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理论学习总结

2024-09-22

邓小平理论学习总结(通用11篇)

邓小平理论学习总结 篇1

《邓小平理论》学习总结

通过上学期《邓小平理论》的学习,让我受益匪浅,现将自己的学习体会总结如下。邓小平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的总结和集体智慧的结晶。邓小平理论是伟大的一门学科,是我们党和全国人民的指导思想,做为新世纪的大学生,我们应该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

通过对邓小平理论的简略学习,使匀更加正确的认识了社会主义,坚定了社会主义信念,对党和人民更加热爱。更增强了我对祖国明天更美好的信心。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精髓,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同时也是我们当代热血青年的行为指南。解放思想,我们可以学习更加先进的外国文化,实事求是,可以让我们更客观,更正确的处理好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实事求是,也可以说就是现在的诚信,全国各地正在兴起诚信教育,无论做什么事情,没有诚信,不是实事求是,就不会得到他人的信赖,成功的机会也就几乎为零了。我们青年一代是祖国的希望,是明天的接班人,我们更应实事求事,踏踏实实做好生活中的每一件事,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邓小平理论的“一国两制”伟在构想,让香港和澳门回归到了祖**亲的怀抱,为祖国统一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一国两制”的政策不但使香港和澳门及时的回归,这几年香港和澳门的发展证明在社会主义社会的中国,“一国两制”的政策并没有使香港和澳门的经济受到损害,有了祖国大陆的大力支持,香港和澳门的明天会更加富饶美丽。

因此,我们更应该义无反顾地坚定信念:坚持下去,是黄金,总会闪光;是玫瑰,必然开花;是种子,终将发芽。同时,不忘加速自己的步伐,无论是学习,还是思想上紧跟时代的发展,继续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用邓小平理论武装我们的大脑,不说为四化建设出一份更大的力,也许该向家乡的人们证明点什么,或者更好为自己以后的学习和工作做准备。

邓小平理论学习总结 篇2

青年是未来,是希望。当代大学生是新世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未来历史使命的生力军和骨干力量。从历史而言,包括当代大学生在内的当代青年即将承担的历史使命有三点。第一、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十五大根据邓小平“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思想提出:在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个宏伟目标将靠当代青年特别是当代大学生来实现。第二、追赶发达国家水平。在我们实现现代化的同时又面临着世界范围内的经济挑战,我们要提高技术水平,增加社会生产力的科技含量,特别是高新、尖端技术,自然就落到文化层次较高的当代大学生身上。第三、抵制资产阶级侵蚀。在前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和平演变之后,无疑中国将是一个重要目标,国际敌对势力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一刻都没有停止过,中国的老一辈革命家信念坚定,坚决抵制资产阶级的侵蚀,新的考验自然又落到了当代青年特别是大学生的身上,当代大学生要承担历史使命,就必须用科学的理论来指导,这个理论就是邓小平理论。

当代大学生要承担历史重任,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必须具有全面较高的素质,其中包括思想政治素质、知识能力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等等。其中思想政治素质是核心,是灵魂,因为它关系到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大学生只有深刻掌握了邓小平理论,才能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信念,社会在进步,需要未来的建设者又红又专、德才兼备,邓小平理论涉及到当今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诸多科学理论,只有掌握了邓小平理论,才能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掌握其观点、方法,把自己培养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一心一意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并做出系列决策,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就是邓小平理论的具体运用,它对我们以后各项工作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当代大学生要献身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就必须领会执行方针政策,而学习邓小平理论是执行政策的基础。

邓小平理论探析学习 篇3

关键词:邓小平群众观;内涵;现实意义

邓小平群众观是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初期逐渐完善起来的思想,它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指导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理论基石。在改革开放纵深化程度不断加强的当下,阐述邓小平群众观的内涵与贡献,并揭示出其对当前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启示具有重要的理论现实意义。

一、邓小平群众观的形成

任何理论思想的形成都有着其深厚的理论渊源与深刻的现实根源,邓小平群众观自然也不会例外。概括地说,邓小平群众观的形成有赖于两方面因素的作用:其一,以马克思主义经典论述为表征的直接理論渊源;其二,人民对中国社会发展具有巨大作用的现实根源。

(一)理论渊源:马克思主义经典论述

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贡献者,邓小平的思想渊源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经典论著。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论述构成了邓小平理论特别是邓小平群众观的直接理论渊源。

1.马克思、恩格斯的论述

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创始者,马克思、恩格斯对群众观的论述是邓小平群众观的第一理论来源。在批判历史唯心主义否定人民群众历史作用的同时,马克思、恩格斯揭示并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地位与作用等观点。具体地,在他们看来,人民群众是真正可尊敬的人,是从事伟大民族事业的伟大力量(p.628);是历史活动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并且,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力量和作用是有限和无限的辩证统一。

2.列宁的论述

随着历史步入帝国主义时代,在深刻分析时代背景后,列宁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在群众观上的观点,为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注入了新的内涵。针对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背景,列宁指出无产阶级革命必须摒弃一切形式的英雄创世说,而应发动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在他看来,人民群众是消灭旧社会制度的决定力量;生机勃勃的富有创造性的社会主义由人民群众自己创立;群众、阶级、政党以及领袖是不可分离的整体;作为执政党必须联系群众和代表群众利益。这对邓小平群众观产生了重大影响。

3.毛泽东的论述

在中国长期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过程中,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系统地运用在党的全部活动中,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党的群众观和群众路线,提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与“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毛泽东在群众观上的经典论述为邓小平群众观的形成提供了更为直接的符合中国国情的理论基础。毛泽东在群众观的论述上富有特色的是他注入了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在肯定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前提上,毛泽东强调要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

(二)现实根源: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

虽然邓小平群众观的形成经历一定的历史过程,但它的真正确立与改革开放前后的时代背景息息相关。在研究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历史后,邓小平总结出了一条客观规律:人民群众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着重大的作用。对于中国正在进行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他指出,我们“……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学,只能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探索。在这种情况下,更要注意总结群众的经验,集中群众的智慧……”。也就是说,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构成邓小平群众观的现实根源。

二、邓小平群众观的内涵与贡献

依照前述可知,邓小平群众观是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建设事业新时期、新阶段出发,关于人民群体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对如何进一步尊重和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根本观点,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群众观和毛泽东群众观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一)内涵

概括地说,邓小平群众观的内涵至少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加以理解。

1.出发点与归宿:人民的意愿

任何一种理论、观点都有其出发点。与毛泽东群众观相似,邓小平群众观同样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基点。也就是说,邓小平群众观的出发点与归宿在于人民的意愿,即“人民是否拥护”、“人民是否赞成”、“人民是否答应”。

2.理论基石:群众与党的关系

邓小平指出:“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如果哪个党组织严重脱离群众而不能坚决改正,那就丧失了力量的源泉……”邓小平的这一论断深刻揭示出群众与党之间血肉相连、鱼水相依的关系。同时,它也成为了邓小平群众观的理论基石。

3.时代特色:尊重与鼓励群众的首创精神

时代要求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要集中全党的智慧、全国人民的智慧。要达到这一目标,自然离不开对群众首创精神的尊重与鼓励。承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观点,邓小平认为,只有在尊重与鼓励群众首创精神的前提下,不断实践、探索、总结,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才会不断涌现。

4.人性化特征:赋予人民群众真正的民主和权利

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群众观上有所不同的是,邓小平十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人格,并致力于维护他们的尊严。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到中国社会的特点,邓小平提出要实行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人民真正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换言之,要赋予人民群众以真正的民主和权利。

5.价值导向:是否利于改善民生

在价值导向上,邓小平群众观坚持以“是否利于改善民生”作为群众工作的评判标准。邓小平强调,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了它必须要把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一个至高无上的地位,把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作为衡量自己一切言行的最高标准。基于此,邓小平发展了毛泽东关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坚持以“是否利于改善民生”作为评价群众工作的是非得失与中国共产党最根本的追求目标。

(二)贡献: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群众观无疑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更为具体的指导。一方面,邓小平群众观将党的群众路线与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有机地统一起来,丰富了党和国家在群众工作上的理论指导思想。另一方面,邓小平群众观将“是否利于改善民生”作为判断一切工作的准则与判定路线方针政策有效性的重要标准,进一步深化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内涵。值得一提的是,邓小平群众观的突出贡献在于它“爱民”、“富民”。

三、邓小平群众观的现实意义

承前述,邓小平群众观创造性地提出了“是否有利于改善民生”的评价标准。在当前的形势下,中国步入了改革开放的深水区,如何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实现改善民生的问题仍是一切工作的重心。因此,鄧小平群众观在当下仍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有助于促进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

目前的形势是社会矛盾日益复杂,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不断增多,党群关系并不十分和谐。因此,对于党和国家来说,要保证党的领导,保障“中国梦”早日实现,必须要确保一切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实质上,党对现代化领导的有效性也在客观上要求必须要实现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而要实现这一点,关键在于处理好党或领导者与广大群众之间的关系。“群众是党的力量源泉”论断是邓小平群众观的理论基石。邓小平群众观为如何处理好改革开放背景下群众与党的关系提供了许多的理论指导。因此,当下深入理解与把握邓小平群众观有助于促进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

(二)有助于消除腐败现象,塑造党的廉政形象

党的十八大以来,反腐工作一直党和国家工作的一大热点。从腐败的成因上看,党内腐败主要是因为党员干部放松对世界观的改造以及缺乏强有效的权力监督机制。在党群关系上,邓小平群众观强调了党、国家与人民三者之间的有机统一,也明确指出了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重要性。因此,重视邓小平群众观在当前工作中的指导作用,有助于党员干部增进与广大人民群众之间的感情,从而在主观上杜绝腐败思想,也利于构建完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在客观上建立权力监督机制,消除腐败现象,还党以廉政的形象。

(三)有助于增强人民的向心力

理论学习总结 篇4

(一)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继续学习《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理论热点面对面》,深刻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坚顾的科学内涵,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

2、认真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联系工作实际,不断提高党性修养、理论水平和执行能力。学习时间在20**年4月30日前完成。

(二)深入学习党的十八大等重要会议精神

1、深入学习十七精神。继续学习胡锦涛的十八大报告、《十八大学习辅导》和《十八大学习百问》,深刻领会党的十八大主题,深刻领会党的十六大以来所取得的成就,深刻领会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和宝贵经验、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刻领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深刻领会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方面的重大部署,深刻领会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大任务。

2、学习全国人大十一届一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精神,学习省人大十一届一次会议和省政协九届五次会议精神,把握其精神实质,落实到各项工作中。

3、学习省委九届四次全会精神。深入学习《中共四川省委关于深入学习贯彻党十八大精神的决定》、《省委刘奇葆在省九届四次全会上的讲话》,深刻认识省委“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总体取向和“一主、三化、三加强”的基本思路、“三步走”发展战略;深刻认识省委增强发展意识、全局意识、赶超意识。

4、学习市委五届十四次全会精神。深入学习《中共内江市委关于贯彻落实“中共四川省委关于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决定”的意见》、《市委书记叶壮在市委五届十四次全会上的讲话》,深刻认识内江“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总体取向,深刻理解站在新的起点谋划我市跨越发展的现实条件、理论依据和发展机遇;深刻把握内江未来发展总体构想、发展思路和奋斗目标,增强危机感、责任感、使命感。

5、学习县十一届二次党代会精神。深入学习《王猛书记在县十一届二次党代会上的报告》,紧紧围绕“一三五”工作思路,牢固树立“三不变”、“三转变”的工作理念,全力做好“五篇文章”,切实抓好“四件大事”,扎实推进“二十个大项目”,努力实现新的“十个突破”,加快“工贸强县”和风格独具的“新兴经典文化旅游城市”。学习时间在5月1日―10月30日前完成。

(三)深入学习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的新要求

1、学习新《党章》,不断增强党员意识,提高党性修养,推进党内和谐,全面巩固和发展先进性教育的成果。

2、学习中纪委十八届二次全会、省纪委九届二次全会精神,深入开展反腐倡廉教育,不断深化作风效能建设,完善社会评价体系,继续开展“五不让”活动,坚持“一线工作法”,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

3、学习党风廉政建设有关规定,全面贯彻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不断增强干部拒腐防变能力。

4、认真学习当代经济、政治、科技、文化、军事知识。

组织有关经济、文化、科技、管理、法律、历史、人口理论等知识的专题报告和课座,不断提高领导干部知识水平、综合素质和执政能力。学习时间在6月1日―10月30日前完成。把学习“三个代表”、十八届三中全会“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贯穿于中心组学习的全过程。并做好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的具体安排。同时安排把学习马列著作、毛泽东著作和邓小平著作结合起来;同学习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习党史结合起来;同学习党的基本经验、学习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重要文献结合起来;同学习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知识结合起来,努力提高运用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学习计划突出一个中心,做到三个紧密结合、把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中心内容。中心组学习的首要任务是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运用马克思主义最现实、最生动的教材。当前,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心内容就是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因此,在安排学习计划时:

一是把学习贯彻中央、省、市重大决策,树立科学发展观,推进工业经济建设结合起来。推进“川渝合作隆昌试验示范区”结合起来。隆昌中心组学习必须坚持“一个中心、三个着眼于”围绕全党、全国工作大局,围绕中央的重大决策和重要战略部署来进行。围绕隆昌县委、政府的工业重大决策和重要部署来进行。因此,在做学习计划时,把全面准确深入学习领会中央一系列重要会议精神,做为一项十分重要任务贯穿于全年学习安排中。具体安排为认真学习领会党的十六大、确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重大意义,牢固树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松;认真学习领会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涉及的重大理论、政策问题,学习领会完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目标、任务、指导思想,学习领会“五个统筹”、“五个坚持”的方针原则,树立科学发展,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认真学习领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关于经济工作基本要求、方针、政策,重大决策和工作部署,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精神上来,增强全力推进工业经济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认真学习隆昌工业经济政策、进一步解放思想、优化环境、真抓实干精神;认真学习领会中央、省、市、县人才工作会议精神,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加强做好人才工作,为隆昌工业经济建设提供人才保证。

二是把学习同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树立正确权力关、地位观、利益观和政绩观结合起来。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要求。因此,在做学习计划时,把学习领会和实践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个本质做为重要内容。按照胡锦涛提出的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切实转变作风,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忠实实践党的宗旨,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坚持讲真话、办实事、求实效。

三是把学习同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提高执政能力结合起来。胡锦涛强调,中央要求领导干部加强学习,根本目的是要提高我们执政兴国的本领,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提高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本领。因此,中心组学习与各项工作紧密结合,始终围绕提高领导干部理论素养,提高领导水平和决策水平,增强领导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来进行。在学习中既要防止克服忽视理论学习,以干代学的倾向,又防止和克服理论和实际脱离,学习和运用脱节的倾向。

三 狠抓隆昌工业经济。经委更应大胆的解放思想、更应发扬隆昌人精神,抓住此次发展机遇,做到敢想、敢闯、敢突破。以“七要”、“七个突破”强工业。

一要认真学习会议、报告、文件精神到位,吃透、理解精神实质,认识到位、思想统一到位。

二要举经委之力,领导干部、职工上下齐心协力,积极行动起来,真抓实干。进一步改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能,主动与企业家交朋友;深入基层企业,深入生产第一线,做好调查研究;利用熟悉国家产业政策优势,切实引导好企业发展;一切简便办事程序,以最好的机关效率,优质的服务态度,为企业做好服务工作,为企业排优解难,为企业发展提供方便,为工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三要在抓工业发展思路上,按照隆昌“工贸强县”和“新兴经典文化旅游城市”的总体思路,充分抓住川渝经济合作、主动承接产业转移,搭建经济合作平台;大力实施项目推进战略,不断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全力做好“五篇文章”,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布置。经委在工业这一块主要按“一五一”工作思路工作。即以工业集群化为主题;以工业园区建设、项目建设、节能降耗、创品牌、提高质量、搞好服务及协调;以跨越式发展,总产值、销售收入达到“双佰亿”,切实做好以工业园区等四个推进项目组工作。

四要在抓工业的力度上,着力攻坚破难,“七个突破”强工业

一是进一步统一思想,强化工业主导地位。隆昌经济发展的关键在工业、希望在工业、出路在工业,把企业发展作为工业工作的重中之重。隆昌工业战线要按照县委“三不变”、“三转变”的工作理念和“三大战略”、“五篇文章”的工作思路,全力推进“工业强县”战略,实现规模工业四大经济指标增幅均达到30%以上的目标。

二是进一步突出特色,推进五大产业发展。五大产业是内江工业竞争力的核心构成,必须自觉将“做大优势产业、发展配套产业、壮大产业集群”作为整体推进五大产业的总体思路,千方百计确保五大支柱产业销售收入达到480亿元。隆昌要在继续推进机械汽配、纺织丝绸、食品饲料三大产业发展的基础上,着力扶持医药化工、冶金建材等产业发展。

三是进一步壮大龙头,做大做强工业支撑。突出抓重点企业,我县要抓维尔康、山川机械、瑞麦食品、隆桥化工等龙头企业;突出抓成长型企业,借鉴外地成功经验,鼓励、支持、引导民营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的路子,形成抓大成势、聚小成群、链接紧密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四是进一步落实项目,增强工业发展后劲。加大“储备项目抓启动,启动项目抓推进,推进项目抓竣工”的工作力度,抓紧山川机械高档轿车减震器、工务器材高速铁路扣件、天视车镜中高档后视镜、CPP薄膜、中正电工光纤电缆等重点工业项目的实施,积极推动银企合作,充分发挥担保公司作用等方式多渠道提供资金保障,多途径抓好项目投入,确保完成今年全县8.3亿元技改投资目标任务。

五是进一步建好园区,提高产业承接能力。园区是现有企业扩张和集约化发展的重要平台,也是承接成渝产业转移和东部产业转移的重要平台,一定要千方百计推进工业园区建设,以完善的园区功能吸引企业入驻,引导、鼓励、支持企业产业对接,实现“强强联姻”。

六是进一步优化结构,转变工业发展方式。要“管住增量、调整存量、上大压小、扶优汰劣”,健全机制,优化结构,在节能改造、发展循环经济和完善工业污染防治体系上下功夫,督促并帮助冶金建材企业加快产业升级步伐,淘汰落后产能,发展高新技术、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产业。

七是进一步优化环境,全力振兴隆昌工业。工业竞争既是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是企业发展环境的竞争,优化发展环境的主体在政府,责任在干部,要以全新的观念引领环境改善,以健全的机制保障环境改善,以过硬的作风推进环境改善,以良好的氛围促进环境改善。

五要率先大胆解放思想,以更加优惠的政策、环境吸引外地企业家来隆昌投资办企业;充分调动企业、职工积极性,利用各种关系动员企业家回乡办企业。()以真诚之心、实际行动到外地、沿海地区去招大商、招实商;结合隆昌实情,重赏招商勇士,千方百计引进好项目,选择好项目,加快隆昌产业结构的调整,合理布局隆昌企业的发展,形成良好的产业链,有足够的项目库存,确保隆昌工业发展在新一轮大发展之后,经济可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为隆昌人民谋福利。

六要认真规划好现有工业企业,做到抓大放小。加快培育成长型企业,加快推进技改项目建设工作。在加快培育成长型企业上。一是规模外提升一批。二是规模内做强做大一批。三是招商引资引进一批。四是机制创新盘活一批。

在加快推进技改项目建设上。一是在建项目尽快竣工一批;二是拟建项目启动一批;三是跟踪项目申报立项一批;四是储备项目包装推出一批。

七要狠抓企业家队伍建设,增强发展活力。确保隆昌企业人才队伍适应时代社会知识结构的不断充电、更新,保持企业快速发展。

政治理论学习总结 篇5

政治理论学总结

栖凤中学党支部 2005年6月

2004-2005学第二学期

政治理论学总结

栖凤中学在经过全体教职工一年的辛勤努力,在学校党支部坚决贯彻党的正确办学思想和经常不断的对教职工理论学习的正确引导下,学校的教职工理论水平不仅有了明显的提高,有力地指导了教师的实际教学工作,及大地促进了教育教学工作。为保障教师高昂的工作热情提高了坚实的理论保障。现就一学期的理论学习做简单总结。

一、从思想上高度重视理论学习

一所新建学校中的理论学习,对凝聚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至关重要。因此,一学期以来学校党支部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教职工和党员的理论学学习,严格按照整理理论学习制度和制定的政治理论学制度不折不扣地坚持理论学习。精心组织理论学习内容,丰富理论学习的形式。即达到对教师理论学习的目的又达到广大教职工对当前国内外形势的正确理解和认识,优秀帮助他们正确地理解国家的政治大事,深刻理解教育教学的相关政策,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学校党支部对政治理论学习的高度重视和正确引导改变了教职工对理论学习缺乏积极主动性的错误认识和做法。使每位教职工都能积极地参与到政治理论学习的积极热潮中。

二、政治理论学习与教职工的思想、行为表现相结合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理论学习内容与教育教学改革联系更加紧密,教育战线的形势也越来越艰巨而富有挑战性,广大教职工的工作时间和精力主要集中在教学工作任务上,在一部分教师的观念中存在着政治理论学习是走形式,没有实际意义和效果,不如把精力直接投入到教学中“真杀实干”此种思想严重影响了政治学习的进程和实际效果。对此我校党支部在开展了深入学习“十六大”精神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活动时,将抽象的理论学习与实际的工作相结合,用工作验证理论,以理论指导促进工作,让教师看到科学理论的真实存在,且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结合当前形势,把把科学理论运用到未来的探索创造中,对形势的发展做出科学的推断预测,改变态度,端正学习作风,使我校本学期政治论学习得以顺利进行,并有效地促进教学效果显著提高。

三、理论学习与当前的思想状况相结合

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社会上的一些腐败现象也正在影响着教育领域,一些教师出现盲目追求生活享受,置职业道德于不顾,显现出涣散、懒散等状态,重个人利益,轻人民事业,导致局部教育质量滑坡,并将部分学生引向歧途,结果害人害己,后患无穷。我校实际开展了一系列的理论政治学习活动,使全体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得到了修正,从而端正了工作态度,激发了工作热情,加强了思想观念,提高了品德修养,切实为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铺平了道路、奠定了基础。

四、采取丰富多样的政治理论学习形式

针对理论学习枯燥的特点,学校党支部按照上级理论学的内容和要求,依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讲政治理论的学习分为全体教师集体学,中心组成员集中学,党员全体学和个人分散自学、上网查学等形式。由支部带头组织或由校长宣传主讲或党支部内部讨论等形式,并对理论学习的内容展开评比竞赛、试卷测试检查,优秀政治理论学习论文评选等形成多样化、实际化,避免过去的走过场、摆样子、不务实的做法,使政治理论知识深深印在老师的心目中。

从内容上看也呈现出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江泽民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以师德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格局,有结合“三个代表”谈师德建设,以十六大精神促进学校具体工作等等。使得本的政治思想学习有声有色,从而激发了教师的学习热情,求知欲望,将学习切实开展了起来。

五、发挥政治理论学习保驾护航的作用

通过广大教师经常不断的学习,教师不仅对国家的未来发展充满了希望,对自己立足本岗,发奋工作的意识也更加强烈,我校全体教师干部积极工作,早来晚归,率先垂范,帮优辅差,情感饱满,教学秩序井然有序,全体师生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纷纷表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努力奋斗。

理论学习汇报总结 篇6

理论学习汇报总结

2009.10

桥西区第十九中学党支部学习实践活动

理论学习汇报总结

为了确保学习实践活动扎实推进取得实效,在理论学习阶段学校党支部制定了详细的学习计划,统一了学习笔记;作到了“三严三保”:印发考勤簿,严格考勤,保证学习人数;制定学习制度,严格纪律,保证集中学习时间;下发学习资料,严格内容,保证学好必读篇目。我们安排了6天的集中学习,从9月23日开始,每天下午四点半准时学习,校领导班子成员和全体党员46人全部参加,没有特别特殊原因不能请假。学习内容非常丰富,包括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学习《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科学发展》、《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以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应知应会100题》等读本。在集中学习6天后要求个人进行自学,每人撰写了心得体会2篇,校领导班子中无党派成员也参与到此项活动中来,撰写了“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学校和谐发展”的心得,领导班子成员学习笔记达到了1万字以上。普通党员字数在5千字以上。

在集中理论学习中我校党支部广泛发动党员干部、入党积极分子参与到此次学习活动中来,迅速形成思想上重视、认识上统一、行动上参与的积极氛围。校活动领导小组在全面分析研究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特殊性后,为了保证学习实践活动和教育和教学工作两不误。我校的理论学习采取了“个人精读引领法”和“人人全读过关法”。即参与的全体成员必须人人通读《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科学发展》和《科学发展观应知应会100题》三本书,背会桥西区委下发的学习实践活动明白卡。为了保证学习质量和理论指导实践的效果,学校又把上述三本书分解成多个专题,分别安排给个人精读,然后结合学校、个人工作实践,再在每天下午集中学习会上引导、辅导

大家学习。这两种方法的采用,不仅保证了全体参加学习的人员数量,也保证了学习质量,更重要的是,真正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深化了理论。可以说,每一次学习与讨论,全体党员都热情饱满,不同程度地提高了思想认识和理论水平,使理论学习效果斐然。

通过第一阶段的理论学习,特别是通过开展“三访”活动(领导走访教师、教室走访学生、家长回访学校),使广大党员干部受到了教育,启发了思想,提高了认识,激发了工作热情,强化了责任意识和使命感。大家不但重视理论的学习,同时也重视理论指导实践的重要意义,在学习中坚持调研,边学边改,以学促改,力求创新。在活动开展的第一阶段,我校的教育、德育、后勤各项工作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开展得扎扎实实,有条有理,如火如荼。

邓小平理论学习总结 篇7

关键词:行动学习理论,企业学习,培训

过去,培训项目主要是使企业中的个人能够拥有更多的有用的知识或信息。现在,高级经理们对于行动导向的、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项目更感兴趣。很多人认识到他们需要“行动学习”的方法,能够让他们在解决组织面临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习。这种方法是一种将“培训”“个人发展”与“满足企业需求”三者紧密结合起来的方法。

所谓行动学习,就是透过行动实践学习。即在一个专门以学习为目标的背景环境中,以组织面临的重要问题作为载体,学习者通过研究、解决这些困扰组织的真实问题,从而达到开发人力资源和发展组织的目的。通过解决实际存在的难题实现学习与发展。其核心是在催化师的引导下,通过质疑与反思,达成个人和组织认知、行为和心智模式的根本改变。

行动学习是一小组人共同解决组织实际存在的问题的过程和方法。行动学习不仅关注问题的解决,也关注小组成员的学习发展和整个组织的进步。行动学习是一个从自己行动中学习的过程,行动学习的关键原则:每一个人都有潜能,在真正“做”的过程中,这个潜能会在行动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行动学习通过一套完善的框架,保证小组成员能够在高效地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的过程中实现学习和发展。行动学习的力量来源于小组成员对已有知识和经验的相互质疑和在行动基础上的深刻反思。

一次培训是否产生预期效果,在于培训的全流程体验。研究表明,培训前和培训后的工作与培训中的一样重要。对于学习者而言,一般情况下,人们把培训前与培训中通称为学习阶段,把培训后称之为转化阶段,在学习与知识转化阶段为学习者设计完整的体验需要考虑诸多因素,设计完整体验要求在学习阶段充分考虑学员的个人特点以使学习项目能够更加适应学员的学习需求;在知识转化阶段强调为学员进行知识转化提供各种便利,并且不断地强化转化行为。在这里会鼓励员工将行动学习的理论运用到转化阶段,提升培训知识的转化率。

爱德华兹戴明曾经说过:如果你不能将所做的事情用流程化的方式进行叙述,那么这就说明你根本不知道自己在作什么。要是企业学习的产出实现价值最大化,就需要把学习项目看作一项业务流程,而非独立的培训课程。这就意味着需要设计完整的学习体验,而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应全面、系统地探讨如何设计与管理完整的学习流程,即需要在传统培训的过程中,加入前期的项目规划与设计,以及后期的学习转化与应用,以确保学习项目能够带来期望的业务产出。依照以上的理论,在企业学习与发展项目中,所界定的成功项目(产出有意义的业务收益只有在学习转化为工作实践后,才能成为“成功”。因此,完整的学习项目的设计必须包含整个学习过程,而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网络学习或商业模拟训练。调查显示,正式课程前后的每个阶段,都与传统的培训课程一样重要。因此需要将对“课程实施”的关注转向对“实现结果”的关注,从关注“教学设计”转向关注“学习体验设计”,这个新模式包括了所有影响学习产出结果的因素。最关键的是学员的学习体验设计已远不止传统的教学设计,企业忽略了这些现实情况,无疑是自寻死路,并将学习项目置于危险境地。“系统化思考很重要,因为组织本身就是非常复杂的系统,该系统影响着内部员工的业绩系统化的方法将影响工作流程和其他工作的环境氛围也纳入考虑。”孤立地推行学习项目很少能解决企业的根本问题,这是因为从根源上来说,企业的业务问题一般都是系统化的。传统的学习转化矩阵中包含了“培训前、培训中、培训后”3个阶段,该矩阵存在的问题是无意中强化了“教学活动”的重要性,暗示“真正的”学习只发生在政史教学阶段,事实上,这样的划分在现在的企业培训中稍有不合理,一个项目若要取得成功,应将阶段划分为“准备,学习,转化,评估”,那些因学习转化不足而失败的项目,要比那些因知识获取不足而失败的项目多得多。或者有一个说法是“真正的学习始于课程结束后”,其他很多学者也已经开始采用“阶段一、阶段二、阶段三”的说法来强调这些阶段共同组成一个不断调整的学习流程,一个连续体。最后的阶段应该包括项目收尾学习成果评估和嘉奖。阶段四包括对业务结果的评估,目的是增加学习项目成功的可能性,因为该阶段关注投入产出比,并将相关资源集中于此。需对学习项目的产出结果进行“审查”(评估、衡量、监控或评价),这一事实会吸引所有利益相关方——培训管理者、业务经理、绩效顾问及其他人的注意力,让他们更加关注自己在绩效改善干预项目中的作用。第四阶段描述为某个特定学习循环的“结束点”制定具体目标和任务完成时间节点,能极大地激励人的行动。对大多数人来说,达成目标的内驱力——即使并没有金钱奖励,是一种强大的内在力量。如果不能为一个学习周期明确结束点,则会让人们失去达成预期目标的满足感,失去停下来反思自己的机会。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定义学习的终点线、评估成果、表彰成就就应该属于设计完整的学习体验的内容(见表1)。

完整学习体验是某一个学习项目的循环,阶段四是表示完成了这个学习循环既定终点,而不作为独立于学习流程之外的事件。这样的评估对学习和练习的激励作用非常重要,竞赛和期末考试名次评定这种评估方法,对于学习项目成果的影响也同样重要。阶段四需对学习项目的产出结果进行“审查”(评估、衡量、监控或评价),这一事实会吸引所有利益相关方——培训管理者、业务经理、绩效顾问及其他人的注意力,让他们更加关注自己在绩效改善干预项目中的作用。将完整体验加入行动学习的概念,将行动学习渗透到完整体验的每一个环节,提质增效,切实提高培训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刘永中.行动学习使用手册[M].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

[2]迈克尔·马奎特,著.管理者终身学习·行动学习实务操作:设计、实施与评估[M].郝君帅,刘俊勇,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学习理论综述及对学习内核的思考 篇8

关键词学习理论;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人本主义;学习内核

一、引言

当今世界充满了激烈的竞争,竞争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是人才的竞争,实质上也是学习的竞争。学习在人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显得日益重要。如何才能更为有效地、自主地进行学习,是现代人必备的基本素质。研究学习的本质, 不仅有助于人们学会学习,而且有利于实现人的现代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进而为构建学习化社会奠定理论和现实基础。

认识学生学习的本质、学习的过程,对于教育者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帮助学生进行有效地学习,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潜能的充分发挥都有着积极的作用。我国古代许多哲学家都提出过有关学习的创造性思想,不过都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二十世纪以来,西方心理学家进行了大量有关学习的实验研究,从不同的观点和立场出发采用不同的方法,依据不同的材料,形成了各种流派的学习理论。

二、西方相关学习理论综述

学习理论是对学习过程、学习规律和学习条件的系统阐述,从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论、认知学习理论到现代的建构主义、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学习理论经历了重大的变革。

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20世纪60年代前,占主导地位的学习理论是以行为主义原则为基础的刺激—反应联结学习范式。这一时期代表性的学习理论是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学说,桑代克的尝试—错误学习,斯金纳提出的以强化为核心的操作性条件作用学说和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在行为主义者看来,学习者的成功与否完全取决于外部环境和条件的(如刺激、强化)的变化,从而忽视了学习者自身在学习过程中的能动作用和主观意识。

2.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认知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学习过程不是简单地在强化条件下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联结,而是由有机体积极主动地形成新的完形或认知结构。这一时期代表性的学习理论是Jerome S. Bruner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Ausubel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和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认知心理学的诞生,学习理论开始重视研究学习者处理环境刺激的内部过程和机制,用S—O—R(O即学习的大脑加工过程)模式来取代简单的没有大脑参与的S—R联结,强调有机体的学习是在大脑中完成的对于人类经验重新组织的过程,主张人类的学习模式不应该简单地观察实施刺激以后的有机体的反应方式,而应该重视学习者自身的建构和知识的重组,应该强调不同类型的学习有不同类型的建构模式,主张在教学中要加强学习者有意义学习的比重,运用同化与顺应的方法有效地促成学习者知识结构的建立。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是认知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其代表性的学习理论是Piaget的认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Vygotsky的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主要站在学习者的角度,更强调学习者的主体作用,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者可以通过已有认知结构(原有知识经验和认知策略),有选择地知觉外界信息,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并且对原有的知识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学习过程同时包含两方面的建构:一方面是对新信息的意义建构,另一方面是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

4.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是Abraham H.Maslow(1908-1970)和Carl R.Rogers(1902-1987)。人本主义主张研究整体的人,反对把人分割为各种要素,强调人的潜能、个性与创造性的发展,强调以自我实现、自我选择和健康人格作为追求的目标。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人的自主性、整体性和独特性,重视学习者的意愿、情感、需要和价值观,认为学习是个人自主发起的、使个人整体投入其中并产生全面变化的活动,学生内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极为重要;个人对学习的投入不仅涉及认知方面,还涉及情感、行为和个性等方面;学习不单对认知领域产生影响,而且对行为、态度和情感等多方面产生作用。

三、从学习的内涵入手来理解学习的内核

对于学习概念的把握应注意学习的主体、条件、结果三个要素,而这三个要素的完整的组合就是学习的实质,即学习是个体通过后天习得的,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主动进行的使其行为或行为潜能发生改变的活动。对于这一概念,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较全面地理解。

1. 学习是人和动物都会发生的活动

学习的涵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学习指的是有机体在后天生活过程中经过练习或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内部心理的比较持久的变化过程,不仅有人类的学习,而且还包括动物的学习。狭义的学习包括人类的学习与学生的学习。人类的学习与动物的学习最大的区别就是,人类的学习是人积极主动地进行的活动,而动物的学习仅仅是一种被动的学习,只是为了适应环境。

人类的学习涵义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人类以语言为中介, 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的和个体的经验的过程。学生的学习涵义是:在教师的指导下, 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和技能,发展各种能力, 形成一定的世界观与道德品质的过程。

人类的学习与学生的学习之间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学生的学习是人的学习的一种特殊的形式,学生的学习既与人类的学习有共同之处, 但又有其特点: 学生的学习是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学生的课本是把人类长期积累起来的生产、生活经验变成相关的知识,学生是通过课本知识了解人类的间接经验, 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 有计划、有目的和有组织地进行的。

2.学习是一种凭借经验而进行的活动

也就是说,学习一定要以学习者已有的经验为基础,经过反复的练习后发生的行为变化,个体的成熟乃至衰老使其行为发生变化的改变不能称之为学习。

3.学习所引发的变化既包括行为的变化,又包括行为潜能的变化

也就是说学习所引发的结果不仅有外显的行为变化,而且还有内隐的变化。所谓内隐的变化,指的是那些不一定在人们当前行为中立即表现出来,但却影响着人们未来的变化。

四、新课程理念下对学习内核的理解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价值取向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提出要培养“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学习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从培养目标可以看出,新课改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语言知识、技能、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及学习策略, 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 允许学生选择学习内容、途径和方法自主地进行学习。

从新课改的理念上说,真正的学习就是学生通过学习成为一个完善的人的过程。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具有高境界的理想、信念和责任,强烈的自主精神,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较高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健康的人格,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参考文献:

[1]张庆宗.外语学与教的心理学原理[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12).

[2]张淑琴.新课程的核心理念[A].中小学英语教学研究,2004(7).

教育理论学习总结 篇9

新教育的核心理念: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给我了很深的感触,新核心理念的提出,是想从根本上改变过去那样传统的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让教育回归生活本身,是对当下畸形教育提出疗治的愿望与计划。在长期应试教育的主导下,素质教育举步维艰的今天,新教育的横空出世,使我们对未来的教育充满了希望。

现在的教育,使学生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学生在繁重的学习任务,在繁多的作业,在家长所灌输的成才论下,他们的学习更象是一场马拉松比赛,更象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更多的人是在疲于奔命,更多的人成了牺牲品,也使孩子们失去了本该属于他们的那份童真与快乐。许多学生已经失去了凝望世界的明眸,失去了追求理想的冲动,失去了淳朴的情怀和感恩之心......新教育实验提出“教育幸福”,首先针对的就是这些脱离人性摧残童心的畸形的教育而言的。

新教育中对服务于学生的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出了“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发展共同体”思想。它有两层意思:一是要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二是教师本身的教育生活也应该是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幸福完整的。新教育的主体是学生,但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在教师,要想使新教育这种新的教育形式,顺利地、不打折扣的有效开展下去,就首先需要教师要转变思想,转变观念,改变的传统的教育方式,以及学习新的知识架构。基于这些,就需要教师不断地充电,不断地武装自己,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专业素质,做到与时俱进。就这一点而言,要想在短时间内有新的突破,仿佛是很难实现,最起码我认为在我们学校很难。似乎在以往的观念里面,小学的教师就应该是“全能型”的,不存在什么专业发展,每个老师不管什么专业,学校里所开设的每门课都

可以胜任,用“通吃”来形容再恰当不过了。而这本身又与新教育中倡导的教师专业发展是相背离的。

机关理论学习教育总结 篇10

发布者:临颍娄庄村 时间:2010-10-20 来源:文件 浏览数:353

今年,巨陵镇党委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上级组织部门的领导下,紧紧围绕市委的中心工作,以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为目标,加大干部培训力度,提高干部培训工作水平,为进一步增强干部的政治思想素质、业务工作水平和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培训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领导,制定培训规划,健全各项管理制度,提高培训效果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是一项关系到干部队伍长远建设的系统工程,工作涉及面广,综合性强,对于提高乡镇干部的整体素质有着深远的意义。镇党委把干部培训工作列入党委工作日程,建立培训工作领导小组,以镇党校领导小组兼任培训工作领导小组,落实责任,明确分工。年初做好培训计划,按照培训计划,认真开展培训工作。培训期间严格签到制度,严肃课堂纪律,培训结束后,要求每一个学员都要认真写一篇学习经验感悟,保证学员学有所获。

二、突出政治理论培训重点,提高干部队伍政治思想素质镇党委以党校为阵地,以提高党性为重点,培训期间,把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学习的重点,认真学习党在农村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针对巨陵镇现在大力发展工业,征地较多的情况,特别安排学习党在新时期对农村的土地政策,以提高本人镇干部对党在新时期农村政策的认识。培训期间始终坚

持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对干部政治思想理论学习的组织指导重点,以集中授课和自学及讨论相结合的学习方式,集中授课采用党委班子成员讲课的方式,一般安排上午集中学习,下午自学或讨论,以增强学习的效果。

三、紧密联系实际,合理安排课程,着力提高干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新形势下发展经济、服务经济对乡镇干部的理论素养、知识水平、业务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镇党委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在抓好干部政治思想教育的同时,大力抓好干部的业务能力。培训期间,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以更好地服务于群众为最终目的,把着力于提高干部的整体素质为出发点,从本人镇的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安排一些较实用的课程,如新时期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农村工作以及相关的一些法律知识等,以提高本人镇干部在对农村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是乡镇一级党校师资力量薄弱,设备落后,镇机关全体干部集中培训,对于整个机关工作造成比较大的影响,不利于服务工作的开展,一些群众在这个时候来办事,不能给予很好的服务,分期分批培训比较有利于工作的开展,而镇党校的师资力量及设备又制约了这项工作的开展。建议干部的培训较多时候应以上级党校为主,抽调部分人员,分期分批进行培训,有利于镇机关各项工作的开展。

二是乡镇干部素质参差不齐,部门繁多,业务不同,镇党校对某些

理论学习顶啥用 篇11

理论虚无飘渺却作用很大

理论是什么?在一些人看来,理论就是伟人名家的思想学说,就是专家学者的高头讲章,就是晦涩难懂的理性论证,就是政策文件的宣讲贯彻。理论教学和理论研究就是“书本+文件+讲话”,就是“重要性+紧迫性+高度重视”,就是“问题提出+原因分析+对策建议”。正因为如此,他们说,理论是“不食人间烟火”、远离生活的物件。

其实,这里存在着对“理论”概念的误读,至少是理解得不全面。诚然,理论的提出和论证需要严密的推理和论证,不可能像散文写得那样活泼和洒脱,理论的深刻和厚重也正在于它的逻辑推导和论证。但从理论学习的角度看,我们要接受的是它的“果”,而不是“结”的过程,你知道它有充分的、理性的论证作支撑,知道这个“果”不是凭空生成的就可以了。当然,如果你对相关的理论心存疑虑,那就得耐下心来读它的论证。

无论是自然科学理论,还是人文社会科学理论,其本意都是说明“事实背后的逻辑联系”,是对个别事物一般化、具体事物抽象化的集中概述,是“按照一定的格式组织起来的概念命题系统”。

有人说,即便是科学的、崇高的、与时俱进的理论,也不等于有亲和力,因为它离百姓的生活太远。比如说:冰是有热量的,空气是有重量的,人是猴子变来的,鲸鱼和老虎是同类,存在着四维空间,有空间大弯曲,大陆板块在漂移,宇宙大爆炸而且仍在继续着……

不错,这些理论及其理论推论的确已经被绝大多数科学家所承认,多数理论成果已明确写在了教材里,甚至已沉淀为常识。但要说清楚这些理论为何已为绝大多数科学家所接受,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理论的生成来自于实践的需求,了解外面的世界是人类的天性。古希腊思想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在其名著《形而上学》的开篇就明确:“人天生求理解。”我国当代学者陈嘉映先生对此有着形象的阐述:“从诞生的那天起,人类就是一种求理解的生物。哪怕我是错的,我也要理解。哪怕是一种肤浅的、错误的或者我们叫它迷信的东西,总比没有理解要好。”他用一个有趣的例子来说明:“悬疑(影视)片结局的时候,一个垂死的人,还要问所发生的到底是怎么回事。他知道了也没有用了,但是他还是想知道。这就是人们天性求理解。”

但很多事,经验性的常识是说不清楚的。就我们日常面对的天和地而言,古代社会的人因为当时的生产力很落后,不得不匍匐在大自然的威压下,但他们依然想给天地万物一个统一的能让人理解和接受的解释。研究表明,世界上的每个民族几乎都有一个神话系统,其主旨都为了提供一个从世界的起源、人类的起源、种族的起源直到当下的故事。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普遍不再用神话和传说来解释世界了,开始了更深层次的有点科学意味的观察和思考。

一个理论学说如果能够大规模解释相关的现象,尤其是同时又能解释其他理论学说解释不了的奇异现象时,人们就把它接受了下来。这是科学家们共认的原则。

一个有趣的例子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这一理论指出,在高速运动的物体中时间会变慢,尺子会变短,光线经过大物体时会弯曲;另外,依据相对论理论,两个同一直线上相向高速运行的物体,其相对速度并不是两个速度的和,而是要套用一个很复杂的公式才能计算出。这显然是我们一般人无法理解和想象的。不过,人们还是承认了它是伟大的理论创新。现在几乎全世界的科学家都承认爱因斯坦是天才的、伟大的科学家,重要原因之一,不是有多少人读懂了相对论,而是依据相对论,人们能够解释更多的现象,相对论的理论成功预言了一些“不可思议”的事情,在实践中得到了令人信服的验证。

一般而言,一个理论是否是科学的,其评价标准就两条,一是能否用最基本的原理解释更多的已知事件,二是能否准确地预测未来的事件和事物发展走向。当然,这里的“预测”是有特定含义的。理论预测力,是指不通过理论就原则上无法作出的预言。理论本身的作用之一,可以通过类推或推理达到我们不能直接经验的事物,同时,理论也能预测到单凭经验所无法证明的事情。

自然科学理论是解释自然世界的,社会科学理论是解释社会世界的。由于社会世界的复杂多变性,常常导致社会科学理论总体上说不如自然科学理论的解释力那么强,而且随着现实条件的变化,理论还必须与时俱进地不断创新。但理论的追求本质是一致的,它也是为了解释常识不能解释的纷繁现象,也是为了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性。

为什么要学习理论

为什么基层工作者一定要学理论?一般的回答是,科学的理论能有效地指导工作和实践。但这样的回答太笼统了点,不足以让人信服。

首先,科学理论知识的学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和周围的环境,更深刻地观察纷呈多变的社会现象,更好地把握事物的发展走势,这对搞好本职工作是有益无害的。也许你会说,我不愿意谈工作,只想谈生活,也需要理论学习吗?回答是肯定的。生活中的每时每刻,我们都会接触到许许多多我们熟悉或不熟悉的事物。面对熟悉的事物,有时把它分个类,这样能更好地把握它们,理论可以给你提供分类的方法和相关指导。在认识问题更清楚的基础上,因为学习新的理论知识而捕捉到了更多的新市场,把握了更多机会,取得更大成效的事例,更是不胜枚举的。

其次,理论学习并不能为你的行动提供具体的方案,但学习相关的理论后,你自己就会明白已经有前行者为你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方案,或者你自己也可以结合当时的实际,找到解决问题的行动路线图。这些信息会直接或间接地告诉你有几种可能的路线,从时间成本、费用成本、心理成本上考虑,有几种方式,各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区别,每一种选择的机会成本在哪里。彻底的理论研究成果还会启示你,怎样的行动路线可能是最省时省钱的,不按理论指导的路线走,就可能遇到哪些风险,以及出现了风险该如何控制,从哪条路上可以尽快地回到正确的方向上来等。这就是相关理论学习的意义。

再次,科学理论知识的学习对相关工作而言还具有瞭望和俯瞰的重要作用。理论是关于某一方面的或宏观或中观或微观层次事实的总结,是不同事件背后的逻辑关联,是同类事物特点的总结,是看不见事物内在本质和发展规律的探求。能够沉淀下来,能够进入书本进入教室的理论成果,都是经过无数人的无数实践所证实或证明为有用的有效的。理论不只是回答了是什么的问题,它还论证了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论证了不这样又会产生怎样的结果,这就是彻底的理论。

最后,科学的、彻底的、系统的理论研

究成果还具有灯塔的作用。

当然,学习理论对个人的意义,还可以列出更多,比如说,理论学习有助于我们走出“洞穴偏见”,有助于我们减少“区位谬误”,有助于我们捕捉新机遇,有助于我们不被边缘化等。事实上,许多从理论学习中受益的同志,也许能比我说得更清楚。

怎么选择自己需要的理论

可能有人会进一步问,我可以相信理论学习对开展工作,对个人发展,对提高生活品质等,都是有用的,但那么多的理论我怎能学得过来呢?再说了,理论总是在不断创新的,我今天学了明天不又会过时吗?

人的精力有限,人的实践也有限,不可能也没必要所有理论都去学习。但与自己工作实践相关的理论,与培育自身竞争力相关的理论,与个人幸福感提高,与推动社会发展相关的理论,还是有必要学习一些。

理论一般可分为自然科学理论和人文社会科学理论,前者是解释自然世界的,后者是解释人文世界和社会世界的,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解释复杂的、常识不易解释甚至不易观察到的客观现象,都是为了寻找纷繁“事实”背后的逻辑关联。从理论生成的过程来看,理论一般都是抽象的、概括的,但抽象的程度不一样,有的理论高度抽象,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弗洛伊德的梦的分析理论。有些虽是事实的抽象,但表述可以很具象的,甚至是生动有趣的,如物理学上的“虹吸原理”,经济学的“蝴蝶效应”,心理学的上“光环效应”,乃至民间理论中的“有钱能使鬼推磨”、“酒香不怕巷子深”。更多的理论是介于二者之间。如国际政治学的“三个世界划分理论”、“南北对话理论”,经济学的“比较优势理论”、“人口红利理论”、“微笑曲线理论”、“区域合作理论”等。

理论还可分为宏观理论、中观理论和微观理论几个层次。所谓宏观理论,是以整体性的社会现象或自然现象为解释对象,是一种高度概括的解释框架,抽象程度最高,但应用领域也最广泛。如社会科学中社会制度、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宗教制度、法律制度、教育制度等方面的理论。与宏观理论对应的是微观理论,它关注行动个体之间的互动层面的现象与问题,关于一个小范围或一类事物的理论,如前面提到的自然世界的“虹吸原理”,社会世界的“有钱能使鬼推磨”、“潜规则”,它们也许只是具象层面的或纯粹的、经验性概括,解释力有限,但依然是众多事实的高度概括。介于宏观与微观之间的是中观理论,其抽象层次和所解释的对象都介于二者之间。比如解释团体单位、类群单位的行为规律的理论,解释一类动物学或一类自然现象的理论,就是中观理论。它比纯粹的经验概括要高一个层次,但同样只涉及到了有限的现象和事实。当然,宏观理论和中观理论也是相对的,如牛顿力学理论,它是宏观的,但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相比,它又是中观的。

被实践证明的依然有解释力的理论,就是科学的理论。至于它以后可能会被新事实证伪,或被新理论所替代,则是另一回事。

正因为科学的理论是经过实践充分验证的,是事物发展本质和内在规律的高度概括。在它没有被证伪之前,这些理论多可以有效地预测相关事物未来的发展走向,因而可以有效地指导我们的工作实践和日常生活。至于你选择什么来学习,必须依据个人工作的需要。

有必要特别说明的是,所有的理论尤其是社会科学理论都有其特定条件和适用前提,都是抽象掉一些不太重要的因素或假定某些条件不变时所提出的。后来由于外在条件的变化,一些当初没考虑进来的因素而今不得不加以考虑,一些此前重要的前提现在不再重要了,所以理论要不断完善,要不断创新,不然,就对变化了的环境没有解释力,从而也减弱了价值。但创新并不是抛弃原有的一切,而是原有框架中的丰富和完善,是为了与当下的实践更接近。理论创新也不是变动不居、无章可循的,并不是今天学的东西明天就过时了,这需要相当的过程。爱因斯坦相对论是对牛顿理论的突破,但就我们日常生活的世界来说,牛顿的理论依然是有效的,是适用的。社会科学理论也如此,理论需要不断的创新,但不等于我们都要等有新理论了才来学,更不等于否定一切此前所有的理论成果。

我主张,理论学习要结合工作需要来有选择地学习,结合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疑惑来寻找相关理论,学了之后再结合实践来分析和运用。而这些,一方面期待着理论工作者不断推出与时俱进的新成果,同时也期待着理论教育方式模式的创新。

(本文是作者为孙士杰著《党校教育创新论》所撰写的序言,本刊有删改。)

上一篇:班主任常规管理工作要求下一篇:托二班六一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