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微观经济学

2024-05-25

人才培养微观经济学(精选12篇)

人才培养微观经济学 篇1

1 微观经济学对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作用

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如何有效率地分配使用稀缺的生产资源, 以达到既定目标的社会科学, 管理学是研究管理者如何对组织有限的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 以实现组织目标的社会科学。经济学和管理学作为两门独立的学科, 其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和基本假设是有区别的, 但经济学是管理学理论基础, 管理学思想的萌芽、理论发展都是以经济学为基础的, 经济学还为管理学提供了分析工具。由于培养目标不同, 管理学科的经济学教学与经济学科的经济学教学是不同的, 经济学科的经济学主要是关于经济理论与经济政策的研究, 侧重社会整体公平与效率, 为政府制定政策服务, 重在培养学生理论分析和研究能力;管理学科的经济学侧重微观经济组织和个体的研究, 主要为企业的决策与经营服务, 注重实用性, 重在培养学生经济思维方式和理论运用的能力。

微观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的重要组成, 研究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问题, 微观经济学通过对个体经济单位的考察, 分析消费者和生产者的行为以及市场均衡的实现, 因此, 微观经济学对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尤为重要, 其作用体现在:

(1)

理性思维方式的培养和认识能力的提高, 通过微观经济学的学习使学生认识资源稀缺性和选择的必然性, 了解市场机制的运行和作用, 并最终形成经济理性思维和认识能力, 这种思维方式和能力将帮助管理专业的学生——未来的管理者能够认清管理活动中经济问题产生根源及解决途径。

(2) 后继课程的基础。

微观经济学是管理专业课程的理论基础, 在会计学、统计学、财务管理、战略管理、运筹学、运营管理市场营销、国际贸易等课程中都会有微观经济学理论和方法的运用, 如统计学中需求曲线的拟合、指数分析, 市场营销中市场分析、定价策略和原则, 财务管理中成本分析、筹融资决策、投资理论, 战略管理中环境与条件的分析、博弈竞争与战略选择, 运筹学与运营管理中的最优化分析、设备经济管理、库存管理, 国际贸易中的绝对优势与比较优势理论, 关税理论等。

(3) 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微观经济学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分析工具, 如最优化的分析方法在价值工程得到具体运用和发展, 成本收益分析也成为管理学中经济原则的体现。而现代微观经济理论更是为组织结构与组织规模、管理成本与激励约束、厂商的竞争与合作等诸多管理活动中的问题提供了分析和解决的依据。

2 管理专业微观经济学教学改革设想

微观经济学对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至关重要, 但由于微观经济学有较强的逻辑性和抽象性, 管理专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困难, 经济学被称作“沉闷的科学”、“最难学的课程”, 在实践环节中也表现出应用能力较差。为此, 笔者结合教学实践, 对管理专业微观经济学教学改革提出看法。

2.1 注重理论性与实用性结合

微观经济学既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系统性, 同时又有较强的实践性。但传统的经济学教学本质上是应试教育模式, 教学方式较为单一, 灌输式的课堂讲授, 理论脱离实际, 学生中死记硬背, 高分低能的现象非常严重。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不仅要学生“知”, 更要懂得如何“行”, 注重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为适应这一要求, 微观经济学教学肩负的任务不仅要使学生具有扎实的经济学理论知识, 更要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既要突出理论体系的内在逻辑, 重视微观经济学的结构, 又要体现经济学的应用性和实践性。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讲好基本概念, 讲清基本原理, 理论联系实际。实践证明, 案例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结合经济生活实际讲解原理使学生体会到经济学不再是空洞乏味的模型, 而是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且具有一定指导意义的理论。在案例教学中, 不仅可以传授知识, 还可以通过案例分析讨论训练思维能力, 帮助学生有效地应用所学理论知识, 有利于学生分析判断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为此要求教师要注意搜集资料, 结合教学的重点、难点选择典型的案例来进行分析, 便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

2.2 将微观经济学教学与管理专业结合

首先, 教师应对管理学科及专业课程有所了解, 在讲授时联系相关课程的知识, 使学生理解微观经济学对管理学科的基础作用, 同时在学科背景下掌握微观经济学的分析工具。

其次, 注意教材的适用与内容的选择。目前多数学校采用人大版西方经济学 (微观部分) 这本教材是国家级优秀教材, 系统、规范, 但由于是面向经济学专业的, 管理专业学生学习时, 就显得内容过多, 程度较深, 为此教师应在教学内容上针对管理专业有选择地讲解, 重点介绍供需理论、效用理论、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和市场结构理论。

第三, 采用专题形式介绍微观经济学新发展。近年来经济学与管理学相互渗透, 出现融合趋势, 经济学的现代企业理论及决策理论在管理学的发展中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例如, 管理学的企业组织理论中的组织设计和组织发展大量借鉴了经济学现代企业理论的研究思路和成果, 而契约经济学、产权经济学和交易成本经济学为组织结构和组织规模问题、组织中的冲突和协调问题、契约机制和契约关系等问题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管理中的代理成本、内部人控制等问题的解决、激励约束机制的设计正是依赖经济学的委托代理理论与博弈论。因此, 采用专题形式介绍这些与管理学密切相关的新思想、新理论对于管理专业学生而言非常有益。

参考文献

[1]逢锦聚.关于我国经济学教学改革的若干问题[J].中国高等教育, 2008, (5) :31-33.

[2]黎诣远.管理学科的经济学[J].经济学家, 1998, (5) :81-82.

[3]高核.管理学与经济学的融合及未来发展[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 2004, 21 (1) :121-123.

[4]黄钟仪, 刘蓉.经济学传授中的思想与技术[J].渝州大学学报, 2001, 18 (6) :56-59.

[5]乌家培.经济学与管理学的关系[J].管理科学学报, 2000, 3 (2) :83-84.

[6]武博, 严旭, 陈晓文.经济学与管理学区别和联系的再思考[J].经济评论, 2007, (5) :15-20, 41.

人才培养微观经济学 篇2

2、影响需求变化的因素多于影响需求量变化的因素。√

3.正常情况下, Qs=a+bP可以用来表示某产品的供给函数(a和b均为大于0的常数)×

就Qs=a+bP而言,如果P=0,则Qs=a,显然这是不合常理的.Qs=-a+bP的形式可以用来表示某产品的供给函数

4、在其它条件不变时,相关产品的价格上升会促使某产品的供给增加。×

.(如果A与B是替代品,A的价格上升会促使B的供给增加;但如果A与B是互补品,则A的价格上升会促使B的供给减少)

5、如以横轴代表需求量Q,纵轴代表价格P,则dP/dQ是需求曲线上任一点的切线的斜率。√

6、若需求曲线为直线,则曲线上的每一点的点弹性之绝对值都是相等的。×

7、若产品一定幅度(百分比)的价格下降会导致该产品同等幅度(百分比)的销售量增长,则生产该产品的厂商的收益不变。×(譬如:10元×100公斤≠5元×150公斤)

8、需求交叉弹性系数必定为负值,但理论分析上一般取其绝对值。×

9、某产品的替代品越多,该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就越小。×

10、某商品价格下降,其互补产品的需求会上升。√

11、一般而言,供给弹性大的产品,其需求弹性较小。×

12、需求增加和供给减少必会导致产品的均衡产量减少,但对产品价格的影响是不确定的×。

单项选择题

1、下列哪一项不会导致苹果的需求曲线向右移动?D

A.生梨价格上升

B.桔子产量减少

C.对苹果营养价值的广泛宣传

D.消费者收入的下降

2、下列哪一项会导致某冰箱生产厂家的产品供给曲线右移?C

A.冰箱价格下降

B.冰箱生产的原材料价格上涨

C.该厂家的生产规模扩大

D.全行业的产品库存增加

3、直线型供给曲线的斜率不变,因此其上的每一点的点弹性之值也不变。这一说法B

A.正确

B.不正确

C.可能正确

D.某些前提下正确、若一条直线型的需求曲线与一条曲线型的需求曲线相切,则在切点处两曲线的需求价格弹性A

A.相同

B.不同

C.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D.依切点所在位置而定

5、如果某商品富有需求价格弹性,则该商品价格上升会使C

A.销售收益增加

B.销售收益不变

C.销售收益下降

D.销售收益的变动不确定

6、建筑工人工资提高将使A

A.新房子供给曲线左移并使房子价格上升

B.新房子供给曲线右移并使房子价格下降

C.新房子需求曲线左移并使房子价格下降

D.新房子需求曲线右移并使房子价格上升

7、两种商品中,若当其中一种的价格变化时,这两种商品的购买量同时增加或减少,则二者的需求交叉弹性系数为A

A.负

B.正

C.0

D.1

8、下列哪一项会导致汽车的均衡价格下降?B

A.汽车消费税降低

B.公路建设滞后

C.汽油价格下降

D.汽车生产成本上升

9、汽油价格上升和汽车生产成本下降会使汽车的B

A.均衡价格上升、均衡产量提高

B.均衡价格下降、均衡产量不确定

C.均衡价格上升、均衡产量不确定

D.均衡产量提高、均衡价格不确定

10、政府把产品价格限制在均衡水平以下可能导致

C.

A.产品积压

B.产品供给丰富

C.黑市交易

D.B和C 11.下列哪一项不会导致高等教育的需求曲线B

右移?

A.师资质量提高

B.学费降低

C.入学考试难度下降

D.文凭更受重视(学费降低只会导致需求曲线上的点的移动)

12.设某商品的需求曲线为线性,在曲线上的A点,价格和销量分别为6元和4 只,并知该点的点弹性为-3,则可知需求曲线的斜率为:C

A.-

2B.-4.5C.-0.5

D.-4.5/2 第二章

消费者行为

在上一章,我们分析了需求与供给如何决定价格,在本章将进一步分析需求,探讨决定产品需求的消费者行为,说明需求曲线的理论依据。判断题

1、从消费者均衡理论中可引申出的结论是,为使消费所获得的总效用最大化,消费的产品必须多样化。√

2、低档商品一定是吉芬商品,但吉芬商品不一定是低档商品。×

3、如果消费者的货币收入提高,而作为低档商品的A的价格不变,则消费者对A需求会减少。√

4、如果消费者的货币收入不变,而作为低档商品的A的价格下降,则消费者对A需求会增加。√

5、高档消费品的恩格尔曲线的斜率越来越大。×

6.任何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化都会同时产生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 单项选择题

1.消费者剩余意味着B

A.消费者得到了实际货币利益

B.消费者支付的货币额比他愿支付的数额小 C.消费者获得的效用超出他原本预期的效用

D.消费者购买的商品的数量比他原本打算购买的多 2.无差异曲线上任一点斜率的绝对值代表了D

A.消费者为了提高效用而获得另一些商品时愿意放弃的某一种商品的数量 B.消费者花在各种商品上的货币总值 C.两种商品的价格比率

D.在确保消费者效用不变的情况下,一种商品与另一种商品的交换比率 3.消费者均衡意味着C

A.消费者花费的货币额最小

B.消费者购买了其希望购买的全部商品

C.消费者在既定收入条件下购买了给其提供最大效用的商品组合 D.消费者在既定收入条件下购买的各种商品都分别是市价最低的

4.X的价格下降后,消费者对X的消费的替代效应的绝对值大于收入效应的绝对值,则A

A.X不是吉芬商品

B.X不是劣等商品

C.X不是正常商品

D.X吉芬商品

5.预算线以同横轴(代表X商品量)的交点为轴心,按顺时针方向运行,说明C

A.X价格下降;

B.X价格上升;

C.Y价格下降;

D.Y价格上升。

6、设某消费者仅消费X、Y两种商品,其价格分别为8角、2元,已知达到消费者均衡时消费的X为5件,第5件提供的边际效用为28单位,则这时消费的最后一单位Y提供的边际效用为C

A.20

B.C.70

D.25(据

7.以TU和Q分别代表消费效用和消费品数量,则根据经济学的通常假定,一般存在C.A.dTU/dQ>0,d2TU/dQ2>0;

B.dTU/dQ<0,d2TU/dQ2<0;

C.dTU/dQ>0,d2TU/dQ2<0;

D.dTU/dQ<0,d2TU/dQ2>0;8.、哪种曲线表示收入与某一商品的需求量之间的关联性?D

A.预算线

B.价格-消费曲线

C.收入-消费曲线

D.恩格尔曲线

9.设PE、PF分别表示商品E、F的价格,M表示消费者收入。下列哪一需求函数表示E与F属于互补商品关系并且E属于奢侈品?

D.A.QE=200-10PE+8PF+9M

B.QE=250-12PE-7PF-5M

C.QE=300-0.03PE-10PF+9M

D.QE=350-10PE-8PF+5M 10.哪一表述是错误的?C

A.有些正常品甚至奢侈品可能会演变为低档品。

B.有些低档品也可能会成为正常品。

C.尽管人们的收入水平逐年提高,但某年的商品房交

易量却明显萎缩,对商品房的购买锐减,房价下降。

这说明住房属于低档品。

D.同种商品在某些区域或群体中属于正常 品,在另一些区域或群体中又可能属于低档品。

住房一方面是生活必需品,另一方面又是人们的投资对象,具有奢侈品的特征,不可能是低档品.房价的下降和对商品房购买的减少往往是对前几年过度炒作的矫正或其它原因所导致,与收入提高之间没有本质性的必然联系.)教材上的计算题演算及答案:第6题:

(1)设全部收入用于购买X,则X=10,全部收入用于购买Y,则Y=50

从而预算线斜率:

b=

=5

则:Y=50-5X(2)设全部收入用于购买X,则X=20,全部收入用于购买Y,则Y=50

于是:Y=50-

X

=50-2.5X(3)设全部收入用于购买X,则X=20,全部收入用于购买Y,则Y=100,于是:Y=100-5X 第7题:

第四章

40-5X=3(30-Y)……………①

另可得预算线方程:Y=40-5X……②

将式②代入式①,得:

X=3

经济学:宏观与微观的结合 篇3

“热门”都是浮云

经济学专业并不仅仅是人们所认为的工作好找、赚钱多的“热门专业”而已。事实上,大学里的经济学专业似乎与热门不沾边,它只是一门学科,研究着社会现象与问题,与研究其他领域的学科一样。就专业而言,经济学注意理论上的传授与研究,至于如何将其运用于对实际的指导,则是对我们学习经济学的学子运用所学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要求。

进入大学两年,对于经济学专业有了一定的专业认识。经济学是关于经济发展规律的社会科学,已有的专业方向大致包括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等。经济学相关课程需要我们系统掌握经济学基本理论和相关基础专业知识、了解微观宏观市场经济运行的机制、熟悉国家的经济政策、了解全球经济发展的历史与现状。同时也要及时关注经济态势和经济学的学术动态。另外,北京大学开设的部分经济学课程中,对数学的要求很高,因为经济学需要运用数量分析方法和现代先进技术手段进行经济分析和实际操作,从而对社会经济现象进行概述与调查。

具体而言,本科期间需要学习的有政治经济学、经济学原理、统计学等基础课程和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论统计等数学课程以及根据小专业选择的不同选修的专业课程,比如财政学、货币银行学、经济学史、发展经济学、国际金融学等。当然,也离不开实践活动,包括社会调研、实习工作以及各种联系实际的赛事等。

寻找属于自己的风景

一般来说,经济学的就业方向主要是以下几大类。第一是经济预测分析人员。这一般是在大公司和经济决策部门,负责市场数据的搜集和分析,市场化程度的加深使得市场调查和分析的重要性也越发明显。第二是市场营销人员。顾名思义就是销售产品和服务,但并不是简单的推销员而已,而是具有专业技能,充分掌握市场需求。第三是管理类人员。但刚出校门的大学生由于工作能力与经验的限制,一般不太容易获得好的管理职位。所以首先得到的可能是一线的管理职位,比如生产管理、人事管理助手等。第四是其他行业的相关职位,比如公务员等。

更细致地分,经济学类包含不同的专业分支也有不同的就业方向。比如金融学专业毕业后一般是想进入四大会计事务所、投行、信托等金融类机构工作;财政学则比较集中在财政部门、税务部门、经济管理部门或者大型企业等。

由于学科的特殊性,经济学专业并没有整套的能力评定机制和证明,不像考托福、GRE就能证明英语水平。因此要早早地对自己的未来制订明确的计划。如果你想出国深造进行学术研究,那么多写论文多发表;如果你想进入会计行业,那么多学习考过CPA;如果你想进入四大会计事务所,那么多实习多练英语……但总的来说,最重要的还是先打好经济学的学术基础,在此之上再尽情飞翔。

有能力,才有实力

在许多人眼里,学经济学就意味着较好的就业待遇和环境,却忽视了自己是否具有学习经济学的能力。首先,经济学对于数理的要求很高,各种数学分析工具都要求能掌握,而学习的数学课程难度也很大。其次,由于现实问题很复杂,使得许多经济研究都没有定论,这就需要我们具有很高的鉴别能力。再次,由于经济学偏理论,很多同学不可避免会选择继续深造,那么就要耐得住寂寞,不怕困难和失败。

微观经济学双语教学新探索 篇4

1 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教材方面

经过多年双语教学的开展与推广, 国内目前可以买到各种经济管理类的原版教材。但是, 同为微观经济学教材, 不同的教材难易程度却有较大的差距。例如:被国内大多数高校选用的曼昆著《经济学原理》和萨缪尔森著的同样教材难度就有很大的差别。如果教材选择不适合教学对象, 过于简单或者难度过大都会导致教学效果的下降。另外, 虽然这些教材多为国外经典教材, 但是也存在着一些时滞性, 即这些教材中的案例都颇显陈旧。如果完全按照教材进行讲授, 学生感觉远离现实经济社会, 而容易失去学习兴趣。因此, 选择何种教材才适合自己的教学对象, 成为开展双语教学面临的首要问题。同时, 如何解决教材中事例陈旧的问题, 也值得双语教师进行思考。

1.2 教师方面

开展双语教学, 师资的素养十分重要。一位教师要能够从事双语教学工作, 除了对专业知识非常了解外还要具备良好的英语水平。而这种英语水平的要求不仅仅局限于阅读英语教材, 更重要的是能够使用流利的英语讲授课程。另外,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平衡英语和汉语的使用存在着困难。基于上述师资的困难, 部分高校在进行双语教学时过于形式化。例如:仅仅采用英语教材, 英语的板书, 但是讲授却完全采用中文, 甚至最终的考核也采用中文。因此, 学生总是抱怨参加双语教学和非双语教学的课程没有太大区别, 而且英语水平并没有因为双语课程而提高。

1.3 学生方面

首先, 学生英语水平的参差不齐是影响双语教学的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双语教学的实践中, 许多学生坚持不下来。因此, 如果学生的英语基础太差, 要使用英语学习专业课程将面临非常大的困难。

另外,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影响到双语教学的效果。如果在传统教学过程中, 教师为了让学生理解专业知识, 上课时机械地以解释词汇和句子结构、翻译课文内容为主, 使得双语的专业课程如同一门英语翻译课程。这样的教学方式势必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降低。因此, 如何引入更加有吸引力的教学方式, 以提高各种英语水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也成为开展双语教学必将面临的困难之一。

2 微观经济学双语教学改革

2.1 教材选择

在双语教学中选择什么样的教材, 直接关系着双语教学的实际效果。因此, 在充分考虑符合设定的教学目标以及难度适当的原则下, 笔者选取了萨缪尔森与诺德豪斯编著的《微观经济学》 (第18版, 双语教学版) 。本书是当代经济学泰斗、197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萨缪尔森的不朽经济学著作, 自1948年问世以来就广受赞誉, 先后被翻译成40多种文字出版, 是有史以来发行量最大、至今在全球范围内仍然被广泛采用的经济学教科书。第18版无论在内容还是在形式上都已经近乎完美, 而且融入了时代变革的元素和新的案例和数据。该双语教学版在保留原英文版100%内容的基础上, 有选择地对知识重点、专业难点、语法难点、专业术语、标题与目录以及较生僻的字词做了翻译和注释。

2.2 教学内容设计

因为是首次采用双语教学, 应当从简单的渗透层次入手, 上课时教师可以用英语讲重要的定义和关键词, 学生可以多一些机会接触外语。教师首先介绍经济学的一些英文专业词汇, 如Economics (经济学) 、Demand (需求) 等。通过简单的渗透, 使学生加深对重点词汇的理解。这个阶段以中文教学为主, 适时逐渐增加英语的使用频率, 提高学生的英语感受力和接收率, 为下一步加大英语信息量的教学做好心理上和能力上的准备。这种方法对于学生接触到一门新的学科来说能够形成较为系统的认知。与此同时, 在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案例教学法也可以提高双语教学的效果。此方法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进行师生互动并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通过使用英语阅读案例和分析讨论案例, 也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的阅读能力和英文表达能力。

2.2.1 教学课件安排

针对学生还处在大一阶段, 英语水平普遍不高, 开始进行双语教学实践不适应等特点, 在课件设计上采取创新。在开始几张采取中文PPT, 关键术语采用英文专业词汇, 等学生慢慢转变适应双语教学过程后, 开始采用中英文兼有的板书, 以后逐步采用英语板书, 只对个别生词和专业词汇标示中文注释。这样学生能够比较好的适应双语教学, 教学效果普遍反映较好。

2.2.2 教学方法改进

在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案例教学法和互动教学法也可以提高双语教学的效果。首先, 通过对英语案例的分析, 学生可以掌握更多的英语专业术语和表达方式, 有利于培养学生使用外语进行思维, 从而达到能运用英语作为工具获取更多的信息、最终实现较好地掌握学科知识的目的。其次, 利用互动教学方法, 通过组织同学完成案例分析, 能使学生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 较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充分培养和开发学生的潜能, 将传统教学老师台上讲学生台下听的模式转变为学生主动去思考、探讨并参与到课堂中的方式。这样也可以有效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表达的能力以及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同时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2.3 理论联系实践

由于教材选用国际通用的教材, 教材的事例主要以美国为主, 这样学生普遍感觉和我们生活差距太远。因此在课堂上笔者经常举生活中的事例来说明一些经济问题和现象。比如讲资源稀缺, 就以海南岛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为例;讲供求平衡就针对社会上最近出现的食盐、生姜、大蒜等涨价的事例来说明供需变化对价格和数量的影响。

2.2.4 提高教师素养

教师是课堂的灵魂, 如果没有教师精彩的讲授、合理的组织, 任何课堂都会失去光彩和吸引力。因此, 不断提高双语教学教师的素养也是提高双语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笔者认为, 作为一名双语教师, 除了需要学习掌握各种现代的教学方法, 教学工具, 拥有良好的英语水平之外, 更重要的是需要掌握和了解国外的文化和先进的教学方式, 才能使得双语教师更好地不断对双语教学进行改革, 从而不断提高双语教学的质量, 使学生能真正的实现学有所得, 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本文是笔者开始从事微观经济学双语教学的实践和经验总结, 双语教师在教学中还将面临许多挑战, 尚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我们还需要不断努力地探索, 针对各个专业对于学生要求的不同, 设计出适合各类专业同学的“双语教学”的模式, 从而推进双语教学的普及, 使得更多学生能够通过接受双语教学而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摘要:目前, 各高校积极开展西方经济学双语教学, 培养复合型人才、推进经济学教育改革。本文就笔者从事微观经济学教学遇到的问题, 提出一些思考和经验总结, 推进双语教学的普及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双语教学,探索

参考文献

《微观经济学》教案 篇5

授课周数: 16周周课时 :

3课时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课程属性: 专业核心基础课

使用教材: 《微观经济学》,中国财政出版社 参考书目:《经济学的世界》,高希均,上海三联出版社

《经济学》,萨缪尔逊,中国发展出版社 《经济学原理》,曼昆,三联书店

《微观经济学——分析和政策》,雷诺兹,商务印书馆 《应用微观经济学》,曼斯菲尔德,经济科学出版社

第一章

导论

教学目的:要求学生掌握什么是经济学,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教学重点:经济学的前提:稀缺性;实证方法与规范方法。

教学难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教学。

教学方法:课堂讲解,辅助多媒体教学课件。

本章教学的具体内容:

第一节

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经济学的产生

二、经济学的定义

三、经济学研究的问题

第二节 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

一、实证经济学

二、规范经济学

三、理论表述方式(实证经济学)

思考题:

1微观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

2、什么是规范经济学?什么是实证经济学?

3、学习西方经济学有何意义?

第二章 需求和供给的一般分析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教学,旨在使学生掌握需求、供给、均衡价格、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等基本概念和与之相关的基本原理。

教学重点:均衡价格,弹性理论。

教学难点:需求与需求量的变动;供给与供给量的变动;弹性理论;蛛网理论 教学方法:课堂讲解,辅助多媒体教学课件;课堂讨论。

本章教学的具体内容: 第一节 需求理论

一、需求、需求表、需求曲线

二、影响需求的因素与需求函数

三、需求定理

四、需求量的变动与需求的变动

第二节 供给理论

一、供给、供给表、供给曲线

二、影响供给的因素与供给函数

三、供给定理

四、供给量的变动与供给的变动

第三节 均衡价格理论

一、均衡价格

二、均衡价格的变动

三、政府对价格的控制

第四节 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

一、弧弹性和点弹性

二、需求弹性

三、供给弹性

四、短期弹性和长期弹性

思考题:

1什么是需求?影响需求的因素有哪些? 2需求量的变动与需求的变动有何不同?

3需求的价格弹性有哪些类型、它们是根据什么划分的? 4什么是供给、影响供给的因素有哪些? 5供给量的变动与供给的变动有何不同? 6运用供求定理说明:“谷贱伤农”的道理何在?

7、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为什么经常限制石油产量?

8、政府为什么要干预市场价格?干预市场价格会导致什么后果?

第三章 效用理论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教学,旨在要求学生了解需求曲线背后的消费者行为,能够用基数效用理论和序数效用理论分析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能够用消费者均衡理论推导需求曲线和恩格尔曲线;并能够用替代效应理论和收入效应理论分析正常商品、低挡品和吉芬商品需求曲线的形状。

教学重点:基数效用论,序数效用论。需求曲线的推导。

教学难点: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替代效应;收入效应。

教学方法:课堂讲解,辅助多媒体教学课件;课堂讨论

本章教学的具体内容: 第一节 基数效用理论

一、效用和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二、消费者均衡及对需求曲线的推导 第二节 序数效用理论

一、无差异曲线

二、边际替代率和边际替代率递减

三、预算线和消费者均衡

第三节 收入和价格变化对消费者均衡的影响

一、收入变化对消费者均衡的影响

二、价格变化对消费者均衡的影响 第四节 替代效应收入效应

一、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二、不同商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第五节 个人需求曲线、市场需求曲线和消费者剩余

一、从个人需求曲线到市场需求曲线

二、消费者剩余

讨论题:比较分析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下消费者均衡条件的异同 思考题:

1、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它们各采取何种分析方法?

2、举例说明什么是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第四章 生产理论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教学,旨在使学生掌握供给曲线背后的生产者行为,即厂商作为经济人为实现利润最大化,应如何选择生产的合理投入区和最优的生产要素投入组合。教学重点:生产要素最优组合。

教学难点: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

教学方法:课堂讲解,辅助多媒体教学课件;课堂讨论 本章的具体内容: 第一节 生产函数

一、生产函数和技术约束

二、几种常见的生产函数

第二节 一种投入要素可变的生产函数

一、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

二、生产阶段的划分与生产的合理投入区 第三节 两种投入要素可变的生产函数

一、等产量线和边际技术替代率

二、生产的经济区域

第四节 生产要素的最优投入组合一、等成本线和要素的最优投入组合

二、生产扩张线

三、生产要素的价格变化与替代弹性 第五节 规模收益

讨论题:结合1958年大跃进案例讨论分析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思考题:

1、在只有一种生产要素可变的条件下,厂商应如何选择合理投入区?

2、什么是边际收益递减规律?解释这一规律存在的原因。

3、在两种生产要素可变的条件下,厂商应如何选择生产的经济区域?

第五章 生产成本、收益和利润最大化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教学,旨在使学生掌握厂商的生产成本与产量之间的关系。教学重点:机会成本。成本曲线及其关系。教学难点:成本曲线与产量曲线间的关系。教学方法:课堂讲解,辅助多媒体教学课件。本章的具体内容: 第一节 成本的性质

一、机会成本与会计成本

1、会计成本

2、机会成本

二、显性成本与隐性成本

1、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

2、经济成本

三短期成本与长期成本

1、短期成本

2、长期成本

第二节 短期成本函数

一、固定成本、变动成本和总成本

1、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

2、总成本

二、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

1、平均成本

2、边际成本

三、短期成本与短期产量

1、各种短期成本之间的关系

2、短期产量曲线和短期成本曲线 第三节 长期成本函数

一、长期成本曲线

1、长期总成本曲线

2、长期平均成本曲线

3、长期边际成本曲线

二、成本弹性与函数系数

第四节 成本的动态变化: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学习效应

一、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

二、范围经济

三、学习曲线 第五节 收益函数

一、总收益和平均收益

1、总收益曲线

2、平均收益曲线

二、边际收益

1、边际收益曲线

2、边际收益与需求弹性的关系

第六章 市场结构理论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教学,要求学生了解供给曲线背后的生产者行为;掌握完全竞争市场、完全垄断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和寡头垄断市场均衡的条件;厂商为获取最大利润的价格决策和产量决策。教学重点:厂商的产量决策;完全竞争厂商供给曲线的推导;四种市场的特征和均衡。教学难点:不同市场经济效率的比较、寡头垄断模型 教学方法:课堂讲解,辅助多媒体教学课件。本章教学的具体内容: 第一节 完全竞争的市场

一、完全竞争的市场和厂商的需求

1、完全竞争市场的特征

2、完全竞争市场的供求曲线和厂商的需求曲线

3、厂商的收益曲线

二、完全竞争市场的短期均衡和和短期供给曲线

1、厂商的短期均衡

2、厂商的短期供给决策

3、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

4、行业的短期供给曲线

三、完全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和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

1、厂商的长期均衡

2、成本不变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

3、成本递增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

4、成本递减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

四、竞争性市场的效率和生产者剩余

1、竞争性市场的效率

2、短期生产者剩余和长期生产者剩余

五、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及其政策的损益评价

1、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

2、政府对市场价格的干预及其损益评价

3、政府的税收政策及其损益评价

4、贸易限制及其损益评价 第二节 完全垄断的市场

一、垄断市场的特征和市场进入障碍

1、垄断市场的特征

2、市场进入障碍与垄断市场结构的形成

3、自然垄断

二、垄断厂商的需求曲线和收益曲线

1、垄断厂商的需求曲线

2、垄断厂商的收益曲线

三、垄断厂商的短期均衡和长期均衡

1、厂商的短期均衡

2、厂商的长期均衡

*

四、垄断厂商定价的基本法则和策略

1、定价的基本法则与侵占消费者剩余

2、价格歧视

*第七章 博弈论和竞争策略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要求学生了解博弈论的一般理论和运用博弈论进行决策的一般方法。教学重点:纳什均衡、占优策略均衡

教学方法:课堂讲解,辅助多媒体教学课件。本章教学的具体内容:

第一节 厂商的策略风险和博弈论

一、厂商的策略风险

二、博弈论概述

第二节 完全信息条件下的静态博弈和动态博弈

一、完全信息条件下的静态博弈

二、完全信息条件下的动态博弈 思考题

1、举例说明合作博弈与非合作博弈之间的区别。

2、什么是优势策略?为什么说优势策略均衡是稳定的均衡?

3、什么是纳什均衡?解释纳什均衡的意义。

第八章 生产要素市场

教学目的:在生产要素市场上厂商如何以实现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确定要素的需求量,推导要素的需求曲线。掌握要素供给者为实现效用最大化决定要素供给的最优数量,推导要素的供给曲线,分析每种要素市场的价格决定。

教学重点:要素需求的原则;要素供给的原则。

教学难点:边际产品价值;劳动供给曲线向后弯曲;垄断性的生产要素市场。教学方法:课堂讲解,辅助多媒体教学课件。

本章教学的具体内容:

第一节 生产要素市场的需求和供给

一、要素需求的性质

1、需求和引致需求

2、需求的相互依赖性

二、生产要素的需求曲线和要素需求的最优条件

1、边际收益产品

2、从边际产品价值导出需求曲线

3、要素需求的最优条件

三、生产要素的供给曲线和要素供给的最优条件

1、要素所有者及其行为目标

2、要素供给的原则或最优条件

3、要素供给曲线

四、供给和需求决定要素价格 第二节 竞争性的生产要素市场

一、竞争性生产要素市场的特征

二、竞争性厂商对要素的需求和要素的市场需求

1、单一要素可变条件下厂商对要素的需求

2、多种要素可变条件下厂商对要素的需求

3、生产要素的市场需求

三、生产要素的市场需求、供给和要素价格的决定

1、劳动的供给曲线和工资率的决定

2、土地的供给曲线和地租率的决定

3、资本的供给曲线和利息率的决定

四、竞争性生产要素市场的均衡

1、竞争性生产要素市场的均衡

2、要素市场的均衡

3、经济租和准租

第三节 垄断性的生产要素市场

一、垄断性生产要素市场的特点

二、卖方垄断的生产要素市场

1、生产要素的使用原则

2、生产要素的需求曲线

3、市场的均衡

三、买方垄断的生产要素市场

第九章 资本和资本投资决策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旨在使学生了解市场经济条件下,厂商在考虑时间因素和风险因素的条件下如何进行资本投资决策等问题。教学重点:利率的决定;资本的现值。教学难点:投资的净现值法则。

教学方法:课堂讲解,辅助多媒体教学课件。本章教学的具体内容:

第一节 资本投资和资本收益率

一、厂商对资本的需求

二、储蓄和资本的供给

三、利率的决定

第二节 存在风险条件下的投资决策

一、可分散的风险和不可分散的风险

二、对风险的调整

三、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思考题

1、你怎样看待货币的时间价值?

2、如果把投资的未来收益折为现值,投资者应如何选择贴现率?

3、什么是投资的净现值标准?怎样计算投资的净现值?

4、实际贴现率与名义贴现率之间的差额是什么?在计算投资净现值时,什么时候使用实际贴现率?什么时候使用名义贴现率?

5、简述可分散风险和不可分散风险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

第十章 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的一般均衡与经济效率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教学,旨在使学生了解建立在局部均衡基础上的一般均衡理论,理解瓦尔拉斯一般均衡的基本思想;使学生掌握帕累托最优标准、实现最优的条件,以及证明只有完全竞争市场能够实现经济效率。

教学重点:瓦尔拉斯定律;帕累托最优;

教学难点:一般均衡数学推导。

教学方法:课堂讲解,辅助多媒体教学课件。

本章教学的具体内容:

第一节 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的一般均衡

一、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

1、两个相互依存的市场:从局部均衡到一般均衡

2、局部均衡分析和一般均衡分析 二、一般均衡的数学模型(瓦尔拉斯一般均衡理论)

1、模型的基本假定

2、模型Ⅰ:居民对产品的需求和要素的供给

3、模型Ⅱ:厂商对产品的供给和对要素的需求

4、模型Ⅲ: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的一般均衡 第二节 一般均衡与经济效率

一、经济效率和帕累托标准

1、资源的使用效率和配置效率

2、帕累托标准

二、交换的一般均衡和帕累托最优条件

1、交换的效率

2、交换的一般均衡和帕累托最优条件

3、竞争性市场中的消费者均衡

4、效用可能性边界

三、生产的一般均衡和帕累托最优条件

1、生产的效率

2、生产的一般均衡和帕累托最优条件

3、竞争性生产要素市场中的生产者均衡

4、生产可能性边界

四、交换与生产的一般均衡和帕累托最优条件

1、交换与生产的一般均衡和帕累托最优条件

2、帕累托最优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

第十一章 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教学,旨在使学生理解市场机制并不能自动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由于信息不完全、外部性、公共物品的生产以及垄断的存在,都会导致市场失灵;从而为政府运用微观经济政策干预经济运行奠定了理论基础。教学重点:市场失灵的成因

教学难点:市场失灵的诸多原因;信息经济学。教学方法:课堂讲解,辅助多媒体教学课件;课堂讨论

本章教学的具体内容:

第一节 垄断

一、垄断造成低效率

二、寻租理论

三、对垄断的公共管制

三、反托拉斯法 第二节 外部性

一、定义与分类

二、外部性造成市场失灵

三、外部效应的特点:

四、对策

第三节 公共物品(外部性的特例)

一、公共物品的定义

二、公共物品的决定程序

第四节 不完全信息

一、信息不对称的含义

二、信息不对称造成市场失灵

三、对策——加强信息信号的传递

讨论题:结合案例讨论分析 案例一,果农与养蜂人的故事; 案例二,科斯的灯塔。

思考题:

1、导致市场失灵的因素有哪些?

2、非对称信息为什么会导致市场失灵?

3、为什么会出现逆向选择?可以用哪些措施解决逆向选择问题?

4、委托—代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怎样解决委托—代理问题?

5、试述外部性对经济效率的影响及消除外部性的对策。

人才培养微观经济学 篇6

关键词: 民办高校 微观经济学 案例教学 教学目标 案例讨论

案例教学是一种有效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教学方法,是现代高等教育中不可缺少的教学方法。《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方法的应用,在掌握了基本理论的基础上,使学生主动地分析社会实际问题并提出相应解决对策,既增强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一、明确教学目标

《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设计的首要任务,是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案例的选择都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只有目标明确了,《微观经济学》的教学才有章可循。本门课程案例教学的目标就是要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使其具有运用现代经济学原理、方法和技术手段进行社会经济调查、经济分析和实际操作的能力。同时,使学生能够开阔视野,更新观念,扩大知识面,理性地参与经济,科学地做出决策。

二、选择适合案例

《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选择适合的案例,既要选择那些能够充分解释经济理论、被反复引用的经典案例,例如在介绍效用理论时,引入“水和钻石之谜”的案例进行探讨。又要选择当下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热点、焦点问题,设计成新的案例进行讨论。案例的选择要紧扣教学目标的需要,与经济理论紧密联系,并不能仅是为了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另外,案例呈现即教师选择最合适的方式把案例情境呈现给学生,需要选择恰当的方式。案例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案例呈现方式是文字呈现方式,教师通过PPT或者网络资源,将文字材料传递给学生,请学生阅读以做好个人准备。对于简单的案例,教师通常采用的是口述案例的方式,上课时直接叙述案例,并提出案例所需讨论的问题。最吸引学生的一种案例呈现方式是视频呈现案例,视频呈现的案例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生动的情境,有利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三、提出相关问题

提出需要学生解决的问题,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在呈现案例之后,要根据案例内容、教学目标提出相应问题,以便学生在案例讨论环节有方向、有焦点、有任务,对案例有更深入了解。当然,教师在设计出有价值的问题后,在提出问题这个环节,要注意以下几点:其一,提出的问题要面向所有学生;其二,问题要清晰、明了有引导性;其三,问题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思考的欲望;其四,问题能紧贴案例内容和教学目标;其五,问题能促使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四、案例讨论

案例教学是基于讨论的教学法,在案例教学的课堂中,最常见的教学方式是课堂讨论,分析讨论案例是案例教学课堂最精彩的环节,一般以学生讨论为主,教师引导为辅。目前实际课堂教学中的课堂讨论有两个环节,一是小组讨论, 另一个是班级讨论,其中小组讨论把个人准备和班级的讨论紧密联系起来,让每个小组成员都有机会对案例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这种合作学习小组,有利于学习者能力的养成。小组讨论能够调动所有成员的积极性,在成员提高分析问题能力的同时,提高归纳总结能力,最终每组选择一位表达能力强的成员对本组讨论成果进行统一汇报。

五、归纳总结提升

在案例讨论的最后,教师应该留下足够的时间进行总结,没有做出任何结论就下课是不适宜的。总结是师生再学习的过程,在整个案例教学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总结阶段,往往要揭示出案例中蕴含的经济学理论,教师应设法将案例讨论引向深入,使讨论不止停留在表面或是一些细节上,而是将学生的思路引向纵深方向,力求让学生真正有所思考、有所启发、学以致用,分析现实经济问题,最终做出理性的经济决策。

总结时尤其需要注意两方面内容,一是总结讨论的现场,对讨论中表现好的学生、小组进行表扬,鼓励全班学生有更好的表现;二是总结出学生呈现的基本观点或具有代表性的意见,肯定正确,剖析错误,同时对讨论中学生遗漏、理解不深刻的问题要进一步进行剖析,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深刻了解,把所学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教师对讨论的总结能加深学生对案例的认识,加深对经济学基本理论的认识,并引发学生的进一步思考。另外,教师在总结时更应该关注学生对案例的分析思路、学生对案例理解的程度、学生对案例的个性化解读,而不仅仅是学生的讨论结果正确与否。

六、结语

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因其对学习者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大有裨益而备受关注。但是没有任何一种教学方法是完美无缺的。因此,案例教学法并不能取代系统的经济学理论学习。在《微观经济学》教学过程中使用案例教学时,我们并不能因其具有独特的优势而排斥其他教学方法的使用。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的需要,可以将案例教学方法和其他教学方法完美结合,取长补短,提高教学质量,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微观经济学》这门课程,为继续学习专业课程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吕文慧.浅论微观经济学课程案例教学改革[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2011.1.

[2]张振强.微观经济学互动式案例教学法课堂实施探讨[J].当代经济,2014.6.

“微观经济学”教学质量提升策略 篇7

一、创新教学方法

(一)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

人们在认识过程中,首先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先形成对事物的感性认识,然后经过总结和抽象形成理性认识,使客观事物在思维中成为一个完整的统一整体。这就是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而从抽象到具体,则是从对象最一般的本质出发,运用以综合为主的逻辑方法,认识对象各个方面质的规定性及其内在联系,从而在思维中再现出作为多样性统一的客观对象的整体。

在教学过程中,举多个不同的经济现象,但均反映同一规律的例子,通过举例再引入反映这些现象的定理,这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要进一步加深对这一规律的认识和理解,还要做到从抽象再回到具体。这个过程可让学生在课堂上或课后完成。如效用论中一个重要的规律———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可以通过举很多例子加以说明,如吃面包,在其他商品消费数量不变的条件下,人们总是感觉第一个面包带来的满足感比较大,而第二个面包带来的满足感却不如第一个面包。还有人们穿衣服,听音乐,甚至谈恋爱时候的一种心理感受,虽然这些属于不同的行为,但是人们的主观心理感受却有共同的特征,从而引出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含义。学生掌握了这个概念之后,可以让他们举一反三,强化对这一理论的理解。

(二)互动式教学法

互动式教学法就是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双方进行交流、沟通、探讨,在互相倾听、相互交流的基础上,达到不同观点碰撞交融,激发教学双方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既让学生在听课过程中学好教师传授的知识,又使教师通过学生的信息反馈,了解自己授课的效果。例如在讲“价格歧视”时,有时候我们会遇到厂商在同一时期对同一产品索取不同价格的行为。这种现象应该说每个学生都遇到过,教师就可以通过提问让学生举出这方面的例子。然后教师再把厂商实施“价格歧视”的目的这一问题提出来,让学生讨论,进而得出“价格歧视”是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的一种手段,而不是让利。让学生多参与讨论,既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可以加深学习印象,巩固所学内容。

(三)比较分析法

比较分析法是把有一定相关性的客观事物加以分析比较,以认清现象背后的规律并做出正确的评价。在理论教学中,比较分析法是一种生动有效的普遍的分析方法,是我们进行分析、综合和推理的基础。例如,在讲需求弹性、价格与收入的关系时,可以对比“薄利多销”和“谷贱伤农”这两种现象,同样是价格下降,为什么前一种情况,厂商降价,收入会增加,而后一种情况,农产品价格下降之后,农民的收入反而减少呢?通过比对和思考就会发现,薄利多销的东西通常是富有弹性的商品,而农产品则属于生活必需品,是缺乏弹性的商品,富有弹性的商品。价格下降,厂商的收入增加;而缺乏弹性的商品价格下降,收入反而减少。通过这两个现象的比较,学生对需求弹性大小与收入的关系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

(四)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案例可以来源于一些参考书、网络、新闻、自身的经历等等。案例教学法往往可以将复杂的理论通俗化,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比如,讲影响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时,可以列举三个和尚的故事,“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说明了随着劳动的增加,由于工人之间的分工,提高了工作效率,因此边际产量出现递增的情况,但是随着劳动的不断增加,就会出现人多手杂、管理成本上升等问题,从而导致“三个和尚没水喝”,所以边际产量出现递减。

二、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一)“课堂讲授、多媒体与板书”三结合

“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内容很丰富,但也很抽象、深奥、难懂,学生难于消化。因此,在“微观经济学”的教学中要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强化教学内容。在理论讲授过程中,教师应该重视多媒体教学,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效结合,共同运用到教学过程中,形成合理的教学手段,达到优化教学效果的目的。

多媒体教学有良好的交互性,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1]。“微观经济学”的教学内容中有大量的图、表,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后,可以节约出大量的教学时间。尤其是涉及画图的时候,运用多媒体工具会比传统的板书效果好很多,比如我们可以运用作图软件将图、表关键的地方用不同的颜色显示,运用软件上的专门工具将一些复杂图形非常轻松地画出来,有利于强化学生的印象,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如果能穿插一些有关的视频,则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对于一些较复杂的公式、证明,则不能直接将证明过程一次性地用课件的形式播放给学生看,因为证明过程往往比较复杂,学生一下子难以接受,必须以板书的形式,逐步地讲给学生,让学生慢慢地消化。所以,多媒体教学要与传统教学相结合,根据不同的需要相机灵活地使用。

(二)“重点、难点、热点”三结合

教学重点是课程的核心知识,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包括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等;教学难点是指学生不容易理解或不易掌握的知识;教学热点是与某时期引人注目的信息或问题相关的知识点。热点问题主要是受公众关注或者欢迎的信息,以及国家出台的重要政策等。难点不一定是重点,也不一定是热点,也有些内容既是难点又是重点,同时也是热点。每章的内容都有主次之分,所以重点内容教师应该重点讲解,次要的部分要讲得相对简单。在通常情况下,既是难点又是重点的内容,教师要着重讲,仔细讲,而且要采取多种有效办法帮助学生理解,否则一旦这部分内容学生听不懂,就会影响后面知识的学习。同时,对于热点的知识,教师应该结合时事讲授。例如讲到“市场结构”的时候,要让学生分清主次。市场结构根据竞争与垄断的程度,分为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寡头垄断和完全垄断。其中完全竞争和完全垄断代表了竞争与垄断的两个极端,对这两个要重点讲解,让学生认识到竞争与垄断程度对市场中厂商和消费者的影响。而垄断竞争和寡头垄断可以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有选择地讲解。当前市场的热点之一就是打破垄断,促进市场竞争。教师应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解释垄断产生的原因以及对社会的危害,从而阐述打破垄断的意义。

(三)“提问、讲解、作业”三结合

教师可以在每次上课前就讲过的一些重点内容提问学生,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回忆一下之前学过的内容,巩固已经掌握的知识点,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了解学生对内容的掌握程度。在每次讲过新知识之后,教师也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一下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程度,通过提问可以发现学生哪些知识掌握得比较好,哪些知识点还需要加强训练。对学生不懂的地方一定要认真讲解,起到强化的效果。同时我们可以在每章结束后,让学生多做一些习题。习题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反复的习题练习可以使学生发现并纠正学习中的错误,巩固所掌握的知识。

三、注重教学技巧的应用

(一)肢体配合讲授

肢体语言是通过人体部位如头、眼、手等的协调活动来传达人们的思想。如今由于大学生智能手机的普及,注意力不集中已成了现在大学课堂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严重影响了教师授课的效果。而教师通过手势、眼神、表情、讲话语气等活泼的肢体语言可以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魅力,让学生产生知识的兴趣。当学生回答问题正确,或者对所讲知识理解正确时,教师一个赏识的眼神、一个肯定的点头都会起到鼓励学生增加学生自信的作用[2]。因此,有效运用肢体语言,可以增进师生感情,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所以教师应该有意识并恰当地运用肢体语言,与有声语言水乳交融,以达到服务于教学的目的。

(二)课堂走动讲课

教师讲课不应该局限在讲台上,应该经常走下讲台,接近学生。如果一个教师每节课都是站在讲台上,保持一种姿势,课堂就会显得单调和沉闷。相反,教师适时地从讲台上下来走到学生中间,拉近了师生之间的空间距离,密切了师生关系,加强了课堂上师生间的信息交流,不仅会引起学生听课的注意,而且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情绪。走动讲课并非只是在课堂里走来走去,而是要在走动的过程中捕获学生的信息,及时做出反馈,关注课堂里的每一个细节,针对这些细节安排合理的教与学。对于没有认真听讲的学生起到警示作用,让他们注意力马上回到课堂上。

(三)强化师生互动

课堂教学教师不是唱“独角戏”,课堂气氛是师生共同营造出来的,教师可以用问答互动来改善教学效果。例如,讲“显成本”与“隐成本”的概念时,可以问学生“上大学都有哪些成本”,让学生带着思考去理解概念。通常学生都会想到学费,这是学生花费的实际支出,是看得见的,所以是“显成本”,当学生更深层次地分析的时候,很多人会意识到还有“时间成本”,“放弃了打工的收入”,这也是上大学的成本,但是没有发生的支出,是看不见的,所以是“隐成本”,这样的问答互动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可以启发学生,使之产生学习兴趣。

摘要:“微观经济学”课程理论丰富,分析工具多样,但内容也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与消化。文章针对“微观经济学”课程的特点及教学现状,从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与教学技巧三个方面提出提升“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质量的策略。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教学质量,策略

参考文献

[1]周艳恒.微观经济学教学方法探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5).

《微观经济学》框架式教学探讨 篇8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均衡分析,消费者,企业

一、问题的提出

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体系,其主体内容来源于经济学理论发展史的两次革命(第二次和第三次)。其中“边际革命”(第二次革命)产生了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体系;“凯恩斯革命”(第三次革命)产生了凯恩斯主义理论体系。二战后,以萨缪尔森为代表的新古典综合学派对这两大理论体系进行了综合,将主要研究微观经济主体行为的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归纳为《微观经济学》;将主要研究总体经济运行的凯恩斯主义理论归纳为《宏观经济学》,由此得到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理论框架。这一理论体系引入国内后,为了与马克思经济学理论体系相区分,我国理论界称之为《西方经济学》。

在我国大学本科高等教育阶段,《西方经济学》尤其是《微观经济学》的学习,可以让学生理解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掌握经济分析的基本逻辑、思维范式。当前,《微观经济学》已成为经管类专业本科生的经济基础课,甚至成为很多其他专业本科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但由于《微观经济学》是一个内容繁多、结构复杂的系统性理论体系,对逻辑推演和数理分析能力有一定的要求。该课程教学中,普遍感觉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吃力。对这样一门体系严密、逻辑关联性强的基础理论性课程,教师通过框架式教学,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整个理论体系,掌握各部分理论之间的逻辑关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和经济学分析的基本思路,为学生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上打下更加扎实的基础。

二、《微观经济学》理论体系与结构

《微观经济学》研究稀缺性条件下的资源配置问题,涉及的概念、理论繁多。国内本科教学中该课程课时安排一般在48~72课时之间,教师在教学内容安排上普遍感觉课时不够,为了有效利用有限的课时,不降低课程教学质量,教师需要提纲挈领的把握课程的核心内容,教学的重点应该在主要理论框架的搭建,而不是一味地追究某些具体理论问题的细节。从课程的理论体系和结构的整体来看,《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两个市场上的两个主体”,内容包含“七大主要理论”。

1.两个市场上的两个主体。《微观经济学》研究市场经济制度下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以微观主体行为分析为出发点。经济运用涉及两类市场:产品(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市场交易双方是相同的两个微观主体:消费者和企业。在产品(商品)市场上,企业生产并销售产品(商品)是产品(商品)市场的供给方;消费者购买并消费产品(商品)是产品(商品)市场的需求方。在要素市场上,消费者拥有并销售原始生产要素(劳动、资本、土地和企业家才能四类),是要素市场的供给方;企业购买并使用要素进行生产是要素市场的需求方。两类市场上这两个微观主体的关系如下图1所示。

2.七大主要理论。《微观经济学》内容丰富,包含众多的经济学理论,但如果围绕“微观主体理性行为及其结果”这一逻辑主线,本课程主要包含以下七大主要理论:供求均衡理论、消费者均衡理论、生产者均衡理论、市场均衡理论、要素市场供给理论、要素市场需求理论、一般均衡理论。其中,消费者均衡理论主要分析消费者在产品市场上的消费行为;生产者均衡理论和市场均衡理论主要分析企业在产品市场的供给行为;要素市场供给理论主要分析消费者在要素市场的供给行为;要求市场需求理论主要分析企业在要素市场的需求行为;一般均衡理论探讨所有市场同时均衡的可能性和条件;市场均衡理论阐述了消费者和企业理性选择下供给规律和需求规律的相互均衡。这七大理论基于“经济人假设”,分析微观主体(消费者和企业)理性选择及其后果,从而得出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各个理论之间的逻辑关系如图2所示。

三、《微观经济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与内容

通观《微观经济学》的主要理论,其核心问题是分析如何实现稀缺资源的最优配置。对应“两个市场上的两个主体”这一研究对象,资源配置问题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消费者通过将既定收入在产品市场上进行最优配置以实现效用最大化;二是生产者基于成本收益决定要素的最优使用量(即决定产量)以实现效用最大化;三是消费者将拥有的既定原始生产要素在要素供给和保留自用两种用途上进行最优配置以实现效用最大化;四是生产者通过将既定成本在要素市场上进行最优配置以实现利润最大化。这四方面的资源配置问题,新古典经济学(即《微观经济学》理论)的基本研究方法是均衡分析法,主要内容包括均衡的决定和均衡的变动。以消费者均衡理论为例,消费者均衡理论的主要内容是消费者均衡的决定分析及消费者均衡的变动分析。消费者均衡理论通过构建一个简化模型来分析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假定收入既定,消费者将全部收入分配于两种商品的消费上,以获得效用最大化。这部分分析存在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两种理论。

1.消费者均衡的决定。消费者均衡的决定是指如何得到给消费者带来最大效用水平的最优商品消费组合。(1)基数效用论假定效用水平可以具体衡量,可以构建相关效用函数,通过求解预算约束条件下的效用函数最大值,并可得到消费者效用最大化条件。结论为消费者均衡条件是两种商品的边际效用与价格之比相等,即消费者花费在每种商品上的最后一单位货币带来的效用水平必须相等。(2)序数效用论认为效用水平不能具体衡量,只能相互比较高低,因此不能构建相关效用函数。运用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线两个分析工具,得到消费者均衡条件为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与其价格之比相等,即两种商品按照效用水平的交换比例与按照价格水平的交换比例必须相等。无论是基数效用还是序数效用论,消费者均衡的决定关注的是达到均衡的条件,以及均衡条件下的均衡状态。对于均衡取得的过程,以及非均衡状态的特征并不关注。两种理论下消费者均衡决定都是采取了静态均衡分析方法。

本科生微观经济学教学问题 篇9

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经济行为和现象的社会科学, 现代经济学是以微观经济学为基础形成的一套逻辑体系。高校本科生微观经济学教学的基本目的就是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现代经济学的逻辑体系。要想实现让学生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问题, 就要求经济学教师不仅要讲授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分析框架, 还要培养学生像经济学家那样具有思考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在有了明确的价值判断和对所处的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和其他约束条件有了清晰认识的基础上, 才能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经济原理和分析框架来选择或建立合适的分析模型, 进而对现实经济问题进行分析研究。

二、微观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 大量的教学内容。

微观经济学内容繁多, 集合了大量经济学学家的思想、观点与研究成果, 而经济学的发展也历时几百年, 如此繁杂的思想内容想在有限的一个学期教学时间内让学生了解并掌握, 难度之大可想而知。现在国内很多高校选用中国人民大学高鸿业先生主编的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作为主讲教材, 以这本教材为例, 全书共涉及十一章, 很多章节的讲解, 至少需要十个以上学时才能完成, 而近年来许多高校的经济学课程的总课时都被不同程度的压缩, 这就更加加重了微观经济学如此繁多的内容却无法得到足够的授课时间保证的问题。

(二) 课程内容抽象。

很多学生反映在开始学习微观经济学的时候, 感到困难和困惑, 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可能是:首先, 微观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日常生活行为的学科, 它研究个体单位如何做决策以及这些决策如何相互影响, 因此学习这门课需要较高的抽象思维, 而这门课的开课时间大都在大一下学期或者是大二的上学期, 基本上是学生们首先接触到的一门专业课, 因此由于学生的前期训练不足, 所以往往是带有更多感性地分析问题, 缺少理性的分析, 尤其是对于一部分文科学生以及前期数学等学科学习不是很好的学生而言;第二, 微观经济学既然是解读人类行为与社会现象的学科, 就需要一定的社会经验与人生阅历, 很多大学低年级的学生这方面的经验是不足的, 因此很难形成对现实的抽象和解读的能力, 学习经济学的感觉自然很难在短时间内形成。所以, 学生在开始学习微观经济学的阶段容易有学起来困难的感觉。

三、解决的对策

(一) 扎实的前期课程准备。

在微观经济学的前期课程设置上, 学生已经具备了逻辑学、高等数学、概率论、线性代数、统计学、大学英语和计算机应用等学科的学习基础, 这些课程的学习是学习微观经济学必要的前期准备。在经济学的教学当中, 教师可能面临的问题就是学生前期课程体系学习的不完整或者是部分课程还没有开课, 这种情况对于微观经济学的学习和教学无疑是一种障碍, 很多课程的学习应该在微观经济学开课之前予以完成。

比如, 微观经济学的学习过程中会遇到非常多的图表, 这就要求学生除了要看得懂图表, 还能够正确、熟练地描述图表, 说明事物间的联系以及发展的趋势。同时, 学生要会自己动手绘制图表, 这种绘制图表的方法更多的是应用计算机软件去绘制, 比如excel, 明确了变量之间的关系, 采集了正确的数据, 会应用不同的软件建立数字型图表, 比如最简单的曲线、散点图、饼形图、柱形图等。

另外, 我们现阶段学习微观经济学的思想和架构更多的还是借鉴西方的经济学体系, 这就要求学生要想学好微观经济学就要有扎实的英语基础, 除了教师课堂的讲授以外, 教师应介绍有代表性的英文版微观经济学著作让学生们课后阅读和学习, 条件允许的话, 应对这门课程实施双语教学, 或者即使是中文授课, 在一般的国内经济学经典教材中也有大量的英文词汇, 书后一般都有专业词汇的中英文对照表, 这些都是学生们应该掌握的。

还有, 学生良好的数学基础是学好微观经济学的关键, 比如微观经济学中的弹性, 线性与非线性的斜率, 最大值与最小值, 拐点的问题等等, 基本上每一章都离不开高等数学微积分的内容, 还有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知识, 等等。如果涉及到中级或以上的微观经济学知识的话, 线性代数、线性规划、数学分析等知识也会用到。就是说, 系统、完整的数学学习是学好微观经济学的保证, 尤其是想要更加深入地研究这门学科。

(二) 培养学生对经济学的感觉。

培养学生对经济学的感觉, 可以通过鼓励学生多关注和了解社会、经济时事, 积极参与各项社会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能够运用学到的理论知识解决现实生活当中遇到的问题;鼓励学生大量阅读经济学以及经济学以外学科的著作。经济学本身就是一门和各门学科都有联系的综合学科, 他在很大程度上是在利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来解决社会科学中的问题, 比如经济学中广泛应用的均衡理论, 就来自于物理学;而数学的推导是经济学分析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工具, 经济学还涉及比如历史学、地理学、法律等其他许多学科的知识内容。所以, 大量的课外阅读, 对各个领域知识的了解有助于学生扩展思维, 更好地理解经济学。

(三) 案例与习题的运用。

除了传授课本上的知识以外, 教师应该注重案例的引用, 因为微观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日常生活行为和决策的学科, 所以学生的学习离不开案例的分析, 正像微观经济学所研究的规律和定理基本上都来自于现实生活一样, 要使学生真正理解经济学的知识内容, 还要让他们知道每个知识点应用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意义, 以及如何利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所以, 案例的研究和讨论在微观经济学的教学中是十分必要的。

另外, 学好微观经济学离不开做题, 很多学生反映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内容和知识点在听课的过程中即使都听懂了, 但是一旦涉及到做题, 刚开始的时候还是会遇到一些困难, 没有解题思路或者觉得和理论部分衔接不上, 而经过了习题训练以后, 学生们对知识点的理解则更加深入, 也激发了学生对学习微观经济学的兴趣。

(四) 传统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

多媒体的教学手段是目前微观经济学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教学方法, 特别是一些资料、案例和复杂的图表通过多媒体的演示可以节约大量的时间, 多媒体可以生动地将微观经济学的模型图直接呈现给学生, 尤其是可实现一种动态的生成过程, 比如蛛网模型, 就可以通过多媒体的演示将蛛网模型的动态形成过程演示给学生。但是, 在实际教学当中发现, 如果全部的教学内容都通过多媒体来实现, 效果也未必就好, 比如一些需要数学推导过程的定理和证明, 如果只是通过多媒体的演示, 学生的理解未必深刻, 如果通过教师板书的书写推导, 每个过程进行详细的讲解, 学生的理解会更加深刻, 对一些曲线图形和方程的讨论可鼓励学生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自己进行推导或求解, 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又可以节约有限的教学时间。所以, 多媒体和传统的教学手段相结合是比较适合微观经济学的教学手段。

四、结论

本文认为学好微观经济学这门课不仅需要学生扎实、完善的前期课程准备, 还要求教师在教学方法上要灵活多样, 单纯以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这要求教师通过正确的方法引导学生运用经济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自己去发现和解决问题, 使他们能够真正的理解经济学的理论、掌握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使学生产生对学习经济学的兴趣, 并能够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同时, 如果教师能够联系中国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分析和讲授, 恰当地运用西方经济学中的理论和方法来解释中国的经济现象, 则可以帮助学生实现利用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来解决中国的经济问题。

摘要:微观经济学是教学难度比较大的一门经济管理类核心课。本文分析微观经济学的教学目标, 总结当前教学中学生所反映出来的一些问题, 以及教师在教学中所遇到的困难, 并提出解决对策。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教学目标,对策

参考文献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 (第4版)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2]刘施扬.《微观经济学》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改革的探讨[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 2008.12.

[3]胡兵, 乔晶.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的思考[J].职业时空, 2012.5.

人才培养微观经济学 篇10

《微观经济学》是财经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既不同于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等“纯公共课”,也不同于证券投资学、国际贸易实务等“纯专业课”。有学生认为, 学英语课可以和外国人交流,学计算机课可以使用电脑,学证券投资学可以炒股,学国际贸易实务会跟单做外贸,而学经济学原理简直“百无一用”。事实上,专业基础课程很重要,是学好专业课的前提,“磨刀不误砍柴工”,但是当下不少急功近利的学生往往忽略“磨刀”的重要性。加上专业基础课抽象度较高,理论性较强,操作性较差,如果不系统学习和训练,要学好也有一定的难度。这些特点使得《微观经济学》等专业基础课程处于极为尴尬的境地,如果没有一套有效激励和约束学生学习的考评机制,不少学生可能就失去学习积极性,具体表现为逃课、“逃学”或简单应付。

传统的考评方式主要是平时作业加期末考试,如每次上课的时候布置一定的课后作业,在总评成绩中占一定的比重(比如30%),然后是统一的期末考试,卷面成绩在总评成绩中占一定的比重(比如70%),最后综合这两个指标,给出总成绩,对学生的总评成绩从高到低进行排序。对于专业基础课程来说,这种考评方式约束效率低,激励效果差,且非常不公平。 主要表现在:其一,未能全面发挥其检查评价功能。目前的考评方式普遍存在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重认知轻能力, 另一种是重程序化、标准化的操作轻创造性的发挥,导致考评的检查评价功能弱化。其二,错误的导向。大多数考试内容是知识导向性的,缺乏对学生分析、 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全面评价。其三,激励功能微弱。学生并不需要在平时下功夫,临近期末的突击式记诵就完全可以应付考试。其四,诊断反馈功能基本缺失。发现问题的时候课程已经结束了,试卷分析成为“马后炮”和“皇帝的新衣”。

基于上述背景,本文以《微观经济学》课程为对象,拟对现行的考评方式进行改革试验,增强考评的激励、检查和反馈等功能,这样可以有效地检查教学效果与质量,还能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及个性发展等整体素质进行判断, 对人才培养水平进行客观的评价。

二、课程考评方式改革的思路

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考生”,而是培养“学生”。“考生”是以“学会”为目的的寻找已知世界现成答案者;“学生”是以“会学”为手段的探索未知世界者。比分数更重要的,是对知识的好奇心、爱钻研的精神、提出问题的能力、 寻找答案的兴趣、有效的学习方法、平和的学习心态和持之以恒的毅力等。因此,学经济学不仅仅是学经济学教材, 考试也不应该仅仅是考教材,更重要的应该是把课外阅读和钻研精神引进到学生的学习和考核中,让学生真正领会经济知识和原理,并运用于自己的生活中。所以,要改变过去以一次性闭卷考试为主的传统考核方式,利用多种考核方式相结合的办法来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应做到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相结合,笔试与口试相结合。

1、考评内容改革

可以从两个方面(包括四部分内容)对学生进行考评。 其一是过程性考评,考评内容主要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素养、学习及应用能力这两部分;其二是终结性考评, 考评内容主要包括学生的理论基础、项目方案这两部分。

2、成绩评定方式改革

成绩评定方式是指采用平时过程性考评与期末终结性考评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本课程的学习进行综合性评价。在教学组织过程中,围绕教师和学生共同课堂学习表现、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工作态度、协作精神、完成结果等进行评定,作为平时过程性考评成绩;课程学习结束时,以个人笔试和小组汇报与答辩两种形式为期末终结性考评成绩。

两部分的评分为:(1)课程考评总成绩(百分制)= 过程性考评×40%+ 终结性考评×60%;(2)过程性考评成绩 (40%)= 学习态度和学习素养×40%+ 学习及应用能力× 60%;(3)期末考评成绩(60%)= 笔试×40%+ 项目方案的撰写×40%+ 小组汇报与答辩×20%。

3、考评标准细化

学习态度和学习素养的考评标准包括学习态度是否认真、是否具有团队协作精神、是否有读书笔记等;学习及应用能力的考评标准包括案例分析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曲线和公式推导能力、文献资料搜索能力等方面;项目方案的撰写的考评标准包括方案的规范性、可行性、设计的美观性等方面;小组汇报与答辩的考评标准包括PPT制作是否合适、汇报的语音语态、能否调动他人的兴致等方面。

三、课程考评改革中的案例教学

在《微观经济学》课程考评改革过程中,要突出案例教学的作用。在课堂中,教师应该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不同的方式,使案例教学能够发挥其有效的作用。

1、以案例引导出所讲述的概念

这是在教学过程中最常用的一种方式,既可以用生动的故事一下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又可以用简单的事情说明晦涩的理论,帮助学生尽快消化和掌握理论知识。如在讲授效用时,可以用不同人喜欢不同的东西的例子,说明效用的概念和概念中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同样的东西对不同的人效用是不同的,同一种商品因时、因地而异,其效用是不同。

2、以讨论形式增加对理论的理解

讨论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将一个问题设置成正反两个方面进行讨论,也可以是针对一个方面进行分析。如在讲机会成本概念时,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上大学的机会成本是多少? 分别给出学生上学和不上学去工作的收入和支出情况,让学生来讨论为什么他们会选择来上学而不去工作,上学的机会成本由哪几个方面组成等等问题。这个问题同时也说明了消费者对未来的预期可以影响现期的消费行为。

3、以实地调研加强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能力

这种形式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近年农产品价格多变,对于农业院校的学生来说,很大一部分都是来自于农村的, 这样就可以给他们布置任务,分别从种植者、消费者的角度来调研是什么因素影响了农产品的价格,农产品价格的变动又对生产者的生产函数和消费者的效用函数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再来对比理论与实际有什么样的差异,并分析其中的原因。这样不仅增加了学生课后学习的主动性,也使得理论变得更加直观易于理解和应用。

四、课程考评改革的预期效果

1、强化学生学习过程的全面考核

通过学习态度、应用能力、理论基础、项目方案等环节的考评,全面综合地考察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提倡讨论式、提问式学习,改革过去单一化的考评方式,真正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课本知识,将课本知识转化为对现实经济现象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2、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微观经济学》课程考评改革目的是引导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单纯阶段性学习为终身学习、变知识性学习为能力创新性学习。利用学校丰富的图书信息和海量的网络资讯,及时了解现实社会经济现象问题以及经济学最新前沿研究成果。通过学生团队分工合作和个人表达能力的提高,训练良好的经济学素养,提高经济学研究报告的写作水平。通过研究型学习,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的敏感力、收集处理信息能力、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综合提炼能力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意识和能力,并养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3、提高教师教学和科研水平

人才培养微观经济学 篇11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教学体会;教学方法

中国分类号:F016

一、引言

经济学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个部分,是经济类课程的基础学科和入门学科。良好的教学效果不仅对本科生学习经济学类课程的理论知识非常关键,而且对本科生考研、参加银行等招聘考试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普通高等学校里,一般的课程设置是在本科生第一学年的第二学期开设微观经济学课程,在大二的上半学期接着开设宏观经济学。由于微观经济学处于先设先讲的位置,因此,微观经济学的教学效果直接关系到初临经济学大门的学生能否对经济学产生兴趣、愿不愿意或能不能学好宏观经济学。本人从事微观经济学教学已有八年时间,在这期间,既有点燃学生强烈求知欲和传授经济学知识后的喜悦,也有目睹他们感叹微观经济学难学和学习兴趣消退后的沉思。

二、在微观经济学教学中的体会

(一)微观经济学有一定的学习难度

相比于形势政策或历史、文学课程,微观经济学对初学者有着较高的理论难度和学习门坎,既涉及到求导、积分等数学知识需要一定的数学计算能力,又涉及到边际效用递减、规模报酬、机会成本等理论知识需要有较好的感悟和理解能力;既需要区别不同学派经济思想的差异,又需要把握这些学派间思想的共同点和传承;既需要掌握理经济学的概念和理论体系,又需要把这些理论联系实际,学会用理论解释人类社会现象并指导实践。比如,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的定义不难理解,但是他们的计算就需要用到积分的知识;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生活中非常普遍,但学生要想将“吃包子”的例子推向一般就需要深入思考、举一反三。再比如,规模报酬有三种情况,规模报酬递增、递减和不变,但这三种情况在现实中对应哪些例子、适用条件是什么,可能有许多同学在理解时存在困难。亚当斯密关于“一只看不见的手”原理和不要干预经济的政策主张已经耳熟能详,但是深刻理解亚当斯密提出这一理论的时代背景、思想渊源以及提出与重商主义学派相左的政策主张的原因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对亚当斯密所处时代背景、社会地位和阅历有深入了解,并全面阅读《国富论》的内容。

(二)掌握微观经济学的学习范式至关重要

最大化和均衡是微观经济学中的两大研究范式,贯穿经济学研究的始终,掌握经济学研究的范式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微观经济学研究的个体经济单位主要有消费者和生产者。从理性人假设出发,微观经济学假设单个消费者是在收入和产品价格既定下,追求效用的最大化;生产者是在生产成本的约束下实现利润的最大化。也就是说,经济学认为理性人的决策实质上是一个最优化或最大化的问题。无论对于垄断厂商还是完全竞争厂商,生产者在决策时都是如此,因此要遵循的生产原则就是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学生在掌握了这一研究范式后,就不必死记硬背消费者均衡时的条件以及各种厂商生产决策的原则,在学习中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与最大化类似,均衡是微观经济学中的另一研究范式。取自牛顿力学的均衡概念在新古典经济学中影响极深。正如霍奇逊(1993)所说:“一般均衡和局部均衡的观点,及对均衡机制的理论描述,主宰了新古典主义理论”。刁伟涛(2005)指出,均衡已成为库恩意义上的新古典经济学范式。均衡范式的理念是把经济的均衡状态作为参照系, 倾向于认为经济过程会自动收敛于均衡状态或围绕均衡状态上下波动。无论在产品市场还是在生产要素市场,无论是局部均衡还是一般均衡,均衡都是学习者需要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三)学会比较和融会贯通能够事半功倍

微观经济学中有许多类似的概念和公式,学会比较和融会贯通非常重要。例如,在学习第四章等产量线、边际产量、生产者均衡条件、边际技术替代率的时候,我们要复习和对照第三章效用论中无差异曲线、边际效用、消费者均衡的条件、边际替代率等概念,因为它们是非常类似的概念。比较后,我们可以弄清楚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理解得更深记忆得更牢。即使一段时间后忘记了生产者均衡的条件,我们只要回想消费者均衡的条件,就不难推出生产者均衡的条件。再比如市场论这一章,只要我们学会比较,就不难掌握完全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寡头市场和垄断市场的区别,以及这四种市场类型分别在厂商数目、产品是否有差异、进入障碍、是否对价格有控制力四个方面的差异。

(四)善于画图在平时学习和应试中都有很大益处

在平时学习中,借助图形进行答题可以比较直观地呈现知识和理论本身,加深我们对某一知识点的理解。比如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等概念。图形画出来后,消费者剩余就非常直观地被看出来了,它就是市场需求曲线以下市场价格线以上的部分。而且,在应试考试中,如果考生仅答消费者剩余的文字定义而不画图,那么就不会得到满分。如果在研究生考试中,你明明知道它的定义,但由于没想到以为不用或不会画图,那么就得不到满分,非常可惜。

三、微观经济学教学方法创新

基于在微观经济学教学中的体会,我认为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从个方面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

(一)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信心

先对微观经济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梳理,通过人物传记介绍、课前演讲、精彩视频解读等多种其他手段充实课程教学,寓教于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克服学习困难的信心。

(二)培养学生学习经济学的思维和范式

经济学思维和范式非常重要,远远比记忆某一条具体的理论和概念重要。因此,在微观经济学的导论部分,要有重点地有意识地先给学生介绍这方面的知识。比如,可以通过“三个经济学家和三个数学家的故事”给学生介绍经济思维,即如何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收益。

(三)课堂教学中要经常回顾和比较

在教学中讲授新知识时,要经常回顾以往类似的概念和与新知识容易混淆的内容。回顾和比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融会贯通整个知识体系,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这一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强调画图在课后作业及考试中的重要性

在课后作业和试卷的批改中,明确画图的分值,并及时告诉学生没有画图的扣分情况,在平时培养学生画图的习惯和意识。

参考文献:

1、霍奇逊: 《现代制度主义经济学宣言》,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第167 页。

戴尔直销模式的微观经济学分析 篇12

一般来说, 大部分的计算机厂商都是运用间接营销模式销售计算机。间接营销模式是通过销售中介, 如批发商、零售商等销售产品的一种方式。在这种模式下, 出售的产品价格中包含了中介服务费。以康柏电脑公司间接营销模式为例, 一台含中介费的台式电脑价格比不含中介费的同款电脑贵了400美元。而戴尔电脑公司通过直接营销模式销售电脑, 即它的产品直接通过网络销售给客户, 没有中介方。顾客在其网站上下达订单时, 戴尔询问顾客具体的需求细节, 然后按照其需求组装电脑后, 直接寄达顾客。这只需几天时间, 更节省了中介费。

与间接营销模式相比较, 直接营销模式有三大优点:

第一, 顾客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购买戴尔产品, 甚至是深更半夜电脑专卖店已经关门的时候, 又或者是那些没有电脑零售店的地方。

第二, 戴尔产品的总成本因减少了中介费用而下降了。

第三, 由于戴尔的产品是在顾客下达订单后才进行组装的, 所以戴尔不需要囤积存货。这样, 戴尔不但减少了储囤成本, 还降低了电脑过时淘汰的风险。

二、直销模式的短期影响

假设要分析的这个计算机行业处于一个完全竞争市场, 它是由许多独立的小厂商和买方组成, 每个厂商销售的都是同质产品。厂商可以自由进入或退出市场, 买卖方信息完全对称。

根据Parkin的观点, 短期内, 每个产商的工厂规模, 以及行业里的厂商数量都是固定的。假设戴尔是这个完全竞争的计算机市场中的众厂商之一, 戴尔的目标是经济利润最大化, 经济利润等于总收益减去总成本, 而单个厂商的总收益又等于产品的单位价格与产量的乘积。在完全竞争的计算机行业中, 单个厂商如戴尔是价格的接受者, 也就是说, 戴尔不能影响市场价格, 它的产品价格由市场价格决定, 因此, 戴尔须通过提高产量来使其经济利润最大化。同时, 当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 经济利润达到最大化。

如图1所示, 戴尔的边际收益曲线 (MR) 是处于市场价格 (P1) 上的一条水平线。戴尔可以以市场价格卖出任何数量的产品。厂商产品的需求曲线与边际收益曲线相同, 也是一条在市场价格的水平线。

边际成本曲线 (MC) 显示出戴尔的边际成本是如何随产品数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同时, 戴尔的短期供给曲线是平均变动成本曲线 (AVC) 最低点以上的那部分边际成本曲线。

起初, 所有的电脑公司都使用间接营销模式, 达到一种均衡。每个公司都有一个正常利润 (经济利润为零) , 戴尔公司也是如此。图1显示戴尔公司在采用直销模式之前, 它的均衡点在E1。在MR=MC, 价格为P1, 戴尔产品销售量达到Q1, 它就实现了经济利润最大化。而在点E1, 平均总成本等于价格, 因此, 戴尔的经济利润为零, 它得到的是正常利润。E1也被称为“收支相抵点”。

戴尔使用直销模式之后, 成本下降了。边际成本的下降带来戴尔公司的供给上升。

短期内, 只有戴尔采用直销模式, 又因计算机的价格由市场价格决定, 所以戴尔电脑的价格保持不变。然而由于戴尔的平均总成本下降了, 于是它的产品利润增加了。

如图2所示, 直销模式的运用使成本下降了, 边际成本曲线从MC1下移到MC2, 边际收益曲线MR保持不变, 于是MC2与MR相交于点E2, 戴尔在使用直销模式之后达到了新的短期均衡。同时, 戴尔利润达到最大化时的产量由Q1增加到Q2。

另一方面, 平均总成本曲线从ATC1下移到ATC2, 则单位产品利润增加E2F。在新的均衡下, 戴尔公司的经济利润是P1E2*E2F。

短期内, 厂商数量虽固定不变, 但是市场里其他的厂商可能采用戴尔公司的直销模式。越来越多的厂商采用这种模式, 使整个行业的成本下降, 市场供给上升。

如图3 (1) 所示, 其他厂商也采用直销模式后, 市场供给增加, 曲线从S1右移到S2。而短期里, 市场需求曲线D保持不变, 于是市场均衡点从E1移到E2, 市场价格从P1下降到P2, 而市场交易数量从Q1上升到Q2。

由于短期市场均衡产生变化, 单个厂商的短期均衡也有所改变。市场中所有采用直销模式的厂商均衡如图3 (2) 所示。随着市场价格由P1降到P2, 单个厂商的电脑价格也降到P2, 边际收益曲线从MR下移到MR2。价格虽然下降, 但仍然高于平均总成本。单个厂商仍可以获得经济利润。短期里, 戴尔通过直销模式获得了经济利润。

三、直销模式的长期影响

假设计算机市场是个完全竞争市场, , 它的一个特点是长期里, 计算机市场已存在的厂商有足够的时间调整他们的投入要素。新的电脑厂商也能及时进入这个市场。因此, 长期中, 为了获得利润最大化, , 每个厂商都能自由进入这个市场。

起初, 戴尔采用直销模式时, 没有其他竞争者, 它可以获得丰厚的经济利润。如图4所示, 短期里, 戴尔获得经济利润ABCD, 价格是P1。后来, 其他的厂商发现了直销模式的好处, 戴尔原有的竞争者转而使用直销模式, 一些新进入的厂商也开始使用它。它们的使用结果使得市场供给曲线S右移到S1。又假设计算机行业是成本不变的行业, 从而长期供给曲线是通过P点的一条水平线。众多厂商采用直销模式后, 成本降低, 供给增加, 导致价格下降。低价格吸引了更多的消费者购买电脑, 计算机市场的需求增加了, 需求曲线D右移至D1。价格下降导致原有厂商利润的下降。当产品的价格低于边际成本时, 没有厂商愿意继续进入市场, 才实现了长期均衡, 厂商获得正常利润。

长期内, 厂商不能获得多余的经济利润时, 自由进出市场实现均衡, 每个厂商都将以长期平均总成本生产产品, 除非影响需求或成本的因素发生改变, 否则这个均衡是不变的。这个均衡被称为长期均衡, 它产生于完全竞争市场, 经济利润为零 (厂商获得正常利润) , 市场价格下降到长期平均成本最低点时。

因此, 最初和最终的长期均衡唯一的区别是价格不变的情况下, 计算机行业里厂商的数量。

四、短期和长期来看, 直销模式的受益者

(一) 短期受益者

在短期内, 计算机生产者和消费者都是采用直销模式的受益者。对于消费者来说, 电脑的价格下降, 计算机行业的消费者剩余增加。

一般来说, 价格下降和消费者剩余增加的幅度依赖于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首先, 当需求缺乏弹性, 供给富有弹性时, 价格将大幅度下降, 消费者剩余将大幅度上升。图5 (1) 显示需求曲线不变, 供给曲线右移时, 计算机价格从P大幅度下降到P1, 消费者剩余从A大幅度上升到A+B+C。再者, 当需求相对于供给来说更富有弹性, 计算机价格下降幅度很小, 消费者剩余小幅度增加。图5 (2) 表明当需求曲线不变, 供给曲线右移时, 计算机价格从P小幅度下降到P1, 同时, 消费者剩余从a小幅度上升到a+b+c。两种情况相比, 价格都下降, 消费者剩余都上升。但图5 (1) 价格下降更多, 消费者剩余增加更多。所以, 消费者是受益者, 而且当需求缺乏弹性, 供给富有弹性时, 消费者剩余增加得更多。

对生产者来说, 每个采用直销模式的电脑制造商都可以获得经济利润。因此, 计算机厂商也是受益者。总之, 消费者和生产者都是直销模式的受益者。

(二) 长期受益者

在长期内, 消费者是受益者。价格曲线和供给曲线重叠, 所以长期内没有生产者剩余, 但存在消费者剩余。

如图6所示, P与LS重叠, 生产者剩余为0。D是有弹性的需求曲线, H是消费者剩余。D1是缺乏弹性的需求曲线, 消费者剩余是H+I。因此, 长期内, 生产者剩余是0, 而消费者是受益者, 无论需求是否有弹性。

五、结论

在完全竞争的计算机市场中, 采用戴尔直销模式会改变电脑的成本、数量和价格, 分别形成新的短期和长期均衡。消费者是这种模式最大的受益者, 而生产厂商只是短期受益者。

摘要:戴尔直销模式的成功使得其他的计算机厂商纷纷效仿。文章从微观经济学的角度, 以完全竞争市场为假设前提, 分别分析了这种直销模式给计算机行业带来的短期影响和长期影响, 以及其创造的利益。

关键词:戴尔直销模式,短期,长期,影响,受益者

参考文献

[1]、Lisa Dicarlo.Hybrid PC Sales Pose Challenges Hidden Traps for Hybrid Sales Model[J].PC week, 1998 (7) .

[2]、Parkin, M..Microeconomics[M].Bosto n:Pearson Addison Longman, 2005.

上一篇:治疗性穿刺下一篇:高效拓展的实践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