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谈话论文

2024-09-19

南方谈话论文(精选11篇)

南方谈话论文 篇1

摘要:邓小平同志的“南方谈话”是在复杂的国际国内背景下发表的。“南方谈话”的内容十分丰富,尽管已经过去20多年,但这次谈话对于当前的改革开放事业还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南方谈话,内容,意义

一、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的历史背景

邓小平同志的“南方谈话”是在复杂的国际和国内背景下发表的。

1、国际背景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风云变幻莫测,东欧诸国相继易帜剧变,苏联迅速解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一时陷入低潮。世界两级格局彻底瓦解,“冷战”结束,出现了多极化的趋势,对中国产生了震撼性的影响。加之西方国家的不断渗透,中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中国该走向何方,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

2、国内背景

上世纪80年代末,我国受到了政治风波的严重冲击,意识形态领域比较混乱,在国内同时出现了“左”和右两种错误思潮。国内一些坚持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人主张放弃四项基本原则,走西方的资本主义道路;党内则一度出现了对改革开放政策的模糊认识,认为改革开放会走向“资本主义”,而强调要抓“阶级斗争”和反“和平演变”。这两种思潮本质上都是对党的基本路线的否定。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邓小平同志对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十分担忧,已经退休的他决定要站出来,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于是便有了后来的“南方谈话”。

二、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的基本内容

1、基本路线不动摇,要管一百年

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捍卫党的基本路线,因为基本路线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小平同志指出:“要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关键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

2、提出“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

当时,很多人反对改革开放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就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于是小平同志就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他提出:“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3、阐释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提出搞市场经济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从建国到改革开放前我们都没搞清楚,小平同志在这次谈话中阐释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并且提出要搞市场经济。小平同志说:“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计划,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4、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

小平同志指出:“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右的东西有,动乱就是右的!‘左’的东西也有。把改革开放说成是引进和发展资本主义,认为和平演变的主要危险来自经济领域,这些就是‘左’。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这样就不会犯大错误,出现问题也容易纠正和改正。”

5、要发展科技教育

小平同志强调:“经济发展得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我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近一二十年来,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得多快啊!高科技领域的一个突破,带动一批产业的发展。我们自己这几年,离开科学技术能增长得这么快吗?要提倡科学,靠科学才有希望”。

6、坚定共产主义信仰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之后很多人都丧失了共产主义的信仰。为了重新坚定共产主义的信仰,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里也强调了信仰问题。小平同志说:“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收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因此,不要惊慌失措,不要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消失了,没用了,失败了。哪有这回事!”

三、“南方谈话”对当代中国的指导意义

1、对于抵制当前极“左”思潮有很大的作用

目前,改革开放到了攻坚阶段,出现了大量的社会问题,如贫富差距越来越大,民生问题十分突出,道德开始出现滑坡,社会矛盾趋于激化。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极左的人利用这些问题和矛盾攻击改革开放,企图重新走“左”的道路。“南方谈话”给这些思潮以当头一棒,党的基本路线要坚持一百年不动摇。只有坚定不移的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用发展的方法解决当前的社会矛盾和问题,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改革如逆水行舟,不管是“停下来”还是“走回去”都是没有出路的。

2、“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对当前的改革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改革进入深水区,必然要触动某些人的利益,这些人是反对继续改革的,用“改革会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来攻击改革开放。然而“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有力地回击了这些论调。对于外资比重越来越大,民营企业越来越壮大,很多人很不舒服,认为这些都是搞资本主义了,但是按照三个有利于标准这些都不背离社会主义,反而更有利于社会主义的发展。非公有制发展了就有了与公有制进行竞争的能力,这反而会促进公有制的发展,以前公有制发展不起来,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竞争对手。外资和民营资本的确都要赚一些钱,也存在一些剥削,但是他们也要交税,还可以解决就业问题。更重要的是政权在人民手里,这就可以保证社会主义的大方向。

3、对于解决当前贫富差距过大的问题有指导意义

小平同志说“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的构想是这样提出的: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如果富的愈来愈富,穷的愈来愈穷,两极分化就会产生,而社会主义制度就应该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小平同志的共同富裕道路彻底否定了“平均主义”和“大锅饭”的思想。现在很多人都主张用“吃大锅饭”的方式解决贫富差距的问题,鼓励农民进城,结果使城市出现很多新的问题,交通、医疗、教育的压力很大,出现了很多不和谐的因素。这些都是“大锅饭”的思想,不可取。小平同志给出了一些解决方法,例如让先富起来的地区多交点利税,支持贫困地区的发展。这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思路,不是不顾现实条件让所有农民进城,而是先富的地区帮助贫困的地区发展,让农民留在原来的地方,这样就不会出现严重的城市问题,农村的问题也解决了。

4、对于我们发展科技教育事业有指导意义

小平同志一直很重视科技教育,还提出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这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现在有些人过分强调劳动力和资本在经济发展的作用,而忽略了科技教育的作用。依靠劳动力和资本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是不可持续的,我国的人口红利时代已经结束,现在必须依靠教育和科技,否则经济就会出现停滞的现象。

5、对当前广大党员坚定共产主义信念有重大意义

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有着坚定地共产主义信念,正是这种信念激励着他们为党和国家奉献了一生。然而当前一些党员干部共产主义信念已经淡薄,在糖衣炮弹面前屈服了,走向了不归之路。经济越发达,共产主义信念就越要坚定,否则就会把广大人民的利益抛之脑后,走到人民的对立面。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3)[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南方谈话论文 篇2

姓名:刘珍玉

班级:会计三班

学号:20159920305

一、南方谈话的写作背景

1992 年 1 月 18 日至 2 月 21 日,面对社会上对改革开放和建立特区的争论和疑虑,面对改革开放的理论难题和经济建设的停滞整顿,改革开放总设计师、88 岁高龄的邓小平先后视察了武昌、深圳、珠海、顺德、上海等地,沿途发表了重要讲话,即著名的“南方谈话”,明确地回答了多年来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诸多重大问题,是继实践标准讨论的第二次思想解放,也是邓小平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勇敢探索。20 多年前,在改革开放的重大历史关头,邓小平发表的“南方谈话”推动了改革开放继续前进。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上个世纪80 年代末,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一波三折,从改革的理论来看,姓“资”姓“社”问题长期困扰着人们的思想和认识,对于改革,人们缺乏思想准备和理论准备。从改革的实践来看,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体制改革与对外开放实践皆面临严重的困境。从外部环境来看,苏东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事业在低潮中曲折发展,对中国产生了经济和政治上的影响。如果忽视这些新情况、新问题,那么,思想障碍和实践困境就无法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难以继续向前发展。在这种历史紧要关头,邓小平决定视察南方,发表了“南方谈话”,以巨大的政治勇气,明确回答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 80 年代末90 年代初以来困扰和束缚人民的诸多重大问题,推动了改革开放的继续深入发展。

二、南方谈话的主要内容

邓小平南方谈话6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第一,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邓小平说: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使中国人民的生产力获得解放,这是革命,所以革命是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要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关键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

第二,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大胆地试,大胆地闯。邓小平说,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关于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邓小平说,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在谈到“左”和右的问题时,邓小平强调,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

第三,抓住有利时机,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邓小平说,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我国的经济发展,总要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他强调,发展才是硬道理。现在,我们国内条件具备,国际环境有利,再加上发挥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在今后的现代化建设长期过程中,出现若干个发展速度比较快、效益比较好的阶段,是必要的,也是能够办到的。邓小平强调了科技和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他指出,经济发展得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第四,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邓小平说,要坚持两手抓,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各种犯罪活动。这两只手都要硬。他强调,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都要反对腐败。对干部和共产党员来说,廉政建设要作为大事来抓。还是要靠法制,搞法律靠得住些。邓小平还强调,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必须始终注意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第五,正确的政治路线要靠正确的组织路线来保证。邓小平指出,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对这个问题要清醒,要注意培养人,要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标准,选拔德才兼备的人进班子。邓小平强调,要进一步找年轻人进班子。要注意下一代接班人的培养。邓小平还谈到形式主义的问题。他指出,形式主义也是官僚主义。要腾出时间来多办实事,多做少说。在谈到学习马列主义理论问题时,邓小平强调,学马列要精,要管用。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要提倡这个,不要提倡本本。

第六,坚定社会主义信念。邓小平说,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收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我们要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继续前进。

三、当代价值

南方谈话的理论价值:南方谈话系统总结了改革开放10多年的经验教训,回答了实践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开拓了巨大空间,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一座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里程碑;成功回答了社会主义本质问题,系统论述了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标志着邓小平理论的体系化系统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提供了理论生长点和理论创新空间,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史上的重要篇章。

南方谈话的实践价值:邓小平的南方谈话确实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与价值。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来说,会遇到许多的困难,而我们应该学会如何走出困境,找到一条合适自己的发展道路。邓小平的这次讲话回答了长期以来桎梏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的认识问题,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进到了新阶段。可以说,南方谈话是新时期中国发展的一个重大转折,以此为标志,当代中国进入了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开启了一条独特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四、我的几点体会

当我们16年后重温这段历史,参照1992年之前之后的社会经济发展实践,我们对南方谈话的伟大意义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可以说,那一次南方谈话,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崭新篇章,其中的理论精髓,不仅当时而且现在乃至今后,仍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首先,南方谈话充满了抓住机遇、发展自己的急迫感。小平说:“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现在,周边一些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比我们快„„”他还说:“要抓住机会,现在就是好机会。我就担心丧失机会。不抓呀,看到的机会就丢掉了,时间一晃就过去了。”

16年前,小平同志有急迫感,16年后,我们仍然应该有这样的感觉。因为这16年间,中国不仅加入了世贸组织,连入世的5年过渡期也过去了,中国经济进一步融入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中,我们面临的竞争更加激烈,我们遭遇的问题也更加复杂。时不我待,我们应该珍惜现在的发展良机。

其次,南方谈话清晰地解决了姓资姓社的问题,是一次思想大解放,也给民营经济的发展开拓了更加广阔的舞台。

小平说,不要纠缠于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讨论。改革开放的判断标准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三个有利于”成为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价值取向和标准。

邓小平在姓“资”姓“社”问题上一锤定音,不但解放了思想、加速了中国的对外开放步伐,也加速了对内开放、对民企开放的步伐。从那以后,中国的民营经济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到2005年国务院出台支持非公经济的若干意见,民营企业的发展展现出了更加广阔的前景。

第三,南方谈话赋予了发展以全新的科学的时代内涵。小平说:“要注意经济稳定、协调地发展。”纵观小平南方谈话中关于发展的阐述,可以看出,他所说的发展,不仅仅是指经济的增长,还包括综合国力的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生态环境的改善,科技教育及各类文化事业、社会保障、社会秩序、政治秩序等的全面进步。这样的观点,在今天,已经成为从中央到地方、社会各界的广泛共识,这也同样昭示了今天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和确立。

伟人已逝,精神永存。1992年之前,中国的改革开放受到了各方面因素的干扰,正是小平同志的南方谈话,消除了杂音、把正了方向,才有了我们今天的成果。我们应该珍惜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又好又快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五、小结

综上所述,“南方谈话”是在准确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科学地总结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基础实践和基本经验的基础上,敏锐地把握了时代的发展路径和改革的发展脉搏,以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巨大理论勇气,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南方谈话论文 篇3

关键词:南方谈话;改革;发展;稳定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9-0014-02

邓小平南巡已经过去了20年,与当时相比,社会历史背景已经有所改变,但是在南巡中他的谈话内容,尤其是他在讲话过程中提到的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内容,更是值得我们去深入思考并借鉴。

一、改革是解放生产力

邓小平在讲话初始就提到: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首先强调改革的重要性。改革开放就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就是为了建立起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改革是什么?从字面上理解,改革就是改变与革命的结合。不符合自身发展条件的就要进行改变,就要进行变动。这是自上而行进行的自觉地改变。当然,我们所说的改革已经不是单纯的局限于经济领域的,但是,改革是温和性的,不需要产生巨大的动荡的。邓小平说过:“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在一定的范围内也发生了某种程度的革命性变革。这是一件大事,表明我们已经开始找到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路子。”[1]142进行改革开放就是要打破自己原有的思想方式,开阔自己原有的视野,转变思维,接受原来不能接受的事物和习惯,改变头脑中根深蒂固的旧观点。这一点在经济方面的改革开放中表现得十分明显。邓小平在经济改革开放之后,于1984年进行了第一次特区之旅,在经济特区视察的时候说:“我们建立经济特区,实行开放政策,有个指导思想要明确,就是不是收,而是放。”[1]51也就是在这次小平同志提出了改革开放“窗口说”,形象地说明了改革开放与解放思想的重要性,使特区经济建设有着比较明确的方向。南方谈话在实践的基础上证明了中国共产党在危急时刻采取改革政策的正确性,也从侧面说明了改革的首要前提是解放思想。大胆地进行解放思想,开拓思维,大胆的创新,敢于试验,才能够走出新路子,才能够找到新的发展点。先不说“文化大革命”的发生给人们带来了什么,但就一点而言还是很有益处的,就是文革的发生使人们在禁锢的底线下开始思变。俗话说,穷则思变。人们在穷困潦倒的时候,为了生存下去,思想开始转变,自发地进行变动,变革。先是农村的土地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市经济上的国企改革,然后是经济特区,这些都能够表明一件事情:改革是正确的,解放思想,采取适当的改革措施利于我们更好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改革的目的就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就是为了建立起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二、发展才是硬道理

发展,是人类的永恒话题,同时又是当代社会和平与发展的两大主题之一,它已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主旋律。冷战结束后,发展问题成为世界各国研究的热点问题。在这一世界的发展大背景下,中国的最大问题也是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没有发展,其他说什么都没有意义。哲学上将发展,是从低级到高级,新事物取代旧事物。在现实的社会中,各个地区之间都存在着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发展快的地区人民生活富足,生活水平高,相对的人民的文化水平和素质也比较的高,对比之下,欠发达地区的生产能力和生活水平都不尽如人意。在这样的情况下,整个社会都会存在着发展与稳定的问题。所以,当前的首要任务就是发展,尽一切能力发展。

“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1]374这是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强调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改革是为了解放生产力,解放生产力还是为了发展,为了更好地生活。对于大多数的人民群众而言,只要能够给他们带来利益,能够使他们过上富裕的生活,这就是好的政府,就是好的政策。所以小平同志强调:“能发展就不要阻挡,有条件的地方要尽可能地搞快点,只要是讲效益,讲质量,搞外向型经济,就没有什么可担心的。低速度就等于停步,甚至等于后退。”[1]374他说:“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1]270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句话说的对。邓小平在这句话的基础上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马克思说的科技是生产力,是在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大环境中提出的。社会发展到现在,已经从机器时代过渡到了科技信息时代,科学技术作为发展的重要因素,不断地进行着科技革命,这些从侧面表明生产力也在不断地进行着变革和发展,科技信息时代,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带给人们的发展差距是无法估计的。所以,我们在发展的过程中,在坚持改革开放的道路上要把握好大的方向,坚持解放思想,坚持发展不动摇,不断地进行科技创新,发展经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发展好了,经济水平提高了,相应的政治发展也会相对的容易一些。当然,发展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就像改革之路是摸着石头过河一样,发展也是在实验中缓慢地进行,针对发展这一问题,邓小平几次提出“我们要按价值规律办事,按经济规律办事。”[2]132因为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要求办事,我们才能少犯错误,少走弯路,同时要把中国发展的基点放在“自己的努力,自己的资源,自己的基础”[3]233上。

三、稳定压倒一切

改革与发展要顺利进行,就要有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发展的环境。南方谈话中说到在改革发展的过程中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要坚持党的领导,这是要在保证政治稳定的情况下进行社会主义经济的建设,做好了组织建设,做好了接班人的工作,就能够使得我们的国家政治稳定,使人们有一个安定团结的生活环境,人们在生活安定之余,才会有心思去发展。要做到稳定,首先就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走社会主义道路,我们的国家就会陷入一团混乱的局面。邓小平明确指出:“一切反对、妨碍我们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东西都要排除,一切导致中国混乱甚至动乱的因素都要排除。”[1]357只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有一个稳定的政治环境。当然,稳定不仅仅是指政治的稳定,还有社会的稳定和国际环境的稳定,这也是关系到发展能否顺利进行。发展经济要求稳定,中国的建设不能乱,今天有人示威静坐,明天有人游行抗议,还怎么发展经济,怎么进行经济建设?所以,“稳定是中国的最高利益。”[2]158对于能够影响到中国稳定的事件,小平同志的态度非常的坚决,“不能让步,不能迁就”;“中国不能乱,这个道理要反复讲,放开讲”;“中国不允许混乱”;“中国的最高利益就是稳定”。

在很多场合中,他都强调了中国的政策稳定,他说:“总的讲,我们有四个不变: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变,一心一意搞四个现代化建设不变,改革开放政策不变,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方针不变。”在这四个不变的基础上,他进一步强调:“香港在一九九七年回到祖国以后五十年政策不变,包括我们写的基本法,至少要管五十年。我还要说,就是五十年以后更没有变的必要。香港的地位不变,对香港的政策不变,对澳门的政策也不变,对台湾的政策按照‘一国两制’方针解决统一问题后五十年也不变,我们对内开放和对外开放政策也不变。”[1]215所以,小平同志从各个角度都在强调稳定的重要性,强调稳定是中国的最高利益。

四、改革、发展与稳定是相互依存和制约的整体

改革、发展、稳定是当代中国发展的重大问题,三者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依存,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

首先,发展是核心,是中国建设的第一个主题,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首要任务。所有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都是为了进行发展。离开发展,稳定和改革就没有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没有一个正确的发展社会就不会进步,就不能发展生产力,就不能够给人民带来经济利益,就不可能有稳定的社会生产环境,社会不稳定就没有办法进行改革,就不能推动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

发展是硬道理这一说法集中地体现在邓小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当中。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发展的动力以及发展的政策以及制定等,都是以发展为核心的。因此我们不难看出,发展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内容。

其次,改革是发展的必然要求。要进行发展必须进行适当地的变革。邓小平同志指出:“要求发展生产力,经济体制改革是必由之路。”“ 就是要尊重经济发展规律,搞两个开放,一个对外开放,一个对内开放。”“对内开放就是改革。”[1]19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中国的经济发展肯定会碰到原有的旧经济体制,作为阻碍经济发展的障碍物,旧的经济体制不触动根基,不进行改变,生产力就得不到发展,生产力不发展,经济如何发展?对于改革与发展的关系定位,小平同志如是说:改革的性质同过去的革命一样,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使得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可以叫做革命。所以,我们的改革就是为了发展,就是为了扫除发展的障碍,是社会生产力得到比较好比较快的发展。

稳定则是改革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邓小平同志明确的说过,“中国的主要目标是发展,是摆脱落后,使国家的力量增强起来,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步得到改善。要做到这样,就必须要有安定的政治环境。没有安定的政治环境,什么事都干不成。”所以,在邓小平的稳定观当中,政治稳定是首要的,只有保证政治的稳定,其他的才能够稳定,也只有政治与社会都稳定了,才能够进行经济的改革与发展。

三十多年的经济发展证明了改革开放的先进性与正确性,我们要进一步的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就要不断的坚持改革开放这一政策,就要在社会稳定的前提和基础上,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适当的改革,发展具有生机和活力的现代化生产力,努力的推动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林建公.邓小平的实践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南方谈话论文 篇4

1992年的初春, 乍暖还寒的时候, 88岁高龄的邓小平毅然决定巡视南方

在1992年的初春, 邓小平巡视南方发表重要谈话, 有着深刻的国内外历史背景。

从国际形势来看, 从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 经过两年多的剧烈动荡, 东欧各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社会主义制度最终演变为资本主义制度。东欧社会主义事业的失败, 使世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运动陷入低潮。

从国内形势来看, 存在着“右”倾和“左”倾两种错误思想的干扰和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共产党在意识形态领域与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于1979年、1982年、1987年、1989年进行了四次较量, 斗争一次比一次激烈尖锐, 规模一次比一次扩大。

“左”倾错误思想蔓延发展, 十分活跃, 突出表现在10个方面:一是否定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二是从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中得出错误的结论, 提出两个中心论, 认为“反和平演变”也是中心, 否定党的基本路线;三是认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四是认为允许私营企业的发展动摇了社会主义的基础;五是认为在中国已经形成了一个新的资产阶级;六是认为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就是鼓吹“单干”;七是认为国营企业实行厂长负责制削弱了党的领导;八是认为80年代毕业的大学生、硕士生、博士生基本上是反社会主义的, 我们是在培养自己的掘墓人;九是认为经济特区不是对外开放的窗口, 而是复辟资本主义的桥头堡;十是认为对外开放, 引进外国资本是扼杀民族工业, 多一分外资就多一分复辟资本主义的因素。

1989年以后, 邓小平连续三年在上海过春节。中共上海市委曾以“皇甫平”的名义, 将邓小平与上海市委领导人几次谈话的观点以文章的形式在《解放日报》上发表了。这几篇文章的题目是《做改革开放的“带头羊”》、《改革开放要有新的思路》、《扩大开放的意识要更强一些》、《改革开放要大批德才兼备的干部》等等。然而, 这一下子捅了“马蜂窝”, 一石击起千层浪。引起了某些人的强烈不满, 有关部门还要追查这几篇文章的来头、后台老板, 有的报刊还组织了文章要进行大批判。

正是在这样一种错综复杂、扑朔迷离的形势下, 特别是在“左”倾错误思想来势凶猛、不断发展的情况下, 已经88岁高龄的邓小平毅然决定以巡视南方, 发表重要谈话这一重大举措, 来扭转被动局面, 掀起新一轮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大潮。

南方谈话是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形成体系的集大成之作, 是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进到新阶段的又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 邓小平的南方谈话, 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 明确回答了长期以来困扰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 是代表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 形成体系的集大成之作。它的突出贡献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丰富和深化了党的基本路线理论

邓小平阐明了发展才是硬道理, 加速发展对于中国的必要性。他说:“发展才是硬道理, 这个问题要搞清楚, 如果分析不当, 造成误解, 就会变成谨小慎微, 不敢解放思想, 不敢放开手脚, 结果是丧失时机, 犹如逆水行舟, 不进则退。”他强调说:“经济发展得快一些, 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他还环顾国际形势, 尤其是周边国家和地区经济的高速增长, 提醒全党和全国人民充分认识加速发展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指出:“现在, 周边一些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比我们快, 如果我们不发展或发展得太慢, 老百姓一比较就有问题了。”他也分析了在中国加速发展的可能性, 认为沿海地区完全有可能把经济速度搞的快一点, 以带动其他地区的发展, “比如广东要上几个台阶, 力争用二十年的时间赶上亚洲‘四小龙’, 比如江苏等发展比较好的地区, 就应该比全国平均速度快。又比如上海, 目前完全有条件搞的更快一点”。“从我们自己这些年的经验来看, 经济发展隔几年上一个台阶, 是能够办得到的”。“我们就是要有这个雄心壮志”。

邓小平提出了改革是第二次革命。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是生产力的发展, 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当生产关系成为阻碍生产力发展桎梏时, 代表先进生产力的阶级就会起来革命, 而革命的目的就是用暴力手段把生产力从旧的生产关系的束缚中解放出来。邓小平进一步发展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他说:“革命是解放生产力, 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确立以后, 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制度, 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这是改革, 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过去, 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 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 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他还提出加快改革的两个重要方针。一是“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 敢于试验, 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 看准了的, 就大胆地试, 大胆地闯”。二是“不搞争论, 是我的一个发明。不争论, 是为了争取时间干。一争论就复杂了, 把时间都争掉了, 什么也干不成。不争论, 大胆地试, 大胆地闯。农村改革是如此, 城市改革也应如此”。

邓小平明确了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他说:“要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 关键是坚持‘一个中心, 两个基本点’。不坚持社会主义, 不改革开放, 不发展经济, 不改善人民生活, 只能是死路一条。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 动摇不得。只有坚持这条路线, 人民才会相信你, 拥护你。谁要改变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 老百姓不答应, 谁就会被打倒。”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是因为“我们搞社会主义才几十年, 还处在初级阶段。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 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 需要我们几代人, 十几代人, 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 决不能掉以轻心”。坚持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 要特别注意避免“左”和右的错误。他强调说:“现在, 有右的东西影响我们, 也有‘左’的东西影响我们, 但根深蒂固的还是‘左’的东西。有些理论家、政治家, 拿大帽子吓唬人的, 不是右, 而是‘左’。‘左’带有革命的色彩, 好像越‘左’越革命。‘左’的东西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可怕呀!一个好好的东西, 一下子被他搞掉了。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 ‘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中国要警惕右, 但主要是防止‘左’。右的东西有, 动乱就是右的!‘左’的东西也有, 把改革开放说成是引进和发展资本主义, 认为和平演变的主要危险来自经济领域这些就是‘左’。我们必须保持清醒头脑。”

形成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邓小平认为必须将社会主义本质与有些具体手段严格区分开来。长期以来, 人们把本不属于本质内容的东西当成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 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例如:指令性计划体制被奉为社会主义社会的一条根本原则, 成为区别于资本主义重要标志之一。邓小平经过十几年的思考, 在南方谈话中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与具体手段两个不同的概念。他以改革家的气魄和胆识, 一语惊天地说:“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 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 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邓小平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 是解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 消灭剥削, 消除两极分化,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他认为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后, 解放生产力仍然是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内容。因为在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 还会有一些运行机制和政策措施不利于生产力发展, 必须进行改革。所以,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重要本质。他进一步认为社会主义的又一个本质是消灭剥削, 消除两极分化,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不允许两极分化现象产生,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根本原则要求, 也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重要标志, 在这个问题上不能含糊。邓小平还将社会主义本质同初级阶段中国实际情况结合起来, 提出达到共同富裕的现实途径, 他说:“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 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 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奠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基础

邓小平回答了在改革开放中长期困扰着人们思想的姓“社”姓“资”的问题;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他一针见血地说:“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 不敢闯, 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 走资本主义道路, 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 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邓小平明确提出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他说:“证券、股市, 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 有没有危险, 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 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看对了, 搞一两年对了, 放开;错了, 纠正, 关了就是了。”“总之, 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 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 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

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的一系列新概念、新观点、新思想, 冲破了传统的“左”倾思想的严重束缚, 将长期横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面前最大的思想观念障碍破除了, 为建立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奠定了理论基础。后来江泽民在“中共十五大”报告中对邓小平的南方谈话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 是在国内国际政治风波的严峻考验的重大历史关头, 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理论和路线, 深刻地回答了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 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进到新阶段的又一个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的宣言书。”

邓小平南方谈话带来了新一轮思想解放、改革开放的大潮;它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局面。

“东方风来满眼春”, 当时, 全国几乎所有的报刊都转发了以此为标题, 详细记述邓小平在深圳特区视察情况的长篇通讯。邓小平的南方谈话, 犹如黄钟大吕一样在神州大地上激荡回响。新的一轮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如滚滚春潮势不可挡, 在整个中国奔腾涌动。

1992年3月9日至10日, 江泽民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全体会议。与会者认真学习讨论了邓小平的南方谈话, 一致认为邓小平的谈话不仅对当前的改革建设, 对开好“中共十四大”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而且对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会议就改革开放的一些重大问题做出部署。会议强调必须牢牢把握“一个中心, 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 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 勇于创新, 大胆地试, 大胆地闯。

从3月到5月,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多次召开会议, 在深入领会邓小平南方谈话精神的基础上, 讨论研究落实谈话的方案。5月, 中共中央制定了《关于加快改革, 扩大开放, 力争经济更快地上一个新台阶的意见》。《意见》在加快改革方面提出:要转换经营机制, 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 加快物资、商业体制改革, 深化经营体制改革, 积极扩大市场, 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和财政体制改革, 加快教育和科研体制改革的要求。《意见》在扩大开放方面提出, 要以上海浦东开发为龙头, 进一步开发长江沿江口岸城市, 逐步推进东北、西北、西南边境口岸城市的开放, 形成周边对外开放的格局后还要继续办好特区、开放沿海城市和沿海经济开发区, 加快内陆对外开放步伐, 省会城市实行沿海开放政策, 在有条件的城市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或高新技术开发区, 扩大开放领域, 拓宽外贸形式。

全国各地形成了学习、贯彻、落实邓小平南方谈话的热气腾腾的景象, 掀起了经济建设的新高潮。5月21日, 上海股市交易价格限制全部取消, 股市交易完全由市场引导。6月, 国家科委、体改委决定在北京、沈阳等5个开发区进行综合改革试点, 以产权制度、分配制度、人才分流等为重点, 大胆进行试验。中央财政部决定在9个城市率先进行分税制改革, 以取得经验, 再行推广。8月, 深圳股票交易所股票被大量抢购。9月, 国家计委宣布, 从1993年起, 国家指令性计划指标将减少一半, 国家计委直接管理的工农业出口计划指标将减少1/3以上。一系列改革措施相继出台, 大有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的态势。

全国不同地区, 不同省份, 南方和北方, 东部、中部和西部, 都产生了一种强烈的互动效应, 上下左右, 四面八方, 一起喷射涌动。广东提出20年要赶上亚洲“四小龙”。上海则提出要赶超广东, 市委市政府迅速制定改革开放的新战略目标, 以浦东开放为龙头, 推动长江三角洲、长江沿岸地区的经济发展, 把上海建成远东地区的经济、金融和贸易中心。山东则提出“80年代看广东, 90年代看浦东, 2000年看山东”的鼓舞人心的豪迈的口号。黑龙江、吉林、陕西、山西、湖南、宁夏、青海、贵州、云南、新疆、西藏、四川等地, 也纷纷提出新的改革开放的发展战略。整个中国经济呈现出高速增长、浪潮迭起、奔腾汹涌的生动局面。

南方谈话读后感 篇5

92年刚开春,邓小平先后赴武昌、深圳、珠海和上海视察,沿途发表了重要谈话。在当时,中国正处于改革的关键时期,但是人们对改革没有明确和统一的认识,人们相当的茫然。在这命运攸关的时刻,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他去南方视察,精辟的分析了当前的国际形势,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经验,让人们对改革有了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理清了在整个前10年改革开放中纠缠不清的改革开放“姓资姓社”的问题。使得改革开放得以继续乘风破浪,继续发展。

邓小平的谈话关键是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要求我们要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抓住有利时机,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发展经济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我们要抓住机会,发展经济;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要用正确的组织路线来保证正确的政治路线,要注意培养人,按照“四化”标准选拔人才进入领导层。我们还要坚持社会主义信念,社会主义在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南方谈话距今已有十余载,但我仍然感受到这位老人当时的忧国忧民的情怀。中国如今突飞猛进的经济形势和国际地位告诉我们,邓小平同志的观点是正确的。他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改革开放,带来了今天的繁荣富强。

邓小平在这一次的谈话中同时也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现实性的要求当代世界是一个依靠科技的时代文化教育和科技发展成为了当代各国全力竞争的制高点。到现在中国已经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阶段同时普及性的义务阶段教育也已经的到了很大的普及。基于产业化的需求的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为中国的工业化贡献着强有力的人力和智力资源。比如“天宫一号”“神舟飞船”都在证明着我们一直站在世界科技的巅峰。科技的重要性已经被现实的成功所证明这也将成为我们国家和党将要继续坚持永不动摇的基本方针。这些事实再一次映证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我们要抓住机会,发展经济。邓小平说:“要抓住机会,现在就是好机会,我最担心丧失机会”。时间飞纵即逝,如果我们抓不住机遇,丢掉了,那我们还怎么发展,哪能实现真正的改革。我国的经济发展,总要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他指出现在我们国内条件具备,国际环境有利,再加上发挥我们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在今后的现代化建设长过程中,出现若几个发展速度比较快、效益比较好的阶段,是必要的,也是能够办到的。这就是邓小平的“台阶式”发展思想。机遇对于我们个人来说是何等的重要,更不用对于一个国家的意义。近几个世纪以来,中国错失了太多的发展机遇,中国在这时候如果在抓不住机遇,那么将会在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落后于世界强国。

邓小平视察南方的重要谈话分析了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科学地总结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实践和基本经验进一步阐明了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阐述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基本原则从理论上深刻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是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到新阶段的又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这对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开好党的十四大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南方谈话精辟地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科学地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经验明确地回答了这些年来经常困扰和束缚我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使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更加系统形成了科学体系。实践证明南方谈话具有纲领性的意义也标志着邓小平理论这一指导思想进入了新的境界

在我国进一步的建设上我们应当在政治和改革上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放松。进一步的推进政治体制的改革与经济改革相协同和共同推进政府要转变职能成为切实为民众提供公共服务的服务主体。同时要进一步扩大人民群众参

与公共政治事务的权利和范围鼓励民间团体的发展培养人民群众的权利和民主意识扩大地方自治让人民自身担负起社会的部分管理责任。形成“大社会小政府”的管理模式。

在文化的建设上则要提倡学术上的独立思考和独立人格尊重个人的思想和言论自由。鼓励大胆的创新和包容各种观点。继续保护民族的传统文化。反对文化专制主义和愚昧主义。

南方谈话论文 篇6

关键字:南方谈话;改革开放;指导意义

中图分类号:A84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08-0119-01

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先后到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视察和调查研究,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谈话。邓小平南方谈话以后,使我国的社会发展更加快速科学,使中国经济有了跨越式的大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现阶段我国进入了改革的攻坚期和社会矛盾的突发期,重新回味南方谈话的内容,尤其感到创新精神的可贵。我们学习南方谈话,最重要的,就是要学习其勇于创新精神和坚定改革的政治勇气。

一、南方谈话的历史背景

南方谈话的面临国际背景和国内形式。从整个世界来看,苏联解体、东欧巨变,社会主义建设面临很大挑战。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迅速,新的科技革命到来,世界各国都努力发展新的高科技,抓住千载难逢的发展机会。当时我国的国情是国民经济开始好转,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是国家贫困人口依然占很大比重。关于发展问题,依然认为社会主义,就应该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在这种认识下,人民群众积极性不高,国民经济始终没有跨越式的大发展。社会发展迫切需要新的动力。

二、南方谈话体现的创新精神

(一)解放思想与理论创新相统一的创新精神。

邓小平面临国内的新形式,深刻感受到了,思想禁锢就会迈不开步子,无法前进。而社会要发展就必须解放思想,从更高的角度去看待国家的发展问题。他敏锐的认识到,只有解放思想,进行理论创新,才能使国家和人民重新恢复生机活力。

邓小平以非凡的政治智慧,认识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在于能够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使國家走向繁荣富强。实行计划经济,不能充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没有足够的物质基础,人民生活水平得不到提高,国家就会落后。抓不住新的发展机遇,对国家和人民都是极大的损失。只要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就可以去尝试。邓小平的观点打破了思想束缚,使我们在计划与市场关系问题上的认识实现了新的科学认识。

(二)实践探索与理论指导与相统一的创新精神。

理论的指导是旗帜作用。理论创新的目的就是为了指导实践,只有有了正确的理论指导,才能明确发展的方向。但任何一种改革和创新,也都面临新的挑战和风险。

南方讲话中实践探索要与理论指导相结合,主要表现在,第一,要有探索精神,不要固步自封。时代的发展总是具有自身新的特点,社会主义建设也要与时俱进,结合国内外形势,不断进行理论的创新和实践的探索。邓小平讲到,胆子要打,认准了,就要去试。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做的不对,就纠正。要把理论的指导与实践结合起来,理论是为了更好的实践,实践是为了完善理论,二者是相统一,相互促进的关系。

只有大胆的去探索,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作为目标。朝着这个大方向去努力,就一定能取得成绩。没有哪个国家的发展不经历曲折的道路,只要认准了方向,就不会犯大错。坚持把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按照“三个有利于”的要求,进行制度创新,就能实现国家强盛,人民安居乐业。

社会主义改革是一项前无古人的新事业,没有固定的模式,要在实践去去探索。只有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探索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新道路。

(三)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与时俱进相统一的创新精神。

南方谈话所体现的创新精神,还体现了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与时俱进相统一的创新精神。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我们的指导根基和出发点。随着时代的发展,也要结合国家的实际国情,不断创新与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务必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全力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三、当代价值

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蓬勃发展,改革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需要在改革过程中,吸取南方谈话中的精神,抓住社会发展的主旋律,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建设向前发展。

首先,要坚持解放思想,坚定改革的信心。社会的发展,要求我们解放思想,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心,坚定改革的勇气。只用认识到社会主义的本质及其优越性,勇于尝试,吸取全人类发展的科学经验,才能将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不断推向新的高潮。

二是要不断深化改革,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社会主义的发展需要不断的深化改革,解决社会存在的矛盾,提高老百姓的民生福祉,只用这样,才能使我国的社会主义大繁荣,大发展。现如今,改革作为人民的最大红利,改革和发展的成果,关系到每一个中国人。只有深化改革,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准则,才能最大的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第三,要以实践为基础,不断丰富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需要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探索。积极吸取其他国家社会建设的有益成果,有利于我们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科学规律。在实践的基础上,以本国国情为出发点,事实求是,大胆创新。增强对社会建设规律的把握,丰富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

邓小平“南方谈话”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光辉典范,体现了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为我国的进一步改革开放指明了道路。在“南方谈话”精神指引下,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建设的发展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当前,我们要吸取邓小平“南方谈话”的伟大精神,不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向新的高潮,坚持改革,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人民幸福生活,国家繁荣富强。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王东.邓小平理论与跨世纪中国[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 238-239。

作者简介:

1.梁灏,性别:女,籍贯:河北保定。河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2011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 在读硕士研究生

南方谈话论文 篇7

一、马克思矛盾原理是邓小平南方谈话思想的理论基础之一

(一) 南方谈话与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规律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问题, 亦即共性与个性的问题, 是哲学史上的一个重要问题。邓小平在领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 充分运用了这一哲学原理。

传统观点将苏联模式等同于社会主义的本质, 因此任何对原有体制和经济模式的批评, 都被视为右倾思想受到批判。邓小平十分反感将马列主义教条化, 认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要提倡这个, 不提倡本本。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 而是靠实践, 靠实事求是。”[1]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逐步开始将社会主义的一般原则与具体模式, 根本制度与具体体制区别开来。既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普遍原则, 又坚持从我国的实情出发, 从中国自己的个性出发, 选择最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中国的国情从总体上来看就是我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人口多、底子薄, 国家长期贫穷落后, 是我们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最大特点和国情。由于中国跨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积累阶段, 在这样的前提下建设社会主义, 就必须选择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二) 南方谈话与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规律

“同一性和斗争性是一切矛盾都具有的两个基本属性, 是反应矛盾诸方面相互关系的两个基本哲学范畴”[2]同一性是指对立面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吸引、相互贯通的一种趋势和联系。斗争性是指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的属性以及互相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邓小平的南方谈话体现了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规律。从社会发展史的角度来看, 在两种制度并存的国际社会中,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必将长期存在, 二者成为一对充满斗争性质的矛盾体。具体来看, 欧美国家对中国社会主义政权的“和平演变”战略并没有因冷战结束而改变。因而, 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 “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还要再搞二十年, 现在看起来还不止二十年。资产阶级自由化泛滥, 后果十分严重”, “在整个改革开放的过程中, 必须始终注意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动摇。”[1]但是, 资本主义的“和平演变”战略不应该成为我们否定改革开放政策的理由, 因为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矛盾体中还存在着十分重要的同一性因素。其一, 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 全球化的进程加快, 世界日益联系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世界离不开中国, 中国更离不开世界。其二, 资本主义社会所取得的成就也是人类文明成果的一部分, 我们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与利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的某些有利因素并不矛盾。尽管冷战结束后的世界并不太平, 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国际社会的主要问题, 但和平与发展却也成为了时代的主题。我们的基本政策绝对不能因为国内出现吸毒、嫖娼、经济犯罪等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一致的问题就改弦更张。“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 ‘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 中国要警惕右, 但主要是防止‘左’。右的东西有, 动乱就是右的!‘左’的东西也有, 把改革开放说成是引进和发展资本主义, 认为和平演变的危险主要来自经济领域, 这些就是‘左’”。[1]在国内出现否定改革政策的声音时, 邓小平站在时代的高度上, 要求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 保持坚定的信念, 要认识到我国坚持改革开放政策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正视改革开放过程中的矛盾, 体现了邓小平对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规律的把握。

(三) 南方谈话与主次矛盾规律

主要矛盾起着主要的、决定的作用, 它的存在和发展, 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次要矛盾对事物发展不起主要作用, 但是次要矛盾解决的好坏会影响主要矛盾的解决。抓主要矛盾, 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重视次要矛盾, 有助于更好地解决主要矛盾。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 “我们现阶段所面临的主要矛盾, 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3]为了解决现阶段的主要矛盾, 就必须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提高劳动生产力。“如果我们不发展或是发展太慢, 老百姓一比较就有了问题。所以, 能发展就不要阻挡, 有条件的地方要尽可能搞快一点……我国的经济发展, 总要力争上一个台阶。当然, 不是鼓励不切实际的高速度, 还是要扎扎实实, 讲求效益, 稳步协调的发展。”[1]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多次强调要埋头苦干, 抓住机会促进经济的发展, 抓住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体现了邓小平对主要矛盾的重视。与此同时, 邓小平也没有忽视对次要矛盾的解决。实际情况是, 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带有封建落后腐朽性质的东西, 诸如投机倒把、贪污腐化等, 尽管这些矛盾都是处于次要地位, 不会阻碍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大势, 但是如果不加以妥善解决, 反过来会制约经济的发展。因此邓小平同志告诫我们, “搞四个现代化一定要有两手, 只有一手是不行的”, “要坚持两手抓, 一手抓改革开放, 一手抓打击各种犯罪活动。这两只手都要硬。打击各种犯罪活动, 扫除各种丑恶现象, 手软不得。”[1]努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是解决中国贫穷问题的关键, 而努力发展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对于促进社会主义社会繁荣昌盛也显得极为重要。

二、南方谈话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矛盾原理的中国化

邓小平认为, “学马列要精, 要管用”。如何精, 就是要仔细研读马列本本, 如何管用, 就是坚决反对将马列本本教条化。只有不断坚持将马列理论中国化, 才能做到“理论掌握群众”, 发挥理论的指导作用。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充满了哲学思辨的味道, 是邓小平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并成功指导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经典篇章。

(一) 注重矛盾的特殊性, 走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在我们认识事物的过程中, 特殊矛盾应处于优先地位, 因为事物的特殊矛盾构成该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根据, 也是我们认识事物的关键。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反复强调中国只能走社会主义道路。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 必然要求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但是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单单依靠马克思主义抽象理论是不可能实现的, 现代化目标的实现必须依靠具体的实施主体, 而中国这一具体主体的属性内涵本身异常复杂, 具体表现是复杂的国情。这样, 从中国国情出发, 走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矛盾特殊性规律的必然要求。然而, 物质的运动具有绝对性的规律告诉我们, 主体属性还存在着一个多变的特征。因而, 即使是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它也只能是发挥如同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一样的理论指导作用。在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 我们依旧需要“摸着石头过河”, “一开始就自以为是, 认为百分之百正确, 没那回事……每年领导都要总结经验, 对的就坚持, 不对的赶快改, 新问题出来抓紧解决。”[1]中国的国情和实际决定了我们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为指导, 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并不断地用实践来扩展我们的认识。

(二) 强调矛盾的同一性,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同时存在、紧密结合的矛盾的两种本质属性。“绝对的斗争性存在于相对的同一性之中, 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2]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来后, 夸大矛盾的斗争性, 显然是不可取的。

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 强调矛盾的同一性。在看起来相互矛盾的事物里面, 邓小平总能找出它们的同一性。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 论述了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差异及联系, 论述了我国如何处理公有制经济和“三资”经济的关系问题, 还谈到了东部发达地区与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发展问题。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同一性, 决定了社会主义社会既可以有计划也可以有市场;公有制与外资经济的同一性, 决定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发展可以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外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成分;东部发达地区与西部不发达地区的同一性, 决定了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 可以让少部分人或是少部分地区先富起来, 以先富带动后富, 最终实现国家的共同富裕等等。在如何利用资本主义的问题上, 邓小平也有很清晰地认识。对于资本主义发展所取得的成果, 我们要敢于吸收利用, “新加坡的社会秩序算是好的, 他们管得严, 我们应当借鉴他们的经验, 而且比他们管得更好。”[1]资本主义发展所取得的成果是人类发展所取得的优秀文明成果的一部分, 只要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标准, 我们都可以坚持“拿来主义”原则, 在此基础上再消化吸收。正是邓小平能够找到那些显现或是隐现于矛盾事物之间的同一性因素, 我们才能始终坚持坚持改革开放政策不动摇。试想如果我们眼中只看到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矛盾的不可调和性, 只看到了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斗争性, 只看到了公有制经济和“三资”经济的异质性, 只看到了东部先富与西部后富所带来的贫富分化, 那么改革开放政策是不可能坚持下去的。

(三) 将矛盾主要方面起决定作用的规律创造性地运用于对社会性质的判断, 解决了姓“资”姓“社”的核心问题

由于矛盾双方的不平衡性, 矛盾双方无不区分为主要和次要的两个方面, 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了事物的性质, 这一原理显然也适用于对社会性质的判断。

南方谈话之前, 一部分人担心改革开放会改变中国社会的性质, 他们对国家继续坚持改革开放政策持怀疑态度, 其中不乏关心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社会主义爱国者。邓小平在历史的关口, 明确地解答了什么是姓“资”姓“社”的问题, 邓小平的南方谈话真正消解了萦绕在人们心中对改革开放是否会继续坚持下去的疑虑。邓小平同志的南方谈话, 让世人明白:改革开放丝毫不会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 我们改革的领域还要继续扩大, 开放的程度还要加深。在改革开放过程中, 尽管“三资”的数量有所增加, 但是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没有动摇, “三资”企业的多少与资本主义东西的多少没有必然的联系, 利用资本主义的有益经验与走资本主义道路是决然不同的两个性质的概念。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不是由在矛盾中占据次要方面的“三资”经济成分决定的, 而是由占据主要方面的公有制经济成分决定的, 只要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就不会改变。解决这一问题, 无不得益于邓小平对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性质规律的创造性运用。

南方谈话是邓小平理论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表明了我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问题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跃, 极大地促进了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 历史已经证明了邓小平理论的巨大威力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学习邓小平“南方谈话”的思想, 领悟“南方谈话”的精神对于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

[2]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教研室: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精选导读[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11.

南方谈话论文 篇8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面临两项任务:第一,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二十几年,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原理被教条化,马克思主义需要恢复它的科学面目;第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一些深层次的问题显现出来,然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没有作出回答,这就需要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作出创造性的回答。“多年来,存在一个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理解问题……马克思去世以后一百多年,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在变化的条件下,如何认识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没有搞清楚”。(1)所以,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大课题。邓小平弘扬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回答了怎样才是真正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怎样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等问题,发扬了正确的马克思主义观,为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做了准备。

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就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指出,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加以发展,“过去我们以农村包围城市,取得了革命的胜利,这一点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书本里是没有的。现在我们还是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这里有继承的部分,有发展的部分。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准确地说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样才是真正地坚持了马克思主义”。(2)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国际国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资本主义的繁荣和马克思主义在一些国家的重大失误,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面临严峻的挑战。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怎样实现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具体实际的结合,是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需要回答的问题。江泽民强调:“死守着马列主义经典作家在当时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作出的一些个别论断,不发展,不前进,不仅没有前途,而且只能是死路一条。”(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历程说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反对教条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础,同时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与时俱进的法宝。

二、沉着应对各种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发展的现实动力。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邓小平始终坚持的原则。这决定了邓小平理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其原动力在于实际。邓小平指出面向世界的关键是要把中国自己的事情办好,所以,回答当代课题和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都落在了解决中国面临的实际问题上。

通过解决当代中国面临的实际问题,邓小平理论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要求我们解放思想,一切从实际出发来制定政策。解放思想,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邓小平强调,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是不能违背的,但是要与实际结合起来,要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他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马克思的本本上没有,在列宁的本本上也没有。所以,我们要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研究马克思主义、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十五大强调:“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这是在解决中国实际问题中对邓小平理论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总结,也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动力的揭示。

三、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发展的制度保证。

当今世界,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坚持社会主义是密不可分的。马克思主义面对的挑战,同样也是社会主义面对的挑战。资本主义国家处在新科技革命的潮头,使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的距离再次拉大。尤其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使社会主义国家遭遇严峻的挑战。这种挑战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所以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就成为邓小平理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一大动力。

邓小平第三次复出面对的是“文化大革命”之后国民经济到了崩溃边沿的局面,如何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就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邓小平强调:“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4)社会主义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刻,对社会主义前途和命运问题的解决推动了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使很多国家相继失去了社会主义政权,放弃了社会主义道路,这对我国亦造成了严重影响。中国能否顶住压力继续坚持下去呢?历史已经给出了答案,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同时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强调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社会主义的生存和发展,带动了对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的重新思考,使中国共产党人在搞了几十年的社会主义之后反思“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邓小平通过全面总结二十世纪社会主义运动的经验和教训,解决了社会主义面对的许多问题,以新的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于是邓小平带领我们党在社会主义面对的困境中开辟了一条新路,以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和发展为“社会主义向何处去”指明了方向。

四、为人民服务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发展的最高标准。

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的共同富裕的思想体现出了为人民服务的理念。这个理念继往开来,启示我们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推向前进。马克思主义科学揭示了人的本质,为实现以人为本准备了前提。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进步是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相统一的进程。共产主义社会就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共产党宣言》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

2000年我们党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江泽民指出:“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5)中国共产党所遵循的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根源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一个观点:人民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同时根源于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性质和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马克思主义

小说人物形象鉴赏模式探微

符永懿

(增城市新塘镇仙村中学,广东增城

摘要:人物形象赏析是小说鉴赏的一个重要内容。小说人物形象体现了某一类型的人物特征,蕴含着深刻的社会主题,折射着丰富的社会生活形态。作者在结合学生的现时小说鉴赏水平、遵循阅读认知规律、秉承新课标的教学理念的三重思考下,着重用借助描写技巧析人物、联系社会背景懂人物、个性化探究评人物这“三块砖”帮学生搭建起人物鉴赏之桥,引领学生得以信步闲赏书中人。

关键词:小说鉴赏人物形象赏析鉴赏模式

一、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学生现时的小说鉴赏状态写照。

不热衷课外阅读,语文素养不高是我班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虽然,相对而言,小说是学生平时课外阅读中最感兴趣的文体,但是他们在阅读中往往会流于对情节的肤浅感受和对人物的简单评点,常无法用更科学的鉴赏技巧去深入理解人物把握主题从而吸取精神养分。

粤教版高中语文小说单元中选入曹雪芹的《宝玉挨打》、选入鲁迅的《祝福》、《阿Q正传(节选)》,莫泊桑的《项链》,卡夫卡的《变形记(节选)》等中外小说名篇。对于这些经典篇目,以人物形象为小说鉴赏切入口会是学生阅读时的第一反应。但如何真正读透这些经典的小说形象?不少学生哀叹:“此山太高!”

政党一直把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作为自身一切理论和工作的评价标准。把这个评价标准贯彻到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践中,要求我们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各项工作的评价标准,且作为评价理论、评价党员的标准,实现评价理论的标准与评价实践的标准在人民利益基础上的统一。

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是党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是历史发展的主体、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根本力量的原理提出来的。坚持以人为本,与党提出的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胡锦涛郑重指出:“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盛衰的根本因素。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以及全部工作,只有顺民意、谋民利、得民心,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6)

五、坚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发展的理论特色。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战略任务。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本质要求。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用通俗易懂的形式和方法,对人民群众进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和教育,力求把外在的理论内化为人民群众的思想,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通俗化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内涵之一。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说:“我们讲了一辈子马克思主义,其实马克思主义并不玄奥。马克思主义是很朴实的东西,很朴实的道理。”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人民大众来说并不费解,而是朴素实在的、有极大的亲切感的理论。理论阐释的目的是把问题说得通俗易懂,而不是越讲越烦琐、深沉,让人不得要领。“学马列

通常,学生会流连于山脚,简单评价祥林嫂是个遭人嫌弃、命运多舛的农村妇女,值得同情;玛蒂尔德爱慕虚荣,遭命运玩笑也是活该;宝玉挨打,贾府里的众人只是忙成一片,慌成一片,大可不必;阿Q是个可怜又可笑的自大家伙;格里高尔变成了甲虫让人害怕……

但对于形象背后的“为什么”的探究,可能会让一片学生陷入迷茫。

于是乎,如何把握祥林嫂在反复絮叨的神经质下可悲又可叹的形象本质,玛蒂尔德用尽十年偿还一件假项链的性格内涵,宝玉挨打贾府各色人等表现不一的社会根源,阿Q精神胜利法后的社会本质,格里高尔被异化为甲虫的夸张表象所体现出来的资本社会的冷漠带予人心的悸动和冲突等这些对人物形象的深入探究,会是学生对小说人物形象鉴赏中止步仰望的高山:“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在曲曲折折的人心后,在青泥盘盘的社会背景中,绕过萦回的鉴赏歧途,引领学生克服人物鉴赏的畏难情绪,让其在浅显的初步感知下通过相关技巧逐步攀登,最终到达人物的本质内涵的高峰尽览小说深刻主题,是本文想要探讨的主旨。接下来用《项链》的第2课时的关于“玛蒂尔德人物形象鉴赏”的一节公开课的前后设计两个方案对比修改的过程,去探讨一套可行的小说人物鉴赏模式,让学生可以准确到位地赏析人物形象,又能形成自己的独立探究阅读能力。

要精,要管用的。”邓小平提出的这个原则完全适用于指导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因此,要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把握理论的精神实质,越是抓住实质,讲述道理就能越简练、明确,古人说“为学日增、为道日减”,就是这个道理。阐述理论要准确,既要防止庸俗化又要反对概念化。概念是对大量事物进行概括产生的,用事实说明理论概念是大众化的要求。改革开放中许多事实是群众非常熟悉的,结合事实阐述理论概念,是理论大众化的有效方法。如果脱离实际,单纯用概念说明概念,就会导致更多的问题,理论阐述就变成了概念的堆积。要善于把文本语言转化为平易朴实、生动活泼的大众语言,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向群众讲道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发展才是硬道理”等都体现出这种理论特色。

注释:

(1)(2)邓小平文选(第3卷)[C].人民出版社,1993:291,191.

(3)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582-583.

(4)邓小平文选(第3卷)[C].人民出版社,2002:370.

参考文献

①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C].人民出版社,1993:291,191.

③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582-583.

④邓小平文选(第3卷)[C].人民出版社,2002:370.

⑤http://www.china.com.cn/chinese/jianghua/43378.htm.

⑥http://www.china.com.cn/chinese/ch-sgdb/.

[1]著名学者回首百年邓小平[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

南方谈话论文 篇9

关键词:邓小平,南方谈话,改革开放,经济发展

一、国民经济的探索与积淀

新中国成立之初, 国民经济因战争破坏而处于极低的水平, 物资供应匮乏, 物价波动剧烈, 经济建设亟待恢复和发展。与此同时, 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对我国进行了经济上的制裁与封锁, 国民党残余势力暗中破坏工农业生产, 经济重建的国际国内环境并不理想。在此背景下, 中共中央七届三中全会将“在三年时间内实现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确立为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截至1952年底, 国家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处理在华外资企业等手段建立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并使之成为恢复国民经济的基础和领导力量;农村进行了三年的土地改革, 没收地主富农的土地和财产分给农民, 建立了高度平均的农民土地所有制;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也有了一定的发展。总之,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通过一系列经济政策的调节, 基本形成了以国营经济为主导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发展格局。

三年恢复时期形成的局面, 实际上奠定了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雏形。1953年底, 为适应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和国家计划的需要, 以农业合作化、手工业合作化、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为标志的社会主义改造全面展开。1956年, 改造高潮出现, 三大改造提前完成, 基于苏联经验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我国最终确立。在所有制结构方面, 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局面转变为单一的公有制;在经济运行机制方面, 形成了从上到下比较完整的经济计划管理体系;在分配体制方面, 中央通过指令性财政计划控制财力和物力的分配, 个人消费品分配以“基本平均”为原则。

1953年起, 中共中央正式提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并根据总路线要求制定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过渡时期总路线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在进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的同时也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工作。“一五”计划取得了显著成就, 为我国未来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良好基础。

但是, “一五”计划的成功经验并没有被很好的总结, 其成就在随后1958年兴起的“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遭到了破坏。这两个运动盲目重视经济建设的“多”和“快”, 忽视“好”和“省”, 致使国民经济各部门比例关系严重失调, 资源浪费损失突出, 人民生活受到很大影响。在分配原则上, 人民公社过早地否定按劳分配和商品经济, 大搞“一平二调”, 大刮“共产风”, 平均主义泛滥, 削弱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 不利于经济建设的发展。

从1961年开始, 党中央按照“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对国民经济进行了调整, 经过五年的努力, 工农业、工业内部关系比较协调, 工业支援农业的能力进一步加强, 工农业生产全面高涨, 整个国民经济全面好转。

然而, 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取得的显著成果和发展的良好态势遭到了“文化大革命”的巨大破坏。“文革”期间, 国家工作重点完全脱离了经济建设, 一切以阶级斗争为纲, 国民经济比例关系严重失调, 经济效益全面下降, 人民生活水平大幅降低。“文革”后期, 虽曾对国民经济进行过两次调整, 但都遭到了夭折, 国民经济陷入崩溃的边缘。

“文革”结束后, 我国国民经济建设百废待兴, 但是经济发展没有立即被摆到党和国家工作的核心位置上。1978年12月, 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国民经济“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 开始对混乱的国民经济结构和经济管理体制进行调整。

1979年11月, 邓小平在《关于经济工作的几点意见》中指出:“经济工作是当前最大的政治, 经济问题是压倒一切的政治问题。”这是自1954年后, 经济问题首次从“四个现代化”的语境体系中被抽离出来, 并被放到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上来。以此为先导, 城市和农村的经济体制进行了全面而彻底的改革。在农村, 贯彻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原则, 实行专业承包联产计酬责任制, 使统一经营与分散经营相结合, 以分户经营为主;取消统购派购, 农民获得了产品销售上的自主权;调整和发展乡镇企业。在城市, 围绕“如何增强企业活力”的核心问题进行了如下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全面推行经济责任制;逐步完成企业“以税代利, 独立核算, 自负盈亏”的“利改税”改革。

1984年10月,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以下简称《决定》) , 成为指导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决定》指出,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 创造越来越多的社会财富, 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 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商品经济的发展是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重要形式。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 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 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在《决定》的指导下, 计划管理体制、流通体制、价格体系、金融体制、工资制度都出现了向市场化改革的趋势。与此同时, 对外开放事业获得了进一步开展。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沿海开放城市和经济特区的建设、发展对外贸易以及其他方面的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等方面, 都取得了巨大成就。

就在经济发展成果卓著的同时, 1986年之后的社会经济中却出现了明显的通货膨胀现象, 过热的经济严重影响了人民的生活。为此, 1988年9月, 十三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方针, 通过调整投资结构、严格控制货币发行等手段压缩社会总需求, 抑制通货膨胀。结果, 一方面宏观调控使得经济发展速度出现减缓和滑坡, 另一方面市场机制又导致社会贫富差距的不断拉大, 于是否定改革的“左”的看法逐渐抬头。1989年, 国内政治风波出现, 这被认为是改革开放后社会问题的集中爆发;苏东剧变则加剧了人们对于西方和平演变思想和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的担忧。

1992年, 我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是继续改革、还是回归传统, 是追求速度、还是强调稳定, 是发展市场经济、还是依赖计划指令———这样一道难题, 摆在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党中央领导集体面前。

二、朴素的真理与国民经济的腾飞

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 邓小平先后赴武昌、深圳、珠海和上海等地视察, 沿途发表了重要讲话, 即“南方谈话”。针对“十字路口”时期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突出矛盾问题, 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作了明确的解答, 并就我国经济发展的道路和方向做出了关键决策。具体而言, 南方谈话中涉及经济发展的内容主要包含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 坚定不移地将经济建设置于全党工作的核心位置。1987年, 中共“十三大”明确提出党的基本路线, 其核心内容即“一个中心, 两个基本点”。邓小平强调, 要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 关键是要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 动摇不得”, 这是整个谈话的核心, 也是邓小平对建国以来经济建设经验教训的科学总结———经济发展是富民之本、强国之基, 万不可重蹈阶级斗争误国误民的覆辙。

第二, 要进一步破除思想禁锢, 大胆推进改革开放。邓小平认为:“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 不敢闯, 是怕走了资本主义道路。姓‘资’还是姓‘社’的判断标准, 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三个有利于”高屋建瓴地解答了当时人们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最根本的困惑, 是基于改革开放十多年来我国社会经济的实际形势做出的科学论断, 符合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需要, 极大地解放了人们思想。

第三, 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 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邓小平认为“现在是发展经济的好机会”。从国际上看, 战后长期冷战格局已经终结, 世界局势日趋多极化, 我国有可能争取到一个长期的和平环境来从事经济建设;从国内情况看, 我国在改革开放十多年后建立起了比较雄厚的物质基础, 积累了不少发展经验, 社会环境稳定, 有利于经济建设的开展。在发展速度的问题上, 邓小平认为, “低速度就等于停步, 甚至等于后退”, “但也不是鼓励不切实际的高速度, 要扎扎实实, 讲求效益, 稳步协调地发展”。

第四, 坚定不移地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邓小平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 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这一论断否定了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存在根本矛盾的说法, 是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突破。同时, 这个论断也包含着推进对外开放, 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国际接轨的思想。

第五,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 消灭剥削, 消除两极分化,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对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 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重要创新。长期以来,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认识不清, 因而走了很多弯路, 闹了很多笑话。邓小平的这一论断正确的指明了社会主义本质, 为中国共产党、为社会主义的中国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南方谈话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并直接促进了近二十年来国民经济的腾飞。这种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南方谈话的内容要求和思想精髓应用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建设的实践之中, 并通过市场建设、经济体制和开放进程三条路径, 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总量的增长和结构的优化, 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从历史的眼光来看, 南方谈话的历史功绩在于其解放了人们思想, 破除了束缚经济发展的保守观念, 在改革开放的“十字路口”上起到了指明方向的作用。新中国建立后, 国民经济发展曾多次面临方向性的问题———旧思路、旧体制积累了很多的经验, 可以缓解短期的问题, 长远来看不利于现代化事业的发展;新思路、新体制则存在很多风险, 但可以增强经济的活力, 长远来看有利于现代化事业的实现。历史上很多次回归旧思路的实践都以失败而告终。在建立新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时刻, 南方谈话在采纳新思路、抛弃旧体制的决策中起到了决定性意义。

1992年10月, 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了改革目标是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3年11月, 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指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1995年, 中央政府决定对国有企业改革实行“抓大放小”战略, 探索大型国有企业深化改革、提高效益的方法;对国有中小型企业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通过优胜劣汰促使资源合理流动。1997年9月, 中共“十五大”明确宣布, 中国已经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接下来将步入充实和完善这一体制的新阶段。党的“十五大”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制度确立为的基本经济制度。同时, 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确立为基本分配制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和基本分配制度, 符合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符合邓小平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这样的制度设立, 一方面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 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 这有助于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 让我国的整体生产力和综合国力得到增强;另一方面坚持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 强调再分配过程的公平性, 这有助于缩小不同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 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南方谈话之后, 我国的对外开放事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这和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密不可分。1992年11月, 世贸组织审议通过中国的申请, 正式开始接纳中国“入世”的谈判;2001年12月11日, 我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 这标志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已得到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广泛认可, 中国经济与世界的联系日趋紧密。“入世”不仅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改善了发展的外部环境, 同时还以开放促进了国内的改革。截至目前, 我国已经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方开放格局, 利用外资保持良好态势, 外贸进出口总额连年攀升, 对外投资领域不断拓宽, 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也日趋完善。

总而言之, 南方谈话为我国改革开放事业注入了一剂强心剂, 也指明了一条新道路。南方谈话中关于经济建设和发展的理论观点, 破除了计划经济体制下传统思路的积弊, 发展出一套适合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改革路线, 描绘出中国此后二十年经济腾飞的壮阔图景。

三、南方谈话对当前中国改革的指导与启示

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恐怕再有30年的时间, 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南方谈话发表二十年来, 我国经济建设和发展深受其思想精髓的影响, 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但与此同时, 由于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 在国民经济的腾飞进程中也出现了一系列值得思考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与矛盾。

首先, 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够协调, 社会收入不均衡, 贫富差距拉大。这个问题在南方谈话中已被点到过, 然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由于片面强调经济建设而遭到了忽视。可以说, 从改革开放一直到现在, 我国领导人充分吸取了文革的教训, 摒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 采取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道路。在这种情况下, 中国GDP飞速增长, 但却带来了某种程度上的“GDP中心主义”观念。中国城市发展很快, 农村发展比较缓慢;东部地区发展很快, 中西部地区发展比较缓慢;经济数量增长的很快, 社会其他方面发展比较缓慢。在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同时, 另一部分人却没有富起来, 导致了社会收入不均衡, 贫富差距拉大———这不仅带来了经济差距, 也带来了一些社会问题。

其次, 经济结构不合理, 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改变, 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 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不足。南方谈话以来, 中国通过优先发展轻工业, 加强基础产业设施的投资和建设, 大力发展服务业等措施和手段, 使整体经济结构趋于协调。中国第一产业比重不断下降, 第二、第三产业比重上升, 国民经济增长的动力也从第一、第二产业不断向第二、第三产业转变。但是, 与先进国家发展经验相比, 我国的经济结构仍然不合理, 第三产业的比重和对经济的贡献度仍然不足。此外, 这些年来虽然提出了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缓解人口资源环境的压力, 但是经济增长方式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转变, 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并没有减轻, 反而随着经济发展而大大增加了。这就导致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不足的问题。

再次, 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民生问题比较突出。自南方谈话以来, 中国经济虽然高速发展, 但是在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的中国, 民生问题尤其突出。从就业方面来看, 我国人口基数大, 需要就业的人口多。近年来, 毕业大学生和农民工就业大军是两大直接面临就业的群体, 这个群体一年又一年地在增长。与此同时, 就业岗位却没有得到大的增长, 就业难也就随之而来。从社会保障方面来看, 从上个世界末到本世纪初, 我国几乎没有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近年来, 由于意识到将来各种问题的出现, 国家政府正在努力构建社会保障体系, 但步伐却无法赶上社会的需要。从教育和医疗方面来看, 上学难和看病难一直是困扰社会公众的两大问题, 如何实现教育公平, 如何实现病有所医, 正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此外, 房价过高、交通拥堵、文化产品匮乏等等, 都是摆在眼前突出的民生问题。

从以上可以看出, 中国改革和经济发展, 已经步入了一个“深水区”。以前我们可以“摸着石头过河”, 现在已经摸不到石头了。那么, 进入“深水区”后的改革是否可以从“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那里得到可资借鉴的东西?

综合考察贯彻落实邓小平南方谈话精神的全过程, 针对当前中国改革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 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经验和启示。

第一, 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的正确领导是经济建设取得成就的必要条件。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中国的国民经济建设应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南方谈话发表后, 中共中央多次召开会议并拟定文件, 按照南方谈话的精神要求提出配套改革措施, 成功地实践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与此同时, 还要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要把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作为新时期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内容, 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以科学的思想、科学的制度、科学的方法领导未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第二, 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以“三个有利于”作为衡量改革和发展过程中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判断标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中心内容, “三个有利于”标准则指明了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增强综合国力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决定性地位和意义。南方谈话二十年来, 有赖于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 我国的生产力水平、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都有了显著提高, 这充分说明了经济建设在我国各项事业中的核心地位, 也充分说明了“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合理性。所以, 在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工作进程中, 要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其他各项事业都要服务于这个中心;在评价各项事业的是非成败时, 要以“三个有利于”作为最终的评判标准。

第三, 必须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市场经济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的产物, 是我国在改革开放进程中的最大创新。计划经济时代的“铁饭碗”固然可以保障个人就业的稳定性, 但不利于调动个人工作的积极性, 从总体上讲社会效率的损失很大;市场经济时代虽然存在失业问题, 但竞争机制的引入可以促使劳动者学习更为先进的经验和技术, 提高自身素质, 进而提高全行业生产力水平, 促进资源优化配置。不过, 只讲市场机制不讲宏观调控是行不通的, 只讲市场经济不讲社会主义更是行不通的。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时, 要注重克服市场的缺陷, 防范其可能发生的风险因素。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尚不成熟, 体制本身存在很多弊端, 经济结构需要优化升级, 这一方面要求政府不断提高宏观调控的水平。只有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情况下, 将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相统一, 未来的发展才能更加注重社会公平, 才能先富带动后富,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第四, 必须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2007年10月, 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上深刻揭示了“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指出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核心是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性,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在当前中国改革进入“深水区”的环境下, 出现了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 而科学发展观就是针对发展进程中出现的这些问题提出来的, 它指明了进一步推动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思路和战略。科学发展观是新形势、新环境下的南方谈话, 它延续了南方谈话的基本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根本的理论保障。

参考文献

[1].张红军.论建国初期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的历史经验[D].吉林大学, 2004.

[2].高莹.论建国初期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及其历史作用[D].武汉理工大学, 2007.

[3].孙健.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1949—90年代初) [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2.

[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 1993.

[5].赵凌云.“南方谈话”在中国改革开放与思想解放进程中的历史地位[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02 (2) .

[6].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邓小平思想精华 (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M].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3.

南方谈话论文 篇10

实干就是多做少说, 多办实事, 坚持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

在武昌站, 邓小平同湖北省负责人做了简短的谈话, 他说:“现在有一个问题, 就是形式主义多。——会议多, 文章太长, 讲话也太长, 而且内容重复, 新的语言并不很多。”在此邓小平痛批形式主义太多, 还明确地说形式主义就是官僚主义。邓小平进一步强调“要腾出时间来多办实事, 多做少说。”他接着举毛主席主张“不开长会, 文章短而精”, 讲话要精练, 可以作为“多做少说”的典范, 并进而强调“学马列要精, 要管用的”。接着进一步强调, “发展才是硬道理”“不坚持社会主义, 不改革开放, 不发展经济, 不改善人民生活, 只能是死路一条”等内容。这些谈话显而易见, 邓小平是想强调要多办实事、多做少说、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等“实干”精神。这是对当时怀疑改革开放、止步不前及发展经济成绩一批人的最好回答。

实干就是抓住机遇, 大胆地推进改革开放。

在长沙站, 邓小平听取湖南省负责人关于湖南改革开放的战略、思路和目标的汇报后指出:“抓住机遇, 现在就是好机遇——改革开放的胆子要大一点。”在这里他强调了要“抓”住当前的大好机遇, 不要徘徊不前, 改革开放政策不会变, 而且要更大胆一点开拓改革开放新局面。

实干就是实实在在地干实事, 扎实快速地发展经济;不争论、大胆坚决地搞改革开放。

实干就是要体现在缩小贫富差距上。在深圳, 同广东省、市负责人谈话中邓小平再一次强调“要多干实事, 少说空话。”谈到这里, 他指着窗外的高楼大厦说:“深圳发展这么快, 是靠实干干出来的, 不是讲话讲出来的, 不是靠写文章写出来的。——会太多, 文章太长, 不行。”深圳改革开放20多年的成就怎么来的?不是靠开多会, 开长会, 讲长话、空话, 写长文, 而是靠深圳市的领导干部和广大人民实实在在地干实事干出来的。这里小平同志明确地指明了这一点。在参观完华侨城驱车回宾馆途中, 邓小平和陪同的负责同志谈话中指出, “社会主义制度就应该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我们一定能够逐步顺利解决沿海同内地贫富差距的问题”“不是鼓励不切实际的高速度, 还是要扎扎实实, 讲求效益”等。这里针对沿海和内地的贫富差距问题, 小平同志提出了解决方案, 即扎扎实实地快速发展经济。这里的实干就是通过扎实快速地发展经济来解决两极分化问题。在接见市五套班子的负责人时, 邓小平指出:“允许看, 但要坚决地试——不搞争论, 大胆地试, 大胆地闯。”他进一步强调“为什么‘六四’以后我们的国家能够很稳定?就是因为我们搞改革开放, 促进了经济发展, 人民生活得到了改善。”为什么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家稳定发展, 人民生活很大改善?归结起来就是不争论、大胆坚决地搞改革开放。这就是实干。只有这样干了, 经济才能发展, 人民生活才能改善。

实干就是大胆地干、及时地总结实践经验;坚定不移地抓住时机加快发展。

在去珠海的途中, 听取深圳负责人关于深圳改革开放措施的汇报后, 邓小平说:“我都赞成, 大胆地干。——每年领导层都要总结经验, 对的就坚持, 不对的赶快改, 新问题出来抓紧解决。”而且, 在听完广东省负责人汇报近几年改革开放的发展成果后, 他又指出:“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 不是靠本本, 而是靠实践, 靠实事求是。——过去我们打仗靠这个, 现在搞建设, 搞改革也靠这个。”这里, 他明确指出了改革开放的成功靠的是实践, 靠的是实事求是。怎么实干呢?这里他也作了回答, 即要大胆地干、实事求是地及时地总结实践经验。在视察珠海经济特区生化制药厂的过程中, 当邓小平看到拐角的墙上挂着一块写有“不求虚名, 只求实干”的标语牌, 赞许地说:“对, 就是要实干。”这里, 他终于找到了一个词——“实干”来表达他的思想, 因此赞许地重复了一遍。在拱北听取广东省负责人汇报相关情况后, 他再次强调:“从现在起到下世纪中叶, 将是很要紧的时期, 我们要埋头苦干。”在谈到城乡改革的基本政策时, 他说:“当然, 随着实践发展, 该完善的完善, 该修补的修补, 但总的要坚定不移。”这里就是要求我们要坚定不移地抓住时机推进改革。这就是实干。而且, 在前往珠海度假村的途中, 谈到经济发展的速度问题时, 邓小平再一次指出:“发展才是硬道理。”再一次明确了实干方向:坚持发展。

实干的重点就是在坚持改革开放的前提下经济搞上去。

在驱车前往顺德考察的途中, 邓小平同顺德县负责人讲话中指出:“顺德经济发展体现了改革开放的成果, 所以改革开放一定要坚持。”这里, 小平同志进一步明确了实干的大前提:坚持改革开放。这个坚持就是实干, 没有这个前提的话, 实干就会变成空干了。

实干就是抓住机遇, 能跳还是要跳。

在江西鹰潭站, 邓小平听取江西省负责人关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汇报后说:“改革从农村起步, 刚开始时有些同志想不通, 存在疑虑, 有的人还害怕是搞资本主义。但我们等待, 既不给他们戴帽子, 也不搞批判, 做出成绩让他们看。——有机遇能跳还是要跳。”我们怎么干呢?就是允许看、等待, 改革是如此, 实干也应如此, 但是有机遇的话还是要加快发展。这就是实干。

实干就是在坚持基本路线的前提下, 创新改革思路。

在上海视察期间, 邓小平和上海市负责同志谈话时指出, “改革开放要有新思路,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要讲一百年。”我们牢牢把握一些不可动摇的基本东西不变就是因为这些东西也比较容易动摇, 这些东西一动摇就会出现不稳定甚至动乱, “六四”就是个例子。其实, “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 特别是1992年以前, ‘一个中心, 两个基本点’实际上都不是很稳定。”那么, 我们要推进改革开放, 要有新思路, 就必须坚持基本路线。没有这个前提的话, 我们的新思路, 我们的实干只能是在做无用功。

实干就是抓住时机, 发展得快一点。

在南京站, 邓小平听取江苏省负责人关于江苏改革开放相关情况后指出, “要抓住时机——江苏条件比较好, 应该发展得比全国平均速度快一点。说到这里, 他加重语气:我现在就怕丧失良机。要抓住时机, 发展得快一点。”在这里, 他再一次明确了要“抓”住时机, 加快发展。

实干就是大力发展生产力, 改善人民生活。在即将结束南方之行时, 邓小平来到了这块他战斗过的热土——蚌埠, 刚下车, 就亲切地问市负责同志:“去年你们这里受了大灾, 至今还能看到一些受过水灾的痕迹。现在恢复得怎么样了?城市进水了没有?工业生产受到影响了吗?”由此可见他对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关心。当听到蚌埠市负责人谈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蚌埠市的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发展, 他频频点头, 满意地笑了, 并说:“都是靠大家干出来的, 是老一辈革命家集体的功劳!”什么是实干?这就是实干, 就是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并改善人民生活。

至此, 南方之行宣告结束。

南方谈话论文 篇11

作者:宫力 周敬青 张曙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出版時间:2012年4月

定价:45.00元

【内容简介】

本书记述了邓小平同志波澜壮阔的一生。在历史转折点上,邓小平高屋建瓴,总能在复杂的形势下,作出正确的抉择。挺进大西南,和平解放西藏;拨乱反正,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在中国经济面临“左”的压力时,南方讲话,又给中国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此书还原了在当时历史条件下邓小平同志是如何思考和决策的,这是研究领袖决策艺术的最新专著,有非常高的史料价值和参考价值。

《把情商当回事》

作者:曾莉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2012年1月

定价:29.80元

【内容简介】

《把情商当回事》一书内容翔实,可读性强。不仅充分结合了作者的亲身观察、培训实践和国内情商研究的最新资讯,内容言之有物并剖析深刻;还将国内一些热门话题信手拈来,用情商理论进行了透彻的分析。读来既有趣,又显示了情商的功用。同时,鉴于情商对人生成功、幸福的重要性,作者更提供了实用的ABCDE法,方便读者看了就会用。

《黄河之旅》:美国汉学家比尔·波特再度行走中国

作者:【美】比尔·波特

译者:曾少立

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2012年4月

定价:36.00元

【内容简介】

《黄河之旅》是比尔·波特继《空谷幽兰》和《禅的行囊》之后再次为广大读者带来的充满文化底蕴的行走笔记。书中记录了比尔于1991年春进行的一次追寻中国母亲河——黄河源头的旅行,在这次旅行中,他探访了黄河沿岸的重要历史遗迹和自然景观。凭借着对中国文化的执著与热情和对黄河之源的强烈好奇,比尔从黄河入海口出发,战胜重重困难,最终到达了约古宗列盆地的黄河源头。

《走出晚清》:一个“明朝遗民”的精神穿越

作者:李扬帆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年3月

定价:48.00元

【内容简介】

晚清是许多国人心中难以忘却的记念,林则徐、曾国藩、李鸿章、慈禧……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留给后人的是复杂的情感和认识。本书从晚清的涉外人物谈起,重新梳理了晚清时期的对外关系,作者没有仅仅停留在对史料的考究和正本清源,而是透过梳理晚清这些历史人物的思想脉络探究中国近代外交思想的原貌与影响,希望中国能真正地“走出晚清和传统的世界观”。本书无论是对这段历史有独特情怀的读者,抑或研究此领域的学人,都会带来一定的启发和认识。本书2005年初版即有不俗的市场表现,本次修订更换了下篇所有内容,并增加了配图,相信会令人耳目一新。

上一篇:现代园林建造下一篇:教育应该面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