释。学生的经验结构是在不断地提出问题、追寻答案、抓住主题、理清思路的阅读体验中得到建构的。英语文学创作关注的是思想/意义的准确表达。在英美文学课的教学中,鼓励学生把阅读过程中形成的经验结构转化为书面语言,可以实现语言学习从输入经由吸收加工到最终输出的动态循环。

四、“以读促写”实践调查研究

(一)“以读促写”问卷调查研究

本课题组根据课题方向制定了仔细的问卷设计与调查,参与问卷调查的人数共188人。大多数人认为阅读英美文学作品对写作有一定帮助,但是平时有阅读经典英美文学作品的习惯的占23.4%,没有该习惯的占76.6%。有阅读习惯的人中,喜爱阅读经典文学作品的占61.7%,喜爱现代文学作品的占38,3%。10.64%的人表示大概总阅读过10本以上的英美文学原著,而从未阅读过原著的人占31.91%,绝大多数人只看过不超过5本的原著。关于对阅读文本的理解程度,34.04%的人只是局限于大学英语教材和报纸杂志上的文章,21.28%的人对英美经典文学作品有一定理解。大学英语老师一般选择一些课外补充材料或与大学四六级考试相关的文章作为阅读材料。超过一半以上的大学生表示对写作的兴趣一般,只有极少数的人对写作感兴趣,但是这些对写作有兴趣的学生的目的是通过大学四六级考试和提升英语水平。在写作过程中,大部分学生表示语言口语化和词汇量不足是最大的困扰,其次缺乏逻辑性也是一个大问题。

现在的大学老师常常以限定写作主题和文体作为主要教学模式,强调模板背诵也是一种常用的方法,真正运用以读促写的写作教学方法的老师寥寥无几。很多大学老师在写作前不习惯提供阅读材料,所以以读促写很难实施。只有极少数老师会给学生布置创新性文学创作,如写诗歌、剧本等。在此现状下,教师需要吸收更多的有利理念。本课题小组认为,本课题项的研究成果会有效提高英语写作的教学效率。

(二)基于英美文学阅读基础上的大学生英语文学创作教学改革研究

1.教师自我素养的提升

虽然目前大学英语老师普遍学历较高,但由于研究方向不一,教师文学素养和底蕴参差不齐。许多教师由于自身对文学文本的理解不深,作品选读则成了精读或故事梗概介绍,很少或基本不涉及文学批评或欣赏,阅读效果大打折扣,教学效果令人失望。因此,应提高教师自身的文学素养,在教学时产生积极的示范性影响。

2.教师教学形式的改进

英语文学创作的提升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应尽早接触英美文学,慢慢去欣赏英语文学的魅力。在进行有关英语文学授课的时候,教师应引导、启发学生思考作品主题、行文风格等方面的问题,以平等对话的方式与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实现对文本的理解。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独特的意见,让学生融入对文本的阐释活动中。

3.学生自我学习模式革新:

英语文学创作的提高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提高欣赏文学的能力,并鼓励学生创造出有思想深度的文学作品,使之在文学学习中得心应手,而非只是为了应付考试。

五、“以读促写”的具体方法研究

(一)分析与概括

要了解文章的内涵,就要通过分析与概括,找出事物的本质。可以说,分析与概括能力是学生进行迁移与发散的前提与基础。

(二)联想训练

联想是一种使概念相对接相联系的能力。通过联想,阅读所得能更好地为学生所用,使他们激活原有的知识结构,产生更高层次的迁移。

(三)定向迁移

通过联想使原有的知识结构与现在的结合后,再进行系统的整理。

(四)对应发散

发散思维是根据已有的信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从多方面寻求可能性答案的一种展开性思维方式。

六、结语

本课题通过“理念创新、方法创新、技术创新”,从“读”和“写”两个方面的技能培养入手,在提高学生的写作基础上培养文学创作能力,同时对其进行文学和人格熏陶。在“以读促写”理念下,教师可以拓宽自己的视野,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积极组织“以读促写”的教学实践,有利于学生培养自身的阅读兴趣,并潜意识地提升自身的写作水平。

参考文献:

[1]Eagleton.Terry.The Event of Literature.New Haven:Yale UP,2012.

[2]Krashen,S.Bilingual educa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theory.D.Schooling and language—minortity students:A theoretical framework(2nd ed)Los Angeles:Evaluation Dissemination and Assessment Center,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1994.

[3]Muthusamy,Chittra.“Enhancing ESL Writing Creativity via a Literature Based Language Instruction”.Studies in Literature & Language,2010.1(2):36-47.

[4]Swain.Three functions of output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Principle and practice in applied linguistics:Studies in honour of H.G.Widdows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5]江涛.朗读问题和外语教学策略.考试周刊,2007,39:53-54.

[6]李晋.“结构化”文学阅读策略——评伊格尔顿的《文学事件》.外国文学,2013,02:154.

[7]水彩琴.英美文学阅读与英语写作的结合:理论与实践”.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14,Vol8:108-113.

[8]王曼玲.文学作品阅读与大学生英语写作能力关系的实证研究”.硕士论文.西北师范大学,2006.

[9]王婷婷.论基于英美文学作品阅读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学理论,2015,02:170-171.

[10]杨永林,董玉真.“以读促写,以写促读”—“体验英语”视角下的教学模式新探.中国外语,2010,Vol7,1:13-21.

基金项目:本文系温州医科大学省级教育教学研究课题(项目编号:2016R413053)和浙江省2013年高等教育课堂教学改革项目(kg2013239)的研究成果。

高校英语教学与英语文学作品欣赏 篇7

但在目前高校的大学英语 (非英语专业) 教学中, 却难觅讲授英语文学经典之作的课程。造成这一矛盾的原因是双方面的:首先, 国内高校英语教材在编写依据上就体现出了教学目标, 即“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特别是听说能力, 使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 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 提高综合文化素养, 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我们可以看出, 目前高校英语教学中心依然围绕着核心词汇的掌握和运用, 以及听说能力的培养, 而对于学生高层次审美的文学欣赏需求则基本未能考虑。其次, 对于学生来说, 他们在应试教育的多年培养模式影响下, 对于流行文化以及应试技巧显然更感兴趣, 而且英语文学作品对于以英语为第二语言的学生来说在词汇量和背景文化的理解上都存在极大挑战, 故而对于篇章的理解近乎支离破碎, 文学素养短期之内得不到提高, 所以宁愿选择更接近词汇讲座或语法课的英语课形式。语言在这样的课堂里纯粹成为了一种工具, 而不是一种思维方式。这其实是每一个英语教师和学生都不愿看到的。

一、教材的选择

目前高校英语 (非英语专业) 教材种类繁多, 各具特色, 但尚没有哪一本教材选择一定比例的英语文学作品作为课文。教材选材注重的大部分还是趣味性, 信息性, 实用性;体裁较单一, 基本为议论文和记叙文, 诗歌, 小说和散文等体裁十分罕见;内容虽然丰富涉及面广, 但缺乏内涵及思辨的过程。因此, 当前教材的特点决定了英语文学作品欣赏在英语课堂毫无生命力, 即使有, 也只沦为知识点讲解的华丽外衣, 很难激发学生对于文学王国的探索的兴趣。

在这样的情况下, 长期看来, 英语课堂需要一套从内容到体裁编写平衡的教材。短期的解决办法是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简易英文读物作为辅助材料, 例如《书虫》系列或儿童文学系列。《书虫》作为经典的双语读物, 早已惠泽好几代英语学习者, 它都改编自真正的英语文学作品, 保持了原汁原味的创作风格, 而经过改编的用词又不会令英语基础一般的学习者望而生畏。而这里特别提出英语文学中儿童文学作品, 是因为儿童文学的特点决定的。第一, 儿童文学作品在词汇和句法结构上相对简单, 不会造成太多的阅读障碍, 因此学生能够将更多精力放在内容的理解上。第二, 儿童文学作品的主题往往令阅读者感到轻松愉快, 但同时又蕴含了很丰富的人生哲理, 充满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这对于内心处于飞速成长期的大学生来说, 能够帮助他们塑造健康的心理。例如,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讲述了白人少年哈克和黑人奴隶吉姆在共同的逃亡流浪生活中经历了种种趣事, 并结下深厚友谊的故事。虽然是一部长篇小说, 但作者马克吐温用词极为简单, 讲述的方式充满幽默色彩。笔者在课堂上曾尝试选取第十一章中假扮少女的哈克和劳特斯太太的一段对话中的几个问题引导学生阅读:“苔藓长在树的哪一边?”“要是15头牛在一个山坡上吃草, 有几只牛把头冲到同一边儿?”这些类似脑筋急转弯的叙述语言一下就抓住了学生的兴趣, 他们迫不及待地阅读欲知下文。在找到答案后他们又对于哈克男扮女装产生了兴趣, 一个又一个的为什么吸引他们继续阅读, 在阅读后, 他们在满足自己好奇心的同时, 对于在流浪中成长起来的哈克所特有的独立思考方式也进行了讨论。

总之, 适当的教材选取对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培养人文思想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课程的设置及教学模式

目前高校英语课程是面向一、二年级本科生 (非英语专业) 开设的, 属于基础课程, 教学任务繁重, 四级通过率压力很大。在这样的形式下, 想要在有限的课时范围内欣赏大量的英语文学作品显然是不可能的。那么就应当考虑开设选修课程来实现这一目标。在课程的设置上, 可考虑学生对于文学兴趣多样化的特点, 有的偏爱小说, 有的喜欢散文和诗歌, 还有的热爱戏剧, 这些在英语课堂难觅的文学体裁完全可以在选修课程上进行进一步的分类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因此, 可以开设多门英语文学选修课, 使英语学习得到个性化接纳, 避免千篇一律的知识点重复, 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启发式学习。

在教学模式上, 可采用不同于大学英语课堂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方式——学生作为课堂的活跃中心, 教师穿针引线引导学生。以戏剧为例, 可以组织学生在下课背诵经典台词, 在课上扮演角色, 通过表演加深学生印象, 之后教师进行总结。对已了解的内容进一步讲解, 学生往往有更大的兴趣, 这时教师就可以不拘泥与原著文字的讲解, 而将重点放在指导学生欣赏和分析作品上, 可以说, 读过原著并不能算“读过”, 真正的读是建立在深入理解和思考上的阅读。这才是引入英语文学作品的目的所在。而且, 还可以考虑在传统教学模式外, 加入多媒体教学形式, 这也是结合英语文学作品特点所采用的模式。可以通过影音等形式再现作品的原貌, 给学生更直观的概念, 之后可以让学生写作观后感, 指导学生从人物分析, 主题分析, 语言风格分析等文学欣赏角度进行写作。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可以发挥自主思考的能力, 撷取自己感兴趣的话题, 同时在教师的指导下又不会偏离文学欣赏的道路而成为简单的故事复述。教师可以将学生的观后感归纳, 在课堂上进行讨论, 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联系需讲解的内容, 在对比分析中学会欣赏文学作品。长期坚持下去, 学生在这样的课堂设置和模式下, 既可以欣赏到地道的英语语言, 了解英语文化, 又能够提高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三、教师的认识和自身素质的要求

教师对英语文学的态度也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有些教师也对英语文学学习的现状感到无力, 在教学上缺乏创新精神, 因循守旧, 很少或不涉及文学作品。甚至还有的教师自己也对这门课程缺乏正确的认识, 认为大学英语教学文学课是没有必要或是无关紧要的。这些认识都说明教师对于文学和素质教育的认识存在肤浅的一面。而我们都知道, 真正的外语人才不可能是一个发音标准, 叙述流利却言之无物的人。教师作为指导学生学习的人, 自己首先要树立正确的认识, 以积极的行动来引导学生在文学作品中陶冶情操, 净化心灵, 同时配合课堂教学以达到教学目标。

俗话说, 台上一分钟, 台下十年功。教师站在讲台上激昂文字的一堂课, 往往需要付出数倍的汗水, 更不用说用非母语讲述英语文学作品了, 这对教师除了必备的基本功要求外, 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英语文学作品的欣赏需要极其丰富的英语文化知识和文学理论, 教师在备课时不仅仅要注重语言点的讲解, 同时还要思考如何能够深入浅出地将一些基本文学术语渗透给学生, 使他们能用科学的方法来理性分析欣赏文学作品, 而不是单纯凭借感性认识来感受作品。这就要求教师在大量阅读英语文学作品的同时, 还要啃下大部头的文学理论批评书籍, 从文学导论到文学批评方法, 从文学史到文学流派要做到条理清晰, 思路连贯。同时, 教师在讲解过程中, 要注重去粗取精, 去繁从简, 讲解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接受程度, 不要求功心切, 只有这样才能踏踏实实真正地体现英语文学作品欣赏的目的。

四、结语

进入21世纪, 英语在各行各业已体现出越来越多的重要性, 而作为输送人才的主力——高校应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培养综合素质高的英语学习者, 而这一切的实现必将通过现行高校英语课堂配合英语文学作品欣赏才能更好的实现。高校应该切实加强英语课堂上下英语文学作品的欣赏教育, 充分挖掘学生的兴趣和潜能, 让英语教育摆脱传统刻板的形象, 致力于培养一代代有思想有能力的英语学习者。

摘要:当前高校的大学英语 (非英语专业) 教学存在缺少英语文学作品欣赏的问题, 直接导致了英语课堂氛围的枯燥单调以及学生英语学习中人文精神的缺失。为解决这一问题, 应从教材的选择、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及教师自身认识和业务素质等方面进行改进和提高。

关键词:英语文学,高校英语教学,教学模式,教材,教师素质

参考文献

[1]郑树棠.新视野大学英语 (第二版) [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1.

英语阅读教学与英美文学 篇8

一、高中生英美文学了解现状及在阅读中渗入文学知识的必要性

笔者在上人教版Module 3 Unit3百万英镑导入时, 问学生有谁知道马克·吐温的名著, 只有2个学生说出了个家喻户晓的《汤姆索亚历险记》, 除此而外, 再没有能说出其他的著作出来。

因此, 笔者在所教的年级一个实验班和一个平行班 (实验班人数为74, 平行班人数为69) 分发了针对英美文学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渗入的问卷, 在收回的136份有效答卷中, 进行了统计, 结果如下表:

从上表反映出, 绝大多数学生是喜欢英美文学的, 尤其是来自实验班的学生和多数平行班的学生是喜欢英美文学的, 尤其是对小说感兴趣。但由于各种原因 (经开放型题目统计, 原因主要有没时间, 没氛围导致的不便于了解) , 只有26%的学生了解英美文学。实验班的学生多数认为老师是在课堂上渗透文学知识的, 但平行班并非如此, 总共32%的学生觉得老师是在课堂上渗透了英美文学的;86%的学生喜欢老师在课堂上渗透英美文学知识。

因此, 基于以上数据, 高中生希望得到更多的文学知识, 而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是促使学生主动发展, 它的核心就是创新。21世纪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时代, 英语教学中必须实施素质教育, 因此我们完全可以尝试在高中阅读教学中加入英美文学知识的渗透。这体现在以下两点:

1.文学教学阅读的要求

根据笔者的粗略统计,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英语中, 必修加选修8个模块, 教材正文中涉及英美文学的达至少10个单元。必修三以《百万英镑》展开;其中选修6第二单元专门以poems为话题介绍了英诗;选修8第四单元以萧伯纳的戏剧《卖花女》贯穿整个单元。而在每单元reading for fun栏目里几乎都是英美文学的原著节选。文学作品反映的是当时社会的广阔现实, 传达的是作者的感情和对当时现实的理解, 我们教师在讲解时除了讲清楚文章大意和主题, 还可以适量加入作者简介、背后的文学史、文化知识等等, 使学生能尽可能多地了解英语国家历史及文化, 拓宽其国际视野, 加深文化常识。另一方面, 学生接触英美文学作品, 生动优美的语句能够熏陶学生的语言水平。这样学生再来阅读材料, 在极大兴趣推动、轻松心情陪伴之下的阅读能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理解文本的能力。

2.学生发展特征的需要

高中生正处在身心快速转型期, 他们对长此以往的应试教育已无任何好奇之感, 而如果老师在教学中穿插一些文学知识, 学生会眼前一亮, 个人的精神世界也得到极大的丰富, 比起学生偷看毫无内涵的漫画书来是益处多多。

二、阅读教学中设置英美文学的重要意义

1.扩充知识, 拓宽国际视野

在教授必修一Unit4workbook中readingthestoryofaneyewitnes时, 笔者不单单就文中涉及的几个特殊句式讲解此文, 还在读后给学生播放了此文配图朗读, 对作者Jack London作了简单介绍, 学生了解到Jack London著述颇丰, 16年中留下了19部长篇小说、150多篇短篇小说以及大量文学报告集, 还写了3个剧本以及相当多的随笔和论文。最著名的有《马丁·伊登》《野性的呼唤》。下课后就有几个喜好文学的学生追来询问哪里能买到这几本书。

长此以往, 在这样潜移默化的渗透下, 学生逐渐会建立起较为深厚的英美文化积淀, 增强其多元文化意识, 同时丰富其情感体验, 美化其心灵。

2.多样化教学, 推动高效课堂

创新能力是人类突破旧认识、旧事物, 探索和创造有价值的新知识、新事物的能力。传统的阅读教学往往只是采用基于文本, 运用构词法、结合语境等方法, 但其实我们完全可以再结合不同阅读材料加以衍生, 在遇到涉及文学作品的阅读文本时, 老师可以采用课件、视频、音频材料等, 对文学作品的作者、文化背景加以渗透。另外, 很多文学作品还拍成了电影、话剧等, 老师完全可以利用这些资源让原本枯燥的阅读课变得眼前一亮。

在这方面的例子在我教授必修二Unit5 workbook extensivereading Cat’S In The Cradle时, 我就结合这篇诗歌文体的特色, 给学生灌输了英诗押韵的技巧, 并让学生学着跟着这首歌曲吟唱, 学生在这首由Harry Chapin演绎的成名曲之中, 品味着文学内在美, 于只言片语之中, 作者抒发其人生感慨。学生在高涨的情趣推动下, 很快读懂了这首耐人寻味的歌曲, 了解到作为父亲在晚年感慨, 儿子像自己当年一样给自己空口支票, 时常因为忙而以“改天吧”来搪塞父亲, 使得父亲不禁感慨到“just like me”, 读来意味深长。学生在Harry Chapin这位人道主义歌唱家的带领下, 在民谣之中赏析着这篇文本, 很快就加入了作者的感慨之中, 甚至有学生觉得自己搪塞爸爸妈妈是很不对的。学生对这篇课外阅读的文本留下的印象并不逊色于精读文章, 影响甚至是长期的。可见, 加入文学元素的阅读, 其效率提升是很明显的。

3.展教师个人底蕴, 提升教师个人素质

学生之所以喜欢一个老师, 很大方面就在于老师强大的知识储备和厚重的文化底蕴。英语老师不单单应具备强大的英语词汇、语法方面的储备, 而是应该对英语这个外语内在的文化有深刻的理解, 这就对老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一个优秀的英语老师应该是jack of all trades, 至少在英语方面应做到这点。在讲授英语阅读理解涉及文学读物时, 正是老师一展自己风貌的绝佳时机, 通古晓今乃是成就英语名师一重要因素, 学生会为老师的魅力所折服。

阅读能力的培养是高中英语教学的重中之重, 在具体的阅读教学中, 老师应打破陈旧的分析式模式, 加入新的元素, 启发学生思维, 激起学生进一步了解动机, 从而唤醒学生来重新看待英语学习。而英美文学则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 加入这个元素将是阅读教学中一条更有意义、更高效的途径。在课程中加入此元素的方法在本文中还是很粗浅的, 有待进一步探索, 总之这是一次有益的尝试, 它本着充分发挥老师主体作用, 调动学生积极性, 拓宽学生国际视野, 丰富其情感体验的目的出发, 朝向一条创新之路。

摘要:依据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结合现行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现状, 就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渗入英美文学的问题做一探讨。基于实验数据分析, 从高中生缺乏必要的英美文学常识的现状出发, 本着促进高中生阅读能力和拓宽语言文化知识的目的, 初步探究了解决问题的途径。探讨适量渗入英美文学的必要性、作用、意义, 从而提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阅读教学,文化缺失,英美文学

参考文献

[1]张春开.浅谈英美文学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渗透[J].英语教师, 2012 (4) :7.

[2]赵霞.英美文学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渗透[J].新课程:上旬, 2012 (1) .

[3]李慧勤, 王红毅.创新:英语素质教育的核心[J].青海师专院报:教育科学, 2004 (6) :293.

[4]郑素莲.高中英语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J].学术研究.阅读写作, 2014 (1) :155.

高中英语文学文本教学策略 篇9

高中英语学习阶段,学生往往更多地就语言本身去进行枯燥、反复的记忆,为了高考拿到高分而战,没有深入地欣赏和理解其中存在的优秀文学文本。对高中生而言,他们需要更多地了解英语语言文学的传统,细细品味文字本身的魅力,对英语这种语言背后隐藏的含义进行更深刻的理解,这样才可以从文学文本中了解更多相关信息。

以课内拓展的方式延伸到课外,很少有学生能够自觉地去阅读更多英文作品,平时的试卷、课文单词和短语已经让他们不堪重负。这时,有了对文学作品的赏析,就能够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主性。人教版高中阶段的英语课本出现的文学文本大致包含了日记、戏剧、诗歌、小说和传记。

一、日记

针对学生最早接触的《安妮日记》,可以有组织地让学生切身感受安妮的处境,乐观积极向上的安妮虽然只度过了短暂的16年生涯,但是她却是对全世界的一种激励,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最阳光和最值得纪念的人物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的劫难,即使是这样的环境,也没有扼杀安妮的梦想和人性美。她用坚韧和顽强的生命,奏响了一首生命的赞歌,感动着无数的心灵。

学生以安妮朋友的身份给安妮写一封真挚的回信,教师可以提供一个写作模板,并要求每个小组派出相应的代表读自己的回信。充分发挥每组成员的语言功底,在信中鼓励安妮要乐观、自信地面对一切,哪怕是面临着战争的困境和自由受到限制的问题,也要勇敢坚定地面对。安妮日记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的日记,它是面向全世界公开的日记,描述了小女孩安妮生活的苦难。针对安妮在日记中所表达的“I wonder if it's because I haven't been able to be outdoors for so long that I've grown so crazy about everything to do with nature”,一方面,学生可以学习安妮在此用的强调句型,另一方面,学生能深切地感受到当时的社会处境和安妮的苦闷,她连简单的快乐都失去了。在回信中,学生不仅开始尝试写英文信,而且更多的是去体会安妮这种处境,看到当时社会的残酷,将文本放在当时大时代背景下去体验那个时代的文学特色,以日记的方式来宽慰安妮难过的心。将文本与当时的社会相融合,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在那个时代,安妮没有真正的朋友,只能以写日记的方式来分享自己的快乐和悲伤,进而给学生心灵上的启发,使学生学会珍惜友谊和美好生活。

二、对话

以对话形式出现的《百万英镑》,学生可以先了解更多关于作者马克·吐温的背景知识:作为一位以当地色彩为基调的作家,马克·吐温笔下的各种人物都反映出了美国文化传统的一部分,真实地反映了当时拜金主义流行的社会。在《百万英镑》中,马克·吐温通过叙述一个不合理的社会现象向我们展示了人性的丑陋,于幽默之处见讽刺,于叙事之中见真实,于泼辣之中见智谋,极具现实意义。《百万英镑》作为美国批判主义现实作家马克·吐温的惊世之作,以诙谐幽默的方式向我们诉说着当时的社会现实,以叙事为主的写作手法向我们传递,这个故事就是当时真实社会的一个缩影。[2]

学生可以先进行简单的分角色朗读,每个小组以自愿或者推选的方式选出合适的或者自愿朗读的学生,对不同的情景进行有感情的朗读,文本中既幽默又讽刺的话语所反映出的现实社会,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于小说的情感认知和文学欣赏能力。尤其是店老板和服务员对亨利之前之后的态度形成了鲜明反差,学生表现得越夸张,就越能体现人物的趋炎附势。通过对语言细细的分析,刚开始上菜之前的瞧不起人“Right,sir.I'm afraid it'll cost a large amount of money”,等待亨利付钱时的不耐烦“What's there to wait”,以及之后店主看到百万英镑后的态度“Perhaps he is a very strange,rich man.Why,yes!He must be it”,学生在分角色朗读时,都需要细细揣摩每个人物的内心,更多地展示出当时社会上人们那种以貌取人的风气和人生百态。

另外,文学作品中文字的趣味性会带给学生不一样的感受。以话剧方式排演文学选段,能增加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笔者曾经让所教班级进行话剧表演,表演结果超出了笔者的预期。学生很热情,对台词也进行了精心的准备,道具也借助了一切可以找寻的设备,非常用心地上演了一幕幕精彩的话剧。学生还积极地对《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和《泰坦尼克号》进行了合理的、符合现代气息的改编,发挥了团队的自主性和创新性。

《皮格马利翁》,可以追溯到希腊神话,传说塞浦路斯岛上的国王善于雕塑,爱上了自己所雕的一座少女像,祈求爱神赋予雕像生命,女神答应了他的请求,最后皮格马利翁和少女结成夫妻。[3]作为易卜生的学生,萧伯纳更加灵活地在文本中展示了他的机智和写作技巧。教师则可以以简单直入的观赏电影的方式来导入整个学习,赫本的经典演绎,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女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以轻松的方式开始文学读本的阅读也不失为一种理想的方法。

三、诗歌

对于相对晦涩和自由的诗歌,可供学生选择的范围也比较广泛。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并且选出最佳朗诵选手,以纯阅读的方式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表现欲望。

与此同时,还可以以小组模式展开讨论,创造属于自己小组的诗歌。例如,可以就“感谢”为主题,进行实际演绎。

笔者让学生进行了相应的练习,学生的表现相当理想,将诗歌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大部分小组展现的是与父母、家人和朋友有关,其中以下小组的诗歌让笔者印象深刻:

这首小诗不仅联系实际生活,而且也结合了诗歌形式,并且对教师表达了感恩,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了提升,笔者也对能做一名教师感到光荣。

四、配音

进行有趣的配音。可以对电影的片段进行节选,比如《皮格马利翁》或《百万英镑》,再另选《海底总动员》《狮子王》《功夫熊猫》等好玩的动画片,邀请几个小组一起进行精彩的配音,以形象生动直观的方式激发学生的表演欲望。在表演过程中,学生也更深层次地体会到英美文学本身的文字之妙。相对于简单的欣赏课文,学生能诠释得更完美,加入了各自的感情色彩以及对文本的理解后,对整个文学文本都有了更合理的认识。

五、小说

对于《包君满意》这类科幻小说,则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续写,每个小组讨论故事接下来会发生的情节,既可以以情景剧的形式表现,也可以以口头表达的形式表现。笔者所教的两个班级的大部分小组是以表演的方式来进行诠释,他们很好地发挥了自身的想象力,既有幽默风趣的演绎,又有依依不舍的情感表演。在带动整个班级活跃气氛的同时,学生自身也体会到了编写故事的愉悦。以小组讨论的方式来组织各自的语言,也增强了每个小组的凝聚力和创新性。

六、哑剧

在《淘金记》的学习中,笔者建议让各小组自己创造哑剧,模仿卓别林的样子,进行短暂的排练。教师可以选择几个学生比较熟悉的场景,让学生进行选择,比如上课偷看课外书,被班主任逮了个正着,以此展开表演。以哑剧的方式展开符合了本单元的文学表现形式。

七、其他

除了上述说的这些教学策略,当学生在课外欣赏英文名著时,不妨以这些文学名著的语言为基底,为学生打下牢固的语言基础。学生可以以名著中的经典句子来仿句,改善写作能力。例如,为人熟知的《傲慢与偏见》中的经典开头:It is a 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 that a single man in possession of a good fortune must be in want of a wife.学生就可以模仿其句式,在写作中对“It is a 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 that...”加以运用。

实践表明,在教学中渗透英美文学常识有助于学生了解与熟悉英美文化,培养学生多元文化意识,从而降低跨文化交际的焦虑。此外,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查阅相关文学作品,挖掘其主题、意义和文化内涵,进而可能引发对人生的思考,这既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又促进了学生个体的成长。[4]在对文学作品本身深入了解后,学生无形之中便增加了对英语语言的理解和认知。

如果文学教学和文化教学能很好地结合起来,就一定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文化素养,成功地应对21世纪全球化形势的挑战。[5]文学作品作为一种欣赏性文本要求读者体会和感受,在高中阶段,教师需要更多地将这种欣赏真正转化为具体的体验,让学生以不同的方式感受文学作品的魅力和时代感,从而也能使学生对英语这种语言有更多的接触,进而对英语学习有一定的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李公昭.现状与忧思[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5).

[2]史雅坤.《百万英镑》写作手法与创作背景探究[J].语文建设,2014(5).

[3]刘海平,朱雪峰.英美戏剧:作品与评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4]张春开.浅谈英美文学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渗透[J].英语教师,2012(4).

文学英语 篇10

1. 英语文学课程的教学目的

英语文学是我国高校英语专业高年级开设的专业必修课,一般包括《英国文学史及选读》和《美国文学史及选读》。开设这几门课的目的旨在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欣赏文学原著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一些基本知识和方法,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一部文学作品又反映了一个特定的作家对社会和人的认识。所以,英语文学课程能够帮助学生体会语言艺术特色,增进他们对外国文化和历史的了解,接触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提高人文素质,拓宽思维,丰富想象。在提升他们审美水平的同时,也能够培养对英语语言的敏锐性,以达到学习语言的目的。

2. 文学课程的现状

随着21世纪的到来,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文化快餐普遍得到人们的认同,而实用性小,难度大,耗时又费力的英语文学教学的难度越来越大。学生普遍认为,学习内容多,主题分散,记忆困难,教材枯燥乏味,使得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不理想。这给教师和学生都带来了极大的压力,教师面临着繁重的教学任务,难以完成。学生却忙于应付各种过级考试,没有闲暇没有心情坐下来仔细阅读分析文学作品。随着多媒体在教学上应用的不断深入,仅仅通过阅读、分析文本让学生来体会作品的魅力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当代学生的要求了,他们希望通过听觉、视觉、感觉等各种感官来了解一部作品。从认知学的角度来说,各种感觉是人类与世界的沟通手段,通过感官形成的形象化信息通过思维加工出的结果才是抽象化信息。学生希望自行体验把形象化信息加工成抽象化信息的过程,却又无法阅读整部文学作品,这种矛盾导致教学实践无法达到教学目的。

二、利用名著电影来辅助文学教学的尝试

缓解英语文学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压力,引领学生进入绚丽多彩的文学世界成了英语文学教学中一道难以跨越的门槛。随着社会的进步,对外开放政策的全面实施,文化传播的方式越发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大量外国原版片的涌入,不仅给人们带来了新的思想观念,而且使人们身临其境地学习外语,了解英语过家的社会和文化。大量的英美文学名著被改编成电影,影片欣赏作为英语文学教学的一种辅助性手段为文学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作为改编于文学作品的电影,它是文学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更加直观,适合于这个快节奏的社会,它借助声音、图像、演员的表演传达大量的信息,让学生很容易地融入其中,不再像阅读文学原著时需要大量的外语知识储备、生活阅历,还要从作品的字里行间体会感悟作品的魅力所在,学生们总是觉得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却没有应得的收获。鉴于英语文学课程的现状,许多文学课程教师尝试借助电影帮助学生们打开文学世界的大门。虽然有不少人在批评电影对于文学文本的误读与曲解,但是如果使用得当,是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的。笔者多次尝试运用改编自文学作品的电影辅助英语文学教学,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下面笔者以《莫比·迪克》为例谈谈如何引领学生借助电影体会文学的魅力。

《莫比·迪克》是十九世纪美国伟大作家赫尔曼·麦尔维尔的著名作品。大致的故事情节是:伊希梅尔心情沮丧,希望登上捕鲸船皮阔德号出海来逃避现实。船长阿哈伯上一次出海时被白鲸莫比·迪克咬断了一条腿,于是他发誓要杀掉白鲸。他在桅杆上钉上金币,奖励给最先看到白鲸的人。皮阔德号捕到了很多鲸鱼,但是阿哈伯执意要捕到白鲸才能返航。白鲸出现后,皮阔德号和白鲸经过三天的激战,一起走向了毁灭。只有伊希梅尔幸存了下来,给人们讲述这个故事。《莫比·迪克》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包括历史、哲学、宗教,还有对捕鲸业的详细描述,也是一个莎士比亚式的悲剧,描写了人与命运作战、人与自然抗争的故事,是十九世纪美国,以及美国历史的详细写照,在美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是这部作品文字晦涩冗长,英语专业本科的学生难以通读全文。于是笔者采用影视辅助教学的办法,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1. 教学目标的确立

《莫比·迪克》这一课的教学目标在于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故事情节,并分析出作品的主要象征体现,分析作品的主题,以及写作手法。

2. 教学步骤的实施

计划利用三周的时间来完成这课的教学任务。第一周预先给学生欣赏影片中的个别精彩片段,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围绕教学目标布置课下任务,查阅作者的相关资料,需要了解作者麦尔维尔所处的年代人们普遍的思想意识,麦尔维尔与霍桑的友谊;关于《莫比·迪克》,需要了解这部作品在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人们捕杀鲸鱼的原因等。给学生一周的时间查阅资料,接下来一周上课时先解决上周的问题,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把收集的资料汇总起来,对麦尔维尔和《莫比·迪克》有了大概的了解,然后集体欣赏影片(具体操作过程中,影片是利用学生的自习时间集体观看的,播放的是1998年版本的,因为这个版本忠实于原著,场面宏大,引人入胜)。在观看过程中,尽量不打断影片的完整性,让学生完整地了解故事情节,之后写下观后感,通过阅读学生的观后感,可以了解他们的兴趣点,可以围绕学生的兴趣进行深入分析。看完影片后,依据教学目标中所要分析的象征和主题,把学生分为七个组,每一组都会分析一个象征或主题,根据每组的任务,由老师布置所要阅读的章节,以及思考的问题,小组长再把具体任务分配给每个组员。学生利用一周的时间来阅读、思考、讨论分析。第三周时,每一组学生向其他学生和老师报告他们手里材料的内容和分析的结果。由于学生们头脑中已经有了总体故事情节,讨论分析时比较容易有所见解,只是阅读相应的原文还有些困难,不过比没有观看影片直接阅读要好得多。在分析的过程中,学生见仁见智,讨论得十分精彩,每一组学生分析后都由其他学生和老师来点评并总结。最后得出大致相同的结论:航海象征着对真理的追寻;皮阔德号代表着美国的灵魂,同时也是厄运的象征;白鲸可以有多种诠释:邪恶与善良,死亡与堕落,纯洁与无瑕;棺材的寓意是死亡与生命。作品的主题在于生活的无意义性、孤立、对极端个人主义的批判,以及拒绝与探索。

3. 教学评价

利用影视辅助文学教学取得了显著效果,电影欣赏激发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学生们可以尝试阅读一些文学名著,慢慢摆脱畏难情绪。如果脱离影片直接讲授这部作品,教师需要讲授大量的内容,就会让学生感到冗长乏味,阅读作品也很难直达主题。用电影为作品的讲授开辟道路,让形象和言语结合起来的做法是符合认知规律和外语学习的规律的。强调视觉效果的影视作品集声音、图像、文字于一体,让学习者可以身临其境,感受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生动的对白,以及曲折跌宕的故事情节。这些感性的认识会帮助学习者在阅读原文时把它上升为理性认识。当学习者带着具体的视觉和听觉记忆来阅读文本时,无意识中增强了对原文的理解。从教学法观点看,直观性是最重要的教学原则之一,而原版影片欣赏是贯彻这一原则的具体实践。音像结合的教学手段能更加全面而真实地展示语言信息,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口等感官去积极捕捉并理解语言信息,从而极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所以,英美原版电影丰富的内容及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习带来愉悦感,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并提升学生的文学修养与人文素养。

三、利用名著电影辅助文学教学时应注意的问题

利用名著电影辅助文学教学已经成为大多数文学课程教师或多或少使用的教学方法。如何利用好名著电影,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如下几点。

1. 影片的选择

文学名著改编的电影能够提高学生对英语文学的兴趣。那么,该如何选择和使用影片呢?不假思索地拿来就用是行不通的。教师选取的影片应该尽量忠实于原著,改编的内容不多,这样的影片能够从语言、情节和主题方面来诠释原著。如前文提到的《莫比·迪克》,这样学生可以在阅读原著的基础上反复观看,让作品和影片相辅相成,加深对原著的理解。有些电影融合了导演和演员对原著的个人理解与感悟,对原著进行了个性化的诠释,是艺术的再创作。多数电影都有艺术的再创作的过程,因为电影与文学文本的表现方式不同,根据文本改编的电影要考虑到观众的需要,夸大一些观众喜闻乐见的内容,如爱情方面的内容等。有的电影完全背离原著的故事情节,却对小说的故事结构和人物进行了彻底的改写。如根据华盛顿·欧文的《睡谷传奇》改编的恐怖片《断头谷》,这类影片不宜放映,或者可以选取片段来观看,以免误导学生对原著的理解。

2. 教学方法的制定

不同的影片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没有固定的模式。教师应该在观看影片前围绕教学目标制定相应的思考题,并让学生提前了解一些相应的背景知识,尽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把影片和教学内容结合在一起制成幻灯片,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使授课内容更加生动形象。教师也可以选取精彩片段要求学生模仿或者表演。为了完成学习任务,学生会反复观看选取的片段以领略文学的魅力。而且学生乐于参与表演,这样的教学活动可以充分活跃课堂氛围,增强学生的成就感,激发学生学习英语文学的兴趣。

3. 教学时长的把握

《英国文学选读》和《美国文学选读》课程各有72学时,两国的著名作家和经典作品众多,由名著改编的电影更是不胜枚举,基本上每部影片都在两个小时以上,如果占用2—3课时去放映一部影片是不能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师可以考虑组织学生课余时间观看影片,或者给学生提供一些网络资源,建立网络课堂让学生在课下欣赏影片,在课堂上集中讨论。

总之,由名著改编的电影辅助文学教学改变了传统文学的教学模式,为文学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得文学课堂更加生动有趣,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多了,学生也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课外学习。但教师要把握孰轻孰重,用名著改编的电影来辅助而不是替代文学教学,注意合理应用,引导学生通过电影来挖掘文学作品要表达的深层意义,以及文学表达方法的运用和文学作品所承载的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唐洪波.影视文学:构筑外语知识框架的途径[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 2002.5.

[2]常耀信.美国文学简史[M].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3.

[3]龙千红.电影与英语听说教学[J].外语电化教学, 2003.6.

文学视角下英语意识的培养 篇11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 文学性 英语意识

大学英语课堂高耗低效一直困扰着英语教师们。教师花费了很多心血用来备课、授课,但效果并不尽人意。对此,不少研究者在寻找归因,诸如怎样上好大学英语课?英语课堂教学该不该模式化?英语阅读如何教?这些问题的讨论和研究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起了一定的作用,但仍是“隔靴搔痒”,并没找到大学英语课堂教学高耗低效的“病症”。笔者认为,在传统英语教学思想的束缚和应试教育的重压之下,教师只是照着《教师用书》上来备课,介绍背景知识,讲解单词与词组,分析课文句式。对于英语知识的传授和英语技能的培养,传统的教学思路和方法不能说没有作用。经过教师详细的讲解,学生大量反复的练习,似乎也有成绩和效果,然而一接触实际,不少学生往往一筹莫展。教师以同一种模式过度讲析语言基础知识,反复机械式训练学生,牵着学生走,造成了学生主体的迷失和缺位,疲软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英语兴趣。这样教出来的学生只是高分低能者,极大地降低英语教学的总体质量。要真正解决英语课堂高耗低效的问题,就在于教师摆脱知识垄断的传统身份,改变以应试教育为主的教学模式,在文学视野下培养学生的英语意识,这才是英语教学的应治之本。

大学英语课程设立之初,不仅仅强调它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更强调它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把它作为学生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一门重要素质教育课程。从近年来,新的英语教材的选文标准来看,与以往相比,所选课文的文学性大大增强。具体表现就是,课本中选入了大量诗歌、散文、戏剧、小说等文学方面,能引起学生极大阅读兴趣的课文。

然而,经过传统英语模式教学的“摧残和消耗”,一些英语教师的文学热情几乎消失殆尽,面对课本上的文学作品,仍然照着《教师用书》备课,介绍背景知识,讲解语法等基础知识。这种以应试和培养基础能力为中心,只注重传授语言知识,忽略了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语言实际应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只能培养出高分低能者。这种教学模式将对英语教学产生极其不良的影响,将会极大的降低英语教学的总体质量。

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英语意识,可使学生达到爱学、会学英语的理想境界。心理学认为: 意识是心理发展的最高阶段,是人类特有的反映形式。人一旦在某方面具备了比较强烈的意识,那么在相应的活动中就能表现出自觉的、能动的姿态,使这一活动取得最佳效果。所以说,意识是决定人自身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英语学习方面来说,学生如能具有比较强的英语意识,那么在学习中他们就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教师一直期望的学生主动学、自主学、爱学、会学的理想境界也就不难达到了。

英语学习具有十分丰富的文学内涵和思想因素,培养学生的英语意识,就使他们能用文学的眼光看待语言现象,能用形象思维分析语言作品,能用情感意念感悟语言含义。在这种自觉积极的学习活动中,学生就自然而然地吸收了有关知识并训练了语言技能。教师如果将英语课文从文学视野下去讲解,让学生去欣赏去思考,能极大地调动学习兴趣,开拓学生的多种思维活动,促使他们深入体会和思考语言文字的确切含义和运用技巧,并能迁移至自己的语言实践中。

英语教材中80%左右的课文是文学作品,文学是培养学生英语意识的重要途径,而且对英语知识的传授与英语技能的训练也有直接帮助。例如,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第一册第五课,道格·贝尔的《爱情故事》情节曲折,内容感人,充满了神秘浪漫的色彩。此篇文学作品不仅让读者学习到作者的叙述技巧与对比的写作方法,更重要的是作品本身语言的美,如“Her golden hair lay back in curls from her delicate ears; her lips and chin had a gentle firmness.”作者以其细腻深刻言语描述了士兵看到的第一个女孩如天使般的美丽。还有对第二个妇女的描述:“She was more than a little overweight,her thick-ankled feet thrust into low-heeled shoes.”作者用简练精准的语言刻画出一位四十多岁体态臃肿的中年妇女形象。以及作者在描述士兵感受到中年妇女内心的美: “Her pale,round face was gentle and sensible,her gray eyes had a warm and kindly glow.”还有如课文《最后一片叶子》、《患难见真情》、《一个推销员的一天》等都是文学性极强的小故事。学生如果经过接触这样大量新鲜活泼的语言就会逐渐形成很强的英语语感,这种感觉是英语意识密切相关的。

教材中还选入了其他文学样式的课文如诗歌:艾米莉·狄金森的“I’m nobody! Who are you?”,弗罗斯特的“The Road Not Taken”等,这些诗歌虽然是设计在课后练习部分,但是笔者课堂上试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去诠释,竟然达到惊人的效果,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对这些诗特别感兴趣,他们从不同角度分析,阐释对诗的理解。而且有些学生主动要求朗读,读的时候声情并茂,对听者来说是一种艺术享受。教材中还编入了戏剧,这样的文学体裁也是学生特别喜欢的。课堂上通过细读,对戏剧的思想内涵做到深入理解,然后让学生下去熟悉剧本,以比赛的形式进行表演,这样的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学生不仅了解了英语戏剧而且也提高了英语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

由此可见,英语内容上鲜明的文學性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英语意识,而且有利于提高英语知识的传授与英语技能的训练。学生不仅可以获得对自身发展有巨大作用的语言、文化等知识,更重要的是激起他们学习英语兴趣与欲望,当学生能体会到英语语言的美,对英语本质的语言现象和外显知识形成自觉感悟、语言灵感、主动运用。他们就开始具备了英语意识,学习英语就不会再是被动的,无奈的,死气沉沉的状态,相反,学英语自然成了他们放入一个乐趣,从而会热爱英语并自动地学英语、用英语,学好英语也就水到渠成了。

参考文献:

[1]陈祖福.迎接时代的挑战,更新教育思想和观念[J].教学与教材研究,1997(3):23.

[2]胡晓灵.当前英语教学十大特征[J].外语界,1989(2):11.

[3]李荫华等.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137.

英语文学中的语言艺术研究 篇12

一、英语文学中的形象性语言艺术

形象性是所有文学作品的一个基础,既抽象又具体,虽然存在但又感受不到。任何的文学作品都有一个作者刻画出来的形象人物,用形象的特殊性来反映社会时代的矛盾或者作者内心要表达的情感。比如莎士比亚《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的人物形象描写,哈姆雷特是丹麦国王的儿子,他善良高贵,自幼接受良好的高等教育,相信着世间的真、善、美,大家都认为他是世间最了不起的杰作。但是父亲的被害、叔父的篡位、母亲的改嫁让哈姆雷特的内心崩溃,走上了一条复仇的不归路。哈姆雷特自身的性格也是造成他悲剧的主要原因,“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伟大与渺小的化身。莎士比亚通过这样生动的人物形象描写,把一个高贵优雅的王子呈现在读者眼前,仿佛亲身感受到一般,增加了读者对英语文学的进一步理解。

二、英语文学中的情感语性言艺术

情感是一个文学作品的内在表现,通过语言作者到底要表达的是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特殊的词语或句子来宣泄自己内心的情感世界,作者创造文学作品就是以文字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世界,任何的文学作品都是有情感的。

For example Hamlet“My destiny in the Shouting,and my whole body every tiny blood vessels become like The angry lion bones and muscles as hard.Rest in peace!Rest in peace!Suffering of the soul”。比如《哈姆雷特》中主人公在面临自己母亲改嫁的背叛、叔父对自己王位的觊觎,使哈姆雷特的内心开始崩溃,面对背叛产生强烈的复仇愿望。“我的命运在呐喊,使我全身每一根微细的血管都变得像怒狮的筋骨一样坚硬。安息吧!安息吧!受难的灵魂”。莎士比亚通过这种特殊的字词来直接的表达主人公内心的这种仇恨,复仇的激烈欲望,主人公内心情感的强烈。因此,英语文学中语言情感性的表现有利于激发读者的内心情感和文章产生共鸣,拉近了作者和读者的距离,同时也是文章的升华。

三、英语文学中语言的生动性

任何文学作品,通过语言的生动性都会带动读者不同的感觉。英语文学中的语言生动性简单来说就是一种并未见到具体的人但却如同身临其境一般,活灵活现。语言是一种艺术的交流,作者通过运用生动的语言,把脑海中想象的人物刻画出来,让读者感觉这是真实存在的,进而引发读者深思。

《欧也妮•葛朗台》曾被评价为“最出色的画幅之一”。这是法国作家巴尔扎克的著名代表做之一,作者运用语言的生动性,把葛朗台身上的那种自私贪婪、爱财如命、狡诈抠门的形象刻画的惟妙惟肖。在文中葛朗台对金钱的执着被作者用生动性的语言表达的活灵活现,“He knows how to lie,squat,stare half then pounce on their prey,open purse,swallowed the piles of gold,then quietly lying down,like a stuffed snake,quietly,quietly,slowly digest the eat into the belly.”“他知道如何把猎物抓住,同时张开钱袋的大嘴,吞进更多的金钱”。作者把他比喻成一条贪吃蛇,不起声色的把“吃到”的东西全部消化。用一条贪婪阴毒的蛇来形容葛朗台是最贴切的了,既形象又生动,跃然纸上。

四、英语文学作品语言的含蓄性

什么是含蓄性?简单来说就是说话不要说得太“明白”,但又说了,总体给人留下一个想象的空间,这是在我们生活中的含蓄性表现。在英语文学中,作者用有限的文字来表达无限的内涵,让读者有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读过之后需要读者静下来,对文章进行回味深思,发现作者表面的语言下,隐藏的一些委婉的情感,这就是语言含蓄性在英语文学中是的魅力表现。

《老人与海》这是美国作家海明威的著名代表做之一,文章简练含蓄,运用大量的象征手法。把一个老人在面对困难挑战时的顽强不屈、勇于挑战的硬汉形象描写的淋漓尽致。文中的鲨鱼是是一种邪恶的化身,它代表着侵略、毁灭、破坏是成功路上的一大障碍,作者对事实不做过多的评价,让读者从文字中自己回味感受,这就是语言的含蓄性。像文中老人在清晨叫醒男孩的画面“he took hold of one foot gently and held it until the boy woke”,他轻柔地握住男孩的一只脚,直到男孩醒来。这段话并没有说什么,但这种无声的语言描写,更含蓄的表达出老人对孩子的爱和温情,使读者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结语

无论在现实生活中还是英语文学作品中,语言都是一种情感的展现,文化的载体,人类社会正是因为有了语言,才进入了文明时代。英语文学中语言艺术是作者情感的传递,是内在的思想灵魂,读一篇英语文学作品不是只读一遍或者看一下,而是让你通过作者在语言上使用的艺术手法,发现并理解作者的内心深处到底要表达什么。由此可见,理解语言艺术对赏析英语文学有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上一篇:电子商务网络安全技术下一篇:机械手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