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

2024-10-16

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精选8篇)

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 篇1

2012年中国人才发展论坛论文

高校创业教育促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

【摘要】创业教育不仅是企业创建技能的教育,更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模式,是以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为目标导向的素质教育,包含企业家精神与素质的教育、创业意识教育和创业技能教育三个层面的内容。创业教育做为当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促进大学生创业和就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近年来有了较为迅速的发展,出现了创业学院和强化班等模式,但也存在着课程单

一、教学方式和方法滞后、师资不足等突出问题。为此,应该树立正确的创业教育观念和理念,构建完善的创业教育体系,积极进行创业师资及相关课程与平台建设。

【关键词】创业教育 创新创业型人才

一、创业教育理念的提出

联合国教科文总部在1988 年10 月发表的《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优先行动框架》中强调:“高等学校必须将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高等教育应主要培养创业技能与主动精神;毕业生将愈来愈不再仅仅是求职 者,而首先将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为此,要求国家和学校“实行开放政策,以便培养更多不同类型的人”;要求教师“不应仅仅传授知识,而且必须把重点放在教学生如何学习,如何发挥主动精神上”,培养学生“在多元文化环境中能独立思考和协同工作”。随后,主要发达国家纷纷采取措施,在其教育政策中提出了重视和加强创业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并得到高等院校的积极响应,进而培育出大批有创业意识与创业能力的毕业生,有力地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我国高等教育系统对创业教育理念的正式回应始见于1999 年1月公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计划》提出要“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鼓励他们自主创办高新技术企业”。2002 年4 月教育部确定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等8 所高校为创业教育试点单位。2010年5 月4 日“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发布,同年5 月13 日教育部高等学校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成立,这标志着我国创业教育由试点、探索的阶段进入全面推广的阶段。

创业教育作为知识经济条件下产生的一种国际教育新理念,已经成为国内外各高校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正处于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因此,高校如何培养出创新创业型人才就显得尤为重要,但从目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现状来看,主要存在人才培养规格单

一、创新型人才与创业型人才的培养相对独立、两者相关度与系统性不强等诸多问题。

二、创新创业型人才概念

创新是大学的灵魂,创业是大学的社会责任。一般意义上来说,创新创业型人才是具有首创意识、冒险精神、企业家思维、创新创业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和管理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它在内涵和外延方面既不等同于创新型人才,也不等同于创业型人才,更不等同于创新型人才与创业型人才的简单叠加,而是以创新与创业教育为基础平台培养出来的复合型实践人才。

创新创业型人才有其特有的素质特征,包括创新创业人格、创新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这些素质特征也是界定何为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重要衡量标准。其

2012年中国人才发展论坛论文

中创新创业人格是基础,它指个体非智力因素方面应该具备的素质,比如责任感、自信心、意志力等方面。创新创业意识是动力,主要表现在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创新创业的兴趣、动机等方面。创新创业能力是核心,它应包括创新创业态度,创造性和革新能力,把握和创造机会的能力,对承担风险进行计算的能力,懂得一些基本的企业经营概念,如生产力、成本和自我创新创业的技能等。

三、我国高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现状

我国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业教育”项目的成员国, 早在1991 年就在基础教育阶段试点创业教育, 由原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牵头组织了六省市布点研究和实验,但是这项实验未能推广和坚持下去, 因而没有成为全国教育改革的主流。1999年1月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已明确提出“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我国的创业教育兴起是伴随着创业活动的开展而逐步推开的。自1999 年在清华大学举办第一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以来, 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全国学联又在全国开展“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以及部分高校开展的创业案例大赛、NCGE高等院校创业教育案例大赛等较大规模的创业活动,从而掀起了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潮, 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我国部分高校一直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有力地推动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也形成了一些特有的创新创业教育及人才培养方式。第一,以提高学生整体能力为侧重点的创新创业教育。以专业为依托, 以项目和社会为组织形式的创业教育模式,该模式重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构建创新创业所需知识结构, 完善学生的综合素质, 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结合起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第二,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技能为侧重点的创新创业教育。通过建立大学生创业园、创业管理培训学院等专门机构开展创业教育,教授学生如何创业, 并为学生创业提供资金资助以及咨询服务。第三,综合式的创新创业教育。将创新教育作为创业教育的基础,在专业知识传授过程中注重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同时为学生提供创业所需资金和必要的技术咨询,建立试验中心和创业基地。

四、高校在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高职院校的使命感不强。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性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可见,建设创新型国家,是高等院校承担的历史使命。然而,目前的高职院校刚刚从2005年起的办学水平评估中走出,又迎来了省级示范校、国家示范骨干校的创建及第二轮人才培养水平工作评估等工作。根本没有机会潜下心来,研究如何面对国家发展的形势,调整高职院校的发展方向。使学校发展与国家发展相吻合。作为教育大省的江苏省,共有高等院校约为120多所,自愿申报通过省级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建设的院校有40所,其中高职院校只有18所,约占高职院校总数的23%。

2、高校教学管理部门对创新创业教育认识不到位。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而在来自中国教育新闻网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本科院校工作人员认

2012年中国人才发展论坛论文

为开展创业教育非常必要和有必要的比例高于专科院校。选择可有可无和无必要的专科院校工作人员占的比例较高。其主要原因是高职院校将毕业生定位于“从事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等第一线的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整体复苏,使高职毕业生就业环境尚好,到2010年底,各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协议就业率均达9O%以上。因此。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创新创业教育积极性不高。教学工作中,为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有显著的提高,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教育及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的力度不够。主要体现在课程体系构建中。创新创业类课程是作为选修课程或根本没有此课程的存在。教学系统对创新创业教育认识不到位,还只是停留在口头上,参与热情不高,主观上推向学工系统,被当作学生活动或第二课堂的内容,没有走进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主战场。尽管全国各地有不同形式的“挑战杯”或“大学生创业规划大赛”,但高职院校大多运用课外活动形式,由学生自发组织参赛,受众面比较少。

3、高校创新创业基本设施、保障制度及人力资源等要素匮乏首先。首先,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基本设施匮乏。缺少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平台,即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区。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区建设只是少数院校的行为。作为争取国家示范骨干或省级示范的亮化工程而存在。高职院校现有实验实训基地只能满足基本教学所需。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扶持力度有限。其次,大学生创新创业相关制度建设不健全。缺少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组织部门、管理方式、工作内容、监督检查及奖励机制等方面的制度规定。高职院校内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往往借助政府部门举办的“大学生创业挑战赛”或“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活动。由学生工作部门牵头组织实施.而与教学部门的主体教学工作脱节。出现学生工作部门实施学生的素质教育,教学工作部门实施学生的职业技能教育,以致两者不兼容的局面。最后,高校中从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人力资源有限。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除参加相关部门组织的活动以外。主要是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且师资大都由青年辅导员教师承担,缺少创新创业经验。这些教师是从校门到校门。对社会人才需求规格、专业技术发展趋势、经济发展热点、创业基本流程等基本问题认识不清,同时又缺乏专业技能,使其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课程成为一门求职技巧介绍类课程,而缺乏对大学生主动创新创业、勇敢创新创业的思想灌输和能力培养,缺少创新创业实战训练与尝试。所以出现了大学生就业多以“公司求职就业”为主的方式。

五、构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从国家及各省市的“十二五”规划中可以看出。创新型国家、创新型经济建设是未来五年乃至十年的主旋律。高职院校应认清形势,主动适应时代与社会发展经济要求。确定学院的人才培养规格与行业、岗位的基本定位 将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作为未来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

1、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积极构筑“2431”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以培养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以区域经济建设为根本的“2431”创新创业型的人才培养模式。“2”是指两个教育培养主体。即学院和合作企业共同培养.商定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4”是指学院与合作企业的四种合作,即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3”是指人才培养质量实行三方评价的体制。即学院、企业、行业分别进行评价;“l”是指一个贯穿,2012年中国人才发展论坛论文

把工学交替、校企合作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始终。具体表现为校企双方合作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打造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共建生产型实习实训基地、共同开发教学资源、合作推进就业等方方面面工作中。运行原理2在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的基础上。校企双方根据社会人才需求的数量、类别确定招生的专业和规模:校企双方专业人士根据专业岗位的能力要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并在校企“四个合作”的基础上。保证人才培养工作的顺利开展;对人才培养质量的鉴定是通过学校、企业、行业等三方借助一定的评价标准进行评价。实施方式:“多样化、前移式”订单人才培养与“小循环+大循环”的轮岗实训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积极开展“多样化、前移式”订单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创新。“多样化”是指人才订单培养形式的多样化,如可以是“整班建制”或“随机组合制”;“前移式”是指岗前培训内容前移嵌入到校内人才培养方案内。实现学生一入校门即是企业员工,学生一出校门即能适岗工作。我院在“苏宁销售工程师班”、“顺丰班”、“优配班”等多个订单班的人才培养尝试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这种融企业文化、职业操守、企业忠诚、岗位操作于一体的订单培养方式,取得了学校、企业、家长、学生四方满意的可喜成果。轮岗实训是指学生在企业不同岗位间进行轮换训练和培养。以达到培养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目的的一种实践教学模式,它是实现创新创业教育非常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如我院的连锁企业经营管理、软件技术等专业与苏宁电器有限公司、北京华联南京分公司等共同建立了轮岗实训基地。使该项工作取得比较好的成效。在轮岗实训中。积极探索“小循环+大循环”轮岗实训运行机制。“大循环轮岗”,是指学生在企业部门之间进行循环;“小循环轮岗”是指部门内部岗位的循环。每个岗位都明确企业指导老师,实行专业老师、企业老师共同负责管理。以企业指导老师为主的轮岗实训机制,形成了学校—专业指导教师—企业部门主管—学生干部的管理网络。在学生轮岗实训中,专业课教师既是班级管理者,又是实训的指导者:企业部门主管既是企业的员工.又是学生的实训指导教师。整个管理网络各司其职,以培养学生岗位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很好地实现了“工”与“学”的交替。

2、重构课程体系将全面素质教育融入到教学全过程。

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是实现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课程体系构建的基础是人才培养目标,即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课程体系构建的特点是将创新创业型教育贯穿于职业教育的全程。本文以连锁企业经营管理专业为例。说明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通过第一个学年的学习与训练。实现学生顺利“入门”;第二学年的学习与训练,实现学生有效“人行”;第三学年的学习与实践,实现学生成功“人职”。经过三个学年的学习与训练。实现学生职业创业能力和素质的递进式提升。

3、积极探索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有效推动仿真模拟教学和任务驱动教学的应用,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的实战能力。

仿真模拟教学法是模仿真实的工作程序和环节进行教学,以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目的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创设连锁企业管理工作岗位,营造真实的连锁企业管理运行环境。增强学生岗位工作适应性。如仿真模拟教学法在“连锁企业门店运营管理实务”课程教学中。将一个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每个学习小组组建一个仿真模拟公司,模拟完成模拟公司的设立(公司核名、门店选址、编写“公司章程”、验资报告、公司注册、领取营业执照等)的基本流程;模拟公司运营(采购、商品定价、商品配送、广告促销、人力资源管理、收益分配等)和运营绩效评价等工作任务。工作成果以工作文案、市场调研报告、财务账簿报

2012年中国人才发展论坛论文

表、公司促销策划案、员工招聘方案、员工激励政策文案等载体呈现。模拟公司的运营,是在内部分工合作,外部有效竞争,不断创新进取的基础上完成的,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内在潜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为就业创业积累宝贵经验。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让学生在典型工作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主要原因是:一是连锁企业的工作任务比较大,学生个人完成很困难。只有依靠团队的力量才能完成工作任务;二是班级一般通过分组完成工作任务,在小组内部有分工有合作,各小组之间开展竞赛,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创新、协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对提高学生的管理能力会有很大帮助。

4、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应具备的条件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需要在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基础上两课、体育、英语办公自动化、企业设立流程管理基础、会计基础连锁经营基础市场调研与预测小循环连锁企业岗位实训连锁企业商品采购管理连锁物流配送管理实务连锁企业市场营销、艺术选修推销技巧与商务谈判商品管理实务、人力资源管理连锁企业门店管理、模拟训练大循环连锁企业岗位实训客户关系管理、挫折训练连锁店开发与设计社交礼仪、经济应文写作经济法实务创业规划设计、就业指导等生产实习、校内外创业实践得以实现。

(1)拥有“企业人+学校人”的双师素质教学团队拥有“企业人+学校人”的双师素质教学团队.以满足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师资需要‘。一般通过“专兼结合、校企共建”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思路完成,学院与企业联合培养专业教师,提高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科技创新创业能力。实现专业教师由“学校人”到“企业人”的转变。

(2)校企共同建立“大学生专业实训基地”、“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和“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大学生专业实训基地”、“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和“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构建大学生创意、创新、创业的平台,使该平台成为大学生专业训练、社会实践、创新创业体验的应用平台。

参考文献:

【1】曾殊.以创业教育带动创新人才的培养.中国教育报,2008-03; 【2】扬志勇.“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模具制造综合实训中应用.模具制造.2011.4; 【3】张玉利.创新时代的中国创业教育研究与实践,现代教育出版社,2006; 【4】李政.内在机理与发展策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5】张玉利,创业教育在国际上的发展现状与未来展望.创业管理研究.2009.3.

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 篇2

关键词:价值创新,创业,范式,创业型领导

一、价值创新战略逻辑的兴起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上, 有利可图是每个企业追求的目标, 但每个企业在收入、利润和增长方面的结果却各不相同。通过对高成长性企业和较不成功企业进行比较研究发现, 由于这两类企业采用了两种不同的战略逻辑, 即对企业战略最基本的、暗含的假设不同, 对待战略的方式不同, 导致了不同的结果。其中存在两种不同的战略逻辑:传统战略逻辑和价值创新战略逻辑。

传统战略逻辑的主导思维是保持竞争中的领先位置。在这种战略逻辑指引下, 为了追求竞争中的领先位置, 大多数企业都试图在竞争的每个主要方面都比竞争对手做得更好, 以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当大多数企业都把注意力放在赶上或超过竞争对手时, 它们最终采用的战略在竞争的各个方面都趋向于同一化, 因为这些公司在设想自己在本行业中该如何竞争方面的一套基本信条是相同的。对于顾客是谁、他们看重什么以及本行业应该提供哪些产品和服务, 他们的看法基本一致。企业遵循传统战略逻辑的一致性越大, 竞争的趋同化程度也就越高, 最终结果可能只是大家仅在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或两者的结合上进行残酷的竞争, 可选择的竞争手段越来越少, 可挖掘的竞争空间也越来越小。

而高成长性公司则采用了与传统战略逻辑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 那就是价值创新的战略逻辑。价值创新的战略视野更加宽阔, 它并不刻意追求在竞争中的领先位置, 对赶上或打败竞争对手几乎不加考虑, 它们努力寻求的是通过价值创新使自己另辟蹊径。价值创新战略逻辑的特点在于企业抛开对原有产业或产品的传统看法, 把自己当作一个刚刚进入行业的新手来思考问题, 关注于广泛地需求, 寻求为顾客创造价值的因素, 力争为顾客创造一种完全不同的消费体验。在价值创新战略逻辑指引下, 企业跨越传统概念的产业边界进行思考, 追求的是创造新的市场空间, 去发现可以带来价值创新的因素, 从而获得了企业的高速增长。有趣的是, 虽然价值创新企业并不刻意去建立竞争优势, 但最终的结果却往往是他们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了最大的优势, 形成了新的战略模式。

在新经济时代, 以能为企业带来价值的知识要素为基础的价值创新已成为企业迅速成长的动力, 由价值创新所带来的企业现有市场的扩张和新需求的创造使其成为企业成长的最优战略选择。这种战略是非“零和”的, 它不但使企业获得可赢利性成长, 实现资本快速增值, 而且增加了新的就业机会和社会财富。从这点看, 价值创新实际上是企业传统战略升华为与知识经济发展内在要求相适应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结果。

二、创业与管理范式创新

价值创新逻辑的兴起要求高管团队不能再按照传统管理范式只是进行专业化和规范化的管理工作, 而是应当把实施以创新为中心的创业战略作为企业应对当今竞争环境下的必然选择。因此, 高层管理者不仅要从传统管理理论范式角度探究高管团队的一般职能管理问题, 还要从管理创新的角度分析高管团队如何通过以创新为核心的创业过程提高企业绩效的问题, 而后者则涉及了创业管理理论体系的范式问题。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 创业精神日益深入人心, 创业活动的蓬勃兴起和展开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但是, 创业有着让人困惑的一面, 创业的世界不是整齐、有序、线形、具有一贯性和可预测性的, 而是常常出现一些似是而非的情况。例如, 看似没有潜力或潜力很低的机会可能会是一个很好的商机;你所在的组织规模越大、运作越有序、纪律越严明、控制越严格, 你对自己最终命运的控制能力就越小;创业需要周全的考虑、准备和计划, 但它基本上又是一件无法计划的事情。这一系列创业自身存在的矛盾和悖论表明, 高管团队必须擅长处理模糊、混沌和不确定性, 掌握颇有预见性的创业管理技巧, 这就需要廓清创业管理理论的体系框架。

目前, 创业管理理论体系的兴起和日臻成熟引起人们对以稳定性和有序性为基础的指导工业企业经营活动的传统管理进行反思, 并在传统管理和创业管理二者关系的问题上产生了争议和分歧, 出现了“替代说”、“阶段说”和“融合说”等不同观点。“替代说”认为创业管理与传统管理是两个不同领域, 创业管理根本不同于传统管理, 并优于传统管理。“阶段说”则认为创业管理与传统管理是两个不同的阶段, 创业管理研究新企业 (如中小企业等) ;传统管理主要研究现存的大企业。“融合说”是指创业管理和传统管理都存在自身的缺陷和不足, 因此两者有融合的趋势。这一方面表现为创业管理仍然沿用了传统管理的部分职能, 如计划、领导、控制等, 但这些内容的本质开始发生变化, 呈现“创业化”等特征;另一方面, 传统管理理论也增加了创新、变革等新的职能, 发生着管理基本假设的根本性改变, 也就是管理范式的转变。

本文认为, 创业管理具有其独特的属性, 不可能用传统的管理理论来解释, 也就不可能由传统管理来代替。正如D r u c k e r所言, “管理和创业是一体两面”, “不懂得管理的创业家, 不能存活很久;而不懂得如何创新的管理者, 也不会存活很久”。在当今日益动荡和变化的时代, “一个机构如果相信管理和创新是不同或是对立的, 则马上就会被淘汰”。创业管理与传统管理的关系体现在两者处于不断融合之中 (如图1所示) , 即传统管理与创业管理之间虽然存在明显差异, 但发展趋势不是谁“吞并”谁或谁替代谁的问题, 而是两者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最终形成一种新的理论或者说新的管理范式, 这对丰富管理理论和指导创业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三、创业理论与领导理论的融合

基于价值创新战略逻辑和管理范式创新视角, 可以发现创业理论与传统管理理论呈现出融合的发展态势, 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越来越多的研究反映出创业理论与领导理论不断地融合并形成发展了创业型领导理论。在最近几年的领导理论研究成果中, 创业的地位也日益凸现, 不断涌现出与上文所述管理范式创新相一致的情况, 即强调在快速变化和高不确定性环境下实现持续创新和变革的领导, 并形成了变革型领导等代表性观点, 推翻了传统交易型领导理论对领导者的工具性假设, 强调领导的鼓舞性角色, 主张激励下属为满足自我实现、人生价值以及潜在动机的需求而不断提升组织绩效。再如团队导向和以价值为本的领导理论, 都重强调领导者激发团队成员高参与度的能力, 主张领导者要高度自信地勾画理想愿景或蓝图, 设定一套卓越的价值观和行为来强化组织使命, 成为跟随者完成使命的榜样。可以说, 领导理论和创业理论日益交叉和融合。不再把在稳定环境下进行竞争分析的传统方法作为重点, 而是跳出了传统的计划、组织和控制的局限, 把领导重心放在了追求更加灵活和创新、具有创业属性的行为上。目前, 普遍存在两种对于创业看法:第一种是企业家英雄的故事, 主角是运用精力、努力、胆量以及好运气而扶摇直上的勇敢个人;第二类故事则承载了更多的希望, 它没有将焦点放在个人的身上, 而是放在了团队上面。这两种创业才干及精神的版本之间所存在的差别是深远的。第一种是赞扬了个人, 而第二种则称颂了工作团队甚至是整个组织。在一个全球竞争的世界里, 只有上述第二种版本的创业活动才能够为经济带来真正的希望。个人英雄主义的故事已经不再代表那种能够产生具有竞争优势的绩效的工作关心。我们依然需要个人的创业才干和精神。但是, 为了使整个组织乃至国家在当前以及未来不断提高竞争力, 我们就必须像曾经对个人企业家英雄所给予的荣耀那样对集体层面的创业才干及精神给予倡导。

近年来, 创业理论与领导理论的融合形成了一个新兴的研究主题——“创业型领导”, 研究者已经认同和初步解释了创业型领导在动态市场环境中对于企业发展变革的重要性, 认为创业型领导作为一种特别的领导方式, 是一种影响他人对资源进行战略性管理的能力, 它既关注寻求机会的行为, 也关注寻求优势的行为。在不确定性环境下, 创业型领导者必须不断地精心设计角色定义, 强调通过路径清晰来进行机会探索和价值创造, 利用积极的、创造性的发现导向掌控环境所带来的机会, 并且关注顾客、产品、取得预期的结果以及价值创造。总之, 创业型领导就是对企业家精神和专业化管理的整合, 其目标是实现企业家精神和专业化管理在企业成长过程中的协同效应, 表现为企业家精神和专业化管理在企业成长过程中不断获取、积累和逐步演进的动态过程, 而且二者融合需要依托团队甚至整个企业, 并与其他组织活动相互联系, 最终为公司构建一个竞争优势和技术增长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谭劲松.关于中国管理学科定位的讨论.管理世界.2006, 2:71-79.

[2]王重鸣, 阳浙江.创业型领导理论研究及发展趋势.心理科学.2006, 29 (4) :774-777.

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 篇3

【关键词】新媒体;理论;创业;实践

【作者单位】张江山,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

范卫锋,浙江金华人,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早年从事销售工作,2000年进入媒体行业,做过许多类型的传统媒体行业,现主要从事新媒体运营与投资工作。《新媒体十讲》是其对新媒体思考与实践的结晶。应该说,范卫峰对新媒体的认知少了些学究气,而多了些应用性,这对媒体这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无疑是极好的。对范卫锋而言,新媒体不是简单的媒体,而是战场,媒体有其“隐性权力”更有其商业与市场价值。《新媒体十讲》一书由中信出版社出版,由于范卫锋本人对内容高度重视,宣称自己是“内容的‘看门狗’”,使得该书在内容上颇具可读性[1]。关于如何界定新媒体,新媒体的类型,企业面对新媒体如何公关、如何传播、如何营销,面对90后的受众如何确定内容,新媒体的运营与创业到底该如何操作?如何选择具有投资价值的新媒体等,《新媒体十讲》进行了全面的解答。

一、出版:新媒体理论的自我实践

最近几年,在商业领域与新媒体行业出现了“脱藩”“单飞”的趋势,并在其他行业蔓延。比如理财师脱离理财机构,成为独立理财师;地产经纪脱离中介,自己独立卖房。对于这种倾向,范卫锋持肯定态度。他认为,这是互联网经济的大势所趋,“需求来自互联网、生产位于互联网、销售完成于互联网”[2]。率先脱藩者,将成为具有开创之功的人。而在新媒体行业,典型的脱藩行为便是自媒体的产生,尤其是很多媒体人从原有的体制中脱离出来,成为自媒体行业的创业者,这当中就包括范卫锋本人。“去中心、去中介化” 是这种脱藩的实质,自然会由金融理财中介、地产中介蔓延到出版、传媒,再到各行各业。

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新媒体十讲》一书的出版过程,便是这种去“中介化”理论的自我实践。范卫锋在书的“致谢”中提到,《新媒体十讲》一书是受“赞赏”出版平台鼓励推动而得到出版的。“赞赏”是一家出版平台,它帮助作者、出版人以及赞赏人(读者)建立起直接关系。想要出书的作者直接在平台上面对读者众筹,筹集到足够的资金之后再进行图书的出版。这种图书出版的新格局“打破了以出版社为核心的传统出版格局,转而将作者置于出版流程的中心,构建以作者为核心的放射状网格。”[3]《新媒体十讲》在“赞赏”中,24小时内众筹金额超过12万元,从而打破了“赞赏”出书的历史纪录。这种新的出版形式,不仅体现了互联网的消费升级,而且能够建立起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连接,这是传统出版业所没有的一个巨大优势。范卫锋将自己的理论付诸实践,足以昭示,他是一个实践者,这种实践者的姿态对我们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二、新媒体理论:通俗与实用

范卫锋对新媒体的理论架构呈现具有非常明显的通俗性与实用性特征。显而言之,新媒体是相对旧媒体而言的。范卫锋自己并没有给新媒体下定义,而是借吴蔚、魏武挥两个人的观点来说明问题,其定义角度的实用性是显然的。吴蔚与魏武挥对新媒体的界定有非常一致的地方,那就是吴蔚所说的“连接”,魏武挥所说的“深度卷入”。传统媒体长期以来被视为一种宣传意识形态的工具,它与受众之间建构的是一种单项传播关系,这种一主动一被动的关系在传统媒体中是不可改变的。而新媒体的受众更多是用户,受众与用户这两个词的定位是不一样的,作为针对用户的新媒体,用户与媒体之间是平等的,它更讲究用户与媒体之间的互动,这种关系的实质就是吴蔚所说的“连接”,与魏武挥所说的“深度卷入”。

新媒体如汹涌潮流席卷而来,在新媒体的语境之下,不仅是媒体人,企业也面临新的传播、公关与营销形态。在网络媒介的介入之下,一切的负面新闻都有可能被放大,其影响力远远超过传统媒体。如何应对,是摆在当下企业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新媒体十讲》针对这一问题给出了针对性解答。公关行为,其实也是一种传播,当然其目的不是销售产品,而是改善自身形象。范卫锋为公关传播设定了三种常见场景,并指出每种场景的应用策略:面对“重大的、社会现象级的公关、舆情事件”,其姿态要低,立场要正义,要更符合社会道德,而公关人的“身份有时候比事实更重要”;面对“行业相关者”,“让自己成为势能的垄断者,风口的鼓动机”,简而言之就是要让投资人相信自己能够成功;面对“消费者、用户”,由于这种公关更接近于销售,要表达价值这个核心诉求,简而言之就是要“卖情怀”。

对于新形态下的传播与营销,最有力的武器毫无疑问是软文、图片与视频。范卫锋以实例来说明好软文、好图片和好视频的标准。澎湃新闻上线与改编之时,其主编邱兵分别写了两篇非常典型的软文《我心澎湃如初》《月亮和3000人民币》,吸引了大量用户自愿阅读,自愿传播,甚至受其影响,改变了自己的观点。2014年,一组图为《凡·高为什么自杀》宣传支付宝,在“读图时代”的今天,无图片不传播,好的图片显然是好的传播武器。“一条”视频上线之后,其所制作的视频满足了中产阶级优雅生活品位的要求,符合好视频的标准。可以说针对新媒体的传播、公关与营销,范卫锋所提供的策略是极具针对性的,可操作性极强,对于在企业从事新媒体工作的人员而言,极易上手。

三、新媒体创业:经验与实践

《新媒体十讲》从新媒体的理论出发,其落脚点在新媒体创业上。市面上创业的理论很多,但具有行业针对性的很少。媒体,尤其是新媒体的创业该如何开展,对于很多不了解新媒体,沒有实际操作经验的人来说是无从下手的。范卫锋无疑二者兼备,其媒体与商业双重的背景使他在新媒体理论与新媒体创业上都颇有成就。理论自然不用再多说,其在新媒体创业领域更是一个标杆型的存在。他运营的自媒体“范言直谏”在业界有很大的影响力,而他牵头成立的高樟资本,一期便已经融资3个亿。应该说《新媒体十讲》谈及的新媒体创业理论是基于范卫锋自己的经验,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nlc202309081345

《新媒体十讲》从新媒体的定位、突破、扩张、商业模式四个角度探讨了新媒体创业的问题。新媒体的定位实际解决的是“新媒体能做什么”的问题。在“去中心化、去中介化”的大趋势下,新兴的自媒体不能再走中介化的老路。新媒体最初可能只是某个产业的补充,但是其站稳脚跟后,很容易便能成为独立的产品体系与生态系统。

在解决了“新媒体能做什么”的问题之后,下一个要解决的问题便是如何起步。在起步阶段,新媒体要以用户为中心,尤其是要关注核心用户的需求。“新媒体产品的有趣之处在于,如果你能够真的拥有1000名铁杆粉丝,你往往也能拥有1万、100万名广泛用户。”[3]在成功取得突破之后,扩张问题就会成为接下来的重要问題。新媒体产品,发展速度至关重要,在最早的180天,你的产品是否能够快速地占领市场是产品能否生存的关键,所以这个时候需要推广,必要时要舍得花钱,而且要花得“对位”。

关于新媒体商业模式的问题,《新媒体十讲》强调,探讨商业模式的前提是拥有“对用户有价值”的产品。商业模式需要进行探索,归结起来都逃不脱卖用户这个范畴。新媒体在探索自己的商业模式时,经常会涉及需要资本投资的问题,而范卫锋认为,媒体是有“隐形权力”的,这也是媒体能够获得商业投资的关键。有价值的新媒体最大的特征便是垄断性。它是否能在自己所处的行业、品类、概念、地域、场景、人群中处于垄断地位,这是评价新媒体价值的关键。

《新媒体十讲》一书,还有很多有价值的论述,比如对90后特征的分析,对病毒内容的阐释等,这一切都是围绕书的整体架构进行的。新媒体发展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大势所趋,理解并把握这个趋势是每个媒体人的本能追求。《新媒体十讲》给我们提供了新媒体理论,为我们讲解了实例,同时也给我们提供了指导实践的方法。作者范卫锋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在指导新媒体人创业的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1]范卫锋.我要做内容的“看门狗”[EB/OL].http://news.sina.com.cn/m/pm/2015-11-09/doc-ifxkniup6254694.shtml,2015-11-09.

[2] 范卫锋,新媒体十讲[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3]李天真.赞赏——“要让中国所有写字的人都能站着挣钱”[EB/OL].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4-12/18/c_127315738.htm,2014-12-18.

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 篇4

在线考试

第 1 题

收藏

现有技术的改进和完善引起的渐进性、连续的创新,这属于()。(10分)

A.模仿创新

B.原始创新

C.根本性创新

D.渐进式创新

答题情况: 正确选项:D 你答对了!解析: 暂无解析!

本题共10分 你获得:

第 2 题 10

收藏 在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工艺创新较产品创新有先行相对优势,然后产品创新才转变成为主导地位,这属于()创新模型。

(10分)

A.系统集成网络模型

B.逆A—U创新模型

C.莲花型创新模型

D.A—U创新模型

答题情况: 正确选项:B 你答对了!解析: 暂无解析!

本题共10分 你获得:

第 3 题 10

收藏

根据熊彼特创新理论,()是经济兴起和发展的主要原因。

(10分)

A.科学发明 

B.技术进步

C.生产管理

D.创新

答题情况: 正确选项:D 你答对了!解析: 暂无解析!

本题共10分 你获得:

第 4 题 10

收藏

在某个方面紧跟领先者,在市场中不断寻找出击的机会,及时从“缝隙”中切入,搞好“切入面”的创新工作,这属于()。(10分)

A.进攻型战略

B.防御型战略

C.游击型战略

D.技术跟随战略

答题情况: 正确选项:C 你答对了!解析: 暂无解析!

本题共10分 你获得:

第 5 题 10

收藏

基于创新对象,技术创新可分为()。(10分)

A.自主创新和二次创新

B.原始创新和模仿创新

C.产品创新和过程创新

D.渐进性创新和根本型创新

答题情况: 正确选项:C 你错选为:B 解析: 暂无解析!

本题共10分 你获得: 0

分 第 6 题

收藏

新古典学派提出创新成立的条件只有新思想的来源。(10分)

A.是

B.否

答题情况: 正确选项:B 你答对了!解析: 暂无解析!

本题共10分 你获得: 10

第 7 题

收藏

敏捷创新制造是网络经济下技术创新的新模式。

A.是

B.否

答题情况: 正确选项:A 你答对了!解析: 暂无解析!

10分)

(本题共10分 你获得:

第 8 题 10

收藏

新古典学派重视对技术创新“黑箱”内部运作机制的揭示。(10分)

A.是

B.否

答题情况: 正确选项:B 你答对了!解析: 暂无解析!

本题共10分 你获得:

第 9 题 10

收藏

技术创新不是企业的孤立行为,而是由国家创新系统推动的。(10分)

A.是

B.否 答题情况: 正确选项:A 你答对了!解析: 暂无解析!

本题共10分 你获得: 10

第 10 题

收藏

根据技术推动模型,创新是以基础研究或科技为起点、以市场为终点的直线过程。

A.是

B.否

答题情况: 正确选项:A 你答对了!解析: 暂无解析!

本题共10分 你获得: 10

创新理论与实践概论题 篇5

2.在实际政治生活中,党的一元化领导体现为(P197)。(多选)

A党委制和党组制B党管干部制度C归口管理制度D党委领导下的集体负责制

3.地方政府体制结构的形成是(P188)的产物。(多选)A政治B经济C文化D社会发展

4.随着个性心理学的出现,智力一词被广泛运用,出现了一些有关智力结构的理论,如(P7)等。(多选)A二因素论B群因素论C智力的三维模型D个人论

5.科技发展的指导方针是(P298)。(多选)A自主创新B重点跨越C支撑发展D引领未来

6.创造性教育要特别考虑到(P344)。(多选)

A呈现式、发现式和创造式B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的效果

C创造教学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关系D学科教学、教学方法和课外活动的作用

7.勤奋学习对创新能力提高的作用是(P67)。(多选)

A创新能力开发的必然要求B必须明确范围,突出重点C应寻求技巧D提倡创造性学习方法

8.创新方法类型中的交流激励型,基于交流激励创造规律原理的具体技法有(P118)。(多选)

A交流激励法B智力激励法C竞技赛场激励法D信息交合法

9.行政创新的实现途径主要有(P240)。(多选)

A扩大民主,实施权力下放B健全法治,保障民主权利C转变职能,完善公共治理D以上都对

10.开放教育具有的基本特征是(P346)。(多选)

A以学生和学习为中心B以教师、学校和教学为中心

C采用各种教和学的方法和手段D取消和突破种种对学习的限制和障碍

11.主要创新方法中的类比法按原理可分为(P131)。(多选)A直接类比B拟人类比C象征类比D幻想类比

12.(P338)是未来教育学习和生活的四大支柱。(多选)A学会学习B学会做事C学会做人D学会生存

13.创造性学习方法包括(P68)。(多选)

A从“学会”到“会学”B从求知到求智C从“占有”到“追求”D从面向过去到面向未来

14.创新能力行为标准中,创新思维的技能包括(P75)。(多选)

A掌握灵感思维与直觉思维B掌握发散思维C掌握横纵思维D掌握逻辑思维与辩证思维

15.从不同的阶段性划分来看,科技创新过程可以区分为(P273)。(多选)

A感性阶段B概念化阶段C研究开发阶段D设计阶段

16.合理知识结构具有的特点是(P70)。(多选)

A具有高度准确、着眼于联系的概念B具有双重知识结构

C具有大容量的知识功能单位D具有大量程序性而不是陈述性知识

17.非逻辑思维主要表现为(P94)。(多选)A直观思维B联想思维C幻想思维D灵感思维

18.创新主体为了实现创新目标,会表现出一定精神的状态,主要表现在(P106)。(多选)

A盲目自信B以求真与合作来应对复杂性C以乐观与毅力来应对不确定性D以冒险与奉献应对风险性

19.在激励法的自由畅谈阶段,要遵守下述规定(P122)。(多选)

A不准私下交谈B不准代表他人发言C与会者一律平等相待D应力求简明扼要

20.地方政府体制结构的改革之一是坚持改革稳定进行,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P192)。(多选)

A需要进行宏观的战略思考和运筹B需要循序渐进、平稳过渡C革命D剧烈变动

21.创新的个性的特点主要为(P56)。(多选)A勇敢 B甘愿冒险 C不具有幽默 D独立性强

22.创新能力行为标准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P76)。(多选)

A学会处理分歧B运用头脑风暴法C运用类比法D运用结合法

23.智力的基本要素包括(P101)。(多选)A记忆力B思维力C观察力D注意力

24.以问题为中心的理论创新过程包括(P142)等方面。(多选)

A批判性思维B逻辑思维C辩证思维D相关学科知识

25.公共服务型政府具有的一些特点包括(P211)。(多选)

A民主、人本型政府B法治政府C责任、服务型政府D透明、诚信政府

26.科技创新的特性包括(P269)。(多选)A复杂性B不确定性C高风险性D高投入性

27.对公务员来说,最重要的保护则是允许探索、允许失败。(判断)

28.广泛的兴趣,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敏锐的观察力,多想多思,不是发现问题的基础。(判断×)

29.科学技术作为直接的生产力,对总产出能力的提高产生间接的作用。(判断×)

30.经济增长以知识为基础,科技创新是核心和关键。(判断√)

31.教育创新体系是培养创造精神和创新型人才的关键,是知识创新的基础。(判断√)

32.自主创新(再次创新)是在原有创新成果基础上,进行深度开发或多向拓展,不断改进和创新。(判断P4×)

33.人们干任何事情总是希望一举成功,害怕失败,这不是人的本能。(判断)

34.联想,是从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活动过程。(判断)

35.在行政体制创新中,实现行政组织体制的创新是其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内容。(判断)

36.对知识资源的开发利用,最本质、最根本性的是创新。(判断)

37.创新的机理是突变论,是原有极限的突破、新事物的产生。(判断)

38.类比联想是按照事物之间在原理、结构、形状等方面的相似性进行联想,期望从现有的事物中寻找创新的灵感。(判断)

39.制度是人们创造的用以约束人们相互交往行为的框架,是人们依据一定的价值目标而理性地制定出来的行为规范和关系制约的体系。(判断)

40.政治体制是以国家权力结构为核心的各种政治制度的具体表现形式。(判断)

41.透明是现代政府的功能。(判断)

42.知识经济的来临昭示着经济发展主要取决于劳力资源、自然资源的占有和配置的时代要成为历史。(判断)

43.揭示创新的心理内容,对于发挥个体的创造才能,提高人才资源品位不具有重要的作用。(判断×)

44.从逻辑上讲,任何真正的问题都是在一定的背景知识之下提出的。(判断P92√)

45.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判断√)

46.文化是一个多重复合系统,不具有复杂的结构。(判断×)

47.跨世纪人才,不仅需要知识多一些、知识新一些,更重要的是要能够在新的环境中具有创新能力。(判断)

48.国家创新体系和创新能力不代表国家的整体竞争力水平。(判断)

49.寻求经验事实之间的联系并给出统一解释,既是科学活动的基本目标,也是科学问题产生的最基本的途径。(判断)

50.通过材料的更换实现创新的,就是材料移植。(判断)

51.文化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发动机,是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重要标志。(判断)

52.创新思维包括两种基本的思维形式——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判断)

53.行政管理的核心是领导者,行政创新的核心是领导者的创造力。(判断)

54.科技创新动态过程是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的,这个动态的整体是复杂的。(判断P272√)

55.创新作为人类知识生产的原动力,成为知识经济发展的基本素质,体现于知识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判断√)

56.科技创新包括科学创新与技术创新,是一个静态过程。(判断P268×)

57.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判断P305√)

58.人类创新能力的提高和发挥是一个历史过程,在不同历史阶段有着相同的要求。(判断)

59.技术移植法是一种正向(侧向)思维的方法。(判断P135×)

60.理论创新的问题,实质上是哲学认识论问题。(判断P143√)

61.科技创新是经济增长的源泉、企业发展的动力源。(判断)

62.根据世界银行统计,在全球R&D投入中,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占(P27)。(单选)A70% B86% C80% D90%

63.2006年1月9日,胡锦涛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用(P24)年时间把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单选)A10B15C20D25

64.(P67)主要表现在记忆的快速性、准确性、稳定性和储存性上。(单选)

A综合能力 B记忆能力 C学习能力 D观察能力

65.()是有关创新的想法或设想,它是创新活动的先兆。(单选)A创新思想B信息C知识D劳动

66.(P103)是指引人的活动去满足一定需要的意图、愿望、信念。(单选)A兴趣B自信C动机D意志

67.创新概念最早是(P1)年由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来的。(单选)A 1912B 1918C 1920D 1926

68.人才资源的开发中,政策性开发指(P51)。(单选)

A人才个体自身不断努力,完善和发展自身的素质和技能 B通过教育和培训来培养人才

C制定恰当的政策,培育人才辈出的社会环境D合理使用人才,使人尽其才

69.在(P273),根据市场和技术变化以及有关的知识,察觉到存在一些创新的机会,形成了创新思想。(单选)A感性阶段B概念化阶段C研究开发阶段D设计或试制阶段

70.(P130)是通过对发明创造对象的特性分析,分门别类地将事物或课题的特征或属性全部列举出来。(单选)A希望点列举法B特性列举法C缺点列举法D类比法

71.党的十七大报告,全面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P161)。(单选)

A发展B以人为本C全面协调可持续D统筹兼顾

72.美国人类学家(P306)在《文化与个人》一书中对文化的本质属性作出总结。(单选)

A克鲁克洪 B洛姆 C巴伯 D爱因斯坦

73.中国共产党是通过(P198)的形式而获得执政地位的。(单选)

A革命 B政治协商和人民代表大会选举 C战争 D世袭

74.进一步完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下,(P201)是指各政党自身的存在、发展和活动,凡不涉及保密的,都应当向人民群众公开,争取人民群众的支持和监督。(单选)A法制化B制度化C规范化D透明化

75.从文化来源划分,有(P311)。(单选)A海洋文化B城市文化C农耕文化D本土文化

76.美国著名学者(P317)在《社会生物学:新的综合》中用生物进化论来解释道德、宗教等社会现象,提出了文化进化的基本观点。(单选)A克鲁克洪B洛姆C威尔逊D爱因斯坦

77.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是(D)。(单选)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多党执政C基层群众自治制度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78.(P345)提出以天地自然为大宗师的教育思想,主张教学要与自然、生活和社会相融合。(单选)

A孔子B孟子C庄子D荀子

79.(P146)指出:“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单选)A毛泽东B爱因斯坦C邓小平D牛顿

80.环境资源与能源部门不包括(P237)。(单选)A铁道B地震C气象D旅游

81.京津冀都市圈的空间布局,将形成(P258)为次核心的发展格局。(单选)

A北京B天津C北京—廊坊—天津滨海新区D北京—保定—石家庄和北京—唐山—秦皇岛

82.从文化社会发展角度划分,有(P311)。(单选)A海洋文化B城市文化C农耕文化D本土文化

83.胡锦涛在2006年1月9日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强调,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P24)。(单选)

A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B把推动科技自主创新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突出位置 C把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推进结构调整中心环节D把提高国家竞争力作为推进结构调整的中心环节

84.人才资源的开发中,自我开发指(P51)。(单选)

A人才个体自身不断努力,完善和发展自身的素质和技能B通过教育和培训来培养人才

C制定恰当的政策,培育人才辈出的社会环境D合理使用人才,使人尽其才

85.在(P273),创新活动的重点是新产品或新工艺并入生产过程中,进行生产。(单选)

A生产阶段B市场阶段C研究开发阶段D设计或试制阶段

公需课创新理论与实践--考试3 篇6

   

试卷年份:2015年

题量:8题

答题时间:分钟

总分:100分

合格线:分

【 单选 】根据熊彼特创新理论,()是经济兴起和发展的主要原因。

    A.科学发明 B.技术进步

C.生产管理

D.创新

     A B C D

正确答案: D

【 单选 】基于创新程度,技术创新可分为()

  A.渐进性创新和根本型创新

B.原始创新和模仿创新   C.产品创新和过程创新

D.自主创新和二次创新

     A B C D

正确答案: A

【 单选 】按照熊彼特的观点,创新的主体是()

    A.科学家 B.研发人员

C.企业家

D.政府人员

     A B C D

正确答案: C

【 多选 】在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工艺创新较产品创新有先行相对优势,然后产品创新才转变成为主导地位,这属于()创新模型。    A.系统集成网络模型 B.逆A—U创新模型

C.莲花型创新模型

D.A—U创新模型

     A B C D

正确答案: B

【 判断 】技术创新是技术进步的一个核心要素。()

  A.正确 B.错误

  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 正确

【 判断 】后发国家通常表现为A—U创新过程。()

 A.正确  B.错误

  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 错误

【 判断 】敏捷创新制造是网络经济下技术创新的新模式。()

  A.正确 B.错误

  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 正确

【 判断 】根据制度创新学派,“制度创新”是经济的组织形式或经营管理方式的革新。()

  A.正确 B.错误

   正确

错误

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 篇7

课程是高校教育教学活动的载体, 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途径。创新创业教育中课程建设亦是的一个核心问题, 但是, 在课程建设方面仍普遍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 创新创业课程未真正融入学校的课程体系

目前, 高校公共基础课主要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 大学1-2年级学生能够选中的选修课数量并不是很多, 而各大学开设的公共选修课或通识课程少则几十门, 多则上百门, 多处于“内容杂、结构乱、质量差、地位低”的状况, 创新创业教育类课程被挤压的一个较狭小的时空, 创新意识和方法的培养在高校尚未受到足够重视, 定位模糊, 课程的作用和辐射面及影响力小。创业课程的地位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 仅靠开设的若干门课程来有效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 创新创业课程资源及品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我国目前已有数百所学校开设有针对性的创业教育课程, 值得关注的是高等学校的创业教育不同于社会上解决生存为目的的就业培训, 应避免出现简单化、形式化、功利化倾向。当前, 创新与创业精品课程数量少, 课程资源共享程度低, 一些“创新”课程名不符实;许多课程的品质、教学效果不够理想, 教学内容多以理论讲授加案例, 教学方法及方式单一, 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强, 不能满足教育的需要;创新创业课程设置缺乏整合, 多数学校创新创业课程多以选修课形式面向普通本科生开课, 选课指导不到位等, 实践、实训环节及服务支撑不足, 课程质量评价环节仍不完善等。

(三) 创业指导师资队伍力量薄弱

创业教育对指导教师的知识结构、学术造诣、人文素养、实践经验以及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 多数创新创业类课程指导教师的知识结构单一, 横向跨学科领域的宽度不足, 一般讲授专业课程较容易, 而开设优质的创业课程相对困难;兼职教师多, 专职教师或名师匮乏的矛盾较为突出;教师实践经历浅, 创新能力比较薄弱, 很难培养出创新型人才;另外作为选修课的创业类课程地位较低, 仅靠一两个教师很难保证开出高质量的课程。加之政策或措施等不到位, 教师指导或讲授创业课的积极性普遍不高, 往往作为副课, 付之的精力和时间有限。

二、创新创业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要转化为教育实践, 需要依托有效的课程载体。河南农业大学针对存在的问题, 从整体上强化创新与创业课程建设, 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一) 提高认识, 将创新创业教育落实到教育教学的全学程

创新创业教育要置于素质教育及专业教育的大视野下, 融入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 落实到大学教育教学的全学程, 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作为基本思想定位。创新创业教育不仅仅是创新创业课程本身所能承载的, 应融于通识课程、专业课程以及整个教育教学的各环节, 课程设置上应有整体规划。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应纳入学校正常的教学计划, 在课程的定位、课时、主要内容、教育教学方法的选择等方面均应明确, 以确保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和广覆盖。

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是一种素质教育, 其基本内涵是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 是素质教育的深化[1]。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加强大学生的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 实现“提高大学的文化品位和格调, 提高大学教师的文化素养, 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的目标。创新创业课程的设置应注重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 应以启蒙教育和职业生涯与规划教育为主要重要内容, 适应科学、技术和生产日益一体化的趋势, 培养大学生人文修养、创业个性和创业精神。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 注重知识教育与能力教育的融合, 突出大学生参加创业实践活动, 既要促使他们成为适应创业环境的“通才”, 为今后创业打下基础, 又要加深大学生的专业知识, 培养他们具有“专才”的本领。

(二) 凸显特色, 优化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

我校结合学校层次、类型定位和多样化人才培养目标, 在注重创新探索和实践经验的总结提炼基础上, 采取“平台+模块”课程结构模式, 将创新创业课程以必修和限定选修的方式纳入各专业培养计划, 构建了具有农业大学特色的“三平台”“两环节”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框架。“三平台”即在公选通识教育平台的“自然科学模块”和“人文社科模块”基础上, 设置“创新创业课程模块”;在专业教育平台设置“创新教育模块”和“创业教育模块”;建立“网络课程服务平台”。“两环节”即创新创业教育活动融于实践教学、社会实践两个环节。

1. 加强公选通识课程平台建设, 完善课程模块设置

公选通识课程平台按“人文社科类”“自然科学类”和“创新创业教育类”三大模块设置。人文社科类课程模块的功能定位面向是农、工、理、医类等专业的学生, 着眼于学生思想及文化、社会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科学素养的提高, 以引导学生认识、理解、适应和融入现代经济生活为主题, 着眼于学生今后的发展。

自然科学类课程模块定位面向是经、管、文、法、教等专业的学生, 以“农学”大类学科知识教育为特色, 注重现代农业技术必备知识的培养, 把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 增强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方式的训练。

创新创业类课程模块定位面向是全体学生, 开设创新意识培养、创业启蒙以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 着眼于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 使低年级学生普遍接受创新意识和创新方法的启蒙教育。

2. 设立创新创业课程模块, 优化专业课平台建设

专业选修课则根据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实际需要和现代农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 分别设置了创新教育课和创业教育课两类模块, 由学生根据需要志向自主选择。创新教育模块定位面向是有志于继续进行专业深造以及考研的学生, 课程将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术充实到教学内容中, 明确专业定位与特色, 注重加强专业纵向知识和科研能力训练。创业教育模块着眼于学生就业和创业的需要, 强化了实践训练环节, 如涉农专业, 专业课程与现代农业发展实际密切结合, 由传统的“专才”提升为“通才”, 强化学生从事生产、经营、管理、科技开发等专业技能, 以适应社会发展多方向的综合性要求, 满足学生择业、就业、创业以及未来发展的需要。

3. 设置网络课程服务平台, 拓展创新创业教育空间

注重网络课程资源建设, 引入清华紫光“6+1”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网络课程资源库, 该套资源库包括:研究生入学考试类、资格认证类、公务员职前培训类、师范生职前培训类、能力提升类、创业培训类六大类四千多节精品课及一套测评系统, 提供丰富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和讯息, 解决校内资源相对匮乏现状, 以满足学生多样性的自由选择, 以及深造、就业、创业以及就业等实际需求。

4. 以科研训练项目为载体, 加强学生创新能力训练

依托“实验基础平台”, 以“大学生实验创新计划”为载体, 推进以本科生为主体的创新性实验教学改革, 每年设立100多个创新训练项目, 接纳学生人数在500人左右, 在本科阶段得到科学研究与创新实践的训练。几年来的运行情况看,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5. 紧密结合社会实践环节, 开展多元化的创业活动

社会实践注重多元化的活动方式, 如以科技竞赛为主的“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竞赛”;以科技推广为主的“携手农合”和“科技富民行动”;以锤炼学生创新社会实践的“三下乡”“科技点播台”“科技副村长”“科技`110'活动”和“学生社团活动”等。同时, 以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为载体, 注重对优秀创业项目的培育和孵化, 举办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职业规划大赛, 开设“大学生创业素质教育提高班”等, 取得了良好的成果。

(三) 不懈努力, 打造优秀教师团队

建设一支素质高、业务精、有爱心、讲奉献的教师队伍成为创新创业教育成败的关键。创新创业教育的成效取决于高素质的老师。近几年, 我校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方面, 注重在政策和制度上建立有效的保证机制, 主要措施是:第一, 坚持教授上讲台, 建设由教学水平高、学术造诣深的教授领衔, 由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及教辅人员组成的教学团队;第二, 加大青年教师培养与培训的工作力度, 支持青年教师到企事业单位进行产学研合作、参加国内外进修和学术会议、与其它高等学校教师交流经验等, 提高青年教师的素质和水平;第三, 研究和改革教学内容, 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根据教学改革和教学任务需要, 开发教学资源, 开展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和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改革, 促进教学研讨、教学经验交流, 发挥教研室在开展教学讨论、交流教学经验、研究教学改革中的作用。第四, 开展“百名教授·百场报告”, 聘请一些经验丰富的成功企业家、创业者、技术专家做创业活动课程的兼职教师。教师队伍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必须不断努力, 逐步建立起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的师资队伍。

三、创新创业课程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

借鉴兄弟院校以及欧美等国家创业课程建设的经验[2,3], 结合我校的课程建设实践, 笔者认为我国高校应结合校情, 探索建立符合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具有学校自身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第一, 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纳入学校教学计划, 准确定位。着力打造创业教育的精品课程, 以必修或必选、选修或辅修等的方式, 作为通识教育的内容面向全体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不应局限于可设若干门创新课程, 教师应增强自身素质, 将创新理念融于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教学中, 形成基础课、专业课相互渗透和功能互补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第二,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形式应注重于实践训练层面, 课程的形式更应具有多样性, 课内与课外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结合、教学实践与社会实践、生产的结合;第三, 面对社会对高校培养人才多样化的需求, 以及毕业生就业、考研及立志创业的实际需求,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应与之适应, 完善相应的教育管理机制, 如辅修专业、双学位制度、考研及职业资格证书的辅导、建立学科及科技竞赛机制、创业训练及项目孵化和培育机制等。第四, 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网络资源建设, 建议全国创新创业教育学会牵头, 建立全国性的创业教育网络资源联盟, 使国内高校创业教育精品资源能够共同分享。

摘要:针对高等学校创新创业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结合河南农业大学在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践, 介绍了“三平台”“两环节”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框架。“三平台”即公选通识教育平台、专业教育平台、网络课程服务平台;“两环节”即创新创业教育活动融于实践教学、社会实践两个环节, 并对相关内容和环节的建设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创新与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课程模块,“三平台”,“两环节”

参考文献

[1]孙海瑞.论理工科大学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整合[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10 (5) :558-560.

[2]曹淑艳.澳洲大学课程建设分析[J].河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45 (1) :142-144.

架构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新格局 篇8

一、承担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建设工作整体思路和布局

(一)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彰显“双创”核心价值

一是优化人才培养学科专业布局。建立需求导向的学科专业结构和创业就业为牵引的人才培养类型结构调整新机制,加大毕业生评教对人才培养的反馈体现;深入推进本科专业“以量谋大”到“以质图强”的战略转变,自主开展研究生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动态调整;完善“工科平台”和“生命与环境交叉平台”等宽口径人才培养机制,在全校推广“致远荣誉计划”,打通相近专业在基础课程阶段相互选课的制度壁垒;深入建设MED-X研究院、海洋科学研究院、生物医学工程、统计学等交叉学科平台,着力建设跨学科、跨专业的交叉课程,理顺交叉学科人才培养机制、培养通道及评价体系。二是夯实人才培养质量控制体系。坚持立德树人,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秉持知识探究、能力建设、人格养成“三位一体”的育人理念,着力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并兼具人文情怀和国际视野的创新创业人才;建设本科人才培养工作全方位质量控制体系,以制度激励为核心,完善“校级评教、院级评估”的两级课程评估体系和反馈机制,进一步深化课程内涵建设,实行教学评教末位淘汰机制;持续推进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从招生、培养等环节加强质量控制;深化专业学位综合改革,强化“课程+实践”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理念,试点“课程论文+实践报告+学位论文”的综合评价模式,探索专业学位研究生第二学位教育新模式。三是完善人才培养协同育人机制。全面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深入实施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建设卓越工程师专业,开展卓越法学人才、卓越医师和卓越农林等人才计划;发挥“2011协同创新中心”的育人效应,与企事业单位共建校企联盟、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设校外企业实习基地;深化上海市西南片区高校人才培养协作模式,汇聚导师资源对区域内部分高校“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和“创业天使基金”进行协同评审,推进不同学校间教育理念、教学资源、教育技术等资源的深度合作。四是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进一步推进创新创业类课程建设,纳入通识教育建设整体规划,校院两级共同动员,开发和推出更多符合规律、受学生欢迎的创新创业课程;结合专业及学科方向,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引导教师在导论课、专业课以及研究生专业培养中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加快创新创业教育优质课程信息化建设,依托“好大学在线”平台,推出一批资源共享的慕课、视频公开课等在线开放课程,逐步探索建立在线开放课程学习认证和学分认定制度;与美国百森商学院、美国德雷塞尔大学等知名大学开展教材编写、案例合作撰写等合作;推进与德国等欧洲国家开展创业暑期学校,共同开发创业项目的国际化实践。在创业学院探索设立相关学分,为更多海外高校学生来交大进行创业访学奠定基础。

(二)以环境氛围为重点,营造“双创”生态活力

一是加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设。在现有50个学生科技创新工作室基础上,进一步建设致远创新研究中心(“ZIRC”)和卫星实验室。对标国际建设“上海交通大学学生创新中心”,“学生创新中心”由“创新能力训练平台”和“创新孵化平台”两个平台组成,建成后的“学生创新中心”计划每年接受8000多名学生参加实践,年人时数达70多万学时,并面向上海西南片高校开放创新创业实践训练和指导服务。二是完善创新创业专业指导服务。建设多层次、全过程的本科生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形成课程设计项目的企业征集、产学联合指导毕业设计、学生带薪实习、企/行业人员学校开课常态化。在全校大力倡导学生到各类创业企业进行创业见习,加强学生科技类社团、创新兴趣小组等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和载体建设等,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创造思维。三是推进建设“零号湾——全球创新创业集聚区”。重点建设“零号湾创业生态体系”、“智慧医疗专业孵化器”和“创新设计国际服务中心”。四是推动“紫竹新兴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出台《关于完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落实<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的实施意见》等九个配套文件,重新梳理并完善学校知识产权管理政策,构建完整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体系。成立上海交通大学知识产权管理有限公司,设计完整的对接市场技术转移通道,并进一步规范科技成果许可、转让、合作开发、折价入股等各类转化形式流程。

(三)以制度建设为根本,树立“双创”长效机制

一是完善创新创业制度激励保障。实施弹性学制,放宽学生修业年限,允许调整学业进程、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本科生和研究生可分别选择休学创业两年和一年。建立健全大学生成长电子档案、进一步梳理和设立创新创业奖学金和其他专项基金。完善教师离岗创业机制,进一步鼓励和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保障教师依法合规地分享科技成果转化成功的收益。二是加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坚持教师、讲师、创业导师、创投导师“四师制”建设。三是构建高水平创业研究体系。“战略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构建高水平的创业研究体系。依托上海交通大学“全球创新创业实验室”,与上海市人社局、上海银行共建“上海创业研究中心”,凝聚一批国内外知名的创业领域研究专家和学者,着力开展双创领域理论研究等。四是夯实创新创业组织和资金保障。成立“双创示范基地”建设领导小组,明晰建设路径和时间表,以务期必成的决心推进示范基地建设。进一步夯实和完善教务处、研究生院、学指委、团委、科研院、校友会、地方合作办、国家大学科技园、经管学院等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体制。继续办好上海交通大学创业学院,加强院班子配备和办公室建设,坚持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理念。及时凝练、报送和宣传双创示范基地建设中的经验和做法,发挥外溢效应,为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热情,弘扬创新创业正能量做出贡献。

二、双创示范基地建设工作经验、特色和成效

(一)进一步夯实“无形学院,有形运作”创业学院办院机制

学校在充分调研论证基础上,采取了“无形学院、有形运作”的崭新模式。创业学院经学校党委常委会决策成立,在学校有机构代码,“有户口”;院班子配备齐整,由分管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担任院长,分管教学的副校长任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学工、团委、教务处、研究生院、经管学院、大学科技园负责人任副院长,落实责任主体、明确考核目标;创业学院招收的学员不涉及学籍和院系调整,和其他学院是深度合作的“双赢”关系。随着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入发展,进一步将学院办公室实体化,目前形成了“对外交流办、科研办、教务办、行政办、实践办”5个办公室近20位专兼职人员的工作队伍。

(二)稳步扩增“四师制”的双创师资队伍

学校充分发挥校内优秀师资和海外资深学者,以及产业界领袖和创新创业实践者优势,共同组建一支学术与实务相结合、创新与创业相结合、本土与国际相结合的课程教授和创业、创投导师团队。目前,上海交大已形成一支200余人规模的、稳定的“创业四师”队伍——本校的“创业教师”和企业界、资本界的“创业讲师”、“创业导师”和“创投导师”。“四师制”促进了校内外、海内外、专兼职、学界和产业界在创业教育与实践的结合,推进了协同创新培养创业人才。

(三)市场主导、优势互补的零号湾全球创新创业集聚区建设

上海交通大学联合上海地产集团、上海市闵行区人民政府,共同建设“零号湾——全球创新创业集聚区”,形成了创业要素、创新人才、孵化主体、功能平台、初创项目、科技研发、四新产业、国际元素等多种资源的集聚。三方分工明确,合作紧密,充分发挥智力、科技、人才、信息和平台、资源、资本的集聚优势,打造了高校、企业与地方合作共建创新创业生态园区的新典范。

“零号湾”一期总面积5万平米,规划中的二期拓展区域及西区总面积将超过20万平方米。自三方签约共建至今仅一年多时间,零号湾就吸引入驻创业企业(团队)225支,苗圃孵转化公司121个,创业人数超700人,注册资本近2亿元。零号湾将交大创新创业资源有效辐射周边数公里地带,与交大南侧的紫竹国家高新区形成掎角之势,初步形成了环交大知识创新经济圈。

(四)成立上海创业研究中心,搭建创业研究智库平台

上海创业研究中心是由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和上海银行共同发起成立的,是上海市首个由高校、政府、企业共同发起筹建的创业研究智库平台,是实现政府与校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一种全新尝试,旨在探索创新创业教育内在规律,破解创新创业教育症结,构建研究型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新模式。上海市人社局主要为“研究中心”提供创业就业基础数据资源及配套的政策服务支持;上海交通大学提供办公空间及相应配套服务,组建相关研究团队,承担具体研究工作;上海银行则主要为“研究中心”、创业企业提供金融产品创新研究及研究成果转化的配套金融服务。

上一篇:小学毕业典礼上的感人演讲稿下一篇:听雨声作文600字_初二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