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教学实践的新策略研究--2017年发表

2024-06-22

一体化教学实践的新策略研究--2017年发表

一体化教学实践的新策略研究--2017年发表 篇1

一体化教学实践的新策略研究

烟台工贸技师学院 杜美华

摘要:自2009年全国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学改革启动以来,各地区试点院校都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我院2012年启动一体化教学改革,2016年顺利完成首轮教学实践工作,并取得了可喜成绩。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诸多问题。目前正积极探索,尝试进一步完善一体化教学模式,使之具有广泛应用价值,为中国制造2025和半岛区域经济发展培养更多合格技术人才。关键词:技工院校 一体化 教学改革 实践探索 项目引领

实施一体化教学改革,是推动技工院校教育教学工作改革发展的重要抓手,也是技工院校在新形势下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必须持之以恒、大力推进。

一、纵观技工教育,一体化教学改革已取得了可喜成绩。

首先,明确了一体化课程改革方向。通过一体化课程改革试点工作,明确了一体化教学改革的基本原则、流程、主要内容和保障措施,提出了实现教学标准、教材、场地、师资“四个一体化”的任务。

其次,课程开发取得突破。依照一体化课程开发技术规程,试点专业普遍开发了齐备的一体化课程教材、学材。新教材打破了传统教材的编写模式和结构体系,为一体化教学组织与实施奠定了基础。

最后,储备了一体化师资。目前,一批一体化教师已承担起课改的重任,成为推动一体化教学改革工作的“中坚力量”。

电气自动化专业作为我院首批在一体化课程改革试点专业,亦取得一定成绩。主要成果有:完成一体化课程标准制定、学习工作站建设、教材学材开发、班级教学试点实施与评价等,实践过程中收获颇丰。一是教师能力得到普遍提高。通过广泛参与课程开发、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研讨等活动,教师综合能力迅速提升。二是学生素质和能力显著增强。通过教学实践、过程评价、技能比武、鉴定考试数据分析、企业反馈等信息调研,试点班级学生整体职业素养和技能明显高于非试点班级。

虽然取得一定成绩,但在一体化教学组织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新的问题。

二、目前面临的困境和突出问题。

1.师资队伍的能力制约了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广泛推广。一体化教学模式对任课教师能力和素质提出极高要求。任课教师首先要具备较高的专业技能;其次,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再次,要具备较高的课堂教学组织能力。然而,一名教师可能需要数年的锤炼,才能完全具备承担一体化课程教学组织的能力。目前,我们专业只有不足四分之一的教师能胜任。

2.实训场地设施不足影响了一体化教学效果。一体化教学实践对设施设备数量、种类要求较高,场地布局标准高。而且,每个专业通常有多个平行班级,诸多学校并不具备全面开展一体化教学实践的条件,这种先进的教学模式难以大规模推广。

3.技工院校学生自身学习能力不足,一体化课程改革实施举步维艰。随着职业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技工院校学生整体素质和能力持续下降。一体化教学模式下,学生需要具备较高的自主学习、自我约束、团队合作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一年级阶段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约束能力低下,是当前一体化课改推进的又一阻力。

4.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最近几年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工业领域正在进行一场新的革命,新技术、新材料层出不穷,技工院校需要紧跟科技步伐,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方能为社会提供可用的技术人才。

为了破解上述难题,结合已有的课程改革经验,着眼于烟台智能制造2025,我们拟通过开展更深层次校企合作、改进人才培养方式,使课程内容和教学组织上更加贴近本地区教育教学实际,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优秀人才,并带动本地区技工院校齐头并进,促进本地区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三、创新实践思路:

1.校企深度融合,凝练典型项目,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并加快教师队伍培养。

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工作,校企合作是基础。校企合作的深化,是教学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的必然。通过与本地区有竞争优势的企业深度融合,抢抓智能制造发展机遇,梳理未来专业岗位新要求,提出迎合本地区制造业发展的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

在此基础上,整合典型工作项目,构建既科学合理又满足本地区未来5-10年发展所需人才的课程体系。例如本地区制造业3D打印技术方兴未艾,工业机器人应用技术也将成为区域地区经济发展的新亮点,急需大批技术人才。在新一轮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应当及时融入新技术领域知识和技能项目。

在校企合作中,通过开展教师顶岗实习,走出去、请进来,企业专家进课堂等方式,给教师能力提升提供可靠保障,打造一体化教学师资队伍质量。2.探索创立具有广泛推广价值的一体化课改新模式。

(1)一年级以学法训练和基础课程、浅显的专业理论知识学习为教学内容。

(2)二年级起采用“典型项目引领”“工、学、做一体”教学组织形式。

(3)毕业学期完成项目设计制作。3.具体实施策略及其价值:

(1)一年级为学习能力培养及基础知识学习阶段,通过“听”“说”“读”“写”“看”“练”“想”六步学法训练,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奠定专业学习基础。

学法训练的课程载体为语文。语文是人类社会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是人们相互交流文化思想的工具。学生经过小学、中学阶段的学习,语文知识相对数学等更易于接受。同时语文教师的语言表达生动、流畅,课堂内容丰富,方式多样化、较高的感染力、号召力,能吸引学生主动进行参与,从而激发学生兴趣,慢慢地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就能得到培养。

开设适量基础课或浅显专业理论课,为后续一体化教学做好铺垫。鉴于技校学生自主学习和团队协作能力普遍偏低,一年级适当开设一定数量的基础课程或学习初浅的专业理论知识,可以为学生今后一体化课程学习奠定一定的专业基础,使后续分组、分项目学习能够较为顺利实施。

(2)项目引领,助推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提升。通过一年级的学习,学生的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得到提升,并具备一定专业知识。此时,引入层级递进的工作项目,将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嵌入其中,通过“学做合一”的一体化教学组织形式,学生的职业技能不断提升。但实施过程中,应当考虑以下问题:

在教学场所设置上按项目布局,建立开放式格局,有效利用空间。同一内容可以设计多个功能相近的训练项目,既可以兼顾平行班级,也可以用于学生分组练习。学习活动和资料查阅等可以设立在公共区域满足各项目需要。

适量引进企业项目或部分生产环节是丰富和发展实训项目的有效途径。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校企深度融合,不仅体现在技术联合开发上,亦可以通过引进适用项目进校园,使教学任务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下完成,学生的作品作为生产的终端产品接受企业产品标准的检验,既能培养学生质量意识,又检验了教与学成果,也有利于为企业节省人力成本,实现共赢。

项目引领的一体化教学模式也是工匠精神培育的有效载体。中国制造2025对技能型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在项目化教学组织形式中,过程考核、跟踪评价能有效地监督、控制学生行为,为了实现预期目标,在完成项目任务过程中,团队成员需要严谨细致、一丝不苟。为了拔得头筹,他们更是需要精益求精、力求完美,工匠精神得以发扬光大,无形之中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3)增设毕业设计与制作项目,提升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第一轮的一体化课程改革试点期间,学生逐次完成所设课程内容,虽然掌握了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但综合运用能力稍显不足。尤其遇到新问题时会紧张、焦虑。毕业制作项目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从导师团队设定的项目筐中选取而不是随意设定。项目完成过程中,学生通过查阅收集资料、构思设计、、制定工艺、加工制作、项目验收等活动,体验产品制造全过程。期间,教师要加强过程监控,避免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较大偏差,无法达到预期效果。通过毕业制作,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会正确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养成勇于攻坚克难、追求卓越、敬业爱岗的良好品格。

总之,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改革的目的是为社会发展培养所需技术人才。当今世界,技术进步和知识更新越来越快,我们唯有不断探索与创新,方能使一体化教学模式日臻完善,并得到推广,让技工教育在人才培养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曾萍陈义华对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职业》 2015.11.12 [2]游乙龙 论技工院校电气自动化专业高技班开展毕业设计维普网2015.02

上一篇:教心听课感受下一篇:干沟桥游玩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