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党风廉政思想(通用7篇)
邓小平党风廉政思想 篇1
1 把握当今世界主题对社会主义进行再认识
邓小平一出来工作, 他面临的国际国内局势就是错综复杂的, 他需要对国际局势和国内状况作出科学的估计和分析。作为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 邓小平集中精力, 首先破除“两个凡是”, 支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 让思想冲破牢笼。他第一次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 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从思想路线、理论原则上奠定了改革开放的理论基础。
1.1 提出“和平与发展”的主题是对世界格局最好的总体把握
“和平与发展”是邓小平同志继毛泽东“三个世界”的划分理论之后, 对世界格局和发展趋势的又一重要理论概括, 对我们正确把握世界局势, 研究对策, 提供了最好的判断标准。他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 带有全球性的战略问题, 一个是和平问题, 一个是经济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 经济问题是南北问题……南北问题是东西问题。”“当前世界上主要有两个问题, 一个是和平问题, 一个是发展问题。和平是有希望的……但是, 发展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人们都在讲南北问题很突出, 我看这个问题就是世界发展问题。”这就是说, 当前, 不是第一、二次世界大战时期那种战争与革命的形势, 只有顺应潮流, 争取世界和平与经济发展才能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
1.2“初级阶段理论”是对中国国情的透彻分析
如果确立“和平与发展”的主题是对世界格局的最透彻分析, 那么建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则是对中国国情和所处历史地位的科学分析, 是对四十年来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总结。它正确而系统地回答了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发展和巩固社会主义的问题, 用新的观念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
1981年6月, 在小平同志主持下制定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 第一次正式使用“初级阶段”。1982年9月, 党的十二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现在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 物质文明不发达”。1986年9月, 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中再一次进行了阐述。党的十三大, 首次从理论上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的问题, 并把它作为十三大报告的立论的依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包括两个含义:第一, 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 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 我国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 一切都须从这个实际出发, 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初级阶段的理论, 不仅为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成功和失误找到了钥匙, 同时为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初级阶段理论是在新条件下对马列主义、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 坚持这个理论才能保证中国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2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
2.1 确立一条基本路线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真谛。早在1978年, 小平同志就提出把经济建设作为党的中心工作, 同时最早提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1980年, 他在《目前的形势和任务》中深刻地指出:“离开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就有丧失物质基础的危险。其他一切任务都要服从这个中心, 围绕这个中心, 决不能干扰它, 冲击它。过去二十多年, 我们在这方面的教训太沉痛了。”之后, 他在多种场合, 反复强调一个中心, 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 到1987年1月他完整地明确地同时提出了“一个中心, 两个基本点”的观点, 并强调两个基本点是互相依存的。两个基本点不是简单的1+1的关系, 是互相制约、依存、贯通、促进的对立统一关系, 无论忽视哪一个基本点, 都将给党的事业带来损失, 直接破坏“一个中心”的实现。因此, 邓小平同志特别强调在坚持社会主义原则下改革开放, 强调“两手抓”, “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 必须始终注意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小平同志特别强调, “独立自主, 自力更生, 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 都是我们的立足点。”“任何外国不要指望中国做他们的附庸, 不要指望中国会吞下损害我国利益的苦果。”即使是在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的时候, 他仍然“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不要惊慌失措, 不要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消失了, 没有了, 失败了。哪有这回事!”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其核心就是抓住经济建设不放松, 坚持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手抓, 只有这样, 社会主义建设才能不断推向前进。
2.2 实现三个伟大历史性转变
2.2.1 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毅然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 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同时确立了改革开放的伟大目标。工作中心的转移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进行的一场新的革命, 就其实质而言, 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 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 同时相应地变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 以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为了真正完成工作中心的转移, 使经济建设上一个新的台阶,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 根据小平同志的建议, 在全会决议中提出了, “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 努力采用世界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到1980提12月, 邓小平明确把这个思想概括为“对外开放”, 接着又提出“这是一个长期的政策”。
2.2.2 把经济建设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邓小平同志总结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 特别是七八十年代, 世界经济、科技发展的新趋势和新经验, 进一步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而且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同志的这一论断,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学说,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学说。揭示了科学技术作为重要变革力量对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 对促进中国的经济发展、国家振兴, 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反映了邓小平对时代特点所作出的敏锐把握。在这个基础上, 党的第十三次代表大会, 提出了“把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放在首要位置, 使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江泽民同志曾这样评述第二次战略转变, “如果说, 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保证了第一步战略目标的实现, 那么我们把经济建设进一步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必将保证第二步战略目标的胜利实现, 同时将为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2.2.3 从计划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
为了使经济建设有一个充满活力的运行机制, 邓小平同志不囿于传统的生产关系理论, 提出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早在1979年他就指出:“说市场经济只限于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 这肯定是不正确的。”1990年底, 他又强调, “必须从理论上搞懂, 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是计划、市场这样的内容。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调节, 资本主义也有计划控制, 不要以为搞点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道路, 没那回事。计划经济和市场调节都得要。不搞市场, 自甘落后, 连世界信息都不知道。”在1992年的南巡讲话中, 更是集中体现了这种观点。他一再强调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 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他尤其强调, 抓住时机, 发展自己, 关键是发展经济。他认为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能属于社会基本制度的范畴, 而只是资源配置和经济调节的机制或手段。他的这些重要思想创造性地发展了唯物史观关于现代社会的生产、流通、分配、消费作为生产关系的动态形式的理论, 为十四大确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 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 我国社会主义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所有成绩的取得, 都雄辩地说明: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的社会主义, 的确有比资本主义更大的优越性, 特别是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处于低潮的今天, 它为社会主义制度的生存、发展提供了新鲜经验。
参考文献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3:35-36.
[2]邓小平.邓小平理论基本问题[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01:108-109.
邓小平党风廉政思想 篇2
首先,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大家知道,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从原则上回答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科学地揭示了从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客观规律。我们不能要求他们对100多年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一作出回答。解决这些问题的任务,历史地落在中国共产党人的肩上。这里的关键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结合得好就能找到正确的道路,并不断取得胜利;相反,采取教条主义、生搬硬套的态度,必然会使社会主义事业遭到挫折和失败。这已为无数的事实所证明。
在民主革命时期,我们党经过不懈努力和多次曲折,终于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取得了革命的成功。毛泽东同志对此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没有毛主席,至少我们中国人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毛主席最伟大的功绩是把马列主义的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实际结合起来,指出了中国夺取革命胜利的道路。”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来说,也同样需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我国的实际很好地结合起来,才能找到正确的道路。在这方面,我们曾走过不少弯路,有过不少曲折与失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过20多年的实践,正确地总结了我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才逐步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坚持用这个理论指导我们的实践,我们就一定能不断取得新的伟大胜利。
其次,邓小平理论是统一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思想,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强大思想武器。党的基本路线是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形成的,愈是深刻理解和掌握这个理论,就愈能深刻领会和坚决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在理论和路线的关系上,我们党是有过教训的。党的八大曾提出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与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尽快地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但是,八大以后不久,党就在指导方针上背离了八大路线,以致后来发展成为“文化大革命”那样严重的错误。八大路线为什么未能坚持下去,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当时我们在错误的理论指导下,搞了阶级斗争扩大化。这种错误的理论最后发展成为所谓“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错误和挫折教育了我们,我们终于从迷雾中解脱出来,找到了正确的理论,在正确理论指导下,制定和执行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使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重新回到健康发展的轨道上来。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的,中国社会主义的命运归根到底取决于我们自己,取决于党的理论和路线,取决于党同人民的团结奋斗。这里,路线是关键,理论是根本。理论和路线是党能够团结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奋斗的基础。只要我们坚持邓小平理论,坚持以这个理论为指导的基本路线,坚持用这样的理论和路线去统一全国人民的思想,使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共同奋斗,中国社会主义的前途就是无限光明的。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意义
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跨越世纪的新征途上,一定要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用邓小平理论来指导我们整个事业和各项工作。这是党从历史和现实中得出的不可动摇的结论。中国共产党是非常重视理论指导的党。中国人民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革命的面貌为之一新。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有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它的主要创立者是毛泽东,我们党把它称为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的理论
成果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它的主要创立者是邓小平,我们党把它称为邓小平理论。这两大理论成果都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
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经过遵义会议和延安整风,党的七大又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 ———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这是总结建党二十四年经验作出的历史性决策。现在,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和十二大、十三大、特别是十四大的基础上,中央建议十五大在党章中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这是我们党经过近二十年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实践作出的历史性决策。作出这个决策,表明中央领导集体和全党把邓小平开创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新世纪的决心和信念,也反映了全国人民的共识和心愿。
实践证明,作为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的邓小平理论,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在当代中国,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的邓小平理论,而没有别的理论能够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中广网 08月05日 11:3
4江泽民
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跨越世纪的新征途上,一定要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用邓小平理论来指导我们整个事业和各项工作。这是党从历史和现实中得出的不可动摇的结论。
中国共产党是非常重视理论指导的党。中国人民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革命的面貌为之一新。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有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它的主要创立者是毛泽东,我们党把它称为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它的主要创立者是邓小平,我们党把它称为邓小平理论。这两大理论成果都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
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经过遵义会议和延安整风,党的七大又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这是总结建党二十四年经验作出的历史性决策。现在,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和十二大、十三大、特别是十四大的基础上,中央建议十五大在党章中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这是我们党经过近二十年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实践作出的历史性决策。作出这个决策,表明中央领导集体和全党把邓小平开创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新世纪的决心和信念,也反映了全国人民的共识和心愿。
实践证明,作为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的邓小平理论,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在当代中国,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结合起
来的邓小平理论,而没有别的理论能够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邓小平理论之所以能够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因为:
第一,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实事求是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精髓,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一九七八年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这篇讲话,是在“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中国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冲破“两个凡是”的禁锢,开辟新时期新道路、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一九九二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是在国际国内政治**严峻考验的重大历史关头,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理论和路线,深刻回答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进到新阶段的又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在走向新世纪的新形势下,面对许多我们从来没有遇到过的艰巨课题,邓小平理论要求我们增强和提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坚定性和自觉性,一切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三个有利于”为根本判断标准,不断开拓我们事业的新局面。
第二,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新时期的思想解放,关键就是在这个问题上的思想解放。我国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前所经历的曲折和失误,改革开放以来在前进中遇到的一些困惑,归根到底都在于对这个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拨乱反正,全面改革,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封闭半封闭到改革开放,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近二十年的历史性转变,就是逐渐搞清楚这个根本问题的进程。这个进程,还将在今后的实践中继续下去。
第三,邓小平理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发展的态势和矛盾,进行正确分析,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世界变化很大很快,特别是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进步深刻地改变了并将继续改变当代经济社会生活和世界面貌,任何国家的马克思主义者都不能不认真对待。邓小平理论正是根据这种形势,确定我们党的路线和国际战略,要求我们用新的观点来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强调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墨守成规只能导致落后甚至失败。这是邓小平理论鲜明的时代精神。
第四,总起来说,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它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它是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方面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又是需要从各方面进一步丰富发展的科学体系。
邓小平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他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为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他把毕生心血都献给了中国人民,一切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他对党、对人民、对马克思主义的最大贡献,他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就是邓小平理论。这个理论,集中体现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著作以及党和国家的重要文献中。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而实际生活总是在不停的变动中,这种变动的剧烈和深刻,近一百多年来达到了前人难以想象的程度。因此,马克思主义必定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可能一成不变。对待马克思主义,有个学风问题:究竟是从本本出发,还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和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毛泽东在延安整风时就强调:“应确立以研究中国革命实际问题为中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则为指导的方针,废除静止地孤立地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法。”现在提出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提出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心内容是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是发扬这个优良传统。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定不能丢,丢了就丧失根本。同时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离开本国实际和时代发展来谈马克思主义,没有意义。静止地孤立地研究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同它在现实生活中的生动发展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没有出路。在当代中国,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坚持邓小平理论,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高举邓小平理论的旗帜,就是真正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旗帜。
注释:这是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的第三部分。
邓小平旅游经济思想 篇3
首先,发展旅游业合乎国家的迫切需要。因具有投资少、见效快、报酬率高、限制因素少、市场潜力大的特点,旅游业在国际上被誉为永不衰落的“无烟工业”。自建国到改革开放的30年间,我国旅游工作一直属于民间友好往来的范畴,没有真正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旅游规模小,结构单一,专业化程度低,没有给国家、人民带来实质性的收益。
就此,邓小平同志卓有远见地指出:“旅游事业大有文章可做,要突出地搞,加快地搞。旅游赚钱多,来得快,没有还不起外债的问题,为什么不能大搞呢?搞好旅游业还能吸收一大批青年就业。”解决就业问题,是一举多得的好事。所以,从1978年以后,我国旅游业就得改革开放之先,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旅游业已成为经济发展目标的一部分
从某种角度上看,旅游业就是一种经济性的文化产业,因此,脱离经济、不讲经济效益来谈旅游是不切合实际的。改革开放以前的30年间,中国国际旅游接待始终没有突破“政治接待型”的模式,与许多国家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形成了强烈反差。邓小平同志看到了这种反差,早在1978年10月9日,邓小平同志会见美国泛美航空公司董事长西威尔时就对在场的旅游与民航部门的领导说:“民航、旅游这两个行业很值得搞。要用管理经济的办法来管理。要抓利润,利润不是帅也是将嘛。”他亲自算了一笔账:一个旅行者花费一千美元,一年接待一千万旅行者,就可以赚一百亿美元;就算接待一半,也可以赚五十亿美元。一个多月后,邓小平访问东南亚三国,特别是新加坡的经验更加深了他对旅游业的这种认识:新加坡这个面积只有587平方公里,人口只有230万,规模仅相当于上海十分之一的国家,每年能吸引200多万外国游客,一年仅旅游收入就高达9.9亿美元。但中国当时一年的旅游收入仅有2.6亿美元。邓小平同志决定把这个“经”取来,提出了一些具体设想:石林很宝贵,中国有一个,意大利有一个,但我们的石林比意大利的好得多;要开辟到拉萨的旅游线路,外国人对拉萨感兴趣,到尼泊尔的游客也可以到拉萨来。为了搞好旅游这个对外开放的窗口,邓小平同志要求旅游局要搞一些培训班,培养翻译、导游、经营管理人员,甚至服务员;服务员也要有知识,有一点外语基础;房子要干净,伙食要适合外国人口味。
回到北京后,1979年1月,邓小平同志就三次着重谈到发展旅游业的问题。他认为要先搞资金周转快的,如轻工业、手工业、补偿贸易、旅游业等,能多换取外汇,而且可以很快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旅游赚钱多,来得快,没有还不起外债的问题。”特别强调“既然搞这个行业,就要看看怎样有利可图”。邓小平同志的这一系列思想使旅游业逐渐从“政治接待型”向“经济创汇型”转变。
解放思想 创新举措
“经济创汇型”的旅游业必然会发展成综合性行业,对旅游业的大力扶持同样离不开商业、餐饮、娱乐等方面的配套服务。“旅游兴,百业旺。”当时邓小平同志就要求有关部门“以发展旅游业为中心,搞一个综合方案”,他强调要加强旅游重点和基础设施的建设,“要搞好旅游景区的建设,要有电、有路、有旅馆,逐步搞好城市建设”,还指出“通往景区的道路要下决心修好,不光是公路,还有铁路、航空”。“要很好地创造条件,把交通、住宿、设备搞好,房子要干净,伙食要适合外国人的口味。”把行、游、住、吃、购、娱这些配套环节抓好。邓小平同志还提出要开辟一些行业专门为旅游服务,旅游业及各相关行业可以共促发展,共赢共利。
关于如何发展旅游业,邓小平同志指出了三个方向。
其一,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搞好总体规划及配套设施,发展旅游业,国家要有投资的思想,“开创时,国家要投点资”,“旅游业赚的钱,开始两年内,国家不要,一部分用于扩大旅游业投资,一部分由地方分成,地方分成主要用在把城市建设先搞起来”。邓小平同志针对这些现实,提出旅游业可以率先利用外资、侨资发展。“搞旅游要把旅馆搞起来。下决心要快,第一批可以找侨资外资,然后自己发展。”
其二,要注意环境保护,开发与保护并重。因为旅游业比其他行业都更要依赖自然、人文环境的质量。邓小平同志在谈话中多次提出“要保护风景区”,像桂林那样好的山水,“被一个工厂在那里严重污染,要把它关掉,并且要下决心把它治理好”。要强化环保意识,改善生态环境,“要有些办法,禁止破坏山林”,搞好景区的净化、绿化、美化,清除脏乱差,才能可持续发展。
其三,要加强旅游宣传促销。邓小平同志强调:“要加强对旅游景区、景点的介绍。”特别是“可以带广告性质地搞一些东西”,把中国旅游的牌子打出去,把人吸引来。要重视开发旅游项目和旅游纪念品,“发展旅游购物”,比如“祁红、绿茶搞小包装”,这样就可以赚外汇,增加收入。同时,旅游者将这些旅游产品带回国内,带回家中,还可以起到促销的作用。
其四,提高服务质量。邓小平同志强调旅游开发仅有“硬件”,忽视“软件”是万万不行的,因为旅游是服务行业,服务的中心是人,游客至上,服务第一。他指出,“搞旅游第一是服务态度”,“你让人家出钱,服务态度又不好,又脏,谁来?来了也不会满意”。
他说:“凡是服务态度好、服务质量高的,工资要高,不好的要批评教育,不改正的还可以淘汰,这样就搞上去了。”
邓小平旅游经济思想的三特征
邓小平同志曾指出发展旅游业要符合三个前提,这也成了邓小平旅游经济思想的三个显著特征。
1.贴近人民。
“要多搞赚钱的东西”,“山区建设,就看搞什么收效快就搞什么”,使一些经济欠发达、旅游资源却丰裕的地区借此发财致富,产生消除贫困、人民富裕、经济振兴的作用。
要把旅游业办成一个扶贫致富、强国富民的综合性经济产业。
2.切实可行。
邓小平同志的旅游经济思想博大精深、内涵丰富、论点精辟,但并不是杂乱无章。从发展旅游的必要性到旅游业发展目标的定位,再到如何发展旅游业,从政府规划到创品牌到抓质量到服务环境治理,相互依赖,关系紧密,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3.一切向前看。
邓小平同志历来主张思考问题必须具有超前意识,提出的旅游服务项目不能枯燥单一,要丰富多彩。邓小平同志指示要改变旅游者“白天看庙,晚上睡觉”,文化娱乐生活缺乏的状况。“应当搞一些震荡的娱乐,像跳舞、打桥牌、打弹子等,一定要搞得使游客方便。”在旅游区开饭店、小卖部、酒吧间,进口一些酒、可口可乐,搞纪念画册、风景图片,让游客住得舒适,吃得可口,玩得开心。
邓小平旅游经济思想对我国旅游业的指导意义
邓小平旅游经济思想丰富了邓小平理论宝库中的内容。从国情出发,立足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提出的“旅游事业大有文章可做,要突出地搞”“旅游这个行业,要办成综合性行业”等观点,表明了发展旅游业的必要性,使中国旅游业的性质从外事活动,转变成第三产业的一部分,为后来我国的旅游业成长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指明了方向。
邓小平的旅游经济思想使我国部门有了“抓机遇”的意识,并且延续下去。现在旅游业面临的机遇是前所未有的,因为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越来越快,国际往来日益频繁,再加上我国已加入世贸组织,而且国家的西部大开发战略正在稳步推进中(中国西部占有70%的自然风光资源)。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个体、家庭、团体在可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里愿意选择具有个性、多样性和可参与性的旅游消费,这种成长的追求“旅游体验”的新趋势,给旅游目的地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商机,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加快了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步伐。
浅析邓小平经济思想 篇4
一、邓小平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
1. 对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科学判断。
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 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 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这段话告诉我们, 经济建设必须从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出发。当前, 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因此, 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其他一切任务都要服从这个中心, 围绕这个中心, 决不能干扰它, 冲击它”。
2. 科学地提出社会主义本质。
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 邓小平最终对社会主义本质作了科学精辟的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 是解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 消灭剥削, 消除两极分化,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建国后很长一段时间实行的“平均主义”, 把“共同富裕”狭隘地理解为“同步富裕”, 结果不仅损害了广大群众的劳动积极性, 而且严重阻碍了生产力发展。针对这一现象, 邓小平指出:“在经济政策上, 我认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 生活先好起来。”
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 这的确存在着出现人群之间、地区之间的两极分化和贫富悬殊的危险。因此, 邓小平告诫我们:“社会主义的最大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他认为:“对一部分先富裕起来的个人, 也要有一些限制, 例如征收所得税, 还有提倡有的人先富裕起来以后, 自愿拿出钱来办教育、修路。”通过纳税手段, 适当平抑收入差别, 更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想办法发展和壮大社会主义的经济实力。
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邓小平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原则, 突破传统观念, 对于社会主义实行市场经济的问题, 提出了全新的理论。他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 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 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根据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一系列论述, 党的十四大明确确定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若干问题的决定》和《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进一步确立了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
4. 对外开放思想。
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 邓小平还提出对外经济开放的政策。他指出:“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当然, 中国这样的大国搞建设, 不靠自己不行, 主要靠自己, 这叫自力更生。但是, 在坚持自力更生的同时, 还需要对外开放, 吸收外国的资金和技术帮助我们发展。”这段话告诉我们, 通过学习和吸收资本主义国家的资金、技术和一些具体管理建设经验, 是可以大力发展社会主义中国生产力的。“独立自主, 自力更生, 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 都是我们的立足点”, 对外开放则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我们必须长期坚持。
二、邓小平经济思想的突出特点
邓小平的经济思想, 不仅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内涵, 而且具有鲜明的特色。
1. 实践性。
邓小平指出:“离开自己国家的实际谈马克思主义, 没有意义。”邓小平经济思想就是从当代中国的实际出发,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 总结人民群众从事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形成和发展的。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这也是邓小平理论的本质特征和生命力所在。
2. 科学性。
邓小平在坚持生产力决定论原理的同时, 进一步提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占主导地位, 同时指出各种经济成份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和有益的补充;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 提倡共同富裕;坚持和发展毛泽东的经济思想, 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建设方针与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相结合, 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3. 开放性。
邓小平指出:“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 孤立起来, 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 不加强国际交往, 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 是不可能的。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有一个正确的对外开放政策。我们实现四个现代化主要依靠自己的努力, 自己的资源, 自己的基础。但是, 离开了国际的合作是不可能的。应该充分利用世界的先进的成果, 包括利用世界上可能提供的资金, 来加速四个现代化的建设”。他还指出:“现在任何国家要发达起来, 闭关自守都不可能。我们吃过这个苦头, 我们的老祖宗吃过这个苦头。”
在中国这样一个长期闭关锁国的传统国度里, 他提出了对外开放的经济思想, 把对外开放提到实现现代化的决定性因素这样高度来认识, 形成了他经济思想的又一个特点———开放性。
邓小平党风廉政思想 篇5
A.两个阶段
B.“三步走”
C.一个中心
D.四个现代化
2、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是坚持(B)A.社会主义制度
B.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C.无产阶级专政
D.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3、党的十三大指出,百年大计,(A)A.教育为本
B.育人为本
C.质量第一
D.安全至上
4、邓小平指出,四个现代化,关键是(B)的现代化
A.劳动生产力
B.科学技术
C.经济
D.文化
5、科技实力是综合国力的(B)A.条件
B.核心
C.前提
D.基础
6、教育是促进科技进步和创新的(A)A.基础
B.力量
C.条件
D.源泉
7、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简明概括是(C)A.四项基本原则
B.改革开放
C.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D.四个现代化
8、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是(D)A.1982年党的十二大
B.1987年党的十三大
C.1992年党的十四大
D.1997年党的十五大
9、“一国两制”构想的实施最早始于(A)A.香港问题
B.澳门问题
C.台湾问题 D.新中国成立问题
10、社会主义的本质是(D)A.实行按劳分配原则
B.生产资料为社会占有
C.有计划地组织生产
D.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11、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是(B)A.无产阶级专政
B.人民当家作主
C.生产资料公有制
D.全体人民享有言论政治的权力
12、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原则是(C)A.爱国主义
B.为人民服务
C.集体主义
D.良好的人际关系
13、江泽民指出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A)A.马克思主义
B.科学社会主义
C.无产阶级思想
D.毛泽东思想
14、党的七大把(B)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A.马列主义
B.毛泽东思想
C.邓小平理论
D.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5、党的十五大把(D)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A.马克思主义
B.毛泽东思想
C.科学社会主义
D.邓小平理论
16、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C)A.深化改革
B.扩大开放
C.发展生产力
D.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政治建设
17、邓小平理论的主题是(B)A.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B.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C.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D.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18、邓小平指出教育是实现“三步走”战略目标和现代化建设的(C)A.基础
B.前提 C.重点
D.关键
19、检验真理的标准是(C)A.四项基本原则
B.党中央文件
C.实践
D.马克思主义著作
20、邓小平指出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A)A.放在第一位
B.放在重要地位
C.放在战略地位
D.放在发展地位
21、当今世界的主题是(B)A.战争与反战争
B.和平与发展
C.生产与发展
D.改革与开放
22、邓小平自告奋勇当教育的(C)A.参谋
B.领导
C.后勤部长
D.助手
23、毛泽东教育思想是(C)在中国教育领域的应用与发展。
A.马克思主义
B.民主主义
C.马克思主义的教育思想
D.社会主义
24、毛泽东同志除了强调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外,还更加全面、完整地提出教育要同社会实践和(C)相结合。
A.经济建设
B.社会发展
C.科学实验
D.生产劳动
25、毛泽东同志一贯重视教育改革,并把改革()作为革命的一项重要任务。A.旧社会
B.旧教育
C.旧观念
D.旧中国
26、知识分子劳动化,劳动人民知识化是(A)的教育思想。A.毛泽东
B.邓小平
C.马克思
D.列宁
27、邓小平认为,(C)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人才和劳动后备军。A.劳动
B.科技
C.教育
D.思想
28、邓小平指出我们的教育要坚持与(D)相结合的方针。
A.生产关系
B.生产方式
C.生产资料
D.生产劳动
29、整个教育事业必须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是(B)的重要思想。
A.毛泽东
B.邓小平
C.恩格斯
D.列宁
30、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D)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A.小资产阶级
B.农民
C.知识阶层
D.知识分子
31、邓小平同志认为,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我们要把知识分子真正作为一支(C)的力量 A.团结
B.联合C.依靠
D.统一
32、邓小平同志认为,要使教育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必须进行(C)A.教育发展
B.教育联合C.教育改革
D.教育开放
33、邓小平教育思想是(A)的重要组成部分 A.邓小平理论
B.毛泽东思想
C.马列主义
D.科学社会主义
34、邓小平抓政治上拨乱反正的一项重要工作是(B)A.推翻“两个估计”
B.批判“两个凡是”
C.强调实事求是
D.坚持调查研究
35、邓小平抓教育上拨乱反正的一项重要工作是(B)A.批判“两个凡是”
B.推翻“两个估计”
C.强调实事求是 D.坚持调查研究
36、恢复高考制度是(B)A.1976年
B.1977年
C.1978年
D.1979年 37、1985年5月19日,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C),人力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可的。A.经济搞上去了
B.生产发展了
C.教育搞上去了
D.人民富裕了
38、邓小平指出,知识分子是(C)的一部分 A.劳动人民
B.人民群众
C.工人阶级
D.无产阶级 39、1984年10月,中共中央作出了关于(C)改革的决定 A.科技体制
B.政治体制
C.经济体制
D.教育体制
40、邓小平提出(A)是第一生产力
A.科学技术
B.经济建设
C.教育卫生
D.生产劳动
41、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C)A.发展才是硬道理
B.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D.改革开放 42、1929年,邓小平发动和领导了著名的(A)A.百色起义
B.秋收起义
C.广州起义
D.南昌起义
43、学习邓小平教育思想的根本方法是(C)A.历史分析法
B.调查研究法
C.理论联系实际法
D.总结经验法 44、1997年9月12日,召开了中国共产党(B)全国代表大会 A.第十四次 B.第十五次
C.第十四届五中全会
D.第十三次
45、邓小平教育思想根植于中国土壤,有其形成与发展的(ABC)
A.实践基础
B.理论条件
C.历史条件
D.阶级根源
46、“两个凡是”的内容是指(BD)
A.凡是真理都要坚持
B.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都坚决拥护
C.凡是文件都要学习
D.凡是毛主席的指示都始终不渝遵守 47、1985年,邓小平强调要教育全国人民做到(ABCD)
A.有理想
B.有文化
C.有纪律
D.有道德
48、邓小平教育思想不同于传统教育理论主要体现在(AB)
A.提出教育必须为经济建设服务
B.提出引进外国智力,使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
C.提出自力更生
D.提出培养目标
49、邓小平指出,毛泽东同志告诉我们(ABC)是敌后的三大任务
A.战争
B.生产
C.教育
D.斗争
50、学习邓小平教育思想,在唯物辩证法指导下,主要方法有(ABCD)
A.理论联系实际法
B.调查研究法
C.总结经验法
D.历史分析法
51、邓小平在论述教育与经济关系时的基本观点是(ABC)
A.经济要发展,教育要先行
B.经济要发展,教育要开放
C.经济要发展,教育要适合国情
D.经济要发展,教育要稳定 52、1978年4月22日,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要求我们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的(AD)不断有新的发展
A.内容上
B.途径上
C.原则上
D.方法上
53、邓小平认为()与(BC)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A.政治
B.红
C.专
D.业务
54、邓小平的辩证思想对其教育思想产生重要影响,具体体现在(ABC)
A.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B.红与专的辩证关系
C.利用外国智力,走教育开放之路
D.对传统文化的扬弃
55、简述素质教育的内涵?
素质教育的重点就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就“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特别是由教师单向灌输知识,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以及过于划一呆板的教育教学制度”。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旨,就是要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素质教育重在铸魂,就是要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提高国民的综合素质。素质教育不是面向少数学生,而是面向全体学生;是全面发展的教育,而不是片面发展的教育;是培养人的合理素质结构,包括生理的、心理的、思想的、文化的素质教育,反对精英教育,反对应试教育,反对以分数决定学生的命运,反对重理论,轻实践。
56、简述党的十三大提出的“三步走”战略目标的内容。党的十三大提出的“三步走”战略目标的基本内容是:
(1)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2)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3)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57、简述“八荣八耻”的主要内容; 答:“八荣八耻”是胡锦涛总书记2006年3月4日在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委员时提出来的。其主要内容是: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58、试述各级领导怎样才能抓好教育工作?
答:邓小平始终把教育看作是全党全社会的大事,把教育与经济、科技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作为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对教育工作不仅要抓,而且要抓紧抓好。
首先,领导是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关键。政治路线确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优先发展教育,干部是关键。
其次,领导必须抓好教育工作。邓小平指出,我们已经实现了全党全国工作重点的转移,这个重点,本来就应该包括教育,一个地区,一个部门,如果说只抓经济,不抓教育,那里的工作重点就是没有转移好,或者说转移得不完全,那里的领导干部就要负责。
再次,领导要多干实事,少说空话,切实解决学校实际问题。邓小平指出:“什么叫领导,领导就是服务”,”领导者必须多干实事,那种只靠发指示,说空话过日子的坏作风,一定要转变过来。”党政负责同志要经常深入学校,倾听广大师生的意见和呼声,为他们排忧解难,要从实际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方针、政策,提出行之有效的方法、措施,特别要注意狠抓落实。
59、为什么说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
答:①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具体体现在教师是发展教育事业的主要力量;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领导者和负责者;只有通过教师艰辛的劳动,才能实现知识技能的代代相传,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②教师是培养合格人才的关键。具体体现在教师在发展教育事业,办好学校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教师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者,是精神文明的建设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重要使命。教师本人的思想品德状况和文化业务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育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新一代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大批合格人才的成长。
60、简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基本内涵;
答:“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基本内涵是:其一,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犯罪;其二,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民主法制;其三,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关键是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
61、简述“四有”的基本内涵及其相互关系。
邓小平创新政策思想探析 篇6
关键词:邓小平 创新政策思想 探析
邓小平的创新政策思想,不仅为当代中国社会的政策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而且为中国改革开放事业在21世纪的全面繁荣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探析邓小平的创新政策思想,对于科学解读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内涵,对于研究中国共产党政策决策的基本经验,对于构建和谐的中国社会,对于开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邓小平创新政策的思想基础
解放思想,就是要求我们“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与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1]“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2]“解放思想、实事
求是”是邓小平创新政策的思想基础,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行动指南。
在邓小平看来,中国所有问题的解决,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而要发展,就必须解放思想,冲破“两个凡是”的桎梏。他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他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3]为此,他以巨大的理论勇气和政治胆略旗帜鲜明地反对“两个凡是”,支持在全党开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他明确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4]从而为中国的经济改革指明了方向。
在指导实际工作中,邓小平再三强调:“不解放思想,不实事求是,不从实际出发,理论与实践不相结合,不可能有现在的一套方针、政策,不可能把人民的积极性统统调动起来,也就不可能搞好现代化建设,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5]“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正确地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确定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道路、方针、方法和措施。”[6]为此,他在认真研究中国具体国情的基础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创造性地制定了从非均衡到均衡的发展战略:在发展突破口的选择上,先农村后城市;在发展整体推进方式上,先经济后政治;在发展区域上,先沿海后内地;在发展途径选择上,鼓勵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形成共同富裕。
二、“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邓小平创新政策的基本原则
在领导工作中,邓小平非常重视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早在1973年12月,毛泽东同志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曾送给邓小平八个字:“柔中寓刚,绵里藏针。”“刚”和“针”指的是原则性,“柔”和“绵”指的是灵活性。“刚”“柔”相济,“针”“绵”互补。“柔中寓刚,绵里藏针”是邓小平独特的思维方式和领导艺术。在他看来,没有原则性,就失去了大局观念,失去了纪律性,就丧失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党性。但只有原则性,没有灵活性,就不会创造性地制定、执行党的政策,就只能生搬硬套别人的经验,就难以解决实际问题。只有把原则性和灵活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有所创新,有所前进。
在革命战争年代,邓小平同志的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就运用得十分突出。他在指挥作战时,从不拘泥于某种固定的原则,而是敌变我变,因时因地制宜,灵活决定自己的作战方针,与刘伯承一起,打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大胜仗。在领导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邓小平的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原则运用得更为出色。他不断根据变化了的客观形势,制定出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及时调整那些过时了的、不适应形势需要的思想、观念和模式。他的通权达变、顺势而为的思维方式,多次使我们党和国家在危难关头度过难关,使社会主义历史航船乘风破浪,扬帆远航。他关于国际局势和时代主题判断的转变;关于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变;关于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关于思想战线斗争重点的转变;关于军队和国防建设指导思想的转变等,都是“刚”“柔”相济、“针”“绵”互补的产物和结晶。“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更是邓小平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原则在中国的创造性运用,
是邓小平“柔中寓刚,绵里藏针”创新思维方式的“天才佳作”。
三、“发展才是硬道理”:邓小平创新政策的根本主题
“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邓小平创新政策思想中一个带有根本性和全局性的科学命题。邓小平站在时代的高度,把握时代的脉搏,在总结国内与国外、历史与现实的经验教训及对社会主义本质深刻解读的基础上,把社会主义的本质同社会主义的发展问题紧密联系起来,把发展问题提高到了能否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能否解决中国所有问题、能否得到人民拥护、能否最终战胜资本主义的高度。他强调:“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7]在“南方谈话”中,他把这些凝聚为一句话:“发展才是硬道理。”[8]
“发展才是硬道理”政策策略的提出,主要是基于对当时中国所处国际形势的清醒判断。
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解体使原有的世界两极格局崩溃,政治多极化进程加快,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主题,世界各国更加注重经济和科技。推动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已成为时代的潮流,已成为国际关系的重点和各国发展战略的焦点。国际间的交往和竞争主要在经济领域进行,经济发展状况的好坏,已成为国内局势和政府地位稳定与否的决定性因素。把经济发展置于国家安全的首位,这是国际关系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邓小平敏锐地抓住这一时代主题,把握这一时代脉博,高瞻远瞩地指出:“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9]为此,他果断地促使了党的工作重心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历史性转变;实现了我国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到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此外,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滚滚扑来。世界经济的一体化,使国际经济发展的互补性和互利性日益突出。互通有无、取长补短的国际经济发展新潮流,促使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要想发展,都必须融入到世界经济这个大环境中,借助他国的有利条件,吸收他国的有利资源,改善自身的资源开发条件,弥补自身经济发展中的缺陷与不足。因而,实施“引进来”与“走出去”的对外开放策略,实现我国与国际社会的交流与合作,是中国社会发展的路径依赖。
“发展才是硬道理”政策策略的提出,同时也是对当时中国社会生产力落后现状充分认识基础上的正确选择。
四、“摸着石头过河”:邓小平创新政策的基本策略
邓小平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他植根于实践,坚持在改革中探索,在实践中完善。“摸着石头过河”,就是他在实践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独特的创新政策策略。
“摸着石头过河”,用学术语言来讲,就是典型试验,即让典型说话、让事实证明、在摸索中前进。“摸着石头过河”,强调了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要解放思想、敢想敢干、敢于尝试,并善于在“摸”的过程中总结新的“过河”规律。
“摸着石头过河”这一富有特色的表述,形象地反映了邓小平领导我们党进行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决心和探索改革开放道路的勇气。正是在“摸着石头过河”基本策略指导下,我们党才不断在“摸”的实践基础上不断提出新的理论观点,逐步提升我们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并运用这个规律指导改革开放这一伟大的实践活动。
“经济特区”的创办就是典型的“摸着石头过河”。从“出口特区”到“经济特区”;从深圳、珠海两市试办再到汕头、厦门的设置;从“经济特区”设立到进而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江和内陆开放城市——沿边开放城市”这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新格局,都是在“摸”的实践中不断总结“过河”的基本规律的结果。也正是在“摸着石头过河”基本策略的指导下,从“计划”到“市场”,从“沿海”到“内地”,从“对内”到“对外”,步步推进,层层深入,使我国真正进入了全面改革开放新时代。如今,科学发展观提出的“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也正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社会发展方式的准确概括,正是在“摸”的实践中不断总结“过河”的基本规律的生动体现。
注释:
[1]《邓小平文选》,第2卷,27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邓小平文选》,第2卷,36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邓小平文选》,第2卷,14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邓小平文选》,第3卷,37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邓小平文选》,第2卷,19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6]《邓小平文选》,第2卷,14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7]《邓小平文选》,第3卷,26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8]《邓小平文选》,第3卷,37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9]《邓小平文选》,第3卷,37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简析邓小平文化软实力思想 篇7
[关键词]邓小平;文化软实力;解放思想;精神文明
文化软实力概念包含这样的主张,即认为相较于经济、科技、军事等有形力量、硬性力量,文化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柔性的力量;对内具有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功能,对外具有提升综合国力的功能。在我党历史上,重视文化、重视文化软实力建设是一以贯之的传统,虽然那时还没有文化软实力这个提法,但是蕴含文化软实力思想的主张却不胜枚举,例如,关于理想信念、思想道德、组织纪律、精神文明、作风形象等的主张,都可以纳入文化软实力的范畴,是当代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源头活水。值得深入挖掘和探索。本文拟就对邓小平文化软实力思想进行尝试性探讨。
1、邓小平文化软实力的思想体现在他关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主张中
上个世纪70年代,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根本转折期,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荡,国家百业待兴,人们的思想处在僵化和半僵化的状态。在这一历史转折关头,邓小平同志领导和支持了“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大讨论,邓小平深刻地意识到,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争论,是个思想路线问题,是个关系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问题。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邓小平同志以极大的政治勇气提出“解放思想是当前的一个重大政治问题”的论断。指出:只有思想解放了,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只有思想解放了,才能“正确地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只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才能使全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实现四个现代化上来,使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提高斗志、增强信心、加强团结,在新的长征中,不断取得新的胜利。解放思想是一场深刻地思想革命,通过这场极具战略意义的思想解放运动,实现了思想上的“拨乱反正”,使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从长期僵化的牢笼中解放出来,重新回到实事求是的轨道上。由此,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才有了正确的思想方针与指引。
2、邓小平文化软实力的思想体现在他关于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中
邓小平曾经谈到:“我们多年奋斗就是为了共产主义,我们的信念理想就是要搞共产主义,在我们最困难的时候,共产主义的理想是我们的精神支柱。”在总结中国革命胜利的精神动力时,邓小平谈到:“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如果我们不是马克思主义者,没有对马克思主义的充分信仰,或者不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自己的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道路。中国革命就搞不成功,中国现在还会是四分五裂,没有独立,也没有统一。在谈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问题时,邓小平深刻指出;“光靠物质条件,我们的革命和建设都不可能胜利。过去我们党无论怎样弱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一直有强大的战斗力,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有了共同的理想,也就有了铁的纪律。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这都是我们的真正优势。”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是邓小平矢志不移地精神追求。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中,邓小平始终有坚定地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可以说,坚定地理想信念是邓小平领导中国改革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精神动力与精神支柱。
3、邓小平文化软实力的思想体现在他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主张中
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初期就明确地指出,我们不但要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他说:“从延安到新中国,除了靠正确的政治方向以外,不是靠这些宝贵的革命精神吸引全国人民和外国友好人士吗?没有这种精神文明,没有共产主义思想,没有共产主义道德,怎么能建设社会主义?”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邓小平再次强调:“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总体事业的成败,因此,要防止重物质文明建设,轻视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倾向,对于这一倾向和问题,邓小平同志深刻指出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离开了精神文明建设,或“不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所必须的文化条件、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形成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舆论力量、价值观念和社会环境,是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越是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越是物质财富日益丰富,越要加强精神文明,以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共同协调发展。
4、邓小平文化软实力的思想体现在他关于培育“四有”新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主张中
1987年2月18日邓小平在会见加蓬总统时说::我们提出要教育人民成为“四有”人民,教育干部成为“四有”干部。“四有”就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四有”主张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对全体公民的社会主义政治理想、道德情操、科学文化、民主法制素养全面发展的要求,是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素质的前提和基础。1987年3月3日邓小平同志在《中国只能走社会主义道路》中再次对“四有”进行了阐述,指出:我们历来提倡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其中最重要的是有理想有纪律,针对当时出现的“一切向钱看”等消极现象。邓小平反复强调了理想和纪律的重要性。指出:“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怎样才能团结起来、组织起来呢?一靠理想,二靠纪律。组织起来就有力量。没有理想,没有纪律,就会想旧中国那样一盘散沙,那我们的革命怎么能够成功?我们的建设怎么能够成功?”邓小平“四有”新人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创造性见解。生动诠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是立足我国社会主义实际的重要主张。
nlc202309012023
5、邓小平文化软实力的思想体现在他关于整顿党风与加强党的领导的主张中
1983年十月十二日,邓小平在《党在组织战线和思想战线上的迫切任务》中,针对党内思想不纯、作风不纯,组织不纯的现象,提出必须整顿党的作风。要通过整党,加强党的建设,实现党风的根本好转,“把我们党建设成为有战斗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成为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坚强核心。”1986年,邓小平《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上的讲话》中,针对经济犯罪案件、在国外严重丧失国格人格的事件,提出了必须狠狠抓精神文明建设。抓党风、社会风气好转。并尖锐地指出在经济建设取得成绩的同时,要抓风气建设,“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会在另一方面变质,反过来影响整个经济变质,发展下去会形成贪污、盗窃、贿赂横行的世界”。关于加强党的领导,邓小平针对当时存在的思想混乱,以及迷信资本主义社会的所谓民主的现象。指出中国一向被称为一盘散沙,但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四分五裂、各霸一方的局面就结束了,全国有了团结的核心力量,因此“离开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谁来组织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谁来组织中国的四个现代化?”回顾与总结邓小平文化软实力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有着重要的指导与启示作用。在3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历程中,尽管各阶段的历史任务各有不同,主题思想不断转换提升——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到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到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这些层层推进的建设主张反映出我党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
同时,在这些不同时期建设主张中又蕴含着一脉相承、一以贯之的立场、态度和思想——通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统一思想,提升战斗力;通过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凝聚党心、民心;通过两个文明建设,提升综合国力;通过四有新人建设,提升民族整体素质;通过党风建设,纯洁队伍,从而带动与端正社会风气,通过加强党的建设,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有统一的领导核心——都是从精神文化层面解决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中存在的规律性、战略性问题,因而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与战略意义,是当前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要思想资源和智慧支持。值得深入探讨与实践。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2卷1994,人民出版社第141页.
[2]《邓小平文选》第3卷1993,人民出版社第137页.
[3]同上第63页.
[4]同上第144页.
[5]《邓小平文选》第2卷1994,人民出版社第367页.
[6]同上第208页.
[7]《邓小平文选》第3卷,1993,人民出版社第144页.
[8]《邓小平文选》第2卷1994,人民出版社第170页.
【邓小平党风廉政思想】推荐阅读:
谈论邓小平的党风廉政建设思想09-22
邓小平廉政思想心得10-19
邓小平的新闻思想05-12
邓小平决策思想研究06-01
邓小平的改革思想06-21
邓小平的人才思想10-07
邓小平的经济思想08-19
邓小平反腐败思想05-22
邓小平的经济增长思想07-26
新时期邓小平反腐倡廉思想研究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