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与实践策略

2024-09-15

管理与实践策略(精选12篇)

管理与实践策略 篇1

班级是学校教育管理的基层单位, 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摇篮。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对班级管理的一些策略。

一、坚持以人为本, 强调人文管理

这一理念要求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首先要最大限度地了解学生的需要, 进而满足学生的需要, 关注不同类型学生的思想、心理和行为差异, 促进学生向着自由和全面发展, 成为学生成长中的引路人。

班主任要走进学生的学习世界, 了解他们的学习态度和方法、学习目的和动力、学习兴趣和爱好, 指导学生端正学习方向和态度, 明确学习的目的, 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班主任要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 了解他们对物质生活的思考和追求。面对学生不合实际或怪异的物质追求, 班主任不能一味地指责, 但也不放任, 而是通过正确的引导学生对物质生活积极、向上的追求。班主任更要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 了解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提倡自主化, 突出自我管理

“自主化班级管理”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 突出学生自我管理、自主发展的教育管理模式。实现班级自主管理的前提是通过积极竞争组织起来的得力的班委会, 建立班委管理责任制, 班级规则由班主任指导、班级同学民主讨论、班委协商制定, 达到学生自主管理班级的目的。

为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健全班委过程中, 我们可以采取“民主集中制”的原则。班会上, 让全班学生在充分酝酿的基础上产生候选人, 要将那些品学兼优、会组织、会管理、有威信、乐于奉献的学生选拔到班干部队伍中来。班主任要尽早抓好这个“火车头”, 以便他们人尽其才, 早日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同时班主任要勇于打破“干部终身制”的做法, 引入竞争机制, 让那些热情高、干劲大、能力强的学生有机会得到锻炼, 不断成长。另外, 还要让更多的学生参与管理班级, 增强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自主管理, 给学生营造了一种民主、和谐、宽松的环境, 他们从中获得了自信心, 使班集体产生强大的凝聚力。

三、巧妙协调关系, 营造和谐氛围

1. 学生与老师的和谐。

要想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 需要各科任教师的密切协作有机配合。因此, 班主任要主动与各科任教师取得联系, “亲其师”, 才能“信其教”。一方面, 要及时将学生的情况通报给任课教师, 让老师们及时了解每个学生的基本状况:思想品德、知识能力、遵纪守法、文明礼貌等方面情况, 以便因材施教。另一面, 还要随时听取各科任教师的看法和意见, 相互交换情况, 以便在工作中共同研究如何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素质教育。

2. 学生与班团干部的和谐。

班团干部是班主任的得力助手, 是班级管理的直接实施者, 同时他们也是班级中的普通一员。班团干部与班级其他同学之间是否能和谐相处是班级稳定与发展的重要因素, 是构建和谐班级的一个重要环节, 因此我们要非常注重班团干部队伍的建设。我们既要给予班团干部独当一面的权力, 也要求他们注意工作方式与方法;既给班团干部自主开展工作的自由, 也要求他们严于律己, 宽以待人, 和同学打成一片。

3. 班主任老师与任课老师关系的和谐。

“人非圣贤, 孰能无过。”班主任和任课老师从各自的立场与教学理念出发或多或少会有些摩擦。作为班主任我们不要苛求任课老师, 更不因自己班上成绩的好坏或喜或悲, 并迁怒于任课老师。每当任课老师向我们反映课堂纪律或学科情况时, 我们要热心与之商讨。

如何营造和谐氛围, 构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和谐班级”, 在班级管理中消除不和谐的音符, 奏出和谐的主旋律, 这是班级管理与建设的一个永恒主题, 需要我们为之不懈努力, 尽力探求。

四、挖掘学生潜能, 打造活力班级

作为班主任应如何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呢?

1. 引导学生对弱科的兴趣。

兴趣激励学习, 深入学习就会产生兴趣, 两者互为因果。对于不感兴趣的学科, 班主任及任课教师要共同找一找学生不感兴趣的原因:是基础打不好, 还是学习目的不明确, 盲目自卑?是学习方法不对头, 还是对科目存在心理阴影?针对不同的情况, 制定不同的措施, 切忌加大练习量, 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但不论采用何种方式, 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必须鼓励学生钻进去, 只有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之后, 兴趣才自然产生。对于学生来说最忌进入这样的怪圈:没有兴趣就学不好, 也就得不到成功;越失败就越没有兴趣, 从而就更学不好, 恶性循环, 使弱科更弱。

2. 鼓励学生多与教师交流。

教学过程同时是师生交流感情的过程, 由于教师和学生在年龄上的差距, 必然会产生心理的隔膜, 从而使学生不愿与老师交流, 作为班主任应该让学生明白多与老师交流, 特别是在学科学习上的交流, 能起到纠正错误的认识, 拓宽知识的领域, 缩短心理距离, 使学生爱教师, 爱学习。心情愉悦, 课堂气氛融洽, 学生情绪必然感染教师, 使教师对学生产生更多、更积极的影响, 创设出一种宽松和谐、教师乐教、学生乐学高效的教与学的氛围。

3. 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学习心理。

到了高中, 随着学习强度的加大及青春期生理变化, 使学生的心理承受力非常脆弱。特别是女学生, 由于心理承受力差, 会出现成绩下降的现象。这是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同时高密度的考试, 使很多学生的学习成绩, 在进步与倒退之间摇摆, 随之而来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增多, 批评与表扬增多, 学生的情绪也会不断发生变化, 如何调节好学生的心理这时变得尤其重要。

总之, 在班级管理中, 班主任只有切实转变观念, 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 才能为学生全面而又有个性的发展提供平台, 才能创建设出一个既充满活力, 又团结友爱的和谐班集体。

管理与实践策略 篇2

校本研修策略与对策

教师能尽可能地利用现有资源,做到物尽其用,同时努力去克服困难,创造条件来解决问题。可自制教具,合理开发身边简易器材进行实验,同时还可以调动学生自制学具,发动学生探究、收集资料、丰富教学资源,这样既可以充分发挥教师与学生的主动性,同时可以解决部分资源缺乏的问题。科学课程资源是科学课程存在的基础和前提,缺乏一定的科学课程资源,科学课程便无法实施。而面对学校软件和硬件设施不能满足科学教学需要的情况,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保证课程顺利实施显得尤为重要。校内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丰富课程资源的一条极为有效的途径。不容忽视的,带领学生参观科研机构、自来水厂、气象站、环保监测站等地进行实地考察也是必要的,也是丰富科学课程资源的另一条有效途径。教师在整个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起着主导和决定性的作用,不仅决定了科学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而且教师自身就是科学课程实施的首要的基本条件资源。现在的社会是信息时代,网络的资源是开放的、海量的,其中许多资源经教师筛选、改造和设计可以为科学教学所用。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再好的课改理念和目标也很难变成实际的教育成果。

提升幼儿园教学管理的策略与实践 篇3

关键词:管理理念 势在必行 阐述 策略

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向教育提出了现代化的要求。而现代化是不断发展、推进的过程,不可能一步到位。21世纪的孩子与过去的孩子相比,他们的知识面越来越宽,求知欲越来越强,他们聪明、好动、调皮、好探索,不喜欢受老师、成人的束缚。教育的现代化与幼儿发展的需要对幼儿教育教学管理理念提出了新的要求,转变传统的幼儿园教学管理思想与观念,提升幼儿园教学管理能力势在必行。结合笔者实践,就此问题进行了相关探讨。

1、转变理念是提升幼儿园教学管理的基石

(1)以人为本,树立新的儿童观。以人本主义观念来看,儿童不仅仅是自然的人,更是社会的人,因此儿童是一个主动的完整的有机体。新的儿童观认为,正视儿童在其年龄阶段固有的未成熟性、可塑性、开放性、独特性,同时儿童具有发展的、学习的、教育的潜能,且其发展具有可变性、阶段性、个别性。儿童不是成人的附属品,他们是独立的人,每个儿童都是独一无二、独具个性特点的人。儿童的成长和发展,都受学校、家庭、社会的影响,任何个体的发展都不是与世隔绝的。这是一种全新的儿童观,这种儿童观是建构幼儿园教学管理新理念的基础。新的儿童观对幼儿园教学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尊重儿童的人格尊严与合法权益。儿童与成人一样,其人格的价值是等值的。二是发展儿童的独立个性。就个人的发展而言,养成独立的个性是形成创造能力的原动力,是开拓进取品质的心理基础。

(2)全面兼顾,树立和谐的发展观。儿童的发展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而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不断反复的、循序渐进的、全面的发展过程。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儿童。就幼儿教学管理而言,每一个儿童都有自己的特点,儿童之间有很大的个体差异,而且年龄越小,差异越大,他们发展的优势领域、发展的起点、发展的速度和最终达到的水平都有着很大的差异。他们的思维特点、学习方式也各不相同。在教学管理活动中,要特别注意的是,幼儿的探究具有尝试错误性。幼儿在探究过程中往往由于自己知识经验和认识特点的等方面的原因,出现与教师期望的教育结果或答案有一定的差距,甚至是背道而驰,需要教师的正确对待,教师要认识并理解,这是幼儿发展中必然出现的一种现象。对此,教师要有耐心,尊重这一现象,同时能从幼儿的错误回答中寻找原因,进而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不断引发幼儿获得正确的认知,得到真正的发展。

(3)适当放权,树立新的教学管理观。现代管理理念认为,强调实行动态管理并以之带动教师行为方式的改变。具体而言,就是把教育过程决策权下放给教师,管理者在此扮演着与具体教学过程中的教师平等互动的角色,从而把握园所发展的大方向,实现有效管理。

(4)优化硬件,树立整体环境观。《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和条件。”可见,环境是现代幼儿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除了创建平等、和谐、宽松的心理氛围以外,还包括物质环境的支持。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学中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幼儿园也应当为教师提供充分的现代化教学手段,让教师能利用网络、多媒体和其它电教手段,为幼儿提供更为立体、全面的信息,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提升幼儿园教学管理的策略与实践

2.1 提高幼儿教师的综合素质

幼儿园教学管理主体是有多层次的,能否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真正促进幼儿的发展,最重要的还是要抓好幼儿园自身对教学的管理。幼儿园教学管理水平是直接与教学建设的水平和实施成效联系在一起的。而幼儿园对教学的管理中,最基础的要素就是教师。只要紧紧抓住教师这个突出因素,教学的实施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简单地说,就是要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促进教师对教学内涵、目标、内容、教法、幼儿学习特征的研究,从而从根本上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幼儿园对教师的培养可有如下做法:

(1)加强幼教师资培训,提高幼儿教师的教育素质在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新世纪,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教育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战略意义。教育的成功,奠基在学前,師资是关键。教师的科学文化素养的提高有赖于幼教师资的培训工作,因而十分有必要不断完善幼儿教师培训制度。幼儿教师的进修与培训是教师队伍进修与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教师的进修与提高是一项长期而重要的工作,它与幼教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幼儿教育的质量有着直接的利害关系。

(2)用多种方式更新、转变教师观念幼儿园有必要引进多种教育理念,如多元智能、整合课程、创思等教学理念,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让教师外出进修,或把专家请过来,听取讲座介绍,更新知识和观念。

(3)定期进行研讨与培训定期举行专门研讨会议,内容一般是安排和落实幼儿园近期的活动,讨论和总结上阶段的各类工作,计划和修订下一阶段的工作目标和内容。同时通过会议手段使得教师可以利用这个机会交流教学过程中的各项内容,如教学目标、内容、方法是否合适,教学进度是否需要调整等方面。

2.2 多元化评价机制,完善教学管理的有效手段

在幼儿园教学活动评价中,教师要协调和处理好教学管理活动方案、教学管理活动实施效果和幼儿在教学活动中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

管理与实践策略 篇4

一、高职思政课课堂问题行为的表现

高职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课堂问题行为概括为两种不同类型的课堂问题行为,即显性的课堂问题行为与隐性课堂问题行为。显性课堂问题行为指敌对的、攻击性的和不服从的行为;隐性问题行为,指学生表露出害怕别人,感到焦虑,对那些可能受到的批评、嘲笑或抛弃的处境表示回避的行为,是一种退缩的行为。具体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

1.“后排现象”问题。

走进一些高职思政课的课堂,不难发现有些学生抢坐后排,甚至于有的学生课前早早地来到教室其原因竟然就是坐到后排座位上。

2.课堂“低头族”问题。

当前大部分学生对手机的依赖性越来越严重,所以,课堂上玩手机的现象越来越普遍。放眼望去,偌大一个教室里虽然坐满了学生,但低着头用手机上网聊天、玩游戏、看小说、发短信等学生占较大比例。

3.课堂纪律意识问题。

高职院校一些学生的学习基础、自控力较差,中学阶段养成的不良学习习惯与行为习惯,加上进入高职院校后人生目标模糊,一些学生大学生活过得自由散漫,在课堂上说话、睡觉、吃东西、打闹嬉戏,甚至随意进出教室,缺乏学习意识和课堂纪律意识,对老师的课堂管理持一种抵触情绪。

4.课堂参与积极性问题。

由于受到过去应试教育和灌输式授课方式的影响,加上自身学习目标和信心缺乏,一些高职生不习惯、不适应在课堂上发言、和老师交流、对话,即没有养成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意识。

5.轻视的心理问题。

一些高职生认为思政课内容无趣,来到高职就是学习专业的,于是不愿意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不重视思政课的学习。

二、加强高职思政课课堂管理的重要性

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教”的任务外,还有一个“管”的任务,也就是协调、控制课堂中各种教学因素及其关系,使之形成一个有序整体,以保证教学活动顺利进行[1]。面对思政课堂中存在的诸多课堂问题行为,广大思政课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加强课堂管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有助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一些高职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而这些良好习惯的养成既需要学生个体正确认知、努力学习和实践,又要依靠外在的熏陶、规范和管理。为此,高职思政课教学必须重视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和“规范行为”的养成,所以,广大思政课教师要加强课堂管理,促进学生良好习惯养成[2]。著名的加拿大教授江绍伦曾指出:“教师必须把纪律作为他进行教学的重要部分教给学生。可以肯定,其重要性不低于规定的课程的学科内容。”

2.有助于建立良性的师生关系。

高质有效的课堂教学环境,即要求教师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同时学生应在熟悉、遵守课堂纪律的基础上自由活动。课堂纪律情境是微妙的,教师的神态、表情和手势等非言语行为,都会对学生产生极大感染力,使学生自觉遵从教师的意愿。可见,有效的课堂管理能加深师生间的彼此了解,增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从而建立起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3.有利于良好课堂氛围的形成和教学目标的实现。

对课堂问题行为听之任之,或处理不当,必然会破坏课堂气氛,致使教学效果弱化,甚至课堂教学无法正常开展。相反,课堂教学过程中加强课堂管理会使学生意识到课堂教学中是有纪律要求的,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随心所欲的,从而有利于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同时有效的课堂管理营造的高质教学环境既保障了课堂教学顺利开展,又保证了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功能的实现。

三、高职思政课课堂管理的有效对策与技巧

1.建立课堂规则,发挥规则制度的力量。

行为主义取向的课堂管理模式其基本理念就是: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是由外部环境决定的。所以,课堂管理中,教师要想使学生在课堂中表现出适宜的行为,必须清楚地讲明课堂纪律要求,奖励和强化适宜的行为,纠正和惩罚不良的行为,也就是借助制定的课堂纪律要求、管理规则进行课题问题行为管理。

高职思政课课堂管理过程中,我们首先要发挥规则制度的力量,以形成良好的授课开端。首先,课前,教师要结合教学经验和对课堂效果的预期,针对课堂问题行为制定相应的规定和要求,并提出奖惩细则和办法,作为课堂管理的依据。其次,在第一次课上就要让学生明确课堂表现的重要性,告知学生课堂要求及奖惩措施。明确课堂要求、建立课堂规则,一方面可以节省教师们宝贵的教学时间,另一方面让学生掌握课堂活动的度,减少学生做出扰乱教学秩序、影响教学过程的行为。

2.完善考评机制,强化教师课堂管理责任。

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主观意识和组织能力对整个课堂秩序、教学效果等起着非常直接和关键的作用。因而,教师在教书育人中的主导地位决定了广大教师是课堂管理的主要负责人,课堂纪律如何、教学过程能否顺利开展主要取决于教师能否进行有效的课堂管理。但由于种种原因,不少高职思政课教师的课堂管理责任意识不强和课堂管理能力欠缺。经调查了解,现在学生对手机的依赖性较大,既有学生厌学情绪的影响,又有老师管理不当的因素。如果学生在课堂上玩手机,老师放任不管,那学生更是肆无忌惮,而且会让更多学生效仿,最终造成课堂混乱、无序,课堂教学无法有效开展,由此可见,完善目前教学评价机制、将教师课堂管理纳入教学考评体系的重要性、必要性。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强化广大教师课堂管理意识和责任,并不断提升课堂管理能力。

教师效能取向的课堂管理模式认为,课堂管理主要取决于教师的管理技能。课堂管理技能是教师教学中的一项综合能力,是教师基本素质的集中体现。结合多年教学经验,我认为教师首先要有相应的教学机智。教学机智是教师面临复杂教学情况表现的一种敏感、迅速、准确的判断能力。教学机智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主要体现在对课堂偶发事件的处理上[3]。只有运用教学机智才能使偶发事件及时、巧妙地得以处理,从而对课堂教学起到促进、增效的作用。其次应通过构建起积极师生关系实现管理提高教师课堂的领导力、掌控力。因为师生关系如何是影响课堂管理的重要因素。如果师生关系紧张、冷淡则易造成学生精神紧张、思绪不宁、抵触教学活动,从而不利于课堂管理。相反,友好型、关怀型的师生关系,学生对教师是有感情的,对教师的课堂管理在很大程度上是愿意配合、服从的,因而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促进课堂有效管理。

3.优化教学过程,激发课堂活力。

人本主义取向的课堂管理者认为,学生有自己的决策能力,可以对自己的行为负主要责任。课堂管理中,教师不应该要求学生百依百顺,而应该关注学生的需要、情感和主动精神,向学生提供最好的机会发掘归属感、成就感和积极的自我认同,以此维持积极的课堂环境[5]。只有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教学环境,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乐于参与教学过程,使他们的满足感、成就感和尊严感得以满足,课堂气氛必然是积极向上的,课堂秩序必然是有序的,教学过程才能得以有效开展。

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要使课堂秩序有序有效,就必须使学生安于课堂,享受课堂。如果教学内容的难度不适中、组织不合理、内容的枯燥、不接地气,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极易引发问题行为。所以,课前,广大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尤其是思政课,教学内容相对较枯燥乏味,不易学生接受。只有不断用丰富多彩、充满趣味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积极投入、参与到教学过程中。除此之外,从预防先于干预理论出发,课前,广大思政课教师还可以对客观的课堂环境进行设计,对学生的心理环境进行先期诱引,以形成良好的授课开端。课中,广大教师可以通过任务驱动、合作学习凝聚班级的合力、激发课堂活力。以任务或项目为驱动,以小组为形式协同开展,进行合作学习,建立起小组成员的相互依赖,增强班级每个学生的归属感、集体荣誉感,同时人人都有事做,都有施展自身才能、发现自身价值的机会和平台,必然会减少课堂问题行为的出现。

摘要:课堂问题行为的存在严重阻碍了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保障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必须严抓课堂管理。基于此,本文从高职思政课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行为入手,探讨有效课堂管理对策和措施,以期不断提高高职思政课的教学质量,为业界同仁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课堂问题行为,课堂管理,管理策略

参考文献

[1]胡新峰.问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分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5):87-90.

[2]杨滨.高职学生养成教育探析[J].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09(1):20-23.

[3]张健.新课程与传统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机智比较[J].基础教育研究,2011(1):19-20.

[4]孙小红.互动论视域下积极师生关系的构建[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5(1):23-26.

管理与实践策略 篇5

北厍中学

一、研究背景

综合实践活动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通过学习者的实践实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在新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四大学习领域(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纳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与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本位、由学校自己确定的课程,是当前课程改革的一个焦点。校本课程是以国家及地方制定的指导纲要为依据,根据学校自身的特点、条件,利用学校和社会的资源,由学校成员自愿、自主开展的,是满足本学校所有学生学习需求的课程。校本课程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发展学生个性,而学生个性发展必须求诸于学生活动,在活动中体验过程,在体验中获得发展。达到这一目标就必须依赖于综合实践活动这一课程形式。课程改革强调学科之间的整合,强调体验与实践,综合实践活动与校本课程整合是推动其深入发展的重要策略。

二、课程研究的目标

1、探索出一套切合本校实际的、行之有效的综合实践活动与校本课程整合的途径与策略。

2、通过研究,探索综合实践活动与校本课程结合点。

3、使学生不仅能认识自然、社会,而且能认识自己,不仅使自己能主动适应社会,而且能够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创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其成为社会生活的主人。

4、激发教师开展教科研的积极性,提高教师对现有课程资源的开发、整合、运用能力,提高教师对学生正确评价和有效引导的能力。

5、促使学校新课程的探索再上一台阶,全面提升我校的办学内涵。

三、课程实施

(一)准备阶段。

A学习培训:学校组织骨干教师外出培训,再组织全体教师分层培训,把培训过程作为学习感知、更新观念、疏理问题的过程。

B制定方案:由各年级骨干教师会同教导处商定学校综合实践活动方案和校本课程实施方案,全体教师学习领会,并制定各班级活动方案。

C成立小组:以校长室、教导处、各年级骨干教师组成一个活动课程领导小组,由分管校长任组长,分管教导主任任副组长,由教研组长、骨干教师组成领导小组。

(二)实施阶段:

1、整合开发内容及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包括了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四个领域,其内容的选择与组织以学生为核心,围绕学生与自然的关系、学生与社会的关系以及学生与自我的关系三条线索进行,以综合主题或综合项目的形式将四者融合在一起实施。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要整合,就要按照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三条线索去构建,以利于同步建设。下面说明其整合策略。

综合实践活动和校本课程开发一览表 类 别 走进自我 走进社会 走进自然 目 标

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和课程的开发与实践,初步学会生存、健体、审美的方法与技能,并养成良好的习惯,关注生命与健康、生命与安全、生命与成长、生命与价值、生命与关怀,建立生命与自我、生命与自然、生命与社会的和谐关系。正确认识生命的意义,热爱自己的生命,培养学生快乐成长的生命意识,树立科学的生命观和积极的人生观。

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和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让学生了解社会文化及民族精神,积极主动参与社会活动。体会传统节日的热闹气氛,感受中国文化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体会家庭欢乐、生活甜美的幸福,了解与节日相关的历史名人,感受他们的人格魅力和传统节日的人文魅力。

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引领学生认识生存环境,了解科技进步,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达到自觉保护环境,在生活中学习与实践,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能力,创新意识与动手实践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名称

冬季怎样防治冻疮、预防煤气中毒,自我救护技巧,交通安全知识,怎样防水、防电、防雷击,怎样控制自己的情绪„„

学生零用钱状况调查、社会用字现象调查、家庭用电、用水情况调查,著名诗人歌颂祖国山河、有关描写中秋节、端午节、元旦、春节、清明节、重阳节的诗„„

蚯蚓到底有没有视力、蚂蚁动态的研究、植物与生长环境的关系,辛勤的蜜蜂,预报天气的燕子、泉子湾的消失„„

生成的校 本课 程名 称 生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

开发节日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校园课本剧;传统游戏等 自然探索等

2、根据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整合,研发独具特色的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本位、由学校自己确定的课程,今学期我们结合学校的实际,由学校骨干教师根据综合实践活动和校本课程整合的目标自编了校本课程,有《心理健康教育》、《挖掘传统节日资源、丰富文化底蕴》《家庭教育指导》《人文北厍》等。

3、寻求综合实践活动与校本课程实施的“支点”

综合实践活动与校本课程实施的“支点”,是指教师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资源条件与学生的经验、兴趣与需求,确定综合实践活动与校本课程整合实施的着力点,这是一个动态的“支点”。支点有3个:德育主题、心理教育、地域文化。

4、根据活动课程的安排,参照以下流程进行实施

第一节:确定研究主题。

要点:研究主题的设计和确定,需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具体的活动情境。

流程:学生自己提出研究内容,小组筛选,教师引导选出若干个研究主题,学生自由组合一个小组共同研究某一主题。如:学习校本课程《生命教育》,教师可以帮助学生确定以下研究主题:交通安全知识知多少;预防煤气中毒的方法;预防中暑的方法;家庭救护知识;提高自信心的方法等。学习《 挖掘传统节日资源、丰富文化底蕴》,可以帮助学生确定以下研究主题如:端午节的来历、风俗、习惯;搜集描写中秋节、重阳节的古诗;搜集春节对联;三八妇女节或者母亲节为母亲制作贺卡;十一国庆节办一期手抄报等。

第二节:制订实施计划。

要点:实施计划制定要系统和详实,具有可行性。主要应包括:提出问题、研究成员、具体分工、操作要领、归纳总结等过程。

流程:教师作引导、各小组讨论制订计划、交流计划、完善计划。

第三节:开展实践活动。

要点:让学生在生动的、具体的、综合的自然情境、社会情境和教育情境中亲历、实践、体验和发展。学校管理者、教师和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性、能动性。活动要有组织、有部署;注重资料的积累;注意学生盲目的瞎干;注意学生的人生安全。

流程:教师提出一些注意事项,学生根据计划有序地开展活动,充分发挥好组长的监督作用,活动可延伸至课后。

(三)总结阶段。(1)、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序地开展活动,并注意成果的积累,组织学生在班内进行成果展示。(2)、各任课教师撰写工作总结或体会文章,教导处组织学习、交流、论坛,并汇总、修改、组合,探索新路子。

5、生成新的校本课程。将一些课题研究的优秀成果经过补充加工,可以作为学校又一轮的校本课程。

四、主要成效:通过研究性的实践活动,发展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主要是:(1)增强了自信心

同学们通过参与综合实践活动和校本课程开发,有了真实的体验,在活动中他们发现了自我的潜能,最终树立起对自己、对人生的自信心。大部分学生感到自己参加活动的最大收获就是“增加了自信心”,座谈会上学生也普遍反映自己比以前大方多了,这些都表明学生感到了蕴藏 在自己身上的力量,获得了自信。(2)锻炼了社交能力

在活动过程中,同学们互相合作,不断交流,小组成员之间逐渐了解和熟悉。活动中的反思使他们敞开心扉, 坦诚面对自己或他人,交往更加深入,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同学们在不同的人群交往中锻炼能力。(3)提高了实践探究能力

通过课题实验,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普遍增强。实践活动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中,学生展现了自己精彩的表演,学生的研究小报,装点着的学校宣传栏,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赢得了家长们的赞叹。

(4)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

管理与实践策略 篇6

关键词 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实践教学;工程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20-0158-02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各项工程项目的开展也正在呈现出如火如荼的态势。工程建设包含众多方面的内容,想要达到良好的工程效果,需要工程人员既要熟练地掌握专业知识,又要拥有精准的操作技能。公路网络的健全与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区域间经济与文化的交流,公路的安全性与稳定性密切联系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与安全。为了推动我国交通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应运而生,因此,推动该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高校教育工作者以及其他众多领域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1 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的基本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是在我国的交通事业日益发展的情况下新兴发展起来的一门交叉性质的学科,该专业要求学生在熟悉并掌握交通事业发展的规律后,对交通运输的规划管理进行更加科学合理的设计,并能够施行最有效的管理。

以此为基础,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要求学生对交通系统的有效资源实现优化配置,进一步协调与发展我国交通事业中供应与需求的关系,在保证公路运输安全性、舒适性、经济性与快速性的同时,实现推进我国交通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这门新兴专业是在交通工程专业、交通运输管理专业的基础之上发展而来的。目前,我国各高校对于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的研究方法和内容主要包括交通安全、交通规划、交通流理论与设计、交通规律与控制、智能交通系统、交通经济。这些都是具有普遍性和总结性的名词,各个高校所制定的具体教学科目和教学内容由于学校性质以及学生培养方案的不同存在程度化差异。比如:北京大学为该专业的学生安排了“交通运输信息技术”“运输市场营销管理”“城市交通规划与管理”等课程,而西南交通大学则为学生安排了“客运专线运输组织”“交通运输规划与场站设计”“智能运输系统”等课程。但是从不同高校的课程设计与安排中不难看出,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不再是理论上的空谈,它具有明显的实用性特点。

2 我国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的发展现状

与国外的交通运输相关专业的发展模式不同,我国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的起步相对较慢,虽然该专业得到了高校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但是该专业目前的建设和发展的整体速度相对较慢。一项统计结果表明,截至2013年,我国近400个具有该专业的教育点中,只有14个通过了工程认证标准,不足一成的低通过率很大程度上表现出其在学科建设以及实践操作方面的滞后性。

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的关键在于对学生的工程能力与实践能力的综合性考量,为了提高认证率,高校在进行学科教育的同时更加注重将学科教育内容与认证标准相互结合。从客观角度来说,目前我国高校的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从整体上呈现出偏向于管理理论教育的特点,对于呈现出高度专业性的学科教育的能力水平相对较弱。此外,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的学科,它对教职人员的专业性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但是目前很多普通高等学校对其定位并不十分明确,出现了文、理兼修兼顾的现象,并未突出其“工程性”的特点;而在一些“211工程”或是“985工程”院校,该专业的发展状况相对较好。也有很多院校因为对工程教育认证缺乏全面性的认识,在进行学科设计的过程中对操作性和工程性缺乏重视,导致认证率一直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未能得到有效的提升。

我国的工程教育认证工作于2005年正式开始,目前尚处于发展阶段,在发展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对该认证体系进行了不断的调整,但是仍旧以工程性和实践性作为其最重要的考查标准。在工程教育认证事业不断推进的背景下,我国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对具体的课程规划、设计理念、时间教学等内容的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标准,这使得该专业目前呈现出愈加明显的工程特色与实效性。

3 发展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相关策略

为了有效提高工程教育认证率,全面推进我国交通网络的健全与发展,笔者提出以下建议,希望可以帮助提高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的教育水平。

首先,该专业的发展虽然强调实践性和操作性,但是仍然需要深入的理论研究。随着我国各个省市和区域之间文化频繁交流以及人口的加速流动,我国的整体经济水平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公路的完善建设是实现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而且在网络经济发展起来之后,人们对公路的承载能力和使用寿命提出新的要求。为此,公路事业的相关研究人员以及交通运输专业的教育人员应该对其理论知识进行全面的扩充和完善,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因此只有保证理论的科学性和先进性,才能为学生提供最有利的指导。

其次,高校应该在教学模式上进行创新。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需要进行经常性的实践操作,才能让学生对理论有更好的掌握。普通高校的教育更加注重理论教学,主要是因为教学模式过于陈旧,不能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机会。为此,高校应该与交通工程建筑企业相互合作,构建完整的“产—学—研”教学模式。高校可以将理论研究的成果与企业进行共享,为工程施工提供先进的理论指导;作为回报,工程企业可以为专业学生提供相应的实习岗位,让学生参与到实际的工程建设过程中,实现理论与实际的转换。目前,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已经在众多高校中应用和推广,不仅促进了高校科研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对课程的实践性也有促进作用,更为企业的发展做出了实际的贡献。

此外,双导师制度也是值得借鉴和引用的。所谓的双导师制度,也就是校内教师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校外教师经常性地投身于实践操作,可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双导师制度与产学研教学模式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但是这种教学模式更注重教学效果,对学生的培训也更具针对性。

此外,高校应该充分认识到实践教学对该专业学生发展的重要作用。在进行课程安排的过程中注重增添更多的实践课时。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帮助下形成讨论小组,针对公路工程的实际案例结合自身所学的知识对其进行分析,对于其中存在的不足,学生可以经过小组研究后给出更加合理的设计方案。总之,为了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提升他们对专业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4 结语

总而言之,工程教育认证可以促使我国相关工程教育课程达到一个全新的水平,达到工程教育认证标准意味着我国工程教育达到了国际化的标准和要求。这不仅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个人能力水平,帮助其实现自我发展的目标,也有利于促进我国交通运输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提供更加有利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李利华,周和平,柳伍生.工程教育背景下交通运输专业实践教学发展策略[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5(1).

[2]王英红.建筑安全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3.

管理与实践策略 篇7

关键词:企业设备,信息化管理,改进策略

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完善,导致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再加上客观技术的局限性,不断压缩企业的努力空间。仅仅对企业的设备进行更新,问题得不到实质性的解决,同时需要较大的投资成本方可以更新设备。因此,企业要想在激烈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就需要大力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积极开展信息化建设。而设备是企业生产的基础,设备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促使企业管理信息化水平得到整体提升,首先就需要对设备管理水平大力提升,采取针对性的改进策略,推动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1 概述

1.1 概念

调查发现,目前我国已经普遍开始运用设备信息化管理,但是在企业设备信息化管理概念方面,学术界对此尚未统一。但是,通常情况下,企业设备信息化管理指的是借助于网络等信息手段的运用,统计企业现有设备,促使企业的管理人员能够准确及时掌握企业设备总体情况,通过信息对设备问题及时反馈,进而针对性地解决出现的各种问题。

1.2 管理内容

企业改革日趋深化和发展,较大程度上丰富了企业设备信息化管理的内容。结合实际情况来看,设备数量统计、出入库记录、设备问题与维修记录、设备购入及报废情况等都属于企业设备信息化管理的重要内容。

2 意义和价值

我国改革开放日趋深入,逐步确立了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对于企业发展来讲,也是重要的发展机遇。企业发展过程中,不断扩大规模,导致现代企业设备管理复杂性及难度大幅度提升。传统人工管理方式很容易出现漏洞和问题,针对这种情况,就需要积极实施信息化管理,规避不足和问题。具体来讲,企业设备信息化管理的作用包括这些方面的内容:

2.1 方便企业管理人员掌握设备情况

信息化管理的实施,只需要在管理程序中输入企业设备的初始信息,系统就可以自动开展智能数据统计,从而及时全面记录企业设备的信息。借助于计算机查询,企业管理人员能够对这些信息充分掌握。相较于传统的人工管理数据,信息化管理模式下的设备信息数据更加的准确和全面。

2.2 方便维修问题设备

企业通过实施设备信息化管理,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反馈问题,及时发现出现问题和故障的设备,进而及时采取针对性的维修措施,缩短维修时间,降低维修成本。且部分设备的及时维修会对设备使用性能、使用寿命等产生直接影响,借助于信息化管理,能够及时有效地解决设备维修问题。

2.3 有利于提升企业工作效率

企业通过实施设备信息化管理,由人工管理发展为计算机智能管理。传统模式下,要由人工开展设备管理工作,相较于计算机管理模式,人工管理模式具有较低的程序性,没有完善的流程,在诸多因素影响下,错误率较高,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通过企业设备信息化管理,则可以有效提升管理效率。特别是如今企业之间存在着激烈的市场竞争,时间就是金钱,需要不断提升工作效率。

2.4 有利于降低企业管理成本

企业通过实施设备信息化管理,能够及时维修问题设备,提高企业工作效率,最终有效降低企业管理成本。且人工逐渐由计算机所取代,企业人员开支就能够得到减少,进而扩大企业整体效益。

3 存在的问题

调查发现,我国很多企业不断引进新技术和高端的设备,促使生产率及企业利润得到提升;但是却没有提升设备管理水平,构建的设备管理系统与生产过程没有有机结合起来,降低了设备利用率及企业竞争力。虽然部分企业已经将系统化的计算机信息化管理系统运用过来,但是依然由静态独立的方式实现设备管理,存在着诸多问题:

(1)没有充分重视设备管理工作,仅仅注意引进设备,没有及时深入改革设备管理,可以称之为一流的设备,三流的管理;部分企业对短期效益过分重视,强调设备、产量,却没有做好保养维护工作,设备磨损遭到加剧,导致企业整体竞争力遭到降低。

(2)设备管理信息化程度需要进一步提升,部分企业依然采取手工管理模式,手工记录设备信息,档案纸质管理,数据准确性不够,且容易丢失及漏记设备信息,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遭到浪费。无法及时共享设备信息与其他部门的信息,导致工作效率遭到降低。

(3)设备维修通常将二级保养及定修结合的事后维修模式运用过来,事前预测不够重视,没有紧密结合设备运行状态、维修记录等对设备维修周期及时调整,这样维修不足、维修过度等问题就很容易出现。没有科学分类设备,往往在生产周期结束、生产淡季时方才开展全面检修保养工作,容易有不必要的损失出现;没有充分重视关键设备,将大量人力资源浪费于普通设备中。企业在设备管理中,将设备基本信息记录、维修记录、故障记录等设备静态信息管理作为重点,而没有充分科学管理设备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动态信息,包括设备运行参数、设备连续运行时间等。因为没有对设备实时状态准确掌握,导致做出滞后性的决策部署,不合理配置企业资源,对企业健康发展造成一定的制约作用。

4 改进策略

4.1 从人着手

(1)要鼓励全体人员参与到设备管理中;岗位生产人员、点检员、技术人员、检修人员、管理人员等都需要参与进来,互相沟通与协调,增强团队意识。未来TPM工作发展的重点,将会是从时序、空间、功能以及人员等角度对TPM活动的范围与深度不断拓展,对员工智慧充分挖掘,鼓励全员自主开展管理活动,不断改善,促使人们的责任意识得到强化,设备管理水平不断得到提升。

(2)要大力培养设备管理人才;点检是设备管理的核心,而人则是设备管理的主体,企业之间的竞争本质为技术和管理,而人才则是关键内容。因此,要想促使设备现代化管理得到实现,就需要对人员素质不断提升。要想由现代维修替代传统维修,需要大力培养技能型点检人才与维修人才,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一专多能人才。

(3)对各级点检职责有效规范;点检员除了要点检作业所辖区域设备,安排检修计划外,还需要对备件材料及修复计划等进行提报;要结合实际情况,对各级点检员的职责有机规范,促使专职点检员能够在点检、防护、劣化分析等工作基础上,重点开展状态检修。主管部门也需要切实增强服务意识,科学指导与服务点检员,对点检员的其他负担不断减少。

4.2 从设备基础资料入手

设备管理主要依据设备基础资料开展,如图纸、文档、点检管理的标准与操作要求等。(1)要对设备档案系统完善构建,将设备树构建于设备信息化管理平台上,涵盖设备备件、材料、技术参数、缺陷、维修记录等相关信息。公司设备管理系统及BO系统中已经初步采集和展示了这些方面的内容,但是缺乏设备故障库、解决方案库等内容,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2)积极开展设备周期管理;要将设备全寿命周期管理实施下去,涵盖设计、制造、安装、维修、更新改造等诸多环节,对设备各类维修、备件更换、使用年限等数据记录和积累,以便将设备检修模型构建起来,对设备维修策略科学调整和改进。要具体分析设备,判断设备适宜采取哪种维修模式,提升设备周期管理的成效。

(3)为设备费用经济分析;要借助于维修工单来对设备维修费用进行统计,且在公司财务系统设定的成本中心纳入这些方面的内容。既可以基于设备基层开展设备经济技术分析,也可以分级展示于单个系统、子系统、设备与子设备等,还可以分别统计每一个成本中心、每一个计划员组等。系统结合需求条件的差异,分别列出备件的领用、备件的修复费用等,之后经济分析设备费用,进而综合考核设备维修与管理工作。

4.3 开展设备检修质量、备件的质量跟踪

要将谁修谁负责及谁专责谁验收原则贯彻到设备检修中,且将质量追溯制实施于所有维修项目的质量验收中。在检测维修质量结果时,不能够仅仅将正常运转作为标准,而是要重视细节问题。根据相关统计数据表明,生产事故的发生,主要原因就是备件质量不合格,因此,要对备件合理选择和采购,不能够单单考虑价格,还需要综合考虑其性价比。

5 结语

企业生产活动的开展基础为设备,因此,设备管理是企业生产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完善,企业要想获得竞争优势,需要充分重视设备管理,提升设备管理的信息化程度。在具体实践中,应结合实际情况,采取科学的设备信息化管理改进策略,规范实施,创新理念与工作方法,提升设备管理水平,促进企业获得更好更快的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张效瑛.企业管理信息化中的问题及改进策略研究[J].中国化工贸易,2014,5(10):123-125.

[2]孙俊,张永红,黄慧玲.我国土地信息化管理的改进策略探讨[J].商品与质量:消费研究,2015,6(19):77-79.

[3]闫涛,金桂琴,王秋志.钢铁企业设备信息化管理的实践与改进[J].制造业自动化,2014,6(19):88-89.

管理与实践策略 篇8

一、明确区域初中薄弱学科质量提升面临的突出问题

初中薄弱学科质量改造的行动是一项艰巨任务,涉及教师、学生、家长和学校管理多方面的因素,不是一蹴而就,急于求成的工作,需要信心、恒心和耐心。只有通过一段较长时间的坚持和努力,才有可能见到为质量提升所付出精力和各项投入的回报。客观上看,初中学科质量提升因其复杂性和艰巨性,从而在工作的推进中会遇到如下一些问题:

1.教师认识不统一

部分教师对初中薄弱学科质量改造的意义认识不够,没有看到区域初中质量提升对学校自身发展以及教师自身成长所带来的实践意义。可能因为认识上的缺位,导致部分教师对区域初中学科质量提升表现出信心不足、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参与性不广。

2.学校管理不配套

学校针对初中薄弱学科质量提升的行动缺乏有针对性、系统性的配套方案,过多地寄希望于、依赖于区级层面的专业推动。客观上看,学校质量问题的解决关键是学校自身,主要还是依靠自身内因的决定性作用。学校如果在初中薄弱学科质量改造的行动中失去主动性,区域初中学科质量提升推进的成效将必然降低。

3.措施执行不到位

学校或区级教研部门共同研制的质量提升举措,在教师或薄弱学科备课组执行中不到位,不能按要求落实,不能按标准达成,使得好的措施或方案实施成效降低。另外,学校在初中薄弱学科质量改造行动中的相关举措跟进督查没有形成制度,导致执行态度不够坚决或执行力度不够到位。

4.学生习惯不够好

大部分学生受自身能力、教育时机错失和家庭教育方式不当等因素影响,学习习惯较为散漫,学习注意力难以集中,缺乏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基本能力。忽视德育的助学功能,导致学生学习习惯没有养成,对学科学习失去正向促进作用,学生行为规范上的问题容易反复出现。

5.研究形式不丰富

学校及区级学科教研对于初中薄弱学科质量改造的行动研究互动缺乏整体规划,忽视对制约质量提升问题的深层次、多维度归因,导致解决质量提升的研究活动形式单一,方法匮乏,与实际脱节。由于缺乏制约质量提升相关问题的特色活动创意设计,导致教师参与问题解决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够。

二、明晰区域初中薄弱学科质量改造的行动策略

1.切实明确教学的质量标准

根据中考英语、数学、物理考试说明,结合学科课程标准,明确相关教学内容的质量教学要求,使所有教师明确质量标准要求,了解教学内容的一般性要求和重点性要求,尤其是基于中考的基础、中等水平教学内容的教学要求。

2.科学统整教学内容

根据中考质量标准和考试说明,针对校际的学情现状,根据学科三年的课程计划,以学科课程标准为依据,合理统整学科课程的内容安排,科学地简化、删减、组合与调整学科教学内容,突出学生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与基本方法、基本习惯的达标教学,保证学生能够看得进,听得懂,学得会。

3.精心重组教学计划

根据重组、统整后的教学内容,结合课程的课时安排,重新制订教学计划,明确教学的阶段安排。

4.实施目标导向的教学

在学科教研员指导下,薄弱学科备课组能科学地统整教学内容,保证每一位教师明确重点教学内容的质量标准与教学要求。教师能准确编制、清晰表述每节课的学习目标,让所有学生对当堂的学习任务心中有数;教师能紧紧围绕编制的教学目标进行达标教学。教学过程中,能围绕目标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过程,通过“低起点、密台阶、快反馈,勤矫正”的教学策略,实现教学目标的当堂达成。

5.不断优化教学方式

教师应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和学情现状,结合教学内容,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杜绝单一的讲授式、灌输式教学。尽可能地采取多样化学习资源,多元化的教学手段,保证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尽可能让学生展示学习成果,最大限度让学生表达学习中的思考结果和存在问题,让学生通过展示交流,暴露知识掌握情况,从而让学生“小步慢走,应学尽会”。

6.及时反馈学习结果

一是保证每节课课前实施诊断性评价练习。教师每节课前5分钟,针对已学内容编制诊断性练习,进行课前诊断补偿,对新学知识进行铺垫;二是加强课中反馈练习,课堂教学中,应结合本课教学重点,安排形式多样的反馈练习,加强反馈练习的当堂巡批;三是新课结束前,实施当堂形成性评价。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与内容,编制有针对性的形成性评价试题,进行当堂检测,最大限度保证学生课堂达标;四是实施阶段性教学循环反馈。能根据学情针对学生日常重复性的知识与学习内容,编制基于目标的评价试卷,定期循环监测,保证教学的成效,并根据检测情况,主动改进教学。

7.规范学生的学习档案

对学生学习达标情况以及阶段性形成性测试情况进行记录,帮助和指导学生记录学习情况,根据学习档案进行学习过程管理。

8.有序组织校际联合的备课

针对学情基础,建议不同学校间薄弱学科备课组进行合理分工,进行教学内容的研讨,落实各类型评价试题的编制,提高备课质量,保证教学成效。建立校际定期合作备课机制,教研员加强教师的备课指导,开发学科教学同步资源,并结合备课活动,开展跟进式教研活动,组织专题研讨。

三、尝试区域初中薄弱学科质量改造的方法

1.充分发挥德育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教育功能

学校及教师应充分重视德育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教育,尤其是重视对学生学习习惯、学习兴趣以及学习毅力的培养,重视利用学科教学和班队会渗透学法指导,通过开展学生经验交流,相互分享成功学习的经验,并定期组织多样化的评比活动,对进步学生进行表彰。同时创造条件,充分整合家校的教育合力。

2.为校际联合教研创设活动时间和空间

为了营造氛围,加强同类学校教师之间的话语交流,需要尝试以质量薄弱学科的同类学校为基础,建立校际合作教研活动基地。活动基地为学科组校际间的集体备考、学科研讨、活动竞赛提供活动保证。各学校为本校英语、数学、物理学科教师共同寻找一个固定的校际合作教研时间,学科教研员每两周一次组织定期教研活动,开展系统的质量提升专题研究。

3.研制达标性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

基于提升及格率,降低低分率的目标,各学校围绕“如何解决及格率和低分率”,突出课堂教学基本要素,制定达标性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作为校内合格课、常态课以及优质课评选的基本评价标准,通过评价标准引导教师调控和改进自身的教学行为。

4.联合开发同步的达标性、过关性的作业单

通过指导校际积极开发课堂达标性的作业单、课后巩固性作业纸,落实课上学习结果和课后作业的及时反馈,保证校际普通班级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高水平过关。

5.建立相关举措执行力的过程性督查制度

参与初中质量提升专题的项目学校,应结合质量提升三年行动计划,结合学科教研要求和举措,以提高执行力为核心,制定配套制度,做好跟踪落实,强化学科指导建议的落实效度。

6.定期组织专题性、系列化的校际联系教研活动

基于制约学校质量提升的关键问题,结合学科教研活动,合理规划,精细安排,落实英语、数学、物理三门学科专题性、系列化的联合教研,增加校际教师专业发展机会,通过交流和研讨不断丰富教师专业智慧,提高教师的教学成就感和职业尊严感。及时汇编校际优秀教师教学经验汇编,组织特色学科活动与竞赛,为教师营造乐于工作,精于研究,乐于奉献的良好工作范围。

7.尝试基于信息技术的多样化分类辅导

为了适应学生差异化学习和个性化辅导,切实提高基础薄弱学生帮扶效果,部分学校可采取数字化学习手段,结合翻转课堂理念,尝试基于“电子书包”的分类辅导尝试,通过观看同步辅导的微视频,提高教师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尝试利用“淘题吧”进行自主作业和补偿性练习,落实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高水平过关。

8.尝试建立激励性奖励机制

参与初中质量提升专题项目的学校,应着手建立激励性的奖励制度,突出对教学质量有明显改善的教师的及时肯定,并大力表彰。区教育质量监控部门应推动以校际为核心的质量发展共同体建设,有计划地组织优秀教师的经验交流、学科研讨等活动,为教师搭建专业发展的校际发展平台。对有突出业绩的教师,学校和区级应给予表彰。

9.落实质量提升专题项目的经费保障

区级层面应分别为校际的各类专题研究活动提供经费保障,学校对本校教师在“提升及格率,降低低分率”专题项目中取得实绩的教师应给予专项奖励。

四、规范区域初中薄弱学科质量改造的措施

1.落实学校层面的保障措施

(1)加强管理服务。一是为薄弱学科备课组提供课程教学改进与实施的制度保障;二是协助薄弱学科备课组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和学习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三是协调家长力量,做好配合工作;四是为薄弱学科备课组行动计划提供研讨和学习的便利;五是结合校情,独立制定本校“降差升格”实施方案,做好行动计划实施的过程性监控,督促教师落实学科教研员教学建议和措施;六是定期组织薄弱学科备课组进行校内研讨,总结校本化的成功经验,及时改进教学。

(2)强化资源保障。学校应能提供行动计划落实的相关硬件服务;充分拓展学习资源,丰富教学方式,部分学校可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如“电子书包”以及“e学习项目”等自主学习平台的应用,丰富分层辅导的教学形式,提高学生参与分层辅导的主动性和实效性。

2.落实区级层面的保障措施

(1)发挥学科教研员的专业支持优势。一是协助学校做好学情分析;二是协助和指导薄弱学科备课组进行质量标准的和教学要求的研讨;三是指导学校做好教学内容的简化、调整;四是指导薄弱学科备课组改进学科的命题技术,加强命题过程指导,提高学校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阶段性评价等试题的命题质量;五是加强薄弱学科深度备课和课堂教学的跟进指导。

管理与实践策略 篇9

一、明确区域初中薄弱学科质量提升面临的突出问题

初中薄弱学科质量改造的行动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涉及教师、学生、家长和学校管理多方面的因素, 不能一蹴而就, 需要有信心、恒心和耐心。只有通过一段较长时间的坚持和努力, 才有可能见到为质量提升所付出精力和各项投入的回报。从客观上看, 初中质量提升因其存在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在工作的推进中会遇到以下一些问题。

(一) 教师认识不统一

部分教师对初中薄弱学科质量改造的行动认识不够, 没有看到区域初中质量提升对学校自身发展以及教师自身成长所带来的实践意义。可能因为认识上的缺位, 导致部分教师对区域初中质量提升表现出信心不足、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参与性不广。

(二) 学校管理不配套

学校针对初中薄弱学科质量改造的行动缺乏有针对性、系统性的配套方案, 过多地寄希望和依赖于区级层面的专业推动。从客观上看, 学校面临质量问题的解决关键是在学校自身, 主要还是依靠自身内因的决定性作用。学校如果在初中薄弱学科质量改造的行动中失去主动性, 区域初中质量提升推进的成效必然降低。

(三) 措施执行不到位

学校和区级教研部门共同研制的质量提升举措, 在教师和薄弱学科的备课组中执行不到位, 不能按要求落实, 不能按标准达标, 使得好的措施或方案实施成效降低。另外, 学校在初中薄弱学科质量改造行动中的相关举措跟进督查没有形成制度, 导致执行态度不够坚决或执行力度不够到位。

(四) 学生学习习惯不够好

大部分学生受自身能力、教育时机错失和家庭教育方式不当等因素影响, 学习态度较为散漫, 学习注意力难以集中, 缺乏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基本能力。忽视德育的助学功能, 导致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没有养成, 对学科学习失去正向促进作用, 学生行为规范上的问题容易反复出现。

(五) 研究形式不丰富

学校及区级学科教研基于初中薄弱学科质量改造的行动研究互动缺乏整体规划, 忽视对制约质量提升问题的深层次、多维度归因, 导致解决质量提升的研究活动形式单一, 方法匮乏, 与实际脱节。由于缺乏制约质量提升相关问题的特色活动创意设计, 教师参与问题解决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够。

二、明确区域初中薄弱学科质量改造的行动策略

(一) 切实明确教学的质量标准

根据中考英语、数学、物理考试说明, 结合学科课程标准, 明确相关教学内容的质量教学要求, 让所有教师明确质量标准要求, 知道教学内容的一般要求和重点要求, 尤其是基于中考的基础、中等水平教学内容的教学要求。

(二) 科学统整教学内容

根据中考质量标准和考试说明, 针对校际的学情现状, 根据学科三年的课程计划, 以学科课程标准为依据, 合理统整学科课程的内容安排, 科学地简化、删减、组合与调整学科教学内容, 突出学生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与基本方法、基本习惯的达标教学, 保证学生能够看得进、听得懂、学得会。

(三) 精心重组教学计划

根据重组、统整后的教学内容, 结合课程的课时安排, 重新制订教学计划, 明确教学的阶段安排。

(四) 实施目标导向的教学

在学科教研员的指导下, 薄弱学科备课组要科学地统整教学内容, 保证每一个教师明确重点教学内容的质量标准与教学要求。教师能准确编制、清晰表述每节课的学习目标, 让所有学生对当堂的学习任务心中有数;教师能紧紧围绕编制的教学目标进行达标教学。在教学过程中, 能围绕目标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过程, 通过“低起点、密台阶、快反馈、勤矫正”的教学策略, 落实教学目标的当堂达成。

(五) 不断优化教学方式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情现状, 结合教学内容, 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杜绝单一的讲授式、灌输式教学。尽可能地采取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多元化的教学手段, 保证学生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中, 尽可能让学生展示学习成果, 最大限度地让学生表达学习中思考和存在的问题, 让学生通过展示交流, 暴露学习所掌握的情况, 从而让学生“小步慢走, 应学尽会”。

(六) 及时反馈学习结果

一是保证每节课前实施诊断性评价练习。教师每节课前5分钟, 针对已学内容编制诊断性练习, 进行课前诊断补偿, 对新学知识进行铺垫。二是加强课中反馈练习, 在课堂教学中, 应结合本课教学重点, 安排形式多样的反馈练习, 加强反馈练习的当堂巡批。三是新课结束前, 实施当堂形成性评价。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与内容, 编制针对性的形成性评价试题, 进行当堂检测, 最大限度地保证学生课堂达标。四是实施阶段性教学循环反馈。根据学情针对学生日常重复性的知识与学习内容, 编制基于目标的评价试卷, 定期循环监测, 保证教学的成效, 并根据检测情况, 主动改进教学。

(七) 规范建立学生的学习档案

对学生学习达标情况、阶段性形成性测试情况进行记录, 帮助和指导学生记录学习情况, 根据学习档案进行学习过程管理。

(八) 有序组织校际联合的备课

针对基础学情, 建议不同学校之间薄弱学科备课组合理分工, 进行教学内容的研讨, 落实各类型评价试题的编制, 提高备课质量, 保证教学成效。建立校际定期合作备课机制, 教研员加强教师的备课指导, 开发学科教学同步资源, 结合备课活动, 开展跟进式教研活动, 组织专题研讨。

三、尝试区域初中薄弱学科质量改造的若干方法

(一) 充分发挥德育对学生非智力因素教育的功能

学校及教师应充分重视德育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教育, 尤其是重视对学生学习习惯、学习兴趣以及学习毅力的培养, 重视利用学科教学和班队会渗透学法指导, 开展学生经验交流会, 分享成功的学习经验, 并定期组织多样化的评比活动, 对进步学生进行表彰。同时创造条件, 整合家校的教育合力。

(二) 为校际联合教研创设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为了营造氛围, 增强同类学校教师之间的话语交流, 需要尝试以质量薄弱学科的同类学校为基础, 建立校际合作教研活动基地。活动基地为学科组校际之间的集体备考、学科研讨、活动竞赛提供活动保证。各学校为本校英语、数学、物理学科教师共同寻找一个固定的校际合作教研时间, 学科教研员每两周定期组织一次教研活动, 开展系统的质量提升专题研究。

(三) 研制达标性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

基于提升及格率, 降低低分率的目标, 各学校围绕“如何解决及格率和低分率”, 突出课堂教学基本要素, 制定达标性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 作为校内合格课、常态课以及优质课评选的基本评价标准, 通过评价标准引导教师调控和改进自身的教学行为。

(四) 联合开发同步达标性、过关性的作业单

通过指导校际积极开发课堂达标性的作业单, 课后巩固性作业纸, 落实课上学习结果和课后作业的及时反馈, 保证校际普通班级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高水平过关。

(五) 建立相关举措执行力的过程性督查制度

参与初中质量提升专题的项目学校, 应结合质量提升三年行动计划, 结合学科教研要求和举措, 以提高执行力为核心, 制定配套制度, 做好跟踪落实, 强化学科指导建议的落实效度。

(六) 定期组织专题性、系列化的校际教研活动

基于制约学校质量提升的关键问题, 结合学科教研活动, 合理规划, 精心安排, 落实英语、数学、物理三门学科专题性、系列化的联系教研, 增加校际教师专业发展机会, 通过交流和研讨, 不断丰富教师专业智慧, 提高教师的教学成就感和职业尊严感。及时汇编校际优秀教师教学经验, 组织特色学科活动与竞赛, 为教师营造乐于工作、精于研究、善于奉献的良好工作氛围。

(七) 尝试基于信息技术的多样化分类辅导

为了适应学生差异化学习和个性化辅导, 切实提高对基础薄弱学生的帮扶效果, 部分学校可采取数字化学习手段, 结合翻转课堂理念, 尝试基于“电子书包”的分类辅导尝试, 通过观看同步辅导的微视频, 提高教师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尝试利用“淘题吧”进行自主作业和补偿性练习, 落实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高水平过关。

(八) 尝试建立激励性奖励机制

参与初中质量提升专题项目的校际, 应着手建立激励性的奖励制度, 突出对教学质量有明显改善的教师的及时肯定, 大力表彰。区教育质量监控部门应推动以校际为核心的质量发展共同体建设, 有计划地组织优秀教师的经验交流、学科研讨等活动, 为教师搭建专业发展的校际发展平台。

(九) 落实质量提升专题项目的经费保障

区级层面应分别为校际的各类专题研究活动提供经费保障, 学校应为在“提升及格率, 降低低分率”专题项目中取得实绩的本校教师给予专项奖励。

四、规范区域初中薄弱学科质量改造的措施

(一) 落实学校层面的保障措施

1. 加强管理服务

一是为薄弱学科备课组提供课程教学改进与实施的制度保障;二是协助薄弱学科备课组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学习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三是协调家长力量做好配合工作;四是为薄弱学科备课组行动计划提供研讨和学习的便利;五是结合校情, 独立制定本校“降差升格”实施方案, 做好行动计划实施的过程性监控, 督促教师落实学科教研员教学建议和措施;六是定期组织薄弱学科备课组进行校内研讨, 总结校本化的成功经验, 及时改进教学。

2. 强化资源保障

学校要提供行动计划落实的相关硬件服务;充分拓展学习资源, 丰富教学方式, 部分学校可通过信息技术手段, 比如“电子书包”以及“e学习项目”等自主学习平台的应用, 丰富分层辅导的教学形式, 提高学生参与分层辅导的主动性和实效性。

(二) 落实区级层面的保障措施

1. 发挥学科教研员的专业支持

一是协助学校做好学情分析;二是协助和指导薄弱学科备课组进行质量标准和教学要求的研讨;三是指导学校做好教学内容的简化、调整;四是指导薄弱学科备课组改进学科的命题技术, 加强命题过程的指导, 提高学校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阶段性评价等试题的命题质量;五是加强薄弱学科深度备课和课堂教学的跟进指导。

2. 落实区域质量监控机构的跟进服务

管理与实践策略 篇10

筅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李宜江谈力群

一、现行中小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的理论优势

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颁布以后, 进一步推动了中小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 现已基本形成以校长负责制、教职工聘任制、校内工资制等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学校内部管理体制, 这一体制在理论设计上存在以下优势。

1. 有利于校长对学校内部事务全面负责, 推进现代学校管理制度的建立。

“校长是学校的法人代表, 应按有关规定行使职权、履行职责, 并代表政府承担管理学校的全部责任。”现行中小学的学校内部管理体制从制度上确保了校长对学校的各项工作, 包括教学、科研、行政管理等方面全面负责, 如有权按照章程自主管理学校, 有权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 有权聘任教师及其他教育人员, 有权管理学校的设施和经费等等。几十年的改革实践表明, 中等及中等以下各类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是必要的, 是符合我国国情的, 它有利于进一步理顺学校里的党政关系, 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学校的贯彻落实, 为现代学校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2. 有利于打破“铁饭碗”, 形成激励竞争机制, 推进校内现代人事制度的改革。

《教师法》第17条规定:“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应当逐步实行教师聘任制。教师的聘任应当遵循双方地位平等的原则, 由学校和教师签订聘任合同, 明确规定双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进一步指出:“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 积极推进全员聘任制度。加强学校编制管理, 按照‘精干、高效’的要求, 科学设置学校机构和岗位;实施教师资格制度。依照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严格考核、合同管理的原则, 推行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教职工聘任制度, 实行‘资格准入、竞争上岗、全员聘任’”。

现行的中小学校内部人事体制正是在这样的法制背景下逐步建立和完善起来的, 其有利于打破教师的“铁饭碗”, 既能进得来又能出得去, 职称能上能下, 形成激励竞争机制, 为推进现代校内人事制度的改革作出了成功的尝试。

3. 有利于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 推进校内劳动分配制度改革。

现行的中小学校内部分配体制是在一定的法制背景下逐步建立和完善起来, 实现了由以“课时工资”或“课时津贴”为主的分配模式, 转向以包括课时工资、绩效工资以及职务工资、岗位工资等在内的综合性收入分配模式, 将教职工的收入同他们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成效结合在一起, 走出了教育劳动分配上“优劳优酬”的第一步, 为推进校内劳动分配制度改革积累了成功的经验。

二、现行中小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的实践问题

1. 校长负责制缺乏有力的监督, 易导致校长专制。

校长负责制的实施, 改变了过去校长手中无权的状况, 以现行的校长负责制所拥有的各项管理权限来看, 校长可以在贯彻国家教育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的前提下, 按照自己的办学理念和思路制定适合本校实际的办学目标和实施方案, 选择管理的方式和具体策略, 并承担全面的职责。没有有力监督的权力最易导致腐败, 由于党组织的政治作用发挥不力 (部分学校是校长、书记一人兼任) , 教职工代表大会形同虚设等原因导致校长的权力缺乏有力的监督, 从而导致有些学校的校长负责制就演变成为校长专制, 学校大小事务全由校长一人说了算, 民主集中制在此情形下也是集中高于民主, 从而歪曲了“校长负责制”的科学内涵, 制约了校长负责制优势的充分发挥。

2. 人事制度改革突破不了既有的框架, 教师聘任制任重道远。

实行教职工聘用 (聘任) 制, 有利于学校内部机构的精简, 提高管理效能;有利于促进教师队伍的优化,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利于激励干部和教职工积极向上, 增强学校凝聚力;有利于充分发挥人才市场的调节作用, 促进人才合理流动。但目前的教师聘任制还处于起步的形式阶段, 未能取得实质性的突破, 未能打破“教师资格终身制、职称能上不能下、教师能进不能出”等传统的人事制度改革框架, 未能触及人事制度改革的根本, 真正意义上的教师聘任制的实现任重而道远, 制约了教师聘任制优势的进一步发挥。“管理工作的重点是对人进行管理。”所以, 学校人事制度改革若突破不了既有的框架, 最大限度地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 则学校管理很难实现效率与效果的统一。

3. 学校劳动分配制度改革出现物质至上、重量不重质等“功利主义”倾向。

在实行结构工资制方面, 为解决教师劳动“多劳不多得”的现象, 实行“课时工资制”, 将教师的收入同授课时数挂钩, 这对鼓励教师多承担教学任务是有一定的激励作用, 但简单地以教师的授课时数来决定教师的工资收入, 事实上就默认了将授课时数或者说授课的数量作为衡量教师劳动付出的标尺, 将教师劳动的特点大大简化了。忽略了对教育劳动成效具有决定意义的劳动态度、事业心和责任感等因素以及教育质量高低, 导致了许多教师出现盲目追求物质利益, 超“负荷”地上课, 重量不重质等功利主义倾向, 正如经济学中所说的过度激励的问题, 中国民间也有“仁义兴、伪善盛”之说, 意思是说在一个强调并奖励仁义道德的社会中, 人们往往会通过道德造假来骗取“奖金”, 致使社会风气变得虚伪而矫情。

三、进一步发挥中小学校内部管理体制优势的推进策略

1. 构建“党、政、民”三维一体的学校内部管理模式。

校长负责制完整的内容应是校长全面负责同党组织保证监督、教职工民主管理的结合, 体现了“党、政、民”三维一体、各司其职、相互影响、相互监督的现代管理模式, 其中, 校长全面负责是关键、教职工民主参与是基础、党组织监督是保障。

实行校长负责制就是明确校长是学校的法人代表, 对外代表学校, 对政府主管部门承担学校管理的责任, 对学校的教育、教学、科研和行政工作全面负责。这是校内领导关系结构方式综合体的反映, 而不是校长个体地位和活动方式的体现。

学校党组织是学校政治领导的核心, 是学校行政工作的指导、支持和监督者。因此, 在实行校长负责制的同时, 必须确立党组织在学校的政治核心地位, 充分发挥其保证监督作用。

实行民主管理既是社会主义制度所决定的, 也是管理民主化、科学化的必然要求;既是走群众路线的好方法, 也是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好形式;既是一种管理制度, 也是一种领导艺术。校长负责制是一种高度的集中制, 如果没有雄厚的、坚实的民主作为基础, 这个集中制就会成为空中楼阁。因此, 在实行校长负责制的同时, 必须建立健全学校的民主制度。实践证明, 教代会是教职工行使民主权利的机构, 是教职工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只有使校长负责制同教职工民主参与学校管理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提高学校决策的科学性, 避免失误的重要制度保障。

2. 落实“进口、任用、出口”“一条龙”把关的学校内部人事管理模式。

现代中小学校内部人事管理模式主要是形成能进能出、能上能下、平等竞争、全员聘任的制度, 其主要内容包括:严把学校教师的进口关, 在实行资格准入制度的基础上选拔优秀的教师充实到教师队伍中来;规范现职教师的任用与管理, 采取按需设岗、平等竞争、严格考核、合同管理的原则, 做到人尽其才、才展其能;妥善安置落聘教职工, 配合相关人事、劳动等部门及人才市场, 在政府统筹下, 通过多种就业渠道妥善安置, 使其各得其所, 发挥所长, 形成能进能出的良性循环。落聘教职工的安置是实行聘用 (聘任) 制中的难点, 要区别具体情况, 按照“老人老政策、新人新办法”的原则, 实事求是地做好工作, 妥善安排, 不能简单从事。但要想校内人事制度改革取得新突破, 就要像当年的国有企业改革一样, 就必须要忍住“阵痛”, 敢于让不合格的教师下岗, 敢于为教师的合理流动营造公平的竞争氛围。

从整体看, 当前我国中小学教师的数量已基本满足, 而这必然要过渡到对教师质量的追求, 教师队伍中择优劣汰机制的建立已为时不远。

3. 推行以“数量、质量、态度”为一体的综合考评

制度和物质、精神结合的双重激励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学校内部劳动分配制度模式。现代中小学校内部劳动分配制度模式主要是形成“数量、质量、态度”一体的综合考评制度和物质、精神结合的双重激励制度。其主要内容包括:全面评价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 将教师劳动的数量、质量、态度等均作为考核的指标, 形成从“德、能、勤、绩”等多方面、多维度对教师的劳动进行较为科学、公平、合理的综合考评;坚持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的原则, 反对“精神万能”和“拜金主义”两种极端, 建立以物质激励为主及与其相配套的精神激励制度。

在学校劳动分配制度的改革中, 应坚持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相结合的原则, 通过教师奖励制度、荣誉制度等的实施, 建立以物质激励为主的结构工资制及与其相配套的精神激励制度。

参考文献

[1]吴志宏等.新编教育管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84.

作文讲评的策略与实践 篇11

关键词:制定目标; 高效讲评; 跟进落实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3-267-01

新课标(对《全日制史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简称)明确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作文的“教”与“学”存在错位,作文虽然教师批改了,但是,中间拖的时间太久,导致教师易忽略学生习作的闪光点及存在的问题。并且,教师批改完,讲评之后,学生写作中存在的问题没有有效地、及时地解决,教师“教”的任务完成了,学生“学”的任务却是空挡。如何有效地提高作文的讲评实效性,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制定具体有序的作文教学目标

讲评作文时,有些老师蜻蜓点水,概括一番,这样对学生的写作毫无帮助。研读时重点抓好两点:一是找出本次作文学生的闪光点。二是找出本次作文需要解决的普遍问题。在研读学生习作的基础上,制定出具体的讲评目标。如在初一学生的《一件有趣的事》习作中,笔者发现部分学生的细节描写非常精彩,并将之记录下来,将此次作文课的目标定为“教学生学会细节描写”。

二、提高讲评效度

1、优秀文段和典型例文的相结合

及时、认真研读学生习作,制定好讲评目标,然后通过鲜活典型的例文的讲解、分析、评议来达成教学目标的实效性。

例文主要是优秀文章(语段)和典型例文(语段)两种。优秀文章可开阔学生视野,对学生习作有着示范作用;典型例文则让学生明白习作中的问题所在。正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典型例文有利于学生寻找修改作文的切入口。如在《我最喜欢的动物》的作文讲评中,笔者就以丰子恺的《白鹅》为例,引导学生让其明白写景状物文一般都围绕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细致的描写,学习作者在白鹅身上寄托情感这一写法。利用了学生的既有知识,给学生的写作提供示范。如特级教师王伟娟老师在进行材料作文讲评时,就如何引述材料,从不同个角度列举了学生的典型问题语段,使学生深切的感受到了在引述材料过程中存在概述罗嗦、凭空想象、交代不清、重点不突出或引述重点有偏差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学生将会形成一种直观的形象,对学生的习作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灵活运用多种讲评方式

(1)、面批与总评。讲评形式既要有全班性总评,用以解决全班学生习作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又要有个性面批,针对每个学生的个体问题,与学生共同诊断问题所在。点面结合,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2)、学生自批、互批。新课标强调“要引导学生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学生自批有利于学生自我反省,认真审视自己作文中的得失;而学生互批则可使学生相互交流作文,取长补短。自批与互批的有机结合,可唤醒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3)、创新讲评方式。

面批与总评、学生自改、互改这些都是较传统的讲评方式,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结合本班的教学实际,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创新讲评方式,前文所举王伟娟老师的那节作文课,作文材料是关于医生与助手间的一个小故事,王老师就巧妙的将学生作文的主要问题命名为病区、症状,将针对的措施和解决的办法命名为处方,虽然只是名称上有变动,但教学的智慧彰显无疑。

3、鼓励人人达标

正如罗丹所说的“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眼睛”,其实每个学生都有写作的潜能,教师要善于挖掘,不断地唤醒与激励。教师讲评习作时,应从学生的作品中找到与本节课所设置的教学目标相一致的闪光点,哪怕是学生习作中的一小句也可,面尽量广,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鼓励,培养学生写作的自信心,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信心和兴趣的护航,何愁写不出优秀的文章呢!比如我在讲评活动中,设置了“我写我秀”、“片段欣赏”、佳作(句)亮相”等环节,尽量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让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自己的作文,借此来唤醒和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三、注重跟进落实

老师讲评过后若无相应的巩固训练,那么之前的作文讲评将如水中月、雾中花般虚无飘渺。讲评过后,学生要学会借鉴同伴的经验,对自己的文章进行修改,把学到的技巧迁移到自己的文章中。张志公先生说过:“与其让学生每两周写一篇作文.倒不如让他们少写几篇,反复修改”。学生学会修改文章,在反复修改自己作文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写作的快乐及成就感。

课后还可设置写作情景训练,以巩固讲评课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如在“教学生学会细节描写”的作文讲评课中,讲评结束后,笔者便布置了一个情景训练:“她骂他是混蛋”,请学生添加肖像、心理、语言、动作、环境描写等细节描写扩写该句子,有效地巩固了作文课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如果说作文讲评仅仅是处于理论阶段,那么巩固训练将很好地让学生运用所学技能和知识切实提高自身的写作水平。

总之,以讲评来促进学生的写作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制定一个具体详细的目标、发挥个人的主观人动性高效讲评、注意落实,三者缺一不可。

参考文献:

[1]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管理与实践策略 篇12

一、工科大学生的英语学习主要特点

在中国工科大学人才培养中普遍存在重知识识记轻思维能力, 重理工轻人文、重传承轻创新的现状, 工科的大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也折射出一些特点。

(一) 被动学习

工科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 普遍比较被动, 很少会主动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被动的接受知识, 这种被动学习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课前很少会预习要学的内容;2.课堂很少会跟着教师的授课进度积极配合教学, 多数时候无法跟上课堂节奏3.课后很少复习和练习所学过的知识技能。这种被动的学习态度往往贯穿大学英语学习阶段。

(二) 动机功利

不少学生学习英语并不是基于掌握这个国际化的语言工具, 或者说可以利用这个工具扩大视野增长见闻, 或者在今后的科研当中便于查阅国际文献。大多数学习英语的目的仅仅是应付期末考试, 应付四六级英语考试。这种功利且短视的动机造成不少学生学习主动学习英语时间短, 仅仅在考试前一段时间突击学习, 考完之后, 英语书就束之高阁。

(三) 缺乏学习理论

工科大学生学习英语的过程中, 往往缺乏对语言课程学习的理论认识, 认为英语的学习就是死记硬背, 无法认识到语言学习也有其学习理论和学习方法。不少学生认为英语学习就是背单词, 读课文, 听录音。不少学生在学习当中厌恶背单词, 不懂语法句法, 进而很难迈过语言学习的门槛。

(四) 人文素养缺失

工科高校人文教育的缺乏和不受重视, 导致工科学生人文素养普遍较低。这不仅严重妨碍学生的成长成才, 也不利于综合性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在工科院校, 相当多的学生人文社科知识基础薄弱, 结构单一。由于人文素养的缺失, 导致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难于理解相关的人文知识和背景。

二、基于工科大学生的英语教学管理策略

(一) 强化语言输入环节

在工科院校中, 不少学生学了英语往往也是不能说, 听不懂, 读不懂, 写不好, 造成这种普遍现象的原因是过去在我们的英语教学当中往往比例失调, 读写多于听说。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语言输入严重不够。针对这个问题, 我们在实际教学当中要鼓励学生培养科学的学习习惯, 让他们认识到语言的学习是循序渐进的, 而非一蹴而就。要提高语言输出, 无疑要加强语言输入。我们在实际教学当中, 鞭策和鼓励学生加大英语阅读量, 精读泛读相结合, 同时大量提高听力输入, 精听泛听相结合, 只有这样才能逐渐培养其语感, 从而带动多种英语应用能力协调发展。

(二) 量化管理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 要量化学习目标以及管理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尽可能避免学生的学习流于形式。笔者所在学校针对这个情况制定了学生平时成绩管理办法, 具体如下:读写课考试成绩占总评成绩30%, 期末考试成绩占70%。在平时成绩中又分为考勤, 课堂表现, 以及作业三项。具体到每节课的迟到早退以及旷课都有相应的扣分, 每单元的作业完成情况以及每堂课的表现情况都会如实记录到平时成绩表上。这样可以规范学生的学习习惯, 做到形成性管理。

(三) 培养学生兴趣, 增强课堂趣味性

英语教学不能是传统的填鸭式教学, 课堂授课不能是单纯讲解单词、课文、练习的简单模式。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这门课没有兴趣, 学习肯定是被动的, 而且效果无疑很差。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每册书每篇课文自身的特点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 从而科学的安排教学。在教学中, 教师作为引导者, 不是一味的传授, 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 同时课堂授课的形式也要灵活多变。教师每堂课前可以布置一些主题任务要求学生课下准备, 任务的设计尽量能激发学生兴趣, 这样再到课堂上就会形成更好的参与氛围。

(四) 优化知识结构, 提高人文素养

在英语教学当中, 教师必须主动转变英语教学是单纯教授知识的观念。在教授知识的过程中, 教师必须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必须把教书与育人有机地结合起来。针对工科大学生人文知识面普遍狭窄, 结构单一, 甚至对基本文化常识也知之甚少的情况, 英语教师在英语课堂上对工科大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普及是很有必要的。教师选择一些经典的英语人文知识进行教学, 鼓励学生多阅读外国人文著作;教师也可主动开设基础的人文学科课程和讲座, 这不仅可以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 还可以提高对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不断全面提升学生素质。

(五) 开办第二课堂

大学英语课外活动是大学英语课堂的有益补充, 使大学英语教学延伸到课堂之外。教师重视、开设和开展富有成效的课外活动, 是有效培养学生语言综合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我们可以采取多种方式:一学校可以开通英语广播。通过校园广播电台播放英语新闻或者其他英语有声资料, 形成一种全校范围内的英语学习氛围。二大力开设“英语角”活动。“英语角”活动是学生自主训练和提高英语应用能力的一种有效形式, 深受广大学生的欢迎。总之, 结合工科院校大学生的英语学习特点, 我们可以有的放矢的采取针对性的教学管理策略, 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进一步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 为适应今后的社会经济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亚斐, 刘桂文.基于理工科大学生的英语教学策略探析.

[2]王凤香.促进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提高的大学英语教学[J].黑河学刊, 2010, (7) .

上一篇:旧件测绘与计算下一篇:教师如何有效听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