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教育理论

2024-07-05

邓小平教育理论(精选12篇)

邓小平教育理论 篇1

一、马克思的教育观

马克思的教育观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产生和发展是人类教育思想史上发生根本变革的重要因素, 是人类教育事业的进步和发展的推动器, 更是邓小平教育思想的重要理论来源。马克思教育观的发展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1848年以前, 这是马克思教育思想的形成时期。第二时期是从《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到1871年巴黎公社起义失败的这段时间。这是马克思教育观的发展时期。第三时期是从巴黎公社到1883年马克思逝世, 以及恩格斯对马克思著作的整理、出版和传播的时期。这是马克思教育思想持续发展和胜利传播时期。

虽然马克思专门论述教育的著作不多, 大多是在论述其它间题时, 阐述了社会教育问题, 但马克思把教育作为一种独立的社会领域和现象来看待, 他把对教育问题的研究建立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上。他关于教育问题的一系列观点、结论和原理, 构成了他的教育思想体系。

关于人的本质以及人、环境和教育的关系。马克思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要从事实践活动, 并在活动中发展自身, 完善自身。关于教育的本质属性问题。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 从消灭私有制的角度, 指出资本主义所有制关系制约着教育的性质, 使教育具有资产阶级属性。共产党的历史任务就是要消灭这种性质的教育, 主要表现在:一方面社会关系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支配权, 决定着教育的方针政策以及目标、制度等;另一方面社会关系总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任何社会关系和社会形态都具有历史性, 这就决定了阶级的教育具有历史性。

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原则。马克思最早提出这一原则是在《共产党宣言》中, 而后又在《临时中央委员会就若干问题给代表的指示》、《哥达纲领批判》、《资本论》等著作中作了进一步的发挥和完善。可以概括为三句话:即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改造现代社会的有力手段;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提高社会生产力的一种方法;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途径。

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马克思是从论述人的片面发展中, 揭示出全面发展含义的。并揭示了教育对人的发展具有全面的影响作用。因此, 造就全面发展的人, 就需要有全面的教育。

关于教育的社会经济价值思想。在马克思的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理论, 劳动价值学说, 社会再生产理论中, 有着十分丰富的教育的社会经济价值思想。马克思认为, 教育是发展人的劳动能力, 提高劳动力智力水平的手段。

二、中华文化传统教育观

中华文化传统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影响深远, 尤其是它对教育的极度重视与推崇已被普遍认同。儒家尤其注重道德教育。道德教育思想可以说是儒家教育思想体系的重心。而邓小平教育理论中的“两个尊重论”、“教师地位论”和“全党重视论”的思想是对中华文化传统教育观的儒家教育思想的充分体现。

中华文化传统教育的基础就是“以人为本”, 具体表现为尊重、关心、理解与信任每一个学生, 其中,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是最基本的。但是, 尊重、关心、理解与信任并不是放任自流, 而是要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简而言之, 中华文化传统教育观就是要发现人的价值, 发挥人的潜能, 发展人的个性。

正是因为我们有五千年的传统文化, 有儒家的“仁”的教育思想以及道家和法家的传统教育思想, 给邓小平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来源、坚实的理论基础和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毛泽东的教育观

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中国的教育问题, 指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教育实践, 为改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教育, 创建中国社会主义的新教育, 立下了不朽的功绩。因此, 可以说毛泽东的教育观在很大程度上给邓小平的教育思想的形成提供了根本依据和基本发展方向。

毛泽东教育思想是一个丰富而深刻的科学体系。关于它的基本内涵已有过很多研究和著述。毛泽东教育思想的基本内涵大致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教育的地位、作用以及办什么样的教育和怎么样办教育的思想;第二部分是关于培养人的重要性以及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么样培养人的思想。

第一部分论述的是教育的总体。第二部分论述的是教育的核心问题。这两个部分的内容紧密联系, 相互渗透, 融为一体, 构成了完整的毛泽东教育思想的科学体系。

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继承并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教育思想, 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理论, 把毛泽东教育思想推向了新的发展阶段。宏观方面, 他提出了教育的战略地位和作用的思想;教育同经济建设辩证关系的思想;教育同科学技术辩证关系的思想等。微观方面, 他提出了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人才的思想;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要分层次、讲求实效的思想等。邓小平教育思想在继承了毛泽东教育思想理论的基础上, 进一步把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 并又一次进入了一个新境界, 达到了新高度。

邓小平教育理论 篇2

A.两个阶段

B.“三步走”

C.一个中心

D.四个现代化

2、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是坚持(B)A.社会主义制度

B.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C.无产阶级专政

D.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3、党的十三大指出,百年大计,(A)A.教育为本

B.育人为本

C.质量第一

D.安全至上

4、邓小平指出,四个现代化,关键是(B)的现代化

A.劳动生产力

B.科学技术

C.经济

D.文化

5、科技实力是综合国力的(B)A.条件

B.核心

C.前提

D.基础

6、教育是促进科技进步和创新的(A)A.基础

B.力量

C.条件

D.源泉

7、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简明概括是(C)A.四项基本原则

B.改革开放

C.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D.四个现代化

8、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是(D)A.1982年党的十二大

B.1987年党的十三大

C.1992年党的十四大

D.1997年党的十五大

9、“一国两制”构想的实施最早始于(A)A.香港问题

B.澳门问题

C.台湾问题 D.新中国成立问题

10、社会主义的本质是(D)A.实行按劳分配原则

B.生产资料为社会占有

C.有计划地组织生产

D.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11、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是(B)A.无产阶级专政

B.人民当家作主

C.生产资料公有制

D.全体人民享有言论政治的权力

12、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原则是(C)A.爱国主义

B.为人民服务

C.集体主义

D.良好的人际关系

13、江泽民指出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A)A.马克思主义

B.科学社会主义

C.无产阶级思想

D.毛泽东思想

14、党的七大把(B)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A.马列主义

B.毛泽东思想

C.邓小平理论

D.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5、党的十五大把(D)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A.马克思主义

B.毛泽东思想

C.科学社会主义

D.邓小平理论

16、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C)A.深化改革

B.扩大开放

C.发展生产力

D.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政治建设

17、邓小平理论的主题是(B)A.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B.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C.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D.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18、邓小平指出教育是实现“三步走”战略目标和现代化建设的(C)A.基础

B.前提 C.重点

D.关键

19、检验真理的标准是(C)A.四项基本原则

B.党中央文件

C.实践

D.马克思主义著作

20、邓小平指出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A)A.放在第一位

B.放在重要地位

C.放在战略地位

D.放在发展地位

21、当今世界的主题是(B)A.战争与反战争

B.和平与发展

C.生产与发展

D.改革与开放

22、邓小平自告奋勇当教育的(C)A.参谋

B.领导

C.后勤部长

D.助手

23、毛泽东教育思想是(C)在中国教育领域的应用与发展。

A.马克思主义

B.民主主义

C.马克思主义的教育思想

D.社会主义

24、毛泽东同志除了强调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外,还更加全面、完整地提出教育要同社会实践和(C)相结合。

A.经济建设

B.社会发展

C.科学实验

D.生产劳动

25、毛泽东同志一贯重视教育改革,并把改革()作为革命的一项重要任务。A.旧社会

B.旧教育

C.旧观念

D.旧中国

26、知识分子劳动化,劳动人民知识化是(A)的教育思想。A.毛泽东

B.邓小平

C.马克思

D.列宁

27、邓小平认为,(C)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人才和劳动后备军。A.劳动

B.科技

C.教育

D.思想

28、邓小平指出我们的教育要坚持与(D)相结合的方针。

A.生产关系

B.生产方式

C.生产资料

D.生产劳动

29、整个教育事业必须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是(B)的重要思想。

A.毛泽东

B.邓小平

C.恩格斯

D.列宁

30、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D)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A.小资产阶级

B.农民

C.知识阶层

D.知识分子

31、邓小平同志认为,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我们要把知识分子真正作为一支(C)的力量 A.团结

B.联合C.依靠

D.统一

32、邓小平同志认为,要使教育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必须进行(C)A.教育发展

B.教育联合C.教育改革

D.教育开放

33、邓小平教育思想是(A)的重要组成部分 A.邓小平理论

B.毛泽东思想

C.马列主义

D.科学社会主义

34、邓小平抓政治上拨乱反正的一项重要工作是(B)A.推翻“两个估计”

B.批判“两个凡是”

C.强调实事求是

D.坚持调查研究

35、邓小平抓教育上拨乱反正的一项重要工作是(B)A.批判“两个凡是”

B.推翻“两个估计”

C.强调实事求是 D.坚持调查研究

36、恢复高考制度是(B)A.1976年

B.1977年

C.1978年

D.1979年 37、1985年5月19日,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C),人力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可的。A.经济搞上去了

B.生产发展了

C.教育搞上去了

D.人民富裕了

38、邓小平指出,知识分子是(C)的一部分 A.劳动人民

B.人民群众

C.工人阶级

D.无产阶级 39、1984年10月,中共中央作出了关于(C)改革的决定 A.科技体制

B.政治体制

C.经济体制

D.教育体制

40、邓小平提出(A)是第一生产力

A.科学技术

B.经济建设

C.教育卫生

D.生产劳动

41、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C)A.发展才是硬道理

B.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D.改革开放 42、1929年,邓小平发动和领导了著名的(A)A.百色起义

B.秋收起义

C.广州起义

D.南昌起义

43、学习邓小平教育思想的根本方法是(C)A.历史分析法

B.调查研究法

C.理论联系实际法

D.总结经验法 44、1997年9月12日,召开了中国共产党(B)全国代表大会 A.第十四次 B.第十五次

C.第十四届五中全会

D.第十三次

45、邓小平教育思想根植于中国土壤,有其形成与发展的(ABC)

A.实践基础

B.理论条件

C.历史条件

D.阶级根源

46、“两个凡是”的内容是指(BD)

A.凡是真理都要坚持

B.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都坚决拥护

C.凡是文件都要学习

D.凡是毛主席的指示都始终不渝遵守 47、1985年,邓小平强调要教育全国人民做到(ABCD)

A.有理想

B.有文化

C.有纪律

D.有道德

48、邓小平教育思想不同于传统教育理论主要体现在(AB)

A.提出教育必须为经济建设服务

B.提出引进外国智力,使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

C.提出自力更生

D.提出培养目标

49、邓小平指出,毛泽东同志告诉我们(ABC)是敌后的三大任务

A.战争

B.生产

C.教育

D.斗争

50、学习邓小平教育思想,在唯物辩证法指导下,主要方法有(ABCD)

A.理论联系实际法

B.调查研究法

C.总结经验法

D.历史分析法

51、邓小平在论述教育与经济关系时的基本观点是(ABC)

A.经济要发展,教育要先行

B.经济要发展,教育要开放

C.经济要发展,教育要适合国情

D.经济要发展,教育要稳定 52、1978年4月22日,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要求我们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的(AD)不断有新的发展

A.内容上

B.途径上

C.原则上

D.方法上

53、邓小平认为()与(BC)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A.政治

B.红

C.专

D.业务

54、邓小平的辩证思想对其教育思想产生重要影响,具体体现在(ABC)

A.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B.红与专的辩证关系

C.利用外国智力,走教育开放之路

D.对传统文化的扬弃

55、简述素质教育的内涵?

素质教育的重点就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就“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特别是由教师单向灌输知识,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以及过于划一呆板的教育教学制度”。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旨,就是要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素质教育重在铸魂,就是要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提高国民的综合素质。素质教育不是面向少数学生,而是面向全体学生;是全面发展的教育,而不是片面发展的教育;是培养人的合理素质结构,包括生理的、心理的、思想的、文化的素质教育,反对精英教育,反对应试教育,反对以分数决定学生的命运,反对重理论,轻实践。

56、简述党的十三大提出的“三步走”战略目标的内容。党的十三大提出的“三步走”战略目标的基本内容是:

(1)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2)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3)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57、简述“八荣八耻”的主要内容; 答:“八荣八耻”是胡锦涛总书记2006年3月4日在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委员时提出来的。其主要内容是: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58、试述各级领导怎样才能抓好教育工作?

答:邓小平始终把教育看作是全党全社会的大事,把教育与经济、科技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作为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对教育工作不仅要抓,而且要抓紧抓好。

首先,领导是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关键。政治路线确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优先发展教育,干部是关键。

其次,领导必须抓好教育工作。邓小平指出,我们已经实现了全党全国工作重点的转移,这个重点,本来就应该包括教育,一个地区,一个部门,如果说只抓经济,不抓教育,那里的工作重点就是没有转移好,或者说转移得不完全,那里的领导干部就要负责。

再次,领导要多干实事,少说空话,切实解决学校实际问题。邓小平指出:“什么叫领导,领导就是服务”,”领导者必须多干实事,那种只靠发指示,说空话过日子的坏作风,一定要转变过来。”党政负责同志要经常深入学校,倾听广大师生的意见和呼声,为他们排忧解难,要从实际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方针、政策,提出行之有效的方法、措施,特别要注意狠抓落实。

59、为什么说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

答:①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具体体现在教师是发展教育事业的主要力量;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领导者和负责者;只有通过教师艰辛的劳动,才能实现知识技能的代代相传,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②教师是培养合格人才的关键。具体体现在教师在发展教育事业,办好学校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教师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者,是精神文明的建设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重要使命。教师本人的思想品德状况和文化业务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育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新一代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大批合格人才的成长。

60、简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基本内涵;

答:“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基本内涵是:其一,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犯罪;其二,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民主法制;其三,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关键是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

61、简述“四有”的基本内涵及其相互关系。

浅析邓小平经济理论 篇3

摘要:邓小平自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经济理论以来,其经济理论无时无刻不再影响着当代的中国,在其经济理论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我国国防综合实力显著提高、社会的发展更加迅速、人民生活质量也逐渐改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开放、对外开放口岸等等在近30年的实践探索中证明其多数经济理论是适合目前中国的发展状况的,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我们应始终不移的继续坚持运用并在实践中发展它。因此,目前对于研究邓小平的经济理论显得尤为重要,所以本文我将从邓小平经济理论的来源、产生的背景与历史条件和邓小平经济理论的内容及其意义这些方面来进行研究探讨。

关键词:邓小平;经济理论;内容及意义

一、邓小平经济理论的来源

1、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1)把传统社会主义变为现实社会主义。邓小平从实践出发,将经济理论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冲破了抽象的三原则,最终立足于活生生的社会主义现实,正确的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经济理论,摈弃了不适应中国实际的一些陈旧理论,最终形成了适合中国社会发展的经济理论,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社会主义也应该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这是邓小平从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中辩证得出来的。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中很多都认为,计划经济存在于社会主义中,而市场经济也只能适应于资本主义,然而从马克思的经济理论中可以看出马克思从来没有讲过未来的共产主义、现在的社会主义一定是指令性计划的,相反他只是说了未来的社会将有计划的组织生产,只是指出了组织社会生产的一个原则,并没有言明将来要用什么样的方式和机制来实施社会计划,所以邓小平提出了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理论。

2、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邓小平经济理论是继承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的典范。通过对许多材料的分析得出邓小平的经济理论是在批判“三个存在”中形成的。“长期以来,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存在着对马克思主义某些原则、某些本本的教条的理解;存在着对社会主义的一些不科学的扭曲和认识;存在着超越社会主义具体发展阶段的不正确思想。”通过对这“三个存在”的分析研究,邓小平提出了一系列令人耳目一新、简洁明快的概念和论断,例如:改革开放;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三步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等等适应中国社会发展的新的经济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毛泽东思想是邓小平经济理论的来源和基础,对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起到异常重要的作用,而在此基础上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又是对马克思主義理论和毛泽东思想的新一轮的发展和延伸,邓小平理论更加适应现在的中国,更加能经得起实践的检验,是当代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我们应该始终不移高举邓小平理论,继续发展并创新它,使之的更好的为我们所用,为我们造福。

二、邓小平经济理论的内容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基石,在邓小平所有的经济理论中,其重视和发展生产力,改革开放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社会主义可以实行市场经济是目前国内研究最热的,在这里我也是特别主要的研究此三点。

(1)邓小平重视和发展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的、核心的地位,也可以说是邓小平经济理论中最为耀眼的理论之一。在多次重要场合谈话的过程中,邓小平始终会把发展生产力放在讲话的突出位置或者只讲发展生产力,也足以说明发展生产力在邓小平理论中的重要性。

(2)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邓小平通过分析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后明确提出了“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的思想。他把“改革”提到了“革命”的高度,认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需要通过改革来进行解放生产力的任务。这个理论观点不仅极大提高和加深了人们对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认识,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原理,而且也加深了人们对加快改革开放紧迫感、危机感的认识。

(3)社会主义可以实行市场经济。对于这一理论,邓小平是基于以下三大理论判断的:第一,计划经济不是社会主义特有的。邓小平通过分析马克思主义理论得出,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并没有明确规定社会主义必须实行指令性计划,他只是说社会主义应该有计划的组织社会生产,只是指出了组织社会生产的一个原则。第二,市场经济也不只是资本主义具有的。本世纪20年代末和30年代初,资本主义世界经历了一场浩劫性的经济大危机。危机动摇了信念,政府干预经济的凯恩斯理论和计划理论脱颖而出。第三,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两者都要抓。邓小平所讲的计划和市场都只是“方法”和“手段”,绝不是区分两种社会制度的标志。邓小平说:“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嘛”,“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它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社会主义的;为资本主义服务,就是资本主义的”。

三、邓小平经济理论的实践意义

在研究邓小平经济理论过程中,他的许多经济理论对当代的中国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由于其经济理论较多,所以在这里只挑选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市场经济理论对中国现实的影响进行研究分析。

(1)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立足于世界之林的必然选择

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形态的出现,不是偶然的,他是千千万万的世界无产阶级选择的结果,作为高于资本主义的一种高级社会形态,在其许多方面都是高于资本主义的,例如:在意识形态领域、物质生存资料方面、社会政治制度范围等等方面。这种高水平的社会形态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够被人们所认可的,要达到这种高级社会形态,必须有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实践的基础上脚踏实地的把生产力、国防实力以及人民的生活水平真正的搞上去。基于此,邓小平进行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南方谈话,并提出了对当今中国具有深远意义的一种经济运作方式,即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这种经济制度不是照抄西方国家或者主观臆想的,是符合中国现实国情和实际的,并且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

(2)实践证明,邓小平市场经济理论是指导社会主义的中国如何跨越“卡夫丁峡谷”指导思想

研究早期,马恩二人曾期望俄国直接跨越“卡夫丁峡谷”,他俩的这种期望是为了避免资本主义社会所带来的种种危害的。后来,他们认识到,直接跨越“卡夫丁峡谷”是一项不可能也是根本完不成的任务。列宁在领导俄国十月革命后同样也抱有同样的期望。但是社会历史的发展是不以人的意愿为转移的,所以市场经济是不可能直接跳跃的。

通过实践证明,邓小平深刻总结了建国后几十年历史中的社会主义建设存在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在得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也可以发展市场经济,资本主义同样也有计划的重要理论,主要讨论了市场经济不姓“资”,计划经济不姓“社”等等这些困扰着当时走到十字路口的中国。这为后来我国经济的腾飞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也消除了人们对待这一理论的误解。邓小平的市场经济理论为我们提供了如何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理论指导,为我国架起了一座宽阔、结实的桥梁,这座桥梁将是我们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

参考文献:

[1]孙海军,郑克.清邓小平经济理论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启示.特区经济.2007年8月

[2]刘华清.邓小平经济改革思想述评.改革.2013年9月.

邓小平教育思想对成人教育的影响 篇4

一、邓小平开放教育思想是实现成人教育发展的理论保障

早在1958年邓小平就指出:“教育方面要解决的问题, 主要是普及与提高的问题”。“光普及不提高, 科学文化不能很快进步;只提高不普及, 也不适应国家各方面的需要。”因此, “我们的方针是, 一是普及, 二要提高, 两者不能偏废。”1977年5月, 尚未恢复工作的邓小平再次指出:“办教育要两条腿走路, 既注意普及, 又注意提高。”同年8月在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他又强调说:“教育还是要两条腿走路。就高等教育来说, 大专院校是一条腿, 各种半工半读的和业余的大学是一条腿, 两条腿走路。”可见他在通盘考虑教育的恢复和发展问题时, 并没有把视野仅仅停留在普通高校上;对能迅速普遍提高国民素质的非传统意义上的成人教育形式和成人教育手段, 邓小平同志同样给予了高度的重视, 这为我国成人教育的发展指出了明确的方向。

在工业化初期, 实现高等教育精英化是教育发展战略的重点;在工业化中期, 教育发展战略的重点则是高等教育大众化, 发展多样化的成人教育形式, 优化教育结构和资源配置, 在20世纪以满足工业化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 邓小平明确提出了要普遍提高全民素质的问题, 他说:“我们国家, 国力的强弱, 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 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 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 教育搞上去了, 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有了人才优势, 再加上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 我们的目标就有把握达到。”由此可以看出, 我们这样一个大国必须首先把教育搞好, 努力发展正规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并重的大众化高等教育事业, 努力培养和开发人才资源, 培养更多的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优秀人才, 只有如此, 才能把我国建设成为繁荣、富强、昌盛的社会主义大国。

而邓小平开放教育思想则为实现我国成人教育的快速发展提供了理论保障。据统计在《邓小平文选》一、二、三卷收录的223篇讲话和论著当中, 涉及科教工作的119篇中专门论述和重点论述开放教育的有37篇。邓小平始终是站在民族兴衰的高度, 密切关注时代特点的变化和世界发展的趋势, 着眼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 围绕四个现代化、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这一基本思想来论述开放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从而为成人教育发展战略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邓小平开放教育思想深入人心, 在此影响下, 我国党与政府以及科技、产业、教育等部门对成人教育作用的认识逐步加深。1987年6月国务院批转的《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改革和发展成人教育的决定》中提出, 要积极开展大学后成人教育, 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认真总结经验, 提出开展成人教育的具体任务、目标和重点, 国家有关部门要建立和逐步完善成人教育制度。”1993年3月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在谈到成人教育的发展时, 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指出:“要本着学用结合、按需施教和注重实效的原则, 把大力开展岗位培训和成人教育作为重点, 重视从业人员的知识更新。国家建立和完善岗位培训制度、证书制度、资格考试和考核制度、成人教育制度。”1987年以来中央有关部委先后颁布了《企业科技人员成人教育暂行规定》、《关于开展大学后成人教育的暂行规定》等全国性的文件和一系列地方性文件, 对成人教育的指导思想、任务、对象、内容、培训目标、组织实施、政策、措施等都作了明确的规定。各高等学校、科研单位、产业部门、社会团体等陆续开展了多层次多规格多形式的成人教育活动。

二、邓小平多元化办学思想是实现成人教育发展的体制保障

邓小平指出:“教育事业, 绝不只是教育部门的事。各级党委要认真地作为大事来抓。各行各业都要支持教育事业, 大力兴办教育事业。”教育改革要从体制改革入手, 贯彻简政放权的原则。邓小平认为:“体制搞得合理, 就可以调动积极性, 发挥主动创造精神。”他指出:“教育战线的任务越来越重, 各级教育部门不能不努力提高现有教师队伍的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 教育部和各地教育行政部门, 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比如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举办各种训练班、进修班, 编印教学参考资料, 大力培养师资。”他认为, 我国教育规模太大, 但财力有限, 应确立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 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新观念和新体制, 鼓励企业和社会力量集资办学。为了大面积提高人们的科技文化水平, 培养更多的专门人才, 必须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投资少、见效快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新途径。

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发表重要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以来, 社会力量办学迅速发展。党和国家十分重视社会力量办学, 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推动这项事业的发展。近些年来, 在调查研究和广泛听取意见的基础上, 通过《教育法》、《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社会力量办学条例》, 确定了国家鼓励社会力量办学的基本政策, 提出了国家对社会力量办学采取“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十六字”方针;明确了“改革办学体制, 改变政府包揽办学的格局, 逐步建立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办学的体制”的教育体制改革方向和到 2010年“基本形成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新格局”的教育体制改革目标;明确了社会力量办学应当以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级中等教育和学前教育为发展重点。目前, 办学范围从成人教育、职业培训扩展到基础教育、普通高等教育和职业学校教育, 出现了政府办学、企业办学、财团办学、个人办学、民办公助、国有民办、中外合作办学等新形式。据1997年统计, 全国由社会力量举办的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约5万余所, 这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载体 (高校) 规模和数量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而承担成人教育任务的各类高校和团体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马丁·特罗认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是以高校的扩张和发展为基础的。现在我国高等学校类型有普通高等学校、成人高等学校、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等多种模式, 长期的政府资金投入不足, 是影响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基本原因之一。事实上, 我们可以看出:如果一个国家要实现高教大众化, 那么就非要发展成人教育不可。国外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动力量也并不是传统大学, 美国是社区学院, 日本是短期大学, 英国则是多科技学院。这样一批新型学校担负起20%以上的教育大众化任务, 它们和传统的精英教育阶段的学校不同, 培养的不是精英型人才, 而主要是应用型和技术型人才。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程往往伴随着教育多样化, 教育的标准、教育的类型都在这个过程中有了更细的层次划分, 成人教育则是众多教育形式中的不可替代的一种。由此, 我们可以看出邓小平多元化办学思想为我国成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体制上的保障。

三、邓小平终身教育思想是实现成人教育发展的途径保障

邓小平提出:“全党一定要善于学习, 善于重新学习……当前大多数干部还要着重抓紧三个方面的学习:一个是学经济学, 一个是学科学技术, 一个是学管理。”“现在科学技术发展了, 国际交流发展了, 我们的经济一定要在国际上有竞争力, 要拿国际水平的尺度衡量一下。在不断出现的新问题面前, 我们党总是要学, 我们共产党人总是要学, 我们中国人民总是要学。”“无论在什么岗位上, 都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 没有的要学, 有的要继续学, 实在不能学、不愿学的要调整。”“没有专业知识, 又不认真学习, 尽管你抱了很大的热心建设社会主义, 结果做不出应有的贡献, 起不到有的作用, 甚至还起相反的作用。”

并且, 邓小平还重视把终身教育思想贯彻到具体的教育实践中。1977年10月19日, 小平同志会见来华访问的英国前首相希思时, 谈到他正在负责科技和教育方面的工作, 目前正设法解决人才匮乏的问题。希思介绍了英国利用电视等现代化手段开办开放大学的情况, 谈到英国开放大学当时有20万学生。这一信息引起了小平同志的极大关注。在邓小平亲自倡导下于1979年创办的广播电视大学至今已形成了由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为轴心, 44所省级电大为辐射点, 590所地级电大、1907个县级电大为分校, 形成了分级办学统一管理的办学模式, 利用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双向视频系统, 形成了立体交叉覆盖全国的高等教育多种媒体的教学网络, 使我国高等教育有了一个跨越式的发展。到目前为止, 这种终身教育的重要载体——电大教育仍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充当着重要的人才培养任务。

除电大教育之外, 按照邓小平终身教育的思想, 出现了高等教育办学模式多样化局面 (除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外, 还有全日制成人高等教育, 有非全日制函授高等教育, 有我国独创的非学历教育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还有国内办学与中外合作办学及远程教育) , 形成了多种办学模式并举, 公私立教育共存的大众化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格局。目前在整个高等教育在校生中, 在电大、函授、夜大学学习的接受成人教育人数占到21%。办学模式多样化, 解决了“三个面向”对人才多样化需求的难题, 使“三个面向”的方针真正落到了实处, 使人才强国战略真正落到了实处。

实际上, 邓小平的终身教育思想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潮流有着惊人的一致。当代教育发展的趋势之一是教育的民主化。近几十年来, 教育民主化的内涵不断发展变化。今天, 它不再仅仅指在教育机会上一视同仁, 现代的真正的教育机会平等, 是指每一个人终身都能接受适当的教育, 而且这种教育的进度和方法是适合个人特点的。终身学习、终身教育、学习型社会, 教育民主化以及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和学会共处等教育观念, 当今正被越来越多不同国度的人们所认同和追求。可见, 邓小平终身教育思想为实现我国成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保障。

摘要:邓小平教育思想内涵丰富、体系完整、思想深邃, 深入研究邓小平教育思想, 明确其与成人教育发展理念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及其对我国成人教育发展的指导意义, 必将对我国成人教育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邓小平教育思想,成人教育,发展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 (第一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

[2]邓小平文选 (第二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3.

[3]邓小平文选 (第三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3.

《邓小平教育思想》第二次作业 篇5

多项选择题

1、邓小平教育思想根植于中国土壤,有其形成与发展的(ABC)。

A 实践基础B 理论来源C 历史条件D 阶级根源

2、“两个凡是”的内容是指(BC)。

A 凡是真理都要坚持B 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都坚决拥护

C 凡是毛主席的指示都始终不渝遵守D 凡是文件都要学习3、1985年,邓小平强调要教育全国人民做到(ABCD)。

A 有理想B 有道德C 有文化D 有纪律

4、邓小平教育思想不同于传统教育理论主要体现在(AB)。

A 提出教育必须为经济建设服务B 提出引进外国智力,使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

C 提出自力更生D 提出培养目标

5、邓小平指出,毛泽东同志告诉我们(ABC)是敌后的三大任务。

A 战争B 生产C 教育D 斗争

6、学习邓小平教育思想,在唯物辩证法指导下,主要方法有(ABCD)。

A 理论联系实际法B 历史分析法C 调查研究法D 总结经验法

7、邓小平在论述教育与经济关系时的基本观点是(ABC)。

A 经济要发展,教育要先行B 经济要发展,教育要开放

C 经济要发展,教育要适合国情D 经济要发展,教育要稳定8、1978年4月22日,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要求我们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的(AD)不断有新的发展。

A 内容上B 途径上C 原则上D 方法上

9、邓小平认为(B)与(C)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A 政治B 红C 专D 业务

10、邓小平的辩证思想对其教育思想产生重要影响,具体体现在(ABC)。

A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B 红与专的辩证关系

邓小平人才思想与素质教育 篇6

【摘 要】人才问题是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邓小平独具特色、内涵丰富的人才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今天推行素质教育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从邓小平人才思想入手,对实施素质教育的任务、前提、内容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邓小平理论;人才思想;素质教育

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是中心,科技是关键,基础在教育。要体现教育这一基础性,必须通过培养人才来实现。

邓小平历来十分重视人才的培养,对人才问题作过许多精辟论述,眼光深邃、见解独到,形成了他独具特色、内涵丰富的人才思想。邓小平人才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今天推行的素质教育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教育的任务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人才

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强国,经济是中心,科技是关键,教育在基础。在世纪之交的重要时刻,江泽民同志深刻指出:“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科技进步日新月异,高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越来越快,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预示人类的经济社会生活将发生新的巨大变化。”在21世纪,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正占主导地位,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越来越取决于教育发展、科学技术和知识创新的水平。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越来越明显。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曾多次强调,要“提高教育质量,提高科学文化的教学水平,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我们的学校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人才的地方。”⑴教育如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归根结底是培养合格的人才。

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培养人才的问题。什么是人才?人才有没有标准?这是教育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我们进行素质教育改革,其目的就在于培养合格人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二、邓小平人才思想的主要内容

邓小平人才思想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其中包括什么是人才,人才的质量标准,人才的作用,对待人才的态度以及

培养人才的途径等。

1.人才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阶级性。人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内容。“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这里讲的人,是指有一定的科学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来使用生产工具,实现物质资料生产的人。”“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十七世纪,十八世纪,十九世纪,人们使用的生产工具,掌握的科学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都大不相同。”⑵因此,在不同时代,人才的内涵也各不相同。同时,“在社会主义历史时期中,只要还存在着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知识分子就需要注意是否坚持工人阶级立场问题。”⑶,人才表现出鲜明的阶级性。

2.社会主义人才质量的标准是又红又专。什么是“红”?什么是“专”?邓小平指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人才“红”的政治标准是“爱国,爱社会主义,接受党的领导”,⑷而且“自觉自愿地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工农兵服务”。⑸因此,社会主义人才必须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但是,进行现代化建设,人才还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要有真才实学,否则只能是热情有余而贡献不足,起不到应有的作用。“科学技术人员应把最大的精力放到科学技术工作上去。”⑹“红”与“专”要在人才上有机统一起来,科研人员“至少必须保证六分之五的时间搞业务”,⑺“红”必须通过“专”才能表现出来,“专并不等于红,但红一定要专。”⑻

3.人才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全社会必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必须重视教育,大力培养人才。邓小平强调:“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⑼如何培养人才?人才培养关键在教育。“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必须大力发展教育,培养大批人才,投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中。

综上所述,教育如何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归根结底是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人才。什么是人才?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才?邓小平人才思想中详细回答了这些问题。回答了这些问题,也就解决了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困此,把握邓小平人才思想,对于实施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

三、坚持邓小平人才思想,实施素质教育

应试教育必须向素质教育转化,这是教育改革的必然;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教育的根本任务。素质教育重在人的素质,那么,什么是素质?素质是社会要求与个性的统一体。邓小平人才思想体现了当今社会对人的素质的要求。教育应培养人的哪些素质?按照邓小平人才思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思想政治素质。邓小平强调人才应是又红又专,作为培养人才的学校,应该“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⑽“要加强各级学校的政治教育、形势教育、思想教育,包括人生观教育、道德教育。”⑾在1989年的春夏之交的政治风波之后,他一再强调:“十年最大的失误是教育,这里我主要是讲思想政治教育。”⑿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这是培养人才的方向问题。这直接关系到培养的人才为谁服务,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因此,人的素质首先应是思想政治素质。

第二、科学文化素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⒀科学技术向生产力的转化要通过人来实现。“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这里讲的人,是指有一定的科学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来使用生产工具,实现物质生产的人。”⒁可见,邓小平非常重视提高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他指出:“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这不仅不排斥学习科学文化,相反,政治觉悟越高,为革命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就应该越加自觉、越加刻苦。”⒂提高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

第三、身体心理素质。身心素质是人才的物质基础,它是其他一切素质的载体。邓小平一直重视和关心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出要增强青少年的身体素质。他指出:“从事脑力劳动的青年,也应该经过一段时间的体力劳动,这对于他们的德育、智育、体育的全面发展是必要的。”⒃同时,他认为,面对新世纪激烈的国际竞争,人们要提高对社会变革的心理承受能力,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由此可见,素质是一个综合性概念。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保证是培养人才。邓小平人才思想集中反映了现时代对人才的要求、对教育的要求。因此,在以培养人才为核心内容的素质教育改革中,坚持邓小平人才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注释:

⑴⑶⑷⑸⑻⑼⑾《邓小平文选》第2版,第2卷,103、89、41、92、262、40、36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⑵⒁ 同上,第88页。

⑹⑺ 同上,94页。

⑽⒂ 同上,104页。

⑿⒀《邓小平文选》第1版,第3卷,306、27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⒃《邓小平文选》第2版第1卷27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作者简介:

1.张小涛,女,大学,文学学士,中学二级教师,重庆鲁能巴蜀中学高一班主任、语文教师。主研方向:中学语文学科教学、学生管理。

邓小平教育理论 篇7

(一)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的唯一性与思想碎片化的多样性矛盾突出

随着经济社会日益发展,社会阶层分化明显、职业差别变大、贫富差距增加,人们所奋斗追求的目标开始向物质财富集中。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智能手机及移动网络的普及,使大学生信息源呈现多元化、便捷化、即时化特点,出国留学、旅游、游学及翻墙软件渠道又进一步增加了信息源的复杂性,使处于成长发展期的大学生陷入信息来源鱼目混杂境界。与20世纪大学生理想信念在主流上呈现趋同性相比较,当代大学生在理想信念方面呈现多元化、差异化、个性化特征。当前,互联网网站大致可以分为四类:一类是政府及官办新闻媒体类,比如国务院、新华社、北京大学网站等,主要发布重大政策、法规信息,各类官方活动、资源信息。二类是商业门户网站类,比如新浪、网易等,主要是综合信息运营商,提供从国际政治、国内政治、法律法规到社会事件、小道消息、娱乐八卦等覆盖广泛的各类信息,面广量大,应有尽有。三类是专业性社交、游戏网站等,比如QQ软件、微信、盛大游戏、淘宝网等,为特定人群提供专业性的资源。四类是其它网站。从大学生关注度看,他们更关注于商业门户网站及部分专业性资源网站,而这类网站恰恰是思想政治教育覆盖程度低、把控度薄弱的区域。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性与学生管理的功利性协调难度加大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科学,有着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必须遵循科学的规律推进。灌输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原则之一,随着教育对象和教育环境的变化,灌输教育若不能与时俱进,摆脱旧时人对人、面对面的灌输模式,呈现出与互联网时代相适应的时代特征,其操作的难度和教育的效果将达不到理想的状态。

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能否实现、效果如何取决于受教育者自身的学习、接受和转化程度,教育内容、思想及理念只有在被受教育者内心接受、亲自体验,并成功转化为他们的个人信念之后,才能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功。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使高校教育模式和手段日新月异,网络教育使计算机取代了教师,PPT教学使老师摆脱了课堂板书,信息技术提高了教学效率,但却疏远了师生关系。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降低了校园活动对大学生的吸引力。日益缩小的学生工作师生比例,预示着高校学生工作更多的侧重于管理、维稳,降低了思想引导和心灵培育的功能。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性与部分社会现象的逆向性冲突明显

高校不是封闭的校园,大学生不是封闭个体的集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也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作为个体的大学生生活在现实社会中,他们用语言在与校内外的人进行着思想交流,用内心在感受着校内的学习生活环境、规章制度以及校外的生活方式,时刻在用眼睛观察这个世界,用心灵感知这个社会。

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够完善,社会中部分人群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功利主义思想泛滥,部分社会成员唯利是图,老人倒了扶不扶的道德困境、地沟油回流餐桌的见利忘义现象随时随地发生在学生身边,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和人生观养成,对高校体制内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负向作用明显。

二、邓小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指导意义

邓小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是高校学生工作坚定正确方向的理论保证,以身作则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高校学生工作不断前进的动力,求真务实的思想政治教育原则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遵循方向。

(一)邓小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是高校学生工作坚定正确方向的理论保证

用邓小平理论武装教育大学生,一定要与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相结合,同回答和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问题相结合,同解决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相结合,发挥思想上释疑解惑和生活中帮助引导的作用。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我们过去几十年艰苦奋斗,就是靠用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凝聚力,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一切。”[1]“我们一定要经常教育我们的人民,尤其是我们的青年,要有理想。”[2]当代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否成功,关系到党和国家建设的未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成败。高校学生工作的目标和宗旨就是要通过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教育,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将大学生的理想信念统一到共产主义建设中来,统一到党和国家建设需要中来。

(二)以身作则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高校学生工作不断前进的动力

邓小平同志说:“党和政府愈是实行各项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政策,党员尤其是党的高级干部,就愈要高度重视,愈要身体力行共产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道德。否则,我们自己在精神上解除了武装,还怎么能教育青年,还怎么能领导国家和人民建设社会主义。”[3]我国社会前进的主导力量仍然是党的政策方针和政府行政力量,党风带动着政风,政风影响着民风,高校学生工作体系中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处在党风、政风和民风包围中,良好的社会氛围对推动高校学生工作具有明显的作用。邓小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还十分重视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他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集中力量,创造典型,积累经验,然后普及”[4]。东南大学连续举办了十年的“最具影响力毕业生”评选活动中,候选学生展现出来的优秀品德素养、先进科研成果、自立自强精神对在校生起到了非常明显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三)求真务实的思想政治教育原则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遵循方向

邓小平同志指出:“出报纸,办广播,出刊物和小册子,而又能做到密切联系实际,紧密结合中心任务,这在贯彻实现领导意图上,就比其他方法更有效,更广泛,作用大得多。”[5]邓小平历来重视大众媒体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大众媒体深入群众才有生命力,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才有执行力。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及其相关的微博、博客等自媒体的出现,在传统社会中开辟了新的虚拟公共空间,大学生由于具有知识优势和时间优势,参与虚拟空间的比例极高。网络世界是舆论高地、是意识形态斗争的重要战场,思想政治教育亟待加强和覆盖虚拟空间,用主流舆论思想占领虚拟空间,实现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的全覆盖。

三、以“中国梦”为依托,深入践行邓小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邓小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是系统的科学的理论体系,要深入研究邓小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充分发挥其对社会发展的能动作用,统一人的思想,凝聚人的力量,争取中国梦的早日实现。高校学生工作在中国梦的宣传教育引导中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同时引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方向。

(一)邓小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中国梦的辩证关系

中国梦,是每个中国人的梦,也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梦;是每个人实现理想的梦,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要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邓小平在论述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武装人,培养“四有”新人时指出,从根本上说,就是要造就:“认识到人民自己的利益并为之奋斗的有坚定信念的人。”[6]

(二)高校学生工作在“中国梦”中的历史责任

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和主力军,是未来中国梦的实践者和引领着。“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以后,全党要研究如何适应新的条件,加强党的思想工作,防止埋头经济工作、忽视思想工作的倾向。”[7]邓小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认为越是在复杂情况下,越要关注人的思想问题,因为“意识形态领域阵地,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东西就会去占领。放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苏东剧变的重要原因”[8]。一些背叛马克思主义的人占据领导地位是前苏联意识形态全面崩溃的直接原因,因此,高校学生工作在中国梦的宣传教育引导中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

(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方向

一是走进生活,让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学有所用。马克思指出:“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9]大学生进入高校后的人际关系、生活环境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为高校学生工作开展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和必然的需求。“理论与现实的脱节,是学生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的最大障碍。”[10]高校学生工作要围绕学生需求做文章,从大学生入学的心理适应、生活习惯开始,到毕业的考研求职、人生探索,以一个学生的真实生活为原点来考查学生内在需要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入口,通过创新性的活动,为大学生彰显鲜明个性提供舞台。尊重大学生的独立空间,帮助大学生更准确地认识自身优势与缺点,帮助其规划学习发展目标,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要求在无声中融入其个体的发展奋斗过程,使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真正体现为指导大学生的生活和切实提高大学生人生价值的教育。二是创出品牌,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升形象成为时尚。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道德风尚,“我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的无产阶级组织纪律要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标内容,但并非如海市蜃楼般遥不可及虚无缥缈。这些人类发展过程中积累下来的奉献精神和道德要求一直存在,从未消失,只不过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下发生了形式和名称上的变化。南京青奥志愿者中80%是大学生,他们通过层层选拔入选,在前后长达两年的工作中无私奉献、无怨无悔。东南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成立12年,吸引众多学子放弃高薪岗位投入支教活动,他们没有把支教当做一种任务,而是把它当做了自己的一份事业,他们的追求是“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这些大学生身上体现出来的爱国、爱岗等优秀品质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要求。三是走向未来,让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更科学、队伍更强大。从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历史及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近30年的发展历程看,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成为一门科学,有着一套完整的科学体系,一套人才培养制度。现实很多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还套用或者复制着管理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思想政治教育本学科理论的发展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与高校学生工作实际需求及教育部规定相比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一方面是专职队伍的建设,需要更多的人才加入高校学生工作,为大学生健康成长提供支持和保障;另一方面需要进一步提高高校学生工作者的综合素质,通过培训、脱产及在职学习等方式,进一步提高学生工作者的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

摘要:当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三重困境:价值观的唯一性与思想碎片化的多样性矛盾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性与学生管理的功利性协调难度加大、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性与部分社会现象的逆向性冲突明显。邓小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是克服当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困境的有力武器。我们应当以“中国梦”为依托,深入践行邓小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引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方向。

关键词:邓小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高校学生工作,中国梦

参考文献

[1][2]中共中央宣传部.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思想政治工作[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0:34.33.

[3]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367.

[4][5]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183.1145.

[6][7]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90.48.

[8]田改伟.挑战与应对——邓小平意识形态安全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72.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1995:291.

邓小平教育理论 篇8

一、重视大学功能, 增加高校教育投入

如何认识大学教育承载的任务和其功能体现, 是各国政府教育政策制定的先行理念。基于历史原因, 我国高等教育曾一度过分强调其政治功能, 忽视其重要的社会和经济功能, 从而导致高等教育一度迷失方向, 甚至废止。深谙中国国情的邓小平以宏大的战略眼光敏锐地认识到, 高等教育不仅应具备政治文化功能, 还应承载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重任。他说:“我们国家, 国力的强弱, 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 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 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 教育搞上去了, 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有了人才优势, 再加上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 我们的目标就有把握达到。”“从长远看, 要注意教育和科学技术。否则, 我们已经耽误了二十年, 影响了发展, 还要再耽误二十年, 后果不堪设想。”1982年, 他明确指示:“战略重点, 一是农业, 二是能源和交通, 三是教育和科学。搞好教育和科学工作, 我看这是关键。没有人才不行, 没有知识不行……要抓紧发展教育事业。”1985年, 他再次强调:“各级领导要像抓好经济工作那样抓好教育工作。”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对教育工作不仅要抓, 而且要抓紧、抓好, 严格要求, 少讲空话, 多干实事。”1988年, 他又从战略高度特别强调教育要优先发展。他说:“我们要千方百计, 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 甚至于牺牲一点速度, 把教育问题解决好。”并在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 再次突出了高等教育的重要性和改革的紧迫性。

明确了大学功能后, 怎样去实现高等教育的发展, 促进其功能的实现呢?对此, 邓小平指出:投入是关键。但是, 由于我国经济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教育低投入思维固化, 高等教育投入长期严重不足, 导致其发展处于举步维艰的困境。尽管经费异常紧张, 但邓小平还是说:“我个人认为, 科研、教育经费应该增加。”“经济发展和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发展的比例失调, 科教文卫的费用太少, 不成比例。甚至有些第三世界的国家, 在这方面也比我们重视得多。……我们非要大力增加教科文卫的费用不可。”除了政府增加投入, 邓小平还一贯主张办教育要两条腿走路。所谓“两条腿走路”, 主要是指办学形式要多样化。邓小平认为, 发展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 必须采取多种办学方式, 必须动员全社会的办学力量, 拓展教育经费来源渠道, 来保障教育投入和助推其发展。在他的影响下, 我国逐步建立了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全日制学校与半工半读业余学校并举, 公办学校与私立学校并存等多种办学形式, 高等教育体系日臻完善。在邓小平的主导下, 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投入的来源渠道得以拓展, 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逐年提升, 高等教育事业从最初的精英模式逐渐转变为现在的大众教育, 高等教育的规模目前已经跃居世界第一。高等教育带来的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的全面进步、人民素质的整体提升显而易见。

二、重塑教育公平, 完善大学招生制度

公民平等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 是平等人权的保障和教育公平的本质要求。建国后, 由于我国人力、物力、财力等教育资源的匮乏, 导致我国大学教育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只能推行精英教育模式, 不能满足大多数受教育者想进入到高等学府学习的诉求。高等教育怎样来公平、公正、合理地选拔优秀人才进入大学学习, 不仅是教育资源稀缺条件下特别彰显公平的重大问题, 而且也是影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举措。虽然在建国后的一段时间内, 我国采取了非常严格的考录制度。但是, 一段时期由于极“左”思想的影响, 业已建立的考试选拔制度被废止, 大学招生采用“群众推荐、领导批准、组织审核”的程序, “根红苗正”的青年才有机会进入大学学习。而许多有抱负、有天赋的人才因家庭出身等原因被拒之于外, “重出身、轻才干”的大学选拔机制剥夺了众多优秀人才参与公平竞争的权利, 严重影响了教育公平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对于高校招生机制中存在的严重问题, 邓小平一针见血地提出:“要选数理化好的高中毕业生入学, 不照顾干部子弟。”“要经过严格考试, 把最优秀的人集中在重点中学和大学。”如何体现公平, 众所周知, 在资源稀缺情况下, 法理的建立和竞争制度的完善才是根本保证。于是, 教育部根据邓小平的指示, 于1977年召开了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 决定恢复已经停止了10年的全国高等院校招生考试, 以统一考试、择优录取的方式选拔人才上大学。同年11月, 我国进行了恢复高考招生制度后的第一次高考, 尽管当时的升学率不高, 但是它向全社会发出了一个重要的信号, 即所有学生都有机会通过公平的竞争进入大学学习。以此为标志, 我国进入了重建以考试制度为核心的教育体制新时期。

现在, 我国大学招生制度正是在邓小平高考招生制度的影响下, 选拔机制愈发完善。灵活的考试方式、自主录取的招生模式真正体现了人才选拔与评价制度的多样和公平, 大学招生制度的改革也不断向前推进。

三、规划学生发展, 明确高校培养目标

质优学生进入大学后, 在校期间怎样辅助他们规划正确的人生发展道路, 让他们学有所用、学有所为且全心全意为社会主义建设奋斗, 这是我国高校学生培养目标必须明确的重要前提。新中国成立后, 我们在大学生培养目标制定上出现过极“右”和极“左”的分歧。建国初期, 由于基础设施非常落后, 所以为了培养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的人才, 大学教育就一味强调工程技术的发展, 大量普及工程基础教育, 而忽视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 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多是“技术机器人”。后来, 大学教育又从这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过分强调政治意识教育而忽视专业技术教育, 以至于导致我国工程技术人员的断层。两种极端培养方式均导致学生思想僵化, 培养模式单一。这不仅导致学生在发展方向上出现严重迷茫, 而且也导致高校在学生培养目标的制定上不堪困惑, 进而影响专业设置、课程部署、教学安排, 阻碍了高校的发展。关键时刻, 邓小平拨云见日, 高屋建瓴地提出“四有”目标和“三个面向”的培养方向, 使高校学生的培养目标和方向得以清晰和明确。

1. 提出“四有”是高校培养学生的根本目标。

高校要把大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才, 大学生自身需要向什么样的方向努力, 对此, 邓小平用“四有”进行了明示。他强调, 学校教育特别是大学教育, 应该把学生培养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中, 尤其把“有理想”作为“四有”培养目标之首, 足见他对学生理想信念塑造的重视程度。他指出:“我们一定要经常教育我们的人民, 尤其是我们的青年, 要有理想。”充分体现出他对过去两种极端培养方式的深刻反思和深切结合社会实际的高超思维。同时, 又辅之以“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具体目标要求, 从而强调人才素质尤其是思想道德素质对社会发展的重要关系。他指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 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 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 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正是邓小平“四有”目标的提出, 才使得高校学生培养的根本目标得以确立。

2. 指明“三个面向”为高校学生培养的方向。

1983年10月1日, 邓小平在为景山学校的题词中提出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 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的“三个面向”著名思想。“三个面向”深刻揭示了教育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内在的本质联系, 更是指明了高校学生培养的基本方向。

大学教育要面向现代化, 主要是针对当时大学培养出来的人才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出现了不一致的状况。所以, 邓小平总结指出:大学生培养出来, 必须在现代化建设下进行检验, 满足目前社会生产的需要。大学教育要面向世界, 是因为当时我们的大学教育和外界交流太少, 过于闭守, 培养出来的学生视野不够开阔, 思维不够大局, 技能不够完善。邓小平深刻认识到, 高等教育要发展, 绝不能闭门造车, 而是要走出去, 面向世界。他指出, 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 孤立起来, 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 不加强国际交往, 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 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 是不可能的。”他还要求承载科学技术人才培养重任的高校要加强和世界各国的长期合作, 学习先进技术, 他说:“科学技术是人类共同创造的财富。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 都需要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长处, 学习人家的先进科学技术。我们不仅因为今天科学技术落后, 需要努力向外国学习, 即使我们的科学技术赶上了世界先进水平, 也还要学习人家的长处……我们要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活动, 加强同世界各国科学界的友好往来和合作关系。”这样, 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掌握新科技和知识, 国家才能永远强盛。高等教育要面向未来, 主要是要求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能适应和满足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不仅仅要着眼于当前, 更要着眼于未来。因此, 发展高等教育事业, 学生培养目标的制定不但要看到近期的需要, 更要预见到长远的需要。“三个面向”廓清了当时大学生培养方向上的迷惘, 也成为高等教育此后发展方向上的战略指针。

3. 指出“专业设置”是保证学生质量培养的关键。

邓小平认为, 人才必须具备“红”与“专”两个方面的素质。他早在1980年《目前的形势和任务》一文中就指出:“专并不等于红, 但是红一定要专。不管你搞哪一行, 你不专, 你不懂, 你去瞎指挥, 损害了人民的利益, 耽误了生产建设的发展, 就谈不上是红。不解决这个问题, 不可能实现四个现代化。”据此, 他认为大学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否人尽其才, 才尽其用, 是否满足社会生产的需要, 很大因素在于大学的专业设置是否科学。由于当时很多高校对于开设什么专业缺乏科学的调研, 对于专业设置和学科建设很迷茫, 所以出现了专业设置群体跟风的现象。这不仅会因为师资和教学设备的残缺导致学生培养质量无法保证, 也使得本来就紧缺的教育资源无谓浪费, 同时还导致大学生毕业后所学专业和就业岗位要求严重不匹配。针对这一现象, 邓小平特别指出:“高等学校的专业, 哪些要合, 哪些要分, 哪些要增加, 哪些要减少, 哪些要取消, 也要有一个统一的规划。”在邓小平的指示下, 教育部门通过全局调研, 引导各个高校整合专业设置和完善课程规划, 明确了学生培养标准, 健全了学生培养机制。

四、提升教师地位和待遇, 稳定大学师资队伍

新中国成立后, 大学教育曾在短时间内一度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但是,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 在一系列思想改造运动导向下, 高校教师包括知名老教授在学校工作中都遭到鄙视和嘲讽, 学生对教师也极不尊重, 甚至学生干部以整倒一大批教授来树立威风。特别是知识分子被打成“臭老九”, 首当其冲的就是高校教师。学生占领讲台, 批斗老师, 大学教师的地位一落千丈, 以至于名校老教授都处于“情何以堪”的境地, 教师流失, 教育废止, 严重影响了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对此, 邓小平非常痛心地说:“几百万教员, 只是挨骂, 怎么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他强调:“人民教师是培养革命后代的园丁。他们的创造性劳动, 应该受到党和人民的尊重。”此外, 邓小平还充分肯定教师对于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他认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关键在教师。”因此, 要不断提高教师地位, 使教师受到整个社会的尊重。他说:“我们要提高人民教师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不但学生应该尊重教师, 整个社会都应该尊重教师。……对于优秀的教育工作者, 应该大张旗鼓地予以表扬和奖励。”因此, 邓小平提出必须大力提高高校教师的地位, 使他们获得应有的社会地位和尊重。

提升教师地位除了师道尊严得到保护外, 还应体现在待遇的提高上。鉴于长期以来我国教师待遇偏低的状况, 邓小平多次指示要把提高教师待遇落到实处, 要认真解决高校教师的工资待遇、职称评定、后勤保障、住房和医疗保健等问题。他明确指出:“我们不论怎么困难, 也要提高教师的待遇。”他认为, 对教育工作者既要重视精神鼓励, 更要注重改善他们的物质生活待遇。他说:“要注意调动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 光空讲不行, 还要给他们创造条件, 切切实实地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具体问题。”他特别要求相关部门“我们一时还难以较大地改善教职员工的物质生活待遇, 但是必须为此积极创造条件。各级党委和教育行政部门, 首先要在可能范围内, 尽力办好集体福利事业。”

根据邓小平的指示, 党和政府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提高高校教师地位和待遇的措施, 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地位和待遇, 吸引了众多的高学历优秀人才加入到高校教师队伍中来, 稳定了大学师资队伍, 大学教师职业幸福指数逐年增加, 形成了全国“重学”、“重教”的良好氛围。

受益于邓小平高等教育改革思想的指导,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高等教育投入逐年加大, 体制逐渐完善, 大学办学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 国家通过政策扶持, 民办大学、高职专科院校迅速兴起, 这不仅扩大了办学主体, 同时也满足了众多学子的求学愿望。招生考试也早已不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局面, 学生选择颇多, 招生环节通过一系列的制度设计和过程的规范更加完善和公平。大学校舍优美、师资充足、教学实验设备先进, 学生就业、招聘实现“双选”, 教师专心科研, 乐于从教。但是, 随着教育全球化以及国民对高等教育期待的提高, 我国高等教育也面临进一步深化改革的需要。怎样满足国民对于高等教育的各种诉求, 如何才能发挥高等教育在我国经济转型和体制改革中的重要功能, 怎样让我国的高等教育迅速融入全球高等教育大家庭等等, 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探究。可以说, 我们的高等教育改革任重而道远。值此之际, 深入探讨邓小平的高等教育改革思想, 从中获取启迪和借鉴, 对于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深化改革和持续发展, 意义深远。

摘要:邓小平一生非常重视高等教育, 形成了一系列关于高等教育改革的思想, 奠定了高等教育改革的基石。针对当时高等教育的种种问题, 邓小平以高瞻远瞩的视野从高校教育功能与投入、大学招生制度、高校培养目标、大学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做了详尽论述和改革主导。对其相关思想进行探讨, 对进一步推进我国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邓小平,高等教育,改革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 (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

浅析邓小平教育价值观 篇9

关键词:邓小平教育价值观,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实现途径

邓小平教育价值观是和马克思主义教育价值观、毛泽东教育价值观一脉相承的,是对其的丰富和发展,包含了丰富的内容,我们可以从价值取向、价值目标、实现途径等几个方面来理解。

一、邓小平教育价值观的价值取向

所谓价值取向,是价值主体在进行价值活动时指向价值目标的活动进程,反映出主体价值观念变化的总体倾向和发展方向。价值取向的产生和实现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一种价值取向的产生源自于主体的某种需要,它的实际过程就是主体需要的满足。人们现有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后,新的需要又同时产生,这样便又开始产生和形成新的价值取向。正如马克思所说:“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1]

邓小平的教育思想注重用中华民族的历史来教育人民要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坚定社会主义信念。为使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有序和稳定地进行,邓小平教育思想强调教育人们要懂法、守法,邓小平以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实践教育国民要有闯劲和干劲,在对外开放中邓小平教育国民要有国格,国格永远重于人格。概括地说邓小平教育价值观的价值取向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必须提高人的整体素质;2.必须坚持培养劳动者、建设者;3必须树立全面的人才观,引导教育全面发展;4.必须注意形成学生创造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这也正是我国现阶段教育的目的的基本价值取向,即以提高人的素质为立足点,以为现代化建设服务为特征,培养德、智、体、美、技多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具有独立个性和创造精神的一代社会主义新人。

邓小平教育价值观的价值取向典型表现为“三个面向”,即“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是邓小平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确定的新的教育价值取向。“面向现代化”的价值取向肯定了教育的现实价值,邓小平说:“我们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的主要任务是什么?一句话就是搞现代化建设,能否实现四个现代化,决定着我们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2]“面向现代化”既是一种必然的历史选择,又是一种最具价值取向的选择。教育只有面向现代化,才能更好地为现代化建设服务,才具有现实价值。教育“面向世界”的价值取向肯定了教育的开放性价值,邓小平深知我国教育与世界发达国家教育之间存在巨大差距,他指出:“现在看来,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科学技术和教育整整落后了二十年。”[3]教育只有通过对社会、对世界的开放,才能随着社会和世界的发展而发展,才能在开放和发展中实现自身的最大价值。教育要“面向未来”的价值取向肯定了教育的潜在价值,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教育价值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教育在未来社会发展中的潜在价值作了深入的论述,如教育要面向未来、要有预见性、先导性等,要求我们把实现共产主义伟大理想,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作为最高的价值取向。

二、邓小平教育价值观的价值追求

人不仅力求活着,而且要很好地活着,有意义地活着,力求过一种高尚的生活。教育作为一种人道主义的事业,其价值不仅仅在于维持个体直接的生命活动,也在于使个体生活得更有意义、更高尚。这就与人生境界有关。在中国历史上,儒、道、佛都有各自追求的人生境界。儒家以“道德”为标准,将芸芸众生划分为“小人”和“君子”两种境界;道家追求的人生境界是“越名实而任自然”,成为“真人”或“至人”;佛教以有没有摆脱轮回转世的痛苦为标准来追求其人生境界,这种境界的最高表现是“涅槃”。西方哲学史也有不同的人生境界学说:古希腊最为伟大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他的哲学巨著《论灵魂》中明确地体现了他划分人生境界的标准:“理性”或“理性化的程度”;十九世纪丹麦存在主义哲学家克尔凯郭尔则将个人的存在作为哲学的出发点,认为人生道路总的来说是不断地由“感性”和“德性”走向“神性”的过程;十九世纪后半叶欧洲最为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尼采则提出“超人”的人生境界。所有这些学说其实质上都是某种价值追求。

教育价值追求就是人们为实现教育的价值目标而作出的积极努力。教育的价值目标的实现取决于人们对知识和人才的认识态度和追求,取决于人们如何发展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才。邓小平的教育价值追求就是围绕这些问题展开的,因为教育过程是一个以提高人的价值为特征的价值追求、价值实现的过程。邓小平的教育价值追求具有丰富的内涵,其中最关键的就是教育价值追求的目标———“四有新人”,通过“四有新人”,从而达到人的全面发展。

中国的特殊国情使教育在中国这样特定的环境中显得尤其重要,那么,在中国教育究竟要培养具有什么价值的人,也就是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标,这是教育价值观的核心问题,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就好像思维和存在的问题是任何哲学家都不能回避的问题一样。邓小平教育价值观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实事求是地研究了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经验教训,提出了“四有新人”的价值追求目标:“要教育全国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4]“四有”作为邓小平教育价值追求的目标,就是指我们要教育培养社会主义新人具有这四个方面的价值。“四有新人”是对“两有劳动者”教育价值追求目标的丰富和发展,使我们教育价值追求的目标更全面、更鲜明、更具有时代特色。在“四有”中“有理想”具于首要地位,它深刻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我国现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同西方发达国家有一定的差距,同时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又遇到了许多新的矛盾和困难,在这样的情况下,必须对人民进行理想教育。邓小平指出:“我们一定要教育我们的人民,尤其是我们的青年,要有理想。”[5]确立崇高的价值理想,对于实现人生的价值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邓小平的教育价值目标要求人们树立共产主义伟大理想是极具前瞻性的。

三、邓小平教育价值观的实现途径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价值是反映主客体之间需要与满足的一种关系范畴。教育价值是作为社会实践主体的人的需要与作为客体的教育现象的属性之间的一种特定关系。对这种关系的认识和评价就构成了人们的教育价值观。但是这种教育价值的实现却不是容易的,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实现价值追求的措施。邓小平为了实现其价值目标提出了一系列的方法措施,概括地说就是“两个尊重,五个坚持”。

“两个尊重”,即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6]这是当代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出发点,也是实现邓小平教育价值实现的一个必经途径。要想使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我们就必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这就是邓小平提出教育优先战略的原因。在十年内乱中,知识分子变成了“臭老九”,大批知识分子受到打击和迫害,针对这些错误,邓小平指出:“革命事业需要有一批杰出的革命家,科学事业同样需要有一批杰出的科学家,我们工人阶级的杰出人才,是来自人民的,又是为人民服务的。在广泛的群众基础上,才能不断涌现出杰出人才,也只有有了成批的杰出人才,才能带动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7]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这是由知识和人才的社会价值,以及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需要决定的。要实现“四有”的教育目标,从而达到人的全面发展,我国就必须肯定知识和人才的价值,肯定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和作用,必须为选拔、培养和使用人才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五个坚持”是指坚持科教兴国和优先发展教育,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和教育方针,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坚持依法治教,坚持和改善党对教育事业的领导。这五个坚持实际上为邓小平的教育价值的实现铺就了阳关大道。实施科教兴国和优先发展教育是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根本措施,是邓小平教育价值追求实现的必然选择;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和教育方针即是坚持了正确的政治方向,这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实现邓小平教育价值追求的政治保证;坚持深化教育改革是实现邓小平教育价值追求的法律保障;坚持和改善党对教育事业的领导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邓小平教育价值追求的制度保障。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二卷) .人民出版社, 1957:118-119.

[2]邓小平文选 (第二卷) .人民出版社, 1994:162.

[3]邓小平文选 (第二卷) .人民出版社, 1994:40.

[4]邓小平文选 (第三卷) .人民出版社, 1993:35.

[5]邓小平文选 (第三卷) .人民出版社, 1993:110.

[6]邓小平文选 (第二卷) .人民出版社, 1994:41.

邓小平经济发展理论探析 篇10

关键词:经济发展,主动,非均衡

中国面向21世纪的主要问题是发展。邓小平经济发展理论, 建立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基础之上, 融入当代国际局势的新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背景中, 是对经济发展理论的创新。

一、立足国情主动寻求经济发展

邓小平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他认为, 当代中国的经济发展, 是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人民, 积极吸取历史教训, 主动迎接现实挑战的必然选择。他多次谈到, 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近代是遭受资本主义侵略, 日益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资本主义列强欺负我们的根本原因在于近代中国经济落伍了。现在我们获得独立与发展, 而要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关键是要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战略。邓小平在阐述中国现代化发展战略时, 再三提起历史落后挨打的教训, 并不是出于单纯防御性考虑, 而是以此激发全国人民加快经济发展的爱国热情。他说, 要懂得一些历史, 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 “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 要依靠中国人民的力量来办。独立自主, 自力更生, 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 都是我们的立足点”。

中国主动式的经济发展, 不仅是为了维护国家独立和主权, 更是为了振兴中华民族, 使中国在世界上发挥更大的作用。中国是一个政治、人口大国, 但经济上还是一个弱国, 这同我国的地位很不相称。邓小平认为, 认识落后, 是为了激励我们奋发图强。新中国主动进行现代化建设, 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我们集中力量一心一意搞经济建设, 就是着眼于振兴中华民族, 以便对人类做出较大贡献。

邓小平明确指出:“只要我们发展了, 这样保持五十年、六十年, 社会主义中国将是不可战胜的”。抓住时机, 发展自己, 关键是发展经济, 这不是民族利己主义, 恰恰是爱国主义基础上的国际主义。他指出, 到下个世纪中叶中国基本上实现了现代化, 不仅会给中国人民带来共同富裕, 而且会给占世界总人口3/4的发展中国家走出一条新路, 向全人类表明社会主义是必由之路, 这才是中国经济发展对人类的最大贡献。

在实现中国跨世纪经济发展的过程中, 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立足于本国又放眼世界, 把当代中国经济发展同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联系了起来, 把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同世界社会主义命运和人类的前途联系起来, 将爱国主义上升到更高的理性阶段, 充分展现了当代中国主动寻求经济发展的昂扬姿态和恢弘气势, 这是其他经济发展理论所不具备的品格。

邓小平总结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经验和规律, 又深入揭示了发展中国家, 特别是中国的具体国情, 从全球发展的高度认识到当今世界已成为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 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要发展, 都要学习别的国家和民族的长处, 学习别国的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 立足本国, 又不盲目排外。

从邓小平改革之初 (1978、1979) 的谈话看, 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是他这两年反复阐述的一个话题。既要立足本国, 依靠中国人民的力量来维护国家的经济安全, 实现经济发展, 又要引进外国先进成果以加速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这就是中国经济发展的辩证法, 也是邓小平经济发展理论的一个显著特征。

二、经济发展的创新模式

1986年, 邓小平在同新西兰总统朗伊的谈话中谈到了中国经济的非均衡发展。他说:“我们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 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 然而平均发展是不可能的”。又说“对这个政策有一些人感到不那么顺眼, 我们的做法是允许不同观点存在, 拿事实来说话”。改革开放以来20多年的中国经济, 呈现出一个持续发展的势头。在这个过程中, 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波浪式推进发展是一个显著的特点。正是这种非均衡的发展模式, 深刻地改变着中国的经济面貌, 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社会主义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 我们过去提供的缩小差别和均衡发展政策结果并不是共同富裕, 而是共同贫困。

正是邓小平所说的这种“平均发展”, 严重地压抑了人们发展生产的积极性, 使经济发展丧失了生机与活力, 使人们长期陷入“贫困-平均发展-贫困”的怪圈。早在1978年12月13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所举行的一次中央工作会议上, 邓小平作了题为《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报告, 在这篇著名讲话中, 紧接着“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之后, 还有一段更富有哲理的话:“这是一个大政策, 一个能够影响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政策, 建议同志们认真加以考虑和研究”。这就是说, “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思想, 其意义绝不仅限于消费的分配领域, 而是与中国经济发展和国民经济各个方面都有关的一个重要理论和政策, 是经济发展理论的一个创新。

非均衡发展, 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引入竞争机制的经济运行常态。20多年来非均衡发展的理论和实践, 是对人们在旧体制下长期持有的“平均发展”观念的一个突破。非均衡发展模式的基本特点是充分利用现有资源, 首先是沿海地区资源, 而后是中西部地区资源, 使经济发展逐步趋近所谓均衡。改革开放以来, 非均衡发展的大政策、大思路, 使中国经济步入了正常发展的轨道。它是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和企业先行发展、先行致富所产生的强烈示范效应, 使大批地区、企业和个人争相效仿, 从而使整个中国经济发展的浪潮, 一浪又一浪地向前推进。

毛泽东1956年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也指出:“所谓平衡, 就是矛盾的暂时的相对统一, 平衡是相对的, 不平衡是绝对的”。邓小平正是把毛泽东的这种辩证法思想成功地运用于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四化建设的伟大实践, 创造出了辉煌的业绩。在沿海地区强大的经济增长后, 产业要升级换代, 市场要拓展, 增长的动力传递到了中西部地区。中央做出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决策, 正是邓小平非均衡———均衡经济发展理论在新条件下的运用和开展。

三、经济发展本质的全新提示

现代经济发展史, 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经济发展史表明, 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经济获得长期高速增长, 其内在的推动力几乎无一例外的都是科学技术, 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的蓬勃发展。毛泽东在中国人民建设最困难的时期就提出过:“要下决心, 搞尖端技术”。

谙熟辩证法的邓小平更是从一般性与特殊性辩证统一的角度, 对国情做了透彻的分析, 十分坚定地指出:“中国现在固然很穷, 但是中国要发展, 离开科学不行”。又说:“四个现代化, 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他敏锐地观察了世界科技发展的大趋势, 对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必须发展高科技大为关注, 强调这是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 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他指出“现在世界的发展, 特别是高科技领域的发展一日千里, 中国不能安于落后, 必须一开始就参与这个领域的发展”, “过去也好, 今天也好, 将来也好, 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 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1992年初, 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进一步强调说:“我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近一二十年来, 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得多快啊!, 高科技领域的一个突破, 带动一批产业的发展。我们自己这几年, 离开科学技术能增长得这么快吗?要提倡科学, 靠科学才有希望”。

邓小平的经济发展理论也把人作为发展的目的, 强调经济发展的终极目的是为了提高人的生活质量, 提高人类自身的素质。经济发展必须满足绝大多数人的需要, 并推动人类赖以生存的社会趋向公平、合理。

1986年4月19日, 邓小平在会见香港知名人士时谈到:“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四化建设的实现要靠知识、靠人才”。他明确指出:“要教育人民成为‘四有’人民, 要教育下一代一定要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一定不能让我们的青少年作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俘虏, 那绝对不行”。这些论述不仅抓住了发展的关键, 而且也深刻地提示了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和发展的最终目的。

可见, 邓小平经济发展理论不仅描绘了中国21世纪的发展蓝图, 而且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关键, 把人的现代化即培育“四有”新人提升为发展的本质。总之, 邓小平对经济发展理论的创新, 使我们走上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 (第3卷) [M].人民出版社, 1993.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 (第2卷) [M].人民出版社, 1994.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 (第5卷) [M].人民出版社, 1977.

邓小平思想中社会学理论的应用 篇11

关键词:邓小平思想;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社会学理论

邓小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是邓小平思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的社会学理论不仅丰富了邓小平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同时也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实践可操作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对象是人,以人的思想状况和行为规律作为研究的主要内容,着重解决的是用什么样的有效方法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社会学从社会的整体出发,以社会关系、社会行为、社会问题为研究对象,研究社会结构及其变迁的社会科学。二者的研究对象有部分的重叠,也有相似的研究目的,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性、系统性及有效性的发展。邓小平正是根据我国具体国情和时代需要的情况,将社会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力求解决新时期出现的实际问题及时代提出的新课题。邓小平思想政治教育中对社会学理论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中,包括言传身教、齐抓共管、分层施教的教育方法,本文试就这些教育方法加以论述。

一、言传身教

言传身教是社会学强调的榜样示范作用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具体体现,即是用语言教导,用行动示范。言教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传播方式以文字和语言的形式,对人民群众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身教,即是以身作则,榜样示范,用实际行动感染人民,用比较直观的方式对人民群众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言教和身教都无法单独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唯有将二者有机结合才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说服力和实效性,使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榜样的力量能给予人强大的精神力量和行动力,邓小平十分重视榜样的示范作用。邓小平指出,需要动员人民群众做的,每个党员,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必须以身作则,自己先做,这样有利于被人民群众接受,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做得有针对性且细致深入。邓小平认为以身作则是党员和各级干部作为一名合格共产党员的基础要求,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手段,同时在克服腐败现象、恢复党的优良传统和优良作风中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以身作则,是使人民群众信服的前提,对自己提倡的思想和道德准则,自己首先要做到,才能使群众信服,进而感染群众、影响群众,对于每个党员来说要起到模范带头作用。邓小平十分重视典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典型可以起到示范社会准则、激励人心、引导和带动人民群众的作用,抓典型、树榜样要比理论更能鼓舞人心,更能影响群众的思想和行为。言传身教、抓典型、树榜样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威信力和感染力的有效手段,也是提高其实效性的重要方法。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把全国各族人民动员和组织起来,带领人民取得革命的胜利,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共产党员在戰争中的模范带头作用。在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共产党员仍然需要继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新的时期就会有新的任务,因此共产党员所要起的模范带头作用在具体内容上要有新的要求,针对新的历史时期出现的问题需做相应的变化。邓小平指出:“共产党员的模范作用,包括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成为各种专业的内行,并且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比一般人负担更多的工作。”他要求共产党员发扬艰苦奋斗、大公无私、服从大局、廉洁奉公的精神,继承并发扬在革命战争时期形成的革命精神,无论处于什么样的历史时期,好的精神品质永远不能丢。党员和领导干部必须处处以身作则,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坚持言教与身教的结合。凡是要求群众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注重发挥自己的模范作用,用实际行动影响群众,引导群众。

二、分层施教

社会分层是指以一定具有社会意义的属性为依据,一个社会成员被区分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和不同层次的过程与现象,属于社会学研究的领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具有社会属性,社会分层也就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层次性。人们由于不同的生活环境会形成不同的价值理念和思维方式,并且会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产生观念的转变,使教育对象的情况变得复杂化,加之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分层性,教育方法和内容就要根据不同层次的人,甚至是针对个人来进行制定。邓小平为此提出了分层施教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他根据不同层次的教育对象的共性与个性,及其社会角色的不同的权利与义务,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其中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邓小平最为重视,因为青年是整个社会最富有创造力和活力的强大力量,青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的继承者,时代赋予了青年崇高的历史使命。青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这取决于青年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上,邓小平根据青少年不同的成长阶段提出了相应的要求,首先要对青少年进行基础教育,主要包括勤奋好学、遵纪守法、乐于助人、热爱劳动、艰苦奋斗、英勇对敌的革命风尚等;其次,在成长过程中,要进一步加强忠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忠于无产阶级的革命事业,忠于我国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思想提升教育;在步入社会后的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仍然需要加强,要使之成为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有坚定的革命理想,有政治责任性和集体主义精神,实事求是,坚持走群众路线,遵纪守法,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劳动者。对共产党员,则强调首先要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毛泽东思想,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共产主义思想和道德准则,坚持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对民主党派和其他爱国人士,则强调发扬自我教育和自我改造的传统,努力增强各方面人士和群众之间的团结,增强凝聚力,一起投身于现代化建设中,一起努力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服务。社会分层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分层性和复杂性,只有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最终促进社会稳定发展。

三、齐抓共管

思想政治教育属于一种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与社会的方方面面都息息相关,同时也影响着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将社会管理和社会控制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之中,社会各方力量对受教育者和教育者的行为进行有意识的引导、约束和调整,全社会齐抓共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社会各部门之间相互配合,齐抓共管,协调一致,可以有效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发挥及其发展,也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达到最佳。邓小平指出,要从社会各方面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来搞好社会风气,打击那些严重破坏社会风气的恶劣行为。为此,邓小平要求社会的各个部门为了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共同努力,并对社会各领域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党员要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坚定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每个党员都应在思想、政治、文化、能力、身心、创新等素质上力求全面发展,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社会团体存在于各阶层、行业、领域之中,广泛发动社会团体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党内外,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之中。生产活动是许多思想问题产生的环节,我们需要改变行政、生产、业务部门,忽视思想政治教育,一味地抓生产的做法。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与经济工作一起做,要渗透到生产领域的各个方面之中,只有将人的思想工作做好,才能提高生产者的积极性和工作效率,从而推动生产发展;媒体信息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充分发挥媒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要将党的思想、方针、政策通过媒体向群众传达到,媒体是党与群众之间重要的沟通渠道,媒体要以党性原则进行宣传,与党中央保持思想、政治、行动上的一致;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处于不平等的状态下,受教育者处于被动地位,这样容易使受教育者对教育者,甚至对教育工作产生逆反心理,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尊重和理解每个人,倡导群众进行自我教育。邓小平指出:“要树立好的风气。讲风气,无非是党风、军风、民风、学风,最重要的是党风。好的党风也要体现在教育中,这才能培养出好的学风。”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许多社会问题的有效解决和社会工作的顺利开展上面都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同时社会学的相关知识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方法和研究规律上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社会学研究的方法针对性强、深入具体且实用性强,应用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研究中会起到重要的推进作用。邓小平思想中社会学理论的运用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上得以充分体现,有效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方法的针对性、实效性及创造性。邓小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社会学理论的应用,有利于社会沿著正确的方向稳步发展,对处于深化改革时期的我国来说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

邓小平教育理论 篇12

一、邓小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主要内容

邓小平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非常丰富, 也提及多次, 总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 强调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

1. 强调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指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革命和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 也是中国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只有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武装中国人民特别是青年的头脑, 才能更好地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邓小平强调:“思想路线是什么?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坚持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十分重要。” (1)

2. 强调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性

中国坚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并向着共产主义不断前进。邓小平强调中国革命和改革开放期间, 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奋斗, 其目标就是努力实现社会主义, 进而实现共产主义。他还强调要让我们的后代——中国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明确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

(二) 以培养“四有”新人为目标

邓小平同志指出, 思想政治教育是要服务于经济建设, 因此他根据不同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提出了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为了适应政治经济发展的要求, 邓小平提到:“我们提出要教育人民成为‘四有’人民, 教育干部成为‘四有’干部。‘四有’就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2) 邓小平同志深知思想政治教育对青少年教育的重要性, 所以只有将人民特别是青少年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 才能更好的促进中国发展, 促进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

(三) 强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

1. 强调爱国主义教育

张岱年曾说:一个民族自立于林, 必须具有民族的自信心和自尊心。邓小平以改革开放的特点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出发点, 不断强调爱国主义精神、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以及热爱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重要性。他认为只有每一个中国人热爱社会主义的新中国, 发挥爱国主义精神, 才能不被资本主义势力所腐化和侵蚀, 才能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

2. 强调集体主义教育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所以要注重群众的力量, 个人利益要服从于集体的利益。邓小平在中国的革命和改革过程中也十分重视集体主义教育。在中国反帝反封建革命过程中, 他强调组织尊重个人以及个人利益, 但个人要服从组织的安排, 有时个人利益甚至要让步于集体利益。他认为中国要想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不仅需要党中央政策的正确指导, 更需要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无私奉献。 (3)

3. 强调社会主义教育

邓小平认为必须向青年讲清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中国的国情和中国发展的正确道路:为什么要讲社会主义?因为中国的历史表明, 中国走资本主义是不能成功的, 只能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也只有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指引中国走向富强。他指出:“对青年人来说, 右的东西值得警惕, 特别是他们不知道什么是资本主义, 什么是社会主义, 因此要对他们进行教育。” (4)

(四) 注重社会主义道德教育

中华文明历来强调以德治国。作为社会主义的新中国, 也必须将社会主义道德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邓小平强调“要加强各级学校的政治教育、形式教育、思想教育, 包括人生观教育、道德教育。” (5) 由于西方资产阶级道德观念以及中国封建思想深深地影响着中国青年的思想和中国精神文明的发展。因此, 不断加强青少年社会主义道德观念是加强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步骤。

二、邓小平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法

邓小平不仅明确指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也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对我们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中国领导人一再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原则, 邓小平十分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他指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更好地指导人民群众的社会生产活动。他认为学校应该将社会劳动纳入教学计划, 把课堂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让学生将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在实践中得到验证, 同时在实践中寻求探索理论和社会规律的更有效的方法。

(二) 以疏导说理、说服教育为主

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邓小平认为应该采用疏导说理、说服教育为主。如果用武力或大搞群众运动的办法代替疏导说理, 在一定程度或者一段时间内可能会收到效果, 但是难以从根本上解决人民群众思想上的问题, 难以让他们明白社会主义发展和改革道路的正确性, 难以让他们发自内心的支持中国共产党的工作, 甚至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影响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三) 思想政治教育要与群众的利益相结合

人民群众之所以能在社会建设和发展方面涌现出惊人的力量, 主要在于两个方面:一个是因能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贡献力量而感到无限的光荣, 这是思想上的进步;另一个方面在于自身的贡献能有所回报。邓小平认为革命精神是非常宝贵的, 没有革命精神就没有革命行为。因此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必须考虑学生学习或生活上的利益诉求, 免除学生的后顾之忧。

三、邓小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对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指导

邓小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为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 也对高校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 用中国的历史和党的相关理论武装自己和大学生的头脑

作为辅导员, 应该具有坚定的思想政治素质, 应牢记国家历史, 不断学习党的理论、方针、政策, 先用历史和党的相关理论充实自己, 武装自己的头脑, 做好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准备。如今大部分学生对中国的历史不甚了解, 对党的相关理论政策不感兴趣。因此, 辅导员将中国历史发展的历程和党的相关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举措, 也只有用中国的历史和党的相关理论武装自身和大学生的头脑, 才能让我们更好地树立自己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

(二) 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思想实际、切身利益相结合

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意识淡薄、对中华文化中的经典了解甚少、受西方资本主义多元化思想影响较大。这就要求高校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必须紧密联系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实际, 从多方面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同时, 思想政治教育也只有与学生的切身利益相结合, 尊重和帮助学生解决基本的合理的需求, 才能让学生从心里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因此, 辅导员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 也要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切实利益相联系。

(三) 加强学生道德、纪律和法制教育, 提高自身职业道德水平

1. 加强学生道德、纪律和法制教育

在中国教育体制和物质利益诱惑的双重作用下, 大学生自身修养、遵守校规校级和法律法规等方面意识淡薄。面对诱惑时容易迷失自己, 甚至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一就是加强学生道德、纪律和法制教育, 让学生能明辨是非曲直、抵制生活的诱惑并做出正确的选择。邓小平指出:“大中小学的学生从入学起……就要学习和服从各自所必须遵守的纪律。对一切无纪律、无政府、违反法制的现象, 都必须坚决反对和纠正。” (6)

2. 提高自身职业道德水平

邓小平强调:“群众工作能不能深入下去, 能不能落实, 关键在于领导干部是不是以身作则……从实际出发,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7) 辅导员是高校学生学习的对象之一, 在班级建设中, 普通学生看班委, 班委看老师。因此, 只有辅导员自身职业道德水平提高, 用自己的榜样示范作用感召学生, 靠人格魅力吸引学生、用精神力量去做思想政治工作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即所谓身教重于言传。

(四) 根据不同学生采用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断寻找新方法

1.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以说服教育为主

邓小平强调:“过去那种简单片面、粗暴过火的所谓批判, 以及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的处理方法, 决不能重复。” (8) 由于成长环境不同, 当今大学生在独自承担责任和心理承受能力方面相对较弱。辅导员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中简单粗暴的谩骂和惩罚只能带来学生的反感和抵触, 甚至可能带来更严重的后果。同时还要给学生能表达自己思想和观点的机会, 从学生的交谈中获取切入点进行教育, 以疏导说理、说服教育为主。

2. 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采取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当今社会是一个思想多元化的社会, 我们允许也尊重同学们有除反党反国或与中央政策相悖以外的不同观点。同时, 不同的家庭环境和父母的教育方式也会导致学生有不同的思想观念。因此辅导员在对学生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就应该根据学生不同的思想观念给予不同的教育方法和内容。邓小平也指出我们必须承认不同的个体在行为品德和思想教育上的差异, 并针对这些差异给予不同的教育方式……

3. 在实践中不断寻找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邓小平强调一切从实际出发, 与时俱进, 不断开拓创新。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 真正仔细地研究新情况, 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 才能更好地解决新问题。这就要求辅导员以改革精神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在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方法和内容上不断创新, 增强感染力和吸引力。可充分利用社会实践、勤工俭学、课外活动等形式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融入到实践活动过程中, 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到知识、受到教育、收到影响。

结束语

邓小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有着深刻的内涵和鲜明的时代特色, 是中国革命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性思想, 对当今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高校辅导员在结合中国现阶段发展特点和学生思想实际的基础上, 充分学习邓小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的精华对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

[2]《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

[3]《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

[4]坚持实事求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邓小平年谱 (1975-1997) 》摘登[J].党的文献, 2004.06.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论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5:19.

[6]杨业华.把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N].光明日报, 2014.1.

上一篇:堵漏施工下一篇:实践教学体系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