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南方谈话

2024-06-01

邓小平南方谈话(精选10篇)

邓小平南方谈话 篇1

歌曲《春天的故事》里唱道:“1992年又是一个春天, 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 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 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 春风啊吹绿了东方神州, 春雨啊滋润了华夏故园, 啊, 中国, 中国, 你展开了一幅百年的新画卷, 你展开了一幅百年的新画卷, 捧出万紫千红的春天。”这首曾风靡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的歌曲把我们又带回到了20年前那个令人难忘、使人激动、催人奋进的春天……

1992年的初春, 乍暖还寒的时候, 88岁高龄的邓小平毅然决定巡视南方

在1992年的初春, 邓小平巡视南方发表重要谈话, 有着深刻的国内外历史背景。

从国际形势来看, 从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 经过两年多的剧烈动荡, 东欧各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社会主义制度最终演变为资本主义制度。东欧社会主义事业的失败, 使世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运动陷入低潮。

从国内形势来看, 存在着“右”倾和“左”倾两种错误思想的干扰和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共产党在意识形态领域与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于1979年、1982年、1987年、1989年进行了四次较量, 斗争一次比一次激烈尖锐, 规模一次比一次扩大。

“左”倾错误思想蔓延发展, 十分活跃, 突出表现在10个方面:一是否定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二是从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中得出错误的结论, 提出两个中心论, 认为“反和平演变”也是中心, 否定党的基本路线;三是认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四是认为允许私营企业的发展动摇了社会主义的基础;五是认为在中国已经形成了一个新的资产阶级;六是认为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就是鼓吹“单干”;七是认为国营企业实行厂长负责制削弱了党的领导;八是认为80年代毕业的大学生、硕士生、博士生基本上是反社会主义的, 我们是在培养自己的掘墓人;九是认为经济特区不是对外开放的窗口, 而是复辟资本主义的桥头堡;十是认为对外开放, 引进外国资本是扼杀民族工业, 多一分外资就多一分复辟资本主义的因素。

1989年以后, 邓小平连续三年在上海过春节。中共上海市委曾以“皇甫平”的名义, 将邓小平与上海市委领导人几次谈话的观点以文章的形式在《解放日报》上发表了。这几篇文章的题目是《做改革开放的“带头羊”》、《改革开放要有新的思路》、《扩大开放的意识要更强一些》、《改革开放要大批德才兼备的干部》等等。然而, 这一下子捅了“马蜂窝”, 一石击起千层浪。引起了某些人的强烈不满, 有关部门还要追查这几篇文章的来头、后台老板, 有的报刊还组织了文章要进行大批判。

正是在这样一种错综复杂、扑朔迷离的形势下, 特别是在“左”倾错误思想来势凶猛、不断发展的情况下, 已经88岁高龄的邓小平毅然决定以巡视南方, 发表重要谈话这一重大举措, 来扭转被动局面, 掀起新一轮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大潮。

南方谈话是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形成体系的集大成之作, 是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进到新阶段的又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 邓小平的南方谈话, 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 明确回答了长期以来困扰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 是代表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 形成体系的集大成之作。它的突出贡献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丰富和深化了党的基本路线理论

邓小平阐明了发展才是硬道理, 加速发展对于中国的必要性。他说:“发展才是硬道理, 这个问题要搞清楚, 如果分析不当, 造成误解, 就会变成谨小慎微, 不敢解放思想, 不敢放开手脚, 结果是丧失时机, 犹如逆水行舟, 不进则退。”他强调说:“经济发展得快一些, 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他还环顾国际形势, 尤其是周边国家和地区经济的高速增长, 提醒全党和全国人民充分认识加速发展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指出:“现在, 周边一些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比我们快, 如果我们不发展或发展得太慢, 老百姓一比较就有问题了。”他也分析了在中国加速发展的可能性, 认为沿海地区完全有可能把经济速度搞的快一点, 以带动其他地区的发展, “比如广东要上几个台阶, 力争用二十年的时间赶上亚洲‘四小龙’, 比如江苏等发展比较好的地区, 就应该比全国平均速度快。又比如上海, 目前完全有条件搞的更快一点”。“从我们自己这些年的经验来看, 经济发展隔几年上一个台阶, 是能够办得到的”。“我们就是要有这个雄心壮志”。

邓小平提出了改革是第二次革命。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是生产力的发展, 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当生产关系成为阻碍生产力发展桎梏时, 代表先进生产力的阶级就会起来革命, 而革命的目的就是用暴力手段把生产力从旧的生产关系的束缚中解放出来。邓小平进一步发展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他说:“革命是解放生产力, 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确立以后, 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制度, 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这是改革, 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过去, 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 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 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他还提出加快改革的两个重要方针。一是“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 敢于试验, 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 看准了的, 就大胆地试, 大胆地闯”。二是“不搞争论, 是我的一个发明。不争论, 是为了争取时间干。一争论就复杂了, 把时间都争掉了, 什么也干不成。不争论, 大胆地试, 大胆地闯。农村改革是如此, 城市改革也应如此”。

邓小平明确了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他说:“要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 关键是坚持‘一个中心, 两个基本点’。不坚持社会主义, 不改革开放, 不发展经济, 不改善人民生活, 只能是死路一条。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 动摇不得。只有坚持这条路线, 人民才会相信你, 拥护你。谁要改变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 老百姓不答应, 谁就会被打倒。”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是因为“我们搞社会主义才几十年, 还处在初级阶段。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 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 需要我们几代人, 十几代人, 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 决不能掉以轻心”。坚持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 要特别注意避免“左”和右的错误。他强调说:“现在, 有右的东西影响我们, 也有‘左’的东西影响我们, 但根深蒂固的还是‘左’的东西。有些理论家、政治家, 拿大帽子吓唬人的, 不是右, 而是‘左’。‘左’带有革命的色彩, 好像越‘左’越革命。‘左’的东西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可怕呀!一个好好的东西, 一下子被他搞掉了。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 ‘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中国要警惕右, 但主要是防止‘左’。右的东西有, 动乱就是右的!‘左’的东西也有, 把改革开放说成是引进和发展资本主义, 认为和平演变的主要危险来自经济领域这些就是‘左’。我们必须保持清醒头脑。”

形成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邓小平认为必须将社会主义本质与有些具体手段严格区分开来。长期以来, 人们把本不属于本质内容的东西当成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 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例如:指令性计划体制被奉为社会主义社会的一条根本原则, 成为区别于资本主义重要标志之一。邓小平经过十几年的思考, 在南方谈话中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与具体手段两个不同的概念。他以改革家的气魄和胆识, 一语惊天地说:“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 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 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邓小平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 是解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 消灭剥削, 消除两极分化,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他认为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后, 解放生产力仍然是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内容。因为在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 还会有一些运行机制和政策措施不利于生产力发展, 必须进行改革。所以,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重要本质。他进一步认为社会主义的又一个本质是消灭剥削, 消除两极分化,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不允许两极分化现象产生,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根本原则要求, 也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重要标志, 在这个问题上不能含糊。邓小平还将社会主义本质同初级阶段中国实际情况结合起来, 提出达到共同富裕的现实途径, 他说:“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 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 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奠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基础

邓小平回答了在改革开放中长期困扰着人们思想的姓“社”姓“资”的问题;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他一针见血地说:“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 不敢闯, 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 走资本主义道路, 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 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邓小平明确提出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他说:“证券、股市, 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 有没有危险, 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 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看对了, 搞一两年对了, 放开;错了, 纠正, 关了就是了。”“总之, 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 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 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

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的一系列新概念、新观点、新思想, 冲破了传统的“左”倾思想的严重束缚, 将长期横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面前最大的思想观念障碍破除了, 为建立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奠定了理论基础。后来江泽民在“中共十五大”报告中对邓小平的南方谈话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 是在国内国际政治风波的严峻考验的重大历史关头, 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理论和路线, 深刻地回答了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 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进到新阶段的又一个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的宣言书。”

邓小平南方谈话带来了新一轮思想解放、改革开放的大潮;它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局面。

“东方风来满眼春”, 当时, 全国几乎所有的报刊都转发了以此为标题, 详细记述邓小平在深圳特区视察情况的长篇通讯。邓小平的南方谈话, 犹如黄钟大吕一样在神州大地上激荡回响。新的一轮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如滚滚春潮势不可挡, 在整个中国奔腾涌动。

1992年3月9日至10日, 江泽民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全体会议。与会者认真学习讨论了邓小平的南方谈话, 一致认为邓小平的谈话不仅对当前的改革建设, 对开好“中共十四大”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而且对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会议就改革开放的一些重大问题做出部署。会议强调必须牢牢把握“一个中心, 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 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 勇于创新, 大胆地试, 大胆地闯。

从3月到5月,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多次召开会议, 在深入领会邓小平南方谈话精神的基础上, 讨论研究落实谈话的方案。5月, 中共中央制定了《关于加快改革, 扩大开放, 力争经济更快地上一个新台阶的意见》。《意见》在加快改革方面提出:要转换经营机制, 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 加快物资、商业体制改革, 深化经营体制改革, 积极扩大市场, 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和财政体制改革, 加快教育和科研体制改革的要求。《意见》在扩大开放方面提出, 要以上海浦东开发为龙头, 进一步开发长江沿江口岸城市, 逐步推进东北、西北、西南边境口岸城市的开放, 形成周边对外开放的格局后还要继续办好特区、开放沿海城市和沿海经济开发区, 加快内陆对外开放步伐, 省会城市实行沿海开放政策, 在有条件的城市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或高新技术开发区, 扩大开放领域, 拓宽外贸形式。

全国各地形成了学习、贯彻、落实邓小平南方谈话的热气腾腾的景象, 掀起了经济建设的新高潮。5月21日, 上海股市交易价格限制全部取消, 股市交易完全由市场引导。6月, 国家科委、体改委决定在北京、沈阳等5个开发区进行综合改革试点, 以产权制度、分配制度、人才分流等为重点, 大胆进行试验。中央财政部决定在9个城市率先进行分税制改革, 以取得经验, 再行推广。8月, 深圳股票交易所股票被大量抢购。9月, 国家计委宣布, 从1993年起, 国家指令性计划指标将减少一半, 国家计委直接管理的工农业出口计划指标将减少1/3以上。一系列改革措施相继出台, 大有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的态势。

全国不同地区, 不同省份, 南方和北方, 东部、中部和西部, 都产生了一种强烈的互动效应, 上下左右, 四面八方, 一起喷射涌动。广东提出20年要赶上亚洲“四小龙”。上海则提出要赶超广东, 市委市政府迅速制定改革开放的新战略目标, 以浦东开放为龙头, 推动长江三角洲、长江沿岸地区的经济发展, 把上海建成远东地区的经济、金融和贸易中心。山东则提出“80年代看广东, 90年代看浦东, 2000年看山东”的鼓舞人心的豪迈的口号。黑龙江、吉林、陕西、山西、湖南、宁夏、青海、贵州、云南、新疆、西藏、四川等地, 也纷纷提出新的改革开放的发展战略。整个中国经济呈现出高速增长、浪潮迭起、奔腾汹涌的生动局面。

邓小平的南方谈话, 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它带来了新一轮的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大潮;它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局面。

邓小平南方谈话 篇2

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内容十分丰富,有着深刻的科学内涵,涉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各个方面。谈话对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提出了新的论断,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科学地概括了社会主义本质;深刻阐发了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理论;谈话提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发展是硬道理,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主要是发展经济,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并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谈话还对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等方面,作了全面阐发。

谈话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

1、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要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关键是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

2、要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不要纠缠于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讨论。改革开放的判断标准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现在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计划和市场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3、发展才是硬道理,要抓住有利时机,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发展经济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4、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必须始终注意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5、正确的政治路线要靠正确的组织路线来保证,要注意培养人,按照“四化”标准选拔人才进入领导层。要反对形式主义,学马列要精,要管用。

6、坚持社会主义信念,社会主义在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此外,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精辟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一个具有重大创新意义的重要论断,它关系着对社会主义的定性定位问题。“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是从社会主义生产力的角度来说的,是关于社会主义本质论断中的首要观点,同时也是具有重要创新性的观点。以往的传统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虽然没有对社会主义本质下过不少的考察和

论述,并形成了一些传统的观念,比较一致地认为对社会主义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是社会主义公有制,二是按劳分配,三是计划经济,四是无产阶级专政等,把这几条看作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属性或主要特征。

针对人们思想理论上出现的有关姓“社”姓“资”问题的争论和有关“计划”还是“市场”的争论,南方谈话明确地指出市场经济是一种手段。“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这里,邓小平把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严格区分开来,使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与市场经济得到有效的统一。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思想与实践,显然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贡献。

南方谈话是在我们经受国际国内政治**严峻考验的重大历史关头,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理论和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深刻回答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进到新阶段的宣言书,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因此,全面深入掌握邓小平南方谈话所阐发的思想内容,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谈话内容十分丰富,有着深刻的科学内涵,涉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各个方面,值得我们深入的研究和学习。

邓小平南方谈话 篇3

关键字:南方谈话;改革开放;指导意义

中图分类号:A84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08-0119-01

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先后到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视察和调查研究,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谈话。邓小平南方谈话以后,使我国的社会发展更加快速科学,使中国经济有了跨越式的大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现阶段我国进入了改革的攻坚期和社会矛盾的突发期,重新回味南方谈话的内容,尤其感到创新精神的可贵。我们学习南方谈话,最重要的,就是要学习其勇于创新精神和坚定改革的政治勇气。

一、南方谈话的历史背景

南方谈话的面临国际背景和国内形式。从整个世界来看,苏联解体、东欧巨变,社会主义建设面临很大挑战。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迅速,新的科技革命到来,世界各国都努力发展新的高科技,抓住千载难逢的发展机会。当时我国的国情是国民经济开始好转,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是国家贫困人口依然占很大比重。关于发展问题,依然认为社会主义,就应该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在这种认识下,人民群众积极性不高,国民经济始终没有跨越式的大发展。社会发展迫切需要新的动力。

二、南方谈话体现的创新精神

(一)解放思想与理论创新相统一的创新精神。

邓小平面临国内的新形式,深刻感受到了,思想禁锢就会迈不开步子,无法前进。而社会要发展就必须解放思想,从更高的角度去看待国家的发展问题。他敏锐的认识到,只有解放思想,进行理论创新,才能使国家和人民重新恢复生机活力。

邓小平以非凡的政治智慧,认识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在于能够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使國家走向繁荣富强。实行计划经济,不能充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没有足够的物质基础,人民生活水平得不到提高,国家就会落后。抓不住新的发展机遇,对国家和人民都是极大的损失。只要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就可以去尝试。邓小平的观点打破了思想束缚,使我们在计划与市场关系问题上的认识实现了新的科学认识。

(二)实践探索与理论指导与相统一的创新精神。

理论的指导是旗帜作用。理论创新的目的就是为了指导实践,只有有了正确的理论指导,才能明确发展的方向。但任何一种改革和创新,也都面临新的挑战和风险。

南方讲话中实践探索要与理论指导相结合,主要表现在,第一,要有探索精神,不要固步自封。时代的发展总是具有自身新的特点,社会主义建设也要与时俱进,结合国内外形势,不断进行理论的创新和实践的探索。邓小平讲到,胆子要打,认准了,就要去试。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做的不对,就纠正。要把理论的指导与实践结合起来,理论是为了更好的实践,实践是为了完善理论,二者是相统一,相互促进的关系。

只有大胆的去探索,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作为目标。朝着这个大方向去努力,就一定能取得成绩。没有哪个国家的发展不经历曲折的道路,只要认准了方向,就不会犯大错。坚持把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按照“三个有利于”的要求,进行制度创新,就能实现国家强盛,人民安居乐业。

社会主义改革是一项前无古人的新事业,没有固定的模式,要在实践去去探索。只有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探索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新道路。

(三)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与时俱进相统一的创新精神。

南方谈话所体现的创新精神,还体现了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与时俱进相统一的创新精神。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我们的指导根基和出发点。随着时代的发展,也要结合国家的实际国情,不断创新与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务必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全力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三、当代价值

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蓬勃发展,改革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需要在改革过程中,吸取南方谈话中的精神,抓住社会发展的主旋律,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建设向前发展。

首先,要坚持解放思想,坚定改革的信心。社会的发展,要求我们解放思想,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心,坚定改革的勇气。只用认识到社会主义的本质及其优越性,勇于尝试,吸取全人类发展的科学经验,才能将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不断推向新的高潮。

二是要不断深化改革,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社会主义的发展需要不断的深化改革,解决社会存在的矛盾,提高老百姓的民生福祉,只用这样,才能使我国的社会主义大繁荣,大发展。现如今,改革作为人民的最大红利,改革和发展的成果,关系到每一个中国人。只有深化改革,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准则,才能最大的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第三,要以实践为基础,不断丰富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需要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探索。积极吸取其他国家社会建设的有益成果,有利于我们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科学规律。在实践的基础上,以本国国情为出发点,事实求是,大胆创新。增强对社会建设规律的把握,丰富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

邓小平“南方谈话”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光辉典范,体现了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为我国的进一步改革开放指明了道路。在“南方谈话”精神指引下,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建设的发展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当前,我们要吸取邓小平“南方谈话”的伟大精神,不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向新的高潮,坚持改革,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人民幸福生活,国家繁荣富强。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王东.邓小平理论与跨世纪中国[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 238-239。

作者简介:

1.梁灏,性别:女,籍贯:河北保定。河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2011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 在读硕士研究生

邓小平南方谈话 篇4

一、“南方谈话”前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上取得的成绩和面临的问题。

(一) “南方谈话”前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上取得的成绩

十三大指出, 马克思主义与我国实践的结合经历了六十多年, 在这个过程中, 有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飞跃, 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中国共产党人经过反复探索, 在总结成功和失败经验的基础上, 找到了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把革命引向胜利。第二次飞跃, 发生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中国共产党在总结建国三十多年来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 在研究国际经验和世界形势的基础上, 开始找到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的道路, 开辟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阶段。

(二) “南方谈话”前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上面临的问题

1.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影响。首先, 苏东剧变使世界社会主义遭受了巨大的挫折和损失, 对世界社会主义的损害是空前的。在苏东剧变后两年多的时间里, 社会主义国家的数量由15个减少到5个, 亚非拉地区一些原来按苏联模式进行建设的民族独立国家, 也都转而实行私有制。一时间, 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了低潮。其次, 苏东剧变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制度试验的失败, 给亿万人民群众带来的是对曾经向往的新社会制度的失望, 甚至是理想信念的崩溃。苏东剧变后, 各国共产党组织的数量骤减, 许多党员纷纷退党。最后, 苏东剧变证明了戈尔巴乔夫推行所谓“新思维”改革的失败。在国家制度性质问题上, 戈尔巴乔夫放弃党的领导, 实行多党制, 指出, 社会主义本质上并不是一种社会制度, 而是一种与社会制度没有必然联系的、在任何条件下都可以实行的“组织社会生活的原则和过程”, 而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和法治”等“最具有社会主义的特点”。在党内, 他主张实行没有集中的“普遍的民主”;在经济生活中, 他主张实行私有制;在思想领域, 他主张意识形态多元化。

2.1989年政治风波的影响。首先, 在社会生活中, 1988年末到1989年初, 在若干大城市, 搞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人陆续举行意在改变国家根本制度的政治集会、政治上书和其他活动。胡耀邦逝世后, 谣言四起, 出现大量大、小字报和标语、口号, 攻击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和社会主义制度, 一些人还聚众攻击中南海新华门, 在天安门广场静坐、绝食。在西安、长沙、成都和其他一些地方, 发生了严重的打、砸、抢、烧等犯罪活动。动乱制造者通过学潮提出了一系列政治要求, 主要有两条:一是重新评价胡耀邦功过, 彻底否定1987年初中央对胡耀邦辞职的处理;二是彻底否定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为反自由化中受到批评和处分的人平反。其次, 在党内, 还存在支持资产阶级自由化、反对改革开放的声音。在动乱过程中, 赵紫阳对动乱不但不反对和抵制, 反而采取了纵容和支持的态度。他反对中央戒严的决定, 公开同党分裂。某些人硬要把计划经济说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 将计划经济划入“资产阶级自由化”“资本主义复辟”“否定共产党的领导”的敌对阵营, 开足马力抹黑和批判市场经济。如, 1990年10月5日《人民日报》发表《关于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两个问题》, 文章说:“社会主义的经济是公有制的经济, 因而必然要求实行计划经济。计划经济即从整体上自觉实行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国民经济, 是社会主义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 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1991年3月15日, 《人民日报》发表《发展商品经济不可否定计划经济》, 指出:“有些人总是……对计划经济任意加以否定。”“市场经济原则很难真正做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我国40年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充分说明了在我国实行计划经济的巨大优越性。”等等。读了这些文章, 不能不为改革开放的命运捏一把汗。最后, 在经济上, 1989年政治风波对于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是很大干扰, 给我国经济造成了相当大的损失。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借口北京戒严部队收复天安门广场事件, 对我国实行所谓经济制裁, 更加重了我国的经济困难。

二、“南方谈话”为深化改革开放作出了贡献。

邓小平概括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为人们把中国的改革开放推进到新阶段鼓足了政治勇气。当时, 国人在改革开放中迈不开步子, 不敢闯, 邓小平指出, “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 “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中国要警惕“右”, 但主要是防止“左”。把改革开放说成是引进和发展资本主义, 认为和平演变的主要危险来自经济领域, 这就是“左”。邓小平十分紧迫地催促国人, 强调改革开放的胆子要大一些, 敢于试验, 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 就大胆地试, 大胆地闯。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 走了资本主义的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 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1]他以开拓创新的魄力, 解决了纷纷扰扰的争论, 为中国确定了新的经济体制:市场经济。南方谈话一锤定音, 邓小平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 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 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1]他科学概括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的本质, 是解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 消灭剥削, 消除两极分化,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

三、“南方谈话”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

(一) “三个有利于”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

邓小平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相结合的哲学原理, 分析和解决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 成为实际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典范, “三个有利于”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增添了时代新内容。

(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

“南方谈话”从根本上解决了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结合问题, 成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史上的一项伟大创举。自从社会主义制度在世界上建立以后, 计划和市场的关系问题一直是困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世纪性难题。马克思指出:“在一个集体的、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中, 生产者不交换自己的产品。”[2]恩格斯也指出:“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 商品生产就将被取消。”[2]应该指出的是,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之所以这么说, 其物质前提是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但是无视这一前提条件, 教条式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思想, 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资料社会化程度不高的社会主义国家都把社会主义同计划经济联系在一起, 成为社会主义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在“南方谈话”中, 邓小平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立场和方法, 在结合我国具体实际的基础上, 指出计划和市场不是区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标志, 它们都是经济手段, 社会主义可以有市场, 资本主义可以有计划。邓小平的讲话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不仅突破了传统的计划经济理论, 而且从根本上推动了我国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 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三) 社会主义本质论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未来社会作了科学预见, 描述了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消灭了生产资料私有制, 全部生产资料归社会所有;有计划地调节社会生产;实行按劳分配;消灭剥削和阶级, 国家自行消亡。后来的社会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的特征大都进行了曲折探索, 但并未升华为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南方谈话”中, 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是对以往关于社会主义一系列认识的新思考、新概括, 历史上第一次概括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发展。

摘要: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 它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又大力弘扬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品格, 拨正了改革开放的航程, 对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和前途命运产生了深远影响, 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作出了贡献。

关键词:南方谈话,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社会主义

参考文献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 (第三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372-373.

记邓小平南方谈话20周年 篇5

深圳莲花山顶,邓小平塑像前,敬献鲜花的人们络绎不绝——

20年前的春天,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世纪伟人邓小平35天的南国之行犹如浩荡春风,给华夏大地带来无限生机与活力。

“发展才是硬道理”。20年来,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踏上了高速发展之路。当又一个春天来临,新华社记者重走邓小平南巡之路,感受中国经济发展的脉搏,感悟时代变迁的启示。

在对南方谈话的追忆和思考里,在历史和现实的交汇中,人们更深刻地认识到: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

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繁重艰巨的任务,一个共识如此鲜明:深化改革开放,坚持科学发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续写更加精彩的“春天故事”。

从春天出发,谱写人类发展史上的中国传奇

1992年的春天,一列火车在南方大地疾驶。

1月18日至2月21日,从武昌到深圳,从珠海到上海,88岁高龄的邓小平在考察路上一路走一路讲:“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南方谈话成为又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

“南方谈话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不断开创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新局面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中央文献研究室第四编研部副主任王均伟说。

东方风来满眼春。党的十四大作出了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大决策,中国大地迅速掀起了加快改革和发展的新一轮热潮。

近日,记者重访小平南巡“标志地”,20年间所发生的变化,折射出一个国家的巨大飞跃:

——山清水秀的仙湖植物园内,20年前小平同志亲手栽植的1米多高的高山榕已长成树冠直径超过15米的大树,每天来此观赏拍照的人络绎不绝。记者在树下巧遇一家三代人:76岁的张中信和老伴带着儿媳妇和孙子、孙女。老人要孙辈们给“小平同志手植树”敬礼,两个孩子认认真真地鞠了个躬。“十几年前,我的几个孩子从东北延边来到深圳闯荡,如今发展得都很好。”张中信说,“没有邓小平,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在小平南方谈话精神的鼓舞和激励下,20年间,深圳不断挺立改革潮头,用制度创新激发发展活力,也长成了社会主义中国的一棵“大树”:人均GDP位居全国第一,生产总值突破1.1万亿元,地方财政收入逾千亿。如今的深圳,正从“速度深圳”、“效益深圳”向“质量深圳”发展。

——春节刚过,广东亚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飞机仿真系统、数字化电厂等课题组的技术人员就忙碌起来。回想起20年前邓小平对科技发展“越高越好,越新越好”的寄语,专门从外地赶回珠海接受记者采访的公司董事长游景玉有些激动:“这些年我们一直以攻克世界性难题为目标,力求为促进科学发展提供科技动力。”这位我国实时仿真技术领域的开拓者,20年来不断开拓创新,用实践证明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亚仿是珠海20年改革发展的参与者。已成为现代化海滨花园城市的珠海,今天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今年1月1日起,《珠海经济特区横琴新区条例》实施,横琴新区将实行比经济特区更加特殊的优惠政策,努力建设成为带动珠三角、服务港澳、率先发展的粤港澳紧密合作示范区。

“要上几个台阶,力争用二十年的时间赶上亚洲„四小龙‟”,20年来,小平同志对广东的深情嘱托一步一步变成现实:1998年GDP超过新加坡,2003年超过香港,2007年超过台湾,2005年开始,广东GDP增量首次超过韩国,2011年,广东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3万亿元,跨入了中上等收入国家和地区的门槛。

——上海贝岭股份有限公司的芯片生产车间里,身着白色防尘服的工人正在一台大束流离子注入机前忙碌着。每天,都有上千片4英寸和6英寸两种尺寸的芯片在此加工,并经几道工序后制成各种电子产品外销。

邓小平南方讲话中的党建思想 篇6

【关键词】邓小平;南方讲话;党建思想

党建这一永恒主题,对任何时候的社会发展都起到导航和引领作用,南方讲话作为特殊时期的重要讲话,其中必不可少的党建思想更是发人深思。

一、邓小平南方讲话的背景

1992年那是一个春天,一首脍炙人口的歌曲,为我们展现一幅既波澜壮阔、恢弘大气,又不失唯美的画卷,一位87岁的老人来到了中国的南海边,以足以让全世界为之惊叹的勇气在南海边画了一个圈。在讲话中邓小平也站在改革开放的角度,站在时代的高度,对于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观点、新思路、新视野,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建有重大的理论突破,在邓小平理论的最终成熟和形成阶段,邓小平的党建思想也日臻成熟,对于21世纪中国的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邓小平南方讲话中关于党的建设的思想

南方讲话中邓小平提出了许多关于党建的思想,党的建设是改革开放一切措施顺利进行的导向和保证。

(一)中国的事情要办好关键在于共产党内部要搞好。南方讲话中邓小平高瞻远瞩的看到党在改革开放中至关重要的作用,提出要建设一支具备“四化”特点的党员干部队伍,其中着重以“年轻化”为代表,展现出邓小平的开放创新的思维,敢于启用新人、新想法、新思路。党的建设关系着中国的前途和命运,然而党的建设面临的最大威胁就是来自腐败问题,共产党自身的腐败严重影响着国家的兴衰,所以针对党的建设中存在的腐败问题,尤其是改革开放初期,经济复苏,更能考验共产党员对金钱诱惑、糖衣炮弹的态度,邓小平在1989年对新一届领导班子提出,党内的腐败不惩治很有可能导致战略目标的失败。同时邓小平还提出搞好党的内部建设要坚持两手抓两手硬,把改革开放和惩治腐败相结合,在对比中,政策更加明朗,更能贴合人心。邓小平更是强调在整个改革开放的历史过程中,我们要始终坚持反对腐败,把廉政建设作为共产党建设中的大事来抓,通过搞法制、搞法律来解决这个问题,同时在南方讲话中邓小平认为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基本路线、基本方针绝对不能变。

(二)正确的政治路线需要正确的组织路线来保证。制定改革开放的政策引来了姓“资”,姓“社”问题的大讨论,正值苏联解体,偌大的社会主义国家顷刻瓦解,中国改革开放何去何从,是许多人误以为要改旗易帜,放弃社会主义,重走资本主义道路,在社会思潮方面引起大讨论。这种失序状态就需要掌舵人的指导,中国共产党站出来,制定正确的组织路线来保证政治路线的实现,政治路线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组织路线上就要组建一支拥护党的决定,执行党的决定的素质过硬、富有能力的干部队伍,通过两手抓队组之内部的廉政建设尤为重视,一个国家的兴衰,全靠党的正确领导与否。邓小平在南方讲话中还提到中国要是出问题,还是会出共产党的内部,教导党员干部多做事、少说话,鼓励优化干部队伍,选拔德才兼备的人才,培养新一代优秀接班人。在组织建设中要学习马列主义的精髓即“实事求是”,反对本本主义,要与中国的发展实际相联系。中国共产党的组织路线的建设为政治路线的顺利前行保驾护航。

三、邓小平南方讲话中党建思想的历史意义与时代内涵

(一)邓小平南方讲话中党建思想的历史意义。邓小平在重大的历史关头不顾个人安危,视察南方,并发表重要讲话,向世界展示了一个东方巨人的伟大和高瞻远瞩,讲话中对于党建方面提出的四化建设、廉政建设、两手抓等等党建措施,建设一支人民信赖、靠得住的依靠和领导,带领中国人民百尺竿头,从头做起,坚定不移的进行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这一抓住历史机遇的大事件,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引领下轰轰烈烈的开展开来,为中国经济的腾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大大加快了中国发展的步伐。1992年南巡讲话,不仅仅坚持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指定的方针和路线,毫不动摇的高举社会主义的大旗,更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二)邓小平南方讲话中党建思想的时代内涵。南方讲话已经过去了20多年,重温这段历史,更能体会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今天的中国,没有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坚持改革开放,今天中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也许还需要再等几十年甚至百年。邓小平南方讲话中的理论精髓,尤其是党建思想,不仅仅对当时,甚至今后都有很深的现实指导意义。任何时候中国的建设都要把共产党作为领导核心,永远不能改变,事实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的道路是适合中国发展的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成就令世界瞩目的同时也发人深思,究竟是什么样的领导能够将中国这样近13亿的人口大国不但解决温饱问题,而且将中国建設成为人均八千美元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靠的就是与时俱进的共产党内部建设。南方讲话中对于党建的几个重要方面需要长期坚持下去,都是对党建设的重要方面,邓小平在南方讲话中涉及各方面问题,立志于促进中国的全面发展,这也是为后来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和确立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毛智慧,王继.邓小平“南方讲话”多视角研究.陕西师范大学.[D].2013.

[2]任世宏,戴群英.“南方谈话”邓小平党建理论走向成熟的历史契机.纪念邓小平“南方讲话”发表十周年理论研讨会专辑[J].2002.

邓小平南方谈话 篇7

关键词:南方谈话,改善民生,社会主义本质

1992年春, 邓小平南下视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城市视察, 沿途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谈话”, 这次关乎中国改革和发展的富有战略意义的谈话蕴含着邓小平的民生思想, 也直接体现于社会主义的本质、改革开放的动力、发展经济的战略等内容之中, 为中国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及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与思想资源。

一、邓小平南方谈话中的民生思想的总体框架

邓小平历来高度关注民生, 他在对一系列重要问题的论述中都包含着丰富的民生思想, 南方谈话一开始就尖锐提出:“不坚持社会主义, 不改革开放, 不发展经济, 不改善人民生活, 只能是死路一条。” (1) 整篇南方谈话就以这些内容为主线展开的, 并从理论高度上构建了改善民生的总体框架。

1. 社会主义本质是改善民生社会主义本质的根本依据

他在南方谈话中, 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 是解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 消灭剥削, 消除两极分化,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 这一概括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放在社会主义本质的首位。其次,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是改善民生的重要保证。并突出指出了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在建设社会主义进程中, 邓小平始终把共同富裕与社会主义制度相联系, 强调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认为离开共同富裕就不是社会主义制度了。

2. 改革开放是改善民生的基本途径

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说:“为什么六四以后我们的国家能够很稳定?就是因为我们搞了改革开放, 促进了经济发展, 人民生活得到了改善。” (3) 讲话对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改善给予了高度评价, 对改革开放是改善民生的基本途径作了充分肯定。既大力推进改革发展, 又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坚持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 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 在改革发展中促进社会稳定。

3. 经济发展是改善民生的直接基础

20世纪80年代初, 邓小平就指出:“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总不能叫社会主义。人民生活长期停止在很低的水平总不能叫社会主义。” (4) 经济发展是富民之本、强国之基。在南方谈话中, 邓小平指出:抓住时机, 发展自己, 关键是发展经济。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 邓小平认为, “低速度就等于停步, 甚至等于后退”“但也不是鼓励不切实际的高速度, 要扎扎实实, 讲求效益, 稳步协调地发展”。 (5) 一是防止片面强调经济发展, 只重视积累和投资, 忽视提高居民收入和扩大消费。应从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的目的出发去谋求科学发展。二是防止不顾经济能力和发展水平, 片面提高居民收入, 提出不切实际的收入和福利标准。 (6)

二、邓小平南方谈话中的民生思想的现实意义

全面准确地认识和把握邓小平南方谈话中的民生思想, 挖掘“南方谈话”深刻现实意义, 不仅是对邓小平理论研究的丰富和发展, 而且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等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1. 必须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讲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是指既要抓好物质文明建设, 又要抓好精神文明建设, 既要抓好党风建设, 又要抓好社会风气建设, 等等。这其中社会风气建设也包括了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要多谋民生之利, 多解民生之忧, 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7) 这些论述表明我们党在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内涵方面的认识越来越完善, 越来越丰富。

2. 必须认识民生问题是当前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着力点、结合点和交汇点, 既体现党立党为公的宗旨, 又是党执政为民能力的检验尺度

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说:“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 动摇不得。只有坚持这条路线, 人民才会相信你, 拥护你。谁要改变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 老百姓不答应, 谁就被打倒。为什么这样说?因为党的基本路线和一系列方针政策给人民带来了好处, 使他们的生活得到改善。” (8) 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 (9) 这些执政思路的提出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 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

3. 必须深化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识

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认为, 改善民生从根本上来说要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十八大报告再次明确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立足基本国情,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坚持改革开放, 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10) 这条道路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因此, 邓小平的民生思想, 不仅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而且对于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指导意义。

三、邓小平南方谈话中的民生思想引发的新思考

以邓小平南方谈话中的民生思想为指引, 以十八大报告中民生思想为依托, 从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 借鉴以往改善民生的举措和经验, 切实解决民生问题, 本文提出了一些具体的举措:

1. 新增就业渠道, 就业是民生之本

从就业方面来看, 我国人口基数大, 需要就业的人口多。近年来, 毕业大学生和农民工就业大军是两大直接面临就业的群体, 这个群体一年又一年地在增长。与此同时, 就业岗位却没有得到大的增长, 就业难也就随之而来。现阶段需强化促进就业的责任, 实施积极就业政策, 建设城乡统一的就业市场, 不断新增就业渠道和就业援助, 以落实十八大报告中规划的“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的目标。

2. 形成基本社会保障制度, 社保制度是民生之依

从社会保障方面来看, 从上个世纪末到本世纪初, 我国几乎没有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近年来, 由于意识到将来各种问题的出现, 国家政府正在努力构建社会保障体系:适当提高居民医保财政补助和个人缴费标准。稳步提高基本医疗保险待遇水平。病有所医, 形成以低保制度为核心的新型社会救助制度, 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等等。确保完成十八大报告中部署的“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健全全民医保体系”的战略任务。

3. 加强全方位的民政工作, 民政工作是民生之盾

民政工作是我党改善民生的重大举措, 它一头连着“民”, 一头连着“政”, 充分体现着党和政府“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民政工作内容多, 范围广, 进一步落实民政工作任务, 包括具体量化五保供养标准、基本覆盖高龄老人津贴和生活困难老人养老服务补贴制度, 探索建立老年护理保险制度。建设农村互助幸福院, 基本形成社会福利事业多元化发展的新格局等等。基本实现十八大报告提出的“老有所养上持续取得新进展”的局面。

4. 确保建成各类住房保障工程

住房工程是民生之急, 住房是人民迫切的需要, 同时也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关键, 解决好住房问题成为我们党的重要工作之一, 应该坚定不移地搞好房地产调控, 尤其是要继续实施限贷, 限购这两大核心政策。建立健全保基本、分层次、多渠道的住房保障体系, 拓宽资金筹集渠道, 加快廉租住房建设, 规范和加强经济适用房建设, 逐步解决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努力让人民过上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的更好的生活。

今天重温邓小平南方谈话中的民生思想, 研读十八大报告中的民生思想, 就是要坚信我国民生的改善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进程而不断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将随着民生问题的不断解决而不断地提高。这对邓小平南方谈话的最好纪念, 也是对十八大报告精神最好的诠释。

注释

1邓小平文选 (第3卷) [M].人民出版社, 1993:370, 373, 371, 116, 375, 375.

2王金水.邓小平民生思想探析[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09 (1) :17.

邓小平南方谈话 篇8

关键词:邓小平,南方谈话,改革开放,经济发展

一、国民经济的探索与积淀

新中国成立之初, 国民经济因战争破坏而处于极低的水平, 物资供应匮乏, 物价波动剧烈, 经济建设亟待恢复和发展。与此同时, 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对我国进行了经济上的制裁与封锁, 国民党残余势力暗中破坏工农业生产, 经济重建的国际国内环境并不理想。在此背景下, 中共中央七届三中全会将“在三年时间内实现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确立为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截至1952年底, 国家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处理在华外资企业等手段建立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并使之成为恢复国民经济的基础和领导力量;农村进行了三年的土地改革, 没收地主富农的土地和财产分给农民, 建立了高度平均的农民土地所有制;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也有了一定的发展。总之,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通过一系列经济政策的调节, 基本形成了以国营经济为主导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发展格局。

三年恢复时期形成的局面, 实际上奠定了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雏形。1953年底, 为适应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和国家计划的需要, 以农业合作化、手工业合作化、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为标志的社会主义改造全面展开。1956年, 改造高潮出现, 三大改造提前完成, 基于苏联经验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我国最终确立。在所有制结构方面, 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局面转变为单一的公有制;在经济运行机制方面, 形成了从上到下比较完整的经济计划管理体系;在分配体制方面, 中央通过指令性财政计划控制财力和物力的分配, 个人消费品分配以“基本平均”为原则。

1953年起, 中共中央正式提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并根据总路线要求制定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过渡时期总路线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在进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的同时也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工作。“一五”计划取得了显著成就, 为我国未来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良好基础。

但是, “一五”计划的成功经验并没有被很好的总结, 其成就在随后1958年兴起的“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遭到了破坏。这两个运动盲目重视经济建设的“多”和“快”, 忽视“好”和“省”, 致使国民经济各部门比例关系严重失调, 资源浪费损失突出, 人民生活受到很大影响。在分配原则上, 人民公社过早地否定按劳分配和商品经济, 大搞“一平二调”, 大刮“共产风”, 平均主义泛滥, 削弱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 不利于经济建设的发展。

从1961年开始, 党中央按照“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对国民经济进行了调整, 经过五年的努力, 工农业、工业内部关系比较协调, 工业支援农业的能力进一步加强, 工农业生产全面高涨, 整个国民经济全面好转。

然而, 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取得的显著成果和发展的良好态势遭到了“文化大革命”的巨大破坏。“文革”期间, 国家工作重点完全脱离了经济建设, 一切以阶级斗争为纲, 国民经济比例关系严重失调, 经济效益全面下降, 人民生活水平大幅降低。“文革”后期, 虽曾对国民经济进行过两次调整, 但都遭到了夭折, 国民经济陷入崩溃的边缘。

“文革”结束后, 我国国民经济建设百废待兴, 但是经济发展没有立即被摆到党和国家工作的核心位置上。1978年12月, 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国民经济“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 开始对混乱的国民经济结构和经济管理体制进行调整。

1979年11月, 邓小平在《关于经济工作的几点意见》中指出:“经济工作是当前最大的政治, 经济问题是压倒一切的政治问题。”这是自1954年后, 经济问题首次从“四个现代化”的语境体系中被抽离出来, 并被放到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上来。以此为先导, 城市和农村的经济体制进行了全面而彻底的改革。在农村, 贯彻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原则, 实行专业承包联产计酬责任制, 使统一经营与分散经营相结合, 以分户经营为主;取消统购派购, 农民获得了产品销售上的自主权;调整和发展乡镇企业。在城市, 围绕“如何增强企业活力”的核心问题进行了如下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全面推行经济责任制;逐步完成企业“以税代利, 独立核算, 自负盈亏”的“利改税”改革。

1984年10月,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以下简称《决定》) , 成为指导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决定》指出,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 创造越来越多的社会财富, 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 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商品经济的发展是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重要形式。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 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 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在《决定》的指导下, 计划管理体制、流通体制、价格体系、金融体制、工资制度都出现了向市场化改革的趋势。与此同时, 对外开放事业获得了进一步开展。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沿海开放城市和经济特区的建设、发展对外贸易以及其他方面的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等方面, 都取得了巨大成就。

就在经济发展成果卓著的同时, 1986年之后的社会经济中却出现了明显的通货膨胀现象, 过热的经济严重影响了人民的生活。为此, 1988年9月, 十三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方针, 通过调整投资结构、严格控制货币发行等手段压缩社会总需求, 抑制通货膨胀。结果, 一方面宏观调控使得经济发展速度出现减缓和滑坡, 另一方面市场机制又导致社会贫富差距的不断拉大, 于是否定改革的“左”的看法逐渐抬头。1989年, 国内政治风波出现, 这被认为是改革开放后社会问题的集中爆发;苏东剧变则加剧了人们对于西方和平演变思想和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的担忧。

1992年, 我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是继续改革、还是回归传统, 是追求速度、还是强调稳定, 是发展市场经济、还是依赖计划指令———这样一道难题, 摆在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党中央领导集体面前。

二、朴素的真理与国民经济的腾飞

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 邓小平先后赴武昌、深圳、珠海和上海等地视察, 沿途发表了重要讲话, 即“南方谈话”。针对“十字路口”时期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突出矛盾问题, 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作了明确的解答, 并就我国经济发展的道路和方向做出了关键决策。具体而言, 南方谈话中涉及经济发展的内容主要包含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 坚定不移地将经济建设置于全党工作的核心位置。1987年, 中共“十三大”明确提出党的基本路线, 其核心内容即“一个中心, 两个基本点”。邓小平强调, 要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 关键是要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 动摇不得”, 这是整个谈话的核心, 也是邓小平对建国以来经济建设经验教训的科学总结———经济发展是富民之本、强国之基, 万不可重蹈阶级斗争误国误民的覆辙。

第二, 要进一步破除思想禁锢, 大胆推进改革开放。邓小平认为:“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 不敢闯, 是怕走了资本主义道路。姓‘资’还是姓‘社’的判断标准, 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三个有利于”高屋建瓴地解答了当时人们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最根本的困惑, 是基于改革开放十多年来我国社会经济的实际形势做出的科学论断, 符合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需要, 极大地解放了人们思想。

第三, 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 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邓小平认为“现在是发展经济的好机会”。从国际上看, 战后长期冷战格局已经终结, 世界局势日趋多极化, 我国有可能争取到一个长期的和平环境来从事经济建设;从国内情况看, 我国在改革开放十多年后建立起了比较雄厚的物质基础, 积累了不少发展经验, 社会环境稳定, 有利于经济建设的开展。在发展速度的问题上, 邓小平认为, “低速度就等于停步, 甚至等于后退”, “但也不是鼓励不切实际的高速度, 要扎扎实实, 讲求效益, 稳步协调地发展”。

第四, 坚定不移地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邓小平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 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这一论断否定了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存在根本矛盾的说法, 是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突破。同时, 这个论断也包含着推进对外开放, 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国际接轨的思想。

第五,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 消灭剥削, 消除两极分化,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对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 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重要创新。长期以来,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认识不清, 因而走了很多弯路, 闹了很多笑话。邓小平的这一论断正确的指明了社会主义本质, 为中国共产党、为社会主义的中国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南方谈话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并直接促进了近二十年来国民经济的腾飞。这种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南方谈话的内容要求和思想精髓应用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建设的实践之中, 并通过市场建设、经济体制和开放进程三条路径, 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总量的增长和结构的优化, 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从历史的眼光来看, 南方谈话的历史功绩在于其解放了人们思想, 破除了束缚经济发展的保守观念, 在改革开放的“十字路口”上起到了指明方向的作用。新中国建立后, 国民经济发展曾多次面临方向性的问题———旧思路、旧体制积累了很多的经验, 可以缓解短期的问题, 长远来看不利于现代化事业的发展;新思路、新体制则存在很多风险, 但可以增强经济的活力, 长远来看有利于现代化事业的实现。历史上很多次回归旧思路的实践都以失败而告终。在建立新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时刻, 南方谈话在采纳新思路、抛弃旧体制的决策中起到了决定性意义。

1992年10月, 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了改革目标是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3年11月, 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指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1995年, 中央政府决定对国有企业改革实行“抓大放小”战略, 探索大型国有企业深化改革、提高效益的方法;对国有中小型企业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通过优胜劣汰促使资源合理流动。1997年9月, 中共“十五大”明确宣布, 中国已经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接下来将步入充实和完善这一体制的新阶段。党的“十五大”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制度确立为的基本经济制度。同时, 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确立为基本分配制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和基本分配制度, 符合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符合邓小平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这样的制度设立, 一方面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 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 这有助于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 让我国的整体生产力和综合国力得到增强;另一方面坚持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 强调再分配过程的公平性, 这有助于缩小不同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 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南方谈话之后, 我国的对外开放事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这和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密不可分。1992年11月, 世贸组织审议通过中国的申请, 正式开始接纳中国“入世”的谈判;2001年12月11日, 我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 这标志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已得到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广泛认可, 中国经济与世界的联系日趋紧密。“入世”不仅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改善了发展的外部环境, 同时还以开放促进了国内的改革。截至目前, 我国已经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方开放格局, 利用外资保持良好态势, 外贸进出口总额连年攀升, 对外投资领域不断拓宽, 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也日趋完善。

总而言之, 南方谈话为我国改革开放事业注入了一剂强心剂, 也指明了一条新道路。南方谈话中关于经济建设和发展的理论观点, 破除了计划经济体制下传统思路的积弊, 发展出一套适合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改革路线, 描绘出中国此后二十年经济腾飞的壮阔图景。

三、南方谈话对当前中国改革的指导与启示

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恐怕再有30年的时间, 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南方谈话发表二十年来, 我国经济建设和发展深受其思想精髓的影响, 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但与此同时, 由于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 在国民经济的腾飞进程中也出现了一系列值得思考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与矛盾。

首先, 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够协调, 社会收入不均衡, 贫富差距拉大。这个问题在南方谈话中已被点到过, 然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由于片面强调经济建设而遭到了忽视。可以说, 从改革开放一直到现在, 我国领导人充分吸取了文革的教训, 摒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 采取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道路。在这种情况下, 中国GDP飞速增长, 但却带来了某种程度上的“GDP中心主义”观念。中国城市发展很快, 农村发展比较缓慢;东部地区发展很快, 中西部地区发展比较缓慢;经济数量增长的很快, 社会其他方面发展比较缓慢。在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同时, 另一部分人却没有富起来, 导致了社会收入不均衡, 贫富差距拉大———这不仅带来了经济差距, 也带来了一些社会问题。

其次, 经济结构不合理, 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改变, 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 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不足。南方谈话以来, 中国通过优先发展轻工业, 加强基础产业设施的投资和建设, 大力发展服务业等措施和手段, 使整体经济结构趋于协调。中国第一产业比重不断下降, 第二、第三产业比重上升, 国民经济增长的动力也从第一、第二产业不断向第二、第三产业转变。但是, 与先进国家发展经验相比, 我国的经济结构仍然不合理, 第三产业的比重和对经济的贡献度仍然不足。此外, 这些年来虽然提出了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缓解人口资源环境的压力, 但是经济增长方式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转变, 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并没有减轻, 反而随着经济发展而大大增加了。这就导致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不足的问题。

再次, 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民生问题比较突出。自南方谈话以来, 中国经济虽然高速发展, 但是在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的中国, 民生问题尤其突出。从就业方面来看, 我国人口基数大, 需要就业的人口多。近年来, 毕业大学生和农民工就业大军是两大直接面临就业的群体, 这个群体一年又一年地在增长。与此同时, 就业岗位却没有得到大的增长, 就业难也就随之而来。从社会保障方面来看, 从上个世界末到本世纪初, 我国几乎没有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近年来, 由于意识到将来各种问题的出现, 国家政府正在努力构建社会保障体系, 但步伐却无法赶上社会的需要。从教育和医疗方面来看, 上学难和看病难一直是困扰社会公众的两大问题, 如何实现教育公平, 如何实现病有所医, 正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此外, 房价过高、交通拥堵、文化产品匮乏等等, 都是摆在眼前突出的民生问题。

从以上可以看出, 中国改革和经济发展, 已经步入了一个“深水区”。以前我们可以“摸着石头过河”, 现在已经摸不到石头了。那么, 进入“深水区”后的改革是否可以从“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那里得到可资借鉴的东西?

综合考察贯彻落实邓小平南方谈话精神的全过程, 针对当前中国改革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 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经验和启示。

第一, 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的正确领导是经济建设取得成就的必要条件。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中国的国民经济建设应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南方谈话发表后, 中共中央多次召开会议并拟定文件, 按照南方谈话的精神要求提出配套改革措施, 成功地实践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与此同时, 还要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要把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作为新时期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内容, 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以科学的思想、科学的制度、科学的方法领导未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第二, 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以“三个有利于”作为衡量改革和发展过程中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判断标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中心内容, “三个有利于”标准则指明了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增强综合国力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决定性地位和意义。南方谈话二十年来, 有赖于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 我国的生产力水平、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都有了显著提高, 这充分说明了经济建设在我国各项事业中的核心地位, 也充分说明了“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合理性。所以, 在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工作进程中, 要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其他各项事业都要服务于这个中心;在评价各项事业的是非成败时, 要以“三个有利于”作为最终的评判标准。

第三, 必须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市场经济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的产物, 是我国在改革开放进程中的最大创新。计划经济时代的“铁饭碗”固然可以保障个人就业的稳定性, 但不利于调动个人工作的积极性, 从总体上讲社会效率的损失很大;市场经济时代虽然存在失业问题, 但竞争机制的引入可以促使劳动者学习更为先进的经验和技术, 提高自身素质, 进而提高全行业生产力水平, 促进资源优化配置。不过, 只讲市场机制不讲宏观调控是行不通的, 只讲市场经济不讲社会主义更是行不通的。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时, 要注重克服市场的缺陷, 防范其可能发生的风险因素。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尚不成熟, 体制本身存在很多弊端, 经济结构需要优化升级, 这一方面要求政府不断提高宏观调控的水平。只有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情况下, 将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相统一, 未来的发展才能更加注重社会公平, 才能先富带动后富,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第四, 必须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2007年10月, 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上深刻揭示了“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指出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核心是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性,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在当前中国改革进入“深水区”的环境下, 出现了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 而科学发展观就是针对发展进程中出现的这些问题提出来的, 它指明了进一步推动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思路和战略。科学发展观是新形势、新环境下的南方谈话, 它延续了南方谈话的基本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根本的理论保障。

参考文献

[1].张红军.论建国初期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的历史经验[D].吉林大学, 2004.

[2].高莹.论建国初期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及其历史作用[D].武汉理工大学, 2007.

[3].孙健.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1949—90年代初) [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2.

[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 1993.

[5].赵凌云.“南方谈话”在中国改革开放与思想解放进程中的历史地位[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02 (2) .

[6].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邓小平思想精华 (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M].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3.

邓小平南巡谈话的回顾与思考 篇9

1984年10月召开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改革计划体制, 首先要突破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 明确认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必须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 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 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阶段, 是实现我国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实行计划经济同运用价值规律、发展商品经济, 不是互相排斥的, 而是统一的, 把它们对立起来是错误的。”1984年10月22日, 邓小平在中央顾问委员会第三次全会上的讲话, 在讲到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时说:“这次经济体制改革的文件好, 就是解释了什么是社会主义, 有些是我们老祖宗没有说过的话, 有些新话。我看讲清楚了。过去我们不可能写出这样的文件, 没有前几年的实践不可能写出这样的文件。写出来, 也很不容易通过, 会被看作异端。我们用自己的实践回答了新情况下出现的一些新问题。这是个好的文件, 我的印象是写出了一个政治经济学的初稿, 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政治经济学, 我是这么个评价。”十三大报告, 与十二届三中全会的《决定》, 基本精神是一致的, 但个别提法有所调整, 即通篇没有出现“计划经济”这个概念, 完全突破计划经济的框架。之所以能达到这个高度和邓小平的反复提示, 是有很大的关系。1987年2月邓小平在同赵紫阳等人谈十三大的筹备和十三大报告的起草等工作时提出, “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生产力的方法, 不要再讲以计划经济为主了。为什么一谈市场就说是资本主义, 只要计划才是社会主义呢?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嘛。”根据邓小平的指示, 十三大报告是这样论述的:“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 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必须把计划工作建立在商品交换和价值规律的基础上。”“计划和市场的作用范围是覆盖全社会的。”新的经济运行机制, 总体上来说应当是“国家调节市场, 市场引导企业”的机制。这就彻底抛弃把计划经济与社会主义划等号的传统观念。1989年“六四”事件后, 有人借批资产阶级自由化, 要求重新修改十三大报告。邓小平明确回答说:“改革开放政策不变, 几十年不变, 一直要讲到底。国际国内都很关心这个问题。要继续贯彻执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 连语言都不变。十三大政治报告是经过党的代表大会通过的, 一个字都不能动。”1989年11月召开的十三届五中全会, 通过《关于进一步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的决定》。《决定》指出:“改革的核心问题, 在于逐步建立计划经济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运行机制。计划经济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程度、方式和范围, 要经常按照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改进。”“要根据治理整顿时期应当多一点计划性的要求, 适当加强集中。”这个提法不仅重提计划经济, 而且把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的关系, 视为“板块关系”和“此消彼长”的关系。这和十三大报告“必须把计划工作建立在商品交换和价值规律的基础上, 以指令性计划为主的直接管理方式, 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要求。”以及“计划和市场的作用范围都是覆盖全社会的。”等等提法相比较, 显然不是前进了, 而是倒退了。

吴敬琏在2012年2月上旬召开的中国企业家论坛年会上说, 1988年的经济危机 (通货膨胀很严重) 、1989年的政治风波, 一些政治家和理论家把这次经济、政治问题归咎于市场取向改革, 指责“取消计划经济, 实行市场化, ”就是“改变社会主义制度, 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于是发生了改革开放以后旧路线、旧体制的又一次回潮。正是在两种思潮激烈交锋和“开倒车”活动很活跃的背景下, 孕育了邓小平的南巡谈话。

二、邓小平南巡谈话的主要内容与基本精神

实际情况是, 针对当时的倾向性思潮, 1991年春邓小平的上海谈话, 就体现出来了。有人因此把邓小平的上海谈话视为次年南巡谈话的预演。只是有些人听不进去, 或者是没有听懂。如果大家都听进去了, 都听懂了, 就不会有次年的南巡谈话了。邓小平1991年1月28日至2月20日视察上海。在谈到改革开放时说:“改革开放还要讲, 我们的党还要讲几十年。光我一个人说话还不够, 我们党要说话, 要说几十年。不要以为, 一说计划经济就是社会主义, 一说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不是那么回事, 两者都是手段, 市场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希望上海人民思想更解放一点, 胆子更大一点, 步子更快一点。”当时上海《解放日报》发表署名皇甫平 (意思是黄浦江评论, 其作者是曾任《解放日报》和《人民日报》副总编辑周瑞金。) 的四篇系列文章, 基本精神脱胎于邓小平上海谈话的内容。开篇就是大年初一发表的《做改革开放的“带头羊”》。文章凸显几个字:“何以解忧, 唯有改革。”第二篇文章的题目是:《改革开放要有新思路》。文章明确指出, 90年代改革的新思路在于发展市场经济。文章传达了邓小平上海谈话的精神。“计划和市场只是资源配置的两种手段和形式, 而不是划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标志, 资本主义有计划, 社会主义有市场。”并批评“有些同志习惯于把计划经济等同于社会主义, 把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 认为在市场调节背后必然蕴藏着资本主义幽灵。”3月22日, 发表第三篇文章, 题目是:《扩大开放的意识要更强些》。文章发表后受到一些人的攻击, 责问:改革开放可以不问姓社姓资吗?第四篇文章, 即《改革开放需要大批德才兼备的干部》, 主题是要从组织上人事上保证改革开放, 受到一系列的大批判。不仅如此, 10月7日一位大人物来上海视察, 在领导干部会上公然指责“皇甫平”的文章影响很坏, 党内外的思想给搞乱了, 好不容易把大家思想统一到“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提法上来, 现在又冒出一个“市场经济”, 说什么“计划和市场不是划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标志”, 这不又把人们的思想搞乱了吗?此时也同时受到北京大报的围剿, 几乎是针锋相对的, 矛头指向市场经济。

1986年至1990年, 邓小平至少先后四次提到社会主义要搞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作为中国改革的主要选择, 特别是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一定要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深知内情的人说,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想, 早已有之, 但他生怕党内不接受, 达不成共识, 会导致党的分裂。邓小平深知, 只有统一全党思想, 才能推动改革开放。因此他在北京冷静观察和思考之后, 直到南巡谈话时系统地提出来。1992年1月18日, 88岁高龄的邓小平踏上南巡之路, 经过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南巡谈话的要点包括五个部分: (一) 革命是解放生产力, 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不坚持社会主义, 不改革开放, 不发展经济, 不改善人民生活, 只能是死路一条。邓小平还强调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不能变。并提到安徽出了个“傻子瓜子”年广久。邓小平南巡谈话是这样说的, 改革开放初期, 安徽出了个“傻子瓜子”问题。当时许多人不舒服, 说他赚了一百万, 主张动他。我说不能动, 一动人们就会说政策变了, 得不偿失。像这一类的问题还有不少, 如果处理不当, 就很容易动摇我们的方针, 影响改革的全局。 (二) 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 敢于试验。看准了的, 就大胆地试, 大胆地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 没有一点“冒”的精神, 就干不出新的事业。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 不敢闯, 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 走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 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 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 是解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 消灭剥削, 消除两极分化,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三) 抓住时机, 发展自己, 关键是发展经济。能发展就不要阻挡, 有条件的地方要尽可能搞快点, 只要是讲效益、讲质量、搞外向型经济, 就没有什么可以担心的。要注意经济稳定、协调地发展, 但稳定和协调也是相对的, 不是绝对的。发展才是硬道理。在今后的现代化建设长过程中, 出现若干个发展速度比较快、效益比较好的阶段, 是必要的, 也是能够办到的。经济发展得快一点, 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搞科技, 越高越好, 越新越好。 (四) 要坚持两手抓, 一手抓改革开放, 一手抓打击各种犯罪活动。这两手都要硬。 (五) 正确的政治路线要靠正确的组织路线来保证。可以这样说, 邓小平的南巡谈话, 从理论上回答了改革开放实践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 标志着邓小平理论的体系化系统化, 也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提供了理论生长点和理论创新空间。

三、从春天再出发, 奔向科学发展、民族复兴的美好未来

20年前的春天, 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 世纪伟人邓小平35天的南国之行, 犹如浩荡春风, 给华夏大地带来无限生机与活力。这次南巡谈话被视为中国改革开放道路的重要分水岭;20年后的今天, 正值党的十八大将在今秋召开, 社会各界期待再次凝聚改革共识, 再次为改革注入新的活力, 奔向科学发展、民族复兴的美好未来。

短短20年, 中国实现了历史性的经济社会转型, 从封闭半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转变, 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 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充满生机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走上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发展轨道。10年前, 中国冲破重重阻力,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融为一体, 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 跨越式地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奇迹。20年来, 在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市场经济体制下, 无数人的命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无数人的梦想在改革开放这一大舞台上变成现实。安徽芜湖市中山路步行街, 傻子瓜子专卖店里, 每天都有众多的人在选送各种炒货, 20年前身陷困境的“傻子瓜子”年广久在邓小平南巡谈话后摆脱困境, 如今已成为资产过亿元的现代化炒货企业, 加盟专营店达到数百家。

20年来, 在邓小平南巡谈话的指引下, 伴随着人们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认识的加深和改革的深入,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初步建立走向不断发展和完善。从党的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到十四届三中全会 (1993年) 制定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再到十六届三中全会 (2003年) 《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这20年间, 中国共产党形成了系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为以市场化为导向的改革进一步提供了理论支撑。

当前我国所处的历史方位是, 2012年即将召开党的十八大。新一届领导班子, 将率领全国人民完成基本上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与基本上建立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的改革目标,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 使全国经济社会全面纳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如果说, “十一五规划”是初步纳入科学发展轨道, “十二五规划”要达到基本纳入科学发展轨道, 那么, “十三五规划”则要达到全面纳入科学发展轨道。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纳入科学发展轨道, 是相辅相成的。这就不难理解, 为何科学发展观是在《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个文件中提出来的。

应当这样说, 1992年以来的市场取向改革, 尽管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突破和给中国带来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但是, 也存在着一个明显的缺陷, 这就是偏重经济体制改革, 不够重视政治体制改革。尽管我国政治体制改革也取得了一些进展, 但还没有转变到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轨道上来。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还只能说是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体制。政府至今还直接控制着全国很大一部分资源, 包括土地资源、金融资源、矿产资源, 等等, 市场还不可能在市场配置中充分发挥基础性作用, 要素市场的发育还严重滞后于产品市场的发育, 极大地障碍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科学发展的全面推进。早在1986年邓小平就深刻论述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的关系。邓小平指出:“政治体制改革同经济体制改革应该相互依赖, 相互配合。只搞经济体制改革, 不搞政治体制改革, 经济体制改革也搞不通, 因为首先遇到人的障碍。从这个角度来讲, 我们所有的改革最终能不能成功, 还是决定于政治体制的改革。”“现在看, 不搞政治体制改革不能适应形势。改革, 应该包括政治体制改革, 而且应该把它作为改革向前推进的一个标志。”“不然的话, 机构庞大, 人浮于事, 官僚主义, 拖拖拉拉, 互相扯皮, 你这边往下放权, 他那边往上收权, 必然会阻碍经济体制改革, 拖经济发展后腿。”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所指出的:“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 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 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 找准深化改革开放的突破口, 明确深化改革开放的重点, 继续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创新”。

当前我国正面临经济社会的第二次转型。如果说第一次转型是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那么, 第二次转型则是以科学发展为指导, 以人为本, 以公平为准则,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把社会建设以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让经济发展成果更广泛惠及全体人民。而城乡一体化则是经济社会转型的重要环节。与其相联系, 必须把政府职能的转变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政府职能不转变, 经济社会转型就是一句空话。

政府转型成为影响第二次转型与改革的全局性因素。中国新阶段 (即发展型阶段) 公平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四大突出矛盾, 都是同政府转型滞后密切联系在一起的。要解决这些矛盾, 都有赖于政府转型的新突破。一是要解决资源环境约束的突出矛盾, 关键在于实现经济运行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变。1995年在制定“九五”计划时, 中央就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但至今仍然没有根本性的转变, 其中的一个根本性原因, 就是政府依然直接干预微观经济活动, 资源、要素价格依然是由政府直接控制的, 而不是由市场机制决定的。能够反映资源稀缺、市场供求关系的资源价格体系, 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驱动器。这就必须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二是解决公共产品供给短缺的突出矛盾, 关键在于强化政府在公共产品供给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只有当政府在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制度化, 政府才能够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才能有效地缓解公共产品供给短缺。当然, 要实现这个目标, 既取决于改革的力度, 又取决于发展的程度。发展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基础。三是解决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突出矛盾, 关键在于强化政府在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中的责任。包括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制度。目前我国劳动报酬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不到40%, 比世界平均水平低10—15%。2000—2007年, 居民可支配收入占国民可支配总收入的比重下降8个百分点, 政府和企业所占的比重则分别提高5.2个和2.8个百分点。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2000年超过0.4的国际警戒线之后, 2008年达到0.47。体制机制不合理, 是个重要原因。四是解决城乡居民收入差别持续扩大的问题。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别已经从1978年的2.56倍扩大到2000年的2.81倍再扩大到2009年的3.33倍。城乡二元结构体制, 以及由此派生的城乡差别, 是由政府构造的, 统筹城乡发展, 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历史使命, 必然要落在政府肩上。五是解决腐败现象高发问题。现实生活中的腐败现象, 之所以难以有效地抑制, 固然有多方面原因, 其中的一个原因, 就是政府还没有从经济建设型政府转变成为服务型政府, 政府还直接控制很大一部分资源和资本, 资本一旦和权力相结合, 加上监督不到位, 就很容易产生寻租行为, 滋生腐败现象。

邓小平南方谈话 篇10

关键词:南方谈话,内容,意义

一、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的历史背景

邓小平同志的“南方谈话”是在复杂的国际和国内背景下发表的。

1、国际背景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风云变幻莫测,东欧诸国相继易帜剧变,苏联迅速解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一时陷入低潮。世界两级格局彻底瓦解,“冷战”结束,出现了多极化的趋势,对中国产生了震撼性的影响。加之西方国家的不断渗透,中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中国该走向何方,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

2、国内背景

上世纪80年代末,我国受到了政治风波的严重冲击,意识形态领域比较混乱,在国内同时出现了“左”和右两种错误思潮。国内一些坚持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人主张放弃四项基本原则,走西方的资本主义道路;党内则一度出现了对改革开放政策的模糊认识,认为改革开放会走向“资本主义”,而强调要抓“阶级斗争”和反“和平演变”。这两种思潮本质上都是对党的基本路线的否定。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邓小平同志对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十分担忧,已经退休的他决定要站出来,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于是便有了后来的“南方谈话”。

二、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的基本内容

1、基本路线不动摇,要管一百年

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捍卫党的基本路线,因为基本路线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小平同志指出:“要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关键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

2、提出“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

当时,很多人反对改革开放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就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于是小平同志就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他提出:“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3、阐释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提出搞市场经济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从建国到改革开放前我们都没搞清楚,小平同志在这次谈话中阐释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并且提出要搞市场经济。小平同志说:“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计划,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4、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

小平同志指出:“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右的东西有,动乱就是右的!‘左’的东西也有。把改革开放说成是引进和发展资本主义,认为和平演变的主要危险来自经济领域,这些就是‘左’。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这样就不会犯大错误,出现问题也容易纠正和改正。”

5、要发展科技教育

小平同志强调:“经济发展得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我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近一二十年来,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得多快啊!高科技领域的一个突破,带动一批产业的发展。我们自己这几年,离开科学技术能增长得这么快吗?要提倡科学,靠科学才有希望”。

6、坚定共产主义信仰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之后很多人都丧失了共产主义的信仰。为了重新坚定共产主义的信仰,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里也强调了信仰问题。小平同志说:“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收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因此,不要惊慌失措,不要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消失了,没用了,失败了。哪有这回事!”

三、“南方谈话”对当代中国的指导意义

1、对于抵制当前极“左”思潮有很大的作用

目前,改革开放到了攻坚阶段,出现了大量的社会问题,如贫富差距越来越大,民生问题十分突出,道德开始出现滑坡,社会矛盾趋于激化。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极左的人利用这些问题和矛盾攻击改革开放,企图重新走“左”的道路。“南方谈话”给这些思潮以当头一棒,党的基本路线要坚持一百年不动摇。只有坚定不移的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用发展的方法解决当前的社会矛盾和问题,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改革如逆水行舟,不管是“停下来”还是“走回去”都是没有出路的。

2、“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对当前的改革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改革进入深水区,必然要触动某些人的利益,这些人是反对继续改革的,用“改革会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来攻击改革开放。然而“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有力地回击了这些论调。对于外资比重越来越大,民营企业越来越壮大,很多人很不舒服,认为这些都是搞资本主义了,但是按照三个有利于标准这些都不背离社会主义,反而更有利于社会主义的发展。非公有制发展了就有了与公有制进行竞争的能力,这反而会促进公有制的发展,以前公有制发展不起来,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竞争对手。外资和民营资本的确都要赚一些钱,也存在一些剥削,但是他们也要交税,还可以解决就业问题。更重要的是政权在人民手里,这就可以保证社会主义的大方向。

3、对于解决当前贫富差距过大的问题有指导意义

小平同志说“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的构想是这样提出的: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如果富的愈来愈富,穷的愈来愈穷,两极分化就会产生,而社会主义制度就应该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小平同志的共同富裕道路彻底否定了“平均主义”和“大锅饭”的思想。现在很多人都主张用“吃大锅饭”的方式解决贫富差距的问题,鼓励农民进城,结果使城市出现很多新的问题,交通、医疗、教育的压力很大,出现了很多不和谐的因素。这些都是“大锅饭”的思想,不可取。小平同志给出了一些解决方法,例如让先富起来的地区多交点利税,支持贫困地区的发展。这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思路,不是不顾现实条件让所有农民进城,而是先富的地区帮助贫困的地区发展,让农民留在原来的地方,这样就不会出现严重的城市问题,农村的问题也解决了。

4、对于我们发展科技教育事业有指导意义

小平同志一直很重视科技教育,还提出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这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现在有些人过分强调劳动力和资本在经济发展的作用,而忽略了科技教育的作用。依靠劳动力和资本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是不可持续的,我国的人口红利时代已经结束,现在必须依靠教育和科技,否则经济就会出现停滞的现象。

5、对当前广大党员坚定共产主义信念有重大意义

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有着坚定地共产主义信念,正是这种信念激励着他们为党和国家奉献了一生。然而当前一些党员干部共产主义信念已经淡薄,在糖衣炮弹面前屈服了,走向了不归之路。经济越发达,共产主义信念就越要坚定,否则就会把广大人民的利益抛之脑后,走到人民的对立面。

参考文献

上一篇:电子商务推广下一篇:分形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