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邓小平南巡讲话的感想

2024-05-25

对邓小平南巡讲话的感想(共7篇)

对邓小平南巡讲话的感想 篇1

对邓小平南巡讲话的感想

班级:学号:姓名:李义文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国内形势相当严峻。国际上矛盾错综复杂,风云变幻莫测。1991年,随着“八·一九”事件发生,苏联迅速解体,东欧国家易帜剧变,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顿时陷入低潮。东西两极体系彻底瓦解,两极冷战局面结束,世界力量对比失衡,出现了多极化的趋势,世界的大变动、大改组,对中国产生了震撼性的影响。当时,西方国家加紧对原社会主义国家进行争夺和渗透,一些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进程中迅速发展,中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再次引起了人们对我国前途命运的关注。面对这些世界性的历史难题,各式各样的人物都相继登场,给出了自己的答案。西方敌对势力大肆宣扬“共产主义大溃败”,国内一些坚持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人也主张放弃四项基本原则,走“西化”的道路。党内和一部分干部群众中一度出现了对党和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模糊认识,甚至出现了姓“资”姓“社”的争论。这些实际上都涉及到要不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中国走什么道路的问题。在这关键时刻,邓小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勇敢地站出来,先后到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视察,并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力排众议,拨正船头,引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航船驶向光明的彼岸。邓小平南巡讲话涉及了政治、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为将来中国的走向指明了方向。讲话中指出: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就没有出路。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改革开放的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要提倡科学,靠科学才有希望。要坚持两手抓,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各种犯罪活动,这两手都要硬。

邓小平南巡讲话,分析了当时国际国内的形势,进一步阐释了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很好的回答了姓“资”姓“社”的问题,解除了人们心中的疑惑,解放了思想,排除了干扰,使人们坚定了继续走改革开放道路的信念,将改革开放再次推向高潮。使得中国的经济再次快速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如今,南巡讲话已经过去20年,在当今的中国社会仍有强大的震撼力,仍有深远的意义。2月3日至4日,温家宝到广东省走访企业、村庄,考察人才市场和海关物流园区,召开座谈会,听取基层干部群众对政府工作的意见和建议。4日,温家宝在座谈会中重谈了邓小平南巡讲话,强调要坚持改革开放。温家宝说:“二十年前,小平同志不顾八十多岁的高龄来到广东,讲了许多语重心长、发人深省、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话。他明确告诉我们,要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不改革开放只能是死路一条。这些话我以为至今仍有强大的震撼力,而且有着巨大的指导意义。改革开放必将贯彻整个现代化进程,只有改革开放才能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使我们的经济和社会发生更大的变化,给人民带来更多的实惠,我们的民族才能在世界民族之林昂起头来,坚强不倒。”温总理的讲话又一次深刻揭示了邓小平南巡讲话的深远意义。

对邓小平南巡讲话的感想 篇2

一、邓小平南巡前后中国经济发展情况

南巡讲话前十三年, 大陆经历了七十年代末的解放思想大讨论和组织人事干部大更新、八十年代的自由民主人道思想启蒙、农村与城市经济体制商品经济、放活承包、价格双轨制、财政包干等改革摸索, 以及政治运动反复, 到“八九”后开始整顿沉寂, 时逢苏东剧变, 冲击巨大, 中国改革面临何去何从的生死十字路口。在这种严峻苦闷的压抑形势下, 1992年初邓小平毅然冲破阻碍, 离开北京, 南下当时的改革开放前沿城市发表了著名的南巡讲话, 力倡大刀阔斧进行市场经济改革, 鼓励要大胆推进、勇于尝试, 肯定“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以“三个有利于”标准破除了“姓社姓资”羁绊的极左意识形态。紧接着, 1992年中共十四大高票通过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路线, 从此大陆改革没有再经历过政治意识形态的大反复, 稳步进入了市场经济改革发展、民营经济大潮涌现的高速轨道。

南巡讲话后的这二十年, 我国稳步贯彻邓小平大思路, 也赶上经济全球化与产业转移、技术转移的世界经济文明史上从未有过的大好机遇, 中国得以抓住机遇, 发挥后发优势和大国规模效应, 生产制造能力剧增, 进出口能力迅速增强, 国内市场也迅速崛起, 商品市场要素充分按照有效价格信号自由流动, 生产要素也基本形成市场配置资源的流动交易模式, 民营企业、微型创业、自主就业与上市公司兴起并主导了就业市场与资本市场, 经济持续高速增长, 房地产、基础设施与城市建设突飞猛进, 到2010年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世界银行最近数据表明我国有6亿多人口摆脱了贫困, 这些对全人类和发展中国家都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在中国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 也存在诸多问题, 制度性腐败, 价格投资、财税金融体制依然扭曲, 所有制激励扭曲, 城乡二元体制鸿沟严重, 资源环境压力加剧, 征地拆迁矛盾突出, 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一系列不可持续、不协调的严峻危机因素。矛盾处理不当, 有可能出现经济、金融危机并导致改革道路逆转;处理得当, 能使中国经济再高速增长和协调发展二三十年, 真正使人均国民收入而不是G D P总量进入中等较发达国家水平, 进入人均G D P两万美元, 基本实现“共同富裕”。为稳健实现现代化民富国强蓝图, 系列突出问题必须及时解决。

第一, 大规模征地拆迁, 甚至野蛮拆迁, 社会矛盾冲突加剧。群体性事件和上访事件众多, 地方政府阻拦、抓扣上访者。失地农民通常估计有六千多万, 不少失地农民长远生计没有保障, 这是导致基层干群关系紧张的一大因素, 损害了经济发展的质量, 后果严重。

第二, 公务员、官员队伍庞大, 经济建设中贪污腐败现象不容忽视。有资源审批控制权的国企队伍和事业单位干部队伍也是数量众多, 财政供养队伍规模空前。从村级干部到省部级干部, 包括国企及一些事业单位干部, 掌握了大量微观经济、项目资源的审批决定权力, 腐败寻租呈现全国性、跨行业、系统化、规模化, 除非彻底改革资源管理审批体系, 贪腐难以根本逆转。

第三, 出口依赖和国有信贷投资依赖严重, 内需严重不足。净出口比重虽然只有5%到10%, 但整体进出口依赖度达到80%左右, 而发达国家大型经济体一般只有20%左右。政府投资和国有部门投资依赖严重。众多国有部门项目的投资运作中, 民间流传着三分之一“送礼”, 三分之一利润, 三分之一投资于项目原料、人工的普遍实际投资状况。国有部门占据主要信贷投资资源, 政府土地抵押、政府信用担保的地方债务规模庞大, 政府公布数字大约12万亿, 民间市场流传估计20万亿以上, 潜在的银行不良资产数量巨大, 蕴含严峻金融风险。

第四, 土地与房地产市场依赖度过高, 土地粗放浪费严重。房地产、土地市场的体制机制和经济发展阶段, 和普通群众工资收入水平脱节比较严重, 价格形成体制畸形, 房地产正常消费品功能与自主改善功能被畸形压缩, 而房产的投资品与投机功能被不良政策与有缺陷的政绩考核体系畸形放大扭曲, 扭曲了各行业持续协调发展环境, 加大了城市化顺利进行的成本。大中城市房价畸形过高和住房空置率畸形过高悖论并存, 带动中小城市、县城的房价、地价也过渡高涨, 对各行业协调发展和促进生产性投资不利。

第五, 城市建设超前和城市化布局失衡, 大城市拥堵病开始形成和固化, 人的城市化严重滞后。城市化的经典本质、发达国家经验主要是人的城市化, 在大陆变成了主要是土地城市化、高楼大厦城市化, 变成了单纯攀比城市建设, 而把相应的从农村及外地转移来的产业人口在市民待遇、社会保障方面拒之门外, 导致人的城市化严重滞后。错误的城乡二元分割发展体制和不成熟的城市与国土空间布局发展战略, 导致了中小城市发展为主、城市网络群发展为主、农民市民化为主的城市化优化路径还没有成为国家核心发展战略。

第六, 城乡二元体制固化, 三农问题治理战略的根本方向有误。虽然多年中央一号文件以三农开头, 大量惠农、补农的政策举措每年花费数千亿资金, 但人口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定居、享受平等市民待遇依然受到体制政策严重阻碍。现阶段的三农政策没有有效促进国民人口的城市化, 反而固化了小农生产方式, 人均收益低, 人力资本素质难以提高, 农业适度规模集中经营、企业化、生态化发展受到体制阻碍。

第七, “国进民退”, 政府与民争利, 民营经济被作为二等公民。很多民企和民间资本在市场准入、金融市场等都受到排挤, 只能在非“国民经济命脉”领域“小打小闹”、附庸生存。其实, 现代经济发展史与现代经济学理论中并没有所谓“经济命脉”的术语词汇, 这个引进自列宁和前苏联计划经济的词汇思维至今依然控制左右政府的决策思维, 形成扭曲的国企独大市场和扭曲的金融市场、土地市场, 可以说, 计划经济体制与思维的重大惯性残余依然是审批经济、权贵市场乱象的基础性制度根源。

第八, 环境污染严重, 食品安全堪忧。片面追求G D P考核使得有些地方政府对环境保护重视不足, 对假冒伪劣的监管打击睁只眼、闭只眼, 地方工作以G D P数量、项目工程数量、重化工、房地产和地方财政收入为归属为核心, 导致政府对环境监管和食品安全投入严重不足。

第九, 部分地方政府考核晋升体系扭曲严重,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绩体系亟待改善提升。必须尽快解放思想, 改革执政大思路, 将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初短缺时代合理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代任务转移过来, 兼容提升, 形成新的时代任务———各级政府要转向以经济发展质量为中心和以民生保障为中心, 把地方政府必须从招商引资重任中解放出来, 重心转向高质量发展经济和保障民生、保护环境。

第十, 财税金融体制和国民资本分配格局失衡。虽然总量上看大陆资金供给充裕 (这是十二五规划文件中的判断) , 但是, 中央、国有资金资本独大, 直接财政收入每年近10万亿之巨, 间接的预算外收入、卖地收入等政府收入有专家估计占G D P的40%到50%, 而民企资本供给严重不足;分税制改革远未完成, 省级以下分税制改革推进困难, 地方支出责任占比大约70%, 但收入仰赖上级层层拨款进行专项或转移支付;部委项目审批与资金拨付机制导致“跑部钱进”, 政府投资项目的可行性审批变成了“可批性审批”, 基本上是党政领导、一把手说了算, 投资低效扭曲, 环保民生等项目涉及的重要社会成本没有纳入计算或考量;地方经济与社会支出责任大而财力严重不对称不匹配;非国有企业税负和居民消费税负较重, 民营企业、非国有企业融资空间、上市空间严重不足;税收体系也存在比较严重的非生产性、非就业性激励, 助长了内需的扭曲。

第十一, 宏观调控“一刀切”, 有悖公平竞争与市场投资合理自主的调控措施时有发生。简单价格限制、简单购买限制加剧经济行为扭曲和各区域、各行业发展不平衡。货币信贷政策的大一统危害尤甚, 把国有部门、地方政府的贷款发行过多当作总量货币经济问题, 笼统收紧银根来对付治理, 既不符合现代宏观经济学理论, 也不符合发达国家这方面的历史经验, 更不符合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工作方针与政策哲学。货币政策、宏观调控不应让非国有部门、民营企业、中小企业陷入贷款难、融资难的困境当中。不尊重经济规律的一刀切、简单化的经济管制措施, 不仅伤害了国民财富发展中最宝贵的民营部门, 也伤害了一国的社会化多样化生产部门和就业贡献最大部门, 同时也伤害了获得国有信贷资金相对少的中西部或落后地区, 加剧地区发展不平衡。大陆经济属于大国模型, 地区行业差异复杂, 不应该以“宏观调控”之名行“一刀切”经济计划统制干预之实, 要改为在尊重市场自主权、尊重经济规律基础上进行针对性、灵活性调控, 改为分区域、分行业、分群体、分领域的结构性灵活具体针对性调控, 只管负外部性, 同时, 加快推进公平竞争体制改革, 不能以调控代替改革。

第十二, 社会保障战略错位与收入分配严重失衡, 导致奢侈品大国与贫困低收入人口大国并存。已经具备条件可以由国家财政预算拨款为主的全民社会保障, 沦为缴费者社会保险, 性质定位失误。社保账户至今不能做实做足, 短期有结余, 长期看将收不抵支。社保资金结余积累的保值增值风险巨大, 社保基金现值与未来值矛盾突出。现行社会保障体系实际上是九十年代为解决国企脱困问题而设计的, 基本没有考虑非国企市场就业人员, 现在体制机制无法应对国企改革后大量体制外就业、非正规就业、灵活创业就业的庞大国民群体的保障需求, 更无法解决农民工群体的基本需求, 社保缴纳与回报没有吸引力。同时, 社保缴费由企业负责20%的规定还给本来艰难的民营企业加重了用人负担, 起了遏制就业而非鼓励招工用人的错误导向。

三、矛盾的总根源与解决路径

1992年初, 邓小平判断说, “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 不敢闯, 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 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 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到了2012年, 中国经济改革沿着邓小平南巡讲话的方向已经取得了重大成果, 但是, 解决很多深层次矛盾的重大改革依然难以推进。

从现在开始, 未来20年内, 我们需要重启邓小平“三个有利于”的发展观和“逐步走向共同富裕”的发展观, 以解放生产力、提高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逐步走向共同富裕为大政方针和政府工作的归依, 果断改革, 励精图治。

第一, 新的历史条件与经济成就基础上, 把30多年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核心理念改革提升为“以经济建设和民生保障为中心”, 把“发展是硬道理”提升为“发展和民生都是硬道理”, 发展和民生两手都要硬, 这样, 民生保障、社会公共品供给纳入整个国家最重要发展大局, 与经济建设并列, 特殊时期还可以超过、重于经济建设发展任务。形势发展到今天, 有利条件积累到今天, 改善民生就是发展经济, 民生保障就是中国发展, 住房、教育、养老、医疗、失业保障是以人为本、社会安全、社会稳定的根基, 是财政预算和政府系统的最重要职能, 也是中国成为内需大国、逐步走向共同富裕的制度前提。

第二, 必须清晰市场与政府的主要责任———经济建设以市场、企业、民企、股份制社会化企业和自主创业为主, 民生保障以中央政府带领各级政府完成公共品供给为主。住房、基础教育、医疗、养老、失业这五大民生保障纳入第一财政预算, 民生保障的钱不够, 政府不得用纳税人的资金搞经济建设项目, 更不得搞超前的政绩工程, 对此, 要有立法来进一步约束保障。民生保障之外, 政府只负责破除垄断、宏观稳健、产权保护、市场质量监管、公平竞争维护和生态环境安全、食品安全维护, 这些内容职责, 既是公共品, 又同时服务于经济发展质量和民生保障, 是重大公共利益。

第三, 各级政府以“人的城市化、农民市民化和社会保障”为战略引导方向和具体工作抓手, 以“中小城市建设与人口扩容、生态大恢复、消除大城市病”为国土与城市空间布局战略, 从而高效、有效消除城乡二元体制鸿沟, 消除历史遗留的2.4亿小农户生产方式, 使2.4亿农民工尽快在广大中小城市落地、落户生根, 开始享受平等的国民待遇和子女基础教育权利。

邓小平同志在南巡讲话中提出的 篇3

邓小平同志在南巡讲话中提出的“发展才是硬道理”,既是一个非常深刻的命题,又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真理.它是在总结了我党近半个世纪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以后,得出的具有深远意义的结论,为我国如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明了前进的方向.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告诉我们“发展才是硬道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所以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发展才是硬道理”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科学水平,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贡献.并且对于知道我国如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十分重大的实践意义.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当作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传统观念,为我们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分配制度指明了正确的方向.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决定了我国在现阶段发展生产力是一项重要而迫切的任务.邓小平通知提出的“发展才是硬道理”说明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和社会主义主要矛盾进行科学分析所得出的最重要的结论,是解决当代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我们的各项工作都应当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因为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并且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了发展生产力是我们迫切的任务.而且我国现在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构成了当前的社会主要矛盾,只有发展生产力,才能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同样“发展才是硬道理”是我们显示社会主义优越性,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历史前提,时代特点和现状决定了“发展才是硬道理”.我国现阶段,主要表现在社会生产落后且发展不平衡;商品经济和国内市场很不发达;封建主义残余,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和小生产习惯在社会上还有一定影响.我国东西部的差异仍然比较大,虽然沿海等地区的经济已经得到了比较大的发展,但是仍然有许多地区生产力还有待开发,我国广阔的西部地区迫切需要发展,而且农村和城市之间的差距也在不断的扩大,这些都迫切的要求我国把经济发展作为最紧迫的任务来对待.而且我国在经历了多年的计划经济体制以后,市场经济还有待于发展和完善,在社会上还有很多不良的思想残余,都是需要我们克服的.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缩短同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程度的差距,才能在世界上保持应有的地位,才能使社会主义祖国立于不败之地.同时,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不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才能有效地协调社会矛盾和实现社会公平;才能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创造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我国近20年来经济以及其迅猛的速度发展,使我国的综合国力得到飞速的提升,不断缩小了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而且还使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不断的提高.从我国在奥运会上取得第四的优异成绩,到上海世博会和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申办,都是我国综合国力提升的表现.宁波近年来的社会经济发展非常快,GDP产值以每年超过10%的速度,城市发展和环境保护同时得到发展,宁波居民的物质,精神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市场丰富了,文化生活也充实了,社会治安也不断完善,最近宁波还被评为国家园林城市,这些都是因为宁波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结果,宁波也正因为如此,吸引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了宁波落户就业创业,宁波经济的发展也使宁波成为全国最容易找工作的城市之一.发展才是硬道理从理论上可以使我们正确认识到所面临的具体国情,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它还是我党制定和执行正确路线和政策的理论基础和根本依据,是正确认识我国所处的历史阶段,防止和克服“左”或“右”的错误的思想保证.从现实上看,我国现在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面对改革攻坚和开创新局面的艰巨任务,所以只有生产力发展了才是硬道理.“三个有利于”是衡量我们事业的基本标准,判断改革和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归根到底,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标准.“三个有利于”的根本标准,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在“三个有利于”标准中,最基本的是生产力标准.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生产力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对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对我们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邓小平在南巡谈话中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重要命题.因为中国发展了才能对世界和平做出贡献.从今年10月份的“神州五号”成功实现载人航天梦想,到最近中国派出第二批赴刚果(金)的联合国维和部队,充分体现了中国为世界和平而做出的贡献;只有加快我们自己的发展,社会主义才能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才能更好地坚持社会主义,当前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主要表现为综合国力的竞争,而这又主要体现在人才的竞争上,从前总理朱鎔基深情的呼吁“希望海外的华人同胞,国外的学子,以及一切有才能的人才,能回到祖国来!”;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实现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解决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必须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面临经济全球化趋势,科技革命,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国际竞争更加强烈,乃至霸权的和强权政治的压力,我们必须努力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注意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总之,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发展才是硬道理”,站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具有非常丰富,非常深刻的含义,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我们理应把它作为原则而坚持,把它作为旗帜而高举.

对邓小平南巡讲话的感想 篇4

1992年1月到2月,邓小平同志先后赶赴武昌、深圳、珠海、上海考察,并发表了四次重要讲话,为我国改革开放事业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谈到南巡讲话,就不得不说一下,当时的时代背景。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两极格局崩溃,世界向多极化趋势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而社会主义也随着苏联的解体受到了严峻的考验。我国虽然实行了改革开放,人民的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在当时的大环境影响下,有一部分人对社会主义的前途缺乏信心,对坚定不移按照党的基本路线前进发生了动摇,党和国家处于一个十分紧要的关头。如何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继续推向前进,成为党必须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所以,南巡讲话的中心就放在了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抓住当前有利时机,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集中精力加强经济建设上。

在这些重要讲话中,邓小平强调了以下几点:

1、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要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关键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2、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和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

3、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发展才是硬道理,我们国内条件具备,国际环境有利,再加上发挥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在今后的现代化建设长过程中,出现若干个发展速度比较快、效益比较好的阶段,是必要也是可以办到的。同时,要想经济发展得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4、要坚持两手抓,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各种犯罪活动。这两只手都要硬。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都要反对腐败。对干部和共产党员来说,廉政建设要作为大事来抓。还是要靠法制,搞法律靠得住些。因此,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必须始终注意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5、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对这个问题要清醒,要注意培养人,要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标准,选拔德才兼备的人进班子。同时要腾出时间来多办实事,多做少说,学马列要精,要管用;实事求是

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要提倡这个。

6、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收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我们要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继续前进。

对邓小平南巡讲话的感想 篇5

论文题目:论邓小平南巡讲话于今日中国之意义

课程名称:

任课教师:

班级:

学号:

姓名:

论邓小平南巡讲话于今日中国之意义

同是家乡人,对于邓小平同志有种无法言诉的亲近,或许是被他深深的人格魅力所折服。恰与今年初瞻仰了邓小平故居陈列馆。对于邓小平同志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亦选择此题——邓小平南巡讲话于今日中国之意义。

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邓小平视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并发表重要讲话,对于当时中国之现状及今后发展的道路,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科技等各个方面作了深刻的阐释,并提出了党和国家在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就经济而言,他提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字。提出要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关键是要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并充分阐述了在改革开放过程中胆子要大一点,要敢“闯”、敢“冒”,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提出了实现共同富裕的伟大构想: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先富带动后富,最后实现共同富裕。同时提出课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伟大论断,强调经济发展必须依靠科学技术和教育。

在政治上,对于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提出了明确的判断标准,即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着重地提出了正确的政治路线要靠正确的组织路线来保证。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要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始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要把军队教育好,把专政机构教育好,把共产党员教育好,把人民和青年教育好,以防止帝国主义的和平演变。

在思想上,实事求是是马克思注意的精髓,我们必须坚持,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同时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必须时刻警惕“右”的思想,同时也要防止“左”的思想。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小平同志对“坚持四本原则”与“改革开放”关系的论证,连同他对“自力更生”与“争取外援”关系的论证,透彻地阐明了党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践中,怎样正确地处理好内外因关系的准则,纠正了毛泽东同志在哲学理论上因过于重视内因、忽视外因,对于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可能造成的失误,丰富了毛泽东哲学思想体系。要防微杜渐,同时要培养人民敢闯敢干的精神。打破旧思想的束缚,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发展经济。同时,要坚信共产主义理想,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小平同志的重要讲话精神,在现今看来仍然具有重大的意义。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收入分配不均,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前进的过程中有很多可以预见和不可以预见的挑战。特别是现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后续影响还在继续发挥作用。

中国要走怎样的发展道路,如何应对今后改革开放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值得深思!

重温小平同志讲话,要求我们在今后的过程中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这个信

念。发展,也仅仅只有通过发展,中国的问题才能得到有效解决。中国共产党代表了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人民根本利益的落脚点就是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从而生活得更有尊严。抓好发展,就是要按照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确定的方向,努力在深化改革推动开放的过程中得到新突破,努力在改善民生的工作中取得新成绩,做到心系民情办实事、一心一意谋发展。

重温小平同志讲话,要求我们在努力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狠下功夫。在改革开放初期,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走先富带后富的路径是正确的选择。现今,中国的整体实力已经达到一定水平。国家有能力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等问题。因此,必须始终坚持改善民生工作为重点,努力地推动收入分配改革、经济社会体制机制改革,为实现人民共同富裕而努力奋斗!

重温小平同志讲话,给了我们干事创业的巨大精神动力。小平同志的讲话,不仅科学有理,更具有一种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当今的中国,不缺资金、不缺人才,更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一切条件具备。因此,全党同志必须卯足干劲,迎难而上,在工作中不回避难题,在开创工作新局面中狠下功夫。

总的来说,邓小平视察南方的重要谈话分析了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科学地总结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实践和基本经验,进一步阐明了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阐述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基本原则,从理论上深刻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是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到新阶段的又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这对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开好党的十四大,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纪念邓小平南巡二十周年 篇6

——也谈邓小平南巡意义

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邓小平南巡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发表了重要讲话。邓小平的南巡谈话对中国90年代的经济改革与社会进步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当时,无论是国内还是海外舆论普遍意识到,南巡谈话廓清了当时困扰国人的种种认识问题,必将为改革开放注入新的活力。果然,随后中国掀起了新一轮改革开放的高潮,发展呈现出一派新风貌。历史也 证明,他当时的思想是合理也是正确的。

邓小平的南巡谈话主要内容有:

1、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要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关键是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

2、要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不要纠缠于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讨论。改革开放的判断标准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现在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计划和市场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3、发展才是硬道理,要抓住有利时机,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发展经济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4、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必须始终注意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5、正确的政治路线要靠正确的组织路线来保证,要注意培养人,按照“四化”标准选拔人才进入领导层。要反对形式主义,学马列要精,要管用。

6、坚持社会主义信念,社会主义在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关于南巡讲话 关于解放思想 篇7

1992年1月,祖国大地还笼罩在一片严寒下,然而已近退休两年的邓小平同志却没有悠闲的在家歇息。时刻心系祖国的他看到了国家发展的新问题,看到人们的思想再一次出现困惑,看到国家前进的步伐有可能慢下来。为了处理这些看到的问题,88岁高龄的邓小平同志毅然决定起身,“去南边看一看,走一走”。于是,1月18日至2月21日,88岁的邓小平在家人的陪同下,以普通党员的身份去往武昌、深圳、珠海和上海视察,对有关改革开放的政策和理论做了系统阐述,并留下了《邓小平文选》的最后一篇——南巡讲话。

耄耋之年的小平同志,南巡期间却没有过一丝疲色,看着南巡路上各城市取得的进展,这位老人的脸上出现过笑容,而当发现问题时,又时时一脸严肃。一向寡言的邓小平,到了深圳、珠海等经济特区,几乎没有停止过讲话。最激动的一次,从深圳坐船到珠海一个小时,他整整讲了一个钟头。1992年1月20日,邓小平登上深圳国贸大厦五十三层俯瞰深圳市容。有些严肃的指出:我们到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有了这一步,再赶上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才有希望,我们时间不多呀!1月23日从蛇口港乘快艇抵达珠海。离开深圳前再次叮嘱市委负责人:你们要搞得快一点。1月25日,视察珠海亚洲仿真系统工程有限公司。在听取情况介绍时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个论断你认为站得住脚吗?我相信这是正确的。1月29日,邓小平来到珠江冰箱厂,当听说这个乡镇企业小厂在7年间,产量增加了16倍,排名全国第一,并出口到东南亚一些国家时,他高兴地说:“我们的国家一定要发展,不发展就会受人欺负,发展才是硬道理。”1992年2月28日,中共中央将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视察期间的谈话要点作为中央1992年第二号文件下发,要求尽快逐级传达到全体党员干部。

南巡期间,邓小平同志做过很多讲话,其中不乏经典。邓小平同志曾强调,改革开放的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他说,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事业。恐怕再有30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在这个制度下的方针、政策,也将更加定型化。他说,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到底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邓小平说,有的人认为,多一分外资,就多一分资本主义,“三资”企业多了,就是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就是发展了资本主义,这些人连基本常识都没。邓小平明确提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邓小平还说,我国的经济发展,总要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当然不是鼓励不切实际的高速度,还是要扎扎实实,讲求效益,稳步协调地发展。比如广东,要上几个台阶,力争用20年的时间赶上亚洲“四小龙”。江苏、上海等地也可以发展更快一点。邓小平进而指出,经济发展得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提倡科学,靠科学才有希望。

对于邓小平同志的讲话,广大党员们和党都非常重视,对其做了总结。并最终归结为以下六点。

1、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要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关键是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

2、要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不要纠缠于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讨论。改革开放的判断标准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现在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计划和市场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3、发展才是硬道理,要抓住有利时机,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发展经济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4、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必须始终注意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5、正确的政治路线要靠正确的组织路线来保证,要注意培养人,按照“四化”标准选拔人才进入领导层。要反对形式主义,学马列要精,要管用。

6、坚持社会主义信念,社会主义在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南巡讲话全面解决了困扰国人的姓“社”姓“资”问题,明确提出“三个有利于”标准。根据这一标准,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本质问题解决后,计划和市场的优劣问题也有了明确答案:“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解开姓“社”姓“资”的死扣。党的十四大上,江泽民在政治报告中主要依据南巡讲话,从九个方面概括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5年后的十五大,将这一理论命名为邓小平理论,并写进中共党章,成为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并列的党的指导思想,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从此不可逆转。1999年,邓小平理论被写进宪法

小平同志南巡讲话的作用并不仅仅是理论层面上的。历史告诉我们,1992年后的中国改头换面,真真正正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化。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杨启先介绍,十四大以前,我国商品的市场度,以价格放开不放开为标志,以商品的价值量计算,大概只到一半左右;十四大以后不长的时间里,消费品95%进了市场,生产资料85%左右进了市场,基本解决了商品市场的问题。

南巡讲话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直接催生了中国的知识经济,使学者、专家成为高收入者,彻底扭转了延安整风以来知识分子被打压的局面。

关于留学生“都可以回来”的表态,促使大批留学生回国创业,诞生一个拥有海外教育背景的知识精英阶层――“海归派”。

门户网站网易的创始人,2003年福布斯中国富豪榜首富丁磊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我考上研究生后,最后还是放弃了,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当时处在邓小平南巡讲话的背景下,我觉得机会很多,不如到社会上闯一闯。

南巡过后,中国兴起了新一轮的经济建设高潮,下海经商也随之风起云涌。一批批人从体制内移身商海。这些人后来被归为“92派”。邓小平南巡讲话时说:“低速度就等于停步,甚至等于后退!”数字显示,1989年到1991年,中国GDP每年的增幅只有5%左右,而在1992年当年,这个数字就增加到12.8%。此后,中国保持了“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这一称号,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为8.94万亿人民币,约合1.08万亿美元,实现了“翻两番”的目标。

邓小平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奠基人。他的南巡讲话从理论上破除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制度属性的陈旧观念,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做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为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南巡讲话下深化改革的成功事例教育了我们要求发展就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在南巡讲话20周年的今天,解放思想更加显现出他的重要性。当然,二十年来,共产党人从未停止过深化改革的步伐。以教育部为例,2010年教育部工作会议中就强调,要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努力开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新局面。

上一篇:小说阅读教案含例题下一篇:关于高校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障碍的调查分析及预防论文